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理论视角下电影《无名之辈》方言字幕翻译研究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中国电影“走出去”字幕翻译研究——以《老炮儿》为例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中国电影“走出去”字幕翻译研究——以《老炮儿》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ab669be9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f3f2a4f.png)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中国电影“走出去”字幕翻译研究——以《老炮儿》为例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中国电影“走出去”字幕翻译研究——以《老炮儿》为例导论随着中国电影的崛起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加,“走出去”已成为中国电影行业重要的发展方向。
而作为跨语言跨文化传播的重要环节,字幕翻译在电影“走出去”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以中国电影《老炮儿》为例,探讨字幕翻译在电影国际传播中的问题与挑战。
一、生态翻译学的概念与涵义生态翻译学是翻译与环境研究的交叉学科,旨在探究翻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倡导翻译实践中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翻译学强调翻译的社会责任,追求翻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提倡以生态智慧指导翻译实践。
二、中国电影“走出去”与字幕翻译中国电影“走出去”是指中国电影进军国际市场,争取更广泛的国际传播与认可。
而字幕翻译作为中国电影进军国际市场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效果。
提升字幕翻译质量,符合生态翻译学的理念,对于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三、《老炮儿》的字幕翻译研究1. 语言与文化的转换《老炮儿》以北京方言作为其主要对话语言,这对于国际观众来说是一个挑战。
字幕翻译应考虑如何在保留原汁原味的同时,进行语言与文化的转换,使得国际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剧情与背景。
2. 黑色幽默的跨文化传播《老炮儿》中运用了大量的黑色幽默元素,这是中国电影独特的文化特点。
字幕翻译应将这种黑色幽默传递给观众,同时又要考虑国际观众对黑色幽默的接受度,并进行适当的调整。
3. 乡土文化的表达《老炮儿》通过展现老北京的街道、建筑等元素,体现了中国的乡土文化。
字幕翻译应准确传达这些乡土文化的细节和特点,使得国际观众能够更好地体会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生态翻译学的意义与应用生态翻译学的目标是实现翻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为翻译实践指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在字幕翻译中,生态翻译学的原则与理念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使用生态智慧,字幕翻译可以更好地实现语言与文化的转换,提升国际观众的审美体验,并推动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字幕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以美剧《妙警贼探》为例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字幕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以美剧《妙警贼探》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b5d4f211a98271fe900ef95d.png)
226王 颖:生态翻译学视域下字幕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生态翻译学视域下字幕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以美剧《妙警贼探》为例王 颖(西安航空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77)作者简介:王 颖(1989-),女,汉族,陕西西安人,现就职于西安航空学院外国语学院,硕士,助教。
研究方向:英语翻译。
【摘 要】影视剧作品日益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翻译字幕质量的高低也越来越影响观众的观影体验。
本文以美剧《妙警贼探》为例,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看字幕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并从三位转换层面具体分析译者如何成功作出适应性选择。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译者主体性;字幕翻译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2-0226-01一、背景对于英语学习者而言,网络上各色英、美剧不失为绝佳的学习资源。
其中,影视剧的双语字幕对于翻译爱好者更是具有借鉴意义。
以美剧《妙警贼探》(White Collar)为例,人人字幕组的翻译经常妙语连珠,被网友称为“史上最有才华的字幕组”。
本文将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分析译者主体性在字幕翻译中的体现,探究该剧字幕组翻译策略的成功之处。
二、生态翻译学系统中的译者主体性生态翻译学由胡庚申教授提出,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该理论认为翻译过程的实质即为“适应”与“选择”:译者不仅要适应生态环境,而且要以生态环境的“身份”选择译文。
[1] 翻译生态环境是原文、原语,及译语等共同形成的有机整体,而译者在和翻译生态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
从翻译生态学角度看,译者主体性表现为其在翻译生态环境制约下为了实现翻译平衡所做的主观能动性行为。
[2]翻译活动是创造性的主观活动,译者需要综合考虑文化差异、风格再现、内涵传达、语言交际等因素,选择恰当方式寻求翻译生态的平衡。
三、字幕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生态学体现翻译生态学主张翻译要进行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转换。
语言维度的转换侧重语言形式的变化。
电影片名翻译的生态翻译学解读
![电影片名翻译的生态翻译学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a636043e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da.png)
电影片名翻译的生态翻译学解读王晓蕾【期刊名称】《宜春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34)006【摘要】As the highly condensed content, the film titl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film. The thesis tries to ana- lyze the film title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 - translatology and summarizes problems and ways of trans- laring film rifles, which provides not only the methodology of translating film rifles, but also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suppor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ilm industry.%电影片名是电影内容的高度浓缩,是电影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文章从生态翻译学角度来探讨电影片名翻译,深入解析、总结电影片名翻译应该注意的问题及翻译方法,不仅为电影片名翻译提供了方法论依据,同时也为电影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总页数】3页(P109-111)【作者】王晓蕾【作者单位】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外语系,安徽合肥23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相关文献】1.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英文电影片名翻译探讨 [J], 肖越2.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电影片名翻译——以The Pursuit of Happyness汉译为例[J], 赵海娟;3.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电影片名翻译——以The Pursuit of Happyness汉译为例[J], 赵海娟4.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研究 [J], 向涛5.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研究 [J], 向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生态翻译角度看华语电影字幕对于中国元素的表达_何一波
![从生态翻译角度看华语电影字幕对于中国元素的表达_何一波](https://img.taocdn.com/s3/m/1041bedb4028915f804dc290.png)
试从生态翻译视角讨论华语电影字幕英译对于中 文的“选择”,强调翻译过程是译者适应与选择的
国元素的表达。
交替循环过程 (胡庚申 2011)。生态翻译学对译
者、翻译方法、翻译原则和翻译过程都提出了新颖
一、生态翻译学与字幕翻译
而全面的解释,提出了多维度的选择性适应和适
(一)生态翻译学的产生与发展
应性选择的翻译原则以及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
生态翻译学发展日趋成熟,且有中西方相通的 哲学依据以及科学的理论方法,为华语电影字幕中 的中国元素翻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翻译角度。在生 态翻译视角下,译者想要保证译文的质量,必须先 深刻理解中国文化,理解这些字幕中的中国元素的 内在涵义,再根据字幕翻译对时间和空间上的特殊需
求,对译文的精练度做出严格要求。之后,译者必须从 翻译的整个生态结构出发,注重整个翻译的生态环 境,进行翻译的适应性选择以及选择性适应,从语言 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方面对华语电影中的中国元 素进行翻译的多维度转化,让译文的表达趋于完美。
— — —《非诚勿扰 2》(仰小燕 2012) 【分析】这句台词是中国的谚语,形容那些整天 无所事事且娇宠懒散的人。而译文采用的是直接将 原文翻译过来,在意思上完全忠实了原文,由于意 思浅显易懂,在此处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可以让 观众了解中国谚语,在观影的同时欣赏到异域文化 的色彩,为电影的整体观影效果加了分。可见,本句 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在外界因素及条件满足下,即 生态环境适应下,用中国元素表现出了中国文化的 内涵。 (三)交际维层面 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 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要求译者把 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层面上,关注原文中的交 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胡庚申 2011)。 例 3: 原文:你这样的打着灯笼还都难找。 译文:You are a rare catch.
以《无名之辈》为例浅析方言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
![以《无名之辈》为例浅析方言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935c20e0336c1eb91a375dd7.png)
推荐以《无名之辈》为例浅析方言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杨璐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摘要:从百年前的传统戏曲到今时今日出现在大荧幕和电视中的影视剧,方言都以主流或者陪衬式语言出现。
从上世纪末张艺谋导演的《秋菊打官司》到二十一世纪越来越多的大众主流影视作品,方言的运用越来越普及,且大众对其接受度也越来越高。
本文就是大致梳理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近二十年左右流传最广、观众接受度最大的几部方言影视作品,重点以电影《无名之辈》为代表,分析方言在影视剧中运用的效果及影响。
关键词:方言;台词;综合艺术;无名之辈一、方言在综合艺术中的体现所谓综合艺术,就是吸取了文学、绘画、音乐、舞蹈等各门类艺术的长处,获得多种手段和方法的艺术表现力,其主要包括了戏剧、戏曲、电影、电视等一类艺术的总称。
[1]而综合艺术主要就是通过演员的动作和语言将人物塑造出来,将故事情节推动,所以,语言可以说是表演过程中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了。
而在汉语这门语言中,语音的差异性体现的最为明显,而方言就是最好的体现。
方言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从古至今,随着朝代更迭、战乱、迁徙、地域等各类因素,我国广袤的土地上,方言也是呈区域型分部的。
众所周知,我国主要分了七大方言区,而作为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就是北方方言,使用的范围最广,人数最多,占汉族人口的73%。
而北方方言又分成了四个次方言:(1)华北、东北方言;(2)西北方言;(3)西南方言;(4)江淮方言。
[2]方言虽然只通用于它自身所在的某些地区,是局域性的,但是它与普通话也不是相互对立的,甚至某些方言,流行全国,比如:北方方言中的东北方言与西南方言(主要以川渝地区口音为主)这两种次方言。
(一)地方戏曲与方言说到方言在综合艺术中的体现,除了近几十年出现在大众所熟悉的电影、电视剧之前,我国已流行百年的传统戏曲中所运用的语言才是方言出现在综合艺术中最早、最明显的体现。
众所周知,我国传统戏曲的种类有上百种,除了大家最为熟悉的被称为国粹的京剧、被纳入世界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昆曲外,还有很多地方戏,比如:川剧、平调、落子等。
从陌生化理论看电影《无名之辈》
![从陌生化理论看电影《无名之辈》](https://img.taocdn.com/s3/m/53d2db23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e1fe015.png)
从陌生化理论看电影《无名之辈》1. 引言1.1 介绍电影《无名之辈》电影《无名之辈》是一部由陈建斌、任素汐主演的中国喜剧电影,讲述了一名普通的小城保安师弟和一位女孩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各种困境和挑战,最终逐渐成长、奋发图强的故事。
影片以幽默诙谐的方式展现了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金钱观念、道德观念等方面的问题,引起了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无名之辈》通过对主人公和配角的塑造,展现了不同人物在现实社会中的生存状态,以及在各种困境中如何应对和解决问题。
影片引人深思的情节设置和精彩的表演,使其成为备受瞩目的优秀影片之一。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通过陌生化理论的解读,来探讨《无名之辈》中的各种元素如何体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以及观众在欣赏这部电影时所能够获得的思考与反思。
愿读者能够从中获得启发与感悟。
1.2 介绍陌生化理论陌生化理论,又称异化理论,是20世纪初俄国文学理论家维克多·谢尔盖耶维奇·谢列明诺维奇所提出的概念。
该理论主张通过使人们看到和感受到事物的新鲜感和陌生感,从而唤起人们对生活和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陌生化的本质是将一种熟悉的事物或经验通过一种新的视角或方式呈现给人们,使其感到不同寻常,引发思考和情感上的共鸣。
在本文中,将通过对电影《无名之辈》的分析,探讨陌生化理论在电影中的体现,以及该理论对于观众的思考与反思所产生的影响。
2. 正文2.1 陌生化理论在电影中的体现陌生化理论在电影中的体现可以通过多个方面来展示。
电影《无名之辈》中采用了许多现实生活中的元素,但却进行了重新编排和处理,使观众感到陌生和不可知。
这种陌生化的手法在影片中的情节设置、人物行为和环境表现中都得到了体现。
陌生化理论在电影中还表现在人物关系的处理上。
电影中的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都充满了矛盾和冲突,让观众感到困惑和陌生。
主人公与反派之间的对抗、主人公与他人之间的矛盾等情节都展现了一种陌生化的关系模式。
环境的陌生化也是电影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
从生态翻译学角度看国产电影字幕翻译
![从生态翻译学角度看国产电影字幕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9dd17a18da38376bae1fae83.png)
从生态翻译学角度看国产电影字幕翻译摘要随着世界文化融合日益紧密,电影作为重要的文化与理念的传播途径,其“走出国门”的战略在文化全球化的国际大背景下凸显出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由于语言上的障碍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国外观众观影时很容易产生理解上的偏差或概念的扭曲,阻碍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本文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指导,研究译者如何遵从翻译适应选择论中“适应”和“选择”原则,为观众提供视觉途径的信息补充,并以电影《一代宗师》为例探讨翻译方法的使用,学习字幕翻译的技巧,提高字幕翻译质量。
关键词生态翻译;适应与选择;三维转换1 生态翻译学简介近年来,世界各国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度日益增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成为当今世界的主要课题之一。
在这种形式下,一些翻译研究者开始尝试将生态学视角引入到翻译研究中,引领翻译研究开始生态转向的变革。
生态转向丰富了翻译学的思维方式,进而催生了“生态翻译学”这一新兴理论。
生态翻译学问世于21世纪初,由胡庚申首次提出,随后又多次在著作和论坛中重申其理念和重要性。
该理论的出现为翻译界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丰富了翻译理论和方法。
1.1 适应选择论生态翻译学的核心理论是翻译适用选择论。
作为融贯翻译学与生态学两大门类的交叉理论,翻译适应选择论以生物进化论中“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理念为依托,主张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强调翻译过程是译者“适应”和译者“选择”交替循环,进而达到原语与目的语之间动态平衡的过程。
“适应”的目的是求存、生效,“适应”的手段是“优化选择”,而“适应”的法则是“汰弱留强”[1]。
1.2 翻译生态环境胡庚申于2001年率先在“翻译适应选择论初探”一文中提出“翻译生态环境”这一概念[2]。
“翻译生态环境”指原文、源语和译语所构成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
具体到电影字幕翻译,翻译生态环境不仅指影片中人物对白、旁白等显性文字要件,还包括场景布置、人物表情、时代背景、文化理念等隐性要素,除此之外,影片市场这个大的生态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译者对译文的适应性“选择”。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字幕翻译研究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字幕翻译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afc806c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d2.png)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字幕翻译研究作者:果笑非张薇来源:《求学·教育研究》2020年第07期摘要:字幕翻译是外国观众跨越文化障碍理解中国影视作品的桥梁和纽带,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视角对电影《芳华》的字幕翻译进行分析,以期能够为影视剧字幕翻译提供一些参考,为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增加一些助力。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芳华》;字幕翻译;适应选择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基于生态学的翻译理论及翻译范式研究”,批准号:18YYD401。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在逐渐提升。
文化产品的输出不仅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更是外界了解中国的主要途径之一。
除影视剧的质量和推广渠道外,字幕翻译作为架起外国观众跨越文化障碍的桥梁,其质量直接影响着外国观众的理解与中国影视剧在国外的受欢迎程度,因此,对字幕翻译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字幕翻译研究概况随着视听媒体的迅速发展,字幕获得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相关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目前对字幕翻译的研究还很有限,研究英汉字幕翻译远远超过汉英字幕翻译的数量。
大多数学者或学生仍然把重点放在外国影视剧上,而不是中国影视剧。
目前的研究通常是从关联理论、等效理论、目的论等方面对经典电影翻译策略进行探析。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视听资料在社会中的普及,从那时起相关的研究就已展开。
从字幕的历史和技巧,到翻译策略在字幕研究中占有的重要地位,再到字幕翻译的制约因素都受到了热烈的讨论。
西方学者也对字幕翻译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包括从翻译限制到翻译模式,从策略分析框架到社会相关问题等方面。
与西方研究不同,国内对字幕翻译的研究起步较晚,发展相对缓慢。
关于汉英字幕翻译的研究在国内外都有不少学者涉猎,但仍有很大的探索空间,需要更多的学者通过各种理论来进行深入研究。
只有研究不断多样化创新、与时俱进,才能推动理论与其指导的实践共同发展。
二、生态翻译学概述生态翻译学是“一种从生态视角综观翻译的研究范式”[1]。
电影片名翻译的生态翻译学视角-精选文档
![电影片名翻译的生态翻译学视角-精选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1a9eadc052d380eb63946dc2.png)
电影片名翻译的生态翻译学视角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使中外电影的相互译介活动日渐丰富。
片名,作为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程度地影响着影片的宣传效果。
因此,片名常被比作电影的门楣,要求新奇洗练,主题鲜明,实现信息传递、情感召唤、商业劝诱等多重目的。
事实上,片名的翻译早已是国内学术界热议的话题:有的关注对等功能的实现,有的关注归化异化的选择,还有的关注文化因素的传递。
研究视角虽然纷繁多元,但不免存在单一片面的局限,只在一定程度上或某些方面具有普适性,无力从整体上解释所有问题。
为此,本文尝试以美国电影《迷失东京》为例,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对电影片名的翻译原则作出全面合理的解释。
一、Lost in Translation 的源语片名解读拍摄于2003 年的电影Lost in Translation 于次年一举摘得第76 届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在我国也广受好评。
该剧描述了一个过气的美国男星在日本东京与一个少妇的邂逅。
四十多岁的鲍勃正遭遇中年危机的苦恼,事业巅峰已过,爱情也退出了婚姻,来日本拍广告打发日子,然而身边异样的环境与他本人格格不入,于是急于离开这个城市。
年方二十的夏洛特随摄影师丈夫来到东京,因丈夫工作繁忙无暇陪伴独自游走在光怪陆离的街头,东方寺庙的神秘、插花妇女的沉静使内心失落的她更觉寂寞,在陌生的语境里她只好静静地坐在房间的窗台上俯瞰整个都市,沉思中对婚姻和人生打满了问号。
两个寂寞的失眠人某晚在酒吧偶遇,同病相怜使他们拥有沟通的话语,一起唱歌、看碟、沉默,消除了年龄的界限,成为彼此精神的依傍。
两人并没有像寻常的爱情故事那样偏离各自生活的正轨,而是心痛决绝地将这种纯粹的情感化作了心头美好的记忆。
该剧被引入我国时片名被译为《迷失东京》。
然而从剧情来看,实在名不副实。
灯红酒绿的东京夜晚,两个孤身在外的围城中人虽然有很多独处的场合,虽然心中有强烈的共鸣,但即使同床而眠也丝毫没有越界的行为。
面对酒醉的夏洛特,鲍勃十分绅士地照顾她躺下,然后轻轻拉上房门,离开。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电影字幕翻译——以《阿甘正传》为例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电影字幕翻译——以《阿甘正传》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84de7b5b81c758f5f61f67b9.png)
Modern Linguistics 现代语言学, 2020, 8(4), 580-587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20 in Hans. /journal/mlhttps:///10.12677/ml.2020.84079A Study on the Subtitle Translation from thePerspective of Eco-Translatology—A CaseStudy of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of Forrest GumpXinqiao Si, Su Chai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Received: Aug. 3rd, 2020; accepted: Aug. 17th, 2020; published: Aug. 24th, 2020AbstractAt presen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global economy and film and television, more and more foreign films and TV series have been introduced into Chinese markets. Therefore, subtitle trans-lation 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ranslation studies. Taking the subtitle translation of Forrest Gump as an example, under the framework of Eco-translatology put forward by Professor Hu Gengshe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ilm subtitles in the film by the three dimensions adaptive transformation theory—“the linguistic dimension”, “the cultural dimension” and “the communica-tive dimension”, so as to show the translator’s active selection and adaption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operation.KeywordsEco-Translatology, The Three Dimensions Transformations, Forrest Gump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电影字幕翻译——以《阿甘正传》为例司欣巧,柴橚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兰州收稿日期:2020年8月3日;录用日期:2020年8月17日;发布日期:2020年8月24日司欣巧,柴橚摘 要当前,随着全球经济和影视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影视作品被引进中国,字幕翻译在翻译研究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字幕翻译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字幕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1370ba715901020206409c02.png)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字幕翻译作者:王璐来源:《传播力研究》2019年第05期摘要:英剧《南方与北方》改编自英国著名女作家加斯凯尔夫人(伊丽莎白·盖斯凯尔)的同名小说,被称为蒸汽时代的《傲慢与偏见》。
生态翻译学是由胡庚申教授提出的全新翻译理论,它是在翻译适应选择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运用生态理性,从生态学视角对翻译进行综观的整体性研究,是一个‘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生态范式和研究领域”。
本文主要运用其中的三维转换来对英剧《南方与北方》的字幕翻译实践进行指导。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南方与北方》;字幕翻译一、《南方与北方》简介《南方和北方》是2004年推出的由Brian Percival执导的名著改编电影系列的剧情类电影。
影片主要秉承着BBC经典电影的一贯严谨、大气和典雅的风格,演绎除了一部在英国工业革命时期以为来自南方的女子——玛格丽特·希尔与来自北方的纺织业巨子约翰·桑顿之间“傲慢与偏见”般的动人故事。
二、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南方与北方》字幕翻译(一)语言维转换与分析“生态翻译学中强调的语言维语言维指翻译过程中译者对语言形式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的适应性转换。
”例1.Our Milton craftsmanship can compare with the very best.我们米尔顿工匠的技艺堪称卓绝。
例2.You’ve got to keep them on their toes.你要时刻保持警觉。
影视字幕的语言多简洁凝练,以保证观众在短时间内获取有效信息,保证观影效果。
例1中,桑顿的母亲在向黑尔夫人炫耀她所在的北方工业城市米尔顿的优越性。
因此,将其译为四字格既简明扼要又形象生动地传达了桑顿母亲说话时的高傲态度。
例2是其他工厂雇主在劝说桑顿加强警惕,防止被踩在脚下的言辞。
该译文一针见血,没有直译为你要让他们全心全意投入工作,而是视点转换后译为了“保持警觉”,简洁有据。
基于目的论翻译理论下的电影字幕翻译探究
![基于目的论翻译理论下的电影字幕翻译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2666d79bd1f34693daef3ebc.png)
基于目的论翻译理论下的电影字幕翻译探究作者:王欣来源:《戏剧之家》2018年第27期【摘要】作为大众传播艺术,电影具有传递信息、传播文化的使命。
在国外引进的影视剧中,除去华丽的特效场面、强大的明星阵容、铺天盖地的宣传外,精准、有效的字幕翻译也是其传播影片核心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欧洲由于在电影字幕翻译方面开展得较为广泛和深入,在翻译策略、翻译规范和质量控制方面形成了一定的共识和规范。
相比较而言,我国在字幕翻译的研究方面则相对滞后,不仅起步晚,而且缺乏行业规范。
目前在电影字幕翻译实践中,大多数译者或采用直译方式,或采用由来已久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体系。
随着时代及影视行业的发展,这种“A-A”的字幕翻译程序已不适用当代的电影后期制作。
本文将以德国“目的论”翻译理论为切入点,结合中外翻译实例,初步探究目的论翻译理论在字幕翻译运用中的必要性。
【关键词】目的论翻译;电影字幕;翻译策略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7-0080-02法国作家蒙田在《随想录》曾经说过:“语言是一种工具,通过它我们的意愿和思想就得到交流,它是我们灵魂的解释者。
”具体在电影中,字幕和配音就是我们灵魂的解释者。
“字幕翻译”不仅仅是影视创作的基本环节,更是敲开外域观众的“敲门砖”,更是影片是否能够得到外国观众认可的最直接原因。
在国外,电影字幕和配音工作在制片环节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以好莱坞为例,在电影后期制作中会有专门的团队来负责影片的字幕和配音的制作与校对工作,而且制作团队都是具备高素质和专业素养的团队。
相比之下,我国目前工作在字幕翻译和配音一线的工作人员大多是民间组织,素质和专业素养高低不等。
一、字幕翻译对于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电影不仅仅是一种综合艺术形式,在其创作过程中必然包含差异化的文化因素。
文化差异多样化,必然会导致翻译策略多样化,所以影视剧字幕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变通,也是多样化文化交流的过程。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我和我的父辈》字幕翻译研究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我和我的父辈》字幕翻译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7efc2b3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2b.png)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我和我的父辈》字幕翻译研究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我和我的父辈》字幕翻译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音乐、电影、电视剧等跨国娱乐产品的传播逐渐成为一种全球化的文化现象。
然而,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也为这些娱乐产品的翻译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尤其是对于中国影视作品的字幕翻译而言,如何保持原汁原味的同时又能在异国他乡触动观众的内心,成为了翻译界面临的难题之一。
《我和我的父辈》作为一部中国影片,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的对象。
本文将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探讨《我和我的父辈》字幕翻译中的挑战和策略。
首先,生态翻译学将翻译作为一种生态系统来看待,强调翻译与其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
在《我和我的父辈》这部影片中,翻译者需要充分考虑到中国文化和西方观众的文化差异,以便准确传达电影的意思和情感。
例如,在翻译语言和对白时,翻译者应该注意保留中国特色的语言表达方式,同时将其转化成让西方观众易于理解的方式。
这不仅要求翻译者具备双语能力,还需要他们对两种文化有深入的了解。
其次,生态翻译学强调翻译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我和我的父辈》这种具有深入社会内涵的电影来说,字幕翻译需要有持久的影响力,以便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保持其翻译效果。
翻译者应该注重使用一些普遍性的表达方式,避免使用时尚和过时的说法。
同时,他们还应该注重选择合适的词汇和句式结构,以便传达电影的情感和情节。
另外,生态翻译学也特别强调翻译作为一种社会实践。
在字幕翻译中,翻译者不仅仅是简单地将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更应该意识到自己的翻译行为对于影片的传播和观众的理解产生的深远影响。
对于《我和我的父辈》这样一部表达着自己对历史的思考和情感的电影来说,翻译者应该尊重原作的精神,同时注重传播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翻译。
此外,生态翻译学也强调翻译作为一种创新活动。
在字幕翻译中,翻译者可以尝试各种翻译策略和技巧,以更好地传达电影的意义和情感。
例如,在电影中出现的特定的文化元素和象征可以通过适当的注解或注释来解释给观众。
生态翻译学理论视角下电影《无名之辈》方言字幕翻译研究
![生态翻译学理论视角下电影《无名之辈》方言字幕翻译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bd89b65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37.png)
2019.12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电影《无名之辈》是饶晓志执导,陈建斌、任素汐、潘斌龙、章宇等人主演,于2018年11月上映的一部电影。
它主要讲述了在贵州的一座山间小城中,几个处在社会中下层的小人物因为一起乌龙抢劫案而被联系在一起的荒诞喜剧。
近些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逐步推进,以及影视业的迅猛发展,字幕翻译开始在翻译领域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在《无名之辈》这部电影中,给观众印象最深的当属影片中人物极具特色的方言对话,而基于方言的字幕翻译也给译者提供了有效的研究渠道。
一、生态翻译学概述生态翻译学理论是在2001年由清华大学的胡庚申教授提出来的,借用了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原理,表明翻译的过程与生物的进化过程一样,都有着“适应性选择”的过程。
因此,生态翻译学并非是一项独立的学科,它是一个涵盖跨学科性质的交叉理论研究。
生态翻译学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生态学,二是翻译学。
近些年来,“生态学”一词不仅仅局限于生物学,更是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主要强调各领域内部的整体性、和谐性,从而呈现出自然、流畅的一种状态。
“翻译学”是研究翻译规律和艺术的学科,是对翻译过程、翻译方法的一种归纳总结,好的翻译离不开翻译理论的指导。
生态翻译学就是以生物进化论中的适应选择为理论基石,辅佐以相应的翻译方法和原则,注重整体的“和谐共生”,从而对翻译做出正确引导的一种翻译理论。
二、字幕翻译概述字幕翻译,顾名思义就是将原电影字幕翻译为目标语的一个过程。
随着影视剧的迅速发展,吸引了大部分译者将研究重点放在字幕翻译上。
然而,迄今为止,关于字幕翻译的定义尚不明确。
总的来说,字幕翻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翻译的对象是影视剧中的语言或文字;翻译的过程是实现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翻译的目的是帮助观众理解影片的情节和内容。
字幕翻译主要具有瞬时性和综合性的特点,瞬时性主要表现在字幕翻译较为简单直接,因为考虑到观众的观影感受,影片中的语言一般都比较精炼,这就要求翻译也要做到简洁易懂。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我和我的父辈》字幕翻译研究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我和我的父辈》字幕翻译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2132f43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cb.png)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我和我的父辈》字幕翻译研究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我和我的父辈》字幕翻译研究一、引言字幕翻译作为电影翻译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各类影视作品中广泛应用,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字幕翻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生态翻译学的理论框架下,对字幕翻译进行深入研究,能够更好地传递文化信息、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以电影《我和我的父辈》为例,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出发,对其字幕翻译进行分析和研究。
二、生态翻译学的理论基础生态翻译学将翻译视为一种人类活动,强调翻译的文化性、双向性和可持续性。
在字幕翻译中,生态翻译学的理论框架可以指导翻译人员在传递文化信息的同时,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三、电影《我和我的父辈》的内容分析《我和我的父辈》是一部关于家庭和时代变迁的影片,讲述了一个中年男子与他的父亲之间的故事。
电影中融入了大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对翻译人员来说,要准确传递这些信息对于观众的理解至关重要。
四、字幕翻译策略在字幕翻译中,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对于整体效果至关重要。
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出发,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文化置换:根据目标观众的背景和文化差异,将原文中不易理解或无相应文化内涵的内容进行置换。
例如,原文中提到的传统习俗可以进行替代,以便更好地传达文化信息。
2. 增加解释:在字幕中增加解释或解释性的文字,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和文化背景。
这样可以减少观众对电影情节的疑惑,提升整体观影体验。
3. 地域化翻译:根据观众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对一些地域差异进行翻译调整。
比如,电影中的某些俚语和特定地名可以选择翻译成观众所熟悉的地方用语和地名。
五、《我和我的父辈》字幕翻译的实践案例基于以上的理论指导和翻译策略,我们进行了对《我和我的父辈》的字幕翻译实践。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力求准确传达原文的内涵和文化信息,同时也注重观众的理解和观影体验。
六、实践效果评估通过观影者的反馈和问卷调查,我们对字幕翻译的实践效果进行了评估。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影视字幕翻译的应用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影视字幕翻译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ed6fe823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09.png)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影视字幕翻译的应用
宋奕熳
【期刊名称】《美化生活》
【年(卷),期】2022()14
【摘要】生态翻译学这一理论,是由清华大学胡庚申博士最早提出的理论,是在“翻译适应选择论”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新理论。
随着中国经济国际化的迅速推进、中西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技术的日益创新,使得大量中外影视作品不断进入我国,不但给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丰富的娱乐方式,而且拓宽了社会大众的文化眼界。
【总页数】3页(P0141-0143)
【作者】宋奕熳
【作者单位】华北理工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0
【相关文献】
1.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电影字幕翻译研究--试析《对不起,我爱你》的字幕翻译
2.从《金陵十三钗》解读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影视字幕翻译
3.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影视作品字幕翻译者的适应性选择
4.生态翻译视角下影视字幕翻译的归化和异化
5.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中国影视字幕翻译研究--以电影《长津湖》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变译论视角的下影片字幕翻译策略
![变译论视角的下影片字幕翻译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9cb418c6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fc.png)
变译论视角的下影片字幕翻译策略黄红玲【摘要】影片字幕在翻译过程中由于自身特点以及受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其翻译策略不同于文本翻译.本文从变译论角度,结合实例探讨影片字幕翻译中的一些变译手段,从而使字幕翻译达到传递信息、文化及满足其艺术性和商业娱乐性的目的.【期刊名称】《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11)004【总页数】3页(P109-111)【关键词】变译论;影片;字幕翻译【作者】黄红玲【作者单位】江西农业大学,外语学院,南昌,33004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随着翻译媒介的多元化,传统的仅限于文本间文字转换的翻译标准已经不能作为多媒体翻译的唯一标准。
作为影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字幕翻译是多媒体翻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翻译领域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影片的异国交流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字幕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不仅仅是文本的转换,而是根据导演及剧作者的意图(通过画面、表现风格等)向处在特定文化背景中的观众进行最有效的信息传达。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以及汉英两种语言的不同,影片字幕翻译应充分体现出中西方在思维方式的不同以及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所导致的信息编排方式的不同,这就决定了文化信息的等效传递是不可能的,影片翻译应是对文化信息的有效传递,而并非等效传递,而且影片字幕本身也具有自身的特点,因此其翻译过程和决策过程均不同于文学文本。
在影片翻译中,译者不必拘泥于传统的翻译理念,应大胆采用变译方法,以达到传递信息、文化及满足其艺术性和商业娱乐性的目的。
变译是黄忠廉教授以严复译论研究为起点,从我国译界实际出发,发挥抽象理论思维,并结合国内外翻译实际,自己总结出来的变译理论,这是一个具有原创性的崭新的翻译理论,可谓是华夏译论研究的一种突破。
所谓变译,指译者根据特定条件下特定读者的特殊需求,采用增、减、编、述、缩、并、改等变通手段摄取原作有关内容的翻译活动。
《无名之辈》方言中的权威消解与喜剧建构
![《无名之辈》方言中的权威消解与喜剧建构](https://img.taocdn.com/s3/m/8ea5655b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27.png)
《无名之辈》方言中的权威消解与喜剧建构作者:王丽来源:《电影评介》2020年第08期饶晓志执导的荒诞喜剧《无名之辈》对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存状态进行了披露,导演在叙事中最成功的地方不仅体现在以小人物为叙事主体,还体现在导演将叙事建立在喜剧类型的现实主义题材上,并将小人物与社会的关系刻画得游刃有余。
影片中,社会地位较低的保安为实现协警梦的苟且与辛酸、游走在犯罪边缘的一对憨贼对成功的渴望、身受重创的马嘉祺面对残酷人生的无力等人生百态都通过电影戏剧化地呈现出来。
导演没有渲染英雄主义,也没有刻意塑造马嘉祺的身残志坚,更没有为这些小人物的生存故事打造一个完美的结局,而是利用荒诞的手法将两位憨贼绳之以法,使得观众深入平凡角色内心感知人性美好的同时亦接受法律和社会舆论的现实束缚。
[1]整部影片选择方言进行对白,体现了导演的创作意图。
尽管方言可能会让部分观众在获取信息和理解影片时受阻,但西南官话可以体现特定的喜剧效果,义有助于更加真实地刻画特定阶层形象。
饶晓志希望通过方言的运用将人物形象表现地更具内涵且更加真实。
方言在该片中营造出了一种以笑为标志的审美范畴,虽然导演在剧情上追求插科打诨的喜剧效果,但该片亦彰显了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折射出社会底层诙谐滑稽的人生百态。
一、方言之韵在电影中的基本功能良好的视听语言可以增加观众对影片的共情,对白作为影视艺术的主要表现方式,其语言的选择需要适应影视作品题材、类型、叙事结构、人物性格塑造等方面的需要。
我国方言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包括重庆话、河北话、青岛话、闽南话、东北话等。
而东北话、京片子、西北话、上海话、西南官话在影视作品中较为常用。
一方水土,有一方的语言特色,方言在影片中凭借其独特的声调特色适应艺术作品的需要,发挥艺术功能。
正如饶晓志说:“方言其实是特别美的,对于电影中想表现的生活中的人和事,表达的又是那么的准确。
”[2]方言的运用蕴涵着多重文化指向,可以凭借其自身特色传递良好的喜剧效果,协助影视作品更好地完成叙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翻译学理论视角下电影《无名之辈》方言字幕翻译研究作者:刘秀明张翠来源:《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9年第12期刘秀明,张翠(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摘要:影视剧作为传播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它的出现无疑会备受瞩目,而影片在向外传播的过程中,它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翻译优劣。
文章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出发,以电影《无名之辈》的方言字幕翻译为例,从语言维度、文化维度和交际维度对影片的方言字幕译本进行分析,阐述了《无名之辈》这部影片字幕翻译的优劣之处,从而寻找最合适的字幕翻译策略,以推进中国电影走向世界。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字幕翻译;《无名之辈》电影《无名之辈》是饶晓志执导,陈建斌、任素汐、潘斌龙、章宇等人主演,于2018年11月上映的一部电影。
它主要讲述了在贵州的一座山间小城中,几个处在社会中下层的小人物因为一起乌龙抢劫案而被联系在一起的荒诞喜剧。
近些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逐步推进,以及影视业的迅猛发展,字幕翻译开始在翻译领域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在《无名之辈》这部电影中,给观众印象最深的当属影片中人物极具特色的方言对话,而基于方言的字幕翻译也给译者提供了有效的研究渠道。
一、生态翻译学概述生态翻译学理论是在2001年由清华大学的胡庚申教授提出来的,借用了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原理,表明翻译的过程与生物的进化过程一样,都有着“适应性选择”的过程。
因此,生态翻译学并非是一项独立的学科,它是一个涵盖跨学科性质的交叉理论研究。
生态翻译学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生态学,二是翻译学。
近些年来,“生态学”一词不仅仅局限于生物学,更是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主要强调各领域内部的整体性、和谐性,从而呈现出自然、流畅的一种状态。
“翻译学”是研究翻译规律和艺术的学科,是对翻译过程、翻译方法的一种归纳总结,好的翻译离不开翻译理论的指导。
生态翻译学就是以生物进化论中的适应选择为理论基石,辅佐以相应的翻译方法和原则,注重整体的“和谐共生”,从而对翻译做出正确引导的一种翻译理论。
二、字幕翻译概述字幕翻译,顾名思义就是将原电影字幕翻译为目标语的一个过程。
随着影视剧的迅速发展,吸引了大部分译者将研究重点放在字幕翻译上。
然而,迄今为止,关于字幕翻译的定义尚不明确。
总的来说,字幕翻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翻译的对象是影视剧中的语言或文字;翻译的过程是实现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翻译的目的是帮助观众理解影片的情节和内容。
字幕翻译主要具有瞬时性和综合性的特点,瞬时性主要表现在字幕翻译较为简单直接,因为考虑到观众的观影感受,影片中的语言一般都比较精炼,这就要求翻译也要做到简洁易懂。
而综合性是基于整个影片的整体性考虑,多种语言并不是字面上所呈现的意思,它往往包含更为深刻的内涵,这就要求译者充分理解源语言所要表达的意思,做出相应的解释,从而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影片所要传达的意思。
一部影片要想被各个地区乃至各个国家的人所理解和接受,它的字幕翻译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影片中的字幕翻译在影视作品对外传播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翻译质量的优劣也会直接影响观众对电影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三、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无名之辈》的方言字幕翻译研究(一)方言字幕翻译中语言维度的翻译转换语言维度的适应性转换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考虑不同的语言形式,要从不同方面和不同层次上做出适应性转换。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具有很大差别的语言,因此,要想把中文用英语表达出来,语言呈现形式上必然要有一定程度的转换。
影片字幕翻译既要立足于字幕本身,又要考虑目标语观众的语言理解需要。
这就要求译者充分了解源语言与目标语的语言形式,从而给出既准确又易于接受的译本。
例1:哪个逗起闹?Are you kidding me?“逗起闹”属于贵州方言,大概意思就是“开玩笑”。
由于影片字幕字数有限,翻译时应当尽量简洁明了,做到语言结构上的对应。
因此译者翻译为“Are you kidding me?”从语言维度上充分保留了句子原有的简明易懂的结构特点。
例2:你给老子滚远点!Get the fuck outta here!“滚远点”是口语中比较粗俗的言语,在影片中表现了自卑又要强的主人公马嘉祺,在面对这个向她表明好感的对门邻居时所表现出来的厌恶。
翻译时如果直接翻译成“go far away from me”的话很难表现出马嘉祺这种厌恶之情,因此译者用英语中同样口语化的粗俗的“fuck”一词来翻译,保留了犀利的语言风格。
例3:最近我手头比较紧。
My budget is a bit tight recently.影片中这句话是马先勇对马依依的老师说的,马先勇因为交不起依依的学费向老师阐明原因。
从生态翻译学的语言维度上来看,汉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
“手头”一词既可以指“伸手可以拿到的地方”,也可以指“正在做或待做的事”,最常用的就是指“人一时的经济状况”。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注意到了汉英在语言生态上的差别,做出了适应性地转换,将“手头”一词翻译为“My budget”,符合目标语观众的理解。
译者在翻译例1到例3的过程中实现了语言维度的转换,体现在句子结构和词语含义等层面上。
既做到了语言生态的平衡,又兼顾了影视剧字幕翻译瞬时性的特点,准确又言简意赅地表达出了影片要表达的意思。
(二)方言字幕翻译中文化维度的翻译转换翻译在文化维度的转换指的是译者在其翻译的过程中注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内涵的传递和表达。
字幕翻译具有瞬时性的特点,因此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做到尽可能的简洁。
而汉语文化向来是比较隐晦的,尤其是涉及到方言的语言表达,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的时候不能只关注字幕本身,也要对字幕所要表达的内涵做出选择性表达。
例4:如果你不开枪的话你就是个趴皮。
If you don’t fire then you are a coward.“趴皮”是一种方言,是用来形容一个人比较懦弱。
在翻译的时候如果用直译的方法直接翻译成“趴下来的皮”便偏离了影片所要表达的意思。
因此,考虑到中西文化中文化背景和思维习惯方面的差别,翻译成胆小鬼“coward”是比较合适的。
例5:我听说人到下面去,也要过一条桥。
I heard that one has to across a bridge in the purgatory as well.“下面”一词字面上看来是一个方位名词,表示一种位置。
然而,在影片中“大头”说的这个“下面”指的是人在死后所到达的地方,在国内这是对死亡的比较委婉的说法,而国外并没有这种说法,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将文化内涵进行还原,以便于观众理解。
因此,字幕采用了“purgatory”很好地传达了影片想要表达的意思。
例6:从现在起,你们就是两口子了。
From now on, you are husband and wife.“两口子”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词义解释是,“指夫妻俩:老俩、小俩。
也说两口儿”。
那么,为什么人们会把一对夫妻称作两口子呢?有民俗学家认为:两张口要在一个锅里吃饭,并且要用嘴巴进行交流。
而在翻译成英文的过程中,如果将两口子直译为“two cuts”便不能表现出电影想要传达的意思。
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做了一个文化维度的翻译转换,将其翻译为“husband and wife”。
在生态翻译学中,文化维度的翻译转换要求译者在立足于源语文化生态的前提下,准确地传达出源语所要表达的文化内涵。
上述例子中提到的“趴皮”“下面”“两口子”等词,译者在翻译时并没有停留在文字表面,而是考虑了源语的文化内涵,很好地适应了文化维度上的翻译转换。
(三)方言字幕翻译中交际维度的翻译转换交际维度的翻译转换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根据不同语言之间的交际意图做出的适应性转换。
由于字幕翻译的目的是帮助理解电影情节,所以译者在翻译时不仅需要关注语言和文化层面,还需要关注交际维度的层面。
《无名之辈》是一部国产电影,在向国外推广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外国观众的表达习惯,做到尽量符合他们的交际思维。
例7:“出头”一词的翻译。
(1)我们混出头了。
We are famous now.(2)你要出头。
You wanna do something big.“出头”一词在影片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翻译成“famous”, 第二次翻译成“do something big”。
第一次出现的时候是“眼镜”和“大头”刚抢完手机店的时候,他们觉得自己要飞黄腾达了,所以用“famous”一词可能尚有不妥,根据影片内容来看,用“we aregoing to be rich”可能更加贴切。
第二次是“眼镜”和“大头”发生争吵的时候,“大头”和“眼镜”说起了往事,这里的“出头”指的是“眼镜”当时想出风头。
根据不同的语境,译者给出了不同的译本,从生态翻译学的交际维度作出了适当性选择,符合观众的认知。
例8:你晓不晓得好多人在背后戳我脊梁骨?Do you know how many people were talking behind my back?这句话是高明在逃债的路上对他的情人说的,高明因为欠下巨额债务选择了逃跑,但是当他知道那些债主们恶搞他甚至给他开追悼会的时候,便开始坐立难安了,他不能忍受别人对他指指点点,他想回去面对这一切。
“戳我脊梁骨”一般指做了不好的事,人们不便当面指出,就在背地里指责。
译者在影片中将其简单地翻译成“talking behind my back”并不能表达出影片人物想要表达的真实想法,这里应从文化维的角度出发,将其翻译成“talking something bad behind my back”才更有说服力,更能传达出影片想要表达的意思。
交际维度的转换体现在交际语境和交际方式等层面上。
译者在翻译时之所以要进行交际维度的适应性转换,目的就是让目标语的观众产生与源语观众相同的情感体验。
例7(1)和例8中,由于译者没有充分考虑到交际维度上的差异,导致产生了一些交际障碍,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结语综上所述,生态翻译学理论在影片字幕翻译上起到了不容小觑的作用。
本文结合实例,从生态翻译学的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这三个角度分析了电影《无名之辈》的方言字幕翻译。
这部影片的翻译总体来说还是成功的,但有小部分的瑕疵仍有待改进。
通过本文的分析,笔者希望为今后的影片翻译提供借鉴,以期产生最高质量的影片翻译,推动国产电影更好地走出国门。
参考文献:[1]Dollerup. Eco-translatology in Translation Theory Context[J]. Journal ofEco-transtology,2011,(1).[2]Hu Gengshen. Studies in Translatology[J]. Perspectives, 2003,(4).[3]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18,(6).[4]钱绍昌.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J].中国翻译,2000,(1).[5]刘珊珊.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看汉语文化负载词的口译[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编辑/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