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古代年龄称谓
2024年中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年龄称谓
2024年中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年龄称谓【生小】:幼年。
《孔雀东南飞》“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
【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小丫角,因此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髫,古时小孩下垂的头发。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于是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始龀】: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齿。
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
【汤饼】:出生三天,邀亲友吃汤饼。
【初度】:周岁。
《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后称生日为初度。
【教数】:9岁。
【外傅】:10岁,出外就学。
【金钗之年】:女子12岁;【舞勺】:13岁。
豆蔻年华:女子13岁;【束发】:15岁。
束,捆,结之意。
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束发」为成童的代称,通常年十五岁始称成童,成童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及笄:女子15岁;【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二八】:女子16岁;【弱冠】:指男子20岁。
弱,弱小。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花信年华】:女子24岁。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古代年龄称谓
古代年龄称谓在阅读古文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表达年龄称谓的词,如:“弱冠”、“耄耋”等。
学生往往对此很费解。
其实类似这样的词还很多,都是我们在阅读古文的过程中所必须了解的知识。
下面分享古代年龄称谓,我们一起来学习吧!婴儿:人初生。
襁褓:泛指一岁以下。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髫之年:指儿童。
(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舞勺之年:十三岁至十五岁。
舞象之年:十五岁至二十岁。
志学:十五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及笄: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男子二十岁。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女子出嫁称梅之年,摽梅之年。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
(《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
”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
(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杖朝之年:八十岁。
中国古时对各年龄段的称呼
中国古时对各年龄段的称呼襁褓——指不满周岁孩提——指2~3岁髫(tiáo)年——指女孩7岁。
垂髫(tiáo):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龆年——指男孩8岁总角——幼年泛称。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黄口——指10岁以下金钗之年——指12岁(女)豆蔻年华——指13岁(女)舞勺之年——指13~15岁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之年——指15岁(女)。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破瓜年华、碧玉年华——指16岁(女)舞象之年——指15~20岁桃李年华——指20岁(女)弱冠——指20岁(男)。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花信年华——指24岁(女)梅之年——指至出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半老徐娘——指至30岁(女)而立之年——指30岁(男)。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不惑之年、强壮之年——指40岁(男)。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
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指50岁。
古代不同年龄段的称谓
古代不同年龄段的称谓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2至3岁。
总角:童年的总称。
语出《诗经》,《诗•卫风•氓》有‚总角之宴‛。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女孩7岁为髫年,男孩8岁为龆年,《韩诗外传》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髫、龆可通。
)黄口:本指雏鸟的嘴,借指儿童;古代户役制度称小孩为黄,隋代以不满三岁的幼儿为黄,唐代以刚生的婴儿为黄。
后来,十岁以下儿童皆泛称为‚黄口‛。
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束发:青少年的总称。
一般指15岁左右,《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具体来说,男子13至15岁期间又称舞勺之年,《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
成童舞象学射御。
‛孔颖达疏:‚舞勺者,熊氏云:‘勺钥也。
’言十三之时学此舞勺之文舞也。
‛女子的称谓多一些,如金钗之年(12岁),豆蔻年华(13岁),及笄之年(15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女子15岁就已到出嫁的年岁)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舞象之年:男子15至20岁。
《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
‛《疏》曰:‚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舞武也。
熊氏云:‘谓用干戈之小舞也。
’‛女子15至20岁的称谓有:破瓜年华(瓜字可以分割成两个八字,所以旧诗文称女子十六岁时为‚破瓜之年‛,俗解有误,不可取)、碧玉年华(16岁),桃李年华(20岁)。
弱冠: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而立: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不惑:40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艾:5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花甲:指60岁(亦有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的称谓)。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
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代年龄称谓大全对应的年龄
古代年龄称谓大全对应的年龄幼年度:小儿初生之时。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3日。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指1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3岁的儿童。
始龀:男孩8岁,女孩7岁。
根据生理状况,男孩8岁、女孩7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九龄:9岁。
指数之年:9岁。
黄口:10岁以下。
幼学:10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外傅之年:儿童10岁。
少年金钗之年:女孩12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舞夕之年:少年13至15岁。
及笄(jí jī):指女子15岁。
志学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青年成童:15或15稍上的年岁。
舞象之年:少年15至20岁。
二八:为16岁。
破瓜、碧玉年华:女子16岁。
加冠:指男子20岁。
古时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弱冠:古人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20岁。
花信年华:女子24岁。
而立(而立之年):30岁,因为《论语》有言,“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始室:30岁。
《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克壮:正当壮年,古代30岁为壮。
半老徐娘:女子30岁。
中年不惑(不惑之年):40岁为“不惑之年”。
艾:50岁。
《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50岁。
六九年:即54岁。
老年耳顺、耳顺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60岁以上。
耆:古称60岁的人为“耆”。
下寿:古人以60为下寿,指60岁以上。
还历寿:61岁的寿辰。
从心之年:70岁。
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
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耋: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中国古代人年龄的称谓以及形容女子的词语
中国古代人年龄的称谓以及形容女子的词语之老阳三干创作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
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读jī)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标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女性成语年龄婚嫁:豆蔻年华:唐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年华二月初”,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
二八年纪:即十六岁,指年轻漂亮的女子。
破瓜之年:把瓜破成两个八字,即二八之年,指女子十六岁,或指八八六十四岁。
及笄年华:及到,笄,古代盘头发的簪子,古代女子已订婚者15而笄,未订婚者20而笄,指女子到了却婚的年龄。
花信年华:花信,开花的信息,指花期,指女子的年龄到了二十四岁,也泛指女子正处于年轻貌美的年龄。
待字闺中:指尚未出嫁的少女,闺中,指女子居住的卧室。
(凡未出嫁的女子都可用此语,但已订婚的则不成)女大不中留:中,适合,指女子到了成年务必及时出嫁,不宜久留在家。
云英未嫁:云英,唐代钟陵知名歌女名。
云英尚示出嫁,泛指成年女子未嫁。
夭桃脓李:夭脓,形容花木旺盛,比方年少貌美,多用作祝颂婚嫁之辞,也形容艳丽繁盛的桃李,又比方文辞艳丽而内容缺少风骨的文艺作品。
风韵犹存:女人风采姿色,不减当年。
(凡40开外的女人,姿色不逊于年轻之时可用。
)徐娘半老:徐娘,指梁元帝妃徐氏,指有风韵的妇女已到或已过中年。
人老珠黄:比方妇女老人被小看,像珍珠年代久了变黄就不值钱一样。
彩凤随鸦:随,随从,彩凤凰嫁给乌鸦,比方漂亮聪慧的女子嫁给丑陋愚鲁的男子。
琵琶别抱:旧时指妇女改嫁。
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
高考语文必备文化常识总结之古代年龄称谓
高考语文必备文化常识总结之古代年龄称谓古代文化常识之年龄称谓(1)幼年生小:幼年。
《孔雀东南飞》“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
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小丫角,因此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髫,古时小孩下垂的头发。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于是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始龀: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
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便成了童年的代称。
①汤饼:出生三天,邀亲友吃汤饼。
②初度:周岁。
《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后称生日为初度。
③教数:9岁。
④外傅:10岁,出外就学。
(2)金钗之年:女子12岁;(3)舞勺:13岁。
豆蔻年华:女子13岁;(4)15岁束发:束,捆,结之意。
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束发」为成童的代称,通常年十五岁始称成童,成童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及笄:女子15岁;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5)二八:女子16岁;(6)弱冠:指男子20岁。
弱,弱小。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7)花信年华:女子24岁。
(8)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古汉语对年龄的称呼
古汉语对年龄的称呼古汉语对年龄的称呼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
一、不满周岁度:小儿初生之时。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
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二、1岁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
三、2岁孩提:指二至三岁的儿童。
四、3-8岁垂髫:指三至八岁的儿童。
五、8岁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始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
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
六、9岁九龄:为九岁。
黄口:十岁以下。
指数之年:儿童九岁。
七、10岁幼学:十岁。
外傅之年:儿童十岁。
八、12岁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九、13岁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至十四岁。
舞勺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岁。
十、14岁将笄之年:指女子十四岁。
十一、15岁及笄:笄,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
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
舞象之年:少年十五至二十岁。
成童:十五或十五稍上的年岁。
十二、16岁二八:为16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十三、20岁加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又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十四、24岁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十五、30岁而立:孔子曰:“三十而立”。
始室:三十岁。
克壮:正当壮年。
古代三十岁为壮。
半老徐娘:女子三十岁。
十六、40岁不惑:孔子曰:“四十而不惑”。
十七、50岁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均指五十岁。
十八、54岁六九年:即五十四岁。
十九、60岁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
二十、61岁还历寿:61岁的寿辰。
由于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
古代不同年龄段称谓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1.赤子:初生的婴儿。
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2.襁褓:亦作“襁保”、“强葆”,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如《后汉书·桓郁传》:“昔成王幼小,越在襁保。
”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3.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
《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
”赵岐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
”亦作“孩抱”。
4.龆龀(tiáo chèn):儿童换齿。
《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
”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5.垂髫(tiáo):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
”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7.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岁的少年儿童。
《礼记·内则》:“拂髦,总角。
”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
”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8.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后因谓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9.及笄(jī):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10.束发:男子十五岁。
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11.破瓜: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字以纪年,谓十六岁。
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12.弱冠:男子二十岁。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故用以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龄。
13.而立:三十岁。
《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后因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14.不惑:四十岁。
《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后用作四十岁的代称。
15.知命:五十岁。
古代文学常识之年龄称谓
中国古代年龄称谓1.襁褓本意是婴儿的被子,后来以此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2.孩提指二三岁的儿童。
如: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中亲者。
(《孟子尽心上》)3.齿龀龆龀(tiáochèn)指儿童换牙时,五六岁。
(《愚公移山》)如:有遗男,始龀。
4.总角垂髫tiáo指幼年儿童。
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5.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岁如: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杜牧《赠别》)6.笄jī年指女子十五岁。
如:复有双幼妹,笄年未结缡。
(白居易《对酒示行简》)7.束发成童指男子十五岁束发读书轩中。
(《项脊轩记》)8.冠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岁。
如: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送东阳马生序》)9.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如:三十而立。
(《论语》)10.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11.知命知天命知非之年指五十岁。
12.花甲花甲子指六十岁13.耆艾qíàì古指六十岁为耆,五十岁为艾。
如:耆艾而信,可以为师。
(《荀子致士》)14.古稀指七十岁。
如: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杜甫《曲江》)15.耆耋qídié指高寿、年老。
耋指七十岁(一说八十岁)。
16.耄耋màodié指高寿、年老。
耄指八十岁(一说九十岁)。
17.期jī颐指一百岁如: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苏轼《次韵子由》)18.花甲重开,指一百二十岁。
19.古稀双庆,指一百四十岁。
古代对各个年龄段的称谓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1.赤子:初生的婴儿。
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2.襁褓:亦作“襁保”、“强葆”,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如《后汉书·桓郁传》:“昔成王幼小,越在襁保。
”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3.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
《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
”赵岐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
”亦作“孩抱”。
4.龆龀:儿童换齿。
《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
”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5.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
”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7.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岁的少年儿童。
《礼记·内则》:“拂髦,总角。
” 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
”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8.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后因谓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9.及笄: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 10.束发:男子十五岁。
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 11.破瓜: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字以纪年,谓十六岁。
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12.弱冠:男子二十岁。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故用以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龄。
13.而立:三十岁。
《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后因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14.不惑:四十岁。
《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后用作四十岁的代称。
15.知命:五十岁。
《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意谓到五十岁才懂得天命。
初中语文文化知识:语文知识扩展中国古代各阶段年龄称谓
语文知识扩展中国古代各阶段年龄称谓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我们的祖先对此有着自己的智慧,他们对人生的每个阶段,都赋予一个美好的称谓。
垂髫总角初长成人生日之时在古时称为“初度”。
《离骚》曾语“皇览揆余初度兮,肇赐余以嘉名”,后也称生日为“初度”。
初生婴儿的皮肤微微泛红,古人也将这时候的孩子称为“赤子”。
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有“汤饼筵”,以招待亲友,婴儿出生三日为“汤饼之期”。
总体而言,一岁以下幼童,古时称“襁褓”。
《列子·天瑞》写道:“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
”二至三岁称为“孩提”。
唐代元稹在《莺莺传》中写道:“余始自孩提,性不苟合。
”今天,人们仍用“孩提时代”形容自己的童年。
我们从儿童时期开始换牙,长出新牙,因此在7岁至8岁间,古人称之为“龆龀”,该词还借指孩童。
女孩7岁又称“髫年”,男孩8岁则称作“龆年”。
初入学的10岁学童,则称“幼学”,《礼记》中称“人生十年曰幼学”。
而且古人常以头发来命名年纪。
孩子在9岁之前不扎辫子,头发自然垂下,叫“垂髫”,童年期也统称“垂髫”。
9岁之后束发为两结,向上分开,形状如角,故称“总角”。
宋代苏轼《被酒独行》诗云:“总角黎家三小童,口吹葱叶送迎翁。
”“总角之交”说的也是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
古代女子到了12岁,要开始戴金钗,称为“金钗之年”。
南朝梁武帝所作的《河中之水歌》诗曰:“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大意是说,这些女子头上的钗饰非常多,脚下踩的是五色纹彩织成的鞋子。
豆蔻碧玉年华好从古至今,青春时期都是美好的年华。
古人常用美丽的词汇来形容任何浓妆艳抹都不能比拟的时光。
女子到了十三四岁,就进入了“豆蔻年华”。
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这时所开的花朵新萌发,充满灵气。
杜牧诗云:“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礼记·内则》记载:“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
成童舞象学射御。
”所以,13至15岁也称为“舞勺之年”。
古代——不同年龄称谓
『满一周』:期月or 月、周月、匝月、弥月、旬月﹙满月的时候﹚『满一岁』:期岁、周晬、抓周﹙小儿满岁﹚『三、四岁』:初覆额『五、六岁』:垂髫『六、七、八岁』:龆龀、齿龀﹙换乳牙﹚『十岁』:幼学之年『十三岁』:舞勺之年、豆蔻年华﹙豆蔻年华:豆同荳;限用于女方,出于杜牧《赠别诗》﹚『十五岁』: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志学之年﹙子曰:十五便立志向学﹚}『八至十三岁』:帝王用冲龄一般用冲年『八至十四岁』:抓髻﹙髻:古时头发盘结的一种样式﹚总角(结发两辫上耸如两角之状,古时男未冠、女未笄,其发如此﹚『十六岁』:瓜字初分、破瓜之年、二八佳人﹙瓜字初分、破瓜之年、二八佳人:全限用于女方,古时「瓜」字破开为二跟八,二加八十六﹚『满二十岁』:男-弱冠﹙刚成年,古时男子刚成年满二十岁会举行冠礼﹚女-笄年﹙刚成年,古时女子刚成年满二十岁会盘发插簪﹚『满二十岁以上』:男-及冠﹙二十岁以上﹚女-及笄﹙二十岁以上﹚『三十岁』:状岁、壮室之年、而立之年﹙子曰:三十而立﹚}『四十岁』:不惑之年﹙子曰:四十不惑﹚强仕之年﹙礼记:四十曰强,则仕。
仕:任官也﹚『五十岁』:知命之年﹙子曰:五十知天命﹚大衍之年﹙易经:大衍之数五十﹚知非之年﹙淮南子:籧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之非﹚艾年﹙礼记:五十曰艾﹚半百之年『六十岁』:耳顺之年﹙子曰:六十而耳顺。
耳顺:明事理话听的进去﹚花甲之年﹙一甲子为六十岁﹚耆年﹙礼记:六十曰耆﹚杖乡之年、甲子年、周甲『七十岁』:古稀之年﹙杜甫:人生七十古来稀﹚鸠杖之年﹙后汉书: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玉杖,杖端刻以鸠鸟为饰﹚杖国之年、从心之年、致事之年、悬车之年『八十岁』:耄耋、杖期之年『九十岁』:眉寿﹙眉毛发白而稀疏﹚齯齿、黄发、鲐背、冻梨『一百岁』:上寿﹙庄子:人上寿百岁﹚期颐之寿﹙礼记:百年曰颐﹚大齐之年﹙杨朱:百年,寿之大齐。
齐:期限﹚人瑞﹙一百岁及以上﹚《指婴幼儿》:孩提之童、襁褓提携《泛指童年》:垂髫、龆龀、总角、稚子、儒子、黄口、蒙慌、茜年『泛指老年』:黄发、伛偻、二毛、耆老、耆叟、耄耋、斑白、颁白、华发《泛指长寿》:天年、鹤龄、龟龄、天龄、遐龄、天寿、万寿、嵩寿、南山之寿、松柏之寿。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古代年龄称谓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古代年龄称谓生活或学习中经常遇到一些年龄的代称,理解起来有些麻烦。
现将常见的年龄称谓收集并解释如下,供各位参考。
赤子:初生的婴儿。
孔颖达:“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襁褓:背负小儿用的布兜和系带。
《论语?子路》:“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
”后来以此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齿龀:又称为龆龀(tiáo chèn),指儿童换牙。
《愚公移山》:“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总角、垂髫:指幼年儿童。
郑玄:“总角,收发结之。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诗?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桃花源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
”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豆蔻年华:本是植物名,代指少女十三四岁。
语出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笄(jī):即簪子。
自周代起,女子年过十五,如已许嫁,便得举行笄礼,将发辫盘至头顶,用簪子插住,以示成年及身有所属。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束发:男子十五岁。
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破瓜: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字以纪年,谓十六岁。
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冠、加冠、弱冠:均指男子二十岁。
《礼仪?士冠礼》:“二十而冠。
”因此男子二十岁也称冠岁。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孔颖达疏:“二十成人,初加冠,体犹未壮,故曰弱。
”后遂称男子二十岁为弱冠。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论语?学而》:“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后来,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知天命)、耳顺之年分别成了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的代名词。
6、古代的年龄称谓
6、古代年龄称谓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 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古稀又十年——-—-—-80
添闰当称百岁人-—-———90
半甲-———-一花甲是60 半花甲是30。
中国古代人年龄的称谓以及形容女子的词语
中国古代人年龄的称谓以及形容女子的词语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
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读jī)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标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女性成语年龄婚嫁:豆蔻年华:唐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年华二月初”,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
二八年纪:即十六岁,指年轻漂亮的女子。
破瓜之年:把瓜破成两个八字,即二八之年,指女子十六岁,或指八八六十四岁。
及笄年华:及到,笄,古代盘头发的簪子,古代女子已订婚者15而笄,未订婚者20而笄,指女子到了却婚的年龄。
花信年华:花信,开花的信息,指花期,指女子的年龄到了二十四岁,也泛指女子正处于年轻貌美的年龄。
待字闺中:指尚未出嫁的少女,闺中,指女子居住的卧室。
(凡未出嫁的女子都可用此语,但已订婚的则不行)女大不中留:中,适合,指女子到了成年务必及时出嫁,不宜久留在家。
云英未嫁:云英,唐代钟陵知名歌女名。
云英尚示出嫁,泛指成年女子未嫁。
夭桃脓李:夭脓,形容花木旺盛,比喻年少貌美,多用作祝颂婚嫁之辞,也形容艳丽繁盛的桃李,又比喻文辞艳丽而内容缺少风骨的文艺作品。
风韵犹存:女人风采姿色,不减当年。
(凡40开外的女人,姿色不逊于年轻之时可用。
)徐娘半老:徐娘,指梁元帝妃徐氏,指有风韵的妇女已到或已过中年。
人老珠黄:比喻妇女老人被小看,像珍珠年代久了变黄就不值钱一样。
彩凤随鸦:随,随从,彩凤凰嫁给乌鸦,比喻漂亮聪慧的女子嫁给丑陋愚鲁的男子。
琵琶别抱:旧时指妇女改嫁。
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
微时故剑:比喻贫穷时的妻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古代年龄称谓
生活或学习中经常遇到一些年龄的代称,理解起来有些麻烦。
现将常见的年龄称谓收集并解释如下,供各位参考。
赤子:初生的婴儿。
孔颖达:“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
襁褓:背负小儿用的布兜和系带。
《论语·子路》:“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
”后来以此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
齿龀:又称为龆龀(tiáo chèn),指儿童换牙。
《愚公移山》:“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
总角、垂髫:指幼年儿童。
郑玄:“总角,收发结之。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诗·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桃花源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
”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豆蔻年华:本是植物名,代指少女十三四岁。
语出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
笄(jī):即簪子。
自周代起,女子年过十五,如已许嫁,便得举行笄礼,将发辫盘至头顶,用簪子插住,以示成年及身有所属。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
束发:男子十五岁。
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
破瓜: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字以纪年,谓十六岁。
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冠、加冠、弱冠:均指男子二十岁。
《礼仪·士冠礼》:“二十而冠。
”因此男子二十岁也称冠岁。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孔颖达疏:“二十成人,初加冠,体犹未壮,故曰弱。
”后遂称男子二十岁为弱冠。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论语·学而》:“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后来,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知天命)、耳顺之年分别成了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的代名词。
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均指五十岁。
花甲、平头甲子、耆、耳顺之年:均指六十岁。
天干地支顺次组合为六十个纪序名号,自甲子到癸亥,错综参互相配,故称花甲子或花甲。
六十岁称为“耆”,进入老之境,免服劳役。
《礼记·曲礼上》:“六十曰耆。
”
古稀:七十岁。
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
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耄”,白发苍苍之意;“耋”,老态龙钟之意。
《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
”
鲐背之年:指九十岁。
老人背上生斑似鲐鱼背。
期颐:一百岁,意为饮食起居期待子孙奉养照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