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学说的发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络学说的发展

《黄帝内经》中说“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经络是人体生命能量运行的通道,是中国古老医学关于生命内在运行方式的重大发现。

有别于建立在解剖基础上的西方医学认知方式,它更强调动态整体的看待一个活的人内在生命能量的运转态势和能量转归。一切物质解剖层面的东西都是为这个态势服务的。中医管这个叫气场,这个变化叫气机。

经络学说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理论支柱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经络的发现到经络学说的确立经过了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黄帝内经》的成书标志着经络学说的基本完善,其中对于经络的概念、形态结构己经有了较为清晰的描述,确立经脉循环理论,对经络的功能做了高度的概括,对经络病候进行了总结。

后世历代医家也不断在临床治疗中,特别是针灸推拿方面不断推动经络学说的丰富和发展。

明清之际,一些中西汇通医家,试图从血管、血络的角度来解释经络形质。民国时期,更多医家开始注重从神经的角度阐释经络本质及其功能。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学者对经络学说的认识不断加深。1956 年,经络实质的研究被列为全国自然科学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中国科学界对经络的研究经历了由浅入深的研究阶段。

西方经络研究与我国的研究几乎同步开始。早期,西方在许多方面领先,如第一例经络敏感人是日本的长滨善夫发现的;第一个使用同位素跟踪及照相机现象进行经络研究的是法国的De Vernejoulp (1985)。

经络研究最早的论文是在日本,中谷一雄首先使用电阻测量物理学方法进行经络研究并发现“良导络”(1950)。

世界上已经有160多个国家在临床应用针灸。但总体来说,我国经络研究的整体水平还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宋亚芳等人将现代经络研究基本分为四大类,它们都有着自身对经络的认识和困惑:

01

神经论

主张经络现象是神经系统的一种功能表现,并无独立的经络结构。

神经论目前已涉及从皮层、脊髓到外周传入的各个神经层次以及植物神经结缔组织结构学说。

神经论无法解释感传阻滞现象,对循经皮肤病和循经皮肤显痕这类经络现象,也不能做出圆满解释。

02

体液论

认为经络就是已知的脉管或间隙性结构,包括早期的血脉论、淋巴管论、间隙体液论等,以细胞内液为介质的细胞缝隙连接假说也可包括其中。

体液论的探索均集中在经络的结构,对经络的作用不能完美诠释,只有形态和功能的完美结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经络。

03

能量论

认为经络是某种电磁波或电子能量的优势传递渠道,主要指电磁波、声波等物理性能量,而非细胞能量代谢中的化学能。

但电磁波、声波它们的存在都与经络气道的液气运行有关,如果没有液气实物的存在,也就没有其实物与场的电磁波,所以单纯的能量论也不能很好解释经络现象。

04

筋膜论

从生物学机制方面探索中医经络的物质基础和解剖学构成,得出经络的实质可能是分布于全身的筋膜结缔组织。

《黄帝内经》中经络的功能在于“运行气血”,“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突出强调了经络系统与脑有密切联系,在功能性方面,筋膜论不能很好的解释。

放飞自我,加入得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