虹镇老街历史文脉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虹镇老街历史文脉分析

虹镇老街有记载、有建制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当时这里已逐渐形成集镇,称虹安镇,简称虹镇,今虹镇老街为当时镇址所在。后由于集市南移至虹口港汇山码头,清嘉庆年间虹安镇开始衰弱。

20 世纪初,外地来沪谋生的贫民在此搭棚建屋居住,虹镇又逐渐热闹。抗日战争时期日军由吴淞、宝山一带登陆,虹镇老街一带民房毁坏严重,几乎被夷为平地。

抗战胜利后,大批失地农民从江苏等地涌入虹镇地区,由于人多地少,没有资金,只能用毛竹和木片等搭建最简单的居住房。房子相连,如“滚地龙”一般,形成较大型的贫民聚居棚户区,和当时的“三湾一弄”同属下层社会的代名词。区域人口密度大,各种公共设施严重缺乏,居住环境恶劣。

从上海解放至20 世纪90 年代的近50 年间,政府对虹镇老街进行了一系列改造。比如,20 世纪50 年代后期,政府开办给水站,按居委会集中以水桶定量供应。大跃进时期开始整治垃圾,填河筑路。20 世纪70 年代逐步实施自来水接水进屋,火表分户,粪便集中清理等改造。

但由于受经济等各种条件的制约,政府对虹镇老街区域环境的改造主要以软环境为主。随着人口的增长以及房屋的破损,从20 世纪60 年代后期开始,居民开始自己搭搭放放,一些一层楼的房屋被改建为多层不规则房屋,建筑密度进一步加大。长期以来自然产生的马路农集贸市场,在提供几乎所有必要生活物资同时,也提供了谋生机会,虹镇老街逐步发展为独立、独特、半封闭的经济社区,形成名副其实的“城中村”。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人口密度大,房屋结构简陋,失修率高等原因,虹镇老街的居住生活环境并没有根本性改观。

20 世纪90 年代初,上海市民居住问题十分突出,要求改善的呼声十分强烈,1991 年3 月,市委、市政府住宅建设工作会议决定,“改造危房、棚户、简屋,动员居民迁到新区去”。1992 年市第六次党代会进一步明确,把旧区改造、改善居住的起点,落在结构简陋、环境最差的危棚简屋上,正式提出了“365 危棚简屋改造”的目标,拉开了大规模旧区改造的序幕。

进入21 世纪以来,尤其是2003 年后,随着房地产市场的飞速发展,居民对于旧改安置补偿的期望大幅上升,受大环境的影响,虹镇老街旧区改造步伐明显放慢,结束了十年旧改的“黄金时期”。

“十一五”以来,虹口区市政重大项目动迁任务量一直较大,而虹镇老街旧区改造面临多种制约,动迁瓶颈一直无法有效突破。

从目前情况来看,虹镇老街旧区改造面临的困难,主要有四方面影响因素。

(一)区域结构十分特殊

从表面来看,居民要价高、动迁成本高一直是虹镇老街旧改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二)安置房源严重紧缺

适合动迁安置的房源非常缺乏。

(三)部分政策有待明确

从操作来看,由于虹镇老街私房比例较高,一些政策性难题对动拆迁进度有较大的影响,还

需要进一步明确。

这些政策性难题包括:共有产问题(实际居住人的搬迁意愿与保护非实际居住共有产权人权益之间矛盾处理)、违章搭建问题、面积认定问题(对于无产权证明资料或者产权证明资料记载不明时房屋建筑面积的认定)等。

(四)推进模式存在局限

在十年旧改时期,虹镇老街绝大部分土地已批租给开发商,其中占比例最大的是瑞虹新城。因此,推进虹镇老街旧区改造的主动权,相当部分掌握在开发商手中,旧改推进的方式、速度、操作思路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开发商的发展策略。

老弄堂居住条件差,没有浴室,男人们就在弄堂里冲凉

早晨倒马桶、痰盂要排队

上海虹镇老街里的性工作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