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土地利用空间圈层结构分析——以湖北省孝南区为例
孝 南 区 地 处 江 汉 平 原 腹 地 , 貌 主 要 为 平 地 原 , 感 市 中心 城 区 是 孝 南 区 的 核 心 发 展 孝 区 域 , 此 孝 感 市 孝 南 区 是 研 究 土地 利 用 因 空问圈层结 构较为理想 的区域 。 文 中 以 2 0 年 土地 更 新 调 查数 据 和 05 20 0 9年第 二 次 土地 调 查 数 据 为 基 础 数 据 源 , 地 利 用分 类 采 用 士 地 规 划 分 类 ( 土 国土 资厅 发 [0 95 ‘ 2 0 11弓) 。 ( )研 究 方 法 二 GI 的 空 问 分 析 功 能 为 土地 利 用 圈 层 S 空 间结 构 分 析提 供 了一种 可行 的 途径 。 一 本 文 选 取 的 数 据 资料 经 MAP S 理 后 , GI 处 在 MAP I G S土地 规 划 编 制 系 统 中进 行 面 积 的汇总统 计 。 本文 以孝感 中心 城区 为 中心 , 5 0 为 半 径 , 外 作 缓 冲 区 , 以 0m 向 通 过 各 缓 冲 区之 间 的 分 割 , 得 5 个具 有 共 0 同中心 、宽度 为 5 0 的环形 区域 , 0m 对这 些 环 形 区 域 从 内 到 外 次 编 号 ( 内层 为 1 最 号 , 外层 为 5 号 ) 统 计 出 各 环 形 区 域 内 最 0 。 各 种 土地 利 用 类 型 的 面 积 , 而 求 得 其 在 进 相 应 环 形 区域 中 的 面 积 比重 , 过 对 各 环 通 带 数 据 的 对 比分 析 得 出 研 究 结 论 。
明显 的梯度 变化 。研 究结论 : 中心城 区
勾 “ 大饼 ” 发 展模 式 , 南 区应 选 择 摊 式 孝 毛 陈 镇 、 三 汊镇 、 西 河镇 、 肖港 镇 加 快
湖北省区域耕地地力评价及其应用研究
湖北省区域耕地地力评价及其应用研究摘要:耕地地力评价是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土壤资源的重要依据,也对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以湖北省为研究对象,基于耕地资源、农业生产和土壤质量等多方面指标,对湖北省区域耕地地力进行评价,以期为该地区农业生产的科学规划和土壤资源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一、引言湖北省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省份之一,农业在湖北省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耕地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其地力评价对于科学规划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保护土壤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二、耕地地力评价指标耕地地力评价主要从土地利用类型、土壤质量、农业生产潜力等方面进行考察。
本研究以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养分含量、土壤水分状况、土壤抗逆性等指标作为评价指标,并运用GIS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三、湖北省区域耕地地力评价结果根据所选取的评价指标,利用GIS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得出了湖北省区域耕地地力评价结果。
研究发现湖北省农业生产潜力较高,在绿色农业示范区和农业高效利用示范区集中分布。
土壤质量方面,湖北省耕地普遍属于中等水平,但在南部山区土壤质量相对较差。
此外,土壤养分含量、土壤水分状况和土壤抗逆性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
四、湖北省耕地地力评价应用研究湖北省耕地地力评价结果为农业生产的科学规划和土壤资源的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例如,在农业生产规划方面,可以根据耕地地力评价结果合理规划农作物种植结构和布局,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在土壤资源保护方面,可以针对土壤质量较差的地区进行针对性的调控措施,如改善土壤结构、加强耕地保育和水土保持措施等。
五、结论湖北省区域耕地地力评价对于科学规划农业生产和保护土壤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通过对湖北省耕地地力进行评价,发现该地区农业生产潜力较高,土壤质量普遍中等水平。
在应用研究方面,可以根据评价结果合理规划农作物种植结构和布局,并针对土壤质量不足的地区制定相应的土壤保护措施,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保护土壤资源。
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1 研究区概况武汉是湖北省省辖市,湖北省省会。
位于江汉平原东缘,长江与汉水交汇处。
北距首都北京1190公里。
介于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l °22’之间。
东与黄冈市、鄂州市、大冶市接壤,南与咸宁市、嘉鱼县、洪湖市相连,西与仙桃市、汉川市毗邻,北与孝感市、红安县、麻城市相接。
南北最大纵距155公里,东西最大横距134公里,辖区总面积8549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2718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460平方公里。
现辖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东西湖区、汉南区、黄陂区、新洲区13个区。
总人口838.91万人,其中城市人口533.21万人。
地形属残丘性河湖冲积平原,山丘、湖泊与平陆相间,其中北部小片山地为大别山余脉。
海拔19.2~873.7米。
江(河)湖水面占总面积的25%。
主要河流有长江、汉水、滠水、府河、倒水、举水、金水、东荆河等。
较大的湖泊有梁子湖、涨渡湖、汤逊湖、东湖等。
呈东西向的两列低矮山系与南北向的长江在市区形成垂直轴线。
长江、汉水把市区分割为武昌、汉口、汉阳三部分,形成“三镇鼎立”的独特城市格局。
武汉市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年平均降水量1284毫米,降水相对集中于6~8月,年平均气温16.4℃。
2 土地利用数量分析2.1 武汉市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概况据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2008年武汉市农用地面积为556733.21公顷,占武汉市土地总面积的65.12%,其中耕地面积为338344.2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9.58%;园地面积为13455.4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57%;林地面积为87971.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29%;牧草地面积为184.0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2%。
建设用地面积为148273.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34%,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为117120.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70%;交通用地面积为15378.5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0%;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15774.6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5%。
湖北省土地开发整理实例分析
Ⅳ级潜力区
包括黄石市的黄石港区、石灰窑区、下陆区、铁山区、 率州管理区;襄樊市的襄城区、樊城区;荆州市的公 安县;宜昌市的远安县、枝江市、宜都市、五峰县、 秭归县、草埠湖区、猇亭区、中心城区;十堰市的茅 箭区、张湾区;孝感市的云梦县、大悟县、应城市、 安陆市;荆门市的屈家岭;黄冈市的黄州市、红安县;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咸丰县、来凤县、鹤峰县; 神农架林区;沙洋农场等地区。
土地复垦补充耕地7625ha,
土地开发补充耕地19700ha。 通过土地整理建设高标准农田15万ha。
附表八 湖北省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指标分解
第三节
地域差异性
区域土地开发整理方向
地形地貌:中南部为平原湖区,北部为丘陵岗地区,东 部为丘陵低山区,西部为山地区; 社会经济条件:城市化水平及经济发展水平与地形地貌 有密切关系,呈现出由平原区到丘岗区到山地区递减 的趋势; 资金和政策:平原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国家西部 开发政策提供机遇。 由于自然环境、土地资源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 面的差异,各地区土地整理的优先类型、整理目标、 整理策略均有所不同。
第二章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土地开发整理潜力
潜力分析内容及方法 耕地整理潜力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 土地复垦潜力 土地开发潜力 土地开发整理综合潜力
一、潜力分析的内容
基础数据的来源:
各县(市)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上报数据;
湖北省土地利用现状调查(2000年)数据;
湖北省耕地后备资源大调查数据。
耕地后备资源有限,从长远看,农地整理将是土地开
耕地内部统一规划
大幅提高高标准农田比重,推动 我省农村产业化发展。
第二节
一、总体目标
土地开发整理的目标
湖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湖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说明湖北省人民政府二〇〇九年三月目录一、湖北省情概况 (1)二、上轮规划回顾 (2)(一)主要目标实现程度 (2)(二)取得的主要成效 (3)(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3)(四)规划修编的必要性 (4)三、规划编制过程 (5)(一)准备工作 (5)(二)专题研究 (5)(三)规划大纲 (6)(四)规划成果 (6)四、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6)(一)经济发展目标 (6)(二)人口及城镇化水平 (7)(三)地均产出和投资强度 (8)五、规划指标有关说明 (9)(一)《全国纲要》下达湖北省的规划主要指标 (9)(二)四项远期规划指标的确定说明 (10)(三)农村居民点规划目标说明 (10)(四)各市(州)用地指标的分解 (11)六、关于土地利用综合分区 (12)(一)分区原则 (12)(二)分区方法 (12)(三)分区结论 (12)(四)分区用地配置 (13)七、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13)(一)环境现状分析 (13)(二)规划方案对环境的影响评价 (15)(三)规划方案实施可能引致的不良环境影响 (17)(四)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及措施 (17)八、其他有关问题的说明 (17)(一)土地利用基础数据 (17)(二)与相关部门的协调衔接 (18)(三)机动指标管理 (18)(四)术语解释 (19)九、附表 (19)附表1:湖北省分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2006~2020年) (19)附表2:湖北省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览表(2006~2020年) (19)一、湖北省情概况湖北省简称“鄂”,地跨东经108°21′42″-116°07′50″、北纬29°01′53″-33°6′47″。
东邻安徽,南界江西、湖南,西连重庆,西北与陕西接壤,北与河南毗邻。
东西长约740公里,南北宽约470公里。
全省国土总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94%。
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状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需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这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其中农村土地资源利用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有序可持续利用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重中之重。
为更好的了解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状况,优化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为新农村建设提出切实可行且有针对性的建议,暑假期间,我对××村的土地资源利用现状进行了实地考察、分析研究,并总结归纳如下。
调查目的:通过对××村土地资源利用状况的实地调查,以小见大,比较客观地把握农村土地资源使用的现状,主要是找出当前土地使用过程中的弊病,从而为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并提出切实可行且有针对性的建议。
调查时间:2009年8月9日——15日调查人员:×××调查地点:××××调查方法:实地考察、访谈、查阅资料调查内容:土地资源使用状况(包括土地类别、有效使用情况、土地规划现状等等)一、××村土地资源使用状况及特点××村是一个土地资源相对匮乏的村庄(在当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人口712人,拥有土地面积近850亩,其中耕地面积641亩,林地约50亩,建设用地(包括道路、桥梁、河滩等)159亩。
经调查,××村的土地使用情况有以下几个特点:1.耕地面积少,地少人多该村耕地共分三等,分别为一等(平整黄土地)、二等(洼地、沙土地等)、三等(岭地、拓荒地等),(注:图文不一)各类土地都比例如下图所示。
全村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9亩/人,且三等地占了近1/4的比例,良田面积偏少,再加上一些不当经营状况,住房挤占耕地,使耕地面积越发紧张。
单位:亩2.地块多,单块面积小,缺乏集约性虽然人均耕地面积很少,但地块较多,平均每户耕地多于5块,这就使得单块耕地面积太小,不适合农机的推广使用,集约性差,严重束缚了劳动力。
_圈地运动_城市郊区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分析_以武汉市洪山区为例
科技创业PIONEERINGWITHSCIENCE&TECHNOLOGYMONTHLY月刊科技创业月刊2006年第10期1引言郊区化是指由于城市中心区的土地稀缺地价昂贵、交通堵塞拥挤、居住人口密集、环境质量恶化,致使城市中心区人口和企业、公司外迁到郊区,使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增长低于郊区的现象。
洪山区位于武汉市东南部,东西长47km,南北宽35km,辖区总面积501.7km2。
洪山区于1949年11月建制,1986年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调整为以城带郊的城区,现辖6街、6乡、两镇和5个国营渔场,有139个行政村。
该区是一个由近郊区发展而成的新型带郊城区,是武汉市边缘区内土地利用变化最为激烈、城市化最为迅速的地区,对洪山区内土地利用进行分析,研究其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及动态变化,可以揭示武汉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的规律,并为其合理开发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2问题的提出一个城市的发展最明显的标志是土地扩张,城市郊区则承受着这种剧烈的变化。
近年来,我国各类建设占用耕地数量呈现不断上升的势头,全国每年耕地净减少量都在20多万hm2以上,同时土地浪费严重,尤其是近年来大量出现的各种园区,圈占土地,竞争激烈,可以用“圈地运动”来描述此种情境。
“圈地运动”原指工业革命时期新兴资本家为敛聚生产资料而把农民赶出土地,把土地圈起来养羊的一种活动。
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即在城市蔓延的过程中,盲目地将边缘郊区的土地分割成若干个圈,购买者各占己圈,在建设利用上缺乏效率和整体布局。
申报土地时计划用于各种用途的土地被卖出后或者闲置或者浪费或者低效使用。
在规划中,地方生态与环境问题得不到充分的考虑。
这严重地削弱了土地的价值,制约了城市化的进程和郊区的发展。
在城市化的洪流中,这个被遗忘的角落———城乡过渡带,正在被“圈地运动”所困扰,打开这个圈,是加速城市化进程的极其重要的一环。
3城市郊区化进程中的问题解析3.1城市蔓延引发城郊土地利用矛盾城市郊区是各类用地矛盾的集中之地,因为城市蔓延不但占用大量的良田,使生产城市必需的原材料和农副产品的空间减少,而且工业区、住宅区往往在郊区建设,布局不合理,需要更多的能源消耗和建设投资。
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及趋势分析1 武汉市概况武汉位于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与汉水交汇处。
面积8488平方公里,市区被长江、汉水分隔成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现辖13个区和3个国家级开发区,全市总人口831万人(湖北省总人口为6016万人),其中,7个中心城区人口为481万人。
武汉地处长江中游,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是中国铁路、公路主枢纽之一,武汉天河机场是华中地区最大的航空港。
武汉是我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是华中地区的科技文化教育中心同时,武汉也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流通中心和货物集散地,商品可辐射周边五省近4亿人口。
2 武汉市2008年土地利用现状2008年,武汉市农用地面积为556733.21 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65.1%,建设用地面积为148273.71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7.3%,其他用地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7.6%。
土地垦殖率39.58%土地利用率98.16%土地农业利用率65.12%土地建设利用率17.32%3 武汉市历年土地利用情况(1996-2008年)年份建设用地总量农用地总量未利用地总量耕地面积1996 113464.17 591462.32 149982.34 403051.221997 114140.05 590952.21 149816.57 402536.011998 114955.21 590124.96 149828.66 401667.831999 117063.84 588126.99 149718.00 398755.372000 118539.08 586676.56 149693.19 396514.902001 120816.14 585279.87 148812.82 394956.382002 124842.45 581638.88 148427.50 389157.752003 127254.17 580168.74 147485.91 377558.752004 131449.97 577276.93 146181.93 373569.072005 139699.40 564608.53 150600.89 345119.352006 144541.08 560248.73 150119.01 340654.172007 148273.71 556733.21 149901.91 338344.27(表一)(图一) (图二)(图三) (图四)从图一中看出,在建设用地方面,从1996~2001年期间,建设用地的增加比较平缓稳定;在2002~2005年之间有个较大幅度的变化;2005年之后建设用地的变化基本趋于平缓。
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现状分析
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现状分析摘要:采用武汉城市圈2006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通过吉布斯—马丁多样化指数模型、区位熵模型,计算武汉城市圈及城市圈内各市土地利用的多样性指数和区位指数,总结武汉城市圈及城市圈内各地市土地利用的现状规律,以帮助认清城市圈土地利用的现状,指导土地及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
研究结论:(1)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并以耕地和林地为主;(2)总体来看,武汉城市圈以农用地和未利用地的区位优势较大,开发利用潜力大。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多样性;区位熵;现状2007年岁末,武汉“1+8”(武汉、鄂州、黄冈、黄石、咸宁、仙桃、潜江、天门、孝感)城市圈被国家批准为“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这将为中部地区提供一个重大的发展机遇。
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步伐的加快,区域协调发展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城市圈作为一种新型城市化发展之路,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与单个城市(镇)相比,城市圈土地利用系统更加巨大、复杂,其土地利用结构现状是多个城市经济联系和产业互动的结果。
结构决定功能,因此,只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才能保持整个区域土地利用系统的良性循环,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率,进而促进武汉城市圈九个城市产业和经济的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
1 土地利用结构的概念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在空间分布上都各有其相应的部位,但彼此之间在分布上又是相互联系的,它们会组合成一定的格局或图式,而土地利用结构则是土地利用类型在某一区域内质和量上的对比关系,以及其构成的空间组合形式。
也可以说,士地利用结构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各类用地的搭配关系(黄以柱,1996)。
具体来讲,土地利用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所占用的特定的用地类型按一定的构成方式组成的集合,是经济结构在土地上的表现方式(王万茂和潘文珠,1989),是土地资源在各产业间的配置与利用状况及各类用地比例关系的反映。
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1研究区概况武汉是湖北省省辖市,湖北省省会。
位于江汉平原东缘,长江与汉水交汇处。
北距首都北京1190公里。
介于东经113。
41 *-115°05',北纬29° 58 *-31 °22之间。
东与黄冈市、鄂州市、大冶市接壤,南与咸宁市、嘉鱼县、洪湖市相连,西与仙桃市、汉川市毗邻,北与孝感市、红安县、麻城市相接。
南北最大纵距155公里,东西最大横距134公里,辖区总面积8549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2718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460平方公里。
现辖江岸区、江汉区、斫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东西湖区、汉南区、黄陂区、新洲区13个区。
总人口838.91 万人,其中城市人口533.21万人。
地形属残丘性河湖冲积平原,山丘、湖泊与平陆相间,其中北部小片山地为大别山余脉。
海拔19.2^873.7米。
江(河)湖水面占总面积的25%。
主要河流有长江、汉水、滾水、府河、倒水、举水、金水、东荆河等。
较大的湖泊有梁子湖、涨渡湖、汤逊湖、东湖等。
呈东西向的两列低矮山系与南北向的长江在市区形成垂直轴线。
长江、汉水把市区分割为武昌、汉口、汉阳三部分,形成“三镇鼎立”的独特城市格局。
武汉市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年平均降水量1284毫米,降水相对集中于6〜8月,年平均气温16.4 Co2 土地利用数量分析2.1武汉市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概况据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2008年武汉市农用地面积为556733.21公顷,占武汉市土地总面积的65.12%,其中耕地面积为338344.2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9.58%;园地面积为13455.4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57%;林地面积为87971.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29%;牧草地面积为184.0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2%o建设用地面积为148273.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34%,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为117120.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70%;交通用地面积为15378.5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0%;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15774.6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5%。
湖北省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2014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存档编号: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湖北省土地结构利用分析院系:管理学院班级: 1011 地理科学姓名:王飞学号: 2010113140 指导老师:丁玲玲学术诚信声明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所有数据、图片资料均真实可靠。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
对本论文的研究做出重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
本毕业论文的知识产权归属于培养单位。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本人签名:日期:目录?目录呢?英文摘要呢?湖北省土地利用结构分析摘要:湖北省位于我国中部,地处长江中游。
该省存在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土地分布不平衡等问题,(这类标点问题改过来)这些问题长期困扰着用词要再考虑湖北省的经济发展,己成为制约湖北省经济增长的重大瓶颈。
鉴于这一状况,论文首先对湖北省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状况进行分析,然后通过实证研究,从社会经济驱动力的角度来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从而一方面得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最优方案,另一方面寻求湖北省区域土地利用的方向与措施,并对未来一段时间内耕地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
从而明确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和重点,提出改善土地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的对策和途径,既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强化区域土地系统功能,又强调人地协调发展的土地利用规划,为制定湖北省土地利用规划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土地利用湖北省结构分析大的问题有:摘要说的太笼统模糊不够详细具体;内容上抄袭得太多了,学校是要查重的,你自己也可以先查查;格式混乱得很,看得我头大,目录标题都没列出来,根本不好看你的体系结构,你在摘要里面,对你主要研究内容和方向也没说清楚。
1.绪论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对土地自然属性的利用方式和目的意图,是一种动态过程。
土地覆盖是指自然营造物和人工建筑物所覆盖的地表诸要素的综合体,包括地表植被、土壤、湖泊、沼泽湿地及各种建筑物(如道路等),具有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属性,其形态和状态可在多种时空尺度上变化。
武汉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而带 动 餐 饮 住 宿 等相 关 产 业 的 发 展 . 发展 乡村 生 活 体 验 之旅 为 以 突破 口 . 动 乡村 第 三 产 业 的 发展 及 吸 引武 汉 城 市 圈 内部 的 资 金 带
作 者 简 介 : 俊 成 f 9 2 . 博 士研 究 生 , 究 方 向 : 市 与 区 域 发 展 、 朱 1 7 一】 男 研 城 公共管理。 (0 0 0 — 稿 X 编 辑 ) 21-8 1 1收
国 土 与 自 然 资 源 研 究
T RI ORY & NA ER T TURA L RES OURC T ES S UDY
文 章 编 号 :0 3 7 5 (0 ) 1031 0 10 - 832 1 0 — ( - 3 1 1
中 图 分 类 号 :3 12 F 0 .4
文 献 标 识 码 : A
2 5 2 . 5 ~ 71
产 业链 是 各 个 产 业 部 门之 间 基 于 一 定 的 技 术 经 济 或 要 索 因 子 关 联 . 依 据 特 定 的逻 辑 关 系和 时 空 布 局 关 系 客 观 形 成 的链 条 并
式 关 联 与 关 系 形 态 . 基 于各 个 地 区 客 观 存 在 的 区域 差 异 . 眼 是 着 发 挥 区 域 比较 优 势 . 助 区域 市 场 协 调 地 区问 专 业 化 分工 和多 维 借
ln s tu t r y a c c a g s o e p r o e o rmoi g t e d v l p n fa h r n o s s cey i h sc t T e mo e f a d u e a d u e sr cu e d n mi h n e , rt u p s f o t e e o me t a mo i u o it n t i i f h p n h o y. h d l n s ol
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效率分析——以枣阳市为例
设有 n 决 策单 元 D j =1 ,…,n 个 MU , ,2 ,每个 D , MU 都有 m种 输入 和 s 种输 出 ,用 和 分别 表示 D MU 的输 入 向 量 和 输 出 向 量 , , ( =
— —
A s fZa y n t Cae o o a g Ci y
Z N ho E G Z u ,MA C i u ( olg fL n n gme t a. e x C l eo a dMa ae n ,Huz o gA r utrlU i ri ,Wu a 4 0 7 e ah n gi l a nv s y c u e t h n 3 0 0,C ia hn ) Ab ta t h fce c fub n ln s t cue w s a aye y dt n eo m n n ls (D A) . a ig sr c :T e e in y o ra a d ue s u tr a n lzd b aa e vlp e t aayi i r s E T kn
对湖北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的分析
本文根据城市土地集约利 用的涵义及评价原 则 , 结合现阶 段 国内城市土地 集约利用 的研 究现状 ,确定 了如下 指标体 系
( 1。 见图 )
,入 口密 集
土地利用结构 、空 间布局不合理的状况没有得到彻底改观 , 城
指标是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的三个 主要 目标 , 子 目标 为投入产 其
进行标准化处理 ,即将判断矩阵 的每~列正规化 , x/ :
l 1
,
得出平均值 。再将经正规化得到矩 阵的每一列按行加 总 , 得到
=
出水平 、 集约发展趋 势 、 生活品质 、 城市化水平 、 噪声污染 、 绿化 水平 , 每~个子 目标又由不同的指标具体反应。 而杨树海 (0 7 20 ) 则认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应以人 口聚集程度 、经 济聚 集程 度 、
市土地产 出率与国外 同类城 市相比很低 ; 土地闲置或低效利用
的现 象十分 普遍 ;不少城 市的重复建 设降低 了土地投 资的效 益, 既不能促进城 市之间的协调发 展 , 也不能使 自身产 生应有 的集聚效 应。产生这 些问题 的原因有多种 , 其中缺乏对土地集 约利用状况进行科学评价 、 以及将评价 结果纳入 地方政府考核 指标就是其 中重要原 因之 一。因此 , 文拟 通过建立相关评价 本 指标体 系, 研究城市 土地集约利 用问题 , 从而 为促进城 市土地 合理利 用提供依据。
一
)户均拥有土地面积
土地 的入 口聚集程度
城
市 土
1 均住房使用面积 入
城市用地增长弹性系数 ,地均 GDP
l地均财政收入
地均第三产业增加值 土地 的经济积聚程度 J 地均固 定资产投资额 \地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意见-鄂发[2011]7号
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意见正文:---------------------------------------------------------------------------------------------------------------------------------------------------- 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意见(鄂发〔2011〕7号2011年2月19日)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47号)精神,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充分发挥农村土地整治在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切实提高土地资源保障能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现就加强农村土地整治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以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打造粮食核心产区为重点,以有利于水土保持和环境改善为前提,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创新机制,联动推进,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节约用地水平,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三化同步”,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二)基本原则1、统筹规划,整体推进。
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农村土地整治规划,并与农业、水利、林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环保、工业建设、园区开发等规划相衔接,按区域和流域,整村整乡推进农村土地整治。
2、因地制宜,突出重点。
在平原地区重点实施高产农田建设、村庄集并和迁村腾地土地整治,建设粮食生产基地;在丘陵地区重点改造低丘岗地,完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在山区重点实施坡改梯土地整治,提高耕地水土保持能力。
3、统筹安排,分工协作。
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农村土地整治工作中的领导作用,为农村土地整治提供组织保障。
土地利用状况调查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土地利用状况调查报告篇一:20XX0223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_代雯雯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以湖北省宜城市为例代雯雯二〇〇九年二月目录一.地区概况 (1)二.考察目的 (2)三.考察技术路线 (2)(一)准备阶段 (3)(二)访谈阶段 (4)(三)实地考察阶段...................................41.2.考察路线........................................4考察实点. (5)(四)成果分析阶段 (6)四.考察成果分析 (6)(一)建设用地.......................................61.2.建设用地问题.....................................6解决方案. (8)(二)耕地..........................................111.2.耕地问题.......................................11解决方案 (13)(三)宅基地........................................141.2.宅基地问题......................................14解决方案 (15)五.结语 (16)附录:宜城市人民政府征收土地及补偿安置方案公告 (17)考察报告考察人:代雯雯考察对象:湖北省宜城市考察时间:20XX年1月23日—20XX年1月29日考察内容:农村建设用地,耕地和宅基地。
一.地区概况宜城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属于扬子区大巴山系,汉江中游,汉江自北而南,纵贯全境,207国道从城市北部穿过(见图1,图2)。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522835人,占地面积2054平方千米。
宜城市辖2个街道(鄢城、南营)、7个镇(流水、板桥店、小河、刘猴、郑集、孔湾、王集),35个居委会、179个村委会。
湖北省自然资源厅关于2021年土地利用计划配置有关事项的通知-鄂自然资函〔2021〕176号
湖北省自然资源厅关于2021年土地利用计划配置有关事项的通知正文:----------------------------------------------------------------------------------------------------------------------------------------------------湖北省自然资源厅关于2021年土地利用计划配置有关事项的通知鄂自然资函〔2021〕176号各市、州、直管市、神农架林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厅机关相关处室:为服务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既切实保障有效投资用地需要,又守牢耕地保护红线、严格依法、节约集约用地;既保障现时需求,又考虑可持续利用,实现全省重点项目用地应保尽保,根据《自然资源部关于2021年土地利用计划配置规则的通知》(自然资发〔2021〕80号)、《关于2021年土地计划安排使用有关事项的说明》要求,结合我省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实际,现将我省2021年土地利用计划配置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配置规则(一)保障有效投资,计划跟着项目走。
在依据规划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总量和空间布局的前提下,以符合产业政策、用地政策、真实有效的项目落地,作为配置计划指标的依据,切实保障有效投资用地需求。
(二)实行增存挂钩,节约集约用地。
将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以下简称新增计划)与处置存量土地挂钩,以“亩产论英雄”,既算“增量”账,也算“存量”账,通过严控增量,盘活存量。
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单独选址项目在用地预审阶段,对项目的节约集约用地情况作出专门比较分析,提升土地要素使用质量和效率,推动全面高质量发展。
(三)压实主体责任,分级保障用地。
实行国家、省、市分级保障范围和方式,压实各级政府主体责任。
对纳入国家、省级重点项目清单的单独选址项目,由国家配置(核销)计划;对批次报地的省级重点项目,由省级配置计划;对其他项目,由市(州)保障用地指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省土地利用结构分析摘要:湖北省位于我国中部,地处长江中游。
湖北省土地利用结构的特点表现在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土地分布不平衡等等,这些问题长期困扰着湖北省的经济发展,己成为制约湖北省经济增长的重大瓶颈。
鉴于目前普遍存在土地利用不合理的状况,首先对湖北省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状况进行分析,然后通过实证研究,从社会经济驱动力的角度来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从而一方面得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最优方案,另一方面寻求湖北省区域土地利用的方向与措施,并对未来一段时间内耕地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
从而明确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和重点,提出改善土地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的对策和途径,既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强化区域土地系统功能,又强调人地协调发展的土地利用规划,为制定湖北省土地利用规划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土地利用湖北省结构分析1.绪论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对土地自然属性的利用方式和目的意图,是一种动态过程。
土地覆盖是指自然营造物和人工建筑物所覆盖的地表诸要素的综合体,包括地表植被、土壤、湖泊、沼泽湿地及各种建筑物(如道路等),具有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属性,其形态和状态可在多种时空尺度上变化。
它不仅是个技术问题,也是个经济问题。
20世纪以来,由于人口急剧增长,而可利用的土地资源相对越来越少,因此土地利用问题逐渐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
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趋势和城市占地面积的日益扩大,引起城市用地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用地,特别是与农业用地的矛盾。
此外,由于技术进步,人类改造、利用自然环境的能力日益提高,如稍处理不当,就会出现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平衡的问题,往往首先表现在土地利用上。
土地利用是人文地理学,尤其是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对于协调人地关系、发展国民经济有重要的作用。
除地理学以外,经济科学、农业科学、城市科学等学科也以不同方式研究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既受自然条件制约,又受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影响,是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所有影响土地利用各种因素中,确定土地关系的社会生产方式往往起决定性作用。
[1]自此,土地利用结构分析研究成为各个领域的科学家协作研究的重大课题。
1.1国内外现状的发展趋势国外土地利用研究可追踪到杜能。
19世纪前期对德国南部地区的研究,他提出了土地利用的模式。
从早期的强调功能、追求理想城市形态的城市规划理念,到近代在欧美城市中出现的新古典主义式的城市改建计划。
从20世纪40年代起,土地利用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土地利用调查与研究在全球广泛开展。
从20世纪70年代起,随着更广泛的资源调查和遥感等技术手段在资源调查中的应用,以及土地利用规划需求的发展,从土地清查到土地评价的研究逐渐开展起来20世纪90年代以来,土地利用研究具有了新含义,不仅研究土地利用的数量、状态与利用方式,而且将其作为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归纳起来,这时期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重视土地利用变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土地持续利用概念的出现和国际上研究的蓬勃展开,我国学者对土地持续利用也开展了大量研究。
综观我国土地持续利用研究的专著和论文,主要研究内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土地持续利用的理论研究;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农业土地持续利用;城市及其边缘区土地持续利用;土地持续利用驱动力;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土地持续利用研究;持续土地利用规划: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在土地持续利用研究中的应用;土地持续利用综合研究模型。
1.2研究意义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
通过对土地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结构与分布,土地利用现状与开发等方面的分析,明确规划区域的土地资源的整体优势与劣势,揭示土地利用中的成绩与问题,明确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和重点。
提出改善土地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的对策和途径,为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因此,随着土地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的影响日益加强,开展土地利用结构分析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2]。
湖北省位于我国中部偏南,地处长江中游,具有承东联西、南北交汇、区位优势明显。
总面积为18.59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1.94%,全省大部分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降水充沛,雨热同期。
2010年湖北省有耕地面积336.2万公顷,其中水田195.4万公顷占比重为58.1%,旱地140.7万公顷占比重为41.8%,水旱比为l:1.39,林地面积810.42万公顷,且大部分分布在山地、丘陵,牧草地为4.88万公顷,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99.9万公顷,未利用地为234.42万公顷[3]。
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已成为制约湖北省经济增长的重大瓶颈。
土地利用现状的分析与研究,是为了更好的了解湖北省的土地利用情况,科学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强化整体功能,进而促进湖北省经济社会健康繁荣发展。
2.研究区域概况湖北省简称“鄂”,地跨东经108°21′42″-116°07′50″、北纬29°01′53″-33°6′47″。
东邻安徽,南界江西、湖南,西连重庆,西北与陕西接壤,北与河南毗邻。
东西长约740公里,南北宽约470公里。
全省国土总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94%。
2.1自然环境概况湖北省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其中山地面积最大,占46.86%,丘陵面积占21.5%,岗地占14.44%,平原占17.65%,形成了以山地为主,山、丘、岗、平兼备的地貌结构。
地势高低相差悬殊,西部号称“华中屋脊”的神农架最高峰神农顶,海拔3105米;东部平原的监利县谭家渊附近,地面高程为零。
全省东、西、北三面被武陵山、巫山、大巴山和武当山、桐柏山、大洪山、大别山、幕埠山等山地环绕,山前丘陵岗地分布广泛,中南部为江汉平原,与湖南省洞庭湖平原连成一片。
湖北土地结构大体是“七山一水两分田”。
地势三面高起、中间低平、向南敞开、北有缺口、略呈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的不完整盆地。
该省受亚热带季风气候控制,光热充足,无霜期长,降水充沛,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15~17℃,年均降水750~1600mm,≧10℃活动积温4300~5500℃,每年4~10月,气温高,降水充沛,十分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由于其处于我国亚热带向温带的过渡地带,省域范围内的自然状况有明显的水平地带分异性。
受其地形和气候带的影响,湖北省的土壤类型较为复杂。
其中土壤主要有水稻土、潮土、黄棕壤、黄褐土、石灰(岩)土、红壤、黄壤及紫色土等,这8个土类占全省总耕地面积的98.65%。
其中水稻土占总耕地面积50.35%,潮土19.03%,黄棕壤占14.54%,其他5个土类的面积占总耕地面积比均小于5%。
湖北省的植被主要属于亚热带落叶阔叶林,且向北逐步向温带落叶阔叶林过度。
区域内降水量,夏季大冬季少,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小。
降水由南部东部向西北部递减,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自产径流贫乏,客水资源丰富,地下水主要集中于汉江长江附近和湿润地区。
长江横穿湖北成为湖北工农业和城镇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
据统计,全省多年平均径流509mm,径流量达981.3×108m3,过境容水更为充足,高达6338×108m3,除有纵横交错的河流外,本省还有星罗棋布的湖泊。
湖北省已发现矿产143种,其中有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98种(含亚种),包括能源矿产5种、金属矿产40种、非金属矿产51种、地下水及矿泉水各1种。
湖北主要矿产资源集中度较高,区域特色明显。
鄂东南地区集中分布铁、铜、金、银、钨、钼、钴等矿产;鄂中埋藏有石油、岩盐、石膏、芒硝、溴、碘、硼、铷、铯、锂等矿产;鄂西南主要分布磷、硫、铁、煤等矿产;鄂西北的银、金、钒、稀土矿产占据重要的地位。
但缺煤、少油、乏气;铝、铅、锌、钨、锡、钼、锑资源前景不容乐观,铂族金属、钾盐、铬铁矿资源严重短缺。
2.2社会经济状况湖北省位于中部崛起的核心地带,长江与汉江的交汇处,享有“九省通衢”的美誉。
是沿海、东部地区联系大西北、大西南的纽带,承担着承东启西、东联西进的重要作用。
我国继续深化全方位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国家提出“中部崛起”核心战略为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的新的机遇。
近几年,武汉市高度聚集的人口、行政经济、金融商贸、文化教育、科技信息区域中心,在我国中部地区具备了强大的吸引能力和辐射作用,奠定了湖北省经济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
在新时期湖北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湖北是经济强省,2012年GDP达22250.16亿元,增速达11.3%,快于全国平均水平 3.5个百分点,居全国第九位;人均GDP38878元人民币,折合6158美元,居中国中部省份第一位。
在依托产业基础,提倡科技创新,推动传统工业向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增强优势产业竞争力,丰富和拓展传统产业基地的内涵。
强化资源特色,突出文化引领,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高和加强湖北省在区域的中心地位和对中部地区的中心带动作用。
3.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3.1数据来源本文引用的数据取自湖北省2000年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数据汇总、2005、2010年度土地利用面积汇总的部分工作成果和和湖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数据,1995年至2010年湖北省统计年鉴三期数据精度存在一定差异,分析中对2010年数据中包含的一小部分不明地类按土地利用未发生变化处理。
在这里,我们一并分析了两个时间段(1996~2005,2005~2010)湖北省土地利用变化特征。
3.2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与方法根据分析和研究要求,充分利用湖北统计调查成果基础数据,有目的的进行空间统计、汇总和分析,发现土地利用现状的数量、结构、强度等的空间分布规律,为进一步开展结构利用分析和并为提供研究基础和依据。
综合土地利用现状和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社会经济、人口、环境等数据,考虑经济容积率、城市规划强制因子和规划调整等因素,从结构的合理性考虑空间和数量结构的调整,从强度的合理性考虑纵向潜力的拓展,从未利用土地和城市规划要求考虑横向潜力拓展,进而得出土地的综合潜力。
土地利用结构分析与评价土地利用与结构合理性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总体情况和用地构成情况的分析、分类人均指标比较分析、中心区土地利用结构比较分析、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结构调整方向。
[5]4.不同类型土地利用结构分析4.1 土地利用总体现状2010 年底,湖北省土地总面积18.59万km2。
农用地1481.16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9.6%;其中,耕地465.8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5.07%,园地44.56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40%,林地810.42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3.60%、牧草地4.88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26%,其他农用地155.50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