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土地资源集约利用
城 市 土 地 集 约 利 用 目 标
经济效益 投入产出效率高 资源效益 物尽其用,用尽其利 社会效益 资源利用公平公正 生态效益 生态破坏小且污染少
土地投入产出分析
土地利用程度分析
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水平评价
目的意义 1、量度区域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2、进行土地资源粗放利用的原因分析 3、有助于制定实施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 或措施
生态 系统
生态 环境 社会 环境 社会 系统
土地资源经济 社会利用系统
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利用主体及主要手段和目标
政 策 制 定 制 度 建 设 法 规 完 善 经 济 发 展
自然生态 基础 气候 水文 土壤 生物
经济社会 基础
土 地
宏观 中央 调控 政府
社 会 进 步
资 源 安 全
生 态 安 全
5 8-10 高度集约
思考题 1、土地集约利用涵义 2、土地集约利用指标评价程序 3、城市土地资源集约利用评价体系 4、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影响因素
55
土地利用集约度:生产过程中,单位 面积土地上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
第一节 土地集约利用概述
• 一、土地粗放利用的概念
• 粗放经营:以一定数量的生产和劳动,投在较多的土地上,
进行粗耕简作的经营方式。
• 特征:(1)土地的数量和土壤的自然肥力重要;
(2)活劳动和物化劳动较少,科学技术应用少; (3)单产低,通过扩大耕地面积提高产品产量。
• 二、土地集约利用的涵义
1)土地投入的提高; 2)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优化;
3)土地产出率的提高;
4)土地使用强度的提高; 5)土地利用率的提高。
城市规划概论课件第六章城市总体布局规划
2、空间、土地、产业、 社会结构的整合
完善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形象的魅力
1、城市功能与结构的高 度概括
2、映射城市发展的持续 与继承
3、鲜明的城市个性与景 观特色
1、政府的决策 2、功能的体现 3、市民价值观的变化
1、人与自然地和谐 2、传统与现代并存 3、物质与精神文明并进 4、城市设计的成果
二、分散式的城市总体布局 因受河流、山川等自然地形、矿藏资源或交通干道的分割,形成
若干分片或分组,就近生产组织生活的布局形式。 布局分散,彼此联系不太方便,市政工程设施建设和日常运营成
本较高。 大城市应当以分散式布局为主。
1、组团状 一个城市分成若干块不连续城市用 地,每一块之间被农田、山地、较宽 河流、大片森林等分割。 这类城市可根据用地条件灵活编制, 比较好处理城市发展的近、远期关 系,容易接近自然,并使各项用地各 得其所。 关键是要处理好集中与分散的“度”, 既要合理分工,加强联系,又要在各 个组团内形成一定规模,把功能和性 质相近的部门相对集中,分块布置。 组团之间必须有便捷的交通联系。
4、环状 是带状城市在特定情况下的发展结果。一般是围绕着湖泊、山体农田呈 环状分布。 与带状城市相比,各功能区之间的联系较为方便。 中心部分的自然条件可为城市创造优美的景观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 除非有特定的自然条件,否则城市用地向环状的中心的扩展压力极大。 主要案例:浙江台州
5、卫星状 一般指以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中心,在其周围发展若干个小城市。中心城 市有极强的支配性。 外围小城市具有相对独立性,但与中心城市在生产、工作和文化、生活等 方面都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必须处理好小城市规模、配套设施以及与中心 城市之间的交通联系条件等问题。 有利于人口和生产力的均衡分布。 受自然条件、资源情况、建设条件、城镇形状以及中心城市发展水平与阶 段的影响。 主要案例:London、上海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令第72号——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令第72号——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办法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土资源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17.05.08•【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令第72号•【施行日期】2017.05.08•【效力等级】部门规章•【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令第72号《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办法》已经2017年5月2日国土资源部第1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部长姜大明2017年5月8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办法(2017年5月2日国土资源部第1次部务会议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强和规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严格保护耕地,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国家空间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土地用途管制,保护土地资源,统筹各项土地利用活动的重要依据。
城乡建设、区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等各类与土地利用相关的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第三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审查、实施、修改和监督检查,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及其相关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规划编制第五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为国家、省、市、县和乡(镇)五级。
村土地利用规划是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六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法由各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具体承办。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本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审查下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坚持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协作、公众参与的工作原则。
第七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前,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对现行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开展基础调查、土地调查成果资料收集、重大问题研究等前期工作。
00199-土地规划与管理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样本学习资料
土地规划与管理课程自学考试大纲课程代码:00119使用教材:《土地利用规划学》,王万茂、韩桐魁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2月课程性质和学习目的:本大纲供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土地规划与管理课程使用。
考核知识点及考核要求: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土地与土地利用掌握:土地的概念、土地的功能、土地的特性、土地利用的概念。
第二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重点掌握:规划的概念、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我国土地资源及其利用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概况;掌握: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和存在问题。
第四节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和内容重点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
第五节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和程序了解: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
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程序。
第二章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和原则第一节土地利用规划理论掌握:地租和地价理论、土地区位理论、持续利用理论、生态经济理论、人地协调理论、系统工程理论。
第二节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掌握: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原则、因地制宜原则、综合效益原则、逐级控制原则、动态平衡原则。
第三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第一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和特点掌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特点。
第二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和任务掌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
重点掌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
第三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和程序重点掌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程序。
第四节土地利用宏观研究了解:社会经济发展计划。
掌握:土地利用战略研究。
第四章土地供给量预测第一节基础数据预测掌握:预测和预测程序。
重点掌握:人口预测、城市化水平的预测、消费水平预测、作物产量预测。
第二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掌握: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的目的、内容。
第三节土地质量评价了解:土地质量的概念、土地质量评价的含义。
掌握: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的人口承载力研究。
第四节土地利用潜力估算掌握:建设用地的利用潜力估算、后备土地资源的利用潜力估算。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是指通过调整土地的利用方式和布局,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在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今天,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优化调整对于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优化城市发展格局、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的背景、目的和方法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背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对土地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
传统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存在一些问题,如农业占用大量的耕地,农业用地过多,生态环境损害严重,城市土地过度开发等。
为了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必须对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进行调整。
二、目的1.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通过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推动土地的高效利用,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优化城市发展格局。
通过科学规划土地利用布局,合理安排城市建设用地、工业用地、农业用地等,形成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促进城市的均衡发展。
3.保护生态环境。
通过调整农业结构、优化农村土地利用布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水土流失、土壤退化,保护生态环境。
4.促进可持续发展。
通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促进土地资源的科学利用和合理配置,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调整方法1.加强土地利用规划。
通过科学规划和综合考虑城市发展需求、农村区域特点、生态环境保护等因素,合理确定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
要注重顶层设计,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保各类用地的平衡协调。
2.优化农业结构。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合理调整农田结构和种植业结构是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
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划定农田保护区、农业开发区等,推动农业现代化。
3.合理安排城市建设用地。
要制定城市扩展和建设用地的规划,合理划定城市边界,避免过度占用农田和生态用地。
同时,要鼓励城市更新和旧城改造,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城市环境。
4.优化交通和基础设施布局。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笔记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笔记第一章:导论1.1 土地与土地利用- 土地:地球表面的物理空间,包括土壤、水体、植被、气候等自然要素。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料,也是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 土地利用:人类对土地进行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包括农业、工业、居住、交通、娱乐等。
土地利用方式直接影响着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可持续性。
1.2 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 规划: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对未来的行动进行设计和安排。
规划是一种系统性的思考和决策过程,旨在实现特定目标并达成预期的结果。
- 土地利用规划: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和利用,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土地利用规划是通过对土地的需求和供给进行预测和评估,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以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
1.3 我国土地资源及其利用-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较少;地形复杂,土地类型多样,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 我国土地利用的现状:农业用地占主导地位,但城市化进程加速,非农用地需求增加;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同时,土地开发过度和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也日益突出。
1.4 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和内容- 任务: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包括制定土地利用的目标和原则,确定土地利用的结构和布局,制定土地利用的总量和强度,制定土地利用的管制措施。
- 内容: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包括对土地资源进行调查和评估,预测土地利用的需求和供给,制定土地利用的目标和原则,确定土地利用的结构和布局,制定土地利用的总量和强度,制定土地利用的管制措施。
此外,土地利用规划还需要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城乡规划等因素,以确保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1.5 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和程序- 体系: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包括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和乡级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办法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办法(2017年5月2日国土资源部第1次部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部令第72号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2017年5月8日正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强和规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严格保护耕地,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国家空间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土地用途管制,保护土地资源,统筹各项土地利用活动的重要依据。
城乡建设、区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等各类与土地利用相关的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第三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审查、实施、修改和监督检查,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及其相关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规划编制第五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为国家、省、市、县和乡(镇)五级。
村土地利用规划是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六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法由各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具体承办。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本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审查下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坚持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协作、公众参与的工作原则。
第七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前,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对现行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开展基础调查、土地调查成果资料收集、重大问题研究等前期工作。
第八条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依据土地利用现状,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等要求,以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土规划、国家发展战略为基础,组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包括:(一)规划背景;(二)土地利用现状与评价;(三)指导思想和原则;(四)土地利用战略定位和目标;(五)土地利用规模、结构与总体布局;(六)规划实施措施。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第二节 土地利用布局
土地利用布局是对土地利用形式按土地利用结构在空间上 布局,因此,把土地利用结构的时空布局形式称做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模式,有土地利用分区模式和土地利用类型模式.
一、土地利用分区模式
(一)概念
依据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异规律,对土地利用进行空间划分的过程.分区的依据是土 地利用的地域分异规律,一般可分为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区和用地分区。
第三节 各类用地配置
用地布局是指土地利用的再分布,是土地利用规 划的结果.用地布局与生产布局有着密切的相 关性。
一、农业用地配置
包括蔬菜地、大田作物用地、林业用地、人工饲料地、副业用地配置等,根据 各类用地对自然条件、交通条件、市场条件等进行合理选址.
第三节 各类用地配置
二、建设用地配置
居民点用地配置 工业用地配置 交通用地配置 渠道配置
畜牧场和居民 点位置保持适 当距离
工
应选择产品到达消费地的完全计划费用最小的地点
业
费用最小的地点
用
地
符合生产和建筑的要求
选
址
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要求
公路用地选址
现 有 公
确
公
定 主 干 道
路 选 线
的
的
路 的
走 向
原 则
调
查
渠道配置
1.灌溉排水渠道在水源和容泄区水位即定 的条件下,尽可能获得最大的自流灌溉和排 水面积 2.渠道布置应保证工程费用少,渠道输水 损失小 3.渠道选线应尽量少占或不占耕地 4.上级渠道的布置应为下级渠道的合理规 划和其他土地规划项目的合理规划创造良好 的条件.
土地利用布局的模式
• 【教学要求】理解和掌握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的概念,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在土地利用总体 规划中的作用,熟悉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空间 布局的基本原理。
土地利用规划考前复习资料(详解版)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大纲第一章绪论1. 土地利用规划体系与层次(P29-31)1)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是指土地利用规划的种类、类型、项目和不同时序所构成的纵横交错、相互联系的系统。
在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包括(按等级层次划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①按区域性质可分为行政区土地利用规划、自然区土地利用规划、经济区土地利用规划、跨区域土地利用规划;②按规划期限划分为长期土地利用规划、中期土地利用规划和短期土地利用规划;③按行政区划分为全国、省、市、县、乡五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④按目的可划分为经营型土地利用规划、研究型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型土地利用规划;⑤按规划的空间范围可划分为区域性土地利用规划、城乡土地利用规划;⑥按规划深度分为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设计和土地利用施工。
2)土地利用规划层次(见P30 图1-1)图1-1 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为全国、省、市、县、乡5个层次,不同层次规划的任务、内容有所不同,决定了不同层次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因子的类型和特征各不相同,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时空尺度、详细程度和定量化水平上也存在差异。
[ 补充: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及《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相关内容,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由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等组成的比较完整的规划层次。
②不同层次的规划由不同等级的行政主体组织编制,并由不同等级的审批机关进行审批。
在实际工作中还涉及到总体规划纲要、近期建设规划等内容。
③上层次的规划为下层次的规划提出强制性框架,并给出指导性意见,并通过下层次规划的编制落实和深化上层次规划的内容和要求,从而使下层次规划成为上层次规划实施的工具和途径。
以规划推进城市的建设,发挥引导城市建设的作用。
]2. 各种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和任务(P27-28)1)土地利用规划(概念):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进行空间布局上的优化组合,及其保障手段和措施的超前性计划与安排。
第六章 土地利用管理
第一节土地利用与土地利用管理1.土地利用及其影响因素土地利用指人类通过一定的活动,利用土地的性能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
可以是生产性的活动,也可以是非生产性的活动。
土地利用是土地的利用方式、利用程度和利用效果的总称。
土地利用的主要内容:①确定土地的用途;②在国民经济各部门间和各行业间合理分配土地资源;③采取各种措施开发、整治、经营、保护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果。
土地利用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社会经济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土地利用的影响因素: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地貌、土壤、水文、地质条件等);②社会经济因素(社会制度、政策、城市化与工业化,土地所处的位置、交通条件,成本、效益、土地利用现状等);③人的文化素质(知识水平、科学技术水平)。
土地利用的原则:①生态平衡原则;②最大经济效果原则(尽量少的劳动消耗生产尽量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③节约原则(土地是自然产物,数量有限)2.土地利用管理的概念和目标土地利用管理是国家按照预定的目标和土地系统运行的自然、经济规律。
对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工作的总称。
本质是对各类型土地的利用水平和数量分配(一种类型到另一种类型的转换)进行干预。
土地利用管理的指导思想:可持续发展、保障土地资源安全和有效供给、前瞻性及科学性的指导思想。
土地利用管理的目标:①经济效率;②分配公平;③社会发展;④保障供给;⑤环境质量。
土地利用管理的任务:对土地的利用水平和用途转变设置一定的约束条件,将土地资源在不同用途间的分配(转换)控制在可持续发展的幅度之内,保证土地资源安全。
我国土地利用管理的主要内容:①保护农用地特别是耕地;②引导建设用地有序扩展;③保护、协调土地生态环境。
3.土地利用管理的依据法律依据:《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理论依据:①土地报酬原理(在科学技术水平相对稳定条件下的土地利用中,当对土地连接追加劳动和资金时,起初,追加部分所得的报酬逐渐增多,在投入劳动和资金超过一定的界限时,追加部分所得的报酬则逐渐减少,从而使土地总报酬的增加也呈递减趋势);②马克思的地租、地价理论(P1877-190);③区位理论;④生态经济学原理。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与布局
10.生态环境保护区 11.其他用地区
欧名豪:土地用途分区体系探讨
在分析土地用途分区的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提出在中国 应建立土地用途地域和土地用途分区两个层次的分区体系。
用途地域适用于县(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突出控 制城镇扩张,以保护农地和自然环境。
用途分区主要适用于城(市)镇土地利用规划和乡村土地利 用规划,它是实施土地用途管制的直接依据。分别提出了城镇 地域和乡村地域的土地用途分区方法,并对土地用途分区控 制规则的内容进行了探讨。
用途地域的划分
我国县(市)级行政区范围较大,一般面积都在数百甚至 数千平方公里。县市级规划比例尺为1∶2.5万~1∶10万, 一般为1∶5万。由于规划区域面积大,规划所用比例尺较小 ,所以分区不可能太细,一般宜划分用途地域。
用途地域是以土地利用的基本功能来划分的,是最高层 次的用途分区。用途地域的划分主要是突出控制城镇发展扩 张,保护农地和保护自然环境的要求。
乡村建设用地区应集中归并,应达到一定的人口聚居规 模,有条件的地方应促进人口向集镇和中心村集中,乡村工 业用地应集中到集镇的工业小区上去。
独立工矿用地区
指为发展那些因受资源、能源、交通运输等条件的制约 ,或因会产生污染、干扰等而不宜于在城镇、集镇等城乡居 民点上建设的工矿企业等而使用的土地区域,如矿产资源开 采、建筑材料开采与加工、晒盐场、重化学工业,依赖于水 路运输和水资源的能源工业、造船修船工业等。但那些对区 位条件没有特殊要求的一般加工工业用地,应结合在城镇与 乡村建设用地区中划定。
主导因素法——是在基层乡镇土地利用方式划分的基础
上,适当加以归并,逐步扩大土地类型区,再将次于相连的类 型区合并成为土地利用用地区域,以主导土地用途作为用地区 域名称。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第三节
二、建设用地配置
居民点用地配置
各类用地配置
工业用地配置
交通用地配置
渠道配置
居民点用地选址要求
组织生产和生活的要求
建筑要求
卫生保健要求
兽医防疫要求
1.位置适中,对外联 系方便 2.与高等级公路保 持距离(150米) 3.水源水质条件好
1.地形朝向 2.水文地质条件 3.土质条件 4.安全条件 5.节约用地条件
2、编制原则
切实保护耕地原则 公众参与原则 统筹兼顾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
3、编制依据
政策法律依据 计划规划依据 土地供需依据
二、土地利用结构方案的编制 (二)方案编制方法
1.土宜法:根据土地质量评价结果,结合国民经济各部门 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和区域土地适宜性特点来确定各业用 地的比例结构。土地质量评价成果是前提条件
第二节
土地利用布局
土地利用布局是对土地利用形式按土地利用结构在空间上布局, 因此,把土地利用结构的时空布局形式称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 式,有土地利用分区模式和土地利用类型模式。 一、土地利用分区模式
(一)概念 依据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异规律,对土地利用进行空间划分的过程。分区的 依据是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异规律,一般可分为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区和用地 分区。 (二)土地利用地域分区 1、概念:依据土地利用和保护的主导方向,对土地利用进行空间划分的 过程。 2、分区原则 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原则 土地质量差异原则 土地适宜利用原则 保持行政区划界线完整性区原则
第六章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 【内容提要】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是土地利用 规划的核心内容,也是为实现规划目标的土地 利用的具体落实。本章主要介绍土地利用结构 与布局的概念,土地利用结构方案拟订的方法 和优化的模型,土地利用布局的模式和各类用 地配置的基本原理。 • 【重点内容】掌握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模型和 土地利用布局的模式 • 【教学要求】理解和掌握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的概念,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在土地利用总体 规划中的作用,熟悉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空间 布局的基本原理。
土地利用的结构和布局调整
土地利用的结构和布局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直接反映一定时期内的土地利用状况,可用以分析土地国民经济、区域经济、企业经济中各部门的作用程度、经济效益及其潜力,以及开发的可能性。
从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可能,可以预测和规划今后一定时期内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其发展趋势。
土地利用数据的测定,可按利用现状进行分类调查统计。
同时,为使利用结构在时间、空间上有可比性,分类指标内容必须一致。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类社会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同,土地利用结构不断发生变化。
如城市的扩大和发展使农地减少、而农地减少又促使土地的集约经营等。
自然经济条件不同,土地利用结构也有很大差别。
位置、交通条件对土地的经济用途、利用方式和利用效益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土地的类型对土地利用的布局调整有着重要的影响。
土地是一个系统,它的组成部分以及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着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关系。
例如,在城市中,改变交通网布局,就会影响到商业、工业、住宅、文化、卫生、娱乐等一系列用地的布局。
土地利用符合客观规律就会取得好的效益,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将导致灾难性的后果,有些后果要时隔多年才出其不意地发生,等到人们醒悟后,为时已晚。
由于自然的原因、社会经济的原因以及人们的素质等原因,土地利用中常常出现各种不合理的现象。
为了在城市规划中将这些不合理的现象控制到最低限度,就必须按照预定目标和客观规律,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进行结构和布局调整。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各项建设和发展进行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村镇发展的蓝图,是各项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同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对城市、村镇用地在内的全部土地做出的统筹安排。
因此,在土地利用上,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局部与整体,点与面的关系。
两个规划应当协调,主要是城市用地规划和发展方向的协调。
在协调的基础上由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2000年9月3-4日,广州市人民政府邀请吴良铺院士、周干峙院士等13位全国规划、建筑、交通、生态专业的著名专家成功地召开了“广州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研讨会”。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_规章制度_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提升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是指通过规模引导、布局优化、标准控制、市场配置、盘活利用等手段,达到节约土地、减量用地、提升用地强度、促进低效废弃地再利用、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各项行为与活动。
第三条土地管理和利用应当遵循下列原则:(一)坚持节约优先的原则,各项建设少占地、不占或者少占耕地,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二)坚持合理使用的原则,盘活存量土地资源,构建符合资源国情的城乡土地利用新格局;(三)坚持市场配置的原则,妥善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四)坚持改革创新的原则,探索土地管理新机制,创新节约集约用地新模式。
第四条县级以上地方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城乡规划、环境保护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目标和政策措施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框架、相关规划和考核评价体系。
第五条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建立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开展节约集约用地活动,组织制定节地标准体系和相关标准规范,探索节约集约用地新机制,鼓励采用节约集约用地新技术和新模式,促进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
第六条在节约集约用地方面成效显著的市、县人民政府,由国土资源部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规模引导第七条国家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建设用地的规模、布局、结构和时序安排,对建设用地实行总量控制。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和分区管制规定不得突破。
下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得突破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
第八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各区域、各行业发展用地规模和布局具有统筹作用。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326
1560 185
50
80
10
13
26
12
8
10 20
12
10 8
200
40 6
10
1500 16
10
30
期内增加
土地综合平衡表 单位:hm2
土地利用类型 类 型 基期面积 园 地 60 460 10 60 50 20 10 林 地 130 20 500 180 10 26 10 8 10 牧 草 地 15 5 城 镇 村 用 地 45 30 18 10 500 12 10 交 通 用 地 35 20 14 15 8 200 40 10 1500 5 6 10 水 域 25 10 未 利 用 地 10 5 期内减少
选取不同的投入水平和不同的产出水平,选用不同的计算 参数值,得到不同的规划方案。
(三)方案编制方法
1.土宜法 根据土地质量评价结果,结合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对 土地的需求和区域土地适宜性特点来确定各业用地的比例 结构。 土地质量评价成果是前提条件,优点在于各类用地面积 和布局符合土地质量条件和土地适宜性条件。
第九章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是土地利用规划的核心
内容,也是为实现规划目标的土地利用的具 体落实。
第一节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一、土地利用结构概述
1.
土地利用结构
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 关系的综合。 2. 用地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关系 很强的关联性
3.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依据土地需求量预测资料,对照土地利用现状图,具体研 究各个图斑面积中土地用途变更计划,其结果反映于表6— 3中。
土地利用结构与空间布局综述
纵观国内外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研究的发展,都经历了从调查研究和理论探 索到根据实践经验和主观意愿来配置土地结构的历程。在研究内容方面, 国内外都对农业发展与土地利用空间结构优化配置的关系,农用地、建设用 地和废弃地等的优化配置,废弃地、湿地和保护区等特殊地段的土地利用方 式,以及土地政策对土地利用结构的导向等进行了研究。同时,从基本内容 来看,对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研究己经由开始的仅仅从定性的角度进行宏观 分析,拓展到应用GIS等信息技术对微观的变化进行研究。这种变化源于科 技的进步,人们逐渐开始从交叉学科的角度,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微观机理进 行深层次的探讨。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通过 构建数学模型等定量地探测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变化的影响因子,对国家乃 至全球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演变进行动态监测和模拟将渐渐成为可能。
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或者生产单位各种用 地面积的比例关系或组成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不断的 增加,人们对土地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从而人们对土地的利用也 越来越趋于集约化。目前对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研究多集中在土 地利用空间结构的演变、预测、评价以及对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变 化的驱动力等方面。
1、国外土地利用结构与空间布局研究进展
国外最先对土地利用进行研究的是屠能,他于19世纪前期对德国南部 地区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了研究。之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了工业革命, 在这期间城市对土地的需求随着工业化进程的高速发展日益攀升,由此产 生了土地利用区划紊乱、土地利用配置结构低效等诸多问题。基于此,国 外的一些经济学家开始对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研究。 1865年,美国的George Perkins在其著作《人与自然》中,科学地总结了 土地利用变化规律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898年,法国地理学家布雷克提出了人地关系理论。 1922年,地理学家卡尔·索尔主持了美国密执安州的土地经济情况调查, 开创了对小尺度区域土地利用进行综合考察的先河。 1931-1939年期间,L. D. Stamp带领英国大不列颠土地利用调查所对全国 土地利用开展了调查,获取了全国土地利用数据以及土地利用专题图等成 果。
土地规划各章节客观题库
第一章绪论填空1.土地具有下列功能养育功能、承载功能、仓储功能、景观功能。
2.土地具有物质的自然性、数量(面积)的有限性、质量(沃度)的差异性、利用的可持续性、位置的空间性、属性的两重性的特性。
3.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主要有土地供需的综合平衡、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宏观布局、土地利用微观设计。
4.土地利用规划必须全面系统地应用区位理论作为指导,合理地确定土地利用方向和结构,根据区域发展的需要,将一定数量的土地资源科学地分配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也、建筑业、商业和金融业以及文化卫生教育部门,以谋求在一定量投入的情况下获得尽可能高的产出。
5. 土地数量有限性和土地需求增长性构成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特殊矛盾。
第二章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和原则填空1.区位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2.区位理论包括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市场区位论等。
3.根据土地用途与地租之间的关系,应把商业用地、居住用地规划位于或接近城市中心区,工业用地规划于远离城市中心的地段上。
4. 土地数量有限性和土地需求增长性构成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特殊矛盾。
5.人地关系是人类与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环境之间的关系。
6.人地协调论是以对立统一规律和物质统一性原理作为坚实的哲学基础。
7.人类利用土地就有必要在土地上投放劳动、物资,以单位土地面积上所投入的劳资数量来评估土地集约度。
第三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填空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质是对有限的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部门间的合理配置即土地资源的部门间的时空分配(数量、质量、区位),土地利用的结构和布局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整体性、长期性、战略性、控制性的特点。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可以概括为:土地了用的宏观调控、土地利用的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规范监督。
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十七条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整治和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土地供给能力及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组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6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1.8(x1+x2+x3+x4+x6)+89x5≤352400
人口灰区间35--36万人,它的设置主要依据规划中的 人口预测结果,其下限为田阳县95计划及2010规划控 制指标,指标偏紧。上限的设置是考虑如果计划生育 控制不严,妇女总和生育率达到1.6时,人口增长的预 测值。人口是影响土地利用结构的主要因素,人口数 量的变化决定了未来各类土地的需求量。
实例:田阳县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运用灰色线性规划方法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建摸过程 中,约束方程和目标函数出现非线性时,将其转化成 线性来解决。 1、变量设置 以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为基础,根据田阳土地资源的特 点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共设11个变量见表1
2、约束条件 包括13个方面,23个约束条件。为了保证规划的动态性, 约束系数aij 和约束常数bi采用灰色GM(1,1)模型预测 并结合定性分析,得到其白化值,再进行求解 (1)土地总面积约束 各类用地面积之和应等于土地总面积 x1+x2+x3+x4+x5+x6+x7+x8+x9+x10+x11=238730.8(公顷) (2)人口总量约束 农用地和城镇用地承载的人口应控制在2010年规划人口之 内。 M1∑Xj+M2∑XK≤P 式中M1——农用地的平均预测密度M2 ---城镇用地的平均 预测密度 Xj -——农用地类型 XK——城镇用地 P— —县域规划总人口
第六章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第一节 土地资源配置和土地利用结构
一、土地资源配置的概念
1、土地资源配置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按照一定比例 将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实行组合和再组合,生产和提供各种 产品和服务,以满足社会需求的经济社会活动。 2、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是指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公共产品 的土地,在市场价格机制和政府行政干预共同作用下,流 向效率最优的领域,从而做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实现 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利用结构与空间布局综述
研究土地利用结构与空间布局有助于优化城市空间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 率,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研究目的与问题
研究目的
深入探讨土地利用结构与空间布局的 影响因素、演变规律及其优化策略, 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问题
如何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空 间布局,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02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01
土地利用结构与空间布局是影响区域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 素。
02
土地利用结构与空间布局的优化可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区域 可持续发展水平。
03
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下,土地利用结构与空间布局的优化策略存 在差异,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04
土地利用结构与空间布局的优化需要综合考虑生态、经济和社会等多 方面因素,实现多目标协同发展。
分散式布局是指将城市的功能和设施 分散在多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形成低 密度的城市空间。这种布局模式有利 于缓解城市拥挤和环境压力,但也可 能导致城市管理效率降低和服务水平 下降。
组团式布局是指将城市分成若干个相 对独立的功能组团,每个组团都有一 定的规模和功能,组团之间通过交通 和通讯网络连接。这种布局模式结合 了集中式和分散式布局的优点,有利 于提高城市的管理和服务效率,同时 也有利于缓解城市拥挤和环境压力。
城市化进程
随着城市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 城市用地不断扩张,农业用地转 化为建设用地。
产业结构调整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部 分用地类型发生变化,例如工业 用地转化为商业用地。
自然灾害影响
自然灾害可能导致部分地区土地 利用发生变化,例如地震、洪水 等灾害导致土地利用受损或改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建设用地配置
居民点用地配置 工业用地配置 交通用地配置 渠道配置
居民点用地选址要求
组织生产和生活的要求 建筑要求
卫生保健要求 兽医防疫要求
1.位置适中,对外联 系方便 2.与高等级公路保 持距离(150米) 3.水源水质条件好
1.地形朝向 2.水文地质条件 3.土质条件 4.安全条件 5.节约用地条件
1.通风舒适环境 2.位置较高 3.上风上游 4.处理好与其他 建筑的关系
畜牧场和居民 点位置保持适 当距离
工
应选择产品到达消费地的完全计划费用最 小的地点
业 费用最小的地点
用
地
符合生产和建筑的要求
选
址
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要求
土地利用结构柱状图
土 地 利 用 结 构 饼 图
二、土地利用结构方案的编制
(一)供选方案的拟定
1、指导思想
应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坚决贯彻“十 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与“一要吃饭, 二要建设,三要保护环境”的方针。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综合协调国民经济各部门的 用地关系,在空间上合理布局用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持续、高速 和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土地条件。
• 【教学要求】理解和掌握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的概念,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在土地利用总体 规划中的作用,熟悉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空间 布局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 土地利用结构
一、土地利用结构概述
(一)什么是土地利用结构
1.结构:在一定时期内同一总体中各部分所占 的比重,表示在一个总体内部多元的对比关系 。
公路用地选址
现 有
确 定 主
公 路
干
选
公 路
道
线
的 走 向
的 原
的
则
调
查
渠道配置
1.灌溉排水渠道在水源和容泄区水位即定 的条件下,尽可能获得最大的自流灌溉和 排水面积 2.渠道布置应保证工程费用少,渠道输水 损失小 3.渠道选线应尽量少占或不占耕地 4.上级渠道的布置应为下级渠道的合理规 划和其他土地规划项目的合理规划创造良 好的条件。
保持行政区划界线完整性区原则
(三)土地利用用地分区
1、概念:又称土地利用控制分区。是在土地适宜性特点的基础上,结合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以及今后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需要划分的用地区域 。
2、分区原则
土地利用现状与土地适宜性用途一致性原则
土地利用主导用途原则
土地利用地域差异性和相似性原则 尽可能保持行政区界完整性原则
3、分区类型
重点建设用地、城乡居民点、基本农田保 护区、经济技术开发区
(四)土地利用分区方法
二、土地利用类型模式
1、综合分析法 2、主导因素法 3、叠置法 4、聚类法
土地利用分区
I、中心城保护调整区域: 东城区、西城区、崇文区 、宣武区;
II、环中心城提升发展区域 :朝阳区、丰台区、石景 山区、海淀区;
第六章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 【内容提要】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是土地利用 规划的核心内容,也是为实现规划目标的土地 利用的具体落实。本章主要介绍土地利用结构 与布局的概念,土地利用结构方案拟订的方法 和优化的模型,土地利用布局的模式和各类用 地配置的基本原理。
• 【重点内容】掌握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模型和 土地利用布局的模式
二、土地利用结构方案的编制
3.模型法:建立数学模型,借助计算机技术求解。主要方 法有线性规划模型;多目标规划模型;模糊线性规划;灰色 线性规划等。
调查得到的基础数据 建立数学模型 求解(计算机)
土地利用 其他经济因素
之间的关系
多个可供选择的解式
数个利用布局是对土地利用形式按土地利用结构在空间上布 局,因此,把土地利用结构的时空布局形式称做土地利用总 体规划模式,有土地利用分区模式和土地利用类型模式。
一、土地利用分区模式
(一)概念
依据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异规律,对土地利用进行空间划分的过程。分区的 依据是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异规律,一般可分为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区和用地 分区。
(二)土地利用地域分区
1、概念:依据土地利用和保护的主导方向,对土地利用进行空间划分的过 程。
2、分区原则
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原则 土地质量差异原则 土地适宜利用原则
二、土地利用结构方案的编制
2.综合法:通过单项用地计算,采取逐项逼近,达到土地 面积的综合平衡;期内各类用地面积增加量之和等于期内 各类用地面积减少量之和。
公式如下: A=B
各类用地面积变动公式:Bt=Bo+C-D 依据:土地利现状统计资料和土地需求量预测数据;
做法:借助土地利用现状图,在土地 利用综合平衡表上作业, 达到土地面积在数量和空间位置上的平衡。形成4个表格。
2、编制原则 切实保护耕地原则
统筹兼顾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
三效益统一原则
公众参与原则
3、编制依据
政策法律依据
计划规划依据
土地供需依据
二、土地利用结构方案的编制 (二)方案编制方法
1.土宜法:根据土地质量评价结果,结合国民经济各部门 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和区域土地适宜性特点来确定各业用地的 比例结构。土地质量评价成果是前提条件。
III、西部水土保持、适度 发展区域:门头沟区、房 山区、昌平区;
IV、东南部重点发展区域: 通州区、顺义区、大兴区 ;
V、北部水源涵养区域:平 谷区、怀柔区、密云县、 延庆县。
第三节 各类用地配置
用地布局是指土地利用的再分布,是土地利用规划的 结果。用地布局与生产布局有着密切的相关性。
一、农业用地配置
2.土地利用结构: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 重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 的结构方式的集合。
3.用地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关系:关联性
(二)土地利用结构研究的作用
1.结构合理,才能保持土地利用系统的良性循 环,取得土地利用的最大效率。
2.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是解决土地资源供需平衡 ,实现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