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

刑部
刑部为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与督察院管稽察、 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后审理和复核,共为“三法司制”(明清)。 类似现在的司法部和公检法部门。
工部
工部为管理全国工程事务的机关。凡全国之土木、水利工程, 机器制造工程(包括军器、军火、军用器物等),矿冶、纺织等 官办工业无不综理,并主管一部分金融货币和统一度量衡。类似 现在的工信部、水利部、城乡建设部。
门下省
侍中二人为省长。唐高宗龙朔二年(公元662年)改门下
省为东台,侍中称左相,武后光宅元年(公元684年)称 纳言,垂拱元年(公元685年)改门下省为鸾台。开元元 年(公元713年)改称黄门省,侍中称监,天宝元年(公 元742年)改称左相。
门下侍郎 2人,为侍中之副,龙朔二年改称东台侍郎。
武后垂拱元年,称鸾台侍郎,天宝元年,又称门下侍郎。 属官有左散骑常侍 2人,掌规讽过失,侍从顾问。 左谏议大夫 4人,掌谏诤得失,侍从赞相。
给事中 4人,掌驳正政令之事。 起居郎2人,掌录天子法度。
尚书省
都堂
尚书令一人,正二品,掌典领百官。 左右仆射各一人,从二品,掌统理六官,为令之贰,令阙则总省
事,劾御史纠不当者。
左、右司
左丞一人,正四品上;右丞一人,正四品下。掌辩六官之仪,纠
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吏部、户部、礼部,左丞总焉;兵部、 刑部、工部,右丞总焉。郎中各一人,从五品上,辅佐左、右丞; 员外郎各一人,从六品上。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唐沿隋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同样是国家最高 的政务机构,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国家的政务, 同时把原尚书省诸曹正式确定为吏部、户部、礼部、兵 部、刑部、工部六部。六部下有司,部的首长称尚书, 副首长称侍郎,各司正、副负责人称郎中、员外郎。
隋唐制度的革新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隋唐制度的革新三省六部制科举制隋唐时期,制度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隋唐制度的革新主要体现在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一、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即设立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和吏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户部六个部门。
这一制度的实施,体现了政府对各项事务进行科学、规范管理的要求,具有历史意义。
1.中书省:隋唐时期设立的最高行政机构,负责考核各级官员的工作,同时也是各部门的协调机构。
中书省的设立,使得中央政府能够更加有效地管理全国事务,提高了行政效率。
2.门下省:隋代设立,唐代发展完善。
门下省负责处理皇帝的日常事务,包括宣布法令、文件、草拟上奏表章等等。
门下省的设立,使得皇帝能够更加方便地了解和处理国家事务,提高了政治决策的效率。
3.尚书省:负责处理文书、文书录用等事务,是道路交通的管理机构。
尚书省的设立,使得文官草拟奏章、修改文书等工作更加规范化,提高了文书的质量和效率。
4.吏部:负责官职任命、考核等事务,是官员选拔和管理的机构。
吏部的设立,使得官员选拔更加公正、透明,避免了腐败现象的发生,提高了官员素质和政府的执政能力。
5.礼部:负责国家礼仪、儒学传授等事务,是国家文化教育的管理机构。
礼部的设立,使得儒学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发展,推动了文化教育的进步和普及。
6.兵部:负责军队组织、军事训练等事务,是国家军事管理的机构。
兵部的设立,使得军队的组织和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国家的防御能力。
7.刑部:负责司法审判、刑狱管理等事务,是国家司法制度的管理机构。
刑部的设立,使得司法体系更加规范化、公正化,维护了社会秩序和人民权益。
8.工部:负责工程建设、运输等事务,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机构。
工部的设立,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交通的畅通,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9.户部:负责财政管理、税收征收等事务,是国家财政制度的管理机构。
户部的设立,使得财政收支更加规范化、透明化,保障了国家财政收入和人民利益。
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继三公九卿制之后的别一套中央政府机构组织形式。三省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则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三省六部制的出现是皇权侵蚀相权的结果。汉武帝时,设尚书台。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又设另一个秘书机构中书省,以削弱尚书台权力。至晋,皇帝的侍从机构门下省也开始处理政务。至此,由皇帝的小臣组成的“三省”开始成为全国政务中枢。到隋朝,朝廷明令确立三省制度,三省成为正式的政府机构,三省长官共议国政,执宰相之职。至于六部,则是尚书省下设的六个具体部门。汉光武帝时,尚书台已开始分为三公曹、吏部曹、民曹、客曹、二千石曹、中都官曹等六曹尚书分曹办事。后六曹经魏晋南北朝发展演变,至隋唐时期形成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后世将三省六部制视作隋朝除科举制度之外的另一个重要制度贡献。三省六部制结束了自汉光武以来的皇帝与政府(以宰相为代表)权限不分的混乱局面,可以说是中国政治史上的绝大进步。三省六部制虽然在唐代以后多有变化,但其基本骨架为后世历代中央政府所采用,尤其六部制度基地- -收集整理
中国历史上的三省六部制

熟悉中国古代史的人都知道,三省六部制作为一种中央最高政F机构,自隋唐以来,一直沿用到宋朝。
作为一种政F机构,能够沿用几百年必有其独到和精髓的地方,我们从这种制度的发展和设置分解来详细看一下。
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为: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户部、工部。
三省六部是自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制度。
汉武帝时以宦官担任尚书,主管文书,掌握机密要政,称为中尚书,简称中书,一直沿用到东汉末期,曹操为了便于挟天子已令诸侯,设立秘书令。
曹操的儿子曹丕废除汉帝,建立魏国,同时进行了政治机构改革,将秘书改为中书,于是中书省正式成立,后来西晋灭魏国,但却沿袭了中书省,此后历代都沿袭了曹魏设立的中书省。
北朝时曾恢复六官制,隋文帝建立隋朝后,吸取前面几个朝代的经验,废除六官制设立内史省,也就是中书省,至此中书省与门下省、尚书省,并称为三省。
门下省,最初设置在魏晋时期,最初称为侍中寺,是宫内侍从官的办事机构,到西晋的时候正式称为门下省,从名字上我们可以看出,门下省是属于皇宫门以内得机构,是陪侍皇帝左右的人。
到隋朝时正式称为最高权力机构的三省之一。
尚书省成立于魏晋时期,最初称为尚书台,它是由汉代皇帝的秘书处中主管文书的尚书发展而来的,最初是职位较低。
到三国时期,尚书台成为全国政务的汇总机关,以后几个朝代大都沿用了尚书台作为全国政务汇总机关这一机构,其权利也得到不断增大。
到杨坚成立隋朝,尚书省才成为了全国的最高权力中心机构之一。
唐朝建立初期,延续了隋朝三省六部的权力机构,但随着唐朝的强盛和不断发展,三省六部的权利不断被分割和削弱,到了唐朝中叶,三省六部制已经是名存实亡,权力已经被大大削减。
宋朝秉承了隋唐的三省六部的制度,但一直就没真正使用过,处于完全的名存实亡,已经成为了一种名誉机构。
辽国的机构设置克隆了宋朝的机构,金国、元朝、明朝已经改三省六部为一省六部了。
三省六部的权力分工。
中书省负责秉承皇帝旨意进行预先制定策略,并草拟诏书;门下省负责审查;尚书省负责执行。
隋唐三省六部制形成的原因

隋唐三省六部制形成的原因一、三省六部制形成的过程所谓三省六部制,三省是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是指礼部、户部、吏部、兵部、刑部、工部。
三省六部制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
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制度,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
尚书,本是秦汉九卿之一的少府属下的一个小机构,主管收发和保管文书,到西汉武帝继位后,参用宦官为中书谒者,掌上书之职,武帝用其收纳章奏,到了西汉成帝时,建立了尚书台,执掌图书秘籍、章奏等事宜。
到了东汉武帝时,尚书渐次超越收发文件的职能,扩大到“出纳王命,辅政四海,权尊势重,责之所归。
”至曹魏时,尚书台脱离了少府的机构,成为完全的独立机构。
其长官成为皇帝之下的握有重权的最高长官,被称为宰相,仆射则相当于副相,尚书属下各曹则则成为主管全国事务的行政机构,西晋时尚书台则成为“朝政之本”,南朝刘宋时,孝武帝曾领召称:尚书,百官之元本,庶政之枢机。
这就是隋唐三省中的尚书省之源流。
中书官名,起于西汉,初由宦官担任,汉武帝在后宫游宴时,使阉宦“典事尚书”,称为中书谒者,简称“中书”,署令和仆射;成帝时,废仆射,改中书谒者为中书者令,让世人担任,均属少府管辖。
东汉时,不置中谒者令。
曹操为魏王时,置秘书令,典尚书奏事,魏文帝曹丕继位后,将原来的秘书令改为中书省,设中书监、令为其长官。
因中书省接近皇帝,执掌机密,地位日渐显赫,逐渐取代尚书台的重要地位,而成为国家的机枢机构。
如西晋时,荀由中书监迁尚书令,实则明升暗降,因此当时有人相贺时,他说:“夺我凤凰池,诸君贺我耶!”及至南朝,中书监、令成为清流美职,中书舍人地位渐高,往往全权负责中书监事。
北周改中书为内史,隋承袭之,唐复设为中书省,此即为中书省之源流。
门下省的主官是侍中,侍中即侍于宫中。
作为皇帝顾问机构的门下省,是由皇帝的文武侍从们中衍生出来的。
在秦汉时期,侍中本无官署,是来往于殿内奏事的小官。
东汉时设立侍中寺,成为正式的皇帝顾问处,门下组织雏形初具。
三省六部制

中国古代官制—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的一种政治制度。
隋唐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
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
汉光武帝刘秀在尚书台设三公、吏部曹、民曹、客曹、二千石曹、中都官曹等六曹尚书,为六部前身。
西晋时,有吏部、殿中、五兵、田曹、度支、左民六曹,属尚书省。
隋唐中书省的长官为中书令(隋称内史令),副长官为中书待郎(隋称内史待郎),主要职官有中书舍人。
中书省主要负责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敕;起草之责主要由中书舍人负担。
门下省的长官为待中(隋称纳言),副长官为黄门侍郎(后改称门下侍郎),主要职官有给事郎。
门下省主要负责纠核朝臣奏章,复审中书诏敕,如认为不当,司以封还和加以驳正,称“封驳”。
驳正之权主要由给事中掌握。
中书、门下二省都设在宫内,所以又有谏诤之责,设左右谏议大夫、左右补阙、左右拾遗,分属二省(左属门下、右属中书),以匡正皇帝的过失。
尚书省设在宫外,长官为尚书令,实际不任命,由副长官左、右仆射代行职权。
仆射之下有左右丞、左右司郎中、员外郎、负责都省职事,总领六部。
各部长官称尚书,副为侍郎.各司之长为郎中,副为员外郎,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
他们对中央担任具体事务的九寺三监(或五监)及地方上的府、州、县官有领导、监督之权。
“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是三省分工原则,从而彼此制约,以掌管国家大政。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当然宰相,台议军国大事于政事堂(初设于门下省,高宗死后,移至中书省,玄宗时改名中书门下);但又择他官参加议政,号为参知机务、参议得失等,也是宰相。
三省六部制是什么

三省六部制是什么
三省六部制初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后一直到清末。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效率高: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负责草拟吧颁布皇帝的诏书;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的政令。
三省职责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相互监督,相互牵制:中书省颁布的皇帝的诏令和政令,如果门下省发现不符合皇帝的意思或是不可行应驳回。
尚书省只负责执行政令,无其他权利。
扩展资料:
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布皇帝的诏书,长官中书令二人;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长官侍中二人;尚书省“无事不总”,负责执行国家的政令。
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贯彻,尚书省职责为执行,长官尚书令一人,副长官左、右仆射各一人。
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长官均称尚书,六部分领各种政治事务,每部又领四司,计24司。
三省的长官共议国政,行宰相之权,其议政场所为政事堂。
尚书令位高权大,自隋以来,基本不设。
左、右仆射代领尚书省事,亦职为宰相。
高二历史《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知识点总结

高二历史《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知识点总结
一、三省六部制
1.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1)相权三分: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
(2)职掌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由起草(中书)、审核(门下)至执行(尚书),都经由三省处理。
(3)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之不足。
2.三省六部制的作用
(1)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2)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3)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提高唐朝办事效率。
二、两税法的意义
(1)统一了税制,这样既简化了征课名目,又可使赋税相对确定,保证了国家财政税收;从制度上避免官吏乱摊派的可能。
(2)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唯资产为宗,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3)扩大了征税面,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
(4)两税法是赋税制度史上的转折点,它标志着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过渡到以土地财产多少为主,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和进步。
三省六部制

结构图
门下省 刑 工 部 部
(起草政令)(管理 政务) (审核政令)
地方
州(郡) 县
三省六部
二、三省六部制
7、作用:
1)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 统治力量; 2)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3)是我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它 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进一步完善)
三省六部的意义与影响:
二、三省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制
6、特点: 1)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 牵制和监督; 2)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 为三,且三省的长官大都品级较低;
(加强中央集权制有了新发展,从由集权方 式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发展到用分权的方 式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中央
中书省 吏 部 户 部
皇帝 尚书省 礼 部 兵 部
第一,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 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第二,使宰相的权力——分为三,三省长官的品级又较低, 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在秦汉,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 政事,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每当皇帝无能,丞 相就可能专权。三省六部制的设立,三分相权,有利解决皇权与 相权的矛盾,加强了皇权;同时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收到了 集思广益的效果; 第三,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 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的重大变革,它标志着封建政治制 度的成熟。此后,历朝基本上沿用这种制度。
一、三省六部制概述
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六部:吏部,礼部,兵部,度支(后改
为户部),都官(后改为刑部),工部
发展概述:
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隋朝正式
一、三省六部制

汉、唐选官制度的比较: 唐选官制度的比较:
汉 唐 选拔的方 自下而上的 中央政府分 实质: 实质:把官员的选拔权收 法和途径 推荐 科考试 西汉至东汉前期: 以才能( 西汉至东汉前期:才 以才能(主 反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能和品德; 要是考试成 标准 能和品德; 度的加强。 度的加强。 东汉后期: 东汉后期:出身门第 绩)
③影响: 影响:
思维拓展: 思维拓展:隋朝府兵制和西魏 府兵制有什么区别? 府兵制有什么区别?从上层建筑
与经济基础的关系分析,隋朝府兵 与经济基础的关系分析, 制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 制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
不再军民异籍、兵农合一。 不再军民异籍、兵农合一。 隋朝府兵制是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之上。 隋朝府兵制是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之上。 均田制的基础之上
贞观年间, 例 : 贞观年间 , 唐朝中央政府 三省的运作机制是 ( ) A、尚书——中书——门下 尚书——中书 中书——门下 B、尚书——门下——中书 尚书——门下 门下——中书 C、中书——门下——尚书 中书——门下 门下——尚书 D、门下——中书Hale Waihona Puke —尚书 门下——中书 中书——尚书
例:唐太宗在谈到中央某机构的职权 时说: 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 时说:“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 这个机构应是 A.中书省和门下省 B.尚书省和中书省 C.尚书省和门下省 D.礼部和吏部
一、三省六部制
5、职权: 职权: 中书取旨, “ 中书取旨 , 门下封
驳决策机构——“中拟”; ,尚书奉而行之” 尚书奉而行之” 中书省是决策机构——“中拟” 中书省是决策机构
门下省是审议机构——“门审” 门下省是审议机构——“门审”; 审议机构 尚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尚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尚 最高行政机构 行”; 六部的职能见书本T75。 六部的职能见书本T75。
三省六部制的内容

明朝时期,中国实行了一种新的政府组织形式——“三省六部制”,即分为朝廷中央三省、六部、以及下设的各省州巡抚府构成。
其中三省包括司徒省(掌管官府、地方政府及宁管理保用冤偿)、司空省(主管国家武装力量及外交)和司丞省(主管国家盐业、司法行政);六部包括户部、兵部、刑部、礼部、判部和工部,监督六部的还有各类阁秩、太学、校举,它们分工明确,负责具体的事务,统筹协调中央各科的工作,并派官员到全国各地去执行政令。
三省六部制自明朝时期开始,与明代后期的行省行营、阁部铺监形成了中国封建时代政府机构的三大结构体,曾经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
三省六部的建立使中央政府朝廷功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形成了司丞省、司空省和司徒省三大经营机关,统一了盐、军、户、礼、判和工六项服务,极大的加强了国家的集权,为政府的行政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也是清朝两汉实行复辟改革启蒙时先进的经验及制度。
但是,三省六部制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
一是中央政府没有真正达到握平民百姓一体的境地;二是科举考试制度逐渐出现空头支票,考试结果不再代表人才,严重影响了政府下属机构遴选人才;三是政府太重视行政办事,把政策制定和执行统一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的办事能力被削弱;四是官吏特殊的利益,引发了官商勾结的现象。
这些问题逐渐凸现出来,严重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
实际上,三省六部制的优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它使中央政府的集权化到达登峰造极的境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朝廷管辖下百姓的统一性问题。
而且,它还为后世中国朝代提供了重要的治国思维,深刻影响了后世中原及其他地区的管理思想,也深刻影响了中国官僚体制的
发展及其他的政治 social changes。
可以说,三省六部制确实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令人敬。
唐代三省六部制

唐代三省六部制08级警管一班江柱 047唐代三省六部制结构图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中书省和尚书省是两汉时期基本形成,东汉废除中书省,只设尚书省,三国时恢复中书省,门下省是晋朝首先建立的,南北朝依然沿袭,晋朝时期三省制度基本建立起来,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政治制度。
三省在各个时期的的历史作用和地位不同,在封建社会末期实行封建专制,基本废除了三省制度。
三省六部制度的设立特指明清中央行政机构中直接对皇帝负责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及工部。
明代废中书省,六部乃直接对皇帝负责,成为主管全国行政事务的最高机构。
隋唐隋唐的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长官称为宰相。
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贯彻。
尚书省职责为执行。
三省长官共议国政,执宰相之职,他们议政的场所叫政事堂。
唐太宗唐太宗在贞观年间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
以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宰相名号。
从唐太宗开始的这些做法,表明皇帝任用宰相的范围扩大了,已不限于三省长官;宰相成员增多,既便于集思广议,又使之互相牵制,从而避免出现权臣专权的局面。
这样,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防止了皇帝大权旁落。
评价及意义: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在于分散了丞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把相权“一分为三”,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互相牵制和监督,提高诀策正确性和行政效率;同时,又将尚书省权分六部,即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中国官职的重大改革,历代基本沿袭。
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

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作⽤是什么?三省六部制简介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
它初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此后⼀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
三省六部制图例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部。
每部各辖四司,共为⼆⼗四司。
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各有演变,⾄隋,才整齐划⼀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
各不同时期的统治者做过⼀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调整和补充。
三省六部制发展历史 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隋朝正式确⽴,唐朝进⼀步完善的⼀种政治制度。
隋唐⾄宋的中央最⾼政府机构。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部。
每部各辖四司,共为⼆⼗四司。
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
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各有演变,⾄隋,才整齐划⼀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
汉光武帝刘秀在尚书台设三公曹、吏曹、民曹、客曹、⼆千⽯曹、中都官曹等六曹尚书,为六部前⾝。
西晋时,有吏部、殿中、五兵、⽥曹、度⽀、左民六曹,属尚书省。
宋公元1086年,反变法派执政,改为三省共同议事,奏请取旨,分省治事⾏下,实际上使三省合⼀,后习惯上常统称三省。
南宋公元1129年,⼜实⾏三省合⼀,⼆⼗四司也时或省并,如公元1129年以礼部兼主客,祠部兼膳部,兵部兼职⽅,驾部兼库部,⽐部兼司门,⼯部兼虞部,屯⽥兼农部等,还省并若⼲寺监⼊六部。
公元1163年,⼜进⼀步省并六部下属诸司,如以司封兼司勋,礼部兼祠部,兵部兼驾部,都官兼⽐部,⼯部兼屯⽥等。
辽代南⾯官系统中,设三省六部(其中“中书省”初名“政事省”),设官同于宋制。
⾦、元、明只设⼀省六部,⼀省,⾦为尚书省;元、明为中书省。
明1380年罢中书省,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
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
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对于三省制,其中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
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
各不同时期的统治者做过一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调整和补充。
三省从唐朝开始正式设立的中央政权体系,分别为:尚书省——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门下省——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中书省——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
中书省主要负责与皇帝讨论法案的起草,草拟皇帝诏令。
门下省负责审查诏令内容,并根据情况退回给中书省。
这两个部门是决策机构,通过审查的法令交由尚书省执行。
六部尚书省下设有六部,分别为:吏部:负责考核、任免四品以下官员户部:负责财政、国库礼部:负责贡举、祭祀、典礼兵部:负责军事刑部:负责司法、审计事务。
具体审判另有大理寺负责。
重大案件组织刑部、御史台、大理寺会审。
谓三司审。
工部:负责工程建设中书省长官在隋朝称为内史令,唐朝称为中书令,副职称中书侍郎。
门下省长官在隋朝称为纳言,唐朝改叫侍中,门下侍郎副之。
尚书省长官称为尚书令,尚书仆射副之。
但由于唐太宗在即帝位前曾担任这个职务,因此在唐朝此后的时期,这个官职轻易不授,而以尚书仆射为尚书省长官。
唯安史之乱后,郭子仪有大功于唐室,无官以宠之,遂授尚书令。
另朱温篡逆前亦自称之。
中书省内设中书舍人若干,掌草拟诏命。
门下省内设给事中、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起居郎、拾遗等官,掌规谏。
尚书省下设左右丞,分管六部。
六部的长官都称为尚书。
三省之中,尚书令、仆射位高,为人臣之极而无实权。
实际行使相权的是中书、门下两省大臣。
特点①分工明确②效率高③互相牵制④分散相权,集中皇权意义及影响第一,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三省六部制..._《中华上下五千年》_原文_出处_内容

三省六部制【出处】本篇为《中华上下五千年》:隋朝时期【内容】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
三省是指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六部是指吏部、兵部、礼部、都官(后改为刑部)、度支(后改为户部)和工部。
三省六部制是隋文帝统治时期正式确立下来的,主要负责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及执行。
在隋文帝正式将三省六部制确立下来之前,这种制度经过了漫长的发展、演化过程。
尚书省起源于秦朝。
秦朝的统治者在少府下设置主管典籍的尚书,从此之后,尚书这一官职被沿用下来。
西汉时,汉武帝废除了以丞相为主的外朝的部分权力,设立以大将军为首的内朝,代替外朝掌管处理军国大事的权力。
沟通内外朝的事宜由原属少府的尚书以及中书谒者负责。
东汉时,朝廷设置了统领百官政事的尚书台,尚书台的长官被称作尚书令。
但此时尚书台仍然归少府管辖,权力有限。
东汉末年的曹操自己担任丞相,把原来属于少府的尚书吏部曹、选部曹等移为丞相手下的官员,又将汉武帝建立的内朝转到外朝,尚书省的建立便由此开始。
曹丕当权后,他觉得尚书等官职权力过大,就以曹操设立的专门负责处理机要文书的秘书省作为基础,设置了负责掌管机要,起草和发布诏令的中书省,中书省的最高行政长官为中书监。
曹丕还把秦朝的散骑和汉朝的中常侍合并起来,称为“散骑常侍”,并设置散骑省。
散骑省与禁省负责保卫皇帝,同时制约中书省的权力。
东晋司马丕执政时,把禁省和中书省合并为门下省,设置侍中、给事黄门郎、给事中、散骑常侍等官职。
北朝时期,门下省负责参与决断军国大事,是最为重要的行政部门。
直到南北朝后期,门下、中书、尚书这三个省仍然各自负责自己的事情,并没有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三个省的长官都称为“宰相”,只是随着朝代的变更,权力的范围有所不同而已。
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后,将北周所设置的六官废除,恢复汉魏旧制,设置了太保、太傅、太师三师,司空、司徒、太尉三公,及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秘书省、内侍省五省。
三师只是一种象征性的官职,并不掌握实权,只有那些德高望众的老臣才能够获得三师的职位。
高一历史三省六部制知识点

高一历史三省六部制知识点古代中国的政府机构,一直以来都是以中央集权为主导。
而在明清两朝,中国的政府机构采取了三省六部制,这是一种相对完善的行政体制。
本文将介绍高一历史课程中关于三省六部制的知识点。
一、三省六部制的概念三省指的是皇帝最高行政机关的三个部门,即吏、户、礼三个部。
而六部则是行政部门,分别为吏部、兵部、礼部、刑部、工部和户部。
各部门之间负责不同的管理职责和任务,构成了明清两朝的行政机构。
二、三省的职责1. 吏部吏部负责选拔、任命和管理官员,监督官员的廉政和政绩,以及管理国家考试制度。
吏部的重要职责是选拔优秀人才,以维护政府的有效治理。
2. 户部户部主要负责财政收支管理,包括税收、物资储备、财务报告等方面。
户部的职责是确保国家财政稳定和国家财产的安全。
3. 礼部礼部负责国家的礼仪和外交事务。
礼部的职责是制定、管理和执行国家礼仪制度,处理国家外交事务,维护朝廷和外国之间的关系。
三、六部的职责1. 吏部兼任三省之一的吏部承担了选拔和任命官员的职责,在六部中的地位较为重要。
吏部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以确保政府有良好的管理水平。
2. 兵部兵部负责军队的组织、管理和军事调动等事务。
兵部的职责是确保国家安全和军队的战斗力,维护边界的稳定。
3. 礼部兼任三省之一的礼部在六部中负责处理国家的外交事务和礼仪仪式。
礼部的职责是维护国家的外交关系和礼制守则,传达朝廷对外界的态度和政策。
4. 刑部刑部负责司法审判和管理法律事务。
刑部的职责是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处理刑事和民事纠纷,确保法律的实施。
5. 工部工部主要负责工程建设和资源管理。
工部的职责是进行水利工程、交通运输和冶炼等工程,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6. 户部兼任三省之一的户部负责财政收支管理,包括税收、物资储备和财务报告等方面。
户部的职责是确保国家财政的稳定和财产的安全。
四、三省六部制的意义三省六部制的实施,使明清两朝的政府机构更加有效和规范。
它分离了政治与经济、军事与文化的职能,使各个部门专注于自己的领域,提高了政府的管理效率。
三省六部制的运作程序

三省六部制的运作程序三省是中书,尚书,门下,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布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不可行的应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
尚书省又下设六部,分别是礼户吏刑工兵六部.三省隋文帝在中央设立三师、三公、五省(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和内侍)。
三师、三公只是一种荣誉虚衔。
五省之中,只有尚书、门下、内史三省才是真正的中枢权力机构(秘书省掌图书典籍,职任较轻;内侍省掌侍奉宫掖,委以宦官)。
三省各有明确分工。
•中书省中书省,古代官署名。
魏曹丕始设,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
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
隋初称为“内史省”,后改为“中书省”。
宋代中书省与门下省合并为一个机构“中书门下”,掌握行政大权,长官为“同平章事”即宰相,其与掌管军事大权的枢密院合称“二府”。
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
门下、尚书两省皆废,故中书省较前代尤为重要。
地方行政由中书省外派的“行中书省”即“行省”掌握。
明初沿用,洪武十三年废丞相、中书省,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
明永乐帝时设内阁,机要之任开始归“内阁”。
负责起草诏令,明宣宗后拥有票拟奏章的“票拟权”。
•门下省“门下省”为官署名称。
东汉时即设侍中,秩比二千石,属于少府,职掌为侍从皇帝左右、赞导众事、顾问应对,皇帝外出,则侍从参乘。
门下省原为皇帝的侍从机构,南北朝时权力逐渐扩大,北朝政出门下,成为中央政权机构的重心。
隋唐时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
其长官称侍中,或称纳言、左相、黄门监,皆因时而异。
其下有黄门侍郎、给事中、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起居郎等官。
•尚书省官僚机构。
南朝宋得名,前身为“尚书台”。
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
是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机构,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
“尚书省”的组织机构于隋朝定型。
以唐代制度为例:有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户部、工部等六部,下辖吏部、主爵等24司。
六部尚书都以所在“部”为名,而郎官以所在“司”为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六部:吏部,礼部,兵部,度支(后改
为户部),都官(后改为刑部),工部
发展概述:
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 的,隋朝正式确立,唐朝正式完善的 一项政治制度。
隋朝至宋的最高政府机构
对管理的影响:
利用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1、分工明确 2、效率 3、互相牵制 4、分散相权,集中黄权 发展和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制度,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相权的矛盾,加强了皇权;同时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收到了
集思广益的效果;
第三,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
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的重大变革,它标志着封建政治制
度的成熟。此后,历朝基本上沿用这种制度。
三省六部
三省六部的意义与影响:
第一,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
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第二,使宰相的权力——分为三,三省长官的品级又较低,
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在秦汉,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
政事,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每当皇帝无能,丞
相就可能专权。三省六部制的设立,三分相权,有利解决皇权与
效地防止外戚大臣专权篡位和地方势力分裂 割据
尚书省——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 门下省——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 中书省——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
吏部:负责考核、任免四品以下官员 户部:负责财政、国库 礼部:负责贡举、祭祀、典礼 兵部:负责军事 刑部:负责司法、审计事务、重大案件组织刑部、 御史台、大理寺会审 工部:负责工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