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特点比较

合集下载

美日人力资源模式的差异及其原因

美日人力资源模式的差异及其原因

美国和日本人力资源分析比较当今世界正处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新技术革命挑战的时代,在这场竞争和挑战面前,谁能把握21世纪的教育和人力资源管理,谁就能在21世纪处于主动和领先地位,日本和美国分别代表了东西放文化的典型,由于文化不同,而且也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的两个典型,代表了市场经济下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两个极端。

所以通过日美比较,可以加深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认识。

美国HR管理特点:(一)灵活的人力资源配置一方面,美国政府除反四大歧视行为之外,基本上不加限制,任意就业政策依然唱主角。

这种松动的政策为美国员工在国内市场上高度流动打下了基础。

另一方面,美国的劳动力市场非常发达,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极为激烈,企业和个人都具有充分自由的选择。

通过这种双向的选择流动,实现了全社会范围内的个人/岗位最优化配置。

(二)以详细职务分工为基础的制度化管理美国企业在管理上的最大特点是职务分工极为细腻。

这种分工提高了管理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是现代企业经营的基础,同时也为美国公司高度的专业化打下了基础,特别是对员工的录用、评定,工资的制定,奖金的发放,以及职务提升等等,都有了科学的依据。

而公司专业化的管理则对各行各业的专业经理人员的评估起到很强的监控作用。

这也是美国主要商业和投资银行在金融危机中之所以能够避免重大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强化培训美国公司对员工培训工作极为重视,尤其是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其主要方式有:公司内部短期培训,企业送出去培训,在职学习,公司还会不遗余力地送有潜力的经理攻读高级经理商学班等等。

但总的来说,美国企业还较为重视高层经理人员的短期培训,大公司每年花费在这种培训上的费用比例相当高。

(四)强烈物质刺激为基础的工资制度美国公司内部工资制定的基础是职务分工,不同级别的工作,不同专业的工种,不同性质的岗位,不同经历的经理,有着不同的职业要求和不同的工资水准,表现出强烈的刚性。

美国人力资源管理中比较多地偏重于以个人为中心,强调个人的价值,主要是以个人为激励对象。

美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比较

美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比较

美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比较结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我们可以从配置的方式、管理的手段、使用的原则、激励的措施四方面进行比较。

(一)在人力资源配置上,美国主要依赖外部劳动力市场,日本则主要依靠内部培训。

美国企业具有组织上的开放性,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作用。

作为需求方的企业,几乎任何时候所需任何人才,都可在劳动力市场上,通过规范的程序招聘,或通过有目标的市场竞争,从其他企业“移植”;企业过剩的人员,流向劳动力市场。

作为供给方的劳动者,会根据自身条件选择职业,即使从业后对自己潜能有了新的认识,或有了更理想的工作,也会从容迁移。

企业和劳动者之间是简单的短期供求关系,没有过多的权利和义务约束。

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通过双向的选择流动,实现全社会范围内的个人/岗位最优化匹配;缺点是企业员工的稳定性差,不利于特殊人力资本的形成和积累。

日本企业的职工,有70%在本企业工作时间超过10年,而相应的数字,美国是37%。

日本企业具有用人上的相对封闭性,内部培训是满足企业对人力资源需求的主要方式。

认为,高素质的员工,只要经过培训,就能胜任所有工作。

所以,在聘用员工时,特别强调基本素质,不着重个人具体技能。

由于重素质而轻技能,在培训员工上要花很大功夫,日本企业在职工培训上的投入是美国企业的25倍。

培训时不仅要学习技术方面的硬技能,还要学习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上下协调关系等“软知识”和“软技能”。

它的一个特点是,职工在本企业继续就业才能发挥作用,一旦离开就会失去,没有市场价值。

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就业稳定性增强,员工不愿离开熟悉的企业,企业也不愿意放弃自己培养的员工,这有利于特殊人力资本的形成和积累;缺点是增加了培训费用,阻滞了员工的流动,难以实现社会范围内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

(二)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美国实现了高度专业化和制度化,日本则具有情感式色彩。

美国企业管理的基础是契约、理性,重视刚性制度安排,组织结构上具有明确的指令链和等级层次,分工明确,责任清楚,讲求用规范加以控制,对常出现问题处理的程序和政策都有明文规定。

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比较及对中国的借鉴

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比较及对中国的借鉴

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比较及对中国的借鉴由于历史基础差异和文化价值差异等方面的原因,导致各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具有许多的不同。

本文论述美、日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并进行比较,形成系统性认识。

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议。

标签: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借鉴激励机制一、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分析1.人力资源配置方面。

美国劳动力市场非常发达,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企业和个人具有充分自由的选择,企业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从市场上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人才,劳动者也可以按照意愿自由择业或辞职,人力资源配置灵活。

这种方式有能够在全社会范围内灵活地实现个人与岗位的最优化配置,对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有着重要意义,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但是任意就业的政策造成短期行为现象严重,员工流动比较频繁,打乱了企业的长期培训计划,影响了企业发展战略的实施。

日本企业推行稳定的雇佣政策,对于员工的培训及政策的制定有一个长期的计划。

在选人方面非常严格谨慎,重视基本素质,即可开发性。

重视员工培训,实行以能力开发为目标的企业内部培训制度,分层次分类别分时期进行系统培训。

这有利于提高日本员工的素质、技术水平及知识的积累,提高员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然而这也增加了培训费用,在经济不景气时期会给企业带来沉重的负担,而且长期雇佣制度阻碍人才在全社会的自由流动,不利于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

2.人力资源管理方面。

美国企业在管理上实现制度化和专业化管理,职务分工明确细腻,岗位专业性要求高。

这种分工提高了管理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为美国公司高度的专业化打下了基础,特别是对员工的录用、考评、工资的制度,奖金的发放以及职务提升等等都提供了依据。

然而,高度专业化不利于员工的全面发展,不利于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与形成。

日本企业一方面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大部分企业实行年工序列制,另一方面重视企业文化建设,重视情感沟通。

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

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

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杨瑞玲 美国和日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资本主义发展不同阶段的典型代表,美国模式的特点是高度市场化和制度化,注重优秀人才的提拔;日本模式的特点是劳资关系融洽,职工队伍稳定,工人积极性高。

其他西方国家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大多都处于二者之间,研究比较这两种模式,对于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不同时期美日模式的优劣第一时期,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60年代。

从19世纪末开始,美国企业就率先从传统的家庭资本主义经济转变为以现代化大企业为特征的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现代化大企业的主要特点是适应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需要,通过建立大型企业,形成资本密集型的生产,取得规模经济,使企业的竞争力增强,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赢利机会。

美国企业的成功和随之而来的美国企业在世界市场上的统治地位,使美国企业的管理模式迅速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学习、模仿的样板。

日本也不例外,在人事管理中引入了美国企业在雇用、训练和调动工人时的评估制度、工作岗位分析制度以及生产过程和人员使用合理化的方法和制度。

但是,在引进过程中,日本企业发现,要与美国老师竞争,并不能完全照搬老师的做法。

鉴于自己国内市场狭小和对生产灵活性的要求,企业必须在调动工人积极性、提高劳动者技能、强化质量管理等方面比美国企业做得更好。

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日本企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这就是终身雇用制、年功序列制和福利型经营管理制度。

第二时期,60年代至80年代后期。

从60年代开始,日本管理模式的竞争力逐步显露出来,在钢铁、造船、汽车、家用电器、光学仪器等很多领域对美国产品形成了强大的冲击。

有趣的是,美国企业最初以为它们竞争力的缺乏是因为企业历史悠久、设备老化及不公平竞争。

为此,一些企业曾经投巨资更新设备,要求政府采取贸易保护等等,但现代化的设备和强迫日本开放国内市场仍然无法改变美国产品缺乏竞争力的现实。

美国人在进一步研究后普遍认识到,日本企业的竞争力主要来源于其独特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及其调动起来的职工劳动积极性和献身精神。

美、德、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

美、德、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

4、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劳工关系。

6、模糊的职务设计和人与职务的双向开发。

缺点:1、缺乏与时俱进的先进性。

2、具有真才实学的员工容易被埋没,难以得到重用。

3、终身雇佣制限制员工视野及其创造性。

4、由于文化问题,造成女性人力资源被忽略。

5、官僚主义横行。

6、人力资源的利用缺乏规章制度可循。

二、1.人力资源配置上2.人力资源管理上3.人力资源使用上4.人力资源鼓励上优点:1.通过双向的选择流动,实现全社会范围内的个人/岗位最优化匹配。

2.工作内容简化,易胜任,即使出现人员"空穴",也能很快填充,而且简化的工作内容也易形成明确的规章和制度,摆脱经验型管理的限制。

3.拓宽了人才选择面,增加了对外部人员的吸引力,强化了竞争机制,创造了能人脱颖而出的时机。

4.企业景气的时候不用考虑对员工有额外的支付,减少了开展本钱。

缺点:员工只有37%在本企业工作时间超过10年。

2.缺点是员工自我协调和应变能力下降,不利于通才的培养形成。

4.缺点是如遇经济不景气,企业无法说服员工通过减少.工资、降低本钱来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只能解雇员工去除剩余的生产能力,导致员工对企业缺乏信任,形成对抗性的劳资关系。

三、德国1、员工招录和使用方面,德国企业对人员素质要求很严,不管是管理人员还是工人,都必须完全符合岗位要求的条件,并经过严格的考试合格才被企业聘用,决不迁就或降低标准。

2、员工考核与晋升方面3、员工培训方面,德国政府将员工教育放到战略高度上来认识,实行所谓的“双轨制〞“再教育〞,包括为适应工作提高业务水平进行的进修教育;为提高职务进行的晋升教育;为调整岗位、行业而进行的改行教育;为适应特殊工作而进行的特殊教育;也有为提高文化水平的短期培训教育。

这些培训形式多样,有的在企业内进行,有的是假设干企业联合进行,有的委托学校代培。

这一切对培养高素质的员工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4、工资和奖励方面5、保险与福利方面6、劳资关系方面优点:1.工作岗位要求严格,不迁就,职能明确。

不同国家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

不同国家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

不同国家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国家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往往受到其国情、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对美国、日本和中国三个国家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行比较分析。

首先是美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美国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典型代表,其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

在雇佣方面,美国企业更加注重招聘和选择,通常对员工进行面试和测试,以确保雇佣的员工具备足够的能力和技能。

薪酬方面,美国采取绩效工资制度,即将薪酬与员工的工作绩效挂钩,以激励员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此外,美国还注重员工的发展和培训,鼓励员工参加各类培训课程和职业发展计划,以提升员工的能力和职业发展。

其次是日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日本是一个高度集体主义社会,其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强调团队合作和员工忠诚度。

在雇佣方面,日本企业注重长期稳定的雇佣关系,通常采用一次性录用,即大学毕业生入职后长期任用的方式。

薪酬方面,日本采取固定工资制度,并提供一系列的福利待遇,如医疗保险、年金制度等,以确保员工的福利和安全。

此外,日本企业也注重员工的培训和发展,鼓励员工参加内部培训活动和分配到不同部门锻炼,以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和全面素质。

最后是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其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受到政策导向和文化影响较大。

在雇佣方面,中国企业通常采用用工合同制度,以确保雇佣关系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薪酬方面,中国企业采取基本工资+绩效工资的制度,将薪酬与员工的工作表现挂钩,同时也注重提供一些福利待遇,如商业保险、住房补贴等。

此外,中国企业也在不断完善员工培训和发展机制,鼓励员工参加各种培训计划和学习交流活动,提升员工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不同国家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受到其国情、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各有其特点。

美国注重市场机制的作用,强调招聘和选择、绩效工资和员工发展;日本强调团队合作和员工忠诚度,注重长期稳定的雇佣关系和固定工资制度;中国注重政策导向和文化影响,采用用工合同制度、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和员工培训发展等模式。

各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比较

各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比较

各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比较人力资源管理是组织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涉及到员工的招聘、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等方面。

不同国家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因为各国文化、法律法规和经济环境的差异而存在一定的差异。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比较各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1.招聘和选拔在招聘和选拔方面,不同国家有各自的特点。

例如,在美国,招聘更加注重个人能力和技能,倾向于简历和面试来评估候选人的适应性。

而在日本,公司更注重学历和社会背景,在招聘过程中综合考虑候选人的学校、社团和家庭背景。

此外,在中国,关系网络也被认为在招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培训和发展在培训和发展方面,各国也有不同的做法。

在美国,培训和发展往往是员工个人的责任,公司主要提供资源和支持。

而在日本,公司更加着重于内部培训和发展,通过长期稳定的雇佣关系来提高员工的技能和能力。

在中国,许多公司也开始重视培训和发展,通过提供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来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

3.绩效管理绩效管理是评估员工工作表现的一种方式。

在美国,公司倾向于使用直接和间接的绩效评估方法,例如员工自评、同事评估和上级评估等。

而在日本,公司更注重团队的绩效,通过集体评估和考核来评估员工的表现。

在中国,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绩效管理模式,不同公司采用不同的方法,例如360度评估、绩效计分卡等。

4.薪酬福利薪酬福利是吸引和激励员工的关键因素。

在美国,薪酬更加注重个人绩效和市场竞争力,通过吸引高薪来留住人才。

而在日本,薪酬福利往往是团队为单位,公司为员工提供稳定和福利丰厚的就业关系。

在中国,随着经济的发展,薪酬福利也开始越来越重要,许多公司通过提供竞争力的薪资和福利来吸引和留住优秀的员工。

总体来说,各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与各国的文化、法律法规和经济环境有关。

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同国家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也在相互借鉴和融合中不断发展进步。

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

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
美、日人力资源管理 模式比较
一、美、日人力资源管理 模式的特点
(一)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特点 1、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 2、以详细职业分工为基础的制度化管理 3、刚性工资制度 4、注重物质刺激和人才提升的跳跃性 5、对抗性的劳资关系
一、美、日人力资源管理 模式的特点
6、人力资源的全球化引进 7、硬性的管理方式 (二)日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特点 1、终身雇佣制 2、年功序列工资制 3、企业内工会与合作性劳资关系 4、重通才、轻专家
一、美、日人力资源管理 模式的特点
5、注重在职培训 6、注重精神激励的工资福利政策 7、温情主义的管理方式
二、美、日人力资源管理 模式将趋向融合
(一)美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变化 1、更加注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企业文 化”建设 2、采取各种措施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与主动性 3、人力资源政策与公司经营战略紧密 结合
二、美、日人力资源管理 模式将趋向融合
(二)日本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变化 1、终身雇佣制以新的形式存在下来 2、年功序列制逐渐被绩效机制取代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比较

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比较

第 1 页共1 页
摘要:
才将成为企业竞争的基础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在不同国家、不同行业、不同企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揭示不同管理模式的最终决定因素,找出内在的因果关系规律,是目前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深化研究的突破点。

一、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特点比较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特点,可以通过配置方式、管理手段、使用原则、激励措施四方面进行概括和描述。

(一)美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特点
这里谈到的美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形成的,它是资本主义大规模生产的典范。

1.人力资源配置上,主要依赖外部劳动力市场。

这种方式通过双向的选择流动,实现全社会范围内的个人/岗位最优化匹配
2.人力资源管理上,实现最高度专业化和制度化。

这种管理方式工作内容简化,简化的工作内容也易形成明确的规章和制度。

…………
参考文献:
[1]李华.数技术原理.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2]魏梁.振动摩擦焊机常见故障分析.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00,(1).。

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比较及对中国乡镇企业的启示(doc)

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比较及对中国乡镇企业的启示(doc)

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比较及对中国乡镇企业的启示【摘要】?2?1世纪企业管理的重心将由物资资源的管理转向人力资源的管理?,知识将成为企业的关键性资源?,人才将成为企业竞争的基础。

怎样激发员工的创造性、挖掘员工潜力?,从而提高组织效率?,是各国、各类企业都在研究的重要课题。

配备合适的人员、从事合理的工作设计、改进工作制和工作报酬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内容?,必须结合企业的实际加以科学化和规范化。

美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机械式组织结构的典型?,日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有机式组织结构管理的代表?,本文通过对两者的比较分析?,揭示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外在决定因素?,再结合我国乡镇企业的实际情况?,推导出其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应具备的特点。

希望此文能对中国乡镇企业管理能有所启示。

人力资源管理?,在不同国家、不同行业、不同企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舍弃表象因素?,对“黑箱”进行解构?,揭示不同管理模式的最终决定因素?,找出内在的因果关系规律?,是目前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深化研究的突破点。

本文试图采取“先归纳、后演绎”的方法?,对东方的日本企业和西方的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先归纳探究其模式产生的根源?,再从中国乡镇企业这一特定对象所面临的输入因素出发?,演绎推导出其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输出特征。

一、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特点比较????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特点?,可以通过配置的方式、管理的手段、使用的原则、激励的措施四方面?,进行概括和描述。

(一?)美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特点????这里谈到的美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形成的?,至今仍是美国企业显着特征?,它是资本主义大规模生产的典范。

1??人力资源配置上?,主要依赖外部劳动力市场。

美国企业具有组织上的开放性?,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作用。

作为需求方的企业?,几乎任何时候所需任何人才?,都可在劳动力市场上?,通过规范的程序招聘?,或通过有目标的市场竞争?,从其他企业“移植”?,企业过剩的人员?,流向劳动力市场。

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及启示

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及启示

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及启示
人力资源管理在世界上具有普遍意义。

美国和日本是拥有大量最先进企业的国家,它们在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美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注重精英管理,视企业员工为主观自由的企业自主者,崇尚个体表现,更注重员工的权利,以提高员工的创造力和意识形态。

日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注重团队精神,视企业员工为企业的一份子,强调考勤重视礼节,推崇企业第一性,以增强员工的忠诚度和责任感。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美国和日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各有优势,前者实行以激励为导向的灵活管理,后者实行以压抑为导向的紧密管理。

从中可以启示我们,以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作为参照,要融合两者优点,构建属于一国公司的一套管理模式,不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使企业能够更好地服务大众。

美德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

美德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

美、日、德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总结一、日本日本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在“二战”以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发展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的,为日本的经济腾飞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目前还有许多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仍保持其特性。

1.终身雇佣制:终身雇佣制是日本企业管理最突出也是最有争议的政策。

这对于采用全面质量管理的制造业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第一,有助于公司对员工的长期培训;第二,有利于企业文化的发展;第三,可以减少不必要的人员流动,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第四,也有利于贯彻执行企业的生产营销战略。

直到今天,大部分制造企业仍然保持着稳定的就业政策,但是这种稳定的就业政策随着日本经济的衰退,企业利润的下降而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2.年功序列制年功序列制的管理方式对于人才的长期培养有很大的好处。

老员工的丰富经验为企业在职培训提供了巨大的知识财富,这种体系也有益于企业文化的传播。

日本人还认为,以论资排辈的原则评估员工的工作成就可以去掉许多评估中的不客观的因素。

但这种方式却不利于以白领阶层为主的金融服务行业,论资排辈的管理方式,打击了专业人才工作的积极性,这也是金融业在金融风暴中受到重创的主要原因。

3.注重在职培训日本企业最重要的管理方法是对员工,特别是在制造业工作的蓝领阶层进行系统的全方位的公司文化、统计知识、生产体系及质量管理的培训。

这种培训的过程是工人接收“人力资本投资”的过程,也被学者们称为“蓝领工人白领化”。

由于重视在职培训,工人在漫长的岁月中积累和丰富了技术知识,促进了对企业的忠诚,生产力大大提高,这对增进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增加企业的效率,提高产品的质量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重视通才的培养日本企业与美国不同,更重视通才的培养。

日本企业分工粗放,员工往往接受多方面的知识,并在企业内部不同部门轮班训练。

他们认为这种通才管理方式的优点是能够发挥全体员工在企业中的创造力和凝聚作用。

但是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许多日本银行发现这种“重通才轻专家”的倾向直接影响了工作效率。

关于美国、日本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

关于美国、日本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

关于美国、日本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当今世界正处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新技术革命挑战的时代,在这场竞争和挑战面前,谁能把握21世纪的教育与人力资源管理,谁就能在21世纪处于主动和领先地位,日本和美国分别代表了东西方文化的典型,由于文化不同,而且也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的两个典型,代表了市场经济下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两个极端。

所以通过日美比较,可以加深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认识。

一、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特点比较1.美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特点。

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的美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其制度化、规范化的程度很高,强调制度管人,缺乏以人为中心的劳动价值观,其管理模式属于管理技术型。

(1)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

美国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对市场依赖性很强,需要什么样的人,通过市场招聘、筛选,甚至不惜挖别的企业“墙角”;不需要的人,则毫不留情地予以解雇,由市场去安排就业。

这样,雇主和雇员之间就是一种直截了当和相当短期的市场买卖关系,员工流动性很大,企业员工队伍不稳定。

(2)以详细职业分工为基础的制度化管理。

美国企业的职业分工极为细腻,全国各行各业约有20000多种职称。

比如,美国一家汽车制造厂中蓝领工人的工种有电工、机械工、清洁工、搬运工等,总计达数百种之多,美国的这种职业分工的基础是详细的职务分析。

明确和详细的职业分工对企业招聘的新员工,客观地评定员工的工作成绩,有依据地制定公司员工的工资水平,有目标地发放奖金,合理地从事职务提升,评级提级等打下了基础。

而且在这种制度化的管理下,企业内部实行垂直领导,等级关系明确,上级对重大问题进行决策,下级对上级的指示必须执行。

(3)人才晋升的跳跃性和物质激励。

美国公司管理阶层注重个人表现,不搞论资排辈,较多地偏重于以个人为中心,强调个人的价值。

人才晋升的依据主要是工作绩效考核而不是工作年限。

新职工只要能在工作中做出成绩,就可能很快得到提拔,而不必论资排辈地“熬年头”。

美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

美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

美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美日两国的企业都发现了各自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上的不足,都在相互借鉴对方的长处。

众所周知,70年代以前,由于美国企业在世界上的霸主地位,美国模式也成为企业成功的象征,许多企业包括日本企业都纷纷学习该模式;7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企业的管理方式逐渐显示出强大的竞争力,特别是在制造业对美国同行构成了强烈的冲击,日本模式也成为众多企业效仿的对象。

而到了90年代初,美日两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形势又发生了逆转,受泡沫经济和经济危机的困扰。

日本的大中型企业尤其是金融服务业的经营绩效大幅度下滑,相反,美国高科技企业则在国际舞台上高唱凯歌。

这又迫使日本企业对其模式进行反思,他们又回过头来重新学习,以图建立一个更高效率的管理模式。

而美国企业有了前车之鉴后,也在不断地深化、扩大该模式所获取的成果。

美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美国企业已经开始对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行必要的修改,但历史上所形成的特点仍然继续存在着:1.灵活的人力资源配置一方面,美国政府除反四大歧视行为之外,基本上不加限制,任意就业政策依然唱主角。

这种松动的政策为美国员工在国内市场上高度流动打下了基础。

另一方面,美国的劳动力市场非常发达,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极为激烈,企业和个人都具有充分自由的选择.通过这种双向的选择流动,实现了全社会范围村的个人/岗位最优化配置.2.以详细职务分工为基础的制度化管理美国企业在管理上的最大特点是职务分工极为细腻。

这种分工提高了管理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是现代企业经营的基础,同时也为美国公司高度的专业化打下了基础,特别是对员工的录用、评定,工资的制定,奖金的发放,以及职务提升等等,都有了科学的依据。

而公司专业化的管理则对各行各业的专业经理人员的评估起到很强的监控作用。

这也是美国主要商业和投资银行在金融危机中之所以能够避免重大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3.强化培训美国公司对员工培训工作极为重视,尤其是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其主要方式有:公司内部短期培训,企业送培,在职学习,公司还会不遗余力地送有潜力的经理攻读高级经理商学班等等.但总的来说,美国企业还较为重视高层经理人员的短期培训,并且大公司每年花费在这种培训上的费用比例相当高。

美、日、中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特点

美、日、中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特点

美、日、中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特点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巨大动力,不同的国家在自己的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形成了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又出现了相互融合的趋势,本文对美国、日本和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特点进行了肤浅的总结,以期对我国的企业有一些启示。

标签:人力资源管理资源配置多口进入人力资源管理从80年代确立至今,已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

人们在“三分靠技术,七分靠管理”的思想影响下,愈发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它是存在于人身上的社会财富的创造力,亦是人类用于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的体力、技能和知识的综合反映。

随着全球经济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开始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美、日经济的发展一直名列世界前位,他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和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不尽相同,我们应从他们的管理模式中获得何样的经验与启迪呢?现将美、日、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特点做一下肤浅的总结与归纳,以期对我国企业的发展,尤其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有些帮助。

一、美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特点美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形成的,至今仍是美国企业的显著特征,也是资本主义大规模生产的典范,它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人力资源配置上,主要依赖外部劳动力市场。

美国的企业和劳动者之间是简单的短期供求关系,没有过多的权利和义务约束,这主要是因为美国企业具有组织上的开放性,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作用。

它的这种方式有利于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益,它的不足之处在于企业员工的稳定性较差。

2.人力资源使用上,采取多口进入和快速提拔。

美国企业重能力,不重资历,对外具有亲和性和非歧视性,这种机制拓宽了人才选择面,增加了对外部人员的吸引力,强化了竞争机制,但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不强。

3.人力资源管理上,实现最高度专业化和制度化。

美国企业在组织上具有明确的指令链和等级层次,分工明确,责任清晰,讲求用规范加以控制,对常见问题处理的程序和政策都有明文规定。

美日两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对比分析

美日两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对比分析

美日两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对比分析一、美国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特点1.灵活的人力资源配置。

美国的劳动力市场非常发达,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极为激烈,企业和个人都具有充分自由的选择权。

通过这种双向的选择流动,实现了全社会范围内的个人/岗位最优化配置。

2.以详细职务分工为基础的制度化管理。

美国企业管理上最大特点是职务分工极为细腻,这种分工提高了管理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是现代企业经营的基础,同时也为公司高度的专业化管理打下了基础,特别是对员工的录用、评定,工资的制定,奖金的发放,以及职务提升等,都有科学的依据。

专业化的管理对各行各业的专业经理人员的评估起到很强的监控作用。

3.强化培训。

美国公司对员工培训工作极为重视,尤其是专业知识的培训。

其主要方式有:公司内部短期培训、企业送培、在职学习,以及不遗余力地送有潜力的经理攻读高级经理商学班等。

大公司每年花费在这种培训上的费用比例相当高。

4.强烈物质刺激为基础的工资制度。

工资制定的基础是职务分工,不同级别的工作,不同专业的工种,不同性质的岗位,有着不同的职业要求和不同的工资水准,表现出强烈的刚性。

美国多偏重于强调个人的价值,以个人为激励对象。

总裁的年收入(包括奖金)可以高达上千万,是普通员工工资的几百倍,这对激励中高层领导实现自我价值,努力工作,增加公司的收入起了较大的作用,然而,这种刚性的工资制度是建立在员工与企业之间纯理性的基础上,两者的关系完全是一种契约关系,这容易造成劳资关系的对抗性。

二、日本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特点1.终身雇佣制。

终身雇佣制是日本企业管理最突出也是最有争议的政策。

这对于采用全面质量管理的制造业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第一,有助于公司对员工的长期培训;第二,有利于企业文化的发展;第三,可以减少不必要的人员流动,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第四,有利于贯彻执行企业的生产营销战略。

直到今天,大部分制造企业仍然保持着稳定的就业政策,但这种稳定的就业政策随着日本经济的衰退,企业利润的下降而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中日美典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特点分析与比较

中日美典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特点分析与比较

中日美典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特点分析与比较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特点,可以通过配置的方式、管理的手段、使用的原则、激励的措施四方面,进行概括和描述。

(一)中国的基于行政化的关系主义管理模式改革开放进三十年来,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基本实现了由传统的计划人事管理模式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转变,但与西方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比较还存在着很大差距。

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定位仍属于“行政化的关系主义管理模式”。

如江苏中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天科技在20世纪90年代初进入光纤通信领域,现已形成电信、电力两大主营产品产业链,涉足投资、置业、酒店服务等行业,成为拥有15家公司的现代企业集团。

1.行政化管理为基国有企业中,等级森严、官本位思想严重,集权现象普遍。

无论国企还是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更多体现出人事管理的特征,制度刚性强,机制不灵活,管理机械化。

因此,我国企业的人力管理基础仍只能定义在行政化管理为主。

这种模式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大多数情况下能体现出效率性,但效果性较差。

2.关系与资历重于能力的用人观,中国的企业在用人方面有“关系与资历”重于能力的特征。

国营企业中,人的地位高低仍按“等级”衡量,普通的晋升需要“论资排队”,特殊的提拔需要看“上下级关系”如何。

民营企业中,基于“裙带关系”、“血缘关系”为主的用人观念与行为,使中国的“经理人市场”始终处于“褪棍”发展之中。

3.固定型与流动型并存的混合用工形式,中国企业的用工制度已从“形式”上全面走向了“合同聘用制”,之所以在形式上加了双引号,主要是国营企业从实质上讲还很难完全做到“合同聘用制”。

目前的国企还不具有完全自主地解聘人员的权利,除非职工自愿提出离职。

而民营企业基本上是完全的“合同聘用制”,企业和员工具有“双向选择”性。

因此,国企的用工形式基本上属于“固定型”,而民企的用工形式属于“流动型”。

相比较而言,国企员工之间缺乏竞争,危机意识差;民企员工竞争压力大,人员流动程度高。

美国与日本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美国与日本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20世纪,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美、日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根据各自国家的社会文化环境的特点,逐步形成了两种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和模式。

一、美国模式的基本特点人力资源管理的美国模式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20世纪80年代以前一直在美国组织尤其是企业中占主导地位。

概括起来,美国模式的基本特点是:注重竞争机制,制度化管理,劳资之间的关系具对抗性。

具体来说,主要有:(一)鼓励个人自我实现的竞争机制企业鼓励通过个体自我实现的竞争机制来实现企业追求效益的目的。

其经营管理是以目标管理为中心的责任分工制来实现的。

企业对职工的管理一般采用优胜劣汰的竞争方式,如果不能适应工作,就被淘汰。

而职工随着功绩的增长也对企业不断加码,如果不能满足就辞职。

这种情况导致美国企业中的职工的就业稳定性较差。

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986年的一份报告显示,职工在企业中就业时间超过10年的比重,各国的数据是:美国为37%,英国为39%,意大利为46%,德国为53%,法国为58%,日本为70%。

美国的就业稳定性最低。

(二)员工管理的制度化在岗位配置上,注重职务的功效性,主张“先有事后有人”,人要适应岗位要求。

因此企业一般是通过明确而详细地记载职责范围的“职务记述书”来建立和维护组织功能的。

企业中分工明确,责任清楚,对常规问题的处理都有明文规定。

员工在什么位置上就干什么活,不同位置和工种的人是不能随便交叉使用和侵权的。

企业内部实行垂直领导,等级关系明确,上级对重大问题进行决策,下级对上级的批示必须服从。

这就是所谓的员工管理的“制度化”。

(三)人员晋升上的“快车道”在美国企业中,员工进入企业的各个岗位有多种渠道,而不必逐级提拔。

一般来说,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可以直接进入管理岗位;MBA则更是可以直接进入管理层。

管理者甚至是高层管理者可以从组织内部提拔,也可以从市场或其他组织优秀的员工中进行挑选。

新员工只要表现突出,也可以立即得到重用,而不必“熬年头”,这就是所谓人员晋升上的“快车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特点比较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特点,可以通过配置的方式、管理的手段、使用的原则、激励的措施四方面,进行概括和描述。

(-)美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特点
这里谈到的美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形成的,至今仍是美国企业显著特征,它是资本主义大规模生产的典范。

1.人力资源配置上,主要依赖外部劳动力市场。

美国企业具有组织上的开放性,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作用。

作为需求方的企业,几乎任何时候所需任何人才,都可在劳动力市场上,通过规范的程序招聘,或通过有目标的市场竞争,从其他企业“移植”;企业过剩的人员,流向劳动力市场。

作为供给方的劳动者,会根据自身条件选择职业,即使从业后对自己潜能有了新的认识,或有了更理想的工作,也会从容迁移。

企业和劳动者之间是简单的短期供求关系,没有过多的权利和义务约束。

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通过双向的选择流动,实现全社会范围内的个人/岗位最优化匹配;缺点是企业员工的稳定性差,不利于特殊人力资本的形成和积累。

日本企业的职工,有70%在本企业工作时间超过10年,而相应的数字,美国是37%。

2.人力资源管理上,实现最高度专业化和制度化。

美国企业管理的基础是契约、理性,重视刚性制度安排,组织结构上具有明确的指令链和等级层次,分工明确,责任清楚,讲求用规范加以控制,对常现问题处理的程序和政策都有明文规定。

大多数企业都有对其工作岗位所设的《工作岗位要求矩阵》,详细描述每个岗位对人员素质,包括知识、技艺、能力和其他方面的具体要求。

企业分工精细、严密,专业化程度很高,员工在各自岗位上工作,不得随便交叉。

这种手段的好处在于,工作内容简化,易胜任,即使出现人员“空穴”,也能很快填充,而且简化的工作内容也易形成明确的规章和制度,摆脱经验型管理的限制;缺点是员工自我协调和应变能力下降,不利于通才的培养形成。

3.人力资源使用上,采取多口进入和快速提拔。

美国企业重能力,不重资历,对外具有亲和性和非歧视性。

员工进人企业后,拥有管理学硕士学位的人可以直接进入管理阶层,受教育多的人起点也高。

企业的中高层领导,可以从内部提拔,也可以选用别的企业中卓有建树者,一视同仁。

员工如果有能力,有良好的工作绩效,就可能很快得到提升和重用,公平竞争,不必熬年头,论资排辈。

这种用人原则的好处在于,拓宽了人才选择面,增加了对外部人员的吸引力,强化了竞争机制,创造了能人脱颖而出的机会;缺点是减少了内部员工晋升的期望,削弱了工作积极性。

由于忽视员工的服务年限和资历,导致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不强。

4.人力资源激励上,以物质刺激为主。

美国企业多使用外部激因,少使用内部激因重视外酬的作用。

认为,员工工作的动机就是为了获取物质报酬。

可以不向员工说明此项工作的意义,但必须说明此项工作的操作规程,员工可以不理解工作本身的价值,但必须把工作完成好才能获取相应的报酬,员工得到认为合理的报酬后,就不应该再有其他要求了。

因此,员工的报酬是刚性的工资,收入的
95%甚至99%以上都是按小时计算的固定工资。

这种措施的好处在于,企业景气的时候不用考虑对员工有额外的支付,减少了发展成本;缺点是如遇经济不景气,企业无法说服员工通过减少.工资、降低成本来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只能解雇员工清除剩余的生产能力,导致员工对企业缺乏信任,形成对抗性的劳资关系。

(二)日本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特点
二战后,日本经济恢复和高速发展时期形成的日本模式和美国相比,是资本主义灵活大规模生产的典范。

1.人力资源配置上,主要依靠内部培训。

日本企业具有用人上的相对封闭性,内部培训是满足企业对人力资源需求的主要方式。

认为,高素质的员工,只要经过培训,就能胜任所有工作。

所以,在聘用员工时,特别强调基本素质,不着重个人具体技能。

由于重素质而轻技能,在培训员工上要花很大功夫,日本企业在职工培训上的投入是美国企业的25倍。

培训时不仅要学习技术方面的硬技能,还要学习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上下协调关系等“软知识”和“软技能”。

它的一个特点是,职工在本企业继续就业才能发挥作用,一旦离开就会失去,没有市场价值。

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就业稳定性增强,员工不愿离开熟悉的企业,企业也不愿意放弃自己培养的员工,这有利于特殊人力资本的形成和积累;缺点是增加了培训费用,阻滞了员工的流动,难以实现社会范围内,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

2.人力资源管理上,具有情感式色彩。

日本企业管理的基础是关系,重视富有弹性的制度安排,组织结构上具有含蓄的职务主义,侧重于靠人对企业进行控制。

一方面有严明的纪律和严格的要求,另一方面又有一种无形的约束和含蓄的控制,企业更侧重于通过树立信仰,灌输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员工的行为,使其自觉地与企业目标和要求保持一致。

企业内良好稳定的人际关系,情感上的互动,是管理的主要手段。

日本企业允许而且鼓励职工在精通本职专业技术同时,学习其他专业知识,实行工作转换制。

这种手段的好处在于,极大地调动和发挥了员工的潜在积极性和创造性,满足了个人爱好和兴趣,有利于专业的深化,个人的全面发展和技术上的创新与开发;缺点是内部容易形成家庭主义纠纷、姑息迁就、公私混同等弊端。

3.人力资源使用上,采取有限入口和内部提拔。

日本企业具有保守性和排他性,有新的工作需要时,一是从学校吸收,二是尽可能通过内部调节来满足,因为从劳动力市场上招聘的人员。

或许只具备新工作需要的硬技能,却大都不会拥有在企业工作需要的软知识和软技能,重新培训已具备软知识和软技能的员工再去掌握新的硬技能,比起招聘外人来得快捷、划算。

因而日本企业人才使用的人口狭窄,进入企业必须从基层干起,通过按部就班的培养过程,逐步了解企业、认可企业、完善自身、创造效益,求得提拔重用。

对人的评价与提升采取比较慎重的态度和渐进式的方法,不以一时一事取人,侧重于全面、历史地考察。

这种用人原则的好处在于能够比较客观深入地对人做出评价,鼓励人们踏踏实实工作,树立长远的工作观念,避免短期行为,保证人才选拔的正确性;缺点是缩小了人才选择面,不利于吸引外部人才,不利于企业人才结构的优化。

4.人力资源激励上,以精神激励为主。

日本企业在直视使用外部激因同时,更多地使用内部激因,发挥内酬的作用。

采取终身启佣制度,不轻易解雇工人,即使企业处于困难时期,它可放假、停工也不会将工人赶出工厂,除非职工犯了严重错误或触犯刑律,才会解职。

领导与员工之间,雇主与雇员之间,以及职工之间,除了工作上互相配合、通力协作外,还注重不断增强相互间的亲密感和信任感,努力创造一个友好、和谐和愉快的气氛。

使员工有充分的安定感、满足感、归属感,在工作中体味人生的乐趣和意义。

企业还吸收职工参加管理,使职工不但对企业经营状况能及时了解和掌握,而且能对重大问题的决策发表意见,形成合作性的劳资关系。

物质激励也是弹性工资,工人收入的25%左右是根据企业经营状况得到的红利。

这种措施好处在于,精神激励调动了普通职工的积极性和献身精神,工资成本的灵活性使日本企业无需大批解底工人也能比较容易地渡过经济不景气难关;缺点是淘汰率低容易影响员工进取心,集体决策影响决策的果断性和时效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