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完整版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试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试行)》的通知(银监发[2005]88号)各银监局:现将《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试行)》(以下简称《内部指引》)。
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内部指引》于2006年1月1日起试行,对于各类商业银行2005年度的评级,仍然沿用原来的风险评级办法。
二、试行阶段,需要对定量指标的选择、权重系数的设定、标准值和分值区间的设置进行更加充分的数据测试,必要时对有关定量指标和定性因素及其标准进行修订和完善,以保证各项评价标准在“打分”体系中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因此,请各银监局认真执行,并将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建议及时报告银监会。
三、《内部指引》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约分析评价方法,其中定性因素的评价是难点,对于评级人员要求较高,评级人员须具备良好的监管业务素质和丰富的监管工作经验,并且充分了解和熟悉监管评级的所有要素以及评级原理和方法,能够依据定性评价因素及其细化的评价标准对银行做出客观、准确的分析预测和判断评价。
监管人员的专业素质、工作经验、收集评级信息的情况、对监管评级的理解和认识等方面的差异,很容易造成评级尺度不一,严重影响评级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因此,请各银监局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相关培训工作,确保《内部指引》的顺利实施。
四、监管评级有效的推行和使用,还有赖于规范的评级程序和工作制度。
因此,《内部指引》规定了严密规范的评级操作规程和清晰明确的职责分工,请各银监局结合银监会监管业务流程再造和监管资源整合等工作,严格按照监管评级的流程和职责分工做好评级工作,以确保评级工作质量。
五、按照“1104工程”监管信息系统建设工作的规划,《内部指引》试行后,银监会将据此开发“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子系统”,实现定量指标评价的自动化,定性因素评价的规范化,并通过该系统对评级工作进行质量控制,提高评级工作的效率。
六、各级监管机构及其参与评级工作的监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有关保密规定,防止监管评级结果的误用和滥用。
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的通知
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已撤销)•【公布日期】2014.06.19•【文号】银监发〔2014〕32号•【施行日期】2014.06.1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银行业监督管理正文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的通知银监发〔2014〕32号各银监局:现将《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14年6月19日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监管,完善商业银行同质同类比较和差别监管模式,合理分配监管资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本指引所称商业银行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中资商业银行、外商独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
本指引适用于对上述商业银行法人机构的监管评级,但不适用于当年新设立的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除外)的监管评级。
监管机构可以依据本指引对当年新设立的商业银行进行试评级。
政策性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以及经银监会批准成立的其他金融机构的监管评级参照本指引执行。
第三条商业银行监管评级体系由监管评级要素体系、评级方法体系、评级操作规程体系和评级结果运用体系构成。
第二章评级要素及评级方法第四条商业银行监管评级要素共7项,分别为资本充足(C)、资产质量(A)、管理质量(M)、盈利状况(E)、流动性风险(L)、市场风险(S)和信息科技风险(I)。
第五条商业银行监管评级要素由定量和定性两类评级指标组成。
各监管评级要素的评价结果通过对评级指标的定量、定性评估,结合监管人员的专业判断综合得出。
第六条评级方法主要包含以下核心内容:(一)评级要素权重设置。
7项评级要素的标准权重分配如下:资本充足(15%)、资产质量(15%)、管理质量(20%)、盈利状况(10%)、流动性风险(20%)、市场风险(10%)和信息科技风险(10%)。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⒈简介⑴目的⑵背景⑶适用范围⒉定义和缩写词解释⑴模型评级⑵监管评级⑶资本充足率⑷资产质量⑸资金充足率⑹盈利能力⑺流动性风险⑻审慎性监测⒊责任分工与流程⑴监管评级委员会⑵监管评级委员会职责⑶监管评级流程⑷评级结果与后续行动⒋监管评级指标体系⑴模型评级指标⑵资本充足率考量因素⑶资产质量考量因素⑷资金充足率考量因素⑸盈利能力考量因素⑹流动性风险考量因素⑺审慎性监测考量因素⑻综合评级⒌数据要求与报告⑴数据要求⑵监管评级报告⒍监管沟通与反馈⑴行内沟通⑵监管沟通⑶评级结果解释与反馈⒎附件●附件1: 监管评级流程图法律名词及注释:●监管评级: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等级评定,用于监控风险和确定监管要求的过程。
●模型评级:使用统计模型和算法对商业银行进行评级的过程,基于多个指标和考量因素。
●资本充足率:衡量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程度的指标,通常以风险加权资产比率(RAROC)表示。
●资产质量:评估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状况,包括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风险资产比例等指标。
●资金充足率:衡量商业银行资金充足程度的指标,通常以流动性覆盖率和流动性稳定比率等指标表示。
●盈利能力:评估商业银行经营获利能力的指标,包括净利润率、净息差、费用收入比等指标。
●流动性风险:评估商业银行面临的流动性风险程度,包括资金流出压力、流动性资产比例等指标。
●审慎性监测: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状况进行监测和分析,并根据需要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完整版银行监管评级三篇(最新)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开发和运作,促进商业银行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保障商业银行安全稳健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本指引适用于《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确定的新资本协议银行和自愿实施新资本协议的其他商业银行。
第三条商业银行采用内部评级法计量信用风险资本要求,应按照本指引要求建立内部评级体系。
第四条本指引所称内部评级体系包括对主权、金融机构和公司风险暴露(以下简称非零售风险暴露)的内部评级体系和零售风险暴露的风险分池体系。
第五条内部评级体系应能够有效识别信用风险,具备稳健的风险区分和排序能力,并准确量化风险。
内部评级体系包括以下基本要素:(一)内部评级体系的治理结构,保证内部评级结果客观性和可靠性。
(二)非零售风险暴露内部评级和零售风险暴露风险分池的技术标准,确保非零售风险暴露每个债务人和债项划入相应的风险级别,确保每笔零售风险暴露划入相应的资产池。
(三)内部评级的流程,保证内部评级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四)风险参数的量化,将债务人和债项的风险特征转化为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违约风险暴露和期限等风险参数。
(五)IT和数据管理系统,收集和处理内部评级相关信息,为风险评估和风险参数量化提供支持。
第六条商业银行应建立独立的验证体系,确保内部评级及风险参数量化的准确性和稳健性。
第七条商业银行应确保内部评级在信用风险管理中得到充分应用。
第八条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本指引对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章内部评级体系的治理结构第九条商业银行应建立完善的内部评级体系治理结构,明确董事会及其授权的专门委员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和内部评级体系的报告要求。
第十条商业银行董事会承担内部评级体系管理的最终责任,并履行以下职责:(一)审批本银行内部评级体系重大政策,确保内部评级体系设计、流程、风险参数量化、IT系统和数据管理、验证和内部评级应用满足监管要求。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监管指引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监管指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开发和运作,促进商业银行提高信用风险治理水平,保证商业银行安全稳健运行,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治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本指引适用于《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确定的新资本协议银行和自愿实施新资本协议的其他商业银行。
第三条商业银行采纳内部评级法计量信用风险资本要求,应按照本指引要求建立内部评级体系。
第四条本指引所称内部评级体系包括对主权、金融机构和公司风险暴露(以下简称非零售风险暴露)的内部评级体系和零售风险暴露的风险分池体系。
第五条内部评级体系应能够有效识别信用风险,具备稳健的风险区分和排序能力,并准确量化风险。
内部评级体系包括以下差不多要素:(一)内部评级体系的治理结构,保证内部评级结果客观性和可靠性。
(二)非零售风险暴露内部评级和零售风险暴露风险分池的技术标准,确保非零售风险暴露每个债务人和债项划入相应的风险级别,确保每笔零售风险暴露划入相应的资产池。
(三)内部评级的流程,保证内部评级的独立性和公平性。
(四)风险参数的量化,将债务人和债项的风险特点转化为违约概率、违约缺失率、违约风险暴露和期限等风险参数。
(五)IT和数据治理系统,收集和处理内部评级相关信息,为风险评估和风险参数量化提供支持。
第六条商业银行应建立独立的验证体系,确保内部评级及风险参数量化的准确性和稳健性。
第七条商业银行应确保内部评级在信用风险治理中得到充分应用。
第八条中国银行业监督治理委员会依据本指引对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章内部评级体系的治理结构第九条商业银行应建立完善的内部评级体系治理结构,明确董事会及其授权的专门委员会、监事会、高级治理层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和内部评级体系的报告要求。
第十条商业银行董事会承担内部评级体系治理的最终责任,并履行以下职责:(一)审批本银行内部评级体系重大政策,确保内部评级体系设计、流程、风险参数量化、IT系统和数据治理、验证和内部评级应用满足监管要求。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1:背景介绍1.1 监管评级的重要性1.2 监管评级的目的2:监管评级框架2.1 授信质量评级2.1.1 贷款质量分类2.1.2 不良资产评估方法2.1.3 风险覆盖率评估2.2 资本充足率评级2.2.1 核心资本充足率评估2.2.2 资本维持率评估2.3 流动性评级2.3.1 流动性资产评估2.3.2 资金来源评估3:监管评级流程3.1 评级前准备3.1.1 数据收集3.1.2 内外部信息分析 3.2 评级指标计算3.2.1 数据加工3.2.2 评级模型运用 3.3 结果评估与报告3.3.1 评级结果解读 3.3.2 内部报告编制 3.3.3 外部报告发布4:监管评级监控与调整4.1 监控机制4.1.1 数据监控4.1.2 风险事件监测 4.2 评级调整4.2.1 评级变动原因4.2.2 风险因素影响分析附件:1:贷款质量分类相关文档2:不良资产评估方法细则4:监管评级监控报告样例法律名词及注释:1:监管评级:由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进行的风险评估和资本充足度评估等方面的评分。
2:贷款质量分类:根据贷款违约风险的程度,将贷款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和可疑四个等级。
3:不良资产评估方法:用于确定不良资产金额和准备金计提水平的方法。
4:核心资本充足率:商业银行核心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
5:资本维持率:商业银行核心资本与总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
6:流动性资产:商业银行能够随时变现的资产,如现金、同业存款等。
7:资金来源评估:评估商业银行从各种渠道获取资金的能力。
8:监管评级监控报告:监管机构定期发布的关于商业银行监管评级情况的报告。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完整版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试行)》的通知-银监发〔2005〕88号2005年12月30日各银监局:现将《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试行)》(以下简称《内部指引》)。
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内部指引》于2006年1月1日起试行,对于各类商业银行2005年度的评级,仍然沿用原来的风险评级办法。
二、试行阶段,需要对定量指标的选择、权重系数的设定、标准值和分值区间的设置进行更加充分的数据测试,必要时对有关定量指标和定性因素及其标准进行修订和完善,以保证各项评价标准在“打分”体系中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因此,请各银监局认真执行,并将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建议及时报告银监会。
三、《内部指引》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评价方法,其中定性因素的评价是难点,对于评级人员要求较高,评级人员须具备良好的监管业务素质和丰富的监管工作经验,并且充分了解和熟悉监管评级的所有要素以及评级原理和方法,能够依据定性评价因素及其细化的评价标准对银行做出客观、准确的分析预测和判断评价。
监管人员的专业素质、工作经验、收集评级信息的情况、对监管评级的理解和认识等方面的差异,很容易造成评级尺度不一,严重影响评级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因此,请各银监局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相关培训工作,确保《内部指引》的顺利实施。
四、监管评级有效的推行和使用,还有赖于规范的评级程序和工作制度。
因此,《内部指引》规定了严密规范的评级操作规程和清晰明确的职责分工,请各银监局结合银监会监管业务流程再造和监管资源整合等工作,严格按照监管评级的流程和职责分工做好评级工作,以确保评级工作质量。
五、按照“1104工程”监管信息系统建设工作的规划,《内部指引》试行后,银监会将据此开发“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子系统”,实现定量指标评价的自动化,定性因素评价的规范化,并通过该系统对评级工作进行质量控制,提高评级工作的效率。
六、各级监管机构及其参与评级工作的监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有关保密规定,防止监管评级结果的误用和滥用。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
评级结果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
资产质量状况评价-评级内容
定量指标(一)
不良贷款率/不良资产率(18分)
1.计算公式
不良贷款率=(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贷款余额 ×100%
不良资产率=(次级类信用风险贷款+可疑类信用风险贷款+损失类 信用风险贷款)/进行五级分类的信用风险资产合计 ×100%
(2)国家政策和相关部门指导意见中进行风险警示的行业贷款集中度较 高,但资产质量未出现重大问题的,该项目得分应低于3分。
(五大行业及现在关注的教育-大学城、医院等行业) (3)在国家政策和相关部门指导意见中受风险警示的行业贷款集中度较
高,且资产质量出现重大问题的,该项目不得分。 (4)银行对贷款行业集中度的管理薄弱且损失严重的,该项目不得分。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
资产质量状况评价-概述 二、信用风险管理的水平和能力 (一)信用风险的含义
--是指贷款人或交易对手未能按期偿还债务而形成损 失的风险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
资产质量状况评价-概述
(二)信用风险的认识
--巴塞尔委员会认为银行出现严重问题的主要原因与 信用风险有直接关系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
资产质量状况评价-概述
三、准备金计提
(一)为什么计提准备金 --谨慎会计原则的内在要求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稳健运行
(二)我国的贷款准备金制度 --2002年监管当局颁布的《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 --2005年财政部出台的《金融企业呆账准备提取管理办
法》
返回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
资产质量状况评价-评级内容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试行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试行第一章总则 (3)一、功能 (3)二、适用范围 (4)第二章评级要素 (4)一、资本充足状况C APITAL A DEQUACY (4)一定量指标: (4)二定性因素: (4)二、资产质量状况A SSET Q UALITY (5)一定量指标: (5)二定性因素: (5)三、管理状况M ANAGEMENT (6)一银行公司治理状况: (6)二内部控制状况: (6)四、盈利状况E ARNINGS (6)一定量指标: (6)二定性因素: (6)五、流动性状况L IQUIDITY (7)一定量指标: (7)二定性因素: (7)六、市场风险状况S ENSITIVITY TO M ARKET R ISK (7)一定量指标: (7)二定性因素: (7)七、评级结果 (8)一单项要素的评级; (8)二综合评级; (8)八、其他因素O THERS (9)第三章评级操作规程和职责分工 (9)一、收集信息 (10)二、初评 (11)三、复评 (11)四、审核 (12)五、评级结果反馈 (12)第四章评级结果的运用 (13)一、监管评级结果应当作为衡量商业银行风险程度的依据. 13二、监管评级结果应当作为监管规划和合理配置监管资源的主要依据 (14)三、监管评级结果应当是监管机构采取监管措施和行动的主要依据 (15)四、评级结果的披露和保密 (16)第五章附则 (16)附件6.4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结果一览表 (22)附件6.5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定量和定性评价标准 (39)第一章总则为健全和完善商业银行的风险监管体系,实现对商业银行的持续监管、分类监管和风险预警;为推行同质同类银行比较和差别监管模式,逐步统一同质同类银行的监管标准,进一步规范监管评级工作,对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现行的评级体系进行整合、修订和完善,依据我国现行的银行监管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借鉴国际通用的“骆驼CAMEL评级体系”,广泛吸收英国、新加坡和香港等国家地区监管机构关于监管评级的良好做法,并充分结合我国的具体实践,制定本指引;一、功能一有利于监管机构全面掌握商业银行的风险状况;对商业银行的监管评级建立了一个对银行机构的风险和经营状况的分析框架,提出了一系列分析银行风险的方法与标准,旨在帮助监管机构及时识别、判断银行的风险状况和严重程度;二有利于监管机构合理配置监管资源,提高监管效率;监管评级通过对商业银行主要经营管理要素的评价,系统地分析、识别商业银行存在的风险和问题;监管机构据此确定对商业银行的监管重点,包括非现场监管、现场检查的频率和范围;它既是对监管机构一个周期的持续监管的总结,同时也为下一个周期的持续监管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是对商业银行实施持续监管的重要监管工具;三有利于监管机构实施分类监管,针对性地采取监管措施,提高监管有效性;监管评级结果将作为监管机构实施分类监管和依法采取监管措施的基本依据;二、适用范围本指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所有商业银行,包括中资商业银行、外资独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本指引适用于对上述金融机构法人机构的监管评级;本指引不适用于新设立的商业银行;监管机构可以依据本指引对新设立的商业银行进行试评级,但是评级结果不作为正式评级结果,且不与其他商业银行的评级结果作比较;第二章评级要素一、资本充足状况Capital Adequacy一定量指标:1.资本充足率;2.核心资本充足率;二定性因素:1.银行资本的构成和质量;2.银行整体财务状况及其对资本的影响;3.银行资产质量及其对资本的影响;4.银行进入资本市场或通过其他渠道增加资本的能力,包括控股股东提供支持的意愿和实际注入资本的情况;5.银行对资本和资本充足率的管理情况;二、资产质量状况Asset Quality一定量指标:1.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资产率;2.正常贷款迁徙率;3.次级类贷款迁徙率;4.可疑类贷款迁徙率;5.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授信集中度;6.全部关联度;7.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二定性因素:1.不良贷款和其他不良资产的变动趋势及其对银行整体资产质量状况的影响;2.贷款行业集中度以及对银行资产质量状况的影响;3.信用风险管理的政策、程序及其有效性;4.贷款风险分类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5.保证贷款和抵质押贷款及其管理状况;6.贷款以外其他资产风险管理状况;三、管理状况Management一银行公司治理状况:1.银行公司治理的基本结构;2.银行公司治理的决策机制;3.银行公司治理的执行机制;4.银行公司治理的监督机制;5.银行公司治理的激励约束机制;二内部控制状况:1.内部控制环境;2.风险识别与评估;3.内部控制措施;4.信息交流与反馈;5.监督评价与纠正;四、盈利状况Earnings一定量指标:1.资产利润率;2.资本利润率;3.成本收入比率;4.风险资产利润率;二定性因素:1.银行的成本费用和收入状况以及盈利水平和趋势;2.银行盈利的质量,以及银行盈利对业务发展与资产损失准备提取的影响;3.银行财务预决算体系,财务管理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五、流动性状况Liquidity一定量指标:1.流动性比例;2.核心负债依存度;3.流动性缺口率;4.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5.人民币、外币合并存贷款比例;二定性因素:1.资金来源的构成、变化趋势和稳定性;2.资产负债管理政策和资金头寸的调配情况;3.流动性的管理情况;4.银行以主动负债形式满足流动性需求的能力;5.管理层有效识别、监测和调控银行头寸的能力;六、市场风险状况Sensitivity to Market Risk一定量指标:1.利率风险敏感度;2.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例;二定性因素:1.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监控;2.市场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3.市场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程序;4.内部控制和外部审计;七、评级结果单项要素评级和综合评级结果均以1级至6级表示,越大的数字表明越低的级别和越高的监管关注程度;一单项要素的评级;上述六个单项要素管理要素除外的评级结果均是定量指标和定性因素的算术加权结果,定量指标和定性因素的权重分别为60%和40%;各要素评分90分含90分以上为1级,评分75分含75分至90分为2级,评分60分含60分至75分为3级,评分45分含45分至60分为4级,评分30分含30分至45分为5级,评分30分以下为6级;二综合评级;综合评级结果是六个单项要素评级结果的加权汇总,即各单项要素的评价分值分别乘以对应的权重系数后进行加总,得出综合评分;资本充足状况C、资产质量状况A、管理状况M、盈利状况E、流动性状况L、市场风险状况S六个要素的权重分别为20%、20%、25%、10%、15%、10%;此外,本指引还特别提高了资本充足状况C的权重,特别规定资本充足率低于8%的银行,其综合评级结果不应高于3级;如果资本充足率低于8%且呈下降趋势,对该银行的综合评级结果不应高于4级;加权汇总后的综合评级分值依据90分含90分至100分、75分含75分至90分、60分含60分至75分、45分含45分至60分、30分含30分至45分和0分至30分等六个分值区间分别对应1级、2级、3级、4级、5级和6级的综合评级结果;八、其他因素Others一银行经营的外部环境;二银行的控股股东;三银行的客户群体和市场份额情况;四银行及其关联方涉及国家机关行政调查、法律诉讼、法律制裁等情况;五国际、国内评级机构对银行的评级情况;六新闻媒体对商业银行的报道;其他因素主要是指对于银行风险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其他事项,监管评级人员将依据这些事项的性质和对银行风险的影响程度,对综合评级结果做出更加细微的正向或负向调整,以增强监管评级结果的准确性;其他要素一般不可以改变综合评级结果,但可以通过“+”、“-”符号标识出评级结果正向或负向的趋势;商业银行监管评级的各项要素及其评级结果和监管含义等详见附件商业银行监管评级简表和商业银行监管评级结果一览表;各个评级要素的定量标准和定性标准详见附件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定量和定性评价标准;第三章评级操作规程和职责分工在监管工作流程中,监管人员须在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工作结束后,对商业银行进行评级,或者对上一次评级结果进行修订和更新;监管人员须充分了解和熟悉监管评级的所有要素和评级原理方法,依据规范的评级步骤和程序进行评级工作,并充分利用评级结果对商业银行的不同风险状况进行比较,在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的间隙进行及时的监控,确定不同的监管措施和重点;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应依循以下程序和职责分工来进行:一、收集信息一收集基本信息;在对商业银行进行评级之前,主监管员应充分收集以下信息:非现场监管信息,现场检查报告,银行的内外部审计报告,银行向公众披露的信息,银行提交的年度经营计划、经营状况报告和市场准入申请等,其他监管机构的监管信息,跨境监管信息,国内外评级机构对银行的商业评级结果,各种媒体报道的银行信息等;二筛选分析和深入收集信息;主监管员在收集基本信息的基础上,对这些信息进行仔细的整理、筛选和初步分析,确定商业银行的关键问题和风险以及需要进一步了解的评级信息;在评级信息不够充分的情况下,主监管员可以通过与现场检查人员、银行的高级管理层和银行的外部审计人员举行会谈等途径进一步收集评级信息;商业银行监管评级的基础是评级信息的收集和整理,这个评级步骤应当由被评级银行的主监管员完成,现场检查人员须向主监管员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主监管员应力求全面广泛地掌握评级所需要的全部信息;二、初评一综合分析;主监管员对于收集到的所有评级信息进行综合整理分析;综合分析应严格遵循本指引确定的评级方法和评级标准进行,充分考虑定量因素和定性因素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综合分析过程中,对于银行不愿意提供的信息,应视其为不利于银行的信息;对于不能确定有利于银行的情况,应视其为不利于银行的情况;对于可能导致银行遭受损失甚至发生流动性问题的明显迹象,主监管员应当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审慎的预测;二确定初步的评级结果;主监管员依据本指引规定的评级标准和方法,在综合分析评级信息的基础上,合理、准确判断被评级银行的风险状况,确定各个单项要素和综合评级的初步结果,并依据其他因素O的性质和对银行风险的影响程度,对综合评级结果做出更加细微的正向或负向调整;主监管员完成被评级银行的评级步骤,并对每一项评级内容的分析、判断、预测和评价应当力求理由充分、分析深入、判断预测合理,准确反映银行经营管理各方面的状况,并填制完成相关的评级工作底稿;三、复评复评是复评人员在初评基础上对被评级银行的风险与经营状况进行再评价;对于各项评级内容,复评人员不同意初评人员意见的,应当阐明理由,并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复评人员可以形成不同于初评结果的监管评级级别;复评工作由被评级银行的主监管员、现场检查主查人及其上级主管负责完成;四、审核评级结果最终由银监会监管部门及银监会各级派出机构的负责人审定;评级审核应当采取监管部门主任办公会议和银监分局局长办公会议的形式,由所有初评、复评人员以及资深监管人员参加;会议采取初评人员陈述、复评人员补充、集体讨论的形式;根据讨论结果,最终确定被评级银行的监管评级结果;审核会议应当力求统一评级尺度,保证评级结果的客观准确和公平公正,各监管部门和各级派出机构的负责人对商业银行的监管评级结果承担最终责任;五、评级结果反馈一监管机构向商业银行通报监管评级结果;对商业银行的监管评级工作结束后,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应将综合评级结果以及各单项要素存在的主要风险和问题,通过会谈、审慎监管会议等途径通报给商业银行的董事会,必要时一并通报要求商业银行整改的建议;同时,监管机构还应要求商业银行在一定时限内对监管评级结果提出反馈意见;二商业银行向监管机构提出反馈意见;商业银行在接到监管机构关于监管评级综合评级结果的通报后,如果对综合评级结果有异议,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向监管机构提出反馈意见,并提供新的信息资料支持更加合理准确的评级结果;如果对监管评级结果没有异议,应当在一个月内向监管机构提供回应报告和确认书,确认评级结果并报告对问题和缺陷的整改措施;三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反馈意见的处理;对于商业银行提出异议的监管评级结果,监管机构可以通过内部审核程序并结合银行提供的信息资料进行再次审定,除非确定有重大评级信息被遗漏,或者评级人员出现重大判断失误,原则上不对原始评级结果进行调整;六、评级档案整理评级工作全部结束后,主监管员应当做好评级信息、评级工作底稿、评级结果、评级审核会议纪要、评级结果反馈座谈纪要等文件、材料的存档工作;第四章评级结果的运用一、监管评级结果应当作为衡量商业银行风险程度的依据综合评级结果为1级,表示银行几乎在每一个方面都是健全的,所发现的问题基本是轻微的并且能够在日常运营中解决;此外,银行对外来经济及金融的动荡有较强的抵御能力,并有能力应付环境的无常变化;综合评级结果为2级,表示银行基本是一个健全的机构,但存在一些可以在正常运营中得以纠正的弱点;银行是稳健的且具有良好的抵御经营环境起伏变化的能力,但是存在的弱点再发展下去可能产生较大的问题;综合评级结果为3级,表示银行存在一些从中等程度到不满意程度的弱点;银行勉强能抵御业务经营环境的逆转,如果改正弱点的行动不奏效,便很容易导致经营状况的恶化;虽然从其整体实力和财务状况来看不大可能出现倒闭情形,但仍很脆弱,应该给予特别的监管关注;对于那些存在重大不遵守法律法规的银行机构,也应该给予这一评级;综合评级结果为4级,表示银行存在资本水平不足或其他不令人满意的情况;这些银行存在较多的严重问题或一些不安全、不健全的情况,而且这些问题或情况尚没有得到满意的处理或解决;除非立即采取纠正行动,否则有可能进一步恶化并损害银行未来的生存能力;银行存在倒闭的可能性,但是不会立即发生;对于资本净额为正数但达不到资本监管要求的银行,通常也给予这个评级;评级结果为5级,表示银行即时或近期内极可能倒闭,这些银行的业绩表现非常差;无论是问题的特性和数量,或是不安全、不健全的情况都到了非常严峻的地步,以致需要从股东或其他途径获取紧急救助;如果没有采取紧急及明确的补救措施,银行可能需要清盘及偿付存款人,或需要其他形式的紧急援助、合并或收购;评级结果为6级,表示银行面临严重的信用危机和支付问题,已经无法采取措施进行救助,需要立即实施市场退出;二、监管评级结果应当作为监管规划和合理配置监管资源的主要依据监管人员应当针对商业银行的监管评级结果,深入分析风险及其成因,并结合单项要素和综合评级的结果,制定每家银行的综合监管计划和监管政策,确定监管重点,以及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的频率和范围;对于评级结果为3级以下的单项要素,应当加强对被评级银行该要素的监管,并视情况对该要素进行专项现场检查;对任何单项要素评级结果为4级以下的银行,应当及时与银行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成员举行会谈,要求其采取措施降低风险水平;对任何单项要素评级结果为5级和6级的银行,应当督促其制定改善风险状况的计划,并在监管机构监督下予以实施;监管评级结果在本指引试行期间还应当作为商业银行市场准入的重要参考因素;三、监管评级结果应当是监管机构采取监管措施和行动的主要依据综合评级为1级和2级的银行一般是健全的机构,具有令人满意的业绩表现,对于这些银行,监管机构一般不需要采取特殊的监管行动;综合评级为3级的银行通常被认为低于满意程度,应适当提高对这类银行的非现场监管分析与现场检查的频率和深度,督促其加强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改善财务状况;综合评级为4级和5级的银行,则被认为是有问题的机构,监管机构须采取必要的监管行动以改善这类银行的生存能力和保障存款人利益;对综合评级为4级的银行,应提高现场检查频率,加大现场检查力度,密切关注其经营态势,督促其加大经营调整力度,积极降低风险,同时对其产品和业务活动进行一定的限制,必要时应约见其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成员,责令整改;对综合评级为5级的银行,需要给予持续的监管关注,应限制其高风险的经营行为,要求其改善经营状况,必要时采取更换高级管理人员,安排重组或实施接管等措施;对综合评级为6级的银行,应尽快启动市场退出机制,予以关闭;四、评级结果的披露和保密一方面,为了更加有效的运用监管评级结果,银监会应以适当方式向国外监管机构披露商业银行的监管评级结果,并实现与跨境监管当局共享监管评级信息;同时,银监会还将以适当方式向有关职能部门披露商业银行的监管评级结果;另一方面,为了防止对监管评级结果的误用和滥用,各级监管机构及参与评级工作的监管人员应当对商业银行的监管评级结果进行严格保密,严禁向第三方披露监管评级情况;各级监管机构须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形式向银行董事会通报被评级银行的综合评级结果以及存在的主要风险和问题,不得向商业银行披露各单项要素的评级结果和具体评分情况;此外,监管机构也不可以将监管评级结果向公众披露,以防止评级结果可能被外界曲解而引发市场的负面评价,对商业银行造成不利影响;商业银行董事会也应当对监管评级结果严格保密,不得向董事会以外的任何人员披露,更不可以出于商业目的或其他考虑向新闻媒体或社会公众披露;第五章附则一、本指引涉及的23个评级定量指标,均可以从银监会正在建设中的“1104工程”的非现场监管信息系统中按照规定口径获取;二、对商业银行的监管评级周期最长为一年,评级人员应当在规定时间内专职进行评级工作,对一家银行法人机构的有效评级时间不得少于10个工作日,年度评级工作应于该年度结束4个月内完成;三、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城市信用社、政策性银行、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以及经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批准成立的其他金融机构的监管评级,可以参照本指引;四、附件是本指引的组成部分,规定了评级定量指标与定性因素的评价标准,其中定量指标的口径与银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试行的具体口径保持一致;五、本指引由银监会负责解释;六、本指引自2006年1月1日起试行,待正式施行后,商业银行考核评价暂行办法、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评价体系暂行和外资银行法人机构风险评价体系同时废止;农村信用社含联社仍执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风险评价和预警指标体系试行;附件:一、商业银行监管评级简表和商业银行监管评级结果一览表二、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定量和定性评价标准主题词:银行监管商业银行监管评级通知内部发送:办公厅、法规部、创新监管部、银行一部、银行二部、银行三部、非银部、合作部、统计部、财会部、国际部、监事会工作部、信息中心、各监事会办公室共印100份联系人:张志联系:66195508 校对:张志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二○○六年一月四日印发附件6.3商业银行监管评级简表附件6.4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结果一览表附件6.5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定量和定性评价标准一、资本充足状况Capital Adequacy一定量指标60分1.资本充足率50%10%以上:100分8%至10%:60分至100分6%至8%:50分至60分4%至6%:0分至50分4%以下:0分注:本评级体系中所有的定量指标评分,均按照区间值均匀分布计算;2.核心资本充足率50%6%以上:100分4%至6%:60分至100分2%至4%:50分至60分1%至2%:0分至50分1%以下:0分评分原则:对资本充足率低于8%的银行,其综合评级结果不应高于3级;如果资本充足率低于8%且呈下降趋势,对该银行的综合评级结果不应高于4级;二定性因素40分1.银行资本的构成和质量6分主要考察资本构成的稳定性、市场价值及其流动性;评分原则:1核心资本在资本中的比重越高,资本构成越稳定,评分应越高;2分析核心资本构成的稳定性,如果存在资本未足额到位或资本抽逃等问题,不得分;3分析附属资本构成的稳定性,稳定性越高,市场价值越大,评分应越高;分析附属资本构成主要考虑银行的债务性资本监管机构确认的银行以对外承担债务形式持有的资本,包括其市值变动情况和流动性状况;4资本构成要素存在不稳定性对银行承受风险能力可能造成不利影响的,得分应在3分以下;2.银行整体财务状况及其对资本的影响6分主要分析财务状况对资本的影响;重点考察银行的盈利状况,是否有税后利润可供资本积累,以及银行提取盈余公积的比例,判断银行进行资本积累的力度;评分原则:1好的盈利状况能增强或保持银行的竞争能力,利于银行扩充资本,评分应越高;2银行财务状况不佳出现亏损并可能对银行资本充足状况形成不良影响的,得分应低于3分;3累计亏损严重以致净资产出现负数的银行,不得分;3.资产质量及其对资本的影响6分主要分析银行资产负债表变化的趋势和方向,构成其表外项目的主要业务种类,以及对银行资本的潜在影响;重点考察银行资产损失程度、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情况及其对银行资本构成的影响;评分原则:1不良资产呈现恶化趋势,并可能对银行资本构成不。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试行)》的通知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已撤销)•【公布日期】2005.12.30•【文号】银监发[2005]88号•【施行日期】2006.01.0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银行业监督管理正文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试行)》的通知(银监发〔2005〕88号2005年12月30日)各银监局:现将《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试行)》(以下简称《内部指引》)。
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内部指引》于2006年1月1日起试行,对于各类商业银行2005年度的评级,仍然沿用原来的风险评级办法。
二、试行阶段,需要对定量指标的选择、权重系数的设定、标准值和分值区间的设置进行更加充分的数据测试,必要时对有关定量指标和定性因素及其标准进行修订和完善,以保证各项评价标准在“打分”体系中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因此,请各银监局认真执行,并将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建议及时报告银监会。
三、《内部指引》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评价方法,其中定性因素的评价是难点,对于评级人员要求较高,评级人员须具备良好的监管业务素质和丰富的监管工作经验,并且充分了解和熟悉监管评级的所有要素以及评级原理和方法,能够依据定性评价因素及其细化的评价标准对银行做出客观、准确的分析预测和判断评价。
监管人员的专业素质、工作经验、收集评级信息的情况、对监管评级的理解和认识等方面的差异,很容易造成评级尺度不一,严重影响评级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因此,请各银监局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相关培训工作,确保《内部指引》的顺利实施。
四、监管评级有效的推行和使用,还有赖于规范的评级程序和工作制度。
因此,《内部指引》规定了严密规范的评级操作规程和清晰明确的职责分工,请各银监局结合银监会监管业务流程再造和监管资源整合等工作,严格按照监管评级的流程和职责分工做好评级工作,以确保评级工作质量。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完整版]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试行)》的通知-银监发〔2005〕88号2005年12月30日各银监局:现将《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试行)》(以下简称《内部指引》)。
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内部指引》于2006年1月1日起试行,对于各类商业银行2005年度的评级,仍然沿用原来的风险评级办法。
二、试行阶段,需要对定量指标的选择、权重系数的设定、标准值和分值区间的设置进行更加充分的数据测试,必要时对有关定量指标和定性因素及其标准进行修订和完善,以保证各项评价标准在“打分”体系中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因此,请各银监局认真执行,并将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建议及时报告银监会。
三、《内部指引》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评价方法,其中定性因素的评价是难点,对于评级人员要求较高,评级人员须具备良好的监管业务素质和丰富的监管工作经验,并且充分了解和熟悉监管评级的所有要素以及评级原理和方法,能够依据定性评价因素及其细化的评价标准对银行做出客观、准确的分析预测和判断评价。
监管人员的专业素质、工作经验、收集评级信息的情况、对监管评级的理解和认识等方面的差异,很容易造成评级尺度不一,严重影响评级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因此,请各银监局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相关培训工作,确保《内部指引》的顺利实施。
四、监管评级有效的推行和使用,还有赖于规范的评级程序和工作制度。
因此,《内部指引》规定了严密规范的评级操作规程和清晰明确的职责分工,请各银监局结合银监会监管业务流程再造和监管资源整合等工作,严格按照监管评级的流程和职责分工做好评级工作,以确保评级工作质量。
五、按照“1104工程”监管信息系统建设工作的规划,《内部指引》试行后,银监会将据此开发“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子系统”,实现定量指标评价的自动化,定性因素评价的规范化,并通过该系统对评级工作进行质量控制,提高评级工作的效率。
六、各级监管机构及其参与评级工作的监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有关保密规定,防止监管评级结果的误用和滥用。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监管指引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监管指引为规范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开发和运作,促进商业银行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保障商业银行安全稳健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一章总则编辑第一条第二条本指引适用于《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确定的新资本协议银行和自愿实施新资本协议的其他商业银行。
第三条商业银行采用内部评级法计量信用风险资本要求,应按照本指引要求建立内部评级体系。
第四条本指引所称内部评级体系包括对主权、金融机构和公司风险暴露(以下简称非零售风险暴露)的内部评级体系和零售风险暴露的风险分池体系。
第五条内部评级体系应能够有效识别信用风险,具备稳健的风险区分和排序能力,并准确量化风险。
内部评级体系包括以下基本要素:(一)内部评级体系的治理结构,保证内部评级结果客观性和可靠性。
(二)非零售风险暴露内部评级和零售风险暴露风险分池的技术标准,确保非零售风险暴露每个债务人和债项划入相应的风险级别,确保每笔零售风险暴露划入相应的资产池。
(三)内部评级的流程,保证内部评级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四)风险参数的量化,将债务人和债项的风险特征转化为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违约风险暴露和期限等风险参数。
(五)IT和数据管理系统,收集和处理内部评级相关信息,为风险评估和风险参数量化提供支持。
第六条商业银行应建立独立的验证体系,确保内部评级及风险参数量化的准确性和稳健性。
第七条商业银行应确保内部评级在信用风险管理中得到充分应用。
第八条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本指引对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进行监督检查。
2第二章内部评级体系的治理结构编辑第九条商业银行应建立完善的内部评级体系治理结构,明确董事会及其授权的专门委员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和内部评级体系的报告要求。
第十条商业银行董事会承担内部评级体系管理的最终责任,并履行以下职责:(一)审批本银行内部评级体系重大政策,确保内部评级体系设计、流程、风险参数量化、IT系统和数据管理、验证和内部评级应用满足监管要求。
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监管指引
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监管指引(2008年3月30日第二轮征求意见稿)1总则1.1为推进《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以下简称新资本协议)内部评级法的实施,促使商业银行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保证商业银行安全稳健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参照新资本协议相关要求,制定本指引。
1.2本指引适用于《中国商业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确定的新资本协议商业银行和自愿实施新资本协议的其它商业银行。
银监会鼓励其它商业银行参照本指引,建立内部评级体系,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
1.3本指引所称内部评级体系是由支持信用风险评估、确定内部风险级别、划分资产池、风险参数量化的各种方法、过程、控制、数据收集、以及管理信息系统组成。
内部评级体系应能够有意义地评估债务人和债项的风险特征,具备稳健的风险区分和排序能力,并以有效、可靠和一致的方法量化风险。
内部评级体系包括:1.3.1内部评级体系的公司治理、流程和内部控制,保证内部评级体系运作的独立性和评级结果的客观性。
1.3.2主权、银行、公司风险暴露的风险等级确定技术标准,按照风险程度将每个债务人和债项分配到相应到的风险级别,并进行可靠的排序;零售风险暴露资产池划分的技术标准,按照风险特征将每笔债项分配到相应的资产池。
1.3.3量化分析过程,将债务人和债项的风险特征转化为相应的风险参数,公司暴露包括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违约风险暴露和期限,零售暴露包括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违约风险暴露。
1.3.4IT和数据管理系统,提高内部评级体系运作的自动化程度,收集和存储与内部评级体系相关的信息,为风险评级、资产分池和风险量化奠定基础。
1.3.5内部评级体系的验证体系,对风险评级、资产分池及风险参数量化过程进行持续、独立的验证。
1.3.6内部评级体系的文档管理体系,促进风险评级、资产分池以及风险量化过程的标准化、规范化,支持评级体系和量化过程的持续优化。
银监会修订发布《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附:全文)
银监会修订发布《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附:全文)为进一步推进商业银行规范内部管理、完善内部控制,银监会深入总结近年来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发展实践经验,并充分征求商业银行及社会各界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以下简称《指引》)进行了修订完善,于近日发布。
修订后的《指引》分为七章,五十一条,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引导商业银行强化内控管理:——内控评价方面,细化要求持续改进。
《指引》补充完善了内控评价的工作要求,要求商业银行建立内部控制评价制度,明确内部控制评价的实施主体、频率、内容、程序、方法和标准,强化内部控制评价结果运用,推动内控评价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以利于促进商业银行不断改进其内控设计与运行。
——内控监督方面,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指引》单设章节,从内、外部两方面提出内控监督的相关要求。
商业银行应构建覆盖各级机构、各个产品、各个业务流程的监督检查体系,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通过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等方式实施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持续监管,强调发挥内外部监督合力。
——监管约束方面,加大违规处罚力度。
《指引》增加了有关违反规定的处罚措施。
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对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商业银行,责成其限期整改,对逾期未整改的商业银行,根据有关规定采取监管处罚措施。
——监管引领方面,充分体现原则导向。
《指引》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控制、岗位设置、会计核算、员工管理、新机构设立和业务创新等提出了提出内部控制的原则性要求,没有针对具体业务的章节和条款。
通过此次修订,《指引》内容更加全面,体现了原则性、导向型的要求,有利于引导商业银行秉承稳健经营的理念,根据自身发展需要,科学确定内控管理重点,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内控管理的有效性。
银监会:商业银行内控指引新增违规处罚措施银监会有关负责人就修订发布《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答记者问近日,银监会有关负责人就《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以下简称《指引》)的修订出台回答了记者提问。
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监管指引
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监管指引(2008年3月30日第二轮征求意见稿)1总则1.1为推进《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以下简称新资本协议)内部评级法的实施,促使商业银行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保证商业银行安全稳健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参照新资本协议相关要求,制定本指引。
1.2本指引适用于《中国商业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确定的新资本协议商业银行和自愿实施新资本协议的其它商业银行。
银监会鼓励其它商业银行参照本指引,建立内部评级体系,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
1.3本指引所称内部评级体系是由支持信用风险评估、确定内部风险级别、划分资产池、风险参数量化的各种方法、过程、控制、数据收集、以及管理信息系统组成。
内部评级体系应能够有意义地评估债务人和债项的风险特征,具备稳健的风险区分和排序能力,并以有效、可靠和一致的方法量化风险。
内部评级体系包括:1.3.1内部评级体系的公司治理、流程和内部控制,保证内部评级体系运作的独立性和评级结果的客观性。
1.3.2主权、银行、公司风险暴露的风险等级确定技术标准,按照风险程度将每个债务人和债项分配到相应到的风险级别,并进行可靠的排序;零售风险暴露资产池划分的技术标准,按照风险特征将每笔债项分配到相应的资产池。
1.3.3量化分析过程,将债务人和债项的风险特征转化为相应的风险参数,公司暴露包括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违约风险暴露和期限,零售暴露包括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违约风险暴露。
1.3.4IT和数据管理系统,提高内部评级体系运作的自动化程度,收集和存储与内部评级体系相关的信息,为风险评级、资产分池和风险量化奠定基础。
1.3.5内部评级体系的验证体系,对风险评级、资产分池及风险参数量化过程进行持续、独立的验证。
1.3.6内部评级体系的文档管理体系,促进风险评级、资产分池以及风险量化过程的标准化、规范化,支持评级体系和量化过程的持续优化。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流动性状况评级
务,并能补充贷款和投资组合中需要增加的资金的能力。
5
一、流动性风险的定义和表现形式 〔续〕
〔二〕什么是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无法提供足额资金应付资产的增
加或履行到期义务的风险。 根据导致风险的因素,流动性风险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资金流动性风险; 一类是市场流动性风险。
10
一、商业银行流动性状况的评价原则 〔续〕
需要注意的是:
1、定量指标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衡量标准,但是监管人员需 要防止过分依赖定因素;
2、监管人员应该谨记需要小心作出专业判断,且可能需要 对给予各个指标的等级进行调和,从而到达给予流动性状况 一个较为适宜的等级。
在一般原则下,当考虑定性及定量因素后所给予的每个组成 局部的评级与只基于定量因素所给予的评级的差异不应该多 于一个等级。
29
三、流动性定性因素评价
商业银行流动性定性因素有五个: 1.资金来源的构成、变化趋势和稳定性; 2.资产负债管理政策和资金头寸的调配情况; 3.流动性的管理情况; 4.银行以主动负债形式满足流动性需求的能力; 5.管理层有效识别、监测和调控银行头寸的能力。
30
三、流动性定性因素评价〔续〕
〔一〕资金来源的构成、变化趋势和稳定性〔5分〕 1、是否以储蓄存款和企业活期存款等比较稳定的存款作 为其主要资金来源,而不是依赖存款大户、发行大额存单 和从货币市场拆入短期资金等不稳定的资金来源。〔3分〕
27
二、流动性定量指标评价〔续〕
2、评分标准 〔人民币、外币合并〕存贷款比例〔15%〕 60%以下:100分 75%至60%:90分至100分 85%至75%:75分至90分 95%至85%:0分至75分
(风险管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监管指引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监管指引第一章总则银监会2008.9.18第一条为规范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开发和运作,促进商业银行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保障商业银行安全稳健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本指引适用于《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确定的新资本协议银行和自愿实施新资本协议的其他商业银行。
第三条商业银行采用内部评级法计量信用风险资本要求,应按照本指引要求建立内部评级体系。
第四条本指引所称内部评级体系包括对主权、金融机构和公司风险暴露(以下简称非零售风险暴露)的内部评级体系和零售风险暴露的风险分池体系。
第五条内部评级体系应能够有效识别信用风险,具备稳健的风险区分和排序能力,并准确量化风险。
内部评级体系包括以下基本要素:(一)内部评级体系的治理结构,保证内部评级结果客观性和可靠性。
(二)非零售风险暴露内部评级和零售风险暴露风险分池的技术标准,确保非零售风险暴露每个债务人和债项划入相应的风险级别,确保每笔零售风险暴露划入相应的资产池。
(三)内部评级的流程,保证内部评级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四)风险参数的量化,将债务人和债项的风险特征转化为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违约风险暴露和期限等风险参数。
(五)IT和数据管理系统,收集和处理内部评级相关信息,为风险评估和风险参数量化提供支持。
第六条商业银行应建立独立的验证体系,确保内部评级及风险参数量化的准确性和稳健性。
第七条商业银行应确保内部评级在信用风险管理中得到充分应用。
第八条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本指引对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章内部评级体系的治理结构第九条商业银行应建立完善的内部评级体系治理结构,明确董事会及其授权的专门委员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和内部评级体系的报告要求。
第十条商业银行董事会承担内部评级体系管理的最终责任,并履行以下职责:(一)审批本银行内部评级体系重大政策,确保内部评级体系设计、流程、风险参数量化、IT系统和数据管理、验证和内部评级应用满足监管要求。
(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监管指引
(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监管指引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监管指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开发和运作~促进商业银行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保障商业银行安全稳健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本指引适用于《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确定的新资本协议银行和自愿实施新资本协议的其他商业银行。
第三条商业银行采用内部评级法计量信用风险资本要求~应按照本指引要求建立内部评级体系。
第四条本指引所称内部评级体系包括对主权、金融机构和公司风险暴露,以下简称非零售风险暴露,的内部评级体系和零售风险暴露的风险分池体系。
第五条内部评级体系应能够有效识别信用风险~具备稳健的风险区分和排序能力~并准确量化风险。
内部评级体系包括以下1基本要素:,一,内部评级体系的治理结构~保证内部评级结果客观性和可靠性。
,二,非零售风险暴露内部评级和零售风险暴露风险分池的技术标准~确保非零售风险暴露每个债务人和债项划入相应的风险级别~确保每笔零售风险暴露划入相应的资产池。
,三,内部评级的流程~保证内部评级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四,风险参数的量化~将债务人和债项的风险特征转化为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违约风险暴露和期限等风险参数。
,五,IT和数据管理系统~收集和处理内部评级相关信息~为风险评估和风险参数量化提供支持。
第六条商业银行应建立独立的验证体系~确保内部评级及风险参数量化的准确性和稳健性。
第七条商业银行应确保内部评级在信用风险管理中得到充分应用。
第八条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本指引对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章内部评级体系的治理结构2第九条商业银行应建立完善的内部评级体系治理结构~明确董事会及其授权的专门委员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和内部评级体系的报告要求。
第十条商业银行董事会承担内部评级体系管理的最终责任~并履行以下职责: ,一,审批本银行内部评级体系重大政策~确保内部评级体系设计、流程、风险参数量化、IT系统和数据管理、验证和内部评级应用满足监管要求。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
危机和支付问题,对于已经无法采取
措施进行救助的,监管机构可以视情
况实施市场退出。
4A
60-55
不安全、不健全的情况,而且这些问
题或情况尚没有得到满意的处理或解
决。除非立即采取纠正行动,否则有
4B
55-50
可能进一步恶化并损害银行未来的生 存能力。银行存在倒闭的可能性,但
是不会立即发生。对于资本净额为正
数但达不到监管要求的,或存在重大
4C
盈利状况(E) 流动性风险(L) 市场风险(S) 信息科技风险(I)
10%
20%
10%
10%
审核
评级结果反馈
档案归集
后评价
级表示,越大的数字表明越差的级别和越高的监管关注程度。
2个档次。其中,综合评级2-4级分别细分为A、B、C三个档次。
表示银行几乎在每一个方面都是健全
的,所发现的问题基本是轻微的并且
给予这个评级。
表示银行存在严重的问题和不安全、
不健全的情况,无论是问题的特性和
数量,或是不安全、不健全的情况都
5
45-30
到了非常严峻的地步,且这些银行的
业绩表现非常差,以致需要从股东或
其他途径获取紧急救助,以避免产生
倒闭的风险。
表示银行存在问题和不安全、不健全
的情况已严峻到可能引发严重的信用
6
30-0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
适用范围
政策性银行、农村
中资商业银行、外商独资银行和中外
合作银行、农村信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体系 监管评级要素体系 评级方法体系 评级操作规程体系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要素 资本充足(C)
资产质量 (A)
管理质量(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享快乐共享知识银监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试行)》的通知-日月30号2005年12发〔2005〕88各银监局:现将《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试行)》(以下简称《内部指引》)。
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年度的评级,日起试行,对于各类商业银行2005年1月1一、《内部指引》于2006仍然沿用原来的风险评级办法。
二、试行阶段,需要对定量指标的选择、权重系数的设定、标准值和分值区间的设置以进行更加充分的数据测试,必要时对有关定量指标和定性因素及其标准进行修订和完善,并将执”体系中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因此,请各银监局认真执行,保证各项评价标准在“打分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建议及时报告银监会。
《内部指引》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评价方法,其中定性因素的评价是难三、点,对于评级人员要求较高,评级人员须具备良好的监管业务素质和丰富的监管工作经验,能够依据定性评价因素及其并且充分了解和熟悉监管评级的所有要素以及评级原理和方法,工作监管人员的专业素质、准确的分析预测和判断评价。
细化的评价标准对银行做出客观、很容易造成评级尺度对监管评级的理解和认识等方面的差异,经验、收集评级信息的情况、因此,请各银监局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相关严重影响评级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不一,培训工作,确保《内部指引》的顺利实施。
《内四、监管评级有效的推行和使用,还有赖于规范的评级程序和工作制度。
因此,请各银监局结合银监会监规定了严密规范的评级操作规程和清晰明确的职责分工,部指引》严格按照监管评级的流程和职责分工做好评级工作,管业务流程再造和监管资源整合等工作,以确保评级工作质量。
监管信息系统建设工作的规划,《内部指引》试行后,银监会”“1104工程五、按照定性因素评价的规范实现定量指标评价的自动化,”,将据此开发“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子系统化,并通过该系统对评级工作进行质量控制,提高评级工作的效率。
防止监六、各级监管机构及其参与评级工作的监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有关保密规定,管评级结果的误用和滥用。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试行)总则第一章分类监管和风实现对商业银行的持续监管、为健全和完善商业银行的风险监管体系,进逐步统一同质同类银行的监管标准,险预警;为推行同质同类银行比较和差别监管模式,现行的评级体系(以下简称银监会)一步规范监管评级工作,对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借鉴国际通用的法规和部门规章,修订和完善,依据我国现行的银行监管法律、进行整合、,广泛吸收英国、新加坡和香港等国家地区监管机构关于监管)评级体系”“骆驼(CAMEL评级的良好做法,并充分结合我国的具体实践,制定本指引。
一、功能对商业银行的监管评级建立了有利于监管机构全面掌握商业银行的风险状况。
(一)一个对银行机构的风险和经营状况的分析框架,提出了一系列分析银行风险的方法与标准,旨在帮助监管机构及时识别、判断银行的风险状况和严重程度。
监管评级通过对商业银行有利于监管机构合理配置监管资源,提高监管效率。
(二)监管机构据此确识别商业银行存在的风险和问题。
主要经营管理要素的评价,系统地分析、它既是对监管机构一现场检查的频率和范围。
定对商业银行的监管重点,包括非现场监管、卑微如蝼蚁、坚强似大象.分享快乐共享知识是对商业银个周期的持续监管的总结,同时也为下一个周期的持续监管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行实施持续监管的重要监管工具。
(三)有利于监管机构实施分类监管,针对性地采取监管措施,提高监管有效性。
监管评级结果将作为监管机构实施分类监管和依法采取监管措施的基本依据。
二、适用范围本指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所有商业银行,包括中资商业银行、外资独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
本指引适用于对上述金融机构法人机构的监管评级。
监管机构可以依据本指引对新设立的商业银行进本指引不适用于新设立的商业银行。
行试评级,但是评级结果不作为正式评级结果,且不与其他商业银行的评级结果作比较。
评级要素第二章CapitalAdequacy)一、资本充足状况((一)定量指标:资本充足率;1.核心资本充足率。
2.(二)定性因素:银行资本的构成和质量;1.银行整体财务状况及其对资本的影响;2.银行资产质量及其对资本的影响;3.包括控股股东提供支持的意愿银行进入资本市场或通过其他渠道增加资本的能力,4.和实际注入资本的情况;银行对资本和资本充足率的管理情况。
5.)二、资产质量状况(AssetQuality(一)定量指标: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资产率;1.2.正常贷款迁徙率;3.次级类贷款迁徙率;4.可疑类贷款迁徙率;/授信集中度;5.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全部关联度;6.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
7.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二)定性因素:不良贷款和其他不良资产的变动趋势及其对银行整体资产质量状况的影响;1.贷款行业集中度以及对银行资产质量状况的影响;2.3.信用风险管理的政策、程序及其有效性;4.贷款风险分类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5.保证贷款和抵(质)押贷款及其管理状况;贷款以外其他资产风险管理状况。
6.)三、管理状况(Management(一)银行公司治理状况: 1.银行公司治理的基本结构;银行公司治理的决策机制;2.3.银行公司治理的执行机制;银行公司治理的监督机制;4.卑微如蝼蚁、坚强似大象.分享快乐共享知识5.银行公司治理的激励约束机制。
(二)内部控制状况:1.内部控制环境;2.风险识别与评估;3.内部控制措施;4.信息交流与反馈;5.监督评价与纠正。
Earnings)四、盈利状况((一)定量指标: 1.资产利润率; 2.资本利润率;成本收入比率;3.风险资产利润率。
4.(二)定性因素:银行的成本费用和收入状况以及盈利水平和趋势;1.银行盈利的质量,以及银行盈利对业务发展与资产损失准备提取的影响;2.银行财务预决算体系,财务管理的健全性和有效性。
3.)五、流动性状况(Liquidity(一)定量指标:流动性比例;1.核心负债依存度;2.流动性缺口率;3.4.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5.(人民币、外币合并)存贷款比例。
(二)定性因素:1.资金来源的构成、变化趋势和稳定性;2.资产负债管理政策和资金头寸的调配情况;3.流动性的管理情况;银行以主动负债形式满足流动性需求的能力;4.管理层有效识别、监测和调控银行头寸的能力。
5.)六、市场风险状况(SensitivitytoMarketRisk(一)定量指标:利率风险敏感度;1.2.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例。
(二)定性因素:1.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监控;市场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2.市场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程序;3.内部控制和外部审计。
4.七、评级结果越大的数字表明越低的级别和越级表示,1级至6单项要素评级和综合评级结果均以高的监管关注程度。
(一)单项要素的评级。
卑微如蝼蚁、坚强似大象.分享快乐共享知识的评级结果均是定量指标和定性因素的算术加权上述六个单项要素(管理要素除外)分)以上分(含90和40%。
各要素评分90结果,定量指标和定性因素的权重分别为60%级,评分为360分)至75分)至90分为2级,评分60分(含为1级,评分75分(含75分以30分为5级,评分分(含4级,评分3030分)至45分45分(含45分)至60分为级。
下为6(二)综合评级。
即各单项要素的评价分值分别乘综合评级结果是六个单项要素评级结果的加权汇总,、)、资产质量状况(A以对应的权重系数后进行加总,得出综合评分。
资本充足状况(C))六个要素的权重S)、流动性状况(L)、市场风险状况(管理状况(M)、盈利状况(E)C本指引还特别提高了资本充足状况(15%、10%。
此外,分别为20%、20%、25%、10%、级;如果资本充38%的银行,其综合评级结果不应高于的权重,特别规定资本充足率低于级。
且呈下降趋势,对该银行的综合评级结果不应高于4足率低于8%9075分)至100分、75分(含加权汇总后的综合评级分值依据90分(含90分)至045分和分(含30分)至45分(含45分)至60分、30分)至分、60分(含6075分、级的综合评级结果。
5级和62级、3级、4级、分至30分等六个分值区间分别对应1级、)八、其他因素(Others(一)银行经营的外部环境。
(二)银行的控股股东。
(三)银行的客户群体和市场份额情况。
(四)银行及其关联方涉及国家机关行政调查、法律诉讼、法律制裁等情况。
(五)国际、国内评级机构对银行的评级情况。
(六)新闻媒体对商业银行的报道。
监管评级人员将依据其他因素主要是指对于银行风险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其他事项,对综合评级结果做出更加细微的正向或负向调整,这些事项的性质和对银行风险的影响程度,”“-其他要素一般不可以改变综合评级结果,但可以通过“+”、以增强监管评级结果的准确性。
符号标识出评级结果正向或负向的趋势。
《商业银行监管商业银行监管评级的各项要素及其评级结果和监管含义等详见附件一各个评级要素的定量标准和定性标准详见和《商业银行监管评级结果一览表》。
评级简表》附件二《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定量和定性评价标准》。
评级操作规程和职责分工第三章对商业银行进监管人员须在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工作结束后,在监管工作流程中,监管人员须充分了解和熟悉监管评级的所或者对上一次评级结果进行修订和更新。
行评级,并充分利用评级结果对依据规范的评级步骤和程序进行评级工作,有要素和评级原理方法,确定商业银行的不同风险状况进行比较,在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的间隙进行及时的监控,不同的监管措施和重点。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应依循以下程序和职责分工来进行:一、收集信息(一)收集基本信息。
在对商业银行进行评级之前,主监管员应充分收集以下信息:非现场监管信息,现场检查报告,银行的内外部审计报告,银行向公众披露的信息,银行提跨境监管其他监管机构的监管信息,交的年度经营计划、经营状况报告和市场准入申请等,信息,国内外评级机构对银行的商业评级结果,各种媒体报道的银行信息等。
对这些信息进筛选分析和深入收集信息。
主监管员在收集基本信息的基础上,(二)确定商业银行的关键问题和风险以及需要进一步了解的评筛选和初步分析,行仔细的整理、银行的高级管在评级信息不够充分的情况下,主监管员可以通过与现场检查人员、级信息。
理层和银行的外部审计人员举行会谈等途径进一步收集评级信息。
卑微如蝼蚁、坚强似大象.分享快乐共享知识这个评级步骤应当由被评级银行商业银行监管评级的基础是评级信息的收集和整理,主监管员应力求全面广的主监管员完成,现场检查人员须向主监管员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
泛地掌握评级所需要的全部信息。
二、初评综合分析综合分析。
主监管员对于收集到的所有评级信息进行综合整理分析。
(一)充分考虑定量因素和定性因素分析相结应严格遵循本指引确定的评级方法和评级标准进行,应视其为合,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