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文言文专题复习

合集下载

苏教版八年级(下)语文文言文总复习

苏教版八年级(下)语文文言文总复习

苏教版八年级(下)语文文言文总复习课文翻译一、《马说》译文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所以即使有了名马,也只能在马夫手里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把它称作千里马。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把它当作普通马来喂养。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特长也就显现不出来。

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鸣,却不懂得它的意愿。

拿着马鞭,走到千里马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二、《陋室铭》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出名了。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灵验了。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

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

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

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耳鼓,也没有官府公文来使身体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茅,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它们虽然都简陋,但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三、《活板》译文四、《核舟记》译文明朝有个有特殊技艺的人名字叫王叔远,他能够用直径一寸的细小圆形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以及鸟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依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他曾经赠送给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乘船游览赤壁。

船从头到尾大约八分多一点,高大约两粒黍子左右。

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

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

打开窗户来看,雕刻有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文言文、古诗词复习资料.doc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文言文、古诗词复习资料.doc

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文言文、古诗词复习资料一、《马说》世冇伯乐,然后冇千里马。

千里马常冇,而伯乐不常冇。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Z手,骈死于槽栃Z间。

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冇千里Z 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Z不以其道,食Z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Z,曰“天下无马!”呜呼I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才美不外见同“现”显露(2)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3)策之不以其単卫迭 ______________ (4)只辱于奴隶人Z手______________ 受屈辱•2.下列加点字词意思一样的是(B )A.故虽有名马虽冇千里Z能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Z不能尽其材. •C.马之千里者鸣之而不能通其意D.虽冇千里Z能,安求其能• • • • 千里也3•表示作者观点的句子是“世冇伯乐,然后冇T里马”。

文屮揭示千里马悲惨命运的句子是“只辱丁奴隶人Z手,骈死丁•槽栃Z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是“食马者不知英能千里而食也”。

4.翻译下列句子。

(1)且欲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尚且想普通的马等同也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H行T里呢? _________________(2)策之不以其道,食Z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它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_5.课文说的是马,其实论的是人,想一想“千里马” “伯乐”“食马者”各比喻彳卜么。

芸汰了作者仁样的史木目丿成Ko指人才,识别人》的人:'话骯人才的人。

表达作者对朝廷淹没人才的愤慨不满。

__6.千里马只冇靠伯乐的慧眼才能被发现吗?谈谈你的看法。

一方而要冇千里马的才能,述要善丁抓住机遇,也离不开伯乐的赏识二、《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第一部分一、《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一)阅读诗歌《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回答问题1、李白,字,号,是我国朝著名的诗人,文学史上誉为“ ”。

2、《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是一首送别诗。

写送别情景的诗句是,。

3、在南朝宋代诗人中,“大谢”指,“小谢”指。

4、“建安骨”又称,指东汉末年建安时代以、、三父子为首的作家群的诗文风格。

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两句蕴含了作者对时光飞逝,功业难成的精神苦闷,也饱含着诗人对污浊的政治现实的感受。

B、三、四两句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图画,也展示出诗人豪迈阔大的胸襟。

C、五、六两句,上句赞美李云的风格刚健,下句自比小谢,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D、最后两句写作者在精神上遭受重压之后,放弃对进步理想的追求,显示出逃避现实的消极色彩。

6、简要谈谈你对“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一句的理解和看法。

答案:1.太白青莲居士唐浪漫主义诗仙;2.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3、谢灵运谢眺;4、建安风骨曹操曹丕曹植刚健清新;5、D6、表明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从而寄情山水,超脱尘世的豁达胸襟,但也表现了作者逃避现实的消极悲观的思想。

(二)对《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李白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去,李白为饯别行人而写成此诗。

诗中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愤懑。

B、此诗开头两句展示了这首诗的基调,但并没延续着写烦说忧,而是展现出另一番天地。

其中三、四句写春季天高气爽,万里长风中雁群高飞,面对着这样开阔的景致,可以在高楼上把盏痛饮。

2021-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苏科版

2021-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苏科版

《课外文言文阅读1》一田父得玉魏田父有耕于野者,得宝玉径尺①,弗知其玉也,以告邻人。

部人阴欲图之,诈之曰:“此怪石也。

畜②之弗利其家,弗如复之③。

”田父虽疑,犹录以归,置于庑④下。

其夜玉明,光照一室。

田父称家大怖,复以告邻人。

邻人曰:“此怪之征,遄弃⑤,殃⑥可销。

”于是遽而弃于远野。

邻人无何⑦盗之,以献魏王。

魏王召玉工相之。

玉工望之,再拜却立,曰:“敢⑧贺大王得此天下之宝,臣未尝见。

”王问其价。

玉工曰:“此玉无价以当之。

五城之都,仅可一观。

”魏王立赐献玉者千金,长食上大夫禄⑨。

【阅读提示】选文与“卞和献玉”的故事颇为相近。

尹文子认为是非、真伪从长远看,并不会被混淆,但有时候,真正的好东西却因不被了解而无法体现其价值,如文中的宝玉被诬为怪石而遭丢弃。

作者把深奥抽象的问题引入日常生活,与具体的社会问题密切结合,更具通俗性和实际意义。

【自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置.于庞下( ) (2)光照一.室( )(3)复.以告邻人( ) (4)仅可一观.(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以.告邻人(连词,就)B.邻人阴欲图之.(代词,指宝玉)C.犹录以.归(介词,把)D.敢贺大王得此天下之.宝(代词,这)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田父虽疑,犹录以归,置于庑下。

(2)敢贺大王得此天下之宝,臣未尝见。

二去奢克俭【注释】①汰:通“泰”,奢侈。

②桂之浆:桂花调制的汤。

③胡:怎么,为什么。

【阅读提示】选文是齐桓公与管仲的一段对话,其中管仲引用《诗经》中所说的“不躬不亲,庶民不信”的名言,一语中深刻揭示了治国必躬亲的道理。

“朝一年而齐国俭也”,不仅反映了齐桓公躬亲治国的成效,也彰显出齐桓公善于纳谏的品格。

【自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吾欲.禁之( ) (2)衣.练紫之衣( )(3)此群臣之所.奢汰也( ) (4)朝.一年而齐国俭也(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吾欲禁之.B.狐白之.裘C.今君之食也必桂之.浆D.此群臣之.所奢汰也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文言文古诗词复习资料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文言文古诗词复习资料

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文言文、古诗词复习资料一、《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才美不外见.同“现”显露(2)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3)策之不以其道.方法(4)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屈辱2.下列加点字词意思一样的是( B )A.故虽.有名马虽.有千里之能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之不能尽其材C.马之.千里者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3.表示作者观点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文中揭示千里马悲惨命运的句子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翻译下列句子。

(1)且欲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尚且想普通的马等同也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它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5.课文说的是马,其实论的是人,想一想“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指人才,识别人才的人,淹没人才的人。

表达作者对朝廷淹没人才的愤慨不满。

6.千里马只有靠伯乐的慧眼才能被发现吗?谈谈你的看法。

一方面要有千里马的才能,还要善于抓住机遇,也离不开伯乐的赏识二、《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 文言文阅读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 文言文阅读 苏教版

期末复习讲义(文言文阅读)★《马说》(P14-16)【基础复习】一、请在括号内对解释文中加点词。

世有伯乐,然后(这以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所以)虽(即使)有名马,①只(只是)辱(受屈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并列而死)于槽枥(马厩)之间,不以(拿,用)千里称(称呼,称作)也。

马之(表定语后置,不译)千里者,一食(吃)或(有时)尽(吃尽)粟一石。

食(同“饲”,喂养)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也。

是(这样的)马也,虽(虽然)有千里之能,食(吃)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见”同“现”,显现),②且(尚且)欲与常马等(等同,一样)不可得(能够),安(怎么)求其能千里也?③策(驱使)之(它)不以(按照)其道(方法),食之不能尽其(它的)材(同“才”,才能),鸣之(音节助词,无实意)而不能通(通晓)其意(意思),执策(握着鞭子)而临(到(它)跟前)之(它),曰:“天下无马!”呜呼,④其(难道,表反问语气)真无马邪(同“耶”,表疑问语气)?其(表推测,“恐怕”)真不知马也。

二、请依次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①只能在马夫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把它称作千里马。

②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③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到他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

④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课文要点】1.文学常识:作者韩愈,唐代著名文学家,字退之,与柳宗元共倡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2.文体知识:“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议论性体裁,与现代杂文近似,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本文通篇皆用比喻,属论说文体。

3.内容:(1)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

论述的是识别和发现人才的问题。

作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伯乐”是指能发现并赏识任用人才的人或是知人善任的贤君。

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抒发了怀才不遇、有志难申的知识分子的愤懑和不平之情,对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的统治阶级进行了嘲讽和鞭挞。

苏教版八下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资料

苏教版八下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资料

苏教版八下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资料《马说》一、翻译句子。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但是)伯乐不常有。

故(即使)虽有名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所以即使有马,只辱于奴隶人(马夫)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拿)千里称也。

了名马,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把它称作千里马。

马之千里者,一食(吃)或(有时)尽粟一石。

食(喂养)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把它当作普通马是(这样的)马也,虽有千里之(的)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显现),且(尚来喂养。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特长也就显且)欲与常(普通,平常)马等(等同,一样)不可得,安(怎么,哪里)求其能千里也。

现不出来。

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策(驱使)之不以(按照)其道(方法),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鸣,却不懂策(马鞭)而临之(代千里马),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难道)真无马邪?其得它的意愿。

拿着鞭子,走到千里马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恐怕)真不知马也!千里马吗?恐怕是真不认识千里马吧!二、课文内容1、《马说》的体裁是我国文言文中的一种议论文体“说”,它一般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2、本文主要写作方法是托物寓意。

3、《马说》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

开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中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最后总结全文。

4、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作者认为对“千里马”的摧残、埋没体现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一句对食马者进行强烈讽刺。

语文八年级下苏教版文言文阅读题期末复习(精)

语文八年级下苏教版文言文阅读题期末复习(精)

文言文阅读题:《送东阳马生序》宋濂1.本文作者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浙江金华人。

明初散文家,本文是一篇赠序,赠序是指临别送别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崇,赞许2、本文中的两个通假字是:1四支通“肢”肢体2皆被绮绣通“披”,穿着3、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4、对太学生中的其他人“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5、文中从哪些方面叙述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答:幼时求学的艰难;成年后求师的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6、本文的主旨句是: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这句话说明学业,道德上是否有所成就,主要取决于主观上是否努力。

马说1.辱: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2 骈(pián)死:并列而死。

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

3不以.千里称也:把。

4或:有时 5食(sì):通“饲”,喂养。

6 是.马也:.这样,指示代词。

7、外见.:表现在外面见:通“现”,表现;显现。

8且:犹,尚且。

9 欲:想要。

10 等:等同,一样。

11 不可得:都做不到。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12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13 策:名词活用作动词。

14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办法。

15材:通“才”,才能。

16鸣之.:无意义。

17其(1):难道,表反问语气。

其(2):恐怕,表推测 18虽:故虽(即使)有名马虽(虽然)有千里之能活版:1板.印书籍板,通“版”,名词作状语,用雕版。

2尚:还 3盛为之:大规模地做这种事4已后:以后。

已,通“以”。

5布衣:平民。

6每字为一印.:印模。

7令坚:使坚硬。

8和(huò):混合。

9冒:蒙、盖。

10持就火炀(yáng)之:把它拿到火上烤。

就,靠近。

11字平如砥(dǐ):字像磨刀石那样平。

苏教版初二语文下册古文复习资料

苏教版初二语文下册古文复习资料

《马说》唐朝韩愈1、《马说》的体裁是我国文言文中的一种议论文体“说”,它一般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2、本文主要写作方法是托物寓意。

3、《马说》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

开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中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最后总结全文。

4、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作者认为对“千里马”的摧残、埋没体现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 一句对食马者进行强烈讽刺。

7、伯乐指: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指:封建社会那些被埋没、遭摧残的怀才不遇的贤能志士。

食马者是指:愚妄无知的统治者。

8、食马者的愚蠢无知表现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9、根据文意,正确对待千里马的方法是知人善任。

10、《马说》一文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为喻,抨击了当时的“食马者”、“不知马”的错误行为。

但韩愈并没有从正面阐明应该怎么做。

参照选文的第三段,我觉得作者主张对于像“千里马”那样的人才,要合理使用,正确对待,充分理解。

“策之以其道,食之能尽其材,鸣之能通其意。

”11、《马说》一文的标点是现代人加上去的,有人提出末句“其真不知马也。

”应该用“?”结束。

我的意见是用问号是表示引起大家的思考;用句号是表示这种现象是事实普遍存在的。

12、本文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渴望自己能得到当政者的赏识、任用;希望统治者不要埋没、摧残人才(或要识别、任用人才)13.“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句意在强调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14、揭示千里马悲惨命运的一句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15、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16、马在生活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所以它备受青睐。

请写出四条带有马字的成语。

万马奔腾马到成功一马平川老马识途车水马龙马不停蹄17、第一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全文中的作用是统领全篇,在全文论述中起中心论点的作用。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文言文专题复习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文言文专题复习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文言文专题复习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①),辄(②)以水沃(③)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④)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选自《宋明臣言行录))注:①昏怠:昏沉困倦。

②辄:就。

③沃:浇。

文中有“洗”之意。

④重:兼有两种(事物)。

16.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的词语。

(4 分)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③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谪:②录毕,走送之走:④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妻子:17.用现代汉语写出乙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2 分)答:18.甲乙语段中的人物幼年时人生经历有哪两个主要共同点?( 2 分)答:[甲]既加冠,……卒获有所闻。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

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可得十之五六。

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⑥乎?(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

②[资]盘缠。

③[审]详细。

④[庶几]差不多。

⑤[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

⑥ [勉]勤勉,努力。

8、以下4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A.既加冠若既不出户 B.故余虽愚虽有子羔、原宪之贤C.俯身倾耳以请夫以孔子之圣, D.益慕圣贤之道曾益其所不能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A.或遇其叱咄 B.不幸而在穷僻之域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D.若既不出户10、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专题复习[2]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专题复习[2]

灌南县树人实验学校九年级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四)(八下文言文部分)1.《马说》唐.韩愈原文: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 只辱于奴隶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 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 力不足, 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 曰: “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世间有了伯乐, 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 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

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 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 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 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日行千里的马, 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 而没有喂养。

所以这样的马, 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 但是吃不饱, 力气不足, 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

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 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驾驭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 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 千里马嘶鸣, 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 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 说: “天下没有千里马!”唉, 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还是不认识千里马啊同步测试:1、给加点字注音。

骈死()槽枥()()粟()外见()食马()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只辱于奴隶人之手()②骈死于槽枥之间()()③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3、填空。

①韩愈, 字, 代著名家, 他的著作收在《》里。

他和、、、、、、、一起称为“唐宋八大家”。

②“说”是一种文体, 可以也可以但都是为了。

③本文中韩愈说明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 , , 。

4.用原文填空。

①《马说》的中心论点是: 。

②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③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④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

⑤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 。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1.第二段文字介绍了核舟的主体部分__船头(或舟首)__,以__空间顺序_为说明顺序。

语言生动,人物情态栩栩如生.介绍的内容有_舟长、高、舱、窗、雕栏、窗上的刻字2.第二段第一句所用的说明方法是列数字、作比较3.第二段中描写核舟上交代舟上人游览的地点以及周围景物、环境的句子是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4、这几段文字是对核舟的具体说明,作者是怎样说明的?答:先说船的正面,再说船的背面。

作者按从正面到背面、由主到次的顺序说明。

5、第二段怎样介绍核舟?有何作用?答:先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船舱,重点介绍舱旁小窗和所刻的十六字文句。

突出“奇巧、灵怪”的特点。

6、雕刻者为什么在小窗上刻上“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答:这两句话分别出自苏轼的《后赤壁赋》和《赤壁赋》,写的是苏轼泛舟赤壁之所见、所感。

将它们刻在小窗上,既能通过小窗启闭景象的分别说明,使读者体会王叔远刀法的精细又能暗示核舟的背景、主题,照应第一段的“大苏泛赤壁”,使读者惊叹王叔远构思的奇巧。

7、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最多的是谁?为什么?答: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最多的当然是东坡。

作者除了交代了三人在船头的位置,而且还刻画了东坡的肖像—“峨冠而多髯”。

之所以这样描写,一是因为苏东坡的主要游览者,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二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说明者不能违背其初衷。

8、船头三人的神态有何不同?哪些描写突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答:前二人是士大夫兼诗人、学者,受世俗礼法的束缚,显得拘谨,严肃;后者是僧人,不拘礼节,放浪形骸。

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突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

9、这一段描写“舟子”的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为什么要这样写?答:两“舟子”虽神情有异,右边的舟子突出他“右手攀右趾”的粗犷和“若啸呼状”的悠闲自在;左边的舟子突出“视端容寂”的平静神态。

苏教版八年级(下)文言文复习练习

苏教版八年级(下)文言文复习练习

苏教版八年级(下)文言文复习练习一、重点文言虚词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妇拍而呜之假诸人而后见也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久而乃和之策之不以其道与之论辨主人处处款之马之千里者弗之怠和纸灰之类冒之岂他人之过哉至之市,而忘操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无丝竹之乱耳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孔子云:“何陋之有?”以撰长书以为贽太祖常劝以读书不以千里称也以衾拥覆可以为师矣生以乡人子谒余策之不以其道以中有足乐者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不敢出一言以复无从致书以观盖以诱敌计日以还俯身倾耳以请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或一食或尽粟一石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故故虽有名马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两狼之并驱如故温故而知新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虽虽有千里之能故虽有名马故余虽愚,获有所闻盖盖一癞蛤蟆也盖大苏泛赤壁云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乃乃密布字印,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久而乃和其安求其能千里也其实味不同皆伏其精练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常蹲其身其一犬坐于前其印自落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其如土石何?若若止印三二本不若燔土若啸呼状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则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入则无法家拂士于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于厅事之东北角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泥于掌故苛政猛于虎也泻出于两峰之间者为可以为师矣又为活板为宫室、器皿、人物每字为一印撰长书以为贽满铁范为一板已后典籍皆为板本知之为知之未为简易其印为予群从所得项为之强孰为汝多知乎!然烨然若神人然数年恒不一见然后有千里马不以为然二、通假字才美不外见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之不能尽其材其真无马邪?板印书籍已后典籍皆为板本诎右臂支船右手攀右趾左手倚一衡木长约八分有奇盖简核桃修狭者为之满坐寂然四支僵劲不能动同舍生皆被绮绣主人日再食与之论辨数至八层,裁如星点三、词类活用策.之不以其道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只辱.于奴隶人之手板.印书籍火.烧令坚用讫再火.令药熔石青..糁之主人日.再食无案牍之劳形..手.自笔录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四、古今异义居.右者椎髻仰面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媵人持汤.沃灌中间..力拉崩倒之声无丝竹..之乱耳可以调素..琴会.宾客大宴.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惟危.楼一座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县官..日有禀稍之供岁有裘葛之遗.五、一词多义道策之不以其道益慕圣贤之道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帖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就持就火炀之瞬息可就具各具情态则第二板已具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奇字素无备者乳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备众妙毕备右备容臭有奇字素无备者是是马也斯是陋室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妙以为妙绝众妙毕备群响毕绝诸假诸人今诸生学于太学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不能名其一处也则题名其上毕群响毕绝此印者才毕卒获有所闻卒用其人月余亦卒质非天质之卑援疑质理策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益益.慕圣贤之道益习其声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六、重点字词解释安.求其能千里也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可以调素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尚未盛.为之和.纸灰之类冒.之乃密布.字印持就火炀.之则第二板已具.用讫.再火令药熔罔不因...势象.形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石青糁.之其两膝相比.者佛印绝类.弥勒神情与苏、黄不属.矫.首昂视珠可历历..数也视端.容寂.其船背稍夷.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核桃修狭..者为之善.口技者施.八尺屏障会.宾客大宴奋.袖出臂曳.屋许许声余.幼时即嗜.学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弗.之怠.既加冠...又患.无硕.师名人执经叩.问门人弟子填.其室援.疑质.理礼愈至.俟.其欣悦负箧曳..屣余则緼.袍敝.衣略无..慕艳意日有禀销..之供.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非天质之卑.流辈..甚称其贤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因得..遍观群书尝趋..百里外然数年恒.不一见倏忽..如拳如豆。

苏教版语文期末八下古文复习

苏教版语文期末八下古文复习

2、作者最后应用孔子的话用意何在?
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与篇首的“惟吾德馨” 相呼应,有力表现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品质。
设喻引题
陋室 山 水 比喻起兴 德馨 仙 龙
环境清幽(景)
陋 室 铭
安 贫 乐 道 高 洁 伟 岸
陋室不陋
交友高雅(人) 生活恬适(趣)
引古贤以自侃 反诘点题
陪衬比喻
(君子之德) 托物言志
调: 素: 金经: 佛经 丝竹: 奏乐的声音 乱: 使……扰乱 案牍: 官府的公文 使……劳累 劳: 身体,形体 形: 无丝竹之乱耳: 组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何陋之有: 表宾语前置
弹(琴) 不加装饰的
1、什么叫铭?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 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2、表现作者写作主旨的是哪一句话?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韩愈 唐 朝———— 1、《马说》的作者是———— 2、《马说》的体裁是我国文言文中的一种议论 说 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 文体“———”,它一般用 _________________ 些问题的观点。 托物寓意。 3、本文主要写作方法是____________ 不知马 4、《马说》围绕着“_________” 这一中心逐层 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展开论述。开头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中间揭示————————————————, 总结全文 最后——————————。 5、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不可得: 安: 策①: 策②: 以其道: 材: 鸣之: 其(1): 其(2): 虽⑴:故虽有名马 虽⑵:虽有千里之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文言文专题复习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①),辄(②)以水沃(③)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④)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选自《宋明臣言行录))注:①昏怠:昏沉困倦。

②辄:就。

③沃:浇。

文中有“洗”之意。

④重:兼有两种(事物)。

16.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的词语。

(4 分)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③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谪:②录毕,走送之走:④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妻子:17.用现代汉语写出乙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2 分)答:18.甲乙语段中的人物幼年时人生经历有哪两个主要共同点?( 2 分)答:[甲]既加冠,……卒获有所闻。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

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可得十之五六。

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⑥乎?(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

②[资]盘缠。

③[审]详细。

④[庶几]差不多。

⑤[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

⑥ [勉]勤勉,努力。

8、以下4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A.既加冠若既不出户 B.故余虽愚虽有子羔、原宪之贤C.俯身倾耳以请夫以孔子之圣, D.益慕圣贤之道曾益其所不能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A.或遇其叱咄 B.不幸而在穷僻之域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D.若既不出户10、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2分)(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2)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11、甲乙两段文字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这两段文字所说的道理,其共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有哪些?(2分)(二)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2~15题。

[甲]既加冠,……卒获有所闻。

[乙]羲之常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12.解释下列短语。

①援疑质理:②临池学书:③晚乃善:13.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②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14.宋濂求学与王羲之学书的“吃苦”精神各表现在哪里?(摘文中原句回答)你怎么看这种学习精神?15.宋濂对“乡之先达”持怎样的态度?你怎样评价这种师生关系?(一)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第10-13题。

(13分)[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②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③,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④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注]①怠:懈怠。

②箧:书箱。

③舍:学舍,书馆。

④媵人:服侍的人。

(乙)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

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③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④,削荆⑤为笔,刻树汁为墨。

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⑥自照。

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

门徒悦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⑧之。

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注)①任末:人名。

②笈:书箱。

③或:有时。

④庵:茅草小屋。

⑤荆:这里指荆的枝条。

⑥麻蒿:一种植物,点燃后可照明。

⑦悦:敬佩。

⑧易:交换。

10.请用“/”为下面两个句子标明朗读停顿。

(2分)(1)手指不可屈伸 (2)夫人好学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1)媵人持汤沃灌汤: (2)以衾拥覆衾:(3)负笈从师负: (4)编茅为庵为:12.翻译下列两个句子。

(4分)(1)录毕,走送之。

(2)人若不学,则何以成?13.〔甲〕〔乙〕两段文字在内容上有哪些共同点?(3分)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回答问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余幼时即嗜学……卒获有所闻。

鸣机夜课读记(节选)蒋士铨铨①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

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

母有病,铨则坐枕侧不去。

母视铨,辄无言而悲。

铨亦凄楚依恋,尝问曰:“母有忧乎?”曰:“然!”“然则何以解忧?”曰:“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

”铨诵声琅琅然,争药鼎沸②。

母微笑曰:“病少差③矣。

”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病辄能愈。

【注释】①铨:蒋士铨,清代著名学者。

②争药鼎沸:与烧滚的汤药争着发出响声。

③差():同,病愈。

9、第一段选文的文体是,第二段选文的文体是。

(2分)10、下面每组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请解释其含义。

(2分)①手自笔录暇更录唐宋人诗②尝趋百里外未尝寝11、第一段选文中“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表现了宋濂什么优秀品质?(2分)12、第二段选文中“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感人至深,表达了母亲什么样的情感?(2分)13、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两段选文的大意。

(3分)14、对待师长,宋濂“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对待母亲,蒋士铨“坐枕侧不去”,“诵声琅琅然”,“持书诵于侧”。

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和体验,谈谈在做人方面你所得到的启示。

(4分)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

(15分)[甲]余幼时即嗜学……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日:“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②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节选自《资治通鉴孙权劝学》)【注】①当涂:当权。

②博士:古时专掌经学教授的学官。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4分)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走:②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尝:③蒙乃始就学乃:④及鲁肃过寻阳及:9.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分)②蒙辞以军中多务(2分)10.甲文是通过和两件事来反映宋濂求学经历的,乙文则是通过从侧面反映了吕蒙的学习效果。

(3分)11.细读甲乙两文,谈谈宋濂、吕蒙两人的成功对你有什么启发?(4分)(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8~12题。

(10分)【甲】余幼时即嗜学。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程颢与弟颐①讲孔孟绝学②于熙、丰之际③,河洛之士,翕然④而师之。

时⑤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

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⑥南矣。

”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⑦同学者。

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

一日与游酢⑧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

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选自《杨时列传•程门立雪》)注:①程颢和他的弟弟程颐,二人并称“二程”,北宋时洛阳人,著名理学家。

②绝学:失传了的学说。

③熙、丰之际: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

④翕然:一致。

⑤时:即杨时,人名。

⑥道:思想、学说。

⑦赴告:报丧,把死讯通知有关系的人。

⑧游酢:人名,北宋时文人。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2分)A.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B.主人日再食(再:两顿)C.吾道南矣(南:南方)D.时与游酢侍立不去(去:离开)9.下列各句朗读停顿划分不恰当的一句是()(2分)A.尝趋百里外 / 从乡之先达 / 执经叩问B.不知口体 / 之奉不若 / 人也C.同舍生 / 皆被绮绣D.而以书 / 赴告同学者10.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2分)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②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

11.甲文作者在文段结尾说“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读了文段后,你认为作者求学的艰辛体现在哪些方面?(2分)12.甲文中的宋濂和乙文中的杨时在求学的过程中,对待老师的态度是相同的,这个相同点是什么?作为现代中学生,请你结合时代和自身体验来评价他们这种师生关系。

(2分)(二)[甲]当余之从师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馕(zhǎn)粥不充,日昃(zè太阳偏西)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明臣言行录》7.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4分)①晨人持汤沃灌:②腰白玉之环:③再适长山朱氏:④往往馕粥不充:8.将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②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9.[甲][乙]两文都有写生活条件艰苦的句子,请你各摘录一句。

(2分)[甲]文:[乙]文:10.[甲][乙]两文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5分)第三部分阅读(满分:51分)[三]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15—19题(17分)[甲]余幼时即嗜学。

……余因得遍观群书。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欧阳公①四岁而孤②,家贫无资。

太夫人③以荻④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家无书读。

就闾里⑤士人家⑥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⑦。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⑧,下笔已如成人。

(选自《欧阳公事迹》)注释:①[欧阳公]指欧阳修。

②[孤]幼年丧父。

③[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

④[荻dí]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

⑤[闾里]乡里。

⑥[士人家]读书人家。

⑦[惟读书是务]即“惟务读书”。

务,致力,从事。

⑧[文字]文章。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②无从致书以观③弗之怠④家贫无资16.阅读文言文,要勤查工具书。

下面是《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假”字的几种解释,判断哪一种解释最适合“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中的“假”字。

(只需填序号)(2分)假①借。

②宽容。

③如果,假如。

④非正式的。

17.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A.余幼/时即嗜学 B.手指/不可屈伸C.欧阳/公四岁而孤 D.多诵古人/篇章1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