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位置》教材分析及归纳总结

合集下载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二《位置》第一课时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二《位置》第一课时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二《位置》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够理解“左右、前后、上下”等位置词的意义。

2.能够准确地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1.能够通过互动游戏和实物操作来加深对位置词的理解。

2.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并应用位置词。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2.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团队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位置词的理解和应用。

2.通过实例巩固学生对左右、前后、上下等位置词的掌握。

教学难点1.让学生区分左右和前后的概念。

2.搭建合适情景,让学生理解并应用上下的概念。

三、教学准备1.PowerPoint课件:包括位置词的图片和实例案例。

2.大小不同的物体:让学生进行实物操作。

3.互动游戏道具:如指示卡片、小动物模型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引导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位置词,如左右、前后、上下等。

2.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描述图片中不同物体的位置关系。

二、探究1.向学生提出问题:“书在桌子的哪一边?”,“球在书的上面吗?”等,引导学生思考。

2.分组进行实物操作,让学生通过操纵物体来练习使用位置词。

三、拓展1.通过互动游戏,让学生模仿指令进行移动,巩固位置词的掌握。

2.让学生描述自己在教室中的位置,并与同伴交流。

四、总结1.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概括总结左右、前后、上下等位置词的用法。

2.鼓励学生运用位置词描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位置。

五、课堂作业1.家庭作业:让学生观察家中的物体位置,用纸笔描述。

2.拓展作业:出示图片,让学生写出不同物体的位置关系。

六、板书设计•位置词:左右、前后、上下•实例:例如书在桌子上、球在书的下面等七、教学反思本堂课通过实物操作和互动游戏的形式,生动地教授了位置词的概念。

然而,部分学生在区分上下的概念上有一定困难,需要更多练习和巩固。

下节课将增加上下概念的难度,提高教学效果。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位置4-人教版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位置4-人教版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位置4-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位置的相对性,能够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位置的相对性2. 数对表示位置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位置的相对性,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位置的相对性,能够灵活运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位置的相对性和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2. 演示法: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位置的相对性。

3. 练习法:通过练习题,巩固学生对位置相对性和数对表示位置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电影院里的座位、地图上的标记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物体的位置?2. 讲解位置的相对性(1)定义:物体的位置是相对于观察点而言的,不同的观察点,物体的位置不同。

(2)举例说明:在电影院里,同一个座位,对于坐在左边的人和右边的人来说,位置是不同的。

3. 讲解数对表示位置(1)定义:数对是由两个数按一定的顺序排列组成的,第一个数表示列,第二个数表示行。

(2)举例说明:在电影院里,第5排第3座的座位,可以用数对(3,5)表示。

4. 演示位置的相对性和数对表示位置利用教室里的座位,进行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位置的相对性和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5. 练习巩固(1)给出一些物体和观察点,让学生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给出一些数对,让学生画出对应的物体位置。

6.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位置的相对性和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课后作业1. 课本练习题。

2. 结合生活实际,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并画出对应的图形。

七、板书设计1. 位置的相对性2. 数对表示位置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演示、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位置的相对性和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2单元位置整理和复习10-人教版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2单元位置整理和复习10-人教版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2单元位置整理和复习10-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和掌握第一、二单元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熟练运用。

(2)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第一、二单元所学的概念、性质、法则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数的概念:自然数、整数、小数、分数等。

2. 数的运算:加、减、乘、除、乘方等。

3. 量的计量:长度、面积、体积、质量、时间等。

4. 几何图形:点、线、面、体,以及它们的性质、分类、计算等。

5. 统计与概率: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概率的意义和计算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第一、二单元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熟练运用。

2.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和运用第一、二单元所学的概念、性质、法则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通过提问、练习等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第一、二单元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整理第一、二单元的知识点,形成知识结构。

3.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整理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补充,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4. 练习巩固:通过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自主整理第一、二单元的知识点,形成知识结构。

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1 确定位置(1)人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1 确定位置(1)人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1 确定位置(1)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二章第一节“确定位置(1)”,内容围绕如何在实际情境中确定物体的位置。

学生将学习使用坐标和方向来描述物体位置,并通过实践练习加深理解。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坐标和方向的基本概念,能够准确描述物体在二维平面上的位置。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演示和小组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空间位置的兴趣,培养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在于帮助学生建立坐标与实际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并能够灵活运用坐标和方向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坐标格图、方向指示板、教学PPT。

- 学具:每组一张坐标格纸、方向卡片、小模型(用于模拟位置)。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张平面图,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图中的物体位置。

2. 新授:介绍坐标和方向的概念,使用教具演示如何用坐标(x,y)和方向来描述位置。

3. 实践:学生分组,每组一张坐标格纸和模型,实际操作确定模型的位置。

4. 巩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用坐标和方向回答,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5. 拓展:讨论如何在三维空间中描述物体的位置,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板书设计板书将直观展示坐标格和方向指示,以及物体在坐标中的位置表示,同时附上关键词和公式,方便学生记录和复习。

作业设计1. 基础练习:完成教材后的练习题,巩固坐标和方向的应用。

2. 拓展练习:设计一个小游戏,让学生在家中用坐标和方向描述物品的位置,并记录下来。

课后反思课后反思将重点回顾学生对坐标和方向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困难。

同时,反思教学方法和教具的使用效果,为后续教学提供改进的依据。

通过以上教学安排,期望学生能够掌握确定位置的基本方法,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在于帮助学生建立坐标与实际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并能够灵活运用坐标和方向描述物体的位置。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确定位置1-人教版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确定位置1-人教版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确定位置1-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确定位置1”,选自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如何在实际情境中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用数对表示位置。

同时,学生将理解利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确定物体的位置,用数对表示位置,并能够利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教学难点1. 正确地用数对表示位置。

2. 理解并掌握利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直尺、量角器。

2. 学具:练习本、彩笔、剪刀。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位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确定这些物体的位置,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内容讲解:讲解数对的概念,以及如何用数对表示位置。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利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具体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 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家中完成,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板书设计1.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确定位置12. 内容:数对的概念、用数对表示位置、利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让学生完成一些基本的数对表示位置的题目。

2. 提高题: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利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

3. 拓展题:让学生尝试解决一些更复杂的问题,如多个物体位置的确定。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际操作,使学生掌握了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位置》教材分析及归纳总结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位置》教材分析及归纳总结

第2单元位置单元分析单元分析【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的内容是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以及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学生已经学会了在具体的情境中用行、列来描述物体的位置了,本单元的学习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已有的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之后学习“图形与坐标”的内容打下基础。

教材首先通过呈现确定教室中学生的座位这一教学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出学习内容。

教学时可以结合学生的原有知识及经验,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列”、“行”的含义及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一般规则。

然后,要使学生明确如何用数对表示位置,结合学生的实际座位,将教学搬到现实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知识的巩固。

教材除了从数的角度刻画点在平面上的位置,还有意安排了一些素材,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如例2的教学,在让学生明确方格纸上数对的含义时,教师应设法促进学生知识与经验的迁移,引导学生把例1中学习的列、行的概念和使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应用到例2中来。

同时要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加深学生对用数对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的理解。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过用“第几组第几个”的方式来描述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并且在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经验,但是学生对物体位置的描述还没有形成特定的规范。

因此,在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时应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和知识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将用生活经验描述位置上升为用数学方法来确定位置,使学生养成用数学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其空间观念和意识。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行与列,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并能在方格图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

数学思考: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到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图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情感态度:感受方向和位置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二 位置 人教新课标(PDF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二 位置 人教新课标(PDF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二位置人教新课标(PDF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位置的相对性,能够用数对表示位置,并能够根据数对找到物体的具体位置。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位置的相对性:让学生理解物体位置的相对性,知道在不同的参照物下,同一物体的位置可能会有所不同。

2. 数对表示位置:让学生掌握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理解数对中每个数字的含义。

3. 位置的变换:让学生学会根据数对进行位置的变换,如平移、旋转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位置的相对性、数对表示位置、位置的变换。

2. 教学难点: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位置的变换。

四、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PPT、教学视频、练习题。

2. 教学资源:教材、教学辅导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位置的相对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让学生学会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

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位置的相对性和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4. 练习巩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6.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积极性和合作精神。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通过单元测试,评估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在以上提供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细节需要特别关注,那就是“案例分析和练习巩固”环节。

这个环节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的关键步骤,也是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位置概念的重要时刻。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第二单元 位置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第二单元 位置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第二单元位置一、教材分析教材内容本单元主要涉及位置概念,包括方位词、地点及其位置关系等内容。

教材目标1.知识技能–学会运用方位词描述物体的位置。

–能够通过图形表示物体的位置关系。

–学会简单的方位导航。

2.过程方法–通过教师示范、小组合作等形式,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推理能力。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验位置概念。

–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位置概念。

二、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1.学习方位词的用法。

2.学习如何表示物体的位置关系。

3.学习基本的方位导航。

2.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使用方位词描述物体的位置。

2.能够通过图形表示物体的位置关系。

3.能够根据简单的方位导航找到目标位置。

3. 教学重点1.让学生熟练掌握方位词的用法。

2.帮助学生理解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3.引导学生通过位置描述进行简单的方位导航。

4. 教学难点1.理解方位词在描述中的具体应用。

2.注意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5. 教学策略1.示范教学结合学生练习。

2.小组合作探讨位置概念。

3.利用游戏等形式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6.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引入方位词,让学生初步认识并练习使用。

•第二课时:学习表示物体位置关系,通过图形表示理解。

•第三课时:学习简单的方位导航,让学生实际操作。

三、教学活动1. 活动一:方位词拼图•分组进行拼图,每组根据提示用正确的方位词组合完成拼图。

2. 活动二:位置关系图•给出几个物体的位置,让学生用图形表示出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

3. 活动三:方位导航游戏•模拟场景,让学生按照提示进行简单的方位导航,在规定时间内找到目标物体。

四、教学反思本单元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位置概念,通过实际操作和图形表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方位词的应用。

在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推理能力,通过互动合作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教学反思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教学反思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教学反思篇一: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教学反思《位置一》的教学反思徐xx 2014.9.22.回忆本节课,觉察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努力切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认识—抽象—实践在设计教学时,整个环节亲切联络,首先从现实的课堂情境导入,先让学生对位置有个立体的认识,进而抽象到平面图中(主题图)的位置,再上升到方格纸中位置,最后是回归到生活中的位置,整个环节是一个从直观到抽象的转化过程,正符合学生的认知开展规律。

如此的设计能使学生对概念认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活动生成,效果特别好。

不过,在引出数对概念时,十分突然,学生比较难接受。

在处理这一环节时,我又通过换座位的游戏,来弥补这个缺乏,从而使学生加深了对“数对”意义的理解。

(二)制造性地使用教材,拓展教学知识,丰富教材内容按照教材的安排,教学的程序是先讲座教材情境图的内容,然后现说一说本人班级的位置,而我的设计是先说一说本人在班级中的位置,再把情境图作为稳定练习。

由于讨论的是学生每天都坐的位置,因而这一交换就特别容易激发起学生兴趣,使教材内容更加丰富了。

我想现在新课标倡导做反思型的教师,那么教师在制造性地使用教材方面,也是我们新课标的一个新的理念吧。

(三)充分利用现场资源,把数学征询题简单化我按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历,创设真实、详细的征询题情境,让学生大胆探究确定位置的方法,体会“数对”在确定位置的作用。

在教学时,我让学生从本人十分熟悉的座位入手,用本人唤起探究如何确定位置的欲望。

在学生探究确定位置的方法时,我不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开动脑筋,尝试用本人的方法去描绘,组织学生讨论谁的方法比较好。

引入“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时,我没有直截了当讲授,而是让学生运用本人喜欢的方式表示。

现在,本课重要的知识点从学生之口引出,使学生获得极大的满足感,更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

同时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历中逐步抽象出数学的表示方法,也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2单元 位置 人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2单元 位置   人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2单元位置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位置的相对性,能够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 培养学生运用位置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位置的相对性2. 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位置的相对性,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 教学难点:位置的相对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位置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新知(1)位置的相对性a. 通过观察教室内的物体,让学生理解位置的相对性。

b. 学生举例说明位置的相对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a.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座位,理解列和行的概念。

b. 学生尝试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

c. 教师讲解数对的表示方法,强调先列后行的顺序。

3. 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25页的练习题。

(2)学生互相提问,用数对表示对方的位置。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位置相对性和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五、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第26页的习题。

2. 观察生活中的位置问题,尝试用数对表示。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位置的相对性,学会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要加强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这个细节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错的地方。

因此,教师需要对这个细节进行详细的补充和说明,以确保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掌握。

补充和说明如下:1. 数对的定义和表示方法数对是由两个数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组成的,通常表示为(a, b)。

在数学中,数对可以用来表示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一个点,其中第一个数表示横坐标,第二个数表示纵坐标。

在表示物体的位置时,我们通常使用数对来表示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其中第一个数表示物体所在的列,第二个数表示物体所在的行。

第2单元 位置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

第2单元 位置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

第2单元位置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位置的概念,掌握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 使学生能够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位置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位置的概念及表示方法2. 方向和距离的判断3. 位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位置的概念,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2. 教学难点:方向的判断,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电影院、公园等场景,引导学生发现位置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新知(1)位置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位置是描述物体在空间中的具体位置,可以用数对来表示。

(2)用数对表示位置讲解数对的含义,如(3,4)表示第3列第4行的位置。

通过实例,让学生学会用数对表示位置。

(3)方向的判断讲解方向的概念,如东、南、西、北等。

通过实例,让学生学会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 实践应用设计一些与位置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4.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位置的概念、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和方向的判断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位置实例,并用数对表示出来。

2. 设计一些与位置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解答。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进行个别辅导,确保学生对位置知识的掌握。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运用位置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位置的概念,学会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能够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同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用位置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021年人教版【易错笔记】第二章《位置》五年级数学上册优选易错题专项汇总(教师版)

2021年人教版【易错笔记】第二章《位置》五年级数学上册优选易错题专项汇总(教师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优选易错题专项汇总第二章《位置》一.选择题1.在方格纸中,每一个小正方形边长都是1厘米,如果要在方格纸上画一个半径是3厘米的圆,圆心的位置可以是()A.(5,2)B.(4,3)C.(3,2)D.(4,1)【分析】每一个小正方形边长都是1厘米,且在方格纸上画一个半径是3厘米的圆,即半径是3厘米,第一个点(5,2)中2﹣3=﹣1,所以不能作圆心;第二个点(4,3)中4﹣3=1,3﹣3=0,所以可以作圆心;第三个点(3,2)中2﹣3=﹣1,所以不能作圆心;第四个点(4,1)中1﹣3=﹣2,所以不能作圆心;由此即可作出判断.【解答】解:根据给出的四个点:A(5,2),B(4,3),C(3,2),D(4,1),结合题意可知:只有(4,3)符合题意,作图如下:2.如果(3,2)表示第3列第2排的座位,那么位于第5列第4排的座位应表示为()A.(4,5)B.(5,4)C.(3,2)D.(2,3)【分析】用数对表示位置时,先表示第几列,再表示第几行.第3列第2排用数对(3,2)表示,第5列第4排的座位应先表示列,再表示排,进而选出答案.【解答】解:第3列第2排用数对(3,2)表示,那么第5列第4排的座位应先表示列,再表示排,即(5,4),故选:B.3.一个长方形四个顶点中的三个分别在位置(1,1)、(5,1)(5,4)第4个顶点的位置用数对表示为()A.(1,4)B.(4,1)C.(4,4)D.(4,5)【分析】用数对表示位置时,先表示第几列,再表示第几行.根据已知三个顶点分析即可.【解答】解:根据(5,1)(5,4)这两个点在同一列,又因为另一个顶点是(1,1),和(1,1)在同一列的只有(1,4),故选:A.4.小明和小兰是同班同学,他们都向南而坐.小明的位置是(4,6),小兰的位置是(5,4),小明在小兰的()A.左前方B.左后方C.右前方D.右后方【分析】题目告诉了他们都向南而坐,并且用数对表示出了小明、小兰的位置,我们可以在平面图上用数对表示出他们的具体位置,再结合他们都向南而坐的这一条件,分析出小明在小兰的某一方向.这里的方向用上、下、左、右、前、后结后起来考虑.【解答】解:在平面图中标出小明和李兰的位置,如下图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小明在小兰的右后方.故选:D.5.小明和妈妈看电影,他坐在第8排第7号,用数对表示小明的位置是()A.(8,7)B.(7,8)C.(9,7)【分析】根据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可知:第一个数字表示列,第二个数字表示行,由此即可解答.【解答】解:由题意得:用数对表示小明的位置第8排第7号是:(7,8).故选:B.6.同学们排队,从左往右数,吴梅排在第8列第12行,用数对(8,12)表示,赵敏排在吴梅后面一行,可用()表示.A.(9,12)B.(9,13)C.(8,13)【分析】在吴梅后面的赵敏与吴梅在同一列,在第12+1=13行,根据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第一个数字表示列数,第二个数字表示行数,即可用数对表示出赵敏所在的位置.【解答】解:在吴梅后面的赵敏与吴梅在同一列,在第12+1=13行,所以,赵敏的位置表示为(8,13);故选:C.二.填空题7.在同一平面中,A点(3,4)和B点(2,4),A点在B点的右面.【分析】根据题干,得出点A、B的位置,再根据方向与位置,即可解答问题.【解答】解:根据题干分析在平面图中标出A、B的位置如下:同一平面中,A点(3,4)和B点(2,4),A点在B点的右面.故答案为:A,B.8.小明在学校体操比赛中的位置是第19列,第18行.记作(19,18)则(17,25)表示的位置是第17列,第25行.【分析】根据题意可知数对中前面的表示的是列,后面的表示的是行,据此解答即可.【解答】解:小明在学校体操比赛中的位置是第19列,第18行.记作(19,18)则(17,25)表示的位置是第17列,第25行.故答案为:第17列,第25行.9.小红在班级坐在第五列、第四行,如果用(5,4)表示小红的位置,那么小明在第四列、第五行,应该用(4,5)来表示.【分析】根据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以及“小红的位置用(5,4)表示”,可知第一个数字表示列数,第二个数字表示行数,由此即可确定小明的位置用数对怎么表示.【解答】解:小红在班级坐在第五列、第四行,如果用(5,4)表示小红的位置,那么小明在第四列、第五行,应该用(4,5)来表示.故答案为:(4,5).10.小华坐在教室里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3,6),坐在他正后面的小明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3,7).【分析】根据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第一个数字表示列数,第二个数字表示行数;小华坐在教室里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3,6),他正后面的同学与它同列,行数加1,由此即可用数对表示出他正后面的小明的位置.【解答】解:小华坐在教室里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3,6),坐在他正后面的小明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3,7).故答案为:3,7.11.张亮在第2列、第3行的位置,可以用数对(2,3)表示.那么王明在第5列、第2行的位置,用数对(5,2)来表示.【分析】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是:第一个数字表示列,第二个数字表示行,由此即可解答.【解答】解:张亮在第2列、第3行的位置,可以用数对(2,3)表示.那么王明在第5列、第2行的位置,用数对(5,2)来表示.故答案为:(5,2).三.判断题12.数对(8,6)和(6,8)表示的位置相同.×.(判断对错)【分析】用数对表示位置时,先表示第几列,再表示第几行.即数对(8,6)表示的位置是第8列,第6行;(6,8)表示的位置是第6列,第8行.进而做出判断.【解答】解:(8,6)表示的位置是第8列,第6行;(6,8)表示的位置是第6列,第8行.即数对(8,6)和(6,8)表示的位置不相同,判断错误.故答案为:×.13.小军在教室里的位置用(5,3)表示,则他右边的同学可用(4,3)来表示.×(判断对错)【分析】小军在教室里的位置用(5,3)表示,表示小军在第5列,第3行,我们在数列数时从左到右,数行数时由下而上,他右边的同学与他行数不变,列数加1.【解答】解:小军在教室里的位置用(5,3)表示,则他右边的同学可用(6,3)来表示.故答案为:×.14.用(5,5)来表示位置,两个5表示的意思是一样的.×.(判断对错)【分析】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是:第一个数字表示列,第二个数字表示行,由此即可解答问题.【解答】解:因为第一个数字5表示列,第二个数字5表示行,所以原题的说法是错误的;故答案为:×.15.在平面图上,点A(6,4)和点B(6,9)在同一列√(判断对错).【分析】要判断对错,只要说出两个数对所表示的位置,点A(6,4),表示在第6列,第4行;点B(6,9),表示在第6列,第9行;据此解答即能得出结论.【解答】解:点A(6,4),表示在第6列,第4行;点B(6,9),表示在第6列,第9行;所以点A(6,4)和点B(6,9)在同一列,所以原题说法正确.故答案为:√.四.操作题16.一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A、B、C用数对表示分别是(4,5)、(8,7)、(1,7).(1)请画出将这个三角形向下平移3格后的三角形A'B'C'.(2)用数对表示这时三角形的三个顶点A'、B'、C'的位置.A'(4,2)B'(8,4)C'(1,4)【分析】用数对表示位置时,先表示第几列,再表示第几行;将三角形向下平移3格后,根据平移的特点,列数不变,行数减少3行.【解答】解:故答案为:(4,2),(8,4),(1,4).17.以电视塔为观测点,按要求填空.文化广场在电视塔南偏西45°的方向;体育场在电视塔南偏东30°的方向;博物馆在电视塔东偏南30°的方向;动物园在电视塔北偏西40°的方向.【分析】依据地图上的方向辨别方法,即“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以电视塔为观测点,以及图上标注的其它信息,即可解答.【解答】解:文化广场在电视塔南偏西45°的方向;体育场在电视塔南偏东30°的方向;博物馆在电视塔东偏南30°的方向;动物园在电视塔北偏西40°的方向;如下图所示:18.请你在下面的方格图中描出下列各点,并把这几个点顺次连接成封闭图形.A、(2,1)B、(7,1)C、(8,4)D、(3,4)【分析】根据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第一个数字表示列数,第二个数字表示行数,在网格图中描出A、B、C、D各点再首尾连结即可.【解答】解:在下面的方格图里描出下列各点,并把这几个点顺次连接成一个封闭图形:19.操作题:(1)在图中分别描述下面各点.A(3,7)B(8,7)C(8,3)D(3,3)(2)按顺序连接A、B、C、D围成的图形是长方形.【分析】(1)用数对表示位置时,先表示第几列,再表示第几行.给出物体在平面图上的数对,就可以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了.(2)按顺序连接A、B、C、D,然后判断图形.【解答】解:(1)(2)按顺序连接A、B、C、D围成的图形是长方形.故答案为:长方形.五.解答题20.明明家正北方向200m是超市,超市的正东方向400m是活动中心,活动中心的西偏南30°方向250m 是动物园,请你自己制定比例尺,画出上面各地点的平面图.【分析】依据实际距离以及图纸的大小情况,即可选出合适的比例尺,再据每两个地点间的图上距离和方向,即可在图上标出它们的位置.【解答】解:因为200米=20000厘米,400米=40000厘米,250米=25000厘米,所以可以选用1:10000的比例尺,因此超市到学校的图上距离是:20000×=2(厘米)超市到活动中心的图上距离是:40000×=4(厘米)活动中心到动物园的图上距离是:25000×=2.5(厘米)于是在图上标注如下:21.(1)分别用数对表示三角形三个顶点的位置:A(,),B(,),C(,).(2)将三角形向右平移3格,画一画.(3)如果将三角形绕C点顺时针方向旋转90°,用数对表示旋转后三角形另两个顶点的位置是A'(9,4),B'(6,6).【分析】(1)根据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第一个数字表示列,第二个数字表示行,即可分别用对对表示出三角形ABC各顶点的位置.(2)根据平移图形的特征,把三角形ABC三个顶点分别向右平移3格,再首尾连结各点即可.(3)根据旋转图形的特征,三角形ABC绕C点顺时针旋转90°后,C点的位置不动,其余各点均绕C 点按相同的方向旋转相同的度数,再根据A′B′的位置即可用数对表示出来.【解答】解:(1)如图,三角形三个顶点的位置分别是A(6,7),B(4,4),C(6,4).(2)将三角形向右平移3格如下图:(3)将三角形绕C点顺时针方向旋转90°,如下图:A′(9,4),B(6,6).故答案为:6,7,4,4,6,4,(9,4),B(6,6).22.用数对写出下图中字母的位置.他俩谁填得对?我认为:美羊羊填得对.因为用数对确定位置有规定的书写格式:要先写列,后写行;两个数之间要用逗号隔开,还要用小括号把两个数括起来.【分析】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是:第一个数字表示列,第二个数字表示行,先写列,后写行;两个数之间要用逗号隔开,还要用小括号把两个数括起来.,由此即可标出图中各点的数对位置,然后再选择即可.【解答】解:用数对写出下图中字母的位置:A(4,6),B(1,4),C(2,0),D(6,0),E(7,4),所以我认为:美羊羊填得对.因为用数对确定位置有规定的书写格式:要先写列,后写行;两个数之间要用逗号隔开,还要用小括号把两个数括起来.故答案为:美羊羊,列,行,逗.23.如图是某校教学大楼的平面图,以层数为行,每层的教室为列,每一层为一个年级的5个班级(1)用数对表示二年级各班的位置.(2)某班的位置是(x,4),可能是哪几个班?(3)某班的位置是(4,x),可能是哪几个班?(4)用数对表示你所在年级的几个班的位置.【分析】(1)数对中前面的数表示的是列,后面的数表示的是行,根据图可用数对表示;(2)由“某班的位置是(x,4)”可知,该班是在第四层,是四年级的某个班;(3)由“某班的位置是(4,x)”可知,该班是在第四列,是某个年级的4班或者2班;(4)我是六年级,用数对表示出六年级5个班的位置即可.【解答】解:(1)用数对表示二年级各班的位置如下:二(1):(1,2);二(2):(2,2);二(3):(3,2);二(4):(4,2);二(5):(5,2);(2)某班的位置是(x,4),可能是四年级的某个班;(3)某班的位置是(4,x),可能是某个年级的4班或者2班;(4)我是六年级,六(1):(1,6);六(2):(2,6);六(3):(3,6);六(4):(4,6);六(5):(5,6).24.(1)用数对表示三角形三个顶点A、B、C的位置.A(10,8)B(8,4)C(10,4)(2)画出把三角形向左平移5格后的图形.(3)画出把三角形绕点C顺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分析】(1)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是:第一个数字表示列,第二个数字表示行,由此即可用数对表示上图中三个顶点的位置;(2)根据图形平移的方法,把三角形三个顶点向左平移5格,再顺次连接三个点;(3)根据图形旋转的方法,把三角形与点C相连的两条边绕C点顺时针每次旋转90°,画出旋转后的图形.【解答】解:(1)根据数对表示位置的特点,上图中三个顶点的位置分别是:A,(10,8);B,(8,4);C,(10,4);(2)(3)如图:故答案为:10、8;8、4;10、4.25.我会分辨方向.“走进动物园大门,正北面是狮山和猴山,狮山东北面是熊猫馆,熊猫馆的正南面是水族馆,狮山的西面是大象馆.大象馆的北面是飞禽馆.根据以上的描述请你把序号标在适当的位置上.①熊猫馆②猴山③水族馆④飞禽馆⑤大象馆.【分析】在地图上,上面是北下面是南,左面是东右面是西.狮山的上面是猴山,狮山的西面是大象馆,狮山的东面是水族馆,大象馆的上面是飞禽馆,水族馆的上面是熊猫馆.据此判断.【解答】解: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可得:。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知识点,给孩子收藏!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知识点,给孩子收藏!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知识点,给孩子收藏!第二单元《位置》知识点知识点概念1.横排叫做行,竖排叫做列。

确定第几列一般是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是从前往后数。

2.用有顺序的两个数表示出一个确定的位置就是数对,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两个数据。

3.用数对表示位置时,先表示第几列,再表示第几行,不要把列和行弄颠倒。

4.写数对时,用括号把列数和行数括起来,并在列数和行数之间写个逗号把它们隔开,写作:(列,行)。

5.数对的读法:(2,3)可以直接读(2,3),也可以读作数对(2,3)。

6.一组数对只能表示一个位置。

7.表示同一列物体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一个数相同;表示同一行物体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二个数相同。

巧记位置表示位置有绝招一组数据把它标竖线为列横为行列先行后不可调一列一行一括号逗号分隔标明了在方格纸上,物体向左或向右平移,行数不变,列数等于减去或加上平移的格数;物体向上或向下平移,列数不变,行数等于加上或减去平移的格数。

切记1、数对:由两个数组成,中间用逗号隔开,用括号括起来。

括号里面的数由左至右分别为列数和行数,即“先列后行”。

2、作用:一组数对确定唯一一个点的位置,经度和纬度就是这个原理。

例:在方格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用数对(3,5)表示(第三列,第五行)。

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X轴上的坐标表示列,y轴上的坐标表示行。

如:数对(3,2)表示第三列,第二行。

4、数对(X,5)的行号不变,表示一条横线,(5,Y)的列号不变,表示一条竖线,(有一个数不确定,不能确定一个点)。

图形左右平移行数不变,图形上下平移列数不变。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位置》.--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位置》.--

《位置》一次备课邹城市张庄镇王沟小学2018年12月五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学设计第二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小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由于小数和整数都是按照十进制位置原则书写的,所以小数乘法的竖式形式,乘的顺序、积的对位与进位都可仿照整数乘法的相应规则进行,只要解决好小数点的处理问题就行了。

要注意加强与整数乘法的联系,以便引导学生将整数乘法的经验迁移到小数乘法中来。

教学目标:1、学生知道在生活情景中确定物体位置的多种方法,能在具体情境中学会用“第几排第几座”、“第几层第几号”、“第几组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中的相对位置,或根据平面位置确定物体。

2、知道可以在平面上用两个数据确定物体的位置,在确定位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平面坐标最基本的知识。

知道在生活中如何根据示意图找到位置。

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理解可以用一组数来确定位置关系,通过确立一个坐标图形来找准方位。

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产生数学的亲切感,把位置关系的学习与生活场景紧密联系起来。

教学重点:1.知道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探索过程。

2.能够通过示意图找到物体的具体位置。

3.灵活运用数对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理解用一对数来确定位置的方法,并把它用于实践中。

教学策略: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经历用数对表示位置的学习过程。

“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教学首先要建立在学生日常生活的感性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并依据生活经验习得。

同时,在“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经历表示物体位置的过程,在对比中体会用数对表示位置的简洁与有效。

2.适时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和方法,感悟数对与位置的一一对应思想。

在本单元中,教材除了从数的角度刻画平面上的位置,还特意安排了一些素材,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同时,结合在方格纸上根据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让学生了解数对与方格纸上的点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1 位置 ︳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1 位置 ︳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1 位置 | 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位置的相对性,能够用数对表示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 通过探索位置的变化规律,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1. 位置的相对性2. 数对的表示方法3. 方格纸上的位置表示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位置的相对性,掌握数对的表示方法。

2. 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实物演示或图片展示,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座位排列,引导学生发现位置的概念。

2. 探究新知(1) 位置的相对性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思考并举例说明位置的相对性。

(2) 数对的表示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座位排列,发现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教师讲解数对的含义,如(列,行)。

(3) 方格纸上的位置表示分发方格纸,让学生在纸上用数对表示不同物体的位置。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

3. 巩固练习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位置的概念、相对性以及数对的表示方法。

5. 布置作业(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

(2) 观察家中的物品摆放,用数对表示它们的位置。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物演示、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方式,让学生充分理解位置的概念、相对性以及数对的表示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学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探究新知”部分中的“数对的表示方法”。

这是因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对的概念是一个重要的基础知识点,它不仅关系到学生对位置概念的理解,还为学生日后学习坐标系、函数等高级数学概念打下基础。

因此,教师需要在这个环节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确保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和掌握数对的表示方法。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第2单元 位置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第2单元 位置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第2单元位置一、教学目标1.理解“左”、“右”、“前”、“后”、“近”、“远”等表示位置的词语。

2.学会描述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关系。

3.能够根据题目描述,正确使用位置词语进行位置定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和应用位置词语描述位置。

难点:能够准确用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2.教具:图片、小物体、黑板、彩色粉笔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探索位置关系1.创设情境,让学生观察教室中各个物体的位置,引导学生认识“左”、“右”、“前”、“后”等位置词语。

2.让学生两人一组,互相提问并回答:你的左边是什么?你的右后方是什么?3.教师引导学生在黑板上绘制简单平面图,并指导学生描述图中物体的位置关系。

第二课时:运用位置词语1.教师分发练习册,让学生完成书上有关位置词语描述的练习题。

2.学生自主练习,在黑板上展示学生答案,并讨论正确答案的原因。

3.教师注意纠正学生在使用位置词语时的错误,并指导学生如何准确描述位置关系。

第三课时:综合运用1.教师布置综合练习题,要求学生结合所学位置词语,综合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

2.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然后选择一名学生上台展示答案。

3.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指导学生如何进一步提高描述位置关系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各种位置词语的理解程度有所差异。

对于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需要通过更多的实际操作和示范引导,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位置概念。

同时,在综合运用环节,需要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生对位置词语的应用能力。

以上教案仅为参考,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应调整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步骤,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位置10-人教版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位置10-人教版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位置10-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位置的意义,掌握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理解位置的意义,掌握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2. 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数对表示位置。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数对中每个数字的含义。

2. 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数对表示位置。

四、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2. 学生每人一张练习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一个座位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某个同学的位置。

然后提问:“如何用数学的方法表示这个位置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位置。

2. 探索新知(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座位图,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表示某个同学的位置。

(2)学生分享自己的表示方法,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理解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3)教师通过课件或黑板演示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让学生跟随操作,加深理解。

3. 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用数对表示位置。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强调数对中每个数字的含义。

4. 应用拓展(1)教师出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用数对表示位置。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数对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并强调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6. 课后作业教师布置一些与数对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完成。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表达,使学生理解了位置的意义,掌握了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数对中每个数字的含义,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理解数对中每个数字的含义”。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位置》教案精品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位置》教案精品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位置)教案样板教学设计第二单元位置上课解决方案教案设计设计说明1.注重情境创设,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因此,在上课伊始为学生创设联系生活实际的情境,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描述好朋友的座位,使学生体会到用已有的经验描述好朋友的位置时,由于标准不同,说法也不同。

由此引发学生产生用一致的方法表示位置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新方法的欲望。

2.以学生为主体,在合作中提升。

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学习不是把学生当成图书馆,而要培养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教学时,我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确定物体的位置必需要用到两个数据,懂得有顺序的两个数组成的数对可以表示一个确定的位置,掌握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使学生体会到数形结合的思想,加强了知识间的联系,为解决数学问题提供有力的援助。

初步掌握数对的有关知识,逐渐形成知识技能。

3.注重知识的综合性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数学是人们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因此在应用环节,更加注重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先设置几个用数对表示教室里同学位置的小题,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抽象成用列、行表示平面图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再引导学生在方格纸上描述各个点的位置,使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掌握在方格纸上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完成技能上由数对到点的质的飞跃。

课前打算教师打算PPT课件学生打算方格纸教学过程⊙铺垫质疑,明确课题1.旧知铺垫。

同学们,班里谁是你的好朋友?他(她)坐在什么位置?(我的好朋友是×××,他坐在……学生在描述自己好朋友的位置时,可能会说:他(她)坐在“第×组第×个〞“第×排第×个〞或他(她)坐在我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等,教师给予评价)2.引出课题。

这样描述比较麻烦,表述也不清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更X、更简洁实在定物体位置的方法——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位置 人教新课标(PDF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位置 人教新课标(PDF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位置人教新课标(PDF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位置的相对性,能够用坐标描述物体的位置。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位置的相对性2. 坐标表示位置3. 位置的实际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位置的相对性,坐标表示位置。

2. 教学难点:位置的相对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位置的相对性。

例如,描述教室里学生的位置,从不同角度观察,学生的位置会有所不同。

2. 探究新知(1)位置的相对性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位置的相对性,明确观察点的不同,物体的位置也会发生变化。

(2)坐标表示位置引导学生用坐标来描述物体的位置,理解横坐标和纵坐标的含义。

(3)位置的相对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位置的相对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地图上的位置、公交站牌的编号等。

3. 巩固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4.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位置的相对性,能够用坐标描述物体的位置,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课后作业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位置的相对性,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注:本教案为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二单元位置的内容,适用于PDF版教材。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位置的相对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这个细节是教学难点,也是学生容易感到困惑的地方。

因此,教师需要在这个细节上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通过丰富的实例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位置的相对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位置的相对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涉及到地图、导航、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等多个领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单元位置单元分析
单元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的内容是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以及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学生已经学会了在具体的情境中用行、列来描述物体的位置了,本单元的学习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已有的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之后学习“图形与坐标”的内容打下基础。

教材首先通过呈现确定教室中学生的座位这一教学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出学习内容。

教学时可以结合学生的原有知识及经验,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列”、“行”的含义及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一般规则。

然后,要使学生明确如何用数对表示位置,结合学生的实际座位,将教学搬到现实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知识的巩固。

教材除了从数的角度刻画点在平面上的位置,还有意安排了一些素材,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如例2的教学,在让学生明确方格纸上数对的含义时,教师应设法促进学生知识与经验的迁移,引导学生把例1中学习的列、行的概念和使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应用到例2中来。

同时要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加深学生对用数对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的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过用“第几组第几个”的方式来描述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并且在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经验,但是学生对物体位置的描述还没有形成特定的规范。

因此,在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时应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和知识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将用生活经验描述位置上升为用数学方法来确定位置,使学生养成
用数学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其空间观念和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行与列,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并能在方格图上用数对
表示点的位置。

数学思考: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到抽象成用列、行表示
的平面图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情感态度:感受方向和位置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参
与数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并正确区分列和行的
顺序。

【课时安排】3课时
1.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1课时
2.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1课时
3.练习五………………………………………1课时
第二单元位置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本单元内容由原六年级上册移来。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能用数对(正整数)表示物体的位置。

2. 让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3.让学生知道数对与方格纸上的点存在对应关系。

三、编排特点
本单元内容的编排是在学生一年级上册学习了用上、下、前、后、左、右确定位置,三年级下册学习了用东南西北等词语描述物体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也为后面进一步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参数确定物体的位置”打下基础。

编排上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从实际情境出发,帮助学生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能用“第几”描述物体的位置,还经历了类似用“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找到物体的位置,如教室里的座位、电影院的座位等,初步具有用数表示位置的经验。

教材充分利用并及时提升了学生的这些已有经验。

例1通过呈现确定多媒体教室中学生的座位情境,引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借助教师操作台上的学生座位图,迅速将实际的具体情境数学化,抽象成在平面图上确定位置,并帮助学生理解如何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2.结合具体情境,初步感知直角坐标系的思想和方法。

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或方格纸上用抽象的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初步感知直角坐标系的思想,为后面“图形与坐标”的学习作好铺垫。

例如,例1学生根据张亮坐在教室的第2列、第3行用数对(2,3)表示,初步建立与座位示意图的对应关系,在同样的规则下,再次通过周明坐在教室的第1列、第3行怎样用数对表示和给出数对确定位置的活动,加深数对与座位示意图行列的一一对应关系。

这样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直观体会直角坐标系的思想。

例2更为直接地呈现了方格纸这一学生熟悉的材料,其中同样蕴含着直角坐标系的思想,只不过没有明确表示出x、y轴。

不同的是,例1中物体的位置相当于方格纸中的每个格子,而例2进一步抽象为一个点,用方格纸上的格点(横线和竖线的交点)来表示。

可以说,方格纸是渗透直角坐标系的有效载体,借助方格纸来学习也是实践直观几何的重要手段。

小学几何的学习立足于直观几何,通过方格纸研究几何图形的有关特点和性质,获得几何活动经验,发展几何直观,逐步培养学生推理的意识和能力。

四、具体编排
1.例1: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会用两个数描述位置,比如第几排第几个等,这里学习数学上位置的表示方法。

教材呈现的是一个教室,老师的讲桌上有一个座位示意图,哪个学生如果有问题,按一下开关,座位示意图上的灯就会亮起来。

这里编排的层次主要有:
(1)明确“列”“行”的含义及一般规则。

结合“教师是如何确定张亮的位置”的讨论,使学生明确: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确定第几列一般是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是从前往后数。

(2)给出数对表示的方法。

由小精灵直接给出用数对表示的方法,正是有了前面的规则才能保证数对表示的唯一性。

(3)明确数的顺序,体会一一对应思想。

通过比较王艳和赵雪两位同学的位置进一步明确数对中两个数是有顺序的。

并体会数对和每个人的位置是一一对应的。

2.例2: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材进一步抽象,通过方格纸把用数对表示位置的实际问题抽象成用数对表示平面上点的位置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明确如何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点的位置,感悟数对与物体位置的一一对应关系。

这种方格纸的呈现和数据的表示特点,初步渗透了直角坐标系的思想。

教学中,要注意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如引导学生比较大象馆和海洋馆的位置数对,结合示意图观察在方格纸上这两个场馆是在同一条横线(行)上,相应的数对有什么特点。

提问“如果两个数对中的第1个数相同,这两个场馆的位置有什么特点”,帮助学生初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加深对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的理解。

教学时,还可以根据需要增加一些场馆,或者对数据进行调整。

此外,本单元的练习安排注意体现两方面,一是联系实际。

如第4题,中药房中根据药方抓药的场景,进一步让学生用数对表示位置。

体会简洁性。

二是综合应用。

结合前面学习的方向来描述路线和位置,如第8题。

也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四、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经历用数对表示位置的学习过程。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具有大量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经验,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和知识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帮助学生将用生活经验描述位置上升为用数学方法确定位置,发展数学思考,培
养空间观念。

同时,在“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经历表示物体位置的过程,在比较中发现用数对表示位置的简洁与有效。

2.适时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和方法,感悟数对与位置的一一对应思想。

如练习中的第7题,让学生发现图形平移后,位置变了,表示顶点位置的数对也相应的变了,发现其中的规律。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素材,通过形来研究数的特点,通过数来呈现物体的位置,在方格纸和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之间架起了数与形的桥梁,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并感悟数对和点的位置的一一对应关系。

第二单元位置归纳总结
1、数对:由两个数组成,中间用逗号隔开,用括号括起来。

括号里面的数由左至右分别为列数和行数,即“先列后行”。

2、作用:一组数对确定唯一一个点的位置。

经度和纬度就是这个原理。

例:在方格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用数对(3,5)表示(第三列,第五行)。

注:(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X轴上的坐标表示列,y轴上的坐标表示行。

如:数对(3,2)表示第三列,第二行。

(2)数对(X,5)的行号不变,表示一条横线,(5,Y)的列号不变,表示一条竖线。

(有一个数不确定,不能确定一个点)
2、图形左右平移行数不变;图形上下平移列数不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