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理论探析

合集下载

中医骨伤“筋骨”与“筋骨关联”探析

中医骨伤“筋骨”与“筋骨关联”探析

福建中医药2024 年2 月第55 卷第2期Fujian Journal of TCM February 2024,55(2)中医骨伤“筋骨”与“筋骨关联”探析彭斯伟1,肖艳2,陈鹏1,付小鹏1,林巳塬3,苏友新1,郭洁梅1*(1.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福建福州 350122;2.福建中医药大学康复医学院,福建福州 350122;3.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临床医学院,福建福州 350004)摘要:通过阐述“筋”“骨”的含义、筋骨的荣养与属性,归纳总结“筋骨关联”内涵。

筋与骨的荣养主要体现在“肝主筋、肾主骨”。

刚柔、动静是筋骨的属性,“刚柔并济”“动静结合”才能维持着筋骨的生理功能,为筋骨关联提供基础。

“筋骨关联”的生理内涵中,“筋束骨、骨张筋”是筋骨间生理功能关系最概况的描述;“骨正筋柔”精炼地概括了筋、骨刚柔互济最和谐的状态;“骨固筋利、骨合筋舒”是对筋骨动静属性结构特点的描述;筋骨在不同状态或不同部位中,存在着“筋主骨从、骨为筋本”的不同侧重。

关键词:筋;骨;筋骨;筋骨关联;生理内涵“筋”“骨”是中医学2个重要的人体组织结构与部位名词,也是中医骨伤科学2个重要概念,筋骨相互依存、相互协同,共同维持机体的形态与功能活动。

《黄帝内经》就有“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诸筋者,皆属于节”“骨为筋之本”等描述,最早指出了筋骨之间的关联性。

“筋骨关联”是阐述筋骨间维系关系的重要观点,对骨伤科疾病的防治与康复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筋骨关联内涵亟待完善。

本文从中医骨伤科学中“筋”“骨”的概念、筋骨的荣养与属性、“筋骨关联”的生理内涵角度进行总结,旨在深化筋骨理论认识,为临床提供参考。

1 筋与骨筋的概念广泛,有狭义与广义的区分。

《素问·五藏生成篇》言:“诸筋者,皆属于节”,“节”指“骨节”,即现代医学的“关节”,说明筋附属于关节,可以理解为“筋”是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统称[1],这可谓对筋的最早医学定义。

《说文解字》曰:“筋,肉之力也”,说明筋是肉的力量来源,这是对筋功能的描述。

_十二经筋理论探析_十二经筋理论探析

_十二经筋理论探析_十二经筋理论探析

中医教学十二经筋理论探析骆书彦1 马 帅2(1.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贵阳550002;2.贵阳中医学院,贵阳550002)指 导:崔 瑾 提 要从循环分布特点、生理功能、病候特点及临床运用等方面,探讨并分析了十二经筋理论。

认为深入探讨并掌握经筋理论对于提高针灸临床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经筋分布规律的研究,也有助于对经络的全面认识。

关键词十二经筋 循行分布 生理功能 病候 中图分类号R2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97X (2004)01-0042-03 十二经筋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形式上类似于十二经脉,但本质上,经筋与经脉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别,由于形成两者概念的基础不同,经筋重点在“筋”,而非在“脉”,因而在功能上与经脉也几乎完全不同。

《灵枢·经脉》中所谓“脉为营,筋为刚”说明了两者的根本区别。

经脉理论以循环流注运行血气、联络脏腑为主,而经筋理论则是说明机体的部分组织构成。

通常所称的“筋”,仅是指解剖学上单一的形态,而所谓的“筋肉系统”则是概括了若干单一形态的筋肉,由于经筋受经脉与络脉气血的濡养,并受十二经脉的调节,因此在生理功能上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

《灵枢·经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系统论述经筋的专著,详细记载了十二经筋的循行、病候和治疗。

探讨分析十二经筋理论,有助于对经络的进一步研究,对针灸临床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 循行分布特点《灵枢·经筋》对十二经筋的循行走向有详细的记载,与十二经脉相比,其有着自己的循行分布特点。

1.1 循行分布与十二经脉基本相同 十二经筋的循行分布大体与十二经脉相同,即手六经的经筋分布于人体的上半身,足六经的经筋分布于人体的下肢、躯干及头面。

但也有不同之处:(1)部分经筋(手太阴、手阳明、足阳明、足太阴、足太阳、手少阳、足少阳)超出本经的循行范围,循行至经脉未及之处。

如足太阳经筋“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足少阳经筋“上额角,交巅上”;手少阳经筋“走颈,合手太阳,其支者,当曲颊,入系舌本”等等。

《易经筋》解密

《易经筋》解密

《易经筋》解密李贤康武术学的博客(1) 什么是筋?易经筋是中国武术高层功夫,社会上有少林易筋经、古典易筋经、甘凤池易筋经、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易经筋。

这样就给我们提出了以下问题:什么是筋?筋的解剖位置在哪?什么是经筋?人体有多少经筋?为什么要易经筋?怎样易经筋?“易经筋”、“易筋经”哪一个才是正确的?(1) 什么是筋?请查字典,“筋”:古代对肌肉的总称。

易经筋解密(2) 筋的位置和命名1,筋的位置由《黄帝内经》筋在经脉的表层,与经脉平行。

2,筋的命名筋的深层是经脉,由《黄帝内经》与它平行的经脉同名,例如手阳明表层的筋就称之为手阳明经筋。

易经筋解密(3) 筋的的数量和排列次序1、筋的数量由《黄帝内经》筋是总称,不同筋分布在不同的经脉的表层,称之为经筋,並与经脉同名,人体有12条经脉,因此有12条经筋,它们是:手阳明経筋足阳明経筋手太阳经筋足太阳经筋手少阳经筋足少阳经筋手太阴经筋足太阴经筋手厥阴经筋足厥阴经筋手少阴经筋足少阴经筋2、经筋的排列顺序手阳明経筋→手太阳经筋→手少阳经筋→手少阴经筋→手厥阴经筋→手少阴经筋→易经筋解密(4 ) 掤劲蓄于何处太极讲究劲,讲究变劲,武当太极曰:劲蓄于筋。

劲有不同的劲,筋有不同的筋。

因此就产生了下面两个问题:劲与筋是怎对应的呢?例如掤劲蓄于哪条筋呢?怎样蓄呀,也就是怎样具体操作呢?这两个问题那可是太极拳的绝密技术呀!但知道的人不多,本人有幸,获亦师亦友,吴鉴泉太极第三代肖毓元先生之传授。

今解密之。

1、掤劲蓄于哪条筋呢?掤劲蓄于手太阴经筋和手阳明经筋2、掤劲怎样蓄呀,怎样具体操作呢?可调节大姆指之掌骨和腕关节,使气贯手太阴经筋和手阳明经筋。

敝作《李贤康武术学》有插图,有该书的朋友可参考之。

因为本人不会在博客上传图象,诚致歉!肖毓元先生系吴鉴泉太极第三代,受业于任文卿先生,任先生是吳鉴泉先生的侍童,並助吴先生授徒。

易经筋解密(5) 挤劲蓄于何处武当太极曰:劲蓄于筋。

那末,挤劲蓄于哪条筋呢?怎样蓄呀?1、挤劲蓄于哪条筋呢?挤劲蓄于手太阳经筋2、挤劲怎样蓄呀?可调节中指之掌骨和腕关节,使气贯手太阳经筋。

《黄帝内经》关于筋的理论及研究

《黄帝内经》关于筋的理论及研究

4、案例分析
以下是两个临床案例,旨在分析筋膜在疾病诊断和康复中的价值。
案例一:一名颈椎病患者由于长期坐姿不正确,导致颈部肌肉紧张、僵硬。 通过筋膜检查发现,患者颈部筋膜有明显的增厚和粘连。经过一段时间的筋膜放 松治疗,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明显缓解,颈部活动范围也得到了改善。
案例二:一名慢性腰痛患者长期遭受腰痛困扰,多方求医效果不佳。经过筋 膜检查,发现患者腰部筋膜存在明显的高张力区域,且与周围组织发生粘连。在 接受筋膜放松治疗后,患者的疼痛程度逐渐减轻,腰部活动功能也逐渐恢复。
6、总结与展望
本次演示从《黄帝内经》的角度探讨了筋的理论及研究现状。通过对筋膜的 解剖、生理功能以及在现代研究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深刻理解筋在人体 健康中的重要性。然而,当前筋膜研究还存在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望未来,筋膜研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临床实践中,需要进一步探讨 筋膜病变与各种疾病的关联,发掘更有效的筋膜治疗方法。现代研究应筋膜的生 物力学特性、细微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的研究,以便更好地将筋膜理论应用于运动 训练、整形手术和生命科学等领域。
2、筋膜研究现状
当前,国内外对于筋膜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解剖学、生理学和 临床医学等领域,研究者们对筋膜的结构、功能以及与疾病的关系进行了广泛探 讨。然而,关于筋膜的研究仍然存在不足之处,例如筋膜的细微结构和功能、筋 膜与疾病的关联等方面的研究仍需深入探讨。
3、筋膜理论在临床应用
在临床实践中,筋膜理论得到了广泛应用。通过对筋膜的检查,可以发现筋 膜的病变和异常,进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此外,筋膜放松作为一种独特的疗 法,可以有效缓解肌肉紧张、疼痛和活动障碍等症状。与其他治疗方法相比,筋 膜放松具有操作简便、疗效显著和副作用小等优点。

铍针治疗肩胛肌筋膜炎经筋理论探析

铍针治疗肩胛肌筋膜炎经筋理论探析

部有手太阳、手阳明等经筋通过, 其描述多为 “ 绕肩 表 明筋是指有竹节样外形且能产生力量的组织 。《 素
胛 ”, 即肩 胛 部 的经筋 “ 结” 、“ 聚 ”点 多环绕 肩 胛骨 , 经 筋为 理论 依据 治疗 肩 胛肌 筋膜 炎 的关 键 点 。 1 经筋 理 论概 述 “ 经筋 ” 是“ 十 二经 筋 ” 的简称 。 “ 筋 与 脉并 为系 ” , 是 经络 系 统 的组成 部分 , 理 论源 于 《 内经 》, 杨 上善 注 问・ 痿 论 篇 》 云 :“ 宗 筋 主束 骨 而 利机 关 也 。 ”《 素问・ 日: “ 筋也 者, 所 以束节 络骨, 绊 肉绷 皮, 为 一身之 关纽, 利全体 之运 动者 也 ……按 人 身之筋 , 到处 皆有 , 纵横 无 算。 ”《 类经 》认 为经 筋是 “ 联 缀百 骸 ” 、“ 维络 周 身 ” 、 “ 会于节” 、“ 各 有 定位 ”的组 织 。从 以上论 述 可 知, 且 慢 性肌 疲 劳 综 合 征具 有 筋 性 病 因 …, 这 也 是 笔 者 以 五脏 生成 篇 》 有“ 诸 筋 者 皆属 于 节 ” 。 《 杂病 源 流犀 烛 》
释 日 :“ 十 二 经 筋 与十 二 经 脉, 俱 禀 三 阴 三 阳行 于 手 经 筋是 经络 系统 的 组成 部 分, 是 十二 经 脉濡 养 筋 肉骨 足, 故 分 为 十 二 。但 十 二经 脉主 于血 气 , 内营 五 脏 六 节 的体 系 , 起 于 四肢 末 端, 结 聚于 关 节和 骨骼 部,“ 联 腑, 外 营头 身 四肢 。十 二经 筋 内行胸 腹 中, 不入 五脏 六 缀 百骸 ”, 与骨 构成 人 体身 形 、缠 绕关 节 、主 司运 动 。 2 肩胛 肌筋 膜 炎经 筋痛 点 的病 理特 点

内家拳核心之谜筋膜理论,构建最科学的人体弓弦力学系统

内家拳核心之谜筋膜理论,构建最科学的人体弓弦力学系统

内家拳核心之谜筋膜理论,构建最科学的人体弓弦力学系统筋骨理论的产生冷兵器统制时代,长兵作为战场上必不可少的一种装备,一直占据着主要地位!敌我双方冲杀时,手握重兵敌我厮杀。

功夫就产生于那个时代,特别像心意拳,年代久远,很好的保存了古时候战场拳的特征。

大家都知道,心意拳又称为“枪化拳”,故名思义,是由大枪演变过来的!那时候的大枪长,且重量大,所以必须用手臂贴着枪,夹着两肋,借助身体的力量,才可以将大枪发挥自如,两肘贴肋,不但可以省力,而且劲大,这就是我们现在拳术要求中提倡的沉肩坠肘。

有了两肘的夹,能够借助胯肩的拧转发劲,在往前扎枪时,不仅有转胯的力,而且还把背劲加了进来,两肩夹紧,背部拔起,形成一张弓,利用背部的弹劲向前扎枪,这就是含胸拔背。

背弓崩弹长时间的持续战斗,使得肌肉的力量不能满足战场的需要,因为肌肉容易因继续用力而充血彭胀,不管你愿不愿意,到了一定时候,肌肉的暴发力是很难派上用场的。

就像有些人,可以持继做一两千个俯卧撑。

两三百个,可以是肌肉力,但持继不断做一两千个,依靠的就不是肌肉的力量了!人体除了肌肉以后,还有一种被大家所忽视的发力组织,称之为肌腱,肌腱是一种非常紧密的弹性物质,存在于肌肉跟关节的连结处。

以前我们小时候喜欢玩弹弓,上面的牛皮筋,是牛筋做的,大家都知道这东西弹性很大,很有韧劲,且有句老话说,牛越老,牛筋的力量就越大,称之为“老牛筋”。

我们人身上,同样存在着这样的物质,就是肌腱。

肩结构我们知道,不管任何的功夫,离开了劲力,就等于鱼儿离开了水。

现代搏击,以训练人的肌肉暴发力为主要训练手段,传统功夫不同的是,以训练大筋为主要的发力环节。

我们都知道,现代搏击的运动年限相对会短一些,因为到了一定年龄,随着肌肉骨骼的衰退,各方面的机能会越来越难应付高强度的训练。

而传统武术,因为训练大筋,且大筋的特点是越老劲力越大,所以可以练习的年代更长一些,甚至伴随着人的一生。

崩弹发力这就是为什么传统的老拳师,到了晚年,依然具有很强的攻击力的原因所在。

一 经筋理论

一 经筋理论

经筋推拿一经筋理论经筋是附属十二经脉的筋膜系统,十二经筋是属于十二经脉之气结聚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外周连属部分,主要作用是约束骨骼、调控关节的屈伸活动,以保持人体正常的运动功能。

它包括人体的肌肉、肌腱、筋膜、关节囊、腱鞘、韧带等软组织。

筋,《说文》解释作“肉之力也”,意指能产生力量的肌肉,而“腱”是“筋之本”。

《灵枢·经脉》篇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灵枢·大惑论》曰:“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

”由此可见,经筋与经脉是构成经络系统完整性的内容,经筋与经脉同源共史,筋与脉并为系,二者密切联系,不可绝然分割,经筋为经脉提供“着床”其地,保护经脉,相随并行,同道交织,无处不达,是机体生存与活动能力来源之根本。

经筋是庞大的软组织结构平衡体,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具有络缀形体,著藏经络、通行气血,沟通上下、内外,应天序、护脏腑,联属关节,主司运动等生理功能。

经筋内著藏经络、神经、血管、淋巴等系统(经筋系统内部是一个大循环,由多系活性的、协控的微循环系统所组合成的大系统。

与骨骼系统、脏腑器官等形成人体有机活性态整体巨系统结构。

);其功能运作良好,身体就能保持健康。

外界环境之六淫,尤其风、寒、湿邪易致肌筋收缩,发生“筋”性疼痛;外力如挫、擦、撞、击等作用于机体筋肉,导致不同程度肌筋受伤,古人有云:“病藏于内,证形于外”。

薛己《正体类要.序》指出:“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

”形体内外之间,在生理上是相互连系,相互协调;在病理上是相互转变,互以影响。

经筋性病症会影响内脏功能活动,内脏病变也会反应到体表经筋之上。

这就是筋性内脏病产生的重要机制。

二全净通经筋按摩简介全净通经筋按摩是国家职业技能专家委员会保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推拿按摩界泰斗王国顺教授灵活运用经筋学说,总结传统按摩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解剖学,最新创出的一套新型推拿按摩术,其手法经络与经筋并重,运用舒经拨筋等十五种手法,修复经筋性组织内部一系列挛缩、积聚、粘连、结节等病变;促进经筋内经络、神经、血管、淋巴性内循环系统良好运行,改善由于外感风寒湿邪或内伤脏腑所致的筋路受阻、气血瘀滞、营养不良、神经传导不畅及紊乱,调整人身上下左右一身阴阳平衡,从而达到人体气血通畅,去病强身的目的。

“养精柔筋”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理论探析

“养精柔筋”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理论探析
两I.l 2J 第 第 期 r j 基 D 年 卷 9 J

坛 ・医理 潮浓
∞ 田B团∞ 髓
魍助厨四蓟魍确昭 强四
敏 z邓 , 强。
董 万 涛 ,宋 ,
1甘肃中医学院附属 医院, 甘肃 兰州 7 0 2 ;2甘肃 中医学院;3甘肃省中医院 300 [ 摘 要]从颈项部经 筋的分布 出发 , 过经筋理论探 讨椎动脉型 颈椎病病 因病机 , 出“ 通 提 养精 柔筋” 手法 , 并通过现代 医学及生物力 学的研 究加 以佐证 , 阐明其通经舒 筋、 骨柔筋 、 正 养精荣 筋的机 理 , 为手法治疗椎 动脉
椎 动脉型颈椎病 (ev c lso d ltcvr cr ia pn yo i e
相传 ; 筋连 缀 百骸 , 经 故维 络周 身 , 有 定位 。虽经 各 筋 所盈 之 处 , 唯 四肢 溪谷 之 间 为最 , 则 以筋 会 于节 也 。筋 属 木 , 华在 爪 , 十 二经 筋 皆起 于 四肢 指 其 故 爪 之 间 , 后 盛于 辅 骨 , 于肘 腕 , 于 关节 , 于 而 结 系 联 肌 肉, 上于 颈 项 , 于头 面 , 人 身经 筋之 大 略 也 。 终 此
dsa eo e e rl re y tetn o ste r , n rvd Y n Jn Ro Jn p r a htr u hmo e me ia i s f r b a tr b e d n oy a dp o ie” a g ig e vt a y h h  ̄ i”a po c , o g d m dc l h n imeh nc l sac s p ot a yi c a im f rmoi n o d no h p dcs ft d n a dbo c a ia ee rht u p r,lrf s e h ns o po t na ds Rtn o ,r o e i o n o , r o c i tm o e t te Ya g ig Ro Jnt r vd e ie s o a u lh rp o etba r r p e ia ie s. n Jn u i, po ien w a r n a ea yt nv re rl ty t ec r c l s ae o d f m t ae y v d 1o ̄ r s v re rl r r p evc l ie s ; n Jn u t d e ba ty t ec t ia s ae Ya g ig Ro t ̄tn o sma u l t ae y d e d n ; n a

从经筋理论探寻神经——肌肉系统

从经筋理论探寻神经——肌肉系统

从经筋理论探寻神经——肌肉系统前面的文章已经从经筋讨论到肌肉韧带,甚至也谈到了肌肉链、关节松动术、康复评定等,今天想来解析椎体交叉、内脏放射痛的问题。

从《黄帝内经》中找经筋里面似于神经系统组织结构的依据,《灵枢·经筋》说:“手太阳之筋……弹之应小指之上。

”“足少阳之筋……左络于右,故伤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维筋相交’。

”前者为视手太阳经筋等同于现代解剖中的尺神经的例证:日常生活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弹及或碰撞肘关节尺骨鹰嘴与肱骨大结节之间的凹陷时,就会有触电感从肘尖放射到小指端,手太阳经筋的分布与尺神经的分布相一致,手太阳经筋“弹之应小指之上”与弹拨尺神经的反应相一致。

后者则与中枢神经对机体的运动、感觉呈左右交叉、上下颠倒的支配形式完全吻合(即一侧脑部受伤,会导致对侧肢体瘫痪)。

只不过《黄帝内经》是将椎体交叉现象称之为“维筋相交”而已。

《灵枢·经筋》的记载,手太阴、手厥阴经筋病候中的“息贲”,就类似现代临床中的肺积、肺痈等病证;手少阴经筋病候中的“伏梁”,就相当于现今的胃痛、痞块等证。

其他诸如心肌、胃肠平滑肌、胆道括约肌、膀胱括约肌、输尿管腔等也均由经筋构成。

心梗向左肩及左手臂内侧放射痛与胆囊病向右肩后放射痛……均认为与交感干神经传导紊乱有关与而经筋的系列病证如筋脉瘛纵、抽搐、角弓反张或弛缓不收、瘫痪失用,面肌麻痹、口眼斜等均属于西医学的神经系统疾病。

现今公认的看法,认为经筋相当于现代解剖学中的肌肉、肌腱、韧带等组织结构。

例如《辞海》释为“大筋、小筋、筋膜”(包括韧带、肌腱等)。

《说文解字》对“腱”的解释为“筋之本也”。

经筋所包含的组织结构远不止这些,还应包括诸如皮下脂肪、内脏系膜、内脏平滑肌和部分神经实体结构。

经筋入内脏,相当于内脏系膜、内脏平滑肌,其论已如上述。

所以,完整地说,经筋所指的范围,应包括骨骼、肌肉、皮下脂肪、内脏系膜、内脏平滑肌和部分神经实体结构。

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欢迎留言评论一起探讨中医药文化!。

基于“肝主筋”理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思路探析

基于“肝主筋”理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思路探析
而 能步 , 掌受 血 而 能握 , 指受 血 而 能摄 。 ” 现代 研 究 “ 足厥 阴之 别 者 , 与太阴 、 少 阳 之脉 , 同结 于腰 髁 中
表 明 ,肝 藏 血 功 能 与 骨 骼 肌 细胞 能 量代 谢 密 切 相 关, 肝 脏 功能 受损 在 一 定程 度 上会 影 响 机体 的运 动
关系, 肝 经 循 行 及 肝 经 腧 穴与 腰 腿 痛 的 关 系 , 探讨 基于“ 肝主 筋” 理 论 出发 治 疗 腰 椎 问盘 突 出症 的 理 论 基 础 , 为 临 床 治 疗 腰 椎 间 盘 突 出症提 供 新 的辨 证 取 穴依 据 . 将 对 腰 椎 间 盘 突 出症 的 临 床 治 疗 提 供 更 广 阔 的 思 路 。
学 术 探 讨
基于“ 肝 主筋" 理论治疗腰椎 间盘突 出症 思路探析
李 艳 , 陆华 岭 吴耀 持 ( 1 . 上 海 交通 大学 附属 第六人 民 医院 , 上海 2 0 0 2 3 3 ;2 . 上 海 市长 宁 区天 山 中 医医院 , 上海 2 0 0 0 5 1 )


腰椎 间盘 突 出症 属 于 中 医学 “ 筋伤 ” 范畴 . 肝 与 筋 关 系 密切 。基 于 “ 肝主筋” 理论 , 从 肝 的 生 理 功 能 与 筋伤 的
则 宜 培补 肝 肾 , 以充 分 发 挥肝 的 生 理功 能 。《 素 期 疗效 较 差 , 存 在着 复 发率 高 的 弊端 。椎 间 盘属 于 人 . 痹论》 : “ 筋痹 不 已 , 复感 于邪 , 内舍 于 肝 。 ” 筋痹 中医 学 “ 筋” 的 范畴 , 现基于“ 肝 主筋 ” 理 论 对腰 椎 间 问 ・
范畴, 故腰 椎 间盘 突 出症 的病 理基 础为 “ 筋伤” 。

筋和血管相互关系

筋和血管相互关系

筋和血管相互关系筋与血管,这两者在我们体内各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且它们之间存在着微妙的相互关系。

在中医理论中,筋被视为连接骨骼、支撑身体形态、维持运动功能的关键组织,而血管则是输送血液、为全身细胞提供养分的生命通道。

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仅体现了人体结构的精妙设计,更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环节。

一、筋的生理功能与结构特点筋,在中医学中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包括了现代解剖学中的肌肉、肌腱、韧带等组织。

筋的主要功能是连接骨骼,使身体各部分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通过收缩和舒张来产生运动。

此外,筋还具有保护内脏、维持体态的作用。

筋的结构特点决定了其功能的发挥。

筋组织由大量的肌纤维束组成,这些肌纤维束又由更小的肌原纤维构成。

肌原纤维内含有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等收缩蛋白,这些蛋白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产生肌肉收缩。

二、血管的生理功能与结构特点血管是人体内的重要通道,它们遍布全身,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络。

血管的主要功能是输送血液,为全身细胞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带走代谢废物。

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类型,每种类型的血管都有其独特的结构和功能。

动脉负责将富含氧气的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组织器官。

动脉壁较厚,具有弹性,能够承受较高的血压。

静脉则负责将经过组织器官交换后的血液回输到心脏。

静脉壁较薄,弹性较差,但静脉内存在瓣膜结构,能够防止血液倒流。

毛细血管是连接动脉和静脉的微小血管,它们的壁非常薄,仅由一层内皮细胞构成,这使得血液中的氧气和营养物质能够容易地透过血管壁进入组织细胞。

三、筋与血管的相互关系筋与血管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营养供给与代谢:筋组织需要充足的营养和氧气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这些营养物质和氧气主要通过血管输送到筋组织。

同时,筋组织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废物也需要通过血管排出体外。

因此,血管的畅通与否直接关系到筋组织的健康状态。

2. 血液循环与筋肉活动:当筋肉收缩时,会对血管产生一定的压迫作用,从而影响局部的血液循环。

经筋理论的临床意义

经筋理论的临床意义

手太阴经筋病
《灵枢.经筋》:“手太阴之筋……其 病,所过者支转筋痛,其成息贲者, 胁急,吐血。”
经筋所过部痉挛、疼痛,上肢曲屈 背屈困难,肩痛不举;胁肋拘急,上 逆吐血。
手阳明经筋病
《灵枢.经筋》:“手阳明之筋……其病,当 所过者支痛及转筋,肩不举,颈不可 左右视。” 经筋所过部痉挛、疼痛,前臂外旋 困难,肘关节曲屈困难,肩痛不举, 外展困难;项背强痛,不能左右活动。
足经筋 踝关节
膝关节
髋关节
躯干、头面
━──────────────────────────────
足太阳 上结于踝
斜上结于膝
结于臀
结于肩髃(肩髃)
(昆仑)
(阳陵泉) (承扶) 结于舌本
结于踵
结于腘 (委中)
结于鼻(素髎)
(仆参)
结于颛外(承山)
结于頄(颧髎)
结于完骨(完骨)
各部位所结经筋归纳
额角:足阳明、手少阳、足少阳。 鼻:手阳明、足阳明、足太阳、足少阳。 颧:手阳明、足阳明、足太阳、足少阳。 完骨:手太阳、足太阳、足少阳。 舌:手少阳、足太阳。 耳:足阳明、手太阳、手少阳、足少阳。 颔:手太阳、足少阳。 颌:手阳明。
足阳明经筋病
《灵枢.经筋》:“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 结于跗上,邪外加于辅骨,上结于膝外廉; 直上结于髀枢;上循胁,属脊。其直者,上 循结于膝。其支者, 结于外辅骨,合少阳。 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结于髀,聚于阴器; 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结。上颈,上挟口,合 于頄 ,下结于鼻,上合于太阳。太阳为目上 纲,阳明为目下纲。其支者,从颊结于耳 前。”
布于胸腹腔内壁,或连接于膈,而不与 脏腑相联;
胸胁腹壁的经筋病变与阴经筋关系密切, 表现于体腔内部疼痛或膈肌的病变,治 疗多从阴经着手,如深层胸痛、胁痛、 腹壁痛、呃逆等,应从阴经取穴治疗。 如膈肌痉挛所至之呃逆,临床可用内关、 气海、肾俞等穴治疗。

《内经》经筋理论的再认识

《内经》经筋理论的再认识

&&&&&&&’
&&&&&&&’
单穴效方
长强穴刺络加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治疗
骶结节韧带综合征
!!骶结节韧带综 合 征 是 骶 结 节 韧 带!骶 棘 韧 带 以 及 骶 尾 背 侧 !腹 侧 韧 带 病 变 所 引 起 的 一 系 列 症 状 "其 主要表现 为 骶 尾 部 疼 痛"有 时 亦 会 引 起 下 肢 疼 痛# 笔者自*+++年3月d*++4 年 .+ 月"采 用 长 强 穴 刺 络放血加艾灸的 方 法 治 疗 3, 例 患 者"疗 效 满 意"现 报告如下#
#灵 枢 ’ 经 筋 $说 %足 阳 明 之 筋 )聚 于 阴 器 +&足 太
’ ,2+ ’
!"#$%&%’()*)$(+),%i./0#1)&+#/$$L?;6*++,$[@C6*, $@6-
阴 之 筋 !聚 于 阴 器 "#足 少 阴 之 筋 !结 于 阴 器 "#足 厥 阴 之 筋 !结 于 阴 器 $络 诸 筋 "% 故 &素 问 ’ 厥 论 (说 !前 阴 者宗筋之所聚$太阴 阳 明 之 所 合 也%"&素 问 ’ 痿 论( 认为!入房太甚$宗 筋 弛 纵$发 为 筋 痿"% 综 上 所 述$ 全身诸筋聚于宗 筋$宗 筋 聚 于 前 阴% 今 天 我 们 知 道 性 激 素 能 促 进 肌 肉 的 蛋 白 合 成 $若 性 激 素 水 平 低 下 $ 肌肉蛋白合成不足 就 会 导 致 肌 肉 收 缩 无 力$故 经 筋 与 前 阴 的 联 系 是 真 实 的 $重 要 的 % )! 经 筋 病 候 与 治 疗 3G.! 经 筋 病 候

经筋理论

经筋理论

四 .病候特点
1.病理变化分为筋急与筋纵 《灵枢· 经筋》中明确指出,“经筋之病, 寒则反折筋急, 热则 筋弛纵不收, 阴痿不用。阳急则反折, 阴急则俯不伸。” 《素问· 生气通天论》也提到“湿热不攘, 大筋软短, 小筋 弛长, 软短为拘, 弛长为痿。”筋急, 主要表现为人体筋肉 组织发生拘急、痉挛、扭转、强直等病变, 甚者发生痫瘛 及痉, 以及五官及阴器病证, 如足少阴筋病可发生痫瘛及痉、 “引颊移口”、“舌卷”、“阴缩入”等一系列病变; 筋 纵则主要表现为经筋弛纵不收和肢体痿废不用两方面, 如 足阳明筋病“热则筋纵, 目不开。⋯⋯有热, 则筋弛纵缓不 胜收, 故僻”、足少阳筋病“右足不用”和足厥阴筋病 “阴器不用”等。
六.治疗特点
1.常规治则:“治以燔针劫刺, 以知为 数, 以痛为输”
《灵枢· 经筋》经筋病原文之后, 均有一段几 乎相同的文字“治以燔针劫刺, 以知为数, 以痛为输”, 故认为此为治疗各经筋病证的 常规治则, 其中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
燔针劫刺

燔针又名火针、烧针
“燔针者, 内针之后, 以火燔之暖耳, 不必赤也。” 我们偏向于认为燔针类似于目前临床上较为常用 的温针疗法, 有别于 针, 后者更适用于寒毒固结, 病位较深的病证。《灵枢· 经筋》在详细描述了十 二经筋病症治疗后, 又专门提到“经筋之病, 寒则 筋急, ⋯⋯ 刺者, 刺寒急也⋯⋯”, 可能也是考虑 到治疗经筋病证寒盛的方法。就现代针灸临床应 用而言,治疗痹证采用温针灸比火针更容易被患者 接受, 更适于临床应用
3.结、聚、交、合
(2) 集中结聚分布: 多条经筋结聚于同一部 位。如足三阳、手阳明之筋皆结于頄(面颧 部) ; 足三阴、阳明之筋皆聚于阴器(生殖 器) ; 手三阴之筋结合于贲(胸膈部) ; 手三阳 之筋结于角(侧头部)

《黄帝内经》关于筋的理论及研究

《黄帝内经》关于筋的理论及研究

《黄帝内经》关于筋的理论及研究一、本文概述《黄帝内经》作为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之作,深入探讨了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预防、治疗方法。

在其中,对于“筋”的理论及研究占有重要地位。

筋,作为中医理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涵盖了现代医学中的肌肉、肌腱、韧带等软组织,与骨骼、关节共同构成了人体的运动系统。

本文旨在详细阐述《黄帝内经》中关于筋的理论,并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对筋的功能、病变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对中医筋病理论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将首先介绍《黄帝内经》中关于筋的基本概念、功能及其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随后,将详细论述筋病的成因、分类及其临床表现,并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中医筋病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本文还将探讨现代医学对筋病的研究进展,以及中医筋病理论与现代医学的相互补充与融合。

将总结中医筋病理论在现代医学实践中的价值,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增进对《黄帝内经》中筋的理论及研究的认识和理解,为中医筋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促进中医与现代医学的交流与融合,共同推动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

二、《黄帝内经》中的筋理论《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的经典典籍,对筋的理论有着深入的探讨和详尽的阐述。

在这部古籍中,筋不仅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组织部分,更承载着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和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黄帝内经》明确指出筋的生理功能和特性。

筋主司运动,是连接骨骼、肌肉,使人体能够活动自如的关键组织。

同时,筋的弹性和韧性也是其重要特性,能够保持身体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黄帝内经》详细描述了筋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筋的滋养来源于气血,而气血的生成和运行又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

因此,筋的健康与脏腑、气血的平衡有着密切的联系。

《黄帝内经》还深入探讨了筋病的成因、症状及治疗方法。

筋病多因风寒湿邪侵袭、劳损过度、气血不和等原因引起,表现为疼痛、僵硬、活动受限等症状。

治疗筋病时,需根据病因和症状,采用针灸、推拿、药物等多种方法,以调和气血、舒筋活络为主要原则。

经筋理论概述

经筋理论概述

经筋理论概述◎DISTANCED远UCAI程擞1ONOFC愿第7卷第11期总第79期二oo九年十一月?己丑年降低,治疗后两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有明显差异,治疗组和对照组心绞痛打分较治疗前均降低,治疗后两组打分有明显差异,结果见表l.表1治疗前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心绞痛打分结果治疗前治疗后组剐分值半胱氧酸(mol/L)分值半胱氨酸(umol/L)注:治疗前对照组与治疗组市日比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P<O.05.3讨论根据研究,如果当体内同型半胱氨酸代谢紊乱,浓度升高,就会形成同型半胱氨酸巯基内酯,可与低密度脂蛋白形成复合体,随后被臣噬细胞吞噬,形成堆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卜的泡沫细胞.而且,同型半胱氨酸还可自发氧化,形成超氧化物和过氧化氢,这些产物会导致内皮细胞的损伤和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并可造成血管平滑肌持续性的收缩,引起缺氧,从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有资料表明,冠心病患者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15gmol/L时4年随访中死亡率为24.7%,而同型半胱氨酸<9lamol/L时死亡率为3.8%;还有报道指出,同型半胱氨酸每升高4lamol/L,心肌梗死相对危险性增加1.41倍;GrahamIM的研究也表明,同型半胱氨酸升高使高血压患者忠心血管病的危险性增高2倍,这与胆固醇等危险因素相比,高同型半胱氨酸对心血管病的危险性要高J.本实验中两组治疗后血脂水平及血浆黏附分子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说明阿托伐他汀和豁痰宽胸中药都有降脂作用,且宽胸豁痰中药结合阿托法他汀治疗效果更明显.通过降脂,可抑制血管内皮功能损伤,抑制血管内皮上白细胞黏附,从而降低VCAM一1表达强度较强及范围,达到降脂改善内皮功能,治疗和预防冠心病,宽胸豁痰中药的运用更能加强阿托伐他汀的治疗作用.参考文献(1】陈贵廷,薛赛琴.最新国外疾病诊断标准[s】.北京:学苑出版社,1991:209- 211.214—215.[2]王清涛,秦晓光.同型半胱氨酸的检测和临床应用[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6,29(3):193—194.(本文校对:康瑞收稿日期:20090914)经裔理论|||概|l述李臣杨嚷惰1I汤立糠各1北京中医药大学(100700)2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t'gCtA~'t-(100700)摘要:十二经筋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存最早的针灸专着《灵枢》中详细记载了十二经筋的循行,病候和治疗.经筋理论对临床的指导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掌握经筋理论及经筋刺法对提高针灸临床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但目前医者对经筋的实质,经筋病候及对经筋病的治疗方法有着不同的看法,为更好地理解及应用经筋理论,本文将现代学者对经筋的分布规律,生理功能,主病和治疗的认识进行了初步总结,概述如.关键词:经筋;分布规律;生理功能;经络学说doi:10.3969/j.issn.1672.2779.2009.11.003文章编号:1672.2779(2009)一11-0004.03 1经筋的涵义中医学典籍中有关经筋的载述最早见于《灵枢?经筋》,篇中将每条经筋的循行和病候进行了论述.世人对经筋的实质有着不同的看法.《说文解字》中说:筋,肉之力也;腱,筋之本,附着于骨.《类经》提出经筋"联缀百骸","维络周身","筋会于节",是"中无有空","各有定位"的组织.刘涛,黄敬伟,杨世芳等认为经筋是机体"联缀百骸"与骨构成人体身形,缠绕关节,主司运动的组织.这部分组织的功能与现代解剖中骨骼肌及其辅助结构的功能相似,包括肌膜,肌腱,筋膜,韧带及关节等处的结缔组织的筋肉系统,是机体的生物活性的庞大器官.秦玉革通过对穴位解剖,腧穴定位,经筋病症状,经筋的临床应用等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内经》经筋的实质是以周围神经的躯体神经为主,含少部分中枢神经及自主神经功能.王雨认为经筋类似于肌肉(主要是肌腱和韧带)以及神经系统中的周围神经.《中医筋伤学》认为, {指导老师"筋"相当于四肢与躯干部位的软组织.吴金鹏认为经筋与膜原同源,与筋膜的多种形式亦同源,中医经筋与膜原解剖实质的整合,是一种由筋膜组织构成的独立的功能系统,该系统与人体其他九大系统有区别,并与其他系统紧密联系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2十二经筋的分布规律杨上善在《黄帝内经太素》中指出:"十二经脉俱禀三阴三阳行于手足,故分为十二,但十二经脉主与血气,内营五脏六腑,外营头身四肢.十二经筋内行胸腹廓中,不入五脏六腑".十二经筋与经脉并行,但不入内脏,没有经络脏腑的络属关系,没有流注,靠经络气血的濡养.循行走向皆从四肢末端走向头身,向心而走,无逆顺之分,与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一样.即手足六阴之筋分布在肢体的内侧,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手足六阳之筋相应分布在肢体#1-{I4,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经筋在循行中还有"结","聚"等特点.如足三阳经筋结于"顺"(面部),足三阴经筋结于"阴器"第7卷第11期总第79期二oo九年十一月?己丑年◎MEDC厦IHEM为ODEI~.I现代DISTANCED远UCAl程擞]ONOFC思(腹部),手三阳经筋结于"角"(头部),手三阴经筋结于"贲"(胸部),此为"结";而且在四肢关节及肌肉丰盛之处如踝,膈,膝,股,髀,臂,腕t肘,腋,肩,颈等处,临近各条的经筋互相缔结聚合,是为"聚".3十二经筋的生理功能《灵枢?经脉》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强,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根据这句话,杨世芳解释经筋的作用为:一是连接四肢百骸,维系周身——这是由于经筋的结聚散络分布方式所起的作用.十二经筋概括了肌肉,筋腱,筋膜,系膜等功能."筋为刚"指的就是肌肉,筋腱附着于骨骼关节能使人站立,行走进行正常的屈伸运动等多种活动功能,表现了经筋的强劲而有力;二是对周身各组织器官,五脏六腑起着保护作用——即"……肉为墙……"的含义,是指肌肉布满充实于体表和四肢,形成抗御外邪和保护机体各组织器官及脏腑的外周组织体系.《类经》提出,经筋是"联缀百骸","维络周身","筋会于节"的组织.它同经脉的主要区别是"中无有空","各有定位","筋有刚柔"之分.刚筋多分布于躯体外,背侧,多同肢体的伸展运动有关,柔筋分布于躯体内,腹侧,多同肢体的屈收活动相关,机体大小关节的活动正常与否,与经筋的刚柔相济的协同,拮抗作用息息相关.经筋阴阳平衡,刚柔相济,肢体的俯与仰,屈与伸,外旋与内旋,外展与内收等功能活动就灵活自如,矫健敏捷,正如《灵枢》中的"天年","刺骨真邪"等篇章,指出"肌肉解利",这就是经筋的生理常态.《素问?痿论》的"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正是经筋生理功能最简明的概括.4十二经筋主病4.1寒热为总纲《灵枢?经筋》在对十二经筋于机体循行所过部位作叙述后,皆于其后描述该经筋的病症证候.其中,"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阳急则反折,阴急则倪不伸,"指出经筋病证的总纲为寒热两端,表现为筋急与筋纵两方面.4.2病因外感六淫邪气,饮食失宜,七情内伤,劳累过度均为病因.《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风伤筋".肝主筋,风气通于肝,故风淫所致,常病于筋.寒邪,热邪亦可导致筋的病变,《素问?皮部论》日:"其(邪)留于筋骨间,寒多则筋挛骨痛,热多则筋弛骨消".《素问?痹论》说"凡痹之类,逢寒则急,逢热则纵".寒性收引,筋得寒则挛急,热性开散,筋得热则弛纵不收.《素问?玄机病原式》云:"十月风病势甚而成筋缓者, 燥之甚也".《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痉项强,皆属于湿".可见燥邪,湿邪均可导致筋的病变.五行中肝应酸味,而金合辛味,能胜木酸,故辛,酸之味用之得当可养筋,失当则伤筋.《灵枢?五味论》言:"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日: "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日泄".即言过于贪吃酸味的食物,能够损伤人体筋部使动作迟缓.《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味过于辛,筋脉沮弛".辛能散气,过用则伤筋,表现为筋脉弛缓软弱.《灵枢?九针论》言:"形数惊恐,筋脉不通,病生于不仁".屡受惊恐,可导致筋脉不畅,气血失荣,出现麻木不仁的症状.《素问?宣明五气》言:"久行伤筋".肝为罢极之本,本于筋而主运动,过度劳累易伤筋.又如《素问?痿论》云:"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及为自淫".4-3临床表现特点《素问?长刺节论》云:"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为筋痹".此说明了经筋功能失常是导致痹证的重要原因.韦英才认为,经筋病候多是指经筋循行所过之处的筋肉,关节等疾患,以疼痛和运动障碍为主,其考《灵枢?经筋》明确言痛者占83.33%, 其次是转筋症.沈志生也认为,《灵枢?经筋》记载的主要病候可以概括为"其病当所过者支痛及转筋"《内经》提出的经筋的发病部位多为所结之处即肌肉在骨骼上的附着点或神经容易被卡压的部位,主要症状为麻木,痉挛,疼痛,弛缓无力等神经肌肉症状.廉玉麟认为,临床上同属经筋病其证候表现迥异,性质也不尽相同,主要取决于经筋所受邪气的不同.《素问?痹论》所说的"凡痹之类,逢寒则急,逢热则纵",是说由于经筋感受寒热不同的邪气,出现的症状就有拘急和纵缓之异.其次,在致病因素相同的时候,由于受邪经筋及其部位的不同, 也会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故《素问?生气通天沦》云: "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周丽等总结筋病主要为筋痹,筋痿,挛急,瘛疯,痉病等证型.筋痹临床表现为筋脉拘急,关节疼痛而难以屈伸,相当于现代医学所指嗜酸性粒细胞性筋膜炎等病.筋痿是以肢体挛急,屈不能伸,渐至痿弱不用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即现代医学中重症肌无力,阳痿等病.挛急意指手足蜷曲不能伸直的症状.瘛,癫又称抽搐, 搐搦,抽风等,指筋脉拘急,弛缓交作的证候.痉病是由筋脉失养引起的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产后痉病,破伤风,脐风等均属于痉病范畴.5经筋病证的治疗5.1治疗部位的选择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经筋》日:"以筋为阴阳气之所资,中无有空,不得通于阴阳之气上下往来,然邪入腠袭筋为病,不能移输,遂以病居痛处为输".邪结于筋,筋伤络阻,经筋失养,则经筋局部疼痛,拘急,活动受限或弛缓痿废不用.治疗重在调理经筋局部,祛邪外出,使气血通畅,经筋得养,功能得复.临床证明,经筋病直接在病变部位治疗,收效快,效果好.《灵枢?经筋》总结为"以痛为腧".此处以痛概言经筋病变的各种症状,且以病变部位作为施治腧穴,如"按之有痛应手,则邪客之处也,随痛应手深浅即而刺之".经筋病强调经筋局部的治疗只是一个方面,如果仅按"以痛为腧"治疗经筋病,则未免过于拘泥了.王茵萍认为,疼痛按现代医学病因学分类,可分为原发性即◎悝现代DISTANCED远UCAl程墩]ONOFC第7卷第1l期总第79期二oo九年十一月?己丑年原因不明的疼痛和继发性即症状性疼痛两大类,疼痛不能反映病因,痛处小一定便是病位,确定原发病位,是治疗经筋病的关键所在.疼痛作为患者的一种感觉,它能够提供疾病的某些信息,但远不是疾病的本质.凶而建立在其上的痛处即腧穴的思维方法是不全面的.痛感处既不能反映病因,病位,也就不一定是最佳针刺部位."经筋所通,主治所及".董宝强等在治疗周围性面瘫全过程中,循经远端选八,将经过面部的各经气血盛衰状态与各经筋在头面部的分布特点相结合,扩大了有效配穴范围,提高了治愈率.冈胃经,大肠经多气多血,肝经多血少气,故可取足三里,合谷,太冲益其血,取多气少血之少阳经的外关,阳陵泉行其气,同时选取面颈部的经筋病灶点,从而完善丫面瘫的针灸处方.所以十二经气血多少辨证方法的引入完善了病位选穴,使治疗更有的放矢,更能准确地把握选穴原则.王雨亦认为: "十二经筋的循行分布,几乎完全是十二经脉的伴随者, 十二经脉丰下血气,内营五脏六腑,外营头身四肢,有许多经穴能主治经筋的病候".例如,经穴阳陵泉是足少I;HH日经的合穴,也是筋的会穴,主治胁肋痛,半身不遂, 膝股内外臁不仁,鹤膝红肿不能屈伸等症.凡属筋的病候皆町配取该穴.除阳陵泉外,还可以配取经筋所过之处,尤其是肌肉丰盛处及关节处的经穴".所以杨上善又说:"明堂依穴疗筋病者,此乃依脉引筋气也".管遵惠则重视经筋之问的"四结"关系,即足三阳经筋结合于顾(面颧部);足三阴经筋结合于阴器(生殖器);手三阳经筋结合于角(侧头部);手三阴经筋结合于贲(胸膈部).针对某些病变部位较广,涉及经脉较多的经筋病证,善用"四结"关系的取穴方法进行治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5.2治疗方法的选择燔针劫刺是治疗经筋病的基本方法,此法是对筋寒证,以及病邪阻滞日久,经筋失于温养而设.丹波元简云:"盖燔针但宜施于筋寒转筋之病,其筋热缓纵者,则不宜也".对筋寒重证,一些结节性的经筋病,如筋瘤,瘰疬等效佳.对一些常见的痛挛痹证,如关节炎,肩周炎,陈旧性损伤等多采用针加灸的方法,以祛风散寒,舒筋通络.对因热所致的经筋病,以及外伤所致的筋伤,则不宜以燔',而当用毫针速刺疾出,以达透邪外出,祛瘀通络之目的.正如《灵枢?经筋》所说:"焊刺者,刺寒急也,热则筋纵收,勿用燔针".在经筋病变部位采用一些特殊的刺法可以起到加强针刺作用的效果,如恢刺:直剌经筋病变四周,然后不断更换针刺方向,以舒筋通络."筋急者,刺筋而刺其傍,数举其针,或前或后,以恢其气,则筋痹可舒也".关剌:直刺关节部位经筋所结之处,经筋在其循行途中, 多结聚于关节附近,刺其所结之部,可调理经筋.《灵枢?官针》云:"关刺者,直剌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报刺:随疼痛部位而刺之,"报刺者,刺痛无常处也".上下行者,直内无拔针,以左手随病所按之,乃出针复刺也;此法治游走性疼痛效佳.以上都是治经筋病常用之法.此外,采用膏熨,敷贴,牵引,食疗,导引按摩及饮服汤药等方法综合治疗,以疏经活血,调养筋气,使缓急之筋得以复原.对病变局部肿胀明显,刺而肿不退者,则"复而锐之",即采用以锐利之针点刺患处的刺血疗法,以活血消肿,行气舒筋.5.3关于以知为数在《灵枢?经筋》中,每一段经筋病的结尾部分都有一段内容几乎完全相同的文字:"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胥荣东等认为,"知"字解释为针感,将"数"字解释为道理,法度,规律,标准;也就是将"以知为数"释为"以知为度".意思就是以患者出现针感为针刺强度的标准.一旦针感出现了就应停止针刺治疗,而不应过强刺激.刘金洪认为,治疗筋痹时,"知"是使患者在病变部位感觉到的酸,麻胀, 重感,也可以是术者指下感觉到的沉,紧,涩,滞感.针刺的深度当以"得气"为限,盖经筋之病,其位多在筋肉分理之间,气至则已达病处,不可再行深刺,以免中骨,并且以达到气血调和而关节活动功能恢复正常为针刺次数的限度.如《素问?长刺节论》日:"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日筋痹.刺筋上为故,刺分肉问,不可中骨也,病起筋炅,病己止"0《类经》注日:"筋上为故,病在筋上之故也.刺分肉间,刺其痛处筋肉分理之间也,刺筋者不可中骨.筋热则气至,故病已而止针".②参考文献[1】冯广扬,易焕彪,黄敬伟.《黄帝内经》经筋学理论概述巾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5,l(2):15—16.[2】陈晓莉.经筋病证治规律探析[J1.四川中医,1994,4:14—15.[3】刘涛.经筋实质管窥[J].针灸临床杂志,2007,23(1):3.4.[4]黄敬伟.经筋疗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1[5】杨世芳《灵枢?经筋》浅论[J1_天津中医学院,1990(4):12—13【6】秦玉革.《内经》经筋的实质是神经[J】.中国针灸,2006,26(2):147.150. [7】吴金鹏.中医"经筋"及"膜原"实质的筋膜理论探讨….北京中医,2007,26(5):283—285.[8】王雨.十二经筋病候与针灸临床[J1.中医杂志,1989,30(5):20—21.【9】杨世芳.《灵枢?经筋》浅论【J1天津中医学院,1990,(4):12.14.[1O]沈志生.内经经筋理论的再认识fJ1.中国针灸,2006,26(9):639—640. [11]韦英才.浅释经筋与经脉的异同及其临床意义[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4(3):247-248.[13】廉玉麟.经筋的特点及其在针灸临床中的意义[J】.天津中医学院, 1984.1:40—42[14]周丽,皮明钧,谭达全."筋"理论探析Ⅲ.湖南中医药大学,2007,27f5):10—11.[151胥荣东,王君."以知为数"释义【J1上海针灸杂志,2006,25(2):49—50. [161刘金洪.《灵枢?经筋》治筋痹法浅析【J].四川中医,1999,17(3):11-12. [171王茵萍.经筋病"以痛为腧"刍议【JJ.中园针灸,2000,6:375.377.【l8]叶建,管遵惠老师经筋理论的运用经验【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5,26 f3):2—3.[19]王雨.十二经筋概述及其实质初探[J].中医杂志,1982,(12):43—46.[2O】董宝强,李曦明,董刚.论十二经脉气血多少与经筋的关系[J1.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2):94—97.(本文校对:刘云霞收稿日期:200908—03)。

“筋”理论探析

“筋”理论探析

“筋”理论探析
周丽;皮明钧;谭达全
【期刊名称】《中医文献杂志》
【年(卷),期】2007(25)4
【摘要】中医“筋”是人体结构的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生理病理特性。

“筋”早在在《易经》中已出现。

《灵枢》把筋归于“五体”之一,为构成人身形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经》中宗筋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者为前阴之代称,广义者指诸筋所聚之处。

爪甲在解剖组织虽不能与“筋”完全等同,但因其在功能上与筋具有统一性。

可以归属于中医“筋”的范畴,其发生病变时可以考虑从筋论治。

【总页数】1页(P58-58)
【关键词】理论探析;生理病理特性;人体结构;《易经》;《灵枢》;《内经》;统一性【作者】周丽;皮明钧;谭达全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3;R254
【相关文献】
1.基于“肝主筋”理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思路探析 [J], 李艳;陆华岭;吴耀持
2.基于"骨错缝、筋出槽"理论论治腰痛病思路探析 [J], 曾斌; 陈德强
3.基于"肝主筋,肾主骨"理论指导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思路探析 [J], 张立存; 赵继荣; 马同; 李玮农; 杨涛
4.平乐正骨“筋滞骨错”理论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中的应用与探析 [J], 寇赵淅; 赵明宇; 张向东
5.平乐正骨“筋滞骨错”理论探析 [J], 赵明宇;赵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筋骨力中的“筋”到底是啥?

筋骨力中的“筋”到底是啥?

筋骨力中的“筋”到底是啥?猴年大吉海洋中,有洋流;大气层,有各种环流,风带;电场中有电力线,磁场中有磁力线;这些概念,是非物质性的,而是能量性和运动性的概念。

今天的文章,编者认为,从一个新颖且合理的角度,解释了内家拳中筋骨中的“筋”的实质,读来令人很受启发。

“筋”是劲力的高速路,看不见,但真实存在!一、对太极拳内劲的初步认识太极拳内劲的形成,在开始修炼阶段要通过放松等手段,结合意念、内气等因素综合磨炼而成。

内劲的形成,是因为人体的筋骨、肌肉等结构产生了一系列变化,这种微小的变化不易被察觉所以许多人就误以为内劲仅仅是一种用力的感觉,而忽略了内劲的产生是人体结构微观上发生变化的结果。

让我们来了解下人体结构在内劲形成过程中是如何发生变化的。

什么是太极拳的内劲呢?可以肯定地说,内劲是一种肌肉力。

任何人体的劲力是离不开肌肉力而无故产生出来的,不管你有多少内气,或用了多少意念,只要你移动身体,就必须用肌肉力。

那么为什么自古以来太极拳的先辈们就直教导我们要练气,要用意不用力呢?其实这是练功的过程,练气或练意,都是为了更好地用力,更好地利用人体的肌肉力。

这就是太极拳创造出来的奥秘,练太极拳就是要从练气、练意开始。

很显然,内劲一定是肌肉力在“气”和“意”的配合下,所形成的一种新的肌肉用力的配合方式,民间常把这种力叫作“丹田力”。

陈式太极拳中就有通过丹田内气的运转来练习太极拳的内劲的。

但是也有其他的训练方式,比如杨式太极拳有的就是利用意念身体上的各种气圈、气球等来进行内劲的训练。

为什么这样就可以练出内劲,就可以形成肌肉新的用力配台方式呢?原来,意识通过人的神经和内气,可达到调整肌肉的目的,肌肉的不同协调变化,就产生了各种的劲力。

在这里,最重要的就是意识或意念,通过特定的意识,可以使肌肉产生某种变化。

然而单单认识到这点是很不够的,因为人们会产生一种假象,以为在太极拳运动的过程中,只有意识的参与,才能有内劲的产生,因此练拳、用拳都不能离开意念,没有意念就没有内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筋”理论探析“筋”理论探析作者:周丽,皮明钧,谭达全1筋的概念1.1传统医学认识“筋”一词早在《易经》中已出现,《易·系辞》云:“筋乃人身之经络,骨节之外,肌肉之内,四肢百骸,无处非筋,无处非络,联络周身,通行血脉而为精神之外辅。

”可见最初的“筋”是指广泛分布于身体各部分的经络。

《灵枢·经脉》言:“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

”即把筋归于“五体”之一,为构成人身形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说文》从字面上对筋进行解释:“肉之力也。

从月从力,所以明其义也。

从竹者,以竹之为物多节,所以明其形也。

”《黄帝内经》中宗筋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者为前阴之代称,广义者指诸筋所聚之处。

《素问·厥论篇》言:“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

”即指狭义的宗筋。

《素问·痿论篇》云:“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此为广义的宗筋。

爪甲:《素问·五脏生成篇》云:“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

”头面躯肢病征信息通过经筋网络汇集于指端的爪甲。

脏腑荣枯,气血盛衰,皆可由于经筋的传导引起指甲的变化,因此,有“爪为筋之余”之说。

在解剖组织虽不能与“筋”完全等同,但因其在功能上与筋具有统一性。

可以归属于中医学“筋”的范畴,其发生病变时可以考虑从筋论治。

1.2现代解剖组织中医“筋”与现代解剖中对应的机体结构一直颇具争议,笔者认为可以根据中医“形神统一”的原则,以功能为中心,从以下现代解剖结构来理解筋的概念。

肌肉及其附属组织:肌肉包括平滑肌和骨骼肌,以及其附属组织肌腱、韧带。

田进文等[1]认为筋不但包括外周骨骼肌系统,还包括内脏平滑肌系统。

“动”是筋十分显著的生理特性,人体中的运动不但包括骨骼肌的自主运动,还包括平滑肌的自律运动,这与筋司运动的功能相一致。

神经:神经作为人体最快速的传递通道,与筋主动的特性是统一的。

神经功能正常,机体方可完成各项“运动”;如神经传导出现异常,机体相应的组织器官会出现病变。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汗出异常是植物神经的常见症状,此处的筋即指神经。

此外,运动神经元疾病属于“筋惕肉瞤”的范畴[2];王霭平[3]认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为风寒邪气入袭面部阳明、太阳经筋所致。

筋膜(结缔组织):《素问·痿论》云:“肝主身之筋膜”。

筋膜即筋之聚成薄膜状。

原林等[4]356提出中胚层的间充质细胞中未分化部分发育为筋膜,该系统的组织学构成为结缔组织,解剖学结构为全身的筋膜支架。

筋具有保护内脏的生理功能,这与现代医学中筋膜的作用不谋而合。

现代医学已证明,肌肉、内脏、神经、血管等均有筋膜(结缔组织)包围,如血管外膜对血管有保护、支持、营养、调节内分泌的作用[5]。

原林等[4]359将筋膜看成人体的储备,随着年龄的衰老而减少,这与老年人易肝肾不足是相吻合的。

2筋的生理病理2.1筋的生理筋属肝,其在人体内呈纵横交错状分布,须得肝之疏泄和肝血濡养方可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灵枢·五色》言:“肝合筋。

”说明筋禀肝气而为用。

《素问·宣明五气篇》云:“肝主筋。

”进一步论述了肝与筋的关系。

《说文》认为筋为“肉力”表明筋有一定力量,《灵枢·经脉》曰:“人始生,先成精,……筋为刚。

”明确提出了筋具有刚强的生理特性。

《说文》中筋“从竹者”,竹多节,筋与关节有关,《素问·五脏生成篇》云:“诸筋者皆属于节。

”说明骨间形成的关节之联结,主要依赖筋性组织加以包裹约束。

《素问·痿论篇》言:“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筋通过对骨骼的约束,附在骨上收缩与弛张,产生屈伸和旋转运动。

筋为五体之一,筋与皮、肉、骨共同组成躯壳,维持人体形态,保护五脏六腑免受外来压力或冲击而造成损伤。

《素问·宣明五气篇》“久行伤筋”的描述提示筋还具有一定的耐劳性。

2.2筋的病理外感六淫邪气、饮食失宜、七情内伤、劳累过度均可导致筋的病变。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风伤筋。

”肝主筋,风气通于肝,故风淫所致,常病于筋。

寒邪、热邪亦可导致筋的病变,但症状各异,《素问·皮部论》曰:“其(邪)留于筋骨间,寒多则筋挛骨痛,热多则筋弛骨消。

”寒性收引,筋得寒则挛急,热性开散,筋得热则弛纵不收。

《素问玄机病原式》云:“十月风病势甚而成筋缓者,燥之甚也。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可见燥邪、湿邪均可导致筋的病变。

五行中肝应酸味,而金合辛味,能胜木酸,故辛、酸之味用之得当可养筋,失当则伤筋。

《灵枢·五味论》言:“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曰:“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

”即言多食酸易导致小便不利、筋肉缓弱无力等证。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云:“味过于辛,筋脉沮弛。

”辛能散气,过用则伤筋,表现为筋脉弛缓软弱。

《灵枢·九针论》言:“形数惊恐,筋脉不通,病生于不仁。

”屡受惊恐,可导致筋脉不畅,气血失荣,出现麻木不仁的症状。

《素问·宣明五气篇》言:“久行伤筋。

”肝为罢极之本,本于筋而主运动,过度劳累易伤筋。

2.3筋病的证治2.3.1筋痹指以筋的症状为主的痹证,相当于现代医学所指嗜酸性粒细胞性筋膜炎等病。

临床表规为筋脉拘急,关节疼痛而难以屈伸。

《素问·痹论》言:“痹,……其留连筋骨者疼久。

……在于筋则屈不伸。

”《素问·长刺节论篇》云:“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刺筋上为故,刺分肉间,不可中骨也,病起筋炅病已止。

”病邪在筋,筋气不通,令筋挛节痛、屈伸不利而为筋痹,筋痹当刺其筋上,已后止针。

2.3.2筋痿筋痿是以肢体挛急,屈不能伸,渐至萎弱不用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

即现代医学中重症肌无力、阳痿等病。

《素问·痿论篇》曰:“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言:“湿热不攘,大筋耎短,小筋弛长,耎短为拘,弛长为痿。

”即言肝气热、湿热均可导致筋痿。

《素问·痿论篇》云:“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

”情欲或房劳太过伤肝,可发为阳痿。

总的治法如《医学心悟·痿》所云:“不外补中祛湿、养阴清热而已。

”临床可选用补血荣筋丸、补阴丸等方。

2.3.3挛急挛急意指手足蜷曲不能伸直的症状。

此词出于《灵枢·经脉》,曰:“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

”《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二把挛急划分到筋急候中,云:“凡筋中于风热则弛纵,中于风冷则挛急。

”《伤寒论》(29条)云:“伤寒,……脚挛急。

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

……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

”芍药酸甘化阴,甘草缓急,两者合用则筋复柔,为治疗脚挛急之良方。

2.3.4瘛疭又称抽搐、搐搦、抽风等。

“瘛疭”语出《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第四》:“心脉急甚者为瘈疭;……脾脉急甚为瘈疭。

”指筋脉拘急、弛缓交作的证候。

《伤寒明理论·卷三》曰:“瘈者筋脉急也,疭者筋脉缓也。

急者则引而缩,缓者则纵而伸。

或缩或伸,动而不止者,名曰瘈疭。

”明确指出了瘛疭的主要症状。

《妇人大全良方·卷十四》提出妊娠瘛疭的治法:“兼见头晕目眩,烦躁易怒,口苦等,治宜平肝养血,用钩藤汤。

……气血亏损者,宜八珍汤加钩藤、山栀。

”2.3.5痉病痉病是由筋脉失养引起的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产后痉病、破伤风、脐风等均属于痉病范畴。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曰:“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

”提出了痉病的主证,并把痉病分为柔痉和刚痉,列出相应的治疗方剂。

如:“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者,名曰柔痉。

……栝蒌桂枝汤主之。

”又如:“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葛根汤主之。

”【参考文献】[1]田进文,石巧荣,韩君.论肝藏的生理解剖基础是人体平滑肌系统[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1(1):7-12.[2]李燕娜,陈万根.从肝从风论治运动神经元病[J].中医药研究,1996,(1):29-30.[3]王霭平.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从“经筋”论治[J].上海针灸杂志,2004,23(1):15-16.[4]原林,钟世镇.人体自体检测与调控系统(筋膜学)-经络有关的解剖学基础[J].天津中医药,2004,21(5):356-359.[5]贺振泉,原林.从经络筋膜学说看脉象形成机理[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7):489-49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