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第四节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
第四节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是指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优化和调整,以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等背景下,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一、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的核心是合理布局各类土地用途,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具体措施有:1.加强城市化发展规划。
根据城市化进程和人口增长趋势,科学规划城市用地,合理确定城市建设边界,加强城市功能区域划分,促进城市用地集约化发展。
2.推进农村土地整治。
加大农村土地整治力度,推动农村用地集约化利用。
通过土地整治,改造低效农田和撂荒地,提高农田质量和利用效益,保障农民土地权益。
3.加强工业用地规划和布局。
合理划定工业园区和工业用地,加强区域产业布局规划,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
同时,推动工业用地的集约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4.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用地布局。
强化生态功能区的规划和保护,优化生态保护用地的空间布局。
加强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公益林的建设,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二、调整土地利用布局调整土地利用布局的目的是提升土地利用的空间布局效率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具体措施有:1.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和城市农业发展,实现城乡要素的有机流动和优化配置。
加强城乡规划整合,优化城乡用地结构,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和城市农业高效发展。
2.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分异。
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促进各区域土地资源的优势发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3.鼓励集约用地和循环利用。
促进城市用地的集约化和节约利用,推动土地资源的循环利用。
建立健全土地节约利用政策,加大土地的再利用力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4.引导合理用地行为。
加强土地管理和监督,严格审批用地项目,优化用地结构。
推动用地决策的科学化和透明化,引导各类用地主体合理选择土地用途,避免过度开发和浪费。
土地利用规划课件-第11章-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3-1
第十章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第二节土地利用布局第三节各种用地的配置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一、土地利用结构的内涵1. 概念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
(一个地区范围内各种用途的土地面积在土地总面积中所占的比重)�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合理分配土地资源和实现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
�尽可能降低平均每单位产出的占地数量或者提高平均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量。
2. 2.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确定土地利用调整指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确定土地利用调整指标) 土地利用调整指标包括:规划期末各类用地的规模及规划期内各类用地与未利用地增减变化的调整指标。
(1) 土地利用调整指标的依据a. 区域内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和十年规划。
b. 上级规划分解的控制性指标。
c.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d. 土地适宜性评价。
e. 土地利用供需平衡分析。
(2) 土地利用指标调整的原则a. 合理用地、集约用地、农业优先、可持续利用。
b. 优先保证重点项目。
c. 全区域发展,统筹兼顾。
d. 充分利用未利用地。
e. 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相平衡。
f. 以人为本和预留弹性。
二、供选方案的拟定(一)拟定供选方案的原则1、土地利用供求平衡2、重点照顾的原则3、方案可行性原则4、贯彻落实上级规划5、耕地占补平衡6、遵守土地利用政策和法规(二)供选方案的产生依据规划战略目标和规划前的各项工作基础,选取不同的投入水平和不同的产出水平,选用不同的计算参数值,得到不同的规划方案。
三、方案编制方法土地利用结构供选方案编制方法有:土宜法、综合法和模型法。
(一)土宜法土宜法建立在土地质量评价的基础之上,在土地需求量和土宜阈值范围加以比配,最终借以确定较为满意的土地利用结构。
应用土宜法确定各类用地规划面积种类上限面积规划面积下限面积宜农A t A1A0宜林B t B2B0宜牧C t C3C0宜建筑D t D4D0农:林:牧:建=A1:B2:C3:D4A1+B2+C3+D4 =规划地区土地总面积(二)综合法综合法是在单项用地计算的基础上采取逐步逼近,借以达到土地面积综合平衡,即达到面积数量平衡和空间布局平衡各类用地面积变动情况可以用下式表示:B(t)=B(0)+C-D式中, B(t)—期末用地面积; B(0)—期初用地面积;C—期内用地增加量;D—期内用地减少量。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是指通过调整土地的利用方式和布局,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在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今天,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优化调整对于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优化城市发展格局、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的背景、目的和方法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背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对土地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
传统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存在一些问题,如农业占用大量的耕地,农业用地过多,生态环境损害严重,城市土地过度开发等。
为了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必须对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进行调整。
二、目的1.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通过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推动土地的高效利用,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优化城市发展格局。
通过科学规划土地利用布局,合理安排城市建设用地、工业用地、农业用地等,形成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促进城市的均衡发展。
3.保护生态环境。
通过调整农业结构、优化农村土地利用布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水土流失、土壤退化,保护生态环境。
4.促进可持续发展。
通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促进土地资源的科学利用和合理配置,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调整方法1.加强土地利用规划。
通过科学规划和综合考虑城市发展需求、农村区域特点、生态环境保护等因素,合理确定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
要注重顶层设计,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保各类用地的平衡协调。
2.优化农业结构。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合理调整农田结构和种植业结构是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
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划定农田保护区、农业开发区等,推动农业现代化。
3.合理安排城市建设用地。
要制定城市扩展和建设用地的规划,合理划定城市边界,避免过度占用农田和生态用地。
同时,要鼓励城市更新和旧城改造,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城市环境。
4.优化交通和基础设施布局。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第二节 土地利用布局
土地利用布局是对土地利用形式按土地利用结构在空间上 布局,因此,把土地利用结构的时空布局形式称做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模式,有土地利用分区模式和土地利用类型模式.
一、土地利用分区模式
(一)概念
依据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异规律,对土地利用进行空间划分的过程.分区的依据是土 地利用的地域分异规律,一般可分为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区和用地分区。
第三节 各类用地配置
用地布局是指土地利用的再分布,是土地利用规 划的结果.用地布局与生产布局有着密切的相 关性。
一、农业用地配置
包括蔬菜地、大田作物用地、林业用地、人工饲料地、副业用地配置等,根据 各类用地对自然条件、交通条件、市场条件等进行合理选址.
第三节 各类用地配置
二、建设用地配置
居民点用地配置 工业用地配置 交通用地配置 渠道配置
畜牧场和居民 点位置保持适 当距离
工
应选择产品到达消费地的完全计划费用最小的地点
业
费用最小的地点
用
地
符合生产和建筑的要求
选
址
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要求
公路用地选址
现 有 公
确
公
定 主 干 道
路 选 线
的
的
路 的
走 向
原 则
调
查
渠道配置
1.灌溉排水渠道在水源和容泄区水位即定 的条件下,尽可能获得最大的自流灌溉和排 水面积 2.渠道布置应保证工程费用少,渠道输水 损失小 3.渠道选线应尽量少占或不占耕地 4.上级渠道的布置应为下级渠道的合理规 划和其他土地规划项目的合理规划创造良好 的条件.
土地利用布局的模式
• 【教学要求】理解和掌握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的概念,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在土地利用总体 规划中的作用,熟悉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空间 布局的基本原理。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与布局
10.生态环境保护区 11.其他用地区
欧名豪:土地用途分区体系探讨
在分析土地用途分区的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提出在中国 应建立土地用途地域和土地用途分区两个层次的分区体系。
用途地域适用于县(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突出控 制城镇扩张,以保护农地和自然环境。
用途分区主要适用于城(市)镇土地利用规划和乡村土地利 用规划,它是实施土地用途管制的直接依据。分别提出了城镇 地域和乡村地域的土地用途分区方法,并对土地用途分区控 制规则的内容进行了探讨。
用途地域的划分
我国县(市)级行政区范围较大,一般面积都在数百甚至 数千平方公里。县市级规划比例尺为1∶2.5万~1∶10万, 一般为1∶5万。由于规划区域面积大,规划所用比例尺较小 ,所以分区不可能太细,一般宜划分用途地域。
用途地域是以土地利用的基本功能来划分的,是最高层 次的用途分区。用途地域的划分主要是突出控制城镇发展扩 张,保护农地和保护自然环境的要求。
乡村建设用地区应集中归并,应达到一定的人口聚居规 模,有条件的地方应促进人口向集镇和中心村集中,乡村工 业用地应集中到集镇的工业小区上去。
独立工矿用地区
指为发展那些因受资源、能源、交通运输等条件的制约 ,或因会产生污染、干扰等而不宜于在城镇、集镇等城乡居 民点上建设的工矿企业等而使用的土地区域,如矿产资源开 采、建筑材料开采与加工、晒盐场、重化学工业,依赖于水 路运输和水资源的能源工业、造船修船工业等。但那些对区 位条件没有特殊要求的一般加工工业用地,应结合在城镇与 乡村建设用地区中划定。
主导因素法——是在基层乡镇土地利用方式划分的基础
上,适当加以归并,逐步扩大土地类型区,再将次于相连的类 型区合并成为土地利用用地区域,以主导土地用途作为用地区 域名称。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第三节
二、建设用地配置
居民点用地配置
各类用地配置
工业用地配置
交通用地配置
渠道配置
居民点用地选址要求
组织生产和生活的要求
建筑要求
卫生保健要求
兽医防疫要求
1.位置适中,对外联 系方便 2.与高等级公路保 持距离(150米) 3.水源水质条件好
1.地形朝向 2.水文地质条件 3.土质条件 4.安全条件 5.节约用地条件
2、编制原则
切实保护耕地原则 公众参与原则 统筹兼顾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
3、编制依据
政策法律依据 计划规划依据 土地供需依据
二、土地利用结构方案的编制 (二)方案编制方法
1.土宜法:根据土地质量评价结果,结合国民经济各部门 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和区域土地适宜性特点来确定各业用 地的比例结构。土地质量评价成果是前提条件
第二节
土地利用布局
土地利用布局是对土地利用形式按土地利用结构在空间上布局, 因此,把土地利用结构的时空布局形式称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 式,有土地利用分区模式和土地利用类型模式。 一、土地利用分区模式
(一)概念 依据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异规律,对土地利用进行空间划分的过程。分区的 依据是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异规律,一般可分为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区和用地 分区。 (二)土地利用地域分区 1、概念:依据土地利用和保护的主导方向,对土地利用进行空间划分的 过程。 2、分区原则 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原则 土地质量差异原则 土地适宜利用原则 保持行政区划界线完整性区原则
第六章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 【内容提要】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是土地利用 规划的核心内容,也是为实现规划目标的土地 利用的具体落实。本章主要介绍土地利用结构 与布局的概念,土地利用结构方案拟订的方法 和优化的模型,土地利用布局的模式和各类用 地配置的基本原理。 • 【重点内容】掌握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模型和 土地利用布局的模式 • 【教学要求】理解和掌握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的概念,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在土地利用总体 规划中的作用,熟悉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空间 布局的基本原理。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与空间布局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与空间布局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与空间布局是指通过合理规划和布局土地资源,优化土地的使用方式和结构,实现土地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这对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布局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是指通过调整不同功能用地的比例,合理布局区域内各类土地利用,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可以使得不同用途的土地得以合理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动城镇化进程和农业现代化。
一方面,要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合理确定城区、郊区和远郊区的分布和规模,控制城市扩张速度。
高效利用城市土地资源,推动城市建设向垂直化发展,大力开发地下空间、空中空间和旧城改造,增加建筑密度,提高土地利用率。
同时,要加强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城市的生活品质和居住环境。
另一方面,要优化农村土地利用结构,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综合。
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力和资源利用效率。
同时,要合理规划乡村风貌和农田景观,发展休闲农业和农家乐等农业产业,提高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此外,还要加强农村土地整治,合理划定农村土地的承包和流转规模,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土地的多功能利用。
其次,空间布局是指土地不同用途和功能的地理位置和空间分布。
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资源的效益,提高城市和农村的土地利用效率。
在农村空间布局方面,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限制农村土地扩张和乡村杂乱建设,保持农村土地的集中性和相对完整性。
加强农村交通、水利和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土地的连通性和利用效率。
此外,还要推动城乡要素的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综上所述,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与空间布局是实现土地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通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合理规划空间布局,可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和城市农村一体化,推动可持续发展。
【土地利用规划】课件(七章全):第五章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新建、扩建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
改建和拆建交通运输设施用地面积 ——
新建、扩建交通运输设施用地面积
未利用地改变为耕地、园地、林地、 牧草地、水域、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交通用地的面积
一、土地利用结构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第④步:规划期内各类土地面积计算
Bt=B0+C-D
比如:耕地数量变化情况
1、土宜法 根据土地质量评价结果,结合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对土地的 需求和区域土地适宜性特点来确定各业用地的比例结构。土 地质量评价成果是前提条件。
一、土地利用结构
(二)土地利用结构方案编制
1、土宜法
适宜类别 宜农 宜牧 宜林
宜建筑
适宜上限面积 62159.3 27723.1 6151.2 5031.1
例:表为某省2005—2020年土地利用综合平衡表,单位: hm2,填出期内增加、期内减少和规划面积的数据
土地利用类型
农用地
耕地 园地
…
小计
建设用地 未利用地
城镇工矿 用地
农村居民 点
小计
未利用土 地
小计
土地总面积
2005年 面积
公顷 2859012 273435
… 14190111
183468
… 906211 828968 1593112 16689434
适宜下限面积 33521.3 21341.6 2206.9 2451.0
一、土地利用结构
(二)土地利用结构方案编制
2、综合法 原理: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在单项用地测算的基础 上采用逐步逼近的方法,最后达到土地的综合平衡,即土地 面积平衡和空间布局平衡: 期内各类用地面积增加量之和等于期内各类用地面积减少量 之和。公式如下: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326
1560 185
50
80
10
13
26
12
8
10 20
12
10 8
200
40 6
10
1500 16
10
30
期内增加
土地综合平衡表 单位:hm2
土地利用类型 类 型 基期面积 园 地 60 460 10 60 50 20 10 林 地 130 20 500 180 10 26 10 8 10 牧 草 地 15 5 城 镇 村 用 地 45 30 18 10 500 12 10 交 通 用 地 35 20 14 15 8 200 40 10 1500 5 6 10 水 域 25 10 未 利 用 地 10 5 期内减少
选取不同的投入水平和不同的产出水平,选用不同的计算 参数值,得到不同的规划方案。
(三)方案编制方法
1.土宜法 根据土地质量评价结果,结合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对 土地的需求和区域土地适宜性特点来确定各业用地的比例 结构。 土地质量评价成果是前提条件,优点在于各类用地面积 和布局符合土地质量条件和土地适宜性条件。
第九章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是土地利用规划的核心
内容,也是为实现规划目标的土地利用的具 体落实。
第一节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一、土地利用结构概述
1.
土地利用结构
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 关系的综合。 2. 用地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关系 很强的关联性
3.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依据土地需求量预测资料,对照土地利用现状图,具体研 究各个图斑面积中土地用途变更计划,其结果反映于表6— 3中。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优化研究以卢龙县为例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优化研究——以卢龙县为例1、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索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优化,并以卢龙县为例进行深入分析。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土地资源利用问题日益突出。
如何合理高效地利用土地资源,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本文将介绍卢龙县土地利用现状,包括土地利用结构、布局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卢龙县土地利用现状的梳理和分析,为后续的优化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持。
本文将深入探讨土地利用结构布局优化的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
通过梳理相关理论和介绍方法,为后续实证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导。
接下来,本文将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对卢龙县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进行优化。
这包括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布局的优化以及相应的政策建议。
通过对卢龙县土地利用优化研究,可以为其他地区的土地利用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本文将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展望。
总结卢龙县土地利用结构布局优化的主要成果和经验教训,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重点。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卢龙县等地区的土地利用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2、土地利用结构现状分析卢龙县位于河北省东北部,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农业大县。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该县的土地利用结构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卢龙县土地利用现状,本研究对该县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了详细分析。
总体来看,卢龙县土地利用结构以农业用地为主,耕地占比最大,其次是林地和园林。
这种土地利用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县以农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建设用地和交通用地的比重逐步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土地利用格局。
具体来看,耕地主要集中在县城南部和中部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合农作物生长。
林地主要分布在县城北部和东部地区,植被茂盛,生态环境良好。
园林主要分布在该县的南部和西部地区,那里的气候条件适宜,有利于果树的生长和果实质量的提高。
第四章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第四章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一、土地利用结构1、土地利用结构的概念和意义土地利用结构系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
用地结构有现状结构和规划结构之别,关键在于结构是否合理。
根据系统论观点,结构决定功能。
只有用地结构合理,才能保持土地利用系统的良性循环,才能取得土地利用的最大效率,优化结构,提高功能,从而可用较少的消耗或投入取得较高的效益。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是在保证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的前提下,解决土地供需平衡的有效途径。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是不需要追加土地面积投入的条件下获得土地供需平衡的结构效应的有力措施。
2、用地结构方案编制方法土地利用结构供选方案编制方法有:土宜法、综合法和模型法。
⑴土宜法土宜法建立在土地质量评价的基础之上,依据土地质量评价成果资料,结合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和区域土地适宜性特点对于宜农、宜林、宜牧地和适宜种植各种农作物、树种和草种地,以及适宜建筑用途土地加以合理的归并,在土地需求量和土宜阈值范围加以比配,最终借以确定较为满意的土地利用结构。
应用土宜法的前提条件是已经完成土地质量评价工作,否则应用此法必须从土地质量评价开始。
土地适宜性评价成果反映规划区域宜农、宜林、宜牧和宜建筑地的上、下限面积,结合考虑国民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两者之间加以合理的协调比配,达到确定土地利用结构。
此法的优点在于各类用地面积和布局符合土地质量条件和土地适宜性条件。
⑵综合法综合法是在单项用地计算的基础上采取逐项逼近,借以达到土地面积综合平衡,即达到面积数量平衡和空间布局平衡。
各项用地需求量具体计算方法详见有关内容。
各类土地面积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在数量上和空间上具有平衡关系。
由于土地总面积是固定的,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因此,土地面积的总体性表现为其内部构成的各类用地之间的此长彼消。
土地内部构成的平衡关系可以用下式表示:A B =式中,A —期内各类用地面积增加量之和;B —期内各类用地面积减少量之和。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课件
它决定了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土地资 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基础。
土地利用结构的影响因素
自然条件
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 条件对土地利用结构具有重要影 响,如平原地区适合发展农业,
山区适合发展林业和旅游业。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利用结 构也会发生变化,如城市化进程中,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农业用地 逐渐减少。
土地利用构与布局 件
• 土地利用结构概述 • 土地利用布局概述 •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的关系 •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的实践案例 • 未来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的发展趋势
土地利用构概述
01
土地利用结构的定义
01
土地利用结构是指一定区域内土 地资源利用方式的组合与构成, 是土地利用类型、规模、比例和 空间布局的综合反映。
局的践案例
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案例
案例一
北京市朝阳区
城市郊区
住宅、教育、医疗等中低强度开发区域,建 筑密度较低,绿地较多。
城市中心区
商业、金融、文化、娱乐等高强度开发区域, 建筑密度高,绿地少。
交通规划
地铁、公交等多种交通方式交织,交通网络 发达。
农村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案例
案例二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
它旨在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 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经济、社会和 环境的协调发展。
土地利用布局的原 则
01
02
03
04
生态优先原则
在土地利用布局时,应优先考 虑生态保护,确保土地资源的
可持续利用。
空间均衡原则
土地利用布局应实现空间上的 均衡发展,避免地区间的不平
衡。
经济可行原则
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1.引言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是指对已有土地利用方式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本章将重点探讨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意义,以及如何进行布局优化。
2.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意义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并有效保护和管理土地资源。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主要目标包括优化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减少土地利用对环境的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
3.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方法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调整用地类型。
根据不同地区的土地条件和资源优势,合理确定各类用地的布局,并适时进行调整。
例如,在城市周边地区,可以适度扩大农业用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在生态脆弱地区,可以限制开发和城市扩张,加强生态保护。
(2)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通过调整各类用地的比例和布局,使土地利用结构更加合理。
例如,适当增加生活用地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提高城市居住和生活环境的质量;适度减少工业用地和商业用地,避免过度集中或空间浪费。
(3)改善土地利用方式。
通过改善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例如,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粮食产量;加强土地整治和复垦,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率;鼓励土地节约利用和高效利用,减少土地占用和浪费。
4.布局优化的原则土地利用布局优化是指对土地利用空间进行合理分配和规划,以达到最佳利用效益的目的。
布局优化的原则包括:(1)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
在布局优化过程中,应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避免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社会和环境影响。
(2)确定规模适度的经济区域。
根据资源禀赋和发展水平,确定合理的经济区域规模和布局,避免资源过度集中和地区发展不平衡。
(3)实施分类管理和差异化发展。
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和需求,采取分类管理和差异化发展的方式,保持土地利用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与布局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与布局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与布局是指通过改善土地利用的方式,使其更加合理、高效、可持续地利用,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与布局不仅涉及到土地的种类和面积的安排,还包括土地的功能、空间格局、产业布局等方面的调整。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与布局。
首先,优化土地利用结构需要合理安排土地的种类和面积。
不同类型的土地有不同的功能和利用价值,因此应根据实际需要和土地资源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分类。
例如,可以将农业用地、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商业用地等进行明确的划分,并根据不同用途的需求来安排合适的面积。
其次,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还需要调整土地的功能和空间格局。
在城市规划中,应合理划分城市的功能区域,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以实现各个功能区域的协调发展。
此外,要根据城市扩展的方向和需要,合理规划城市空间格局,避免过分集中或过分分散的现象,实现城市功能、人口和土地的有机衔接。
再次,优化土地利用结构需要合理布局产业。
在现代经济中,产业布局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质量。
合理的产业布局可以实现经济的空间集聚效应,加强资源的集约利用和协同效应。
因此,在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的过程中,应根据区域的产业特点和优势,合理布局不同产业的空间分布,实现产业的协调发展。
最后,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还需要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与布局不能只追求经济效益,还应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在农业用地的布局中,要注重生态农业的发展,保护农田生态系统。
在工业用地的布局中,要合理规划工业园区,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
在居住用地的布局中,要注重低碳、环保的建设理念,推广绿色建筑和低能耗建筑。
总之,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与布局是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措施。
通过合理安排土地的种类和面积,调整土地的功能和空间格局,布局产业以及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可以达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的目的,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节 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
第五节 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方案的编制
一、方案编制 (一)确定土地利用调整指标 1、土地利用指标调整方法 常规方法 模型化方法
2、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指标依据
(1)规划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年规 划与五年计划 (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结果 (3)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 (4)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 (5)土地供需预测与分析结果
一、概念及意义 二、层次类型 1、地域分区 2、用途分区 3、用途分区结构
三、土地利用分区原则
1、土地资源适宜性原则 2、农业用地优先原则 3、供需平衡原则 4、差异性原则 5、一致性原则 6、集中连片原则 7、行政界线的相对完整性原则
四、土地利用分区原则
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评价和自然 社会经济资料是分区基本依据 2、区域已有的区划和规划是分区参考依 据 3、各部门发展战略及用地需求量是分区 重要依据。
(3)制定各种用地控制数量及总方案。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总目标,用地结构 和布局方案与经济结构方案的适应程度, 明确调整土地的类型与数量、调整的来 源与去向及各业用地的布局。 (4)编制土地利用指标平衡表。 (5)将土地利用指标分解到下一级行 政单位
5.编制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用地计划
这里所说的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是指对 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占地面积 较大的新建大、中型工程建设项目,包 括工业、能源、交通、水利等骨干工程。 在用地指标中虽已包括了重点工程建设 项目的用地需求量,但是为了在规划实 施中对这些用地给予优先安排,做好与 各方面的协调工作,应将重点建设项目 用地单独编制一个概略计划,作为土地 利用总体规划的一项内容,纳入规划之 中。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
第四章
三
土地利用分区
土地利用分区,一般可进一步划分为土地利用地域分 区和土地利用用地分区。在地域分区的基础上进而进 行土地利用用地分区。国家、省、市级土地利用总体 规划一般进行土地利用地域分区和土地利用用地分区。 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仅作土地利用用地分区。 (一)土地利用地域分区
第四章
二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的步骤与方法
1. 审核各类用地数量与布局。对土地供需预测结果应 从数量和布局上进行审核,对其中存在的问题经协调 解决以后予以核定。 2. 用地数量综合平衡。经核定的各类用地供给量与需 求量作为用地数量综合平衡的依据,如各业用地供求 数量上出现矛盾,则应以土地有效供给量为基础,根 据规划原则和土地利用调整次序进行综合平衡。 3. 用地布局综合平衡。在用地数量平衡的基础上,再 审查各部门要求的用地位置、范围是否存在矛盾;如 存在矛盾,也根据规划原则和土地利用调整次序协调 解决。
第四章
二
数学模型法
1. 概念 依据调查得到的基础数据和资料,建立数学模型,借
助电子计算机技术求解,获得多个可供选择的土地利
用总体规划方案。 2. 优点 逻辑严密,算法科学;并可以获得多个供选方案,便
于从中选优。 3. 缺点 易受资料和参数的限制,非量化指标一般无法考虑, 尚需计算机软硬件支持。
二
第二节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方法
一
常规法(综合平衡法)
二
数学模型法
第四章
第四章
一
常规法(综合平衡法)
1. 概念 常规法是在单项用地计算的基础上,采用逐项逼近, 借以达到土地面积数量平衡和空间布局平衡的土地利 用结构调整的方法。 2. 优点 简单方便便于掌握,是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由 于这个优点较易为人们所接受,在县乡两级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中采用较多。它要求研究人员具有丰富的工 作经验,掌握大量的资料。如辖区土地资源的特点、 现有的土地利用状况、土地的适宜性和生产潜力等。
土地利用结构与空间布局综述
研究土地利用结构与空间布局有助于优化城市空间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 率,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研究目的与问题
研究目的
深入探讨土地利用结构与空间布局的 影响因素、演变规律及其优化策略, 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问题
如何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空 间布局,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02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01
土地利用结构与空间布局是影响区域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 素。
02
土地利用结构与空间布局的优化可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区域 可持续发展水平。
03
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下,土地利用结构与空间布局的优化策略存 在差异,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04
土地利用结构与空间布局的优化需要综合考虑生态、经济和社会等多 方面因素,实现多目标协同发展。
分散式布局是指将城市的功能和设施 分散在多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形成低 密度的城市空间。这种布局模式有利 于缓解城市拥挤和环境压力,但也可 能导致城市管理效率降低和服务水平 下降。
组团式布局是指将城市分成若干个相 对独立的功能组团,每个组团都有一 定的规模和功能,组团之间通过交通 和通讯网络连接。这种布局模式结合 了集中式和分散式布局的优点,有利 于提高城市的管理和服务效率,同时 也有利于缓解城市拥挤和环境压力。
城市化进程
随着城市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 城市用地不断扩张,农业用地转 化为建设用地。
产业结构调整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部 分用地类型发生变化,例如工业 用地转化为商业用地。
自然灾害影响
自然灾害可能导致部分地区土地 利用发生变化,例如地震、洪水 等灾害导致土地利用受损或改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地结构(%) 方案
A
B
C
1
50.00
30.00 20.00
2
30.00
20.00 50.00
3
20.00
50.00 30.00
用地效益(万元)
结构效应
(万元)
A
B
C
小计
一、土地利用结构 (三)土地利用结构效应
例如:区域总面积10000公顷,可供用地类型A、B、C,效益A地600 元每公顷, B地400元每公顷, C地200元每公顷。试分析土地结构效 应并比较。
Ⅰ 636.95 131.34
2.19 1238.42
1.62 0.58
1.84 2.14 1.08 1.2
Ⅱ 625.63
135 2.10 1275.99 1.43 0.71
1.96 2.12 1.14 1.15
Ⅲ 620.36
142 3.06 2148.61 1.73 0.85
2.19 2.15 1.09 1.11
课堂习题:完善表格缺少的权重值后,应用综合 评价方法选出最佳方案
评价指标
年均耕地粮食单产P1 年均耕地油料单产P2 年均耕地价值产投比P3
年均耕地纯收入P4 年均耕地能量产投比P5 耕地有机肥施用达标率P6
亩耕地有机质平衡系数P7 亩耕地N平衡系数P8 亩耕地P平衡系数P9 亩耕地K平衡系数P10
用地结构(%) 方案
用地效益(万元)
结构效应 (万元)
A
B
C
A
B
C
00 20.00 300.00 120.00 40.00 460.00 100.00
2
30.00
20.00 50.00 180.00 80.00 100.00 360.00 00.00
3
20.00
50.00 30.00 120.00 200.00 60.00 380.00 20.00
第二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之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第五章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 【内容提要】本章主要介绍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的概 念,土地利用结构方案拟订的方法和优化的模型,土 地利用布局的模式和各类用地配置的基本原理。
• 【重点内容】掌握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模型和土地利 用布局的模式
• 【教学要求】理解和掌握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的概念,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作用, 熟悉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空间布局的基本原理。
权重 12 8 6 14 11 9
10
9 11 10
• 习题解答演示
三、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主要内容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基础知识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主要方法
(一)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基础知识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概念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生态经济 最优目标,依据土地资源的自身特性和土地适宜性 评价,对区域内土地资源的各种利用类型进行更加 合理的数量安排和空间布局,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和效益,维持土地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实现土地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供选方案的拟定
(一)拟定供选方案的原则 (1) 切实保护耕地原则 (2) 统筹兼顾原则 (3) 因地制宜原则 (4) 三效益统一原则 (5) 公众参与原则
• 二、供选方案的拟定
以综合评价法的应用为例: 把不同量纲的指标化为无量纲系数,
经过系数加总得出总评价系数以比较优 劣的方法。
• 二、供选方案的拟定
定》(国发[2004]28号) 《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 ……
(一)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基础知识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依据 主要依据——上级规划
几个关键指标: 建设用地增量指标 建设占用耕地指标 基本农田面积及保护率
(一)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基础知识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依据 主要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如: 《国民经济“十三五”发展计划
综合评价法应用的前提条件 1、评价指标 2、评价指标权重 3、待评价方案 4、评价方案涉及的评价指标值
• 二、供选方案的拟定
综合评价法应用的步骤: 1、确定评价指标及其对应的权重 2、确定评价方案对应的评价指标值 3、求算各评价指标值的平均值,或求算参考指标 4、求算各方案各评价指标的评价系数 5、求算各方案各评价指标的加权系数 6、求算各方案的综合系数 7、比较方案的优劣,推选最优方案。
过
程
优化方案评估与实施
(一)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基础知识
一、土地利用结构 (一)土地利用结构的含义
土地利用结构系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 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 一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
结构是从静态方面 反映一定时期内, 同一总体中各部分
所占的比重。
一、土地利用结构
(二)土地利用结构的作用
1、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合理分配土地资 源
2、 实现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
一、土地利用结构 (三)土地利用结构效应
土地利用结构效应是指在不增加土地资源数量投 入的条件下,通过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寻求土地利用 满意结构,实现土地资源供需综合平衡。
一、土地利用结构 (三)土地利用结构效应
例如:区域总面积10000公顷,可供用地类型A、B、C,效益A地600 元每公顷, B地400元每公顷, C地200元每公顷。试分析土地结构效 应并比较。
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 就是要尽可能地降低 平均每单位产出的占 地量或提高平均每单 位土地的产出量。
一、土地利用结构
(三)土地利用结构的要素
—— 时间、空间、用途、数量
时间要素表明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具有动态 性
空间要素表明其具有地域性 用途要素表明其具有目的性 数量要素表明其具有定量性 效应要素则表明其具有系统整体最优
(一)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基础知识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依据 主要依据: 政策法律 上级规划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土地供需平衡
(一)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基础知识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依据 主要依据——政策法律
如:国家产业与供地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
及2030年远景目标规划》; 《国土规划》
(一)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基础知识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原则与依据 主要依据——土地供需平衡 各项用地量预测 耕地充补能力(含土地开发、
整理、复垦)
(一)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基础知识
土
地
土地资源现状调查与评价
利
用
结
构
土地资源现状分析
优
化
逻 辑
建立优化模型,提出优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