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粒与端粒酶——衰老与疾病的预测因子

合集下载

端粒和端粒酶的发现及其生物学意义

端粒和端粒酶的发现及其生物学意义

端粒和端粒酶的发现及其生物学意义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老龄化社会已成为全球面临的一个共同挑战。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更深入地了解细胞老化的机制,以寻找延缓衰老、增强健康寿命的方法。

在这方面,端粒和端粒酶的发现对于我们理解细胞老化和癌症等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端粒是存在于染色体末端的一段DNA序列,它们的主要功能是保护染色体免受损伤和降解。

每次细胞分裂时,由于DNA聚合酶的特性,染色体的末端会出现缺失,这就是所谓的“端粒缩短”。

当端粒缩短到一定程度时,细胞就会停止分裂,进入“细胞衰老”状态,最终死亡。

因此,端粒缩短是细胞衰老的一个重要机制。

然而,端粒缩短并非是不可逆的。

在某些细胞中,存在一种叫做“端粒酶”的酶,它能够在细胞分裂时重新构建端粒,从而延缓细胞的衰老。

这种酶最初是在真核生物中被发现的,它由一个RNA分子和一些蛋白质组成。

这个RNA分子是非编码RNA,也就是不编码蛋白质的RNA,它可以作为模板来合成端粒DNA序列。

由于端粒酶的存在,一些细胞可以不断地分裂,甚至可以无限期地生长和繁殖,这些细胞被称为“不死细胞”。

端粒酶的发现对于我们理解细胞衰老和癌症等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正常情况下,细胞衰老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它可以帮助我们预防癌症等疾病的发生。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细胞衰老会被逆转,这就会导致癌症的发生。

癌细胞可以利用端粒酶来不断地分裂和扩散,从而形成肿瘤。

因此,端粒酶已成为癌症治疗的一个重要靶点。

此外,端粒酶还与一些其他疾病的发生有关。

例如,在某些疾病中,端粒酶的活性会降低,导致端粒缩短,从而加速细胞衰老和疾病的发生。

因此,端粒酶已成为一些疾病的治疗靶点,研究人员正在探索如何通过调节端粒酶的活性来治疗这些疾病。

总之,端粒和端粒酶的发现为我们理解细胞老化和癌症等疾病的发生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通过研究端粒和端粒酶的机制,我们可以寻找延缓衰老、增强健康寿命的方法,也可以为癌症等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端粒_端粒酶与衰老及年龄的关系

端粒_端粒酶与衰老及年龄的关系

解剖科学进展 Pr ogress of Anat om ical Sciences 2005,11(3):261~264端粒、端粒酶与衰老及年龄的关系李长勇,任 甫(锦州医学院人类学研究所,辽宁锦州121001)【摘要】 衰老是一种多因素的复合调控过程,表现为染色体端粒长度的改变、DNA 损伤、DNA 的甲基化和细胞的氧化损害等,并已形成了许多学说,而端粒学说成为衰老研究的热点。

本文综述了与衰老紧密相关的因素———端粒、端粒酶的结构及其与衰老和年龄关系的研究进展,阐明对端粒—端粒酶的作用将会在抗衰老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及实际意义。

此外,利用端粒长度变化与年龄的相关性评估人的年龄将在法医学界显示其巨大的应用前景。

【中图分类号】R3391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947(2005)03-0261-04Telo m eres and Telo m era se:I m pli ca ti on s for Ag i n g and AgeL I Chang 2y ong,REN Fu(I nstitute of Anthr opol ogy,J inzhou Medical College,L iaoning J inzhou 121001China )【Abstract 】 Aging is a comp lex regulat ory p r ocess,involving tel omere alterati ons,DNA da mage,DNA methy 2lati on and cellular oxidati on .Many theories have been p r oposed t o exp lain the aging p r ocess .However,tel omeres are supposed t o p lay a i m portant r ole in cellular aging,and the tel omere hypothesis of cell aging is becom ing hot s pot .Here we have revie wed the structures and functi ons of tel omere 2tel omerase and the ass ociati on bet w een tel omere 2te 2l omerase and aging/age,which will manifest i m potant theorical and p 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antiaging .I n additi on,esti m ating age of hu mans based on tel omere shortening will dis p lay enor mous app licati onal p r os pect in forensic medi 2cine . 细胞衰老的机制是细胞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端粒、端粒酶与细胞衰老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细胞衰老研究中的热点。

端粒与端粒酶的研究解读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端粒与端粒酶的研究解读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端粒与端粒酶的研究解读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一、本文概述自人类踏入科学研究的领域以来,生命的奥秘一直是科学家们孜孜不倦探索的主题。

作为生命科学的两大支柱之一,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深远而持久。

每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都会引发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因为它不仅代表了该领域最前沿的科学成果,更预示了未来医学可能的突破方向。

本文将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为背景,深入探讨端粒与端粒酶的研究,解读这一重大科学奖项背后的科学意义和影响。

端粒和端粒酶是生物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在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端粒是真核生物染色体末端的特殊结构,具有保护染色体末端、防止染色体融合和降解的重要作用。

而端粒酶则是一种特殊的逆转录酶,能够合成端粒DNA,从而维持端粒的长度和稳定性。

近年来,随着对端粒和端粒酶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发现它们在细胞衰老、癌症发生和发展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对端粒与端粒酶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从端粒与端粒酶的基本概念入手,详细介绍它们在生物学中的重要作用,回顾相关的科学发展历程,并重点解读近年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涉及端粒与端粒酶的重要研究成果。

通过对这些成果的深入分析和解读,我们希望能够更好地理解端粒与端粒酶在生命科学中的地位和价值,同时也为未来的医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端粒与端粒酶的基本概念端粒,也被称为端区或端粒DNA,是真核细胞线性染色体末端的特殊结构。

它们像一顶帽子,保护着染色体的末端,防止其受到损伤或与其他染色体发生融合。

端粒的存在对于维持染色体的完整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

端粒主要由重复的非编码DNA序列组成,这些序列在染色体末端形成特定的结构,从而起到保护作用。

端粒酶则是一种特殊的逆转录酶,能够合成端粒DNA。

其主要功能是在端粒DNA受到损伤或缩短时,通过添加重复的DNA序列来修复端粒,从而保持染色体的稳定性和长度。

端粒与端粒酶研究于抗衰老的应用

端粒与端粒酶研究于抗衰老的应用

端粒与端粒酶研究于抗衰老的应用陈元懿技术原理端粒:端粒是存在于真核细胞线状染色体末端的一小段DNA-蛋白质复合体,它与端粒结合蛋白一起构成了特殊的结构,能够维持染色体的完整和控制细胞分裂周期。

端粒DNA是由简单的DNA高度重复序列组成的,染色体末端沿着5'到3' 方向的链富含 GT。

在人中,端粒序列为TTAGGG/CCCTAA,并有许多蛋白与端粒DNA 结合。

端粒酶:端粒酶以自身的RNA作为端粒DNA复制的模板,合成出富含脱氧单磷酸鸟苷的DNA序列后添加到染色体的末端并与端粒蛋白质结合,从而稳定了染色体的结构。

但是,在正常人体细胞中,端粒酶的活性受到相当严密的调控,只有在造血细胞、干细胞和生殖细胞,这些必须不断分裂复制的细胞之中,才可以侦测到具有活性的端粒酶。

在保持端粒稳定、基因组完整、细胞长期的活性和潜在的继续增殖能力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由于核DNA是线形DNA,复制时由于模板DNA起始端被RNA引物先占据,新生链随之延伸;引物RNA脱落后,其空缺处的模板DNA无法再度复制成双链。

因此,每复制一次,末端DNA就缩短若干个端粒重复序列。

当端粒不能再缩短时,细胞就无法继续分裂了。

越是年轻的细胞,端粒长度越长;越是年老的细胞,端粒长度越短。

一旦端粒消耗殆尽,细胞将会立即启动凋亡机制。

端粒与细胞老化的关系,阐述了一种新的人体衰老机制。

端粒酶以自身的RNA作为端粒DNA复制的模板,合成出富含脱氧单磷酸鸟苷的DNA序列后添加到染色体的末端并与端粒蛋白质结合,从而稳定了染色体的结构。

DNA复制期间的滞留链尽管如此,正常人体细胞几乎不表达端粒酶,而在干细胞及肿瘤细胞中该酶的表达量较大。

通过对细胞进行基因工程改造,改变细胞中端粒酶的活性,可以影响细胞衰老的进程。

技术应用(实验阶段)1)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细胞生物学及神经系统科学教授杰里·谢伊和伍德林·赖特做了这样一项试验:在采集的包皮细胞(包皮环切术的附带产物)中导入某种基因,使细胞中产生端粒酶。

端粒和端粒酶的研究及应用及如何实现反老还童

端粒和端粒酶的研究及应用及如何实现反老还童

端粒和端粒酶的研究及应用及如何实现反老还童端粒和端粒酶的研究及应用及如何实现反老还童生命科学焦点如何实现反老还童摘要:古往今来,“长生不老”成为人们一直追求的梦想,曾经有多少人用各种方法来延缓衰老,但终未取得显著效果。

近年来研究证实,端粒缩短导致衰老。

本文就端粒、端粒酶与衰老的关系做一综述。

关键词:端粒、端粒酶、衰老最早观察染色体末端的科学家始于19世纪末期,Rabl[1]在1885年注意到染色体上所有的末端都处于细胞核的一侧。

20世纪30年代,两个著名的遗传学家McClintock B [2]和Muller HJ [3]发现了染色体的末端可维持染色体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Muller将它定义为“telomere”,这是由希腊词根“末端”(telos)及“部分”(meros)组成的。

30多年前,Hayflick[4]首次提出将体外培养的正常人成纤维细胞的“有限复制力”作为细胞衰老的表征。

在此过程中,细胞群中的大部分细胞经历了一定次数的分裂后便停止了,但它们并没有死亡,仍保持着代谢活性,只是在基因表达方式上有一定的改变。

于是Hayflick猜测细胞内有一个限制细胞分裂次数的“钟”,后来通过细胞核移植实验发现,这种“钟”在细胞核的染色体末端——端粒。

但端粒究竟是怎样的复杂结构呢?Blackburn和Gall[5] 于1978年首次阐明了四膜虫rDNA分子的末端结构,他们发现这种rDNA每条链的末端均含有大量的重复片段,并且这些大量重复的片段多是由富含G、C的脱氧核苷酸形成的简单序列串联而成。

在1985年,CW·Greider和EH·Blackburn发现将一段单链的末端寡聚核苷酸加至四膜虫的提取物中后,端粒的长度延长了,这就说明了确实有这样的一种酶存在[6],并将它命名为“端粒酶”(telomerase)。

之后,耶鲁大学Morin于1989年在人宫颈癌细胞中也发现了人端粒酶[7] 。

端粒和端粒酶与衰老-中国热带医学

端粒和端粒酶与衰老-中国热带医学

中国热带医学2010年第10卷第6期CHINA TROPICAL M EDICINE Vol.10No.6June 2010[研究进展]现对端粒和端粒酶,其功能及其与衰老的关系作一概述。

1端粒及端粒酶1.1端粒端粒是真核生物线性染色体末端重要的DNA-蛋白质复合结构,在植物、微生物、动物的染色体中广泛存在,其端粒DNA 很相似,由简单的富含G 的串联重复序列组成。

不同物种的染色体端粒长度不同[1]。

人类端粒全长约5~10Kb ,小鼠50Kb 。

端粒的重复序列具有极性,一条链富含G ,称G 链,互补链富含C ,称C 链,G 链3’末端为单链悬突,单链端粒高度保守,末端形成特殊的环状结构(D-loop 、T-loop )以稳定端粒。

由于端粒序列富含鸟嘌呤,端粒可以在链内和链间形成非Watson-Crick 的G-G 碱基配对,并形成鸟嘌呤四联体,中间配位结合一个一价金属离子的二级结构,该结构有很大的动力学稳定性。

端粒的相关序列:在端粒重复序列的两侧,还经常有中等重复序列组成的端粒相关序列[2,3]。

人、酵母、果蝇中相关序列长度从几Kb 到几百个Kb 不等,是染色体内部端粒或端粒相关的重复序列。

相关序列对端粒的稳定性:如防止降解、染色体断裂后的修饰以及在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联会起辅助作用。

端粒部分的DNA 受到蛋白质因子的保护。

端粒区DNA 并不与组蛋白结合形成核小体,有特殊的蛋白分子与之形成DNA-蛋白质复合体,免受核酸酶消化与剪切。

虽然端粒DNA 自身能形成巧妙的保护结构,但这种结构必须靠端粒DNA 与端粒结合蛋白结合成特殊的复合结构,才能保证染色体稳定性。

1.2端粒酶由于常规DNA 聚合酶不能完全复制端粒线性DNA 分子末端,端粒会随DNA 复制、细胞增殖而逐渐缩短,每次约50~200bp 。

端粒酶至少由3个亚单位组成,即RNA 亚单位HTR (Human telomerase RNA )、端粒酶催化亚单位TERT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 )和端粒酶蛋白亚单位TEP1(Telomerase associated protein 1)[4]。

染色体的保护者——端粒与端粒酶

染色体的保护者——端粒与端粒酶

研究论文H A I X I A K E X U E年第3期(总第3期)3海峡科学染色体的保护者—端粒与端粒酶福建教育学院理科研修部郑俊敏[摘要]端粒是位于染色体末端、能保护染色体不被降解的特殊结构。

端粒酶则是能合成端粒D N A 的酶,使得端粒的长度和结构得以稳定。

端粒和端粒酶的发现推动了科学家对人类衰老和肿瘤发生机制的研究,有助于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文章对端粒和端粒酶的发现过程、其主要结构和功能、以及与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作了简要介绍。

[关键词]端粒端粒酶结构功能2009年10月5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3位美国科学家:伊丽莎白布莱克本(Elizabeth H.Blackburn ),卡萝尔格雷德(Carol W.Greider )和杰克绍斯塔克(Jack W.Sz ostak )。

诺贝尔奖主页上介绍他们获奖的原因是揭示了“染色体是如何被端粒和端粒酶保护的”。

端粒是一种在染色体末端部分的一个帽子样的特殊结构(图1),其主要作用是使染色体不被降解。

端粒酶则是帮助端粒合成的分子,它维持着端粒的长度和结构的稳定,从而保护染色体。

绝大多数成体细胞缺乏端粒酶,导致端粒保护染色体的功能逐渐丧失,这被认为是决定细胞寿命的一个重要因素〔1〕。

而在一些细胞中,如胚胎干细胞和癌细胞,端粒酶的活性高度表达,使得这些细胞不断分裂却不会遭受染色体损伤,延迟了衰老〔2〕。

同时,一些遗传病也是由于端粒酶活性的缺失而导致的。

正是由于这三位科学家开创性的工作,向人们揭开了端粒和端粒的神秘面纱,并了解了它们与人体衰老和许多疾病的关系。

而整个端粒和端粒酶的研究进程就像相继解开一个个智力谜团一样有趣,充满了思想的光辉。

重现这个思路对广大教师和学生都是有启发意义的。

本文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科学问题推演的教学案例。

图1端粒及其基本结构1端粒和端粒酶的发现染色体末端对于染色体稳定性的重要作用,最早是在上世纪30年代,Barbara M clintock (因为发现玉米的转座子获得诺奖)和Hermann M uller (因为发明用X 射线突变基因而获得诺奖)在对玉米和果蝇的研究中提出来的〔3,4〕。

端粒和端粒酶与衰老_癌症的潜在关系_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简介

端粒和端粒酶与衰老_癌症的潜在关系_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简介

端粒和端粒酶与衰老、癌症的潜在关系———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简介孔令平① 汪华侨②①副教授,广州医学院从化学院,广州510182;②教授,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人体解剖学与脑研究室,广州510080关键词 端粒 端粒酶 细胞 衰老 癌症 美国科学家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卡萝尔・格雷德和杰克・绍斯塔克三人同时获得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由于他们发现“染色体是如何被端粒和端粒酶保护的”,这一研究成果揭开了人类衰老和肿瘤发生等生理病理现象的奥秘。

本文将就端粒和端粒酶的发现、结构和功能及其与人类衰老、癌症的潜在关系等方面做一简要介绍。

人的生老病死,这或许是生命最为简洁的概括,但其中却蕴藏了无穷无尽的奥秘。

2009年10月5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将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伊丽莎白・布莱克本(Elizabet h H.Blackburn)、卡萝尔・格雷德(Carol W.Greider)和杰克・绍斯塔克(J ack W.Szostak),以表彰他们发现“染色体是如何被端粒和端粒酶保护的”。

这3位科学家的发现“解决了一个生物学重要课题,即染色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是怎样实现完全复制,同时还能受到保护且不发生降解”。

由此可能揭开了人类衰老和罹患肿瘤等严重疾病的奥秘。

染色体是生物细胞核中的一种易被碱性染料染色的线状物质。

大家都知道,正常人的体细胞有23对染色体,这对人类生命具有重要意义,其中的X和Y染色体是决定男女性别的性染色体。

在染色体的末端,有一个像帽子一样的特殊结构,这就是端粒。

作为染色体末端的“保护帽”,端粒具有维持染色体的相对稳固、防止DNA互相融合及重组的功能,犹如卫兵那样守护染色体不受损害。

而端粒酶的作用则是帮助合成端粒,使得端粒的长度等结构得以稳定。

“染色体携有遗传信息。

端粒是细胞内染色体末端的‘保护帽’,它能够保护染色体,而端粒酶在端粒受损时能够恢复其长度。

端粒和端粒酶的生物学意义

端粒和端粒酶的生物学意义

端粒和端粒酶的生物学意义在生命的微观世界里,端粒和端粒酶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们虽然微小,却对细胞的命运和生物体的生存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端粒。

端粒就像是染色体末端的“小帽子”,由一段重复的 DNA 序列和相关蛋白质组成。

想象一下,染色体就如同一条长长的绳子,而端粒就是绑在绳子两端的保护套,防止绳子散开和磨损。

端粒的主要生物学意义之一在于维持染色体的稳定性。

细胞在不断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需要进行复制。

但每次复制,染色体末端都会有一小段无法完全复制,这就导致染色体逐渐缩短。

如果没有端粒的存在,染色体就会在一次次分裂中逐渐丢失重要的遗传信息,最终导致细胞功能异常甚至死亡。

端粒的存在就像是给染色体设定了一个“缓冲区”,允许一定程度的末端缩短,而不会立即影响到关键的基因区域。

端粒还与细胞的衰老密切相关。

随着细胞分裂次数的增加,端粒逐渐缩短到一定程度时,细胞就会进入衰老状态,不再继续分裂。

这是一种自然的保护机制,防止细胞无限增殖而引发癌变等问题。

但在某些情况下,比如过度的氧化应激、长期的炎症反应等,端粒会加速缩短,导致细胞过早衰老,从而影响组织和器官的功能,与多种衰老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接下来,我们再谈谈端粒酶。

端粒酶是一种特殊的酶,它能够延长端粒的长度。

在大多数正常体细胞中,端粒酶的活性很低甚至没有。

但在某些特定的细胞类型中,如生殖细胞、干细胞和一些癌细胞中,端粒酶的活性较高。

在生殖细胞中,端粒酶的存在保证了遗传信息在世代传递中的完整性。

因为生殖细胞需要不断分裂和传递遗传物质给下一代,如果端粒持续缩短,就会导致遗传信息的丢失或突变,影响物种的繁衍和进化。

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为多种细胞类型的能力,端粒酶的活性有助于维持干细胞的增殖潜能。

这使得干细胞能够在个体的一生中不断产生新的细胞,以补充衰老和受损的组织。

然而,端粒酶在癌细胞中的高活性却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

癌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们能够激活端粒酶,从而不断延长端粒,避免细胞衰老和凋亡。

漫谈衰老与端粒

漫谈衰老与端粒

漫谈衰老与端粒作者:卢伟成来源:《祝您健康》2011年第03期要想抓到“衰老”这个窃贼,似乎是一桩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白发丛生,皱纹爬满面庞,变为驼背老公公的呢?自古以来,均无定论。

直至今日,有关引起衰老的假说虽层出不穷,但犹如瞎子摸象,各说各的,莫衷一是。

本文抛开各种各样的假说,让衰老的侦探钻入细胞的DNA里去一探究竟。

DNA是一根很长很长的螺旋形长链。

上面分布有不同的碱基对。

这些称为嘌呤和嘧啶的碱基对组成三联体密码,也即基因,控制着机体的各种遗传症状,决定人的高与矮、头发的直与曲、眼睛的蓝与黑,等等。

衰老侦探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希望在DNA二条螺旋上找到引起“衰老”的元凶,但是按照三联体密码的思路始终没有找到衰老的相应控制基因。

也就是说“人体衰老”不是由DNA 中央的一组基因来掌控的;不是由哪一段基因来决定老鼠的寿命为4年,狗的寿命为29年,或人的寿命为120年(这里暂时不论及影响寿命长几年的“长寿”基因)。

衰老由谁来控制呢?科学家日思夜想,认为这个主宰者总与DNA有关系。

然而,一些专家所忽视的DNA,从1978年以后被老年学家格外关注,这就是染色体末端的如尾巴似的重复DNA片段,称为端粒(Telo—mere)。

染色体是由DNA长链围绕而形成的棒棒。

在棒的末端有一些如龙须一样的DNA,有长有短,人们多少年来不知它们的功能。

我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参加了一次有关衰老的学术讨论会,会上C.B.Hailey教授有个精彩的发言,他总结了端粒的主要功能以及相关有趣关系。

Hai—ley教授说:第一,端粒是一段染色体尾巴上的DNA。

它以六个核苷酸重复出现,细胞越年轻,端粒越长;细胞越老,端粒越短。

细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即缩短一段。

哺乳动物每次分裂,端粒的DNA丢失30-200bp(碱基对)。

第二,最要紧的是,端粒的缩短与衰老的发生有关,一旦细胞端粒的长度缩短到一个极限,即缩短到不能再短的时候,细胞呈现“衰老”。

端粒和端粒酶:解开人类衰老及癌症之谜

端粒和端粒酶:解开人类衰老及癌症之谜

2009年诺贝尔⽣理学或医学奖授予3位美国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发现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护染⾊体的”。

端粒和端粒酶为何物?它们如何保护染⾊体?医学专家对这⼀研究成果进⾏了通俗解释。

⿊龙江省医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哈尔滨医科⼤学附属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主任王锡⼭教授介绍,在⽣物细胞核中,有⼀种易被碱性染料染⾊的线状物质,⼈们称之为“染⾊体”。

在染⾊体的末端,有个外形像帽⼦的特殊结构,这就是端粒。

作为染⾊体末端的“保护帽”,端粒具有维持染⾊体的相对稳固、防⽌DNA互相融合及重组的功能,犹如卫兵那样守护染⾊体不受损害。

⽽端粒酶的作⽤则是帮助合成端粒,并使端粒的长度得到稳定。

“端粒不仅与染⾊体的个性特质和稳定程度密切相关,⽽且还涉及细胞的寿命、衰⽼与死亡等诸多⽅⾯。

”王锡⼭表⽰,在⽣命的初期,端粒酶异常活跃,之后细胞每分裂⼀次,端粒就变短⼀次,如果变得太短,细胞不再分裂,衰⽼就将开始。

假若端粒酶活性很⾼,端粒的长度就能得到保持,细胞的⽼化就被推迟。

同样,这⼀原理也能解释癌细胞⽆限增殖的机理,因为如果端粒长度可以长期维持,癌细胞也就将“⽣⽣不息”,⽆情地吞噬⽣命。

王锡⼭说,⼈类对端粒的兴趣可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40年代。

在此期间,两位⽣物学家分别在⽟⽶和果蝇的基因组中发现,染⾊体末端与从中间断裂的染⾊体残端不同,末端不会像残端那样频繁地发⽣重排。

继⽽他们将这种染⾊体末端的特殊结构命名为“端粒”,这两⼈因此先后获得了诺贝尔⽣理学或医学奖。

但当时没有先进的⼯具和⼿段,⼈们未能从分⼦⽔平进⼀步探讨端粒的结构和功能。

直⾄此次3位科学家的卓越表现,才使端粒研究成为⼀个科研⾦矿。

“在恶性肿瘤⽇益威胁⼈类健康的今天,围绕端粒和端粒酶这条线索穷追不舍,有望早⽇攻克癌症这⼀医学难题。

”王锡⼭说。

端粒、端粒酶与细胞衰老及肿瘤的研究进展

端粒、端粒酶与细胞衰老及肿瘤的研究进展

端粒、端粒酶与细胞衰老及肿瘤的研究进展作者:刘东成徐芃程弈星来源:《硅谷》2008年第16期[摘要]端粒是保护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帽子”,当端粒长度因细胞复制而缩短到极限时,细胞就会走向衰老甚至死亡,而端粒酶的存在能补充已缩短的端粒从而延长细胞寿命甚至使其得到永生。

端粒-端粒酶系统与人类的衰老和肿瘤的形成与发展无疑有着某些密切的联系,透彻分析其关系对抗衰老以及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端粒端粒酶细胞衰老肿瘤中图分类号:Q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8)0820008-02衰老是指生物体在结构和功能上表现出来的种种退化。

100年前人们认为,只有体质才会衰老而死亡,而种质是不会衰老的,直到1961年Hayflick才证实了细胞衰老,从此人们对衰老的研究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细胞衰老是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改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的结果,自“端粒缩短是触发细胞衰老的分子钟”的假说[1]提出后,科学家们已通过实验提供了大量证据来证明该假说,随着对端粒和端粒酶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的深入,它们与衰老的关系日渐明确,并成为国内外研究衰老机理的热点之一。

一、端粒的结构和功能端粒(telomere)是保护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并维持其完整的特殊的DNA/蛋白质复合物,它像“帽子”一样扣在染色体的两端,从而维护染色体的完整性和稳定性,防止染色体被降解、融合和重组,便分裂后得到的子代细胞能准确的获得完整的遗传信息.(一)端粒DNA的结构端粒DNA由两条长短不同的DNA链构成,一条富含G,另一条富含C。

富含G的那条链5′→3′指向染色体末端,此链比富含C 的链在其3′末端尾处可多出12~16个核苷酸的长度,即3′悬挂链(3′overhang strand),一定条件下能形成一个大的具有规律性很高的鸟嘌呤四联体结构,此结构是通过单链之间或单链内对应的G残基之间形成Hoogsteen碱基配对,从而使4段富含G的链旋聚成一段的四链体DNA。

返老还童最新研究端粒与端粒酶

返老还童最新研究端粒与端粒酶

返老还童最新研究端粒与端粒酶返老还童--端粒和端粒酶细胞里每个新部件的发现,都被有趣的故事所环绕,端粒和端粒酶也不例外。

按照教科书的说法,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特殊结构,是DNA与相关蛋白质的复合体。

端粒主要有两大生理功能:维持染色体结构的完整性,防止染色体被核酸酶降解及染色体间相互融合;防止染色体结构基因在复制时丢失,解决了末端复制的难题。

早在1938年9月,著名遗传学家赫尔曼〃穆勒(Hermann Muller),首次提出端粒这一概念,以英文telomere表示。

它在题为《染色体改造》(The remaking of chromosomes)的文章中谈到,端粒一定具有某种特殊的功能,即可以对染色体的末端起到封闭的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染色体不被这样封闭,染色体就不会持续存在。

与此同时,另一位遗传学家芭芭拉〃麦克林托克(Barbara McClintock)也意识到这一问题。

囿于实验条件和技术,他们未能继续深入研究端粒到底具有何种特殊功能?时间行驶至上世纪70年代。

彼时刚兴起的基因重组技术,为科学家研究DNA打开一扇大门。

随着人们对DNA 聚合酶研究的深入,新的问题随之而来。

DNA每复制一轮,末端都将损失一段DNA片段。

如果没有补偿机制,DNA在经过万千代复制后,终将不断缩短甚至消失。

这一难题,被DNA 双螺旋结构发现者詹姆斯〃沃森(James Waston)称为“末端复制问题”。

2009诺奖得主布莱克本,也在思考这一重大科学问题。

1978年,它在四膜虫的rDNA末端发现了约50个串联在一起的六核苷酸重复序列CCCCAA。

原来,端粒巧妙特殊,通过重复的序列来解决“末端复制问题”。

1980年,布莱克本在学术会议上报告这一成果时,引起绍斯塔克的注意。

当时,他正尝试在酿酒酵母里,建构人工染色体,却每每遭遇被降解的结局。

布莱克本的报告,让他茅塞顿开。

他进入布莱克本的实验室,将四膜虫端粒序列整合入质粒,并将该质粒成功转入酵母细胞,使人工染色体走入现实。

端粒端粒酶细胞衰老与癌症

端粒端粒酶细胞衰老与癌症

端粒、端粒酶、细胞衰老与癌症端粒、端粒酶与细胞衰老和癌症的关系摘要:端粒存在于真核生物线性染色体末端,端粒酶是癌组织中特异表达的关键酶。

端粒的长短对细胞的持续增殖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端粒酶可以保持端粒DNA序列的稳定、基因组的完整。

关键字:端粒、端粒酶、细胞衰老、细胞癌变细胞的衰老和癌变一直科学家研究的热点,自发现端粒与端粒酶后,并对它们的深入研究,目前普遍认为端粒与端粒酶是与细胞的衰老和癌变有直接的关系,端粒可以维持染色体的完整性和独立性,经长期的研究证明,端粒酶是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的逆转录酶,可以以自身RNA为模板不断合成新的端粒DNA序列添加到染色体末端弥补了末端DNA的损失,从而阻止端粒的缩短【1】。

换句话说,端粒变短细胞就很可能老化,相反如果端粒酶的活性很高,端粒长度就能保持稳定,细胞的老化就被有效的延缓。

并且认为端粒酶可能是目前已知的、最为广谱的恶性肿瘤表面分子标记物,抑制其活性可能成为癌症治疗的有效方法,并未癌症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1.端粒的发现、结构与功能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遗传学家穆勒(Hermann)和麦克林托克(Barbara McClintock)分别以果蝇和玉米为材料发现在减数分裂后期偶然产生的染色体断裂很容易重新融合起来形成“桥”。

在紧接着的有丝分裂中,这种染色体“断裂-融合-桥-断裂”的循环不断继续【2】,然而染色体的自然末端却无法自然连接,而且只有当染色体末端结构完整时细胞才能完成复制。

既然染色体的断裂末端这么容易相互融合,那么染色体的自然末端为什么不容易相互融合?合理的推测是,染色体的自然末端不同于非正常的DNA断裂末端,应该有一个特殊的结构来避免染色体之间的相互融合。

为显示它的独特性,穆勒于1938年独创了一个单词tolemeres(端粒)来描述此结构。

但直到1978年布莱克发现在四毛虫的染色体中发现了精确的端粒结构,他们发现端粒是由一串简单重复序列TTGGGG形成的【3】。

端粒和端粒酶与衰老关系的研究进展

端粒和端粒酶与衰老关系的研究进展

在每个染色体末端是可变的。
不 同种 类 , 同组 织细 胞 中端 粒 D 不 NA 的脱 氧 核
苷 酸的组 成及 其重 复 序列 的数 目各 不相 同 。不 同细胞 速 步骤 , 与肿瘤 及衰老 关 系更 为密切 。 端 粒的长度 也不相 同, 如人 类 精 子 端 粒 长 度 约 为 1 5 研究 表 明, 端粒酶 主 要具 有两 个功 能 , 一是 端粒 酶 k, b 而外 周 血细胞 为 1 b 大 鼠为 2 ̄ 10k , 鼠为 能 自主 地对 端 粒 D 0k 。 0 0 b 小 NA 富含 G 的链 进 行 延 长 , 富含 而 1 o 5 b2 O ~10k l。同一 种细胞 不 同生长 时期 的端粒 长度 G 的链 又 能 通过 G 配对 使 其终 端 回折 , 成 特殊 的 ] 形 也不同, 随着 连 续 的细 胞 分 裂 , 粒逐 步 缩 短 , 至完 发卡 结 构 , 样 D 端 甚 这 NA 复 制 时 新链 5 端缺 失 就 可 以得 ’
短 , 年人 的端 粒 长度 明显 短于 青 年人 , 老 而精 子端 粒长 免 了外切酶对染色体 D A 更多的切 割, N 维护 了基 因
度 终 生 保 持不 变 , 而 有 利于 生 殖 细胞 将 完 整 的遗 传 组遗传 的稳定性_。断裂染色体末端 即使没有完整的 从 8 ] 信息 传给 子孙后 代 一 。因此 , 种端粒 长度 随细胞 分 端粒重 复序列 存在 , “ 这 但若 有 富含 G、 的 D T NA 存 在 , 它
制, 常体 细胞 随着 细胞 分 裂 的进 行 而逐渐 丢 正
失端 粒 序 列 , 致 细 胞 老 化 和 死亡 。 粒 酶 是 维 导 端
降。 即端粒 可 能限制 _细胞进 行 分 裂的次数 , 长度 预 『 其 示 细胞复 制 的能力 , 细 胞 衰老 中扮 演“ 裂钟 ” 在 分 的作

2009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端粒与端粒酶

2009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端粒与端粒酶

1977年在康奈尔大学 获得博士学位。师从中 国工程学院外籍院士吴 瑞教授
目前是马萨诸塞综合
医院遗传学教授,并同
时任职于美国霍华德·休
斯医学研究所
2021/10/10
8
2.获奖者
卡萝尔·格雷德 (Carol reider)
➢1961年出生在美国加利 福尼亚州,
➢1987年获得博士学位, 其导师正是伊丽莎白·布 莱克本,之后曾在美国科 尔德斯普林实验室从事博 士后研究
➢1997年起开始担任约翰 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 教授
2021/10/10
9
3.获奖成果— 端粒的发现
赫尔曼·马勒和芭芭拉·麦克林托克发现染色体
1930 末端的一个特殊结构他们认为该结构可以阻止
染色体彼此黏附,并设想其可能具有保护性作用。
赫尔布莱克波恩在研究一种简单的池生生物
1978 四膜虫的染色体时,获得了一个突破性的发现,在该动
Ӂ 1990年开始担任美国加利福 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生物学和 生理学教授。
Ӂ 2007年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因 学术成就卓著曾被美国《时代 》周刊评为年度全球最具影响 力的100个人物之一。
2021/10/10
7
2.获奖者
杰克·绍斯塔克(Jack
Szostak)
美国人。1952年生于 伦敦,在加拿大长大。
2021/10/10
16
4.获奖成果— 端粒酶
概念
端粒酶是一种RNA与蛋白的复合体,它以 自身RNA上的一个片段为模板通过逆转录合 成端粒重复序列,并通过一种RNA依赖性聚 合酶(如逆转录酶)机制加到染色体3’末 端以延伸端粒。
组成
RNA(作为模板) 蛋白质(反转录酶)
作用

端粒 和 端粒酶与人类长寿的关系

端粒  和 端粒酶与人类长寿的关系

端粒和端粒酶与人类衰老的关系摘要:衰老是一种多因素的复合调控过程,表现为染色体端粒长度的改变、损伤、DNA的甲基化和细胞的氧化损伤等并已形成了许多学说而端粒学说成为衰老研究的热点之一。

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由 DNA 重复序列组成的一种特殊结构,具有维持染色体结构稳定性的功能,会随染色体复制与细胞分裂而缩短。

端粒酶作用于端粒,依靠自身 RNA 模板合成端粒 DNA,维持端粒的长度与结构完整。

端粒和端粒酶在人类长寿和衰老进程中起重要作用,为揭示衰老机制和延年益寿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端粒、端粒酶、细胞衰老、人类长寿。

1端粒、端粒酶的结构和功能早在三、四十年代,人们就发现了真核细胞染色体的末端,有DNA-蛋白质复合物组成的特殊结构,称为端粒.近年来对端粒结构已有全面的了解,端粒具有以下特点:1.1 端粒通常由较短的序列串联重复而成,人的端粒序列为TTAGGG.端粒长度(重复次数)在不同的物种之间差异很大,从50bp到50kb,人的生殖系细胞的端粒长度约10kb[1].端粒相关序列最显著的特征是可变性和高度的多态性.1.2 端粒的一条DNA链(5′→3′)富含G碱基,比互补链长,因而在末端形成一段12-16bp的单链区.1.3 端粒与特异蛋白(非组蛋白)结合形成端粒核蛋白复合体[2,3],不仅能保护端粒DNA,还对端粒上游基因的转录有激活或抑制作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端粒具有维护染色体稳定、防止端粒DNA降解、保护线状染色体完全复制而不缺失其每条链的5′末端碱基的作用.由于DNA半保留复制方式只能沿5′→3′方式进行,去除RNA引物后,会在子代DNA分子的两条新生链的5′端各留下一个缺口[4].因此,随着DNA复制和细胞分裂,端粒长度会逐渐缩短.端粒酶(Telomerase),在细胞中负责端粒的延长的一种酶,是基本的核蛋白逆转录酶,可将端粒DNA加至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

端粒酶在正常人体组织中的活性被抑制,在肿瘤中被重新激活,端粒酶可能参与恶性转化。

端粒及端粒酶与细胞老化及年龄相关疾病

端粒及端粒酶与细胞老化及年龄相关疾病

端粒及端粒酶与细胞老化及年龄相关疾病谢长江;李昭骥【期刊名称】《广州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02(030)002【摘要】端粒及端粒酶参与细胞老化,调节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动态平衡,端粒长度反映细胞的复制史,代表细胞的全部复制潜能,是细胞的"分裂时钟" (mitonic clock) .端粒随细胞的更新(turnover),年龄性磨损,使端粒进行性缩短,当达到临界点(hayflick limit point)时细胞复制能力丧失,细胞老化.端粒酶与端粒长度的维持有关,防止端粒进行性缩短,阻止细胞衰老,抑制凋亡,为细胞增殖的分子标志,端粒、端粒酶与年龄相关疾病(age dependent diseases)如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肿瘤、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等的发生发展有关.端粒起内到在定时机制,端粒的磨损不仅与老化有关,同时逐渐缩短的端粒使亚端粒区基因不稳,为复杂的多基因特征疾病的年龄依赖性提供满意的解释.【总页数】3页(P70-72)【作者】谢长江;李昭骥【作者单位】广州医学院;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92.12【相关文献】1.端粒酶活性调控研究与相关眼科疾病的研究进展 [J], 任若瑾;李彬2.端粒酶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 [J], 徐国兴;武莉莉;郑学栋;胡建章;王婷婷;林鸿3.端粒酶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关系 [J], 张楠;郑广瑛4.端粒/端粒酶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相关性 [J], 吴慈冰;丁毅鹏5.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晶体上皮细胞凋亡与端粒酶的表达 [J], 徐国兴;武莉莉;郑学栋;胡建章;王婷婷;林鸿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粒与端粒酶——衰老与疾病的预测因子生工食品学院食品科学与营养系章宇0010141摘要:端粒和端粒酶是现代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端粒封闭了染色体的末端并维持了染色体的稳定性,端粒缺失会引起染色体融合并导致细胞的衰老及死亡。

端粒酶的活化可延长染色体末端DNA,维持基因组的稳定,并且端粒酶活性的异常表达又会引起细胞永生化或转化成癌细胞。

由于端粒和端粒酶在细胞分裂中有其独特的作用,因此对端粒及端粒酶结构和功能研究,有助于阐明细胞衰老和恶变的机制,对抗衰老及肿瘤的诊断、治疗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价值。

关键词:端粒;端粒酶;衰老;预测因子1 诺贝尔奖获奖成果——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护染色体的人的生老病死,这或许是生命最为简洁的概括,但其中却蕴藏了无穷无尽的奥秘。

2009年10月5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将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伊丽莎白·布莱克本(Elizabeth H. Blackburn)、卡罗尔·格雷德(Carol W. Greider)和杰克·绍斯塔克(Jack W. Szostak),以表彰他们发现“染色体是如何被端粒和端粒酶保护的”。

这3位科学家的发现“解决了一个生物学重要课题, 即染色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是怎样实现完全复制, 同时还能受到保护且不发生降解”,由此可能揭开了人类衰老和罹患肿瘤等严重疾病的奥秘。

2 端粒、端粒酶的结构与功能70年代末,Blackburn和Gall首次阐明四膜虫rDNA分子的末端结构,现在人们已经明确端粒是真核细胞线形染色体末端的具有高度保守的重复核苷酸序列和蛋白质的复合体[1]。

人类端粒DNA 由基本序列单元TTAGGG反复串联而成,不具有编码任何蛋白质功能,进化上高度保守[2]。

端粒像帽子一样扣在染色体的两端,维护着染色体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作用是防止染色体被降解、融合和重组,从而保证了遗传信息的完整性,使遗传信息在细胞分裂时能够完全复制,使后代细胞准确获得完整的遗传信息。

端粒酶是目前发现的唯一由RNA和蛋白质构成的核糖核蛋白酶,能够以自身的RNA为模板合成端粒DNA,以补偿因“末端复制问题”而致的端粒片段丢失,是一种逆转录酶。

结构上主要包括3部分:端粒RNA成分(hTR)、端粒酶相关蛋白(TP1/TP2)和端粒酶催化亚单位(hTERT)。

HTR是端粒酶延长端粒的模板,TP1可介导端粒酶与端粒之间相互作用;hTERT是端粒酶不可缺少的催化亚单位,对端粒酶活性的表达调节具有重要意义。

一般认为端粒酶由胚胎发育细胞产生,使胚胎细胞保持旺盛的增殖能力,一旦个体发育完成,大多数细胞就不再表达。

生殖系统、皮肤生发层、小肠黏膜、骨髓、胎儿等增生活跃组织可表达不同程度的端粒酶活性。

3 端粒、端粒酶与细胞老化及衰老的关系衰老是生物在生命过程中整个机体形态、结构和功能逐渐衰退的综合现象。

生物的机体由细胞构成,生命存在于活细胞中,故生命的衰老起始于细胞的老化。

目前认为细胞内端粒酶活性的丧失将导致端粒的缩短,这种缩短使得端粒最终成为不能被细胞识别的末端,这时端粒并不是不存在了,而是端粒缩短到了一个临界长度,端粒一旦缩短到此长度,就可能导致染色体双链的断裂,并激活细胞自身的检验系统,从而使细胞进入M1期(死亡阶段1,mortality stage1),随着端粒的进一步丢失,将会发生染色体重排。

双着丝粒染色体和非整倍体染色体形成,这将导致进一步的危机产生,进入M2期(死亡阶段2,mortality stage2)。

如果细胞要维持正常分裂,就必须阻止端粒的进一步丢失,激活端粒酶,细胞才能进行正常染色体复制,对于那些无法激活端粒酶的细胞只能进入细胞老化。

大量的实验数据证明,端粒、端粒酶与衰老之间存在相关性。

①在多数体细胞中,老年个体的端粒长度较年轻个体短的多,某些细胞如T、B淋巴细胞中的端粒酶活性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3]。

②年轻个体细胞中的端粒酶活性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4]。

③需要无限分裂能力的谱系细胞、干细胞的端粒长度较长,且具有较高的端粒酶活性;而大多数具有有限增生能力的体细胞的端粒较短,不表达活性仅低度表达端粒酶活性[5]。

④增生能力强的细胞及永生细胞表达端粒酶活性,即使同一组织的不同部分,其分裂能力也与端粒酶的活性呈正比,如毛发生长初期的毛囊中,含有分裂活性细胞的部分表达端粒酶活性,而低度分裂活性细胞则表达较低水平的酶活性[6]。

⑤端粒酶阴性的细胞在引入端粒酶后,可维持端粒的长度,细胞增生能力加强,甚至细胞永生化[7,8]。

4 端粒、端粒酶与相关疾病端粒随年龄及环境因素影响不断磨损,引起基因不稳,使某些疾病相关基因激活或抑制,可合理解释端粒与年龄相关疾病的关系。

端粒过短,使细胞及组织过早进入老化阶段而易于发生某些老化有关的疾病。

4.1 高血压高血压有明显的家族背景和遗传倾向,具有遗传迟滞性,易感基因外显不全性,以及基因型和表型不相对应性。

高血压的病理生理学改变主要是动脉血管高反应性和血管结构改变。

后者主要是指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外周阻力增加。

其细胞学实质是血管平滑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生并向内膜下迁移。

Hamet等证明,遗传高血压大鼠新生鼠中有心脏、肾脏重量过度增大,增生肾脏细胞更新率增加,DNA半寿期缩短,自发高血压大鼠(SHR)肾脏细胞端粒缩短[9]。

随后的研究发现,在高血压病理过程中有端粒酶活性的增高,国内杨善民等在SHR大鼠动脉组织端粒酶活性研究中发现,出生后被迅速抑制的端粒酶活性在高血压状态下重新被激活。

在成年高血压状态的SHR大鼠胸、腹主动脉及肠系膜动脉组织端粒酶有较高的活性而同龄同源正常血压的大鼠没有端粒酶参与调节细胞的增殖与凋亡的动态平衡,参与细胞老化,在高血压发展中有重要的作用,甚至提示高血压可能就是加速衰老的心血管细胞的表现,但这一推测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证明[10,11]。

4.2 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是与年龄相关的疾病,其发病机制一般认为是反复的机械、血液动力学或免疫学的损伤,引起炎症纤维增殖反应,VSMC 向内膜迁移,形成斑块。

Samani等研究端粒限制性片段(telomeric restriction fragment,TRF)长度,发现在调整了年龄和性别因素以后,冠状动脉疾病(CAD)患者组白细胞平均TRF长度较无CAD对照组短了303对碱基,相当于大8.6岁后的无CAD个体的TRF平均长度,提示CAD患者加速的细胞衰老可能是由端粒缩短表现出来[12]。

Minamino等将端粒反转录酶(TERT)催化亚单位导入人类血管平滑肌细胞,延长了细胞寿命,表现出年轻的表型[13]。

但动脉粥样硬化病理过程中端粒酶活性的变化国内外均未见报道。

4.3 肿瘤端粒维持染色体的稳定,而恶性肿瘤细胞则常显示出染色体的不稳定,如有环形染色体、端粒联合、双着丝粒染色体等。

正常人体细胞中检测不到端粒酶,一些良性病变细胞、体外培养的成纤维细胞中也检测不到端粒酶活性,但在睾丸、卵巢中的生殖细胞,胎盘及胎儿细胞中此酶均为阳性。

令人注目的发现是恶性肿瘤细胞中具有高活性的端粒酶,端粒酶阳性的肿瘤有卵巢癌、淋巴癌、急性白血病、乳腺癌、结肠癌、肺癌等。

总之,人类肿瘤中广泛存在着较高的端粒酶活性。

杨仕明等对正常胃黏膜、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及胃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检测,各组阳性率分别为0、24.6%、38.9%、37.5%、92.3%。

胃癌组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表明端粒酶不仅在肿瘤组织中,而在癌前病变或癌前疾病中都有表达[14]。

Yakoob等检测了35例大肠癌组织标本,有32例检出有端粒酶活性,阳性率达92%。

但是端粒酶催化亚基转染至正常人体细胞,并没有产生恶性转变,表明人为的端粒过表达并没有触发肿瘤的形成[15]。

对基因敲除(Knock-out)小鼠的研究表明,在小鼠肿瘤的形成过程中,即使端粒酶基因被敲除仍能发生。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端粒酶对小鼠肿瘤的发生并不是必需的。

但是人体细胞肿瘤的发生机制与小鼠有所不同,因此,在端粒酶和肿瘤的发生之间还存在着许多疑问[16]。

5 展望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开创性工作有助于揭开人类衰老的奥秘,虽然端粒和端粒酶与细胞衰老关系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争议,诸多的研究都表明端粒的耗损是衰老发生机制中极其重要的一环。

端粒酶维护端粒的长度,细胞的老化就会被延缓。

然而还有一些问题,如端粒结合蛋白的调控机制及其与端粒酶协同作用机制;端粒酶表达和活性的调控机制;少数端粒酶活性阴性的肿瘤细胞的永生化机制是什么,其端粒维持的机制如何;在癌症日益威胁人类健康的今天,围绕端粒和端粒酶这条线索不断深入,是否有望早日攻克癌症这一医学难题;端粒酶独立于端粒之外的抗凋亡和调节细胞生存的作用机制;氧化应激状态下端粒酶的线粒体定位的机制和功能等问题均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和阐明。

参考文献[1] Blackburn EH. Structure and funtion of telomere [J]. Nature 1991; 350(6319): 569-573.[2] Moyzis RK, Buckingham JM, Sidney HB, et al. A highly conserved repetitive DNA sequenge (TTAGGG)n present at the telomeres of human chromosome [J]. Proc. Acad. Sci. U. S. A. 1988; 85(18): 6622-6626.[3] Hiyama K, Hirai Y, Wiltse C, et al. Activation of telomerase in human lymphocytes and hematopoietic cells [J]. J. Immunol. 1995; 155(8): 3711-3715.[4] Allsopp RC, Chang E, Pan A, et al. Telomere shortening is associated with cell division in vitro [J]. Exp. Cell Res. 1995; 220(1): 194-200.[5] Son NH, Murray S, Lesley MA, et al. Lineage specific telomere shortening and unaltered capacity for telomerase expression in human T and B lymphocytes with age [J]. J. Immunol. 2000; 165(3): 1191-1196.[6] Ramirez RD, Wright WE, Rocen A, et al. Telomerase activity concentrates in the mitotically active segments of human hair follicles [J]. J. Invest. Dermatol. 1997; 108(1): 113-117.[7] Yang L, Suwa T, Wright WE, et al. Telomere shortening and decline in replicative potential asa function of donor age in human adrenocortical cells [J]. Mech. Ageing Dev. 2001; 122(15): 1685-1694.[8] Kipling D. Telomeres, replicative senescence and human ageing [J]. Maturitas 2001; 38(1): 25-38.[9] Hamet P, Thorin-Trescases N, Moreau P, et al. Work shop: excess growth and apoptosis: is hypertension a case of accelerated aging of cardiovascular cells [J]. Hypertension 2001; 37(2): 760-766.[10] 杨善民. 自发高血压大鼠动脉组织端粒酶活性研究[J]. 厦门大学学报, 1999; 38(2): 315-322.[11] 杨善民. 成年SHR动脉平滑肌细胞端粒酶活性和周期蛋白D1的研究[J]. 细胞生物学杂志, 2000; 22(2): 75-78.[12] Samani NJ, Boultby R, Michael E, et al. Telomere shortening in atherosclerosis [J]. Lancet 2003; 358(9280): 472-473.[13] Minamino T, Miitsialis SA, Kourembanas S. Hypoxia extends the life span of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 through telomerase activation [J]. Mol. Cell Biol. 2001; 21: 3336-3342. [14] 杨仕明, 房殿春, 罗光辉等. 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德检测及临床意义[J].中华医学杂志1998; 78(3): 207-209.[15] Yakoob J, Hu GL, Stephen K, et al. Telomere, telomerase and digestive cancer [J]. World J. Gastroenterol. 1999; 5(4): 334-337.[16] 张德福, 汪铮. 端粒酶和细胞衰老[J]. 动物医学进展2003; 24(5): 32-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