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

合集下载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 2021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 2021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 2021商业银行监管评级是对商业银行进行风险评估和监管等级划分的一种手段。

在中国,商业银行监管评级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银监会”)负责监管和评级,具体评级标准和方法则由银监会制定。

本文将介绍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主要包括评级标准、评级等级和评级过程等内容。

首先,评级标准是商业银行监管评级的基础。

银监会根据商业银行的安全性、稳定性、健康度等因素制定了一系列评级指标。

这些指标包括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盈利能力、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等。

商业银行需要根据这些指标进行自我评估,并向银监会提供相关的数据和报告。

其次,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分为不同的等级。

根据评级结果,商业银行可以被划分为A级、B级、C级和D级。

A级代表风险最小,D级代表风险最大。

不同的评级等级对应着不同的监管要求和限制。

银行需要根据自身的评级等级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和管理措施。

最后,商业银行监管评级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商业银行需要定期向银监会提交相关报告和数据,供银监会对其进行监管评级。

同时,银监会也会根据市场情况和银行的经营状况进行评估和调整。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结果通常会对外公布,以提供给投资者和相关利益相关方参考。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对于银行和市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银行而言,监管评级可以帮助其了解自身风险状况,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提高经营效率和风险管理水平。

对于市场而言,监管评级可以提供一个客观、透明的评估标准,帮助投资者和其他市场参与者做出合理决策。

总之,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是商业银行监管评级的基础,包括评级标准、等级划分和评级过程等内容。

监管评级对于银行和市场都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高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和市场的透明度,促进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试行)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试行)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试行)第一章总则 (3)一、功能 (3)二、适用范围 (4)第二章评级要素 (4)一、资本充足状况(C APITAL A DEQUACY) (4)(一)定量指标: (4)(二)定性因素: (4)二、资产质量状况(A SSET Q UALITY) (5)(一)定量指标: (5)(二)定性因素: (5)三、管理状况(M ANAGEMENT) (6)(一)银行公司治理状况: (6)(二)内部控制状况: (6)四、盈利状况(E ARNINGS) (6)(一)定量指标: (6)(二)定性因素: (6)五、流动性状况(L IQUIDITY) (7)(一)定量指标: (7)(二)定性因素: (7)六、市场风险状况(S ENSITIVITY TO M ARKET R ISK) (7)(一)定量指标: (7)(二)定性因素: (7)七、评级结果 (8)(一)单项要素的评级。

(8)(二)综合评级。

(8)八、其他因素(O THERS) (9)第三章评级操作规程和职责分工 (10)一、收集信息 (10)二、初评 (11)三、复评 (11)四、审核 (12)五、评级结果反馈 (12)第四章评级结果的运用 (13)一、监管评级结果应当作为衡量商业银行风险程度的依据 (13)二、监管评级结果应当作为监管规划和合理配置监管资源的主要依据 (15)三、监管评级结果应当是监管机构采取监管措施和行动的主要依据 (15)四、评级结果的披露和保密 (16)第五章附则 (17)附件6.4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结果一览表 (22)附件6.5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定量和定性评价标准 (39)第一章总则为健全和完善商业银行的风险监管体系,实现对商业银行的持续监管、分类监管和风险预警;为推行同质同类银行比较和差别监管模式,逐步统一同质同类银行的监管标准,进一步规范监管评级工作,对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现行的评级体系进行整合、修订和完善,依据我国现行的银行监管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借鉴国际通用的“骆驼(CAMEL)评级体系”,广泛吸收英国、新加坡和香港等国家地区监管机构关于监管评级的良好做法,并充分结合我国的具体实践,制定本指引。

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指引的通知-国家规范性文件

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指引的通知-国家规范性文件

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指引的通知各银监局,各政策性银行、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外资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其他会管金融机构:现将《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指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2016年4月16日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指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促进商业银行完善公司治理,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健全内部审计体系,提升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有效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商业银行适用本指引。

第三条本指引所称内部审计是商业银行内部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和咨询活动,通过运用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审查评价并督促改善商业银行业务经营、风险管理、内控合规和公司治理效果,促进商业银行稳健运行和价值提升。

第四条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目标包括:推动国家有关经济金融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则的有效落实;促进商业银行建立并持续完善有效的风险管理、内控合规和公司治理架构;督促相关审计对象有效履职,共同实现本银行战略目标。

第五条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应独立于业务经营、风险管理和内控合规,并对上述职能履行的有效性实施评价。

内部审计活动应遵循独立性、客观性原则,不断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操守。

第六条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依据本指引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实施监管评估。

第二章组织架构第七条商业银行应建立独立垂直的内部审计体系。

第八条董事会对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有效性承担最终责任。

董事会应根据本银行业务规模和复杂程度配备充足、稳定的内部审计人员;提供充足的经费并列入财务预算;负责批准内部审计章程、中长期审计规划和年度审计计划等;为独立、客观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提供必要保障;对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有效性进行考核,并对内部审计质量进行评价。

第九条董事会应下设审计委员会。

审计委员会成员不少于3人,多数成员应为独立董事。

审计委员会成员应具有财务、审计和会计等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

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的通知

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的通知

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已撤销)•【公布日期】2014.06.19•【文号】银监发〔2014〕32号•【施行日期】2014.06.1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银行业监督管理正文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的通知银监发〔2014〕32号各银监局:现将《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14年6月19日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监管,完善商业银行同质同类比较和差别监管模式,合理分配监管资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本指引所称商业银行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中资商业银行、外商独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

本指引适用于对上述商业银行法人机构的监管评级,但不适用于当年新设立的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除外)的监管评级。

监管机构可以依据本指引对当年新设立的商业银行进行试评级。

政策性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以及经银监会批准成立的其他金融机构的监管评级参照本指引执行。

第三条商业银行监管评级体系由监管评级要素体系、评级方法体系、评级操作规程体系和评级结果运用体系构成。

第二章评级要素及评级方法第四条商业银行监管评级要素共7项,分别为资本充足(C)、资产质量(A)、管理质量(M)、盈利状况(E)、流动性风险(L)、市场风险(S)和信息科技风险(I)。

第五条商业银行监管评级要素由定量和定性两类评级指标组成。

各监管评级要素的评价结果通过对评级指标的定量、定性评估,结合监管人员的专业判断综合得出。

第六条评级方法主要包含以下核心内容:(一)评级要素权重设置。

7项评级要素的标准权重分配如下:资本充足(15%)、资产质量(15%)、管理质量(20%)、盈利状况(10%)、流动性风险(20%)、市场风险(10%)和信息科技风险(10%)。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完整版银行监管评级三篇(最新)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完整版银行监管评级三篇(最新)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开发和运作,促进商业银行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保障商业银行安全稳健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本指引适用于《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确定的新资本协议银行和自愿实施新资本协议的其他商业银行。

第三条商业银行采用内部评级法计量信用风险资本要求,应按照本指引要求建立内部评级体系。

第四条本指引所称内部评级体系包括对主权、金融机构和公司风险暴露(以下简称非零售风险暴露)的内部评级体系和零售风险暴露的风险分池体系。

第五条内部评级体系应能够有效识别信用风险,具备稳健的风险区分和排序能力,并准确量化风险。

内部评级体系包括以下基本要素:(一)内部评级体系的治理结构,保证内部评级结果客观性和可靠性。

(二)非零售风险暴露内部评级和零售风险暴露风险分池的技术标准,确保非零售风险暴露每个债务人和债项划入相应的风险级别,确保每笔零售风险暴露划入相应的资产池。

(三)内部评级的流程,保证内部评级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四)风险参数的量化,将债务人和债项的风险特征转化为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违约风险暴露和期限等风险参数。

(五)IT和数据管理系统,收集和处理内部评级相关信息,为风险评估和风险参数量化提供支持。

第六条商业银行应建立独立的验证体系,确保内部评级及风险参数量化的准确性和稳健性。

第七条商业银行应确保内部评级在信用风险管理中得到充分应用。

第八条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本指引对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章内部评级体系的治理结构第九条商业银行应建立完善的内部评级体系治理结构,明确董事会及其授权的专门委员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和内部评级体系的报告要求。

第十条商业银行董事会承担内部评级体系管理的最终责任,并履行以下职责:(一)审批本银行内部评级体系重大政策,确保内部评级体系设计、流程、风险参数量化、IT系统和数据管理、验证和内部评级应用满足监管要求。

中国银保监会关于印发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办法的通知-银保监发〔2021〕39号

中国银保监会关于印发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办法的通知-银保监发〔2021〕39号

中国银保监会关于印发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办法的通知正文:----------------------------------------------------------------------------------------------------------------------------------------------------中国银保监会关于印发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办法的通知银保监发〔2021〕39号各银保监局:现将《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中国银保监会2021年9月10日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监管,完善商业银行同质同类比较和差异化监管,合理分配监管资源,促进商业银行可持续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对开业满一个完整会计年度以上的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的法人机构的监管评级,监管机构可依据本办法对当年新设立的银行进行试评级。

本办法所称商业银行,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中资商业银行、外商独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

本办法所称监管机构,是指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

经银保监会批准设立的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监管评级,参照本办法执行。

针对经银保监会批准设立的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出台的专项监管评级规则,在评级框架、时间和流程上应与本办法相关规定保持一致,开发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监管评级规则另行规定。

第三条商业银行监管评级是指监管机构根据日常监管掌握的情况以及其他相关信息,按照本办法对商业银行的整体风险和管理状况作出评价判断的监管过程。

监管评级结果是实施差异化监管的基础。

第四条银保监会统筹组织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工作,进行统一管理,规范操作流程,加强评级结果运用和质量管理。

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按照本办法开展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工作。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1:背景介绍1.1 监管评级的重要性1.2 监管评级的目的2:监管评级框架2.1 授信质量评级2.1.1 贷款质量分类2.1.2 不良资产评估方法2.1.3 风险覆盖率评估2.2 资本充足率评级2.2.1 核心资本充足率评估2.2.2 资本维持率评估2.3 流动性评级2.3.1 流动性资产评估2.3.2 资金来源评估3:监管评级流程3.1 评级前准备3.1.1 数据收集3.1.2 内外部信息分析 3.2 评级指标计算3.2.1 数据加工3.2.2 评级模型运用 3.3 结果评估与报告3.3.1 评级结果解读 3.3.2 内部报告编制 3.3.3 外部报告发布4:监管评级监控与调整4.1 监控机制4.1.1 数据监控4.1.2 风险事件监测 4.2 评级调整4.2.1 评级变动原因4.2.2 风险因素影响分析附件:1:贷款质量分类相关文档2:不良资产评估方法细则4:监管评级监控报告样例法律名词及注释:1:监管评级:由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进行的风险评估和资本充足度评估等方面的评分。

2:贷款质量分类:根据贷款违约风险的程度,将贷款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和可疑四个等级。

3:不良资产评估方法:用于确定不良资产金额和准备金计提水平的方法。

4:核心资本充足率:商业银行核心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

5:资本维持率:商业银行核心资本与总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

6:流动性资产:商业银行能够随时变现的资产,如现金、同业存款等。

7:资金来源评估:评估商业银行从各种渠道获取资金的能力。

8:监管评级监控报告:监管机构定期发布的关于商业银行监管评级情况的报告。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完整版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完整版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试行)》的通知-银监发〔2005〕88号2005年12月30日各银监局:现将《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试行)》(以下简称《内部指引》)。

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内部指引》于2006年1月1日起试行,对于各类商业银行2005年度的评级,仍然沿用原来的风险评级办法。

二、试行阶段,需要对定量指标的选择、权重系数的设定、标准值和分值区间的设置进行更加充分的数据测试,必要时对有关定量指标和定性因素及其标准进行修订和完善,以保证各项评价标准在“打分”体系中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因此,请各银监局认真执行,并将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建议及时报告银监会。

三、《内部指引》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评价方法,其中定性因素的评价是难点,对于评级人员要求较高,评级人员须具备良好的监管业务素质和丰富的监管工作经验,并且充分了解和熟悉监管评级的所有要素以及评级原理和方法,能够依据定性评价因素及其细化的评价标准对银行做出客观、准确的分析预测和判断评价。

监管人员的专业素质、工作经验、收集评级信息的情况、对监管评级的理解和认识等方面的差异,很容易造成评级尺度不一,严重影响评级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因此,请各银监局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相关培训工作,确保《内部指引》的顺利实施。

四、监管评级有效的推行和使用,还有赖于规范的评级程序和工作制度。

因此,《内部指引》规定了严密规范的评级操作规程和清晰明确的职责分工,请各银监局结合银监会监管业务流程再造和监管资源整合等工作,严格按照监管评级的流程和职责分工做好评级工作,以确保评级工作质量。

五、按照“1104工程”监管信息系统建设工作的规划,《内部指引》试行后,银监会将据此开发“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子系统”,实现定量指标评价的自动化,定性因素评价的规范化,并通过该系统对评级工作进行质量控制,提高评级工作的效率。

六、各级监管机构及其参与评级工作的监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有关保密规定,防止监管评级结果的误用和滥用。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

评级结果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
资产质量状况评价-评级内容
定量指标(一)
不良贷款率/不良资产率(18分)
1.计算公式
不良贷款率=(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贷款余额 ×100%
不良资产率=(次级类信用风险贷款+可疑类信用风险贷款+损失类 信用风险贷款)/进行五级分类的信用风险资产合计 ×100%
(2)国家政策和相关部门指导意见中进行风险警示的行业贷款集中度较 高,但资产质量未出现重大问题的,该项目得分应低于3分。
(五大行业及现在关注的教育-大学城、医院等行业) (3)在国家政策和相关部门指导意见中受风险警示的行业贷款集中度较
高,且资产质量出现重大问题的,该项目不得分。 (4)银行对贷款行业集中度的管理薄弱且损失严重的,该项目不得分。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
资产质量状况评价-概述 二、信用风险管理的水平和能力 (一)信用风险的含义
--是指贷款人或交易对手未能按期偿还债务而形成损 失的风险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
资产质量状况评价-概述
(二)信用风险的认识
--巴塞尔委员会认为银行出现严重问题的主要原因与 信用风险有直接关系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
资产质量状况评价-概述
三、准备金计提
(一)为什么计提准备金 --谨慎会计原则的内在要求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稳健运行
(二)我国的贷款准备金制度 --2002年监管当局颁布的《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 --2005年财政部出台的《金融企业呆账准备提取管理办
法》
返回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
资产质量状况评价-评级内容

中国人民银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

中国人民银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

中国人民银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征求意见稿第一条为促进商业银行健全内部控制,防范金融风险,保障银行体系安全稳健运行,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评价的动态过程和机制。

第三条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目标:(一)保证国家法律法规、金融监管规章和商业银行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二)保证自身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全面实施和充分实现;(三)保证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四)保证业务记录、财务信息及其他管理信息的及时、完整和真实。

第四条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一)全面性。

内部控制应当渗透到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覆盖所有的部门、岗位和人员。

(二)审慎性。

内部控制应当以防范风险、审慎经营为出发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尤其是设立新的机构或开办新的业务,都应当体现“内控优先”的要求。

(三)有效性。

内部控制应当具有高度的权威性,真正落到实处,任何人不得拥有不受内部控制约束的权力;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应当得到及时反馈和纠正。

(四)独立性。

内部控制的检查、评价部门应当独立于内部控制的建立和执行部门,并有直接向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报告的渠道。

第五条内部控制应当与商业银行的经营规模、业务范围和风险特点相适应,以合理的成本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

第二章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第六条内部控制包含以下五个要素:(一)内部控制环境;(二)风险识别与评估;(三)内部控制措施;(四)信息交流与反馈;(五)监督评价与纠正机制。

第七条商业银行应当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以及分工合理、职责明确、报告关系清晰的组织结构,为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

第八条商业银行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应当充分认识到自身对内部控制所承担的责任。

董事会负责审批银行的总体经营战略和重大政策,确定银行可以接受的风险水平,批准各项业务的政策、制度和程序,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监督;董事会应当定期与管理层讨论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时审查管理层、审计机构和监管部门提供的内部控制评估报告,督促管理层采取整改措施。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监管指引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监管指引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监管指引1. 引言1.1 研究背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监管指引在银行监管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于确保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和透明度具有关键作用。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也日益增加,因此对信用风险内部评级的监管指引变得尤为重要。

在过去的金融危机中,信用风险被认为是引发危机的主要因素之一。

监管部门开始加强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的监管,要求银行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提高风险识别和评估能力。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监管指引的制定和实施,不仅可以帮助银行更好地识别和管理信用风险,提高风险防范能力,还可以提升银行的整体竞争力和市场声誉。

研究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监管指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合分析,探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监管指引的定义、内容、实施方式以及对银行业的影响,旨在深入探讨该指引的意义和未来发展趋势。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监管指引的重要性以及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的影响,进一步提高对信用风险的识别和评估能力,完善银行监管制度,保障银行业健康稳定发展。

通过对商业银行如何实施信用风险内部评级监管指引及其影响的研究,为银行业界提供可行的管理思路和政策建议,推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为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做出贡献。

通过本研究的深入分析和总结,旨在更好地理解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监管指引的重要作用,为相关监管制度的完善和银行机构自身的风险管理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2. 正文2.1 信用风险内部评级的定义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是商业银行用于评定借款人或借款组合信用风险水平的一种方法,也是监管机构评估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重要指标。

通常情况下,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是基于一系列客观因素和主观判断来进行的,包括借款人的信用历史、还款能力、担保情况等因素。

通过信用风险内部评级,银行可以更好地控制风险,提高贷款决策的准确性和效率。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监管指引范本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监管指引范本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监管指引范本该指引的目的是帮助商业银行建立有效的内部评级体系,并对评级结果进行监管和监督。

以下是针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的监管指引的范本:1. 内部评级体系的完整性和合规性a. 商业银行应建立一套完整的内部评级体系,以评估与其信贷风险相关的借款人、资产和业务。

b. 内部评级体系应符合监管机构的规定,并及时更新以适应市场和行业的变化。

c. 商业银行应确保其内部评级体系与其风控政策和程序相一致,并定期对其进行审查和验证。

2. 评级方法和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a. 商业银行应采用合理的评级方法和模型,能够全面、准确地评估借款人的信用风险。

b. 评级方法和模型应基于充分的数据和信息,并应经过严格的验证和测试,以确保其有效性和适用性。

c. 商业银行应定期对其评级方法和模型进行回顾和更新,并将变更的内容及时通知监管机构。

3. 评级标准和分级系统的一致性和准确性a. 商业银行应建立明确的评级标准和准则,以确保评级结果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b. 评级标准应与商业银行的风险承受力和风险管理策略相一致,并能够区分不同借款人的信用风险水平。

c. 商业银行应定期对其评级标准进行审查和更新,以适应市场和行业的变化,并将变更的内容及时通知监管机构。

4. 评级结果的监管和报告a. 商业银行应建立有效的评级结果监管和报告机制,以确保评级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b. 商业银行应向监管机构提供定期的评级报告,包括评级结果的统计数据和分析,以及针对高风险借款人的风险管理措施。

c. 商业银行应及时向监管机构报告任何评级结果的变化和调整,并按照监管要求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

5. 评级结果的内部使用和披露a. 商业银行应在内部使用评级结果来指导其信贷决策和风险管理活动。

b. 商业银行应确保其评级结果的内部使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并能够提供充分的审查和验证。

c. 商业银行应按照监管机构的要求披露其评级结果,以促进市场的透明度和投资者的保护。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1. 引言商业银行作为金融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受到监管机构的严格监管。

监管评级是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财务状况和风险管理能力的评估工具。

为了规范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工作,本文档旨在提供商业银行监管评级的内部指引。

2. 监管评级的目的和意义监管评级的目的是评估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和风险管理能力,为监管机构提供合理的风险分类和定量评估依据,以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同时,监管评级也有助于商业银行自身了解自身的风险状况,为决策和风险管理提供重要参考。

3. 监管评级的指标和方法监管评级的指标主要包括财务指标和风险管理指标。

财务指标主要包括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盈利能力和流动性等方面;风险管理指标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方面。

监管评级的方法主要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

定量评估主要是根据财务指标的数据,进行计算和比较,得出评级结果。

定性评估主要是对风险管理指标进行主观判断和评分,得出评级结果。

两者相结合,可以得到全面而准确的评级结果。

4. 监管评级的流程监管评级的流程包括评级准备、数据收集、指标计算、评级结果及报告,以及反馈和改进。

4.1 评级准备评级准备阶段主要是定义评级对象、明确评级目的和内容,并制定评级计划和时间表。

4.2 数据收集数据收集是评级流程中的关键步骤。

商业银行需要提供各种财务报表和风险管理信息,以供监管机构进行评估和分析。

数据收集的过程需要高度的数据准确性和保密性。

4.3 指标计算在数据收集完成后,评级机构根据指定的计算方法和公式,对财务指标和风险管理指标进行计算和比较,得出评级结果。

4.4 评级结果及报告评级结果和报告是评级工作的最终成果,评级机构需要将评级结果以报告的形式呈现给监管机构和商业银行,报告应包含评级结果的详细说明、评级指标的分析和解释,以及评级结果的合理性和可靠性评估。

4.5 反馈和改进评级结果完成后,商业银行有权对评级结果提出异议,并提供相关的证据进行申诉。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 2021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 2021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 2021在2021年的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中,各项指标和标准的调整使得银行监管评级更加严格和全面。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来评估并探讨这一主题。

1. 深度评估在深度评估方面,我们需要首先了解什么是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是指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进行的风险评估和等级划分,是一种监管手段,其目的是保护金融体系稳定和客户利益安全。

而内部指引则是指监管机构内部对商业银行监管评级所遵循的具体标准和程序。

2021年的内部指引相较于以往更加注重细节和全面性,对各项指标和标准进行了调整和完善。

这些调整主要体现在对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等方面的要求上。

其目的是确保商业银行在面对各种风险时能够有足够的资本储备和风险防范能力。

2. 广度评估除了深入了解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的细节外,我们还需要从广度上探讨其对整个金融体系和经济的影响。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的严格化将对银行的经营和管理提出更高要求,促使银行加大风险防范和内控建设力度。

对商业银行的监管评级将影响到其信贷业务和资本市场准入,可能导致银行更加审慎地进行业务拓展和风险管理,从而影响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发展。

总结和回顾随着2021年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的调整,监管对银行的要求更加严格和细化,这对整个金融体系和经济都具有重要意义。

个人观点是,监管的严格化有利于提高银行的风险防范能力和内控水平,但也需要考虑到对银行经营和金融市场的影响,需要协调好监管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平衡。

在撰写本文的过程中,我深入研究了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的内容和调整,并基于自身对金融监管和风险管理的理解,结合了深度和广度的思考,对这一主题做出了全面的评估和探讨。

希望本文能够为您对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提供帮助。

以上是本文写手根据指定主题撰写的文章,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2021年的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的调整,确实对整个金融体系和经济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监管指引

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监管指引

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监管指引(2008年3月30日第二轮征求意见稿)1总则1.1为推进《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以下简称新资本协议)内部评级法的实施,促使商业银行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保证商业银行安全稳健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参照新资本协议相关要求,制定本指引。

1.2本指引适用于《中国商业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确定的新资本协议商业银行和自愿实施新资本协议的其它商业银行。

银监会鼓励其它商业银行参照本指引,建立内部评级体系,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

1.3本指引所称内部评级体系是由支持信用风险评估、确定内部风险级别、划分资产池、风险参数量化的各种方法、过程、控制、数据收集、以及管理信息系统组成。

内部评级体系应能够有意义地评估债务人和债项的风险特征,具备稳健的风险区分和排序能力,并以有效、可靠和一致的方法量化风险。

内部评级体系包括:1.3.1内部评级体系的公司治理、流程和内部控制,保证内部评级体系运作的独立性和评级结果的客观性。

1.3.2主权、银行、公司风险暴露的风险等级确定技术标准,按照风险程度将每个债务人和债项分配到相应到的风险级别,并进行可靠的排序;零售风险暴露资产池划分的技术标准,按照风险特征将每笔债项分配到相应的资产池。

1.3.3量化分析过程,将债务人和债项的风险特征转化为相应的风险参数,公司暴露包括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违约风险暴露和期限,零售暴露包括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违约风险暴露。

1.3.4IT和数据管理系统,提高内部评级体系运作的自动化程度,收集和存储与内部评级体系相关的信息,为风险评级、资产分池和风险量化奠定基础。

1.3.5内部评级体系的验证体系,对风险评级、资产分池及风险参数量化过程进行持续、独立的验证。

1.3.6内部评级体系的文档管理体系,促进风险评级、资产分池以及风险量化过程的标准化、规范化,支持评级体系和量化过程的持续优化。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一、背景介绍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中最主要的信贷渠道之一,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然而,由于金融风险的存在,监管机构需要对商业银行进行评级,并制定相应的监管措施,以确保金融系统的稳定运行。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就是为监管机构提供评级方法和标准的指导文件,以便监管机构能够准确、全面地评估商业银行的风险水平。

二、评级指引的制定背景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的重要一环,直接关系到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经济的发展。

然而,由于商业银行的业务复杂性和风险难以完全把握,监管机构需要一个统一的评级指引来衡量商业银行的风险。

评级指引的制定旨在为监管机构提供一个客观、公正、可量化的评级体系,以便评估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盈利能力、风险管理能力、流动性等各项指标。

三、评级指引的主要内容1. 评级方法基于国际公认的评级方法,如CAMELS模型(资产质量、盈利能力、管理水平、资本充足性、流动性及敏感度)等,监管机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商业银行的各项指标进行定量和定性的评估,确定评级等级。

2. 评级标准评级标准应当明确具体,以便评级结果具有可比性,并且使监管机构能够对各家商业银行进行等级划分。

评级标准应包括不同评级等级的定义、风险等级与资本充足率的相关要求等内容,以确保商业银行符合监管要求。

3. 评级程序评级指引应明确评级程序,包括数据收集、内部审核、评估过程、评级结果的报告等环节。

评级程序的规范化和流程化有助于评级过程的透明度和效率。

4. 评级结果的使用评级结果应当作为商业银行监管的参考依据,监管机构可以根据评级结果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如增加监测频率、要求加强资本储备、调整风险控制要求等,以确保监管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评级指引的应用价值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的制定和应用对于监管机构和商业银行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对监管机构的意义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为监管机构提供了一个统一的评判标准,使得监管机构能够从客观和公正的角度来评估商业银行的风险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试行)》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试行)》的通知(银监发[2005]88号)
各银监局:
现将《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试行)》(以下简称《内部指引》)。

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内部指引》于2006年1月1日起试行,对于各类商业银行2005年度的评级,仍然沿用原来的风险评级办法。

二、试行阶段,需要对定量指标的选择、权重系数的设定、标准值和分值区间的设置进行更加充分的数据测试,必要时对有关定量指标和定性因素及其标准进行修订和完善,以保证各项评价标准在“打分”体系中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因此,请各银监局认真执行,并将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建议及时报告银监会。

三、《内部指引》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约分析评价方法,其中定性因素的评价是难点,对于评级人员要求较高,评级人员须具备良好的监管业务素质和丰富的监管工作经验,并且充分了解和熟悉监管评级的所有要素以及评级原理和方法,能够依据定性评价因素及其细化的评价标准对银行做出客观、准确的分析预测和判断评价。

监管人员的专业素质、工作经验、收集评级信息的情况、对监管评级的理解和认识等方面的差异,很容易造成评级尺度不一,严重影响评级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因此,请各银监局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相关培训工作,确保《内部指引》的顺利实施。

四、监管评级有效的推行和使用,还有赖于规范的评级程序和工作制度。

因此,《内部指引》规定了严密规范的评级操作规程和清晰明确的职责分工,请各
银监局结合银监会监管业务流程再造和监管资源整合等工作,严格按照监管评级的流程和职责分工做好评级工作,以确保评级工作质量。

五、按照“1104工程”监管信息系统建设工作的规划,《内部指引》试行后,银监会将据此开发“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子系统”,实现定量指标评价的自动化,定性因素评价的规范化,并通过该系统对评级工作进行质量控制,提高评级工作的效率。

六、各级监管机构及其参与评级工作的监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有关保密规定,防止监管评级结果的误用和滥用。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试行)
第一章总则
为健全和完善商业银行的风险监管体系,实现对商业银行的持续监管、分类监管和风险预警;为推行同质同类银行比较和差别监管模式,逐步统一同质同类银行的监管标准,进一步规范监管评级工作,对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现行的评级体系进行整合、修订和完善,依据我国现行的银行监管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借鉴国际通用的“骆驼(CAMEL)评级体系”,广泛吸收英国、新加坡和香港等国家地区监管机构关于监管评级的良好做法,并充分结合我国的具体实践,制定本指引。

一、功能
(一)有利于监管机构全面掌握商业银行的风险状况。

对商业银行的监管评级建立了一个对银行机构的风险和经营状况的分析框架,提出了一系列分析银行风险的方法与标准,旨在帮助监管机构及时识别、判断银行的风险状况和严重程度。

(二)有利于监管机构合理配置监管资源,提高监管效率。

监管评级通过对商业银行主要经营管理要素的评价,系统地分析、识别商业银行存在的风险和问题。

监管机构据此确定对商业银行的监管重点,包括非现场监管、现场检查的频率和范围。

它既是对监管机构一个周期的持续监管的总结,同时也为下一个周期的持续监管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是对商业银行实施持续监管的重要监管工具。

(三)有利于监管机构实施分类监管,针对性地采取监管措施,提高监管有效性。

监管评级结果将作为监管机构实施分类监管和依法采取监管措施的基本依据。

二、适用范围
本指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所有商业银行,包括中资商业银行、外资独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

本指引适用于对上述金融机构法人机构的监管评级。

本指引不适用于新设立的商业银行。

监管机构可以依据本指引对新设立的商业银行进行试评级,但是评级结果不作为正式评级结果,且不与其他商业银行的评级结果作比较。

第二章评级要素
一、资本充足状况(Capital Adequacy)
(一)定量指标:
1.资本充足率;
2.核心资本充足率。

(二)定性因素:
1.银行资本的构成和质量;
2.银行整体财务状况及其对资本的影响;
3.银行资产质量及其对资本的影响;
4.银行进入资本市场或通过其他渠道增加资本的能力,包括控股股东提供支持的意愿和实际注入资本的情况;
5.银行对资本和资本充足率的管理情况。

二、资产质量状况(Asset Quality)
(一)定量指标:
1.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资产率;
2.正常贷款迁徙率;
3.次级类贷款迁徙率;
4.可疑类贷款迁徙率;
5.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授信集中度;
6.全部关联度;
7.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

(二)定性因素:
1.不良贷款和其他不良资产的变动趋势及其对银行整体资产质量状况的影响;
2.贷款行业集中度以及对银行资产质量状况的影响;
3.信用风险管理的政策、程序及其有效性;
4.贷款风险分类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
5.保证贷款和抵(质)押贷款及其管理状况;
6.贷款以外其他资产风险管理状况。

三、管理状况(Management)
(一)银行公司治理状况:
1.银行公司治理的基本结构;
2.银行公司治理的决策机制;
3.银行公司治理的执行机制;
4.银行公司治理的监督机制;
5.银行公司治理的激励约束机制。

(二)内部控制状况:
1.内部控制环境;
2.风险识别与评估;
3.内部控制措施;
4.信息交流与反馈;
5.监督评价与纠正。

四、盈利状况(Earnings)
(一)定量指标:
1.资产利润率;
2.资本利润率;
3.成本收入比率;
4.风险资产利润率。

(二)定性因素:
1.银行的成本费用和收入状况以及盈利水平和趋势;
2.银行盈利的质量,以及银行盈利对业务发展与资产损失准备提取的影响;3.银行财务预决算体系,财务管理的健全性和有效性。

五、流动性状况(Liquidity)
(一)定量指标:
1.流动性比例;
2.核心负债依存度;
3.流动性缺口率;
4.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
5.(人民币、外币合并)存贷款比例。

(二)定性因素:
1.资金来源的构成、变化趋势和稳定性;
2.资产负债管理政策和资金头寸的调配情况;
3.流动性的管理情况;
4.银行以主动负债形式满足流动性需求的能力;
5.管理层有效识别、监测和调控银行头寸的能力。

六、市场风险状况(Sensitivity to Market Risk)
(一)定量指标:
1.利率风险敏感度;
2.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例。

(二)定性因素:
1.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监控;
2.市场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
3.市场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程序;
4.内部控制和外部审计。

七、评级结果
单项要素评级和综合评级结果均以1级至6级表示,越大的数字表明越低的级别和越高的监管关注程度。

(一)单项要素的评级。

上述六个单项要素(管理要素除外)的评级结果均是定量指标和定性因素的算术加权结果,定量指标和定性因素的权重分别为60%和40%。

各要素评分90分(含90分)以上为1级,评分75分(含75分)至90分为2级,评分60分(含60分)至75分为3级,评分45分(含45分)至60分为4级,评分30分(含30分)至45分为5级,评分30分以下为6级。

(二)综合评级。

综合评级结果是六个单项要素评级结果的加权汇总,即各单项要素的评价分值分别乘以对应的权重系数后进行加总,得出综合评分。

资本充足状况(C)、资产质量状况(A)、管理状况(M)、盈利状况(E)、流动性状况(L)、市场风险状况(S)六个要素的权重分别为20%、20%、25%、10%、5%、10%。

此外,本指引还特别提高了资本充足状况(C)的权重,特别规定资本充足率低于8%的银行,其综合评级结果不应高于3级;如果资本充足率低于8%且呈下降趋势,对该银行的综合评级结果不应高于4级。

加权汇总后的综合评级分值依据90分(含90分)至100分、75分(含75分)至90分、60分(含60分)至75分、45分(含45分)至60分、30分(含30分)至45分和O分至30分等六个分值区间分别对应1级、2级、3级、4级、5
级和6级的综合评级结果。

八、其他因素(Others)
(一)银行经营的外部环境。

(二)银行的控股股东。

(三)银行的客户群体和市场份额情况。

(四)银行及其关联方涉及国家机关行政调查、法律诉讼、法律、制裁等情况。

(五)国际、国内评级机构对银行的评级情况。

(六)新闻媒体对商业银行的报道。

其他因素主要是指对于银行风险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其他事项,监管评级人员将依据这些事项的性质和对银行风险的影响程度,对综合评级结果做出更加细微的正向或负向调整,以增强监管评级结果的准确性。

其他要素一般不可以改变综合评级结果,但可以通过“+”、“一”符号标识出评级结果正向或负向的趋势。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的各项要素及其评级结果和监管含义等详见附件一《商业银行监管评级简表》和《商业银行监管评级结果一览表》。

各个评级要素的定量标准和定性标准详见附件二《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定量和定性评价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