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各个击破专题 第十二章 第二节 鉴赏语言
2011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各个击破专题 第三章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1.2010年《考试大纲》(课标版)对本考点的要求是“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能力层级为E 级(表达应用)。
标点符号的用法是在沉寂了近十年后,最近几年高考新增的一个重要内容,“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包括两个要素——正确书写标点符号和规范书写标点符号。
正确书写标点符号就是不能用错标点符号,规范书写标点符号就是在行文中把标点符号写得工整清晰。
2.命题规律总结考查标点的题型基本有五种:①选择题,要求辨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或不正确的一句,如2009年山东卷第4题;②选择题,给出语段的标点空缺处,选择最恰当的一组标点,如2008年山东卷第3题;③修改填空题,在应用短文中存在着标点、语法、词法及句意表述上的错误,要求指出有错误的句子(有的给标点)并修改或指出同一标点用法不同的是哪一个,如2009年重庆卷第21题;④表述题,要求指出因标点位置不同而导致的表意差异,如2004年福建卷第22题;⑤填空题,在短文中加标点,如2008年天津卷第22题,要求在下文的横线上填上正确的标点符号。
3.命题趋势分析标点符号考查从2004年开始成为轮空考点,近几年全国各地对标点符号的考查面不是很大。
2006年全国只有山东和重庆考到标点符号,2007年全国只有天津和湖北考到标点符号,2008年标点符号考查的地域已扩大到四省市:山东、天津、江西、湖北,2009年又只有3个省市:山东、重庆、湖北。
预测2010年高考对标点符号考查的省市将会维持在以前年份的数量上。
试题的题型主要是三种:一是判断标点符号运用正误,为选择题;二是在一段文字中运用标点符号,为主观题。
三是在语段改错题中对标点符号的使用进行考查,如2009年重庆卷21题。
如果是选择题,其试题位置可能在前五题基础知识内;如果是主观题,其试题位置可能会在试卷后面的运用板块的18至22题内。
考查的重点仍将是点号,兼顾常用标号。
1.(2009年山东卷)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郝明义认为“没有越界不成阅读,”提出阅读者应走的四步,即:向前一步、往旁一步、随便走几步、在网络与书籍之间跨步。
2011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各个击破专题 第十六章 第二节 新闻、访谈的阅读
第二节新闻、访谈的阅读(2009年山东卷)阅读下面的访谈,完成1~4题。
①杨澜(以下简称“杨”):您看您去过这么多地方,台北、高雄、美国、香港,哪一块地方是您最心爱的?余光中(以下简称“余”):这很难说。
有人说我是乡愁诗人。
我写了好多乡愁的诗,可是我觉得我的乡愁呢,不是同乡会式的,不是关乎某省、某县、某村的,因为乡愁可以升华或者普遍化为整个民族的感情寄托。
这样说来呢,乡愁就不完全寄托在地理上的某一点,它不仅仅是地理的,也可能是历史的,可以说是历史的乡愁,文化的乡愁,而且在中文里面也可以有所寄托。
那一年到东北访问,我在短短的致辞里就讲到,小时候在抗战时就会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还有“万里长城万里长”。
那时,我没有去过长城,更没有去过松花江,可是整个民族的一个大感情就可以融合在一起。
我是说着说着眼泪就掉下来了。
我有一篇散文,结尾两句我是这样写的:“你以中国的名字为荣,有一天,中国亦将以你的名字……”杨:为荣?余:没有。
杨:没有这两个字,所以我不是诗人,就要差这两个字才好。
②杨:我们看您的人生经历,觉得您其实并没有遇到过特别大的困难,家庭很美满,生活呢,教书、写诗、写散文、写评论,也是人们想像的比较安定的生活。
但您为什么却说“我写作是因为我失去平衡,心理失去保障,而心安理得的人是幸福的,缪斯不会去照顾他们”?余:一个人不能光看他表面的职业和家庭。
他内心有很多心魔,内心世界可能很复杂,比如他的愿望并没有完全达到,那就不是表面上看得出来的。
我在21岁时就离开大陆,那对我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因为我的好朋友都忽然不见了。
我投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要重新来过;而且一个人到了21岁,记忆已经很多了,所以这件事情让我念念不忘,也成为我的一个……心结,一个中国结。
③杨:今天仍然有很多人喜欢您的诗,但人们的欣赏对象好像发生了一些变化。
年轻人喜欢卡通、流行歌曲等那种节奏更快、更有形象感的东西。
那么用于看白纸黑字的时间呢,相对就要减少一些了。
2021高考浙江版语文一轮复习讲义: 第2部分 专题12 第2节 考点2 理解词句含意,鉴赏表达技巧
考点2 理解词句含意,鉴赏表达技巧题型1__理解词句含意“词句含意理解类〞虽说是理解,但它属于?考试说明?中的“鉴赏评价〞层级,是“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中的一个考点,可从两个角度考察:理解词语含义、理解句子含意。
角度1:理解词语含义☞明常识一般情况下,高考试题中考察的词语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义〞,而是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考察的词语大致有以下情况:1.表达作者情感态度或主旨的。
2.运用修辞和写作方法的关键词语。
这样的词语多出现在运用象征、借物喻人、双关等写作方法的文章中。
3.特殊指代的(远指、近指、不定指等)。
4.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
5.有特殊用法的词语,包括贬义褒用、褒义贬用、大词小用、小词大用、词性活用等。
理解词语的含义,是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最重要的是“文中〞这两个字。
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要以根本义为根底,参照其他义项,再结合语境揣摩,这是理解的根本要求。
☞定考向题干例如审读判别(2021·浙江卷)简析“催,催,催,催;催,催,……〞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1)题干中有“含义〞“内涵〞等字(2021 ·广东卷)请结合上下文赏析画线的词语。
样(2)题干中还有“理解〞“赏析〞“简析〞等字样 (2021 ·重庆卷)怎样理解文中用“十分醒目〞和“海市蜃楼〞这两个词语来描述甘森? (2021·浙江卷)第四段中“铁牛〞“拖拉〞加上引号,有什么特别用意?其他设问方式:(1)文中画线局部中的“×××〞指什么?(2)文中以“×××〞词来比喻什么?其中的含义是什么?(3)“×××〞一词强调的是什么?☞熟技巧“3联 1依〞法解答词语含义理解题“3联〞第一“联〞,联系词语所在的句子的内容及前后句。
理解词语必须联系语境,做到“词不离句〞,一般有临时性词义的词语、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等要这样来理解。
2011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各个击破专题 第二章 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
1.2010年《考试大纲》(课标版)对本考点的考查要求是: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A级(识记)。
所谓“常用”,即将一些生僻的字排除在考查范围之外;所谓“规范”,即指《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中所列词语的规范用字,不能再写已淘汰了的字。
像繁体字和某些简化字,就不属于规范汉字。
2.命题规律总结①考查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以单项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错别字的辨析能力;二是在作文中考查正确书写汉字的能力。
②考查重点仍是辨别容易混淆的同音字和形近字以及成语、句子中的错别字,如音同易错字、多音多义易混字、形近义别易混字、形近音同易混字以及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成语、俗语、惯用语中的别字。
③通过题干要求来看,设问形式有以下3种类型:a.“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2005年以前考查字形,都是这样的要求,现在这仍然是最主要的设问形式。
b.“有×个错别字的一组是”,如2009年的重庆卷。
c.“有错别字的一组(句)是”,如2009年的湖南卷。
3.命题趋势解读①从整体上看,一方面,高考对字形的考查力度呈逐年减小的趋势:2006年有15套试题考查,2007年有12套,2008年仅有8套,2009年有9套,其中有2套是结合语音考查。
2007、2008年新课改高考实验区除山东省考查字形外,广东、江苏和海南·宁夏试题均出现轮空的情况。
2008年山东卷将字形同字音放在一起考查,比重相对降低,广东、宁夏·海南、江苏卷继续轮空,但2009年新加入课改的5个省市中,有天津、浙江、安徽卷考查了字形,使得课改区的考查比例有所提高。
另一方面,由于高考越来越注重对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考查,因而对字形也出现分解考查的现象,如在文言文翻译、名句名篇默写、现代文主观题以及作文书写等试题中,对汉字的书写都有一定的要求。
没有直接考查字形的省份,考生需注意其隐蔽性的分考查影响。
②考查的形式仍将以客观单项选择题为主,题干要求仍将沿袭以往。
专题12 散文的思路和结构(讲义)-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考点12散文的思路和结构——突破高考第6-9题散文考什么散文文体特征“形散”主要表现在:(1)时间跨度大。
如秦牧的散文《土地》。
从今日的土地一片生机,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晋公子重耳狼狈出逃时手捧泥土感谢土地是上苍的恩赐。
(2)空间转换广。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写雨,一下子写台北的雨,一下子写大陆的雨,一下子写美国的雨,一下子写古人如何听雨,自己童年如何听雨,一下子写现代人如何听雨……(3)事件牵涉多。
如袁鹰的散文《井冈翠竹》,写井冈山的竹子做过武器杀伤敌人,做过竹筒盛粥,做过红军的扁担挑着中国革命从井冈山走到延安,走到北京。
新中国成立后,竹子又被派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用场……事件多得让人应接不暇。
(4)表达手法活。
散文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常常把抒情、状物、写景、说理、叙事(抒情,描写,议论,记叙,说明)等内容综合起来。
语言表达灵活自由,长短句式、表现手法变化多样、语言风格多变等。
茅盾名篇《白杨礼赞》,就综合地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如文章开头就记叙和描写了汽车在黄土高原上奔驰看到的黄土高原的外貌,用抒情和议论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神不散”指的是文章始终紧紧围绕一个中心,贯穿一条红线,做到结构紧凑,层次分明,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即①围绕线索展开②中心思想(主旨)集中“形散神不散”的特征增加了散文的阅读难度,考场上有的同学读了一篇散文后,往往不知所云,不得要领。
这样硬着头皮去答题,结果自然是答不到要点上去,多为无效答案。
“形散神不散”的特征更是命题人设题问题时必须考虑的因素,考生只有依据文体特征分析散文的形式、内容以及主题,才能理解文章,提高答题准确率。
【必修上第七单元《我与地坛》/史铁生】《我与地坛》请赏析本文中由实及虚的艺术手法。
【参考答案】①作者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出对母亲的后悔,一个精神家园,以及对生命的感悟。
②在实写地坛公园景色时还在细节化的景物描写中穿插虚写来传神。
如写“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加入了这样的联想、想象:“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借助这种虚写,作者把生命痕迹中蕴含的活力、情趣传神地表达出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四散文阅读3看考向、依考题、各个击破(二)_内容要点概括课件
④漫长的农耕时代,水牛一直被视为农家的命根子。从牛 犊学会走路的那天起,它的脖子上便被精心挂上一串铜制的铃 铛。农忙季节,水牛可用于犁田、耙田;农闲时分,水牛能帮 助拉磨,碾压菜籽、稻谷,以便得到食油、大米。记得上世纪 七十年代初,村里就购买了东方红牌拖拉机,还配备了犁、耙 等成套的耕田机械。没承想几吨重的“铁牛”开进农田却经常 陷进淤泥中,有时淹得只看见顶部的烟囱,最后还得用十头八 头水牛合力,才能“拖拉”出来。
⑦别看水牛平日温驯,一旦打起架来却异常勇猛,尤以处 于发情期的公牛为甚。当攻击开始时,公牛们双眼通红,抵足 弓背,头缩至前腿中间,亮出尖尖的双角,冲撞挑击。一时 间,牛铃骤响,沙飞石跳,响声震天。这时,只有将干草燃成 的火把投掷到牛头角力处,方能将它们分开。
⑧终于,水牛老了。连田也耕不动的水牛,静静蹲在牛栏 中,等待自己大限的到来。因为害怕掉膘,乡亲们往往会提前 宰杀水牛。被牛绳绑囚在树下的水牛,看到屠夫磨刀霍霍,都 会掉下一颗颗好大好大的眼泪,似有深深的不舍和无限的悲 戚。想起水牛这一辈子所求最少,干的却是最苦最脏最累的 活,站在一旁的我们不禁泪眼模糊。
⑩如今,利益的驱动让这样的老规矩开始面临挑战。由牛 犊引发的纠纷,每有耳闻。曾有相邻的两家因争六条小牛而互 不相让,直至对簿公堂,一家甚至提出要用船装着大牛小牛去 省城做“亲子鉴定”。自然,鉴定最后平息了纠纷,但花去的 鉴定费、差旅费和诉讼费加起来远远超过几头小牛的价值,这 一时成了人们茶余饭后谈论最多的黑色幽默。
⑥与水牛朝夕相处,我们也摸透了它温和、驯良的习性。 只要你往牛头前一站,哪怕它正在吞食草料,也会赶紧把头一 低,让你攀住牛角,爬到它背上。待你坐好,水牛还不忘摆动 头角,“嗯呀——嗯呀”撒娇般地叫唤几声,牛铃也会“叮当 ——叮当”地响个不停。骑在牛背上的我们,头上扎着柳条 帽,腰间别着把弹弓,右手高高扬起柳条鞭子,活像一个个舞 剑骑马、披挂出征的大将军。
(完整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考点各个击破专题第十五章第一节小说的阅读
第一节小说的阅读1.2010年新课标《考试大纲》规定: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1)分析综合C①分析小说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②分析小说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D①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②欣赏小说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③对小说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F①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②探讨小说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③对小说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2.对小说阅读能力的考查,过去高考命题很少涉及。
但自2008年小说突然升温,多个省份对此考查。
2009年热度不减新课标区4个省份考查了小说。
从曾经考到的题目看,通常设2~4题,采用填空、简答或选择题的形式。
3.2011年考向预测如下:由于高考试卷阅读材料受字数的限制,1 000字左右的小小说将是小说考查的重点对象。
另外,篇幅较长的小说,则可能截取某一个片断、某一个情节或某一个场景进行考查。
考查材料的选材范围,通常应是当代的中外名篇或名家之作,特别是近年发表的具有时代气息的时文,更是命题人选材的重点。
当然,古代白话小说中艺术性思想性俱佳的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等也有可能被节选作为命题材料。
(2009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魔盒□ (英)大卫·洛契弗特在一抹缠绵而又朦胧的夕照的映衬下,我四周高耸着的伦敦城的房顶和烟囱,似乎就像监狱围墙上的雉堞。
从我三楼的窗户鸟瞰,景色并不令人怡然自得——庭院满目萧条,死气沉沉的秃树刺破了暮色。
远处,有口钟正在铮铮报时。
这每一下钟声仿佛都在提醒我:我是初次远离家乡.这一年,我刚从爱尔兰的克尔克兰来伦敦碰运气.眼下,一阵乡愁流遍了我全身——这是一种被重负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伤心的感觉.这是我一生中最沮丧的时刻.接着突然响起了敲门声.来人是女房东贝格斯太太。
刚才她带我上楼看房时,我们只是匆匆见过一面。
2011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各个击破专题 第十五章 第二节 散文的阅读
第二节散文的阅读1.2010年新课标《考试大纲》对本考点的要求: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1)分析综合 C①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②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①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②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③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 F①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②探讨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③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2.对2011年命题情况预测如下:(1)选材范围广泛,但均为中外名家名作。
有短篇文章,也有长篇节选。
字数约1 000字。
(2)散文首选,小说其次,2009年除五套卷考查了小说,其余均为散文,故2011年应仍以散文为主,戏剧一般不会涉及。
(3)选文文质兼美,散文选材都是语言优美,情理交融,意蕴深刻。
如2009年江苏卷《上善若水》,山东卷《记住回家的路》。
(4)题型稳中出新,主观题为主,探究考查加重,如湖南、浙江的100字的鉴赏探究题,备考时应给予高度关注。
(2009年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记住回家的路□周国平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我的习惯是随便走走,好奇心驱使我去探寻这里热闹的街巷和冷僻的角落。
在这途中,难免暂时地迷路,但心中一定要有把握,自信能记起回住处的路线,否则便会感觉不踏实。
我想,人生也是如此。
你不妨在世界上闯荡,去建功立业,去探险猎奇,去觅情求爱,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记了回家的路。
这个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灵世界。
生活在今日的世界,心灵的宁静颇不易得。
这个世界既充满着机会,也充满着压力。
机会诱惑着人去尝试,压力逼迫着人去奋斗,都使人静不下心来。
我不主张年轻人拒绝任何机会,逃避一切压力,以闭关自守的姿态面对世界。
年轻的心灵本不该静如止水,波澜不起。
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趁着年轻到广阔的世界上去闯荡一番,原是人生必要的经历。
语文:2011高考总复习 考点各个击破专题 传记的阅读
1.2010年新课标《考试大纲》对实用类文本的阅读要求为: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等实用类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实用类文本的阅读是配合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开设的选修课,它在2007年第一次出现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它强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应用能力,体现实用性和应用性的特点,使试题进一步贴近生活,引领学生在学习中关注生活,是新课标实验区试卷的显著特色. 3.实用类文本阅读主要考查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三项能力。
具体包括: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②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③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④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⑤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⑥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⑦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⑧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⑨探究文本中的重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4.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是课改地区新设的考试内容。
试题的编制,特别是探究题的命题,会成为近几年高考研究的热点.我们从实用类文本的特点、《考试大纲》的说明和近几年的试题,可以预测2011年对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的趋势。
①基础性试题:筛选整合信息,概括中心意思。
②考查的重点:结合文体特征,分析文本的表现手法,评价文本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③难点和热点:探究试题。
探究的重点有两个方面: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④取材:首选人物传记,其次科普文章、人物访谈、消息通讯。
第一节传记的阅读(2009年宁夏·海南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寻找教育的曙光在陶行知的身体内,似乎涌动着一种永不满足、永远求索、永远前进的生命力。
当陶行知全力推行的城市平民教育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形成轰轰烈烈的热潮的时候,他却突然冷静下来,陷入深沉的思索。
2011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各个击破专题 第十二章 第三节 鉴赏表达技巧
第三节鉴赏表达技巧1.(2009年海南宁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鹧鸪天·代人赋①□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1)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词的最后两句作者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并分析其特征,然后对所有意象的特征进行归纳概括。
如本题中萌发新芽的桑树,孵出幼蚕的蚕卵,细嫩的青草,黄色的牛犊,夕阳,晚归的乌鸦等,这些意象都具有春意盎然的共同特征。
(2)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该题第一问,首先要回答词作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其次要回答是怎样运用这种手法的。
解答第二问,则要分析词中运用这种手法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
解答第三问,应联系词后注释,结合写作背景和作者要表达的主旨作答。
【答案】(1)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关了一冬的黄色的牛犊见到青草,欢快无比;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2)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文学类文本阅读之语言与手法分析
文学类文本阅读第十六讲) 语言与手法分析(对应学生用书53~56页)1. 学会按照语境推敲文学类文本中内涵丰富语句的含义。
2. 掌握赏析语言表达特色的常见角度及艺术浮现手法。
●近义词辨析(十二)1. “覆没”与“湮没”覆没:大水漫过或被其他有形事物盖过。
堙没:埋没,多指抽象事物。
2. “中止”与“终止”“中止”指干事半途停止。
“终止”指结束。
3. “震动”与“振动”震动:颤动,使颤动,物体受外力影响而迅速、剧烈地颤动,多指一次。
也指重大的事情、消息等使人内心不能安祥。
振动: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置,不断作往复运动,钟摆的动作就是振动。
4. “内涵”与“内含”内涵:人的内在涵养。
语言所包含的内容。
内含:其中含有、包含。
(往往是具体的)5. “障碍”与“阻碍”障碍:名词,阻碍通行的东西。
阻碍:动词,否决,使不能顺利前进或发展。
6. “意旨”与“意志”意旨:意图,意向,目的。
意志:自觉努力的心理状态。
7. “防止”与“防范”防止:为应付攻击或避免伤害预先做好准备。
防范:防备,防止。
●易误用的成语(二)之“用错对象”1. 风味绰约:形容女子姿态优美。
误用示例:公园里摆放的各种盆栽菊花,姹紫嫣红,微风一吹,更是风味绰约。
误用分析:该词不能用来形容花木。
2. 楚楚感人:形容女人服装得大度,姿态娇柔,能打感人。
误用示例:文章生动细致地描写了小麻雀的外形、动作和神情,在叙述、描写和议论中,倾注了强烈的感情,读来楚楚感人,有很强的感染力。
误用分析:该词一般不用于形容文章3. 改过自新:比方彻底悔改。
误用示例:本刊将改过自新,继续提高稿件的编纂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
误用分析:该词只能用于人,不能用于物。
4. 倚马可待:原意是站在即将出发的战马前起草文件,很快就可以完稿。
形容文思敏捷,写文章快。
误用示例:他呀,做起事来可麻利了,无论做什么都倚马可待。
误用分析:该词不用来形容干事。
5. 炙手可热:比方气焰很盛,权势很大。
高考语文高分技巧二轮复习 专题二 抢分点四 散文鉴赏的两个重点讲义(含解析)不分版本
高考语文高分技巧二轮复习专题二抢分点四散文鉴赏的两个重点讲义(含解析)不分版本抢分点四散文鉴赏的两个重点——手法与语言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与语言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要求考生能分析文章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到达了什么艺术效果等。
从历年高考试题来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查:一是表达方式,如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等;二是表现手法,如象征、比照、衬托、反衬等;三是布局谋篇,如开头或结尾的特色、线索设置、过渡等;四是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排比、设问等。
在这四个方面中,最难把握的是对表现手法的分析鉴赏。
散文本身就是语言的艺术,散文的韵味随着语言的表达自然地散发出来。
因此,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在散文中涉及的面十分广泛。
既可以从选择使用的词语上品味,也可以从选用的句式或修辞手法上品味。
[核心提示]鉴赏散文的技巧,主要是指作家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修辞手法的运用技巧和其他结构安排方面的技巧。
鉴赏语言和鉴赏技巧两个考点又有交叉的地方,散文的表达技巧要借助一定的语言呈现,而语言的分析鉴赏,又常常与一定的表达技巧紧密相连。
这是散文阅读的难点,也是设题热点。
突破点一鉴赏散文的表现手法[典例]本文对各种生活瞬间的描写极富感染力,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
(6分) [答题流程] 请在空白处填入你的理解和分析。
第1步:看清题目类型,明确考查角度。
“本文对各种生活瞬间的描写极富感染力〞,明确考查点是赏析文中的“细节描写〞;答题的方式是“结合全文赏析〞。
第2步:把握文本内容,体会细节作用。
这是一篇写人生感悟的精美散文。
作者抓住人生的不同时段不断出现的可贵的瞬间,串起冷淡而平庸的日子,使人感到人间的幸福、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第3步:明确运用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指明手法从表达方式看,本文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表达方式多样;从修辞手法看,有比喻、拟人、夸张等;从表达视角看,为第一人称手法。
分析运用参考文中画线的有关文字和对应处的分析。
2011高考语文总复习_考点各个击破专题_第十三章_第六节_文化经典阅读
第六节文化经典阅读1.2010年《考试大纲》明确规定:文化经典阅读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①文化经典阅读,要注重对文化经典阅读材料、内容的理解,要求能够从材料中筛选出作者的看法,并进行分析和概括。
②对古代文化经典阅读材料内容的理解,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和评价。
2.2011年命题情况预测分析:①作为新题型,“简答+简答”的考查方式将受到重视,选材上短小精练,将注重思想性和可读性的结合。
②简答题的命题点会非常灵活,甚至包括要点的提取整合或分析鉴赏、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认定以及考生的评价能力。
③2011年高考个别省市还会将文化经典阅读作为高考的考查重点,目的是弘扬传统文化。
1.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①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②子曰:“予欲无言。
”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括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本题属于知识运用题,可以从“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一句中概括出四字成语“举一反三”。
(2)当子贡指出孔子“不言”时,孔子以“天何言哉”来回答,以四时的流转、百物的生长来回答子贡的疑问,其实是孔子强调教师无需多言要注重身教的原则。
【答案】(1)举一反三。
(2)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答“自主学习原则”亦可),注重身教原则(答“无言之教”或“教是为了不教”亦可)。
【参考译文】①孔子说:“不是发愤图强要研究学问的人,我是不会去开导的,不是有话想说,却难以表达的人,我是不会去启发的,不能举一反三的人,我是不会重复教的。
”②孔子说:“我想不说话了。
”子贡说:“您如果不说话,那么我们传述什么呢?”孔子说:“上天说了什么呢?四季照常运行,百物照样生长,上天说了什么呢?”2.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2011年高考语文总复习知识点讲解(2)
2011年高考语文总复习知识点讲解(2)第一部分基础知识及运用三、词语运用辨析考点讲解:高考语文试题词语部分,往往虚词、实词、成语各设一道题,足见词语这个知识点在能力型试卷中所处的重要性。
考查形式多是在动态的语境中考查词语(包括成语)的使用。
从考试能力层级上讲,正确使用词语属于“表达运用”,要求较高。
对虚词的考查集中在关联词(连词、部分副词及部分介词)的使用上;对实词的考查,则主要集中在辨析含有相同语素的同义近义词;“成语”将专辟一节讲解,这里不再赘述。
在备考中,重点要做到三个方面的落实:一、落实词义的认读,注重多角度的辨析;二、强化语境意识,坚持“词不离句”的原则;三、重视语言实践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言感悟能力重点提示:1、正确使用实词实词的考查以同义近义词辨析为主。
要掌握和运用好同义近义词,关键在于能辨析同义近义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般说来,可从下面三个方面入手:①从意义方面来辨析。
如词义的轻重。
“激动”比“感动”更强烈。
“蔑视”比“轻视”词义重。
词义的着重点不同。
如“诡辩”与“狡辩”同是无理强辩,但“诡辩”着重在“诡”,即欺诈、怪异,“诡辩”就是用欺诈的手段、奇怪的言辞,似是而非的论证,来为自己的谬论辩护。
“狡辩”则着重在“狡”,即不老实、耍花招,“狡辩”就是歪曲事实,狡猾地为自己的错误言行辩解。
词义的范围大小不同。
如“开垦”、“开拓”、“开辟”都有“开发” 之意,但“开垦”指用力把荒芜的土地开发为可耕种的土地;“开拓”指在原来开发的基础上加以扩充,两者词义范围较小;而“开辟”着重指开发、新开创,词义范围较大。
②从色彩方面来辨析。
主要表现在:A、感情色彩不同。
如“鼓动”、“鼓舞”、“煽动”都有激发人的情绪使之行动起来的意思,但“鼓动”是个中性词,即可用在好的方面,也可用在坏的方面;“鼓舞”是个褒义词,指受到好的影响而积极奋发;“煽动”则是个贬义词,有挑唆、怂恿人干坏事之意。
B语体色彩不同。
语体色彩主要表现在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如“夫人”和“爱人”是同义词,前者适合于庄重的场合,后者适用于一般的场合。
2011年高考语文逐题解析(全国Ⅱ卷)
2011年高考语文逐题解析(全国Ⅱ卷)2011年高考语文逐题解析(全国Ⅱ卷)第Ⅰ卷答案详解:广西南宁沛鸿民族中学韦燕智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贴好条形码。
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第I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汇总,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逾越(yú)鸟瞰(kàn)一丘之貉(luò)栩栩如生(xǔ) B. 溃败(kuì)凹陷(wā)贻笑大方(yí)兢兢业业(jīng) C. 咀嚼(zǔ)桧柏(guì)罄竹难书(qìng)饕餮大餐(tié) D. 觊觎(jì)攻讦(jié)光阴荏苒(rǎn)心怀叵测(pǒ)答案:D(A项一丘之貉(hé)B项凹陷(āo)C项咀嚼(jǔ)饕餮(tiè))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我读过弗莱的著作,很喜欢他那高屋建瓴的气势和包罗万象的体系,更欣赏他努力摆脱主观印象式品评的文学批评方法。
B. 吴羽先生知道弟子写论文时强调,学术论文要有的放矢,论证严密,语言准确而简洁,不能模棱两可,也不能繁文缛节。
C. 这是一家国家级出版社,近几年来,出版了很多深受读者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喜爱的精品图书,不少作家都对他趋之若鹜。
D. 虽然已经是晚上了,但候车大厅里依然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大喇叭的广播声、商贩的叫卖声、孩子的哭泣声不绝如缕。
答案:A(高屋建瓴:比喻居高临下,势不可挡。
繁文缛节:过分繁琐的礼节或仪式,也比喻其他繁琐多于的事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鉴赏语言1.(2009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寄远□杜牧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解答该题,首先要把握诗歌的主旨,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
理解了主旨,“悠悠”的作用就很清楚了:一写水面辽阔,二寓相思之深。
(2)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情感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注意题干中“情感变化”四个字。
“客心孤回”表达的是游子的孤独、思乡之情,“红袖凭江楼”则是眼前所见之景,游子由眼前所见之景自然会想到家人对自己的思念,从而使自己的思家之情加重。
【答案】(1)一方面描绘水流的悠长和江面的空寂,另一方面以景写情,烘托出客子思归的孤寂之情。
(2)这两句写正值客心孤寂之时,忽见红袖凭楼而更增思家之情。
诗人看到红袖凭楼的情景时,一下子联想到家人也在盼望自己归来,于是思家之情更加浓重(或“红袖的悠闲与客心的孤寂形成鲜明对照,越发衬托出旅思的凄凉,进一步触发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2.(2009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月□杜甫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
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
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
③故故:常常;频频。
(1)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解答本题,一要紧密结合注释中的“安史之乱”和“曾困居于此”,二要了解“月”这一意象在古诗词中常用来表达思乡之情。
把握住这两点,然后结合诗歌的具体语境即可作答。
(2)这是一道语言鉴赏题。
解答该类题的步骤是:释词义+描景物+点效果。
考生只要结合诗句内容,联系本诗叹漂泊、思乡盼归的主旨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1)主要抒发了杜甫遭逢战乱后漂泊流离、思乡怀归的感情。
(2)“万里”,表示空间的距离之远,蕴涵着作者离家万里的漂泊感。
“时时”,表示动作的频繁,字面意义是“屡屡”“常常”,言外之意是作者一次次打开房门望月思归。
“夜久”,表示时间的延续之长,暗示作者因思乡怀归而夜深难寐。
(任选两个即可)一、了解常见语言风格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
有的清新,有的古朴。
人称李白的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便是一种清新美。
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华。
有的诗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言此意彼。
有的诗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
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
(1)平实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例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全篇毫无难解之处。
(2)含蓄隽永诗歌最富有灵气。
诗的灵气在于隽永,在于“字短情长”,字里行间总是留着启人联想、开人悟性的“空白”。
例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天各一方的夫妻间挂念问候,其时其境其情,归家团聚作长夜之谈的憧憬,统统显于言外,隐于空白。
(3)清新雅致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清新一般是用在写景诗中,一般诗风比较靓丽,语言比较通俗,比喻新颖独到,饱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
如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给人一种清新美。
(4)形象生动诗歌的语言往往以其生动形象而感人至深。
如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念奴娇·赤壁怀古》),既是诗又是画,有形有色地展现了赤壁的壮丽景色,气势雄伟,境界开阔。
(5)绚丽飘逸说到绚丽飘逸,最典型的诗人当数李白。
李白的诗大都写得色彩缤纷、景象绮丽、变幻莫测,具有绚丽飘逸之美。
例如他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就是很典型的一例。
其他用来鉴赏古诗语言风格的常用语言还有:用字精练、粗犷豪放、缠绵哀怨、含蓄蕴藉、悲怆幽怨、脍炙人口、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登峰造极、言简意赅、含蓄有韵味、委婉含蓄、细腻传神、华美、朴实无华、言有尽而意无穷、含不尽之意于言外、音节和谐、富有音乐性等。
二、掌握鉴赏角度1.从语法角度鉴赏要重视对古代诗歌中几类词语、词法和句法现象的鉴赏。
看这些词语、词法和句法的运用,怎样传达出更为丰富的信息,怎样使表达更准确、生动或含蓄蕴藉。
①名词:一些意象名词,由于意象的独特性或代表性,可以通过它理解作者的思想或感情,尤其是多个名词连用时,意象的组合会营造一定的意境。
如杜牧的《江南春》“水村山郭酒旗风”就用多个名词罗列了水村、山峦、酒旗、风几个意象,让我们领略到了江南春天的特有风情。
②动词:一个好的动词能够点燃整个诗句,在鉴赏诗歌时,需要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
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字明显采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③形容词:这些词不仅可以从形、声、光、色等方面点出形象的特点,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感情。
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④副词:如“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登翠楼时兴冲冲,而因闯入眼帘的柳色却想起了丈夫,生发出伤感,这种情绪上的变化仅一“忽”字就传达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⑤数量词:如杜甫的《曲江二首》之一中“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落下一片花瓣都要减掉一层春色,而今万点飘坠,落花纷纷,更使人烦恼愁闷。
通过描写“一片飞花”“风飘万点”的残春景色,抒发了诗人满腹的怨愁。
⑥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李煜《浪淘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⑦倒装:一般表强调。
如“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正常表述应为“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正常表述应为“鹦鹉啄馀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2.从修辞角度鉴赏①夸张:我国古典诗歌中夸张手法的运用较为普遍。
如孟浩然的“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气蒸”“波撼”都是夸张的写法,突出了洞庭湖的雄伟气势。
②拟人:把物人格化,可以使描绘生动形象,表意更加丰富。
如刘攽《新晴》:“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诗中将“南风”人格化,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久雨初晴后作者宁静恬适的心情,以及对南风“恶作剧”的亲切喜爱之情。
③对比: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分得更加鲜明。
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
”前三句描写昔日的繁盛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的冷落凄凉形成强烈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
④比喻:运用比喻,可以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给人鲜明深刻的印象。
如贺铸的《青玉案》:“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词人一连用了三种事物比喻“闲愁”,仔细分析,共同之处在于迷离、悠远,用具体描述抽象,同时层层递进,使读者感受烟草、飞絮、梅雨时极自然地感受到闲愁,是比喻运用成功的典范。
三、评析诗人炼字炼句的作用古人作诗写词讲究炼字炼句,以使传神动人。
阅读古代诗歌,评析诗人炼字炼句技巧和作用,有助于深入体会诗歌丰富的内蕴。
1.评析“题眼”所谓“题眼”,就是指诗歌标题中提挈全篇、精练传神的字词。
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题中“闻笛”二字便是“题眼”,所以全诗四句中的前三句全用来写笛声,把读者引到一个美妙的音乐境界中来,直到最后一句才透露了诗人的本意。
2.评析“诗(词)眼”优秀的作品中,诗有“诗眼”,词有“词眼”。
这里的“诗眼”“词眼”,有时是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有时是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
如李清照《醉花阴》写主人公多愁善感、怜花自怜的性格情态,结尾写道:“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一个“瘦”字便是全篇的词眼。
它形象地概括了全篇的词意,画龙点睛,使人物形象与环境显得十分协调。
四、把握解题思路1.找好切入点对于那些运用了很明显的表现手法的字或句子,可从表达技巧上找切入点;对于写景的描写性字词,可从景象特点上找切入点;对于那些暗示或表明作者写作情感基调的字词,可从表情达意上找切入点。
2.组织答题落脚点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有深刻或特殊含义)。
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③指出该字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并简析其效果(必要时补充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1.(2010年龙岩质检)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碧湘门①□陶弼城中烟树绿波漫,几万楼台树影间。
天阔鸟行②疑没草,地卑江势欲沉山。
【注】①碧湘门:即长沙(今属湖南)城门。
②行(hánɡ):行列。
(1)这首诗最后一句哪一个字锤炼得最好?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有人评价这首诗“句句写远,却又始终未着‘远’字”。
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第一句和第三句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本题属于炼字类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