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三段生殖毒出生存活率评价标准

合集下载

8-2 生殖毒性及其评定

8-2 生殖毒性及其评定

第二节生殖毒性及其评定一、生殖毒性表现外来化合物对生殖过程的损害作用可以表现为性淡漠、性无能或各种形式的性功能减退。

雌性可出现排卵规律改变、月经失调或闭经、卵巢萎缩、受孕减少、胚胎死亡、生殖力降低、不孕或不育等。

雄性可表现为睾丸萎缩或坏死、精子数目减少等。

二、生殖毒性作用的评定外来化合物对生殖过程作用的评定主要通过生殖毒性试验来进行,过去也称为繁殖试验。

生殖毒性试验可以全面反映外来化合物对性腺功能、发情周期、交配行为、受孕、妊娠过程、分娩、授乳以及幼仔断奶后生长发育可能发生的影响。

评定的主要依据是交配后母体受孕情况(受孕率)、妊娠过程情况(正常妊娠率)、子代动物分娩出生情况(出生存活率)、授乳哺育情况(哺育成活率)以及断奶后发育情况等。

此外还可同时观察出生幼仔是否有畸形出现,但畸形观察主要在发育毒性评定中进行。

(一)试验方法原则生殖毒性试验多用性成熟大鼠,也可用小鼠或家兔。

大鼠自然受孕率较小鼠为高,较为理想。

一般设三个剂量组,另设对照组。

最高剂量组剂量应该超过预期人类实际接触水平,希望能使亲代动物出现轻度中毒,但不出现死亡或死亡率不超过10%,也不能完全丧失生育能力。

低剂量组的亲代动物不应观察到任何中毒症状。

另设中间剂量组应仅能出现极为轻微的中毒症状。

中间剂量与高剂量和低剂量应呈等比级数。

最高剂量组轻度中毒的概念是进食量显著减少,体重明显下降。

要求最高剂量组出现轻度中毒的目的是表明在已能引起中毒剂量下,如仍不致影响正常生殖过程,则表示该受试物确实不具有生殖毒性作用。

反之,如剂量过低,则难于确定受试物是否确实不具有生殖毒性,有可能因剂量不足,未达到最小有作用剂量。

剂量的确定可用少数动物进行预试,如已进行过亚慢性和急性毒性试验,则最高剂量也可略高于亚慢性毒性试验中最大无作用剂量,或相当于LD50的1/10左右。

最低剂量可相当于最高剂量的1/30。

如经多次试验确实证实1 000mg/kg体重剂量对生育力无损害作用,或最高剂量可引起亲代动物表现一般毒性作用,但对生育力无不利影响,则可不进行其它剂量试验。

兽药繁殖毒性试验指导原则

兽药繁殖毒性试验指导原则

兽药繁殖毒性试验指导原则一、概述(一)定义与目的繁殖毒性试验是研究药物对动物整个生殖过程影响的评价方法,如对性周期、性腺功能、交配、受孕、胚胎发育等的影响。

受试药物能引起生殖机能障碍,干扰配子的形成或使生殖细胞受损,其结果除可影响受精卵或孕卵的着床而导致不孕外,尚可影响胚胎的发生及胎儿的发育,如胚胎死亡导致自然流产、胎儿发育迟缓以及胎儿畸形。

如果对母体造成不良影响会出现妊娠、分娩和乳汁分泌的异常,亦可出现胎儿出生后发育异常。

为了确保大鼠繁殖毒性试验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可追溯性,根据新兽药研究的规律,结合国内兽药毒理学评价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本指导原则。

(二)适用范围本指导原则适用于兽用化学药品、中兽药、消毒剂及饲料药物添加剂大鼠繁殖毒性作用的测定。

二、试验方法(一)材料与方法1.实验动物选用5~9周龄大鼠,试验开始时动物个体间体重差异不超过平均体重的20%。

购买后至少适应性饲养3天。

每组应有足够的雌鼠和雄鼠配对,产生约20只受孕雌鼠。

为此,一般在试验开始时两种性别每组各需要30只(F0);在继续的试验中用来交配的动物每种性别每组需要25只(至少每窝雌雄各取1只,最多每窝雌雄各取2只)。

选用的亲代雌鼠应为非经产、非孕鼠。

2.剂量及分组至少设3个剂量的受试药物组和一个对照组,即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和空白对照组。

高剂量设计可选最大耐受剂量或有胚胎毒性的剂量,但一般不应超过饲料的5%。

低剂量对亲代动物应不产生全身毒性或繁殖毒性(可按最大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的1/30或可能摄入量的100倍)。

对照组的饲养和处理方式与受试药物组相同,根据情况,对照组可以是未处理对照、假处理对照,如果给予受试药物时使用某种介质,则应设介质对照。

如果受试药物通过加入饲料的方式给予并引起食物摄入量和利用率的降低,需要考虑使用配对饲养的对照组。

(二)试验步骤1.受试药物配制一般用蒸留水作溶剂,如受试药物不溶于水,可用食用油、医用淀粉、羧甲基纤维素等配成乳浊液或悬浊液。

生殖发育毒性试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生殖发育毒性试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生殖发育毒性试验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生殖发育毒性试验的试验方法和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评价受试物的生殖发育毒性作用。

2术语和定义2.1生殖毒性生殖毒性指对雄性和雌性生殖功能或能力的损害和对后代的有害影响。

生殖毒性既可发生于妊娠期,也可发生于妊前期和哺乳期。

表现为外源化学物对生殖过程的影响,例如生殖器官及内分泌系统的变化,对性周期和性行为的影响,以及对生育力和妊娠结局的影响等。

2.2发育毒性个体在出生前暴露于受试物、发育成为成体之前(包括胚期、胎期以及出生后)出现的有害作用,表现为发育生物体的结构异常、生长改变、功能缺陷和死亡。

2.3母体毒性受试物引起亲代雌性妊娠动物直接或间接的健康损害效应,表现为增重减少、功能异常、中毒体征,甚至死亡。

2.4功能发育毒性经母体给予受试物后,其子代从出生后直到性成熟期间出现的机体或器官功能运用能力的改变或延迟,包括器官系统、生化、免疫等功能的变化。

其中功能的改变或延迟往往要在出生后经过相当时间才能判断,如听力或视力异常、行为发育迟缓等。

3 试验目的和原理本实验包括三代(F0、F1和F2代)。

F0和F1代给予受试物,观察生殖毒性,F2代观察功能发育毒性。

提供关于受试物对雌性和雄性动物生殖发育功能影响:如性腺功能、交配行为、受孕、分娩、哺乳、断乳以及子代的生长发育和神经行为情况等。

毒性作用主要包括子代出生后死亡的增加,生长与发育的改变,子代的功能缺陷(包括神经行为、生理发育)和生殖异常等。

4 试验方法4.1受试物受试物应首先使用原始样品,若不能使用原始样品,应按照受试物处理原则对受试物进行适当处理。

将受试物掺入饲料、饮用水或灌胃给予。

4.2实验动物4.2.1动物选择实验动物的选择应符合国家标准和有关规定。

选择已有资料证明对受试物敏感的动物物种和品系,一般啮齿类动物首选大鼠,避免选用生殖率低或发育缺陷发生率高的品系。

为了正确地评价受试物对动物生殖和发育能力的影响,两种性别的动物都应使用。

雄性大鼠生殖毒性评价服务

雄性大鼠生殖毒性评价服务

雄性大鼠生殖毒性评价服务
概述
对于男性科用药或某些药物有可能对男性生殖系统具有潜在毒性的药物需要进行雄性大鼠生殖毒性研究,雄性大鼠生殖毒性试验所获得的信息对长期毒性试验剂量的设计和某些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起始剂量的选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并能提供一些与人类药物过量急性中毒相关的信息。

服务项目:
雄性SD 大鼠连续给药3-6个月,评价受试药物对雄性大鼠生殖系统有无毒性作用。

服务内容:
检测雄性大鼠长期给药后的体重增长及睾丸、附睾、心、肝、脾、肺、肾、胸腺脏器系数、精子畸形率;大鼠睾丸的每日精子生成量;病理组织学研究,使用睾丸的连续切片,并进行TUNEL 检测,观察到药物引起的生精细胞凋亡。

客户提供:受试样品
我们提交:详细实验报告
服务周期:6-8个月
服务收费:根据实验方案确定,请咨询 服务特点:
1.专门针对雄性大鼠生殖系统进行安全性评价,更具有针对性;
2.多指标检测受试药物对大鼠生殖毒性的影响,结果准确可靠。

正常对照组 睾丸(×100)
正常对照组 附睾(×100)
受试药物高剂量组 附睾(×100)
受试药物高剂量组 睾丸(×100)
大鼠生精细胞阴性对照,TUNEL 细胞凋亡原位检测(×400)
大鼠生精细胞阳性对照,TUNEL 细胞凋亡原位检测(×400)
正常对照组大鼠生精细胞,TUNEL 细胞凋亡原位检测(×400)
受试药物高剂量组大鼠生精细胞,TUNEL 细胞凋亡原位检测(×400)。

第九章 生殖毒性和发育毒性及其评价

第九章 生殖毒性和发育毒性及其评价

人类先天缺陷的原因
1、遗传因素 2、环境因素 3、原因不明的因素 我国将9月12日定为“中国预防出生缺陷日”
第一节 生殖毒性和发育毒性的基本概念
一、孕体的主要发育阶段
孕体:卵子受精后不断发育直至出生为止,都称为 孕体。 孕体的主要发育阶段: 1、着床前期
2、胚泡着床、植入和原肠形成
3、器官形成期:胚胎发育的关键期 结构畸形的敏感期
第九章 生殖毒性和发育毒性及 其评价
概述
生殖发育
生殖细胞发生、受精、着床、植入、 胚胎形成、胚胎发育、器官发生、分娩 和哺乳 (新生儿期、哺乳期直至性成熟 期)
生殖毒性:生殖毒性试验 发育毒性:发育毒性试验
检验受试物或其 代谢产物对成年哺 乳动物的生殖功能 和生育力的影响
研究外源化学物 对胚胎发育、胎仔 发育以及出生幼仔 发育的影响
4、胎儿期
二、生殖毒性
生殖毒性:指对雄性和雌性生殖功能或能力的损害和 对后代的有害影响。 妊娠期、妊娠前期、哺乳期
三、发育毒性
发育毒性:指在到达成体之前诱发的任何有害影响, 包括在胚胎期和胎儿期,以及在出生后诱发或显示的 影响。
具体表现: 1、生长迟缓 2、结构异常:致畸作用 3、功能缺陷 4、发育生物体死亡:流产、死产、死胎
10只孕鼠继续接触受试物至分娩 和哺乳结束
分娩后,幼仔体重、性别、有 无畸形
4d后 调整到相同幼仔数
称第4、7、14、21日体重, 记录成活情况
(二)第二阶段——致畸作用和胚胎毒性的评定 (三)第三阶段——围产期及出生后发育情况试验
二、两代生殖毒性试验 (一)实验程序
(二)结果评定 受孕率=妊娠雌性动物数÷交配雌性动物数×100% 妊娠率=妊娠出生活胎的鼠数÷受孕的鼠数×100% 出生活仔率=出生活仔鼠数÷胎仔总数×100% 出生存活率=出生后4d仔鼠存活数÷胎仔总数×100% 哺乳存活率=21d断乳时的仔鼠存活数÷胎仔总数×100% 三、人群调查

生殖毒性试验与评定

生殖毒性试验与评定

生殖毒性试验的目的在于了解外源化学物及其代 谢产物对机体成年哺乳动物的生殖功能和生育力 的影响。
多代繁殖试验在整个生命期内接触受试化学物, 更符合人类实际生活中长期低剂量接触食品添加 剂、微量重金属、农药及环境污染物的情况。
(1)试验方法原则
生殖毒性试验多用性成熟大鼠,也可用小鼠或家 兔。大鼠自然受孕率较小鼠为高,较为理想。 一般设三个剂量组,另设对照组。
一、 生殖毒性试验与评定 二、发育毒性试验与评定
一、生殖毒性试验与评定
外来化合物对生殖过程的损害作用,即生殖毒性。 生殖毒性可发生于妊娠期,也可发生于妊娠前期和 哺乳期。 生殖毒性试验主要研究外来化合物对生殖细胞发生、 卵细胞受精、胚胎形成、妊娠、分娩和哺乳过程的 损害及其评定。过去也称为繁殖试验。
幼仔出生存活率= ———————————×100%
分娩时出生幼仔数
4.幼仔哺乳成活率反映雌性动物授乳哺育幼 仔的能力。
21天断奶幼仔存活数
幼仔哺乳成活率= —————————×100%
出生后4天幼仔存活数
(四)结果判定
将试验组动物各项观察指标统计结果与对照组动 物进行比较,如试验动物在交配、妊娠、幼仔存 活、幼仔发育(哺育)等方面受到影响,则说明 受试物对动物繁殖功能有损害作用。
发育毒性研究的目的是通过计数胚胎或胎仔 吸收或死亡数,测量胎仔的重量和性别比, 检查外观、内脏和骨骼的形态,来识别受试 物有无对胚胎或胎仔的致死、致畸或其他毒 性作用。
变异:是由遗传和遗传外因素控制的外观变化,或 由于分化改变而引起的中途歧异。
2. 发育毒性的表现
① 生长迟缓 即胚胎与胎仔的发育过程在外来化合物影响下,较正常的 发育过程缓慢。 ② 致畸作用 由于外来化合物干扰,活产胎仔胎儿出生时,某种器官表 现形态结构异常。致畸作用所表现的形态结构异常,在出 生后立即可被发现。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生殖毒性试验(三)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生殖毒性试验(三)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生殖毒性试验(三)三代生殖毒性实验法暗示图见图3。

图3 三代生殖毒性实验暗示图4.5.4 亲代、一代、二代、三代繁殖实验 4.5.4.1 亲代、一代、二代、三代繁殖实验可参考4.5.2.2,4.5.2.3举行。

4.5.4.2 按照状况可繁殖两窝以上。

5 观看指标 5.1 对试验动物做全面的临床检査,记录普通健康情况、受试物的全部的毒性和功效作用所产生的症状、相关的行为转变、分娩困难或延迟的迹象、全部的毒性体征及死亡率,通过每日检查(F0,F1代雌鼠)阴道和子宫颈以及雌鼠的发情周期有无异样。

5.2 F0、F1代和F2代动物在赋予受试物的第1天称重,以后每周称重2次,母鼠应在受孕的第0天、第7天、第14天和第21天称重,在哺乳期应同时称仔鼠的窝重。

5.3 在交配前及受孕期,记录每周摄食量,如经饮水赋予受试物,还应记录每周饮水量。

5.4 实验结束时,按照实验设计,各代雄鼠均应对附睾的精子举行检查,对精子的外形、数量以及活动能力举行评价。

精子的活动能力和精子形态,可只检查对比组和高剂量受试物组的各代雄鼠,每只动物起码检查200个精子。

5.5 在分娩后(哺乳0d)应尽快检查记录每窝仔鼠的数量、性别、死产数、活产数及肉眼可见的异样,在诞生当天死亡的,应尽可能检查其缺陷和死亡缘由。

记录活产数量、性别,并在诞生当天对单个活产仔鼠称重,此后在哺乳期的第4天、第7天、第14天和第21天,以及阴道开放或龟头包皮分开和实验结束时对仔鼠举行称重。

用来举行交配的Fl代断乳鼠,观看并记录阴道开放或龟头包皮分开的日龄,观看性成熟状况。

5.6 实验结束时全部F0、F1代动物脏器称重:子宫(包括输卵管和子宫颈)、卵巢;睾丸、附睾;脑、肝、肾、脾和已知的靶器官。

5.7 实验结束时和实验期间死亡的全部F0代动物均应作大体解剖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观看各种形态结构异样及病理转变,特殊注重生殖器官。

假如每窝仔鼠的数量足够,F1代、F2代(和F3代)每窝每种性别起码取3只仔鼠举行同样检查。

生殖毒性试验流程及意义

生殖毒性试验流程及意义

啮齿类动物生殖毒性I、II、III段实验流程及意义1.概述生殖毒性试验(Reproductive toxicity study)是通过动物试验反映受试物对哺乳动物生殖功能和发育过程的影响,预测其可能产生的对生殖细胞、受孕、妊娠、分娩、哺乳等亲代生殖机能的不良影响,以及对子代胚胎-胎儿发育、出生后发育的不良影响。

包括:生育力与早期胚胎发育毒性实验(I段)、胚胎—胎仔发育毒性试验(II段)、围产期毒性试验(III段)。

生殖毒性试验中,为方便实验一般可将一个完整生命周期过程分成以下几个阶段如下图所示:图1. 动物生命周期划分A. 从交配前到受孕(成年雄性和雌性生殖功能、配子的发育和成熟、交配行为、受精)。

B. 从受孕到着床(成年雌性生殖功能、着床前发育、着床)。

C. 从着床到硬腭闭合(成年雌性生殖功能、胚胎发育、主要器官形成)。

D. 从硬腭闭合到妊娠终止(成年雌性生殖功能、胎仔发育和生长、器官发育和生长)。

E. 从出生到离乳(成年雌性生殖功能、幼仔对宫外生活的适应性、离乳前发育和生长)。

F. 从离乳到性成熟(离乳后发育和生长、独立生活的适应能力、达到性成熟的情况)。

各段试验研究阶段如下:生育力与早期胚胎发育毒性实验(I段):A-B胚胎—胎仔发育毒性试验(II段):C-D围产期毒性试验(III段):C-F1一般试验设计简介1.1受试物生殖毒性试验的受试物应能充分代表临床研究受试物或上市药品。

1.2实验动物首选啮齿类动物为大鼠。

在胚胎-胎仔发育毒性研究中,一般还需要采用第二种哺乳动物,家兔为优先选用的非啮齿类动物。

1.3给药1. 3.1计量选择:至少应设三个剂量组,必要时可增加剂量组。

高剂量:应出现一些轻微的母体毒性反应,或为最大给药量/最大耐受量。

低剂量:应为生殖毒性方面的“未观察到不良反应的剂量(NOAEL)”。

1.3.2给药途径:给药途径应与临床拟用途径一致(不用腹腔注射途径,因腹腔注射会对胎儿及子宫产生直接影响)。

生殖毒性及其评定

生殖毒性及其评定

第二节生殖毒性及其评定一、生殖毒性表现外来化合物对生殖过程的损害作用可以表现为性淡漠、性无能或各种形式的性功能减退。

雌性可出现排卵规律改变、月经失调或闭经、卵巢萎缩、受孕减少、胚胎死亡、生殖力降低、不孕或不育等。

雄性可表现为睾丸萎缩或坏死、精子数目减少等。

二、生殖毒性作用的评定外来化合物对生殖过程作用的评定主要通过生殖毒性试验来进行,过去也称为繁殖试验。

生殖毒性试验可以全面反映外来化合物对性腺功能、发情周期、交配行为、受孕、妊娠过程、分娩、授乳以及幼仔断奶后生长发育可能发生的影响。

评定的主要依据是交配后母体受孕情况(受孕率)、妊娠过程情况(正常妊娠率)、子代动物分娩出生情况(出生存活率)、授乳哺育情况(哺育成活率)以及断奶后发育情况等。

此外还可同时观察出生幼仔是否有畸形出现,但畸形观察主要在发育毒性评定中进行。

(一)试验方法原则生殖毒性试验多用性成熟大鼠,也可用小鼠或家兔。

大鼠自然受孕率较小鼠为高,较为理想。

一般设三个剂量组,另设对照组。

最高剂量组剂量应该超过预期人类实际接触水平,希望能使亲代动物出现轻度中毒,但不出现死亡或死亡率不超过10%,也不能完全丧失生育能力。

低剂量组的亲代动物不应观察到任何中毒症状。

另设中间剂量组应仅能出现极为轻微的中毒症状。

中间剂量与高剂量和低剂量应呈等比级数。

最高剂量组轻度中毒的概念是进食量显著减少,体重明显下降。

要求最高剂量组出现轻度中毒的目的是表明在已能引起中毒剂量下,如仍不致影响正常生殖过程,则表示该受试物确实不具有生殖毒性作用。

反之,如剂量过低,则难于确定受试物是否确实不具有生殖毒性,有可能因剂量不足,未达到最小有作用剂量。

剂量的确定可用少数动物进行预试,如已进行过亚慢性和急性毒性试验,则最高剂量也可略高于亚慢性毒性试验中最大无作用剂量,或相当于LD50的1/10左右。

最低剂量可相当于最高剂量的1/30。

如经多次试验确实证实1 000mg/kg体重剂量对生育力无损害作用,或最高剂量可引起亲代动物表现一般毒性作用,但对生育力无不利影响,则可不进行其它剂量试验。

生殖毒性试验流程及意义

生殖毒性试验流程及意义

啮齿类动物生殖毒性I、II、III段实验流程及意义1.概述生殖毒性试验(Reproductive toxicity study)是通过动物试验反映受试物对哺乳动物生殖功能和发育过程的影响,预测其可能产生的对生殖细胞、受孕、妊娠、分娩、哺乳等亲代生殖机能的不良影响,以及对子代胚胎-胎儿发育、出生后发育的不良影响。

包括:生育力与早期胚胎发育毒性实验(I段)、胚胎—胎仔发育毒性试验(II段)、围产期毒性试验(III 段)。

生殖毒性试验中,为方便实验一般可将一个完整生命周期过程分成以下几个阶段如下图所示:图1. 动物生命周期划分A. 从交配前到受孕(成年雄性和雌性生殖功能、配子的发育和成熟、交配行为、受精)。

B. 从受孕到着床(成年雌性生殖功能、着床前发育、着床)。

C. 从着床到硬腭闭合(成年雌性生殖功能、胚胎发育、主要器官形成)。

D. 从硬腭闭合到妊娠终止(成年雌性生殖功能、胎仔发育和生长、器官发育和生长)。

E. 从出生到离乳(成年雌性生殖功能、幼仔对宫外生活的适应性、离乳前发育和生长)。

F. 从离乳到性成熟(离乳后发育和生长、独立生活的适应能力、达到性成熟的情况)。

各段试验研究阶段如下:生育力与早期胚胎发育毒性实验(I段):A-B胚胎—胎仔发育毒性试验(II段):C-D围产期毒性试验(III段):C-F1一般试验设计简介1.1受试物生殖毒性试验的受试物应能充分代表临床研究受试物或上市药品。

1.2实验动物首选啮齿类动物为大鼠。

在胚胎-胎仔发育毒性研究中,一般还需要采用第二种哺乳动物,家兔为优先选用的非啮齿类动物。

1.3给药1. 3.1计量选择:至少应设三个剂量组,必要时可增加剂量组。

高剂量:应出现一些轻微的母体毒性反应,或为最大给药量/最大耐受量。

低剂量:应为生殖毒性方面的“未观察到不良反应的剂量(NOAEL)”。

1.3.2给药途径:给药途径应与临床拟用途径一致(不用腹腔注射途径,因腹腔注射会对胎儿及子宫产生直接影响)。

生殖毒性(医学研究)

生殖毒性(医学研究)

医药材料
20
结果分析评价
• 对各项指标的统计分析,对胎儿应以窝为 单位;对亲代的资料,以个体或交配对为 单位,应考虑受影响的窝的比例;每窝受 影响的胎仔的组均百分率,受影响的胎仔 总数比例。评价配子成熟,交配行为,孕 体着床前的发育、着床。
医药材料
21
2 对胚胎-胎儿发育影响的研究
• 目的:检测从着床到硬腭闭合期内对雌性 动物持续染毒下,对受孕动物和胚胎、胎 儿发育的有害影响。
医药材料

27
生殖毒性的评价
生 试验方法原则
殖 毒
受试动物:性成熟大鼠、小鼠或家兔
性 剂量分组:一般设立三个剂量组(至少两个剂量
及 组)和一个对照组
其 染毒途径:动物接触受试物的方法应参照人类实
评 际接触途径
定 动物数:每组雌雄各16到20只,或雌16到20只,
雄8到10只
医药材料
28
生殖毒性的评价
医药材料
15
• 母体毒性表现为:体重增长减缓或体重增 长加快,特别是当激素分泌受干扰时;特 定的靶器官毒性;血清学、临床生化学的 异常;或过度毒性反应。
• 给药途径:要求与人类预期接触和使用的 途径相同,若有动力学资料表明其他途径 的合理性,如表现出相似的体内分布,也 可作为次选途径。
医药材料
16
述 入或着床、胚胎形成、胚胎发育、器官发生 (或称器官形成)、胎仔发育、分娩和哺乳 过程。生殖发育也可称繁殖过程。
医药材料
3
外源化学物对生殖发育的影响
干扰生殖发育的任何环节,并造成损害作用。
概 可以通过对内分泌系统,特别是对性腺的作用,
发生间接的影响。
述 神经系统对内分泌功能也有调节作用,通过下 丘脑-垂体-睾丸轴(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两条 途径作用于生殖发育过程 。

兽药繁殖毒性试验指导原则

兽药繁殖毒性试验指导原则

兽药繁殖毒性试验指导原则一、概述(一)定义与目的繁殖毒性试验是研究药物对动物整个生殖过程影响的评价方法,如对性周期、性腺功能、交配、受孕、胚胎发育等的影响。

受试药物能引起生殖机能障碍,干扰配子的形成或使生殖细胞受损,其结果除可影响受精卵或孕卵的着床而导致不孕外,尚可影响胚胎的发生及胎儿的发育,如胚胎死亡导致自然流产、胎儿发育迟缓以及胎儿畸形。

如果对母体造成不良影响会出现妊娠、分娩和乳汁分泌的异常,亦可出现胎儿出生后发育异常。

为了确保大鼠繁殖毒性试验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可追溯性,根据新兽药研究的规律,结合国内兽药毒理学评价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本指导原则。

(二)适用范围本指导原则适用于兽用化学药品、中兽药、消毒剂及饲料药物添加剂大鼠繁殖毒性作用的测定。

二、试验方法(一)材料与方法1.实验动物选用5~9周龄大鼠,试验开始时动物个体间体重差异不超过平均体重的20%。

购买后至少适应性饲养3天。

每组应有足够的雌鼠和雄鼠配对,产生约20只受孕雌鼠。

为此,一般在试验开始时两种性别每组各需要30只(F0);在继续的试验中用来交配的动物每种性别每组需要25只(至少每窝雌雄各取1只,最多每窝雌雄各取2只)。

选用的亲代雌鼠应为非经产、非孕鼠。

2.剂量及分组至少设3个剂量的受试药物组和一个对照组,即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和空白对照组。

高剂量设计可选最大耐受剂量或有胚胎毒性的剂量,但一般不应超过饲料的5%。

低剂量对亲代动物应不产生全身毒性或繁殖毒性(可按最大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的1/30或可能摄入量的100倍)。

对照组的饲养和处理方式与受试药物组相同,根据情况,对照组可以是未处理对照、假处理对照,如果给予受试药物时使用某种介质,则应设介质对照。

如果受试药物通过加入饲料的方式给予并引起食物摄入量和利用率的降低,需要考虑使用配对饲养的对照组。

(二)试验步骤1.受试药物配制一般用蒸留水作溶剂,如受试药物不溶于水,可用食用油、医用淀粉、羧甲基纤维素等配成乳浊液或悬浊液。

生殖发育毒性试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生殖发育毒性试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生殖发育毒性试验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生殖发育毒性试验的试验方法和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评价受试物的生殖发育毒性作用。

2术语和定义2.1生殖毒性生殖毒性指对雄性和雌性生殖功能或能力的损害和对后代的有害影响。

生殖毒性既可发生于妊娠期,也可发生于妊前期和哺乳期。

表现为外源化学物对生殖过程的影响,例如生殖器官及内分泌系统的变化,对性周期和性行为的影响,以及对生育力和妊娠结局的影响等。

2.2发育毒性个体在出生前暴露于受试物、发育成为成体之前(包括胚期、胎期以及出生后)出现的有害作用,表现为发育生物体的结构异常、生长改变、功能缺陷和死亡。

2.3母体毒性受试物引起亲代雌性妊娠动物直接或间接的健康损害效应,表现为增重减少、功能异常、中毒体征,甚至死亡。

2.4功能发育毒性经母体给予受试物后,其子代从出生后直到性成熟期间出现的机体或器官功能运用能力的改变或延迟,包括器官系统、生化、免疫等功能的变化。

其中功能的改变或延迟往往要在出生后经过相当时间才能判断,如听力或视力异常、行为发育迟缓等。

3 试验目的和原理本实验包括三代(F0、F1和F2代)。

F0和F1代给予受试物,观察生殖毒性,F2代观察功能发育毒性。

提供关于受试物对雌性和雄性动物生殖发育功能影响:如性腺功能、交配行为、受孕、分娩、哺乳、断乳以及子代的生长发育和神经行为情况等。

毒性作用主要包括子代出生后死亡的增加,生长与发育的改变,子代的功能缺陷(包括神经行为、生理发育)和生殖异常等。

4 试验方法4.1受试物受试物应首先使用原始样品,若不能使用原始样品,应按照受试物处理原则对受试物进行适当处理。

将受试物掺入饲料、饮用水或灌胃给予。

4.2实验动物4.2.1动物选择实验动物的选择应符合国家标准和有关规定。

选择已有资料证明对受试物敏感的动物物种和品系,一般啮齿类动物首选大鼠,避免选用生殖率低或发育缺陷发生率高的品系。

为了正确地评价受试物对动物生殖和发育能力的影响,两种性别的动物都应使用。

生殖毒性评价

生殖毒性评价

• 给药途径:药物拟用给药途径或灌胃、自由摄取, 但不宜用腹腔注射。 • 给药时间:于胚胎器官形成期连续给药。 • 大鼠:孕后6-15天 • 小鼠:孕后6-15天 • 家兔:孕后6-18天 • 对照:必须设溶剂对照,必要时设阳性对照。可 供选择的阳性对照物有敌枯双(0.5-1.0mg/kg体 重),五氯酚纳(30 mg/kg /体重)阿斯匹林 (250-300 mg/kg )及维生素A(25 000-40 000IU) 等.
• (三)围产期毒性实验 • 目的:评价化学物于孕后期至பைடு நூலகம்乳期之间对孕鼠 /哺乳鼠和胎儿/新生仔的潜在不良影响
• 动物:通常用小鼠、大鼠或家兔,每组孕鼠1520只,家兔8-12只 • 剂量与给药途径:与一般生殖毒性试验同
给药时间:大、小鼠于妊娠第15天开始给药,至 分娩后21天(小鼠)和28天(大鼠),家兔于妊 娠后22天开始给药,至分娩后31天。
• (二)致畸试验 • 目的:预测环境有害物质对人体的胚胎毒性及致 畸性 • 原理:母体在受孕期间受到可通过胎盘屏障的某 种有害物质作用,影响胚胎的器官分化与发育, 导致结构和机能的缺陷,出现胎儿畸形。在受孕 动物的胚胎着床后,并已开始进入细胞及器官分 化期时投以受试物,可检出该物质对胎儿的致畸 作用。 • 动物:首选性成熟大鼠(Wistar 或S.D),80—90 只,雌、雄各半,鼠龄 90—100d,体重雄180g, 雌150g
一般生殖毒性试验 致畸试验 围产期毒性试验 繁殖实验 •

• (一)一般生殖毒性试验 • 目的:评价化学毒物对生殖细胞(雌、雄)、 胚胎、胎儿的影响 • (以下引自新药临床前研究指导原则汇编— —药学、药理学、毒理学) • 动物:多用大鼠,雌、雄各20只 • 如必要可用家兔,避孕药还需用猴子试验。 • 剂量与给药途径:根据亚急性毒性试验结果 和毒代动力学试验数据设定 • 至少两个剂量组,高剂量组可产生轻微毒性 反应,给药途径原则上与临床拟用途径同。

化学物的生殖发育毒性及其评价

化学物的生殖发育毒性及其评价


•概述

•概念
•特点

•损害

•机理
•方法
|



9
先天畸形的危害
内容
•概述
❖在人类疾病谱中,先天缺陷致寿命缩短
•概念 分别是肿瘤和心血管病的8倍和5倍。
•特点
•损害 ❖先天畸形是导致婴幼儿死亡的重要原因
•机理 之一。在我国婴幼儿死亡原因中,先天畸
•方法
形占第二位,而在发达国家和我国的一些
大城市已占首位。
•机理 •方法
• 致畸形
• 对孕后期与哺乳的不良反应
9 3、发育毒性 (developmental toxicity )
内容
外源性化学物对发育生物体从受精卵直到出
•概述 生后性功能成熟整个发育过程产生的毒作用,
•概念 •特点
包括胚胎毒性(embryonic toxicity)、胎儿毒性
•损害 (fetal toxicity)和行为致畸作用(behavioral
农药敌枯双
反应停
豚鼠 家兔和仓鼠 豚鼠与家兔 仓鼠
大鼠 人群调查中尚未证实 小鼠和家兔
人类以及其它灵长类动物
9
内容
•概述 畸 •概念 形 •特点 率
•损害
•机理 %
•方法
大鼠怀孕天数 大鼠胚胎各器官致畸敏感期
9
内容

•概述 •概念

•特点

•损害

•机理

•方法
%
胚胎毒性剂量范围 发育毒物不同类型的剂量—反应模式
•概念
儿的有些损伤会在下一代表现为某些系
•特点
统功能异常或疾病。

第九章 生殖毒性和发育毒性及其评价

第九章 生殖毒性和发育毒性及其评价

10只孕鼠继续接触受试物至分娩 和哺乳结束
分娩后,幼仔体重、性别、有 无畸形
4d后 调整到相同幼仔数
称第4、7、14、21日体重, 记录成活情况
(二)第二阶段——致畸作用和胚胎毒性的评定 (三)第三阶段——围产期及出生后发育情况试验
二、两代生殖毒性试验 (一)实验程序
(二)结果评定 受孕率=妊娠雌性动物数÷交配雌性动物数×100% 妊娠率=妊娠出生活胎的鼠数÷受孕的鼠数×100% 出生活仔率=出生活仔鼠数÷胎仔总数×100% 出生存活率=出生后4d仔鼠存活数÷胎仔总数×100% 哺乳存活率=21d断乳时的仔鼠存活数÷胎仔总数×100% 三、人群调查
体表检查 骨骼检查 内脏检查
(五)结果评定
致畸指数=
雌鼠LD50 最小致畸剂量
比值愈大,致畸作用愈强。<10为不致畸,10~100 为致畸,>100为强致畸。
最大不致畸剂量 致畸危害指数=
最大可能摄入量
比值愈大,化学物对机体的危害性愈小。 >300危害小,100~300为中等,小于100为大。
二、外源化学物对生殖发育损害的作用特点
1、生殖发育过程对外源化学物的损伤较为敏感
2、外源化学物对生殖发育过程影响的范围较为广泛和 深远
第三节 化学致畸作用
一、影响致畸作用的因素 1、致畸敏感期:器官形成期
某些哺乳动物器官形成期时间
物种
器官形成期
妊娠时间长度
小鼠
6~15
19
大鼠
6~15
22
家兔
照)。
(三)给药途径和时期 致畸试验日程
交配 着床期 染毒时期 处死时期
大鼠
小鼠

90~120天 60~90天 成年未交配过的

第八章 生殖发育毒性作用及其评价

第八章  生殖发育毒性作用及其评价
某些化学物质可对胎盘造成损伤,改变胎盘血流量, 降低胎盘对营养物质的转运,特异地干扰胎盘功能(如内 分泌和代谢功能)。
例如,5-羟色胺使小鼠动、静脉狭窄,胎盘血流量减 少,胎盘转运功能障碍,引起死胎和先天畸形。甲基汞改 变人胎盘滋养层微绒毛对不能代谢的氨基酸的摄取,而致 功能致畸,即先天水俣病;患儿严重神经迟钝,共济失调, 步行困难,语言、咀嚼,下咽困难和大发作性癫痫。
❖ 自受精零日计算,大鼠器官发生期约为9~17天;小 鼠为7.5~16天;家兔为11~20天。
❖ 也有称大小鼠为6~15天,家兔 6~18天
其它阶段接触发育毒物可能带来的损害:
1)着床前期 又称分化前期,细胞迅速分裂而形成胚囊, 分化很少,受损的是相对未分化细胞。一般认为,此时 很少发生特异的致畸效应,通常是未分化细胞受化学毒 物损伤而致胚泡死亡,称为着床前丢失 (preimplantationloss)。 然而,也有着床前期接触毒物导致胎儿畸形的例子。如 环氧乙烷、甲基亚硝脲、乙基亚硝基脲、乙基磺酸甲烷 和三乙烯三聚氰胺等。小鼠妊娠前第2.5d、第3.5d和第 4.5d用甲基亚硝脲处理可造成子代神经管缺陷和腭裂。
二、发育毒性
1、发育毒性 发育毒性指在到达成体之前诱发的任何有害 影响,包括在胚期(embryonic period)和胎期(fetal period) 诱发或显示的影响,以及在出生后诱发和显示的影响。
2、发育毒性的表现 1)生长迟缓。 一般认为胎儿的生长发育指标比正常对 照的均值低2个标准差时,即可定为生长迟缓。胎鼠胸骨 及枕骨骨化迟缓及低出生体重等是生长迟缓的较敏感指 标。生长迟缓造成的局部发育不全可视为畸形,如脑小 畸形和眼小畸形等。
三、化学物质影响生殖发育毒性的途径及特点 1、亲性腺作用(性腺毒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鼠三段生殖毒出生存活率评价标准
大鼠三段生殖毒性测试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用于评价化学物质对生殖系统的毒性。

该测试包括三个阶段:配对、妊娠和哺乳。

在这个测试中,生存率是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

以下是评价大鼠三段生殖毒性测试中生存率的常见标准:
1. 高生存率:如果在整个试验期间,大鼠的生存率高于90%,可以认为化学物质对大鼠的生存没有明显的影响。

2. 适中生存率:如果在整个试验期间,大鼠的生存率在80%
至90%之间,可以认为化学物质对大鼠的生存有一定的影响,但尚处于可接受范围内。

3. 低生存率:如果在整个试验期间,大鼠的生存率低于80%,可以认为化学物质对大鼠的生存有明显的影响,可能存在较高的毒性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标准只是一般性的指导,具体的实验设计和标准应根据具体的实验要求和毒性评价指南来确定。

此外,其他因素如试验条件、大鼠品系、化学物质的剂量等也会对生存率产生影响,因此在评价生存率时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