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传统民居保护利用中的功能置换
传统民居保护和修缮的建议
传统民居保护和修缮的建议一、加强保护意识,重视传统民居的历史价值传统民居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重视其历史价值,加强保护意识。
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对传统民居的保护力度,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民众对传统民居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
二、合理利用传统民居,保留其原有功能传统民居的保护与修缮应该注重保留其原有的功能。
在修缮过程中,要尽可能保留传统民居的原始结构和风貌,不得随意改变其建筑布局和形式。
同时,要根据实际需要,合理利用传统民居,使其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
三、加强传统建筑材料的保护和使用传统民居的建筑材料是其独特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加强对传统建筑材料的保护和使用。
在修缮过程中,要尽可能使用传统的建筑材料,避免使用现代化的材料,以保持传统民居的原汁原味。
四、注重传统民居的环境保护传统民居的环境保护同样重要,要注重保护传统民居周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在修缮过程中,要注重保护传统民居周围的植被和水源,避免破坏其生态环境。
同时,要注重保护传统民居所在地的人文环境和历史环境,使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五、加强传统民居的维修和保养传统民居的维修和保养是其长久保存的关键。
要加强对传统民居的定期检查和维修,及时修复和更换老化和受损的部分。
同时,要加强对传统民居的保养,保持其整洁和干净。
六、传承传统建筑技艺,培养相关人才传统建筑技艺是传统民居保护和修缮的重要基础,要加强对传统建筑技艺的传承和培养。
要加强对传统建筑技艺的研究和保护,培养相关的技术人才,传承和发展传统建筑技艺。
七、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在传统民居的保护和修缮过程中,要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要尊重传统民居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同时注重其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使传统民居既能保持其传统风貌,又能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
八、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传统民居保护和修缮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要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和借鉴其保护和修缮经验,共同推动传统民居保护事业的发展。
城市更新中的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
城市更新中的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它旨在提升城市面貌、改善城市环境,实现城市功能的升级与演进。
然而,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关系,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
历史建筑作为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内涵。
保护这些历史建筑不仅是对城市历史的尊重,更是对城市文化传承的负责任态度。
然而,随着城市快速发展,一些历史建筑面临着拆迁的命运,为了给现代化建设让路。
这种现象引发了广泛争议,如何在城市更新中平衡历史建筑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成为必须面临的挑战。
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核心是在不破坏建筑物原有结构和历史风貌的基础上,通过改善建筑功能和利用方式,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
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历史建筑才能在城市更新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历史建筑的再利用过程中,可以将其转变为博物馆、艺术中心、创意产业园等文化创意产业载体,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
然而,在实践中,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面临着许多困难。
首先,一些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需要大量的投资,而政府和企业通常更倾向于将资金投入于新建项目,而不是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
其次,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涉及众多利益相关者,如地方政府、开发商、居民等,他们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和矛盾,导致决策困难。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政府要加强对历史建筑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明确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和标准,建立健全的保护机制和考核体系。
同时,政府还可以加大对历史建筑保护的财政支持,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
其次,需要加强社会公众的意识和参与。
通过开展公众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历史建筑保护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同时,引导社会资本和市民参与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形成社会共识和共同行动。
此外,还需要注重与城市规划的整合。
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城市规划应该相互配合,既要充分考虑历史建筑的保护需求,又要确保城市更新的合理性和效益。
平遥古城民居的保护更新策略探索
在保护规划过程中,应尊重平遥古城的传统建筑风格和文化习俗。对于古建 筑应尽量保持其原真性,修复过程中避免过度干预,尽量使用传统的建筑材料和 技术,以保持历史文化的连续性。
2、促进社区参与,提高居民生 活质量
保护规划应当地社区的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通过引导居民参与保护 和开发过程,使他们获得经济和情感上的双重收益,从而提高其对保护工作的认 同感和支持度。
3、社区参与: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到旅游开发中来,不仅可以增加他们的收 入,还可以增强他们对传统民居保护的意识。
4、风险管理: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测和管理,如游客流量过大可能对 古迹造成的压力等,通过科学规划和管理来降低这些风险。
四、结论
平遥古城作为传统民居的代表,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文化使其成为国内 外游客的热门旅游目的地。通过合理的开发和保护,不仅可以提升古城的旅游吸 引力,还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对于传统民居的旅游开发来说, 关键在于如何在保护和开发之间找到平衡点,使两者相互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 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实践传统民居旅游开发的创新模式,以实现文化遗 产的有效保护和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
6、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借助平遥古城的历史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鼓励居民开设传统手工艺品店、文化创意工作室等特色 店铺,为游客提供丰富的文化体验。
7、引入现代科技手段: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古城民居进行监测和维护,提 高保护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例如,采用数字化技术记录和保存古建筑信息,建立 三维模型数据库;运用物联网技术对古建筑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 问题。
参考内容二
人居型世界遗产保护规划探索— —以平遥古城为例
本次演示将以平遥古城为例,探讨人居型世界遗产保护规划的若干关键问题。 平遥古城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产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 的人居环境特色。通过对其保护规划的探讨,希望为相关领域的实践提供有益的 参考。
传统民居村落改造方案
传统民居村落改造方案传统民居村落改造方案传统民居村落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农村的宝贵资源。
然而,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民居村落的建筑和生活方式逐渐被现代化的建筑和生活方式所取代,濒临失传的危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传统民居村落的文化,需进行改造和提升。
首先,改造传统民居村落的建筑。
在保留原有建筑的基础上,修复和加固老旧房屋,保护传统建筑的原貌和特色。
同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部分改建,增加现代化的设施和设备,提供更好的居住条件。
保留传统的屋檐、门楣等建筑元素,通过细节的雕花、彩画等方式进行装饰,使建筑更加美观。
此外,对于不适应现代生活的传统建筑,可以适度进行改造,增设私人浴室、厨房等现代设施,提升居住的舒适度。
其次,改造传统民居村落的环境。
在保护和修复传统建筑的同时,还要注重改善村落的公共环境。
可以对村落的道路、街巷进行硬化,提升交通和行走的便利性。
修建公共广场和休闲场所,供居民进行活动和休憩。
增加绿化和景观设计,打造宜人的生态环境,营造出宜居、宜游的氛围。
在传统民居村落的功能转型过程中,需要保持村落的特色和氛围,同时又要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第三,改造传统民居村落的功能。
传统民居村落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有很大的差异,因此需要对村落的功能进行优化和调整。
可以将村落改造为农家乐、民宿等旅游目的地,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体验传统文化。
同时,可以鼓励居民发展农家乐、手工艺等传统产业,增加村民的收入来源。
此外,还可以借助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推动传统民居村落的文化产品和旅游资源的线上推广和销售,提高村民的收益。
最后,需要加强传统民居村落的保护和管理。
政府应加大对传统民居村落的保护力度,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村落建筑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同时,建立起村民自治组织和民间组织,参与村落改造和管理的决策和执行。
通过村民的参与和保护,可以增强村落的凝聚力和归属感,保持村落的传统文化和风貌。
传统民居的当代转化
传统民居的当代转化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传统民居的价值和意义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如何在保持传统风貌的同时实现其功能和形态上的当代转化,成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本文将围绕传统民居在当代社会的转变进行讨论,探索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新角色和新价值。
保护与传承首先,保护传统民居的原貌是实现其当代转化的基础。
这不仅仅是对古建筑的保护,更是对历史文脉的尊重。
各地政府和文化机构通过立法、资金支持等方式,对具有历史价值的民居进行修复和保护,确保它们不会在现代化的浪潮中消失。
功能转型其次,许多传统民居通过功能转型,找到了新的生命。
一些老宅被改造成为博物馆、艺术展览空间或是文化体验中心,既保留了建筑的历史感,又赋予了其新的社会功能。
这种转型不仅让更多人了解和接触到传统文化,也为当地带来了经济效益。
现代设计融合另外,现代设计理念与传统元素的结合也是传统民居当代转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设计师们在保留传统结构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建筑技术和设计理念,使得传统民居在满足现代居住需求的同时,依然保持着独特的美学特色。
例如,通过增加现代化的供暖系统、采光设计等,使老房子更加舒适宜居。
社区活化此外,传统民居的当代转化还体现在对周边社区的活化上。
通过对传统街区的规划和改造,引入商业、文化、教育等多元功能,使得原本可能日渐萧条的老街区焕发新生。
这不仅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促进了社区文化的繁荣。
结语总之,传统民居的当代转化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过程,它涉及到保护、传承、创新等多个方面。
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传统民居完全有可能在现代社会中发挥出新的活力和作用,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既要尊重历史,又要敢于创新,以期达到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
传统民居的再利用
一、传统民居利用现状 1.基本概念 传统民居范指历史久远、保存完好、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建筑,包括住宅、祠堂、书院、桥、楼、亭等等。
其中,民宅为私有属性,其它多为半公共属性,提供活动与交往空间。
传统民居原有功能包括居住、祭拜、婚丧嫁娶仪事、赏丁、教育、宗族活动等,它们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传统民居再利用是对传统村落中具有保护价值的民居进行功能改造,使老建筑得以延续,并注入新的活力,发挥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更多价值。
从目前的使用情况及其与当代的适应性角度分析,国内部分民宅与祠堂仍承担居住与祭祀功能,部分的民居闲置、破坏而不宜居住。
这两种情况都亟需改造利用。
2015 年 2 月,“杭州蒋经国旧居(图 1)将开麦当劳,专家称别浪费资源”的新闻引起了人们对于民居建筑的发利用的关心。
对于这样的改造方式究竟是保护活化了传统民居还是破坏了传统民居,一时间引起了各方的讨论。
由此可见在我国传统民居保护利用的进程中,如何采用合适的方式来进行保护利用,仍然充满了争议和疑惑,对此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2.再利用模式向多元化转变 城镇化日益推进,村落经济社会网络逐渐开放,传统民居面临功能调整契机,逐渐显现出一些利用模式由于属于探索阶段,利用模式较为“单一”。
随着第三产业发展战略的推进,农村地区受政策导向影响逐渐向二、三产业发展,尤其是旅游业的兴起,为传统村落与民居的改造提供了机遇与更多的拓展空间。
为适应发展需求,出现将民居改为民宿、餐馆等方式,主要进行商业、旅游项目的开发。
传统民居再利用方式趋于多样化。
3.功能属性由“公共 + 私有”转变为“公益 + 商业” 传统村落由原相对封闭的聚落逐渐走进公众视野。
村落民居原功能属性可分为私有性及公有性,主要体现村民与村集体、村社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内向化特征明显。
随着村落资源要素的流动,其经济与社会结构更加开放,民居再利用功能面向更多群体,按照实施主体及追求利益的属性差异,分为政府主导的公共服务类和企业、个人主导的商业旅游、休闲娱乐类。
黔东南传统民居的当代置换——凯里市丹寨县排调镇新城的定位
— —
凯 里 市丹 寨县 排 调 镇 新城 的定位
郑 琳 Z e gLn h n i
The Co t m po a y Dip a e e t o o k D w eln s i S ut e s iho o i e ne r r s lc m n f F l l g n o h a t Gu z u Pr v nc : i The Po ii ni fPad a e w n o a z iCo nt n Kal Ci s o ng o i io N w To fD n ha u y i i t t i y
1概 述
为主 , 让游客体验 苗族文化 , 但又不仅是让 游客来体验苗族 文
化, 而是在感 受一个伟大民族的辉煌文化 , 是在 了解一个 民族 ,
是在感 受生活的美好 , 其本 身对 游客 的吸引力 , 大大 的超过 了
一
般的服务业。排调镇旅 游的发展应顺应这一市场 的需 求, 在
神秘的苗岭山寨 , 打出“ 文化旅游一一感受苗族文化生活 ” 苗 的 旗号 , 以苗族历史人文资源为强势卖点 , 并以具有 “ 神秘苗文化 +苗族 农家乐 ” 的双重魅 力来吸 引消 费者 , 这对投资上也 可构
择到西部领 略民族风情 的游客在不 断的上升 , 排调镇 应充分 利
用这一个千载难 逢的机会打造 自己的民族文化旅游 , 接时代 迎
的挑战。
黔 东南州的 民族建筑 , 以其古朴典雅 、 古香古色 的独 特景
观, 直观 地展现了黔东南 自治州独具特色 的民族 文化。州内各
第三 , 排调镇未来旅游事业的发展 。 排调镇有清江苗、 锦鸡
3紧凑 的格 局 分 布 .
西安明城墙内传统民居现状调研及改造初探
通过传统 民居的空间更新 ,引入体验式民居旅游 内容,着 力挖掘 内在的文化基因 ,形成富有活力的传统民居。
化传统 民居 各项价 值评 价指标的基础上 ,辅 以因子
分 析 法 对 产 生 决 定 作用 的 重 要 因 子 进 行 筛 选 。选 取
得到有效的保护,基 础设施、居住环境等存在较大的 问题 。
通 过 对 城 墙 内 现 状 民居 的 调 研 踏 勘 , 提 出 了 系统 的 传 统 民居 保 护 与利 用 的 策 略 ,推 动 传 统 民 居 的 保 护 与 更 新 。
方面工作都带来 了很大的困难, 也 是影响 区域稳定 、 安 全 的重 要 因 素 。 三 、 传统 民居价值评价体 系构建
2 . 合 理 置 换 民 居 功 能 在 原 地 功 能 置 换 保 护 利 用 的 过程 中 , 需 要 对 民 居 建 筑 进 行 大 量 的 整 治 和 改造 措 施 , 一定程 度 上 对
护 ,然 而在现实中传统民居仍然 不断消 失 《 西安 市第 一批传 统民居保护 名录 》中民居数 量约为 1 0 2
西安 明城墙 内传统 民居现状调研及 改造初探
■ 李 珈 李 孜 赵 哲
【 摘
要】 传统 民居 是全人类的珍贵遗产, 目前传统 民居未
民族 问题 ,对 今 后 的拆 迁 、改 造 、管 理 和 整 治 等 多
五 、 西 安 市 城 墙 内传 统 民 居保 护 与 利用 初 探 1 . 制 定 民 居保 护 措 施 根 据 传 统 民居 类 型 及 实 际情 况 ,确 定 针 对 传 统 民 居 的 修 缮 、改 善 保 护 措 施 , 以 及针 对街 区 内非 传 统 民 居 的 保 留、 整 饬 及 拆 除等 五 种方 式 来 对 现 状 建 筑 进 行 处 理 。根 据 传 统 民居 的价 值评 估 , 对 传 统 民 居 进 行 分 类 分 级 , 并设 定 保 护 标 准 : 一 级 保 护 , 采 用“ 博 物 馆 式 ”的展 示 ;二 级保 护 ,基 本 按 照 原 样 ,
青岛传统民居的当代置换
新开发的错误决定 。这无疑是 对建筑保护极为不利。但事实上
宅仍按居住 功能保护 , 才在某种意义上造成 了这种可悲的无效
保 护状态。
பைடு நூலகம்
在青岛市 区内越来越 多。据 1 3 9 4年的资料记载 ,青岛市内散 恰 恰是 因为我们 总希 望将建筑遗产按原来 的用途保护 , 比如住
关键 词 : 院 保护与利用 新天地 里 德国人在建造青 岛城市 初期 ,曾将城市南部 靠近海岸 的 地 带划定 为欧洲人区, 限定“ 界限内不准起盖华人居住 房屋 。 此 仅容西人雇佣各人 及常佣在 内限收居住 。”德 国于 1 0 ( 9 0年 6 月1 4日颁布的“ 治理青 岛鲍 岛东西镇章程总则” 中第十 条 ) 为 。 了将 划定 的欧洲人界 区内原有 的 中国人外迁 , 德国人 当时曾制 定让 华人迁至新市 区的东北和 西部 两侧 , 也就 是后 来被称为 台 东镇 、 台西镇 的地方。 给予对 中国人进行严格管理的 目的 , 当时
生活方式都简化成为一个公分母 了。 而呈现 出的庞杂性原来是
一
在这些地 方曾规 划出道路 网极 为密集的街坊 , 建筑仅限在这些
街坊 内。 由于街坊 过小加之 中国传统 的四合院 居住形式 的影
些单调划一和枯燥 无味的东西。” 青岛老城区云南路改造意 向 : 现状 的另一 方面是 里院现存的状 况是很破 败的 ,由于时
响, 使得沿街坊建造的 中国人大 院成 了一种 以二层 或三层 为主
围合成 内天井状 的院落式建筑 ,建筑 一般一层临街设店铺 , 二 三层供 居住 。院落 内每层各设一 处集中的水龙头和厕所 , 通过
骑廊式过道 由道路进入院 内。
这种 建筑模式是西方文化 中竖 向划分的商住一体 的楼房
岭南传统聚落的保护与功能置换_广州大学城民俗博物村保护与更新设计
[2]
街巷形态 街—巷—院落系统示意 前巷后院空间序列 剖面 首层平面 屋顶平面 立面
岭南传统民居——“三间两廊”
改造后的练溪村前街后巷的商业模式
交通组织功能。最后练溪大街的两端再各 自形成村口节点。实践证明, “枝状”街巷 组织方式在广州大学城民俗博物村的营运 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了交通功能。 3.3 营造“前巷后院”的商业文化模式 天井和院落本身是岭南传统聚落中建 筑内部最重要的开敞空间,传统的聚落生 活基本围绕着天井展开。在规划设计中有 意识地完善建筑内部天井空间以及建筑组 群之间院落空间的设置,一方面利于建筑 内部传统空间记忆在现代商业氛围中的文 化提示,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商业空间的人 流组织,通过外部街巷和内部院落的组合, 把街巷流动的人流引导到建筑内,又从一 个院落引导到另一个院落,形成一个穿透 的富趣味的空间序列,同时也营造出一种 热闹繁荣的商业氛围。 3.4 重塑点、线、面结合的民俗文化景观
ABSTRACT/
北
作者单位:1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广州,510641) 2 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广州,510641) 收稿日期:2008-06-03
总平面
建筑学报
46
划》 中将练溪村定位为滨水文化共享区, 沿 江边规划为环岛休闲带。 因此, 通过对村落 空间的保护和村落功能的置换,使它成为 一个集历史文化博览、休闲购物和餐饮服 务的综合服务区,从小谷围的发展来看是 十分必要的。 在保护原则上,我们认为开发与保护 的互动是项目成功的关键。通过整合村落 的传统肌理和格局, 恢复传统空间, 并引进 新的生活内容和社会功能,才能够促使古 村落的新生,因此我们确立以下的更新设
[1] 计理念 :
练溪村原有的天际线格局
传统民居类建筑再利用模式小议
传统民居类建筑再利用模式小议作者:叶菁菁王春威来源:《建筑与装饰》2020年第23期摘要随着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文物建筑被赋予了使用功能。
对传统民居类建筑再利用的几种常见模式的类型、转换模式、建筑的适应性、对建筑的保护影响进行简略分析。
关键词传统民居;再利用;转换模式随着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文物建筑被赋予了使用功能。
然而,如何把握文物建筑保护和利用的关系,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利用无序或利用过度均会对文物建筑造成伤害,只有高质量的适度再利用,才能充分展现文物建筑的价值。
在此,仅就传统民居类建筑再利用模式进行讨论,以期帮助在文物建筑的保护与利用间找寻一个平衡点。
传统民居类建筑再利用功能趋于多元化,既有转化为单一功能的,也不乏置换为多元复合功能的;再利用功能类型多样化,包含居住类、文化展陈类、休闲服务类、文创办公类、住宿体验类、特色餐饮类等各种功能。
1 延续民居功能延续民居功能指传统民居类文物建筑再利用对室内格局、基础设施、物理环境优化后仍作为住宅功能使用。
传统民居类文物建筑转化为居住建筑的使用模式现状主要存在两种,群居式与独户式。
从功能模式上分类,传统民居类文物建筑再利用为居住建筑包括转化为单一功能以及多种复合功能。
再利用为单一功能的实例有许多在承载居住功能的同时也成为游览点,游人均可进入参观,使用者此时由原住民转换为建筑的参观向导,居民生活与参观游览同时进行。
民居建筑中融合多元功能在历史上就有实例,如充分利用建筑商业价值的下店上宅类民居建筑。
只是这种复合功能模式在今天的传统民居类文物建筑再利用中显得更多元化。
虽然原功能得以延续,但现代生活形态与传统生活模式的差异性决定了建筑空间布局需求的不同。
现代住宅功能动静分区、洁污分区明晰,流线明确,传统民居内部空间划分含糊,交通空间与功能空间时常互相交错,传统民居类文物建筑作为现代居住使用势必需要对建筑内部的格局进行改动,包括隔板的增减、楼梯的增设等。
中国传统聚落环境与民居——传统民居的当代置换
面 改 善 百 姓 的 生 活 ,使 民 居 建 筑 的 历 史 精 神 得 以 长 久 保 存
f l 1
。
i g t tw i fe tt veo n ha l a c he de l pm e tofe on l n c om y . eul,f As a r s t or t i iua o h sst t n,t i ril tes st a he ta f r i g t od m i h satce sr se h tt rnso m n o m e fr o m s tls he ete t pr b e o o e t o he ei n il o lm f pr t c on f t rsde ta bul i id—
t ci rdiina ac tcur , a ls e r e a e e e ton ofta to l rhie t e nd cas m f rplc m nt t o
i d rt r n or e o p om o e t i sd v lpm e r es t he ct e eo y’ ntp oc s.
R e lc m e to r a u a w el s p a e n fVe c l rD n l ng i
梅 立 敏 M e L i ii n M
摘要 : 城 市现代 化发展 过 程 中, 统 民居 的去 与 留 、 在 传
俗 民风 价 值 ; 是 提 升 古 城 风 貌 的 完 整 性 价 值 。 见 目 的是 四 可 保 护 其 “ 值 ” 是 要 存 留 在 传 统 民 居 建 筑 上 体 现 的 中 华 民 价 ,
传统民居的改造更新与持续性发展
传统民居的改造更新与持续性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传统民居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和价值,当代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改变,传统民居无法满足现代人们的需求和生活方式。
传统民居的改造更新和持续性发展已经成为城市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将探讨传统民居改造更新和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性、当前改造的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1、文化遗产的保护传统民居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
传统民居的改造更新和持续性发展,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一环,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只有通过改造更新和持续性发展,才能让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当代生活。
2、人居环境的提升传统民居是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传统民居的改造更新和持续性发展,可以提升人居环境的质量,改善居住条件,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
3、城市建设的推动传统民居改造更新和持续性发展,可以推动城市化建设的深入发展。
通过改造更新,可以提升城市建设的品质和档次,为城市化建设注入新的生命力。
二、当前传统民居改造的状况1、传统民居的保护状况不容乐观尽管传统民居本身是文化遗产,但是维护和保护工作并不完善。
许多传统民居面临着被拆除和改造的危机。
一些为了符合现代化造型要求,把原本的传统民居外观改造成了现代化的建筑,导致传统民居的价值和文化内涵被破坏。
2、改造更新的难度较大传统民居的改造更新存在着一系列的难题。
首先,传统民居的设计和结构与现代建筑有较大的差异,改造更新难度较大。
其次,传统民居一般缺乏现代的保护措施,改造更新需要付出的代价较大。
此外,不同地区的传统民居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建筑特色,改造更新需要根据不同的特点和需求进行。
综上所述,改造更新传统民居面临着较大的技术和经济上的难度。
三、未来传统民居改造的发展趋势1、保护与创新并重今后,在传统民居的改造更新中,保护文化遗产和在现代建筑风格中体现传统文化特色是不可忽视的双重方向。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实现保护和改革的完美结合,将会是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
传统村落民居更新改造及养老功能转换设计探析
传统村落民居更新改造及养老功能转换设计探析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
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历史的见证和人类智慧的结晶。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农村人口外流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传统村落面临着人口减少、老龄化等问题。
因此,如何进行民居的更新改造,并将其转变为养老功能的场所,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传统村落民居的更新改造需要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
传统村落的民居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价值,应当保留其原有的风貌和特色。
在进行改造时,要注重保护传统建筑的历史性、文化性和艺术性,避免过度的现代化改造,以免破坏传统村落的整体氛围。
其次,传统村落民居的改造还需要考虑养老功能的转换。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传统村落可以为老年人提供理想的养老环境。
在改造中,可以增加一些适合老年人生活的设施,如无障碍设施、医疗保健设施等。
同时,还可以引入一些养老服务机构,如日间照料中心、康复护理中心等,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
此外,传统村落民居的改造还可以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传统村落通常位于自然环境优美的地方,改造时需要注重保护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
可以建立生态农业园、休闲健身场所等,为居民提供丰富的生态文化活动。
同时,利用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技术,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实现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传统村落民居的更新改造及养老功能转换设计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任务。
在进行改造时,要尊重传统文化,保护传统建筑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同时,要注重老年人的需求,提供适合老年人生活的设施和服务。
最后,要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居民提供一个宜居的生活环境。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功能置换在历史性建筑再利用中的“得”与“失”
山 西 建 筑
S HANXI ARCHI TECTURE
V0 . 6 No. 6 13 2
S p 2 1 e. 00
・ 11 ・
文 章 编 号 :0 9 6 2 (0 0)6 0 1 -2 10 —8 5 2 1 2 —0 10
关键词 : 能置换, 史性建筑 , 利用 功 历 再
中图 分 类 号 : 9 4 TU 8 文献标识码 : A
0 引 言
现恰恰实现 了建筑 由废 弃 到再 生 的转 变 , 合 了时代 发 展 的需 迎
在尊重历史观念深人人 心的今天 , 史性建筑 改造 再利用在 要 。其优点主要表现 在以下三个方面。 历
对 内部 空间氛围进行调整 , 还使老建筑 的韵味在新 与旧的碰撞 中
得 以强化。
1 “ ” 得 —— 功 能置换 与 时代 的紧密 结合
功 能置换是城 市发展 的必 然产物 。时光 流逝很 容 易造成 建
赫尔佐 格和德梅隆 设计 的“ 泰特 ” 现代美 术馆是 建筑 功能 置
筑 肌体 、 备 等 老 化 , 随 着 城 市 发 展 的 需 要 , 筑 内部 的 功 能 因 换 的代 表作 。设计者将 泰晤 士河边 的废 弃 的旧发 电厂改 造成 艺 设 而 建 保 不适应 现代社会 的发展需 求 而处于 亚健康 状态 。功能 置换 的出 术 品的展示 空间。设计师充分尊重原有古典建筑风 格 , 留了建
3 碉 楼 的建筑 文化 内涵
中 国文 化 上 下 五 千年 都 源 于 一 个 “ ” , 子 百 家 乃 至 我 们 道 字 诸
[ ] 刘 亦 师 . 国碉 楼 民居 的 分 布 及 其 特 征 [ ]建 筑 学 报 ,0 4 3 中 J. 20
浅析特色民居建筑功能与形象改造
浅析特色民居建筑功能与形象改造特色民居建筑是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民族特色。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特色民居建筑在城市中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功能与形象,面临着保护和改造的问题。
本文将从特色民居建筑的功能与形象方面进行浅析,探讨如何进行改造,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特色民居建筑的价值。
一、特色民居建筑的功能及现状特色民居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集大成者,其独特的建筑风格、结构和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于环境和生活方式的理解和构思。
特色民居建筑在古代是人民的居所,不仅具有居住功能,还承载着社交、生产、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
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特色民居建筑的功能逐渐丧失,被改造成商业综合体、酒店、餐饮等,原有的民居功能逐渐消失,形象也逐渐被破坏,甚至拆除重建,导致特色民居建筑的传统价值和文化内涵无法得到有效的传承和保护。
特色民居建筑的形象是其建筑风格、结构、装饰和周边环境等的综合表现,是特色民居建筑与周边环境、历史文化相融合的具体呈现。
特色民居建筑的形象在现代城市中逐渐失去,一方面是由于城市化建设所导致的环境变迁和“拆旧建新”的现象;另一方面是由于商业化过程中对于建筑形象的忽视和破坏,导致特色民居建筑逐渐失去其传统的文化韵味和历史风貌,甚至产生了严重的修缮和伪造。
保护和传承特色民居建筑的文化价值,需要从功能与形象两个方面进行改造和提升。
1.功能改造特色民居建筑的功能改造需要注重其传统功能的传承和再利用。
可以将特色民居建筑改造成民宿、文化创意产业园等,既可以保留其原有的生活功能,又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和居民,提高特色民居建筑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
可以将特色民居建筑改造成文化艺术馆、博物馆等,更好地展示和传承特色民居建筑的历史文化内涵。
2.形象改造特色民居建筑的形象改造需要注重对其建筑风格、结构和装饰等细节进行保护和修缮。
可以采取传统建筑材料和工艺进行修缮,还原其原始的建筑风貌;可以进行周边环境的绿化和景观设计,使特色民居建筑与周边环境更加协调和谐;还可以进行文化创意的装饰和艺术表现,使特色民居建筑成为城市文化景观的一部分,吸引更多的游客和市民前来参观和体验。
历史民居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历史民居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摘要:历史民居是城市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非常高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和社会风俗价值等。
历史民居可以增强城市的文化吸引力、丰富旅游体系、构建城市特色旅游形象等,与城市的发展关系密切。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历史民居的保护正面临着保护技术、开发利用等许多挑战。
正确认识历史民居的保护,对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使历史民居保护与城市的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关键词:历史民居保护;城市发展;社会风俗;历史文化价值历史民居不仅是珍贵的历史文化产物,更是一个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城市发展与建设的历史见证。
当今社会城市化高速发展,要想保持城市的特色和个性,提高城市的文化竞争力,把历史民居的保护作为城市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的重要部分,正确处理历史民居和城市发展的关系,坚持做到历史民居保护和城市发展的协调发展,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一、历史民居保护的突出问题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发展,给历史民居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还有巨大的挑战和压力。
历史民居保护面临的挑战和压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来自城市化的冲击城市化通常以旧城改造为中心,不断拆除大量历史民居,尤其是在近几十年,大片的历史民居被拆除,幸存的也被周围的高楼大厦包围,失去了原本的风貌。
比如天水市的历史民居,规划保护的历史街区内嵌入了大量现代建筑和违章建筑,建筑物的空间尺度和高度背离了传统的生活气息和文化氛围。
2.开发方面的冲击历史民居的保护涉及到多个主体的利益,主要有城市政府、居民、开发商、保护主义者等。
其中对历史民居保护冲击最大的有:开发的政策引导,利益集团对地处高地价、市中心的历史民居的开发渴望,居民为了改善生活条件进行的乱改乱建。
3.生活习惯方面的冲击现存的历史民居,在土木结构、配套设施、进深尺寸和房间格局方面都不能满足现代人的生活要求。
采光不足、保暖性差、给排水、卫生、通信、燃气、供暖等各种生活设施无法配套或不能配套,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建筑知识-古建筑的功能更新与再利用模式
古建筑的功能更新与再利用模式摘要: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优秀的传统建筑技术造就了许多古老而独特的传统建筑。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许多传统古村落建筑仍然使用原有的空间形式。
作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建筑,有些建筑主要是为了后人欣赏和学习.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优秀的传统建筑技术造就了许多古老而独特的传统建筑。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许多传统古村落建筑仍然使用原有的空间形式。
有些建筑作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建筑,主要是保护给后人欣赏和学习的。
然而,很大一部分建筑仍然被人们使用。
古村落的人大多选择独立改善房子,或者回购外地的房子,而老房子则因为无人看管而变得更加破旧。
因此,建筑空间的更新尤为重要,尤其是古建筑内部空间功能的更新。
摘要:在总结古建筑内部空间功能更新的几个阶段和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更新原则,并为古建筑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参考建议。
在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中国古建筑具有独特的内部空间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的内部空间分布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深受当地文化的影响,具有很大的多样性。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原有的传统建筑空间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居民的生活需求,很多功能使用起来也不方便。
在时间和气候的影响下,也会对原有建筑的结构造成一定的破坏,导致当地居民盲目拆迁、拆除和重建。
具有历史价值的地域文化也会弱化。
因此,古建筑内部功能空间的更新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古建筑的重建、改造和重建历史上有许多案例。
由于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有必要通过一些合适的技术在空间上更新原有的建筑,以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增强古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1更新古建筑功能的原则1.1传承文化的原则传统古建筑具有独特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面对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建筑空间需要借助现代技术进行改造。
从当地地域特色和传统文脉出发,观察提取原有建筑的内在特征,提取可替代的空间,适当更新,从而实现传统古建筑的延续。
改造和更换既有建筑时,应满足以下条件:不得对建筑进行过度改动,应符合现场精神和使用要求,实现功能的转换、补充和完善。
中国古代民居的当代置换——以徽州民居为例
切的土地令人觉得更为美丽。 白墙青瓦 、 码头山墙 、 砖雕 门
楼 、 石 板 路 , 筑 布 局 高 低 起 伏 , 落 有 致 , 白辉 映 。 古 代 青 建 错 黑 徽 州 民 居 风格 自然 古 朴 , 隐僻 典 雅 , 论 在 是 建 筑 艺 术 还 是 聚 无
化 结 合 后 各 地 民居 也 显 现 出 多 样 化 的 面 貌 :有 布 局 严 整 的北
成 和 发 展 动 力 与 现 状 的 研 究 ,分 析 古代 民居 在 当代 的 价值 与 保 护 方 法 。 结 果 表 明徽 州 民居 的 生 成 与 发展 的 动 力来 源 于 其
生命 力 。也许 我 们 保 护 古 民居 的 最 好 的 方 法 不是 妄 加 干 预 , 而
张金 伟 Z ag iwe h n n i J
摘要 : 文 以徽 州 民居 为研 究对 象 , 过 对 徽 居 建 筑 的 生 本 通
阻止 火 势 蔓 延 , 民 宅建 造 时 将 院 落 进 行 分 隔 , 时 的徽 州 知 在 古 府 何 歆 发 明了 马 头 墙 , 民 宅 中 的 木 结 构 不 外 露 , 也 成 为 了 使 这 徽 州 民居 最 显 著 的 标 志 ;在 徽 州 由于 成 年 的 男 子 大 都 外 出经 商 , 中只 留 下 了老 弱 妇 孺 在 家 中 , 了 防止 盗 贼 的 侵 入 , 村 为 民 居 对 外 只 开 小 而 高 的 窗 , 高 大 的马 头 墙 形 成 点 与面 的对 比 ; 与 由于 民宅 的窗 小 为 了解 决 采 光 通 风 的 问题 ,在 民 宅 中间 设 置 天 井 , 射 入 室 内 的光 线 静 谧 而 柔 和 。马 头墙 、 窗 、 井 都 是 照 小 天 徽 帅 民 居 的典 型 形 式 , 它 们 都 是伴 随 着 实 际 需 要 而 产 生 的。 l 但 对 于 现 在 的 建 筑 设 计 来 说 ,形 式 如 果 不是 伴 随 功能 的必 须 那 它还 有 什 么价 值 呢 ? () 筑 的地 域 性 2建 古 代 民 居 的形 式 是 在 当 地 的 人 文 、 理 、 治 、 济 等 因 地 政 经 素 的影 响 下 自 然形 成 的 , 不 同 地 域 与 当 地 的 气 候 、 境 、 在 环 文
从功能置换角度出发的徽州传统民居更新研究
【 摘 要1 本文针对规模较小 、 年代不是很久远 的徽州传统 民 居的现状 和利用价值进 行了分析 。并从 建筑 内部空 间功 能 置换的角度 出发 ,对其 更新进行 了阐述。
人 口结构一夫妻 户、核 心户 为主,家庭人口数量 也 出现 了明显的下 降。家庭结构 的变化 导致 了居住 形 式和功能布局 的变化 ,例如在 我国北 方的四合院建 筑 中。通常 四合 院都为 一户所 有,传 统的居 住形式 是家长住在正房 ,待嫁 的少女 住厢房 ,家族 其他 人
员则住偏 院。现在经过 居民 自发的更 新后 原本属 于 个家族 的院落被 多户 人分局 了,形 成了 “ 大杂
院”。
为复杂 ,需要 的空间数量 较多,适合那种面积较大 的民居 ,也可 以通 过将相 邻的两栋或几栋 民居通过 连廊等方式联系起来进行 改建来 扩大其规模 。在更 新时 ,参考 原来 的内部空间可 以采用 以下措施 :将 厅堂 改为客厅和餐 厅,厢 房经改造后作为标准间或 结合实 际需要 改为包厢 ,附属用房置于民居 内部空
间之 外 。作 为 一 种 客 栈 形 式 ,在 空 间 改 造 时 充 分 考
n o t v e r y l o n g a g o . F r o m 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 o f a r c h j t e c t u r a I i n t e r -
I Ke y wo r d s 】 Hu i z h o u t r a d i t i o n l a d we l l i n g s , f u n c t i o n r e p l a em— c
e 眦 u p d a t 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传统民居保护利用中的功能置换江 峰(江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江西 南昌 330077)摘 要:城市传统民居是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建筑艺术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社会风俗价值和景观审美价值。
它对于丰富城市旅游景观体系、增强文化吸引力、构建特色城市旅游形象等有着重要意义。
但在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它的保护面临许多严峻挑战。
本文通过对城市传统民居的价值、保护现状和困境等的分析,提出了通过几种功能置换来实现城市传统民居的保护利用。
关键词:城市传统民居;功能;保护;利用;置换中图分类号:TU 984 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80X (2009)02-0041-030 引言在我国幅员辽阔的领土上,存在着众多风格各异的传统民居,它们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各个地区人们的文化素养,具有鲜明的区域性、文化性、历史性、民族性。
这些民居积淀了中国数千年古老的文化,默默地表达着农业社会的乡情语言。
由于传统民居的建造有着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环境,很大程度受制于当时社会的生产技术条件、建筑技术条件以及人们的文化思想和生活观念等。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工业社会,有着古朴生活气息的传统民居因为其自身功能和结构的局限已经难以适应人们追求现代生活的需要。
但由于众多传统民居承载着丰富的传统信息和历史文化内涵,是古代文化、哲学和艺术的物质载体,蕴涵着丰富的历史、艺术、文化、美学和哲学 意义 而有着非凡的历史价值、建筑创作价值和文化价值等,而这类蕴涵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民居则恰恰又是需要进行保护和利用的对象。
在这种使用功能与利用存在矛盾情况下,如何实现传统民居要发展,历史文脉要延续的现实难题就值得我们去研究和解决了。
当然,一味的只讲保护是不切实际的,而彻底推倒重建也是不现实的,因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创新发展模式,以新的思路走 开发与保护 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一种思路是对作为文化传承载体的传统民居进行适度的功能置换,保存外壳而更新内部功能。
这可以说是保留其 形 而重新塑造其 神 。
!内罗毕建议∀指出, 在保护和修缮的同时,要采取恢复生命力的行动 ,!世界文化遗产公约#实施守则∀也指出: 文物建筑保护最好的方法是继续使用它们 。
因此,我们在实行保护的过程中要尽可能保留这些传统民居已有的合适的功能并补充新的功能,从功能上实现适度置换,使它们能迸发新的活力和生命力而长期存在下去,同时使它们与现有经济的、社会的、城市的、区域的和国家的物质和文化环境相适应,达到保护和利用的完美结合[1]。
1 我国城市传统民居的价值分析1 1 建筑艺术价值城市传统民居是处于各个不同地区的城市的居民在其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积极适应来自地域自然环境及历史进程的挑战而形成的建筑艺术结晶。
它暗含和体现的建筑理念、建筑样式风格、建筑手法,它对建筑环境和建筑材料的选择,都具有独特的建筑艺术价值,是我国建筑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 2 历史文化价值城市传统民居积淀了方方面面的城市历史和文化,是人们触摸城市历史、感受城市文化的重要物质文化遗产。
其作为城市特定发展阶段的见证物,民居建筑及其跟各类居住人群之间的关系、它背后蕴藏的典故故事等,都构成了城市历史记忆的重要内容,深深地体现着城市文化的底色。
因此,法国!费加罗报∀把北京市胡同、四合院不断消失的现象视为一种 文化自杀 ,是 把自己伟大的文化变成平庸 。
1 3 社会风俗价值城市传统民居作为最平常、最自然的日常生活空间,它既是一种物质文化景观,同时又是蕴涵着丰富的风土人情、地域精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宝库。
1 4 景观审美价值不同的空间布局、建筑风格及建造手法,往往使传统民居在今天具有较高的景观审美价值。
2 我国城市传统民居保护现状及困境中国正处于城市化迅速发展的时期,高速的城市发展水平对中国传统民居造成强烈的冲击,特别是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城乡房地产热的升温,各城市中的所谓 点∃线∃面 的保护模式都已破坏,许多旧城千百年来幸存下来的民居正遭受着这种城市旧城改造带来的建设性破坏,很多大城市中的老街不断减少,有的甚至仅存几条零星的小街小巷。
如济南、北京、西安的旧城已很难找到一片完整的四合院群落,上海石窟门也在快速的消失。
而一些富裕起来的乡镇,传统民居的建设性破坏尤为严重,有的县城甚至连一座旧时完整的民居都找不到了,代替的是一座座冷峻森严的千篇一律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古老的传收稿日期:2009-04-09作者简介:江峰(1982-),男,江西玉山人,大学本科,主要从事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工作。
#41#第31卷 第2期2009年4月宜春学院学报Journa l of Y ichun Co lleg eV o l 31,N o 2A pr 2009统民居正成为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最直接的牺牲品[2]。
另外,城市传统民居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对民居的保护和利用也带来一定的影响。
传统民居所容纳的是封建家长制的大家族,生活俭朴、设施简单,现在的居住方式和过去已不可同日而语,核心家庭是城市的主要居住单元,家庭日常生活所用的设备越来越多,生活的多样化使得传统民居不再受青睐,于是许多古老的民居伴随着这种变化正在飞速的消失。
造成了当前城市中许多传统民居或是 人去楼空,或是沦为商业场所和外来人口聚居地,只有那些被列入文物保护的历史古迹和比较稀有的民居作为城市孤岛而保留下来了,成为博物馆式的参观点。
各个历史时期的传统民居是城市的文化遗产,体现大城市多层次、多元化的文化形态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不同城市的民居有不同的造型、不同的装饰、不同的风格,反映出不同的历史文化积淀,使得它可以成为一个城市直接的景观资源,但在今天,这些具有多重价值的城市传统民居的保护却面临着严峻的困境:2 1 与农村传统民居的保护相比,由于传统民居大多集中在城市的旧城区,这些地带多属于城市的中心区,这些地段的城市土地由于特殊的区位和存有量的稀缺性而具有很高城市土地资产价值而成为各个经济利益体竞相追逐的对象。
一些房地产开发商为了追求高额利润,在许多名城的所谓 旧城改造中推行大体量、高密度的建筑群,使本来十分拥挤的旧城变得更加拥挤,只好再拆迁房屋,再拓宽马路,形成了恶性循环。
一些有价值的民居也在这种大拆大改的浪潮中被破坏了,导致大量传统民居在没有调查清楚传统民居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之前就将其拆除。
2 2 资金缺口大,传统民居维修困难。
传统民居自身往往不是品质特别高的典型文化遗产,不是国家公布的 文物保护单位,因此,在国家文物保护经费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它往往不会被关注而自行消亡。
而不少属文保单位或文物点的传统民居建筑在历经多年的风雨侵蚀后,也造成门窗、檩、梁、椽腐朽断裂,甚至墙体裂缝、倾斜、倒塌。
由于这些城市传统民居属于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修缮资金由所有人负责,来源非常有限,且许多传统民居的维修费用甚至高于新建建筑,群众维修积极性普遍不高,造成不少有价值的古民居无法得到及时维修保护,成为城市传统民居保护的难点。
2 3 求新、 求变、 求利的急功近利的时代思潮使城市管理者往往为了追求表面的政绩工程和城市形象把传统民居作为 旧城改造的对象连片拆除或进行过度的商业化开发。
2 4 居民对现代生活条件及方式的追求、对自身建筑的价值缺乏文化自觉等,加速了传统民居消失的步伐。
3 我国城市传统民居功能当代置换模式探讨目前我国城市中的传统民居主要用作住宅和商业性铺面,有少量被用作茶馆、旅行社、旅馆。
纵观国内外那些对传统民居保护非常成功的历史文化城市,它们对传统民居采用的最好的保护方法就是经过适当维修与改造,适当置换传统功能让它们具有或适应新的使用功能。
其实质是挖掘、拓宽传统民居在新时代的新功能和新价值,通过适度的功能置换实现对城市传统民居的 再利用[3][4]。
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一书中将文物古迹的保护与利用分为两个层次来进行分析,并对利用的原则及现状的利用方式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其中提到的利用方式有二:一是继续它原有的用途和功能;二是作为博物馆使用;作为学校、图书馆或其他各种文化、行政机构的办公地;将文物古迹作为参观旅游的对象(这是近几年来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对于保护等级较低的古迹点,还可作为旅馆、餐馆、公园及城市小品使用。
因此,我国城市中的传统民居的当代置换可以因地制宜作如下打造:3 1 将民居改造成博物馆、展览馆、商铺(图1)。
传统民居能展现出古人的部分生活面貌,将当地服饰、剪纸、乐器等工艺品在民居中陈列出来,可以提高游人对当地文化全方位、系统的了解。
例如在维也纳、罗马和巴黎的古建筑整修过程中,将一些地下古迹(城墙、建筑等)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围合起来,向游客和市民展示其悠久的城市文明史,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再如我国南京的甘熙故居是大城市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民居建筑,但2000年以前一直是门庭冷落车马稀。
南京市在甘熙故居内推出南京民俗文化展览后,这儿一下变得热闹非凡。
因为市民在欣赏民居建筑、民间工艺的同时还能参加传统儿童游艺、泡老茶馆、学剪纸、画脸谱、唱京昆。
南京市近期内还会进一步将其打造成老南京民俗大观园,甘熙故居的价值将进一步得到宣扬并为当地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图1 传统民居改造而成的商铺3 2 将民居改造成休闲度假村、旅馆,让游客在民居中吃饭、睡觉,充分感受其文化特色。
与许多浮华、洋派、高大的现代建筑相比,传统民居让游客的心理感到亲切、愉悦、温馨、舒适。
同时,游客在食宿时有充分的时间欣赏传统的建筑文化,感受传统的生活习俗。
将传统民居改造成度假村,也可以满足游客返朴归真的心理需求。
3 3 将民居改造成古香古色的餐馆、茶馆(图2)。
例如,德国阿纳姆市将全市所有中世纪的地窖改造成为酒吧、咖啡馆或餐馆。
我国成都市解放北路张家巷口的近100米路段的老房被统一改造装修成白墙黑梁的川西民居风格,在周围现代化建筑群中显得尤为引人注目。
民居临街的铺面被商家利用起来,装修成了有川西风格的餐馆。
传统民居中的茶馆可以为游客提供民俗风情的体(下转第64页)# 42 #由上表可知,模型组大鼠关节滑膜IL -1 、TN F - 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P <0 05),治疗组对AA 大鼠的上述因子关节表达均有显著抑制作用,其中配伍组TN F - 明显优于布洛芬组(P <0 05),IL -1 亦有此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 05),这可能是样本太少的缘故。
3 讨论:在类风湿关节炎(RA )关节病理进展中,滑膜细胞功能的改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IL -1,TNF -a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 F )等细胞因子的持续刺激下,滑膜细胞主要是滑膜成纤维细胞(FLS)产生高水平炎性细胞因子IL -1,TN F-a 、前列腺素类和MM P s 等,它们相互作用,持续刺激滑膜细胞使之过度增殖,进而加重炎症并破坏关节[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