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六国论》文言基础知识点及练习(可编辑修改word版)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一、字音弊在赂(lù)秦思厥(jué)先祖父暴(pù)霜露如弃草芥(jiè)洎(jì)牧以谗诛革灭殆(dài)尽与(yǔ)嬴而不助五国也燕(yān)国二、通假字1、暴[通“曝”,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当[通“倘”,如果]与秦相较三、古今异义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以致、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6、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7、而犹有可以[可以凭借]不赂而胜之之势。
8、后秦击赵者再[两次]四、词类活用1、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3、小[形作名,小的地盘]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地盘]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向10、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割,以趋于亡五、一词多义:为: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之所劫4、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以: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2、秦以[介词,用]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完整版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推荐文档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文言实词1.通假字(1)H霜露(通“曝”,曝露)(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T^ »、乂“ E 力(“无”通“毋”,不要。
)2.古今异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今义:实际上(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3)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至:至于:弓I 出结果今义:连词(4)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5)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 的事情(6)后秦击赵者再 古义:两次今义:又,又一次二事(7)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8)刺客不行古义:不去行刺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3.词类活用(1) I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2) 名词作动词。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 ⑶ 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保全”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的方面,大的方面)4.一词多义(1)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2)事以地事秦(动词,侍奉)耳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3)犹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始有远略(名词,起初)始速祸焉(副词,才)(5)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女口果)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6)得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此言得之(动词,适合,得当)然后得一夕安寝(动词,获得)二、文言虚词1.而(1)连词,表因果。
赂秦而力亏/战败而亡(2)连词,表修饰。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3)连词,表转折。
击秦兵又至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燕虽小国而后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4)连词,表并列。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暴霜露(通“曝”,曝露)(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无”通“毋”,不要。
)2.古今异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今义:实际上(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至:到;于:引出结果今义:连词(4)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6)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又,又一次(7)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8)刺客不行古义:不去行刺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3.词类活用(1) 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2) 名词作动词。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自取下策)/义不赂秦(坚持正义)(3) 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保全)/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的方面,大的方面)4.一词多义(1)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2)暴暴霜露(动词,曝露)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的)(3)事以地事秦(动词,侍奉)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4)犹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5)终终继五国迁灭(副词,终于)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动词,坚持到最终)(6)始始有远略(名词,起初)始速祸焉(副词,才)(7)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8)得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此言得之(动词,适合,得当)然后得一夕安寝(动词,获得)二、文言虚词1.而(1) 连词,表因果。
赂秦而力亏/战败而亡(2) 连词,表修饰。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3) 连词,表转折。
完整word版六国论知识点整理
苏洵《六国论》一、通假字]餍,满足通“1暴秦之欲无厌[ ]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不要通“毋“2为国者,无[ ]与秦相较“倘”,假如3当[通二、古今异义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它的实际数目今: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确实;的确2.思厥先祖父古:祖辈父辈今:父亲的父亲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古:这样以后今: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以致,以至于今:表让步的连词5.后秦击赵者再古:两次今:又一次6.可谓智力孤危古:智慧力量今:智商7.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古:不去今:能力差8.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古:可以凭借今:可能或能够;许可等9.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旧事今:一种文体三.重点词语1、其实百倍它实际上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既然这样那么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四、词类活用.,破灭之道也。
亏损,削弱][使。
]1赂秦而[因而,连词力亏] [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盖[连词,承上文,表原因]2则得形作名,大的战果]小城镇],大[3小[形作名,小的战果]则获邑[ 城]固宜然。
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4 ]不赂秦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5 亡,。
之后]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
之。
退却,击退]。
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
也。
形作动,坚持到底]8惜其用武而不终[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作动,礼待]][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9以事向]割,以趋于亡日削月[名作状,一月月10五、一词多义1.非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②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不能)2.得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获得)②此言得之(适宜)③诚不得已(能够)3.势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优势)②其势弱于秦(势力)指出加线虚词的含义及用法五、.为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六国论知识点
六国论知识点《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的代表作品,文章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以下为大家梳理一下这篇文章的重要知识点: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苏洵,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
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2、作品背景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军权、财权、人权均归中央。
但边患并未消除,辽和西夏屡屡侵扰。
北宋每年要向辽和西夏纳币输绢以求苟安。
针对这样的现实,苏洵写下了《六国论》。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2)当与秦相较“当”通“倘”,如果2、古今异义(1)其实百倍古义:那实际上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3)至于颠覆古义:以至于今义:表示另提一事(4)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旧事,先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3、一词多义(1)兵非兵不利(兵器,武器)而秦兵又至矣(军队)斯用兵之效也(战争,军事行动)(2)得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得到)此言得之(适宜,得当)(3)亡诸侯之所亡(丧失,丢失)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4)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如果)并力西向(朝着,对着)4、词类活用(1)日削月割(日、月: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2)以地事秦(事:名词用作动词,侍奉)(3)义不赂秦(义:名词用作动词,坚持正义)(4)李牧连却之(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5)惜其用武而不终也(终:形容词用作动词,坚持到底)三、特殊句式1、判断句(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六国论》是战国时期韩非所著的一部政治经济学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最早的政治学著作之一,主要讨论了国家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它以战国时期六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实践为基础,总结了各国兴衰成因,并对政治变革和国家治理提出了一系列思考和建议。
一、六国论的核心思想1.国家利益至上:《六国论》强调国家的利益应该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国家利益应该成为统辖一切的最高原则。
作者在《六国论》中多次强调“国家至为重”,认为只有国家利益最大化,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六国论》的分析方法1.实证分析:《六国论》以战国时期六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实践为基础,对各国的兴衰成因进行了详细的实证分析。
通过对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数据进行梳理,作者总结出了对各国政治经济状况的深入洞察。
三、《六国论》的思想贡献3.启示了后世的政治经济思想:《六国论》的出现对后世的政治经济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它有助于丰富和发展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思想,为后世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四、《六国论》的现实意义1.警示国家治理者重视经济发展:《六国论》告诫统治者要重视国家的经济发展,只有经济强大了,才能使国家在战争和外交中占据主动地位,确保国家长治久安。
2.提供了促进国家发展的措施和原则:《六国论》总结了各国政治经济实践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了一系列促进国家发展的具体措施和原则,对于当今国家治理也具有现实意义。
3.反思并预防国家衰退:《六国论》通过对六个国家的兴衰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对国家的衰退机制进行了揭示。
它提醒我们警惕国家可能面临的困境,并提供了一些预防国家衰退的思路。
总之,《六国论》是一部有着重要价值的政治经济学著作。
通过对战国时期六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实践的分析,它总结出了一些政治经济的规律和基本原则,为后世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同时,它也对当代的国家治理和经济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完整版)《六国论》文言知识点
《六国论》一、古今异义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3、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4、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二、词类活用5、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6、盖失强援,不能独完7、小则获邑,大则得城8、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9、义不赂秦10、礼]天下之奇才三、文言句式1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1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13、洎牧以谗诛14、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15、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16、赵尝五战于秦(赵尝于秦五战)《六国论》一、古今异义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3、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4、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二、词类活用5、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6、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7、小[形作名,小的战果]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战果]则得城8、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9、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10、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五、文言句式1、被动句: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洎牧以谗诛2、判断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3、省略句:较秦(受赂)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之)以予人4、状语后置句:赵尝五战于秦(赵尝于秦五战)《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一、通假字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当[通“倘”,假如]与秦相较二、古今异义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以致、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六国论》的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六国论》的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六国论》的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率: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都,一概)2、以: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3、盖: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因为)4、固:固不在战矣(当然)5、举:举以予人(拿)6、然则: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既然如此,那么……)7、判: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确定,断定)8、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本来)9、得:此言得之(对)10、迁:终继五国迁灭(改变)11、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结交)12、既: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已经)13、以、为、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用,作为,招致)14、再:后秦击赵者再(两次)15、洎、以:洎牧以谗诛(及,等到;因为)16、诚: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17、向使: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如)18、数、理: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天数,命运)19、为、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被)20、苟、从: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如果,跟随)二、通假字1、暴霜露(通"曝")2、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3、当与秦相较(通"倘",如果)三、一词多义1、非: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②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不对)③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没)④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不能)2、或:①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有人)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③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人)④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或许)3、得: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得到)②此得之(正确)③诚不得已(办法)④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必须,应该)4、相:①当与秦相较(指对方)②狼不敢前,眈眈相向(指对方)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相国)5、势: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气势)②其势弱于秦(形势)③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态势)四、词类活用1、事:以地事秦(名作动,侍奉)2、义:义不赂秦(名作动,行正义)3、事、礼: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作动,侍奉;礼遇)4、日、月:日削月割(名作状,一天天地;一月月地)5、却:李牧连却之(动词使动,使……退却)五、古今异义的词1、其实:①古义:他实际上。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一、通假字1、暴[通“曝”,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当[通“倘”,如果]与秦相较二、古今异义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以致、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6、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7、而犹有可以[可以凭借]不赂而胜之之势。
8、后秦击赵者再[两次]三、词类活用1、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3、小[形作名,小的地盘]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地盘]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向10、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割,以趋于亡四、一词多义:为: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之所劫4、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以: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2、秦以[介词,用]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连词,才,表结果]有尺寸之地。
4、古人云:“以[介词,拿]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洎牧以[因为,介词]谗诛,邯郸为郡,6、以[介词,把]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介词,用]事[侍奉]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7、日削月割,以[表结果连词,相当于“而”,以致]趋于亡。
六国论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六国论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六国论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的一篇文言文课文,文章通过六国灭亡原因在于于“弊在赂秦”,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I,以免重蹈覆辙。
六国论文言文知识点:通假字1、暴秦之欲无厌通”圈,满足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当通“倘,假如与秦相较六国论文言文知识点:古今异义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以致、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6、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7、犹有可以可以凭借不赂而胜之之势8、后秦击赵者再.两次六国论文言文知识点:词类活用1、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3、小形作名,小的战果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战果则得城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7、后秦击赵者再,李XX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向10.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害U,以趋于亡六国论文言文知识点:一词多义为: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之所劫4、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以: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2、秦以介词,用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连词,才,表结果有尺寸之地。
4、古人云:“以介词,拿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灰。
”5、洎牧以因为,介词谗诛,邯郸为郡6、以介词,把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介词,用事侍奉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7、日削月割,以表结果连词,相当于“而”,以致趋于亡。
《六国论》文言基础知识点与练习
高一语文《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暴霜露 ( 通“曝”,曝露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 通“倘”,倘若 )(3)暴秦之欲无厌 ( 通“餍”,满足 )2.古今异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今义:实际上(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至:到;于:引出结果。
以至于。
今义:连词,表示到达某种程度(4)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3.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理:按理来说(2)名词作动词。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待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以地事秦事:侍奉4.一词多义(1) 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6)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又,又一次(7)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8)刺客不行..古义:不去行刺今义: : 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 9)、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古: 咽下咽喉今:吞咽(10).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古义:结交今义:和(11).始速祸焉:.古义:招致今义:速度(3)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 ( 保全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始速祸焉速:招致( 4)动词的使动用法:李牧连却之使,, 退却,译为打退(2)暴暴霜露(动词,曝露)暴秦之欲无厌( 形容词,凶暴,残酷的)(3)事以地事秦(动词,侍奉)(7)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 副词,假使,如果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名词,事情 )并力西向 ( 动词,朝着,对着 )(4)犹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8)得较秦之所得 ( 动词 , 获得 )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 副词,仍然,此言得之 (动词,适合, 得当)还 )(9)势有如此之势 ( 优势 )(5)终终继五国迁灭(副词,终于)其势弱于秦 ( 势力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动词,坚持到最终 )(10) 亡: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失去土地)(6)始始有远略(名词,起初)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始速祸焉 ( 副词,才 )二、文言虚词1.而3.以(1)连词,表承接。
完整版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暴霜露 ( 通“曝”,曝露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通“倘”,假如 ).(3)暴秦之欲无厌( 通“餍”,满足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无”通“毋”,不要。
) 2.古今异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它实质上的数目今义:实质上..(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至:到;于:引出结果今义:连词..(4)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往事今义:真实的或虚假的有关人物的事情.(6)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又,又一次..(7)此后得一夕安寝古义:这样此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此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8)刺客不可以古义:不去行刺今义: : 能力、本领欠缺;水平不高3.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一每日地,一月月地)(2)名词作动词。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3)形容词作动词。
..不可以独完 ( 保全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后) /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 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 4.一词多义(1)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2)事.以地事秦(动词,侍奉).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名词,事情 )(3)犹.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副词,仍然,还 ).(4) 始始有远略(名词,开初).始速祸焉 ( 副词,才 )(5)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 副词,假如,如果).并力西向 ( 动词,朝着,对着 )(6)得.较秦之所得 ( 动词 , 获取 ).此言得之(动词, 合适, 合适).此后得一夕安寝 ( 动词 , 获取 )二、文言虚词1.而(1)连词,表因果。
..赂秦而力亏 / 战败而亡(2)连词,表修饰。
六国论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六国论文言文知识点汇总《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的代表作品。
这篇文章通过对六国灭亡的分析,借古讽今,抨击了北宋朝廷对辽和西夏的屈膝求和政策。
以下是对这篇文言文知识点的汇总。
一、文学常识1、作者: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北宋散文家。
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2、文体:论,是一种议论文体,重在阐明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二、重点字词1、赂秦:贿赂秦国。
赂,赠送财物。
2、或曰:有人说。
或,不定代词,有的人。
3、六国互丧:六国相继灭亡。
互,交互,相继。
4、率赂秦耶: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率,都,皆。
5、盖失强援:大概是失去了强大的援助。
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为”的意思。
6、不能独完:不能独自保全。
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7、秦以攻取之外:秦国除了用攻战取得土地之外。
以,凭借。
8、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
9、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
10、其实百倍:它实际上(多到)有百倍。
其实,它的实际数量。
11、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诸侯最大的祸患。
12、固不在战矣:本来就不在战争上。
固,本来。
13、思厥先祖父:想起他们的祖辈和父辈。
厥,其,他们的。
14、暴霜露,斩荆棘:冒着霜露,披荆斩棘。
暴,暴露。
15、以有尺寸之地:才有了一点土地。
以,才。
16、子孙视之不甚惜:子孙对待土地却不很爱惜。
视,看待,对待。
17、举以予人:全都拿来送给别人。
举,拿。
18、然后得一夕安寝:这样以后才能睡上一夜安稳觉。
然后,这样以后。
19、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20、暴秦之欲无厌: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
厌,通“餍”,满足。
21、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诸侯)送给他的越多,(秦国)侵犯他们就越厉害。
弥、愈,都是更加的意思。
2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以至于灭亡,从道理上说本来应该这样。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非常全面)
较秦之所得 得到,获得,动词 诚不得已 能,能够,动词 暴霜露 暴露,显露,动词
暴秦之欲无厌 凶暴,凶恶残酷的,形容词
a
11
与 (1)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动词。亲交好附 (2) 与战胜而得者 跟,同,表比较的对象。 (3)六国与秦皆诸侯 连词,和,同,表并列。
a
12
•而 • 而秦兵又至矣 •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以上,连词,表转折。
• 二败而三胜 • 连词,表并列。
a
13
“以”的词义
(1)不赂者以赂者丧
[因为,介词]
(2)秦以攻取之外 [用,凭借,介词 ]
(3)以地事秦 [用,介词]
(4)洎牧以谗诛 [因为,介词]
(5)至丹以荆卿为计 [用,介]
(6)以赂秦之地封 [用、介 ]
(7)以天下之大
[凭借、介]
(8)以有尺寸之地 [才,连]
(9)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而, 连]
a
14
而
a
15
《六国论》知识点整理
20170216
a
1
通假字 1、暴霜露,意为“冒着”
2、暴秦之欲无厌
“厌”同“餍”。读yàn,满足。 3、当与秦相较 “当”通“倘”,读“tăng”,如果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所劫哉 “无”通“毋”,读 wù 不,不要。
a
2
古今异义词
(10)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名词作动词。下到。 a
5
特殊句式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判断句
(完整版)《六国论》文言基础知识点及练习(可编辑修改word版)
高一语文《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暴霜露(通“曝”,曝露)(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古今异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今义:实际上(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至:到;于:引出结果。
以至于。
今义:连词,表示到达某种程度(4)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 (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6)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又,又一次(7)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8)刺客不行古义:不去行刺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9)、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古:咽下咽喉今:吞咽(10).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古义:结交今义:和(11).始速祸焉:古义:招致今义:速度3.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理:按理来说(2)名词作动词。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待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以地事秦事:侍奉4.一词多义(1)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3) 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保全)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始速祸焉速:招致(4)动词的使动用法:李牧连却之使……退却,译为打退(2)暴暴霜露(动词,曝露)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的)(3)事以地事秦(动词,侍奉)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 (4)犹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5)终终继五国迁灭(副词,终于)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动词,坚持到最终) (6)始始有远略(名词,起初)始速祸焉(副词,才)二、文言虚词1.而(1)连词,表承接。
《六国论》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六国论》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六国论》是苏洵的代表作之一,文章通过对六国灭亡原因的分析,借古讽今,抨击了北宋朝廷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求和政策。
学习这篇文章,有许多重要的文言文知识点需要掌握。
一、文学常识1、作者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北宋时期著名的散文家。
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2、文体论,是一种论文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观点鲜明,逻辑严密。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2)当与秦相较“当”通“倘”,如果2、古今异义(1)其实百倍古义:那实际情况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3)至于颠覆古义:以至于今义:表示另提一事(4)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旧事,先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3、一词多义(1)兵非兵不利(兵器)而秦兵又至矣(军队)斯用兵之效也(战争)(2)得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得到)此言得之(适宜,得当)(3)亡诸侯之所亡(丧失,丢失)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4)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如果)并力西向(朝着,对着)4、词类活用(1)日削月割(日、月: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2)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3)义不赂秦(义:名词作动词,坚守正义)(4)李牧连却之(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5)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名词用作动词,以礼相待)三、重点句式1、判断句(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3)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2、省略句(1)举以予人(“举”后省略宾语“之”)(2)奉之弥繁,侵之愈急(“侵”前省略主语“秦”)3、倒装句(1)赵尝五战于秦(状语后置,“于秦”后置)(2)其势弱于秦(状语后置,“于秦”后置)四、文章内容理解1、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完整版)《六国论》练习题及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六国论》练习题一、基础考查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弊在赂秦(l uò)思厥先祖父(j ué)抱薪救火(xīn)B.暴霜露(bào)如弃草芥(jiè)胜负之数(shù)C.燕赵之君(yān)洎牧以谗诛(jì)倘与秦相较(tǎnɡ)D.为国者(wèi)革灭殆尽(dài)日削月割(x uē)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赂者以赂者丧秦以攻取之外B.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C.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D.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惜其用武而不能终3.下列加点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B.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C.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D.洎牧以谗诛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A.盖失强援,不能独完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C.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5.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B.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二、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完整版9《六国论》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范文知识点梳理
《六国论》重点字词逐个讲解及全篇知识点梳理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兵器缺点贿赂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够独完。
有人接踵都因为因为保全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曲折,以有尺寸之地。
本来冒着后辈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天割五城,明日割十城,此后拿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但是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即然这样,那么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败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满足越决定到达按理本来应该这样祖先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用侍奉柴正确齐人何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结交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守道此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是以致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两次使⋯⋯退等到因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消几乎智慧与力量确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能够,良将犹在,则胜败若是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命运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礼待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这样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久的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威每天月月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能够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比若是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旧例【知识点】一、通假字1、暴 [ 通“曝”,裸露,冒着 ] 霜露,棘1、暴秦之欲无[ 通“ ,足 ]2、国者,无[ 通“毋”,不要 ] 使威之所劫哉!3、当 [ 通“倘”,若是 ] 与秦相二、古今异1、侯之所亡与而亡者,其[它的数目]亦百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暴霜露(通“曝”,曝露)(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古今异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今义:实际上(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至:到;于:引出结果。
以至于。
今义:连词,表示到达某种程度(4)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 (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6)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又,又一次(7)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8)刺客不行古义:不去行刺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9)、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古:咽下咽喉今:吞咽(10).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古义:结交今义:和(11).始速祸焉:古义:招致今义:速度3.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理:按理来说(2)名词作动词。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待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以地事秦事:侍奉4.一词多义(1)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3) 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保全)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始速祸焉速:招致(4)动词的使动用法:李牧连却之使……退却,译为打退(2)暴暴霜露(动词,曝露)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的)(3)事以地事秦(动词,侍奉)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 (4)犹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5)终终继五国迁灭(副词,终于)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动词,坚持到最终) (6)始始有远略(名词,起初)始速祸焉(副词,才)二、文言虚词1.而(1)连词,表承接。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赂秦而力亏战败而亡(2)连词,表修饰。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3)连词,表转折。
而秦兵又至矣与赢而不助五国也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4)连词,表并列。
二败而三胜2.之(1) 结构助词,的。
破灭之道也较秦之所得诸侯之所亡(3)定语后置的标志。
苟以天下之大(4)代词。
子孙视之不甚惜(指土地)奉之弥繁,侵之愈急(代词,前一个代“秦”,后一个代“贿赂的诸侯”)此言得之(指上文说的道理)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前一个代指“秦”;后一个助词,的) (7)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8)得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此言得之(动词,适合,得当)(9)势有如此之势 (优势)其势弱于秦 (势力)(10)亡: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失去土地)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3.以(1)介词,因为。
不赂者以赂者丧洎牧以谗诛(2)介词,凭借。
秦以攻取之外苟以天下之大(3)连词,表结果,相当于“而”,才/以致。
以有尺寸之地以趋于亡(4)介词,把。
举以予人(5)介词,用。
以地事秦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4.为(1)动词。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成为)为国者(治理)(2)表被动。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5.其(1) 代词,它。
其实亦百倍(指获得的土地)惜其用武而不终也(指赵国)其势弱于秦(指六国)(2) 代词,他们的。
能守其土(指燕、赵二国)6.则(1)连词,就。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2)连词,那么。
则秦国之所大欲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7.与(1)动词。
亲附、亲近与赢而不助五国也(2)介词,跟,同,表比较的对象。
与战胜而得者(3)连词,和,同,表并列。
六国与秦皆诸侯(1)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用“也”表判断)(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用“也”表判断)2.省略句(1)举(之)以(之)予人(省宾语“之”和介词宾语“之”)(2)(子孙)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省主语“子孙”)(3)洎牧以谗诛,邯郸为(秦)郡(省定语“秦”,秦国的)3.变式句(1)其势弱于秦(于秦弱,介宾后置)(2)赵尝五战于秦(于秦五战,介宾后置)(3)苟以天下之大(大天下,定语后置)4.被动句(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所,表被动)(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为……所,表被动)四、成语如弃草芥:芥,小草。
就像扔掉一根小草那样。
形容毫不在意。
抱薪救火:薪:柴草。
抱着柴草去救火。
比喻用错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
一.选择题:《六国论》课后练习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洎(jí)牧以谗诛不得下咽(yàn)奉之弥(mí)繁B.弊在赂(lù)秦弃之如草芥(jiè)率(lǜ)赂秦耶C.暴(pù)霜露革灭殆(dài)尽之际小则获邑(yì)D.胜负之数(shǔ)思厥(jué)先祖父与(yù)嬴而不助五国也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③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④可谓智力孤危⑤然后得一夕安寝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⑦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A.①②⑦B.③④⑤C.①⑤⑦D.④⑥⑧3.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③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④城之破也,妇孺不存⑤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A.①②B.②⑤C.③④D.①⑤4.下列句中“于”的用法与“其势弱于秦”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A.齐人勿附于秦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C.吾祖死于是D.师不必贤于弟子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不正确的一项是()①破灭之道也(规律)②率赂秦耶(全都)③固不在战矣(所以)④思厥先祖父(他的,他们的)⑤诸侯之所亡(灭亡)⑥以有尺寸之地(才,从而)A.①③⑤B.①②⑤C.③④⑤D.②④⑥6.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赂秦而力亏而秦兵又至矣B.破灭之道也暴秦之欲无厌C.不赂者以赂者丧秦以攻取之外D.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则秦之所大欲7.下面每项中有两个句子,都有音形完全相同的加点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①暴秦之欲无厌学而不厌②不爱珍器重宝向使三国各爱其地③始速祸焉不速之客④革灭殆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⑤或曰:六国互丧或未易量⑥却匈奴七百余里李牧连却之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③⑥D.③④⑤8.选出加点字“而”不表转折的一项。
(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B.战败而亡,诚不得已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D.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9.下列各句中均含有第三人称代词的一项是()①思厥先祖父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③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④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⑤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⑥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A.①②④B.③⑤⑥C.①③⑤D.②③⑤10.下列各组句中加粗字的意思与所给例句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A.“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此言得之B.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C.战败而亡,诚不得已D.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11、选出没有活用现象的句子。
( )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C.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12.比较下列句子中的“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与赢而不助五国也②战败而亡,诚不得已B.①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C.①赂秦而力亏②二败而三胜D.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②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13.对于下面两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能守其土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B.①李牧连却之②存亡之理C.①举以予人,如弃草芥②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D.①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②是又在六国下矣14.下列与“赵尝五战于秦”句式不同是一项是()A.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B.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C.具告以事D.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15.下列各句中“与”字意思相同的两项是()A.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B.与嬴而不助五国也C.则与斗卮酒D.失其所与,不知16.下列加粗词不属于使动用法的一项是()A.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B.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C.孔子登泰山而小鲁D.项伯杀人,臣活之17 、下列句中“为”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而为秦人积威所劫B.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C.邯郸为郡D.圣人之所以为圣18、对下列各句从句式特点上分类正确的是()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②唯命是听③洎牧以谗诛④若稍饰以楼观亭榭⑤而彼且奚适也⑥其势弱于秦⑦唯利是图A、①②③/④⑥/⑤⑦B、①②③⑤/④⑥/⑦C、①③/②⑤⑦/④⑥D、①③/②⑦④⑤⑥ 19.解释下列加点词弊在赂秦:率赂秦耶:非兵不利:破灭之道也: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固不在战矣: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强弱胜负已判矣:非兵不利,战不善:始速祸焉:惜其用武而不终也:李牧连却之:思厥先祖父:至于颠覆: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斯用兵之效也:后秦击赵者再:洎牧以谗诛: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苟以天下之大:是又在六国下矣:20.找出并解释活用的词语。
⑴盖失强援,不能独完:⑵能守其土,义不赂秦:⑶日削月割,以趋于亡:⑷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21.解释古今异义的词语。
⑴思厥先祖父:⑵其实百倍:⑶可谓智力孤危:⑷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22.一词多义⑴兵非兵不利⑸亡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斯用兵之效也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而秦兵又至矣⑹终终继五国迁灭⑵故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惜其用武而不终也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⑺暴暴秦之欲无厌⑶得此言得之暴霜露诚不得已⑻始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较秦之所得始速祸焉⑷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⑼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至丹以荆卿为计并力西向邯鄣为郡23、.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4)洎牧以谗诛(5)举以予人(6)至丹以荆卿为计(7)赵尝五战于秦24.翻译(1)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译:(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