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每日一题

八年级数学每日一题
八年级数学每日一题

每日一题

初中数学【每日一题】(第 1 期)

1、如图,∠BOC=9°,点A在OB上,且OA=1,按下列要求画图:以A为圆心,1为半径向右画弧交OC于点A1,得第1条线段AA1;再以A1为圆心,1为半径向右画弧交OB 于点A2,得第2条线段A1A2;再以A2为圆心,1为半径向右画弧交OC于点A2,得第3条线段A2A3…这样画下去,直到得第n条线段,之后就不能再画出符合要求的线段了,则n=

答案:n=9

初中数学【每日一题】(第 2 期)

2、已知:如图,△ABC是边长3cm的等边三角形,动点P、Q同时从A、B 两点出发,分别沿AB、BC方向匀速移动,它们的速度都是1cm/s,当P到达点B时,P、Q两点停止运动.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t(s),当t为时,△PBQ是直角三角形.

答案:t=1秒或t=2秒

初中数学【每日一题】(第 3 期)水滴石穿!

3、如图,等腰△ABC中,AB=AC,∠DBC=15°,AB的垂直平分线MN交AC于点D,则∠A的度数是 __°.

答案:50°

【解析】

试题分析:设∠A=x°,根据MN为中垂线可得:∠ABD=∠A=x°,则∠ABC=(x+15)°,根据AB=AC可得:∠C=∠ABC=(x+15)°,则根据△ABC的内角和定理可得:

x+x+15+x+15=180°,解得:x=50°.

初中数学【每日一题】(第 4 期)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如图,在△ABC中,∠ABC与∠ACB的平分线相交于点O,过点O作DE∥BC,分别交

AB、AC于点D、E,若AB=6,AC=5,则△ADE的周长是_________.

答案:11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可得:△BDO和△COE是等腰三角形,OD=BD,OE=EC,则△ADE 的周长=AD+DE+AE=AD+DO+OE+AE=AD+BD+AE+CE=AB+AC=6+5=11.

考点:(1)、角平分线的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初中数学【每日一题】(第 5 期)小水长流,则能穿石!

如图所示,三角形ABC的面积为1.AP垂直∠B的平分线BP于点P.则三角形PBC的面积是.

【解析】

试题分析:过点P作PE⊥BP,垂足为P,交BC于点E,由角平分线的定义可知∠ABP=∠EBP,结合BP=BP以及∠APB=∠EPB=90°即可证出△ABP≌△EBP (ASA),进而可得出AP=EP,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即可得出,再

根据=.

故答案为:.

考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角平分线的定义;三角形的面积;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初中数学【每日一题】(第 6 期)立志不坚,终不济事!

如图,△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延长BC至E使BE=BA,过点B作BD⊥AE 于点D,BD与AC交于点F,连接EF.

(1)求证:BF=2AD;

(2)若CE=,求AC的长

试题解析:(1)证明:∵△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AC=BC,

∠FCB=∠ECA=90°,

∵AC⊥BE,BD⊥AE,

∴∠CBF+∠CFB=90°,∠DAF+∠AFD=90°,

∵∠CFB=∠AFD,

∴∠CBF=∠CAE,

在△BCF与△ACE中,,

∴△BCF≌△ACE,

∴AE=BF,

∵BE=BA,BD⊥AE,

∴AD=ED,即AE=2AD,

∴BF=2AD;

(2)由(1)知△BCF≌△ACE,

∴CF=CE=,

∴在Rt△CEF中,EF==2,

∵BD⊥AE,AD=ED,

∴AF=FE=2,

∴AC=AF+CF=2+.

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勾股定理

初中数学【每日一题】(第 7 期)

已知,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AE=CD,BQ⊥AD于Q,BE交AD于点P,

求证:BP=2PQ.

试题解析:∵△ABC是等边三角形,

∴AB=AC,∠BAE=∠C=60°,

在△ABE和△CAD中,

AB=AC,∠BAE=∠C=60°,AE=CD,

∴△ABE≌△CAD(SAS),

∴∠1=∠2,

∴∠BPQ=∠2+∠3=∠1+∠3=∠BAC=60°,

∵BQ⊥AD,

∴∠PBQ=90°﹣∠BPQ=90°﹣60°=30°,

∴BP=2PQ.

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

初中数学【每日一题】(第 8 期)

如图,∠MON=90°,△ABC的顶点A、B分别在OM、ON上,当A点从O点出发沿着OM向右运动时,同时点B在ON上运动,连结OC. 若AC=4,BC=3,AB=5,则OC

的长度的最大值是.

【解析】

试题分析:取AB中点E,连接OE、CE,在直角三角形AOB中,OE=AB,

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得△ACB是直角三角形,所以CE=AB,利用

OE+CE≥OC,所以OC的最大值为OE+CE,即OC的最大值=AB=5.

考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初中数学【每日一题】(第 9 期)精诚所至,金石

为开!

著名画家达芬奇不仅画艺超群,同时还是一个数学家、发明家.他曾经设计过一种圆规如

图所示,有两个互相垂直的滑槽(滑槽宽度忽略不计),一根没有弹性的木棒的两端A、

B能在滑槽内自由滑动,将笔插入位于木棒中点P处的小孔中,随着木棒的滑动就可以画

出一个圆来.若AB=20cm,则画出的圆的半径为

cm.

试题解析:连接OP,

∵△AOB是直角三角形,P为斜边AB的中点,

∴OP=AB,

∵AB=20cm,

∴OP=10cm,

考点: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

初中数学【每日一题】(第 10 期)最可怕的是比你优秀的人还比你努力!

如图,在△ABC中,AB=AC,点E为BC边上一动点(不与点B、C重合),过点E作射线EF交AC于点F,使∠AEF=∠B.

(1)判断∠BAE与∠CEF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

(2)请你探索:当△AEF为直角三角形时,求∠AEF与∠BAE的数量关系.【解析】

(1)∠BAE=∠FEC;

理由如下:

∵∠B+∠BAE=∠AEC,∠AEF=∠B,

∴∠BAE=∠FEC;

(2)如图1,当∠AFE=90°时,

∵∠B+∠BAE=∠AEF+∠CEF,

∠B=∠AEF=∠C,

∴∠BAE=∠CEF,

∵∠C+∠CEF=90°,

∴∠BAE+∠AEF=90°,

即∠AEF与∠BAE的数量关系是互余;

如图2,当∠EAF=90°时,

∵∠B+∠BAE=∠AEF+∠1,

∠B=∠AEF=∠C,

∴∠BAE=∠1,

∵∠C+∠1+∠AEF=90°,

∴2∠AEF+∠1=90°,

即2∠AEF与∠BAE的数量关系是互余.

【点评】此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以及外角的性质,此题难度适中,注意掌握分类讨论思想的应用.

初中数学【每日一题】(第 11 期)耐心是一切聪明才智的基础!

如图,△ABC的三边AB、BC、CA长分别是20、30、40,其三条角平分线将△ABC分成三个三角形,则::等于.

试题分析:由角平分线的性质可得,点O到三角形三边的距离相等,即三个三角形的AB、BC、CA的高相等,利用面积公式即可求解.过点O作OD⊥AC 于D,OE⊥AB于E,OF⊥BC于F,∵O是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OD=OE=OF,∵AB=20,BC=30,AC=40,∴::=2:3:4.

故答案为:2:3:4.

考点:角平分线的性质;三角形的面积.

初中数学【每日一题】(第 12 期)

如图,已知∠AOB=60°,点P在OA上,OP=8,点M、N在边OB上,PM=PN,若MN=2,则OM= .

解:过P作PC⊥MN

∵PM=PN

∴C为MN中点

在Rt△OPC中,∠AOB=60°,

∴∠OPC=30°,

∴2OC=OP=8,

∴OC=4

则OM=OC﹣MC=4﹣1=3,

初中数学【每日一题】(第 13 期)能坚持别人不能坚持的,才能拥有别人不能拥有的

如图,Rt△ABC中,∠ACB=90°,CD是斜边AB上的高,角平分线AE交CD 于H,EF⊥AB于F,下列结论:①∠ACD=∠B;②CH=CE=EF;③AC=AF;

④CH=HD.其中正确的结论为()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③

∵∠B和∠ACD都是∠CAB的余角,

∴∠ACD=∠B,故①正确;

∵CD⊥AB,EF⊥AB,

∴EF∥CD,

∴∠AEF=∠CHE,

∴∠CEH=∠CHE,

∴CH=CE=EF,故②正确;

∵角平分线AE交CD于H,

∴∠CAE=∠BAE,

∴△ACE≌△AFE(AAS),

∴AC=AF,故③正确;

CH=CE=EF>HD,故④错误.

故:正确答案选 B

初中数学【每日一题】(第 14 期)

如图,在△ABC中,AC=BC,∠C=90°,D是AB的中点,DE⊥DF,点E,F 分别在AC,BC上,则DE与DF的数量关系是_______

如图,连接CD.

∵BC=AC,∠BCA=90°

∴△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D为AB中点

∴BD=CD=AD,CD平分∠BCA,CD⊥AB

∵∠A+∠ACD=∠ACD+∠FCD=90°

∴∠A=∠FCD

∵∠CDF+∠CDE=90°∠CDE+∠ADE=90°

∴∠ADE=∠CDF,在△ADE和△CFD中

∵∠A=∠FCD,AD=CD,∠ADE=∠CDF

∴△ADE≌△CFD(ASA)

∴DE=DF.

初中数学【每日一题】(第 15 期)耐心和恒心总会得到报酬的。

如图,点P、Q分别是边长为4cm的等边△ABC边AB、BC上的动点,点P从顶点A,点Q从顶点B同时出发,且它们的速度都为1cm/s.

(1)连接AQ、CP交于点M,则在P、Q运动的过程中,∠CMQ变化吗?若变化,则说明理由,若不变,则求出它的度数;

(2)请求出何时△PBQ是直角三角形?

初中数学【每日一题】(第 16 期)守其初心,始终不变!

解:(1)不变,∠CMQ=60°.

∵△ABC是等边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中,AB=AC,∠B=∠CAP=60°

又∵点P从顶点A,点Q从顶点B同时出发,且它们的速度都为1cm/s.

∴AP=BQ,

∴△ABQ≌△CAP(SAS),

∴∠BAQ=∠ACP,

∴∠CMQ=∠ACP+∠CAM=∠BAQ+∠CAM=∠BAC=60°;

(2)设时间为t秒,则AP=BQ=tcm,PB=(4﹣t)cm,

当∠PQB=90°时,

∵∠B=60°,

∴PB=2BQ,即4﹣t=2t,t=

当∠BPQ=90°时,

∵∠B=60°,

∴BQ=2BP,得t=2(4﹣t),t=

∴当第秒或第秒时,△PBQ为直角三角形.

初中数学【每日一题】(第 16 期)守其初心,始终不变!

已知:如图,∠BAC的角平分线与BC的垂直平分线DG交于点D,DE⊥AB,DF⊥AC,垂足分别为E,F.

①证明:连结CD,

∵D在BC的中垂线上

∴BD=CD

∵DE⊥AB,DF⊥AC

AD平分∠BAC

∴DE=DF

∠BED=∠DCF=90°

在RT△BDE和RT△CDF中,

∴RT△BDE≌RT△CDF(HL),

∴BE=CF;

②解:由(HL)可得,Rt△ADE≌Rt△ADF,

∴AE=AF=5,

∴△ABC的周长=AB+BC+AC,

=(AE+BE)+BC+(AF﹣CF)

=5+6+5

=16.

初中数学【每日一题】(第 17 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如图,在Rt△ABC中,∠B=90°,∠C=30°BC=5 .点D从点C出发沿CA方向以每秒2个单位长的速度向点A匀速运动,同时点E从点A出发沿AB方向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向点B匀速运动,当其中一个点到达终点时,另一个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点D、E运动的时间是t秒(t>0).过点D作DF⊥BC于点F,连接DE、EF.

(1)求证:AE=DF;

(2)当t为何值时,△DEF为直角三角形?请说明理由.

(1)证明:在△DFC中,∠DFC=90°,∠C=30°,DC=2t,

∴DF=t.

又∵AE=t,

∴AE=DF;

(2)①∠EDF=90°时,四边形EBFD为矩形.

在Rt△AED中,∠ADE=∠C=30°,

∴AD=2AE.即10-2t=2t,

∴t=;

②∠DEF=90°时,由(2)知EF∥AD,

∴∠ADE=∠DEF=90°.

∵∠A=90°-∠C=60°,

∴AD=AE.

即10-2t=t,

∴t=4;

③∠EFD=90°时,此种情况不存在;

综上所述,当t=或4时,△DEF为直角三角形.

初中数学【每日一题】(第 18 期)有梦想,才有远方!

如图,△ABC和△ADE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BAC=∠DAE=90°,AB=AC=2,O为AC中点,若点D在直线BC上运动,连接OE,则在点D运动过程中,

线段OE的最小值是为()

初中数学【每日一题】(第19 期)坚持,就会改变!如果不等式(1+a)x>1+a的解集为x<1,那么a的取值范围是() A. a>0 B. a<

0 C. a>-1 D. a<-1

初中数学【每日一题】(第20期)对于有恒心的的旅人,不存在遥远的途程。

初中数学【每日一题】(第21期)

初中数学【每日一题】(第22期)让今天过得比昨天更有意义,这才是昨天存在的价值。

初中数学【每日一题】(第23期)相信自己没问题

初中数学【每日一题】(第24期)

如果不等式3x-m≤0的正整数解是1、2、3,那么m的取值范围是( )

A.9≤m<12 B.9

初中数学【每日一题】(第25期)

初中数学【每日一题】(第26期)

初中数学【每日一题】(第27期)坚持,就会改变!

初中数学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详解

初中数学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 时代在变迁,教育在进步,理念在更新。前两年提出考试要改革,有了《指导意见》,于是一批批探索性、开放性和应用性试题不断涌现;如今又提出课程要改革,有了《课程标准》,其中突出了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强调应用数学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创造性教学,学生学会学习。 面临这种崭新的教育形势,我们会思考这样一些问题:教学要如何从静态转为动态?怎样有效地指导学生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效益?该如何引导和组织学生从事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等等。我个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这些问题作过一些深思和一些尝试,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引导学生进行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训练。下面,我提出几个实例来分析其引导过程与方法,抛砖引玉,仅供参考。 一、一题多解,多解归一 对于"一题多解",我是从两个方面来认识和解释的:其一,同一个问题,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径来解决;其二,同一个问题,其结论是多元的,即结论开放性问题。一题多解,有利于沟通各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深化知识,培养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多解归一,有利于提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通性、通法,从中择优,培养聚合思维。 例1:如图,已知D 、E 在BC 上,AB=AC ,AD=AE , 求证:BD=CE. E D C B A

(本题来自《几何》第2册69页例3) 思路与解法一:从△ABC和△ADE是等腰三角形这一角度出发,利用"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三线合一"这一重要性质,便得三种证法,即过点A作底边上的高,或底边上的中线或顶角的平分线。其通法是"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三线合一",证得BH=CH. 思路与解法二:从证线段相等常用三角形全等这一角度出发,本题可设法证△ABD≌△ACE或证△ABE≌△ACD,于是又得两种证法,而证这两对三角形全等又都可用AAS、ASA、SAS进行证明,所以实际是六种证法。其通性是"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思路与解法三:从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这一角度出发,于是用叠合法可证。 例2:已知,如图,在⊙O中,AD是直径,BC是弦,AD⊥BC,E 添加字母,不写推理过程) D 思路与解法一:从相等的线段这一角度出发,可得如下结论: 1.OA=OD; 2.BE=CE; 3.AB=AC; 4.BD=CD.

初中数学十大常见解题方法

初中数学十大常见解题方法 1、配方法:所谓配方,就是把一个解析式利用恒等变形的方法,把其中的某些项配成一个或几个多项式正整数次幂的和形式。通过配方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叫配方法。其中,用的最多的是配成完全平方式。配方法是数学中一种重要的恒等变形的方法,它的应用非常广泛,在因式分解、化简根式、解方程、证明等式和不等式、求函数的极值和解析式等方面都经常用到它。 2、因式分解法:因式分解,就是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乘积的形式。因式分解是恒等变形的基础,它作为数学的一个有力工具、一种数学方法在代数、几何、三角函数等的解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式分解的方法有许多,除中学课本上介绍的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等外,还有如利用拆项添项、求根分解、换元、待定系数等等。 3、换元法:换元法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而且应用十分广泛的解题方法。我们通常把未知数或变数称为元,所谓换元法,就是在一个比较复杂的数学式子中,用新的变元去代替原式的一个部分或改造原来的式子,使它简化,使问题易于解决。 4、判别式法与韦达定理: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b、c∈R,a≠0)根的判别式△=b2-4ac,不仅用来判定根的性质,

而且作为一种解题方法,在代数式变形,解方程(组),解不等式,研究函数乃至解析几何、三角函数运算中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韦达定理除了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根,求另一根;已知两个数的和与积,求这两个数等简单应用外,还可以求根的对称函数,计论二次方程根的符号,解对称方程组,以及解一些有关二次曲线的问题等,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5、待定系数法:在解数学问题时,若先判断所求的结果具有某种确定的形式,其中含有某些待定的系数,而后根据题设条件列出关于待定系数的等式,最后解出这些待定系数的值或找到这些待定系数间的某种关系,从而解答数学问题,这种解题方法称为待定系数法。它是中学数学中常用的重要方法之一。 6、构造法:在解题时,我们常常会采用这样的方法,通过对条件和结论的分析,构造辅助元素,它可以是一个图形、一个方程(组)、一个等式、一个函数、一个等价命题等,架起一座连接条件和结论的桥梁,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这种解题的数学方法,我们称为构造法。运用构造法解题,可以使代数、三角、几何等各种数学知识互相渗透,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7、反证法:反证法是一种间接证法,它是先提出一个与命题的结论相反的假设,然后,从这个假设出发,经过正确的

八年级数学每日一题共14题

P —001 (1)如图1,在正方形ABCD 中,M 是BC 边(不含端点B 、C )上任意一点,P 是BC 延长线上一点,N 是∠DCP 的平分线上一点.若∠AMN=90°,求证:AM=MN . 下面给出一种证明的思路,你可以按这一思路证明,也可以选择另外的方法证明. 证明:在边AB 上截取AE=MC ,连ME . (下面请你完成余下的证明过程) (2)若将(1)中的“正方形ABCD ”改为“正三角形ABC ”(如图2),N 是∠ACP 的平分线上一点,则当∠AMN=60°时,结论AM=MN 是否还成立?请说明理由. (3)若将(1)中的“正方形ABCD ”改为“正n 边形ABCD …X ”,请你作出猜想:当∠AMN= °时,结论AM=MN 仍然成立.(直接写出答案,不需要证明) M N P D C E B A 图 1

P—002 如图,点P是正方形ABCD的边CD上一点,DF⊥AP于点F,在AP的延长线上取一点G,使AF=FG,连结DG。 (1)求证:DG=DC; (2)∠CDG的平分线交AG于点H,过点B作BE⊥AG于点E,试问线段BE、DF和AH 之间有何数量关系?为什么? P—003 如图所示.∠A=90°,AB=AC,M是AC边的中点,AD⊥BM交BC于D,交BM 于E.求证:∠AMB=∠DMC. B C D

P —004 问题背景 某课外学习小组在一次学习研讨中,得到如下两个命题: ①如图8-2-1,在正三角形ABC 中,M 、N 分别是AC 、AB 上的点,BM 与CN 相交于点O ,若∠BON = 60°,则BM = CN . ②如图8-2-2,在正方形ABCD 中,M 、N 分别是CD 、AD 上的点,BM 与CN 相交于点O ,若∠BON = 90°,则BM = CN . 然后运用类比的思想提出了如下的命题: ③如图8-2-3,在正五边形ABCDE 中,M 、N 分别是CD 、DE 上的点,BM 与CN 相交于点O ,若∠BON = 108°,则BM = CN . 任务要求 (1)请你从①、②、③三个命题中选择一个进行证明; (2)请你继续完成下面的探索: ①如图8-2-4,在正n (n ≥3)边形ABCDEF …中,M 、N 分别是CD 、DE 上的点,BM 与CN 相交于点 O ,问当∠BON 等于多少度时,结论BM = CN 成立?(不要求证明) ②如图8-2-5,在正五边形ABCDE 中,M 、N 分别是DE 、AE 上的点,BM 与CN 相交于点O ,当∠BON = 108°时,请问结论BM = CN 是否还成立?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1)我选 . 图8-2-1 图 8-2-2 图8-2-3 图8-2-4 图8-2-5

八年级上数学计算题40道(20200705172136)

八年级上数学计算题40道 一)填空题(每一题每空1分,第二、三、五题每空3分,其余题每空四分,共42分) (1 )由5、6、3三个数字可组成 _______________ 个三位数,其中最大数是____________ ,最小数是_________ 。 答案:6 653 356 分析:法一,用树型结构把它们一一列举出来。 共有6个三位数,最大数为653,最小数为356。 法二:利用排列数公式计算:由5、6、3三个数字组成的全排列个数为 的是_________ 。 答案: 分析:我们任意选出两个连续整数n, n+ 1,那么它们的倒数为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已知a和b 都是自然数,且a+b=8,那么a与b的最大公约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小公倍 数是_________ 。 答案:b a 分析:由a+b=8可知a=8b,所以8b与b的最大公约数为b,最小公倍数为8b,即为a。 (4)按规律填空:

答案:5.625 分析:首先找出这四个数的规律,有两种方法。 方法一:将四个数都化为小数为: 1.125 , 2.25 , 3.375 , 4.5,我们发现相邻两个数之间后 一个数比前一个多1.125,(或者发现第二个数是第一个数的2倍,第三个数是第一个数的 3倍,第四个数是第一个数的四倍),则第5个数是4.5 + 1.125=5.625 (或1.125 3 = 5.625 )。 方法二: (5)如图,一个正方体切去一个长方体后________________ (单位:厘米)剩下的图形的体积是 , 表面积是________________ 。 答案:113立方厘米150平方厘米 分析:正方体的体积为5X5X5=125立方厘米,长方体的体积为2X2X3=12立方厘米,则 剩下的图形的体积为正方体的体积减去长方体的体积,即:125 —12 = 113立方厘米。 在切下的长方体中,上、下表面积相等,左、右表面积相等,前、后表面积相等,所以剩下 的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与正方体的表面积相等,即5X5X6=150平方厘米。 答案:1 分析:这道题如果直接地计算下去是很麻烦的,我们应该找找在计算上有什么规律可循,题 目中意思不变,把2004设成一个数a,看看它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依次类推,可得到:

八年级数学经典错题分析

八年级错题集 1、如图11-1,,12,,ABE ACD B C ???∠=∠∠=∠指出对应边和另外一组对应角。 错解:对应边是AB 与AD ,AC 与AE ,BD 与CE ,另一组对应角是∠BAD 与∠CAE 。 错误原因分析:对全等三角形的表示理解不清,在全等三角形的表示中对应顶点的位置需 要对齐,不能根据对应顶点来确定对应角和对应边。同时对全等三角形中对应角与对应边之间的对应关系也没有理解,对应角所对的边应该是对应边,如∠2所对的边是AB ,∠1所对的边是AC ,因为∠1=∠2,即∠1与∠2是对应角,所以AB 与AC 是对应边。 正解:对应边是AB 与AC ,AE 与AD ,BE 与CD ,另一组对应角是∠BAD 与∠CAE 。 2、如图11-2,在ABD ACE ??和中,AB=AC ,AD=AE ,欲证ABD ACE ???,须补充的条 件是( )。 A 、∠B=∠C ; B 、∠D=∠E ; C 、∠BAC=∠DAE ; D 、∠CAD=∠DA E 。 错解:选A 或B 或D 。 错误原因分析: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SAS )理解不清,运用SAS 判定定理来证明两 三角形全等时,一定要看清角必须是两条对应边的夹角,边必须是夹相等角的两对应边。上题中AB 与AC ,AD 与AE 是对应边,并且AB 与AD 的夹角是∠BAD ,AC 与AE 的夹角是∠CAE,而∠B 与∠C ,∠D 与∠E 不是AB 与AC ,AD 与AE 的夹角,故不能选择A 或B 。∠CAD 与∠DAE 不是ABD ?和ACE ?中的内角,故不能选择D 。所以只有选择C ,因为∠BAC+∠CAD=∠DAE+∠CAD ,即:∠BAD=∠CAE 。 正解:选C 。 3、如图11-3所示,点0为码头,A ,B 两个灯塔与码头的距离相等,0A 、OB 为海岸线,一轮船离开码头,计划沿∠AOB 的平分线航行,在航行途中,测得轮船与灯塔A 和灯塔B 的距离相等,试问轮船航行是否偏离指定航线? 错解:不能判断,因为应该是到角两边距离相等(即垂线段相等)的点才在角平分线上。 错误原因分析:生搬硬套“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而忽 略了角平分线的实质是所分得的两个角相等,本题由OA=OB ,轮船到两灯塔的距离相等,再加上已行的航线,可构造出一对全等三角形,从而可得到已行航线把∠AOB 分成相等的两个角,即没有偏离指定航线。 正解:没有偏离指定航线,如图11-4,依题意可得:OA=OB ,AC=BC ,OC=OC ,AOC BOC ???, ∴∠AOC=∠BOC ,即OC 平分∠AOB ,∴没有偏离指定航线。 4、如图11-5,,CAB DBA C D ∠=∠∠=∠,E 为AC 和BD 的交点,ADB ?与BCA ?全等吗?说明理由。 错解:ADB BCA ???。理由如下: ,, , () CAB DBA C D CBA DBA ADB BCA AAA ∠=∠∠=∠∴∠=∠∴???Q

初中数学解题技巧(超级完整)

初中数学选择题、填空题解题技巧(完美版) 选择题目在试题中所占的比重不是很大,但是又不能失去这些分数,还要保证这些分数全部得到。因此,要特别掌握初中数学选择题的答题技巧,帮助我们更好的答题,选择填空题与大题有所不同,只求正确结论,不用遵循步骤。我们从日常的做题过程中得出以下答题技巧,跟同学们分享一下。 1.排除选项法: 选择题因其答案是四选一,必然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那么我们就可以采用排除法,从四个选项中排除掉易于判断是错误的答案,那么留下的一个自然就是正确的答案。 2.赋予特殊值法: 即根据题目中的条件,选取某个符合条件的特殊值或作出特殊图形进行计算、推理的方法。用特殊值法解题要注意所选取的值要符合条件,且易于计算。 3.通过猜想、测量的方法,直接观察或得出结果: 这类方法在近年来的初中题中常被运用于探索规律性的问题,此类题的主要解法是运用不完全归纳法,通过试验、猜想、试误验证、总结、归纳等过程使问题得解。 4、直接求解法: 有些选择题本身就是由一些填空题,判断题,解答题改编而来的,因此往往可采用直接法,直接由从题目的条件出发,通过正确的运算或推理,直接求得结论,再与选择项对照来确定选择项。我们在做解答题时大部分都是采用这种方法。如:商场促销活动中,将标价为200元的商品,在打8折的基础上,再打8折销售,现该商品的售价是( )A 、160元 B、128元 C 、120元 D、 88元 5、数形结合法: 解决与图形或图像有关的选择题,常常要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有时还要综合运用其他方法。 6、代入法: 将选择支代入题干或题代入选择支进行检验,然后作出判断。 7、观察法:观察题干及选择支特点,区别各选择支差异及相互关系作出选择。 8、枚举法:列举所有可能的情况,然后作出正确的判断。 例如,把一张面值10元的人民币换成零钱,现有足够面值为2元,1元的人民币,换法有( ) (A)5种(B)6种(C)8种(D)10种。分析:如果设面值2元的人民币x张,1元的人民币y元,不难列出方程,此方程的非负整数解有6对,故选B. 9、待定系数法: 要求某个函数关系式,可先假设待定系数,然后根据题意列出方程(组),通过解方程(组),求得待定系数,从而确定函数关系式,这种方法叫待定系数法。 10、不完全归纳法: 当某个数学问题涉及到相关多乃至无穷多的情形,头绪纷乱很难下手时,行之有效的方法是通过对若干简单情形进行考查,从中找出一般规律,求得问题的解决。 以上是我们给同学们介绍的选择题的答题技巧,希望同学们认真掌握,选择题的分数一定要拿下。初中数学答题技巧有以上十种,能全部掌握的最好;不能的话,建议同学们选择集中适合自己的初中数学选择题做题方法。 初中填空题解法大全 一.数学填空题的特点: 与选择题同属客观性试题的填空题,具有客观性试题的所有特点,即题目短小精干,考查目标集中明确,答案唯一正确,答卷方式简便,评分客观公正等。但是它又有本身的特点,即没有备选答案可供选择,这就避免了选择项所起的暗示或干扰的作用,及考生存在的瞎估乱猜的侥幸心理,从这个角度看,它能够比较真实地考查出学生的真正水平。考查内容多是“双基”方面,知识复盖面广。但在考查同样内容时,难度一般比择题略大。 二.主要题型: 初中填空题主要题型一是定量型填空题,二是定性型填空题,前者主要考查计算能力的计算题,同时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 三角形的证明》每日一题(含答案)

《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每日一题 1.已知在△ABC中,AB=AC. (1)若△ABC的一边长为3,周长为12,则AB=________; (2)如图①,若点D在BC的延长线上,∠ACD=110°,则∠BAC=________; (3)如图②,若点D在BC的延长线上,AC=DC,∠BAC=40°,则∠D=________; (4)如图③,若D是AC上一点,且AD=BD=BC,求∠A的度数; (5)如图④,若E是AC上一点,且BE是△ABC的中线,BE把△ABC的周长分为12和15两部分,求△ABC 的三边长; (6)如图⑤,若AD是△ABC的角平分线,且△ABC周长为20,AD=6,求△ACD的周长. 【答案】 (1)9 2 (2)40° (3)35° (4)∠A=36°; (5)分为两种情况:①AB=AC=8,BC=11;②AB=AC=10,BC=7; (6)△ACD的周长为16.

2.如图,在等边△ABC中,F为BC的中点,D为BC上的动点,以AD为边作等边△ADE,过点F作AB的平行 线FG,交AE于点G. (1)特例发现 如图①,当点D与点F重合时,直线CE和AB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DG与AE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 (2)类比探究 如图②,当点D移动到如图所示的位置时,上述结论还成立吗?如果成立,请写出证明过程;如果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3)拓展延伸 如图③,在四边形ABCD中,AB=AC=BC,∠ADB=60°,过点A作AE⊥BD于点E,过点E作EF//CD交AC于点F,若AD=5,CD=3 ,请直接写出线段EF的长度. 2 【答案】 (1)CE//AB,DG⊥AE (2)结论仍然成立. 证明如下:∵△ABC和△DAE均为等边三角形, ∴∠BAC=∠DAE=60°,AB=AC,AD=AE, ∴∠BAD=∠CAE, ∴△ABD△ACE, ∴∠ACE=∠ABF=60°, ∴∠ACE=∠BAC, ∴AB//CE.

八年级数学上1计算题

1)(-3)0×6-+|π-2|-()-2 (2)2+- (3)×- (4)(2+3)2011(2-3)2012-4-. 分式的乘除计算题精选(含答案) 一.解答题(共21小题) 1.?.2.÷.3..4..5..6..7..8.9.

10.11.(ab3)2?. 12.××.13..14.÷?.15..16..17..18..19.(1);

(2).20..21.÷?.

分式的乘除计算题精选(含答案)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解答题(共21小题) 1.(2014?淄博)计算:?. 考点:分式的乘除法. 专题:计算题. 分析:原式约分即可得到结果. 解答: 解:原式=? =. 点评:此题考查了分式的乘除法,熟练掌握运算法则是解本题的关键.2.(2014?长春一模)化简:÷. 考点:分式的乘除法. 专题:计算题. 分析:原式利用除法法则变形,约分即可得到结果. 解答: 解:原式=? =. 点评:此题考查了分式的乘除法,熟练掌握运算法则是解本题的关键.

3.(2012?漳州)化简:. 考点:分式的乘除法. 专题:计算题. 分析:先把各分式的分子和分母因式分解以及除法运算转化为乘法运算得到原式=?,然后约分即可. 解答: 解:原式=? =x. 点评:本题考查了分式得乘除法:先把各分式的分子或分母因式分解,再把除法运算转化为乘法运算,然后进行约分得到最简分式或整式. 4.(2012?南昌)化简:. 考点:分式的乘除法. 专题:计算题. 分析:根据分式的乘法与除法法先把各分式的分子因式分解,再把分式的除法变为乘法进行计算即可. 解答: 解:原式=÷ =× =﹣1.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分式的乘除法,即分式乘除法的运算,归根到底是乘法的运算,当分子和分母是多项式时,一般应先进行因式分解,再约分. 5.(2012?大连二模)计算:.

初中数学一题多解题

初中数学一题多解题 例题一、两个连续奇数的积是323,求出这两个数 方法一、 设较小的奇数为x,另外一个就是x+2 x(x+2)=323 解方程得:x1=17,x2=-19 所以,这两个奇数分别是: 17、19,或者-17,-19 方法二、 设较大的奇数x,则较小的奇数为323/x 则有:x-323/x=2 解方程得:x1=19,x2=-17 同样可以得出这两个奇数分别是: 17、19,或者-17,-19 方法三、 设x为任意整数,则这两个连续奇数分别为: 2x-1,2x+1 (2x-1)(2x+1)=323 即4x^2-1=323 x^2=81 x1=9,x2=-9 2x1-1=17,2x1+1=19 2x2-1=-19,2x2+1=-17 所以,这两个奇数分别是: 17、19,或者-17,-19 方法四、 设两个连续奇数为x-1,x+1 则有x^2-1=323 x^2=324=4*81 x1=18,x2=-18 x1-1=17,x1+1=19 x2-1=-19,x2+1=-17 所以,这两个奇数分别是: 17、19,或者-17,-19 例题二、某人买13个鸡蛋、5个鸭蛋、9个鹌鹑蛋,共用去9.25元;如果买2个鸡蛋,4个鸭蛋,3个鹌鹑蛋,则共用去3.20元,试问只买鸡蛋、鸭蛋、鹌鹑蛋各一个,共需多少

钱? 解:设鸡、鸭、鹌鹑三种蛋的单价分别为x 、y 、z 元,则根据题意,得 1359925 1243320 2x y z x y z ++=<> ++=<> ?? ?.. 分析:此方程组是三元一次方程组,由于只有两个三元一次方程,因而要分别求出x 、y 、z 的值是不可能的,但注意到所求的是x y z ++的代数和,因此,我们可通过变形变换得到多种解法。 1. 凑整法 解1: <>+<> 123 ,得5344153x y z ++=<>. <>+<>23,得7735().x y z ++= ∴++=x y z 105. 答:只买鸡蛋、鸭蛋、鹌鹑蛋各一个,共需1.05元(下面解法后的答均省略) 解2:原方程组可变形为 1342925 22320 ()().()().x y z y z x y z y z ++-+=++++=?? ? 解之得:x y z ++=105. 2. 主元法 解3:视x 、y 为主元,视z 为常数,解<1>、<2> 得x z =-0505..,y z =-05505.. ∴++=+-+=x y z z z 05505105... 解4:视y 、z 为主元,视x 为常数,解<1>、<2> 得y x z x =+=-00512., ∴++=+-+=x y z x x x 1052105.. 解5:视z 、x 为主元,视y 为常数,解<1>、<2> 得x y z y =-=-00511 2.., ∴++=-++-=x y z y y y 005112105... 3. “消元”法 解6:令x =0,则原方程组可化为 599254332005 1 y z y z y z +=+=?? ??==?? ?... ∴++=x y z 105. 解7:令y =0,则原方程组可化为 1399252332000511x z x z x z +=+=????=-=?? ? .... ∴++=x y z 105.

初中数学一题多变、一题多解

C B A S 2 S 3 S 1 C B A S 3 S 2 S 1 S 3 S 2S 1 C B A 一题多解、一题多变 原题条件或结论的变化 所谓条件或结论的变化,就是对某一问题的条件或结论进行变化探讨,并针对问题的内涵与外延进行深入与拓展,从而得到一类变式题组。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解决,使我们掌握某类问题的题型结构,深入认识问题的本质,提高解题能力。 例1 求证:顺次连接平行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变式1 求证:顺次连接矩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菱形。 变式2 求证:顺次连接菱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矩形。 变式3 求证:顺次连接正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变式4 顺次连接什么四边形各边中点可以得到平行四边形? 变式5 顺次连接什么四边形各边中点可以得到矩形? 变式6 顺次连接什么四边形各边中点可以得到菱形? …… 通过这样一系列变式训练,使学生充分掌握了四边形这一章节所有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强化沟通了常见特殊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判定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等,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解题思路,活跃了思维,激发了兴趣。 一、几何图形形状的变化 如图1,分别以Rt ABC 的三边为边向外作三个正方形,其面积分别为321S S S 、、,则 321S S S 、、之间的关系是 图1 图2 图3

E S 3 S 2 S 1 D C B A S 3S 2 S 1 A B C D A B C D S 3S 2 S 1 变式1:如图2,如果以Rt ?ABC 的三边为直径向外作三个半圆,其面积分别为321S S S 、、,则321S S S 、、之间的关系是 变式2:如图3,如果以Rt ?ABC 的三边为边向外作三个正三角形,其面积分别为 321S S S 、、,则321S S S 、、之间的关系是 变式3:如果以Rt ?ABC 的三边为边向外作三个一般三角形,其面积分别为321S S S 、、,为使321S S S 、、之间仍具有上述这种关系,所作三角形应满足什么条件?证明你的结论。 ,2,90,//,44321321S S S S S S BC AB DA AB DC BCD ADC DC AB ABCD 、、,则、、,其面积分别为为边向梯形外作正方形、、分别以且中,梯形:如图变式=?=∠+∠之间的关系是 图4 图5 图6 ,2,90,//,55321321S S S S S S BC AB DA AB DC BCD ADC DC AB ABCD 、、,则、、形,其面积分别为为边向梯形外作正三角、、分别以 且中,梯形:如图变式=?=∠+∠之间的关系是 ,2,90,//,66321321S S S S S S BC AB DA AB DC BCD ADC DC AB ABCD 、、,则、、,其面积分别为为直径向梯形外作半圆、、分别以且中,梯形:如图变式=?=∠+∠之间的关系是 上述题组设置由易到难,层次分明,把学生的思维逐渐引向深入。这样的安排不仅使学生复习了勾股定理,又在逐渐深入的问题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既掌握了基础知识,也充分认识了问题的本质,可谓是一举两得。 二、图形内部结构的变化 例2.已知:如图7,点C 为线段AB 上一点,?ACM 、?CBN 是等边三角形。

八年级上数学计算题40道

八年级上数学计算题40道

八年级上数学计算题40道 一)填空题(每一题每空1分,第二、三、五题每空3分,其余题每空四分,共42分) (1)由5、6、3三个数字可组成__________个三位数,其中最大数是________,最小数是________。 答案:6 653 356 分析:法一,用树型结构把它们一一列举出来。 共有6个三位数,最大数为653,最小数为356。 法二:利用排列数公式计算:由5、6、3三个数字组成的全排列个数为 的是________。

方法一:将四个数都化为小数为:1.125,2.25,3.375,4.5,我们发现相邻两个数之间后一个数比前一个多1.125,(或者发现第二个数是第一个数的2倍,第三个数是第一个数的3倍,第四个数是第一个数的四倍),则第5个数是4.5+1.125=5.625(或1.125×5=5.625)。 方法二: (5)如图,一个正方体切去一个长方体后(单位:厘米)剩下的图形的体积是___________,表面积是_____________。 答案:113立方厘米150平方厘米 分析:正方体的体积为5×5×5=125立方厘米,长方体的体积为2×2×3=12立方厘米,则剩下的图形的体积为正方体的体积减去长方体的体积,即:125-12=113立方厘米。

在切下的长方体中,上、下表面积相等,左、右表面积相等,前、后表面积相等,所以剩下的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与正方体的表面积相等,即 5×5×6=150平方厘米。 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分析:这道题如果直接地计算下去是很麻烦的,我们应该找找在计算上有什么规律可循,题目中意思不变,把2004设成一个数a,看看它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依次类推,可得到:

初中数学几何:一题多解

初中数学培优专题:一题多解 一题多解是数学学科的奇妙所在,尤其体现在几何的学习过程之中. 很多学生会从喜 欢上几何从而喜欢上数学的原因,就在于几何图形的变换中,对“多解”的追求给他们带来思 维创造的快乐. 数学教师在解题教学中也会通过“多解”的呈现和对比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 性、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几何的“多解”探索,使笔者 又有了新的认识. C 1 题目呈现 如图1,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C 中,点P 为斜边AB 上一个动点( 不 与A 、B 两点重合) ,以CP 为斜边在直线CP 的左侧作等腰直角D CDP ,判断ADP 的形状并证明. A P B 2 教学过程简录 方法一:如图2,过C 点作CQ 图1 AB ,连接DQ . 易证DQ 平分CQA ,∴CQD DQA 45 ∴CQD ≌AQD (SAS ),∴AD CD , 又∵CD PD ∴AD DP ∴ADP 是等腰三角形 图2方法二:如图3,过C 点作CQ AB ,连接DQ . 易证CDQ ∽CPB ,∴DQC B 45 ∴CQD ≌AQD (SAS )以下同方法一. 方法三:如图4,过C 点作CQ 图3 CP 交PD 的延长线于点Q , 连接AQ . 易证CQA ≌CPB ∴AQ PB ,CAQ CBP 45 ∴QAP90 . 在等腰直角CPQ 中,D 点是PQ 的中点,图4 ∴在Rt PAQ 中,AD 1 PQ ,∴AD 2 DP ∴ADP 是等腰三角形. 方法四:如图5,过点C 作CM CD ,过P 点作PM PD 交CM 于点M ,过C 点作CQ AB 交AB 于点Q , 连接QM ,BM . 易证四边形CDPM 为正方形,

初中数学一题多解精彩题集

初中数学一题多解精彩题集 1.(2009年中山市)正方形ABCD 边长为4,M 、N 分别是BC 、CD 上的两个动点,当M 点在BC 上运动时,保持AM 和MN 垂直, (1)证明:Rt Rt ABM MCN △∽△; (2)设BM x =,梯形ABCN 的面积为y ,求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当M 点运动到什么位置时,四边形ABCN 面积最大,并 求出最大面积; (3)当M 点运动到什么位置时Rt Rt ABM AMN △∽△,求x 的值. 解:(1)在正方形ABCD 中,490AB BC CD B C ===∠=∠=,°, AM MN ⊥, 90AMN ∴∠=°, 90CMN AMB ∴∠+∠=°. 在Rt ABM △中,90MAB AMB ∠+∠=°, CMN MAB ∴∠=∠, Rt Rt ABM MCN ∴△∽△. · ·········································· 2分 (2)Rt Rt ABM MCN △∽△, 44AB BM x MC CN x CN ∴ =∴= -,, 244 x x CN -+∴=, ···························································································· 4分 2221411 4428(2)102422ABCN x x y S x x x ??-+∴==+=-++=--+ ??? 梯形, 当2x =时,y 取最大值,最大值为10. ································································· 6分 (3)方法一: 90B AMN ∠=∠=°, ∴要使ABM AMN △∽△,必须有AM AB MN BM = , ··················································· 7分 由(1)知AM AB MN MC = , BM MC ∴=, ∴当点M 运动到BC 的中点时,ABM AMN △∽△,此时2x =.····························· 9分 方法二:作ME 垂直AN 于E ,可证MB=ME,MC=ME ,则MB=MC 。 方法三:延长NM 与直线AB 交于点E,利用全等三角形,可证MB=MC 。 方法四:设MB=x ,列方程。 2.(2009年烟台市)如图,AB ,BC 分别是O ⊙的直径和弦,点D 为BC 上一点,弦DE 交O ⊙于点E , 交AB 于点F ,交BC 于点G ,过点C 的切线交ED 的延长线于H ,且HC HG =,连接BH ,交O ⊙于点M ,连接MD ME ,. N D A C B M 第1题图

初中数学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中数学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 时代在变迁,教育在进步,理念在更新。前两年提出考试要改革,有了《指导意见》,于是一批批探索性、开放性和应用性试题不断涌现;如今又提出课程要改革,有了《课程标准》,其中突出了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强调应用数学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创造性教学,学生学会学习。 面临这种崭新的教育形势,我们会思考这样一些问题:教学要如何从静态转为动态?怎样有效地指导学生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效益?该如何引导和组织学生从事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等等。我个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这些问题作过一些深思和一些尝试,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引导学生进行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训练。下面,我提出几个实例来分析其引导过程与方法,抛砖引玉,仅供参考。 一、一题多解,多解归一 对于"一题多解",我是从两个方面来认识和解释的:其一,同一个问题,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径来解决;其二,同一个问题,其结论是多元的,即结论开放性问题。一题多解,有利于沟通各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深化知识,培养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多解归一,有利于提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通性、通法,从中择优,培养聚合思维。 例1:如图,已知D 、E 在BC 上,AB=AC ,AD=AE , E D C B A

求证:BD=CE. (本题来自《几何》第2册69页例3) 思路与解法一:从△ABC和△ADE是等腰三角形这一角度出发,利用"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三线合一"这一重要性质,便得三种证法,即过点A作底边上的高,或底边上的中线或顶角的平分线。其通法是"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三线合一",证得BH=CH. 思路与解法二:从证线段相等常用三角形全等这一角度出发,本题可设法证△ABD≌△ACE或证△ABE≌△ACD,于是又得两种证法,而证这两对三角形全等又都可用AAS、ASA、SAS进行证明,所以实际是六种证法。其通性是"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思路与解法三:从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这一角度出发,于是用叠合法可证。 例2:已知,如图,在⊙O中,AD是直径,BC是弦,AD⊥BC,E 添加字母,不写推理过程) D 思路与解法一:从相等的线段这一角度出发,可得如下结论: 1.OA=OD; 2.BE=C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二数学每日一题

初二数学每日一题 1:如图,已知P 为AOB ∠的边OA 上的一点,且2OP =.以P 为顶点的MPN ∠ 的两边分别交射线OB 于M N ,两点,且60MPN AOB ∠=∠=?.当MPN ∠以点P 为旋转中心,PM 边与PO 重合的位置开始,按逆时针方向旋转(MPN ∠保持不变)时,M N ,两点在射线OB 上同时以不同的速度向右平行移动.设,OM x ON y ==(0y x >>),△POM 的面积为S . (1)判断:△OPN 与△PMN 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 (2)写出y 与x 之间的关系式; (3)试写出S 随x 变化的函数关系式,并确定S 的取值范围 2:如图(1),BD 、CE 分别是△ABC 的外角平分线,过点A 作AF ⊥BD ,AG ⊥CE ,垂 足分别为F 、G ,连结FG ,延长AF 、AG ,与直线BC 相交于M 、N 。 (1)试说明:FG= 2 1 (AB+BC+AC ); (2)①如图(2),BD 、CE 分别是△ABC 的内角平分线;②如图(3),BD 为△ABC 的内角平分线,CE 为△ABC 的外角平分线。 则在图(2)、图(3)两种情况下,线段FG 与△ABC 三边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写出你的猜想,并对其中的一种情况说明理由。 (1) (2) (3) M N M N B P A O

3:已知直角梯形OABC在如图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OC,AB=10,OC=22,BC=15,动点M从A点出发,以每秒一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AB向点B运动,同时动点N 从C点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CO向O点运动。当其中一个动点运动到终点时,两个动点都停止运动。 (1)求B点坐标; (2)设运动时间为t秒。 ①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OAMN的面积是梯形OABC面积的一半; ②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OAMN的面积最小,并求出最小面积。 ③若另有一动点P,在点M、N运动的同时,也从点A出发沿AO运动。在② 的条件下,PM+PN的长度也刚好最小,求动点P的速度。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代数经典集锦---一题多解(含答案)

2019--2020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代数经典集锦---一题多解 在初中几何的证明和求解中,需要培养学生严密推理论证能力、灵动转化变换思维等方面素养,而在初中代数的计算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多角度、多维度思考问题,掌握整体与局部、特例分析等全方位能力,从而寻求结果,下面以一道经典例题的不同解法,展开思维训练。 1、已知:x y = - 2,则x 2-2xy-3y 2 x 2-6xy-7y 2 = . 解法一: 令x=2,y=-1, 则x 2-2xy-3y 2=22-2*2*(-1)-3*(-1)2=4+4-3=5, X 2-6xy-7y 2=22-6*2*(-1)-7*(-1)2=4+12-7=9, 所以,原式=59 . 李老师点评: 本解法是最简单却学生最不容易想到的解法。原式看起来很复杂,x,y 只给出了比例关系,没有给出具体数值,那么取特例也是满足题设要求的,所以,当没有寻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时,可以取特殊值进行计算。 解法二: 由已知比例x y = - 2变形有:x=-2y ┅┅① 将①带入原式有:x 2-2xy-3y 2=(-2y)2-2*(-2y)*y-3y 2=5y 2, X 2-6xy-7y 2=(-2y)2-6*(-2y)*y-7y 2=9y 2, x 2-2xy-3y 2x 2-6xy-7y 2 =59 . 李老师点评:

本解法使用了带入消元法进行解题,带入消元法是解决含有未知数类求值问题最基本的解题方法之一。 解法三: ∵x y = - 2, ∴x ≠0,y ≠0 则将原式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y 2得到: x 2-2xy-3y 2x 2-6xy-7y 2 = = 59 = 李老师点评: 本解法是一种技巧型解法,首先通过观察x,y 的取值情况以及原式中分子分母所含式子,我们会发现:x,y 都不等于0,同时分子分母其实每一项都是二次项(将x,y 都看作未知数),所以分子分母同时除以y2,便可以轻松的将原式化成已知条件中的样子,从而得解。老师这里分子分母同时除以y2,同学们可以自行除以x2试试看。 下面,我们来看另外一道题的不同解法,再次体会其中的奥妙之处: 2、已知x 2 -3x+1=0,则x 2 x 4+x 2+1= . 解法一: 1-2*x y -3*x 2y 21-6*x y -7*x 2y 21-2*(-2)-3*(-2)2 1-6*(-2)-7*(-2)2

初中数学中一题多解的能力培养分析

初中数学中一题多解的能力培养分析 一、前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深入,初中学校均纷纷进行教学改革,在初中数学教学改革中,已经逐渐将传统的教学方式摒弃,开始应用现代化教学模式,例如多媒体教学模式、小组合作模式、一题多解模式等,为了探索初中数学教学方法,为今后提高今后教学水平,本文就一题多解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展开探究。一题多解教学方法的本质是通过让学生去探究发现解题方法,进而掌握解题的关键。一题多解有利于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活跃思路,让学生能根据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并结合自身情况,灵活地选择解题切入点;一题多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初中数学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主动探究一道题的解法,进而可能提出两种、三种甚至更多种解法,使课堂成为同学们合作、竞争、探究、互助的场所,大大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一题多解有利于学生积累解题经验,丰富解题方法,学会如何综合运用已学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解题能力;一题多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不满足于得出一道习题的答案,进而去追求更快捷、更简单的解题方法[1]。总而言之,一题多解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二、一题多解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题多解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营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更加投入到一题多解方法当中。初中数学教师可以适当收集一些一题多解的题目,然后让学生进行解题方法探讨,最后选出最适合自己掌握的且简单的解题方法。例如,教师可以出一个这样的题目:小夏是一名初中生,她们宿舍一共有8个女生,根据小夏调查发现,大家的体重都差不多,分别是44kg、40kg、46kg、43kg、47kg、40kg、44kg,加上小夏自己是42kg,请计算一下小夏宿舍女生的平均体重。首先,教师应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思路,然后由学生自行探究寻找多种解题方法。最后将学生的解题方法罗列出来,一共有两种解法,一种是直接将所有的体重相加然后除以8得出答案,另一种是通过观察发现8个女生的体重都是在40kg幅度围绕,因此,分别将8个女生的体重减去40kg所得的数相加起来再除以8,最后得到的数加上40kg就是所要求的平均数。通过学生的发言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都是想到第一种方法,只有少数学生想到第二种方法,经过大家讨论认为第二种解法比第一种解法较为简单便捷,因此,最后一致选择第二种解法当做今后解题的主要解法。通过一题多解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但可以锻炼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