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中医为什么要学易学数术

合集下载

浅谈象数易学解读中医

浅谈象数易学解读中医

浅谈象数易学解读中医象数易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学问,它既包含了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知识,又融合了哲学、宇宙观等人文精神,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中医学。

在中医文献中,常常可以看到象数理论的运用,它为中医的诊断、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从象数易学的基本原理出发,探讨其对中医的解读与应用。

我们来简要介绍一下象数易学。

象数易学是中国古代先民根据自然规律和天地变化而创立的一种思维模式,它通过对自然万物现象的观察和总结,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象数符号系统。

这种系统用符号或图案来表示自然界的规律、变化和关联,使得人们能够以简单直观的方式理解和预测自然现象,进而指导实际生活和实践活动。

在中医中,象数易学的思想贯穿方方面面。

中医的辩证论治就是一种象数易学的体现。

中医辩证论治的基本理论是以阴阳五行为核心,以四象八纲为基本分析单位,探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一种分析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中医医师往往会运用象数易学的观点,从自然界的阴阳五行变化规律出发,对疾病进行分析辨证,制定治疗方案。

中医的诊断方法中也融入了象数易学的思想。

中医诊断通常包括望、闻、问、切四诊,其中望诊和切诊尤为重要。

在望诊中,中医医师会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舌苔、脉象等,这些观察对象正好是象数易学中所研究的自然界变化规律的体现。

中医医师会根据这些观察结果,结合自己对自然规律的理解,来判断患者的病情,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在中医的治疗方法上,象数易学的影响也十分明显。

中医治疗通常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等多种方法,而这些治疗方法的选择和运用都离不开象数易学的原理。

比如在药物治疗中,中医医师会根据患者的脉象、舌质等病情判断指导下,选取相应的中药组方,这种组方的配伍原则正是依据了象数易学中五行相生相克关系的原理来制定的。

而在针灸治疗中,中医医师的穴位选择和刺激手法也都融入了象数易学的观点,旨在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恢复身体的健康状态。

中医与象数易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深厚的渊源。

中医与易学的关系

中医与易学的关系

中医与易学的关系
中医和易学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有关人体生命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着与易学相关的理论支持。

中医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人的身体与自然环境密不可分,而这也是易学所研究的对象之一。

同时,中医的诊断方法也与易学有着共通之处,如中医的八纲辨证法和易学的八字命理等,都是通过观察人的身体特征和生命活动,来推断个体的命运和健康状况。

另外,在古代,许多中医大师也是易学专家。

如《黄帝内经》的作者黄帝就是一位卓越的易学家,他的医学理论也深受易学的影响。

同时,也有很多中医医案和经验,被运用到了易学的实践中,如《神奇经》中记载的针灸疗法就是以中医为基础的。

总之,中医和易学之间的互动和互相影响,使得两者的理论体系得到了更加丰富的发展和完善,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具有综合性和科学性的健康保健和命运预测方法。

- 1 -。

易经术数学基础知识篇一:易经术数的一些初识认知和部分答疑解惑

易经术数学基础知识篇一:易经术数的一些初识认知和部分答疑解惑

易经术数学基础知识篇一:易经术数的一些初识认知和部分答疑解惑很多人一说到易经就联想到迷信,这是错误的,换句话说,它是中国古代几乎所有学科的理论基石。

例如:中医,筮术,占卜,风水、算命,武术,音律,哲学,儒家,道家,法家,天文,历法,地理,兵法、阵法、哲学等诸多学科都是其演化下来的分支。

也就是说算命占卜这只是他其中的一个分支学科。

例如从不迷信的儒家孔子还为其注写十翼,后世儒家还把易经尊为四书五经之首,或群经之首,可见其影响力。

目前现代一般把易经分为两派,易理派(一般是指讲理论哲学这方面),玄学派(各种算命占卜风水等实际的运用)。

二、易经、术数等知识学习有何用处上面我说了易经术数的分支学科、比如我要学习中医、古代兵法、古代天文学、古代历法(日历)、哲学、占卜算命等等几乎是中国古代所有学科都会涉及到易经、术数的知识,学习之后会对自己喜欢的古代某学科会有更好的帮助。

因为易经、术数算是这些学科的基石,如同学了小学数学,以后才能更好的当会计、测量、编程、函数、微积分、买菜算账。

三、易经前世今身易经有时也常叫做周易。

其实中国古代易经有三:《归藏易》、《连山易》、《周易》。

三种易的说法很多,其一说法是夏商周三朝不同版本的易经,但前两易以失传。

目前我们所看到的是周易部分,也可以俗称易经。

四、易经是迷信吗其实在我个人看来迷信分为两种:一种是真正意义上的迷信,大多称其为(鬼神论)。

第二种是被误解、神秘、未知、不了解误纳入迷信的范围,比如常被批斗的算命、占卜、中医等。

易经其实算是第二种范畴吧,因为易经从头到尾都不谈鬼神论的事物,谈的是什么呢?用简单的白话文我个人理解是讲的事物的规律变化。

在这我还要强调一点,虽然我不是学中医的,但基础知识是一样的,某些人会认学中医也算是迷信,比如中医会说某人上火,火重类似的问题。

其实这里指的火是五行里面的火,并非一定是人看见烧出来的火,而是把火做为一个类象,病症类似于火一样,有一些生发、向上、外浮等症状而已,不是说你肚子里面在烧火。

[转载]法术和中医的奥秘

[转载]法术和中医的奥秘
[转载]法术和中医的奥秘
学道之人要精研易学,参考奇门堪舆之学。否则内丹难成,因为丹道修炼要侣财法地,其中的地就要是负阴抱阳,藏风聚气之地。太乙玄门真传法术,道家有六甲、六壬之法。六甲是阳法,用于役天上之神;六壬是阴法,用于使地下之鬼。有奇门法术,有六壬法术,学成可以呼风唤雨,天目地耳,插木成林、画地成江、穿墙而过,五行遁法、足下生云、果中去核、画地遁形,墙上画门能走,冬天花开,是玄学符箓的应用,施法者手持剑诀,脚踩七星阵,进行划符念咒的仪式,或施行土遁、云遁、水遁,等等。奇门术数之学,失传已久,只有道家的昆仑派,四川的剑仙派,本门还有南宫宗有秘传。李淳风有法术著作《金锁流珠引》传世。法术是有损于道的,法术的修炼,对生命是无益的,尤其邪法,多不是自己修练出来的神通,而是鬼通。修炼者将为修炼邪法付出代价,因为帮助别人又作了违缘。比如一些事情是本来是定数之中,因为你的行为而改变了,那么结果亦简单得很——那就是你自己为整个事件所产生的后果“买单”!昔时即便精于道术,绝顶聪明的诸葛孔明,亦为延汉室之运势,用道术作种种违缘,结果终丧于五丈原。还有我们看过许多神话故事中,一些能通灵的人(大多是少男少女),为保族人一脉,将一些灵界的信息报给了亲人,自己却化成了石头等,日日受风刀之苦。其实并非无原由的“惩罚”,亦逃不过因果之报。当然舍已救人是善举,最终还当受善报的。只是这一世受苦,表现在元神,有人问一个学大六壬金口诀的高人说:命中有的事情能改吗?答曰:“能改。奇门可以改,不过很费劲,且易伤施术人。”那么袁了凡(不了解的朋友请参看《了凡四训》)他是怎么改的命呢?他说袁了凡所谓的改命虽然跳出了小圈圈,但还在大圈圈之内,就是说他命中注定要碰着个老道士提醒他,注定要碰着个老和尚解救他,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是宿世的缘,躲不掉的。用奇门即便改了运,从穷命变富命了,那也是将下辈子的钱提前支取挪用到现世来用,刘德华有个电影叫《大块头有大智慧》这个电影的确是很有智慧的!我说这些,有很多人以为我在宣扬迷信的!有的武学也是要结合法术修炼,比如武当松溪派的空明掌,武当太和门的五毒雷电手,武当字门的二十四路狗脚迹,又叫做五把钳,其中就有法打兵符阴五雷法术,五百钱秘功手葫芦丹,阴阳合钱,等等。

易理是中医治疗的灵魂

易理是中医治疗的灵魂

易理是中医治疗的灵魂中医的理论基石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它与中国古典哲学的关系是血肉相连,不可分割的。

尤其是中医和《易经》的关系,更是为人们所熟知。

几乎历朝历代的造诣深厚的中医学家,无一不对《易经》有着很深的研究。

在古代医家中,对于《易经》的体悟及研究应用来说,很少有越超张介宾者。

他认为,《易经》中讲的是一种普遍规律,当然也包括了天地之间的规律,人的身心健康也应该遵循这个规律。

张介宾在临床上深深体会到这里面的道理。

他把医与易的关系说得也颇为具体和直观。

在他的名著《类经附翼》中有这样的记载:“如果用易经中的变化来参照医学,那么很多的易经中的原理没有不是医学原理的,医学也就会出现救命回天的造诣;把医学的应用来对照易学,那么人的一身没有不符合易学原理的。

易经所阐述的道理,关系到每一个生命的安危。

”可见,当易与医同时应用在临床诊治疾病上,易经中的宏观规律会充分发挥它的指导作用,医学上也有了一个理论指导工具。

真是相得益彰。

所以张介宾得出结论说:“学医的人不可以不懂易,懂易原理的人不可以不懂医学,这两者如果兼而有之,才能算是完备的,因为易经的规律是宏观的自然规律,医学的规律是具体在人体中的应用。

”无怪乎他在其专著中强调说:“阴阳虽备于《内经》,变化莫大乎《周易》。

”在另一部中医著作《医门棒喝》中作者甚至说:“易经这部书,一言一字都隐藏着医学的指南。

”唐代的大医学家孙思邈说得更为明确:“不知道《易经》的原理,不能说是一个懂得医道的医生。

”由此也可见《易经》在医学上的重要性。

《周易》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原理不仅对于医学理论有着指导作用,在对于临床的应用方面也有着很重要的指导作用。

如:清代名医俞东扶在其医著《古今医案按》中记载这样一则医案:江西黄子厚,是一个精通医术的医生。

在他邻县里有一个富翁,经年腹泻,久治不愈,就厚礼请黄子厚去为之治疗,但治疗了十多天后,没有任何效果。

黄子厚很惭愧地告辞了。

有一天翻阅《易经》,读到乾卦时,突然悟出天上的气如果运行不正常的话,那么地上的气也就不能升腾。

什么是术数?术数的范围有哪些?

什么是术数?术数的范围有哪些?

什么是术数?术数的范围有哪些?术数也有的书称“数术”。

术,指方术,数,指气数、数理,即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数理。

古人将自然界所观察到的各种变化,与人事、政治、社会的变化结合起来,认为两者有某种内在关系,这种关系可用术数来归纳、推理。

于是,术数便用来推测个人,甚至国家的命运吉凶。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汉书-艺问志》将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等六方面列入术数范围。

后世把凡是运用这种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数理以行占卜之术的,皆纳入术数范围。

如:星占、卜筮、六壬、奇门遁甲、相命、拆字、起课、堪舆、择日等等。

(以上解释摘录自《中国方术大辞典》)目前,常见的比较有影响力及体系比较完整的术数门类有以下几种:八字术、相术、风水术、姓名学、紫微斗数、星相学、择吉、六爻预测术、奇门遁甲、大六壬等。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这几种术数。

八字术:也叫“四柱推命术”,源于唐朝李虚中的禄命术,宋朝徐子平所发明,故也叫“子平术”。

是一种用于测算个人命运的方术。

其法是将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各配以天干和地支,这样,描述一个人的生辰就刚好用了八个字。

这是一种将人出生的时间转换成干支,再在干支中带入阴阳五行系统而进行复杂运算的一种算命术(这种运算不是我们常用的“加减乘除”而是“生克制化”)。

八字术在中国大陆地区仍然是民间流传最广的一种命术。

相术:相术细分有面相术、手相术、骨相术、体相术、声相术等等。

在中国大陆地区,相术在民间的普及程度几乎不下于八字术。

风水术:因强调“避风藏水”之用而得名,古代也叫“堪舆术”或“地理学”。

如果说八字术、相术等是一种卜命的方术的话,风水术则是一种造命的方术。

其中又分为“阳宅术”与“阴宅术”两大应用门类。

阳宅术是看活人住宅吉凶,帮人选屋的。

阴宅术则是看死人坟墓,帮人选坟地的。

当然,其中还有很多诀窍,如利用开门、换房,养鱼、引水,植树等方式来改变人的运气。

为什么大医几乎都精通易经?

为什么大医几乎都精通易经?

为什么大医几乎都精通易经?唐代孙思邈曾说:“不知《易》不足以为大医。

”,“易”乃指的是《易经》,说明习医必须先学《易经》,如不知《易经》,则不是好的医生。

那么易经对中医学习到底有什么特殊的作用呢?懂易经的人都知道,它乃是我们祖先留下的一部善知未来过去,无所不包的一部宝典,堪称为“群经之首”,世界各国称之为“东方灿烂明珠”。

中国医、卜、星、相的理论都来源于《易经》,它是阴阳五行运算的总法则,一切自然现象都可以用《易经》来推论,特别对于人体疾病病因病理甚至治疗等都可用易经的高超理论来作导航。

学医首要明理,理就是学中医的指路明灯。

如果你不懂医理,那么学中医就象在黑暗的迷宫中摸索,是很难走出来的。

而中医的医理在哪里?它就在易经当中。

医易同源,懂得了易经,就懂得了医理,不懂得易经,很难称得上懂得医理。

人为什么会产生疾病?易经说得很明白,人是在反抗外在世界变化中存在的,可外在的世界力量是宏大的,不可抗拒的,人要想存在与发展,就必须在与外在世界变化的对立中不断寻求与它在变化上的统一,人的变化和外在世界的变化是一一对应的,可以看成是外在世界变化的一个缩影。

易经就是根据一个人的个性对自然变化的适应能力,来推算一个人的生老病死的情况。

能够及时顺应自然变化,那么身体就表现为健康状态,难以及时顺应自然变化,那么身体就表现为疾病状态。

西方医学把所有人都当成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机器,治病就象修理机器一样;而中医学把所有人都看成是具有不同体质偏性的人,而且这种体质偏性在人出生的那一时刻就决定了。

更重要的是,这种体质偏性一生相对稳定,除非换了身体的一把手——心脏,人的性格就是由这种体质偏性表现出来的。

可是自然是在不断变化中存在的,当它不断加剧了人的体质偏性,使某些组织偏上加偏,偏到一定程度,人体就表现了疾病状态,再继续偏下去,整个组织就会坏掉,如果再进一步,人恐怕就完蛋了。

人与人先天的体质偏性是不同的,这就决定了不同的人在同样的自然变化中适应能力的不同,能够顺应自然者就健康,与自然变化矛盾重重者就生病,这就是天理,中医就学是要调节整体的平衡,恢复整体的管理,使人体不断顺应自然的学问。

易经国学与医学从易经中汲取医学智慧

易经国学与医学从易经中汲取医学智慧

易经国学与医学从易经中汲取医学智慧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易经国学一直被视为智慧与哲学的源泉。

而医学作为保护人类健康和治疗疾病的学科,也可以从易经中汲取智慧。

本文将探讨易经国学对医学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易经中的智慧来提升医学实践。

一、易经国学对医学的影响易经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以八卦和六十四卦为核心,通过解读这些卦象和卦辞,揭示了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规律。

易经强调了宇宙与人的关系,注重天人合一的观念,这对医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首先,易经国学提出了“阴阳五行”的理论。

阴阳五行是描述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基本概念,也是中医理论的核心。

中医认为,阴阳是事物相对而言的两种对立面,而五行则代表了物质世界的五种基本属性。

中医运用阴阳五行理论,解释和分析疾病的发生和演化,从而指导治疗和调节。

其次,易经国学中的“卦辞”和“象辞”等经典文献,包含着丰富的医学智慧。

例如,卦辞中的诸多描述和比喻可以用于揭示疾病的表现和治疗的原则。

而象辞中的动植物比喻,则可以为中草药的应用提供参考和启示。

这些智慧不仅帮助医生了解疾病的本质和规律,还为治疗和养生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最后,易经国学中强调了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人类是宇宙的一部分,与自然界密不可分。

这种观念对医学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现代医学越来越重视健康的整体观念,倡导治疗疾病不仅要关注症状本身,还要关注人的身心健康和周围环境的影响。

易经国学的天人合一观念正与现代医学的整体观念相契合,使得医学可以更加综合地考虑个体病情和环境因素,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二、利用易经智慧提升医学实践易经国学作为一种哲学体系,不仅能够影响医学,还能够在医学实践中提供具体的指导和智慧。

以下是一些应用易经智慧提升医学实践的例子。

首先,易经中的“知天命”思想可以引导医生关注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而不仅仅是特定的症状。

医生应该注意患者的体质、饮食、生活习惯等因素,以全面了解患者的身心状态,并为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易学理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易学理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易学理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况君世界周易学会常务副会长重庆涪陵易经学会会长[摘要]:中医学术是以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对人体部位、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诊断,治疗、药物等进行系统概括形成的理伦体系。

本文以阴阳、五行学说入手,阐述了易学理论在中医学中的广泛应用情况及作用。

论述了易学为中医之源,易学与中医的渊源极深。

我们要认真研究易学和中医的关系,对弘扬中医意义十分重大。

[关键词]:阴阳五行中医关系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中,面对气象万千、变化无穷的客观世界,为了找寻万物运动的根源和总规律,进行了长期艰苦的观察和研究,认为万物的运动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

中医学术原始于经验,在二千多年前的《皇帝内经》中,已经广泛用易学中阴阳五行学说作为理论基础,对人体部位、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诊断、治疗、药物等进行系统的整理和概括,从而形成了中国医药学所特有的理论体系。

一、阴阳学说(一)阴阳的基本概念明代张景岳指出“道者,阴阳之理也。

阴阳者,一分为二”。

阴阳,是对自然界一切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它既可代表两方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见表1、表2),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体。

事物的生成、变化以至消灭,都是由于事物内在联系的阴阳双方运动的结果。

(表1)、事物现象的阴阳属性分类表类别空间时间季节性别温度亮度重量事物运动状态阳天昼春夏男热光亮轻上升向外明显的运动阴地夜秋冬女寒晦暗重下降向内相对的静止(表2)、人本部位、组织、功能活动的阴阳属性分类表类别人体部位组织结构功能活动状态阳表、背、上部皮毛、六腑、血兴奋、亢进阴里、腹、下部筋骨、五脏、血抑制、衰退(二)、阴阳学说基本内容古人通过长期观察和辨证思维,对阴阳学说总结为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以及阴阳转化四个方面。

学医先学易,中医和易经为何分不开?

学医先学易,中医和易经为何分不开?

学医先学易,中医和易经为何分不开?为什么说学医先学易呢?提到中医,肯定离不开《黄帝内经》,《黄帝内经》非常注重“天人相应”“形神合一”,从整体角度分析与认识生命、健康和疾病,注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统一性和联系性。

那么这样的人——自然——社会的整体观是来源于何处呢?追根溯源的源头是万经之首的《易经》。

1、阴阳观念的传承《黄帝内经》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众所周知,划阴阳而诠天地至理者,易也。

这句话正是对《易经》““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的解读。

2、阴阳平衡和转化中医学中的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观点正是阴阳动态平衡,只有阴阳取得相对平衡的和谐状态下,机体才得以维持健康,一旦阴阳失去平衡疾病随之产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后世也说:阴阳合则生,阴阳离则灭,阴阳错则变,阴阳平则恒。

而在《易经》中这种阴阳平衡和转化的关系表述为《乾》卦,所反映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当按“潜—见(现)—跃—飞”向上发展达到极端时,又转为“悔”,开始向相反方向转化。

3、阴阳离合《黄帝内经》云“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以此为总纲诠释了足三阴三阳经脉根、结的论述,阐明三阴三阳经脉离则为三,合则为一的道理。

而在《易经-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也指出了自然界阴阳变化万千,但其要则在于一阴一阳,合为阴阳,分可为万千卦象。

可见,中医的很多理论都是传承自《易经》,中国的医学与易学是难以分离的,学习《易经》对中医的理论可以有更深入的理解,现在有些中医学者,对易学嗤之以鼻,认为易学是神学迷信。

其实是自己不知中医理论的源泉,以其孤陋寡闻,不足道也。

学医,为什么最好也学周易?

学医,为什么最好也学周易?

学医,为什么最好也学周易?易与医的关系,明代医家张景岳在《类经附翼·医易义》中说得明白:“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

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

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

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源者,同此变化也。

岂非医、易相通,理无二致?可以医而不知易乎?”这里,张氏从易与医的研究对象虽不同,但阴阳一理入手而论。

实则是将《周易》“推天道以明人事”的功用结合医学内容演绎了一遍。

《周易·系辞下》云:“一阴一阳之谓道”,点明了《周易》主要是以阴阳来阐“道”。

易与医,就研究对象而言,易关注的是“天地之道”;医重视的是“人生之理”。

两者实是天人关系。

而“天地之道”在于“以阴阳二气而造化万物”,“人生之理”则在“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其理均在阴阳二气之用,只是作用一宏一专。

在作用方式上,两者几乎如出一辙,易“具阴阳动静之妙”,医“合阴阳消长之机”。

所以医、易“理无二致”,同就同在阴阳变化。

可见,天人相应,医易相通、同源,是因为它们均建立在以阴阳变化为规律的自然整体观基础上,哲学之道与医学科学之理在这里相贯通。

但易与医毕竟有所不同,其差异主要呈现在阴阳变化的广度、深度及层面上,故“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

”有同行曾颇为自得地对我说:“我不懂《周易》,但多年来不是一样行医?”我无言。

不少中医从业人员似乎都有类似的感觉,就是医书的知识加临床经验的积累就是医学的全部,这或许是西医学的全部,但绝不是中医学的全部。

的确,医学知识的熟练掌握与临床经验的积累是为医者的基本功,有了这些积淀,就算不明《周易》,也可以是个不错的中医师,但或许就仅此而已,若想再进阶,难矣!因为真正的境界都是表现在思维层次上的。

若能进一步明了《易》的基本原理及其运用技巧,您可能会因视野的开阔而感识到更高的医学境界。

中医人必须学点易学知识

中医人必须学点易学知识

一、木性木性人的外表,面长瘦而露骨,上宽下窄,色偏青,身材细高,肩背耸直,脚步高压有声,语音直而短,齿音重,气度轩昂,生气时面带凶气,多现青色。

木性分阳木阴木,形同,而气质清浊随心性变化。

阴木性情粗暴,出言撞人,好阴沉,因小失大,以私害公,以情悖理,性多偏激,执拗顽梗,高傲自大,不易接近。

不服人,好毁谤,掘人隐私,好抗上,宁折不弯,不爱接受意见,做事不许人反驳,器量窄小,不耐激触,难成事功。

在家庭多亏孝道。

平生遇事多难,常不如意,因之怒气填胸,愈形乖戾。

阴木好怒,怒的表现:1. 受人压制,到在忍无可忍的时候,竟气得浑身发抖,一旦暴发,便燃起怒火,甚至一试决斗,后悔莫及。

2. 人之所为,违背己意,大发脾气。

3. 见事不合理,出于气愤,打抱不平。

4. 不满情感,发泄于外,有时火冒三丈,暴跳如雷,不考虑后果。

5. 怒的特点:以愚蠢开始,以后悔告终,往往干出无法挽回的蠢事。

阴木内存,好怒伤肝,肝气不舒,胸肋疼痛,肚腹膨胀,头迷眼花,两臂麻木,四肢无力,耳鸣牙痛以及中风等。

这便是受阴木之害。

要想愈病,必须拨阴反阳,化阴木为阳木,生出仁德、爱人爱物之心。

阳木即是真木,是木之本性,主仁德,正直有主意,有担当力,敢做敢当,好生恶杀,公而无私,心口如一。

遇事不盲从,有定见。

处事不谄谀,行为端正,能忍辱。

所以先生说:“木是能立的”。

常存悲天悯人之心,化俗救世之愿,舍己为人,古往今来,凡成大业者,皆俱阳木之性。

阳木的核心是一个“仁”字,它体现了天地的好生之德,正如果木核中之“仁”,具有生生不息之机。

“仁者爱人”一个人常存仁德之心,便可心性清明,身体安和,少私寡欲,常乐无忧,既无嗔怒之侵,又无物欲之累。

因为仁者不看他人过错,他人有过错,则发出怜悯心,他人有优点则生出赞美心。

孔子说:“仁者寿”,正是指此类人而言。

所以先生说:“有真木才能有真仁德,才能成道。

”阴木性的根子是“不服人”。

在家庭里常存不服之心,好说过头话,则家庭很难和睦,易形成夫妻反目,父子不和。

论中医学和易学的关系

论中医学和易学的关系

论中医学和易学的关系关于中医学和易学之间是否有联系,而古人的“医易同源”、“医易相通”、“不知易者不足为中医” 等等之说是否有证据这个问题上,古今都没有人拿出说服人的文字论据。

笔者根据长期对易学和中医学各自的基础理论部份之一阴阳学说的研究,通过在实践中的大量事实证明它们之间确有纳入了相似的理论存在,并且早已各自运用在实践之中,是有实事依据的。

经笔者研究发现中医学和易学在实践中都存在利用阴阳学说中的第一层次分化和第二层次分化相结合的内容,如中医学中采用的“四行”、“四四十六行”两部份和易学中采用的“八卦”、“八八六十四卦”两部份,并把它作为在中医学中和易学中各自的核心指导理论。

所以,“医易同源”并非空隙来风。

一、中医学中的阴阳(一)“四行”和“四四十六行”的关系什么是阴阳学中的“四行”和“四四十六行”两部份?如果知道它必须得先知道什么是“行”的含义。

“行”是在“运”中产生的,如“运”为一个阴阳周的活动所指,那“行”即是阴阳周活动中的分割部份,实为“运”中分化出的阶段站点之称。

所以有:“运为行的和,行为运之分”的说法。

总之,“行”即是指的一个阴阳运行中产生的各阶段部份,运和行是不会弧立存在的。

在行中有“四行”和“四四十六行”的存在之分,它们都是由阴阳分化后形成不同的行而成。

如“四行”是由阴阳分化成“阴中之阳(代称春行)、阳中之阳(代称夏行)、阳中之阴(代称秋行)、阴中之阴”(代称冬行)等四个分行部份而成。

而“四四十六行”是在四个分行中的每一个分行中又产生出了四个小分行,即小“阴中之阳、阳中之阳、阳中之阴、阴中之阴”。

如在单行“春行”之中可以化分出“春朝行”、“春午行”、“春暮行”、“春夜行”等。

在单行“夏行”之中可以化分出“夏朝行”、“夏午行”、“夏暮行”、“夏夜行”等。

在单行“秋行”之中可以化分出“秋朝行”、“秋午行”、“秋暮行”、“秋夜行”、等。

在单行“冬行”之中可以化分出“冬朝行”、“冬午行”、“冬暮行”、“冬夜行”等。

中医思维方法之三:数理思维

中医思维方法之三:数理思维

中医思维方法之三:数理思维“医者,易也”,中医的理论基础与易学联系紧密。

《周易》的理论思维形式,内容丰富,“有形式逻辑思维,如演绎思维,类推思维,形式化思维;有辩证思维,如整体思维,变易思维,阴阳互补思维,和谐与均衡思维;有直观思维,如模拟思维,功能思维;有形象思维加意象合一,象数合一等”。

易学除了有深厚的自然科学背景,尤其是天文学背景之外,更多的是一种象数理的思维。

中医也处处充满这种思维,从而让中医学脱胎于经验,而称为数理计算的医学科学。

数理逻辑是一门新兴学科,迄今为止,仅仅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近百年来,它取得了长足发展,在现代的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中以及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些部门中都有广泛应用。

传统逻辑发展到后来需要改革,同时数学等科学的发展,有力的促进了演绎理论的研究。

从德国哲学家和数学家莱布尼兹数开始逐渐创建数理逻辑。

数理逻辑,简单的说,就是采用数学的方法来研究思维形式的逻辑结构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它是用特制符号和数学方法来研究、处理演绎方法的逻辑学,用符号来表达思维的逻辑结构和规律,从而把对思维的研究转变为符号的研究,包括各种逻辑演算(经典的和非经典的)和“四论”(证明论、集合论、模型论和递归论)。

欧洲的中世纪期间,还有一名西班牙的逻辑学家鲁而开始用字母即数学符号来表达概念,用+(加)、-(减)、×(乘)等来表达对概念的运算,试图得到一种逻辑演算。

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变量数学的产生和发展,数理逻辑也开始萌芽。

数理逻辑是传统形式逻辑的必然发展,二者不是两门学问,而是同一门科学的两个发展阶段。

象即是模拟,系辞曰:'易者象也'。

比类取象是易学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原理,用现代语言表述,其实就是对应模拟,用卦爻中的符号来对应模拟现实中的因素,用卦爻符号在当前系统中(年月日时,卦宫,爻位)所处的状态和相互关系来对应解释该因素在现实中的状态和相互关系。

从这个角度看,阴阳,五行,八卦,六气,乃至生克冲合刑害会破。

中医学中的数学文化

中医学中的数学文化

中医学中的数学文化在中国古代科学中,数学不仅是一门基础学科,它还以自然哲学等文化意蕴参与构建中医学理论体系,也是赋予中医学特质的重要因素。

中国是数学的发祥地之一,其成就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

古代数学研究的对象也是“象”,《左传·僖公十五年》记韩简子云:“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

”它以象为主论述客观事物的有序性,以文辞数字形式为用,循着抽象性与应用辩证统一的道路不断发展,形成了以有机论数学观念为理念的非构造性数学体系。

明显表现出重视归纳法的倾向与几何代数化的倾向,这与古希腊数学的重演绎法倾向和代数几何化倾向交相辉映。

中医学一直认定养生保健以“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为原则,中医学理论也应是数的“阳奇阴偶”及“象为主,数为用”的数字抽象象征的体现。

例如,“1”是“道在于一”,又是五行中肾水的生数;“2”是两仪,是阴数之始,是五行心火的生数;“3”是《老子》论“三生万物”的小成之数,《素问·三部九候论》言“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又是五行中肝木的生数;“4”是四象四时四方,是五行中肺金的生数;“5”是天地数的总括,《易·系辞上》谓:“天数五,地数五”,在五行是脾土的生数;“6”是筮法老阴之数,阴爻称六,又与六合、六律、六吕之数相契,在五行为肾水的成数;“7”是《周易》“七日来复”之数,《伤寒论》有热病七日转愈的经验,在五行为心火的成数;“8”为八卦八风,在五行为肝木的成数;“9”是极数,阳爻用九为老阳,应九州、九野、九候的黄钟数,《灵枢·九针十二原》言,数“始于一,终于九”,在五行为肺金的成数;“10”是“9”以后晋上之数,在五行为脾土的成数。

中医学也用图以示数,即用河图、洛书表示阴阳、五行间的多元时空关系,人体五脏系列和四时、四方的关系,其在河图、洛书上的定位规定了脏腑的生理特征。

如肾之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在北方则主冬,生数一成数六则有补无泻。

中医与易学的关系

中医与易学的关系

中医与易学的关系中医和易学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某种程度上有着一定的关联和联系。

中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医学体系,而易学则是一门研究人类命运和自然规律的学问。

虽然它们在研究领域和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在某些方面又有着共通之处。

中医和易学都致力于研究自然和人类的规律。

中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与外界环境息息相关。

因此,中医通过研究自然界的气候、地理、植物、动物等要素,来理解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

而易学则是通过观察天象、地理环境、数字等元素,来揭示人类的命运和行为规律。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医和易学都是通过观察和研究自然和人类,来寻找规律和真理的。

中医和易学都强调整体观念和系统思维。

中医的理论体系是以阴阳五行为核心的,它强调人体内外的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疾病是由于内外因素的失衡导致的,而治疗的关键在于恢复平衡。

易学也是基于整体观念,它认为宇宙万物之间都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易学通过观察天文、地理、人事等方面的变化,来揭示整体的运行规律和变化趋势。

因此,中医和易学都强调综合分析和系统思维的重要性。

中医和易学在实践中都注重个体差异和个体化治疗。

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每个人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的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搏等特征,来判断病情和辨别病因。

易学也注重个体差异,它通过分析个人的生辰八字、八卦、风水等要素,来预测个体的命运和发展趋势。

因此,中医和易学都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需要根据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的治疗和指导。

中医和易学都强调平衡和调整。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疾病是由于阴阳失衡或五行失调导致的,因此调整阴阳、平衡五行是治疗的关键。

中医通过草药、针灸、按摩等方法,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和五行相克关系。

易学也强调平衡和调整,它认为人的命运和行为是由于阴阳五行等要素的变化和影响,因此通过调整环境、改变行为等方式,来达到平衡和和谐。

浅谈象数易学解读中医

浅谈象数易学解读中医

浅谈象数易学解读中医作者:温发坤来源:《现代养生·上半月》2020年第03期中医学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纲,《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基础。

而《黄帝内经》乃至其它中医经典中的众多理论又源自《周易》,特别是《黄帝内经》一书,全面汲取了《周易》的精华,并加以创造性地发挥,不仅成为医学奠基之作,而且是古代文人学士必修的经典之一。

《周易》的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与它的生息变化无穷有关,是日出日落,日月交替,就是阴阳的变化消长,阴阳统治《周易》,阴阳也统治中医,所以医易同源。

历代医学名家,无不在《周易》上下大功夫,于是易医之理交相辉映的医学名著不断涌现。

古代医圣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写道:“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南、范东阳、张苗等诸部经方。

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周易》、六壬、并须精熟。

如此方为大医。

”人们深刻体会到,“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医,不知易,不足以为大医”。

具体到中医来说,中医吸收了易理的一些方法用来分析病机、指导用药。

一、八卦与脏象1.心配离卦:心在河图之南,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在卦属离,在季属夏,与小肠相表里,为阳中之太阳,其数七。

2.肝配震巽:肝在河图之东,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在卦震巽,在季属春,与胆相表里,为阴中之少阳,其数八。

3.肺配乾兑:肺在河图之西,天九生金,地四成之,在卦乾兑,在季属秋,与大肠相表里,为阳中之少阴,其数九。

4.脾配坤艮:脾在河图之中,洛书中宫,天五生土,地十成之,在卦坤艮,在季属长夏,与胃相表里,为阴阳往复中之至阴,其数十。

5.肾配坎卦:肾在河图之北,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在卦属坎,在季属冬,与膀胱相表里,为阴中之少阴,其数六。

二、用卦解读经方名和中药以及穴位中药和方剂,融入了易学象数,如中药的四气五味,以及形、色、性、味等;方剂的君臣佐使、七情合和等,医家把象数引入中医中药里,以为理工具,从方剂药名字都含有易经的智慧。

弘扬医易学的重大意义

弘扬医易学的重大意义

弘扬医易学的重大意义自古医源于易,《易经》是六经之首,诸子百家之源,尤其是中国文化的总源头,更是中华哲理思维的开端,蕴藏着高深而精湛的哲理智慧。

中医学的经典巨著《黄帝内经》的重要理论,即是源于《易经》,几千年来作了精彩绝伦的发展,奠定了中医学的主要理论基础,足见医易学的重大意义。

《易经》的主要理论贡献:第一,阴阳原理:也就是阴阳观,奠定了《黄帝内经》的基本理论。

第二,变易原理:也就是变易观,促进了《黄帝内经》辨证论治的思想。

第三,象数思维:也就是象数观,其核心原理观象取义及运数取义,影响和推动了《黄帝内经》的诊断原理。

中医源于《易经》这三大原理,在《黄帝内经》作了卓越的发展和应用,使中医学成为了一门东方独特的杰出医学。

总之,医易同源。

医源于易。

医易学的重大关系正如唐代大医家孙思邈所言:“不知易,不足以言大医。

”为了弘扬及发展中医学及医易学,三十年前我就写出了《周易与中医学》。

第一,精辟地阐述了《易经》杰出的哲理原理。

第二,以周易与中医学为核心,深入论述了《周易》哲理与各种自然科学哲理的融通和相辅相成,从而启示了中医学及医易学的发展。

第三,通过《周易》与《黄帝内经》的结合,深入地阐述了周易与中医学,包括生命科学、养生学都有重大启示。

新时代,在习主席的指引下,更加强及深化了中医学的发展,通过中西医并重,尤其坚定了中医学守正创新的发展道路。

我的畅销三十年的百万字经典名著《周易与中医学》,三十年来一版再版,已有中、英、日、韩等多种版本,深受国内外广大中医及广大人民的喜爱,销售量己逾五十万册。

现已出版第五版,再掀起了研究医易学新的热潮,希望为推动医易学及中医学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总之,通过医易学的弘扬,将有力地深化和推动中医学的发展,为中国人民的健康做出更大贡献。

最后,祝十四亿中国人健康长寿100岁。

附作者简介:杨力,著名国学大师,中医学家,易经养生法开创者,中国象数科学提出者,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学中医为什么要学四大经典和易经

学中医为什么要学四大经典和易经

学中医为什么要学四大经典和易经自学中医也未尝不可,只要有信心、有恒心,掌握好方法,就会学有所成。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核心、规范,贯穿中医防、治、养的始末。

《伤寒杂病论》是第一部中医实践指导经典,首次详细公开辩证、治疗的方法和方药,开创经方先河并成为传统中医的主要流派。

而其中的理论凭据正是来自《内经》和《难经》,用药的理论指导来自《神农本草经》。

以上四部,就是截止东汉以前的传统中医四大经典,是学习中医应该详研的重要课程。

而《内经》对自然、对人体的认识、辩证理论一脉相承于中华文化的活水源头、群经之首的《易经》。

所以《易经》是中医理论的理论、基础的基础。

故历代医学大家无不以《易经》为学中医的必修课:药王真人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习业第一》“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及《周易》六壬,并须精熟。

如此乃得为大医……若不尔者,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损”,后世多云之谓“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笔者认为应为“不知易不足以言大医”,从《大医习业》、《大医精诚》)。

王冰以易学方法注释《素问》;金元四大家:刘河间、张子和的离火论,李东垣的太极坤土论,朱丹溪的相火论,至明代杰出大医学家张景岳的《医易义》都是以易言医的实证。

特别是张景岳对医易同理的阐释深入细致:“《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医易相通,理无二致”;并且强调“医不可以无易,易不可以无医,设能兼而有之,则易之变化出乎天,医之运用由乎我,运一寻之木,转万斛之舟,拨一寸之机,发千均之弩……”。

更多阐述可以参看《易学是中医发展的动力》一文。

还有一句老生常谈的话,就是学习这些传统经典、理论,一定要有相当的传统文化功底。

这里说的传统文化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语文(古文)文字功底,二是文明道德涵养。

具备这些条件,才能在中医的道路上顺利发展、有所成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中医为什么要学易学数术
一开始,我学的是中医,
听到我爱好是中医,很多人不屑,
觉得中医就是骗子,
反正老年人啥毛病都是肾虚,
啥叫肾虚?
“科学”环境成长起来的人
不理解一个泌尿系统的器官
为什么能够给人体提供生命的动力。

中医的理论基础就是阴阳五行生克制化,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木出毛病了,另外四行都出问题了,所以无论什么地方出毛病了都能归类到某一个五行出毛病了,所以不管什么毛病说某一个五行出毛病了肯定没错。

所以不管什么毛病都能马后炮说出理由来,总能扯到肾虚上面,我想这就是很多人不信中医和易学数术的理由。

但是因为家里人身体不好的某些原因,我深入了解了一下中医,学习了中医的整个体系,发现不是简单这样一回事,中医是一门有着周密逻辑思维的学科。

他能够根据身体表现出无数的分散的症状,找出整个病情真正的根源是什么,以及根据根源找出适合的治疗方法。

举个例子,比如一个人流黄鼻涕,发烧,表面上是热证,但是舌苔不黄,身体怕冷,实际上就是一个“寒包火”症状。

外部鹅毛大雪,关了窗,内部烧煤窗不透风,气温自然急剧升高,这个时候,只要脱离寒冷的环境,鼓动阳气将窗打开(出汗),内外空气流通,自然内热的问题就解决了,而不是用清热药之类的寒药在房间内又是烧煤又是降温的,感冒自然迁延不愈。

中医就是这样一门学科,通过分析无数各种疾病病因,教你如何分析症状,如何在症状中“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真正的病因是什么。

有人说《黄帝内经》《易经》是中国哲学,教我们“亢龙有悔”做人不能太高调,要中庸。

对这种“心灵鸡汤”一样的哲学,可能很多人不屑一顾,因为有人说“做大事不拘小节”,有的人说“勿以恶小而为之”,总之这样说有这样说的道理,那样说有那样说的道理,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道理?我觉得,在中医的学习过程中我可以找到答案。

因为我认为她教我的不是似是而非的哲学,而是通过实践,我可以治好病的真理。

可以做到真正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很多人贬低中医,我觉得是因为他们只是学到了“黄鼻涕是热证,要清热”的口诀。

然后失败了,就怪中医不好。

根本没去深究本质,光背背口诀有什么用呢?
易学数术和中医也是一个道理,我接触易学数术最开始就是因为通过一个人的生辰八字可以简单清晰看出一个人的先天体质五行情况如何,从而指导中医去选出病因并给出合适的治疗方法。

后来发现易学数术真的可以从五行状态看出一个人的财运,官运,五行代表的六亲状态,什么时候会有灾难觉得很惊奇。

后来就发现在易学数术中可以得知很多社会现象的真理本质。

以前对易学数术的认识仅仅是什么血型的人性格如何,什么星座的人性格如何,然后什么性格的人干什么事比较容易学数术成功。

但是通过实际的归纳,发现各行各业成功的人都有不同的星座生肖,这种感觉就像看到黄鼻涕就清热,然后有一半成功一半失败一样,使我半信半疑。

后来同样进行深入了解,渐渐就找到了各行各业成功的本质是什么。

比如会计行业,紫微斗数认为武曲坐命的人比较多,武曲是财星,那么为什么武曲性格的人适合做会计呢?武曲阴阳五行中属阴金,在天上为北斗第六星,为财帛宫主星,是财星。

此星性情刚毅而坚强,处世果决,当机立断,绝不拖泥带水,使人偏重理智而产生激励作用,有利于事业上的冲刺。

同时,武曲星气量宽宏且心直口快,对不满意的事情皆直接反应,具有权威性。

这不就是成功财务工作者的性格特点?简单来说就是:
优点:刚毅果决,自立自强,吃苦耐劳,勇于任事,不畏挫折,负责尽职。

缺点:孤僻自怜,倔强固执,待人欠缺圆通,处事略嫌严苛,自我要求过高,权力欲望太大。

这样的性格实在很难以外向和内向去区分。

会计行业是内向的人合适还是外向的人合适一直是一个争议点,武曲星加上主外向的贪狼星,则好交际,能协调各部门的关系,单独武曲星性格就比较内向孤僻,但是贪狼星的缺点就是物欲强,太计较得失。

只能说武曲坐命的比较适合做财务工作,但是很难说外向还是内向的人谁更适合当会计。

通过对优秀会计人员的观察,我们可以知道,成为一个优秀的会计需要哪些品质。

同样,不同行业的人需要哪些不同的品质也可以分析出来。

这些品质可能这些成功人士本身也说不清楚,如果说性格是决定成败的关键,那么通过对命盘的分析,往往可以找到真相。

在这个纷乱的世界,人们擅于伪装自己得到别人的认同,通过买车买好衣服装大款来获取银行的贷款。

人们也可以学习各种心理学来欺骗与反欺骗。

但是我认为,通过易学数术来分析一个人的先天性格,往往更来得真实可信。

这是再多的假装也伪装不了的。

一个优秀的易学数术高手,就像中医高手一样,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

俗话说“下医治病,上医治国”,说的就是从学习中医中得到的思辨能力可以帮助一个人明辨是非,找出社会问题的根源,然后再用学习到的解决疾病的思路,来解决社会问题,从而能够治国。

喜欢中医,喜欢易学数术,因为可以知进退,学会感恩,学会明辨是非,学会了解自己改正缺陷,以及学会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出自《礼记·中庸》,道为学之道,
依次有五:
首要博学,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博采众长;
次为审问,刨根问底,吃透精神,认清实质;
三为慎思,辩证思考,探求真谛,把握规律;
四为明辨,识别是非,分清黑白,判定真伪;
五为笃行,践履所学,锲而不舍,成就卓越。

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