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交叉口设计大全

合集下载

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素材

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素材
*
*
*
*
*
*
3.环道的布置和宽度 1) 根据交通流的情况,环道可布置为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或分行两种形式,分行时所设分隔带宽度不应小于0.5~1m。 2.)环道的机动车道宜为3~4条,最内侧车道作绕环用,最外侧为右转车道,中间为交织车道。每条车道宽度应包括弯道加宽宽度。非机动车车行道宽度不应小于交汇道路中的最大非机动车行道宽度,也不宜超过6m。 3.)中心岛上不应布置人行道。环道外侧人行道宽度不应小于交汇道路中的最大人行道宽度。 4.)环道外缘石不宜设计成反向曲线。出口缘石半径应大于或等于进口缘石半径,进口缘石半径的要求同一般平面交叉口。 5)环道纵坡度不宜大于2%,横坡一般宜采用双向坡。 6)环道上应满足绕行车辆的停车视矩要求。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中心岛上不宜建造小公园,一有是碍视线,二是公园游人频繁穿越环道极不安全且影响车辆交通。另外,中心岛及进口端交通导向岛的绿化不得妨碍车辆驾驶人员行车视线。
*
环道计算行车速度 (Km/h)
35
30
25
20
中心岛最小半径(m)
50
35
25
20
最小交织长度(m)
40~45
35~40
30
25
平面环交部分技术指标
*
交织长度 交织长度:进环与出环的车辆在环道上行驶时相互交织,交换一次车道位置所需经行的路程。 最小交织长度:能按要求的车速完成一次交织所需的最短路程,通常按环道计算行车速度的4秒行程要求。 交织长度的确定: ① 当设有导流岛时,按相邻导流岛端部延长线与环道中心线交点之间的距离计算,如图7-29(b); ② 没有导流岛时,按相邻两路口机动车车行道边缘线的延长线与环道中心线交点之间的距离计算。
*

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及计算

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及计算

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及计算一、交叉口类型1.十字型交叉口:适用于交通流量较大、道路宽度较宽的情况。

设计时需要合理设置红绿灯信号控制,确保交通流畅。

2.T型交叉口:适用于次要道与主干道交叉的情况。

设计时需要考虑次要道交通流的安全性,并设置合适的交通标志和标线。

3.Y型交叉口:适用于高速公路出口与次要道交叉的情况。

设计时需要考虑高速公路的出口车流量和次要道的交通流量,确保安全通行。

4.环形交叉口:适用于交通流量较大、道路宽度较窄的情况。

设计时需要合理设置环形交通标志和标线,并设置合适的进出口位置。

5.立交交叉口:适用于大型道路或高速公路的交叉口设计。

设计时需要考虑立交桥的高度和梁间距,确保车辆的通行,以及合理设置匝道。

二、交叉口设计参数在进行交叉口设计时,需要考虑以下参数:1.交通流量:根据交通流的量级和流量分布,确定红绿灯信号控制的时长和配时方案。

2.车速和车道数:根据车辆的行驶速度和车道数,确定交叉口的几何形状和直行车道、转弯车道的长度。

3.安全视距:根据道路曲线和坡度等条件,确定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安全视距要求,确保交叉口的安全性。

4.行人通行设施:根据交叉口周边的人流量和行人需求,合理设置人行横道和过街设施。

5.道路标线和交通标志:根据交叉口的交通流要求和交通安全需求,合理设置道路标线和交通标志,指示车辆和行人的行驶方向和规则。

三、交叉口设计计算交叉口设计的计算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交通流量计算:根据交叉口的道路类型、车道数和车速等参数,分析交叉口的交通流量,计算各个车道的流量以及总流量。

2.信号配时计算:根据交通流的量级和流量分布,确定红绿灯信号控制的时长和配时方案。

可以采用绿波带长度法或交通流模型进行信号配时计算。

3.安全视距计算:根据交叉口的道路曲线和坡度等条件,计算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安全视距要求,确定交叉口的安全性。

4.车道长度计算:根据车速和车道数,计算交叉口的直行车道、左转车道和右转车道的长度要求。

城市道路工程平面交叉设计

城市道路工程平面交叉设计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设计内容:确定交叉口类型、进行交通组织设计、视距保证、缘石半径、拓宽设计、环形交叉口设计、交叉口竖向设计。

一、平面交叉口的形式1、按交叉口形式分类十字形、X字形、T字形、Y字形、错位交叉、复合交叉等。

2、按渠化交通的程度分类简单交叉口、拓宽路口式交叉口、渠化交叉口。

3、按交通控制分类无信号控制交叉口、有信号控制交叉口(点控制、线控制、面控制)(定周期和不定周期、手工控制和自动控制)。

4、按交通组织方式分类A类:信号控制交叉口B类:无信号控制交叉口C类:环形交叉口二、 交叉口的交通组织设计1、交叉口的交通分析交错点的种类:分流点、合流点、冲突点。

冲突点数量多,影响大,主要与左转车流有关,与车道条数成正比。

设计时要尽量减少冲突点,如采用设置信号灯、合理组织左转车、实行单向交通等方法。

2、交叉口的交通组织设计(一)车行道的交通组织1、设置专用车道2、合理组织左转车(1)设置专用左转车道(2)实行交通管制不准左转(3)变左转为右转(4)环形交通3、渠化交通组织4、调整交通组织交通语言包括道路语言和一切关于行的标记、符号、文字指示牌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道路语言。

道路语言是指道路上的交通标线、标示、交通标志和交通信号,还包括以物理形式出现的交通岛、分离岛和栅栏等物理渠化设施(一种特殊的“道路语言”)。

有路必须有道路语言,道路语言是道路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二)行人的交通组织1、交叉口人行道的宽度及行人的组织2、人行横道的设置(位置、形式、宽度、通行能力)3、人行天桥或人行地道三、简单交叉口设计1、交叉口的车道宽度一般采用 3.0~3.5米,平面交叉口一条进口车道的宽度宜为3.25m,困难情况下最小宽度可取3.0m;当改建交叉口用地受到限制时,一条进口车道的最小宽度可取 2.8m。

转角导流交通岛右侧右转专用车道应按设计速度及转弯半径大小设置车道加宽。

2、平面交叉口计算行车速度平面交叉口内的设计速度宜为路段的0.5倍-0.7倍。

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

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
精选ppt
中心岛半径应满足最小交织段长度的要求,否则无法完成交 织。
交织段长度所要求的中心岛半径Rd,近似地按交织段长度所围 成的圆周大小来推导
精选ppt
Rdn(l2 Bp)B 2 (m)
式中: n——相交道路的条数 l——相邻路口交织段的长度(m) B——环道宽度(m) BP——相交道路的平均路宽 由上式可知:环岛周围的路越多(应不多于6条),Rd就要 越大
三心复曲线
进出口曲线半径:
R进≦R中心-限制进环速度
R出≧R进-快速疏散
精选ppt
五. 环道的横断面
环道路脊线: 设在交织车道中间,与进口和 出口中线相连; 或设于机动与非机动之间;
环道排水: 内侧排水-中心岛设排水井 外侧排水-各路口适当位置设 排水井
精选ppt
第七节 交叉口的立面设计
交叉口立面设计(又称竖向设计): 是指设计行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及附近其它地面的合 理标高,达到行车舒适、排水迅速、与周围建筑物协调的目 的。
❖ 1.右转车道的长度
❖ (1)渐变段长度ld
ld
VA 3.6
B J
(m)
❖ J-侧移率(从行驶车道中心线移到右转车道中心线,按每秒钟横移1m计算)
❖ VA—路段平均车速(km/h) ❖ B —右转车道宽度(m)
精选ppt
❖ (2)减速或加速所需长度lb或la
lb(或la)
VA2 VR2 26a
点上的地面标高,计算出设计标高,标出相应的施工高度
设计等高线法:选定路脊线和标高计算线网,计算各点高程,
勾绘等高线,标出各点施工高度 优缺点:等高线法:能反映交叉口的立面形状,但施工不便
方格法:相反
二者结合:方格网设计等高线法

公路交叉口设计

公路交叉口设计
纵、横三方面都有良好的衔接,通常交叉口设在原有公 路的中心线上或中心线的延长线上。 • (4)观测交叉角,进行中线、纵断面和横断面测量。 • (5)若地形复杂时,为合理选择交叉口的位置和形式, 应详测交叉口处的地形图。测图比例可采用1:200~ 1:500,当范围较大时,也可采用1:1000。
2020/12/28
、地物和地质条件等因素。
• (2)根据相交公路的功能、等级、交通量、交通管理方式 、用地条件和工程造价等因素确定交叉形式。
• (3) 平面交叉选型应选用主要公路或主要交通流畅通、冲 突点少、冲突区小,且冲突区分散的型式。
• (4) 平面交叉几何设计应结合交通管理方式并考虑相关设 施的布置。
• (5) 平面交叉范围内相交公路线形的技术指标应能满足视 距的要求。
统图,并注明流向和坡度等。 • (4)平面交叉处的交通量较大时,应作渠化设计,即采用交通岛、
路面标线等设施疏导车流。
2020/12/28
(六)平面交叉口立面设计
• 1.交叉口立面设计的一般要求(略,见教材) • 2.交叉口立面设计的基本类型(基本6种) • 3.基本步骤:
绘平面图
确定范围
立面型式
绘等高线
• 因此,交叉道路的条数不超过5条为宜。 • (2)产生冲突点最多的是左转弯车辆。 • 因此,如何正确处理和组织左转弯车辆,是保证交叉口
交通通畅和行车安全的关键。
2020/12/28
减少或消除冲突点的措施有:
• (1)建立交通管 制
• (2)采用交通渠 化
• (3)采用立体交 叉
2020/12/28
2020/12/28
5、渠化设计
2020/12/28
(五)平面交叉的勘测设计要点

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 ppt课件

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  ppt课件
(二)左转车道设置方法 n 左转车道是在进口道左侧扩宽出的车道。 n 1.宽型中间带:当设有较宽中间带(一般不小于5m)时,将道口一定长度 的中间带压缩宽度,由此增辟出左转车道。
(二)左转车道设置方法
n2.窄型中间带:当设有较窄中间带(宽度小于5m)时,利用中间带后宽度不够, 可将道口单向或双向车道线向外侧偏移,增加不足部分宽度。
3、渠化交通组织
4、调整交通组织
2021/1/4
30
交通语言包括道路语言和一切关于行的标记、 符号、文字指示牌等。其中最重要的是道路 语言。
道路语言是指道路上的交通标线、标示、交 通标志和交通信号,还包括以物理形式出现 的交通岛、分离岛和栅栏等物理渠化设施 (一种特殊的“道路语言”)。
有路必须有道路语言,道路语言是道路不可 分割的重要部分。
三、按交通控制分类
无信号控制交叉口、有信号控制交叉口 (点控制、线控制、面控制)(定周期和不 定周期、手工控制和自动控制)
2021/1/4
11
2021/1/4
12
2021/1/4
道路工程
13
交叉口的类型及其适用范围
平面交叉口的形式: “十”字形,“T”字形及其演变而来的 X形、Y形、错位、多路交叉。
三、扩宽车道长度 n(一)右转车道长度 n 在进口道的右侧或同时在出口道的右侧拓宽右转车道。
(3)等候车队长度ls
ls nnl (m)
ln----直行等候车辆长度(m) n ----一次红灯受阻的直行车辆数
三、扩宽车道长度 n(一)右转车道长度 n 在进口道的右侧或同时在出口道的右侧拓宽右转车道。
道路工程
47
5-4 简单交叉口设计
一、交叉口的车道宽度
一般采用3.0~3.5米,比路段减小 0.25~0.5米。

道路勘测设计课件交叉口竖向设计

道路勘测设计课件交叉口竖向设计
针对夜间行车,应考虑照明设施的设置,确保驾驶员在夜间也能够清楚地观察到交 通情况。
满足排水要求
确保交叉口能够迅速排除雨水, 避免积水对交通造成影响。
在雨季期间,应考虑加强排水设 施的维护和检修,以确保排水系
统的畅通。
针对特殊的气候条件,如暴雨、 洪水等,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如 设置排水沟、雨水收集系统等,
在交叉口设置交通岛,可以引导车辆和行人安全通过交叉口,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安装交通标志和标线
根据道路勘测设计规范,在交叉口安装交通标志和标线,指示车辆和行人遵守交通规则,确保交通安 全。
04
交叉口竖向设计的案例分 析
案例一:某城市道路交叉口竖向设计
总结词
该案例介绍了一个城市道路交叉口的竖向设计,强调了设计过程中的细节处理和实际应用。
交叉口竖向设计是道路勘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道路交通效率和保障 交通安全具有重要义。
交叉口竖向设计的意义
提高交通效率
合理的交叉口竖向设计能够减少 车辆拥堵和延误,提高交通效率

保障交通安全
正确的交叉口竖向设计能够确保车 辆在交叉口处有足够的视距和明确 的行驶轨迹,从而减少交通事故的 发生。
满足排水要求
交叉口竖向设计要考虑到排水系统 的设置,以避免雨季时路面积水现 象的发生,保障交通安全。
交叉口竖向设计的基本原则
满足交通运行安全
交叉口竖向设计应确保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具有足够的视距 和清晰的行驶轨迹,同时要尽量避免车辆在交叉口处出现 拥堵和延误现象。
满足排水要求
交叉口竖向设计应考虑到排水系统的设置,以避免雨季时 路面积水现象的发生,保障交通安全。
考虑排水要求
在设计标高时,要充分考虑排水流向,确保雨水能够顺畅地排出交叉口,避免 积水现象。

道路立体交叉口设计92.pptx

道路立体交叉口设计92.pptx
特点: 行车安全-改进了左出的缺点 仍有左入 略有绕行
第3页/共61页
2)半直接式:又称半定向式匝道 (3)右出右进式:左转车辆都是右转弯驶出和驶入,在匝 道上左转改变方向,右侧合流驶入。
特点: 行车安全-消除了左进左出的缺点 绕行最长 跨线构造物多
第4页/共61页
3)间接式:又称环圈式 左转车辆先驶过正线跨线构造物,然后向右回转约270°达
第14页/共61页
Vk
L L0 C
(m/s)
式中 L——车长(m); L0——安全距离(m),一般L0=5~10m; C——制动系数(s2/m),一般C = 0.15~0.30 Vk——一般为40~50km/h。
(2)按匝道的不同形式选用 右转匝道:取中~上限值, 定向式匝道:取上限, 半定向匝道:用中值左右, 环圈式匝道:用下限值
▪ 加速车道:车辆从匝道驶入正线时加速所需的附加车道 称为加速车道。
▪ 1.变速车道的形式:
▪ 平行式
第32页/共61页
二、变速车道设计 ▪ 1.变速车道的形式:
▪ (1)平行式:在正线外侧平行增设的一条附加车道。
▪ 特点:车道明确,易于辨认,

行驶轨迹呈反向曲线,对行车不利
平行式变速车道端部应设渐变段与正线连接。
2.平面布置: 结构尺寸:
L/S=3; L=5-20m,一般取10m 水泥混凝土路面长度(收费站前后):L0 L0: 单向付费式:30,50m 双向付费式:25,40m
第13页/共61页
(二)匝道的设计速度 根据立交的类型、转弯交通量的大小以及用地和建设费用等 条件选定。
期望:主线的平均速度
一般:(50%-70%)V主
选择计算车速时的注意事项:

15种交叉口的概述与可视化演示

15种交叉口的概述与可视化演示

1. 15种交叉口的概述与可视化演示在城市道路交通中,交叉口是交通流量最密集的地方之一,也是交通管理和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类型的交叉口在不同的道路配置和交通流量下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和适用情况。

本文将对15种常见的交叉口进行概述与可视化演示,以便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各种交叉口的特点和设计原则。

2. 一字型交叉口一字型交叉口是最简单的交叉口类型之一,通常用于低交通密度的地区。

在一字型交叉口中,交叉道路只有一条,车辆可以直接穿过交叉口而无需改变方向。

这种交叉口的优点是交通流量较小、操作简单,适用于低密度住宅区或乡村道路。

3. 十字型交叉口十字型交叉口是城市道路中常见的交叉口类型之一,也是最基本的交叉口形式之一。

在十字型交叉口中,两条主干道路相交,形成了十字型的道路格局。

这种交叉口适用于一般城市道路交通,能够满足交通流量较大的情况下的车辆通行需求。

由于其简洁的设计,易于交通管理和控制。

4. T型交叉口T型交叉口是一种形状类似字母"T"的交叉口类型,通常用于主次干道路交叉处。

T型交叉口在城市道路交通中比较常见,能够有效地控制交通流量和车辆的通行。

T型交叉口的设计要求比较严格,需要考虑交通信号灯、左转车道和行人通行的设施,以确保交通安全和通畅。

5. Y型交叉口Y型交叉口是一种较为特殊的交叉口类型,通常出现在道路网络的连接处。

Y型交叉口的设计要求比较灵活,需要考虑到车辆的转弯和合流情况,以及交叉口周边的道路环境。

Y型交叉口的可视化演示有助于理解车辆通行路径和交通流动规律,提高交叉口的安全性和效率。

6. 环形交叉口环形交叉口是一种经典的交叉口设计形式,通过环形的交通流动方式来实现车辆的通行和转弯。

环形交叉口在城市道路交通中得到广泛应用,能够有效地控制交通流量和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率。

通过可视化演示,可以清楚地展示车辆在环形交叉口中的通行路径和交通流动方式。

7. 侧式交叉口侧式交叉口是一种相对比较复杂的交叉口设计形式,通过交叉道路的侧面连接来实现车辆的通行和转弯。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

3K2S *»5 ■5^3( >
J-5>
第一节平面交叉口
♦三.交叉口设计
3、交叉口缘石半径 (3) X型、Y型斜交型交叉口缘石半径应视交叉口交角形
状选用,在保证视距前提下,锐角的半径值宜小,钝角处 半 径值宜大,以利车辆行驶。
(4) 城市道路旧街进口道为一车道的,应适当加大缘石半
径,以便扩大停车线断面附近车行道路宽度,减少阻塞。
使横向的车辆停驶,这时,交叉口内的冲突点可从16 点骤减 为2点,即只有在绿灯中直行车辆与对向左转车产生 的冲突
点。若在交叉口进口道上设有左转车道,在红灯变 绿灯后, 车辆按“先左转后直行”的原则驶出停止线通过 冲突点,后 续的左转车可以在以后的直行车流的空档中穿 过,交叉口内 也可以很畅通。
但是,在我国城市干路的横断面大多采用机、非并行的 三 幅路形式,在路段中,机非分流交通组织较简单,到达 平面 交叉口时,机非混行,使交叉口的交通变得非常复杂。
第一节平面交叉口
♦二.平面交叉口车流的矛盾
♦ 1、分岔点、交汇点与冲突点 ♦分岔点 交叉口上的车流,在前进中有不同去向,
同一行驶方向的车辆,向不同方向分开行驶的地点, 称为分岔点(或称分流点)。
♦交汇点 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小的角度 向同
一方向汇合行驶的地点,称为交汇点(或称合流 点);
♦冲突点 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大的角度 (或
平面交叉口的事故率比路段小,但随着平面交叉口信 号 灯的自动化控制的推广,交警的减少,机动车数量 的增 长,车速的提高,可能平面交叉口的事故率会高 过路段 的。为此,当交通流量较大时,需要采取展宽 交叉口措 施弥补通行时间的不足(即“时间不足,空 间补”); 还要按车流前进的方向划分车道,以减少 相互干扰,提 高通行能力及安全性。

道路交叉口设计大全

道路交叉口设计大全
所以说,小半径交叉口不会给交通添堵,反而有利于疏堵。
《美国城市街道设计手册》规定,常规城市道路交叉口转弯半径是3~4.5米(10~15英尺),且在很多城市,转弯半径用了非常小的0.6米(2英尺),大于4.5米的转弯半径只会在极特殊情况下才会采用。
▲美国城市街道设计手册
美国波特兰市现有的城市道路交叉口转角半径最小的仅有0.72米。近年来新建或改扩建道路的转角半径多采用4.6米。根据《波特兰行人设计导则》的研究,认为当路侧有机动车停车带或自行车道的情况下,机动车右转的有效半径足够大,实际路缘石的半径最小可以为1.5米。
二是,转弯半径小于8米时,乘客明显感觉到弯道行驶带来的不舒适(横向力系数大于0.4);
三是,转弯半径小于9米时,车辆以较大速度行驶在弯道中也有侧滑风险。
转弯半径取值应在一定的合理范围,不能因为过分强调慢行而忽视安全或者造成交通拥堵。建议在一般情况下转弯半径建议取值不小于9米,特殊情况下应不小于6米。
▲阿布扎比街道设计导则
此外,在居住区或是有路侧停车的城市支路,可将交叉口进行缩窄设计,以减小行人过街距离,进一步降低车辆转弯速度、保障行人安全。
对中国绝大多数城市已建成的巨大型交叉口的瘦身改造,这些内容有很强的参考意义。
缩窄设计的交叉口长这样:
▲美国城市街道设计手册
▲芝加哥街道设计导则
▲波特兰街道设计导则
分离式菱形立交的适用条件主要包括:高速公路或快速路与主次干道的交叉;横向相交道路或匝道的左转流量较大;上下匝道方向车流无直行需求。
二、连续流交叉口
01
交叉口特点
连续流交叉口(Continuous Flow Intersection),又称Displaced Left-Turn Intersection,最早出现于墨西哥,但在美国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2006年4月,路易斯安那州巴吞鲁治市,美国第3个连续流交叉口竣工通车。美国某城市的连续流交叉口实景图:

道路交叉口设计大全

道路交叉口设计大全

道路交叉口设计要求1.交叉口交通组织方式(1)无交通管制:适用于交通量很小的道路交叉口;(2)渠化交通:使用交通岛组织不同方向车流分道行驶,适用于交通量较小的次要交叉口、异形交叉口和城市边缘地区的道路交叉口。

在交通量很大的交叉口,配合信号灯组织渠化交通,有利于交叉口的交通秩序,增大交叉口的通行能力;(3)交通指挥(信号灯控制或交通警察指挥):常用于一般平面十字交叉口;(4)立体交叉:适用于快速、有连续交通要求的大交通量交叉口。

2.基本类型及其特点来源:考试大交叉口按竖向位置可分为平面交叉与立体交叉两大基本类型。

3.平面交叉口设计(1)形式:十字交叉、X形交叉、丁字形(T形)交叉、Y形交叉、多路交叉、环形交叉。

(2)转角半径:根据道路性质、横断面形式、车型、车速来确定。

交叉口转角半径(3)人行横道:人行横道的设置要考虑尽可能缩小交叉口面积,减少车辆通过交叉口的时间,提高交叉口通过效率,将人行横道设在转角曲线起点以内;要尽量与车行道垂直设置,缩短行人横过车行道的时间;尽量靠近交叉口,缩小交叉区域,减少车辆通过交叉口的时间。

人行横道宽度决定于单位时间内过路行人的数量及行人过路信号放行时间,通常选用的经验宽度为4~10m,规范规定最小宽度为4m。

规范规定:机动车车道数4条或人行横道长度大于30m时,则应在道路中央设置安全岛(最小宽度为1m)。

当行车密度很大或车速很高,过街行人很多时,可考虑设立体人行过街设施——人行地道或天桥。

(4)停止线:停止线在人行横道线外侧面1~2m处,以保证行人通过时的安全性。

(5)交叉口拓宽:建议高峰小时一个信号周期进入交叉口左转车辆大于3~4辆时,增辟左转车辆的专用车道。

进入交叉口的右转车辆多于4辆时,需增设右转车辆的专用车道。

增设车道的宽度,可比路段车道宽度缩窄0.25~0.5m,应不小于3.0m;进口段长度一般为50~75m。

4.环形交叉口设计平面环形交叉口又称环交、转盘,在交叉口中央设置一个中心岛,车辆绕中心岛作逆时针单向行驶,连续不断地通过交叉口,这也是渠化交通的一种形式,使所有直行和左、右转弯车辆均能在交叉口沿同一方向顺序前进,避免发生周期性交通阻滞(相对于信号灯来管制),消灭了交叉口上的冲突点,提高了行车安全和交叉口的通行能力。

交叉口的立面设计66-70

交叉口的立面设计66-70
2013-11-20 2
交叉口立面设计的要求和原则
1、相同等级道路相交时,一般维持各自的纵坡不变,而改变纵 坡较小的道路的横坡度。
2、主要道路与次要道路相交时,主要道路的纵、横断面均维持 不变,而将次要道路双坡横断面,逐渐过渡到与主要道路纵坡 相一致的单坡横断面,以保证主要道路的交通便利。
2013-11方向背离交叉口。 4、交叉口范围布置雨水口时,一条道路的雨水不应流过 交叉口的人行横道,或流入另一条道路,也不能使交 叉口内产生积水。
2013-11-20
4
5、交叉口范围内横坡要平缓些,一般不大于路段 横坡,以利于行车。纵坡度宜不大于2%,困 难情况下应不大于3%。 6、交叉口立面设计标高应与周围建筑物的地坪标 高协调一致。
2013-11-20
5
交叉口的立面设计
交叉口立面设计的要求和原则 交叉口立面的基本类型 平面交叉口立面设计步骤 立面设计案例
2013-11-20
1
平面交叉口立面设计(也叫竖向设计)是交叉口几何 设计的主要内容之一,即通过调整交叉口范围内道路 纵坡和横坡,完成交叉口范围内各点的标高设计。 平面交叉口的竖向设计要同时考虑交通、排水和街道 景观的要求,做到有利车辆和行人交通安全、地面雨 水排放顺畅、与周边环境景观相协调。 交叉口的立面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交道路的 等级、交通量、横断面形状、纵坡方向和大小,以及 当地的地形情况。设计时首先应照顾主要道路的行车 方便,在不影响主要道路行车的前提下,也应适当改 变主要道路的纵、横坡,以照顾次要道路的行车方便。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我国绝大多数城市,右转机动车是不受信号相位限制的,即“随时右转”。这样做的优点是,右转通过能力非常大,右转车几乎很少排队拥堵;但缺点无疑是非常不利于行人和自行车过街。规定交叉口使用较小的半径,实际上只是限制了右转机动车的速度,降低了右转机动和过街行人之间因空间冲突产生事故的可能性,而右转车“随时右转”的这一特权,并没有改变,因此不会额外增加交通拥堵。
希望未来的城市道路真正实现行人和自行车优先,道路环境对行人自行车友好,邀请人们到户外来。
城市理想的交叉口应该是这个样子的:
●转弯半径很小;
●机动车右转速度很低;
●行人过街安全,必要时设安全岛;
●行人过街距离很短;
●行人过街绿灯时间充足;
●过街平顺无台阶无障障碍物。
二是,转弯半径小于8米时,乘客明显感觉到弯道行驶带来的不舒适(横向力系数大于0.4);
三是,转弯半径小于9米时,车辆以较大速度行驶在弯道中也有侧滑风险。
转弯半径取值应在一定的合理范围,不能因为过分强调慢行而忽视安全或者造成交通拥堵。建议在一般情况下转弯半径建议取值不小于9米,特殊情况下应不小于6米。
以上是近年来我国一些城市进行的交叉口改造工程,媒体报道时普遍采用了积极正面评价,说辞主要是“进一步优化了交通布局,提高了交叉口的安全性和通行能力,同时也美化了城镇环境”。这样的交叉口设计完全是从机动车角度出发,在传统大街区模式下,保证机动车快速通过交叉口或快速右转弯,避免交叉口堵死。
然而,这样的设计对过街行人和自行车非常不友好。首先,右转机动车速度过快,给行人和自行车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其次,行人自行车过街距离太长。最后,为了满足相交道路机动车的通过能力,行人过街的绿灯时间不够用。
(3)下面两图分别是北京和昆明某路口的过街行人和电动自行车。这样连续的人流和自行车,事实上会截断右转车流。也就是说,在城市核心区人流密集的交叉口,右转车想快也是快不起来的。因此,对城市核心区而言,小半径的交叉口固然会降低机动车右转的速度,但与较大半径的交叉口相比,不会带来额外的拥堵。
(4)小半径交叉口更有利于行人和自行车通行,因此可减少部分机动车出行需求,道路交通需求减少,也对拥堵有一定缓解作用。
其设计思想是将左转车流与对象直行车流的冲突点提前到路段,以减少主交叉口的冲突点,简化主交叉口信号相位,通过路中交叉口与主交叉口的信号协调控制实现交通流的“连续”。
02
交通组织设计
连续流交叉口的左转和直行车辆的交通组织方式不同于传统平面交叉口(见图)。
(1)左转车辆的交通组织分为三步,第一步,左转车辆在交通标志标线的引导下,进入专左车道,到达路中交叉口;第二步,在路中交叉口遇到红灯时等待,信号灯变绿后,左转车辆通过路中交叉口,进入位于对向直行车道左侧的CFI专用道,到达主交叉口;第三步,通过2个交叉口的信号协调控制,当左转车辆到达主交叉口时,以绿灯不停车通过实现左转。
一般菱形立交的2对匝道在横向道路上形成2个平面交叉口,分离式菱形立交与传统菱形立交的不同之处在于这2个平交口之间的交通组织,横向道路的左转和直行车辆进入道路左侧行驶后,左转车辆可自由驶入匝道,不受信号灯控制,匝道上的左转车辆可直接汇入干道车流,因而平交口信号灯无需设置左转相位。
02
交通组织设计
分离式菱形立交的交通组织设计如图2所示,2个平交口均由信号灯控制,信号相位设置为2相位。横向相交道路的右转车辆不受信号灯控制,可直接右转至匝道,与对向的左转车辆汇合;左转和直行车辆通过平交口后,进入道路左侧行驶,左转车辆可直接左转进入匝道,与对向的右转车辆汇合,直行车辆需通过平交口,继续进入道路右侧行驶。
04
交叉口设计建议
目前,我们在城市里见到的都是巨无霸型的交叉口,这些交叉口伴随宽马路诞生。而小转弯半径的交叉口,正是密路网、窄马路的衍生物。建议:
新建城市道路采用密路网的格局,交叉口需要采用更小的转角半径与之匹配;
对于已建成的巨无霸交叉口可结合道路改造工程进行瘦身改造;
将住建部《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中的规定“对于无非机动车道的转弯半径可采用10米,有非机动车道的转弯半径可采用5米”变成行业强制规定。
6、远期拟建为立体交叉的平面交叉口,近期设计应将平面交叉与立体交叉做出总体设计,以便将来改建。
7、平面交叉的交通管制方式:
主路优先:被交叉公路等级较低、交通量较小或相交公路中有一条为干线公路;
信号交叉:相交公路的功能和等级相同,交通量或行人数量很大;
无优先交叉:一般仅用于相交公路等级很低,交通量不大的情况。
转弯半径之所以取小,原因有这几个方面:
一是,小转弯半径能够强制降低车速,有助于安全;
二是,小转弯半径能够缩短行人过街时间,保护慢行;
三是,小转弯半径能够节省用地。
以上三种原因都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往往过犹不及,过小的转弯半径可能会产生以下不好的后果:
一是,半径过小,导致停车线比较靠前,随之人车谈判空间不足,加之最近一段时间礼让斑马线之风正兴,右转机动车拥堵问题凸显;
道路交叉口设计大全,超实用
01交叉口设计技术要求
1、交叉形式选择:
应根据各相交公路的功能、等级、交通量、交通管理方式,并结合地形、用地条件和投资等因素来选定。
高速公路:全部采用立体交叉
一级公路:少量采用平面交叉
二级以下公路:尽量采用平面交叉
2、平面交叉路线应为直线并尽量正交,当采用曲线时,其半径宜大于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
(2)直行车辆在主交叉口遇到红灯时等待,绿灯后行至路中交叉口,通过2个交叉口的信号协调控制,直行车辆连续通过主交叉口和路中交叉口。
较小转弯半径的交叉口长这个样子:
有人肯定要说,小半径的路口对行人自行车是友好了,但会不会加剧道路拥堵?
(1)由于城市交叉口的体型巨大,机动车通过所需时间也较长,导致信号相位周期长、交叉口利用效率低。因而,时常见到因抢道导致交叉口堵死的情形。交叉口瘦身后,空间变小,机动车通过用时缩短,信号周期也可相应减短,各交通方式更容易遵守规则,各行其道,空间利用效率增加,有助于缓解因无序冲突导致的拥堵。
所以说,小半径交叉口不会给交通添堵,反而有利于疏堵。
《美国城市街道设计手册》规定,常规城市道路交叉口转弯半径是3~4.5米(10~15英尺),且在很多城市,转弯半径用了非常小的0.6米(2英尺),大于4.5米的转弯半径只会在极特殊情况下才会采用。
▲美国城市街道设计手册
美国波特兰市现有的城市道路交叉口转角半径最小的仅有0.72米。近年来新建或改扩建道路的转角半径多采用4.6米。根据《波特兰行人设计导则》的研究,认为当路侧有机动车停车带或自行车道的情况下,机动车右转的有效半径足够大,实际路缘石的半径最小可以为1.5米。
如果未来城市道路格局从传统的大路网改变为密路网小街区,这样的交叉口设计也需要与时俱进,优先满足行人和自行车的过街安全和便捷性,这就需要减小交叉口的转角半径。
03
国际上普遍推荐采用较小的转弯半径
对小转弯半径的优势也有明确的研究和定性:越小的转弯半径,对过街行人越有利。小转弯半径优势明显:可以迫使机动车转弯时降低车速减少事故;有效缩小交叉口范围,减小行人过街的距离;增大步道在交叉口转角空间的面积;有利于交叉口处步道坡道的设置。
从互联网上找到几个交叉口瘦身改造的非常不错的案例,以期和大家共同探讨交叉口改造的可行性和实操性,展望未来:
▲改造前
▲改造后
▲改造前
▲改造后
▲改造前
▲改造后
(注:上面三个改造案例来自互联网)
05
国外四种典型交叉口设计
一、分离式菱形立交
01
立交特点
分离式菱形立交(Diverging Diamond Interchange),又称双交叉菱形立交,最早建于法国,2003年由Gilbert Chlewicki提出,并得到联邦公路管理局(FHWA)的重视和推广。法国某城市的分离式菱形立交实景图见图1。2009年6月,美国密苏里州春田市第一座分离式菱形立交竣工通车,至今全美已建成47座分离式菱形立交。
根据车道宽度要求看转弯半径
车辆转弯有轮差,所以转弯车道宽度要求一般稍大。以常规大巴公交车行驶为例,横向侧距取0.5米,则可以计算得出车道宽度和转弯半径的对应关系图如下。
图1转弯半径和最小车道宽度的关系
由上图可以发现,转弯半径小于9米时,车道宽度大于5米且递减值迅速增大。从安全角度和用地角度都可以认为,小于9米的转弯半径不够合理。
3、平面交叉一般应设在水平地段。紧接水平地段的纵坡,一般不应大于3%,困难地段不应大于5%,坡长应符合最小坡长的规定。
4、一、二级公路的平面交叉,应根据具体情况设置转弯车道、变速车道、交通岛和加铺平缓的转角。转向车道的宽度一般为3m,并根据该公路的等级设置适当的缓和过渡段。
5、各平面交叉口之间的间距应尽量大些,以便提高通行能力和保证安全。
传统规划以保障机动车出行的空间和速度为首要考虑,因此在过去几十年的城市规划和交通设计领域,不但马路宽、街区大,与之相配合的交叉口也主张采用较大的转角半径,甚至在大半径交叉口基础上额外渠化拓宽,以增加交叉口的通过能力,提高机动车直行和转弯的速度,以致于诞生了很多规模超大的巨型交叉口。
采用较大半径且渠化拓宽的交叉口,长这个样子:
分离式菱形立交的适用条件主要包括:高速公路或快速路与主次干道的交叉;横向相交道路或匝道的左转流量较大;上下匝道方向车流无直行需求。
二、连续流交叉口
01
交叉口特点
连续流交叉口(Continuous Flow Intersection),又称Displaced Left-Turn Intersection,最早出现于墨西哥,但在美国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2006年4月,路易斯安那州巴吞鲁治市,美国第3个连续流交叉口竣工通车。美国某城市的连续流交叉口实景图:
▲波特兰街道设计导则
欧洲城市道路交叉口普遍采用较小的转弯半径,英国的《街道设计导则》明确提出城市道路交叉口转弯半径为4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