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民俗—福州连江县风俗
介绍连江厦宫特产的作文

介绍连江厦宫特产的作文
嘿嘿,我的家乡连江可是个好地方,有好多特产呢!
先来说说鲍鱼吧,这可是连江的招牌特产!连江的鲍鱼个大肉厚,味道鲜美,营养丰富。
哎呀,每次想到鲍鱼,我的口水都要流出来啦!
还有还有,连江的缢蛏也很不错哦!它们的壳薄肉厚,肉质鲜美,煮汤、清蒸都很好吃。
嘿呀,我最喜欢吃妈妈做的缢蛏汤了,那味道简直
绝了!
对了对了,百胜缢蛏也是连江的特产之一。
它们生活在浅海的泥沙里,肉质鲜嫩,味道清甜。
哎呀,我觉得百胜缢蛏比普通的缢蛏还要好吃呢!
除了海鲜,连江还有一些其他的特产。
比如说,福州茉莉花茶,它有着悠久的历史,香气扑鼻,喝一口让人陶醉其中。
哈哈,我爷爷就很喜
欢喝茉莉花茶,他说这是他的最爱!
另外,连江的鱼丸也很有名哦!鱼丸是用鱼肉做的,圆滚滚的,可好吃了。
每次过年,我们家都会做鱼丸,我可以吃好多呢!
哎呀,连江的特产真是太多了,数都数不过来!我爱我的家乡,更爱家乡的特产!。
闽台民俗—福州连江县风俗

丝、芹菜、香菇丝等合炒而成,其味鲜美脆嫩,其名高雅,成为一 道宁化地方菜。
酒宴分粗席、嫩席,各有成规。粗席为八盘菜,多用米面菜肴,
喝水酒。嫩席多为十至十二盘菜,必具山珍海味,喝冬酒或瓶装酒; 或者“六大四小”、“二烧二白八大碗”,外加十一至十七果碟。 现时多用双鸡、双鸭、双鱼、双蛋,加以山珍海鲜。县城用肉
其他特产
青芝老酒 青芝橄榄 管头鱼露、蛏露、虾露 连江管头镇海蜇皮—水母
And so on。。。。。。。。^^~
青芝老酒
青芝橄榄
连江食俗禁忌
除夕夜开始,过年期间家家户户的每顿晚饭 是关上自家大门的,饭毕,放鞭炮,这时候 才可让外人进入家门。而亲朋想拜访的话, 都会自觉在对方家门开了,鞭炮放了后,才 会在晚上上门拜年。
立夏节,家家户户以米磨浆,自制“锅边糊”。
(注:榕城古街、学生街)
连江线面
线面:面之细可堪比线,故名线面。由于线 面很容易熟,线面的家常做法是投入沸水 “捞”,再放入煲好的鸡汤中。不仅有营养, 且清淡。所以常作以生病或者坐月子的人的 膳食。连江有特有的习俗,生孩子后,亲戚 要上门送礼,一般是一篮子的线面,然后主 人家再还礼红鸭蛋。
除了小吃,三明还有一些从古代饮食习俗中逐渐流 传演变下来的特殊食品。传统的有着奇妙制作过程与味 道的客家擂茶,以及宁化的名吃“鱼生”——生鱼片, 最早甚至都可以追溯至秦朝以前。
客家饮食
一般人家平时食菜以青菜为主。菜味喜肥、喜咸,吃豆腐 以“肥、咸、烧”为佳。农村家家户户腌有咸菜,制法是用 芥菜晒干,用盐“擦”(腌)之入瓮,将瓮口用菜叶封紧。 这种咸菜是农家菜桌上的常见菜。烹调食品讲究色、香、味, 佐料备有盐、酱油。姜、糟、葱、蒜、辣椒、醋、糖、胡椒、 味精、薯粉等。 客家人喜吃焖狗肉。县城及乡村小集镇多有狗肉摊档。有 “夏至狗,吃了满山走”和“冬至羊,夏到狗”之乡谚。旧 时,有“狗肉不上台盘”之说,意即宴席菜色中不能以狗肉 出桌。此俗早已破除。现在盛行的“狗肉火锅”,是宴席上 的佳肴。
闽南民风民俗

闽南民风民俗一、节日、民歌与方言春节,新年伊始,万象更新,闽台两地普遍行开正仪式。
家家户户贴新春联,象征岁序更新,万象皆春。
男女老少,穿着新装,设斋果、茶酒、岁饭,祭祀天地、家神及祖先。
早饭,多吃长寿面(线面)或年糕,寓意“长命高寿”、“年年高升”。
饭后,少长序拜,拜祠堂及尊长,戚友相过贺,道吉祥语。
长辈大都要给晚辈压岁钱。
客至,以果糖、福橘、瓜子、槟榔等,一品既行。
与拜年同时进行的还有出行习俗,即身着新装,到某一寺庙烧香磕头,祈求菩萨保佑。
初一日,普遍忌杀生、吃粥、吃香薯、清粪、哭泣、吃药、打破物品等,以求一年吉利。
明代开始,福建有春节上坟的习俗,尤其是初二、初三日,华门巨姓大都携长幼扫祖坟。
正月初四,为接伸日。
所接之身,一般是指灶君、灶妈等家神。
初五为假开日,鸣炮开市。
莆田、仙游等地,定初五为“做大岁”。
据说是明代某年过除夕,倭寇突袭,烧杀掠夺。
初二日倭寇被赶出后,逃难者才相率归来。
初二、初三日,各家各户均忙于收殓亲人尸体出殡,无心串门拜年。
遂相约今后初二日为各家祭祀受难者之日,互不串门拜年,于初四、初五日补行度岁过年。
所以,以后莆仙地区每年都在初四晚补过大年,初五日再行大岁之礼。
闽南语系民歌就是指用闽南话演唱的民歌,它在闽台地区流传甚广,并随着地区环境、生活习惯、历史变迁等方面的差异,形成各种不同的风格特点。
闽南民歌按其风格差异,在福建主要分为泉州和漳州两个地区。
在泉州地区,民歌受南曲的影响很大,包含变宫、变的古音阶,旋律呈平稳级进和回绕型线状、中速稍慢的节奏,具有优美雅致的特点。
漳州地区的民歌以调式居多,色彩比较淳朴。
当地锦歌和剧也给民歌以深刻的影响,如漳州《做戏歌》与剧《杂碎调》音调上有紧密的联系,形成羽商、商两个音区和旋律音调的对比,色彩鲜明。
明清时期,泉州、漳州人大批移民台湾,带去了数量相当丰富,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闽南乡土音乐。
随着移民的流布,又形成各地方的调律,如台北调、台南调、漳化调、恒春调、宜兰调等。
福建的结婚习俗

福建的结婚习俗福建的结婚习俗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些:1.提亲:男方托媒向女家提亲,女方父母同意后,请星相或算命的合婚,如男女二人的生辰八字合符结亲缘分,则男女两家通过媒人来议亲。
2.议聘:由媒人传递信息,双方议定聘礼,择日定聘,俗称“下大帖”。
女方要求男方重聘厚礼,以示女方门户高贵,淑女美丽端庄。
议定的聘金尾数必以“三”字。
福州方言“三”与“生”谐音,象征婚后多生儿女。
3.送定:男方择定吉日,将聘金财物的一半(俗称上半礼)送往女家,并给女方长辈送见面礼。
女方则回送粿,并将男方送来的礼饼、鸡、肉等分送亲戚长辈。
4.送日子:男家择定迎娶日期,写好红帖,由媒人送往女家以确定婚期,并送下半礼。
如有一方筹备不及可延期;有的因父母之丧,则提前在百日内完娶。
5.迎娶:结婚前一日,男方发花轿、金鼓班、礼书帖、“过门担”、礼鸡等到女家。
女家回送礼鸡一合,鸡用红绳扎脚,俗称“红线羁胶”。
金鼓班留女家吹奏。
翌晨,新娘开容,又称“开颜”,用线将脸上汗毛捻去。
新娘临嫁跪拜父母及至亲长辈,受拜者给磕头礼,多少不拘。
上轿前新娘哭泣,赖在床上不起,俗称“赖床”,以示难舍之意。
吉时将至,由喜娘催促梳妆上轿,头盖红巾,胸挂铜镜,由其父或长兄背入花轿。
6.婚礼:婚期前夕,男女两家均张灯结彩,张贴吉庆对联。
迎娶之日新娘身着蟒袍,腰围玉带,凤冠霞披,属于明朝装束。
新郎则红顶小帽,长衫马褂,俨若清朝命官。
传说当时吴三桂降清,与顺治皇帝有所谓“降男不降女”的约定,故而从清代至民初,婚嫁时男穿清装、女着明服。
正日,男方亲族持高照、火把、金鼓班往女家接花轿。
轿接来,停厅堂,一对男孩提灯笼分立轿的左右,喜娘挽新娘下轿。
以上是福建部分地区的结婚习俗内容,仅供参考。
福州民俗

湘潭大学民俗学选修福州民俗院系:[商学院金融系] 班级:[三班]学号:[20101307007]姓名:[黄莉莉]完成时间:2013年4月7日福州民俗福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千百年来,辛勤的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无数的物质财产和精神文明。
随着时间的变迁,我们福州人渐渐沉淀了丰富而别具一格的民俗文化。
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几个对我们福州人十分重要的民俗。
一,福州传统婚嫁习俗福州传统婚礼的服饰很特别,新郎戴小帽、穿长衫褂(清朝装),新娘确是凤冠霞帔(明朝装)。
新郎要取到心仪的新娘,需要经过的步骤可没有那么简单哦。
1,提亲。
男家拖媒人向女家提亲,若女家父母同意,便取得姑娘的生辰八字,俗称起帖。
请算命先生合婚,若男女二人的生辰八字合符结亲缘分,则男女两家通过媒人来议亲。
2,议聘。
双方议定聘礼,择日定聘,俗称“下大帖”。
女方要求男方重聘厚礼,以示女方门户高贵,淑女美丽端庄。
议定的聘金尾数必须以“三”结尾,如数字133333,83333.福州方言“生”与“三”谐音,象征着婚后多生儿女。
3,送定。
俗称定亲,订婚。
男方将聘金财务的一半,俗称“上半礼”送往女家,并给女方长辈送见面礼。
男方下聘的时候要备齐10样东西,2只公鸡,10近面,10斤肉,10斤糖,三条烟,蜡烛,鞭炮,花,礼金,金器。
(意味着“十全十美”)3,送日头。
男家择定迎娶日期,写好红帖,由媒人送往女家以确定婚期,并送下半礼。
有的因父母之丧,则提前在百日内完婚,称为“借孝婚娶”。
4,迎亲。
福州女儿出嫁,要在上午12点之前接到男家。
接亲时,伴娘为新娘撑红伞出门,不能让太阳照到女方脸上。
(意为挡灾,辟邪)新郎到新娘家是,新娘一定要吃碗太平面,新娘到新郎家后,也要吃一碗太平面,两个太平蛋(鸭蛋)要吃一颗留一颗。
意为一起平安。
5,婚礼。
拜堂。
男家中厅正厅设香案,听“拌房妈”号令“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百高汤,夫妻对拜”。
见厅。
新人拜见至亲长辈,讨红包。
6,喝交杯酒。
福建元宵节习俗_元宵节

福建元宵节习俗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在福建,有很多不一样的元宵习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福建元宵节习俗相关资料,欢迎大家阅读。
福建元宵节习俗福州自古就有“海滨邹鲁”之称。
所以,福州元宵风俗严肃而活泼,浪漫而美妙。
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深含诙谐的幽默感和浓浓的“虾油味”,成为独具特色的乡土文化。
据说,福州元宵庆典,汉时为一天,唐时为三天,宋时为七天,及至明、清则为十天。
故谢肇淛谓:“天下上元灯烛之盛,无逾闽中者。
”清乾隆《福州府志》载:旧时,福州“上元张灯,自十一日起至晦日止。
十三、十四、十五三夜尤甚。
影灯象人物、花果、禽鱼,裁缯剪纸及玻璃为之。
庙刹架鳌山,玲珑飞动;又为木架彩棚,装演故事,谓之台阁;俳优百戏,煎沸道路,箫鼓喧阗,至于彻夜。
又有舁木偶像摇兀而行,谓之闯神。
前列长炬,枞金伐鼓,震耀耳目。
城市村镇庙社俱有之。
”于是,“仍弛门禁,远乡下邑来者,通夕不绝。
”宋福州府司理方孝能诗:“街头如画火山红,洒面生鳞锦障风;佳客醉醒春色里,新妆歌舞月明中。
”明徐熥《闽中元夕曲》:“满城箫鼓沸春风,爆竹声喧凤蜡高;三十万家齐上采,一时灯影照天红。
”均记述了其时家家户户张灯悬门,十里街灯五光十色、镂金错采,红光辉映,喜气洋洋的狂欢场面。
俗话说,三十的火,十五的灯。
旧时,福州元宵闹花灯,成为春节的重头戏。
其时,城内闽王庙、南后街,台江茶亭街、中亭街一带,灯火通明,彻夜狂欢;沿街各色花灯争奇夺巧,千恣百态,“禽鱼鸟咸备,游者塞途。
”留下了“街头宝炬夜初开,一曲新词怨落梅;怪底佳人好妆束,闽王庙里看灯来。
”“人影渐随香雾合,月轮还让彩灯圆。
”等诗句。
佳节期间,福州高湖太平龙灯,更是通宵穿街走巷,长夜飞舞。
据老人说:龙灯舞分为两种:以色别,有黄龙、青龙;以动势别,有迎龙、舞龙。
参加者一般脚穿草鞋,扎腰束腿。
表演时,群龙飞舞,小龙穿大龙,大龙卷小龙,双龙盘旋,时分时合,灵活自如。
妈祖文化下湄洲女服饰元素在旅游文创产品中的应用

妈祖文化下湄洲女服饰元素在旅游文创产品中的应用妈祖文化下湄洲女服饰元素在旅游文创产品中的应用湄洲,古称“仙居山”,位于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是闽台交流中的一颗明珠。
湄洲岛是著名的宗教圣地,素有“妈祖故里”之称。
妈祖文化作为中国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台湾有广泛的影响,也逐渐在湄洲岛扎根并且融入到当地民俗和文化中。
妈祖文化渊源于宋代,妈祖被尊奉为“南海救苦救难的神”,诞辰日被定为农历三月廿三日,通常是清明节前后。
每年三月廿三日,湄洲岛上都会举行盛大的妈祖庙会,吸引了数以万计的游客前来朝拜祈福,并欣赏丰富多彩的民俗表演。
妈祖庙会是湄洲岛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期间湄洲女们会穿上传统的湄洲女服饰,展示妈祖文化的魅力。
湄洲女服饰以红色为主色调,寓意如火般的热情和活力。
传统的湄洲女服饰通常由上衣、裙子和头饰三部分组成。
上衣采用披肩式的设计,以红色喜庆丝帛为主料,常饰以金丝绣和亮片,金色的刺绣与红色相映成趣,彰显出妈祖文化的庄重与瑰丽。
裙子采用多层叠加的设计,表达出女人的柔美与飘逸,同时也体现出湄洲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头饰则是湄洲女服饰的点睛之笔,通常由花朵、珠子和金属丝组成,精致而华丽,显示出湄洲女们的娴静和温婉。
湄洲女服饰元素在旅游文创产品中的应用,不仅可以展示岛上的妈祖文化,还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和购买。
在妈祖庙会期间,湄洲女服饰的制作和销售成为了一个独特的旅游文创产业。
湄洲女们将自己手工制作的服饰展示在庙会上,游客们不仅可以欣赏到湄洲女服饰的美丽,还可以选择购买作为纪念品和礼物。
这些湄洲女服饰不仅具有观赏价值,也成为了一种具有时尚魅力的时尚品牌。
湄洲女服饰的元素还可以运用到其他文创产品中,比如手绘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等。
例如,将湄洲女服饰的图案和颜色应用在手绘扇子上,制作成独特的湄洲女扇,不仅可以增加该产品的文化内涵,还能够引起游客的兴趣和购买欲望。
在现代社会,旅游文创产业越来越受到重视。
闽台地区中秋“博饼”习俗

闽台地区中秋“博饼”习俗闽台地区中秋佳节,有一项富有特色的传统活动——“博饼”。
这一习俗在中国福建和台湾地区流传已久,寓意着团圆与幸福,为这个节日增添了别样的色彩。
本文将带大家了解闽台中秋“博饼”习俗的起源、传统特色以及现代演变,领略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博饼”起源于闽南地区,据传是郑成功在收复台湾时,为解士兵思乡之愁而发明的。
借着掷骰子的游戏,让士兵在游戏中抒发乡愁,亦以此来激励士气。
经过多年的传承与发展,这一习俗逐渐融入了当地社会与文化,成为了闽台地区中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传统意义上,“博饼”依赖于一套独特的游戏规则和器具。
人们需要准备一套骰子和一个标有刻度的饼状物。
游戏开始时,参与者依次掷出骰子,根据骰子的点数获得对应的奖励或惩罚。
最终,那个获得最多奖励的人将被尊为“状元”,寓意着好运和吉祥。
参与“博饼”的通常是家人和朋友,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边享受游戏带来的乐趣,一边交流感情,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社区氛围。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博饼”习俗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娱乐形式变得更加多样化,除了传统的掷骰子,人们还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参与线上“博饼”游戏,使得这一习俗更加普及。
商业推广也成为了“博饼”习俗中的重要一环。
许多商家借着中秋节的契机,推出各种“博饼”主题活动,以此吸引消费者。
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博饼”习俗的传承与发展,使其更加深入人心。
“博饼”习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深化。
在当代社会,节日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博饼”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成为了连接闽台地区人民的纽带。
它象征着团圆、和谐与幸福,传递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此背景下,“博饼”习俗的现代意义愈发凸显,为这一传统习俗注入了新的活力。
闽台地区中秋“博饼”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既富有地方特色,又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无论是传统意义上的聚会欢庆,还是现代的娱乐与商业推广,都展示了这一习俗所代表的团圆、和谐与幸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擂茶过程
擂茶原料
客家米茶
宁化有一风俗就是每逢家中有喜 事在摆完喜宴后, 事在摆完喜宴后,为了答谢帮忙的亲朋 以及喜宴上因种种原因未来赴宴的客人, 以及喜宴上因种种原因未来赴宴的客人, 主人都会熬上一大锅米茶, 主人都会熬上一大锅米茶,再配上几道 简单的客家菜。 简单的客家菜。 就是用大米磨成米粉(又称米沸), 就是用大米磨成米粉(又称米沸), 把米沸加入适量的冷水先在器皿中搅溶, 把米沸加入适量的冷水先在器皿中搅溶, 然后倒人煮沸的开水锅中煮成稀糊状, 然后倒人煮沸的开水锅中煮成稀糊状, 盛在器皿中, 盛在器皿中,再加些已炒熟的配料掺人 其中即成米茶。 其中即成米茶。
连江岁时节日风俗
阴历正月初一,是传统的新年。子夜一过, 阴历正月初一,是传统的新年。子夜一过, 爆竹声声,人们点红烛,排茶果、拜天地、 爆竹声声,人们点红烛,排茶果、拜天地、 祭祖先。大门点上红灯笼。 祭祖先。大门点上红灯笼。 初六开始工作,俗称“开彩” 初六开始工作,俗称“开彩”。 元宵节,十六夜舞龙烟花。潘渡山区闹花灯, 元宵节,十六夜舞龙烟花。潘渡山区闹花灯, 舞龙游村。正月廿九日,家家户户用芋头、 舞龙游村。正月廿九日,家家户户用芋头、 花生,红枣等和米煮粥,俗称“拗九粥” 花生,红枣等和米煮粥,俗称“拗九粥”。 年龄逢九之人,当日亲戚向其送粥、 年龄逢九之人,当日亲戚向其送粥、送线面 过九” 意为逢凶化吉,益寿延年。 等,曰“过九”,意为逢凶化吉,益寿延年。
米包子 : 宁化韭菜 包又称“米包子” 包又称“米包子”。是客 家人仿照北方水饺的一种 创 造。 熬米浆和成粉团, 熬米浆和成粉团,然后搓 捏成皮, 捏成皮,包馅蒸熟
客家擂茶
“擂茶”顾名思议就是要把茶叶拿来 擂茶” 擂茶 擂的,所以一定要有擂钵与擂持。 擂的,所以一定要有擂钵与擂持。最早的 擂茶就是把茶叶擂成粉末,冲开水拿来喝。 擂茶就是把茶叶擂成粉末,冲开水拿来喝。 现在则是加入了各种草药和食物,煮成粥。 现在则是加入了各种草药和食物,煮成粥。 首先把茶叶和草药切碎,放进擂钵, 首先把茶叶和草药切碎,放进擂钵,和些 适量的油盐,再加入花生,蚕豆,黄豆, 适量的油盐,再加入花生,蚕豆,黄豆, 芝麻等,然后就用擂持不断的擂转和舂捣, 芝麻等,然后就用擂持不断的擂转和舂捣, 直至和匀成浆泥。然后再把浆泥淘到锅里, 直至和匀成浆泥。然后再把浆泥淘到锅里, 冲入沸水,同时可再不断加入各种食料, 冲入沸水,同时可再不断加入各种食料, 比如米粉,凉皮,海带,肉丁, 比如米粉,凉皮,海带,肉丁,小肠等一 起熬煮,最后煮熟。擂茶,味道鲜美, 起熬煮,最后煮熟。擂茶,味道鲜美,既 能代茶饮,甘香可口,又可冲泡炒米( 能代茶饮,甘香可口,又可冲泡炒米(米 )、干饭 解渴充饥, 干饭, 面)、干饭,解渴充饥,还有防治疾病的 保健作用。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 保健作用。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健 脾消食的功能。 脾消食的功能。
宁化饮食
米制品以粉干为主,豆制品以豆腐最多, 米制品以粉干为主,豆制品以豆腐最多, 乡间作坊比比皆是。另外,农家喜欢做糍粑、 乡间作坊比比皆是。另外,农家喜欢做糍粑、 米粿(包括糕 包括糕、 米粿 包括糕、粿、糊、丸),原料以糯米为 , 粳米、大禾米搭配,有的碾粉和搓, 主,粳米、大禾米搭配,有的碾粉和搓,有 的蒸饭捶打,做成各种形状后,或蒸或煮, 的蒸饭捶打,做成各种形状后,或蒸或煮, 或煎或炸,因其用米不同,做法有异, 或煎或炸,因其用米不同,做法有异,制成 的品种名目繁多,风味各别。 的品种名目繁多,风味各别。
水产之乡
连江县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 连江县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 水产总量连续多年名列全省第一、 水产总量连续多年名列全省第一、 县级全国第二。 县级全国第二。渔业经济产值占全 县大农业经济产值的82.7% 82.7%。 县大农业经济产值的82.7%。
连江主要水产品
鲍鱼 红蟳
黄瓜鱼 蛏
连江锅边
锅边:又称锅边糊或鼎边糊。 锅边:又称锅边糊或鼎边糊。 连江锅边成了各地锅边中的佼佼者。 连江锅边成了各地锅边中的佼佼者。主要是有海鲜 为配料,味道更为鲜美。连江县是福建省水产、渔 为配料,味道更为鲜美。连江县是福建省水产、 业第一大县,丁香鱼、虾姑、花蛤等海鲜货源充足。 业第一大县,丁香鱼、虾姑、花蛤等海鲜货源充足。 连江锅边店,锅台边一碟碟一碗碗装盛着各样海鲜。 连江锅边店,锅台边一碟碟一碗碗装盛着各样海鲜。 顾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配料。 顾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配料。 这种自助式的点料方式也是连江锅边一大特色。 这种自助式的点料方式也是连江锅边一大特色。 立夏节,家家户户以米磨浆,自制锅边糊” 立夏节,家家户户以米磨浆,自制“锅边糊”。
宁化烧卖,
这是我们宁化客家传统小吃, 这是我们宁化客家传统小吃,当我 们把芋子煮烂,剥皮,捣皮糊状, 们把芋子煮烂,剥皮,捣皮糊状,拦入 地瓜粉反复揉搓,切成小圆团, 地瓜粉反复揉搓,切成小圆团,捍成圆 形的皮,再用葱、香菇、瘦肉丁、 形的皮,再用葱、香菇、瘦肉丁、萝卜 等做馅,包成圆锥形,放入蒸笼约20分 等做馅,包成圆锥形,放入蒸笼约 分 取出装盘,洒上麻油、酱油, 钟,取出装盘,洒上麻油、酱油,趁热 食用,有嫩、 鲜的美味。 食用,有嫩、香、鲜的美味。
三明饮食
三明的小吃很有特色。 三明的小吃很有特色。从如今很多城市中都打出招牌 福建沙县小吃” 到低调却毫不逊色的永安、 的“福建沙县小吃”,到低调却毫不逊色的永安、泰宁 小吃,都是三明小吃的代表。 小吃,都是三明小吃的代表。三明的小吃总体口味比较 清淡,但是许多小吃可以由食客自行调味, 清淡,但是许多小吃可以由食客自行调味,可以照顾到 口味轻重不同的人。三明人爱吃会吃,永安人自称“10 口味轻重不同的人。三明人爱吃会吃,永安人自称“ 块钱里有9块都用来吃了 块都用来吃了” 沙县更有一年一度的“ 块钱里有 块都用来吃了”,沙县更有一年一度的“沙 县小吃文化节” 品种繁多的小吃让人目不暇接, 县小吃文化节”。品种繁多的小吃让人目不暇接,每一 种都想亲口品尝为快。 种都想亲口品尝为快。 除了小吃,三明还有一些从古代饮食习俗中逐渐流 除了小吃, 传演变下来的特殊食品。 传演变下来的特殊食品。传统的有着奇妙制作过程与味 道的客家擂茶,以及宁化的名吃“鱼生” 生鱼片, 道的客家擂茶,以及宁化的名吃“鱼生”——生鱼片, 生鱼片 最早甚至都可以追溯至秦朝以前。 最早甚至都可以追溯至秦朝以前。
清明节,扫墓祭祖,踏青郊游。 清明节,扫墓祭祖,踏青郊游。人 们吃光饼, 扫墓归来, 们吃光饼,菠菠粿 。扫墓归来,必 须折松枝带回,插在家门口, 须折松枝带回,插在家门口,向人 们说明本户已履行了为祖宗祭墓的 责任。 责任。
立夏节,以米磨浆,家家户户自制“ 立夏节,以米磨浆,家家户户自制“锅边 糊”。 七月七日俗传牛郎织女,双星渡河, 七月七日俗传牛郎织女,双星渡河,人们做 米果, 七巧” 米果,乞“七巧”。 八月十五,中秋节,饼师制月饼,大小不一, 八月十五,中秋节,饼师制月饼,大小不一, 或 粘贴上人物画,以饷儿童, 送饼” 粘贴上人物画,以饷儿童,日“送饼”。 十一月冬至节,吃元宵。 十一月冬至节,吃元宵。 十二月廿四日祭灶,各户皆备饴果、酒醴、 十二月廿四日祭灶,各户皆备饴果、酒醴、 茶茗 诸物,夜临祭祀灶神,更换灶君神像。 诸物,夜临祭祀灶神,更换灶君神像。
客家饮食
一般人家平时食菜以青菜为主。菜味喜肥、喜咸, 一般人家平时食菜以青菜为主。菜味喜肥、喜咸,吃豆腐 以“肥、咸、烧”为佳。农村家家户户腌有咸菜,制法是用 为佳。农村家家户户腌有咸菜, 芥菜晒干,用盐“ 之入瓮,将瓮口用菜叶封紧。 芥菜晒干,用盐“擦”(腌)之入瓮,将瓮口用菜叶封紧。 这种咸菜是农家菜桌上的常见菜。烹调食品讲究色、 这种咸菜是农家菜桌上的常见菜。烹调食品讲究色、香、味, 佐料备有盐、酱油。 辣椒、 胡椒、 佐料备有盐、酱油。姜、糟、葱、蒜、辣椒、醋、糖、胡椒、 味精、薯粉等。 味精、薯粉等。 客家人喜吃焖狗肉。县城及乡村小集镇多有狗肉摊档。有 客家人喜吃焖狗肉。县城及乡村小集镇多有狗肉摊档。 夏至狗,吃了满山走” 冬至羊,夏到狗”之乡谚。 “夏至狗,吃了满山走”和“冬至羊,夏到狗”之乡谚。旧 狗肉不上台盘”之说, 时,有“狗肉不上台盘”之说,意即宴席菜色中不能以狗肉 出桌。此俗早已破除。现在盛行的“狗肉火锅” 出桌。此俗早已破除。现在盛行的“狗肉火锅”,是宴席上 的佳肴。 的佳肴。 宁化历来是产粮县,住民多以米饭为主食,将大米洗净, 宁化历来是产粮县,住民多以米饭为主食,将大米洗净, 投入滚水锅中,煮半熟,再捞到饭甑中蒸成干饭,美味可口。 投入滚水锅中,煮半熟,再捞到饭甑中蒸成干饭,美味可口。 但在人多地少的禾口、淮土及治平等乡,番薯也是主粮之一。 但在人多地少的禾口、淮土及治平等乡,番薯也是主粮之一。 解放前西乡传有“番薯当饭饱”的民谣。 解放前西乡传有“番薯当饭饱”的民谣。
橄榄lian 橄榄
余柑水
Yu an 水的制作: 水的制作: 生的余柑果放入凉 白开中浸泡, 白开中浸泡,加盐 巴。
菠菠粿 (bo o wei)
也称清明粿, 也称清明粿,是用菠菠菜捣烂压成汁成青绿 渗入米浆内揉成面团,以枣泥、豆沙、 色,渗入米浆内揉成面团,以枣泥、豆沙、 萝卜丝等为馅捏制而成的,有甜有咸。 萝卜丝等为馅捏制而成的,有甜有咸。清明 节食用,扫墓后回家的路上, 节食用,扫墓后回家的路上,菠菠粿就是很 好的点心。 好的点心。
连江—凤城 连江 凤城
连江——温麻 连江——温麻 ——
连江于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 连江于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建 282 距今有1720多年历史, 1720多年历史 县,距今有1720多年历史,为福建最 早设置的5个县份之一,始称“ 早设置的5个县份之一,始称“温麻 三国时代, 县”,三国时代,孙吴为巩固东南海 派将弁在连江修造船只, 防,派将弁在连江修造船只,设温麻船 温麻之名亦自此始。 屯,温麻之名亦自此始。
菠菠草
绿色的面团
萝卜丝馅
Tong Wei Nuo年糕叶 年糕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