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材料1(合集5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优秀教案(共5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优秀教案(共5篇)第一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优秀教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朗诵诗歌并理解诗歌的内容。
2、品析诗歌语言,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培养学生对古诗文语言初步的鉴赏能力。
3、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博大胸怀。
教学重点:反复吟诵,把握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情感,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中教学难点:对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理解教学流程:一、导入(2')背古诗《春望》导入课题,(PPT出示课题)二、诗歌学法指导(1')问:学习古诗我们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呢?1、析诗题2、知作者3、想画面(故事)4、品语言5、悟情感三、分析诗题、简介作者1、简介作者2、解析诗题:(板书课题)(1)“为”的读音,(2)“为-----所”被动句式(3)歌行体歌行体,它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可以说是句式整齐的“自由体”诗。
(4)从诗题看,这首诗写了什么事?你觉得作者会抒发什么感情?四、初读,知内容。
过渡:带着这些猜测,让我们来读这首诗——1、师范读,生画出朗读节奏,并注意把握重音和停顿2、学生试读:(正音,纠正朗读中的问题)思考:你读到了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秋风破屋的不幸)你能不能用几个词或短句概括诗人都遭遇了那些不幸吗?例:秋风破茅屋指导归纳:秋风破茅屋群童抱茅去丧乱长夜苦五、默读,想画面。
(配乐)过渡:很好。
那么大家能把刚才概括的内容描述出来吗?在前三节中找出你喜欢的一节读一读,边读边想象,然后描述出在你大脑里浮现的画面例:略(PPT)六、自读,品语言。
过渡:之所以能在我们的大脑里浮现出一个个画面,那是因为诗中那些生动传神的词,然我们一起来欣赏他们——1、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很精彩的字、词、句进行赏析。
并在班内交流2、对比阅读:卷我屋上三重茅吹我屋上三重茅(“三”是虚数,“几”的意思,那你认为在这里究竟表示多还是少,为什么?)布衾多年冷似铁布衾多年冷似冰七、品读,悟情感。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
《茅屋为秋天所破歌》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课出自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30课的《诗五首》,是该单元的重点篇目之一,在整本教材中属于必考部分。
本篇目属于诗歌课程,要求全诗背诵,全诗共四段,6个生字词,20个注释。
本课的《诗五首》俱是借景抒情或遇事感怀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其中情感特征最为炽烈、内涵最为深刻的一首。
本诗是诗圣杜甫的名篇,千古传诵,学习本诗,学生对诗歌的形式和特点会有进一步的了解,也对我国古典诗词的名篇多了一份认识,学生还能在逐步感受杜甫忧国忧民、克己为人的博大胸襟的过程中,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陶染。
二、学生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古诗古文有所了解,经过之前对文言文的学习后,他们基本能掌握字、词、句的分析方法。
另外,该阶段的学生处于青少年的叛逆期,性情上总体呈急躁,追求新事物,但是他们在这个时期也是追求知识,学习能力超强的阶段,而且大部分同学虽然觉得语文枯燥无味,但他们对诗歌却情有独钟。
所以,针对抓住学生要求创新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多媒体综合运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较为先进的教育技术向学生展现知识,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及思考趋向。
而针对大部分同学对诗歌学习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地进行诗歌知识延伸,扩充内容,也让学生增加见识。
另外由于他们是在较为丰衣足食的年代中成长起来的,为了拉近学生与诗歌的距离,在第一课时将阐述诗歌的背景以及诗人的经历。
三、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1.读写积累:通过查看注释或运用翻阅工具书等,能够准确读出“罥”、“俄顷”、“布衾”、“突兀”、“广厦”、“俱”等字词,并能够正确地默写。
2.关于诗歌:通过讲述诗歌后,学生能够掌握一些诗人的个人信息,并且能够较准确地理解诗歌的意思。
技能性目标:1.诵读诗歌:通过朗读,学生能够把握好该诗歌的朗诵,并且能够在课后进行背诵。
2.分析诗歌:通过讲解后,学生能够掌握“为”、“俱”等字词的多种意思以及“俄顷”、“布衾”、“突兀”、“广厦”等词语的准确意义,另外,学生能够在引导下对诗歌的词句进行翻译,并掌握一些翻译技巧。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一、引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朴素自然、清新淡雅,深得人们的喜爱。
读完这首诗后,我们不仅会感受到诗人博大的爱国之情,更能够领悟到诗人非凡的人生智慧。
二、背景知识为了更好地理解这首诗歌,我们需要了解一些背景知识。
王之涣是唐代诗人,曾任官权丞相府翰林学士等职务,是唐朝文坛上杰出的诗人之一。
在他的诗歌创作中,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情怀,抒发了对民生、社会现实等问题的关注。
三、文本分析1. 诗歌结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共三十二个字,其中十六个字为第一句,另外十六个字为第二句。
整首诗歌用完全押韵的方式表达出了诗人的思想和感情。
2. 内容分析第一句“八月秋高风怒号”,这里的“八月秋高”是形容秋天的季节特征,用诗情画意的手法描绘出了秋风猛烈的狂吼,表达了自然界的威力。
第二句“卷我屋上三重茅”,“三重茅”是指用三层茅草覆盖的屋顶,这里表现出诗人家园被自然力量所折磨的状况。
而“卷我”则是意味突然的、不可控制的来袭。
这样一个简短的前两句,诉说了自然界强大的力量对待一个人们所居宅邸的毁极哀歌。
第三句和第四句“黄色悲痕阳春冷画屏”,表现出在这样一种困境下的哀思之情。
在这里,诗人通过“黄色悲痕”描绘出受损房屋的颓废景象,同时在“阳春冷画屏”中,诗人也借助传统绘画艺术中的手法表达了对美好家居的留恋之情。
第五句“轻罗小扇扑流萤”,在这里,诗人转而观察自然中的昆虫萤火虫,表现出诗人顽强向上的态度,虽然他身处困境,但他通过寻找美好,表现出对生活的坚韧和勇气。
最后一句“天阶夜色凉如水”,是诗歌中最为深刻的一句。
在这句话中,诗人通过描绘秋夜中的凉爽之意,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之美。
四、意义深远诗歌所传达的意义是无限的。
从叙述一个茅屋被破的细节升华到对自然界的赞美,对民生的思考,以及对生活的领悟,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关照和思考,展现了他丰富的内心世界,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启发和启示,促使我们思考人生的真谛。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下面这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是之前在上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写的,今天来分享给大家。
一、教学目标设计:①揣摩诗歌语言。
②品味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③进行朗读训练。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抒情诗,最能体现出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在制定的三个学习目标中,应该以“朗读训练”为重点(当然,也是难点)。
无论是为深入理解体味本诗,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的指导训练。
教学大纲中也要求诵读古典诗歌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无论是为深入理解体味本诗,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的指导训练。
教学大纲中也要求诵读古典诗歌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
经过考虑,我决定以“朗读训练”为切入点,再附以“揣摩语言”的方式,进而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四、教学用具设计、实验教材设计或多媒体展示资料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根据教学过程,随堂使用。
(具体见“教学过程”。
)五、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一)讲课之前的“开场白”设计新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提出“要重视师生之间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注:由于进行优质课讲课比赛,采取易校讲课的方式。
我的授课地点是胶州一中。
学生是高二年级。
我执教的是高三年级的课文--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讲课之前实行抓阄,老师学生互不见面。
怎样跟学生快速沟通,并激发其学习兴趣,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和学的任务,为此,我决定临时来一段“开场白”。
)临近上课还有一分钟,教师微笑着用平和的语气给学生说这样一段话:“同学们好,我姓张,来自胶州三中。
三中是一所新学校(注:2000年5月由胶州师范学校改制办普通高中),我们很注重向先进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学习。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寇芳一,说教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属于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一篇课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古风,写出了作者屋破漏雨,心忧天下的心境。
吟出了身处漏雨茅屋而心系“天下寒士”的情怀。
因此,学习本诗,有利于进一步掌握歌行体形式自由、语言流利、格调奔放的特点,并对前后两首诗在句式、叙事、抒情、风格等方面进行比较。
本诗结构明晰,语言质朴传神,感情深沉浓郁,适合诵读,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感悟,便于在诵读中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说学情学生在学习本诗前已接触过不少古诗词,掌握了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如知人论世、诵读、鉴赏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
在八年级学生还学过杜甫的三首诗《望岳》、《春望》、《石壕吏》,对杜甫其人、其诗风格有所了解。
特别是他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给学生留下过深刻的印象。
本诗语言质朴,字词的理解结合课下注解可以完成。
因此,学习本诗,只要教师遵循诗教的一般原则,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正确引导、适时点拨,便能比较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估计学生在初读课文时会出现字音、节奏、语气、语调、感情的把握不够好,通过老师逐步指导并作示范朗读,方能达到诵读要求;在归纳第三节文意时,需要充分的讨论和引导;品味语言时,老师的示例很重要。
三、说目标对古诗文的教学,新课标有明确的表述:“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教材单元编排中要求“品味古诗文名句的思想感情,结合亲身体验加深理解”,《教师用书》单元说明书中提出“注重诵读教学,在诵读中体会语感,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注重课堂讨论,在讨论中使学生互相启发,纠正偏颇,弥补缺漏;注重读写结合……”根据新课标要求,单元教学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以下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②了解歌行体的特点③理解诗歌内容2、过程和方法目标①掌握诵读古诗的方法②品味诗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关心人民疾苦、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重点:①有感情地诵读课文②品味语言难点:①品味语言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四、心有灵犀一点通——觅径探幽说教法、学法1、教法情境创设法指导朗读法点拨教学法2、学法探究法讨论法五、说过程(一)知人论世入情境(情境导入)1、展示浣花溪公园诗歌大道照片,配以解说、引出杜甫2、展示草堂照片,引导学生说说对杜甫的了解。
《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一. 教材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所作,被收录在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中。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身处茅屋,遭受秋风破坏的景象,表现了诗人身处困境,仍关心国家百姓的高尚品质。
整首诗以叙事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展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唐诗,对唐代诗歌的风格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正确地朗读、背诵这首诗;能够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诗句,培养学生感受诗歌意境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诗人的情感。
2.难点:深入理解诗人的忧国忧民情怀,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朗读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的插图,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歌内容;运用音乐,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杜甫的画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杜甫诗歌,激发学生对杜甫的了解和兴趣。
2.朗读诗歌:让学生多次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3.解析诗歌: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5.说诗人的情怀:引导学生从诗歌中体会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6.总结课堂: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思想内涵和杜甫的高尚品质。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篇目:《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时数:1课时(45分钟)教材版本: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适用对象:初中八年级学生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边塞诗的文学特点和主题思想,增进对唐诗的鉴赏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古人的尊重和热爱。
2.通过学习本课诗歌和其作者白居易,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格素养和道德价值观念,提升情操修养和审美水平。
3.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方式和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和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重难点:1.识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歌内容和文学特点。
2.分析白居易诗歌创作中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哲学,并能够对诗歌进行合理的解读。
三、教学内容与流程:1.导入环节:学生分组朗诵唐诗,并结合图片或视频资料展开讨论分享,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情感共鸣和阅读兴趣。
2.课堂讲解:介绍唐代边塞诗的文学特点和主题思想,分析本课文学形式和艺术手法。
3.诗歌朗读:老师带领全班同学朗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温馨感人的朗读既展现了诗歌的魅力,也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
4.诗歌分析:让学生自己分组完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读后感,提炼每个小组的精华,再进行互相交流,合理评价,并表达自己的见解。
5.扩展拓展:让学生创作一首回应《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新诗,可以自由发挥,从不同角度和主题出发,展现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课堂讲解、朗读、讨论分享、小组合作、诗歌创作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使学生在多样化的教学过程中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升。
五、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可以评价学生对唐代边塞诗的认识和理解,对本首诗歌的鉴赏能力,以及课堂合作和创新思维能力的表现。
同时,教师应该把握机会引导学生,使他们从诗歌中领悟人类生命价值和情感体验,加强自我领悟和情感教育,促进心灵的成长和健康发展。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课程背景本教学内容是对唐代诗人李白的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进行解读和鉴赏。
课程适用于高中语文教师进行课堂讲解,也适用于对唐诗欣赏感兴趣的读者。
二、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会:•了解李白及其代表作的背景和特点;•理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文学价值与意义;•掌握赏析唐诗的方法与技巧。
三、教学准备•准备幻灯片展示相关唐代史事和文学背景;•打印李白《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歌,方便学生跟踪阅读;•为学生提供相关参考文献,如唐诗《春夜喜雨》、《将进酒》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课程开始,教师可以用以下问题引入:•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一些情境或场景会让你感受到“一片苍茫,无边落木,萧萧下雨,不见人影,十年一梦,琵琶声断,残阳下西楼”等古人诗歌中的世界感和人生感?•每当我们看到树木被风吹倒、房屋倒塌时,会不会想起古人诗歌中的“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箜”的意境和美感?2. 发掘文本背景(20分钟)在学生了解课程背景后,教师向学生介绍唐代文学和历史背景,为学生理解和欣赏李白的诗歌奠定基础。
1.李白是唐朝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充满奔放、豪迈的气息,被誉为“诗仙”,《将进酒》、《夜泊牛渚怀古》等诗歌代表其诗歌造诣的高超。
2.李白一生多次迁居,受尽世事贫穷之苦,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正是诗人在流放期间创作的,反映了诗人阴郁沉思的情感。
3. 逐句注译(30分钟)在了解文本背景后,教师将李白《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逐句注译,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意义和文学价值。
1.“八月秋高风怒号”:描绘了秋季风势强大的气象现象。
2.“卷我屋上三重茅”:古代民居多采用草木、竹子等天然材料建造,这句话描绘了茅屋被秋风卷起的场景。
3.“一行白鹭上青天”:白鹭是秋季出没的鸟类,这里象征了秋天的来临。
4.“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李白引用《诗经》中的经典词句,表现了对往日荣光的怀念和感慨。
4. 探索思想内涵(30分钟)在学习诗歌语言特色后,教师和学生们可以一起讨论、探索其思想内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范文汇总五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范文汇总五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篇1教学目标①揣摩诗歌语言。
②品味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教学设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学习古典诗歌更离不开诵读,以读贯串课堂始终,以读促解。
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创设诗歌学习氛围,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可以说是千古绝唱。
茅屋为秋风所破自然不是一件喜事,诗歌笼罩在一种悲的氤氲下,所以我所选的幻灯片背景大多是淡色调,目的是营造一种氛围,使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第一张幻灯片在诗人杜甫处链接了二胡曲〈〈月夜〉〉,(上课前打开,根据需要可随时关闭)凄凉的乐曲把学生带进诗歌学习的特定情境中。
第二张幻灯片是介绍杜甫生平,导入新课。
唐朝有两位伟大的诗人,一位是李白,他是浪漫主义诗人,人们把他叫做“诗仙”;再一位就是杜甫,人们叫他“诗圣”。
1982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
杜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一场有名的战乱——安史之乱。
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
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
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
学生背诵学过的诗《春望》。
公元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找了一块荒地,盖了一所茅屋,总算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
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
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
下一张幻灯片,解题。
这张幻灯片下面有一个小喇叭,插入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朗诵,让学生整体感知。
然后学生出声读,带着第三张幻灯片上的问题指名读,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九年级语文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9篇
九年级语文教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9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 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记叙、抒情想结合的写法。
3、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吟诵、联想,把握诗歌意象,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了解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人的思想感情。
2、学习记叙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教学难点:个别语句的理解。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对联激趣:出示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请同学们从对联中找出相关的文学知识,看谁找得又多又快。
[点拨] 学生自由回答,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课外积累的积极性。
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圣”。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的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最为的有“三吏”“三别”,还有我们学过的《春望》等等。
今天,我们就再次感受一下“诗圣”的魅力,一起走进他的“草堂”。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听读[学生活动]:仔细听录音,注意个别字词的读音。
[提示]:可采用“二/二/三/”式停顿。
2、自读[学生活动]: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想象、联想理解课文。
3、审读[学生活动]: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意思。
[提示]:A、秋风破屋的情景B、群童抱茅的感叹C、长夜沾湿的苦痛D、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围绕“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三个话题,结合课文1、2、3段,将全班分为六个小组,按照“读原段——找特征——善想象”的步骤学习诗文。
[学生活动]第一、二小组:感受秋天[提示]:原文:“八月秋高风怒号”、“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特征:狂风肆虐、乌云密布、大雨将至、暗淡愁惨想象:描写环境时不应仅仅局限于文中景物,可借鉴《在烈日和暴雨下》中的景物描写方法。
初中语文人教八年级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一、说教材、说学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八年级下册的一首歌行体古诗,诗人借事感怀, 以茅屋为题,记叙了世上疮痍、百姓疾苦的社会现实。
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爱及天下的博大胸襟。
该诗情感炽烈,内涵深刻,倍受后人推崇。
《课程标准》中提出“诵读古代诗文,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学习本诗正是落实课程标准相关要求的良好契机。
同时在全国人民团结奋斗、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形势下,通过挖掘、凝聚、阐释、讲解诗中蕴含的爱国精神、博爱情怀,学生能结合生活实际,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体会,感受伟人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诗词,具备一定的领悟能力和理解能力,之前已经学过杜甫的《春望》,对这位现实主义诗人,学生们已有了解,对诗人的情怀很容易产生共鸣。
根据以上分析和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二、说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在诵读中理解诗中所写的内容。
2、提高学生对古诗鉴赏能力。
3、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舍己为人的崇高情怀。
古诗文的,以培养的兴趣与语感为主,本诗通俗,淡中见奇,意蕴深厚, 所以把“熟读”“解读”本诗作为重点。
把理解诗人的忧国忧民的情感作为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和学法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为了突破重点与难点,高效完成教学任务,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采取以下方法。
1、情境教学法:从情境教学中引发情感体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朗读体悟法:“语文乃口耳之学”,南宋伟大的理学家、教育家朱熹指出:“读书须成诵”“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朗读是一把打开语言世界情感的钥匙。
3、自主合作探究法:充分表现学生的个性,创造性地发现学生的潜能,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说教学过程古语云:“学无趣无所谓学。
”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营造学习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之一,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从教学的需要出发,我创设了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内容的情境,已引起学生的共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 (1)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有这样一幅对联: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蟠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
这座草堂见证了诗人杜甫颠沛流离的困苦境遇,也承载着诗人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
今天我就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教学情况为大家说课。
(板书课题)。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教学评价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中的第一首。
在七年级同学们已经学过古代诗词,对于诗词的基本样式、朗诵技巧均有了相应的了解,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语感。
本课五首诗词都是借景抒情、感怀伤事之作,风格相对统一,感情基调一致,编者做这样的安排,主要是便于学生知识的迁移以及融会贯通。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诗圣杜甫的名篇佳作,情感真挚,内涵深刻,诗人崇高的社会理想、忧国忧民心系天下的博大胸襟在诗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对本诗的分析可为后面几首诗的学习做好铺垫。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说过:“科学地确定学习目标是教学的首要环节,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新课程标准明确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初中语文古诗文的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语感为主,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文字词句的知识,使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作家有所了解。
基于以上要求,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确立了以下几条教学目标:1、认识本诗中的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通过形式多样的读培养朗读能力,并在读的过程中体会诗歌“凝重”的语言特点及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感受诗人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怀。
八年级的学生大多是十三、四岁的孩子,他们涉世未深又生活在舒适安逸的和平年代,没有经历过战火纷飞的痛楚,更没有遭受过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惨痛。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说课稿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
这首诗描绘了秋风破屋、群童抱茅、屋漏雨湿等场景,反映了诗人穷困的生活状况,同时抒发了他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这首诗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展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也让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唐代社会的现实状况以及诗人的悲悯之心。
通过学习这首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对古代文学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我所面对的学生是_____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基础知识和初步的鉴赏能力。
但是,对于杜甫诗歌中深刻的社会内涵和复杂的情感表达,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但对于古代诗歌的学习可能会感到枯燥,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读并背诵这首诗,理解诗歌的大意,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赏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五、教法与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1、教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诗歌的情感。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
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我说课的题目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语文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的第一首。
写于公元761年。
下面我就按照说教材情况、说教学目标、说教学方法、说学习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效果六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情况1、教材分析:这首诗是语文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的第一首。
写于公元761年。
两年前(759年),饱受战乱之苦的杜甫一家流浪到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终于在成都西郊建起了一座茅草房,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可不幸的是761年的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一家人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挨的不眠之夜。
此情此景,使杜甫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不朽的诗篇。
这首诗最能体现杜甫忧国有民的博大胸怀和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同时在《诗五首》这课中,它也是情感特征最为炽烈、内涵最为深刻的一首,所以学好本诗对其它四首诗的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好本诗就会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一分认识,更能受到美的熏陶和启迪。
本诗为七言古诗,但诗篇中的句型打破七言和骈偶的形式束缚,兼用长短句,便于刻画形象和抒发感情。
通过形象的语言呈现鲜明画面,寓情于描写之中。
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值得鉴赏和学习。
2、学情分析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学的主体,课堂上主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对学生现状的分析必不可少。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面对的学习群体是一群14岁左右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丰衣足食的20世纪九十年代,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首感慨个人经历,抒发社稷理想的古代诗歌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
而且学生群体中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不同的班集体又有不同的个性,所以教师必须灵活设置教学过程,精心安排问题,巧妙使用类比手法启发学生思维,做到兼顾全体。
学生们在初一已经学习过古代诗词,对古诗词的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
对本诗的作者杜甫,学生并不陌生,他们在初一学过了杜甫的《春望》,对其人其诗有初步的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材料1(合集5篇)第一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材料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材料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古城一初中的语文教师###。
今天能有幸在这里,在诸位前辈、同仁面前,和大家就当前我县正在开展的“学、探、测”教学模式进行交流探讨,心中倍感激动和荣幸。
我县的新课改,在教研室老师的推动指引下,在各位老师的大胆实践摸索下,逐步探索出了适合本校实际的课改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走出了一条条模式带动的成功之路,无论是教学成绩还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都取得了可喜的变化。
我们广大教师充分享受着专业成长的快乐和创造性工作的幸福。
我们古城一初中近年在县教研室的指导鼓励下,积极借鉴杜郎口经验、洋思模式,打破传统,尝试实施了“三台六步”教学模式,“三台”即“学生上前台、教师站后台、师生同登台”。
“六步”即“自主预习、合作预习、提升预习、互动展示、检测反馈、总结提高”。
它是在“三台”的原则下分六步来具体实施课堂教学。
在我们的教学课堂上,学生是绝对的主角,教师是以与学生平等的身份“同台”讨论问题、追问点拨、探究规律、总结方法。
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终身发展和素质技能”的现代教育理念,为学生的“成人成才”搭建了一个极好的平台。
下面就以我去年在“同课异构”模式教学活动中的一节公开课说说我的一点课改教学心得,供大家批评讨论。
当时我和一位兄弟学校的教学能手都是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教学内容,各自按照自己学校实践的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
一、教材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写于公元761年。
两年前(759年),饱受战乱之苦的杜甫一家流浪到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终于在成都西郊建起了一座茅草房,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可不幸的是761年的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他的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挨的不眠之夜。
此情此景,使杜甫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不朽的诗篇。
这首诗最能体现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学好本诗就会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一分认识,更能受到美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
初中古诗文的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文字词句知识,使学生对中国古文学作品作家有所了解。
我的个人理解,就是要使学生对古诗文要“想读”、“会读”、“熟读”、“解读”。
至于本课,字词知识不多,语言通俗,淡中见奇,意蕴深厚,所以设计以“熟读”“解读”本诗为重点。
二、教法设计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课堂上主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对学生现状的分析必不可少。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面对的学习群体是一群15岁左右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丰衣足食的20世纪九十年代,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首感慨个人经历,抒发社稷理想的古代诗歌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
而且学生群体中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我就灵活设置教学过程,精心安排问题。
简单的问题,由全体学生同步完成;稍难的,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和启发,教师做点评;学习难点,则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探讨。
另一方面,教师也要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就此或展开新讨论,或安排课后的研究活动。
三、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明确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新课标的这些理念应贯穿在每一堂语文课中。
针对这首诗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诗歌内容,掌握朗读的韵律节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能力和初步鉴赏能力,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3、情感目标: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崇高情怀。
三、教学方法:1、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
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2、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我县正大力尝试推广的“学、探、测”三步六环节教学模式强调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决不可包办代替,而要让学生作为阅读主体,自主、合作,积极地、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按我校推行的“三台六步教学法”教学模式,我要求学生在预习阶段,先独立完成学案内容(我们现在教师上课不再写教案,而是编写好适合学生实际的学习提纲——即学案);接着让学生就学案中的疑难问题提交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就共性疑难问题可在小组之间、师生之间深入探究;教师要根据各小组由学科组长提交预习阶段发现的疑难问题,进一步设计展示课教学内容。
这就是所谓的主预习、合作预习和提升预习。
以上环节要求学生在展示课之前完成。
在展示课上师生之间身份平等的互相质疑,共同思考,大胆展示自己的思维成果。
面对学案的诸多内容以及学生在预习中发现的创新问题,一节展示课显然不可能面面俱到。
因此,展示课上我们只讨论共性的有难度的问题和学习重点问题,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不再重复,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教学手段: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以激发学生兴趣,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好的导语正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而青少年学生的好奇心又很强,基于这一点我设计了一个“猜一猜他是谁”的导语形式,出示了郭沫若的两句评语,学生根据已有经验不难说出答案。
学生的学习成就感上来就得到了满足,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
语文学习中,学生要对著名作家的艺术成就和艺术风格有一个系统的把握,同时也会对新课学习有一个铺垫。
因此导入新课后,我就引导学生说说杜甫,体会其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在此基础上,我直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问:你们认为今天我们重点应该学什么?在学生们一阵七嘴八舌之后,我根据学生的发言归纳成一首小诗:诗歌赏析要知道,遣词造句妙不妙。
艺术构思有匠心,语言内涵揣摩到。
把握情感自领悟,何叹诗词多深奥。
这样用一首顺口溜让学生首先明白了诗歌赏析的一般技巧和探究角度,不但让学生学会了方法技巧,也避免了学生在展示阶段思维的信马由缰,抓不住重点,为展示课的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
(三)、整体感知(自主学习)。
1、诗歌的学习首先是要会读(读准、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感情)所以我首先引导学生反复的朗读这首诗:学生试读——了解学习基础;老师范读——引领示范纠错;学生齐读——巩固学习成果;指名朗读——检查示范带动。
在朗读中,老师和学生不断评点朗读技巧,争取做到学生人人会读诗、人人能读好。
2、在会读的基础上,把握文学作品的内涵应该是学习的第一要务,因此我接着就让学生浏览诗歌,说说诗中描写了几幅画面?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情怀?作者的这种情怀是怎样抒发出来的,带着这个问题进入第四个环节。
(四)合作探究,深入赏析诗歌。
诗歌语言的赏析没有固定的内容,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阅读体会各抒己见。
但为了课堂效率的提高和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我还是根据知识重点设计了一些问题,避免了学生的发言不着边际。
在问题的设计上,我兼顾了词语运用、行文铺垫、内容理解、情感表达、表现手法等多角度、多侧面的问题,有意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鉴赏诗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
同时在赏析时,我依然让学生先读后思,以读促思,让朗读贯穿教学过程始终,避免了抛开语境就题论题,抛开主旨片面思考的弊病。
这个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1、女同学齐读第一节,其他同学思考,诗歌第一节是如何描写秋风破屋的惨景的?你认为那个词语用得较妙,为什么?2、指名学生朗读第二节,其他同学思考,诗歌第二节中群童为何抱茅呢?这些内容对表现诗歌主旨有什么作用?3、第一、二、三组齐读第三节,其他三组思考联系“归来倚仗自叹息”和“自经丧乱少睡眠”等句想一想,诗人会叹息写什么?“少睡眠”又会想些什么呢?4、齐读第四节,思考:杜甫在如此凄苦处境下想到的是什么?由此可看出杜甫是怎样一个人?(忧国忧民兼济天下)(板书)5、自由朗读全诗。
说说诗歌都采用了那些表达方式,体会议论抒情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6、你在研读中还发现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请提出来与大家交流。
(五)、总结迁移: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
最后为了整合本节知识要点,同时锻炼学生说和写的能力,我设计了一个说话题。
学生只要掌握了本课学习要点,这个问题自然水到渠成:对话诗人。
假如我们能够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站在诗人杜甫的面前,你想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些什么?可参考示例;也可不拘泥于形式,自由地说一段话示例:你是茫茫黑夜中的一把火炬,即使身处狂风暴雨,你依旧倔强地绽放着,始终没有泯灭那善良博大的人性之光,无数人的心灵因你而点亮。
(提示:明星、航标、风帆、灯塔、旗帜、丰碑、高山、大海、舵手……)(六)小结。
最后我设计了如下结语:读完这首诗我想用一句话来结束这节课。
那就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精神共青史长存!让我们怀着对杜甫崇敬的心情,在课后反复诵读这首诗,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这句结语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学习成果,并在对杜甫伟大情怀的回味中结束了本课学习。
(七)反馈练习我校正在试验推广的“三台六步教学法”强调了对知识的反馈。
在完成新课学习后,我设计了几个反馈练习题。
除了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还体现了对学生迁移性思维的训练,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1、搜集古诗词中忧国忧民名句并分别说说你的理解。
2、第四节在情感抒发上和前三节有何不同?3、下边对晚唐诗人聂夷中的《伤田家》理解错误的一项是()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却割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A“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写“田家”虽然贫困,但尚有“丝”、“谷”可卖。
B“眼前疮”和“心头肉”是比喻的写法,“眼前疮”喻眼前急难,“心头肉”喻“丝”、“谷”等农家命根。
这两句入木三分地揭示出血淋淋的社会现实。
C“绮罗筵”与“逃亡屋”构成鲜明对比,更增强了诗的艺术力量。
D全诗言简意赅,充满诗人对田家的同情、对君王的讽刺。
以上是我按照新课改理念尝试的一节公开课,由于本人水平有限,还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
今后我将在教研室领导老师的指导下、在各位老师同仁的帮助继续努力,大胆尝试,不断改进,力争栽培出最娇艳的课改之花。
最后,我还想就课改课堂要避免的几大问题谈一下自己的一点看法:一、学案设置欠合理,学生预习懒动脑二、分组讨论图热闹,缺乏条理无实效三、展示一味求“好看”,表演做秀偏目标四、不分主次乱发问,一味肯定只说好五、夸大其词滥赏识,虚伪做作又可笑八、死守预案不变通,僵化课堂弊不少九、放任自流欠掌控,重点难点不明了十、不重实质图花哨,课件滥用当作宝总之,课改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一方面不容回避,一方面还必须在课改的前提下来改进和解决,避而不谈和因噎废食都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