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浅说

合集下载

考古学上的吴文化

考古学上的吴文化

考古学上的吴文化考古学上的吴文化今天一走进苏州博物馆,就感到苏州市民对自己乡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我非常高兴。

今天是中国文化遗产日,馆里邀请我做个讲座,我选了“考古学上的吴文化”这个题目,之所以选这个题目是因为我和你们一样对它有兴趣。

一九八三年秋天在苏州开吴文化讨论会,我参加了。

从那时开始到现在二十七年过去了,这期间我写过吴文化分期的文章,也写过讨论吴越兵器的文章,我的兴趣不是越来越小,而是越来越大,因为我越来越认识到吴文化在中国考古学上的重要,吴文化对中华文化贡献之重要,今天我讲《考古学上的吴文化》,就算对大家的一个汇报。

一、古代典籍记载的吴国史中国是史学大国,有丰富的历史典籍留存于世,在先秦文献《左传》、《国语》和汉代及以后的史书《史记》、《越绝书》、《吴越春秋》等书中对吴国历史都有记载。

《史记》中有一篇叫《吴太伯世家》,说周人的先祖古公亶父的大儿子太伯、二儿子仲雍乃奔荆蛮,断发文身,自号勾吴。

唐朝人张守节作《史记索引》解释说荆蛮之地就是越,这就是说吴也是属于越系的。

吴国的首脑人物太伯、仲雍来自中原,本是用笄束发头戴帽子的,到了这里,披发文身,完全从了当地风俗,这就开始了一个漫长的民族融合的过程。

吴国国君据史籍记载有二十五个,有的是父子关系,有的是兄弟关系,记载的非常清楚,不会是杜撰的。

大家知道,《史记·殷本纪》中有不少商王的名字,有人觉得靠不住,但甲骨文发现以后,经王国维先生研究,除了一两个,全都对上了,因此《史记》中对比商朝晚好几百年的吴国世系的记载应该也是可信的,靠得住的。

现在就把《史记·吴太伯世家》中的吴国世系列出来,请大家参照。

二、从以往考古发现看吴国历史与文化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卫聚贤等人成立吴越史地研究会就开始了吴国史迹的探寻,但因条件限制,没有太大的突破。

过去研究吴国史的学者都认为太伯、仲雍奔吴之地在今之无锡,1954年在丹徒烟墩山一座土墩墓中出土了一件青铜簋,有长篇铭文,记载作器者夨受王命受民受疆土由虞侯改封为宜侯的事[1],著名古文字学家唐兰先生著文考证宜侯夨即《史记·吴太伯世家》中的周章[2],认为太伯、仲雍所奔之地即在丹徒所在的宁镇地区,从此围绕宜侯夨簋便掀起了吴国最早都城在何处的讨论热潮。

浅谈吴文化在大班幼儿教育课程中的探索

浅谈吴文化在大班幼儿教育课程中的探索

浅谈吴文化在大班幼儿教育课程中的探索引言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幼儿教育也逐渐受到重视。

幼儿教育不仅关乎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密不可分。

吴文化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其特点在于注重教育和文化,对于幼儿教育也有着独特的贡献。

在大班幼儿教育课程中,如何将吴文化融入对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围绕这一话题展开探讨,希望能对大班幼儿教育课程的设计和实践提供一些借鉴和启发。

一、吴文化的特点和价值吴文化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一种重要的区域文化,包括江苏、浙江、上海等地。

吴文化以江南水乡为背景,形成了独特的民俗、风情和艺术,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1. 注重教育吴文化注重教育,尤其是注重家庭教育。

在吴文化传统中,家风和家教非常重要,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有着严格的要求,培养出了很多优秀的子女。

吴文化中有许多关于教育的典故和故事,这些都体现出了吴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

2. 艺术卓越吴文化对中国传统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包括诗词、书法、绘画、音乐等。

吴地文人的文学作品独具风格,其诗情画意常让人为之倾倒,有着深远的文化积淀和历史底蕴。

这些艺术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风貌和人们的情感体验,对于幼儿的美育和情感教育十分重要。

3. 文化传承吴文化的传承是中华文化传统的一部分,通过吴文化的传承,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精髓。

这对于幼儿的综合素质教育和民族精神的培养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吴文化在大班幼儿教育课程中的融入1. 课程内容设计在大班幼儿教育课程中,可以将吴文化的许多特点和价值融入到课程内容之中。

通过故事、歌谣、绘画等方式,向幼儿介绍吴文化的特色和魅力,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

可以通过讲述一些有关吴地文人的诗词故事,让幼儿们感受吴文化的魅力,培养他们对文学艺术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情感体验能力。

也可以给幼儿们讲述有关吴地传统节日和民俗风情,让他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博大精深。

吴文化之民俗文化对中学语文课堂的观照

吴文化之民俗文化对中学语文课堂的观照

吴文化之民俗文化对中学语文课堂的观照吴文化是指江南地区苏州、无锡、常州、南京等地的文化,其独特的民俗文化在中学语文课堂中具有重要的观照意义。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承载着民族的情感、智慧和生活方式。

作为中学语文老师,了解和传承吴文化的民俗文化,对于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吴文化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可以为中学语文课堂提供丰富的文化素材。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吴文化的传统节日、习俗、民俗等方面的内容,为学生开展丰富有趣的课堂活动和实践教学。

通过江南地区的传统节日,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了解各地的庆祝活动、习俗以及相关的诗词歌赋,让学生深入了解吴文化的独特魅力。

利用吴文化的民俗文化,可以丰富语文教学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展开有趣的课外阅读和研究性学习提供更多的选择。

吴文化的民俗文化具有深厚的教育意义,可以为中学语文课堂的人文关怀和情感教育提供观照。

在中学语文课堂中,老师可以通过吴文化的传统习俗、礼仪规范等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尊重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所包含的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心。

可以通过吴文化的传统婚礼习俗、丧葬礼仪等,引导学生了解传统礼仪规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从而在情感教育和品德培养方面达到更好的效果。

吴文化的民俗文化对中学语文课堂具有重要的观照意义。

通过深入了解和传承吴文化的民俗文化,可以丰富语文教学的文化素材,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人文情怀。

作为中学语文老师,应当充分利用吴文化的民俗文化,为学生打开一扇了解传统文化、热爱祖国文化的窗口,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通过语文课堂,让学生在吴文化的民俗文化中汲取营养,感受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成为有文化底蕴的新时代公民。

吴文化源远流长

吴文化源远流长

吴文化源远流长
吴国文化是狭义的吴文化,是断代史文化,这是取其政治概念。

吴地文化,是广义的吴文化,取地域史志概念,它包括吴国以前和吴国以后发展延续至今的吴地区域性文化,即大吴文化。

所谓大文化是包括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它是随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人们通称为历史文化
吴地一般是指宁、沪、杭太湖流域,长江三角洲一带。

苏州是吴国以后的吴文化中心,位居吴地中心区域,习惯上把苏州历史文化称为吴中文化,应是吴文化的精华代表吴地文化源远流长。

太湖三山岛,吴县草鞋山,吴江梅堰,张家港东山村及徐家湾等遗址的发掘,证明一万年前已有人类在此生活。

长江下游与黄河下游的文化是同步发展,某些文化甚至超过中原,如玉器、漆器、木结构建筑、纺织、丝织、水稻、航运等。

相传黄帝与夷人蚩尤族团的文化是旗鼓相当,后因大水,蚩尤才北上,遇到黄帝族团而战败了,其族人却将先吴文化带入中原,又带到江汉和云贵......,融汇成中华民族文化。

夷人、越人留在吴地山岭地带的支族,后来形成吴国吴人的主体部分。

至隋代,改吴为苏州,吴文化中心苏州从此正式得名,并延续发展至今。

浅谈吴文化论文

浅谈吴文化论文

常熟理工学院日语专业学士学位论文题目浅谈吴文化作者完成日期2014年 4 月日培养单位指导教师研究方向论文类别授予学位日期年月日浅谈吴文化日语专业研究生:指导老师:摘要吴中文化历史悠久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

同时,吴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不断进步,对日本的文化也产生了许许多多磨灭不了的影响,留下了许许多多于此相关的宝贵作品和文化瑰宝,对日本的来说,吴文化的影响已溶于血液之中,再难以分割。

关键词:吴文化意义影响日本目录第1章绪论 (4)1.1 吴文化的发展历程 (4)1.1.1吴文化的含义 (4)1.1.2吴文化的地位 (4)1.1.3吴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5)第2章吴文化的意义及影响 (6)2.1 吴文化对吴地的影响............................ 错误!未定义书签。

62.1 吴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错误!未定义书签。

72.1.1吴越文化东传对日本国的形成发展的意义。

(7)2.1.2吴文化对日本农耕文明的影响 (8)2.1.3吴文化对日本和服的影响 (9)2.1.4吴文化对日语语言体系的影响。

(10)第3章吴文化的特色及对当代社会应如何发展吴文化 (10)3.1吴文化的本质特征 (10)3.2吴文化的特色及发展道路 (11)第1章1.1吴文化的发展历程吴文化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古代吴越地区生活着勾吴和于越两个部族,夏商时代吴和越分别在江浙地区形成两个国家。

春秋时期为了争夺霸主地位,吴越长期相互征伐,最后先后灭亡。

两国政权虽亡,但“吴越”这一名称却一直沿用至今。

吴越两国社会经济发展虽互有差异,而在历史渊源、地理分布和语言习俗等方面有许多相同的文化特征,它们共同创造了博大精深、彪炳史册的吴越文化。

吴文化其以先吴和吴国文化为基础,经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生长,及隋、唐、宋、元历代发育,至明代形成高峰。

浅谈吴文化在大班幼儿教育课程中的探索

浅谈吴文化在大班幼儿教育课程中的探索

浅谈吴文化在大班幼儿教育课程中的探索引言吴文化是中国南方地区独特的文化形态,从古至今都在南方地区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大班幼儿教育课程中,借助吴文化资源,可以为幼儿提供更多元、多样的学习机会,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着重探讨吴文化在大班幼儿教育课程中的应用与实践,以期为幼儿园教师们提供一些思路与方法。

一、吴文化的特点吴文化是中国南方地区特有的文化形态,包括江苏、浙江、上海等地的文化传统。

这一地区自古以来人杰地灵,物产丰富,文化发达,因而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

吴文化在艺术、建筑、民俗、音乐、舞蹈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彰显出南方地区的独特魅力。

二、吴文化在大班幼儿教育课程中的应用1. 语言与文学吴文化区域有着悠久的文学历史,吴语也是其中的一大特色。

在大班幼儿教育课程中,可以通过吴语歌谣、儿歌、童谣等形式,让幼儿感受不同于普通话的语言韵味。

可以选择一些富有吴文化特色的童话故事、民间传说等文学作品,让幼儿在欣赏的了解吴文化的精髓。

2. 视觉艺术吴文化在绘画、书法、雕塑等艺术形式上有着独特的风格,可以通过这些艺术形式向幼儿展示吴文化的独特之处。

在大班幼儿教育课程中,可以组织幼儿去参观吴文化的一些代表性艺术作品,或者通过手工制作、绘画等形式,让幼儿亲自感受吴文化的艺术魅力,培养幼儿对艺术的热爱和审美情趣。

3. 音乐与舞蹈吴文化在音乐与舞蹈方面同样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

可以通过播放吴文化地区的民间音乐,或者组织幼儿学习吴文化地区的传统舞蹈,让幼儿在音乐与舞蹈中感受到吴文化的魅力。

可以组织一些欣赏音乐会、齐舞表演等活动,给幼儿提供更多的艺术体验机会。

4. 历史地理吴文化在历史地理方面同样有着丰富的内涵,可以通过一些历史地理故事、传说、地理图书等形式,向幼儿介绍吴文化地区的历史风貌,让幼儿在知识的海洋中感受到吴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实践案例1. 参观吴文化历史街区某幼儿园大班老师带领孩子们前往当地著名的吴文化历史街区进行参观。

陆咸:吴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概述

陆咸:吴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概述

陆咸:吴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概述中华文化起源是“多元一体”的。

所谓“多元”,指的是起源是多方面的;黄河地区的半坡文化、仰韶文化,内蒙古地区的红山文化,山东地区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以及吴越地区的良渚文化等,都是中华文化的源头。

这些原始文化,在长期交流中互相影响,逐步形成统一的中华文化:统一的思维方式,统一的典章制度,统一的文字,大体相近的伦理观念和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等。

虽然说中华文化是融合了各个地方文化的精华,在相互交流中形成的,但在中华文化形成的比较长的时间中,中原地区的文化显然起着中心的作用。

被奉为中华民族祖先的黄帝,以及以后对中华文化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堯、舜、禹,活动的中心都在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

汉字的起源也在中原地区。

春秋时期,孔子把中华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归纳,主要是整理中原地区的文化。

这是因为,当时中原地区文化比较先进,为其它地区的人民所仰慕。

同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原地区的文化也吸收了其它地区的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形成覆盖全中国的中华文化。

同时也要看到,由于中国幅员广大,人口众多,在大的统一方面的同时,也还存在因地方差异而形成的地方区域文化。

虽然随着交通的发达,传媒手段的进步,地区差异正在逐步缩小,但不可能完全消失。

吴文化产生在太湖地区。

新石器时代的吴越文化,现在统称为“良渚文化”,主要从事农、渔生产,擅长开河、行船,在玉器雕琢和丝绸生产方面也有很大成就。

据现在考古发现,在当时就和北方文化就有交流。

到吴国建立以后,和其它地区的交流更为频繁。

史书上说吴王寿梦时期“始通中国”,就是指吴国加大了和中原地区国家的交流。

文化交流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派人出去学习是交流,外交活动是交流,打仗也是交流,战争往往可以向敌对方面学到很多东西。

吴地文化和其它地区的交流,大致可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良渚文化阶段,属于史前时期的新石器时代,已经开始了对外交流,只是规模较小。

第二阶段是吴王争霸时期,寿梦派小儿子季札出使中原各国,吴王夫差开邗沟,在战胜齐国后和中原各国会盟,都是吸收中原文化的过程。

吴文化之民俗文化对中学语文课堂的观照

吴文化之民俗文化对中学语文课堂的观照

吴文化之民俗文化对中学语文课堂的观照吴文化是指中国江苏、浙江、安徽、上海等地传承的一种历史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俗文化是吴文化的重要方面,包括各种节日、民间艺术、习俗等一系列民间传统文化。

这些文化元素在中学语文课堂中有着重要的观照意义。

首先,吴文化的民俗文化可以为中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

比如在季节性节日,如清明、端午、中秋等,可以选取有代表性的吴地风俗文化进行介绍,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习俗和内涵,激发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豪感。

而且,中学生在学习吴文化的过程中,能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同时也有利于增加对民俗文化的重视和认知,促进对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另外,吴文化的民俗文化还能丰富中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内容。

比如,在中学语文课堂上讲授古文阅读时,适当引入吴地传统文化和古代民间故事,让学生了解生活和文化背景,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此外,在中学写作教学中,可以引入吴地民间艺术,如吴剧、苏绣、湖笔等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民间艺术的传统和发展,同时也能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写作灵感和情感铺垫。

最后,吴文化的民俗文化还能研究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变化。

中国文化是一个千年的文化体系,各地的文化差异也很大。

吴文化的民俗文化代表着中国南方地区的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也有助于我们了解和探索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变化。

因此,在中学语文课堂上,引入吴文化的民俗文化,不仅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理解能力。

综上所述,吴文化的民俗文化对中学语文课堂有着重要的观照意义。

通过对吴地传统文化的介绍,不仅可以丰富中学生的文化资源,同时也能够增强对民间文化的重视和认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阅读、写作能力。

吴文化的特色和意义

吴文化的特色和意义

吴文化的特色和意义
一、吴文化的特色
1、历史文化
吴文化源远流长,历史上与南宋文化、明清文化并称为三大江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吴文化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底蕴,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江南地区古代文明的辉煌时期,蕴含着江南古代文化的深厚智慧。

2、书法文化
吴文化的书法是在古代江南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宋代书法家张旭和晚清书法家俞樾为代表,以简洁流畅的曲线和细腻的笔法为主要特征,把中国古代书法文化的传统和现代精神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吴文化书法。

3、艺术文化
吴文化在艺术方面,有着独特的风格,以宋代画家唐寅和党福为代表,以在江南地区流传的水墨画和竹纸画等为主要特点,其画面清新自然、富有表现力,对后世的艺术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二、吴文化的意义
1、历史文化意义
吴文化是一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中国文化史上重要的一部分,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为后人们探索历史的真相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2、艺术文化意义
吴文化的艺术精神也影响了后代的文化发展,其细腻的线条、优美的曲线、自然的写意,把古代文化的传承与现代艺术的创新完美结合,为中华文化的复兴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对今天的艺术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3、社会文化意义
吴文化所蕴含的社会文化意义也不容忽视,它不仅代表着江南地区特有的文化精神,而且也代表着中国人民的坚持与不懈追求的精神,对社会文化的传承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听吴文化讲座心得体会

听吴文化讲座心得体会

近日,我有幸聆听了关于吴文化的讲座,主讲人是我国著名的吴文化研究专家张教授。

讲座深入浅出,让我对吴文化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吴文化的独特魅力吴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

它起源于我国东南沿海的江苏、浙江一带,距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

吴文化以其独特的地域特色、丰富的人文景观和灿烂的文化遗产,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 历史悠久吴文化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据考古学家研究,吴文化起源于长江下游的太湖地区,后逐渐扩展到整个江南地区。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吴文化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2. 地域特色吴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建筑风格:吴地建筑以木结构为主,风格古朴典雅,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2)民间艺术:吴地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如吴歌、吴舞、苏绣等,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3)饮食文化:吴地饮食以清淡、鲜美著称,如苏式点心、太湖三白等,令人回味无穷。

3. 文化遗产吴文化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石刻等。

这些文化遗产见证了吴文化的繁荣与辉煌,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吴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传承与发展。

如今,吴文化已经成为了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1. 文化传承吴文化的传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传承:学校教育将吴文化融入课程体系,让学生了解和传承吴文化。

(2)民俗传承:民间艺人通过口头传授、师徒相授等方式,传承吴文化。

(3)文化交流:吴文化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与其他地区文化进行交流与融合。

2. 文化发展吴文化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化产业:吴文化衍生出了一系列文化产业,如旅游、影视、动漫等,为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文化创新:吴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如将吴文化元素融入现代设计、时尚产业等,使吴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浅谈吴文化在大班幼儿教育课程中的探索

浅谈吴文化在大班幼儿教育课程中的探索

浅谈吴文化在大班幼儿教育课程中的探索引言吴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和特点,对当今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在大班幼儿教育课程中,探索吴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对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吴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大班幼儿能力培养需求和教育实践需求出发,探讨吴文化在大班幼儿教育课程中的探索。

一、吴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苏州、杭州、嘉兴等地为中心,形成了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文化氛围。

吴文化包括了传统的文学、艺术、建筑、饮食、服饰等方面的内容,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1.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吴文化以苏州评弹、嘉兴越剧、杭州绸缎等为代表,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

吴文化的文学作品也有着深厚的底蕴,如苏轼的诗词、文学家细腻的故事、诙谐幽默的顺口溜等,这些都是吴文化的精髓所在。

2.精美绝伦的建筑文化古代的苏州园林、富有韵味的杭州西湖、巍峨壮丽的南京明城墙等都是吴文化的杰出代表,这些建筑充分展现了吴文化的精美绝伦的特点。

3.独特美食和服饰文化吴文化以苏州的小笼包、杭州的西湖醋鱼、嘉兴的酒酿圆子等美食为代表,这些美食以其别具特色的口味和风情,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品尝。

吴文化的服饰也是独具魅力,如苏州的丝绸和绸缎、嘉兴的花布等,都是吴文化的杰出代表。

二、大班幼儿教育的能力培养需求大班幼儿教育是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个时期的幼儿处于对外界事物特别感兴趣和好奇的阶段,有强烈的模仿欲望和求知欲望,同时也需要得到相应的指导和启发。

大班幼儿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需要贴近幼儿的实际需求和特点,注重培养幼儿的各项能力,使他们在各个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1.培养观察和感知能力大班幼儿正处于发展观察和感知能力的敏感期,因此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感知能力。

吴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观察和感知对象,同时也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吴文化吴地历史摘抄

吴文化吴地历史摘抄

吴文化吴地历史摘抄
吴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吴地(今江苏、浙江一带)所形成的独特文化。

以下是一些关于吴文化和吴地历史的摘抄:
1. "吴地自古以来就是文化繁荣的地方,孕育了众多的文人墨客。

"
2. "吴地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吴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3. "吴地的历史文化遗存丰富多样,包括古建筑、古遗址、文物等,展现了吴地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风貌。

"
4. "吴地历史上曾经是吴越国、南宋等政权的中心,这些政权的兴衰变迁留下了许多历史的痕迹。

"
5. "吴地的文化特色主要体现在诗词歌赋、戏曲艺术、园林建筑等方面,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吴文化风格。

"
6. "吴地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对当地人民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塑造了吴地人民的独特个性和民族精神。

"
这些摘抄简要介绍了吴文化和吴地历史的一些特点和重要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吴文化

吴文化

吴文化泛称吴地文化、江南文化、吴越文化、苏州文化等。

吴文化是吴地区域文化的简称,它泛指吴地从古至今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

吴文化以先吴和吴国文化为基础,经过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生长发育,至隋、唐、宋、元及明形成高峰。

清代及近代,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吴文化开始从传统文化定式向现代文化方向转型。

吴文化由3800多年前商末西周部落周太王的两个儿子、周文王大伯父和二伯父——泰伯和仲雍从中原(陕西岐山一带)携带来的中原文明与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本土文化融合而成。

先后经历了吴越时期、吴楚时期,创造了独特的江南、东南文化。

该地区语言相近,俗称“吴语区”。

最早的都城建在梅里(在今苏州境内,一说在无锡境内),号“句吴国”,后迁都姑苏(今苏州市)。

苏州和无锡梅村被视为吴文化发源地,而以苏州为吴文化最重要的代表城市。

吴国的建立促成吴文化的形成据史书记载,黄帝本从少典姓公孙。

他的氏族长期居住在姬水流域(约在今陕西北部)。

氏族强大独立后改以姬为姓。

黄帝是历史上第一个姓姬的人,因而成为后世姬姓和所有从姬姓分衍出的姓氏如吴氏等的最原始、最根本的祖先。

黄帝娶了四位贤淑的妻子,即西陵氏的累祖、方雷氏的女节、彤鱼女之女以及嫫母。

传说嫫母是世界上外貌最丑陋的姑娘,但却生了一颗非常仁爱、善良的心。

黄帝与四妃生了二十五个儿子,他们大都又独立成新的氏族首领。

在野蛮时代末期开始,那些刚独立出来的氏族的姓氏由部落联盟集团的首领封赐。

传说,黄帝吹律定姓,《国语·晋语》这样记载:“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苟、僖、姑、儇、依是也。

”其中,只有黄帝与正妃累祖所生的两个儿子玄嚣和昌意继承了黄帝本姓姬,吴姓即从玄嚣这一支发派递传而来,《丹阳吴氏族谱》正是以少吴(即玄嚣)为第二世远祖。

巨人足印:一个动人的故事黄帝的第五代孙是赫赫有名的上古五帝之一高辛氏帝喾。

浅谈吴文化在大班幼儿教育课程中的探索

浅谈吴文化在大班幼儿教育课程中的探索

浅谈吴文化在大班幼儿教育课程中的探索引言在幼儿教育领域,提供一种全面的、多元的文化教育对于孩子们的成长至关重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文化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吴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吴文化在大班幼儿教育课程中的应用和探索。

一、吴文化的特点及意义吴文化是中国的重要文化传统之一,它包括了吴地的地域文化、民俗文化、语言文字和风土人情等多个方面。

吴文化深刻影响了江南地区的历史、经济和社会生活,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吴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智慧和文化底蕴,对于当代幼儿的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吴文化的特点吴文化以其独特的韵味和内涵,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吴地的地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地方特色,如水乡风情、江南园林等,展现出浓厚的地域文化气息。

吴文化还包含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如龙舟赛、灯节等,这些传统民俗活动丰富了吴文化的内涵。

吴文化的语言文字和风土人情也构成了其独特的文化体系。

2. 吴文化的意义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积淀。

在当代社会,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于丰富幼儿的文化生活、培养幼儿的文化自信心、增强幼儿的文化认同感具有积极的意义。

将吴文化融入到幼儿教育课程中,有助于帮助幼儿了解和热爱自己的传统文化,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吴文化在大班幼儿教育中的应用大班幼儿是园所教育工作的重点对象,他们正处于学习和成长的关键阶段。

在大班幼儿教育中,如何引导幼儿了解吴文化,增强对吴文化的认同感和兴趣,是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

下面分别从节日活动、语言文字、歌舞表演三个方面来探索吴文化在大班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1. 节日活动吴文化中有许多传统的节日活动,如端午节的龙舟赛、中秋节的赏月等。

在大班幼儿教育中,可以通过举办相关的活动和展示,让幼儿亲身体验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活动,增强对吴文化的认同感。

在端午节时,可以组织幼儿和家长一起制作粽子、挂艾草,还可以举行龙舟赛模拟活动,让幼儿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和传统文化。

吴文化

吴文化

青铜时代的吴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也是镇江区域文化中最辉煌的时期之一——镇江是吴文化的发祥地。

最有力的佐证就是于1954年6月,在镇江大港烟墩山发现的宜侯夨簋。

宜侯夨簋高15.7厘米,口径22.5厘米,足径17.9厘米,器侈口,束颈,四兽首耳,浅腹,圈足较高,下缘附边条。

腹部间饰涡纹、夔龙纹,圈足饰鸟纹。

器内底铸铭文12行120余字,记述周康王册封为宜侯,并赏赐鬯、瓒、弓、箭、土地、庶人等,是研究西周分封制度的重要史料。

西周的分封即《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的“封建亲戚,以蕃屏周”,是周天子分别授予自己的子弟、亲族及功臣一定范围的土地,建立封国,以屏卫王室,受封者即是诸侯。

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分封了71国,其中较大的有鲁、齐、燕、晋、卫等。

通过分封诸侯,周人不但牢固统治商朝原有地区,而且其势力、影响得以不断扩大,远远超过了商朝。

簋内底有铭文120余字,大意为周康王册封夨为宜侯,赏赐他鬯酒(一种香酒)、铜器、弓箭和土田、山川、奴隶等。

作器者夨原为虞侯,改封为宜侯。

宜这个地方,可能就在铜器出土地丹徒县一带。

宜侯夨簋铭文是关于西周实行分封的重要史料。

这件青铜器中的瑰宝当时轰动全国学术界。

全国很多考古,历史及古文字名家大师,如郭沫若,陈梦家,唐兰等都对夨簋铭文作了考释。

据考证铭文所记周康王册封宜侯夨于宜地,宜的地望就在镇江丹徒附近,为宜侯夨的封国都邑所在,古文字“宜”与吴相通。

宜地是西周时期吴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域,春秋以后才逐步东迁建都苏州。

宜侯夨簋铭文,是镇江,也是苏南地区现今最早有文字的记载。

宜侯夨簋被称之为吴国第一青铜礼器。

继宜侯夨簋出土之后,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镇江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和专家学者们,为吴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展开了一系列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

在三个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从而把吴文化研究推向新的阶段。

一是商周时期宁镇地区,200多处台形聚落遗址的考古发现。

吴文化概述

吴文化概述

吴文化概述2006-04-18 21:20:27 来自: 长征一号 (苏州)苏州是吴文化的发源地。

吴文化即吴地、吴人的传承文化。

吴地,一般说来即是以太湖流域为核心,包含西至南京,北至扬州、淮阴一线以南地区,东合上海,南括浙西地区。

若以吴语来说,则南可至浙江温州、永嘉之地,东至上海,北含南通至扬州以东沿江一百里宽的狭长带,西至镇江丹阳的交界处。

太湖中的吴县三山岛发现了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晚期遗址,表明至少从那时起吴先民已在本区域生息繁衍。

近年来,濒临长江的张家港地区,发现了许多新石器时代的先民遗址,其中最早的距今有7000年的历史。

阳澄湖畔的吴县草鞋山遗址(堆积有 10个文化层),它能完整地说明本地区的历史演进。

第十文化层为距今六千七、八百年左右,此时的先民们已过着定居生活;住在木结构的建筑里;从事渔业和农.业生产,已大量种植经人工栽培的粳稻;已有猪、狗、水牛等家畜饲养;从获得的三块纺织品残片可知当时织造技术已相当发达,图案艺术相当高超,操作工艺相当精湛。

五千多年前的吴兴钱三漾遗址出土的绢片丝带表明:家蚕首先是吴地吴人养育的;缓丝织丝的技术,不仅发祥于本区,而且遥遥领先于全国和世界。

这遗址还出土有五千年前的农具——省河泥的干部,这表明本区的农技水平早居全国最先进的地位。

又如吴江海堰、团结村等遗址中出上有彩漆绘的陶器,时距今五、六千年间。

更使全世界叹为观止的是良港文化的玉器(钱塘江流域有大量的发现),无一不被列为精美绝伦的珍品。

这一“玉文化”不仅表明了吴越先民的智慧才能、生产水平,而且对我中华民族从思想、观念、社会制度、民族性格乃至建筑风格、审美情趣等许多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考古与上古史告诉我们,历史上本区域发生过两次大的洪灾,先民们一支渡海北上,一支过江入淮进中原,人数很多,还有少数残留于台地山麓。

进入淮北中原地区的史称“九黎”、“三苗”,经黄帝、尧、舜、禹等逐次征伐、臣服,渐融合成为华夏族的一支。

吴文化之民俗文化对中学语文课堂的观照

吴文化之民俗文化对中学语文课堂的观照

吴文化之民俗文化对中学语文课堂的观照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在民俗文化方面,吴文化更是具有丰富多彩的特点,其中包括了丰富多样的传统习俗、节日庆典、民间艺术等。

这些民俗文化不仅是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学语文课堂上可以进行观照和探究的重要内容。

在中学语文课堂上,可以通过吴文化的民俗文化来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

吴文化的民俗文化包括了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和节日庆典,如吴地的婚嫁习俗、传统节日庙会等。

通过对这些民俗文化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吴文化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同时也可以增进学生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在语文课堂上,可以通过诗词、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去感受和理解吴文化的民俗文化,从而提升学生对吴文化的文化认知,培养学生的文化情感。

吴文化的民俗文化也可以为中学语文课堂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

吴文化的民俗文化涵盖了丰富多样的传统习俗和民间艺术,如吴地的戏曲、民间音乐、绘画等。

这些传统文化资源可以作为语文教学的材料,可以为课堂教学活动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内容和形式。

通过这些传统文化资源的运用,可以使语文课堂的教学更加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在总体上看,吴文化的民俗文化对中学语文课堂的观照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吴文化的民俗文化的学习和探究,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知和感知自己的文化根脉,同时也可以为中学语文教育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和内容。

加强吴文化的民俗文化在中学语文课堂上的观照和应用,对于丰富中学语文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文修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吴文化浅说读后感

吴文化浅说读后感

吴地文化是吴地人民的文化——《吴文化浅说》读后感新区第一实验学校九二班郑雨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吴地文化是其中一部分。

而生在吴地的我,在阅读了《吴文化浅说》之后,对吴文化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吴文化是什么?书上说,是吴地文化,是由先吴文化,古吴国文化,后吴文化组成。

而我的理解确是:吴文化是由吴地人民组成的。

泰伯开发江南,建立了繁华昌盛的吴国;申公巫臣“教吴乘车,教之阵战,教之叛楚”,使吴军学会使用中原兵车作战,壮大吴国实力;孙武撰写《孙子兵法》,对中国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诸如此类,多少先祖们在吴地上奉献着自己。

难道不可以说明吴文化是由人民组成的?顾恺之的“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古松。

”及《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女史箴图》还有《魏晋胜流画赞》、《论画》、《画云台山记》享誉神州大地。

倪云林的《三印帖》、《月初发舟帖》、《客居诗帖》、《寄陈惟寅诗卷》、《与率度札》、《与良常诗翰》、《与慎独二简》、《杂诗帖》对后世影响颇大。

周处除三害的故事到现在依然广为流传……这些难道不可以说明吴文化是由人民组成的?《子夜歌》、《懊依歌》、《十二月风俗山歌》、《江南百姓苦愁愁》、《长工谣》歌唱着吴地文化;《海上花列传》、《海天鸿雪记》、《九尾龟》、《何典》诉说着吴地文化。

它们是吴地子民的心血,是吴地文化的表现,这难道不可以说明吴文化是由人民组成的?被法国启蒙主义大师孟德斯鸠称为“鬼斧神工”的苏州古城及在其基础上形成的水巷风貌,著名爱国诗人屈原叹服的“吴戈”,巧夺天工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古典园林,名列全国四大名绣之一的“苏绣”,古朴凝重的“香山帮”建筑,精细雅致的吴中工艺等,是吴地人民的物质结晶,这些难道不可以说明吴文化是由人民组成的?吴文化是中国的文化,是吴地的文化,是人民的文化,没有吴地人民,便没有这灿烂辉煌的吴文化!为生在中华土地而自豪,为生在吴地而自豪!为身为吴地人民而自豪!。

试论吴文化对提升苏州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影响

试论吴文化对提升苏州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影响

试论吴文化对提升苏州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影响摘要:苏州吴文化源远流长,吴文化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进程中,对苏州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苏州地方高校每年毕业的学生,主要就业面是苏州地区,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吴文化知识的教育,有利于提升在苏大学生的人文综合素质,有利于大学生顺利就业,为大学生今后尽快融入苏州当地人的文化圈子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吴文化;苏州大学生;素质教育;影响一、吴文化与苏州经济共同发展具有2500多年地域特色的苏州吴文化,是江南长三角地区地域文化的核心,是江南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苏州是吴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据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吴王阉闾延请楚国良臣伍子胥修建苏州城始,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

苏州的文明史可以上朔到5000多年前的苏州草鞋山稻谷遗迹,苏州自古是江南的鱼米之乡。

苏州地处长江三角洲的中心腹地,长江、大运河交叉流过,河网密布,水陆交通便利,自古繁华富庶,是典型的鱼米之乡,素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称。

苏州的经济、文化、教育的迅速发展,为苏州经济在长三角地区的腾飞注入了新的活力。

经济的发展,为苏州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提供了便利的物质和精神条件。

二、吴文化对苏州大学生的影响目前,苏州有十几所高校,每年的生源充足,录取分数线居于发达城市相同院校的前列;每年的毕业生有六、七万人,其中有90%以上的大学生,选择在苏州及周边的长三角地区就业。

选择留在这里工作,首先就要面对如何融人苏州吴文化之中。

只有掌握吴侬文化,熟悉吴侬方言,才能拉近与当地人之间的距离,减少因语言、文化带来的陌生感、距离感和失落感。

近年来,随着苏州改革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快,海内外的投资创业者不断加盟苏州。

苏州作为适宜居住和创业投资的人间天堂,也正吸引着国内外各类寻找发展机遇的人才大量涌入。

这些不断到来的新苏州人,不但为苏州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智力支持,也为苏州带来了不同地域文化的精华。

随着新苏州人的不断增多,外来文化的冲击,生存习惯的碰撞,必然导致在文化上的分歧和认识上的偏差,这对在苏州工作的大学生是一个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祝化蝶传说渊源
“梁祝化蝶”是梁祝爱情故事的高潮,是人们对梁祝爱情永存美好向往的寄托,也是宜兴人民的独特创造。
现存可考最早的梁祝化蝶文字,是宋代薛季宣(公元1134-1173年)的《游祝陵善权洞》诗。其诗云:“万古英台面,云泉响佩环。练衣归洞府,香雨落人间。蝶舞凝山魄,花开想玉颜……”,这比其他地区在清代才出现的“化蝶”文字要早六百多年。明代冯梦龙在《情史》中称:“吴中花蝴蝶,妇孺称黄色者为梁山伯,黑色者祝英台”。这与宜兴民间对黑黄蝴蝶的称呼相同。善卷前后洞主要有三种蝴蝶,一种是黑色大蝶,另一种是黄色彩蝶,但要比黑蝶小得多;还有一种是白色的小蝶,仅有黄蝶的一半,善卷人把当地最大的黑蝶称为“祝英台”。

Hale Waihona Puke “梁祝化蝶”的传说,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评论相结合的经典之作。使爱情悲剧得到升华,这里面,除了寄托着宜兴人民对爱情永存的希冀和美好愿望外,与善卷洞的环境也是密切相关的。善卷洞三面环山,一泓清流,从冬暖夏凉的善卷水洞中潺潺流出,使这里的空气中充满湿润,特别有利于植物生长和蝴蝶繁衍。因此,每逢春末夏初,蝴蝶纷纷集此交媾,才形成了彩蝶云集的自然景观。宜兴史志记载:“山中杜鹃花发时,辄有大蝶又飞不散,俗传是两人之精魂”。在明清文人留下的歌颂梁祝的20首诗词中,涉及咏蝶的就有一半。农历三月二十八,是当时的“观蝶节”,每年这天人们纷纷到善卷洞踏青、观蝶。一些情侣还到“碧鲜亭”许愿、还愿,祈求“蝶仙”保佑爱情永久;一些学子和家长也来此焚香,祈求“蝶仙”保佑学成名就。这里还流传着“梁祝爱情惊天地,忠贞不渝蝶双飞”和“梁祝读书传佳话,宜兴教授遍天下”乡谚咏句。中国梁祝文化研究会会长宁波学者周静书称:“梁祝化蝶最早发源地是宜兴,宁波一带至清代才有,影响也远不如宜兴这么大。
梁祝故事原发地 在善卷后洞,现在还有碧鲜庵碑、晋祝英台琴剑之冢、蝶亭、英台阁、祝英台读书处等有关梁祝爱情故事的众多遗址遗迹。当地的地名,也曾为祝陵。原来,千古传颂、妇孺皆知的梁祝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宋《咸淳毗陵志》云:“祝陵在善权山,岩前有巨石,刻云祝英台读书处,号‘碧鲜庵’。昔有诗云:‘蝴蝶满园飞不见,碧鲜空有读书坛。’俗传英台本女子,幼与梁山伯共学,后化为蝶,其说类诞。然考《寺记》,谓齐武帝赎英台旧产建,意必有人第,恐非女子耳。”
南北朝时,各代君主不仅常有祭天求雨之举,且于各地大肆兴建佛寺。据《寰宇记》载,梁武帝萧衍曾祷雨于南京蒋山未成,后有神托梦给武帝,说是阳羡九斗山(即宜兴善卷山,宜兴古称阳羡)有神张水曹,能兴风雨。武帝即遣使筑坛,祭雨而降。因此,于多秀的善卷山建寺,乃是理所当然的。仅当时的义兴一地,于公元479-570的一百年中,就建了11座佛寺,其中齐代4座、梁代6座、陈代1座,而为首的即是位于善卷洞旁的善卷禅寺。
到了三国时候,义兴(即现宜兴,因周(王己)三兴义兵而得名,公元976年,避宋太宗赵光义讳改为宜兴)善卷山区又发生地震,离墨山上有一块围5米的大石突然耸立山头3米多,称为“吴自立大石”;善卷山“有空石,忽裂十余丈,名曰‘石室’”。这次地震将善卷洞两个干洞一个水洞态势定格。特别是水洞中云雾缭绕,紫霭氤氲,谓是藏龙之所。吴帝孙皓认为这山上有王气,是大瑞之兆,即封此山为“国山”,命丞相(氵允)撰写碑记,派司徒董朝、太常周处到“国山”封禅,建国山碑,埋下金函、银龙、玉壁等作为镇山之宝。同时将原“天册”的年号改为“天玺”,并设置国山县,隶属于义兴郡。从此,善卷山区成为东吴形胜之地,大家都争着到国山祭天、游洞。
宋《咸淳毗陵志》编者史能之,字子善,浙江四明人,进士出身,朝奉大夫太府丞相,咸淳二年知常州府。他在编篡《咸淳毗陵志》时态度十分严谨,对祝英台作了实事求是的记述,不仅为我们解开了祝英台是虚拟人物还是历史真实人物的千古之谜,而且为我们确认祝英台故里提供了最早的可靠依据。
不仅祝英台的故里是在宜兴,而且梁祝的读书处也在宜兴善卷洞的碧鲜庵。唐《十道四蕃志》中有“善权山南,上有石刻曰祝英台读书处”的记述;唐《广舆记》也称:“祝陵有精舍,号‘碧鲜庵’。”现今“碧鲜庵”碑是唐代人所书,已成为我国现存的梁祝爱情故事的最早文物。
从《咸淳毗陵志》记述看,可以说明四点:其一,在善卷寺中,有一篇《善卷寺记》,其中记述了齐武帝赎祝英台旧产建寺的史实;其二,编者史能之对梁祝化蝶之说认为荒诞无稽;其三,史能之在阅读查考《善卷寺记》后,确认为齐武帝赎祝英台旧产建寺的史实;其四,根据《善卷寺记》的记述,史能之最后肯定历史上必有祝英台其人和她的住宅。由此,我们又可以得出三点结论:一是《善卷寺记》为齐武帝歌功颂德,应作于齐武帝在位期间(公元483年-493年)距梁祝生活的年代仅130年左右,且早于《金楼子》70年左右,是现今发现的最早的关于祝英台的文字记载。二是历史在记录齐武帝行为的时候,把祝英台也记了进去,祝英台是宜兴人是无疑的。三是作者认为“恐非女子耳”,但民间认为“本女子”,就产生出祝英台“女扮男装”的故事。
吴文化浅说
善卷洞的历史可推到2700年前的周代。明陈仁锡《潜确居类书》记曰:“善权(卷)洞,在常州府宜兴县国山东南,一名龙岩,周幽王二十四年,洞忽自开。”这说明这里早在公元前就发生过地震,“洞忽自开”,有了善卷洞。但在更为远古(约4000年前)的时候,舜要把天下禅让给湖南常德人善卷,而善卷却不愿就任,说:“余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遂潜入深山,不知去向。但在宜兴县志中却有“相传尧时有善卷隐居此地”的记载。如果这一传说成立,则善卷洞在4000年前就已经存在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