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筋理论的临床意义
经筋理论在膝骨性关节炎治疗中的作用
经筋理论在膝骨性关节炎治疗中的作用从中医角度来讲,经筋作为膝关节稳定平衡及活动的基础,在膝骨性关节炎的治疗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基于经筋理论,分析膝关节的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膝骨性关节炎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标签:经筋;膝骨性关节炎;机理;诊断;治疗The Role of the Meridian Theory in the Treatment of Knee OsteoarthritisHUANG Yu-ting,YANG Lan-fei,LIAO Jun(School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Fuzhou 350122,China)【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meridian sinew,as the basis for stabilizing balance and activity of knee joint,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treatment of knee osteoarthritis. Based on the meridian theory,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analyze the physiology and pathology of joints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knee osteoarthritis.【Key words】meridian sinew,knee osteoarthritis,mechanism,diagnosis,treatment膝骨性关节炎又称膝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软骨退行性改变和继发性骨质增生为主要病理特征的慢性骨关节疾病,属于中医学“痹证”范畴。
基于经筋理论治疗腰痛的临床研究现状
基于经筋理论治疗腰痛的临床研究现状腰痛是指腰部疼痛的一种症状,常见于腰椎间盘突出、骨质疏松、腰肌劳损等疾病。
传统中医认为,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和调节气血功能的通道,对于腰痛的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经络理论主要包括经络的走向、分布和运行规律等。
经筋是人体内经络的特定部位,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是治疗腰痛的重要穴位。
本文对基于经筋理论治疗腰痛的临床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经筋理论治疗腰痛的临床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经筋理论对腰痛的诊断和辨证分型;二、经筋理论对腰痛的治疗方法和方案;三、经筋理论对腰痛的疗效评价。
经筋理论对腰痛的诊断和辨证分型是治疗腰痛的重要基础。
尽管腰痛是一种常见症状,但其病因较复杂,辨证分型不同,治疗方案也会有所不同。
经筋理论可以根据患者腰痛的症状、脉象等,对其进行辨证分型,从而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目前,已有一些研究探讨了经筋理论在腰痛诊断和辨证分型中的应用。
某研究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观察了腰痛患者脊柱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并结合经筋理论对其进行辨证分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另一项研究选取了腰痛患者的相关指标,如血液、尿液等,通过分析他们与经筋的关系,进一步验证了经筋理论对腰痛诊断的准确性。
经筋理论对腰痛的治疗方法和方案也有一定的研究。
根据经筋理论,通过刺激经筋,可以调节气血运行,改善腰痛症状。
目前,一些研究已经开始探索经筋理论在腰痛治疗中的应用。
某研究使用经筋理论中的“偶头穴”对腰痛患者进行治疗,并观察其疗效。
结果显示,经筋理论治疗可以显著减轻腰痛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另一项研究则将经筋理论与传统中医手法相结合,治疗腰痛患者,并观察其治疗效果。
研究结果显示,经筋理论能够较好地缓解腰痛症状,减少患者疼痛的程度和持续时间。
这些研究表明,经筋理论治疗腰痛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经筋理论对腰痛的疗效评价也是临床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腰痛的治疗效果往往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看出来,如何评价经筋理论治疗腰痛的疗效成为了研究的重点。
十二经筋理论的临床运用
十二经筋理论的临床运用作者:管傲然管薇薇丁丽玲等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4年第08期关键词:十二经筋;作用意义;经络辨证;临床运用中图分类号:R246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8-0053-03十二经筋是经络系统在肢体外周的连属部分,由于它的循行、分布、病候及作用等,都着重于“筋肉”,所以称为“经筋”。
1十二经筋的特点1.1经筋的循行特点,是只在四肢、躯体和胸郭、腹腔,并不入属内脏,突出了经络系统在体表的组织功能。
它与十二经脉或内或外;十二经别之着重内部脏腑的循行方式,均不相同。
1.2经筋的分布特点,可概括为“结聚散络”。
“结”,是指经筋的结合,多在关节、肌肉部位。
“聚”,是指经筋的聚拢,主要指肌腱部位。
“散”,是指经筋的散布,主要指肌肉纹理部位。
“络”,是指经筋的联缀作用,约束四肢百骸,利于关节屈伸活动。
经筋的循行分布规律是都起于四肢末端,盘旋而结聚于腕、肘、腋、肩、踝、膝、髀等关节处,而后布于胸背,终于头身。
1.3按《灵枢·经脉》篇记载,十二经筋的排列次序是:足三阳,足三阴,手三阳,手三阴。
这说明经与经之间,不仅有整体循环与阴阳表里等关系,而且在三阳经与三阴经之间,还存在着经筋之间的联络关系,这就是由经筋组成的“四结”:①足三阳经筋,结合于頄(面颧部);②足三阴经筋,结合于阴器(生殖器);③手三阳经筋,结合于角(侧头部);④手三阴经筋,结合于贲(胸膈部);经筋的循行分布方式,既不同于十二经脉以阴阳手足传注而成循环整体;也有异于十二经别以表里两经的出入离合;经筋以它独特的结聚散络分布方式,构成经络统中的筋肉体系。
2十二经筋的作用2.1经筋的作用其一,有联系百骸维系周身的功能。
人体有刚柔筋肉的区分,刚筋都分布在四肢项背骨骼附近,坚强而有力,可以联缀四肢百骸;柔筋分布在胸腹头面,柔而纤细,有相互维系的作用,手足三阳之筋行于外,刚者较多;手足三阴之筋行于内,柔者较多。
经筋疗法的原理是什么
经筋疗法的原理是什么
经筋疗法是一种中医疗法,其原理基于中医学的经络理论。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内有一套经脉,这些经脉贯穿全身,类似于一个网络系统,通过这些经脉,气血可以流动。
经筋疗法认为,当人体的经络系统发生堵塞、疲劳、扭曲等问题时,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病症。
经筋疗法的目的就是通过刺激和调节经络,使气血恢复正常的流动。
它主要通过按摩、推拿、拔罐、针灸等手法来刺激经络和相应的穴位,以增强血液循环、舒缓肌肉、调整身体的能量平衡。
此外,经筋疗法还认为,人体的筋络与经络密切相关,筋是人体腱肌的主要成分,与经络相通。
经筋疗法还可以通过调整筋与经络的关系,来治疗肌肉和骨骼系统的疾病。
总之,经筋疗法通过刺激和调节人体经络和筋络系统,以促进气血的流通和调整身体的能量平衡,达到治疗病症和保护健康的目的。
基于经筋理论治疗腰痛的临床研究现状
基于经筋理论治疗腰痛的临床研究现状腰痛是指在人体腰部以下的疼痛感觉,是一种常见的病症,具有很高的发病率。
研究表明,腰痛的发生与多方面因素有关,如生活习惯不良、劳动方式不合理、饮食不当以及精神压力等。
传统中医经筋理论认为,人体的经络是联系各个脏腑器官、运行气血的通道,而腰痛则是经络失调、气血不畅的表现。
因此,通过经筋理论治疗腰痛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治疗方式。
经筋理论治疗腰痛的原理是通过调整身体气血的循环,促进经络的通畅。
对于腰痛患者,中医师需要进行详细的舌诊、脉诊等检查,综合分析患者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比较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艾灸、推拿等方法。
通过针灸可以刺激人体经络,调节气血的循环,从而达到缓解腰痛的疗效。
而艾灸则是将艾条点燃后放在患者的皮肤上进行烧灼,通过温热的刺激达到活血化瘀的作用,缓解痛感。
通过推拿可以刺激人体的经络,调节气血的流通,影响身体的治愈能力,达到治疗腰痛的作用。
近年来,经筋理论治疗腰痛的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多。
一项研究表明,对于慢性腰痛患者,采用刺激关元、命门、大椎等穴位的针灸治疗,可以有效缓解腰痛疼痛感,提高生活质量。
另外一些研究也证明,针灸在治疗腰痛方面比较有效,可以缓解疼痛、恢复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
同时,也有研究指出,采用中草药进行经筋理论治疗,也可以达到有效的治疗目的。
经筋理论治疗腰痛的优点在于可以减少药品的使用,比较安全,且治疗过程中没有明显的不适感。
因此,越来越多的患者愿意采用经筋理论治疗来缓解腰痛的问题。
但是,由于人体的经络通道较为复杂,患者需要选择专业医师进行治疗。
同时,应该坚持治疗,不要盲目放弃,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经筋理论治疗腰痛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可以通过调整人体经络的通畅性,促进气血流通,达到缓解疼痛的作用。
同时也需要患者选择专业的医师进行治疗,并坚持治疗,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内经经筋理论的现代发展
内经经筋理论的现代发展内经经筋理论是中国古代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概括了人体经筋系统的生理、病理和治疗方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内经经筋理论在现代得到了新的发展和应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从古代《黄帝内经》到现代,内经经筋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一系列阶段。
在古代,内经经筋理论主要依据古代医家的临床实践和经验总结,强调经筋与脏腑、经络之间的和相互作用。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内经经筋理论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内经经筋理论在研究方法和应用上得到了新的突破。
现代研究主要从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神经生物学等角度,探讨内经经筋理论的生理病理机制和临床治疗原理。
同时,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也为内经经筋理论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新的手段。
内经经筋理论在现代临床医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在针灸推拿领域,内经经筋理论指导下的针灸推拿治疗方法已经成为中医学的重要代表。
在骨科和康复医学中,内经经筋理论的应用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通过对经筋的调理,可以有效地改善肌肉萎缩、肌力减退和关节功能障碍等问题。
在神经内科领域,内经经筋理论也显示出其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中的潜力。
例如,通过针刺、艾灸等治疗方法,可以调节经筋的生理功能,从而改善脑供血、促进神经细胞再生等作用,对治疗脑梗塞、帕金森病等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内经经筋理论作为中医学的瑰宝之一,不仅在古代医学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现代医学领域中也得到了新的发展和应用。
通过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内经经筋理论将为人类健康事业带来更多的福祉。
内经经筋理论强调人体经筋系统与脏腑、经络之间的密切,这为现代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疾病治疗中,从调整经筋入手,可以改善身体整体机能状态,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这一点在现代医学领域中已得到了广泛认同和应用。
内经经筋理论蕴含的丰富治疗方法为现代临床医学提供了宝贵资源。
经筋理论治疗颈肩腰腿痛
经筋理论治疗颈肩腰腿痛经筋理论是中医学术中,研究经筋的分布及其相关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防治,康复的理论,是中医学经络学说的组成部分。
软组织疼痛是一种人们熟知但难以治疗的世界性疾病。
在软组织疼痛的研究中,人们对这类疾病的本质缺乏整体认识,至今还未掌握可靠的检查手段和诊断技术。
临床上颈肩腰腿痛为常见病、多发病,医学界历来将该疾病的病因、病理、诊断、治疗归纳“骨伤科”范畴。
我们临床治疗观察应属于“软组织损伤”范畴。
经筋理论即软组织损伤与肌筋膜解剖、腱性筋膜劳损是运动糸统主要劳损之一,我们在临床治疗中应用肌筋膜劳损病理机制,对软组织急、慢性劳损病理提供了现代解剖学依据,同时印证祖国医学“经筋理论”有现代解剖学的基础,是沿用千年有效而不衰的中医软组织损伤的经典。
1、概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筋肉损伤,通过简单地处理,依靠其自愈能力,可使部分轻型损伤得以缓解。
但是,绝大部分筋肉损伤,尤其是与生活,劳动相关的慢性劳损性疾病(职业病),常常不能完全恢复并留有后遗症。
以手按压祛痛已难于解决那些深在或己形成顽固病灶的筋性疾病。
经筋损伤是人类生活、生产活动中难于避免的疾病,早在两千年前的《内经》时代古医家就认识了从手、肘、膝、趾,几乎遍及四肢关节的各种经筋疾病,对筋性损伤的认识已十分深刻。
随着医疗工具的发明改进,更使诊治经筋疾病的广度与深度讯速展开。
总结出外伤,外感,劳损等诸多因素。
在病理方面提出“风寒湿邪杂至”和“横络盛加于大络之上”的两种病机。
指出了因此而产生“津液涩渗”迫切而为沬“的致痛基础,和“排分肉,肉裂而痛”的病理。
在治疗针具上,提出用圆针以治分肉之疾,长针治疗骨解间筋性损伤性疾病。
在治疗原则方面提出“针至病所”的原则。
在操作方面提出了“关刺、恢刺、短刺、输刺、燔针劫刺”等“解结”之法。
但是在《内经》时代以后,对经筋理论和应用的研究是不够的。
尤其是与经脉理论的研究相比较,就更显欠缺。
经脉理论应用在针灸学的形成与发展中占居了主导地位,后世医家把注意力高度集中于经脉研究而致,由于医治经络之病,可采用纤细的毫针,容易被人接受,而治疗经筋疾病,则需要针身粗挺,针未锋利的长针,因其创伤较大,反应重,不易被人接受所致。
中医经筋理论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防治中的指导意义
中医经筋理论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防治中的指导意义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指由于膝关节软骨变性、骨质增生而引起的一种慢性骨关节疾患,又称为膝关节增生性关节炎、退行性关节炎及骨性关节病等。
发病缓慢,多见于中老年人,肥胖女性尤甚。
主要症状为膝痛及膝关节周围软组织压痛、关节活动不利,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可缓解,上下楼梯时症状明显。
[1][2]1 《内经》经筋篇相关论述1.1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其营养主要来源于脏腑经脉气血。
其循行分布均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走向躯干头面,行于体表,不入内脏,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的作用,即:“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1.2 经筋与膝关节据《内经》中经筋篇的论述,足三阳及足三阴经筋均与膝关节有联系,如:“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趾,上结于踝,斜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侧,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腘;足少阳之筋,起于小趾次趾,上结外踝,上循胫外廉,结于膝外廉;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趾,结于跗上,斜外上加于辅骨,上结于膝外廉,直上结于髀枢,上循胁属脊;其直者,上循骭,结于膝;足太阴之筋,起于大趾之端内侧,上结于内踝;其直者,络于膝内辅骨;足少阴之筋,起于小趾支下,并足太阴之筋,斜走内踝之下,结于踵,与太阳之筋合,而上结于内辅之下;足厥阴之筋,起于大趾之上,上结于内踝之前,上循胫,上结内辅之下”,可以看出足三阳及足三阴经筋分别从膝关节的前后左右通过,共同维系膝关节的稳定,并维持膝关节的活动。
1.3 经筋与膝关节痛足三阳及足三阴经筋皆过膝关节,其病变亦可引起膝关节的一些症状,如:足太阳之筋:“其病小指支跟肿痛,腘挛”,足少阳之筋:“引膝外转筋,膝不可屈伸,腘筋急”,足阳明之筋:“脚跗坚,伏兔转筋”,足太阴之筋:“膝内辅骨痛”,足少阴之筋:“所过而结者,皆痛及转筋”,足厥阴之筋:“其病足大趾支内踝之前痛,内辅痛”。
若这些经筋的气血运行不畅必会出现膝关节周围拘挛疼痛不适或活动不利。
基于经筋理论治疗腰痛的临床研究现状
基于经筋理论治疗腰痛的临床研究现状腰痛是人们常见的一种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造成了社会的经济负担。
传统中医经筋理论认为,腰部是人体阳明经的起始部位,与肝、胆、胃、大肠、三焦等脏腑经络紧密相连,因此,腰痛与脏腑气血的协调失调有着密切的关系。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了经筋理论在腰痛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一、穴位理论与临床应用通过在人体特定的穴位施加刺激,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及神经系统功能,从而达到治疗腰痛的目的。
以下是常用的针灸穴位:(1)肾俞穴肾俞穴是治疗腰痛的重要穴位之一,位于腰部第二脊椎棘突下方的两侧。
通过刺激肾俞穴,可以调节肾脏功能,增强腰部气血运行,改善腰部的疼痛感。
(2)阳陵泉穴委阳穴是治疗腰痛的主要穴位之一,位于小腿后外侧,当腓骨头两侧的肋骨之间。
刺激委阳穴可以增加患者的睡眠质量,改善腰背部疼痛,增加腰背部的肌肉力量。
二、经络贴敷治疗腰痛的作用与机制经络贴敷是通过在经络沿线贴敷特定的贴剂来管理人体的气血运行情况,达到治疗腰痛的效果。
经络贴敷治疗腰痛具有以下机制和作用:(1)增强气血运行经络贴敷能够刺激局部穴位和经络,促进局部气血运行,增加细胞再生、再生和修复过程,从而改善腰痛的症状。
(2)促进细胞代谢经络贴敷治疗可以通过调节局部生理功能和代谢系统,刺激细胞代谢,增加患者对疼痛的耐受性,缓解腰痛的症状。
(3)提高局部温度经络贴敷可以增加局部皮肤和组织的温度,促进局部血管扩张和氧气供应,增强腰部组织的再生和修复能力,缓解腰痛的症状。
经络刮痧是采用特定的工具在经络及其相应的穴位上施加刮擦力,刺激神经系统,增加血流量,从而改善腰痛的症状。
经络刮痧治疗腰痛的机制和作用如下:(1)促进局部气血循环经络刮痧可以通过刺激穴位和经络,缓解局部气血循环不畅的情况,增加气血的供应量,从而改善腰痛的症状。
(2)提高局部氧气供应(3)增加患者的免疫力经络刮痧治疗可以刺激身体的免疫系统,增加患者的免疫力,从而提高患者的自我修复能力,缓解腰痛的症状。
基于傣医临床实践经筋理论研究
2023《基于傣医临床实践经筋理论研究》•经筋理论概述•经筋理论在傣医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基于经筋理论的傣医临床实践案例分析•基于经筋理论的傣医临床实践前景展望•基于经筋理论的傣医临床实践总结与展望目录01经筋理论概述经筋理论是傣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人体肌肉、肌腱、韧带等软组织进行分类、归纳和定位的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经筋理论主要涉及人体骨骼肌、支持带、经络等组织的形态、功能及其与人体各部位的关系,以及其病变时的诊断和治疗。
经筋理论定义经筋理论的发展历程经筋理论是傣医长期临床实践的总结,其起源可追溯到远古的傣族社会,当时傣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通过对人体形态、功能的观察和探索,逐渐形成了经筋理论。
傣医经筋理论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和丰富,成为傣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傣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经筋理论的重要性经筋理论对于傣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够指导傣医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同时也是傣医药学教育和科研工作的重要内容。
经筋理论在傣医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是诊断和治疗各种疾病的重要依据。
经筋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对于傣医药学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推动傣医药学走向世界,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02经筋理论在傣医临床实践中的应用经筋理论在傣医诊断中的应用疾病定性经筋理论能够协助傣医对疾病进行定性,判断疾病的虚实、寒热、阴阳等属性,为治疗提供指导。
疾病发展趋势判断经筋理论能够协助傣医判断疾病的发展趋势,预测疾病的转归和预后,为治疗提供参考。
疾病定位经筋理论能够协助傣医对疾病进行定位,确定病变部位和范围,为治疗提供参考。
1经筋理论在傣医治疗中的应用23经筋理论能够为傣医确定治疗方法提供参考,针对不同的疾病和证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确定经筋理论在针灸疗法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能够指导针灸取穴和针刺方法的选择,提高治疗效果。
针灸疗法应用经筋理论能够指导药物疗法的应用,针对不同的经筋病变部位和性质,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经筋理论对损容性疾病针灸治疗的指导作用
经筋理论对损容性疾病针灸治疗的指导作用经筋理论系经络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区别于经脉系统的独特诊治规律。
“经脉者,内连脏腑、外络肢节”,“行气血而营阴阳”,故大部分学者认为经脉中气血因邪气阻滞不通为损容性疾病的主要病理因素。
却忽视了经脉“伏行分肉之间”,藏于经筋之内,经筋损伤形成“横络”,卡压经脉,是经脉“痹阻不通”的重要原因。
“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所以经筋过用、劳损才是形成损容性疾病的重要因素。
损容性疾病的病因是多方面的,必须重视人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在治疗损容性疾病(面部选穴)的同时更要注重对经筋痹痛而致的相关部位和内脏疾病的调节(整体选穴),标本兼治。
1损容性疾病的经筋病理因素1.1经筋释义:十二经筋是古人运用当时解剖学知识,用当时的医学术语,以十二条运动力线为纲,对人体韧带学、肌学及其附属组织生理和病理规律的概括和总结[1]。
经筋辨证系统与经脉辨证系统是两个相辅相成的系统,都是经络学说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
“经筋主束骨,而利机关”外,还有保护人体内脏,反映病候,调节经脉的作用。
当人体出现过度劳损或感受风寒湿邪或受外伤等因素,将使人体肌肉“津液涩渗,迫切为沫”,形成“横络”,卡压相应的经脉以及现代解剖学的肌肉、神经、血管等组织器官,而发生经络脏腑病或经络五官五体病,这是经筋损伤而引起相关的损容性疾病的主要病因。
1.2经筋与损容性疾病的关系1.2.1与祖国医学的关系:经脉痹阻不通使气血津液不足或气血运行异常是损容性疾病的主要病因。
但是经脉穿行于筋肉之间、经筋之内,经筋“着藏”护卫经脉,调节经脉中气血正常运行。
当经筋反复劳损或受风寒湿邪侵袭时,经筋就会挛缩,甚至形成粘连条索,卡压在此穿出的经脉,使经脉气血运行异常或不足,产生损容性疾病;其二,在美容方面,祖国医学更注重健康之美,精神之美,即所谓“神”美,形与神俱,形神统一,养形可以全神,神旺可以容美,当形体过度劳损产生经筋痹痛,“痛则神归之”,使“心神暗耗”,影响人的精神之美,失去了健康,美丽就毫无意义;其三,“无瘀不成斑”,瘀血痹阻于络脉之上,就会形成斑块,人体用力不当或挫闪跌扑或不协调的运动,会导致经筋附着处的络脉损伤,局部出血和渗出,形成瘀血,故《灵枢·百病始生》“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损伤,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
经筋理论临床应用与发挥简介
经筋理论临床应用与发挥简介经筋理论是中医学中独特的理论体系之一,它主要强调人体经络系统的重要性,认为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调节着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变。
经络是中医学所独有的概念,与西医学中的血管、神经系统等有所不同,但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经筋理论认为,人体的经络是一种生物信息传递系统,通过经络可以使全身的气血运行畅通、协调,从而保证人体各种器官组织的正常生理功能。
在中医诊断治疗中,医师通过对经络的诊断来辨别疾病的性质、病因和病理变化,从而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经络理论不仅可用于病症的诊断,还可指导腧穴的选择和配伍,提高治疗效果。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经络理论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经络是中医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通过经络的诊断可以了解病灶的部位、病变的程度和病因的来源,从而指导医师确定治疗的方向。
其次,经络的理论可以指导腧穴的选择和运用,腧穴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针灸、推拿等方法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经络气血的流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此外,经络理论还可以指导医师进行药物的配伍运用,通过调整药物的种类和用量,达到疗效的最大化。
除了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外,经络理论还可以用于保健养生。
中医认为,通过调节经络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调节内分泌系统的功能,提高人体的抵抗力,从而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
通过按摩、运动、药物调理等方法可以保持经络的畅通,保持身体健康。
总的来说,经络理论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对经络的认识和运用,可以更好地指导医师诊断治疗,并提高治疗效果。
此外,经络理论也可以用于个人的养生保健,通过调节经络,保持身体的健康和平衡。
希望更多的人可以了解和运用经络理论,让中医传统医学的精髓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浅释经筋与经脉的异同及其临床意义
浅释经筋与经脉的异同及其临床意义浅释经筋与经脉的异同及其临床意义韦英才【摘要】通过比较分析中医经筋与经脉的循行方向、脏腑隶属、取穴方法、病候特点等四个方面的异同,阐述了经筋在针灸、推拿临床中顺筋推拿、经筋消灶、以痛为腧、燔针劫刺的实际意义,扩大了针灸推拿的治疗领域,提高针灸、推拿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经筋;经脉;经络研究经筋与经脉同源共渊,互并为系,构成经络系统的主干线。
其中,经筋是指十二经筋,具有联缀百骸,维络周身,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具有运行气血,营养周身,协调阴阳的作用。
十二经筋与十二经脉相伴循行,十二经筋为十二经脉“着床”提供载体,十二经脉为十二经筋的“活动”提供气血,两者在生理上相互依存,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了解和掌握经筋与经脉在结构上、生理上和病理、诊疗方面的关系与异同,对于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开辟针灸、推拿疗法新领域,以及推动非药物疗法的应用等将具有实际的和深远的意义。
1、经筋与经脉循行方向异同及临床意义十二经筋与十二经脉相伴循行,但手足的经筋和经脉循行方向相反,即手三阴经筋从手走胸,而手三阴经脉从胸走手;足三阳经筋从足走头,而足三阳经脉从头走足。
十二经筋的这种“向心性”循行方向决定十二经筋不可能有十二经脉那样的阴阳表里及交接流注程序;纵观经筋标本图,除足少阴之筋合足太阳之筋外,其余经筋之间皆无表里相合关系。
由于经筋不能象经脉那样运行气血,循环无端,故人们对经筋的走向及表里关系对临床的影响研究较少。
笔者结合现代人体解剖和临床实践经验,认为经筋虽然“中无有空”,不能直接运输气血,但经筋的走向却有其特殊的临床意义。
就足三阳经筋而言,皆起于足趾,终于头面,与足三阳经脉循行方向正好相反,所以,在临床针灸、推拿中从足推头为顺筋推拿(而经脉则逆经推拿)。
结合人体解剖生理,经筋的这种循行方向正好与人体神经反射方向和静脉、淋巴回流方向相同,所以“顺筋推拿”既符合人体神经反射原理,又有利于静脉、淋巴的排毒,对于下肢远端肌肉的松解和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肌筋组织供血供氧非常有利。
中医经络理论在临床中的应用与实践
中医经络理论在临床中的应用与实践一、中医经络理论概述中医经络理论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学说之一,它包括经、络、腧、穴等概念。
其中经是指人体内贯穿的主要通道,络则是经的分支,腧是连通经络的重要部位,穴则是位于经腧上的特定区域。
中医经络理论认为,人体经络是血脉、气血、津液、营养物质和信息的传输通道,经络与脏腑关系密切,循经用药可达病所,是中医诊断治疗中的重要依据。
二、中医经络理论在临床中的应用1. 诊断中医经络理论是中医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通过辨别经络状况来判断脏腑功能是否正常。
中医诊断将疾病归为“内伤”、“外感”、“中风”、“癥瘕”等不同类型,根据临床表现和经络症状等进行辨证论治,包括用药、穴位、按摩、推拿等方法。
2. 治疗中医经络理论在治疗方面也有其独特的应用。
通过刺激经络穴位,调和气血,平衡阴阳,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中医经络理论常常被用于治疗疼痛、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失调等病症。
在治疗方面,中医师可以按摩、推拿、针灸等方法来刺激经络穴位,改善病情。
3. 预防中医经络理论在预防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中医认为,通过调理经络通畅,平衡气血阴阳,可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师可以通过按摩穴位、运动、良好的饮食习惯等方式来保持身体健康,并预防疾病的发生。
三、中医经络理论的实践中医经络理论的实践已经取得了不少的成果。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中医师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包括经络刺激、中药治疗等方式。
通过针灸、推拿、拔罐等手法,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
例如,针灸治疗腰椎病,按摩穴位缓解头痛等。
当然,中医经络理论的实践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刺激穴位时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不当操作可能会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中医师需要具备一定的临床经验和技能,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中医经络理论是中医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师需要根据患者病情,结合中医经络理论,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促进患者康复。
经筋理论的临床意义
手太阴经筋病
《灵枢.经筋》:“手太阴之筋……其 病,所过者支转筋痛,其成息贲者, 胁急,吐血。”
经筋所过部痉挛、疼痛,上肢曲屈 背屈困难,肩痛不举;胁肋拘急,上 逆吐血。
手阳明经筋病
《灵枢.经筋》:“手阳明之筋……其病,当 所过者支痛及转筋,肩不举,颈不可 左右视。” 经筋所过部痉挛、疼痛,前臂外旋 困难,肘关节曲屈困难,肩痛不举, 外展困难;项背强痛,不能左右活动。
足经筋 踝关节
膝关节
髋关节
躯干、头面
━──────────────────────────────
足太阳 上结于踝
斜上结于膝
结于臀
结于肩髃(肩髃)
(昆仑)
(阳陵泉) (承扶) 结于舌本
结于踵
结于腘 (委中)
结于鼻(素髎)
(仆参)
结于颛外(承山)
结于頄(颧髎)
结于完骨(完骨)
各部位所结经筋归纳
额角:足阳明、手少阳、足少阳。 鼻:手阳明、足阳明、足太阳、足少阳。 颧:手阳明、足阳明、足太阳、足少阳。 完骨:手太阳、足太阳、足少阳。 舌:手少阳、足太阳。 耳:足阳明、手太阳、手少阳、足少阳。 颔:手太阳、足少阳。 颌:手阳明。
足阳明经筋病
《灵枢.经筋》:“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 结于跗上,邪外加于辅骨,上结于膝外廉; 直上结于髀枢;上循胁,属脊。其直者,上 循结于膝。其支者, 结于外辅骨,合少阳。 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结于髀,聚于阴器; 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结。上颈,上挟口,合 于頄 ,下结于鼻,上合于太阳。太阳为目上 纲,阳明为目下纲。其支者,从颊结于耳 前。”
布于胸腹腔内壁,或连接于膈,而不与 脏腑相联;
胸胁腹壁的经筋病变与阴经筋关系密切, 表现于体腔内部疼痛或膈肌的病变,治 疗多从阴经着手,如深层胸痛、胁痛、 腹壁痛、呃逆等,应从阴经取穴治疗。 如膈肌痉挛所至之呃逆,临床可用内关、 气海、肾俞等穴治疗。
《黄帝内经--经筋》
《黄帝内经--经筋》
《经筋》是《黄帝内经》的一篇,阐述了人体的经络系统是如何运作的,以及经络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深入了解了人体经络的作用和重要性。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以五行学说为基础,讲述了人体的经络系统。
经络是人体重要的运行系统之一,其功能不仅仅是输送血液、气体等物质,更重要的是通过它传递的信息来协调人体的各个器官之间的功能,并保证人体的正常运转。
因此,经络系统的顺畅与否与身体的健康密切相关。
此外,《经筋》还强调了经络的调理方法,例如针灸、按摩、气功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人体恢复经络的正常运作,起到健康调理的作用。
这些方法的应用可以帮助缓解许多疾病症状,比如疼痛、疲劳、失眠等。
通过阅读《经筋》,我深入认识到人体经络的重要性。
这种理论在现代医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针灸、推拿等中医理疗技术,都是基于经络理论的应用。
此外,现代研究也证明,通过一些运动、按摩等方法,可以帮助调理经络系统,缓解身体的各种疾病。
总之,《经筋》的阐述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健康视角,使我更深入地了解了人体经络系统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调理、保养经络来维持身体的健康。
经筋的功能主治
经筋的功能主治经筋简介经筋,又称经络、经脉,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经筋是人体内部的通道系统,通过这些通道,气血运行,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经筋是中医治疗中的关键,对身体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经筋的功能经筋起到连接各个部分的作用,它们负责运输气血和调节身体的平衡。
经筋主要有以下功能:1.输布气血:经筋作为气血的通道,负责将气血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通过经筋,气血能够流通不息,保证身体各部分获得足够的营养和氧气。
2.调整阴阳:经筋中的经络系统是阴阳平衡的重要调节器。
它能够调整体内阴阳的不平衡,恢复身体的平衡状态,保持健康。
3.传导信息:经筋是人体的信息传导网络,通过经络系统,内外信息传递迅速高效。
经筋能够传导神经信号、身体的情绪和思维等信息。
4.排毒养颜:经筋中的气血运行畅通,能够帮助排除体内的毒素,保护细胞免受有害物质的侵害。
经筋的良好运行还能促进血液循环,使皮肤更加健康,延缓衰老。
5.治疗疾病:经筋在中医治疗中的作用不可小觑。
通过刺激经筋,可以调节气血的运行,改善疾病症状。
中医药、针灸和按摩等手段都是通过调整经筋来治疗疾病。
经筋的主治经筋的主治功能因经络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下面是常见经络的主治功能:1.手太阴肺经:主治呼吸系统相关疾病,如咳嗽、哮喘、肺炎等。
可通过按摩或针灸手太阴肺经来缓解相关症状。
2.手阳明大肠经:主治消化系统相关疾病,如便秘、腹泻、痔疮等。
按摩或针灸手阳明大肠经可以促进肠道蠕动,改善消化问题。
3.足太阴脾经:主治脾胃相关疾病,如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水肿等。
通过按摩或针灸足太阴脾经可以调节脾胃功能,改善相关症状。
4.足阳明胃经:主治胃肠道相关疾病,如胃痛、胃酸过多、胃溃疡等。
按摩或针灸足阳明胃经可以促进胃肠道血液循环,缓解相关症状。
5.手太阳小肠经:主治小肠相关疾病,如腹泻、腹痛、消化不良等。
通过按摩或针灸手太阳小肠经可以促进小肠的功能,改善相关症状。
6.手少阴心经:主治心脏相关疾病,如心悸、心绞痛、失眠等。
《内经》经筋理论的应用
物的研究进展。 ! 糖类抗原系列 糖类抗原存在于细胞表面。细胞表面糖蛋白或糖脂在 细胞的信息传递、 生 化 和 分 化 中 起 着 重 要 作 用。 细 胞 恶 变 时, 由于糖基转化酶的失活或某些胚胎时期活跃、 成熟期趋 于静止的转化酶被激 活, 从而引起细胞表面糖类结构发生 变化, 抗原性质改变, 此类抗原从不同组织的原发或转移癌 中分 离 出 来, 通 过 血 清 可 测 出, 可 作 为 肿 瘤 标 记 物, 用于肿
的细胞膜表面, 易凋 落 于 肠 腔。 有 人 利 用 这 种 原 理 检 测 粪 便 23/, 认为粪 便 大 肠 癌 相 关 抗 原 的 检 出 率 会 高 于 血 液。 国内亦有研究 应 用 醋 免 疫—醋 酸 纤 维 薄 膜 电 泳 法 检 测 <$ 例 大 肠 癌 患 者 粪 便 大 肠 癌 相 关 抗 原, 阳性符合率达 其中 % 例 早 期 大 肠 癌 均 为 阳 性。 大 肠 癌 检 出 敏 感 4< - ( 5 , 性 4< - ( 5 , 特异性 4! - 4 5 , 正确指数 *$ 5[*] 。
述・
关键词: 大肠癌; 肿瘤标记物; 肿瘤基因 中图分类号: +*,% - , . 文献标识码: / 炎等, 血清 23/ 也 会 升 高, 但一般良性消化道疾病升幅较
[ (] 小, 常为一 过 性, 当病因解除后可恢复正常 。 由 于 23/
在细胞转化及肿瘤发展过程中, 由肿瘤组织产生, 存在 于肿瘤组织本身或分 泌 入 血 或 入 其 它 体 质, 或因肿瘤组织 刺激由宿主正常细胞产生而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参数值的一 类物质, 称为 肿 瘤 标 志 物 ( !"#$% &’%(, 。肿瘤标志物 !& ) 分为血清标志物和组织标志物。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是多种 基因损伤的 结 果, 临床上尚无可靠的方法预测其预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筋所“结”部位参考表
手三阴
━━━━━━━━━━━━━━━━━━━━━━━━━━━━━━━━━━━━
经
筋
腕关节 结于鱼后 (太渊) 同太阴 (大陵) 结于锐骨 (神门)
肘关节 结肘中 (尺泽) 结于肘内廉 (曲泽) 结于肘后廉 (少海)
肩关节 结肩前髃 (肩髃) 结腋下 (天泉)
躯干、头 结缺盆、结胸里 (缺盆) 散胸中、结于贲 (膻中) 结于胸里、循贲、 伏乳里、系于脐 (神阙)
手太阴经筋病
《灵枢.经筋》:“手太阴之筋„„其 病,所过者支转筋痛,其成息贲者, 胁急,吐血。” 经筋所过部痉挛、疼痛,上肢曲屈 背屈困难,肩痛不举;胁肋拘急,上 逆吐血。
手阳明经筋病
《灵枢.经筋》:“手阳明之筋……其病,当
所过者支痛及转筋,肩不举,颈不可 左右视。” 经筋所过部痉挛、疼痛,前臂外旋 困难,肘关节曲屈困难,肩痛不举, 外展困难;项背强痛,不能左右活动。
经筋理论及临床意义
钟兰
一、概述
经筋是经络系统在机体外周的连属部分,
即筋肉系统。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 分,它依赖经络气血的濡养来维持正常 的生理功能。
《灵枢· 经筋》篇对经筋的组成、分布和
病变有了较为详尽的记述,并提出了一 些经筋病的治疗方法。
什么是十二经筋? 十二经筋是根据十二经脉划分的筋肉系 统。 中医将全身的筋肉,按照十二经脉分别 濡养的不同范围,划分为十二个部分,并 分属于十二经脉,故称为十二经筋。 肉:肌肉 筋:肉之力也 腱:筋之本也
小趾下、内踝下、内 辅骨下、阴股
阴器
足少阴
阴器、脊内、夹膂
项、枕骨
手三阴
━━━━━━━━━━━━━━━━━━━━━━━━━━━━━━━
经
筋
四
肢
躯
干
头
面
━━━━━━━━━━━━━━━━━━━━━━━━━━━━━━
手太阴
大指上、鱼后(腕) 寸口外、肘中、腋下 中指、肘内侧、 臂阴、腋
缺盆、肩髃、胸里、 季胁、膈 前后挟胁、胸中、膈
手太阴。 贲(膈肌):手太阴、手厥阴、手少阴。 乳:手少阴、足少阳。 脐:足太阴、手少阴。 肩髃:手太阴、手阳明、足太阳。 阴器:足太阴、足厥阴、足少阴、 足阳明
三、经筋理论的临床意义
(一)十二经筋的病变 经筋布于全身,十二经筋各有所主, 如发生疾病,就会在相应经筋部出现功 能障碍,出现活动受限的病症。
经筋连属骨骼,结聚于关节,具有“主束骨, 而利机关”的生理功能。 《说文解字》 : “筋”,“肉之力也”,是指能产生力量的部 分; “筋之本”则名为“腱”,是筋附着于骨骼 的部分。 经筋是古人运用当时解剖知识,以十二经脉为 纲,对人体韧带学、肌学及其附属组织生理和病 理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完全不同于经脉、络 脉和经别的另一种组织结构。
手太阳经筋病
《灵枢.经筋》:“手太阳之筋,起于小指之上, 结于腕;上循臂内廉,结于肘内锐骨之后,弹 之应小指之上;入结于腋下。其支者,后走腋 后廉,上绕肩胛,循颈,出足太阳之筋前,结 于耳后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 下结于颔,上属目外眦。其病,小指支,肘内 锐骨后廉痛;循臂阴,入腋下,腋下痛,腋后 廉痛,绕肩胛引颈而痛,应耳中鸣,痛引颔, 目瞑良久乃能视。颈筋急,则为筋痿,颈肿, 寒热在颈者。 ” (耳、目)
━━━━━━━━━━━━━━━━━━━━━━━━━━━━━━━━━━━━
手太阴
手厥阴
手少阴
手三阳
━━━━━━━━━━━━━━━━━━━━━━━━━━━━━━━━━━━
经
筋
腕关节 结于腕 (阳溪) 结于腕 (阳池)
肘关节 结于肘外 (曲池) 结于肘 (天井)
肩关节 结于肩髃 (肩髃)
躯干、头面 结于頄 (颧髎) 结于角 (颔厌)
明·张介宾:“十二经脉之外而复有经筋 者 , 何也 ? 盖经脉营行表里 , 故出入脏腑 , 以 次相传,经筋联缀百骸,故维络周身,各有定 位。虽经筋所盈之处 , 则唯四肢溪谷之间 为最,以筋会于节也。筋属木,其华在爪,故 十二经筋皆起于四肢指爪之间 , 而后盛于 辅骨,结于肘腕,系于关节,联于肌肉,上于颈 项 , 终于头面 , 此人身经筋之大略也。筋有 刚柔,亦犹经之有络,纲之有纪,故手足项背, 直行附骨之筋皆坚大 , 而胸支别横络之筋 皆柔细也。”
伸大趾肌腱痉挛,活动不利,足 内翻,内踝疼痛,膝关节内侧部疼 痛,大腿内侧牵引髀关部强急疼痛; 外生殖器扭转疼痛,并上引脐胁部 疼痛,并引胸部两侧及脊柱内疼痛。
手少阴经筋病
《灵枢.经筋》:“手少阴之筋,起于小 指之内侧,结于锐骨;上结于肘后廉; 上入腋,交太阴,伏乳里,结于胸中; 循贲,下系于脐。其病,内急,心承伏 梁,下为肘网,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 筋痛。 ” (乳) 经筋所过部痉挛疼痛,小指痉挛不伸, 腕肘曲屈拘急,背屈困难;肩关节外展 困难,腋下疼痛;胸内拘急,心下积块 及膈肌病变。
手厥阴
手少阴
小指内侧、锐骨、 肘内侧、
乳里、胸中、膈、脐
十二经筋均起于四肢末端,与所属 经脉部位基本一致,并从四肢末端向 上走行。阴经筋达到胸腹,阳经筋到 达头面。多布于缺盆、肩、颈项与头 面部。
1、躯干头面部: 阴经筋 布于胸腹腔内壁,或连接于膈,而不与 脏腑相联; 胸胁腹壁的经筋病变与阴经筋关系密切, 表现于体腔内部疼痛或膈肌的病变,治 疗多从阴经着手,如深层胸痛、胁痛、 腹壁痛、呃逆等,应从阴经取穴治疗。 如膈肌痉挛所至之呃逆,临床可用内关、 气海、肾俞等穴治疗。
阳经筋
布于体腔外壁,不入于内。
如属外伤引起的体腔外部经筋疼痛等症,
多从阳经取穴治疗; 肩颈头面的经筋病变与阳经筋的关系密 切,故肩、颈、头面的经筋病变多从阳 经筋着手,如面瘫、面肌痉挛、肩臂疼 痛屈伸不利、头项强痛等。
3、肝主宗筋,阴器为宗筋之所聚。 阴器为宗筋之所聚,足三阴之经筋与 足阳明之经筋均结聚于阴器。 《灵枢 .• 经筋》:足厥阴之筋:“上循 阴股,结于阴器,络诸筋”。 阴器有病,多从足三阴经取穴治疗;宗 筋有病,多从肝经取穴治疗。
手太阳 眦
小指上、腕、肘内锐骨
腋下
肩胛
足三阴
━━━━━━━━━━━━━━━━━━━━━━━━━━━━━━━━ 经 筋 四 肢 躯 干 头 面 ━━━━━━━━━━━━━━━━━━━━━━━━━━━━━━━━━
足太阴
大趾内侧、内踝、 膝内辅骨、阴股、髀
阴器、腹、脐、腹里 肋、脊、胸中
足厥阴
大趾、内踝前、胫、 内辅骨下、阴股
“其病,足中趾支,胫转筋,脚跳坚(下 肢跳动,感觉僵硬不舒适),伏兔转筋, 髀前肿,穨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颊。 卒口噼,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 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 筋驰纵,缓不胜收,故僻。” 足中趾伸肌腱挛急掣强,胫部肌肉痉 挛、足外翻,大腿部经筋痉挛疼痛,腹 部肌肉痉挛拘急,颈强痛;口眼歪斜 (面瘫、面肌痉挛),下睑不合或不开; 下颌关节活动不利;脊背连腿拘急疼痛 。
足阳明经筋病
《灵枢 .经筋》:“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 结于跗上,邪外加于辅骨,上结于膝外廉; 直上结于髀枢;上循胁,属脊。其直者,上 循结于膝。其支者,• 结于外辅骨,合少阳。 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结于髀,聚于阴器; 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结。上颈,上挟口,合 于頄 ,下结于鼻,上合于太阳。太阳为目上 纲,阳明为目下纲。其支者,从颊结于耳 前。” (阴器、口、鼻、目下纲)
踝关节 上结于内踝 (商丘)
膝关节 结于膝内辅骨 (阴陵泉)
股
会阴
躯干、头 结于脐(神阙) 结于肋(章门)
━━━━━━━━━━━━━━━━━━━━━━━━━━━━━━━━━━━━
结于髀 聚于阴器 (箕门)
足厥阴
上结于内踝 之前(中封)
结内辅骨下 (曲泉)
结于阴器 (急脉)
足少阴
结于踵 (水泉)
上结于内辅骨 (阴谷)
足太阳
手三阳
━━━━━━━━━━━━━━━━━━━━━━━━━━━━━━━━━ 经 筋 四 肢 躯 干 头 面 ━━━━━━━━━━━━━━━━━━━━━━━━━━━━━━━━ 手阳明 食指、腕、肘外、肩髃 肩胛、夹脊、颈 颊、颧、额 角、颔 手少阳 四指、腕、肘 肩、颈 额角、曲颊、 舌本、耳前、 外眦 颈、完骨、耳中、 耳上、颔、外
━━━━━━━━━━━━━━━━━━━━━━━━━━━━━━━━━━━
手阳明
手少阳
手太阳
结于腕 结于肘内锐骨之后 (阳谷) (小海)
入结于腋下 (肩贞)
结于耳后完骨 (完骨) 下结于颔(天容) 上属目外眦(瞳子髎 )
足三阴
━━━━━━━━━━━━━━━━━━━━━━━━━━━━━━━━━━━━
足经筋 足太阴
二、经筋总的分布特点
1.经筋分别联属于十二经脉。 2.起于四肢末端,行于体腔外。 3.不络属于任何脏腑。 4. 结聚于关节骨骼,阳经筋行于肢体外侧, 阴经筋行于肢体内侧。 5.阴器为宗筋之所聚。
十二经筋分布简表
足三阳
━━━━━━━━━━━━━━━━━━━━━━━━━━━━━━━━━━━
经 筋
足阳明
上肢经筋分布部位痉挛疼痛,小 指强急,屈伸不利;前臂外旋、内 旋困难;腋下及腋后部疼痛;肩胛 连颈疼痛,伴耳鸣,项痛连及耳后; 面痛、面瘫、面肌痉挛。
足太阳经筋病
《灵枢.经筋》:“足太阳之筋,起于 足小指,上结于踝;邪上结于膝;其下 循足外踝,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腘; 其别者,结于喘外。上腘中内廉与腘中 并,上结于臀。上挟脊上项;其支者, 别入结于舌本。其直者,结于枕骨;上 头下颜,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纲, 下结于頄 。其支者,从腋后外廉,结于 肩髃;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 结于完骨。其支者,出缺盆,邪上出于 頄。” (舌本、鼻、上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