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高中语文《骑桶者》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合集下载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骑桶者》教案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骑桶者》教案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骑桶者》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四章“情节:摇摆的秋千”,第一节《骑桶者》。

详细内容包括:分析小说《骑桶者》的情节设置、人物刻画、象征意义等方面,探讨作者卡夫卡如何通过独特的叙事手法表现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小说《骑桶者》的情节结构,分析其独特之处。

2. 掌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其象征意义,理解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他们对现代派文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卡夫卡的叙事手法。

重点:分析小说情节、人物刻画及主题思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卡夫卡的生平照片和简介,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情境创设:播放一段与小说情节相关的短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小说的氛围。

3. 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物。

4. 例题讲解: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象征意义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针对例题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小说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

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进行创作。

六、板书设计1. 《骑桶者》2. 情节结构:起承转合3. 人物形象:主人公、桶、老板娘4. 象征意义:现代社会、异化、孤独5. 主题思想:现代人的生存困境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小说《骑桶者》,谈谈你对现代人生存困境的认识。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不少于6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重点知识。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卡夫卡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其文学风格。

组织课后讨论,让学生分享阅读心得。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

2. 例题讲解的详细内容。

人教选修系列外国小说欣赏第八单元骑桶者学案

人教选修系列外国小说欣赏第八单元骑桶者学案

《骑桶者》导学案【导学目标】1、了解卡夫卡、现代主义和表现主义文学;2、理解虚构与真实的关系;3、领会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掌握相关字词。

【导学重难点】1、领会小说的内涵;2、“虚构”“事实”“真实”“想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学法指导】1、追问法,讨论法。

2、作家对待虚构有三种态度:(1)煞有介事,写得像实有其事,尽管内容是荒诞不经的——以博尔赫斯为代表;(2)愿意老实承认自己的小说就是虚构,是自己脑子里的产物——以塞万提斯为代表;(3)既不说自己的小说是真实的,也不说自己的小说是虚构的,完全是一副信不信由你的态度——以卡夫卡为代表。

3、虚构的意义:虚构是小说的灵魂,没有虚构就没有小说。

虚构意义的本质:一种想象艺术,一种心灵的真实。

心灵的真实才是最重要的真实。

4、虚构的特质:想象--------夸张--------怪诞---------荒谬。

5、虚构与真实的境界:仿佛水消失在水中。

【知识链接】1、走进作者:他是一个没有归所的作家,他没有自己的祖国、自己的宗教,没有家庭的温暖、爱情的甜蜜,甚至在职业上他也是一个介于职员与作家之间的“边缘人”。

作为犹太人,他在基督徒中不是自己人;作为漠不关心的犹太人,他在犹太人中不是自己人;作为说德语的人,他在捷克人中不是自己人;作为波希米亚人,他不完全是奥地利人;作为保险公司的雇员,他不完全属于资产阶级;作为中产阶级的儿子,他又不完全属于工人;在职务上他也不是全心全意的,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作家;但是他连作家也不是,因为他把全部精力献给家庭;而“在自己的家庭里,我比最陌生的人还要陌生”。

弗兰茨•卡夫卡,奥地利小说家。

出生于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后转学法律,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923年迁居柏林,1924年6月3日病逝于维也纳附近的基尔灵疗养院。

卡夫卡长期担任公司职员,1904年(21岁)开始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进行写作,他不以发表、成名为目的,只是想用写作来解除内心的苦闷。

高中语文第八单元第16课骑桶者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高中语文第八单元第16课骑桶者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第16课骑桶者[新课入门须知][作者档案]1908年到工伤事故保险,从此建立自己独特的风格。

1921年卡夫月辞职。

养病期间继续创作。

1924年6月3日因肺病辞世。

卡夫卡一生性格孤独忧郁,害怕生活,害怕与人交往,甚至害怕结婚成家,卡夫卡生活和创作的主要时期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当时,经济萧条,社会腐败,人民穷困,这一切使得卡夫卡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于是,对社会的陌生、孤独和恐惧,成了创作的永恒主题;卡夫卡笔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他们在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却无力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集中体现了当时欧洲“现代人的困惑”。

他的作品曾经在欧洲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卡夫卡热”。

小说写于1917年寒冷的1、2月间,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最艰苦的一个冬天的真实情况:缺煤。

一个穷得买不起煤的人想去向煤店老板借煤,他不是拎着煤桶走着去的,而是骑着煤桶飞着去的。

结果可想而知:他没有借到煤,反而被煤店老板娘的围裙扇到了冰山区域。

和其他短篇小说一样,《骑桶者》也是作者随兴所至的产物,反映了他某一时刻的感触和心境。

[常识积累]1.卡夫卡名言(1)生命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它会停止。

(2)心脏是一座有两间卧室的房子,一间住着痛苦,另一间住着欢乐,人不能笑得太响。

否则笑声会吵醒隔壁房间的痛苦。

(3)目的虽有,却无路可循;我们称之为路的,无非是踌躇。

(4)努力想得到什么东西,其实只要沉着镇静、实事求是,就可以轻易地、神不知鬼不觉地达到目的。

(5)书必须是用来凿破人们心中冰封海洋的一把斧子。

(6)光勤劳是不够的,蚂蚁也非常勤劳。

你在勤劳些什么呢?有两种过错是基本的,其他一切过错都由此而生:急躁和懒惰。

2.关于“卡夫卡”“卡夫卡”在捷克语中是“寒鸦”的意思,卡夫卡父亲的铺子即以寒鸦来作店徽。

而“卡夫卡”在希伯来语中是“穴鸟”的意思。

为纪念这位独一无二的大师,1983年发现的小行星3412以“卡夫卡”来命名。

高中语文第八单元骑桶者教案3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高中语文第八单元骑桶者教案3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骑桶者设计思路《骑桶者》是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卡夫卡的短篇小说。

故事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最艰苦的一个冬天。

文中的主人公——一个穷的买不起煤的人,想去向煤店老板借煤,他不是拎着煤桶走着去的,而是骑着桶飞着去的。

结果可想而知,他没有借到煤,反而被煤店老板娘的围裙扇到了冰山区域。

小说的情节很荒诞,且夸张有趣味,同学们应该比较乐于读。

但本文延续了卡夫卡小说的一贯主题:人与世界的不通融性。

由于大多数同学接触的外国小说并不多,对卡夫卡这种大师级人物更是不曾“谋面”,成功把握住小说蕴含的主题应该不是件容易的事。

所以本次课程设计的重心在于自主梳理故事情节,尽量实施“自问自探”的教学模式,探究小说主题,然后老师启发点拨感受卡夫卡小说主题的多元性。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型:新课讲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探究小说的多重主题。

2.体会小说虚构与情感真实的有机结合。

3. 培养学生的小说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1.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如:老板娘到底有没有看到我?我为什么要骑着桶去借煤?我为什么有文中所述的遭遇?在探究中解读小说的主题。

2.教学方法:“自问自解”,合作探究,启发点拨;借助多媒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感受基层劳苦大众的艰辛,增强社会责任感,以期同学们都能以一双悲天悯人的充满爱的眼睛去看待周遭的一切。

2.让学生学会真诚、勇敢交流,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告诉他们即便是身处困境,我们依然不能彻底弃绝世界,要用一颗乐观的心,与人类交流,与世界对话。

教学重点1.分析骑桶者的形象。

“老板娘到底有没有看到我?”。

教学难点“自问自探”的教学模式2.理解小说的多重主题。

“虚构”对小说表达的重要性。

教材分析这篇小说选自高中选修教材(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第八单元第二课。

这一单元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小说虚构的特点,另外渗透小说人物、情节、主题等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欣赏小说的能力。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 第八单元 骑桶者教案4 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 第八单元 骑桶者教案4 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骑桶者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知识目标:通过《骑桶者》的学习认知相关概念:虚构、事实与真实。

能在已经积累的语言材料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能将自己获得的语言材料整合成为有结构的系统。

能力目标:学习借助“虚构、事实与真实”的认知深入理解小说主题。

能将具体的语言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阅读鉴赏优秀作品、品味语言艺术而体验丰富情感、激发审美想象、感受思想魅力、领悟人生哲理。

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语言和文学作品,分析其思想情感和语言特点,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品位。

二、教材分析《骑桶者》是《外国小说欣赏(选修)》的最后一篇文章,虽然是“虚构”这个单元的略读文章,但是无论从对于“虚构”这个主题词的认知上,还是与学生生活的贴合度上,这篇文章都有一些天然的优势,特别是对于“事实”和“真实”在“虚构”中的表现方面,《骑桶者》短小而直观的优势就更加明显了。

所以。

借由这一课完成“虚构”这个主题,我认为是个更好的选择。

三、学情分析学生对外国小说已经有所认知,不过对于其中的创作手法还需要老师的引导,如何让学生们在现实中找到与这些看似陌生的概念的联系,同时让学生们由本篇文章的学习拓展开来,更好的认知小说的阅读,这是学生们和我要共同面对的问题。

四、设计意图从知识的角度,这次教学的任务一方面是让学生们对卡夫卡以及其小说有一个简单了解,而对于“虚构”的认知,和相关概念“事实”“真实”及小说的一些阅读方法的学习也是教学中应该完成的。

而从更高的“核心素养的要求”来看,学生在八个单元、十几篇外国小说的学习之后,对于外国小说的直观感受已经初步建立,这个时候完成“将具体的语言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和“品味语言艺术而体验丰富情感、激发审美想象、感受思想魅力”以及“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语言和文学作品,分析其思想情感和语言特点”等等任务,还是可能的,有直观感受转化成审美体验再进一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高雅的审美情趣和品位,是尽量水到渠成的了。

《骑桶者》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骑桶者》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骑桶者》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一、学习目标1、了解卡夫卡及其代表作品和艺术特点。

2、了解卡夫卡和现代派文学的关系。

3、理解小说题旨的多义性,透视“周围人”的冷漠,学会与人沟通。

4、理解虚构对于小说表达的重要性,以及真实与虚构的关系。

二、预习导引⒈作者简介: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表现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家,现代派小说的鼻祖,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20世纪德语小说家。

代表作有:《城堡》《审判》《美国》《变形记》《判决》《地洞》《饥饿的艺术家》后世的许多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如“荒诞派戏剧”、法国的“新小说”等都把卡夫卡奉为自己的鼻祖。

卡夫卡的小说揭示了一种荒诞的充满非理性色彩的景象,个人式的、忧郁的、孤独的情绪,运用的是象征式的手法。

文笔明净而想像奇诡,常采用寓言体,背后的寓意人言人殊,暂无(或永无)定论。

卡夫卡将巴尔扎克手杖上的“我能摧毁一切障碍”的格言改成了“一切障碍都能摧毁我”。

2.字词积累一、字音煤屑不啻门槛费劲与劲旅平趴地窖穹顶蔑视二、字形、字义奔驰与松弛倒毙与惩前毖后、枪毙遭殃与怏怏不乐、泱泱大国三、合作探究问题1:第一段景物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问题2:第一段采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来写“我”?刻画了“我”怎样的性格特点?问题3:“我”为什么要骑桶飞着去买煤?问题4:试就文中“老板娘”这一人物形象作简要分析。

问题5.文章结尾“就这样,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不复再见”一句意味深长,请简要分析。

问题6.意大利著名作家安贝托·艾柯说:“当我们踏进小说林的时候……我们必须准备好接受例如狼会说话的事实。

”请结合这篇文章的艺术表现手法及效果,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2、3题见《学海导航》111页4.参考答案:文中老板娘是一个生活富足,拥有一定资产的极端自私、势利、冷酷的私营主形象;她自私,一心惦记自己的生意,家人的健康与幸福;她势利,对不能“马上”支付煤款的老顾客视而不见;她冷酷,对行将冻死的乞者毫不同情,非但不予施舍,还试图用围裙将他扇走,得逞后又现出轻蔑与满足的神情。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 第八单元 骑桶者教案1 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 第八单元 骑桶者教案1 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骑桶者【学习目标】1、了解卡夫卡及其代表作品和艺术特点。

2、理解虚构对于小说表达的重要性,以及真实与虚构的关系。

3、领悟小说的多重主题。

【学习重点】领会小说的创作主题【学习难点】理解“虚构”对小说表达的重要性【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ppt出示词条: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表现主义作家一战前后《变形记》教师:猜同学们根据上述词条猜猜这是哪位外国作家,并说出与词条有关的信息。

学生:卡夫卡。

学生:卡夫卡是奥地利人,他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和探险者,他的创作风格是表现主义,是表现主义作家中创作上最有成就者。

卡夫夫的中短篇及随笔占其作品的大部分,中篇小说《变形记》在西方广为人知。

教师补充介绍:20世纪末,美国《纽约时报》书评周刊、法国《读书》等杂志都作了一次调查,调查的内容为“谁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海明威、乔伊斯、普鲁斯特……结果卡夫卡总是第一。

美国大诗人奥登1941年用一句评价来说明卡夫卡在20世纪文学史上作用“就作家与其所处的时代的关系而论,当代能与但丁、莎士比亚、歌德相提并论的第一人是卡夫卡。

”如此高的评价,让我们对卡夫卡的作品充满了期待。

学生:他生活和创作的主要时期是在一战前后,当时,经济萧条,社会腐败,人民穷困,这一切使得卡夫卡终生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

于是,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成了他创作的永恒主题。

卡夫卡将巴尔扎克手杖上的“我能摧毁一切障碍”的格言改成了“一切障碍正将摧毁我。

”那么我们今天要一起学习的小说主人公面临着怎样的障碍呢?让我们一起走近卡夫卡,走进《骑桶者》。

二、初读·印象:困境研读1、小说写了什么?请一名学生概括故事情节。

一个寒冷的冬天,一个穷得买不起煤的“我”想去煤店老板借煤,“我”不是拎着煤桶走去,而是骑着煤桶前去,可结果并不幸运,“我”没有借到煤,反而被煤店老板娘用围裙把我扇到了冰山区域。

2、小说的主人公面临着怎样的障碍?寒冷,缺煤。

(学生结合小说的第一段内容做分析)3、他想到要用什么办法来粉碎这一障碍呢?向煤店老板赊煤。

《骑桶者》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骑桶者》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骑桶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领会作品内容和题旨;2.理解“虚构”对于小说表达的重要性;3.了解虚构、事实、真实等概念的区别。

教学重点:领会作品题旨教学难点:小说是如何用虚构手法表达主题的。

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学生自主学习,了解环境、情节、人物,领会内容与题旨。

这是“考纲”(《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中关于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说明: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根据考纲说明和阅读经验,你认为小说有哪些赏析的路径?或者说有哪些关注点?请列出简明的思维导图,引领我们的阅读心向。

生绘制、展示,教师补充:外国小说关注矛盾的世界里情绪的转换和内心挣扎,现代派小说甚至隐去人物名字,包括外貌,要分析形象最好从心理入手。

这是这节课的重点。

带着这些任务进行阅读,读时思考:作者讲了什么故事?塑造了怎样的人物?或者说人物当时是怎样的心理状态?(5分钟)情节很荒诞。

一个极度贫困的人骑着煤桶飞着去向老板借煤,结果没借到,反而被老板娘的围裙扇到了冰山。

讨论:“我”明知道只有乞讨才能得到施舍,为什么还选择“骑着煤桶前去”?他当时是一种怎样的心理?生答,师归纳:他怯懦。

(渴望成功又害怕失败,犹豫彷徨随时准备撤离,试图保持最后的尊严。

)他卑微。

(敏感、孤僻,不敢面对面交流,有严重的性格缺陷)他绝望。

一起看结尾:(一生读)“你这个坏女人,”当她半是蔑视半是满足地在空中挥动着手转身向店铺走去时,我还回头喊着,“你这个坏女人!我求你给我一铲最次的煤你都不肯。

”就这样,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不复再见”。

“你这个坏女人!”人家能听见吗?这是一场互撕吗?(开放性预设:是否看见他听清楚他的话)阿Q般咒骂、发泄。

(语言风格预设:其实这种骑桶的方式,包括被老板娘围裙扇走等情节,还有开头的十诫之一“不可杀人”的光辉,都是一种自嘲的冷幽默。

《骑桶者》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骑桶者》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骑桶者》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虚构对小说表达的重要性2.初步学会挖掘虚构背后的深层内涵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阅读能够启迪人的智慧和心灵,深层次的阅读能让智慧的火花绽放的更加明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卡夫卡的《骑桶者》,踏上阅读之旅。

学生复述小说故事情节。

二、活动一:认识虚构一个人骑着桶去借煤,这样的事在现实生活中能否发生呢?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发生,却可以在小说里发生,我们把它称之为——虚构。

(PPT出示虚构的定义)虚构是没有发生过也不可能发生,往往采用夸张、荒诞的手法,高蹈于云霄中,常见于现代主义小说。

——曹文轩《外国小说欣赏》活动二:寻找虚构那么,作者借骑桶借煤这件事想要表达什么主题呢?预设:(1)对冷漠人性的控诉;(2)对“骑桶者”等小人物的同情;(3)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将卡夫卡的经典虚构版改为写实版《拎桶者》,再读,你觉得写实版表达了什么?(PPT出示写实版《拎桶者》)拎桶者天太冷了,寒气弥漫,我独自一人坐在屋子里。

煤桶空了,我需要一些煤。

我拎着煤桶,在冷风中走向煤店。

在煤店门口,我用尽力气敲着大门。

煤店老板娘慢悠悠地打开门,一脸不耐烦地站在我面前。

“衷心的向你问好,我只要一铲子煤,放进这儿的桶里就行了,我自己运回家去。

”“外面的是谁?”煤老板问道。

“是一位顾客。

”老板娘又转身向我问道:“那么,你有钱吗?”“对不起,我已经没有任何钱了。

我只需要一铲子煤,一铲最次的煤也行。

至于钱,我不能马上给你,等我有了钱就会马上给您送来。

”“别拿这些话糊弄我了,我们不是慈善家。

你快滚吧!别让我再看见你,否则对你不客气!”说完,老板娘重重地关上了门。

在冒着热气的煤店门口,我孤独地死去。

预设:与虚构版《骑桶者》表达的主题类似。

如果写实版就能呈现这样的意义,那么卡夫卡为何还要虚构“骑桶者”这一形象呢?所以,对于“骑桶”这一虚构的设置究竟有什么意义呢?我们一起来探寻。

三、活动三:探寻虚构的内涵莫言曾说:好的文学不应该是清澈透明的,不应该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好的文学应该有其丰富性、复杂性、模糊性。

人教版2017年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骑桶者》导学案

人教版2017年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骑桶者》导学案

<<骑桶者>>导学案教学要求:1、领会《骑桶者》的内容与题旨。

2、体会“虚构”对于小说表达的重要性。

3、了解卡夫卡和现代派文学。

一、作家作品卡夫卡(1883~1924),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波希米亚(今捷克)的布拉格,父亲海尔曼原为乡下屠夫的儿子,依靠艰苦创业,白手起家,成为一个百货批发商。

他由于未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因而知识贫乏、头脑简单而务实,并且为人偏执、专横粗暴,在家庭中对妻子和孩子实行家长式专制统治。

卡夫卡一直生活在“专制犹如暴君”般的“父亲的阴影”中,使他觉得同父亲的斗争,仿佛就是其全部的生活,便是其生活的全部意义。

他在36岁那年,曾战战兢兢地给父亲写过一封长信,典型地流露出对父亲的极端恐惧感。

母亲是位犹太教牧师的女儿,生性怯懦、软弱,气质忧郁、耽于幻想。

这种性格对卡夫卡有深刻影响。

卡夫卡自幼喜爱文学,中学毕业后进入布拉格日尔曼大学专攻德国文学,后迫于父命而改修法律,获法学博士学位。

毕业后曾在法院及律师事务所见习一年,翌年在一家半官方的工伤保险公司作小职员。

因肺结核病情严重而辞职疗养,1924年病逝,亨年41年。

卡夫卡是位极有争议的作家。

论民族与血统,他是犹太人;论出生地,他是捷克人;论文化传统、语言与写作,他是德国人;论国籍,他则是奥地利人。

各种文学史常常把他看作自己国家或民族的作家,但一般公认他为奥地利作家。

卡夫卡究竟属于哪一统派,同样也是众说纷纭:存在主义、荒诞派、黑色幽默、超现实主义等诸多现代派作家纷纷从卡夫卡的作品中寻根溯源、各执一端;但一般都把他划归为表现主义。

就思想倾向而言,卡夫卡虽然同情社会主义,结识了捷克共产党、杰出诗人诺伊曼,参加过捷克左派无政府主义者会议,研读过圣西门等人的著作,但他最根本的却是接受了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德的存在主义学说。

该学说认为,世界与人生是荒谬痛苦而绝望的,个人是孤独的,生活于梦魇之中。

西德评论家安德尔曾对卡夫卡作过非常精辟的概括:“作为犹太人,他在基督徒中不是自己人。

高二语文 第8单元《骑桶者》 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高二语文 第8单元《骑桶者》 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而现在这样用“轻”来处理“重”则使每一方都有 两个或更多的层面(层次丰富)(带有一点冷幽 默的感觉):主人公的处境是悲惨的,但他同时 又是自嘲的,对自己的处境有清楚的认识,他畏 缩、自卑、惶恐,是一精选个版pp立t 体的人(形象立体9)
(若拎着木桶,那形象就比较类型化了)
煤店老板娘是否值得谴责也变得不确定了, 因为她是否真的听到了借煤者的吁求是不 确定的:飞翔的方式避免了她和借煤者的 正面接触(想像自由)(若拎着木桶,读 者的想像空间会缩小);作者的叙述表面 上是冷静的,甚至是冷嘲的,但内里却有 深切的同情,而且,他的表达目的不再限 于具体事件,而是凸现了爱与沟通的匮乏, 以及一种心灵的饥饿;读者不是被一味的 沉重压住,而是体味到一种“含泪的笑
——有着生存的强烈愿望
精选版ppt
16
(5)语言的真实
“衷心地向你问好;我只要一铲子煤;放进 这儿的桶里就行了;我自己把它运回家去; 一铲最次的煤也行。钱我当然是要全数照 付的,不过我不能马上付,不能马上。”
……
细节的现实主义(真实)
卡夫卡的作品能让人产生一种心理上的真实,
一切都变成了现实的,可触摸到的,与我
精选版ppt
10
关注到主人公自身的惶恐,甚至可以上升到 “人与人无法沟通”的层面。 ”(主旨更 深刻,立意更有价值)
精选版ppt
11
(二)为什么说《骑木桶者》是一个真实的 谎言?
1、作者在小说中“说谎”(虚构)了吗?请 在文本中找到依据?
(“说谎”:不是道德意义上的,是指艺术 上的编织与编造——编织、编造已有的世 界,还编织、编造一个不存在的世界。)
1、‘“拎着木桶”与“骑着木桶”去讨煤’,
二者体现的主旨有什么不同?
精选版ppt

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八单元14骑桶者学案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八单元14骑桶者学案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骑桶者虚构天然存在于小说创作中。

没有虚构的小说是不存在的,只是虚构成分的多或少而已。

小说家意在通过想象,给我们呈现一个相对独立于现实的虚构世界,呈现给我们一个真实的谎言,并通过这个谎言,艺术地告诉我们一个时代的真实。

本单元就是通过《骑桶者》这篇小说,让我们来把握小说创作中的“虚构”这一话题的。

,虚构与小说创作与生俱来,没有虚构就没有小说。

《骑桶者》这篇小说就体现了虚构的特点。

虚构需要想象,小说就是想象的艺术。

学习这篇小说,要体会小说是怎样显示作家非凡的想象力的。

虚构只是一种形式,其真正的意旨在于揭示生活的真相。

学习这篇小说要把握作者通过虚构反映的现实生活或作家的感受,而且这篇是多义性小说,可以从各个角度去阐释,要能大胆地去阐释小说的这种多义性主旨。

了解作家卡夫卡的生平与创作。

领会小说的内容和题旨。

理解“虚构”“事实”“真实”“想象”这些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探究卡夫卡对待虚构的态度。

培养学生在写作中的虚构能力。

14 骑桶者◎背诵名句1.《劝学》中通过对比的手法直接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的两句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论语》中强调让别人成为自己修身养性的镜子,学习好的,摒弃不好的句子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出师表》中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诵读经典经典: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

(《大学》)翻译:所说的平定天下在于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是国君敬重老人,人民就会崇尚孝道;国君尊敬长者,人民就会崇尚恭顺;国君怜恤孤儿,人民就不会背弃。

赏析:言传不如身教。

齐家的关键是修身,修身才能教育家人。

治国之道除了教化之外,还需政令,但毕竟以教化为本。

这段话就是强调国君在治国中的表率作用。

只要在位者有敬老、尊长、怜恤孤苦的行为,则人民自会兴起孝、慈、不背之志。

这与推己及人、人心比人心,是一个道理而已。

《骑桶者》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骑桶者》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骑桶者》教学案例高二语文教学目标:(1)赏析小说的虚构艺术,明确虚构的作用,能够解答相关题目。

(2)思考小说中“虚构”与“真实”(现实)之间的关系,能够进行判断。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析文本当中的“虚构”及其具体作用;教学难点:剖析“真实”在小说当中的具体表现。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方法:课堂讨论法教学过程:(一)课前回顾与思考我们学过哪些小说?小说的本质是什么?点拨:(用图片的方式展示必修课本当中所学的古今中外的小说篇目)小说的本质在于虚。

,今天,我们通过卡夫卡的《骑桶者》来认识并掌握小说这一虚构的艺术。

(二)作者简介(导入卡夫卡的图片,展示关键词来把握作家及其写作特色)•现代派小说的鼻祖、表现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家、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奇诡怪诞的想象、变形荒诞的形象象征直觉的手法、“现代人的困境”(匈牙利卢卡契)“卡夫卡的作品的整体上的荒谬和荒诞是以细节描写的现实主义基础为前提的。

”(三)自主阅读作者虚构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哪些方面让你感到“荒谬和荒诞”?点拨:冬天,一个穷得买不起煤的人想去向煤店老板借煤,他不是拎着煤桶去的,而是骑着桶飞去的,结果没有借到煤,反而被煤店老板娘的围裙扇到了冰山区域。

其中,借煤的方式最令人感到荒诞。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四)文本解读之“虚构”A.虚构之事:①“我”为什么要去借煤?点拨:(1)自身原因:穷困潦倒,一无所有;强烈的求生欲(2)外界原因:冰凉冷酷的冬天。

小说写于1917年寒冷的一二月间,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最艰苦的一个冬天的真实情况:缺煤。

②“我”为什么要骑着桶子去借煤?能不能换成别的方式?点拨:(1)体量轻,速度快,迫切想要赊到煤,尽快逃离寒冷;(2)证明我连一星半点煤屑都没有了,引起同情,获得施舍;(3)穷困潦倒,一无所有。

③“我”为什么借煤失败了?点拨:(1)煤店老板娘的拒绝(冷酷无情,自私势利)(2)“我” 交流方式不恰当(不善沟通)④结尾虚构“就这样,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不复再见”,反映了“我”怎样的心理?点拨:面对“冰山”一样冷酷的社会现实,内心无比沉重;虽然“我”努力想要摆脱困境,但我一无所有,无可奈何,无能无力;“我”选择从地球上消失,孤独绝望,只能彻底弃绝这个世界。

2024年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骑桶者》精彩教案

2024年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骑桶者》精彩教案

2024年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骑桶者》精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四章“情节与结构”部分的《骑桶者》。

本节课详细内容为:分析小说《骑桶者》的情节安排、结构特点以及寓意,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小说的创作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小说《骑桶者》的情节与结构特点,能够分析其寓意。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对小说主题、人物、情节等方面的分析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外国文学的兴趣,拓宽文学视野。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小说《骑桶者》的寓意分析,情节与结构的深入理解。

教学重点:分析小说的情节安排、结构特点,理解小说寓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引发学生对“骑桶者”的好奇心,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小说,了解故事情节,感受作者的文字魅力。

3. 分析情节与结构: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情节安排、结构特点,如场景切换、悬念设置等。

4. 寓意解读: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小说的寓意,如对社会现实的讽刺、人性的剖析等。

5. 例题讲解:分析小说中的一个典型情节,讲解如何从情节与结构的角度进行分析。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小说中的另一个情节,进行课堂讨论。

六、板书设计1. 《骑桶者》2. 内容:情节安排:场景切换、悬念设置结构特点:紧凑、富有层次寓意:社会现实、人性剖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小说《骑桶者》中你最喜欢的一个情节,结合情节与结构进行分析,并阐述其寓意。

2. 答案要求:逻辑清晰,观点明确,不少于5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小说情节与结构的掌握程度,以及寓意解读的深度。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寓意丰富的外国小说,如卡夫卡的《变形记》等,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情节与结构的分析2. 小说寓意的解读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设置4. 作业设计的要求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情节与结构的分析1. 场景切换:小说中的场景切换自然而巧妙,既展现了不同人物的生活状态,又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骑桶者》教案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骑桶者》教案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骑桶者》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四章“情节:叙述的起伏”,详细内容为《骑桶者》。

该篇小说通过描述主人公骑桶者的奇特经历,展示了其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小说《骑桶者》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2.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会从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分析小说;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表达力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骑桶者》的情节、人物、主题;难点: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生准备:教材、《骑桶者》原文、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现实生活中的奇特现象,引发学生对“奇特”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

2. 朗读原文:让学生齐读《骑桶者》原文,感受小说的语言魅力。

3. 分析情节:让学生复述小说情节,讨论骑桶者经历的变化,理解小说的结构。

4. 分析人物:以小组为单位,分析骑桶者的人物形象,讨论其象征意义。

5. 例题讲解:讲解分析小说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的技巧。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分析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加深对小说的理解。

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小说。

六、板书设计1. 《骑桶者》2. 情节:起伏变化3. 人物:骑桶者、其他角色4. 主题:现实与理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小说《骆驼祥子》中的人物形象;2. 答案要求:结合小说内容,从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参与度高,能积极分析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但对小说象征意义的理解仍需加强;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其他外国小说,如《动物农场》、《麦田里的守望者》等,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对小说《骑桶者》的象征意义的理解;2. 分析小说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的技巧;3. 课后作业的设计与答案要求;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高中语文《骑桶者》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一、学习目标1、了解卡夫卡及其代表作品和艺术特点。

2、了解卡夫卡和现代派文学的关系。

3、理解小说题旨的多义性,透视“周围人”的冷漠,学会与人沟通。

4、理解虚构对于小说表达的重要性,以及真实与虚构的关系。

二、预习导引⒈作者简介: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表现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家,现代派小说的鼻祖,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20世纪德语小说家。

代表作有:《城堡》《审判》《美国》《变形记》《判决》《地洞》《饥饿的艺术家》后世的许多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如“荒诞派戏剧”、法国的“新小说”等都把卡夫卡奉为自己的鼻祖。

卡夫卡的小说揭示了一种荒诞的充满非理性色彩的景象,个人式的、忧郁的、孤独的情绪,运用的是象征式的手法。

文笔明净而想像奇诡,常采用寓言体,背后的寓意人言人殊,暂无(或永无)定论。

卡夫卡将巴尔扎克手杖上的“我能摧毁一切障碍”的格言改成了“一切障碍都能摧毁我”。

2.字词积累一、字音煤屑不啻门槛费劲与劲旅平趴地窖穹顶蔑视二、字形、字义奔驰与松弛倒毙与惩前毖后、枪毙遭殃与怏怏不乐、泱泱大国三、合作探究问题1:第一段景物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问题2:第一段采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来写“我”?刻画了“我”怎样的性格特点?问题3:“我”为什么要骑桶飞着去买煤?问题4:试就文中“老板娘”这一人物形象作简要分析。

问题5.文章结尾“就这样,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不复再见”一句意味深长,请简要分析。

问题6.意大利著名作家安贝托·艾柯说:“当我们踏进小说林的时候……我们必须准备好接受例如狼会说话的事实。

”请结合这篇文章的艺术表现手法及效果,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2、3题见《学海导航》111页4.参考答案:文中老板娘是一个生活富足,拥有一定资产的极端自私、势利、冷酷的私营主形象;她自私,一心惦记自己的生意,家人的健康与幸福;她势利,对不能“马上”支付煤款的老顾客视而不见;她冷酷,对行将冻死的乞者毫不同情,非但不予施舍,还试图用围裙将他扇走,得逞后又现出轻蔑与满足的神情。

解析:分析人物形象要注意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

5.参考答案:这里的“冰山区域”是一种冷酷的象征,揭示了那个社会冷酷的本质,它使无数穷人陷于无助与绝望的境地,以此深化了主题。

解析:理解句子含意应首先理解字面意思,然后结合语境揣摩其在文中的意思。

“冰山”是冷的代名词,“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是“我”生活在社会冷酷的一角,这也就深化了作品主题。

6.参考答案:这篇小说运用了对比、象征、夸张等一系列表现手法,特别是“我”骑着煤桶去讨煤这一情节的安排,看似虚假荒诞,却反映了生活的真实。

空桶是匮乏、冀求的象征,正是在艺术的空桶的飞翔中,我们见识了生活的沉重,将生活的沉重用文学的轻逸来表现,是以“轻”表达本质的“重”,表面的不真实写出了文学的真实,这也是作为西方表现主义小说的杰出代表卡夫卡惯用的技法,所以,如安贝托·艾柯所言:“当我们踏进小说林的时候……我们必须准备好接受例如狼会说话的事实。

”四、课堂检测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我极不寻常地高高漂浮在煤店老板的地窖穹.(qióng)顶前。

B.可是煤店老板对于我的通常的请求已经麻木不仁;我必须向他清楚地证明,我连一星半点煤屑都没有了,而煤店老板对我来说不啻.(chì)是天空中的太阳。

C.所有别的顾客你们确实供.(gòng)应过了。

啊,但愿我能听到煤块在这只桶里滚动的响声!D.由于饥饿难当,奄奄一息,快要倒毙在门槛.(kǎn)上,女主人因此赶忙决定,把最后惨剩的咖啡倒给我。

答案:B 解析:A项,漂浮—飘浮;C项,“供”应读“gōng”;D项,惨剩—残剩。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短篇小说《变形记》,描写的是人被异化为甲壳虫,最终被人们抛弃的故事,作品在______和夸张中显示了深刻的主题思想。

(2)小说是一种想象的艺术,它经由想象所呈示出的那个世界是一个相对______于现实的虚构世界。

(3)随着现代小说家们文体意识的______增强,他们让读者认识到,小说是有别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那个现实世界的。

A.荒谬独力逐渐B.荒诞独立逐渐C.荒诞独立逐步 D.荒谬独力逐步答案:B 解析:“荒谬”,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荒诞”,极不真实,极不近情理。

“独立”,有不依靠他人的意思;“独力”,单独依靠自己的力量。

“逐渐”,渐渐;“逐步”,一步一步地,强调步骤性。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觉新知道他们虽说是来同他商量事情,其实他们还是固执己见....,不肯听从劝告。

B.有些人对经济建设上的浪费损失已经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了,养成了麻木不仁....的恶习。

C.他的演说不仅内容充实,而且闪烁其词....,全场观众无不为之动容。

D.“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这也是一种“明哲保身....”的错误想法。

答案:C 解析:C项,“闪烁其词”形容说话吞吞吐吐,躲躲闪闪,不合语境。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运用无误的一项是( )A.然而,有谁又能说传统小说家笔下的人物就一定会比K更真实呢?B.煤全部烧光了;煤桶空了,煤铲也没有用了,火炉里透出寒气,灌得满屋冰凉。

C.摩西是圣经中犹太人的领袖,传说他带领在埃及为奴的犹太人逃回巴勒斯坦地区,途中经西奈山,接受了上帝写在两块石板上的“十诫”。

D.当代美国女作家奥茨说,卡夫卡是一个“永恒的谜”——当然,这并非是一个永远猜不透的谜,而是说卡夫卡的作品很有探讨的价值。

答案:A 解析:B项,前两个逗号改为分号;C项,“圣经”应加书名号;D项,破折号改为句号或逗号。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据了解,这种碳酸饮料是专门为年轻时尚一族设计的,其发布活动也别出心裁地利用流行的身体彩绘来表达。

B.作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卡夫卡的巨大功绩在于重建并改造了传统小说的“戏剧性”结构。

C.卡夫卡这位西方现代主义各文学流派的鼻祖和表现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家,在思想上接受了存在主义学说,反映了世纪末情绪,表现了人的孤独与恐惧,表现了荒诞世界和异化主题。

D.窗外的树木呆立在严霜中;天空成了一面银灰色的盾牌,挡住向苍天求助的人。

答案:D 解析:A项,“活动”与“表达”搭配不当;B项,语序不当,应是“改造并重建”;C项,主语混乱,在“反映”前加“其作品”。

6.下列各项中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对应的作家作品不正确的一项是( )A.1913年,印度诗人、社会活动家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的《吉檀枷利》获奖,获奖理由:“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于高超的技巧,并由于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

”B.1978年,美国作家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的《魔术师·原野王》获奖,获奖理由:“他的充满激情的叙事艺术,这既扎根于波兰人的文化传统,又反映了人类的普遍处境。

”C.1982年,巴西记者、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获奖,获奖理由:“由于其长篇小说以结构丰富的想象世界,其中糅混着魔幻于现实,反映出一整个大陆的生命矛盾。

”D.1954年,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获奖,获奖理由:“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其近著《老人与海》之中;同时也因为他对当代文体风格之影响。

”答案:C 解析:C项,马尔克斯是哥伦比亚人。

五、拓展延伸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到大天亮。

黎明时它生了蛋。

它不像往常那样啼叫以通知女主人来取蛋,它拿了鸡蛋到一片树丛后面去。

母鸡先用嘴啄,然后拿一块石子敲。

这一回,它生的蛋可真硬,于是,它就把鸡蛋放回鸡舍去。

帕多瓦母鸡生下的蛋在运输途中没有破碎,它被放在市场的货摊上,让一位工人的妻子煎鸡蛋吃。

女人回到家,把所有鸡蛋都放在碗边,她拿起帕多瓦母鸡生的这个鸡蛋在碗边一敲。

但鸡蛋没打碎,碗却打碎了。

“咦,真怪!”女人自言自语,她拿起鸡蛋,在大理石做的桌子角上敲。

大理石被敲掉了一角。

她拿来了锤子,试着用锤子敲鸡蛋。

还是敲不碎,于是她把那只蛋放在一边,因为她不好意思对丈夫和儿子说自己连一只鸡蛋也敲不碎。

丈夫与儿子吃了用三只鸡蛋煎的蛋,而不是四只。

妻子说人家卖给她一只不新鲜的鸡蛋,也许已经坏了,所以她故意没煎进去。

第二天,她那个大学生儿子把几只烂西红柿和那只鸡蛋放进包里,因为那天有部长来参观。

那个部长诡计多端,他想与大学生们见面,让他们鼓掌欢迎。

大学生们商议好给予他应有的欢迎。

当那位部长一出现在学校门口时,烂西红柿和臭鸡蛋朝他劈头盖脸地扔过去,那个工人的儿子瞄准了部长,把那只敲不碎的鸡蛋朝他的前额扔过去。

只听见“啪”,像是打过去一块石头似的,部长应声倒地。

大家把他抬出去,用冰水袋敷在他的额头上,因为部长的前额正中长出一个大鼓包。

尽管用冰水敷,他那个肿包越来越大,活像犀牛的角。

打从那天以后,部长再也不接见大学生了,也不再去参观什么开幕式了,因为不管怎么冷敷和治疗,部长额头上的那块包怎么也消不下去。

(选自2008第2期《小小说选刊》) 1.文中画线部分的情节叙述,采用了哪种小说手法?请简述其特点。

纵观全文,这样的情节安排有哪些好处?(6分)2.小说以“打不碎的鸡蛋”为线索,写了一只帕多瓦母鸡,一位工人妻子,还写了一位部长先生,请问这些形象具有怎样共同的性格特征?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4分)3.鸡蛋,居然“打不碎”,这显然是个虚构的故事,使人想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卡夫卡的小说《骑桶者》。

请从主题和艺术表现两个方面,简要谈谈这类小说的基本特征。

(4分)4.从首段来看,作者对只会下易碎鸡蛋的帕多瓦母鸡持怎样的态度?请结合有关文字,解说理由。

从帕多瓦母鸡的遭遇中,你得到怎样的人生启示?请简述。

(7分)答案:1.参考答案:手法:延迟(“摇摆”“一波三折”)法。

特点:作者在情节发展上故意设置一些障碍,使人事进展出现波澜。

好处:不仅丰富了情节,摇曳的情节也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而且使主题的展现更为突出。

解析:这个情节主要是女主人敲鸡蛋,但作者并没有直接把结果交代出来,而是让女主人不断地更换敲鸡蛋的方法,这是典型的情节延迟法(“摇摆”)。

可以结合延迟的作用简要分析。

2.参考答案:要面子,爱虚荣,自欺欺人。

意在揭示并嘲讽无论是普通人还是高官者,都存在这种丑陋的人性(母鸡的形象则具有象征意味)。

解析:母鸡为了生不易敲碎的鸡蛋而冒险尝试各种方法;工人妻子“不好意思对丈夫和儿子说自己连一只鸡蛋也敲不碎”而把不易敲碎的鸡蛋放在一边;部长先生“想与大学生们见面,让他们鼓掌欢迎”才被不易敲碎的鸡蛋打中了头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