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分子和原子(1)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

课题1 分子和原子一、教材分析分子和原子是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观粒子,本节课是学生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
通过本课教学,学生首先将认识物质的可分性——分子、原子的存在,然后通过认识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不同变化来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这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探究基础和生活经验,在小学科学、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
学生能够在宏观角度理解物质的变化及性质,但缺乏对物质的微观认识,对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头脑中未形成分子、原子的化学概念。
三、课时安排本课程共分为二课时:课时1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微粒(分子)的基本性质课时2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可分为原子课时1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微粒(分子)的基本性质一、教学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2.知道微粒(分子)的基本性质;3.能用微粒的性质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微粒(分子)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解释生活现象。
三、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放一块喷过香水的手绢在讲台上。
读古诗,品自然:墙角数枝梅,临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咏梅》【提出问题】1.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的原因是什么?2.人为什么能闻到花香?3.湿衣服为什么能晾干?【新课引入】科学家研究发现,世界上的所有物质都是由人们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并把这些微粒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分子、原子等。
【播放视频】带你走进头发的原子世界。
【演示实验】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评课稿(方案1)

初中化学《第四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评课稿(方案1)这节课,我认为张老师充分体现了“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角度出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本节课的导入就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激起:学生能闻到清新剂的香味,却看不见摸不着,这就把构成物质的微小粒子:分子和原子提出来了。
第二,对分子特征之一: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这一知识点的提出,运用了非常具体的数字和形象的比喻来说明,那么学生在这些非常具体的数字中就了解到了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对分子是不断运动和分子间有间隔的处理上,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亲自通过实验去探究。
比如,在探究氨水滴到酚酞试液中,酚酞试液变红,而不将氨水、酚酞混合,分别放在两个小烧杯中,用大烧杯罩住后,大烧杯里面的酚酞仍变红,大烧杯外的不变红。
通过这一现象,学生必须就会想到是氨分子运动到了酚酞试液中,酚酞才会变红,这样自然而然地也就把“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这一特征总结出来了。
同样地处理分子间有间隔时,董老师首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提出,同样多的石块和沙子混合会怎样,然后再让学生去探究25ml水和25ml酒精混合后,体积会小于50ml.将宏观和微观恰当地联系了起来,从而让学生自然地接受了“分子间有间隔”这一事实。
张老师对分子及原子概念的提出,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的,对水的蒸发和水分解学生已经很清楚,这是两个不同的变化过程,利用具体的小问题的形式,一环扣一环引导学生去思考总结在这两个不同的变化过程中,水分子及构成水分子的氢原子、氧原子有无变化。
并且充分运用了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将肉眼看不见的粒子用动画的形式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
最后的知识网络总结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起了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
当然,本节课张老师若将最后知识网络的提出让学生总结及在教学过程中将课本上的平面彩图加以充分运用,效果会更好。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 (1)

原子
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质量、体积小
物理变化
分子不会变为其他分子
化学变化 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又结合成新分子
氧化汞受热分解
△ 氧化汞 氧化汞分子
拆 分
汞 + 氧气 汞原子 氧分子
结 合
汞原子
氧原子
化学变化实质: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又可以结合成新的分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6000 L氧气可以压入40 L钢瓶中 分子间有间隔
无色液体 浓氨水
A
酚酞溶液是一种指示剂 遇到碱性物质变为红色
酚酞溶液变红 氨水不变色
氨分子运动到A 不同分子的运 烧杯使酚酞变红 动速率不同
AB
酚酞溶液 浓氨水
宏观 物质
反映 构成
小结2
微观 分子 原子
有间隔 不断运动 同种分子性质相同 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活动一 寻找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证据
化学史
电子显微镜下的微观粒子
一氧化碳分子排成的人形图 通过移动铁原子构成的文字
原子
分子
水
汞
汞原子
氧气
水分子 氧分子
金刚石 碳原子 氢 气
氢分子
氨气
氨分子
宏观 物质
小结1
反映 构成 构成
微观
分子 原子
生活中
走过花圃会闻到花香 微观粒子在不断运动着
糖块放到水里会“消失”,水却有了甜味 分子在不断运动着
为什么等质量的水沸
为什么湿衣服经晾
腾后体积变大
晒后变干
为什么等质量的水沸腾后体积变大
加热
液
加热
气
态
态
《分子和原子》知识点归纳与例题导析

分子和原子【学习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掌握分子的性质;掌握用粒子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能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
【要点梳理】知识点一、分子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1)能闻到花香酒香及品红的扩散等现象,充分说明物质是由分子等微粒构成的,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2)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已观察到了一些分子和原子,也充分证明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2.分子的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1)构成物质的每一个分子与该物质的化学性质是一致的,分子保持的是物质的化学性质,如氧气的化学性质由氧分子保持,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由二氧化碳分子保持。
(2)分子不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
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是由大量分子聚集在一起才能表现出来的,是宏观现象,不是单个分子能表现出来的。
3.分子的性质:(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速率越快,如阳光下湿衣物干得快。
(3)分子之间有间隔。
气体的分子之间间隔较大,液体和固体的分子之间间隔较小。
气体比液体和固体容易压缩,不同液体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二者的原体积之和,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若口渴了,可以喝水解渴,吃几块冰块也可以解渴,这就说明:水和冰都具有相同的性质,因为水和冰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是相同的。
【要点诠释】1.构成物质的微粒具有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等基本特征。
2.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而不是唯一的微粒,构成物质的微粒还有原子、离子。
3.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不同分子的构成是不同的。
如1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而1个氢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构成的。
知识点二、原子1.原子的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第三单元 课题1 分子和原子》作业设计方案-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分子和原子》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掌握分子和原子的概念,理解分子和原子之间的关系。
2. 能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3. 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1. 课堂笔记整理:请同学们根据课堂讲解,整理关于分子和原子的笔记,包括概念、性质、构成等。
2. 概念辨析:请同学们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哪些现象是由分子或原子引起的。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食物的腐烂、金属的生锈等。
通过这些实例,进一步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性质。
3. 实验分析:请同学们完成课本上的实验,观察不同情况下分子的运动情况。
根据实验现象,总结分子的基本性质,并思考如何影响分子的性质。
4. 知识应用: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的分子和原子知识,思考并解答以下问题:a. 解释为什么水能溶解其他物质?b. 为什么酒精挥发却不凝结成固体?c. 为什么食物会腐烂?d. 为什么金属会生锈?三、作业要求1. 独立完成作业,禁止抄袭。
2. 认真阅读课本,确保理解作业目的和正确运用所学知识。
3. 实验时注意安全,遵守实验室规则。
4. 按时提交作业,如有疑问请及时向老师请教。
四、作业评价1. 作业评价将基于学生的课堂笔记、问题回答、实验分析报告以及团队协作表现等方面进行。
2. 对于能够准确理解和运用分子和原子知识的学生,将给予表扬和鼓励,以激发他们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3. 对于在作业中遇到困难的学生,将给予耐心指导和支持,以确保他们能够跟上教学进度,逐步提高化学素养。
五、作业反馈1. 鼓励同学们在作业中积极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以便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需求。
2. 对于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教师将在下次课堂上进行重点讲解和答疑解惑,确保每位同学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3. 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将反馈给学校教务部门,以便于共同寻求解决方案,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这次作业设计方案,希望能够激发同学们对初中化学课程《分子和原子》的兴趣,让他们在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渐提高自己的化学素养。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优秀课件

200ml
200ml
200ml
100ml
100ml
100ml
100ml酒精
100ml水
分子间有一定间隔
混合后<200ml
思考
为什么气体比液体、固体容易被压缩?
固态
液态
气态
气体分子 间的间隔
>
液体分子 间的间隔
>
固体分子 间的间隔
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物质分子的间隔受热时 增大,遇冷时缩小的缘故。
食物腐败---分子发生变化
√
花香四溢-而改变 ×
课堂反馈
2.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 (1)盛放在敞口容器里的水,在常温下会逐渐减少,
如果受热会减少得更快,这是为什么? (2)酒精和水混合后体积之和总是小于二者体积之和。 (3)铁路上的铁轨之间应稍留些空隙。 (4)气体比固体容易被压缩。
课堂小结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1.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物质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
2.微观粒子的基本性质(原子同分子)。
①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②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加快。 ③分子之间有间隔,一般来说,气体>液体>固体。
课堂反馈
1.下列现象解释是否正确?
× 酒精挥发---分子间间隔变大
《分子和原子》课件 (第1课时)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实验 品红的扩散
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 观察发生的现象。
物质是微观粒子构成的
科学家研究发现,世界上的所有物质都是由人们肉眼 看不见的微粒构成,这就是:分子、原子。
物质
扩散 凝聚
粒子
物质是微观粒子构成的
扫描隧道显微镜
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结构具有重要的作用。
同时,为进一步学习以后知识奠定基础。
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1)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会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
(3)学习运用实验、观察、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
(4)初步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3.重点、难点(1)重点:微观粒子是客观存在的,分子的特征,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
(2)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二、教法分析分子、原子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
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他们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
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
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取情境激学,联想推理,实验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教学。
三、教学程序进入情景,认识物质微粒性展示目标,[引入新课]介绍生活中的现象引言:生活中无数现象让我们产生疑问“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微观世界。
展示图片:放大1000万倍的酒精图片、苯分子图像以及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最小的汉字图像“中国”。
过渡:同学们,眼见为实。
今天我们用高科技已经能亲眼见到构成宏观物质的微观粒子。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构成宏观物质的微观粒子之一:分子。
学习目标思考,进入情景微观观察思考,感知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
了解目标,有的放矢感悟化学源于生活从实物图像中感知分子的存在。
启发诱导,探究分子的特征[展示] 分子放大到指甲大,同样比例放大手可以握地球---图片[思考]这幅图片说明了分子有什么特征?。
初中化学分子与原子知识点一:认识分子

初中化学分子与原子知识点一:认识分子
1、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其质量、体积都非常小。
自然界中大多数的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2)分子在不断地做无规则运动。
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度就越快。
(3)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气态>液态>固态
(4)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2、分子的概念: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应用分子的观点认识:
(1)纯净物、混合物: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由同一种分子构成的是纯净物。
如冰、水共存物实际为纯净物,因为其中的构成粒子只有一种——水分子,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是混合物,如红磷和白磷的混合体为混合物,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关键是把握“物质的种类”或“分子的种类”是否相同。
(2)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水蒸发是发生了物理变化,而水分解是发生了化学变化
水蒸发时,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变化的只是分子间的间隔。
水的化学性质也没有改变。
水分解时,水分子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
分子变了,生成的氢分子和氧分子不具有水分子的化学性质。
注意: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组成一定改变,分子的数目可能改变。
初中化学原子与分子总结

原子与分子1、原子定义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1)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例如少数非金属单质(金刚石、石墨等);金属单质(如铁、汞等);稀有气体等。
(2)原子也不断地运动着;原子虽很小但也有一定质量。
对于原子的认识远在公元前5世纪提出了有关“原子”的观念。
但没有科学实验作依据,直到19世纪初,化学家道尔顿根据实验事实和严格的逻辑推导,在1803年提出了科学的原子论。
2、分子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1)构成物质的每一个分子与该物质的化学性质是一致的,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
因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都是宏观现象,是该物质的大量分子聚集后所表现的属性,并不是单个分子所能保持的。
(2)最小;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最小,而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分子的性质(1)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的。
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如阳光下湿衣物干得快。
(3)分子之间有间隔。
一般说来,气体的分子之间间隔距离较大,液体和固体的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小。
气体比液体和固体容易压缩,不同液体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二者的原体积之和,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若口渴了,可以喝水解渴,同时吃几块冰块也可以解渴,这就说明:水和冰都具有相同的性质,因为水和冰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是相同的。
原子的构成质子: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原子核(+)中子:不带电原子不带电电子: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三种:质子、中子、电子。
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这三种粒子构成的。
如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质子和电子,没有中子。
2.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而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于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初中化学(人教版):分子和原子(1)

课题一 分子和原子
校园里春意盎然,下面带 大家看看我种的花。
思考:花儿为什么变红了?学完分子的性质你就明 白了。
现代科学 技术已能将 构成物质的 粒子放大后 呈现在我们 的眼前。
那么分子具有哪些性质呢? 【结论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思考,分子这么小能运动吗?
氨水
气体分子 >
间的间隔
液体分子 间的间隔
>
固体分子 间的间隔
【结论3】:分子间有间隔,一般气体>液体>固体
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物质分子的间隔受 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的缘故。
为什么我 花园的花 变红了?
解释:花上洒 了酚酞后, 小烧杯中的 氨水分子不 断运动,遇 到酚酞溶液 中的水,生 成氨水,氨 水使酚酞变 红。
氨气
分子
分子总是 在不停的 运动着
思考:分子的运动快 慢是一成不变的吗?
分子还有其 他性质吗?
【解释】: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快
【结论2】: 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分子间有间隔
那么物质三态转 化时间隔如何变 化呢?
物质三种状态的分子间隔模拟动画
固态
液态
气态
【解释】:分子间有间隔,在通常情况下:
2、我会填(共48分)
在下面(1)~(5)事实后的空格内,选择填写有关分子基本特征的序号。 A.分子很小 B.分子间有间隔 C.分子在不停运动 D.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 子性质不同
(1)将50 mL酒精和50 mL水混合后,混合液体积小于100 mL。 B ;
(2)湿衣服经晾晒一段时间后,会变干。 C ; (3)25 m3的石油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0.024 m3的钢瓶。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投影]固体、液体、气体物质分子
间隔
问:从以上实验你们得到什么启发?请举例固体液体气体
设问:分子是什么呢?
【展示实物】水分子、氧分子、氢分子模型
讨论:从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讲解引导:
水的蒸发过程中,
发生了变化,(即发生了变化)没有变,仍为原来的水分子。
水的分解过程中,
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别的物质的分子。
板书: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O
H
H
H
H
O
O
O
H
H
H
H
O
O
H
H
H
H
O
O
H H
H H
O
更直观的使学生感
受到分子的变化,形
成分子概念,通俗易
懂。
(六)学以致用、联系实际
选择题:
1.为预防“非典”(SARS)病毒,教室喷洒过氧乙酸溶液后,室内充满过氧乙酸气味,这说明()
A.分子可再分
B.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C.分子很小
D.分子间有间隔
2.在加压条件下,25 m3的石油气(含丙烷、丁烷等气体)能够装入0.024 m3的钢瓶中,由此能够说明的是()
A.分子的质量很小 B.分子的体积小
C.分子之间有间隔 D.分子在持续地运动
填空题:练习
联系生活,加深理
解,学以致用,能用
分子的观点解释日
常生活的现象和问
题,体会“生活处处
有化学”。
O
O。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精品讲义分层作业分子和原子

3.1.1 分子和原子(1)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在有关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过程中逐步培养微观想像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一、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1.品红在水中会_______,温度越高,品红扩散速度_______。
2.证明物质由_______、_______等微观粒子构成的事实:苯分子的图像;移走_______形成的最小的汉字“中国”。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的图像 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在盛有约馏水的烧杯中加如5搅拌均匀,三、微观粒子的基本性质(以分子为例) 1. 分子________和________都很小;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 kg ,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2.分子总在不断的________,且温度越高,运动速率________例: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品红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得快。
3.分子间存在________。
同种物质分子间的间隔:气态_____液态_____固态;热胀冷缩现象:受热时分子________,遇冷时分子________;分子本身大小________。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________,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________。
考点1. 物质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例1.(2022秋·安徽蚌埠·统考期末)如图是初中化学教材插图“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的图像”,根据该图无法获得的分子信息是A.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B.分子之间有间隔C.分子在不断地运动D.分子排列有一定的规律【变式1-1】(2022秋·辽宁锦州·统考期中)小张将一滴红墨水滴入一杯水中,一会儿后,杯中水都变红了,小张判断这是因为①分子在不断运动②分子之间有间隔③分子由原子构成,其中完全正确的是A.①B.②C.①②D.①②③【变式1-2】(2022秋·山西·九年级统考期中)我国科学家在1993年利用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在一块晶体硅表面通过探针移走原子,写下了“中国”两个字,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上述操作中只发生了物理变化B.这两个汉字是日前世界上最小的汉字C.该操作说明原子是最小粒子不能再分D.这标志着我国的科学技术已进入操纵原子的阶段【变式1-3】(2022秋·辽宁葫芦岛·统考期末)对下列教材图片的认识错误的是A.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B.苯分子之间有间隔C.品红扩散是分子运动的结果D.只有通过现代科学仪器才能使硅原子运动【变式1-4】(2022秋·山东德州·校考期中)叙述不正确的是A.物质都是由许许多多微小的粒子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B.所有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C.用扫描隧道显微显微镜能观测到铁原子,说明原子是真实存在的D.现在的科学技术已经实现了对原子、分子的移动和排列考点2. 分子的基本性质例2.(2023·湖南益阳·统考期中)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材解读

《分子和原子》教材解读一、课标内容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3.以分子为例,能用微观粒子运动的观点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4.学习一些类比、模型等科学方法,培养抽象、想象、分析和推理等思维能力。
二、地位与作用九年级化学总共分上下两册,分子和原子是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的内容。
《化学课程标准》对本课题的要求是: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所以本课题的内容是继前面学习氧气的性质、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入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理解宏观物质的微观构成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为进一步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因此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同时在促进学生科学物质观、正确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和文化传承功能。
三、知识要点1.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分子的基本性质(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在不停的运动。
(3)分子之间有间隔。
(4)同种分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的性质不同。
3.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4.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1.运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有关问题和现象。
四、内容分析本课题有两个知识点:物质由微粒构成和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自本课题开始,学生将从化学角度认识物质,对微观世界进行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
(一)物质由微粒构成本课题沿着生活经验、学生实验、科学实验到科学结论的思路进行编写。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走过花铺会闻到花香,湿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变干;糖块放到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
品红在水中扩散,有关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的图像、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的图片。
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贺州市八步区信都镇第一初级中学彭美玲一、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本节课内容选自初中化学(人教版)第三单元《物质够成的奥秘》的第一课题。
2、教材的地位和和作用:本课题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的首次了解,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可缺乏的理论基础。
对本课题内容的学习不仅可以把前面的教学内容从微观的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还是后面继续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物质结构等内容所必备的基本知识。
并且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技能: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二)过程方法:1.通过探究实验,探索分子的有关性质。
2.学会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和现象,在观察中获取信息,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探究微观世界的奥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三、教学重点:1.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2.探究分子的基本性质。
四、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
五、学情分析: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
九年级学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充分利用实验、多媒体等手段,帮学生完成对分子基本性质的认识。
六、教法分析?在教学中,努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和勤于动手,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下获得新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此主要采用分组合作、师生互动、动手演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充分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现代教育新理念。
七、教学准备:仪器:烧杯、药匙、试管、胶头滴管、滴瓶、注射器、量筒等。
药品:品红、冷水、热水、浓氨水、酚酞、蒸馏水等。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分子和原子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分子和原子初中化学的分子和原子是化学这一门科目的基础,要学好化学,第一就要弄明白分子和原子的定义,以及了解物质、元素、分子、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一、分子1.分子定义:物质分别是由分子、原子、离子三种微粒构成的,其中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
物质由元素组成。
如:水分子是由氢原子、氧原子组成;而水分子构成了水;2.分子的特点:(1)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如:在厨房炒菜,在其他地点能够闻到香味。
(2)分子之间有间隙;如:100ml酒精加100ml水得到的溶液小于200ml。
(3)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专门小;如:1ml水中大约有1.67×1021 个水分子。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5)分子在化学变化中能够再分。
注:说明分子在运动的离子专门多,比如能闻到的各种香味,确实是各种分子在空气中不停的运动造成。
分子间有间隔的例子有:气体能够压缩存于钢瓶中,气体热胀冷缩的额现象。
3.应用:(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说明物质的三态变化。
二、原子1.定义:分子能够分为原子。
由此我们便明白原子的性质和分子专门相似。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原子的特点:(1)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专门小;这点和分子专门相似。
(2)原子总是不停的运动着;和分子一样。
(3)原子之间有间隔。
和分子一样。
(4)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5)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只是发生重新组合。
3、原子结构: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颗粒原子核所带的正电量=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量原子核内的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我们能够把一个原子想成一个鸡蛋,原子核确实是蛋黄,核外电子是蛋白,质子、中子是组成蛋黄的东西。
注:①从上图我们能够看出来整个原子不带电。
②一个质子的质量与一个中子的质量相近,它们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③原子的质量几乎集中在原子核上,因此能够说决定原子质量大小的要紧粒子是质子和中子。
4、原子的性质(1)原子种类不同,质子数也不同(电子数不同,中子数也不同)。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发表时间:2018-03-15T14:07:31.510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年11月上作者:焦青字[导读] 《分子和原子》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第一课题的内容,包括认知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分子的三个基本性质及其运用。
一、教材分析《分子和原子》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第一课题的内容,包括认知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分子的三个基本性质及其运用;分子、原子的定义、区别和联系;教学内容分两课时进行。
本文主要对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是宏观世界转向微观世界的开端,是学生接触微观世界的开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第一单元所学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同时为以后学习元素,化学式,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以及定量分析等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故本节课内容在整个初中化学学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课堂的,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已经学习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质的性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在小学自然中也学习了物质的三态变化、物质热胀冷缩等。
另外在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内能第一节分子热运动中,学生已经了解到“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这些都为学习新知识做了铺垫。
但是由于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具有抽象性,而且在此之前学生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认识,相对缺乏理性认识。
其思维方式还处在从形象到抽象的过渡期,从微观角度解释宏观现象仍会感到非常困难。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
(2)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并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1)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观察身边的物质,实验现象获取信息,通过对宏观现象和微观本质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2)通过对分子的基本性质的实验探究,使学生掌握通过实验获取知识的方法,并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2024年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人教版)分子和原子-1教学设计

【活动1】寻找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实证
【小结】用宏观现象反映微观情况;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4分30秒
环节二验证微观粒子的性质
【总结】通过生活经验总结微观粒子的性质
【活动2】利用化学实验验证分子不断运动的性质
【小结】微观粒子的性质;用微观视角解释宏观现象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学科
化学
年级
初三
学期
上学期
课题
分子和原子
教科书
书名:化学九年级上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
2.认识分子的性质,并能用微观视角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宏观现象
3.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9分45秒
环节三
利用水分子模型解释宏观现象
【展示】一滴水中的数据,并引出模型的概念
【活动3】假设水分子的模型,并解释2种水的物理变化
【活动4】假设水分子的模型,并解释电解水的化学变化
【总结】1.物理变化的微观本质
2.化学变化的微观本质
3.原子与分子之间的关系
4.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4.学习模型的科学方法,培养想象、分析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5.通过模型解释宏观实验并修正模型的过程,初步感受宏观微观的统一性
教学重点:以分子为例,能用微观视角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宏观现象
教学难点: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教学过程
时间
教Hale Waihona Puke 环节主要师生活动4分钟
分子与原子 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认识分子的特点。
3.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推理,提高学生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分子特点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微粒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现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建立分子和原子概念,并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宏观现象。
【过程方法】用边教边实验的方法。
首先提出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引发思考,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观点,然后通过学生的活动探究,认识分子的基本性质;继而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相互交流、分析与讨论,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从而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反思】新课程目标是要通过该课题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念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等方式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再反过来用微观世界的知识去解决宏观世界中的诸多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所以人教版新教材对《分子和原子》这一课题的设计构思巧妙合理、化繁难为简易,非常有利于教师的演绎讲解和学生的理解接受。
成功之处:①学生实验现象明显,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启发学生的思考,同时增强了学生的有关基本操作能力;②这一课题中由于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再结合教师设计的有关动画效果,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复杂知识明了化,此时学生便能体验到化学变化实际上是分子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物质分子的过程,为深刻理解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分子、原子等重要概念做了形象铺垫,加上最后设计的填空题,为学生理顺了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也理顺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关系和根本区别,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接受这些较为抽象的知识。
不足之处:本节课反映出学生对身边的化学物质了解不多,对常见的化学现象注意不够,对一些较为复杂的例子,还难以用恰当的语言去描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A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 分子体积很小 C 分子质量很小 D 分子间有间隔
• 3、下列物质中没有氧分子的是:( )
• A 液氧 B 空气 C 高锰酸钾 D 水电解后的产物
气
⒉ 密度不同的氧气和氮 片
气在空气中能否均匀地混 合?
能
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
⒊ 上下两瓶气体均匀混合(上下两瓶气体的颜 色完全一致)后,瓶中分子的运动是否停止?
不会停止
从分子角度分析并解释下列问题:
1 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可嗅到花香? 2 湿衣服在阳光下和通风处比在阴凉、背风 处易于晾干? 3 香水、汽油、酒精为什么要密封保存? 4 水蒸发后,化学性质没有变化。 5 25m3的石油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器 0.024m3的钢瓶中。
物质
扩散 凝聚
粒子
现代 科学技 术已能 将构成 物质的 粒子原 子分子 放大后 呈现在 我们的 眼前。
原子 分子
IBM公司在铁的表 面移动铁原子“写” 出的汉字
石墨中的碳原子图像
那么分子有哪些性质呢
一滴水(以20滴水为1mL计) 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分子的性质 1 分子质量体积都很小
从本课题中我们应该知道: ⑴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⑶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可以相 互结合形成分子。
常见分子模拟模型
[例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水结冰的过程中,水分子的
物理性质发生了变化,而化学性质没
有变
B.洁净的空气是纯净物,有冰块
成的。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 以 再分 ,原子在化学变化 中 不可以再分 。
• 一、选择
• 巩固练习
• 1、北宋王安石的《梅花》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所体现的分子观点是( )
• A 分子很小 B 分子是可分的 C 分子有间隙 D 分子在不断运动
• 2、在加压的情况下,25m3的石油气可以装入容积为0.025 m3的钢瓶中,这表明: ()
分子是
保持物质化 学性质的最 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分子与原子的比较
分子
原子
共性 同质
质量、体积都很小, 处于永恒运动之中。同种 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
质量、体积都很小, 处于永恒运动之中。同种 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原
点 子的性质不同。
子的性质不同。
不反 同应 点中
反应物分子反应时都 会分裂,同时又重新组合 成新物质(生成物)的分 子。
当我们漫步 在湖滨花园 时,能陶醉 在沁人肺腑 的花香之中, 这是什么原 因呢?
你从这里 能嗅到什么气 味?
如果你在 此地会有什么 感受?
课题 1 分子和原子
在静置的水中,为什么
品红扩散后,液体都呈红色 呢?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无数的事例可以 证明:仔细观察物质从可见变为看不见时, 我们往往还能感觉到它们的存在。这些事实 充分说明物质是由无数不可见的粒子所构成 的。
化学反应中原子不可 再分,只发生重新组合。 在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 数目都不变化。
联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原子是构成分子的粒子。
系 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 1、分子大,原子小。 2、分子可直接构成物质,而原子则先 构成分子后再构成物质
3、分子的质量比原子的质量要大。
4、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5、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 可分。
须先构成分子后再构成物质
C.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
原子不可分
D.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而原子不能
课堂练习
1.同种物质中,分子间间隔最大的
是C(
)
A.固态
B.液态
C.气态
D.无法确定
2.金秋时节,在桂花树附近,
能闻到丹桂散出的阵阵花香,花 香这种现象说明了( D ) A.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 B.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C.同种分子性质相同 D.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的水是混合物
C.纯净物是不含任何杂质的分子
D.20 mL的酒精和20 mL的水混合
后,溶液的总体积 仍等于40mL
[例2]如下图所示,在一密闭的 容器内装有棕色的溴蒸汽,当
把活塞向左推时,看到什么现 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例3]原子与分子的本质区别是
(
)
A.分子大,原子小
B.分子可构成物质,而原子必
3 根据下列的图形给物质分类(混合 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
纯净物、化合物单质混合物纯净物 单质4.分子不是静止的,而总是 在 不断运动 ,分子间有一定 的 间隔 。如果 分子间隔 很
大 时,物质呈气态; 分子间隔 很 小 ,则呈
液态或固态。
5.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 的 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 的 最小粒子,分子是由 原子 构
分子的性质
3. 分子间有间隔
在通常情况下:
物体的热
气体分子 间的间隔
>
液体分子 间的间隔
>
固体分子 间的间隔
胀冷缩现 象,就是
物质分子
的间隔受热时
气 体 液体
固体
增大,遇冷时 缩小的缘故。
⒈ 从分子角度分析并解释,下列图示中的有色
气体为什么会扩散?
⑴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
空
⑵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玻 璃
分 子是由 原子构 成的。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会破裂,而原子不会破 裂,但可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摘自“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我们来看氧化汞的分解示意图
Hg
Hg
O
O
Hg
O
+
O Hg
O Hg
Hg O
讨 论⑵ 氢气在氯气中 燃烧生成氯化氢。 试分析在氢气与氯 气反应的化学变化 中,分子和原子的 变化情况,推论在 化学变化中,发生 变化的是分子还是 原子?
溶液不变色。
解释
氨分子扩散,进入 A 烧 杯中,使酚酞溶液变红。
在受热情况下,分子能量增
大,运动速率加快,因此水受热 后蒸发会加快。反之,则完全相 反。
趣味小实验
1 + 1 是否一定等于 2?
酒精跟水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混合前它们的
体积之和,这是由于构成酒精和水的分子之间都 有空隙,当这两种分子混合时,相互作用的过程 中,有的分子挤占了空隙。
谁使分A子烧具杯有中哪些溶性液质变?红? ⒈我水们、为空什么气看、不酚见酞氨相分
子 小互⒈进 。⒉接入分触氨子酚都水的酞不能质溶变量液使和?红酚体。酞积溶都液很 变红为。什么氨分子能扩散到 空气⒊中氨,水进具入酚有酞刺溶激液性?气
味⒉,分易子挥总发是。在不断运动着。
烧杯A
烧杯B
现象 溶液逐渐变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