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筋理论的临床意义

合集下载

《灵枢》经筋理论在针灸临床的应用概况

《灵枢》经筋理论在针灸临床的应用概况
筋有寒 , 急 , 则 引颊 移 口 , 热 则 筋 弛 纵 , 不 胜 有 缓 收, 故僻 ”“ 厥 阴 之筋 …… 其 病 …… 阴 器 不 用 , ,足 伤 于 内则不 起 , 于寒 则 阴缩 入 , 于 热则 纵 挺 不 伤 伤 收” 。而“ 少 阳之筋 … …从左 之 右 , 目不开 , 足 右 上
毒— ・
(展 苎



。 . № 9
灵枉 经奠理 逾在针 灸簟床 的应用概
金 星 指导: 陈 捷
福建 中医药大学, 福建 福州 3 00 501 [ 摘 要]对 ( 枢 ・ 氓 经筋》 中相 关理论 的分析 , 篇 结合现代对 于经 筋实质 的研究 以及 经筋理论在针 灸临床
Ap l ai no ‘ f n p i t f‘ c o Co i ”M u c lt r e r u u cu eCl ia s u au eTh o yi Ac p n t r i c l n n
JN Xig Di co: HEN I n r trC e
Fjo U i r t o C F zo ui, hn 50 1 ui nv sy fT M,uh uFj ,C i 3 0 0  ̄ e i  ̄ a
9 2


—— —
中国 科 技 \
/ 牲 m 期 利
两I呻I 2J 第 第 期 羞 ” 灯 用 。张 介 宾 《 类 经 》 :燔 针 , 针 也 。劫 刺 , 火 气 而 劫 散 寒 邪 日 “ 烧 因 也 ”“ 针 者 , 纳 针之 后 , ,燔 盖 以火 燔之 使 暖 也 。 ” 可 见“ 针 火 针 ‘ 刺 ” 为 一 种 刺 法 , 要 用 于 燔 焯 实 主 逐 寒邪, 治疗 筋 寒 转 筋 之 病 症 , 如 《 正 灵枢 ・ 筋》 经

基于傣医临床实践经筋理论研究

基于傣医临床实践经筋理论研究

05
基于经筋理论的傣医临床实践总结与展望
总结经验,提高临床疗效
总结傣医经筋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经验,包括成功案例和疑难病例的分析与处理。
探讨如何运用经筋理论提高傣医临床疗效,对常见疾病的疗效进行评估和优化。
分析经筋理论在傣医特色疗法中的应用,如推拿、拔罐、刮痧等,总结其临床效果和优势。
01
02
03
02
生活方式调整
经筋理论指导下的健康生活方式调整,包括饮食、运动、作息等方面,有助于增强人体抵抗力,预防疾病。
03
基于经筋理论的傣医临床实践案例分析
案例一:傣医经筋疗法治疗慢性腰痛
总结词
详细描述
参考来源
案例二:傣医经筋疗法结合药物治疗糖尿病
03
参考来源
傣医经筋疗法在临床实践中对颈椎病的治疗效果得到了广泛认可,为颈椎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经筋理论主要涉及人体骨骼肌、支持带、经络等组织的形态、功能及其与人体各部位的关系,以及其病变时的诊断和治疗。
经筋理论定义
经筋理论是傣医长期临床实践的总结,其起源可追溯到远古的傣族社会,当时傣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通过对人体形态、功能的观察和探索,逐渐形成了经筋理论。
傣医经筋理论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和丰富,成为傣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傣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分析经筋理论在傣医康复医学中的作用,为慢性病患者和伤残人士提供个性化的康复方案。
探索经筋理论在傣医特色疗法中的创新应用,如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开发新的诊疗技术和设备。
01
03
02
THANK YOU.
谢谢您的观看
2023
《基于傣医临床实践经筋理论研究》
经筋理论概述经筋理论在傣医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基于经筋理论的傣医临床实践案例分析基于经筋理论的傣医临床实践前景展望基于经筋理论的傣医临床实践总结与展望

经筋理论及临床意义

经筋理论及临床意义

寸口外、肘中、腋下 季胁、膈
手厥阴 中指、肘内侧、 臂阴、腋
前后挟胁、胸中、膈
手少阴 小指内侧、锐骨、 肘内侧、
乳里、胸中、膈、脐
十二经筋均起于四肢末端,与所属经脉部位基本一致, 并从四肢末端向上走行。阴经筋达到胸腹,阳经筋到达头 面。多布于缺盆、肩、颈项与头面部。
1、躯干头面部: 阴经筋
布于胸腹腔内壁,或连接于膈,而不与脏腑相联;
经筋理论及临床意义
一、概述
经筋是经络系统在机体外周的连属部分,即筋肉系统。是经络系 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依赖经络气血的濡养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 能。
《灵枢·经筋》篇对经筋的组成、分布和病变有了较为详尽的记 述,并提出了一些经筋病的治疗方法。
什么是十二经筋? 十二经筋是根据十二经脉划分的筋肉系统。 中医将全身的筋肉,按照十二经脉分别濡养的不同范围,划
结于胸里、循贲、 伏乳里、系于脐
(神阙)
手三阳
━━━━━━━━━━━━━━━━━━━━━━━━━━━━━━━━━━━
━━━━━━━━━━━━━━━━━━━━━━━━━━━━━━━
手阳明 结于腕
结于肘外 结于肩髃
结于頄
(阳溪)
(曲池)
(肩髃)
(颧髎)
手少阳 结于腕 (阳池)
三、经筋的所“结”部位和腧穴
经筋所“结”之处多是人体大关节 足经筋多结聚于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 手经筋多结聚于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 阳经筋还结聚于头面的某些部位。 经筋所结部位均有一些腧穴,这些腧穴能够治疗所结经筋的病变。
经筋所“结”部位参考表
手三阴
━━━━━━━━━━━━━━━━━━━━━━━━━━━━━━━━━━━━
足厥阴 大趾、内踝前、胫、 内辅骨下、阴股

经筋理论在膝骨性关节炎治疗中的作用

经筋理论在膝骨性关节炎治疗中的作用

经筋理论在膝骨性关节炎治疗中的作用从中医角度来讲,经筋作为膝关节稳定平衡及活动的基础,在膝骨性关节炎的治疗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基于经筋理论,分析膝关节的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膝骨性关节炎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标签:经筋;膝骨性关节炎;机理;诊断;治疗The Role of the Meridian Theory in the Treatment of Knee OsteoarthritisHUANG Yu-ting,YANG Lan-fei,LIAO Jun(School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Fuzhou 350122,China)【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meridian sinew,as the basis for stabilizing balance and activity of knee joint,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treatment of knee osteoarthritis. Based on the meridian theory,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analyze the physiology and pathology of joints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knee osteoarthritis.【Key words】meridian sinew,knee osteoarthritis,mechanism,diagnosis,treatment膝骨性关节炎又称膝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软骨退行性改变和继发性骨质增生为主要病理特征的慢性骨关节疾病,属于中医学“痹证”范畴。

十二经筋理论的临床运用

十二经筋理论的临床运用

十二经筋理论的临床运用作者:管傲然管薇薇丁丽玲等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4年第08期关键词:十二经筋;作用意义;经络辨证;临床运用中图分类号:R246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8-0053-03十二经筋是经络系统在肢体外周的连属部分,由于它的循行、分布、病候及作用等,都着重于“筋肉”,所以称为“经筋”。

1十二经筋的特点1.1经筋的循行特点,是只在四肢、躯体和胸郭、腹腔,并不入属内脏,突出了经络系统在体表的组织功能。

它与十二经脉或内或外;十二经别之着重内部脏腑的循行方式,均不相同。

1.2经筋的分布特点,可概括为“结聚散络”。

“结”,是指经筋的结合,多在关节、肌肉部位。

“聚”,是指经筋的聚拢,主要指肌腱部位。

“散”,是指经筋的散布,主要指肌肉纹理部位。

“络”,是指经筋的联缀作用,约束四肢百骸,利于关节屈伸活动。

经筋的循行分布规律是都起于四肢末端,盘旋而结聚于腕、肘、腋、肩、踝、膝、髀等关节处,而后布于胸背,终于头身。

1.3按《灵枢·经脉》篇记载,十二经筋的排列次序是:足三阳,足三阴,手三阳,手三阴。

这说明经与经之间,不仅有整体循环与阴阳表里等关系,而且在三阳经与三阴经之间,还存在着经筋之间的联络关系,这就是由经筋组成的“四结”:①足三阳经筋,结合于頄(面颧部);②足三阴经筋,结合于阴器(生殖器);③手三阳经筋,结合于角(侧头部);④手三阴经筋,结合于贲(胸膈部);经筋的循行分布方式,既不同于十二经脉以阴阳手足传注而成循环整体;也有异于十二经别以表里两经的出入离合;经筋以它独特的结聚散络分布方式,构成经络统中的筋肉体系。

2十二经筋的作用2.1经筋的作用其一,有联系百骸维系周身的功能。

人体有刚柔筋肉的区分,刚筋都分布在四肢项背骨骼附近,坚强而有力,可以联缀四肢百骸;柔筋分布在胸腹头面,柔而纤细,有相互维系的作用,手足三阳之筋行于外,刚者较多;手足三阴之筋行于内,柔者较多。

内经经筋理论的现代发展

内经经筋理论的现代发展

内经经筋理论的现代发展内经经筋理论是中国古代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概括了人体经筋系统的生理、病理和治疗方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内经经筋理论在现代得到了新的发展和应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从古代《黄帝内经》到现代,内经经筋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一系列阶段。

在古代,内经经筋理论主要依据古代医家的临床实践和经验总结,强调经筋与脏腑、经络之间的和相互作用。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内经经筋理论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内经经筋理论在研究方法和应用上得到了新的突破。

现代研究主要从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神经生物学等角度,探讨内经经筋理论的生理病理机制和临床治疗原理。

同时,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也为内经经筋理论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新的手段。

内经经筋理论在现代临床医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在针灸推拿领域,内经经筋理论指导下的针灸推拿治疗方法已经成为中医学的重要代表。

在骨科和康复医学中,内经经筋理论的应用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通过对经筋的调理,可以有效地改善肌肉萎缩、肌力减退和关节功能障碍等问题。

在神经内科领域,内经经筋理论也显示出其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中的潜力。

例如,通过针刺、艾灸等治疗方法,可以调节经筋的生理功能,从而改善脑供血、促进神经细胞再生等作用,对治疗脑梗塞、帕金森病等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内经经筋理论作为中医学的瑰宝之一,不仅在古代医学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现代医学领域中也得到了新的发展和应用。

通过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内经经筋理论将为人类健康事业带来更多的福祉。

内经经筋理论强调人体经筋系统与脏腑、经络之间的密切,这为现代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疾病治疗中,从调整经筋入手,可以改善身体整体机能状态,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这一点在现代医学领域中已得到了广泛认同和应用。

内经经筋理论蕴含的丰富治疗方法为现代临床医学提供了宝贵资源。

中医经筋理论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防治中的指导意义

中医经筋理论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防治中的指导意义

中医经筋理论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防治中的指导意义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指由于膝关节软骨变性、骨质增生而引起的一种慢性骨关节疾患,又称为膝关节增生性关节炎、退行性关节炎及骨性关节病等。

发病缓慢,多见于中老年人,肥胖女性尤甚。

主要症状为膝痛及膝关节周围软组织压痛、关节活动不利,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可缓解,上下楼梯时症状明显。

[1][2]1 《内经》经筋篇相关论述1.1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其营养主要来源于脏腑经脉气血。

其循行分布均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走向躯干头面,行于体表,不入内脏,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的作用,即:“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1.2 经筋与膝关节据《内经》中经筋篇的论述,足三阳及足三阴经筋均与膝关节有联系,如:“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趾,上结于踝,斜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侧,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腘;足少阳之筋,起于小趾次趾,上结外踝,上循胫外廉,结于膝外廉;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趾,结于跗上,斜外上加于辅骨,上结于膝外廉,直上结于髀枢,上循胁属脊;其直者,上循骭,结于膝;足太阴之筋,起于大趾之端内侧,上结于内踝;其直者,络于膝内辅骨;足少阴之筋,起于小趾支下,并足太阴之筋,斜走内踝之下,结于踵,与太阳之筋合,而上结于内辅之下;足厥阴之筋,起于大趾之上,上结于内踝之前,上循胫,上结内辅之下”,可以看出足三阳及足三阴经筋分别从膝关节的前后左右通过,共同维系膝关节的稳定,并维持膝关节的活动。

1.3 经筋与膝关节痛足三阳及足三阴经筋皆过膝关节,其病变亦可引起膝关节的一些症状,如:足太阳之筋:“其病小指支跟肿痛,腘挛”,足少阳之筋:“引膝外转筋,膝不可屈伸,腘筋急”,足阳明之筋:“脚跗坚,伏兔转筋”,足太阴之筋:“膝内辅骨痛”,足少阴之筋:“所过而结者,皆痛及转筋”,足厥阴之筋:“其病足大趾支内踝之前痛,内辅痛”。

若这些经筋的气血运行不畅必会出现膝关节周围拘挛疼痛不适或活动不利。

十二经筋理论的临床运用

十二经筋理论的临床运用

十二经筋理论的临床运用标签:十二经筋;作用意义;经络辨证;临床运用十二经筋是经络系统在肢体外周的连属部分,由于它的循行、分布、病候及作用等,都着重于“筋肉”,所以称为“经筋”。

1十二经筋的特点1.1经筋的循行特点,是只在四肢、躯体和胸郭、腹腔,并不入属内脏,突出了经络系统在体表的组织功能。

它与十二经脉或内或外;十二经别之着重内部脏腑的循行方式,均不相同。

1.2经筋的分布特点,可概括为“结聚散络”。

“结”,是指经筋的结合,多在关节、肌肉部位。

“聚”,是指经筋的聚拢,主要指肌腱部位。

“散”,是指经筋的散布,主要指肌肉纹理部位。

“络”,是指经筋的联缀作用,约束四肢百骸,利于关节屈伸活动。

经筋的循行分布规律是都起于四肢末端,盘旋而结聚于腕、肘、腋、肩、踝、膝、髀等关节处,而后布于胸背,终于头身。

1.3按《灵枢·经脉》篇记载,十二经筋的排列次序是:足三阳,足三阴,手三阳,手三阴。

这说明经与经之间,不仅有整体循环与阴阳表里等关系,而且在三阳经与三阴经之间,还存在着经筋之间的联络关系,这就是由经筋组成的“四结”:①足三阳经筋,结合于頄(面颧部);②足三阴经筋,结合于阴器(生殖器);③手三阳经筋,结合于角(侧头部);④手三阴经筋,结合于贲(胸膈部);经筋的循行分布方式,既不同于十二经脉以阴阳手足传注而成循环整体;也有异于十二经别以表里两经的出入离合;经筋以它独特的结聚散络分布方式,构成经络统中的筋肉体系。

2十二经筋的作用2.1经筋的作用其一,有联系百骸维系周身的功能。

人体有刚柔筋肉的区分,刚筋都分布在四肢项背骨骼附近,坚强而有力,可以联缀四肢百骸;柔筋分布在胸腹头面,柔而纤细,有相互维系的作用,手足三阳之筋行于外,刚者较多;手足三阴之筋行于内,柔者较多。

十二经筋概括了肌肉、肌腱筋膜等功能,组成经络系统中着重循行浅表的连属部分。

2.2经筋的作用其二,对周身各部分的组织脏器起着保护作用,《灵枢·经脉》篇说:“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

经筋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_侯春福

经筋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_侯春福

经筋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侯春福,韦嵩(广州军区总医院,广东广州510010)[关键词]经筋理论;经筋疗法[中图分类号]R2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849(2013)16-1819-04十二经筋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内经·灵枢》中详细记载了十二经筋的走行、病因病机、病理特点和治疗。

经筋理论指导经筋疗法运用于治疗各种疾病,使经筋理论获得更广泛的应用。

掌握经筋理论对提高针灸临床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目前各位医家对经筋的实质、经筋病候及对经筋病的治疗方法有着不同的看法,为更好地理解及应用经筋理论,本文将现代学者对经筋的渊源、走行、经筋病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和治疗的认识进行了粗略的总结。

1经筋理论源流经筋理论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人们主要靠自己的临床经验对针刺有初步的认识,同时也就奠定了经筋理论的形成。

《说文解字》中说:“筋,肉之力也;腱,筋之本,附着于骨”,这是这个时期对经筋的最早的认识。

《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经筋体系的成熟,该书论述了十二经筋循行、生理、经筋病的特点与治法。

此后经筋理论在后世医家的深入研究中不断完善与成熟,张仲景提出“阳证宜针,阴证宜灸”对筋伤疼痛的辨证论治及针药并举的学术思想,丰富了经筋理论。

魏晋时代,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补充与发展了《内经》对经筋论述的不足。

唐代孙思邈独创“阿是穴”,阿是穴是内经“以痛为输”理论的发展。

《医学纲目》明确提出了“诸筋病者皆属于节”的观点,扩展了前人对经筋病病位的观点。

2经筋的实质经筋最早见于《内经》,对于经筋的实质阐述,历代医学争论不休,张介宾认为:“愚按十二经脉之外而复有所谓经筋者,何也?盖经脉营行表里,故出入脏腑,以次相传,经筋联缀百骸,故维络周身,各有定位”。

现代医家主要有2种认识。

一种解释认为经筋是肌肉、肌腱、韧带等肌肉的附属结构,如《中医筋伤学》认为“筋”相当于解剖学中四肢与躯干部位的软组织,主要指肌腱、筋膜、关节囊、韧带、腱鞘、滑液囊、椎间盘等软组织[1]。

经筋疗法显奇效一

经筋疗法显奇效一

经筋疗法显奇效一经筋疗法显奇效(摘录转摘)一经筋和经脉治疗的起源极早。

《灵枢经》之《经脉第十》、《经筋第十三》有比较完整的描述。

而更早的记载,则出现于马王堆医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之中,虽然还不是很完善,但已可见其梗概。

实践证明,经筋在临床运用中有很高的价值。

首先,经筋和经脉关系极为密切。

人体的十二正经,都有其对应的经筋,循行的路径大致相同。

相对而言,经脉的循行大致是呈线状或者说网状分布。

而经筋的面积则要大很多,呈带状分布。

经筋需要靠经脉所转输的气血来濡养,而经筋则为经络提供了屏障和支撑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经脉可比喻为铁轨,而经筋则是路基。

因此经脉不通,可以导致经筋为病;而经筋异常,也可以导致经脉瘀阻。

因此,直接找到经脉和筋经上的异常点,并通过按摩等手法,或者温灸,针刺等方法疏通之,是最直接的治疗。

其次,由于经筋既系连关节,又连接肌肉,因此筋经异常,既可以导致骨病,也可以表现为肌肉的病变。

所以既可以“骨病治筋”,又可以“筋病治肉”,适应范围极广,灵活变通,存乎一心。

临床常见的很多疾病,如颈椎病,腰椎病,网球肘等都可以通过调整相应的筋经来治疗。

另外,从藏象上讲,肝主筋。

而胆与肝相表里,二者关系密切,胆配合肝,一起实现“主筋”之功能。

肝为阴中之少阳,胆为少阳,所以《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气之“柔”,正是少阳。

凡肝胆经之病,从筋经治疗皆有效果。

由于肝与情志有很密切的关系,很多情志疾病,如多怒,抑郁,紧张,失眠,焦虑等,都可以通过经筋的锻炼及按摩等得到缓解和治疗。

从三阴三阳开合枢的关系来论,少阳为枢,主人体阳气之升发。

凡枢机不利,阳气升发不足或太过的病变,只要辨证准确,治疗无误,利用经筋,皆有显效。

由于经筋与经脉、藏象的密切关系,筋经还可以用作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

凡五脏六腑之疾病,大多数在其对应的经络、经筋上都能够反映出来。

通过经筋循行区域的色泽是否正常,肌肉松紧是否合适,是否有结节或者硬块,相应穴位是否有压痛等,可以对很多种疾病进行准确的定位和定性。

经筋理论临床应用与发挥简介

经筋理论临床应用与发挥简介

经筋理论临床应用与发挥简介经筋理论是中医学中独特的理论体系之一,它主要强调人体经络系统的重要性,认为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调节着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变。

经络是中医学所独有的概念,与西医学中的血管、神经系统等有所不同,但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经筋理论认为,人体的经络是一种生物信息传递系统,通过经络可以使全身的气血运行畅通、协调,从而保证人体各种器官组织的正常生理功能。

在中医诊断治疗中,医师通过对经络的诊断来辨别疾病的性质、病因和病理变化,从而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经络理论不仅可用于病症的诊断,还可指导腧穴的选择和配伍,提高治疗效果。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经络理论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经络是中医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通过经络的诊断可以了解病灶的部位、病变的程度和病因的来源,从而指导医师确定治疗的方向。

其次,经络的理论可以指导腧穴的选择和运用,腧穴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针灸、推拿等方法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经络气血的流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此外,经络理论还可以指导医师进行药物的配伍运用,通过调整药物的种类和用量,达到疗效的最大化。

除了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外,经络理论还可以用于保健养生。

中医认为,通过调节经络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调节内分泌系统的功能,提高人体的抵抗力,从而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

通过按摩、运动、药物调理等方法可以保持经络的畅通,保持身体健康。

总的来说,经络理论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对经络的认识和运用,可以更好地指导医师诊断治疗,并提高治疗效果。

此外,经络理论也可以用于个人的养生保健,通过调节经络,保持身体的健康和平衡。

希望更多的人可以了解和运用经络理论,让中医传统医学的精髓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浅释经筋与经脉的异同及其临床意义

浅释经筋与经脉的异同及其临床意义

浅释经筋与经脉的异同及其临床意义浅释经筋与经脉的异同及其临床意义韦英才【摘要】通过比较分析中医经筋与经脉的循行方向、脏腑隶属、取穴方法、病候特点等四个方面的异同,阐述了经筋在针灸、推拿临床中顺筋推拿、经筋消灶、以痛为腧、燔针劫刺的实际意义,扩大了针灸推拿的治疗领域,提高针灸、推拿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经筋;经脉;经络研究经筋与经脉同源共渊,互并为系,构成经络系统的主干线。

其中,经筋是指十二经筋,具有联缀百骸,维络周身,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具有运行气血,营养周身,协调阴阳的作用。

十二经筋与十二经脉相伴循行,十二经筋为十二经脉“着床”提供载体,十二经脉为十二经筋的“活动”提供气血,两者在生理上相互依存,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了解和掌握经筋与经脉在结构上、生理上和病理、诊疗方面的关系与异同,对于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开辟针灸、推拿疗法新领域,以及推动非药物疗法的应用等将具有实际的和深远的意义。

1、经筋与经脉循行方向异同及临床意义十二经筋与十二经脉相伴循行,但手足的经筋和经脉循行方向相反,即手三阴经筋从手走胸,而手三阴经脉从胸走手;足三阳经筋从足走头,而足三阳经脉从头走足。

十二经筋的这种“向心性”循行方向决定十二经筋不可能有十二经脉那样的阴阳表里及交接流注程序;纵观经筋标本图,除足少阴之筋合足太阳之筋外,其余经筋之间皆无表里相合关系。

由于经筋不能象经脉那样运行气血,循环无端,故人们对经筋的走向及表里关系对临床的影响研究较少。

笔者结合现代人体解剖和临床实践经验,认为经筋虽然“中无有空”,不能直接运输气血,但经筋的走向却有其特殊的临床意义。

就足三阳经筋而言,皆起于足趾,终于头面,与足三阳经脉循行方向正好相反,所以,在临床针灸、推拿中从足推头为顺筋推拿(而经脉则逆经推拿)。

结合人体解剖生理,经筋的这种循行方向正好与人体神经反射方向和静脉、淋巴回流方向相同,所以“顺筋推拿”既符合人体神经反射原理,又有利于静脉、淋巴的排毒,对于下肢远端肌肉的松解和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肌筋组织供血供氧非常有利。

中医经络理论在临床中的应用与实践

中医经络理论在临床中的应用与实践

中医经络理论在临床中的应用与实践一、中医经络理论概述中医经络理论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学说之一,它包括经、络、腧、穴等概念。

其中经是指人体内贯穿的主要通道,络则是经的分支,腧是连通经络的重要部位,穴则是位于经腧上的特定区域。

中医经络理论认为,人体经络是血脉、气血、津液、营养物质和信息的传输通道,经络与脏腑关系密切,循经用药可达病所,是中医诊断治疗中的重要依据。

二、中医经络理论在临床中的应用1. 诊断中医经络理论是中医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通过辨别经络状况来判断脏腑功能是否正常。

中医诊断将疾病归为“内伤”、“外感”、“中风”、“癥瘕”等不同类型,根据临床表现和经络症状等进行辨证论治,包括用药、穴位、按摩、推拿等方法。

2. 治疗中医经络理论在治疗方面也有其独特的应用。

通过刺激经络穴位,调和气血,平衡阴阳,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中医经络理论常常被用于治疗疼痛、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失调等病症。

在治疗方面,中医师可以按摩、推拿、针灸等方法来刺激经络穴位,改善病情。

3. 预防中医经络理论在预防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中医认为,通过调理经络通畅,平衡气血阴阳,可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师可以通过按摩穴位、运动、良好的饮食习惯等方式来保持身体健康,并预防疾病的发生。

三、中医经络理论的实践中医经络理论的实践已经取得了不少的成果。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中医师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包括经络刺激、中药治疗等方式。

通过针灸、推拿、拔罐等手法,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

例如,针灸治疗腰椎病,按摩穴位缓解头痛等。

当然,中医经络理论的实践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刺激穴位时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不当操作可能会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中医师需要具备一定的临床经验和技能,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中医经络理论是中医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师需要根据患者病情,结合中医经络理论,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促进患者康复。

经筋理论的临床意义

经筋理论的临床意义

手太阴经筋病
《灵枢.经筋》:“手太阴之筋……其 病,所过者支转筋痛,其成息贲者, 胁急,吐血。”
经筋所过部痉挛、疼痛,上肢曲屈 背屈困难,肩痛不举;胁肋拘急,上 逆吐血。
手阳明经筋病
《灵枢.经筋》:“手阳明之筋……其病,当 所过者支痛及转筋,肩不举,颈不可 左右视。” 经筋所过部痉挛、疼痛,前臂外旋 困难,肘关节曲屈困难,肩痛不举, 外展困难;项背强痛,不能左右活动。
足经筋 踝关节
膝关节
髋关节
躯干、头面
━──────────────────────────────
足太阳 上结于踝
斜上结于膝
结于臀
结于肩髃(肩髃)
(昆仑)
(阳陵泉) (承扶) 结于舌本
结于踵
结于腘 (委中)
结于鼻(素髎)
(仆参)
结于颛外(承山)
结于頄(颧髎)
结于完骨(完骨)
各部位所结经筋归纳
额角:足阳明、手少阳、足少阳。 鼻:手阳明、足阳明、足太阳、足少阳。 颧:手阳明、足阳明、足太阳、足少阳。 完骨:手太阳、足太阳、足少阳。 舌:手少阳、足太阳。 耳:足阳明、手太阳、手少阳、足少阳。 颔:手太阳、足少阳。 颌:手阳明。
足阳明经筋病
《灵枢.经筋》:“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 结于跗上,邪外加于辅骨,上结于膝外廉; 直上结于髀枢;上循胁,属脊。其直者,上 循结于膝。其支者, 结于外辅骨,合少阳。 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结于髀,聚于阴器; 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结。上颈,上挟口,合 于頄 ,下结于鼻,上合于太阳。太阳为目上 纲,阳明为目下纲。其支者,从颊结于耳 前。”
布于胸腹腔内壁,或连接于膈,而不与 脏腑相联;
胸胁腹壁的经筋病变与阴经筋关系密切, 表现于体腔内部疼痛或膈肌的病变,治 疗多从阴经着手,如深层胸痛、胁痛、 腹壁痛、呃逆等,应从阴经取穴治疗。 如膈肌痉挛所至之呃逆,临床可用内关、 气海、肾俞等穴治疗。

《黄帝内经--经筋》

《黄帝内经--经筋》

《黄帝内经--经筋》
《经筋》是《黄帝内经》的一篇,阐述了人体的经络系统是如何运作的,以及经络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深入了解了人体经络的作用和重要性。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以五行学说为基础,讲述了人体的经络系统。

经络是人体重要的运行系统之一,其功能不仅仅是输送血液、气体等物质,更重要的是通过它传递的信息来协调人体的各个器官之间的功能,并保证人体的正常运转。

因此,经络系统的顺畅与否与身体的健康密切相关。

此外,《经筋》还强调了经络的调理方法,例如针灸、按摩、气功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人体恢复经络的正常运作,起到健康调理的作用。

这些方法的应用可以帮助缓解许多疾病症状,比如疼痛、疲劳、失眠等。

通过阅读《经筋》,我深入认识到人体经络的重要性。

这种理论在现代医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针灸、推拿等中医理疗技术,都是基于经络理论的应用。

此外,现代研究也证明,通过一些运动、按摩等方法,可以帮助调理经络系统,缓解身体的各种疾病。

总之,《经筋》的阐述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健康视角,使我更深入地了解了人体经络系统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调理、保养经络来维持身体的健康。

经筋理论对针刀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指导意义

经筋理论对针刀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指导意义

经筋理论对针刀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指导意义作者:何海军来源:《中国医药导报》2016年第33期[摘要] 在中医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理论与临床研究中,多从关节软骨退变为主要病理机制作为突破口,针刀疗法是中医治疗膝骨关节炎的常用手段,并且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而关于经筋理论对针刀治疗本病的指导却少有涉及与研究。

基于此,本文从经筋理论基本概念、经筋理论对膝骨关节炎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及指导如何选取针刀操作部位、如何临床运用针刀疗法等几个方面,就经筋理论对针刀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指导意义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经筋理论;膝骨关节炎;病因病机;针刀[中图分类号] R683.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11(c)-0165-04Guiding significance of aponeurotic system theory for needle-knife in treating knee osteoarthritis HE HaijunThe Third Department of Joint, Wangjing Hospital of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102, China[Abstract] In the theory and clinical studi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reating knee osteoarthritis, articular cartilage degeneration as the main pathological mechanism is usually taken to be the sally port, needle-knife therapy is the most common mea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reating knee osteoarthritis, which has achieved good effects in clinic, while there are less studies about the guidance of aponeurotic system theory for needle-knife in treating this disease. Thu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guiding significance of aponeurotic system theory for needle-knife in treating knee osteoarthritis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basic conception of aponeurotic system theory,the understanding of aponeurotic system theory for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knee osteoarthritis, and the guidance for how to choose operating position of needle-knife, how to use needle-knife therapy in clinic.[Key words] Aponeurotic system theory; Knee osteoarthritis;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Needle-knife膝骨关节炎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在软骨退变的同时,也累及滑膜、关节囊、肌肉、肌腱、韧带、筋膜等其他组织[1-3]。

经筋理论对损容性疾病针灸治疗的指导作用

经筋理论对损容性疾病针灸治疗的指导作用

经筋理论对损容性疾病针灸治疗的指导作用经筋理论系经络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区别于经脉系统的独特诊治规律。

“经脉者,内连脏腑、外络肢节”,“行气血而营阴阳”,故大部分学者认为经脉中气血因邪气阻滞不通为损容性疾病的主要病理因素。

却忽视了经脉“伏行分肉之间”,藏于经筋之内,经筋损伤形成“横络”,卡压经脉,是经脉“痹阻不通”的重要原因。

“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所以经筋过用、劳损才是形成损容性疾病的重要因素。

损容性疾病的病因是多方面的,必须重视人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在治疗损容性疾病(面部选穴)的同时更要注重对经筋痹痛而致的相关部位和内脏疾病的调节(整体选穴),标本兼治。

1损容性疾病的经筋病理因素1.1经筋释义:十二经筋是古人运用当时解剖学知识,用当时的医学术语,以十二条运动力线为纲,对人体韧带学、肌学及其附属组织生理和病理规律的概括和总结[1]。

经筋辨证系统与经脉辨证系统是两个相辅相成的系统,都是经络学说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

“经筋主束骨,而利机关”外,还有保护人体内脏,反映病候,调节经脉的作用。

当人体出现过度劳损或感受风寒湿邪或受外伤等因素,将使人体肌肉“津液涩渗,迫切为沫”,形成“横络”,卡压相应的经脉以及现代解剖学的肌肉、神经、血管等组织器官,而发生经络脏腑病或经络五官五体病,这是经筋损伤而引起相关的损容性疾病的主要病因。

1.2经筋与损容性疾病的关系1.2.1与祖国医学的关系:经脉痹阻不通使气血津液不足或气血运行异常是损容性疾病的主要病因。

但是经脉穿行于筋肉之间、经筋之内,经筋“着藏”护卫经脉,调节经脉中气血正常运行。

当经筋反复劳损或受风寒湿邪侵袭时,经筋就会挛缩,甚至形成粘连条索,卡压在此穿出的经脉,使经脉气血运行异常或不足,产生损容性疾病;其二,在美容方面,祖国医学更注重健康之美,精神之美,即所谓“神”美,形与神俱,形神统一,养形可以全神,神旺可以容美,当形体过度劳损产生经筋痹痛,“痛则神归之”,使“心神暗耗”,影响人的精神之美,失去了健康,美丽就毫无意义;其三,“无瘀不成斑”,瘀血痹阻于络脉之上,就会形成斑块,人体用力不当或挫闪跌扑或不协调的运动,会导致经筋附着处的络脉损伤,局部出血和渗出,形成瘀血,故《灵枢·百病始生》“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损伤,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

中医导引术的经筋理论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医导引术的经筋理论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医导引术的经筋理论研究的开题报告中医导引术是中医临床操作中的一种手法,通过按摩、推拿等方法,调节经络系统,疏通经络,使之顺畅。

而经筋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医导引术的应用和理解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经筋理论在中医导引术中的应用。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的不断加重,人们的身体健康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

中医导引术作为中医临床的一种手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常见疾病的治疗中。

而经筋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导引术的理论基础,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和研究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通过对历代经典医籍的文献研究和对中医导引术案例的观察和总结,探究经筋理论在中医导引术中的应用。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经络与经筋的概念和关系2、经络和经筋在中医导引术中的作用和应用3、中医导引术的标志点和穴位,以及其与经筋的关系4、中医导引术在常见疾病的应用及其与经筋的关系本研究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和案例观察两种途径。

文献研究是通过对历代经典医籍的梳理,搜集相关资料,分析整理归纳相关专业知识,形成系统化的理论框架。

而案例观察则是通过对中医导引术的实际应用,总结经验,发现规律,探究其临床应用价值。

三、预期研究成果本研究预期能够:1、深入理解经筋理论在中医导引术中的应用和作用2、建立完整的经筋与中医导引术的理论框架3、探索中医导引术在常见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4、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好的指导方案四、研究进展计划本研究将分为以下阶段:1、文献搜集和资料整理,明确研究方向和重点(1个月)2、案例观察和经验总结,初步探究经筋理论在中医导引术中的应用(3个月)3、理论分析和探讨,形成初步结论(2个月)4、论文撰写和整理,论文答辩(2个月)五、参考文献1. 中华中医药学会. 中医导引术、经络注重和疗法治疗规范[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6.2. 李锡文. 经络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3. 徐仲康. 中医综合技能[M]. 法律出版社, 2015.4. 张鹏程, 王朝飞. 经经络筋的学术内涵[J]. 郑州民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 (1): 55-5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