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手电筒》教案

合集下载

中班科学教案手电筒

中班科学教案手电筒

中班科学教案手电筒本篇文章将分享一个科学教案,主题是手电筒,适合中班年龄段的幼儿学习。

手电筒是生活中常见的工具,通过这个教案,幼儿能够了解手电筒的基本原理、使用方法以及应用场景,从而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以下是教案的详细内容。

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手电筒的基本原理,并能简单解释其工作原理。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让幼儿亲自动手制作一个简易手电筒。

3. 引导幼儿思考手电筒的使用场景和作用,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手电筒模型或图片。

2. 塑料杯子、彩纸、铝箔纸、透明胶带、电池、小灯泡等材料。

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向幼儿展示手电筒模型或图片,让幼儿观察,并引发他们的疑问和好奇心。

2. 讲解:简单解释手电筒的工作原理。

手电筒内部安装有电池和一个灯泡,通过电池提供的电能使灯泡发光。

铝箔纸起到反光的作用,让光线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明亮的光束。

3. 制作手电筒:让幼儿动手制作一个简易手电筒。

首先,给每个幼儿发放一个塑料杯子,让他们用彩纸包裹杯子的外部,以增加手感和美观。

然后,在杯子的一端切一个小孔,将小灯泡插入其中,再用透明胶带固定好。

最后,将铝箔纸折成一小块,贴在杯子的另一端,起到反光的效果。

教师在制作过程中进行示范和指导。

4. 探究:让幼儿按下手电筒的开关,观察手电筒发出的光线。

引导幼儿尝试遮住铝箔纸、调整电池的位置等操作,观察光线的变化,让他们亲自探究手电筒的工作原理。

5. 应用:引导幼儿思考手电筒的使用场景和作用。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例如“你在什么场景下会用到手电筒?”,“手电筒有什么作用?”让幼儿回答并思考。

6. 小结:复习手电筒的工作原理和制作过程,鼓励幼儿总结所学内容。

教师可以邀请几位幼儿展示自己制作的手电筒,并让其他幼儿评论和提问。

四、延伸活动:1. 角色扮演:将教室调暗,让幼儿互相使用手电筒,模拟黑暗中寻找东西的场景,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制作自己的手电筒——《手电筒亮了》教案DIY实践

制作自己的手电筒——《手电筒亮了》教案DIY实践

制作自己的手电筒——《手电筒亮了》教案DIY实践。

制作材料:我们需要了解需要哪些材料来制作手电筒。

以下是基本的材料清单:1.一个LED灯泡2.一个凹面镜3.一个导电铜管4.一个约20cm长的PVC管道5.一个电池座6.两节5号电池7.电缆线制作步骤:1.我们需要将凹面镜固定在PVC管道的一端。

可以将凹面镜置于管道末端,然后用透明的胶水将其封闭。

2.接下来,我们需要利用导电铜管将LED灯泡与电池座连接起来。

将导电铜管穿过PVC管道并把其端部固定在凹面镜上。

然后将LED灯泡焊接在导电铜管另一端。

将电池座与导电铜管焊接连接。

3.将两节5号电池安装在电池座内,并连接电缆线。

确保灯泡与电池之间的电路完整无缺。

4.检查所有连接,确保每个部件都被固定并且没有松动的地方。

在所有连接都成功后,你的手电筒就制作完成了。

使用手电筒:你可以使用开关来控制LED灯泡,另一端的凹面镜能够让光线集中,进一步增强手电筒的亮度。

这个简单的手电筒可非常实用,无论是在居家还是户外活动中都将为你提供一份强大的帮助。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手电筒还能帮助你发出求救信号,以寻求帮助。

手电筒的制作并不需要太多的破费,但是它将为你带来很多的便利,是一项非常值得尝试的DIY实践。

总结:手电筒DIY制作虽然比购买手电筒相对费力,但是,它可以帮助你了解手电筒制作的原理和方法,让你更加熟练掌握一些基本DIY技术。

此外,DIY制作手电筒还能带来很多乐趣和成就感。

当你自己制作完成一件功能完全正常的手电筒时,你一定会感到一种满足感,同时也知道了手电筒背后的原理,这样在以后的使用中更加得心应手。

制作自己的手电筒是一项有趣又实用的DIY体验。

无论你是想在家制作还是在户外制作,这个过程都将为你带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收获。

所以,赶快动手制作吧,享受DIY的乐趣!。

幼儿园科学实验教案:制作手电筒

幼儿园科学实验教案:制作手电筒

幼儿园科学实验教案:制作手电筒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科学实验已经成为幼儿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科学实验,幼儿可以通过亲身实践来探索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制作手电筒是一项简单而有趣的科学实验,它可以帮助幼儿了解光的传播和反射原理,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实验目的:通过制作手电筒,让幼儿了解光的传播和反射原理,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材料:1. 空的卷纸芯2. 透明胶带3. 一张透明塑料薄膜4. 一支小手电筒5. 剪刀6. 彩色透明纸实验步骤:1. 将空的卷纸芯用透明胶带固定在一起,使其成为手电筒的外壳。

2. 在手电筒外壳的一端贴上透明塑料薄膜,用透明胶带固定。

3. 使用剪刀在手电筒外壳的另一端剪一个小孔,孔的大小要适当以便手电筒光线透过。

4. 用彩色透明纸制作一些图案,粘贴在透明塑料薄膜上,让手电筒外观更加美观。

实验过程:1. 将手电筒打开,把手电筒放入手电筒外壳中,确保透明塑料薄膜朝外。

2. 关上手电筒外壳的另一端,然后在暗处打开手电筒,观察手电筒的光线。

实验原理:手电筒中的光线通过透明塑料薄膜射出,光线能够穿透彩色透明纸上的图案,将图案投影在墙上或者其他物体上。

这是因为光线在穿过透明物质时会发生折射和彩色分解的现象。

实验总结:通过制作手电筒,幼儿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光的传播和反射原理,了解到光线的一些基本特性。

在实验过程中,他们还可以动手制作手电筒,并且观察到手电筒发出的美丽的光线图案,这无疑会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通过这个实验,幼儿还可以培养观察力和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对于幼儿园教师而言,在进行这个实验时,可以引导幼儿观察手电筒光线的特性,引导他们提出问题,并与他们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还可以鼓励幼儿在制作手电筒的过程中发挥想象力,设计出不同的图案和颜色,让他们在实验中体会到科学的乐趣。

在进行这个实验时,需要注意安全问题,教师应指导孩子正确使用剪刀,避免使用尖锐或有危险性的工具,同时要注意室内的光线条件,以便观察手电筒发出的光线效果。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手电筒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手电筒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手电筒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手电筒一、教学目标1. 认识手电筒的基本功能和构造。

2. 观察和探索手电筒中的灯泡和电池的作用。

3.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4.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准备1. 纸板、铝箔、电池、电灯泡、电池盖、铜线等材料。

2. 干净的桌面和手工工具。

3. 各种颜色的马克笔。

4. 彩色纸张、贴纸等装饰材料。

5. 幼儿园科学实验室或室外环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可播放一段与手电筒有关的视频,引起幼儿的兴趣,然后带领他们讨论手电筒的作用和形状。

2. 探究师生共同制作手电筒。

教师首先向幼儿展示一张纸板,并解释纸板的形状和特性。

接下来,教师将铝箔贴在纸板上,让幼儿观察纸板表面的反射光线。

然后,教师引导幼儿思考,以铝箔贴纸为壳可以制作一个小手电筒吗?为什么?接下来,教师向幼儿展示电池、灯泡和铜线,解释它们的作用和功能。

幼儿团队分工合作,每个小组负责选择一个固定形状的手电筒,并进行制作。

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3. 实践制作完成后,幼儿团队互相展示他们的手电筒,并描述它们的形状和特点。

教师鼓励幼儿尝试打开手电筒,检查电池和灯泡是否放置正确。

幼儿可在室内或室外暗处测试手电筒的亮度,并与同学们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

4. 总结引导幼儿回顾制作手电筒的过程,并总结手电筒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教师可以借助图片或幼儿的描述来强化他们的记忆。

5. 拓展活动为了进一步巩固幼儿对手电筒的了解,可以开展以下活动:- 角色扮演:幼儿分角色扮演受困于黑暗中的人们,其中一位幼儿扮演救援英雄,使用手电筒来帮助其他幼儿找到出口。

- 绘画活动:幼儿用彩色纸和马克笔绘制手电筒,并在附近的展示区展示他们的作品。

- 小组讨论:提出一些有关光、电和能源的问题,鼓励幼儿在小组内讨论并分享他们的观点。

四、教学反思通过手电筒的制作和实践探索活动,幼儿对手电筒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幼儿在团队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幼儿园大班科学小制作教案:不倒翁、手电筒

幼儿园大班科学小制作教案:不倒翁、手电筒

幼儿园大班科学小制作教案:不倒翁、手电筒1. 教学目标•认识不倒翁和手电筒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思维能力。

2. 教学准备•材料准备:–不倒翁材料:空心塑料球、沙子、玻璃纸、彩色纸、剪刀、胶水等。

–手电筒材料:空的纸杯、铝箔、电池、小灯泡、电线、胶带等。

•教学环境准备:教室桌子、椅子。

3. 教学内容和步骤不倒翁制作1.向幼儿介绍不倒翁的概念和原理。

解释为什么不倒翁能够保持平衡。

2.分发材料给每个幼儿,让他们亲自动手制作不倒翁。

3.指导幼儿按以下步骤制作不倒翁:–将空心塑料球填满沙子,使其重心低。

–用剪刀把玻璃纸剪成合适大小的长方形,粘贴在塑料球上,做成不倒翁的服装。

–用彩色纸做出不倒翁的脸、头发等装饰,用胶水粘贴在塑料球上。

4.指导幼儿如何使用不倒翁:将不倒翁放在平坦的地面上,用手轻轻推动,观察其保持平衡不倒的情况。

手电筒制作1.向幼儿介绍手电筒的概念和原理。

解释手电筒是如何发光的,以及电池、灯泡、电线等组成部分的作用。

2.分发材料给每个幼儿,让他们亲自动手制作手电筒。

3.指导幼儿按以下步骤制作手电筒:–在纸杯的底部剪一个小洞,使电线通过。

–将电线的一端连接到电池的正极,用胶带固定。

–将电线的另一端连接到灯泡的底部,用胶带固定。

–用铝箔包裹纸杯的外侧,做成手电筒的反光面。

4.指导幼儿如何使用手电筒:按下电池与灯泡连接的电线,使灯泡发光。

4. 教学延伸•可以邀请幼儿带着制作好的不倒翁和手电筒回家,与家人一起分享制作过程和原理。

•在课堂上可以组织幼儿分享他们的制作过程和体会,让他们相互学习和交流。

•可以引导幼儿思考其他基于科学原理的小制作,鼓励他们动手实践和创新。

5. 课堂评估考察幼儿对不倒翁和手电筒的原理的理解程度,以及制作过程中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以上是本次幼儿园大班科学小制作教案的内容。

通过制作不倒翁和手电筒,可以引发幼儿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思维能力。

幼儿园大班科学课优质教案手电筒

幼儿园大班科学课优质教案手电筒

幼儿园大班科学课优质教案手电筒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生活中的科学》第四章《光与影》第三节《手电筒》。

详细内容包括手电筒的结构、工作原理以及制作一个简单的手电筒。

二、教学目标1. 知道手电筒的结构,了解手电筒的工作原理。

2. 学会制作简单的手电筒,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 通过实践探索,激发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手电筒工作原理的理解。

教学重点:手电筒的制作过程及操作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手电筒实物、图片、电池、小灯泡、纸筒等。

学具:每组一套手电筒制作材料(电池、小灯泡、纸筒、导线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出示手电筒,引导幼儿观察手电筒的外形,邀请一名幼儿上台演示手电筒的使用方法。

2. 讲解手电筒的结构与工作原理(10分钟)教师通过图片和实物,讲解手电筒的各个部分,如电池、小灯泡、开关等。

简要介绍手电筒的工作原理。

3. 制作手电筒(10分钟)教师分发制作材料,讲解制作步骤,引导幼儿动手操作。

4. 例题讲解(5分钟)教师选取一个典型的手电筒制作问题,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根据教师的要求,动手制作手电筒,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1. 手电筒的结构电池、小灯泡、开关、外壳2. 手电筒的工作原理电池提供电能,小灯泡发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制作一个手电筒,并写一篇关于手电筒的制作过程和心得体会的报告。

2. 答案:参照课堂所学,完成手电筒的制作,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制作过程和心得体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幼儿在制作过程中的表现,了解幼儿对手电筒结构和工作原理的理解程度,以便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教师可引导幼儿探索手电筒的其他功能,如光的传播、影子的形成等,激发幼儿对光的兴趣。

同时,鼓励幼儿尝试用其他材料制作手电筒,培养创新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手电筒工作原理的理解。

手工活动手电筒教案设计

手工活动手电筒教案设计

手工活动手电筒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了解手电筒的原理和结构,掌握手电筒的使用方法。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科学实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手电筒的原理和结构,手电筒的使用方法。

难点,手电筒的制作和实验操作。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手电筒的用途,并引导学生讨论手电筒的原理和结构。

2. 知识讲解(15分钟)。

通过图片和文字,向学生介绍手电筒的原理和结构,包括电池、灯泡、开关等部分的功能和作用。

3. 制作手电筒(30分钟)。

让学生利用废旧的卷筒纸或纸板等材料,制作简易手电筒。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和创意进行设计和制作,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4. 实验操作(20分钟)。

教师向学生演示如何使用手电筒,并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学生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下观察手电筒的光线和照明效果,体验手电筒的使用方法和功能。

5. 总结(10分钟)。

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手电筒的原理和结构,以及手电筒的使用方法。

学生可以分享自己制作手电筒的过程和体会,展示自己的作品。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学生不仅了解了手电筒的原理和结构,掌握了手电筒的使用方法,还培养了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学生在制作手电筒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激发了对科学实践的兴趣。

同时,学生在实验操作中,通过观察和体验,进一步加深了对手电筒的理解和认识。

因此,本次教学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延伸。

学生可以利用废旧的材料,设计和制作更加精美、实用的手电筒,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同时,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手电筒的原理和结构,拓展相关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苏教版科学五上《做手电筒》word精品教案

苏教版科学五上《做手电筒》word精品教案

苏教版科学五上《做手电筒》word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手电筒的制作原理,了解光的传播、反射和吸收现象,学会使用简单工具制作手电筒。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实践、观察、思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善于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手电筒工作原理的理解,光的传播、反射和吸收现象的认识。

2. 教学重点:手电筒的制作过程,光的传播、反射和吸收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手电筒模型、光源、反光镜、电池、导线、开关等。

2. 学具:每组一套手电筒制作材料(包括电池、导线、开关、反光镜、光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手电筒,引导学生思考手电筒的工作原理,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实践操作:(1)教师演示手电筒的制作过程,讲解各部分的作用。

(2)学生分组进行手电筒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3. 知识讲解:(1)光的传播: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的反射:光照射到光滑的物体表面,会发生反射。

(3)光的吸收:光照射到不透明物体,会被物体吸收。

4. 例题讲解:(1)为什么手电筒的反光镜是凹面的?(2)手电筒的光为什么是直线传播的?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光现象。

六、板书设计1. 手电筒的制作原理2. 光的传播、反射和吸收现象3. 日常生活中的光现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制作一个简易手电筒,并说明其工作原理。

2. 答案:手电筒工作原理:光通过反光镜反射,沿直线传播,照亮前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动手实践,让学生了解手电筒的工作原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但在知识讲解环节,部分学生可能对光的传播、反射和吸收现象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光现象,如:为什么太阳光可以照亮大地?影子的形成原理是什么?激发学生继续探索光的奥秘。

幼儿园科学实验教案:制作手电筒

幼儿园科学实验教案:制作手电筒

幼儿园科学实验教案:制作手电筒教学主题:制作手电筒教学对象:幼儿园儿童教学时间:1节课,约40分钟教学目标:1.了解手电筒的结构和原理;2.学习使用简单材料制作手电筒;3.培养幼儿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准备:1.手电筒制作的相关材料:纸板、铝箔纸、透明胶带、LED灯、电池支架、两节5号电池、电池片。

2.实验室场地:教师预先准备好实验室场地,并确保安全。

3.教学工具:小锤子、小钳子、剪刀、胶水、电烙铁、电池、万用表等。

教学过程:1.简述手电筒结构和原理(5分钟)手电筒可以发出强光是因为其中一些物质的能量转换成了光。

电池提供了能量,LED灯发出光,而改变了电路的开关又提供了控制。

2.制作手电筒(30分钟)2.1 准备材料。

教师向幼儿展示制作手电筒所需的材料:纸板、铝箔纸、透明胶带、LED灯、电池支架、两节5号电池、电池片等。

2.2 制作LED灯的灯头。

将LED灯两根引脚用锡芯丝焊在一起,接到电池的负极,然后用热熔胶固定好。

然后在电池支架上面附加在铝箔纸上的一个电池片(加上后一共3个电池片),保持不动。

2.3 制作手电筒外壳。

将纸板剪成一个长方形,宽度为4-5厘米,长度至少比LED灯长两倍。

在纸板的中间处切下1寸宽的口子,长度与LED灯的尺寸相等。

用透明胶纸将LED灯紧贴在纸板的一端,剩下的纸板通过接头转起来后与另一端紧密相连。

2.4 完成手电筒。

将电池支架固定在纸板的另一头(左边)上。

然后将LED灯的正极接到电池的正极。

完成题材手电筒,进行测试。

3.实验测试(5 分钟)开关电池,测试手电筒是否能正常工作,调整和检查电路。

教学扩展1.利用手电筒观察周围环境,体验其在黑暗中朦胧的亮光。

2.引导幼儿探讨手电筒背后的物理原理,进一步了解能量的传递和物质的结构。

3.引导幼儿了解手电筒的使用,体验科技给生活带来的便捷。

同时,我们也要提醒幼儿在使用时要注意电池的安全,并及时更换电池。

教学反思:制作手电筒是一项有趣并且具有实用性的实验活动。

制作手电筒的教案:培养孩子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制作手电筒的教案:培养孩子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制作手电筒的教案:培养孩子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培养孩子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手电筒一直是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电子产品,它能够提供光线和帮助我们在黑暗中看清周围的环境。

相信很多孩子对手电筒都有着浓厚的兴趣,那么为什么不让他们亲手制作一把属于自己的手电筒呢?这不但可以促进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还可以让他们在创造的过程中得到乐趣,以下是一份针对儿童制作手电筒的教案,欢迎家长和孩子尝试着去尝试。

一、制作所需材料1.PVC管(内径约为1.5cm)2.LED灯珠3.1.5V电池4.线路板、导线5.开关6.铝箔纸7.热缩管8.3M胶带二、制作步骤1.孩子们需要测量PVC管的长度,并将其切割成合适的长度,约25-30厘米,如果孩子的年龄较小,建议由家长帮助完成该步骤。

2.接下来,为手电筒准备LED灯珠,LED灯珠可通过购买得到,孩子们需要按照需要量取出所需的LED灯珠,在LED灯珠上焊接好导线。

3.安装线路板,将LED灯珠固定在线路板上,将线路板的大小剪裁至与PVC管的大小适配,安装开关和导线,连接好电池。

4.视情况需要,将铝箔纸覆盖在线路板上,起绝缘作用,注意不要挡住LED灯珠的光线。

5.使用热缩管将线路板和导线处理好,匀缠3M胶带固定,以确保线路牢固。

三、使用细节当手电筒制作完成后,孩子们可以按照以下步骤使用:1.打开手电筒外壳,将电池装入电池槽。

2.拇指按压开关键,即可打开灯光。

3.关闭手电筒开关后,切记将电池取出,以免出现电池泄漏的情况。

四、注意事项1.制作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安全,电池和铜线都是有电的,孩子在操作时需由家长协助。

2.在使用手电筒的过程中,切勿在未使用时长期放置电池,也不要让电池泄漏,这不仅会影响手电筒的使用寿命,而且还会对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3.孩子在制作过程中还可以尝试使用不同颜色的LED灯珠,以达到不同的照明效果。

制作手电筒,虽然看起来是一项简单的任务,但其中所涉及到的电路学知识、安全知识等都需要孩子们认真学习,反复的实践也将会帮助他们逐渐培养起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更好的理解科学、兴趣、创意如何投射到日常生活之中。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手电筒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手电筒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手电筒一、教学目标1、了解手电筒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让幼儿认识手电筒的各个组成部分。

(2)引导幼儿理解手电筒发光的原理。

2、难点(1)如何帮助幼儿理解电路的概念。

(2)培养幼儿在实验中的安全意识和正确操作方法。

三、教学准备1、每个幼儿一只手电筒。

2、电池、灯泡、导线等材料若干。

3、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

四、教学过程1、导入部分(1)教师提问:“小朋友们,在黑暗的地方,我们用什么可以照亮呢?”引出手电筒的话题。

(2)展示手电筒,让幼儿观察手电筒的外观。

2、认识手电筒的结构(1)教师:“现在请小朋友们仔细看一看,手电筒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2)幼儿观察后,教师引导幼儿说出手电筒的主要部件,如灯泡、电池仓、开关等,并在黑板上画出简单的结构图。

3、探索手电筒发光的原理(1)教师:“那手电筒为什么能发光呢?”(2)教师发放电池、灯泡、导线等材料,让幼儿尝试自己组装简单的电路,感受灯泡发光的过程。

(3)教师在幼儿操作过程中进行指导,帮助幼儿理解电池提供电能,通过导线传到灯泡,灯泡就会发光的原理。

4、小组活动(1)将幼儿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合作,尝试用不同数量的电池和灯泡,观察手电筒亮度的变化。

(2)鼓励幼儿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5、总结与拓展(1)教师与幼儿一起回顾手电筒的结构和发光原理。

(2)提问幼儿:“除了手电筒,还有哪些东西也需要电池和电路才能工作呢?”引导幼儿思考生活中的电器。

五、教学注意事项1、在幼儿操作实验材料时,要强调安全,避免幼儿吞食电池或其他小件物品。

2、教师要密切关注幼儿的操作过程,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3、活动结束后,引导幼儿收拾好材料,培养良好的习惯。

六、教学评估1、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度和兴趣。

2、检查幼儿对手电筒结构和发光原理的理解程度。

3、评估幼儿在小组活动中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做手电筒》教案(通用

《做手电筒》教案(通用

《做手电筒》教案(通用《做手电筒》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科学》教材第四章第一节“光的传播与应用”。

详细内容包括:光的传播原理、光源的定义、电路的组成、简单电路的制作、手电筒的原理与制作。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光的传播原理,掌握光源的特点,了解电路的组成,学会制作简单电路和手电筒。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电路的组成与连接,手电筒的制作。

重点:光的传播原理,光源的定义,简单电路的制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手电筒模型、电路元件、实验器材。

学具:每组一套电路元件、手电筒配件、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手电筒,引导学生思考手电筒是如何发光的,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光的传播原理、光源的定义,引导学生了解电路的组成。

3. 实践操作:(1)学生分组,每组领取一套电路元件和手电筒配件。

(2)教师示范制作简单电路和手电筒,讲解注意事项。

(3)学生按照步骤进行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4. 例题讲解:(1)展示一道有关电路连接的例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1)让学生尝试设计不同的电路,观察现象。

(2)学生相互交流心得,教师点评。

六、板书设计1. 光的传播原理2. 光源的定义3. 电路的组成4. 简单电路的制作5. 手电筒的原理与制作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设计一个简单的电路,并解释其工作原理。

2. 答案: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批改并给出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其他光电应用,如太阳能电池、光纤通信等,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2.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

3.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拓展性。

4. 课后反思的内容和拓展延伸的方向。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实践操作中的注意事项1. 安全意识:强调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触电、短路等危险。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手电筒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手电筒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手电筒以下是一份关于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手电筒》的教案:一、活动目标1. 了解手电筒的结构和功能。

2. 探索光的传播和影子的形成。

3. 培养观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活动准备1. 材料:手电筒、白纸、玩具、记录表等。

2. 场地:教室或活动室。

三、活动过程1. 导入:通过谜语或问题引发幼儿对手电筒的兴趣。

- 教师:小朋友们,有一个小工具,它可以在黑暗中发出亮光,让我们能看到周围的东西,你们知道是什么吗?2. 认识手电筒:展示手电筒,让幼儿观察并了解其结构和功能。

- 教师:手电筒由哪些部分组成?它是怎么发光的?3. 探索光的传播:进行“光的传播”实验,让幼儿观察光的传播方式。

- 教师:把手电筒对着白纸,看看光会不会穿过白纸?4. 探究影子的形成:进行“影子游戏”,让幼儿观察影子的形成和变化。

- 教师:用手电筒照玩具,看看会出现什么?为什么会有影子?5. 记录和分享:让幼儿记录实验结果,并分享他们的发现。

- 教师:请小朋友们把你们的实验结果记录下来,然后和大家分享你们的发现。

6. 总结:回顾活动内容,总结手电筒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光的传播和影子的形成原理。

- 教师:手电筒是一种能在黑暗中提供光源的工具,光可以穿过一些物体,也可以形成影子。

四、活动延伸1. 在科学区提供更多关于光的实验材料,让幼儿继续探索光的性质。

2. 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了解光的其他应用。

3. 鼓励幼儿与家长共同进行家庭科学实验,进一步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五、注意事项1. 在活动过程中,要确保幼儿的安全,避免手电筒的光线直接照射眼睛。

2. 根据幼儿的年龄和能力,适当调整活动的难度和深度。

3. 鼓励幼儿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但也要尊重他们的个人差异和发展水平。

希望这份教案能够为您的教学提供参考,让幼儿在探索手电筒的过程中,培养观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苏教版科学五上《做手电筒》教案

苏教版科学五上《做手电筒》教案

苏教版科学五上《做手电筒》教案五年级上册《电和磁》单元的第一课一、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上册P30~P32。

二、教材分析:本课是五年级上册《电和磁》单元的第一课。

它带领学生应用已有知识经验对手电筒发光现象做出假设性解释,并通过做手电筒活动,使学生知道常用电器的正常工作需要一个简单电路,学会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体会科学探究中的证据、逻辑推理的重要性。

本课共分四个部分:(1)使小灯泡亮起来。

活动的目的主要是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他们对生活中的电了解多少,平时有没有注意其中蕴涵的一些问题,进而引发下面关于简单电路的教学活动。

(2)制作一个简易手电筒。

从做手电筒开始。

手电筒的一亮一灭,学生很小就注意过它,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一次学生可以亲自动手去研究其中的秘密。

这是对猜测与推断的一个验证过程。

这部分的重点是学生在组装手电筒的过程中去认识电路的基本特征,能够根据自己的组装画出简易安装图,在画图中逐渐认识电路的组成条件。

活动的结果是让学生认识使手电筒亮起来必须具备的条件,实际上也就是让学生懂得一个完整闭合电路的组成条件。

(3)设计电路图,连接电路。

学生在前面的活动中已经认识了电路及其表示方法,这一环节的活动是让学生先设计电路图,然后按照电路图连接电路。

(4)认识不同的电路。

这一部分是学生的拓展活动,书中出示的是A、B两组电路,设计的意图先让学生在电路图的表示中认识它们在连接上的不同,进而研究它们所表现出来的现象的不同,这样学生会从不同的方面、多角度地去认识同一个事物,揭示其本质。

三、学情分析:电筒是电在生活中应用的一种最常见、最直接的运用,也是学生认识电的开始。

向学生提问手电筒是怎样亮起来的时,学生可能回答出里面有导线、电池、小电珠、开关等一些材料。

但对它们是如何组合的,怎样使小电珠亮起来等问题,学生还不是十分清楚,我们借助本次活动以达到探究的最终目的,使学生对电的认识有一个新的发展。

四、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①能够制作一个简易手电筒,使手电筒亮起来;②能够通过具体的操作来认识基本电路,会画简易电路图;③能够用语言、符号、图示等来描述组装的电路。

手电筒制作初中生物教案

手电筒制作初中生物教案

手电筒制作初中生物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手电筒的工作原理和结构。

2. 掌握DIY手电筒的制作方法。

3.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手电筒的工作原理和结构。

2. 手电筒的制作方法。

三、教学准备
1. 讲义和课件。

2. 电池、导线、LED灯、开关等材料。

3. 制作手电筒的工具。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图示或视频展示手电筒的工作原理和结构,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手电筒的工作原理和结构,介绍制作手电筒所需材料和工具。

3. 操作:指导学生按照制作步骤,组装手电筒。

包括连接电池、导线和LED灯,安装开关等操作。

4. 实验:让学生测试制作的手电筒是否正常工作,观察LED灯是否能发光,检查开关是否能正常控制灯的亮灭。

5. 总结:总结手电筒的制作过程,强调手电筒的工作原理和结构,鼓励学生动手制作更多的实物。

六、拓展
1. 鼓励学生利用废旧物品制作更加复杂的手电筒,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2. 激发学生对科技制作的热情,引导他们探索更多的科学实践活动。

七、作业
让学生写一份制作手电筒的实验报告,包括制作过程、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以及使用手电筒的体会。

八、评价
通过学生的表现和作业,评价他们对手电筒制作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科技制作活动,培养他们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手工活动手电筒教案中班

手工活动手电筒教案中班

手工活动手电筒教案中班手工活动手电筒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了解手电筒的基本构造和原理;(2)掌握手工制作手电筒的方法和步骤;(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2.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合作和分享的意识。

3.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1)手电筒的基本构造和原理;(2)手工制作手电筒的方法和步骤;(3)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2. 教学难点。

(1)手电筒的原理和制作方法的讲解;(2)学生动手制作手电筒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解决。

三、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

(1)手电筒的相关知识和制作方法;(2)制作手电筒的材料和工具;(3)教学PPT。

2. 学生准备。

(1)学生需要准备一些简单的手工工具,如剪刀、胶水等;(2)学生需要对手电筒感兴趣,并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不同种类的手电筒,让学生猜测手电筒的构造和原理,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手电筒的基本构造和原理(10分钟)。

教师通过PPT讲解手电筒的基本构造和原理,包括电池、灯泡、开关等组成部分,以及电流通过灯泡时产生光线的原理。

3. 制作手电筒(30分钟)。

(1)教师指导学生准备制作手电筒的材料和工具;(2)教师演示制作手电筒的方法和步骤;(3)学生动手制作手电筒,老师在旁边指导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4. 学生展示和分享(10分钟)。

学生完成手电筒制作后,进行展示和分享,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学习。

5. 总结和小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小结,强调手电筒的制作过程和原理,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不仅了解了手电筒的构造和原理,还动手制作了自己的手电筒,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孩子们自己动手制作手电筒——幼儿园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

孩子们自己动手制作手电筒——幼儿园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

孩子们自己动手制作手电筒——幼儿园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

一、引入环节教师可以给孩子们介绍手电筒的基本功能和原理。

可以使用图片、实物等辅助教学,并鼓励孩子们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猜测。

通过引导和互动,使孩子们初步理解电路的构造和制作方法。

二、制作环节1.准备材料教师需要准备好手电筒制作所需的材料,包括铝箔、塑料杯、铜线、电池等。

这里需要注意,材料的数量和规格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便于孩子们的制作和操作。

2.模仿示范接着,教师可以通过模仿示范的方式,带领孩子们一步一步地制作手电筒。

这里需要先让孩子们熟悉各种材料的用途和操作方法,然后再逐步组装电路。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对一些关键环节进行重点讲解和引导,比如电源和电路的连接方式,以及安全使用电池的知识等。

3.自主操作当孩子们学会了基本制作方法后,就可以开始自主制作了。

教师可以鼓励孩子们多尝试、多动手,将自己的创意和想法融入到制作过程中。

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好指导和监督,保障孩子们的安全和顺利完成制作任务。

三、实验环节当手电筒制作完成后,教师可以带领孩子们进行实验和测试。

这可以通过让孩子们在黑暗的场所中使用手电筒,并观察其照明效果来实施。

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孩子们尝试不同的电路构造和电池组合方式,以探索手电筒的照明效果和使用寿命等。

四、总结环节教师可以对手电筒制作和实验结果进行总结。

这可以通过群体讨论和展示等方式实现,并鼓励孩子们分享自己的制作经验和感受。

同时,教师还可以总结本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为下次课程的准备做好充足的准备。

这是一堂非常实用和有趣的科学公开课。

通过参与制作和实验,孩子们可以学习到电路的基本原理和构造方式,并培养了自己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希望这个教案能够帮助到幼儿园大班的老师们,为孩子们的成长和学习助力。

大班科学教具手电筒教案

大班科学教具手电筒教案

大班科学教具手电筒教案教案标题:探索光与影——大班科学教具手电筒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光与影的概念,以及手电筒的原理和功能。

2. 学生能够通过亲身体验和观察,探索光与影之间的关系。

3. 学生能够运用手电筒进行简单的实验和观察,培养观察力和探索精神。

教具准备:1. 手电筒(每位学生一支)2. 适量的黑色纸板3. 多个小物体(如纸片、玩具等)4. 教师准备一张投影幕布或白纸放置在教室的一侧墙壁上5. 材料展示区:一张桌子或板凳,上面展示了各种光源和物体教学步骤:引入(5分钟):1. 利用幻灯片或图片展示不同光源和物体的照片,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它们之间的区别。

2.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体和光源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我们如何能够看到它们?探索光和影(10分钟):1. 将教室的灯关掉,窗帘拉上,使教室变暗,然后点亮手电筒。

2. 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手电筒发出的光线,并注意观察手电筒的防护罩。

解释手电筒的原理:电池提供能源,电路让光源发亮。

3. 请学生站在白纸或幕布前,将手电筒的光线照射到白纸上,观察手电筒产生的光和阴影。

4. 逐个让学生分享他们观察到的现象,并引导他们思考:手电筒光线照射到物体上会发生什么?为什么会产生阴影?制作阴影(10分钟):1. 发放黑色纸板给每个学生,让他们将纸板放在身前,然后用手电筒照射在纸板上。

2. 学生观察并描述在黑色纸板上光和影的现象,以及形成的阴影的形状和大小。

3. 引导学生思考:当光线照射到物体上时,我们用什么接收光?什么是影子?它是怎么形成的?观察小物体的阴影(15分钟):1. 将多个小物体(纸片、玩具等)放在材料展示区上,并用手电筒照射它们。

2. 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物体在光线照射下产生的阴影,注意观察阴影的形状和大小。

3.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不同形状的物体会产生怎样的阴影?当光源或物体的位置改变时,阴影会有什么变化?总结(5分钟):1. 结合整个探索过程,引导学生将所观察到的现象总结归纳。

初中物理手电筒制作教案

初中物理手电筒制作教案

初中物理手电筒制作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手电筒的工作原理,掌握简单的电路知识。

2. 学习使用基本的工具和材料,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手电筒的工作原理和电路知识。

2. 动手制作手电筒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手电筒制作的相关资料和图片。

2. 学生准备基本工具,如螺丝刀、钳子等。

3. 准备手电筒的材料,如电池、灯泡、开关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展示手电筒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手电筒的工作原理。

2. 学生分享对手电筒的了解和疑问。

二、讲解手电筒的工作原理(10分钟)1. 教师讲解手电筒的工作原理,包括电路的组成和作用。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总结出手电筒电路的组成:电源、开关、灯泡、导线。

三、动手制作手电筒(15分钟)1. 教师发放手电筒的材料,讲解制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2. 学生分组合作,开始制作手电筒。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四、展示和评价(5分钟)1. 学生展示制作完成的手电筒,分享制作过程中的收获和困难。

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的创新和努力。

五、总结和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手电筒制作的过程和学到的知识。

2. 教师引导学生反思手电筒制作中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尝试制作其他简单的电路作品,如电路小车等。

2. 学生可以对手电筒进行创新改进,如增加调光功能等。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手电筒制作,学生不仅了解了手电筒的工作原理,还培养了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学会了使用基本工具和材料,提高了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通过巡回指导和解答学生的疑问,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了教学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做手电筒》
《做手电筒》教学实录
执教整理:江苏省金坛市河头实验小学吕国庆指导评析:江苏省金坛市河头实验小学李俊教学目标:过程与方

●能够通过教师提供的材料探究手电筒亮起来的秘密;
●通过具体操作认痘镜缏返淖槌桑⒒峄黾虻サ缏吠?B。

知识与技能
●认识常见的电路符号,及电流、电路和电路联接方式
的一些知识,并能画出简单电路图。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
和创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探究手电筒亮起来的秘密,并体会合作与交流的
乐趣,树立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的信心。

●尊重科学,学习科学要事实求是。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材料:手电筒、电路连接帮助卡。

学生分组材料:导线、灯泡、开关、电池、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从生活出发,探究基本电路的连接师:同学们这是什么?(教师出示一只手电筒)
生(齐答):手电筒。

师:你能使它发亮吗?
生(齐答):能。

师:谁来试一试。

(学生拿起手电,并装进电池,打开开关,手电筒亮了。


师:手电筒亮了,它为什么会发亮的呢?
生:有了电池,它就能发亮了。

(板书电池)
生:还需要小灯泡。

(板书灯泡)
生:还要把开关打开,手电筒才会发亮。

(板书开关)
[评析]:新颗标强调教学要从学生认知特点、已有经
验出发,手电筒是学生身边常见的物品,学生更喜欢探
究自己熟悉的事物,研究的问题要来源于生活,这样即
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又为下一步探究活动定了个方向。

师:如果把手电筒的外壳拿掉,它还能亮吗?老师这儿
为你们提供了灯泡、电池、开关,你们能使小灯泡发亮吗?利用桌上的材料试一下。

(学生动手尝试,没能成功。


师:老师再给你们一些导线,你们再试试。

(板书导线)(学生再次尝试,小灯泡亮了。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没有导线小灯泡就不亮。

生:用导线把电池、开关和灯泡连接起来,灯泡就亮了。

生:我发现手电筒的外壳可能就和导线的作用一样。

[1][2][3]下一页
生:我同意李波的意见,手电筒没有外壳,刚才的电路
没有导线,灯泡都不亮,所以手电筒的外壳就相当于导线。

[评析]: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习科学应是他们
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设计了这样的对比实验,通过
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这样更容易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
既让学生从中发现了手电筒外壳的作用,又为学生认识
电路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师:同学们真聪明!你们能把刚连接好的电路画下来吗?只要自己能看明白就行。

(学生动手画图,教师巡视把先画好的展示出来。


师:同学们都画好了,老师还有一种简单而又科学的画法,你们想不想学?
生(齐答):想。

(教师指导电路图的画法,完整示范画出符号电路图)[评析]:在学生的自主探究中,这样设计是由学生的年
龄特点和认知方式决定的,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一些手段
和方法不熟悉,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该指导
的地方一点都不能省,这也是学生进入下一步探究的基础,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科学是严谨的,是来不得半点
马虎的。

(学生动手画,教师巡视指导并把画得较好的予以展示。

评价时挑出有问题的,直接借助投影予以更正。


.师:通过连接和画电路图,你发现比简单的电路图有哪几部分组成?
生:一个电路一般由电池、灯泡、开关、导线四部分组成。

二、从材料出发,自主探究电路的连接师:同学们刚才都画得很好,现在老师再给同学们增加一倍材料,你还
能使灯泡都亮起来吗。

[评析]:这一探究活动的设计讲究开放性、目的性、生
成性,让学生充分利用材料进行探究,从中产生各种电
路的连接方法,发现一些的问题,从而为下一阶段的探
究活动做好准备。

生(齐):能。

师:在连接的时候要注意:两节电池要先用导线连起来,小组合作成功后就用刚学的新方法画出电路图,连在一
起的电池要这样画(板书示范)。

先讨论再动手。

(学生先讨论怎样连接,再进行实验。

教师巡视。


[评析]:学生在探究中往往在动手前缺乏对实验目的的
思考。

这儿教师有意让学生思考一段时间,先设计一下
实验方案,明确了实验方向和目的,让学生在思维的基
础上再动手,这符合科学认知的规律,也使学生的探究
更有效。

师:都连接好了,哪个小组的同学来汇报你们连接的电路,把你们的电路图带上来说说这一电路的特点?
生:我们是从电池先连到一个开关再连到一个灯泡,再
连一个开关和灯泡,无论打开哪个开关,两只灯泡都可
以熄灭。

但是要想两个灯泡都亮,就必须同时按下两个
开关。

生:我们是连了两个开关后再连了两个灯泡,断开一个
开关,灯都不会亮,一定要两个开关都合上灯才亮。

师:还有和他们的连接方法不同的吗?
生:我们的连接方法不太相同,不过小灯泡也可以发光。

师:噢,说说看。

生:我们是将小灯泡的连接在一起,然后两头各连接一
个开关,再连接在电池上。

生:我们有一个发现,我们和第三组的连接方法差不多,就是断开其中一个开关两个灯就都不亮了,而且不可能
让一个灯单独亮起来,和家里的灯不一样。

师:大家都是这样的现象吗?
生:都是这样的。

三、从问题出发,探究并联电路的连接师:你们真聪明!发现了这个问题,那么我们其它组能不能一起想办法,
连接出和家里一样的电路呢?一个开关控制一盏灯,再
动手尝试一下,如果实在想不到办法的,请组长到老师
这儿领一张电路连接帮助卡。

[3]下一页
(学生分组实验)
[评析]: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要有敏
锐的洞察力,及时抓住课堂生成性的资源,因势利导进
行教学。

学生在开放的活动中,只连接出了各种串联电路,并没有出现教师期望的并联电路,但是教师抓住学
生的发现,将教学引入认识并联电路。

教师设计的“电
路连接帮助卡”也达到了很好地教学效果,为一部分学
生及时解决了困难。

师:许多小组都已经连接好了,速度非常快,有没有什
么新发现?
生:老师我们有新的发现了。

生:老师我们也有有新的发现了。

(学生都争先恐后抢着汇报)
师:好,不错,你们来说一下你们的新发现。

生:我们连接的电路,一个开关控制一个灯泡,断开一
个开关,另一个灯泡还亮着,只有两个开关都断开,两
个灯泡才都熄灭。

生:我们的发现也是这样,不管断开哪一个开关,都有
一个灯亮着,断开两个开关两个灯才会都熄灭。

师:同学们真善于动脑子,能发现这么多新的东西,你
们还能用刚学的新方法把这电路图画下来吗?老师和大
家一起画。

(教师将画好的电路图在投影上展示出来,并深入每组
进行指导)
[评析]:对并联电路图的画法学生也是一时摸不着头绪,这就体现出探究指导的价值,教师不能因噎废食,该指
导的地方就要指导。

同时教师适时鼓励的话语,会增强
学生的自信。

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不仅表现在教
师的语言上,教师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也常常会激起
学生心中的浪花,给他们自信,给他们一片自由想象的
空间。

师:同学们的电路图画得真不错!(出示制作简易手电筒的材料)课后你能把这些材料连接成一个电路,把它们变成一个手电筒吗?
生(非常有信心地齐答):能。

师:好,今天的课就研究到这儿,下课。

[总评]:1、这节课学生探究活动层层深入,从手电筒入手连接基本的电路,到提供材料学生自主探究简单电路
的连接,并从中发现问题,深入探究并联电路的连接。

问题、材料的呈现以及探究的难度都层次分明,所以学
生探究的兴趣始终高涨,探究的效率很高。

2、教师的语言比较精炼准确,贴近学生的生活。

问题指向性和要求
很明确,实验常规也很到位,保证了教学的顺利进行。

3、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促进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
只要是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就必须创造充分的探究机
会和条件,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主动探究。

这节课
的一个亮点就是教师创设了一个开放的探究活动,并及
时抓住学生汇报时的生成性资源,抓住学生的需要,引
起学生共同的探究欲望,将探究引入更深处。

教师就像
一个“导演”,让“小演员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演好戏”,并在“演戏”过程中得到发展,内化科学
素养。

4、这节课的总的设计思想是按照建构主义观点,重视“意义建构”的过程,不一味追求“意义建构”的
结果,挖掘可以超越本身价值的知识,结合知识的教学
渗透可兴趣、方法、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的教育,使这一节课成为“聚沙成塔”的“沙”、
“滴水穿石”的“水”,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科学素养
的形成添一块砖,加一片瓦。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