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六年级数学上册《圆柱圆锥》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上册《圆柱圆锥》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上册《圆柱圆锥》教学反思前言在六年级数学上册中,《圆柱圆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学生需要通过这个知识点来了解圆柱体和圆锥体的概念、性质以及相关计算方法。

在本文中,我将就我的授课经验进行反思,分享一些以往教学中的经验教训和改进措施。

教学经验1. 让学生感受实物在学习圆柱和圆锥的知识点时,我先准备了实物,让学生通过观察真实的圆柱和圆锥来认识它们的形态和性质。

同时,我还模拟了相关的日常应用场景,如喝水杯、橙汁盒等,让学生对圆柱和圆锥的应用场景有更深刻的认识。

2. 讲非常接地气的例子圆柱和圆锥的计算方法相对来说会有些抽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讲解时使用了非常接地气的例子,如饮料瓶的体积计算、塞纳河灯塔的高度计算等,让学生通过这些实际的例子更好地掌握运用。

3. 核心问题重点讲解在讲解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一些核心问题的掌握上有些困难,如圆锥的母线和侧面积的计算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在讲解时特别加重了重点,对相关计算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4. 与生活联系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从生活中来学习,如设计一个梯形木桶的高度和半径来计算木桶体积的大小等。

通过这种联系,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学习到的知识点,并把它们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反思1. 需要更多互动在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主要依赖于我的讲解,缺少学生自身的思考和独立思维能力的锻炼。

因此,在后续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互动环节,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独立思考等,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 加强练习在学习圆柱和圆锥的计算方法时,许多学生都感到比较困难,因此,我需要更多地提供相关的练习题目,以让学生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运用能力。

为此,我会利用多种形式的练习,如小组竞赛等,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3.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欠缺培养。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我将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说课稿及反思(共二篇)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说课稿及反思(共二篇)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说课稿及反思(一)一、说教材圆柱和圆锥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几何体之一.也是小学阶段立体图形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以前学习的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由平面图形围成的几何体,而圆柱和圆锥的表面既有平面又有曲面,这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一次飞跃。

本课通过观察直观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即丰富了立体图形的认识,也为后面学习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和圆柱与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奠定了基础.能够增强学生空间观念.获得良好的立体几何体验。

二、说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并发现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说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圆柱和圆锥,体会其特征。

难点:知道圆柱和圆锥各部分的名称,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四、说教学过程板块一、导入新课课件出示:一组几何体的实物,其中有长方体、正方体形状的,也有圆柱和圆锥形状的。

师:同学们,这些物体的形状是各式各样的,其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我们比较熟悉?学生回答。

师: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些是我们已经认识的长方体、正方体;有些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的立体图形——圆柱和圆锥。

(课件出示:教材第9页例1)【设计意图: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直观的认识圆柱和圆锥】板块二、探究新知1.认识圆柱的特征。

师:图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体?学生指出来。

师:圆柱体简称圆柱。

仔细观察圆柱,说说圆柱有什么特征。

生1:圆柱从上到下一样粗。

生2:圆柱上、下两个面是完全相同的圆。

生3:圆柱有一个面是弯曲的。

介绍圆柱(课件出示:教材第9页圆柱直观图):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作底面,围成圆柱的曲面叫作侧面,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作高。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准备的圆柱体,互相指着说一说它的底面、侧面和高。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15篇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15篇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15篇《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1本单元的大头就是圆柱的认识。

圆柱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立体图形。

并且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打小就认识圆柱并对圆柱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所以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毋庸置疑,这样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好基础。

对于本节课的重点圆柱特征的认识和圆柱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

我应该注意和反思这么几点:1、利用班班通中现成的资源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圆柱形物体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一方面初步感受圆柱行物体的`特征,另一方面控制老师多言或暗示的频率,学生会直接告诉我们像这样的物体就叫做圆柱。

2、圆柱特征的认识要全面,比如让学生说说对圆柱的感觉;借助圆柱体实物,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亲自感受体验;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最后在学生感知、操作、交流的基础上学生集体的力量就小结出了圆柱的基本特征。

3、借助烟囱解决圆柱侧面积计算的推导贯穿始终!具体操作为在整体地感知圆柱的特征后,设置悬念,先让学生猜一猜:“这个圆柱的烟囱侧面展开可能会是一个什么图形呢?”然后进行验证,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讨、互相交流。

认识到了圆柱烟囱的底面周长相当于长方形的长,圆柱烟囱的高相当于长方形的宽。

接着质疑问难,要想知道圆柱烟囱的侧面积,你有何高招?这样一个化抽象为具体,并把观察、猜想、操作、发现的方法趣味盎然的贯串首尾!对学生而言,圆柱各部分名称和特征就如同久别重逢的老朋友般亲切!圆柱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也一定有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敞亮感!还有效的培养了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2圆柱是学生在学习了长方体和立方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

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因此在导入阶段时,关键是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因此,我直接揭示课题,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出示圆柱),同学们,你们看到过这样的物体吗?你能举一些生活中像这样的物体吗?让学生一一展示自己课前收集好的圆柱形物体。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3单元 圆柱与圆锥 4 圆锥的认识 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3单元  圆柱与圆锥  4 圆锥的认识 教学反思

4 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
1. 抓住重点、难点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学生想怎样学,想学什么,都应当尽量满足学生的要求。

根据本课的重点、难点,我设计让学生自己动手,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学生个人或小组的观察、猜想、推理、验证等方法,使学生掌握圆锥体的特征、高的特点以及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

2. 教师的主导地位就是要在课堂上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分析问题的方法。

精心设计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自信和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圆柱圆锥》单元教学反思(含试卷)

《圆柱圆锥》单元教学反思(含试卷)

《圆柱圆锥》单元教学反思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等一些常见的平面图形的特征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并直观认识圆柱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单元教学完成后进行单元测试,测试的成绩不理想,错误类型主要有:一:公式混淆如圆柱的侧面积公式与体积公式混淆:一个圆柱的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2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有的学生用3.14×10×20,错用了侧面积公式,有的时候计算体积却运用了侧面积的计算公式。

二:不能正确使用公式求圆柱表面积时忘记用底面积乘2;求圆锥体积时忘记乘三分之一;求表面积或体积时丢掉3.14或忘记乘高三:审题不清,思路判断失误如解决问题第1题:乐队队鼓是圆柱形的,侧面由铝皮围成,上、下底面蒙的是羊皮。

做一个这样的队鼓,至少需要铝皮多少平方分米羊皮呢?铝皮面积计算两底面,而羊皮面积计算侧面积。

第5题求无盖水桶的铁皮面积时用底面积乘2。

四:公式的变换运用不到位。

如一个圆锥的体积是12.56立方分米,底面积是6.28平方分米,它的高是多少?计算的时候学生用12.56÷6.28 而正确的应该是12.56×3÷6.28总之,多数错误是因为学生审题习惯不佳,题目理解不到位造成的,以后还得继续注意这方面的引导。

同时在练习的过程当中,还要进一步的加强变式方面的练习,提高计算的准确度和技巧,使得单元知识的掌握更加的牢固。

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的体积相等,圆柱的底面积是圆锥底面积的一半,已知圆锥的高是9 cm,则圆柱的高是( )cm。

A.6 B.1 C.92.长方形有()对称轴.A、一条B、两条C、四条D、无数条3.一个梯形最多有()个直角。

A.1 B.2 C.3 D.44.在、、、中,最大的是()A.B.C.D.5.下图,这个梯形的面积是()cm2。

《圆柱》教学反思5篇

《圆柱》教学反思5篇

《圆柱》教学反思5篇第一篇:《圆柱》教学反思《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首先,课前我安排学生收集、整理生活中应用圆柱的实例和信息资料。

教学时我列举生活中大量的圆柱实物,在学生观察思考这些物体形状的共同特点,并从实物中抽象出几何形体的基础上引;再引导学生对照模型和图形,互说圆柱的特征,加深对圆柱的认识,感受几何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提高学生运用数学为生活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在本课中,我无论从问题的引入,圆柱概念的定义,高的寻找及测量方法的探索,我都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尝试、研究和讨论,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合作、交流,这样的过程,不仅提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意识和信心,大家积极发言,争先操作,参与率很高。

我积极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或者去探究问题.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指一指”,“说一说”,“猜一猜”等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身感受数学,在“找”中学,在“测”中学,在“思”中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直观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使数学课堂教学“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做”中学,使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第二篇:圆柱体积教学反思让课堂留下学生的痕迹——《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圆柱的体积”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圆的面积计算”、“长方体的体积”、“正方体的体积”、“圆柱的认识”等相关的形体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及其应用。

因为公式的推导过程是个难点,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采用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实践中体验,帮助学生理解公式的来源,从而获得知识。

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实际,反思如下:一、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学习新的知识。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在探究圆柱体积的过程中,我从本班学情出发,大胆放手让学生猜想“圆柱体积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可能怎样计算,为什么?”,然后再结合以往学习几何图形的经验,回顾圆的面积推导过程,实现知识迁移,明确“转化”思想在数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认识圆柱和圆锥评课稿(5篇)

认识圆柱和圆锥评课稿(5篇)

认识圆柱和圆锥评课稿(5篇)认识圆柱和圆锥评课稿(通用5篇)认识圆柱和圆锥评课稿篇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8~20页的例1,“练一练”和练习五的1~4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并发现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教学难点:知道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认识立体图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例1场景图,上面这些物体认识吗?分别是什么?如果将它们按形状分成两类,怎么分?如果给这两类物体起个名字,可以叫什么?学生交流(揭示课题:圆柱和圆锥)二、探究圆柱和圆锥的特征1、研究圆柱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形的?出示相关圆柱形实物和模型⑵引导观察:仔细观察这些圆柱,你能发现什么?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发现。

⑶组织全班交流,教师适当板书:上下一样粗细有两个圆面一个曲面⑷认识圆柱各部分的名称:教师先对照圆柱的直观模型介绍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再让学生在实物模型上找到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2、研究圆锥⑴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圆锥形状的物体?⑵仔细观察圆锥,你能发现什么?在小组中说一说。

⑶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板书:有一个顶点底面是圆形侧面是一个曲面⑷认识圆锥的高出示圆锥的透视图,让学生认识圆锥的高。

⑸在圆锥的实物模型中,相互说说圆锥的顶点、底面、侧面和高。

三、巩固练习1、讨论“练一练”。

交流挑选的理由和不挑选的理由。

2、做练习五第2题。

⑴引导学生从正面、上面、侧面观察圆柱和圆锥,看分别看到的是什么形状?⑵在书中连线。

3、做练习五第3题。

⑴出示长方形、直角三角形和半圆形的小旗,引导学生猜想:如果将旗杆快速旋转,想想一下:小旗旋转一周各能成什么形状?让学生旋转小旗,看猜想是否正确。

⑵如果让你自己设计一个小旗,你想将小旗设计成什么样子的?想想一下,如果也这样旋转一周,会转成什么形状?自己做一做。

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与圆锥》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与圆锥》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与圆锥》教学反思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与圆锥》教学反思圆柱与圆锥这一单元是小学阶段立体几何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同时也为今后立体几何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节课是圆柱圆锥的启始课,安排在圆柱表面积等课之前,是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表面积、体积计算方法重要的一课,所以此节课中的设计应多下功夫,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青岛版教材《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和原教材相比,在编排上有较大的变化。

新教材集中认识圆柱和圆锥,而原教材圆柱和圆锥是分别认识的。

这样安排有利于将圆柱与圆锥的特征更好的进行对比,通过两种形状的联系加深对两种形状的认识。

教案设计过程中本课重点是圆柱和圆锥特征的认识而难点是圆柱与圆锥高的认识。

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由实物抽象出几何形体:圆柱和圆锥体,引导学生对照模型和图形,在头脑中形成圆柱和圆锥的表象,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

接着让学生举生活实例,你在周围见过哪些这样的物体?2、动手实践,探索对圆柱的特征。

认识圆柱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进一步探索圆柱的特征。

在此基础上,结合圆柱的直观图,介绍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的含义。

这一过程,学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的,对圆柱的特征有了较完整的认识。

通过对两个高度不同的圆柱让学生比较引出圆柱高的概念,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思考圆柱有几条高。

3、运用迁移的方法学习圆锥的特征。

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认识在研究内容上有其相似之处。

认识圆柱后我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回顾:圆柱是从面(面的个数、面的特征)、高(什么是高、高的条数)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的。

引导学生利用圆柱的学习方法去自主学习交流圆锥的特征。

对于圆锥,不同的同学有了不同的认识。

然后,通过适时地交流和组织,学生对于圆锥有了较好的认识。

4、加强对比、沟通联系。

圆柱和圆锥认识以后,我让学生对于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进行了有效的对比。

从而使学生对于圆柱和圆锥的面、高有了更深的认识,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系统。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圆柱是几何学中一种常见的立体图形,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作为教师,我深知学生对数学几何学概念的掌握对其数学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我特别设计了一堂针对圆柱的教学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和理解圆柱。

首先,我采用了直观的教学方式。

在课堂上,我为学生展示了不同形状和尺寸的圆柱,并鼓励他们亲自触摸、感受并描述圆柱的特征。

通过实际体验,学生们深入了解了圆柱的几何特点,如底面、侧面、高度和体积等。

这样的直观教学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并记忆圆柱的属性。

其次,我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我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例如,“圆柱的底面是否一定是圆形?”、“如何计算圆柱的体积?”等等。

通过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和讨论来解决问题,他们不仅增加了对圆柱概念的了解,而且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另外,我融入了实际问题解决的元素。

为了使学生将所学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我设计了一个实际问题,并要求学生利用圆柱的概念进行解答。

例如,“如何计算一个油桶的容积?”学生们在小组内积极讨论,通过应用他们的数学知识,他们能够准确地计算出油桶的容积。

这样的实际问题解决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注意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我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以巩固他们对圆柱概念的理解。

这样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圆柱属性的记忆和运用能力。

其次,我应该更加重视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并根据他们的水平和进度调整教学内容,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

综上所述,通过设计一堂针对圆柱的教学课程,我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和理解了圆柱的几何特征。

借助直观教学、思维激发和实际问题解决的方法,学生们在实践中不仅增加了数学知识的掌握,而且培养了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技巧。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反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数学学习体验。

小学数学实验结构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以《圆柱和圆锥》单元为例

小学数学实验结构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以《圆柱和圆锥》单元为例

智行教苑拔萃小学数学中的结构化教学是指“教师建立在数学知识系统和学生已有认知基础上”的,“着眼整体,着重联系,着力思维”的教学。

现阶段,一些小学数学实验教学存在着就实验教实验的现象:实验内容单一且缺乏整合,实验操作(方法)不能实现有效迁移,思维停留在感性的层面,实验过程随意而无序等,这显然无法很好地发挥数学实验的教学价值。

小学数学实验教学也应该同知识、概念教学一样,用结构化的教学眼光加以研究并付诸实践。

笔者就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单元教学,谈一谈自己的实践和思考。

一、从“单一”到“系列”,实验内容结构化整合教材安排了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教师就组织学生围绕这一内容进行学习,这本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不得不承认,有些时候,我们的学习内容略显单一,无论是从知识理解、技能训练的角度,还是从思维提升的角度来看,学生都没有获得足够的发展。

作为教师,不能仅仅教教材,还应适度开发教学内容,把单一的内容整合为系列化的内容,促进学生对“一类内容”及“关联性内容”的整体把握。

例如,“旋面成体”是《圆柱和圆锥》单元涉及的知识内容,苏教版教材中安排了两道相对简单的习题。

教材之所以安排这类习题,一方面能够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明确:用相同的面绕不同的轴旋转,可以旋转成不同的体,从而明晰面与体之间的关联,感受旋转体的特征,进一步发展空间思维。

显然,面对“旋面成体”问题,教师要清楚其中的思维价值,不能草率地“一讲了之”或者让学生“一做了之”,而应该以此为素材设计成系列数学实验活动,让学生充分地动手操作,进行观察、想象和分析,在亲身体验中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从而对“旋面成体”以及面与体之间小学数学实验教学应从内容、方法等多个方面进行结构化的整合,实验内容从单一到系列,操作方法从特殊到一般,实验过程从无序到有序,使小学数学实验更具系统性、迁移性和生长性,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结构化提升,数学思维更宽广、更深刻。

学习《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心得体会

学习《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心得体会

学习《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心得体会学习《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心得体会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里,让自己铭记于心,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

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学习《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在学习的一些课中,淮安市人民小学的胡全会老师的《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这节课的师生互动环节比较多,给我印象深刻,我是腾飞路小学的一名老师,这几年经常带六年级毕业班,在互动环节自我认为做的不够好,今天确实学到了好多。

下面简单谈谈我对胡老师和学生互动的几个环节以及我的想法感悟和收获。

首先胡老师和学生互动的第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先说说现实中有哪些圆柱圆锥后复习以前的知识,我平时上这节课也和学生进行简单的口头互动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知识点,但胡老师不仅仅复习了这些,还让学生回顾下以前是用了哪些方法研究的?学生说了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测量等方法。

这样学生会想到本节课也试试用这些方法。

胡老师这一点让我感到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比学习知识更重要。

接着第二个,第三个互动环节是学生分组拿出学具,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滚一滚让学生了解圆柱和圆锥的一些特征,胡老师边让学生动手边思考总结,自己也亲自到学生身边指导,然后学生填好圆柱圆锥的研究单,胡老师喊几个学生到讲台前说一说。

胡老师拿出实物和学生一起总结圆柱圆锥的'特征,课件演示后板书。

在这期间有个小互动我印象深,让学生拿出圆柱的学具说说这些圆柱的高分别怎么“称呼”?比如有硬币的厚度,水井的深度,棒子的长度,更贴近生活!我觉得我以后也应该学习胡老师这样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践出真知,在乐趣中学到知识,而且印象深刻。

第四个互动环节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来总结圆柱圆锥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接下来有几个活动环节。

一个是把圆柱和圆锥木头切成两半会有什么截面?一个是把硬币一个一个的垒在一起有什么发现?还有让学生们拿出长方形,三角形按不同边旋转能得到哪些立体图形?在这些活动互动环节中,胡老师是先让学生主动说并且说的好的多多表扬鼓励,然后胡老师才补充指导,把学习研究交给了学生们,让学生觉得原来数学这么有趣!互动最后个环节是让学生自己总结这节课并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认识圆柱与圆锥》教学反思

《认识圆柱与圆锥》教学反思

《认识圆柱与圆锥》教学反思《认识圆柱与圆锥》教学反思《认识圆柱与圆锥》教学反思1 《圆柱与圆锥》单元终于落下帷幕……我想教过这一单元的老师对它的感觉肯定是“想说爱你不容易”,学生也一定是“恨你在心口难开”。

呵呵~~这一切的头都得归功于本单元的“计算”。

对于本单元的计算,我曾采取了以下策略,以期学生能少“恨”一些:1、熟记3.14与一些常用数相乘的结果。

2、启动学生的简算意识,教给学生一些计算的技巧。

①对于一些有特殊数据的计算,如计算圆柱体积:2.5×2.5×3.14×8,引导学生利用乘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2.5×2.5×8〕×3.14=50×3.14=157 ;② 计算圆锥的体积时,可让学生把乘数中能和1/3约分的先约分,然后再乘:如4×4×3.14×6×1/3,可引导学生把6和1/3先约分,然后再乘,〔4×4×2〕×3.14=100.48 ;③对于一般数据的题目,如:3×3×3.14×8,也尽量把3.14以外的数先相乘,最后再和3.14相乘,即〔3×3×8〕×3.14=72×3.14=226.08,以进步计算正确率。

3、计算量很大的题目,采取“只列式,不计算”。

对于计算繁杂程度高的题目,我通常是采取“只列式不计算”的策略,既可保持学生的兴趣又可节省时间。

“银行的工作人员通常将50枚硬币摞在一起,用纸卷成圆柱形状。

〔底面直径2.5cm,高9.25cm〕你能算出每枚1元硬币的体积大约是多少立方厘米吗?”这题的列式是1.25×1.25×3.14×9.25÷9,假如真让学生计算出结果的话,恐怕既费时又费力。

所以我们老师也不要拘泥于算。

4、启动学生的估算意识。

数学课《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

数学课《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

数学课《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数学课《圆锥的认识》引言:本人在此次数学教学中,选择了以圆锥为主题的教学内容。

通过这一主题的教学,我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圆锥的定义、性质和应用,并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通过整个教学过程的展开,我发现了一些优点和问题,并从中得到了一些教训和启示。

接下来,我将对这一次数学课的教学进行一次反思。

一、教学目标及内容概述:1. 教学目标:(1)认识圆锥的定义和基本要素;(2)了解圆锥的基本性质和公式;(3)掌握圆锥的应用技巧和解题方法;(4)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内容:(1)圆锥的定义和基本要素;(2)圆锥的基本性质和公式;(3)圆锥的应用技巧和解题方法。

二、教学过程的优点和问题:通过对本次数学课的回顾和分析,我发现了一些优点和问题。

1. 优点:(1)教学内容清晰:通过提前准备和设计,我将教学内容分为了三个部分:圆锥的定义和基本要素、圆锥的基本性质和公式、圆锥的应用技巧和解题方法。

这样的划分使得教学内容条理清晰,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2)教学方法灵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板书、示范、讨论等。

这些方法的灵活运用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呈现方式多样: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锥的概念和性质,我在教学中运用了多种呈现方式,如实物模型、图例、幻灯片等。

这样的多样性能够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和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2. 问题:(1)教学内容过于简单:在教学前,我没有充分预估到学生的数学基础和理解能力,因此教学内容设置过于简单。

这使得部分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对圆锥的认识和应用能力提升不大。

(2)教学方法不够多样:尽管我在教学中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在讲解圆锥的定义和基本要素时,我主要采用了讲解和示范的方式,限制了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

(3)简单的应用示例:在教学的最后一部分,我设计了一些简单的应用题目。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1圆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

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同学对圆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所以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注重与同学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为发展同学的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了基础。

在复习导入阶段,首先通过唐老鸭和米老鼠的竞赛,引入同学对圆柱的初步感知,然后通过出示生活中的圆柱形物体,导入课题,使同学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同学对新知识是好奇的。

在教学新知识时,让同学亲自动手去摸一摸、比一比,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同学多角度、多形式地表达自身的思维过程,整体地感知圆柱的特征。

在讨论圆柱的侧面时,设置悬念,先让同学猜一猜:“这个圆柱的侧面展开会是一个什么图形呢?”通过猜想再进行验证,同学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认识到长方形与圆柱侧面积之间的关系。

把教学重难点化繁为简,化笼统为具体,并把“观察、猜测、操作、发现”的方法贯穿始终,既加深了同学对圆柱各局部名称和特征的认识,又有效的培养了同学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练习阶段,我设计了针对性练习和发展性练习,在形式、难度、灵活性上都有体现。

判断题有利于检查同学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最后的填空题进一步锻炼了同学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充沛利用圆柱形实物,让同学自身去动手观察,认识了圆柱的特征,并利用课件辅助教学,使同学对圆柱的特征有直观的认识,有利于同学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缺乏:如在认识圆柱上下两个底面完全相同时,同学不能说出验证的方法,也没有时间让同学去动手操作验证;在学习圆柱的侧面展开与长方形各局部的关系时,同学对知识理解比较困难,演示不直观。

总之,在这堂课中我丰富了自身的教学经验,也提高了自身的教学水平,通过这样的活动锻炼了自身的能力。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吸取经验教训,弥补自身的缺乏,更好的进行数学知识的教学。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2在本次活动中,我设想的学习目标是通过学生的的自主探究来认识圆柱体的外形特征,在头脑中建构圆柱体的基本形体概念,为此,我必须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想象和操作的空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活动。

《圆柱与圆锥》教学反思

《圆柱与圆锥》教学反思

《圆柱与圆锥》教学反思《圆柱与圆锥》教学反思「篇一」新课之后综合复习了圆柱和圆锥部分的知识以后,练习题也做了不少,可我发现许多同学仍然在某些题上频繁出错,或隔一段时间再做就会出错,我仔细分析了一下,发现他们还是没有真正理解题意,怎么办呢?经过思索,我终于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我,在于我的引导方法不对,如:一台压路机的前轮是圆柱形,轮宽1.5米,直径1.2米。

(1)前轮转动一周,前进了多少米?(2)如果每分钟滚动15周,压过的路面是多少平方米?对于这样一道题,我总觉得学生理解起来应该不难,因此每次只是抽学生回答一下:第一小题其实是求什么?(底面圆的周长)第二小题求的是什么?(圆柱的侧面积)。

并没有多想学生理解不理解。

而每每做这道题时效果都十分不理想。

后来,经过反复思索,询问学生为什么出错,知道了原因,找出症结。

我的引导还是过于含糊了,因此,在下节课中,在讲评这道题中,我随手拿起学生的一本数学书,请孩子们也跟我来,一起演示压路机的前轮滚动的情况,边演示边指:前进了多少米是求的哪一部分的长,而压路的面积是求哪一部分的面积,这样形象直观,学生很容易接受,同时我告诉学生,以后遇到你不理解的情况,也要积极想办法,如画图、利用手中的书本等帮助自己化抽象为形象,从而化难为易,强化思维灵敏度,增强理解力,而不能不加思考去拼凑算式,盲目作题。

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

再如,把一块底面半径2厘米,高6厘米的圆柱形橡皮泥,捏成一个与圆柱底面相等的圆锥形,你知道它的高吗?大部分学生会通过计算,即先求圆柱形的体积,再利用体积相等的关系,用体积乘3,再除以底面积来做,但,当我把底面半径2厘米去掉以后,学生很难分清到底乘3还是除以3,为此,我很是头疼。

怎么办?背公式吗?学生记不住,也限制了思维的发展。

后来,我发现一个孩子在纸上画图,我受到了启发:是啊,当它们体积相等时,学生可以在纸上画图,凭直觉就能发现,当底面积也相等时,要让体积相等就要把圆锥的高画长,圆锥的高肯定是圆柱的3倍,而高相等时,圆锥的底面积应为圆柱底面积的3倍。

圆柱和圆锥教学反思

圆柱和圆锥教学反思

圆柱和圆锥教学反思这星期上了圆柱圆锥这一单元,通过实践操作、小组合作,学生对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的还不错。

在实际教学时,我先复习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再由课件演示配合圆柱体积的演示器,学生兴趣很浓厚,很容易就推到出了圆柱的体积公式。

然后做了书上的课后习题。

这个内容,我没有根据书本进行教学,依照课件的演示逐渐推导出公式的。

在等底等髙的条件下,圆锥的体积正好是圆柱体积的13?对于这一结论的得到。

我在教学时准备好学具:一个圆锥和圆柱,水适量。

通过老师的演示试验,我们很快得到了圆锥里的水要往圆柱里倒3次,才能把圆柱倒满,从而很轻松的记住了13。

从学生的练习看,单独求圆柱圆锥的体积,完成好;如果其中添加了要求圆柱的表面积,存在了几个问题。

1.单位,少部分学生老是忘记区分面积和体积单位,有的干脆一个也不写。

求圆柱表面积要计算圆柱的两个底面积,求完表面积之后再计算圆柱体积,有的学生就直接拿两个底面积之和去乘以髙了。

3.虽然学生记住了圆锥是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3,但再计算中仍有一部分学生忘记把13乘进去。

在学生练习时,我们老师一定要提醒学生答题细心,每一步想清楚了再动笔。

反思二:圆柱和圆锥教学反思本节课多处安排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探索获取新知,如1、学生自己动手测量圆锥的髙,从而找出测量圆锥髙的方法。

2、动手剪开圆锥的侧面,验证圆锥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

3、学生通过做实验,得出圆锥的体积二等底等髙圆柱体体积3,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

4、测量学具有关数据,计算体积等。

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在操作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发展。

本节课的基本教学顺序是:激疑猜想验证应用。

如,教师先让学生猜想圆柱体和圆锥体体积的关系,然后实验验证。

教给学生大胆猜想,并用科学方法验证的数学方法。

如,教学圆柱的体积这部分内容,可先引导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分析、对比各个公式推导过程的共同点,以及由于图形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点。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三篇篇一:《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小学2、学科:数学一、教学课题:圆柱和圆锥的认识二、教材分析:以往教材是把圆柱体与圆锥体分开教学的,而新教材是编排到一起,我认为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于圆柱体和圆锥体的认识,可以有效的对比区分,本身圆柱体圆锥体,就有很明显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这样安排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认识。

圆柱体与圆锥体学生并不陌生,可以说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感性了解。

运用电脑展现生活中圆柱体圆锥体的优美画面并配以音乐,同时准备大量的实物学具,让学生在听、看、动多种感官参与下完成对圆柱体圆锥体特征的抽象过程,帮助学生构建起圆柱体,圆锥体的特征这一本课的重点知识。

同时新教材还安排了旋转中形成圆,圆柱体,圆锥体这也是非常独具匠心的。

让学生认识到动态中形成已经学过的图形这是前所未有的。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并发现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

教学重点、难点:1、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探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2、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玉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准备:1、圆柱和圆锥的实物和模型。

2、多媒体演示课件。

学具准备:自己带的圆柱和圆锥的实物。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我们以前学过那些平面图形?2、出示一些平面图形,认识它们吗?【百度搜索】你眼睛看到的是不是一定正确呢?3、电脑演示,将平面图形变成立体图形。

【百度搜索】为什么刚才我们看到平面图形变成了立体图形了呢?4、认识这些图形吗?5、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圆柱和圆锥。

二、新授1、拿出圆柱和圆锥,说说它门的特点。

2、你能找出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圆柱和圆锥形的吗?【百度搜索】生活中的圆柱圆锥图片3、现在来研究圆柱。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中,我选择了《圆柱的认识》作为教学内容,通过展示实际圆柱模型、互
动讨论和实践操作,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圆柱的相关概念和特征。

整体来说,
本次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改进的地方。

首先,教学过程中我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际的圆柱模型给学生展示了一
个具象的概念,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我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他们的
观点和感受,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此外,我还采用了实践操作的
方式,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圆柱,加深了他们对圆柱的认识和了解。

然而,在本次教学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我没有提前查看教学
材料和准备好适合的教具,导致在展示圆柱模型时遇到了一些问题。

这给学生的学习
体验带来了一些困难,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

其次,虽然我鼓励了学生的参与和讨论,但有些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圆柱的概念还不够理解或自信心不够。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这些学生,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激励。

综上所述,本次教学中,我通过展示实际圆柱模型、互动讨论和实践操作的方式,帮
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圆柱的相关概念和特征。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发现
了需要改进的地方。

今后在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教学准备,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激励,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
1.成在教学设计,败在课堂生成。

因为六上的新课全部结束了,所以我只能选择六下的内容来上,考虑到内容的难度应该适中,所以我选择了“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由于学生在本学期已经研究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已经积累了一些研究立体图形的经验,因此为本节课的顺利学习奠定了一定的经验基础。

在教学的设计上,我秉承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放手让学生先自行研究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然后再在全班进行交流。

这样既给足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教学的设计固然重要,但是设计不能是一尘不变的东西,课堂上的生成也应当把它充分转化成课堂的教学资源。

即便每一位数学教师都能意识到这一点,但是真正能做到睿智处理的并不多,更何况是我这样缺乏教学经验的新手。

所以,教后反思是对这一问题的及时弥补。

比如说,引入的环节,学生把饭盒的形状描述成一个“不规则的长方体”时,我有点慌了,立即给他的语言表达进行了纠正,应当说成“接近一个长方体”,我为什么不能让其他同学来描述呢?以至于后面的同学站起来都回答:不规则的圆柱、不规则的圆锥。

这说明学生并没有在我的纠正下明白“不规则的长方体”和“接近一个长方体”这两句话的差异。

2.成在教学课件,败在板书呈现。

这次备课,很多时间都花在了课件的制作上,因为我太习惯于一边制作课件,一边思考教学过程的设计。

这一点,我承认必须得改,因为课件的制作占备课时间的比重太大,而且连续几个小时对着电脑让我感觉到胸口极其不舒服。

自认为
这次的课件制作的还是不错的,虽然不会制作flash,但是用到了几何画板,圆柱、圆锥、球体的形成过程非常的清晰,对学生的空间思维的培养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但是课件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不应显得喧宾夺主,如果越俎代庖了,便失去了课件本来的价值。

由于我的课件制作的过于详细,导致我课前设计好的板书一个字也没有呈现。

最终黑板上只有课题和圆柱、圆锥四个字,显得多么的单薄。

即使在课中,我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但是我的确没有时间来书写,否则必定造成时间的紧缺。

缺少了板书的呈现,这节课就是不完整的一节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