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第四节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

第四节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是指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优化和调整,以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等背景下,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一、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的核心是合理布局各类土地用途,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具体措施有:1.加强城市化发展规划。
根据城市化进程和人口增长趋势,科学规划城市用地,合理确定城市建设边界,加强城市功能区域划分,促进城市用地集约化发展。
2.推进农村土地整治。
加大农村土地整治力度,推动农村用地集约化利用。
通过土地整治,改造低效农田和撂荒地,提高农田质量和利用效益,保障农民土地权益。
3.加强工业用地规划和布局。
合理划定工业园区和工业用地,加强区域产业布局规划,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
同时,推动工业用地的集约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4.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用地布局。
强化生态功能区的规划和保护,优化生态保护用地的空间布局。
加强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公益林的建设,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二、调整土地利用布局调整土地利用布局的目的是提升土地利用的空间布局效率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具体措施有:1.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和城市农业发展,实现城乡要素的有机流动和优化配置。
加强城乡规划整合,优化城乡用地结构,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和城市农业高效发展。
2.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分异。
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促进各区域土地资源的优势发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3.鼓励集约用地和循环利用。
促进城市用地的集约化和节约利用,推动土地资源的循环利用。
建立健全土地节约利用政策,加大土地的再利用力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4.引导合理用地行为。
加强土地管理和监督,严格审批用地项目,优化用地结构。
推动用地决策的科学化和透明化,引导各类用地主体合理选择土地用途,避免过度开发和浪费。
新罗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龙岩市新罗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龙岩市新罗区人民政府二○一○年六月目录前言 (1)第一章规划背景 (1)第一节区域概况 (1)第二节土地利用现状及特点 (3)第三节土地利用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7)第四节土地利用形势 (9)第二章指导思想、原则与战略 (12)第一节指导思想与原则 (12)第二节土地利用战略 (13)第三章土地利用目标与主要任务 (16)第一节土地利用目标 (16)第二节土地利用主要任务 (18)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24)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24)第二节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30)第五章中心城区土地利用 (36)第一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现状 (36)第二节中心城区用地规模 (36)第三节中心城区用地布局 (37)第六章土地利用分区与管制 (39)第一节土地用途分区与管制 (39)第二节土地政策分区与管制 (44)第七章土地利用重大工程 (47)第一节耕地保护工程 (47)第二节村庄综合整治工程与新农村建设 (49)第三节重点项目用地保障工程 (51)第八章乡镇土地利用调控 (55)第一节乡镇土地利用指标 (55)第二节乡镇土地利用措施 (55)第九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57)前言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统筹安排各业各类用地,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福建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龙岩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和《新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
规划主要阐明新罗区土地利用战略、指导思想和原则,明确政府土地利用管理的主要目标、任务和政策,引导合理利用、保护土地资源,是全区土地利用与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加强土地宏观调控和严格土地用途管制的重要依据。
规划范围为龙岩市新罗区行政辖区内全部土地,土地总面积268539公顷(4028086亩)。
如东县洋口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如东县洋口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文本洋口镇人民政府二〇一〇年十二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土地利用现状 (4)第一节自然和社会经济状况 (4)第二节土地利用现状 (5)第三节土地利用特点与问题 (5)第三章土地利用目标 (7)第一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7)第二节土地利用调控指标 (7)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 (9)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9)第二节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11)第五章主要用地安排 (13)第一节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 (13)第二节城镇村用地规模安排 (14)第三节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安排 (16)第四节构建生态良好的用地格局 (17)第五节土地整治 (17)第六章土地用途分区 (19)第一节土地用途分区 (19)第二节土地用途分区管制规则 (22)第七章村土地利用调控 (25)第八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26)第九章附则 (28)附表 (29)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目的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改善镇域土地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编制《如东县洋口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第二条规划任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以严格保护耕地为前提,以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为重点,以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为核心,坚持从洋口镇实情出发,统筹安排田、水、路、林、村各类用地,协调各业用地矛盾,重点安排耕地、村镇建设用地及其它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用地,划定土地用途区,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洋口镇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土地资源保障。
第三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5.《基本农田保护条例》;6.《江苏省土地管理条例》;7.《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51号)》;8.《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9.《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10.《江苏省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批办法》;11.《江苏省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12.《南通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13.《如东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大纲》;14.《南通市如东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15.《如东县洋口镇总体规划》;16.《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17.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及规划。
沈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地振兴的高度重视,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作用,为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坚实的基础。
(三)从省内环境看,沈阳经济区建设对沈阳提出新的发展要求。 沈阳经济区作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力争成为具有 全国影响力的城市群。沈阳经济区城际连接带发展策略将有力地推动 区 域融合、产业互补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通过交通廊道、工业走廊和城 镇发展带的链接,培育连接带上若干经济增长节点,有利于促进区域和 城乡土地统筹利用,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益。
(四) 指导了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期间,实施了东部和北部山区 超坡耕地退耕还林工程,开展了科尔沁草原风沙和柳绕地区水土流失的 防护林带建设工程,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
第八条土地利用的主要问题
(一) 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全市农用地内部结构不协 调,土地利用结构单一,耕地面积比重大,特色林果面积小。耕地中旱 地面积大,农田水利设施不齐全,抗旱能力差。建设用地中产业布局分 工不明显,沈阳经济区等重大发展战略的调整使原有建设用地布局难以 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用地布局有待调整。
(一)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得到优化。农用地保持基本稳定,建 设用地规模得到有效控制,其他土地得到合理开发。规划到2010年 和2020年,农用地分别为989611公顷和989390公顷;建设用地分 别为211447公顷和235644公顷;其他土地分别为87030公顷和63054公顷。
因地制宜调整用地布局,构建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空间格局。
15.20%,其中城乡建设用地面积158315公顷,交通水利用地面积33663公顷,其他建设用地面积3875公顷;其他土地面积102271公 顷,占土 地总面积的7.94%,其中水域面积61001公顷,自然保留地面积41270公顷。
越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 绍兴市国土资源局

3
越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
文本
第一章 总则
第1条 规划目的
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落实《绍兴 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关于越城区的土地利用任务,适应土 地管理新形势,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利用规划提出的新要求,明确保障 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用地数量与配置,形成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与 布局,为规划期限内越城区的土地利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保证越城区土地 的可持续利用及土地、人口、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8
越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
文本
占土地总面积的 3.48%;港口码头用地 0.26 公顷;水库水面为 43.25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0.12%;水工建筑用地为 12.88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0.04%;
风景名胜设施用地 301.75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0.85%;特殊用地 164.06 公
第5条 规划原则
1、严格保护耕地,保护基本农田。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保 护环境”的方针,把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建设无限扩 张放在首位,加强土地开发整理,加强标准农田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
力。
2、提高用地效率,节约集约用地。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把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作为各项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
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自然保护区土地管理办
法》、《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浙江省基本农田
保护条例》,国家和省其它有关法律法规。
常州市武进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常州市武进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文本常州市武进区人民政府二〇一〇年十二月目录前言 (1)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规划背景 (6)第一节区域概况 (6)第二节土地利用现状和特点 (6)第三节上一轮规划实施评价 (8)第四节机遇与挑战 (9)第三章土地利用战略与规划调控指标 (12)第一节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利用战略 (12)第二节规划主要调控指标 (14)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 (16)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16)第二节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20)第五章农用地保护与利用 (24)第一节严格保护耕地 (24)第二节加强基本农田保护与建设 (25)第三节统筹安排其他农用地 (26)第六章建设用地调控 (28)第一节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增长 (28)第二节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用地 (29)第三节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 (30)第七章土地整治规划 (34)第一节万顷良田整治工程 (34)第二节土地整理复垦工程 (34)第八章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 (36)第一节“环境友好型”的土地利用模式 (36)第二节促进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 (37)第九章土地用途分区及管制规则 (40)第一节土地用途分区原则和思路 (40)第二节土地用途分区及空间管制 (40)第十章镇(街道)土地利用控制 (45)第一节镇(街道)土地利用方向 (45)第二节主要规划指标分解落实 (49)第十一章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规划 (51)第一节中心城区现状与发展目标 (51)第二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空间管制 (53)第十二章土地利用重大工程 (55)第一节土地整治重点工程 (55)第二节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工程 (55)第三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56)第十三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58)第一节严格落实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 (58)第二节稳妥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 (59)第三节推进城乡建设用地统筹 (59)第四节健全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机制 (60)第十四章附则 (58)附表 (59)附表1 常州市武进区土地利用主要控制指标表 (59)附表2 常州市武进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 (60)附表3 常州市武进区各镇(街道)土地用途分区面积表 (61)附表4 常州市武进区耕地保有量变化情况表 (62)附表5 常州市新增交通水利用地、新增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表 (63)附表6 常州市武进区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用地规划表 (64)附表7 常州市武进区各乡镇(街道)规划控制表 (83)附表8 常州市武进区各乡镇(街道)基本农田调整分析表 (84)前言常州市武进区位于江苏省南部,太湖平原西北部,北纬31°19′-31°55′、东经119°38′-120°12′之间。
丰台区长辛店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丰台区长辛店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丰台区长辛店镇人民政府二○一一年六月目录前言 (4)第一章总则 (5)一、规划指导思想 (5)二、规划原则 (6)三、规划依据 (6)四、规划期限 (7)五、规划范围 (7)第二章区域概况与土地利用现状 (7)一、区域概况 (7)二、土地利用现状 (9)三、土地利用特点 (10)四、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10)第三章规划目标 (11)一、发展定位 (11)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12)三、土地利用规划目标 (12)四、土地利用主要调控指标 (12)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13)一、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13)二、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15)第五章主要用地安排 (17)一、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 (17)二、城镇和农村居民点控制 (18)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保障 (19)四、土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20)第六章土地用途分区 (20)一、基本农田保护区 (20)二、一般农地区 (21)三、林业用地区 (22)四、城镇建设用地区 (23)五、村镇建设用地区 (24)六、独立工矿区 (24)七、风景旅游用地区 (25)八、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 (26)九、国家级和市级开发区(复区) (26)第七章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 (27)一、允许建设区 (27)二、有条件建设区 (28)三、限制建设区 (28)四、禁止建设区 (29)第八章土地整治 (30)一、农用地整理 (30)二、建设用地整理 (30)三、土地复垦 (31)第九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31)一、发挥控制作用,协调相关规划衔接 (31)二、推进规划管理信息化,加强规划实施管理 (32)三、加强规划舆论宣传,严格土地执法监察 (32)四、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责任制 (32)附表 (34)附表1 长辛店镇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兰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兰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兰州市人民政府二○一二年七月目录第一章土地利用规划的背景与面临形势 (1)一、兰州市基本概况 (1)二、土地利用现状与存在主要问题 (2)三、上轮规划实施情况 (4)四、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土地利用形势 (7)第二章指导思想与原则 (12)一、坚持保障发展和保护耕地相统一原则,严格保护基本农田 (12)二、坚持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兼顾各类各业和各区域用地 (12)三、坚持节约集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13)四、加大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建设力度,确保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13)第三章土地利用战略与目标 (14)一、土地利用战略 (14)二、土地利用规划总体目标 (15)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18)一、土地利用总体结构调整 (18)二、构建国土生态屏障网络 (18)三、优先保护基本农田 (19)四、合理配置建设用地空间与规模 (19)五、拓展农业生产和城乡绿色空间 (23)第五章土地利用分区管制 (25)一、综合分区 (25)二、土地功能分区 (28)第六章耕地保护与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38)一、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与建设 (38)二、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41)第七章生态用地与自然保护区建设 (45)一、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 (45)二、土地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46)第八章对县级规划引导和控制 (48)一、严格下级规划的指标控制 (48)二、明确下级规划编制的原则要求 (50)第九章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控制 (53)一、中心城区用地规模 (53)二、中心城区用地结构优化与布局 (53)三、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55)第十章土地综合整治重大工程与重点建设项目 (58)一、土地整理与综合开发利用工程 (58)二、建设用地挖潜增效工程 (60)三、土地生态环境整治工程 (61)四、重点建设项目用地保障 (62)第十一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65)一、强化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的政府目标责任 (65)二、加强规划对土地利用的整体控制 (65)三、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 (66)四、建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定期检查和评估制度 (68)五、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宣传和监督检查 (68)前言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战略方针,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严格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提高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促进兰州城市建设与功能优化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顺利实施,保持兰州经济快速平稳增长,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有效供给,最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土地利用的方针政策以及《甘肃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兰州市人民政府在开展《兰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实施评价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专题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兰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根据全县土地利用战略、土地利用目标和任务的要求,合理调整规划期间土地利用结构如下:
规划到2010年,全县农用地面积调整到165408.5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比例为97.04%,比2005年增加0.09%;全县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2700.00公顷以内,占土地总面积比例为1.58%,比2005年提高0.18%;其他用地面积调整到2349.5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1.38%,比2005年降低0.27%。
规划到2020年,全县农用地面积调整到165044.2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比例为96.82%,比2005年降低0.12%;全县建设用地总量不高于3267.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比例为1.92%,比2005年提高0.52%;其他用地调整到2146.9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1.29%,比2005年降低0.39%。
一、农用地结构调整
严格保护耕地,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减少;适当扩大园地面积,保持林地资源优势,略有增加;其他农用地面积略有减少。
(一)耕地
到2010年耕地总面积为17314.00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10.16%,期间耕地增加2183.49公顷;2020年耕地总面积16864.52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9.89%,2006~2020年间共增加耕地1734.01公顷。
(二)园地
到2010年园地面积为9755.5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72%,期间园地增加4731.70公顷;2020年园地面积为9833.3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77%,2006~2020年园地面积增加4809.53公顷。
(三)林地
到2010年林地面积为134267.5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8.77%;2020年林地面积为134267.5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8.77%;2006~2020年林地面积减少5691.24公顷。
(四)其他农用地
到2010年其他农用地面积为4071.5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39%,期间其他农用地减少1069.00公顷;2020年其他农用地面积为4078.8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39%,2006~2020年其他农用地面积减少1061.69公顷。
二、建设用地结构调整
加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
合理调整建设用地内部结构,确保县级以上重点建设项目的用地需求。
各类建设用地应以内涵挖潜为主,尽可能利用非耕地。
规划期间,城镇工矿用地适度扩大,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相应增加,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度减少,城乡建设用地结构进一步优化。
(一)城镇工矿用地
到2010年城镇工矿用地面积为600.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35%,期间增加面积144.59公顷,其中占用农用地118.20公顷,占用耕地65.30公顷;2020年城镇工矿用地面积为866.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51%,2006~2020年城镇工矿用地面积增加410.59公顷,其中占用农用地400.40公顷,占用耕地181.56公顷。
(二)农村居民点用地
到2010年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为1460.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86%,期间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4.97公顷;2020年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为1344.0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79%,2006~2020年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120.94公顷。
(三)交通水利等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用地
到2010年基础设施等其他建设用地面积为640.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37%,期间基础设施等其他建设用地增加168.95公顷;2020年基础设施等其他建设用地面积为105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62%; 2006~2020年基础设施等其他建设用地面积增加585.85公顷,其中占用农用地296.14公顷,占用耕地120.11公顷。
三、未利用地结构调整
到2010年未利用地面积为2349.5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8%,期间未利用地减少463.52公顷;至2020年未利用地面积为2146.9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1.29%, 2006~2020年未利用地面积减少666.08公顷。
第二节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围绕建宁县经济社会发展和土地利用战略、城市发展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安排及农业生产布局,重点做好耕地与基本农田、城乡建设用地、生态用地布局调整优化,实现土地利用与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
一、农用地布局
(一)耕地与基本农田布局
科学调整划定基本农田,全面落实基本农田保护的各项任务,形
成以集中连片耕地和高产稳产优质良田为主体,主要分布于里心、溪口、均口和黄埠乡等河流两侧平原地带的基本农田格局。
推进形成以基本农田为主体的耕地布局。
严格按照《土地管理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对耕地和基本农田实行用途管制,发挥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生态、景观和间隔作用,使生态建设、耕地保护和构建城乡宜居环境三者有机统一。
调整划定后全县基本农田面积15720公顷。
实施基本农田弹性布局。
在完成上级下达的基本农田划定任务数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增划一定数量的优质耕地,与下达的基本农田任务数共同构成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略大于基本农田面积。
(二)园地布局
建宁县是中国黄花梨之乡,近年来大力加强果树生产,因地制宜种植有地方特色的果树,提高园地面积,通过开垦荒山、荒草地进一步发展果园、其他园地;老龄园逐步退耕,加强新增园地及现有中低产园地的改造和管理,着重调整品种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园地单产和效益,着力发展优质果园,建立优质果产品基地。
规划期内园地面积增加4809.53公顷。
重点分布在里心镇、均口镇、溪口镇等乡镇。
(三)林地布局
按照“严格保护、积极培育”的要求,以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充分利用宜林荒草地资源进行造林。
在闽江源自然保护区等生态地位重要的区域,建设一批林业重点生态工程。
重点实施农田防护林体系改扩建工程、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工程、城市林业生态工程和村镇绿化工程。
同时通过调整将部分灌木林地、疏林地改种为果园和其他
园地。
规划期内,林地面积减少5691.24公顷。
二、建设用地布局
(一) 城乡建设用地布局
以建宁城市总体规划与乡镇总体规划为依据,实行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控制,落实城乡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制度。
保障城镇建设用地的供给,确保县级以上重点项目和工业园区用地需求。
1、城镇工矿用地布局
以建设山水生态园林县城为目标,按照空间做大、产业做强、环境做优的要求,发展壮大中心县城,推进主城区逐步向水南、金溪方向发展,拓展城市构架。
在改造提升老城区的同时,加快水南、河东、黄舟坊等片区开发,逐步形成以老城区为中心,水南、黄舟坊为副中心的发展格局。
同时推进里心、均口等县域次中心镇发展,引导群众有序向中心镇梯度转移,扩大城镇规模,提高城镇化水平。
形成城区紧凑发展、乡镇集聚发展的城镇土地利用格局。
优先保障省级开发区(翔飞工业园区)用地需求。
优化产业用地结构,鼓励集约挖潜,优先使用存量土地,引导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
引导乡镇企业向工业集中区集中,形成企业集中连片布局,工矿规模化发展的布局,从而获得更多的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
2、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
按照集约用地、集中建设、集聚发展的原则,布局新农村建设用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用地保障。
通过实施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和“造福工程”、“地质灾害搬迁”,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
合理引导农村住宅相对集中建设,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鼓励提高农村宅基地的利用效率。
稳步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开展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加强对“空心村”用地的改造,逐步形成保持建宁县传统乡
土特色、又适应现代化农业和农村发展要求,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农村居民点格局。
(二)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布局
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节约土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方针,合理规划适度的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和用地规模,优先保障市级以上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用地,着力提升现有设施能力,加强配套衔接和促进资源共享,提高基础设施整体效率和集约用地水平。
1、交通运输用地布局
按照三个层次(铁路、高速公路和出县公路)同时推进全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铁路、高速公路、省道、县道的公路运输网络,有效缓解交通基础设施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
规划期内,重点建设向莆铁路建宁段、建宁至龙岩铁路、邵武至江西广昌高速公路建宁段、建宁至长汀高速公路、省道205线均口至宁化公路、建宁城关至武调火车站快捷通道。
形成便捷、通畅、安全的综合交通网络。
2、能源和水利设施用地布局
根据建宁县水电为主的电力发展格局,支持高压变电站建设,保障建宁的用电供应。
按照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节约型社会建设的要求,保障推进防洪堤工程建设、城镇水电站的建设。
提高防洪减灾能力,进一步完善城镇防洪体系并保障其用地。
(三)其他建设用地布局
规划期内,支持风景旅游景点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保障金铙山风景旅游区、鸳鸯湖风景区以及高峰休闲度假区建设用地,形成以生态、休闲、度假为特色的闽西北生态旅游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