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筋理论的临床意义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经络理论ppt课件

中医经络理论ppt课件

足太阴 脾经 足厥阴 肝经 足少阴 肾经
手阳明 大肠经 手少阳 三焦经 手太阳 小肠经
足阳明 胃经 足少阳 胆经 足太阳 膀胱经
中间
后缘
十二经脉走向
手三阴经 胸走手, 手三阳经 手走头, 足三阳经 头走足, 足三阴经 足走腹(胸)
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1) 阴经与阳经(互为表里)在四肢末
端交接, 2) 阳经与阳经(同名经)在头面部交 接, 3) 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头为诸阳之会”
经络的生理功能
1) 2) 3) 4)
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 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感应传导作用 调节机体平衡
1958年,上海一院,耳鼻喉科 扁桃体摘除术 麻醉方法:针合谷
经络学说的临床运用
1) 2)
3)
4)
说明病理变化 指导疾病的诊断 指导临床治疗 “循经取穴 ”“药物 归经” 预防疾病
小结
十二经脉表里关系
1) 2) 3) 4) 5) 6)
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 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 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 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表里, 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 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
流注次序
肺经
食指端
大肠经
鼻翼旁
胃经足大趾端脾经
掌握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走向、交接 规律。 熟悉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一源三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人体运行全身气血,联系脏腑形 体官窍、沟通内外上下的通道。 经脉-主干,循行于深部,纵行于固定 路径。 络脉-分支,深部浅部皆有,纵横交错 网罗全身。
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分布规律
上肢内侧 下肢内侧 上肢外侧 下肢外侧
前缘

经筋理论PPT课件

经筋理论PPT课件

三. 经筋与神经内分泌系统 • 1. 手太阳之筋与尺神经
• 《灵枢·经筋》说“手太阳之筋,起于小指之上,结于 腕,上循臂内廉,结于肘内锐骨之后,弹之应小指之 上”。而在肱骨内上髁之后,弹之应小指之上的只 有尺神经。
第16页/共35页
2. 经筋与脊神经
• 《灵枢·经筋》记载与脊有联系的经筋有5 对。因 脊柱属足太阳部,足太阳之筋“上挟脊”不足为奇; 足阳明之筋“上循胁,属脊”;足太阴之筋“著于 脊”;足少阴之筋“循脊内挟膂”;手阳明之筋“挟 脊”。后四者远端分布的肌肉与脊柱没有直接联 系,它们的联系只能是脊神经。
3.结、聚、交、合 • 十二经筋在循行过程中, 手足三阳经筋与手足三阴经筋
之间没有表里相合的关系, 而是在人体某些特定部位通 过不断的结、聚、交、合, 使经筋间发生相互联系, 以加 强彼此间的协同作用。结、聚、交、合是十二经筋循行 分布中的重要特征之一
第6页/共35页
3.结、聚、交、合
• (1)“以筋会于节”: 十二经筋在循行分布中多结聚于四 肢关节部。如手六经之筋均结于腕、肘、肩等部位; 足 六经之筋多结于踝、膝、踵、髀等部位。张介宾曰:“⋯⋯ 然其所结所盛之处, 则惟四肢奚谷谷之间为最, 以筋会于 节也。”
• 《说文·筋部》:“筋,肉之力 也。从力,从肉,从竹。竹,物 之多筋者。”首先,竹性柔韧, 是我国古代生活中常用的材 料,秦汉时就用它来织布,并 称这种布为竹布。“竹,物之 多筋者”,说明竹是富含纤维 的物质;其次肉是指肉体,身 体。竹、肉、力合起来就是 人体能产生力量的纤维组织。 今天我们知道人体产生力量 靠的是神经冲动和肌肉收缩, 所以从现代意义看《, 内经》 中所指的筋就是神经和肌肉
第19页/共35页
5. 经筋与性激素

《痹症经筋论治》课件

《痹症经筋论治》课件

针灸是治疗经筋痹症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刺激穴位、疏通经络来达到缓 解疼痛、恢复关节功能的目的。
PART 03
痹症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中药治疗
使用具有舒筋活血、祛风除湿、 通络止痛等功效的中药,如当归 、红花、丹参等。
西药治疗
非甾体消炎药、糖皮质激素、免 疫抑制剂等药物可用于缓解疼痛 和消炎。
物理治疗
PART 02
经筋理论
经筋的基本概念
经筋的基本概念
经筋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联络脏腑与肢节、沟通内外 、贯串上下的一组有序的筋肉系
统。
经筋的生理功能
经筋具有联络、沟通、传导气血、 协调肢节运动等功能,是人体运动 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
经筋的病理变化
当经筋受到外力、劳损、风寒湿邪 等因素影响时,会发生挛缩、粘连 、炎症等病理变化,导致痹症的发 生。
分析2
病例2中患者张某的颈肩疼痛及右上肢麻木症状是由于颈椎退行性变、颈5-6椎间盘突出 压迫神经根所致。长期伏案工作可能加速颈椎退行性变。治疗上可采用颈椎牵引、针灸等 物理疗法缓解神经根压迫,同时注意调整工作姿势,适当进行颈部功能锻炼。
讨论
痹症经筋论治在临床中对于由脊柱退行性疾病引起的疼痛具有较好的疗效。病例分享与讨 论有助于加深对痹症经筋论治理论的理解,提高临床应用能力。
痹症的症状与表现
痹症的主要症状包括疼痛、麻木、关节 活动受限等。
其他症状现关节僵硬、屈伸不利等症状 ,严重时可导致关节畸形。
疼痛是痹症最常见的症状,可表现为刺 痛、胀痛、隐痛等不同性质,可发生于 全身各个关节,但多以四肢关节为主。
麻木是痹症的常见症状之一,多发生于 四肢末梢或躯干部位,患者感到皮肤感 觉迟钝、麻木或蚁行感。

经络的作用与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课件

经络的作用与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课件

⑶阿是穴


——以病痛的压痛点或其他反应 点作为针灸部位,既无固定位置, 又无具体穴名的一类腧穴。“以 痛为腧”。 并有“天应穴”、“不定穴” 等之称。
三类腧穴的特点:
定 经 定 位 定 名 主治作用
①局部作用 ②循经治本经 本脏腑器官病 ①主要对某病 有特效 ②局部作用 治局部病变 有归经 有固定 有专用 经 穴 分布在十 位置 穴 名 四经中 有固定 有专用 奇 穴 无归经 位置 穴 名 阿是穴 无归经 无固定 无专用 位置 穴 名
4.参照动植物命名 即根据动植物的名称,以形容腧穴所在部位的形 象而命名,如伏兔、鱼际、犊鼻、鹤顶、攒竹等。 5.借助建筑物命名 即根据建筑物来形容某些腧穴所在部位的形态或 作用特点而命名,如天井、屋翳、库房、地仓、梁门等。 6.结合中医学理论命名 即根据腧穴部位或治疗作用,结合阴阳、脏腑、 经络、气血等中医学理论命名,如阴陵泉、心俞、三阴交、血海等。
第二节 经络的作用与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
一、经络的作用
(一)沟通内外,网络全身
(二)运行气血,协调阴阳
(三)抗御外邪,反映症候
(四)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二、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
(一)分经辨证
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脏腑络属, 它可以反映所属脏腑的病证,因而在临床上, 就可以根据疾病所出现的症状,结合经络循行 的部位及联系的脏腑,作为辨证归经的依据。 分为辩证归经与辨位归经。
3. 腧穴的命名
1.根据所在部位命名 即根据腧穴所在人体解剖部位而命名,如乳下的 乳根,第7颈椎棘突下的大椎等。 2.根据治疗作用命名 即根据腧穴对某种病证的特殊治疗作用命名,如 治目疾的睛明、光明,治水肿的水分、水道,治面瘫的牵正等。
3.利用天体地貌命名 即根据自然界的天体名称,结合腧穴所在部位的 形态或气血流注的情况而命名,如日月、上星、大陵、丘墟、太溪等。

中医---经络ppt课件

中医---经络ppt课件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指导针灸治疗
• 腧穴的选取——循经取穴 《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 针灸方法的选用
针灸、按摩、刺血、拔罐、刮痧 • 预防疾病 灸足三里、按摩大椎、灸关元
第二节 腧穴
概念: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腧 —— 通 “输”—— 输注、转输 穴 —— 孔隙——经气所居之处
中医 经络
一 、经络概论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 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
经:路径 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
——主干,深,里(经络的主体部分)
络:网络 络脉——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分支,浅,表。
经脉与络脉的比较
经络系统的基本组成
脏腑 (五官九窍)
足阳明等有联系
故称“十二经之海”
小腿内侧,并足太阴、厥阴上行至咽喉合于任脉 调节六阴经经气
阳维脉• 足跗外侧,并足少阳经上行,至颈后会合于督脉。 调节六阳经经气
阴跷脉 足跟内侧,伴足少阴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阳跷 脉会合
调节肢体运动,司 阳跷脉 足跟外侧,伴足太阳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阴跷 眼睑开合
脉会合
别名 节、会、气穴、气府、骨空等——《内经》; 孔穴——《针灸甲乙经》; 穴道——《太平圣惠方》; 腧穴——通称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穴位——俗称
腧穴与经络、脏腑
生理 脏腑化生气血,通过经络运行,输注气血到
腧穴 病理
脏腑气血异常变化通过经络反映于相应的腧 穴部位,疾病的反应点 治疗
刺激腧穴可调理经络气血从而对相应脏腑的 功能活动进行调整,针灸的施治之处
“阿是”的称谓,最早见于唐代《千金方》。

中医基础理论10经络-PPT

中医基础理论10经络-PPT
分支:从腰部分出,沿脊柱两旁下行,穿过臀部,从 大腿后侧外缘下行至 腘窝中(委中穴)。
分支:从项部(天柱穴)分出下行,经肩胛内侧,从 附分穴挟脊(旁开3寸)下行至髀枢(大转子部,当环 跳穴),经大腿后侧至腘窝中与前一支脉会合,然后 下行穿过腓肠肌,出走于足外踝后,沿足背外侧缘至 足小趾外侧端(至阴穴),交于足少阴肾经。
分支:从手腕的后方 (列缺穴)分出,经手 背走向食指桡侧端(商 阳穴),交于手阳明大 肠经。
手太阴肺经主治
肺系疾病:咳嗽,气喘,咽喉肿 痛,咳血,胸痛。 外经病:肩背痛,肘臂挛痛,手 腕痛。
2.手阳明大肠经
起于食指桡侧端,经过手背行于 上肢伸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 缘,向后到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 穴),在向前下行入缺盆,进入胸 腔,络肺,向下通过膈肌下行,属 大肠。
至阴
[属性]井穴 [定位]足小趾外侧趾甲跟角旁0.1寸。 [主治]头面五官疾;胎位不正,滞产。 [操作]浅刺0.1寸。
胎位不正用灸法。
8.足少阴肾经
起于足小趾下,斜行于足心 (涌泉穴),出行于舟骨粗隆之 下,沿内踝后,分出进入足跟部, 向上沿小腿内侧后缘,至腘窝内 侧,上股内侧后缘入脊内(长强 穴),穿过脊柱至腰部,属肾, 络膀胱。
中医药学基础
经络
▪ 《灵枢·经脉》:“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 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 《扁鹊心书》:“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 便错。”
经络
概述 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经络的生理功能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概述
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 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 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 重要组成部分。

经筋理论的临床意义课件

经筋理论的临床意义课件
现在学习的是第5页,共86页
二、经筋总的分布特点
1.经筋分别联属于十二经脉。 2.起于四肢末端,行于体腔外。 3.不络属于任何脏腑。 4.结聚于关节骨骼,阳经筋行于肢体外侧,
阴经筋行于肢体内侧。 5.阴器为宗筋之所聚。
现在学习的是第6页,共86页
十二经筋分布简表
足三阳
━━━━━━━━━━━━━━━━━━━━━━━━━━━━━━━━━━━
现在学习的是第32页,共86页
足太阴经筋病
《灵枢.经筋》:“足太阴之筋,起于大指 之端内侧,上结于内踝。其直者,结于膝 内辅骨;上循阴股,结于髀,聚于阴器。 上腹结于脐;循腹里,结于肋,散于胸中; 其内者着于脊。其病,足大趾支,内踝痛, 转筋痛,膝内辅骨痛,阴股引髀而痛,阴 器纽痛,上引脐与两胁痛,引膺中,脊内 痛。 ”
现在学习的是第33页,共86页
伸大趾肌腱痉挛,活动不利,足内 翻,内踝疼痛,膝关节内侧部疼痛, 大腿内侧牵引髀关部强急疼痛;外生 殖器扭转疼痛,并上引脐胁部疼痛, 并引胸部两侧及脊柱内疼痛。
现在学习的是第34页,共86页
手少阴经筋病
《灵枢.经筋》:“手少阴之筋,起于小 指之内侧,结于锐骨;上结于肘后廉;上 入腋,交太阴,伏乳里,结于胸中;循贲, 下系于脐。其病,内急,心承伏梁,下为 肘网,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筋痛。 ” (乳) 经筋所过部痉挛疼痛,小指痉挛不伸, 腕肘曲屈拘急,背屈困难;肩关节外展困 难,腋下疼痛;胸内拘急,心下积块及膈 肌病变。
各部位所结经筋归纳
额角:足阳明、手少阳、足少阳。 鼻:手阳明、足阳明、足太阳、足少阳。 颧:手阳明、足阳明、足太阳、足少阳。 完骨:手太阳、足太阳、足少阳。 舌:手少阳、足太阳。 耳:足阳明、手太阳、手少阳、足少阳。 颔:手太阳、足少阳。 颌:手阳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筋
四肢
躯干
头面
━━━━━━━━━━━━━━━━━━━━━━━━━━━━━━━━
手阳明 食指、腕、肘外、肩髃 肩胛、夹脊、颈 颊、颧、额
角、颔
手少阳 四指、腕、肘
肩、颈
额角、曲颊、 舌本、耳前、 外眦
手太阳 小指上、腕、肘内锐骨 眦
腋下 肩胛
颈、完骨、耳中、 耳上、颔、外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一、概述
经筋是经络系统在机体外周的连属部分, 即筋肉系统。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 分,它依赖经络气血的濡养来维持正常 的生理功能。
《灵枢·经筋》篇对经筋的组成、分布和 病变有了较为详尽的记述,并提出了一 些经筋病的治疗方法。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二、经筋总的分布特点
1.经筋分别联属于十二经脉。 2.起于四肢末端,行于体腔外。 3.不络属于任何脏腑。 4.结聚于关节骨骼,阳经筋行于肢体外侧,
阴经筋行于肢体内侧。 5.阴器为宗筋之所聚。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3、肝主宗筋,阴器为宗筋之所聚。 阴器为宗筋之所聚,足三阴之经筋与
足阳明之经筋均结聚于阴器。 《灵枢. 经筋》:足厥阴之筋:“上循
阴股,结于阴器,络诸筋”。 阴器有病,多从足三阴经取穴治疗;宗
足三阴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
经筋
四肢
躯干
头面
━━━━━━━━━━━━━━━━━━━━━━━━━━━━━━━━━
足太阴 大趾内侧、内踝、
阴器、腹、脐、腹里
膝内辅骨、阴股、髀 肋、脊、胸中
经筋
四肢
躯干
头面
━━━━━━━━━━━━━━━━━━━━━━━━━━━━━━
手太阴 大指上、鱼后(腕) 缺盆、肩髃、胸里、
寸口外、肘中、腋下 季胁、膈
手厥阴 中指、肘内侧、 臂阴、腋
前后挟胁、胸中、膈
手少阴 小指内侧、锐骨、 肘内侧、
乳里、胸中、膈、脐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1、躯干头面部:
阴经筋
布于胸腹腔内壁,或连接于膈,而不与 脏腑相联;
胸胁腹壁的经筋病变与阴经筋关系密切, 表现于体腔内部疼痛或膈肌的病变,治 疗多从阴经着手,如深层胸痛、胁痛、 腹壁痛、呃逆等,应从阴经取穴治疗。 如膈肌痉挛所至之呃逆,临床可用内关、 气海、肾俞等穴治疗。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明·张介宾:“十二经脉之外而复有经筋
者,何也?盖经脉营行表里,故出入脏腑,以 次相传,经筋联缀百骸,故维络周身,各有定 位。虽经筋所盈之处,则唯四肢溪谷之间 为最,以筋会于节也。筋属木,其华在爪,故 十二经筋皆起于四肢指爪之间,而后盛于 辅骨,结于肘腕,系于关节,联于肌肉,上于颈 项,终于头面,此人身经筋之大略也。筋有 刚柔,亦犹经之有络,纲之有纪,故手足项背, 直行附骨之筋皆坚大,而胸支别横络之筋 皆柔细也。”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什么是十二经筋? 十二经筋是根据十二经脉划分的筋肉系
统。 中医将全身的筋肉,按照十二经脉分别
濡养的不同范围,划分为十二个部分,并 分属于十二经脉,故称为十二经筋。
肉:肌肉 筋:肉之力也 腱:筋之本也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外辅骨、伏兔、髀
缺盆
颔、颧、目外眦
足太阳 小趾、外踝、踵、膝 夹脊、肩髃、缺盆 臀、
项、舌本、枕骨、 头、鼻、上睑、颧 完骨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手三阳
━━━━━━━━━━━━━━━━━━━━━━━━━━━━━━━━━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经筋连属骨骼,结聚于关节,具有“主束骨, 而利机关”的生理功能。
《说文解字》 :
“筋”,“肉之力也”,是指能产生力量的部 分;
“筋之本”则名为“腱”,是筋附着于骨骼 的部分。
经筋是古人运用当时解剖知识,以十二经脉为 纲,对人体韧带学、肌学及其附属组织生理和病 理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完全不同于经脉、络 脉和经别的另一种组织结构。
十二经筋分布简表
足三阳
━━━━━━━━━━━━━━━━━━━━━━━━━━━━━━━━━━━
经筋
四肢
躯干
头面
━━━━━━━━━━━━━━━━━━━━━━━━━━━━━━━━━━━
足阳明 中三趾、跗上、胫 髀枢、阴器、腹、脊 颈、口、鼻、颧
膝外侧、膝、外辅骨 胁、缺盆
耳前、下睑
伏兔、髀
足少阳 四趾、外踝、膝外侧、 尻、季胁、腋、膺乳、 耳后额角、颠上、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十二经筋均起于四肢末端,与所属 经脉部位基本一致,并从四肢末端向 上走行。阴经筋达到胸腹,阳经筋到 达头面。多布于缺盆、肩、颈项与头 面部。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阳经筋
布于体腔外壁,不入于内。 如属外伤引起的体腔外部经筋疼痛等症,
多从阳经取穴治疗; 肩颈头面的经筋病变与阳经筋的关系密
切,故肩、颈、头面的经筋病变多从阳 经筋着手,如面瘫、面肌痉挛、肩臂疼 痛屈伸不利、头项强痛等。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足厥阴 大趾、内踝前、胫、 内辅骨下、阴股
阴器
足少阴 小趾下、内踝下、内 阴器、脊内、夹膂 辅骨下、阴股
项、枕骨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手三阴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