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学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的部分。十二皮部分布区域是以十二经脉体表的分布范 围为依据, 把全身皮肤划分为十二部分, 分属于十二经。 2 内属:内属五脏六腑,十二经脉所属、络者。 十 二 经 的 循 行 路 线: 手 太 阴 肺 经 —— 手 阳 明 大 肠 经 —— 足 阳 明 胃 经 ——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 —— 手 少 阳 三 焦 经 —— 足 少 阳 胆 经 —— 足 厥 阴 肝 经 ——手太阴肺经 循行路线歌是:肺大胃脾心小肠,胱肾包焦胆肝乡 十 二 经 交 接 规 律: 1 相表里的两经,交接在四肢。 2 手足同名的阳经,交接在头部。 3 手足阴经,交接在胸部 奇 经 八 脉 奇经八脉纵横交错循行于十二经脉之间,是十二经 脉之外的重要经脉。在经络系统中发挥着统率、联系、 调节的作用。 一 密切十二经脉的联系: 奇经八脉分布过程中,不但与十二经脉交叉相接, 加强十二经脉的联系, 补充十二经脉分布上的不足。 而 且对十二经脉 的联系上起到分类组合的作用。如: 1 督脉与手、足三阳经交汇于大椎,而称“阳脉之 海” 。——督脉不和,则脊强直,角弓反张,头重,二 便不利。 2 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于关元穴,足三阴又接手三
经 络 学 说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病理变化及其与 脏腑相关的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 内外感应传到信息的通路系统。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脉:经者径也,有路径的意思。是主干。大多循 行于深部,有一定的循行路线。 络脉:经脉之旁出者为络脉、是经脉的分支、有网 络的意思、 循行于较浅的部位、 有的络脉还显现于体表、 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把人体的所有脏腑、器官、孔窍以 及皮肉、筋骨等组织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 经 络 系 统 一 经脉: 1 十二正经: 前 中 手三阴经: 手太阴肺经 手少阴心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三阳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太阳小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三阳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阳胆经 足三阴经: 足太阴脾经 足少阴肾经 足厥阴肝径 十二正经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与脏腑有直 接的络属关系。 后
奇经八脉: 督脉 任脉 冲脉 带脉 阴维脉 阳维脉 阴跷脉 阳跷脉。 是十二经脉外重要经脉,有联络和 调节十二经脉气血的作用。 3 十二经别: 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分别起于四肢膝肘以上, 有加强十二经脉中表里两经之间的联系和补充十二正 经的作用。 二 络脉: 1 别络:有本经走别经之意,十二经脉和任督两 脉各分出一支别络,加 上脾之大络共十五支,有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表 的联系和渗灌气血作用。 补充正经没有达到的部位。 2 浮络:浮现于体表的络脉。 有沟通经脉,输 达肌表的作用。 3 孙络:最细小的络脉。 分布全身难以计数。有 在体内“溢奇邪” , “通荣卫”的作用。 连属部分 1 外连: 1) 十二经筋: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 筋肉关节的体系。连 缀(zhui)百骸,维络周身,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 2 )十二皮部: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应于体表 三
10 足太阴脾经络脉:自公孙穴分出,在第一跖趾关 节后1寸处,其支脉进入腹腔走向足阳明胃经,联络肠 胃。 11 足少阴肾经络脉:自大钟穴分出,在内踝尖与键 之间下1寸,在内踝后绕足根走向足太阳膀胱经,另一 分支与本经相并上行, 走于心包下, 外行通贯于腰脊部。 12 足厥阴肝经络脉:自蠡沟穴分出,在内踝上5寸 处,别走于足少阳胆经,其支脉经胫骨,上行至睾丸和 整个生殖器。 13 任脉的络脉:自鸠尾穴分出,自剑突下行,散布 于整个腹部。 14 督脉的络脉:在长强穴分出,沿脊柱两旁上行至 项部,散布于头上、下部的络脉,出肩胛部,想左右走 于足太阳膀胱经,进入脊柱两旁的肌肉。 15 脾之大络:在大包穴分出,出于渊液穴下3寸, 脉气散布于胸胁。 (注:亦有加上胃之大络之说:胃之大络:分布于 左乳部下面虚里穴处,从胃脘部贯横膈,并通连肺脏。 ) 二 络脉的作用主要有三: 1 加强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它与经别的区别是, 经别着重于内行经脉的脏腑属络关系。而络脉没有固定 的脏腑属络关系,是着重于沟通肢体的表里关系,经别 是阴经会和于阳经,突出阳经的统率作用。而络脉是阴 经走向阳经,阳经走向阴经,从而相互沟通连接。 2 有统率全身络脉、孙络、浮络、血络的作用,十 二经的络穴部位即是各经络脉的脉气汇集点和枢纽。
胃痛、食滞、呕吐。 曲池穴治疗肘臂痛。 环跳穴治 疗腰、腿痛。 这种近治作用,不受经脉循性部位的制约,即“穴 位所在,主治所及” 。 2 特异性: 很多穴位具有特异性的治疗作用,除了邻近、局部 治疗的普遍性外,还具有治疗远离穴位的头面、脏腑、 器官等疾病的特异性。这种穴位以四肢、膝、肘关节以 下及躯干部少数特定穴为主。穴位的特异性可用“经络 所通,主治所及”的特定穴的特殊治疗作用去认识。临 床上循经取穴近部取穴就建立在这个基础上。 3 双向性: 是指一部分穴位对两种截然相反的病理状态,都有 治疗作用。 如: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穴:既能发汗,又能敛汗。 手厥阴心包经的内关穴:即治心动过速,又治 心动过缓。 足阳明胃经的天枢穴:既能治疗便秘,又能止 泻治痢。 4 多面性: 是指一个穴位具有广泛性,多方面的作用。 如:三阴交穴:主治脾、肾、肝三经的病症。有健 脾理血益肾柔肝的作用。 经外奇穴 中泉穴: (腕背横纹阳溪与阳池连线 中点) 。主治胸中气满不得卧,肺胀满,目中白翳,掌 中热,胃气上逆,唾血,腹中气痛,腕痛等。 5 协同性: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是指选用两个以上性能类同,作用相似的穴位,治 疗某一疾病,以增强疗效。 如:治疗胃脘痛选用中脘穴:调胃止痛,加足三里: 和胃降逆,再加内关穴:宽胸利膈。三穴协同治疗效果 则较好。 6 拮抗性: 是指选用主治作用不同的穴位,使疗效受影响。穴 位既有协同特性。必然有拮抗作用,抵消了疗效。 如:治疗气虚,选用调补气机的气海穴、中脘穴和 膻中穴,就不能配商丘至阴鱼际穴。后三穴无治疗气虚 的作用。同用则影响疗效。 7 敏感性: 每一个穴位的感应和治疗作用, 有其最佳的效应期, 如一个穴位反复应用,易造成敏感性降低和产生适应, 所以相同治疗作用的穴位交替使用,以保证疗效。 选 穴 原 则 1 近部取穴: 穴位的局部治疗作用是穴位主治的共性,即在发病 的脏腑、器官、肢体的部位,就近取穴进行治疗。 如: 胃病: 中脘, 梁门。 肾病: 肾俞, 志室。 肩 痛:肩髃,臑俞。 膝痛:膝关,膝眼。 眼病:睛明,瞳子髎。 鼻病:迎香,巨髎。 耳病: 耳门。 翳风。 面颊: 颧髎, 颊车。 齿 痛:大迎,承浆,地仓。 头痛:百会、头维、印堂、凤池。 近部取穴应用广泛,意在就近调整经络、脏腑、器
十 二 皮 部 一 十二皮部是指十二经脉的机能活动反映于体表 部位,也就是络脉之气散布的所在。十二皮部分布的区 域,是以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范围为依据,所以它具 有两重意义:一是指经脉的整体性,一是指体表的局部 性。 由于皮部居于人体最外层,是人体卫外的屏障,当 其功能失调时,病邪可通过皮部深入络脉、经脉以致脏 腑,日《素问,皮部论》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客 于络脉, “络脉满则注入经脉,经脉满则客于脏腑也” 。 这就是说外邪由表入里的意思。反之当内脏有病时,也 只通过经脉、络脉而反应于皮部。可见皮部与内脏也是 有密切的联系。 二 皮部的临床意义: 皮部有整体和局部两种含义:而整体与局部之间又 互相影响的,凡六淫之邪可由表入里, ,也可以由里出 表,所以在治疗的方法上,如病邪在表,可通过解表的 方法治疗,如病邪已经入里,邪在气分,治疗上可战汗 透邪,使邪由里及表,通过皮部而汗解。如外科、皮科、 伤科也可用由里表达的方式,然而推拿针灸疗法则是通 过局部外治以调节全身机能的一种方法。 腧 穴 理 论 腧 穴 的 特 性 1 普遍性: 每一穴位都能治疗邻近,局部的组织、器官及其内 脏疾病的特性。 如:颊车穴治疗面瘫、面痛、牙痛。 中脘穴治疗
是十二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分布特点都是十二经 脉的四肢部位分别离正经(离)进入体腔(入)然后表 里两经并行,经过相为表里的脏腑,其中足三阳经的经 别都通过心,最后再浅出体表(出) ,而上头面,阴经 的经别合入阳经的经别,而分别注入六阳经脉(合) 。 所以十二经别的分布特点可用“离,入,出,合“四字 概括。 每一对表里两经的经别组成一合,十二经别共组成 六合。十二经别加强了表里经在体内的联系、加强了十 二经脉对头面部的联系。扩大了十二经脉的主治范围, 对脏腑有濡养的作用。 络属关系:十二经脉表里两经组成一合,共为六合。 即十二经的阴经属脏络腑。十二经的阳经属腑络脏因而 形成一阴一阳一脏一腑一表一里的络属关系 1 手太阴肺经 属肺 络大肠 ——— 络肺 属大肠 手阳明大肠经 2 足阳明胃经 属胃 络脾 ——— 络胃 属脾 足太阴脾经 3 手少阴心经 属心 络小肠 ——— 络心 属小肠 手太阳小肠经 4 足太阳膀胱经 属膀胱 络肾 ——— 络膀胱 属肾 足少阴肾经 5 手厥阴心包经 属心包 络三焦 ——— 络心包 属三焦 手少阳三焦经 6 足少阳胆经 属胆 络肝 ——— 络胆 属肝 足厥阴肝经 络 脉
一 络脉的分布: 1 手太阴肺经络脉:自列缺穴分出,在腕后半寸处 走向手阳明胃经,其支脉与手太阴并行直入掌中,散布 于大鱼际 2 手少阴心经络脉:自通里穴分出,腕后1寸处走向 手太阳小肠经,其支脉在腕后1.5寸处别处上行,沿本 经入于心中,向上联系舌根,归属于眼球后(目系)通 入颅腔。 3 手厥阴心包经络脉:自内关穴分出,于腕后1寸处 走向手少阳心包经,散布两筋间,沿本经上行,联系心 包,联络心系(心脏周围的脉络组织) 。 4 手阳明大肠经络脉:自偏历穴分出,于腕后3寸处 走向手太阳肺经,其支脉向上沿臂经肩髃上行至散布于 牙齿下颌角,散布于牙齿。其支脉进入耳中,与耳目所 聚集的宗脉汇合。 5 手太阳小肠经络脉:自支正穴穴分出,于腕后5寸 处走向内注入手少阴心经,其支脉向上经肘部,网络肩 部。 6 手少阳三焦经络脉:自外关穴分出,于腕后上2寸 处内合于手厥阴心包经,另绕行于臂外侧进入胸中。 7 足阳明胃经络脉:自丰隆穴分出,外踝上8寸走向 足太阴脾经,其支脉沿胫骨外缘,向上联络头顶,与各 经的脉气相合,向下联络喉咙和咽峡部。 8 足太阳膀胱经络脉:自飞扬穴分出,在外踝上7寸, 走向足少阴肾经。 9 足少阳胆经络脉:自光明穴分出,在外踝上5寸, 走向足厥阴肝经向下散布于足背跗部。
3 通过它的表里沟通,连接和统率孙络、浮络、血 络的作用,进一步输送营、卫、气、血 ,渗灌、濡养 周身诸髓、百骸等组织。 注:血络:经络发生病变,气血郁结于络脉,就会 出现淤血等现象,这种淤血的经络,叫“血络” 十 二 经 筋 一 十二经筋分布的特点是: 1 它们联属于十二经脉,行于体表,不入脏腑。 2 其循行走向有一个共同规律,都是从四肢末端走 向头身,如足三阴经筋起于足趾,行于股外,上行结于 面部。手三阴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内上行,结于胸部。 3 其起止部位都是在踝、腘、膝、股、髀、臀。腕、 肘、腋、臂、肩、颈等关节,筋肉丰盛联结之处,如同 肢体的肌肉、肌腱、筋膜等组织,有很多相似之处。由 此可见经筋的作用,主要是约束骨骼,利于关节的屈伸 活动,保持人体的正常运动功能。 二 十二经筋的病症: 主要表现在运动方面,如:筋脉的牵引,拘挛,弛 缓、转筋、强直和抽搐等。 在阴阳协调情况下,肢体的屈伸,收展、俯仰、旋 内、旋外等功能正常功能。如失调则发生功能障碍,如: “阳急则反折,阴急則屈不伸” ,寒则反折筋急,热则 筋驰纵不收"等,这就是阴阳寒热失调,致经筋发生的 病症。 关于经筋的治疗,主要在发病部位采取"以痛为腧" 局部取穴,局部的手法刺激,通过局部治疗而调整其经 筋的作用。
阴经,故任脉连接六阴经,故称“阴脉之海” 。——(不 和时 男子:疝气。女子:带下) 3 冲脉:通行上、下、前、后,渗灌三阴三阳有“十 二经脉之海”之称。 4 带脉:围腰一周,约束纵行诸脉,沟通腰腹部的 经脉。 5 阳维脉:联络所有的六阳经,在项部与督脉相合。 阴维脉:联络所有的六阴经,在颈部与任脉相合。 两脉有联系全身阴阳经脉的作用,维持阴阳协调 与平衡。 6 阴跷,阳跷脉左右对称,有分一身左右阴阳之说。 主司眼睑开合,及下肢运动的功能。 二 调节十二经脉气血: 十二经脉气血满溢时,就会流入奇经八脉,蓄以备 用。 十二经脉气血不足时,八脉所涵蓄的气血,溢出 给以补充。有保持十二经气血恒定的作用。故将十二经 比作沟渠,奇经八脉比作湖泊。 三 与某些脏腑关系密切: 奇经八脉不似十二经络属脏腑,但循行中与脑、髓、 女子胞等奇恒之府,以及肾脏等有较密切的联系。如督 脉“入颅络脑”行脊中属肾;任,督,冲脉同起胞中, 相互交通等。 注: 上肢无八脉分布。 2不存在表里关系。 1 3 不存在左右对称关系。 十 二 经 别 十二经别是指十二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