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机制及临床研究
食品动物源碳青霉烯耐药革兰阴性菌的流行特征及传播机制
关键词:耐药机制、铜绿假单胞 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研究现状
目前,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主 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产生碳青霉烯酶: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能够产生一种碳青霉烯酶, 这种酶可以分解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使其失去抗菌活性。
2、药物外排: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可以通过药物外排系统将抗生素排 出细胞外,降低药物在细胞内的浓度,从而逃避抗生素的杀菌作用。
3、细胞壁屏障:铜绿假单胞菌的细胞壁具有很高的屏障作用,可以阻止抗生 素进入细胞内,从而降低抗生素的治疗效果。
4、基因突变: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的基因突变可以导致抗生素作用靶 位的改变,从而逃避抗生素的杀菌作用。
3、缺乏新型抗菌药物:目前对 于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的 治疗
1、加强耐药机制研究:深入探究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了 解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为寻找新型抗菌药物和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理 论支持。
五、结论
食品动物源碳青霉烯耐药革兰阴性菌的流行和传播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采 取多种措施进行控制。通过严格执行兽药使用规定、加强卫生管理、实施生物 安全措施、加强抗菌药物使用培训、开展耐药性监测以及研发新型抗菌药物等 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食品动物源碳青霉烯耐药革兰阴性菌的流行和传播,保 障公众的健康安全。
参考内容
近年来,碳青霉烯耐药革兰阴性杆菌(CR-GNB)感染在全球范围内日益增多, 成为医院内感染和社区感染的重要病原菌。由于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滥用,导 致细菌耐药性不断增强,给临床治疗带来极大困难。为了有效预防与控制碳青 霉烯耐药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的传播,中国政府制定了相应的预防与控制技术指 引。
食品动物源碳青霉烯耐药革兰 阴性菌的流行特征及传播机制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比较与选用-文献报告
流感嗜血杆菌
大肠埃希菌 克雷伯菌 大肠杆菌/克雷伯菌ESBL+
+
+ + +
+
+ + +
+
+ + +
+
+ + +
大肠杆菌/克雷伯菌KPC+
肠杆菌 沙雷菌 沙门菌 志贺菌
0
+ + +
0
+ + +
0
+ + +
0
+ + + +
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的抗菌谱比较 + + +
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的抗菌谱比较
革兰阴性菌(热病)
+
± 0 +
+
0 0 +
+
+ ± +
+
± 0 +
甲氧西林耐药金葡菌MRSA
社区获得性甲氧西林耐药金 葡菌CA-MRSA 表皮葡萄球菌 杰克棒状杆菌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0 0
+ +
0 0
+ 0 ±
0 0
+ 0 +
0 0
+ +
革兰阴性菌(热病)
微生物 淋病奈瑟菌 脑膜炎球菌 卡他莫拉菌 多尼培南 + + + 厄他培南 + + + 亚胺培南 + + + 美罗培南 + + +
其结构与青霉素类的青霉环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噻唑环上的硫原子为碳所
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耐药性与抗菌治疗策略
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耐药性与抗菌治疗策略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革兰阴性细菌,被广泛认为是院内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
它能够造成多种感染,特别是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如机械通气、烧伤、固定术后等患者,感染的风险更高。
然而,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耐药性日益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给治疗带来了困难。
因此,针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治疗策略需要得到详细的研究和指导。
一、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耐药性主要归因于其先天性耐药性基因的存在以及后天性的耐药机制的获得。
先天性耐药性基因包括外膜通道蛋白质的相关基因、多药泵的基因等,可以降低抗生素进入细菌细胞的能力。
后天性耐药机制则源于铜绿假单胞菌细胞的遗传变异和外源性基因的水平传递。
1.多重抗药 (Multi-drug resistance, MDR):MDR是指铜绿假单胞菌对两种或更多不同类别的抗菌药物耐药。
这种耐药性的主要机制是多药泵的过度表达,它能从细菌细胞中主动排出抗生素,从而降低抗生素在细菌内的有效浓度。
2.广谱β-内酰胺酶 (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s, ESBLs):铜绿假单胞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能够水解多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使得这些药物失去抗菌效果。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也能产生金属酶,使得抗生素大环内酯类和氨基糖苷类产生耐药性。
3.碳青霉烯酶 (Carbapenemases):碳青霉烯酶是一种能够水解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β-内酰胺酶,是目前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最为重要的耐药机制。
碳青霉烯酶主要分为A、B、D三类,其中KPC、NDM和OXA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
二、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治疗策略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耐药性给其抗菌治疗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因此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和正确使用抗菌药物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抗菌治疗策略:1.组合用药:针对临床上难以治疗的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可以考虑使用两种或更多抗菌药物的组合疗法。
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耐药性及其机制分析
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耐药性及其机制分析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具有广泛的分布和高度耐药性。
在医疗机构中,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已成为严重的问题,对于治疗该菌引起的感染,抗生素耐药性的了解至关重要。
抗生素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生素的抵抗能力,常见的耐药机制包括基因突变和外源性基因的水平传递。
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生素呈现耐药性,包括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氨基苄青霉素、头孢菌素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喹诺酮类抗生素以及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以下将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耐药性及其机制进行分析。
首先,铜绿假单胞菌的内源性抗性机制是其耐药性的基础。
该菌种具有外膜结构以及多种封闭性的药物外排泵,这些结构可以拦截或排出抗生素,阻碍抗生素进入细胞或使其失效。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具有自由基清除系统和外泌体的产生,这些机制有助于保护菌体免受抗生素的影响。
其次,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还可通过激活或抑制特定的耐药性相关基因来实现。
研究发现,菌体中的多个基因(如mexAB-oprM、mexXY-oprM、nfxB和ampR)在抗生素耐药性中起到关键的调控作用。
这些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参与了药物外排泵系统或抗生素降解酶的表达,从而使菌体对抗生素的作用降低。
此外,外源性基因的水平传递也在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耐药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许多耐药性基因以质粒或整合子的形式存在,它们可以通过转染、共同耐药岛(Resistance Island)或转座子的介导而传递给铜绿假单胞菌。
这种方式使菌体获得多样的抗生素耐药基因,从而增加了其对不同类别抗生素的耐药性。
在临床实践中,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耐药性对治疗选择带来了挑战。
然而,通过深入了解其耐药机制,可以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提供指导。
当前,一些新型抗菌药物(如环丙沙星类)在对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中显示出较好的效果,是一种潜在的治疗选择。
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及部分耐药机制研究的开题报告
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及部分耐药机制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及部分耐药机制研究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常见的多药耐药病原菌,广泛存在于医院环境和医疗设备中,对全球卫生健康造成威胁。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目前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首选药物,但近年来已经出现了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现象,严重威胁了临床治疗。
因此,开展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及其机制研究,对于制定治疗方案、控制耐药性的发生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 收集不同来源、不同临床表现的铜绿假单胞菌菌株,通过双盘法测定其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多黏菌素类抗生素以及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分析其耐药性分布情况及趋势。
2. 进行PCR扩增和基因测序,筛选得到与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相关的β内酰胺酶、外膜孔蛋白、质粒、调节基因等相关的基因序列,对其进行序列比对和进化树构建,分析不同菌株间基因的差异性。
3. 构建耐药菌株和敏感菌株大小子单位的膜蛋白提取,利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对比分析其膜蛋白组成差异,同时对膜蛋白组成异质性进行质谱鉴定和分析。
4. 通过结合实验和分子模拟的方法筛选潜在的新型碳青霉烯酶抑制剂。
利用一些已知的碳青霉烯酶抑制剂作为模型,针对动态模拟可能的抑制机制进行相关的早期筛选实验。
三、预期结果及意义1. 确定目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情况及趋势,掌握其耐药机制并防止其传播,为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2. 确定与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相关的关键基因并进行鉴定,对基因演化和组成进行深入的研究,为探索新型治疗手段和疫苗的研发提供基础数据。
3. 确定耐药和敏感菌株膜蛋白组成的差异性,为进一步研究耐药机制提供数据支持。
4. 筛选潜在的新型碳青霉烯酶抑制剂,为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开发新型治疗药物提供参考,为对抗多药耐药菌种提供战略意义。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分析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分析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革兰氏阴性菌,广泛存在于土壤、水体和植物根际中。
它是医院感染和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且由于其多重耐药性的问题而引起了严重关注。
一、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现状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表现出耐药性,包括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碳青霉烯类等。
据统计,全球范围内大约有20%的铜绿假单胞菌菌株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30%的菌株对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超过50%的菌株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产生耐药性。
这些耐药性的扩散不仅导致了治疗难度的加大,同时也增加了治疗成本,并可能导致治疗失败和医院感染等严重后果。
二、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影响因素1. 染色体突变:铜绿假单胞菌可以通过基因突变来获得耐药性。
突变可能发生在菌体内部的基因,例如产生耐药相关酶的基因,进而导致抗生素的靶点发生改变,抗生素无法发挥作用。
2. 外源性基因的获取:通过水平基因转移,铜绿假单胞菌可以获得其他细菌的耐药基因。
这样的外源性基因可以编码抗生素降解酶、泵、质子泵和药物靶点变化等,从而增加抗菌药物的耐受性。
3. 细胞膜的改变:铜绿假单胞菌的细胞膜可以改变其对抗生素的透过性。
细菌通过改变细胞膜的脂多糖组成,降低了抗生素的渗透率,从而产生耐药性。
4. 多药耐药泵:铜绿假单胞菌可以通过表达多药耐药泵来排出抗生素分子,减少其在细菌内部的浓度,从而达到抵抗抗生素的效果。
5. 生物膜的形成: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形成使其对抗生素更加耐受。
生物膜提供了细菌对环境的保护,降低了抗生素对细菌的效果。
三、应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措施1. 合理使用抗生素: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当使用是导致细菌耐药性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医生和患者应该遵循抗生素使用的指导方针,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和滥用。
2. 严格的感染控制:医疗机构应采取严格的感染控制措施,包括手卫生、环境清洁和设备消毒等。
pH值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特征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pH值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特征的影响及机制研究研究背景和目的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属于革兰氏阴性菌,它在自然界的分布十分广泛,是导致人类疾病的最重要的条件致病菌之一。
尤其在呼吸系统感染疾病中最为常见,而且是呼吸机肺炎和获得性感染的重要病原体。
由于目前抗生素滥用问题十分严重,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呈现逐年提高的趋势,由于铜绿假单胞菌极易生成生物被膜(Biofilm)从而逃避免疫系统攻击,也降低了抗生素疗效;并可通过基因突变、获得外源耐药基因、外排泵等多种方式导致对青霉素类、先锋霉素类、碳青霉烯类、单菌霉素、氨基糖甙类、多粘菌素类和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甚至是泛耐药。
面对严峻的耐药形势,除了开发新型抗生素以外,目前研究方向有“老药新用”和“利用共生菌抑制致病菌”等方法,但存在新药开发周期长、新技术应用范围窄等缺点,因此急需简便易行有效的方法来改善抗生素疗效。
我们发现,致病菌感染部位的内环境在感染控制与治疗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然而,以往的耐药研究多集中在体外,而人体内环境对致病菌耐药性的影响却知之甚少。
由于感染部位的表面性质、基础疾病以及pH值都会对细菌生理活动甚至是耐药性产生影响。
为了达到通过改变感染部位内环境提高抗生素治疗效果,因此必须在感染环境中研究致病菌耐药性和致病性的影响及并探讨其分子机制。
pH值对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至关重要,为了维持组织的正常生理功能,内环境一般具有稳定的pH值。
在临床上多种疾病能够导致气道内及体液中的pH 值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将会对定植在气道表面的病原微生物产生作用,影响抗生素的抑菌活性、生物被膜生成以及毒力因子的分泌,但pH值的改变如何影响以上致病性相关表型?这一过程中有哪些关键基因或蛋白参与?如何通过改变环境pH 提高感染状态下抗生素疗效?对于以上问题目前尚无明确结论。
为了揭示铜绿假单胞菌在不同pH值条件下耐药特征的一般规律,发现不同pH值对影响铜绿假单胞菌耐药与生物被膜生成的关键调控分子,进而通过改善内环境来提高抗生素治疗效果,本研究利用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以及RNA-seq 等现代技术,通过模拟呼吸道中的pH值,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特征与基因背景的相关性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10揭示pH值对铜绿假单胞菌毒力分泌、被膜生成等致病因素的作用规律,为提高抗生素治疗效果、延缓或逆转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及抑制生物被膜生成提供重要理论支持。
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机制探究
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机制探究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革兰氏阴性杆菌。
它具有多样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制,成为医院感染和耐药菌的重要代表之一。
本文将对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致病机制进行探究。
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学特性:1. 形态特征: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属于非发酵菌。
其形态呈杆状,并且具有一定的活动性。
2. 营养要求: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通性呼吸菌,对氧气有较强的依赖性,无需额外营养因子,可以利用简单有机物和无机物作为碳源和能源。
3. 色素形成:铜绿假单胞菌能够产生绿色蓝色的芽孢杆菌素素(pyocyanin)、黄绿色的荧光素(pyoverdine)和棕黄色的草黄素(pyorubin)。
这些色素的产生与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
4. 生境适应能力:铜绿假单胞菌具有较强的耐受性,可以在多种环境条件下生存,包括生物膜形成、耐酸碱、耐高温和耐抗生素等。
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机制:1. 黏附和侵入:铜绿假单胞菌具有多种黏附蛋白和表面腺苷酰化酶等分子,使其能够黏附于宿主细胞表面,并通过胞吞作用侵入细胞内部。
2. 分泌毒性分子:铜绿假单胞菌通过分泌多种毒性因子来对宿主细胞和组织产生伤害。
其中,外毒素(exotoxin)包括A-B型外毒素、外膜囊泡等,能够破坏宿主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内毒素(endotoxin)是细菌细胞壁上的一种结构组分,能够引起宿主的免疫反应。
3. 生物膜形成:铜绿假单胞菌能够形成生物膜,这种薄膜结构可以保护细菌免受宿主免疫系统和抗生素的攻击,并提供一种良好的条件,使得细菌能够持久定植。
生物膜中的细菌可以相互通信,形成集体行为,增加其耐药性和致病性。
4. 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极强,主要表现为多药耐药和广谱β-内酰胺类药物的产生酶。
铜绿假单胞菌的产生酶包括广谱β-内酰胺酶、碳青霉烯酶、氨基糖甙磷酸化酶等,能够破坏多种抗生素的活性,使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产生抗性。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外排泵和外膜孔蛋白表达水平的研究
李红玲 , 廖 康 , 陈亚 岗 , 俞云松 , 李 兰娟
摘 要 : 目 的 探 讨 我 国 临 床 分 离 的 碳青 霉烯 类 抗 生 素 耐 药 铜 绿 假 单 胞 菌 外 排 泵 MexAB—OprM 和 外 膜 孑L蛋 白 OprD 表 达 水 平 及 其 与 碳 青 霉烯 类 抗 生 素 耐 药 性 之 间的 关 系 。方 法 收集 我 国 1 5个 省 市 28所 医 院 临 床 分 离 的铜 绿 假 单 胞 菌 655株 ,琼 脂 稀 释 法 测 定该 菌 加 入外 排 泵 抑 制 剂 羟 基 氰 氯 苯 腙 (CCCP)前 后 对 亚 胺 培 南 和 美 罗 培 南 的 MIC;RT PCR 检 测 外 排 泵 MexAB- OprM 和 孔 蛋 白 OprD!的表 达 水 平 ;十二 烷 基 硫 酸 钠 一聚 丙 酰 胺 凝 胶 电泳 (SDS PAGE)和 蛋 白 印 迹 (Western blot)检 测 外 膜 孔 蛋 白 OprD!。结 果 收 集 到 的 655株 铜 绿 假 单 胞 菌 菌 株 对 亚 胺 培 南 和 美 罗 培 南 敏 感 率 分 别 为 52.5 和 59.2 ,加 人 CCCP 前 后 其 对 亚胺 培南 和美 罗培 南 的敏 感 率 无 明显 变 化 ;52.0 (51/98)美 罗 培 南 耐 药 株 MexAB OprM 显 著 高 表 达 (P< 0.05), 43.7 (59/135)亚 胺 培 南 耐 药 株 OprD!显 著 低 表 达 (P< O.05),14.8 (20/135)亚 胺 培 南 耐 药株 OprD2表 达 缺 失 ;SDS-PAGE 和 Western—blot显 示 与 标准 菌株 PAO1相 比 ,OprD。表 达 水 平 减 低 菌 株 ZZ20显 影 减 低 ,表 达 缺 失 菌 株 BJ1不 显 影 。结 论 MexAB-OprM 表 达 升 高 和 OprD:表 达 降低 甚 至缺 失 是 我 国铜 绿 假 单 胞 菌 对 美 罗 培 南 和 亚胺 培 南 耐 药 的重 要 机 制 。 关 键 词 : 铜 绿 假 单 胞 菌 ; 外 排 泵 ; 外 膜 孔 蛋 白 ; 羟 基氰 氯苯 腙 ; 实 时荧 光定 量 反 转 录 聚 合 酶 链 反 应 中图 分 类 号 :R978.11;378.991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9—7708(20()8)06 0414-05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
收稿日期:2003-12-15作者简介:李学如,男,生于1958年,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微生物药物和细菌耐药分子机理研究。
文章编号:1001-8751(2004)03-0105-04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理研究进展 李学如 孟涛 王 艳 综述(西南交通大学生物工程系,成都610031) 摘要: 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主要存在以下四种耐药机理:①产生抗生素灭活酶或抗生素修饰酶;②改变抗菌药物作用的靶位,从而逃避抗菌药物的抗菌作用;③膜屏障与主动外排,限制药物到达其作用靶位;④形成生物膜。
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的耐药往往不是由单一因素造成的。
有关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仍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防治还需要深入研究,寻找能够拮抗细菌生物膜形成和主动泵出机制抗菌药物是今后必须解决的问题和研究方向。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理;拓扑异构酶;主动外排中图分类号: R915 文献标识码:A 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临床上最常见的引起严重院内获得性感染条件致病菌。
由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医院内感染高达30%以上,而呼吸道感染率更高,居病原菌之首。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细菌的耐药性变得越来越严重,使得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十分困难[1、2]。
铜绿假单胞菌主要通过以下四种途径产生耐药:①产生抗生素灭活酶或抗生素修饰酶,如产生β-内酰胺酶、氨基糖苷钝化酶等;②改变抗菌药物作用的靶位,从而逃避抗菌药物的抗菌作用,如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 )和DNA 促旋酶等结构发生改变;③膜屏障与主动外排,限制药物到达其作用靶位;④形成生物膜(Biofilm )。
本文就铜绿假单胞菌对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铜绿假单胞菌药物的耐药机理方面研究进展作一简要介绍。
1 产生抗生素灭活或修饰酶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是细菌耐药的最重要的机制之一。
产酶菌通过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水解作用,使其能在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存在的环境下生存。
由于铜绿假单胞菌具有比较特殊的细胞壁和细胞膜结构,对许多β-内酰胺类抗生素存在固有耐药,临床上多采用羧基及酰胺类青霉素、三代头孢菌素和碳青霉烯类β-内酰胺抗生素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机制介绍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机制介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一种非典型beta-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以及对beta-内酰胺酶稳定以及毒性低等特点,对控制耐药菌、产酶菌感染及免疫缺陷者感染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结构与青霉素类的青霉环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噻唑环上的硫原子为碳所替代,且C2与C3之间存在不饱和双键;另外,其6位羟乙基侧链为反式构象。
研究证明,正是这个构型特殊的基团,使该类化合物与通常青霉烯的顺式构象显著不同,具有超广谱的、极强的抗菌活性,以及对beta-内酰胺酶高度的稳定性。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作用方式都是抑制胞壁粘肽合成酶,即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从而阻碍细胞壁粘肽合成,使细菌胞壁缺损,菌体膨胀致使细菌胞浆渗透压改变和细胞溶解而杀灭细菌。
哺乳动物无细胞壁,不受此类药物的影响,因而本类药具有对细菌的选择性杀菌作用,对宿主毒性小。
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是存在于细胞浆膜上的蛋白,分两类,一类具有转肽酶和转糖基酶的活性,参与细胞壁的合成,另一类具有羧肽酶活性,与细菌细胞分裂和维持形态有关。
近十多年来已证实细菌胞浆膜上特殊蛋白PBPs是此药的作用靶位,亚胺培南与PBP2的亲和力很强,结合后阻碍细胞壁的合成,可使细菌迅速肿胀、溶解,而且其作用很少受接种菌量(PH5.5~8.5)的影响。
美罗培南能迅速渗透入肠杆菌科和铜绿假单孢菌靶位,主要是与PBP2和PBP3紧密结合。
国内已经上市的品种有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帕尼培南,法罗培南,厄他培南,比阿培南。
抗菌药物出现,总是伴随着细菌耐药性的产生,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虽然刚开始使用时,细菌的耐药性相当低,对常见病原菌的敏感率很高,但碳青霉烯类与其他抗菌药物一样,在临床应用后即出现耐药菌株。
目前临床上已出现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等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菌株。
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的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1.外膜孔蛋白减少或丢失伴高水平beta-内酰胺酶的持续产生外膜的通透性对药物进入菌体至关重要,抗生素可以通过通道蛋白直接扩散进入胞内,并到达菌体内的相应作用部位,从而达到抑菌或杀菌的作用。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及治疗挑战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及治疗挑战聂署萍;陆学东【摘要】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曾被认为是临床治疗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的最后一道防线。
随着一系列碳青霉烯酶的出现,临床分离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菌日益增多,并且这些病原菌常同时携带其他多种耐药基因,几乎对所有抗生素耐药,其所引起的感染有很高的病死率。
本文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现状、耐药机制及相关感染的治疗进行综述。
%Carbapenems were once considered the last line of defense against serious infections with gram-negative pathogens. As carbapenemases are spreading, the incidence of carbapenem-resistant isolates is increasing. The rise of carbapenem resistance in these pathogens carrying additional resistance genes to multiple antibiotic classes has created a generation of organisms nearly resis-tant to all available therapy and the infections caused by these pathogens have been associated with high mortality rates. This review focuses on the current status and mechanisms of carbapenem resistance, and the treatment of related infections.【期刊名称】《传染病信息》【年(卷),期】2014(000)003【总页数】5页(P134-138)【关键词】青霉属;抗菌药;药物耐受性;治疗学【作者】聂署萍;陆学东【作者单位】518033 深圳,广东医学院附属福田医院检验医学部;518033 深圳,广东医学院附属福田医院检验医学部【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79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目前抗菌谱最广的一类非典型β-内酰胺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胞壁粘肽合成酶即青霉素结合蛋白合成细胞壁粘肽,导致细菌胞壁缺损、胞内渗透压改变和细菌溶解,从而发挥抗菌作用。
耐碳青霉烯类药物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布及耐药特点分析
作者简介:肖新荣,本科,主管检验师;研究方向:临床医学检验临床微生物技术;E mail:xxrxiao0910@163.com耐碳青霉烯类药物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布及耐药特点分析肖新荣 王福安 王曼雅石狮市医院检验科,石狮,362700,中国【摘要】 目的:分析耐碳青霉烯类药物铜绿假单胞菌(carbapenem resistantpseudomonasaeruginosa,CRPA)在临床科室的分布情况,总结其耐药特点,探讨抗菌方法。
方法:选取2022年3月~2023年2月CRPA菌株80株,设为观察组,采集同期不耐碳青霉烯类药物铜绿假单胞菌80株,设为对照组,比较临床科室分布情况、CRPA耐药特点、MBL表型阳性率与基因检测结果。
结果:临床分布比较,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重症医学科与普外科CRPA检出率较高,差异显著(犘<0.05);CRPA耐药特点显示,CRPA对替卡西林/克拉维酸耐药率显著高于其他药物,耐药率较低的常用抗菌药是阿米卡星与妥布霉素;MBL表型阳性率较高,为92.50%(74/80),MDR PA占比53.75%(43/80),XDR PA占比22.50%(18/80)。
结论:CRPA较易发生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和重症医学科,阿米卡星与妥布霉素等药物在CRPA感染中抗菌效果较好,CRPA抗感染治疗中应针对性用药。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特点;临床分布;感染防控【中图分类号】 R969 【文献标识码】 A 犇犗犐:10.3969/j.issn.2095 1396.2023.05.007犃狀犪犾狔狊犻狊狅犳犆犾犻狀犻犮犪犾犇犻狊狋狉犻犫狌狋犻狅狀犪狀犱犇狉狌犵犚犲狊犻狊狋犪狀犮犲犆犺犪狉犪犮狋犲狉犻狊狋犻犮狊狅犳犆犪狉犫犪狆犲狀犲犿犚犲狊犻狊狋犪狀狋犘狊犲狌犱狅犿狅狀犪狊犃犲狉狌犵犻狀狅狊犪XIAOXin rong,WANGFu an,WANGMan yaDepartmentofClinicalLaboratory,ShishiCityHospital,Shishi,362700,China【犃犅犛犜犚犃犆犜】 犗犫犼犲犮狋犻狏犲:Toanalyzethedistributionofcarbapenem resistantpseudomonasaeruginosa(CRPA)inclinicaldepartments,summarizethecharacteristicsofdrugresistance,andexploretheantimicrobialmethods.犕犲狋犺狅犱狊:Atotalof80CRPAstrainsfromMarch2022toFebruary2023wereselectedastheobservationgroup,and80carbapenem resistantPseudomonasaeruginosastrainsfromthesameperiodwerecollectedasthecontrolgroup.Thedistributionofclinicaldepartments,thecharacteristicsofCRPAresistance,thepositiverateofMBLphenotypeandtheresultsofgenedetectionwerecompared.犚犲狊狌犾狋狊:Thedetec tionrateofCRPAwashigherinthedepartmentsofrespiratoryandcriticalcaremedicine,criticalcaremedicineandgeneralsurgery,andthedifference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犘<0.05).TheresistancerateofCRPAtoticarcillin/clavulanicacidwas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attootherantibiotics.Amikacinandtobramycinwerethemostcommonantibioticswithlowresistancerate.ThepositiverateofMBLphenotypewas92.50%(74/80),MDR PAaccountedfor53.75%(43/80),andXDR PAaccountedfor22.50%(18/80).犆狅狀犮犾狌狊犻狅狀:CRPAismorelikelytooccurinthedepartmentsofrespiratoryandcriticalcaremedicineandcriticalcaremedicine.AmikacinandtobramycinhavegoodantibacterialeffectsinCRPAin fection.【犓犈犢犠犗犚犇犛】 pseudomonasaeruginosa;drugresistancecharacteristics;clinicaldistribu tion;preventionandcontrolofinfection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aeruginosa,PA)为非发酵、专性需氧菌,属于革兰阴性杆菌,是临床常见菌。
四种碳青霉烯类药物的比较
++++
(强于克倍宁)
+++
+
++
G+球菌(MSSA)
+++
++++
(强于泰能)
+
++
肠杆菌
+
++
++++
பைடு நூலகம்较强
+++
厌氧菌
(强于甲、克林、氯霉素)
+++
+++
+++
+++
肠球菌
耐药
铜绿
(AMP-c除外)
++
+
++++
无效
嗜麦芽
耐药
非典型病原体
无效
MRSA/MRSE
对酶不稳定,不敏感
ESBLs
稳定,为产ESBLs菌株的首选药
内毒素诱导
较弱
强
强
强
T1/2
1 h左右
1 h左右
1 h左右
4 ~5小时,Qd
临床特点
针对产ESBL s菌感染的治疗,临床主要推荐使用碳青霉烯类药物,除了针对泌尿系感染,而且对喹诺酮类敏感,一线治疗首选喹诺酮类,而对菌血症、HAP及腹腔内感染,则首选碳青霉烯类药物,亚胺培南起效较快,患者体温下降明显,而美罗培南起效较慢。
C-4有β-甲基,对DHP-1稳定,
C-4有β-甲基,对DHP-1稳定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比较与选用-文献报告可编辑全文
+
+
+
大肠埃希菌
+
+
+
克雷伯菌
+
+
+
大肠杆菌/克雷伯菌ESBL+
+
+
+
大肠杆菌/克雷伯菌KPC+
0
0
0
肠 沙杆雷碳菌菌 青酶烯类抗菌药++物的抗菌++ 谱比较++
沙门菌
+
+
+
志贺菌
+
+
+
美罗培南 + + + + + + + 0 + + + +
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的抗菌谱比较
微生物 奇异变形杆菌 普通变形杆菌 普罗非登斯菌 摩根菌 柠檬酸杆菌 气单胞菌 不动杆菌 铜绿假单胞菌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 军团菌 多杀巴斯德菌
革兰阴性菌(热病)
多尼培南 厄他培南
+
+
+
+
+
+
+
+
+
+
+
+
±
0
+
0
±
0
0
0
+
0
0
+
+
亚胺培南 + + + + + + ± + 0 0 + 0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机制及临床研究[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美罗培南;亚胺培南
各种抗假单胞菌药物在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过程中或治疗后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耐药导致治疗失败,但各种药物诱导耐药的相对危险性可有差异。
了解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机制,及时掌握新的耐药动向及其相关因素,有助于制定切合实际的控制耐药方案。
1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机制
OprD为铜绿假单胞菌外膜孔道蛋白,可被动性摄取碱性氨基酸,亦可渗透碳青霉烯类药物。
对亚胺培南的渗透率为736nm/s,对美罗培南为73nm/s,表明亚胺培南透入铜绿假单胞菌比美罗培南快10倍。
OprD丢失后,两者的渗透率分别为6nm/s及5.5nm/s,对亚胺培南的MIC从1-2mg/L上升到8-32mg /L,对美罗培南的MIC从0.12~0.5mg/L上升到2~4mg/L。
铜绿假单胞菌OprD丢失或下降是介导对亚胺培南耐药的主要机制,对美罗培南的影响较少可能与通过尚未确定的通道进入菌体有关。
因单纯OprD丢失不影响对非碳青霉烯类药物的敏感性,属窄谱耐药机制。
亚胺培南为强力β-内酰胺酶诱导剂,诱导铜绿假单胞菌产生Bush IB-内酰胺酶,Bush I酶可快速水解抗假单胞菌头孢菌素类及青霉素类药物,但对亚胺培南只具缓慢水解作用。
铜绿假单胞菌外膜孔道蛋白(OprD)丢失可引起对亚胺培南耐药,但若单纯OprD丢失而无β一内酰胺酶参入,则对亚胺培南的MIC只由0.25mg /L增至0.5mg/L,若OprD丢失同时伴口一内酰胺酶的作用,则可使其MIC 增至16mg/L,表明β-内酰胺酶与渗透性改变介导对亚胺培南耐药具协同作用。
美罗培南比亚胺培南对β-内酰胺酶更稳定,OprD丢失伴β-内酰胺酶作用仅使铜绿假单胞菌对美罗培南的MIC增至2-4mg/L。
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菌株亦可能需要OprD丢失才对碳青霉烯类耐药,虽然产金属酶类药物仍属少见,但正在成为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及美罗培南高度耐药的原因,并可能成为今后严重的问题。
MexB蛋白为广谱泵,位于胞浆膜中,OprM为孔道蛋白通过外膜的出口,MexA为连接蛋白。
在mexR位nalB突变导致MexAB-OprM上调最为常见。
MexAB—OprM具天然清除双歧性分子(对胞浆膜有损害作用)的功能,并演变具特殊性。
因亚胺培南无嗜脂苯或杂环侧链,故MexB不能识别亚胺培南,亦不能外排,但美罗培南具有2’杂环侧链,可被MexB识别,并被外排。
MexAB-OprM 上调是介导对美罗培南耐药的主要机制,可使美罗培南的MIC从0.12~0.5mg /L上升到2-4mg/L。
MexAB-OprM高表达能影响对美罗培南的抗菌活性,而对亚胺培南则无影响。
还有MexXY-OprM及MexCD—OprJ上调都可引起对美罗培南敏感性降低,亦不影响对亚胺培南的敏感性,且与MexAB-OprM一样都可引起对喹诺酮类及其他β-内酰胺酶类耐药,MexXY-OprM上调还可引起对氨基苷类耐药。
另一泵出系统MexEF-OprN是由nfxc突变上调,不常见,对美罗
培南敏感性降低并对喹诺酮类及其他β-内酰胺酶类耐药,若同时伴OprD丢失,可引起对亚胺培南耐药,但尚不清楚究系由于MexF识别碳青霉烯抑或同时伴OprD丢失所致。
最近报告nfxe突变的回忆反应,MexT依赖的铜绿假单胞菌突变菌株具MexEF-oprN多药泵基因表达增强伴外膜孔道蛋白OprD产生下降,增强对氯霉素、喹诺酮类及亚胺培南耐药,是值得关注介导多重耐药的机制。
泵出系统属广谱耐药机制。
铜绿假单胞菌可经过多次突变及/或获得耐药基因导致多重耐药,不是一次突变就能对各种药物耐药,多次使用多种抗茵药物就可序贯发生突变导致多重耐药。
一次突变OprD丢失可引起对亚胺培南耐药,对美罗培南敏感性降低,要伴突变MexAB-OprM表达上调才对美罗培南耐药。
一次突变对亚胺培南耐药的发生率为10-7,而突变二次对美罗培南耐药的发生率为<10-14。
OprD丢失不影响对厄他培南的敏感性,泵出机制上调与厄他培南高度耐药有关。
虽然MexAB—OprM表达上调还可引起对喹诺酮类、青霉素类及头孢菌素类耐药,不引起对亚胺培南耐药,但突变二次(OprD丢失及MexAB—OprM上调)发生对美罗培南耐药的可能性仍低于对亚胺培南耐药的可能性。
对碳青霉烯类敏感的铜绿假单胞菌实验性45只鼠大腿脓肿分三组研究,每组各15只鼠,其中二组分别使用亚胺培南及美罗培南治疗,另一组不治疗作对照,均于4d后处死,有4个脓肿出现耐药菌株(亚胺培南组2个、美罗培南组及不治疗组各1个),对亚胺培南及美罗培南的MIC均≥4倍,这是首次动物实验对比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及美罗培南的耐药变化,亦表明其差异所在。
2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耐药的临床研究
铜绿假单胞菌突变耐药与抗假单胞菌药物的选择压力有关。
亚胺培南是第一个碳青霉烯类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具高度抗菌活性,但早在1986年Calandra 就报告使用亚胺培南后铜绿假单胞菌较其他细菌更容易对亚胺培南耐药,以后有些医院经大量使用亚胺培南后很快导致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并有更多报告证实使用亚胺培南与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相关,更认为广泛使用亚胺培南是诱发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高危因素。
最近波兰一所儿童医院报告1993-2002年亚胺培南及美罗培南的使用量增加4倍,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从4.3%升至18.3%,但其他13种药物的抗菌活性无明显变化或者增强。
美罗培南是第二个碳青霉烯类药物,上市后6年比亚胺培南较少报告诱发铜绿假单胞菌耐药。
最近西班牙报告7所医院1999~2003年使用美罗培南后未增加细菌耐药性,仍以美罗培南及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铜绿假单胞菌最具抗菌活性。
另一所西班牙医院追踪12年铜绿假单胞菌对10种抗假单胞菌药物的耐药率变化,只有对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均<10%,具良好抗菌活性,其余7种药物的耐药率均偏高,尤以重症监护病房菌株对妥布霉素、亚胺培南及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增高为著。
Jones报告美国1997~2004年MYSTIC调查1997~2004年广泛使用美罗培南后,革兰氏阴性菌及革兰氏阳性菌对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亦未增加。
当延长美罗培南给药时间,使其血药。
谷浓度/MIC≥6.2或其谷浓度/MIC=1.7时联用妥布霉素都可减少诱发铜绿假单胞菌耐药,若增加美罗培南剂量仍可有效治疗低度耐药的菌株感染,但亦有认为铜绿
假单胞菌泵出机制上调容易诱发多重耐药,引起对两种碳青霉烯类药物究系何者较少诱发耐药问题的争论。
Livermore认为铜绿假单胞菌需突变二次(OprD丢失及泵出机制上调,二次突变率<10-14)引起对美罗培南高度耐药,低于突变一次(OprD丢失,一次突变率10-7)引起对亚胺培南耐药的发生率。
另一方面由于亚胺培南诱导铜绿假单胞菌高产β-内酰胺酶的作用明显比美罗培南强,亦会导致其他β-内酰胺酶类药物失效。
若首选亚胺培南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可能诱发耐药导致治疗失败,且常需改用其他抗假单胞菌药物治疗,这样序贯用药诱发多重耐药的危险性仍然大于美罗培南诱发二次突变的危险性。
临床上不同的用药方案及诱发耐药因素可以表现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高于、等于或低于对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临床上一定要结合本部门实际的耐药动向,谨慎选择用药,尽可能将碳青霉烯类药物限用于治疗已证实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感染或用于其它耐药菌株感染的替代治疗,一旦临床上使用碳青霉烯类药物不当,都有可能诱发铜绿假单胞菌及鲍曼氏不动杆菌耐药或多重耐药。
最近几年有研究表明:使用喹诺酮类药物是诱发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独立危险因素,认为控制喹诺酮类药物的使用对遏制耐亚胺培南菌株极为重要。
而另一研究则表明:除了使用亚胺培南引起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危险机率高达1851外,还与住院史、血透、使用阿米卡星及/或万古霉索有相关性(危险几率2.48~7.79),故认为只单纯限制使用亚胺培南不一定都能控制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
还有报告铜绿假单胞菌对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增高与广谱头孢菌素类、β一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碳青霉烯类、喹诺酮类及氨基苷类药物的使用明显相关。
这些资料表明各医疗部门可有不同的耐药动向与诱发耐药相关因素,为此,临床各相关专业要共同协作监测本部门的耐药动向,及时发现新的耐药菌株及其相关因素,及时采取有针对性控制耐药的综合措施,结合实际合理用药,才能控制耐药菌株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