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水利工程

合集下载

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提起都江堰水利工程,那可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一颗璀璨明珠,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至今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造福着一方百姓。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

它的修建,源于古代蜀地人民与水患的长期斗争。

在都江堰建成之前,岷江江水常常泛滥成灾,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都江堰水利工程主要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

这三大工程相互配合,巧妙地利用了当地的地形和水流特点,实现了自动分水、排沙和灌溉的功能。

先来说说鱼嘴分水堤。

它把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外江主要用于排洪,内江则用于引水灌溉。

鱼嘴的设计十分精妙,它的形状就像一条大鱼的嘴巴,前端尖尖地伸向江心。

由于内江处于凹岸,外江处于凸岸,根据弯道环流的原理,表层水流会流向凹岸,底层水流则流向凸岸。

这样,约六成的江水会自动流入内江,而剩下的四成则流向了外江,实现了按比例分水。

再看飞沙堰溢洪道。

这可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一个重要排沙设施。

当内江的水量超过一定限度时,多余的水就会通过飞沙堰溢到外江。

而且,飞沙堰还能利用水流的旋转离心力,将水中携带的泥沙和石块抛过飞沙堰,排入外江,有效地减少了内江的泥沙淤积。

宝瓶口进水口则是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

它是人工开凿的一个口子,其作用是约束进入成都平原的水量。

宝瓶口的宽度和深度经过精心设计,既能保证足够的水量灌溉农田,又能防止洪水泛滥。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在那个没有现代科技和工具的年代,他们凭借着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艰苦的劳动,创造了这一伟大的水利奇迹。

都江堰的建成,极大地改变了成都平原的农业生产条件。

源源不断的岷江水通过内江引入成都平原,使得这片土地成为了“天府之国”,物产丰富,人民安居乐业。

而且,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运行不依赖于外力,而是利用自然之力实现自我调节和管理,这在世界水利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

两千多年来,都江堰水利工程经历了无数次的自然灾害和战乱,但它始终屹立不倒,不断得到修缮和完善。

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
飞沙堰(14张)
宝瓶口
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是前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是人工凿成 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 离堆。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 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
岷江流域内先后建成有鱼子溪一、二级电站、映秀湾、太平驿和福堂坝引水式电站。但上述电站只有单一的 发电作用,没有供水功能,为了充分开发利用岷江水利资源,缓解成都平原供水供电不足的矛盾,促进四川经济 的可持续发展,2003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准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全 国人大九届三次会议将其列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十大标志性工程;2000年12月,水利部批准工程初步设计报 告;2001年2月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准工程开工建设并将其列于岷江上游,都江堰市西北9公里处。岷江是长江一级支流,源于四川与甘肃接壤的岷山 南麓,流经茂县、汶川、都江堰市、成都平原南部 ,在乐山接纳大渡河、青衣江,于宜宾汇入长江。
全长711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岷江上游水源丰富,径流主要有降雨形成,也有地下水和高山溶雪水补 给,流域汛期每年的6到9月。
枢纽建筑物主要由挡水大坝(大坝是钢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最大坝高156米)、溢洪道、引水发电系统、 冲砂放空洞、1#泄洪排砂洞、2#泄洪排砂洞组成。水库总库容11.12亿立方米,具有不完全年调节功能,库区面 积18.
工程构成
鱼嘴分水堤 飞沙堰
宝瓶口 都江堰截流
鱼嘴分水堤
“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位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 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关于都江堰水利工程研究报告范文

关于都江堰水利工程研究报告范文

关于都江堰水利工程研究报告范文一、引言。

朋友们!今天咱们就来唠唠都江堰这个超厉害的水利工程。

你想啊,在古代那时候科技啥的都不发达,可咱老祖宗就弄出这么一个神奇的水利工程,到现在还在用,这得多牛啊!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基本情况。

# (一)地理位置。

都江堰就在四川成都平原的都江堰市西侧的岷江上。

岷江这伙计啊,水量那是相当的大,就像个脾气暴躁的大汉,一到雨季就容易发大水,可是到了旱季呢,又变得抠抠搜搜的,水不够用。

# (二)工程构成。

1. 鱼嘴分水堤。

这鱼嘴就像个超级大的分水神器。

它把岷江分成了内江和外江。

外江呢,主要就是用来排洪的,就像家里的下水道一样,洪水来了就从这儿走。

内江呢,则是负责把水引进成都平原,灌溉农田。

鱼嘴这个设计特别巧妙,它是根据岷江的地势和水流特点来建的。

在枯水期,内江的水就会多一些,能保证农田有水灌溉;到了洪水期,大部分水就会被分到外江,这样就不会把成都平原给淹了。

2. 飞沙堰溢洪道。

飞沙堰就像是个保镖,守在内江的旁边。

它的作用可大了,不但能在洪水来的时候让多余的水溢出去,保证内江的水量不会太多,而且还能把水里的泥沙排出去。

它是怎么做到的呢?这就跟它的形状和水流的速度有关啦。

当洪水冲过来的时候,由于飞沙堰这里的坡度比较陡,水流速度加快,水里的泥沙就像坐过山车一样,被甩到外江去了,这样就不会让内江的河道被泥沙堵住。

3. 宝瓶口进水口。

宝瓶口就像是一个控制水流的阀门。

它的形状就像个瓶口一样,窄窄的。

这宝瓶口可重要了,它把内江的水进一步控制住,按照成都平原的需求来放水。

就好比水龙头一样,需要多少水就放多少水。

而且它还能挡住那些大石头啥的,不让它们进入灌溉的河道。

三、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历史意义。

# (一)农业方面。

在古代,农业可是国家的命脉啊。

都江堰建成之后,成都平原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从一个经常被洪水和干旱折磨的地方,变成了一个超级肥沃的大粮仓。

有了充足的水源,农民伯伯们就可以放心大胆地种庄稼了,什么水稻啊、小麦啊都长得特别好。

都江堰简介

都江堰简介

杩槎
杩槎是用长丈余、直径三四 寸之圆木三根,以篾索捆绑 而成。杩槎推臵江中,使槎 脚开张如鼎足形,据需要数 洞连成一线(杩槎单位,一 座俗称为一洞)。杩槎腰间 横作木架,木架上用石笼镇 之,使其深固不摇。其杩槎 迎水一面,自腰以下,用木 条纵横遮拦,外复以疏密两 层蔑笆障水,然后搬运粘土, 沿槎脚筑成一条小路宽的简 易拦水堰,实现断江截流。
宝瓶口
分水鱼嘴
外江Biblioteka 内江飞沙堰(一)三大主体工程
• 鱼嘴、飞沙堰、宝瓶口是都江堰渠首的三大主 体工程,在一般人看来可能会觉得平平常常、 简简单单,殊不知其中蕴藏着极其巨大的科学 价值,它内含的系统工程学、流体力学等,在 今天仍然是处在当代科技的前沿,普遍受到推 祟和运用,然而这些科学原理,早在二干多年 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中就已被运用于实践了。 这是中华古代文明的象征,这是我们炎黄子孙 的骄傲。
人字堤
人字堤,位于飞沙堰与离堆间,因堤形如“人” 字而得名。作用是护岸兼溢流,是内江的第三 道旁侧溢洪道,与宝瓶口、离堆和飞沙堰配合 运行,控制内江的洪水量。
卧铁
就地取材,维修费用低廉
• 都江堰岁修中,采用杩槎(用长丈余、直径三四寸之圆木 三根,以篾索捆绑而成)截江断流,采用笼石砌堰,工程 所需原料实行就地取材。 • 采用杩槎和竹笼维修好处 • (1)就地取材,节省资源与费用; • (2)技术简单,如搭积木,人人皆可操作; • (3)竹笼工程多为半透水结构,受水压力容易分散,故 能避免大的破坏,即使遭到一定破坏,也易于修复。
(二)其他附属设施
• 百丈堤 • 金刚堤
• 平水槽
• 人字堤
百丈堤
• 百丈堤,位于岷江左岸,上起观音岩,下至内江河口上游, 因长百丈而名。用竹笼装卵石筑成。百丈堤的作用是使鱼 嘴上游岷江左边的凹岸变成直岸,使江水顺流,以利鱼嘴 分水和排沙。洪水期,使主流指向外江,减轻洪水对鱼嘴 的冲力;枯水期,使主流指向内江,使内江取水量得到保 证。

介绍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作文500字

介绍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作文500字

介绍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作文500字《神奇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超级厉害的工程,那就是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在四川,那里可美啦!这个水利工程已经有好多年的历史了。

你们知道吗?以前那里经常发大水,老百姓的庄稼都被淹了,日子过得可苦啦。

但是后来有了都江堰水利工程,情况就大不一样啦!
这个工程有一个像鱼嘴一样的地方,它能把江水巧妙地分开。

还有飞沙堰,能把多余的沙子和石头排出去。

宝瓶口呢,就像一个大嘴巴,把水乖乖地引到需要的地方去。

都江堰水利工程真是太神奇啦,它让人们过上了好日子,我们要好好保护它哟!
《了不起的都江堰》
小朋友们,我来给你们讲讲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四川的人们总是被洪水困扰,一到下雨天就担惊受怕。

后来呀,出现了一群特别聪明的人,他们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

这个工程就像是一个巨大的魔法,把凶猛的江水变得乖乖听话。

工程里有一条长长的堤坝,就像一条巨龙卧在江面上。

江水冲过来的时候,巨龙就把水分成两半,一半流走,一半留下来灌溉农田。

还有一个很神奇的地方叫宝瓶口,水从这里流过,就像小朋友排队一样,整整齐齐的。

因为有了都江堰,农民伯伯种的粮食越来越多,大家都能吃得饱饱的。

我们要感谢那些修建都江堰的人,也要爱护这个了不起的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都江堰市西侧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

建于公元前256年,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现存的最古老而且依旧在灌溉田畴,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这项工程主要有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鱼嘴分水堤四六分水)、自动排沙(鱼嘴分水堤二八分沙)、控制进水流量(宝瓶口与飞沙堰)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

都江堰渠首枢纽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

三者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引水灌田,分洪减灾,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

鱼嘴分水堤:“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位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

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飞沙堰:“泄洪道”具有泄洪徘砂的显著功能,故又叫它“飞沙堰”。

飞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说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

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

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从万山丛中急驰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

古时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浇铸,以保一劳永逸的功效。

宝瓶口: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是前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

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离堆。

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

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一项传统的水利工程,它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境内,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之一。

这项工程的主要目的是在审判都江堰的水资源的同时,保护鱼类的生态环境和加强对洪水的防御。

工程历史都江堰水利工程始建于公元前256年,由当时的三星堆氏族首领李冰主持设计与建造,旨在解决当时的水灾问题。

工程采用了结合自然地理环境与人工筑堤的策略,将水流自然分配到灌溉区域,并用活动堤坝与积淀池进行水库管理。

整个设计是非常科学且适应性强的,考虑到了长期运行过程中的考虑及自然的变化。

值得一提的是,都江堰工程在这几千年的运行中保持了良好的运行状态。

在宋朝时期,为了提高水利设施的效率和质量,都江堰的上游和下游处加设了一个宝瓶口和蟹洲堰,进一步加强了工程的安全性,提高了效率。

同时工程的维护、疏通也逐渐成为周边的长江流域一个重要的维稳事务。

1975年,都江堰水利工程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2000年6月28日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工程结构都江堰水利工程总长度约50公里,主要可分为分水口、堰塞和灌溉沟渠三部分构成。

分水口分水口位于都江堰的主河道上,主要起到将成都平原数量庞大的水流分为两个分水系统的作用。

从这里分出的一部分水流被引至龙池,也就是上游积淀池,然后经过蟹洲口流出,供给成都平原地区进行灌溉用途。

另一部分水流则通过宝相口,也就是下游补库、补河口汇入大江口。

堰塞堰塞又被称作“公元前256年李冰堰”,总长约370米,紧贴着都江堰的下游,可视为都江堰水利工程中的“核心设施”。

堰塞主要是由大量的石头与碎石拼成的石坝,与寿池相连,于此调节水位,使水流平稳。

堰塞两侧的石堤可随需调节水位,同时该堰塞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石坝建筑之一,至今仍保持完好。

除此之外,堰塞还有其他一些辅助设施,例如洩洪孔、进水口、倒导坎等。

这些设施主要是为了加强堰塞的稳定性与防御性,防止水位升高款型变形,将水库边坡处的坡面稀土拦截,提高了施工质量。

都江堰水利工程介绍

都江堰水利工程介绍
冰率万余民工修建而成
在此之后,历代政府对都江堰进 行了维护和修建,使其功能更加 完善
2
工程结构
工程结构
都江堰水利工程由 三大主要部分组成: 鱼嘴分水堤、飞沙 堰溢洪道和宝瓶口
进水口
鱼嘴分水堤
鱼嘴分水堤位于岷江 上游的河口,因其形 状如同鱼嘴而得名。 它把岷江分为内外两 江,其中内江为主要 灌溉通道。在洪水期 ,鱼嘴分水堤能够有 效地将洪水导入外江 ,以防止内江的水位 过高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迄今为止, 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 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这一工程 主要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 和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组成,科 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 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 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 的"天府之国"
1
历史背景
历史背景
都江堰的创建,可追溯至公元前 256年左右,那时秦国蜀郡太守李
穿其中
4
世界遗产地位
世界遗产地位
1998年灌溉遗产委员会在摩洛哥的马拉喀什举行的 第20届会议上,都江堰被列入世界灌溉遗产名录
2018年4月,都江堰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2000年11月29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 遗产委员会上,都江堰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5
维护与保护
维护与保护
1 都江堰的维护和保护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 历代政府和民间组织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 力,确保都江堰的长久使用。其中包括定期 的清理河道、加固堤坝、维修闸门等措施, 以保证灌溉和防洪功能的正常发挥
工程结构
3
工程效益
工程效益
1
2
3
4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 创建,带来了巨大 的经济效益和社会

都江堰水利工程简介

都江堰水利工程简介

都江堰水利工程简介都江堰水利工程简介一、背景介绍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早的水利工程之一。

它由邓至、李冰等人于公元前256年至前251年历时6年修建完成。

二、工程目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成都平原的灌溉和防洪问题。

通过引江入蜀,使成都平原的农田得到充分灌溉,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同时,工程还起到了排涝和防洪的作用,有效减少了洪水灾害的发生。

三、工程规模1、都江堰水利工程主要包括蜀江引水、岷江引水两个渠道。

2、蜀江引水渠长约60公里,自蜀江源头引水至郫县县城,最终流入都江堰。

3、岷江引水渠长约28公里,自岷江源头引水至都江堰。

4、都江堰工程总引水量为1730立方米每秒。

四、工程特点1、都江堰水利工程采取堰坝式引水方式,主要由堰坝、引水渠和分水口组成。

2、堰坝由石坝和土坝组成,石坝采用了梯级式布置,以减少对水流的阻碍。

3、引水渠沿山脚修建,采用了凿石和开凿截梁两种方式,以适应地势的变化。

4、分水口处设置堰门和闸门,实现对引水量的调节和分配。

五、社会影响1、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使得成都平原农田得到了及时有效的灌溉,使农业生产大幅提高。

2、工程也起到了防洪的作用,保护了成都平原的居民免受洪水灾害的侵害。

3、都江堰成为了蜀地经济的重要支撑,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六、附件1、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设计图纸。

2、相关的水位监测数据和工程实施报告。

七、法律名词及注释1、水利工程:指以防洪、灌溉、发电和航运为目的,对河流、湖泊和海洋进行开发、改造和利用的工程。

2、引水渠:指将水从水源引入目标区域的渠道。

3、分水口:指将引入的水按需分配的地点。

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

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

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1、介绍1.1 工程概述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位于四川省成都市。

该工程由秦蜀两地之水,利用川西岷江的水源,经过分洪闸和引水渠将水引入成都平原,解决了该地区的水灾问题,同时为农田灌溉提供了稳定的水源。

1.2 工程历史都江堰水利工程始于公元前256年,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之一。

经过多次修缮和扩建,如今的都江堰已成为世界遗产,被誉为中国古代水利文化的瑰宝。

2、工程原理2.1 水源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水源主要来自川西的岷江,通过引流和分洪使岷江的水进入成都平原。

2.2 分洪管理为了保证都江堰的长期稳定运行,工程设有分洪闸,用以分洪和调节水流。

当岷江水位过高时,分洪闸自动打开,将多余的水流引入成都平原的渠道。

2.3 引水渠道都江堰水利工程建有多条引水渠道,用以将岷江的水引入成都平原的农田和城市。

2.4 灌溉系统都江堰水利工程通过灌溉系统,将引入渠道的水源分配到成都平原的农田,实现农田的灌溉和农作物的生长。

3、工程维护与保护3.1 维护措施为了保证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工程部门定期对工程进行巡视和检修,保障各个部分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2 工程保护都江堰水利工程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相关部门加强对工程的保护工作,确保其文化和历史价值得以保留。

附件:-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平面图和剖面图法律名词及注释:1、水利工程:指建设、改造和管理河流、湖泊、水库、地下水和河口海岸等水体的工程。

2、分洪闸:用以分洪和调节水流的水闸,主要用于确保水利工程不因水量过大而溃堤、淹没。

3、引水渠道:用以引导水流的人工水道,通常用于将水源从远处引入需要用水的地区。

参观都江堰水利工程心得总结

参观都江堰水利工程心得总结

参观都江堰水利工程心得总结都江堰水利工程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座用于利用水能进行农田灌溉的水利工程。

我有幸参观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古代智慧和人类对自然的掌控能力。

以下是我对参观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心得总结。

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境内,包括两项主要的工程,分别是分水工程和排水工程。

分水工程主要是利用都江堰渠和崇州渠将岷江水引入成华渠,经过调洪堰和泄水闸分流到成灌渠和黑水渠,最终进入灌溉区。

排水工程主要是通过灌溉区内安置的渠道将灌溉后的水流排出,保证农田的排水畅通。

参观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第一感受是惊叹于其巧妙的设计和细致的工艺。

都江堰渠和崇州渠的修建采用了水平、垂直和斜坡的结合,通过对地势和水流特点的巧妙应用,使得水流顺利地从源头引入灌溉区,实现了一座高山水利工程的壮丽场景。

同时,灌溉区内的渠道也经过精心设计,确保了灌溉水的快速排除,避免了农田积水和高温天气对作物的影响。

参观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第二感受是对古代劳动者的敬佩和赞叹。

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始于公元前256年,历经巨大的人力物力投入和数十年的建设,共耗费了100多万人的劳动力。

这些劳动者们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克服了重重困难,完成了这一伟大的工程。

正是由于他们的辛勤努力,都江堰水利工程才能够长期地为斗脉一带的农田提供稳定的灌溉水源,保障了丰收。

参观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第三感受是我们对水资源的珍惜和利用的思考。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源于古人智慧和对生活条件的需求,而如今,人们对于水资源的利用也愈发重要。

参观过程中,我们了解到都江堰水利工程仍然在发挥作用,为当地农田灌溉提供水源。

这让我想到了当前全球面临的水资源问题,古人智慧和对自然的掌控应该成为我们的借鉴,增强水资源的保护意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参观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最后感受是对于古代文化的怀念和传承的重要性。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水利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

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

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水利工程之一。

它以其独特的设计和卓越的水利工程原理闻名于世。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解决了当地的灌溉和防洪问题,也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原理进行介绍,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古老而伟大的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原理主要包括引水、分水和排水三个方面。

首先,引水是指将岷江水引入工程中,经过引水渠和分水堰,分别引入灌区和成都平原。

其次,分水是指在引水过程中,利用分水堰和分水闸,将岷江水分为主渠和副渠,分别用于不同用途。

最后,排水是指在灌溉过程中,将灌区的多余水排出,防止农田积水。

这三个原理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核心原理。

在都江堰水利工程中,最为重要的原理之一是引水原理。

这一原理主要是通过引水渠和分水堰,将岷江水引入工程中,然后分别引入灌区和成都平原。

引水渠是将岷江水引入工程的主要通道,它经过精心设计和施工,保证了水流的顺畅和稳定。

分水堰则起到了分水的作用,将岷江水分为主渠和副渠,分别用于不同的灌溉和生活用水。

这一原理的实施,使得岷江水得以有效利用,为当地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另外,分水原理也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引水过程中,利用分水堰和分水闸,将岷江水分为主渠和副渠,分别用于不同用途。

主渠主要用于灌溉,而副渠则用于供水和排水。

这种分水的设计,使得岷江水能够得到充分利用,既满足了农田的灌溉需要,又为当地的居民提供了清洁的饮用水。

分水原理的实施,使得都江堰水利工程成为了一项综合利用水资源的典范。

最后,排水原理也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灌溉过程中,多余的水需要得到排出,以防止农田积水。

为此,都江堰水利工程设计了一套完善的排水系统,通过排水渠和排水闸,将多余的水排出到岷江中。

这一原理的实施,不仅保证了农田的排水畅通,还有效防止了因灌溉而引起的水患,保障了农田的正常生产。

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

保农业灌溉和城市供水需求。
促进绿色发展
03
推广节水农业、生态农业等绿色发展模式,降低农业面源污染,
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科技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智能化监控与管理
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 实时监控、数据分析和智能管理。
新型材料与技术的应用
研发和应用新型材料与技术,提高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耐久性和安全 性。
都江堰的成功修建为成都平原的农业 生产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使 成都成为“天府之国”。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世界文化遗产,也 是中国水利工程的重要代表之一,具 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03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科学原 理
水文学原理
水的循环
都江堰利用水的循环原理,通过自然流动和人工引导,将水 从岷江引到成都平原,再通过灌溉渠道输送到农田。
工程的维护和修缮
定期检查与评估
对都江堰水利工程进行定期检查 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问
题。
维修与保养
定期进行保养和维护,确保工程设 施的正常运转。
应急抢险
建立应急抢险机制,应对自然灾害 等突发事件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影 响。
工程的管理经验和挑战
管理经验总结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管理经验表明, 科学规划、严格管理、持续投入 是确保工程安全和可持续运行的
宝瓶口:控制内江的进水量,满足灌溉 需求。
鱼嘴:将岷江分为内外两江,利用地形 实现排沙和分水功能。
飞沙堰:调节洪水流量,将多余的洪水 排入外江,同时将泥沙冲入外江。
工程的影响和意义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古代中国人民智慧 的结晶,代表了当时水利工程的最高 水平。
都江堰水利工程对周边地区的农业发 展和人口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也对整个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是我国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之一,始建于公元前256年,位于中国四川都江堰市。

整个水利工程覆盖了都江堰市和成都市的一部分地区,它的建设受到了中国古代哲学家、数学家和工程师的高度关注,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水利工程之一。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主要是为了解决当时成都平原地区常年干旱,缺水问题。

几千年前,大雪山脉高冷的地区,并没有人居住,而居住在平原上的人们,生活难以为继。

因此,为了改善这些民众的生活,引水工程就凭借中国古代工程师们的创造予以出现,并被视为中国的水利工程艺术的代表作。

都江堰水利工程总长达65.7千米,穿过了都江堰市到成都市,穿过崇山峻岭、流动的江河、沟壑和田间地头,沿途建有灌溉、排水、保护山体等70余处设施,当时用来传输涓涓细流的竹管,是我们现代平民渴求大量水源的关键,它的建造成就了历史的壮举,也为后世留下了一个伟大的遗产。

整个工程的建造遵循的是一种巧妙的设计理念,主要是通过水库、引水、灌溉系统,来收集、存储和分配水源。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引进了滋润下游农田的金沙江水,这为当地的农业和工业发展带来了莫大的改变。

在当时,水利工程的建设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

西蜀地形复杂,土石流灾害频繁,土质的松散性也是一个大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工程师采取了各种战略和技术,如旋转木材、石鼓法、木匠法等。

在实践过程中,工程师们的技能和耐性已经得到了提高,并留下了许多创造性的高地和壮观的实物遗产,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影响在近几百年间,对中国的农业、商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今天,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工程系统仍然在使用,为成都平原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有力的贡献。

因此,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一项世界级的水利工程,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拥有极高的地位。

它不仅在工程建设等方面走在了同一时代的前沿,同时也在灌溉和实践方面做出了有力的改变,让人们看到了一项重要的创造和发明。

《都江堰水利工程》课件

《都江堰水利工程》课件

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
推动农业文明发展
01
都江堰的建成使成都平原成为当时中国最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之一,为农业文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承
02
都江堰所在的成都平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
里产生了著名的蜀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彰显人类智慧与创造
03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它体现了人与自
建设中的困难和挑战
01
自然环境
岷江水流湍急,山势陡峭,建 设难度很大。
02
技术难题
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需要解 决如何稳定分水堤、如何控制 内江水量、如何防止泥沙淤积
等问题。
03
人力物力
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组 织难度很大。
建设成果和影响
01
建设成果
02
影响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成功,实现了对成都平原的水源控制,满足了 灌溉和防洪需求,促进了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
都江堰的水力发电功能不仅满足 了周边地区的电力需求,还促进 了能源结构的优化和环境保护。
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质改善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使 得岷江水质得到改善,减少了水 体污染,提高了周边地区的水环
境质量。
生态保护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注重生态 保护,通过植被恢复、水土保持 等措施,保护了周边地区的生态
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THANKS
法规制定
制定了《都江堰水利工程 保护条例》等相关法规, 为保护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
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自然灾害
都江堰水利工程面临地震 、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威胁 ,对工程的安全运行构成 潜在威胁。

建筑都江堰水利工程施工(3篇)

建筑都江堰水利工程施工(3篇)

第1篇在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岷江之畔,矗立着一座闻名遐迩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这座始建于战国时期的古老工程,历经千年风雨,至今仍发挥着巨大的水利作用。

都江堰水利工程施工,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

一、施工背景都江堰的修建,源于古代成都平原水旱灾害频发的现实。

岷江出山口处,地势由高山峡谷突变为平原,河床陡然开朗,坡度减缓,水流输送砂石的能力降低,产生大量淤积。

加之玉垒山阻碍江水东流,造成成都平原东旱西涝。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

二、施工过程1. 鱼嘴分水堤都江堰的主体工程之一,鱼嘴分水堤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

它位于岷江江心,将岷江分为内外两江。

西边为外江,俗称金马河,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为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2. 飞沙堰溢洪道飞沙堰溢洪道具有泄洪排沙的显著功能,是都江堰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

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飞沙堰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

3. 宝瓶口进水口宝瓶口进水口是都江堰的第三大工程,它连接内江和外江,起到调节水流的作用。

宝瓶口的设计,使得岷江的水流能够科学地分配到内江和外江,既保证了灌溉用水,又避免了洪水灾害。

三、施工特点1. 科学设计都江堰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地理、水文、地形等因素,实现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功能。

这种科学的设计,为都江堰的长期稳定运行奠定了基础。

2. 高质量施工都江堰的施工,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工艺和技术,确保了工程的质量。

同时,施工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避免了工程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

3.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都江堰的修建,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在工程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充分考虑了自然规律,使水利工程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

总之,都江堰水利工程施工,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都江堰水利工程——独奇千古 福泽万世

都江堰水利工程——独奇千古 福泽万世

都江堰渠首枢纽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

三者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引水灌田,分洪减灾,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

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位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是外江,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是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飞沙堰具有泄洪排沙的显著功能,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此外,飞沙堰巧妙利用离心力,将上游来的泥沙抛入外江,确保内江灌溉渠道的通畅。

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是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人工凿开的一个口子,是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

都江堰之所以千古不废,不仅因为工程技术高超,管理机制的不断完善也是重要原因。

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历代都江堰治水者上下求索,励精图治,探寻都江堰的最佳布局和工程构造,促进了都江堰治水技术和制度的不断发展,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竹笼” “杩槎” “羊圈” “干砌卵石”等堰工技术和岁修制度,总结出“三字经” “六字诀” “八字格言”等治水原则和治水理念,孕育出极具魅力、内涵丰富的治水文化。

新中国成立之后,都江堰水利工程迎来了飞跃发展,先后实施了渠首整治、渠系调整、闸群配套、平原及丘陵灌区扩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已经发展成为引、蓄、提相结合的特大型水利工程系统,灌溉面积由282万亩扩大到目前的1091万亩,供水区范围涵盖成都市在内的7市37县(市、区)。

2000年,都江堰水利工程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都江堰水利工程简介

都江堰水利工程简介

二 效用
• 都江堰工程的主要作用是引水灌溉和防洪,另外也兼具水运和城市供水的功能。它将岷江水一分为二,引一部分流 向玉垒山的东侧,让成都平原的南半壁不再受水患的困扰,而北半壁又免于干旱之苦。几千年来,岷江在这里变害 为利,造福农桑,将成都平原变成“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天府之国”[2],并进而促进了整个四川 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都江堰初成时以航运为主、灌溉为辅。《史记·河渠书》记载,“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利用溉浸, 百姓飨其利。”[3]岷江和长江因之得以通航,岷江上游盛产的木材还可以漂运成都,使得成都从秦朝时起便成为蜀 地交通的中心。 除了水运之利,都江堰于农业灌溉的效益随着灌溉渠系的发展愈加为世人所倚重。岷江左岸水源流出宝瓶口至玉垒 山东侧之后,沿李冰开凿的两条干渠流向成都。西汉时,蜀郡太守文翁新开一条干渠将岷江水引至成都平原东部。 东汉时,“望川原”上“凿石二十里”,使灌渠延伸过现在双流的牧马山高地。同时岷江右岸的引水渠系在李冰时 代开辟的羊摩江基础上不断向成都平原西南部延伸发展。经过上百年开发,到汉朝时都江堰灌区已经从秦朝时的郫 县到成都一线,发展到彭县、广汉、新都一带,灌溉面积达“万顷以上”(汉朝1顷约合今70亩)。《汉书·地理志》 提到成都平原时称“民食稻鱼,无凶年忧,俗不愁苦”。到唐朝时,益州大都督长史高俭广开支渠,此后灌区渠系 经过多次整修愈加繁密,灌田面积继续扩大。都江堰的功效从此转为以农田灌溉为主。 宋朝时都江堰灌区又有显著发展,据王安石的《京东提点刑狱陆君墓志铭》可知,当时灌区至少已达1府、2军、2 州共12个县,其中仅陆广负责的灌区就有1.7万顷(约合今137.7万亩)。清朝时,灌溉范围达到14个州县约300万 亩。到了民国时期,1937年(民国二十七年)统计的灌溉面积为263.71万亩;1938年(民国二十八年)出版的 《都江堰水利述要》记述受益于都江堰的田地“计有川西14县之广……约520余万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续扩建和改造都江堰的灌溉系统。1960年代末,灌溉面积达到678万亩;到1980年代初, 灌区扩展到龙泉山以东地区并建成水库近300座,灌溉面积扩大到858万亩;此后进一步的灌区改造将灌溉区域扩大 到1000多万亩,总引水量达100亿立方米,使之成为目前世界上灌溉面积最大的水利工程。 •

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四川都江堰市城西,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2200多年来,至今仍然连续使用,仍发挥巨大效益,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都江堰渠首工程主要有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

目前灌溉面积已达40余县,1998年超过一千万亩。

都江堰附近景色秀丽,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和灵岩寺等。

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较大的支流,发源于四川北部高山地区。

每当春夏山洪暴发之时,江水奔腾而下,从灌县进入成都平原,由于河道狭窄,古时常常引起洪灾,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

灌县岷江东岸的玉垒山又阻碍江水东流,造成东旱西涝。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李冰任蜀郡太守(太守相当于现在的专员,或大于专员,小于省长),他为民造福,排除洪灾之患,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的主体工程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达到了引水灌田、变害为利。

为此,李冰在其子二郎的协助下,邀集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岷水东流的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

在无火药(火药发明于东汉时期,即公元25年至220年间)不能爆破的情况下,他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热涨冷缩的原理),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

(低水位每秒流速3公尺,高水位每秒流速6公尺)因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李冰父子率众又在离玉垒山不远的岷江上游和江心筑分水堰,用装满卵石的大竹笼放在江心堆成一个狭长的小岛,形如鱼嘴,岷江流经鱼嘴,被分为内外两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都江堰市西侧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

建于公元前256年,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现存的最古老而且依旧在灌溉田畴,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目录简介工程构成鱼嘴分水堤:飞沙堰:宝瓶口:灌区经济概况历史沿革地理景色人文环境璀璨明珠分水提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工程数据展开简介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这项工程主要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鱼嘴分水堤四六分水)、自动排沙(鱼嘴分水堤二八分沙)、控制进水流量(宝瓶口与飞沙堰)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

1998年灌溉面积达到66.87万公顷,灌溉面积已达40余县。

人们为了纪念李冰父子,建了一座李冰父子庙,称为二王庙。

工程构成都江堰渠首枢纽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

三者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引水灌田,分洪减灾,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

鱼嘴分水堤:“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位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

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飞沙堰“泄洪道”具有泄洪徘砂的显著功能,故又叫它“飞沙堰”。

飞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说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

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

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从万山丛中急驰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

古时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浇铸,以保一劳永逸的功效。

宝瓶口: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是前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

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离堆。

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

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

灌区经济概况都江堰是由渠首枢纽、灌区各级引水渠道,各类工程建筑物和大中小型水库和塘堰等所构成的一个庞大的工程系统,担负着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区7市(地)36县(市、区)1003万余亩农田的灌溉、成都市50多家重点企业和城市生活供水,以及防洪、发电、漂水、水产、养殖、林果、旅游、环保等多项目标综合服务,是四川省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水利基础设施,其灌区规模居全国之冠。

历史沿革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在位期间,蜀郡郡守李冰率领蜀地各族人民创建了都江堰这项千古不朽的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

最伟大之处是建堰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

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

都江堰工程至今犹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灌区范围的扩大,从1936年开始,逐步改用混凝土浆砌卵石技术对渠首工程进行维修、加固,增加了部分水利设施,古堰的工程布局和"深淘滩、低作堰",“乘势利导、因时制宜”,“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等治水方略没有改变,都江堰以其“历史跨度大、工程规模大、科技含量大、灌区范围大、社会经济效益大”的特点享誉中外、名播遐方,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都江堰水利工程成为世界最佳水资源利用的典范。

地理景色都江堰渠首三大主体工程修建在岷江出山口处。

这里群山环抱,大江中流,气势恢宏,景色绝佳。

堰功人物,代代相济;文人墨客,多会与此。

都江堰附近景色秀丽,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灵岩寺,翠月湖,紫坪铺等。

人文环境都江堰灌区是四川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是四川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带。

“物华天宝,地杰人灵”,历史上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灌区内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都市华彩及城镇风光,异彩纷呈,美不胜收。

灌区水利,星罗密布,各展风韵,各具特色,令人赏心悦目,“人民渠、东风渠、三合堰、通济堰,碧水荡伯;黑龙滩、三岔湖、鲁班水库,湖光涟滟;龙泉洞穿,天工开物,灵水泉涌”。

全灌区呈现出“长龙地上走,银河天际流;彩虹起深谷,高峡出平湖”的壮丽图景。

璀璨明珠都江堰不仅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技术的伟大奇迹,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

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

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

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杰作。

都江堰渠首的三大主体工程:分水提[1] 把岷江水一分为二(1)“飞沙堰”溢洪道把多余的洪水和流沙排入外江(2)“宝瓶口”引水口自行调控的节制问,是自流灌溉渠系的总开关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较大的支流,发源于四川北部高山地区。

每当春夏山洪暴发之时,江水奔腾而下,从灌县进入成都平原,由于河道狭窄,古时常常引起洪灾,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

灌县岷江东岸的玉垒山又阻碍江水东流,造成东旱西涝。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李冰任蜀郡太守(太守相当于现在的专员,或大于专员,小于省长),他为民造福,排除洪灾之患,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的主体工程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达到了引水灌田、变害为利。

为此,李冰在其子二郎的协助下,邀集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岷水东流的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

在无火药(火药发明于东汉时期,即公元25年至220年间)不能爆破的情况下,他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热胀冷缩的原理),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

(低水位每秒流速3公尺,高水位每秒流速6公尺)因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李冰父子率众又在离玉垒山不远的岷江上游和江心筑分水堰,用装满卵石的大竹笼放在江心堆成一个狭长的小岛,形如鱼嘴,岷江流经鱼嘴,被分为内外两江。

外江仍循原流,内江经人工造渠,通过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

为了进一步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在分水堰与离堆之间,又修建了一条长200公尺的溢洪道流入外江,以保证内江无灾害,溢洪道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故取名“飞沙堰”。

飞沙堰的设计运用了回旋流的理论。

为了观测和控制内江水量,又雕刻了三个石桩人像,放于水中,让人们知道“枯水(低水位)不淹足,洪水(高水位)不过肩”。

还凿制石马置于江心,以此作为每年最小水量时淘滩的标准。

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提起都江堰水利工程,不得不提起紫坪铺水利工程。

紫坪铺水利工程位于岷江上游,都江堰市西北9公里处。

岷江是长江一级支流,源于四川与甘肃接壤的岷山南麓,流经茂县、汶川、都江堰市、成都平原南部,在乐山接纳大渡河、青衣江,于宜宾汇入长江。

岷江全长711公里,流域面积135881平方公里。

岷江上游水源丰富,径流主要有降雨形成,也有地下水和高山溶雪水补给,流域汛期每年的6到9月。

岷江流域内先后建成有鱼子溪一、二级电站、映秀湾、太平驿和福堂坝引水式电站。

但上述电站只有单一的发电作用,没有供水功能,为了充分开发利用岷江水利资源,缓解成都平原供水供电不足的矛盾,促进四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03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准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全国人大九届三次会议将其列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十大标志性工程;2000年12月,水利部批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2001年2月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准工程开工建设并将其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

紫坪铺水利枢纽是以灌溉和供水为主,兼有发电、防洪、环境保护、旅游等综合效益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其永久建筑物按100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

工程于2002年11月下旬截流;2005年11月01日第一台机组发电;2006年12月工程完工。

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静态总投资64.33亿元,总投资69.76亿元。

枢纽建筑物主要由挡水大坝(大坝是钢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最大坝高156米)、溢洪道、引水发电系统、冲砂放空洞、1#泄洪排砂洞、2#泄洪排砂洞组成。

水库总库容11.12亿立方米,具有不完全年调节功能,库区面积18.16平方公里,回水长26.5公里。

电站装机4台单机190MW的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760MW,提高枯水期都江堰灌区1008万农田灌溉供水保证率,每年枯水期增加灌溉供水量4.37亿立方米,可为远景毗邻灌区的314万农田灌溉提供用水。

工程建成后,除保证向成都市提供20立方米/秒的环境用水外,还将向成都市的供水量由目前的28立方米/秒增加至50立方米/秒,年还增加供水量3亿立方米。

利用水库的蓄水滞洪调节作用,可将岷江上游100年一遇洪水消减至10年一遇下泻,基本解除金马河段洪水威胁。

紫坪铺电站年发电量34.17亿千瓦/时,为川西电网提供比较经济的调峰调频电能。

同时实现防洪、拦沙等效益,保护都江堰工程不受损坏。

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的修建,可以有效调节岷江水量,发展都江堰灌区面积,提高灌溉用水保证率,缓解包括成都市在内的成都平原供水供电不足的状况,提高岷江中游和成都平原的防洪标准,从而对这一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工程数据坝顶高程:884米 ;趾板基础高程:728米;最大坝高:156米;坝顶长度:663.77米;坝顶宽:12米;正常蓄水位:877米;相应库容:9.98亿立方米;汛期限制水位:850米;总库容:11.12亿立方米;调节库容:7.74亿立方米;调洪库容:5.38亿立方米;防洪库容:1.66亿立方米;库区面积:18.16平方公里;电站尾水长:26.5千米;校核洪水位:883.1米;1000年一遇洪峰流量:12700立方米/秒;装机容量:4台19万千瓦机组,总装机76万千瓦; 多年平均发电量:34.17亿度;坝址以上流域面积:22662平方公里;坝址以上多年平均流量:469立方/秒;坝址以上年径流量总量:148亿立方米;动态投资:72亿元人民币;静态投资:62亿元人民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