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未来教案
《相信未来》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相信未来》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相信未来》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相信未来》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相信未来的主要内容,并理解其含义。
2. 掌握散文写作的基本技能,能够成功地写一篇散文作品。
3. 加强学生对优美中文语言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1. 相信未来的主要内容的理解2. 掌握散文写作的要点三、教学难点:1. 根据教材中内容和自己的想法展开写作2. 手持笔尖,抒发真情四、教学方法:1. 课前讲授与课堂引导相结合2. 让学生课堂学以致用,动手实践五、教学过程:1. 课前活动教师通过画面/图片/歌曲等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到“相信未来”的主题,引起学生兴趣。
2. 整体理解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相信未来”中的三个小故事及其中蕴含的主旨思想,让学生对故事的情节及含义有一个整体理解。
3. 阅读分析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分析的方式,让学生对故事的每个部分进行深入分析,掌握散文的写作技巧,如描写细节、运用修辞手法等。
4. 创作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散文为蓝本,运用自己的语言和思想,写出自己的散文作品。
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写的作品交换意见,分享写作体会,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5. 评价教师与学生共同评价作品,让学生了解何为好的作品,怎样才能写出好的作品。
六、教学材料:1. PPT 音视频课件2. 《相信未来》教材及相关教辅材料3. 小组讨论的框架七、教学反思:本篇教案着重让学生掌握散文的写作技巧以及优美的中文语言形式的鉴赏。
同时,教师也要在课堂上不断激发学生们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充分体验到写作的乐趣,让学生的文字得以更加深刻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加强学生阅读理解,文学鉴赏等能力训练,以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通过本教案的设计,学生不仅掌握了散文的写作技巧和中文语言形式的鉴赏,还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相信未来优秀教案(优秀4篇)
相信未来优秀教案(优秀4篇)《相信未来》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学习体会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体味本诗的韵味。
3、培养新诗鉴赏能力二、预习:1、强记字音:灰烬()依偎()摇曳()睫()毛瞳()孔惆怅()轻蔑()脊()骨给()予不屈不挠()2、辨音辨形:摇曳()—拽()拉睫()毛—捷()报给()予—给()以瞳()孔—潼()关撞()击—经幢()惆()怅—稠()密—未雨绸()缪—鸟声啁啾()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要求:明确每节的主要意思结构脉络明确:课文基本结构:1—2节:第3节:第4节:第5节:第6节:第7节:四、分析鉴赏,把握主旨(一)揣摩语言:1.诗歌意象的运用:问题:仔细阅读1、2、5、6、四节,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诗歌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思。
明确:第1节:蜘蛛网—— 炉台——灰烬的余烟—— 美丽的雪花——第2节:紫葡萄—— 深秋的露水——鲜花—— 凝露的枯藤——第4节:腐烂的皮肉——第5节:脊骨——2.比喻的用法:问题:分析第三节前三句的精妙之处和所表达的意思。
明确: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二)表现形式本诗在表现形式上的一大特色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明确:《相信未来》教学设计篇二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朗读体悟,寻找意象,品味意境。
2.通过诵读,把握意象,体会本诗的情感。
3.了解作者面对残酷的现实,始终不渝的热爱祖国、相信未来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顽强自信、战胜挫折的积极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揣摩诗歌语言,赏析诗歌丰富含蓄的意象。
2.难点:体会诗歌深沉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品读赏析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激趣导入有一首诗写于1968年,第二年,江青读过这首诗后说:“这是一首灰色的诗。
”这首诗就是《相信未来》,作者是食指,原名郭路生。
紧接着向学生介绍作者,同时交代清楚诗歌的写作背景。
2023最新-相信未来 教案【优秀7篇】
相信未来教案【优秀7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案要怎么写呢?这次漂亮的为亲带来了7篇《相信未来教案》,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相信未来作文篇一当蜘蛛网无情的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的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请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请怀,我依然用固执的用凝霜的枯藤写下:请相信未来。
轻轻饭起历史的篇章5月12日14时28分迅速拿起时钟已是205月18日5时28分时间以过去了整整147个小时,147个小时意味着什么?生命还能交给我门什么?是否真的会有奇迹诞生?我相信黑夜中回有星星,我相信寒冷中回有火把,我相信孤单中会有拥抱,我相信~~~~~~~昂头挺胸,树立信心,磨练意志。
在痛苦中面带微笑,在失意中拾起碎片,肩并着肩,手拉着着手心连着心共同走向最没的夕阳地震见证了世间的真情,地震诠释了爱的力量。
一放有难,八方只援,重志成成共创没好家园。
最没的彩虹总挂在狂风暴雨后的天边;人间的暖流定会融化寒冷的心,请用双手扶植那风雨遥遥欲坠的经霜枝头。
四川的每位灾民请相信我们同拥一片蓝天,我门都是一家人。
坚强,我的伙伴;勇敢,我的同胞。
国家不会抛弃你们,人民不会忘记你们。
别哭,我的孩子;别哭我的同胞。
别在徘徊,别在忧郁。
前方的一屡曙光在告诉你们:请相信未来《相信未来》篇二【语篇结构分析】全诗共三个层次:第1―3节,描述残酷的现实的同时表达了自己的信念。
第4―6节,交代“相信未来”的理由。
最后一节,年轻的诗人发自内心的呼喊,再次号召要“相信未来”。
【语篇脉络梳理】第1―2节:恶势力横行,我们希望破灭,果实被窃痛斥现实第3节:面对着困难,我们信念更强,豪情更浓表明信念第4节:想信未来有人能够看清历史,辨明真相相信未来第5节:面对表层的创伤,继续前进,任人评说第6节:相信历史会给中国的脊梁以公正的评价第7节:点明题旨,发出召唤,为未来努力奋斗决心战斗语篇品读一、重点语段品读第1节:第一小节四句,侧重表现的是生活的贫困,物质的匮乏。
《相信未来》的教案
《相信未来》的教案《相信未来》教学设计篇一教学设想:“向青春举杯·吟诵青春”板块,共有三篇,《沁园春长沙》是“研习”的第一篇,已经教完,《相信未来》、《让我们一起奔腾吧》是其余两篇。
《相》是“研习”篇,《让》是自读篇。
这两篇都是现代诗歌,合并指导阅读。
教学重点在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和作者创作意图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文本,让学生:理解诗歌中描写的意象,跳跃的语言;通过反复诵读,领悟诗人的情怀;学会诗歌鉴赏的方法,体会朗诵诗歌的技巧。
教学目标:1、继续理解诗中的主要意象,把握诗歌的内容大意,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2、理清不同时代青年人的精神风貌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与那个时代的关系。
教学重点:1、通过反复吟诵,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跳跃性的语言。
2、学习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清不同时代青年人的精神风貌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与那个时代的关系。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法。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研究,鼓励学生质疑、讨论,发表看法,教师在疑难处给予点拨。
课时安排:1课时。
过程:一、导入作为年青人,在感受青春美好的同时,我们也常常感到不如意,或者身处困顿,面对眼前的挫折,面对当下的逆境,我们当怎么办?今天我们学习《相信未来》,看看前辈的名人如何对待。
二、简介诗人生平及时代背景,整体理解此诗写于1968年,这时正值文革时期,这一时期几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空白期,然而民间的创作却顽强地生长着,诗人食指无疑是其中杰出的一位民间写作者。
就在16-19岁的青春时期,食指便以一代人灵魂的历程写出了《海洋三部曲》、《鱼儿三部曲》、《相信未来》等30余首为时代立言的好作品,这些诗歌不胫而走,在全国各地的知识青年中广为传诵。
食指《相信未来》在那个阴云密布的时代,在人们心灵上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
尽管“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尽管“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悲哀”,人们依然用“美丽的雪花”,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现在重读依然让人动心。
《相信未来》的教案设计
《相信未来》的教案设计第一章: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1.1 教学目标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包括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
掌握作者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1.2 教学内容诗歌的背景知识介绍,包括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
作者的生平介绍,包括他的创作风格和代表作品。
1.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展示诗歌的背景图片和相关资料。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对作者和诗歌的了解。
1.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讨论的表现。
学生完成相关问题的回答。
第二章:诗歌结构与主题分析2.1 教学目标分析诗歌的结构,包括诗节、韵律和押韵。
探讨诗歌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2.2 教学内容分析诗歌的结构,包括诗节、韵律和押韵的介绍。
探讨诗歌的主题和中心思想,包括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
2.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诗歌的韵律和押韵。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主题。
2.4 教学评估学生对诗歌结构的分析和理解。
学生对诗歌主题的把握和表达。
第三章:诗歌中的象征与意象3.1 教学目标识别诗歌中的象征和意象,并理解它们的意义。
探讨象征和意象对诗歌主题的贡献。
3.2 教学内容介绍象征和意象的概念,解释它们在诗歌中的作用。
分析诗歌中的具体象征和意象,并解释它们的意义。
3.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其中的象征和意象。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识别出的象征和意象,并解释其意义。
3.4 教学评估学生对诗歌中象征和意象的识别和解释。
学生对象征和意象对诗歌主题贡献的理解。
第四章:诗歌的修辞技巧4.1 教学目标识别诗歌中的修辞技巧,并理解它们的效果。
探讨修辞技巧对诗歌主题和情感的表达。
4.2 教学内容介绍常见的修辞技巧,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分析诗歌中的具体修辞技巧,并解释它们的效果。
4.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其中的修辞技巧。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识别出的修辞技巧,并解释其效果。
4.4 教学评估学生对诗歌中修辞技巧的识别和解释。
学生对修辞技巧对诗歌主题和情感表达的理解。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相信未来》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1教学设计是教育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合理的教学设计能够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本文将针对题目所述的《相信未来》这一主题,设计一份教案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树立信心、树立远大理想,迎接未来的挑战。
一、教学目标1.了解“相信未来”这一主题的涵义,以及为什么要相信未来。
2.培养学生对未来的思考意识,鼓励他们勇于肯定自己的能力和潜力,为未来做好准备。
3.通过探讨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
二、教学内容1.了解“相信未来”的内涵和意义。
2.探究未来的趋势和方向,如科技进步、知识经济、创新创业等。
3.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未来,如科技、文化、社会、环境等方面。
4.通过案例分析,了解未来就业市场的变化和特点,探讨未来就业的发展方向和就业技能。
5.通过游戏、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预测未来的生活方式和城市环境。
三、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思考,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
2.案例教学法。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变化。
3.小组讨论法。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相互交流和分享,从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
4.游戏化教学法。
通过游戏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
四、教学过程安排课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具体安排第一课相信未来的内涵和意义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思维导图等方式开启话题,引入本课的学习内容。
通过故事、小视频等方式阐述“相信未来”的内涵和意义,让学生感受到“相信未来”的重要性和意义。
通过学生的自我介绍,培养学生自我认知和自信。
第二课未来的趋势和方向案例教学法通过阅读新闻、杂志、网站等方式,了解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方向,让学生了解未来社会可能出现的新兴行业。
分析案例并进行讨论,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如何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信未来(食 指)》教案
《相信未来(食指)》教案下面是由出国留学整理的《相信未来(食指)》教案,欢迎阅读。
更多相关高一语文教案文章,请关注实用资料栏目。
《相信未来(食指)》教案(一)一、知识和能力1. 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 朗渎体悟,理清思路,寻找意象,品味意境。
二、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理解、鉴赏通过诵读,领会诗歌的形象,体悟意境,把握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作者面对残酷的现实,始终不逾地热爱祖国,相信未来的爱国情怀和乐观精神,培养学生不管人生多么艰辛、命运多么坎坷,都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向命运挑战。
教学程序一、走近“大师”。
(一) 走进作者:食指,原名郭路生,山东鱼台人,1948年生,60年代开始诗歌写作,他的诗,特别是早期作品广泛传诵于知青及城市青年中,但直到90年代,其创作成就才得到公认,是一位成绩巨大却差点被埋没的天才诗人。
但历史是公正的,食指那些真正的好诗,就像珍珠,越来越闪烁出灿烂的光芒。
《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热爱生命》《海洋三部曲》。
这些写于六、七十年代动荡时期的诗篇,至今读来,还是那么完美,那么让人激动。
在诗中,食指以一名反抗者和思想者的姿态站在大风中高歌、呼喊。
他是一位时代良知和民间正直渴望的发言人,他以一个歌者的身份让自己的诗歌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春雷一般轰轰滚过,几乎可以说是感动和温暖了一代人。
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命运却远不如一般人幸运:在那个动荡的年代(1966—1969),诗人诗性的敏感和良知在与残酷的现实的尖锐冲突中不胜重荷,精神一直处于崩溃的边缘,1972年,在部队当兵时,因强烈的精神刺激而导致精神分裂,从此后,食指陷入了长期的病困中,1990年4月住进北京福利院。
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食指依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生存和写作着。
食指用他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四个字:相信未来。
(二)走进时代食指的创作主要集中在20世纪60年代的中后期,这正是“文化大革命”开始并进入高潮的阶段,在那个史无前例的狂热的年代,食指和当时许多年轻人一样陷入了迷惘和失望之中,现实环境的恶劣和内心理想的冲突,使得诗人处于一种矛盾复杂的心态之下。
《相信未来》6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相信未来》6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相信未来》6 教案教学设计1《相信未来》6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基本情况教材名称:《相信未来》6适用对象:初中二年级学生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二、教材特点1.内容紧扣新课标要求,课本内容生动有趣,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2.每一单元的话题紧扣时代背景,在激励学生自主思考、发现生活中的问题,以及寻找解决办法和突破口方面做了很好的设计。
3.教材既注重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又注重学生的情感、社会和文化素养的培养。
三、教材分析本教案针对相信未来6年级下册第5-6单元进行分析:1.第5单元:梦想启航此单元全文都以探讨梦想为主线,梦想作为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杠杆,贯穿整个课文,深刻阐述了什么是梦想,为什么需要有梦想,如何实现梦想等等,涉及的话题非常广泛,既做到了有针对性,又有可玩性。
2.第6单元:美丽祖国此单元的主题是祖国、家乡,与前一单元交相辉映。
主要内容包括祖国山川、人民生活、文化建设和环保等方面,通过介绍祖国的各个方面,让学生增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同时,启迪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重难点内容2.能够运用所学语言知识表达自己的观点3.能够通过情境练习与合作学习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五、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1) 学生能掌握新词汇和短语的用法;2)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总结文中重点,重点内容的表达与思考。
2.难点1) 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六、课时安排第1课时:导入活动,呈现话题:人生的道路目的:让学生了解有梦想的重要性,寻找自己对未来的期待。
步骤:1)老师放映视频:“沟拉乡孩子的大梦想”。
2)以兴趣班会、简短的感性语言,让学生展开或讲述自己的理想、梦想和目标。
3)新词呈现与解释:抚摸、梦想之光、遥不可及、勇往直前、月份。
4)教师强化新授单词的重要性,提示学生在学习中要养成积累和记忆的习惯。
最新整理优质课《相信未来》教学教案
最新整理优质课《相信未来》教学教案《相信未来》是食指作于1968年的一首朦胧诗。
该诗以其深刻的思想、优美的意境、朗朗上口的诗风让人们懂得了在逆境中,怎样好好地生活,怎样自我鼓励,怎样矢志不渝地恪守自己对明天的承诺。
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最新整理优质课《相信未来》教学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语文《相信未来》教案一一、文本分析*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向青春举杯专题中的第一个板块吟诵青春。
*的内容是:表达自己身处黑暗现实但仍相信未来的乐观精神和执着信念。
*的特点是:情感上连用七个相信未来,展现诗歌的乐观之美和执着之美;内容上运用蜘蛛网、余烟、排浪等或悲凉或壮阔的意象,表现崇高之美和坚定之美;语言上运用相信未来等整齐的或有变化的句式,表现整齐之美和变化之美;节奏上运用无情、叹息等词的重音和停顿,表现和谐之美和韵律之美。
二、学生分析学生需要从中学到的是:通过本诗的情感美、内容美、语言美、节奏美的学习,感受诗歌的四美,让诗歌的美流入心灵,积淀成美好的语文素养。
高一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相应的学习基础:在认知上,对诗歌的情感美、内容美、语言美、节奏美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在情感上,对年轻生命积极乐观、坚定执着的态度有了一定的感受和体会。
学生需要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诵读法、体验法、探究法等多种自主学习的方法。
三、目标阐述(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能说出本诗内容(包括意象)上的特点和美感。
能阐述本诗语言(包括韵律)上的特点和效果。
能解释本诗节奏(重音、停顿)上的特点和效果。
2、过程与方法能在理解本诗内容的过程中运用探究的方法。
能在体会作者情感的过程中运用诵读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感受作者对未来积极乐观的情感。
能体会作者对年轻坚定执着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能阐述本诗语言(包括韵律)上的特点和效果。
(三)教学难点能说出本诗内容(包括意象)上的特点和美感。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点拨法等服从于学生学习需要的方法。
相信未来 教案(精选6篇)
相信未来教案(精选6篇)相信未来赏析篇一诗一开头就用“蜘蛛网”“炉台”“余烟”“灰烬”等几个意象,给人们描绘出了那个荒芜、穷困、艰难的时代。
无论是经没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都会在心底涌起苦不堪言的强烈感触。
而诗人却“用美丽的雪花写下来:相信未来”,“雪花”既象征纯洁、质朴,也传递着清楚、明了的意识;把不屈于现实的'坚定,表现得格外真切:这是从艰难生活中升起的信念!第二诗节,用“紫葡萄”“深秋的露水”“鲜花”“别人的情怀”“凝露的枯藤”写出了生命由鲜亮而黯淡,由热情而失意,由饱满而枯竭的经历,激起了人们对人生中一切失意、落寞、不快的联想,而诗人“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来:相信未来”的人格力量又不能不强烈震撼每一个人的心灵:这是从人生苦难中升起的信念!第三诗节,“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力量之大,范围之广,气势之猛,表现了诗人的满腔豪情。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一句,把“曙光”比拟成“笔杆”,富有想象力,“用孩子的笔体写下来:相信未来”,表达的是诗人的真挚和坦诚思想:这是由真实内心升起的信念。
这三个诗节,一咏三叹,“相信未来”就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奏出了诗人心底的最强音。
在那个阴云密布、精神痛苦的时代,《相信未来》在人们心灵上投下了一道期望之光。
我想,那个年代过来的大多数知青也能够说是一代人,在任何时候重读《相信未来》都依然会怦然心动!食指“相信未来”,那种残忍的、固执的、痛苦的、伤痕累累的相信,就是一个人在痛苦现实中对未来坚定不屈的信念。
也是这首诗最为动人的内核。
这首诗如果仅有前面的三节,还不足以表现食指深刻的思想,而接下来的三节,食指将自我对“未来”的“相信”和对人类的清醒认识结合起来。
首先,诗人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能“拨开历史风尘”,“看透岁月篇章”。
“睫毛”“瞳孔”两个意象承“眼睛”而来,形象地描绘出未来人思考的神情,而“拨开”和“看透”又歌颂了人类智慧的伟大,诗人“相信未来”的原因就寄托于这思考的形象中。
高一语文教案《相信未来》
高一语文教案《相信未来》
高一语文教案《相信未来》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一语文教案《相信未来》,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
《相信未来》优秀教案
《相信未来》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诗歌《相信未来》的内容和主旨。
2.培养学生朗读诗歌、欣赏诗歌的能力。
3.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感受诗歌的美。
难点:诗歌的朗读技巧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1.导入(1)向学生介绍诗人食指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相信未来》,让学生思考:什么是未来?我们为什么要相信未来?2.诗歌朗读(1)教师范读诗歌,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齐读诗歌,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3)分组朗读,每组挑选一名代表进行朗读,其他同学倾听并给予评价。
3.诗歌解析(1)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了解诗歌的层次。
(2)逐句解读诗歌,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讨论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如“相信”、“未来”、“理想”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旨。
4.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未来的看法,分享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2)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相信未来”的理念。
5.诗歌欣赏(1)让学生自由发挥,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邀请学生上台进行诗歌朗诵、演唱或绘画等创作,展示自己的才华。
(2)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分享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四、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诗歌《相信未来》。
2.以“相信未来”为主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表达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相信未来》的内容和主旨,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2.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高,积极发言,表现出对诗歌的热爱和向往。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4.作业布置有助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相信未来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相信未来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相信未来教案教学设计1相信未来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够具备以下能力:1. 理解“相信未来”的核心意义;2. 通过观看视频、课文阅读、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思考和交流,了解对未来的美好愿景;3. 通过游戏和小组竞赛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4.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2. 了解互联网技术对未来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1. 观看视频,了解未来科技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2. 阅读课文,了解“相信未来”的核心意义;3. 小组讨论,分享对未来美好愿景的看法;4. 游戏和小组竞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5. 多向思维培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视频观看法:通过观看视频,了解未来科技对生活的影响。
让学生体验科技带来的便捷和快速。
2. 课文阅读法:阅读课文,了解“相信未来”的核心意义。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3. 小组讨论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自由讨论。
学生可以分享自己对未来的看法和对未来的期望。
4. 游戏和小组竞赛法:通过游戏和小组竞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5. 多向思维培养法: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步骤1. 视频观看:观看相关视频,了解未来科技的发展和对生活的影响。
2. 课文阅读:阅读《相信未来》,了解“相信未来”的核心意义。
3. 小组讨论:分组进行自由讨论,分享自己对未来的看法和对未来的期望。
注意引导学生将想象力运用到未来世界的构建。
4. 游戏和小组竞赛:通过游戏和小组竞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5. 多向思维培养: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考试:通过一次小测验,检验学生对“相信未来”的理解和信息获取能力;2. 作业:布置一篇文章,要求学生描述自己对未来的期望和想象世界,检验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想象力;3. 课后讨论:为学生留出时间,让学生再次讨论未来的方向和变化。
高中语文《第一专题第2课相信未来》教案苏教版必修1(共五篇)
高中语文《第一专题第2课相信未来》教案苏教版必修1(共五篇)第一篇:高中语文《第一专题第2课相信未来》教案苏教版必修1 相信未来一.学习目标1.学习本诗的抒情方式,比喻、象征手法。
2.学习作者直面困难、热爱生命的精神。
二.作者和写作背景食指,原名郭路生,(1948——)《相信未来》写于1968年,是文革(1966——1976)开始并进入高潮的狂热阶段,食指在现实环境的恶劣和内心理想的冲突的迷惘、矛盾、失望中,用年轻、热情、执着,挣扎着摆脱现实的羁绊,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食指曾经说:“‘文革’前我就挨整,我已经看到这代人的命运了。
鱼儿跳出水面,落在冰块上,它的前途是死,和这个冰块一起消亡。
相信我们会战胜死亡,这已经进了一步了。
我年轻,我能看到冰块消亡的那一天。
”以食指为名,是对别人在背后指点的解嘲,是损伤不了诗人健全人格的抗争。
三.文本梳理(一)诵读文本,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二)诵读1、2部分,理解其中意象的象征义。
(找出意象,结合写作背景,理解并分析意象的象征义及作者的信念。
)知识补充:(1)意象(2)象征1.蜘蛛网——当时强大的黑暗势力炉台——(火——希望)产生希望的地方无情查封——黑暗势力横行,对进步知识分子的审查、批判、迫害灰烬——(炉火已灭)遭受迫害,生活贫困,处境艰难余烟——残余的希望但依然、固执——坚定的信念铺平失望的灰烬——抛弃失望,乐观美丽的雪花——纯真、美好的希望相信未来2.紫葡萄——(晶莹、美好)理想、希望深秋的露水——希望破灭,失望的泪水鲜花——成功、荣誉依偎在别人的情怀——被剥夺,失落枯藤——生命被摧残凝露——孕育新的希望凄凉的大地——现实残酷但依然、固执——坚定的信念直面绝望,不懈至死地相信未来小结:1、2部分,痛斥现实,相信未来,痛苦中怀有希望(三)诵读第3部分,理解分析。
读法一: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相信未来》4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相信未来》4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相信未来》4 教案教学设计1《相信未来》4 教案教学设计《相信未来》是一套以少儿科技教育为主题的教育资源,旨在帮助孩子们培养学习和探究科技知识的兴趣和能力,同时也涵盖了整合思维、解决问题、团队合作等综合素养。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对《相信未来》4 教案教学设计进行详细讲解。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太阳能与风能的基本概念,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掌握使用废弃物品自制风力发电机的方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操作。
3. 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1. 太阳能与风能的基本概念。
2. 如何使用废弃物品自制风力发电机。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如何成功自制出风力发电机。
2. 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操作。
4、教学内容1. 太阳能与风能的基本概念。
太阳能是指太阳光的能量,通过太阳能,我们可以获取热能和电能。
风能是指风的能量,可以转换成电能。
太阳能和风能是我们常见的可再生能源,可以用来替代传统的燃料。
2. 废弃物品自制风力发电机的方法。
(1)准备材料:纸板、塑料杯、扇叶、电线、电机。
(2)制作步骤:① 在纸板上画出风力发电机底座和支架,然后用剪刀和胶水进行剪切和拼装。
② 将电机和扇叶固定在纸板上的支架上。
③ 将塑料杯反转放置在支架上,并与电机固定连通。
④ 将电线焊接到电机上,然后与电池进行连接,调节电机转速。
(3)实验操作组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次进行实验操作,观察风机转速和电池充电情况。
3. 团队合作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到团队合作所带来的巨大力量。
因为废弃物品自制风力发电机需要各种不同的技能,所以每个小组都需要分配任务,互相协调,完成各自的任务,并整合各个组员的成果,才能完成这个实验。
五、教学方法本教学设计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guide)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和解决问题。
在具体操作中,以小组合作为主导,让学生们通过合作同他人互动、协商,锻炼社交技能、创新思考及元认知(meta-cognition)能力,实现知识、情感以及能力多方面的提升。
《相信未来》1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相信未来》1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相信未来》1 教案教学设计1《相信未来》1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相信未来》1是针对小学五年级学生的英语教材,共六个单元,每个单元包括词汇、语法、听、说、读、写等各个方面的知识点。
该教材语言简单易懂,生活化的语境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够:1.认知本单元的单词,理解其含义并记忆掌握;2.掌握句型“Do you like…?”和“Yes, I do./No, Idon't.”的用法;3.通过听、读、说、写等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4.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师生问候;2.通过呈现单词图片,重点教授单词village、farm、horse、sheep、pig等,让学生可以通过听觉和视觉多个渠道来学习单词。
Step 2:听力练习1.放录音,让学生听音并画出相应的图片;2.听音填空,让学生通过听力训练来掌握单词(填空内容可以是单词拼写、单词选择、完形填空等)。
Step 3:口语练习1.向学生问候并问“Do you like farms?”“Do you like animals?”等;2.学生回答问题时可以用句型“Yes, I do./No, I don't.”,让学生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和观点;3.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日常情景,如在农场参观、与动物互动等。
Step 4:阅读和写作练习1.阅读文章,学生自己读或听录音跟读,理解文意并选出关键词;2.根据文章内容,可以设计一些写作练习,如口语作文、填空练习、翻译练习等。
Step 5:课堂互动1.学生对话,培养团队合作精神;2.教师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探讨和交流;3.教师通过PPT、实物等多种形式展示内容,使学生在视觉上能更直接地感受到学习内容。
四、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听说读写练习,考查学生在本单元所掌握的知识点、语言表达和自主学习能力;2. 学生的课堂表现、教师的评价和家长的反馈都是教学评估的重要依据。
《相信未来》教案
《相信未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诗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2)能够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能够运用诗文中的思想和哲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
(2)通过分析、综合、评价等思维活动,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3)学会欣赏诗歌,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相信未来,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2)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诗文的基本内容、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 教学难点:诗文中的思想和哲理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兴趣:提问学生对未来有什么期待和愿望,引导学生思考。
(2)介绍诗人背景:介绍诗人食指的身份和作品,引发学生对诗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诗文的基本内容。
(2)让学生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文中的思想和哲理,分享自己的理解。
(2)全班交流:邀请部分小组代表进行交流,总结诗文的思想和哲理。
四、作业布置1. 背诵诗文。
2. 写一篇关于自己未来的梦想和计划的文章。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诗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学生也能够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运用诗文中的思想和哲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的教学引导和辅导。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评价:通过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和文章写作,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思考能力。
《相信未来》的教案设计
《相信未来》的教案设计第一章: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1.1 诗歌背景让学生了解《相信未来》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所作,作者食指身处逆境,仍能对未来抱有信心和希望。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对作品的影响。
1.2 作者简介介绍食指的身份背景,包括他的生平、创作经历等。
分析作者的个人经历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第二章:诗歌结构与语言特色2.1 诗歌结构解析《相信未来》的诗歌结构,包括诗节、诗行、韵律等。
引导学生理解结构对于诗歌表达的作用。
2.2 语言特色让学生探讨食指的语言风格如何塑造了诗歌的意境。
第三章:诗歌主题与思想内涵3.1 诗歌主题引导学生探讨《相信未来》的核心主题,如希望、坚持、信念等。
分析诗歌主题如何体现在诗中的具体描写。
3.2 思想内涵深入剖析《相信未来》所传达的思想内涵,如对未来的乐观态度、对个人命运的积极应对等。
让学生结合个人经历,谈论对诗歌思想内涵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章:诗歌解读与分析4.1 诗歌意象分析分析《相信未来》中的主要意象,如路、太阳、星星等,以及它们所代表的意义。
引导学生探讨意象如何帮助表达诗歌主题。
4.2 诗歌情感分析解读《相信未来》中的情感变化,如从忧伤到乐观的转变。
让学生讨论诗歌情感变化对读者的感染力。
第五章:创作练习与拓展思考5.1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以《相信未来》为灵感,创作自己的诗歌,可以是个人的感悟,也可以是对未来的期许。
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诗歌结构和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
5.2 拓展思考引导学生思考《相信未来》对当代社会的意义,如何启发人们对未来的信心和希望。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探讨如何在生活中保持乐观态度和坚定的信念。
第六章:诗歌与文化背景的关联6.1 文化大革命背景深入分析《相信未来》中所反映的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社会状况,如政治运动、社会动荡等。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如何揭示这一时期人们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况。
6.2 诗歌与时代精神的关联探讨《相信未来》如何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于未来的期待和追求,以及这种期待和追求与时代精神的关系。
2023年最新-相信未来 教案【优秀7篇】
相信未来教案【优秀7篇】拿什么相信未来篇一我出身农村,在父母的殷切盼望下下进入了大学深造;本以为未来是一片光明,没想到,毕业后就遭遇就业压力,稳定的工作像一个难以企及的梦。
我就是是城市里寻梦的“城漂族”。
在看遍城市的繁华后,我不愿再回到原来的生活,但在城市立足却也绝非易事。
我在城市的边缘苦苦挣扎。
住过地下室,合租房,城中村。
我面临的是巨大的就业压力和高的离谱的房价,我的身份证是农民,我在经历在“跳农门”的过程,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可以成功,或者注定失败。
但我不想再回到农村,因为回去,我除了从事讨厌的体力劳动外,我不知道还有什么追求。
也只能继续漂在城市里“蜗居”,成为“蚁族”,或者别的什么“族”。
我虽三十而却而未立。
我只是希望一份稳定的工作,这是我最基本的标准,稳定的工作是“立”的根本。
我走在创业的路上,不敢喘息,不敢丝毫怠慢。
爱情的奢望三十而立,究竟怎样才算“立”?“我不知道,现在大多数人是都钻进了物质的死胡同,还是我依然天真浪漫。
也许是社会人文方面我懂得太少,朋友也说过我这样的脾气应该改一下了。
我不知道自己那点做错了,我也希望自己有房,有车,但我并不觉得这就是所谓的幸福生活。
我也曾大着胆子向心仪的女孩表白时,获得的只是一连串的疑问:“你有房吗?你有车吗?”最后得出一个结论:“你什么都没有,我怎么敢嫁给你?”听到这些,我很郁闷。
爱情像个虚幻的传说,遥不可及。
三十年来,我不曾牵过心仪女生的手。
心智的成熟我喜欢读于丹的《论语心得》,还有易中天的《讲三国》。
我最喜欢的作家是路遥,一本《平凡的世界》都快被翻烂了。
“从小说里,我看到了孙少平为了理想,就是在工棚里都不忘读书学习,这种精神时时激励着我。
”(励志歌曲)从这些书里,我看到了人性应该具备的很多品质,和为了梦想应该始终如一的坚守。
我的梦想是什么面对朋友的询问,我也陷入了惶惑。
我想起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中,有曹云金和刘云天合说的相声《奋斗》,里边说,父亲不认可理想是为了“金钱和美女”,但当说理想是“事业和爱情”时,观众无不发出会心的微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信未来教案相信未来教案(精选3篇)相信未来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对诗歌中意象、意境的把握来解读作品,掌握诗歌鉴赏的意象分析法。
2、诵读全诗,体悟作者在逆境中坚信未来的那份执著,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内涵,体会诗歌意境与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1、讲授法与点拨法结合,带领学生鉴赏诗歌。
2、朗诵法,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正确、有感情地朗诵,通过反复诵读,品味意象与意境,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在黑板上写下“相信未来”、“食指”、“1968”)相信未来、食指、1968,这三个词都是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歌密切相关的关键词,你们首先最想了解的是哪个词?(食指)顾城有一首诗叫做《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这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诗歌,是一首朦胧诗,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歌作者食指,和顾城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可以先来看看书下的注释(念注释)。
食指,原名郭路生,大家猜一猜“路生”这个名字的来历。
(叫答学生)1948年,食指的母亲在行军途中分娩下了他,因此取名叫“路生”。
食指在文学史上是有着较为重要的地位的,他的创作为一代诗人的崛起奠定了坚固的基石,被称为“新诗潮诗歌第一人”。
这个“新诗潮诗歌”,指的主要就是“朦胧诗”,食指和顾城都是朦胧诗的先驱。
另外,我来介绍一下“食指”这个笔名的含义――第一个内涵是,食指的母亲姓“时”,“时之子”;第二个内涵是,无论别人在背后指指点点,都不能伤害一个健全人格的诗人。
(点拨:用食指指着人指责对方。
)(1968)有没有同学知道1968年的中国正处于什么时期?(叫答学生,明确:文革时期)那在你的了解中,文革时期的人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叫答学生,明确:经济上贫穷,文化上混乱,政治上黑暗)这首诗,写于1968年,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
(相信未来)江青对食指和这首诗有一个评价,她说食指是一个灰色诗人,她点名批评说,相信未来,不就是否定现在吗!江青在历史上是什么样的人物大家应该有所了解吧。
灰色是一种什么样的颜色?(叫答学生,明确:压抑、黯淡等等)食指真的是一个灰色诗人吗?这首诗真的是一首灰黯的诗吗?学完这首诗歌,我们再来看看同学们的看法。
二、研读文本1、现在,首先由老师来朗诵诗歌,听的过程中,同学们注意一下语句的停顿,同时注意不同的段落、语句都运用什么样的语音语调。
(师范读全诗)2、这首诗歌共有七段,我们首先来学习第一段。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这句里出现了哪些具体的形象或景物?(叫答学生,明确:蜘蛛网,炉台)什么地方会出现蜘蛛网?我们一个暑假不来学校,说不定教室的墙角就会有蜘蛛网吧。
很久不打扫、很久不用,就会有蜘蛛网。
炉台是用来干嘛的?用来做饭的吧。
蜘蛛网查封了我的炉台说明什么?(叫答学生,明确:因贫困而揭不开锅)“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这句里的具体形象是?(叫答学生,明确:灰烬的余烟)我们来看看“灰烬”是什么意思:物品燃烧后的灰和烧剩下的东西。
联系前一句诗,这个灰烬就是指烧完饭后剩下的灰烬吧。
还在飘着的袅袅余烟,在那里叹息贫困的悲哀,这里运用拟人的手法,使得余烟也学会了人的叹息。
看似是余烟在叹息贫穷,实际是谁在叹息?(明确:作者在叹息)贫困让人失落、贫困让人消极,可是“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在这样的窘迫中,作者却“依然固执”地要相信未来。
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个信念的?是在灰烬上用美丽的雪花写下来的吧。
这里又出现了一个形象:美丽的雪花。
灰黯的色彩中突然涌现了一抹亮色!作者为什么要用美丽的雪花写呢?(叫答学生:雪花是什么样的?明确:纯洁美好)作者用洁白美好的雪花,在黯沉的灰烬上写下了“相信未来”四个字,黑白分明,十分醒目。
作者在物质的贫困中失落地叹息,即便如此,他依然固执地抱着纯洁美好的信念:相信未来。
这段的感情基调还是较为低沉的,但是最后一句又充满了乐观,了解了感情基调,请同学们运用正确的感情、语调来朗诵第一段,并接着第一段朗诵第二段。
(学生朗诵)3、同学们已经学习了第一段,这一段中出现了许多形象。
同学们能否概括这些形象有什么特点?(叫答学生,点拨:这些形象并不单单只是其形象本身,还寄寓了什么?如雪花。
明确:寄寓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我们把这样的寄寓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称之为“意象”,简单地说,就是“寓意之象”,这是一个偏正结构的词,寄寓了意的象。
我们提取诗歌中的意象,进而联系作者、写作背景、诗歌内容语言情感等,分析其寄寓的主观情感的方法,就叫作“意象分析法”。
意象分析法是诗歌鉴赏中采用的重要方法。
4、请同学回答第二段中有哪些意象,并尝试运用意象分析法进行解读。
(叫答学生,明确:紫葡萄、露水、鲜花、枯藤、大地)“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植物在冬天沉睡、春天和夏天生长,那秋天,农民们辛苦耕种的粮食水果,应该到了收获的季节了吧。
可是,作者的紫葡萄,却没有收获,变成了露水,露水能当饭吃吗?能卖钱吗?不能吧。
辛苦所做的成果化为乌有了。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我们什么时候会给别人送鲜花?(叫答学生,明确:鲜花象征爱情或荣誉。
追问学生:属于作者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是什么意思?明确:爱情或荣誉被别人夺走)第一段写了物质上的贫困,那么这两句则是说作者遭受到了精神上的挫折和打击。
在物质、精神的双重打击下,作者却能够直面失落、甚至直面绝望,“依然固执地用凝露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这里的形象是“藤条”,藤条已经枯萎,甚至结了凝露,作者“依然固执”地要用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无论物质或是精神的挫折,作者相信未来的信念始终未变。
成果化为乌有、爱情和荣誉被人夺走、大地凄凉,同学们说说,这里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基调?(叫答学生,明确:低沉、凝重等)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诵第二段,体会其中的意境。
5、我们首先来看这段的句式,是不是和第一、二段有所改变了。
随着这句式的微小改变,老师在这里可以先告诉你们,感情基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请同学们结合第三段的内容,思考一下,你们认为第三段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进行朗诵?(点拨:与第一、二段的低沉相比。
明确:感情高涨。
叫答学生个别朗诵)这一段里,又出来了哪些形象?(叫答学生,明确:排浪、大海、曙光、孩子的笔体)“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两个意象:排浪、大海。
意象都是作者想象出来的、幻化出来,用来形容手指和手掌的吧。
你们想象一场那个场景,手指和手掌都像如来佛祖一样无限延伸,可以罩住天地的感觉,气势是不是很宏大。
在这样恢弘的气势中,作者要用手指和手掌去“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这两句中的意象是曙光和孩子的笔体。
曙光是什么样的?(叫答学生:温暖漂亮、光明、充满希望)“孩子的笔体”怎样理解?作者为什么要选择用孩子的笔体呢?为什么不说苍劲有力的笔体、不说清秀的字体?孩子的笔体有什么特点请同学起来回答。
(叫答学生,明确:率真、心无杂念)这时,作者又说“相信未来”,这是诗歌第三次出现这四个字了吧,这样的反复出现,能够起到什么作用?(叫答学生,明确:强调,强化主题,体现坚定)作者用孩子的笔体,心无杂念地写下“相信未来”,不仅带有一份率真,更有一份坚定、执著在其中。
前两段的低沉、凝重,到第三段相信未来的情绪高涨、气势恢弘,作者在物质的贫困中、在精神的挫折中、在温暖与希望中,一再强调“相信未来”。
请同学们富有感情地朗诵前三段。
(齐读前三段)6、(师读第4段)有没有同学能概括这一段的大意?(叫答学生,明确:阐述坚定地相信未来的原因。
点拨:“之所以”)这段里出现了什么意象?(叫答学生,明确:眼睛)这个眼睛是属于谁的?属于未来的人们。
作者是这样形容这里的眼睛的:“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请同学来说说,作者想表达,未来人们的眼睛是什么样的?(叫答学生,明确:看穿假象、看到真实、慧眼、雪亮等)未来的人们,能够作出公正客观的、正确的判断,因此,作者坚定地相信未来。
请某位同学富有感情地朗诵第四段。
首先请你说说,这段你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朗诵?(明确:坚定)7、请同学们集体朗诵第五、六两段。
我们先来看第六段第一行,有个词“脊骨”,代表什么含义?(叫答学生,明确:骨气等)解决了这个问题,请同学起来,用我们平常的语言说说这两段说了什么?(叫答学生)腐烂的皮肉,肉体的创伤,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又是精神、心灵上的创伤,在这种种的创伤下,作者依然坚定地相信历史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这两段,是顺着第四段在进一步阐述作者坚定地相信未来的原因――未来的人们会作出公正的评判。
8、请某位同学朗诵最后一段。
这一段的句式,相比之前的段落,显得短促有力、节奏加快,而内容上,有什么变化?(叫答学生,明确:直抒胸臆)作者直抒胸臆地呐喊,希望我们的朋友,要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理想信念在这直抒胸臆的呐喊中展现地淋漓尽致。
四、拓展反思我们来回顾课堂最开始的问题:这首诗在你眼里是什么颜色的?(叫答学生)在文革时期那样艰苦的环境中,食指依然能那样坚定地呐喊“相信未来,热爱生命”,相比之下,幸福多了的你们,更应该相信努力终有回报,相信年轻的美好,相信天空虽然时而有乌云、却改变不了乌云背后那颗亘古不变的太阳,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相信未来教案2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本首诗,汲取正能量,模仿优秀小节(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把握情感,通过短时间的模仿提高写作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与奋斗激情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与奋斗激情2、通过模仿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二)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与奋斗激情三、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四、教学时长40分钟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师:有这样一个人,他被誉为中国新诗第一人,他是朦胧体诗歌的创始人,他是一代诗魂,他的诗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这个人是谁?他就是食指。
今天我们就学习食指的《相信未来》。
(板书――相信未来同时ppt展示第一页)(二)朗读诗歌师:首先,我们来欣赏朱军跟杨晨的朗诵视频,注意节奏与重音的把握。
(ppt展示第二页)听过两位名人的深情朗诵后,我们自己也来体验一下它的情感――自由读,一会儿同学争取在班上朗读。
生:读师:哪位同学争取在班上给大家朗读?我们再齐读一遍,将自己对诗歌情感的把握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生:文革时期师:文革时期是“非常时期”,这个“非常时期”的特点是什么呢?我们在第一二节中找出关键词。
生:动笔找(无情、贫困、失望、凄凉)师:对,是无情、贫困、失望与凄凉。
无情是什么与什么之间的无情?生:人与人之间的师:“贫困”“失望”“凄凉”分别又是哪方面的呢?生:生活的贫困……师:(ppt展示)面对人与人之间的无情,面对生活的贫困,面对社会的凄凉与精神的失望,诗人吼出了自己的心声,呐喊出了时代的最强音:生:相信未来师:对,相信未来,坚定地相信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