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复习知识点精选版
马说知识点整理
![马说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354d8f4b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c5.png)
马说知识点整理《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
以下是对《马说》的知识点整理。
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韩愈(768 年—824 年 12 月 25 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2、文体知识“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
二、重点字词1、字音祗(zhǐ)骈(pián)槽枥(cáo lì)食(sì)马者外见(xiàn)2、词义(1)祗:只是。
(2)辱:受屈辱。
(3)骈死:并列而死。
骈,两马并驾。
(4)槽枥:马槽。
(5)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著称,指人们并不知道。
(6)一食:吃一顿。
(7)或:有时。
(8)食(sì):通“饲”,喂。
(9)外见: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
(10)且:犹,尚且。
(11)策之:用马鞭赶它。
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12)不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道,正确的方法。
(13)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
材,通“才”,才能。
(14)鸣之:马鸣叫。
(15)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三、重点句子翻译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译文: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3、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译文: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2019年部编本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马说》知识点整理
![2019年部编本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马说》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f7689e0ef5335a8102d220aa.png)
《马说》复习资料一、重点词语解释(一)1、衹:只是。
2、辱,受屈辱或辱没。
3、骈死,并列而死。
骈(piÁn):两马并驾。
4、槽枥:喂牲口用的槽,指马厩。
5、以:凭借。
6、称:著称。
(二)1、一食,吃一顿。
2、或,有时。
3、食(sì):通“饲”,喂养。
4、是:这,这样(代词)。
5、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质。
6、其:它(代词,指千里马)。
7、见,通“现”,表现;显现。
8、且:犹,尚且。
9、欲:想要。
10、与:和。
11、常马:平常的马,普通的马。
12、等:等同,一样。
13、安:怎么,怎能。
(三)1、策之:鞭打马。
策:用鞭子打。
2、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道:正确的方法。
3、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
材:通“才”,才能。
4、鸣之:听见它叫。
5、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通:通晓。
6、执策:拿着鞭子。
执:拿着,握着。
7、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8、其真不知马邪?其:难道(表反问);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9、其真不知马也:其:其实(表陈述)。
二、特殊字词(一)、通假字①食马者(食,通“饲”,喂。
)②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④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二)一词多义。
1、而:三种用法,①表转折,译为“却”、“但是”、“可是”,如“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②表顺接,译为“来”或不译,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执策而临之”;③表并列,译为“和”或不译,如“溪深而鱼肥”“泉香而酒洌”。
2、虽:①表示条件关系,译为“即使”,如“故虽有名马”;②表转折关系,与“但是”连用,如“虽有千里之能”。
3、之:①助词“的”,如“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②代词“他(它)、他们”,如“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③定语后置的标志,如“马之千里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马说知识点总结
![马说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ebad36e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fa.png)
马说知识点总结“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这一句经典的开篇,引出了韩愈的《马说》。
《马说》是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作者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来比喻贤才难遇明主。
接下来,咱们就来详细总结一下这篇文章的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以载道,反对骈文,提倡散文。
其作品气势雄伟,说理透彻,逻辑性强。
2、文体知识“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发表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它与现代的杂文颇为相似。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通“只”,只,仅。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
(3)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2、一词多义(1)之虽有千里之能(结构助词,的)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指千里马)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无实义)(2)食食不饱,力不足(吃)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3)能虽有千里之能(能力,才能)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3、词类活用(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辱”,形容词作动词,受屈辱。
(2)一食或尽粟一石:“尽”,形容词作动词,吃尽。
(3)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作动词,用鞭子打。
4、古今异义(1)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是”,古义:这样;今义:判断动词。
(2)安求其能千里也:“安”,古义:怎么;今义:安全,平安。
三、重点句子翻译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3、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
4、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马说》知识点梳理
![《马说》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41da6dcfed630b1c58eeb511.png)
四、马说韩愈一、词语解释。
而.伯乐不常有(可是)故虽..有名马(所以)(虽然)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同“只”,只,仅)(受屈辱)(马夫)骈死于.槽枥之间(并列而死)(在)(马厩)不以.千里称也(用,拿)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的标志)一食或尽...粟一石(吃)(有时)(吃完)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饲”,喂养)(它)(日行千里,动词)是.马也(这样)虽.有千里之.能(虽然)(的)才美不外见.(同“现”,显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尚且)(想要)(普通)(等同,一样)(得到,做到)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它)策之..不以.其道.(驱使,动词)(代词,代千里马)(按照)(方法)食之..不能尽.其材.(同“饲”,喂养)(代词,代千里马)(竭尽)(同“才”,才能)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无意义)(却)(通晓)(它的)执策而临....之(握)(马鞭,名词)(表顺接,不译)(到它跟前)其.真无马邪.(表反问语气,难道)(同“耶”,吗)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语气,恐怕)二、课外翻译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
所以虽然有了名马,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把它称作千里马。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把它当作普通马来养。
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特长就不能显现出来,想要与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它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握着鞭子走到千里马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三、内容理解1、文章主题: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论述的是识别和发现人才的事,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抒发了怀才不遇、有志难申的知识分子的愤懑和不平之情,对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的统治阶级进行了嘲讽和鞭挞,巧妙地发挥了针砭时弊的作用。
马说知识点梳理
![马说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85e87f0343323968011c9254.png)
第7篇马说知识清单一、重点字词1.重点实词(1)骈死于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2)一食或尽粟一石食:吃或:有时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尚且等:等同,一样(4)安求其能千里也安:怎么(5)策之不以其道策:用鞭子打道:正确的方法(6)执策而临之执:拿、握临:面对(7)故虽有名马故:所以虽:即使(8)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祇:只是(9)不以千里称也称:著称(10)才美不外见才美:指日行千里的卓越才能(11)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通晓2.通假字(1)食马者食通饲,意思喂养(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意思显现、表现(3)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意思才能(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意思表示疑问,相当于“吗”3.古今异义(1)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古义:这样的今义:判断词(2)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怎么今义:安全,安装,安定(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古义:同样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4)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有的人今义:或者(5)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6)食之不能尽其材古义:通“饲”,喂养今义:吃4.一词多义(1)之:①虽有千里之能的②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不译③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本文中代指千里马④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⑤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的(2)能:①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②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3)策:①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②执策而临之马鞭(4)而:①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②执策而临之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5)食: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动词②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养,动词(6)虽:①故虽有名马即使②虽有千里之能虽然(7)其:①食之不能尽其材它的②其真无马邪难道(反问,加强语气)③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④策之不以其道它(8)以:①不以千里称也把、用②策之不以其道按照5.词类活用(1)形容词作动词祇辱于奴隶人之手辱,在文中意思为受屈辱(2)名词作动词策之不以其道策,在文中意思为用鞭子打(3)数量词作动词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在文中意思为日行千里(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食之不能尽其材尽,在文中意思为使……尽,竭尽二、名句积累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马说》复习要点
![《马说》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b7cb30df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42.png)
《马说》复习要点一、文学常识: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首。
二、关键句: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中心观点,正面)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着眼点,反面)3.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总写千里马遭遇)4.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排比)5. 一食或尽粟一石(夸张)6.安求其能千里也(反问)7.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排比)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9.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动作、语言)10.“其真不知马也!”(主旨句、结论)三、托物寓意四、主旨:怀才不遇五、现实意义(主观条件、客观条件)六、重点问法:●“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作用?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说明千里马和伯乐存在着依赖关系,强调伯乐对千里吗起到决定性作用,引出下文的论述。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统治者愚妄无知,缺少识才的伯乐。
人才经常被埋没。
表达了作者对世上少有伯乐的现象的无奈、遗憾、愤慨之情。
●第三段中的三个“不”字有什么作用?运用了排比修辞,增强语势,把食马者的愚妄无知写得淋漓尽致,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强烈的愤慨和辛辣的嘲讽,表达了对千里马的同情。
●《马说》托物寓意,抨击当时的“食马者”“不知马”的错误行为,但韩愈没有从正面阐明应该怎么做。
参照第三段,你认为他会主张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
马说知识点总结
![马说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e4d1b592cc58bd63186bdc5.png)
《马说》知识点一、文学常识:1、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四、特殊字:(一)通假字:①食马者(食,通“饲”,喂。
)②才美不外见(见,通“现”。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
)④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第三部分(3段):总结全文着力写“食马者”的愚妄。
(二)文章主旨:作者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引发出去,阐述了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文章处处写马,而句句都在贬“人”,它借有关千里马和伯乐的传说,把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八、理解性默写:1、本文的中心论点(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表明论证前提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全文的主旨句(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马说》知识点整理(最新)-马说知识点
![《马说》知识点整理(最新)-马说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aa7fa54583d049649a66582b.png)
《马说》知识点整理(最新)一、文学常识:1.《马说》的作者韩愈,字退之,是唐代文学家。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因其世居于昌黎,;本文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一《杂说》,《马说》是其中的第四篇。
2既可说明记叙事物,也可发表议论,但都是为了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马说”即谈马、论马。
二、给加点字注音:骈.(pián)槽枥..(cáolì)粟.(sù)食.(sì)马者其真无马邪.(yé)三、朗读停顿节奏划分: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4.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四、重点字词解释: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屈辱)2.骈死..于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
骈死:并列而死。
)3.不以千里称.也(著称,出名)4.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5.是.马也(指示代词,这样的)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等同,一样)7.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8.策.之不以其道.(驱使)(方法)9.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明白)10.执策而临.之(到(它)跟前)五、重点字词分类归纳:(一)通假字: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同“饲”,喂养喂)2.才美不外见.(“见”同“现”,显现)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二)古今异义:1.故虽.有名马(古义:即使,表假设;今义:虽然,表转折。
)2.策之不以其道.(古义:方法;今义:道路。
)3.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怎么,哪里;今义:安全,安定。
)(三)一词多义:1.食(1)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shí,吃)(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sì,通“饲”,喂)2.策(1)策.之不以其道(驱使)(2)执策.而临之(马鞭)3.之(1)鸣之.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无实义)(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助词,的)(3)策之.不以其道(代词,代千里马)4.其(1)其.真无马邪(表反问语气,难道)(2)其.真不知马也(表猜测语气,大概)5.能(1)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2)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四)词类活用: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形容词用作动词,受屈辱)2.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尽)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用作动词,日行千里)4.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六、文言句式:1.倒装句(1)马之千里者。
马说知识点归纳
![马说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8dfb5435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b2.png)
马说知识点归纳《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
以下是对《马说》的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韩愈(768 年-824 年 12 月 25 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2、作品背景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四十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
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3、文体知识“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
(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2、一词多义(1)之策之不以其道代词,指千里马。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结构助词,的。
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
(2)食食不饱,力不足吃。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
(3)能虽有千里之能才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4)策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马鞭。
3、古今异义(1)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古义:这样的。
今义:判断动词。
(2)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古义:等同,一样。
今义:等候。
4、词类活用(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辱:形容词作动词,受屈辱。
(2)一食或尽粟一石尽:形容词作动词,吃尽。
马说知识点整理
![马说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e9ffa087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a351b7c.png)
马说知识点整理《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
接下来,咱们来详细整理一下这篇文章的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1、作者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他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2、“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二、重点字词1、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祇:只,仅。
2、骈死于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
3、一食或尽粟一石食:吃。
或:有时。
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同“饲”,喂。
5、才美不外见见:同“现”,表现。
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犹,尚且。
等:等同,一样。
7、安求其能千里也安:怎么。
8、策之不以其道策:用马鞭驱赶。
道:正确的方法。
9、食之不能尽其材材:才能,才干。
10、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通晓。
三、重点句子翻译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2、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译文: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
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文: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译文: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5、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译文: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6、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译文: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马说》复习知识点
![马说》复习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6ecd3205168884868662d655.png)
《马说》知识汇总一、文学常识:本文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一篇文章,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本文选自《韩愈文选》。
二、按课文原句填空:1、揭示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领起全文作用)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刻画食马者愚妄浅薄的形象)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全文的主旨句:其真不知马也。
7、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三、注音:祇(zhǐ)骈(pián)死槽(cáo)枥(lì) 尽粟(sù)一石(dàn)四、解释词语:(一)通假字:(1)才美不外见:“ 见” 通“ 现”,显现、表现。
(2)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通“饲”饲养;“ 材” 通“ 才”,才能。
(3)其真无马邪:“ 邪” 通“ 耶” ,表示疑问,相当于“ 吗”。
(二)一词多义:1.之虽有千里之能:的。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
食之不能尽其才: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2.能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马说》知识点
![《马说》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a3570f2210661ed9ad51f38b.png)
古城学校初二语文《马说》知识梳理一、词语解释:1、通假字:○1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句意:才能和特长不能表现出来。
○2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句意:喂养它,又不能竭尽它的才能。
○3其真无马耶:“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句意:真的没有(千里)马吗?○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句意:喂马人不懂它能日行千里(根据它的食量)喂养它。
2、一词多义:①之:助词,译为的,虽有千里之能;不译,定语后置的标志,马之千里者;代词,它,代千里马,策之不以其道;不译,补充音节,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②食:吃: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不饱;通“饲”,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③策:名词,鞭子,执策而临之;动词,鞭打,策之不以其道。
④以:用,不以千里称也;按照,策之不以其道。
⑤能:能够,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力,虽有千里之能。
○6其:它的,代词,策之不以其道;表反问语气,难得,其真无马耶;其实,其真不知马也!3、词语活用:①只辱于奴隶人之手:辱,形容词作动词,辱没、受屈辱。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尽,形容词作动词,吃尽。
③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作动词,鞭打,驱使。
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
4、重要字词解释:⑴故虽有名马:即使⑵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屈辱,埋没。
⑶骈死于槽枥之间:并列而死⑷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⑸食马者:通“饲”喂养⑹才美不外见通“现”,显现⑺且(况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一样;等同⑻策之不以(按照)其道: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意为鞭策、驾驭⑼食之不能尽其材,通“才”才能⑽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懂得⑾执策而临之:面对⑿其(难道)真无马邪:通“耶”,表示疑问语气⒀其真不知马也,恐怕二、按原文填空。
1、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2、表明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必然性的句子: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描绘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马说》知识点归纳
![《马说》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039d5628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04.png)
《马说》知识点归纳《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
以下是对这篇文章的知识点归纳。
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2、作品背景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四十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
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3、文体知识“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
(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2、一词多义(1)之①策之不以其道代词,指千里马。
②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结构助词,的。
③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
(2)食①食不饱,力不足吃。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
(3)能①虽有千里之能能力。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4)策①策之不以其道用马鞭驱赶。
②执策而临之马鞭。
3、古今异义(1)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古义:这样。
今义:判断动词。
(2)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怎么。
今义:安全,平安。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古义:等同,一样。
今义:等候。
(4)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
4、词类活用(1)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用作动词,用马鞭驱赶。
(完整版)《马说》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马说》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e3e1a9a81eb91a37f0115c62.png)
马说一、全文理解:1、本文作者是韩愈,唐朝代人。
2、本文主旨: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抨击了封建统治着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
3、本文体裁:说。
特征:奇巧而善辩(议论文4、“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人“食马者”比喻愚昧无知的封建统治者5、用原文回答:(1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总领全文,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4 千里马的悲惨命运是:骈死于槽枥之间。
(5 千里马被埋没和摧残的原因有哪些:A 伯乐不常有。
B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 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6、“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虽是议论文体,却讲究文采。
二、字词(一通假字1、食马者食s通饲,喂2、外见见通现,表现3、尽其材材通才,才能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相当于吗(二一词多义策(1 执策而临之马鞭(2 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3策勋十二转记食(1 食不饱吃(2食之不能通“饲”喂(3身上衣裳口中食食物或(1 或以为死有的人(2 或尽粟一石有时(三、其他1 、祗: 只是2、骈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3、且:犹、尚且4、等:同样5、以其道道正确的方法得道多助道仁政6、通其意意意思意暇甚意神情意有所及意思想醉翁之意意情趣7、临:面对临于泉上临面对8、一食:吃一顿三、名句翻译:1、骈死于槽枥之间。
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的粮食。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鞭打它不按照驱使的正确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听它思。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真的不识得千里马啊!6、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马说》知识点总结
![《马说》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4cbc0daf705cc175527093a.png)
《马说》知识点总结《马说》知识点总结一、学常识:韩愈,字退之,唐代学家,散尤其著名,有“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集》。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二、重点词语解释1、马之千里者之:助词,无义2、世有伯乐伯乐:指识别人才的人3、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指人才4、祗辱于奴隶之手祗:只是辱:辱没、骈死于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6、不以千里称也以:凭,凭借称:著称7、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吃一顿8、才美不外见才:才能,美好的素质9、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常:普通的等:等同,一样10、一食或尽粟一石或:有时11、策之不以其道道:方法,正确的方法12、食之不能尽其材尽:竭尽1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鸣:马鸣叫通:通晓14、执策而临之临:面对1、其真不知马也知:识别,了解四、特殊字(一)通假字①食马者(食,通“饲”,喂。
)②才美不外见(见,通“现”。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
)④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二)词类活用1.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马鞭子。
这里用作动词,用鞭子打的意思。
)2.食之不能尽其材(尽,动词使动用法,使……尽。
)五、重点语句翻译1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一顿有时要吃掉一石粮食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千里马嘶鸣,马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它能日行千里而喂养它。
或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喂养它。
六、主旨作者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引发出去,阐述了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处处写马,而句句都在贬“人”,它借有关千里马和伯乐的传说,把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七、写作方法本属于“说”这种体裁,与现在的杂相似。
本总体上可归纳为以下两个特点:1.托物寓意:以托物寓意的写法,借助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摧残和埋没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马说》知识点归纳.
![《马说》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3a1696781ed9ad51f01df23a.png)
马说一、全文理解:1、本文作者是韩愈,唐朝代人。
2、本文主旨: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抨击了封建统治着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
3、本文体裁:说。
特征:奇巧而善辩(议论文4、“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人“食马者”比喻愚昧无知的封建统治者5、用原文回答:(1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总领全文,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4千里马的悲惨命运是:骈死于槽枥之间。
(5千里马被埋没和摧残的原因有哪些:A 伯乐不常有。
B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虽是议论文体,却讲究文采。
二、字词(一通假字1、食马者食sì通饲,喂2、外见见通现,表现3、尽其材材通才,才能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相当于吗(二一词多义策(1执策而临之马鞭(2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3策勋十二转记食(1食不饱吃(2食之不能通“饲”喂(3身上衣裳口中食食物或(1或以为死有的人(2或尽粟一石有时(三、其他1、祗:只是2、骈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3、且:犹、尚且4、等:同样5、以其道道正确的方法得道多助道仁政6、通其意意意思意暇甚意神情意有所及意思想醉翁之意意情趣7、临:面对临于泉上临面对8、一食:吃一顿三、名句翻译:1、骈死于槽枥之间。
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的粮食。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鞭打它不按照驱使的正确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真的不识得千里马啊!6、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马说》(议论文)(韩愈)知识点
![《马说》(议论文)(韩愈)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c0ea9ede551810a6f424861c.png)
《马说》(议论文)(韩愈)知识点(编写者:江苏省盱眙县第三中学朱在彬)【第一节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第一节重点字解释】:常:经常。
而:可是,但是,表转折关系。
故:所以,因此。
虽:即使。
名:名贵的、著名的、出名的。
只:只是、只能。
辱:受屈辱、埋没。
奴隶人:马夫,指喂马的人。
之:的。
骈:两马并驾。
骈死:并列而死。
于:在。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
以:用、把;因为。
称:著称、称呼;出名。
【第一节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所以即使有了名马,也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把它称为千里马。
【第一节赏析】(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开篇点明中心论点,阐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所起的决定作用,突出识马的重要性,概括全文的主旨,表达了作者对世上少有伯乐现象的愤慨之情。
(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埋没人才、不能重用人才的社会现象的愤懑不平之情,对被压抑、被埋没人才的深切同情,以及自己杯才不遇、壮志难酬、有志难申的复杂心情。
(3)“辱”“死”,揭示了千里马的悲惨命运,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千里马不幸命运的无限痛惜之情,对封建社会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现象的强烈的愤懑和不平之情。
(4)“不以千里称也”中“也”字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
【第二节原文】: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第二节赏析】(1)“安求其能千里也?”反问,进一步表达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愤懑不平之情。
马说复习要点
![马说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0995839e1eb91a37f0115ccf.png)
马说复习重点《马说》复习重点一、文学知识1.韩愈,字退之,唐朝河阳人,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名。
他的著作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2.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里的《杂说》,是此中的第四篇。
3.本文的体裁是“说”,它能够记事,也能够谈论,最后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二、词语解说1、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善于相(xiàng)马。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不过屈辱在马夫的手里。
辱:受屈辱。
3、骈死:并列而死。
骈:两马并驾。
槽:喂牲畜的食器,:棚。
槽:厩4、不以千里称也:不因是千里而著称。
以,依赖。
称,著称。
5、之千里者:(中间)能行千里的。
之,助,无。
6、一食(shí):吃一。
或:有。
尽粟一石:吃尽一石(dàn)食料。
尽,全,里作用,是“吃尽”的意思。
粟:古代喂的口粮石,十斗石。
7、食者:同“”,饲养。
下文“而食”“食之”的“食”,都念sì。
而食也,是“而食之”的省略,“食”是,解“使⋯⋯饲养”8、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指千里,代。
能千里:能走千里。
9、是马也:这样,指示代词。
10、虽有千里之能:即便。
能:才能。
11、才美不外见:才能和优点不可以表此刻外。
见,同“现”,显露。
12、且:犹,尚且。
欲:想要,要。
等:相当。
不行得:不行能。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赞同。
13、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14、策之不以其道:本义指鞭子,这里名词作动词用,用鞭子打。
之,指千里马,代词。
以其道:依据(驱遣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15、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
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
16、鸣:马叫。
之:不译(转接)。
通其意:跟它的情意相通。
17、执策:拿着马鞭。
策,赶马的鞭子,名词。
临:面对。
临之:面对千里马。
18、呜呼:表示哀叹,唉。
19、其真无马邪:莫非,表反问语气。
邪,通“耶”,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20、其:可译为“唯恐”,表推断语气。
三、原文填空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
《马说》文言知识
![《马说》文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c82b1020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1a.png)
《马说》文言知识一、通假字1、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表现。
2、食之不能尽其材:“食”通“饲”饲养;“材”通“才”,才能。
3、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同“祇”,只、仅仅。
二、古今异义1、(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古义:这样的。
今义:判断词。
2、(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怎么。
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古义:同样。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4、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义:有时,有的人,也许。
今义:或者。
5、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
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
6、(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sì):通“饲”喂养。
食(shí):吃。
7、(策)之不以其道。
古义:马鞭,鞭策。
今义:策划,策略。
三、一词多义1、之虽有千里之能:的。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的,结构助词。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它,代词。
食之不能尽其才: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2、能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3、策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活用动词,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马鞭。
(策勋十二转:动词,记载——自《木兰诗》)。
4、而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表修饰。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连词,表承接。
5、食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养,动词。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动词。
6、其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代“千里马”。
食之不能尽其材:代词,代千里马的。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代词,它的。
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加强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代鞭策千里马的方法。
马说知识点汇总
![马说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4cb120d2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fc.png)
马说知识点汇总一、作者简介《马说》的作者是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二、作品背景《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 年—800 年)之间。
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
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四十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
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
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
三、原文及译文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常有。
因此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
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
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四、重点字词解释1、伯乐:春秋时秦国人,擅长相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说复习知识点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马说》知识汇总一、文学常识: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人。
唐代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
公”和“百代文宗”之名,着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等
二、按课文原句填空:
1、揭示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领起全文作用)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
称也。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食不饱,力不足,
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刻画食马者愚妄浅薄的形象)是:策之
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全文的主旨句:其真不知马也。
7、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由
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
三、注音:
只(zhǐ)骈(pián)死槽(cáo)枥(lì) 尽粟(sù)一石(dàn)
四、解释词语:
(一)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 见” 通“ 现”,显现、表现。
(2)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通“饲”饲养;“ 材” 通“ 才”,才能。
(3)其真无马邪:“ 邪” 通“ 耶” ,表示疑问,相当于“ 吗”。
(二)一词多义:
1.之
虽有千里之能:的。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
食之不能尽其才: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2.能
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3.策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活用动词,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马鞭。
4.而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表修饰。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连词,表承接。
5.食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动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 喂养,动词。
6.虽
故虽有名马: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7.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代“千里马”。
食之不能尽其材:代词,代千里马的。
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加强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代驱赶千里马的。
8.以
不以千里称也:把,用。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9 尽: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尽。
食之不能尽其材:竭尽。
(三)重点实词:
1、只:只是。
2、辱:受辱没
3、骈死:并列而死。
骈:两马并驾。
4、称:着称。
5、一食:吃一顿。
6、或:有时。
尽:吃尽。
7、才美:才能和优点。
8、且:犹,尚且。
9、等:等同,一样。
10、道:正确的方法。
11、鸣:嘶鸣。
12、通:通晓。
13、执:拿着。
14、临:面对。
15、知:识别,了解
五、翻译句子:
1、世有,然后有。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了千里马。
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3、故虽有名马,只辱于人之手,骈(pián)死于(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所以即使有了名贵的马,也只是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着称。
4、马之千里者,一(shí)或尽一石。
——能日行千里的马,有时一顿能吃下一石粮食。
5、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本领)去喂养(它)。
6、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优点不能表现在外面。
7、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想要跟普通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8、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马,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9、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拿着鞭子,面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10、呜呼!其真无马邪(yé)
其真不知马也!——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他们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啊!
六、问题探究:
1、文章主旨(或作者情感):本文托物寓意,作者借千里马被埋没的悲惨遭遇,寄托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以及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控诉。
2、本文采用的写法是托物寓意。
文中的“伯乐”是比喻能识别人才的人;“千里马”是比喻人才;“食马者”是比喻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3、各用一句话概括各段段意。
参考答案:第一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段:总结全文,着力写“食马者”的愚妄。
4、找出文中描写“食马者”平庸、愚妄浅薄的语句,并说明其所用的修辞方法有作用?
参考答案: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排比,使文章具有辛辣的嘲讽,把“食马者”的平庸无能写得淋漓尽致,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5、在当今社会,你认为“千里马”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
参考答案:首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坚强的意志。
其次应该具有丰富的知识,这样你于能在竞争中游刃有余。
再次,还应该具有毛遂自荐的,自信是成功的一半。
6、对于人才,有人主张“待遇留人”假如你是一个部门的领导者,你将采取什么办法把人才留住并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尊重人才,给他们施展的空间,让他们爱这里并愿意留在这里工作和发展。
7、古往今来,曾有多少卓有才华的仁人志士被封建统治者埋没甚至迫害过,这些人也由衷地发出了无言的感慨。
试举两例。
参考答案:
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七、朗读停顿: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着/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