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学医之路(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学医之路(一)

2010-08-04 20:31

我们家在我之前没有一个是学医的,也没有一个是学习中医的。但是,我总感觉自己和中医有着很深的渊源。我在读初中时就已经对中医有了浓厚的兴趣,尽管那个时候对中医的认识仅仅是一些肤浅而模糊的。我常常对身边的人说,那时对中医的兴趣应该称为“迷信”,即“迷迷糊糊”地相信。

后来,我的母亲因一面工作,一面操持家务,过于劳累而患上了胃下垂。我们当地的西医告诉我母亲,胃下垂是不可能治好的。这对于非常要强的母亲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这时,我的一位亲戚为我母亲推荐了一位他母亲的世交--吴春和大夫。当时,吴大夫还在我们当地的地区中医院上班。有时母亲找他看病时也带上我,每次我跟随母亲来到他的门诊部时,总是被那些中医所特有的诊病用品所吸引。设有一个个小方抽屉的药橱,金灿灿的捣药用的药臼,放在诊桌边上诊脉用的小枕头……这些都使我对中医产生极大的兴趣。我母亲还开玩笑地对吴大夫说:“将来就让他跟着你学中医吧,不知你愿不愿收这个徒弟啊?”吴大夫笑呵呵地说:“我很欢迎!”后来,母亲的胃下垂在吴大夫的精心调理下终于被治好了。后来,我母亲带我到吴大夫的门诊部去专程向其表示感谢时,吴大夫谦虚地说:“那是你配合得好啊,一年多的时间能够坚持服药,从未间断,这确实不容易啊。”看到我母亲这么疑难的病症用中药都能治好,我立志学习中医的决心就更大了。

一晃几年过去了,在高三填报高考志愿时,我毅然在志愿表上填上了:第一志愿――山东中医学院;第二志愿――北京中医学院;第三志愿――上海中医学院。其实,我对山东中医学院是志在必得的。我以超出录取线50余分的优异成绩考取了山东中医药大学(当时称为“山东中医学院”)中医系中医专业。于是,我终于开始了我学习中医的道路。

在山东中医学院就读的过程中,我一方面要认真完成学校安排的中医、西医、英语、政治等等功课外,还自己制定了一整套学习中医传统经典著作的计划。这个学习计划的制定,其实也是在吴大夫的启发下完成的。因为,从认识吴大夫后,每逢过年、过节,我都会到他家去拜访他,看到我对中医有着这么浓厚的兴趣,吴大夫对我也是十分喜爱。特别是在我真的考上山东中医学院以后,他在和我交谈的过程中总是有意无意地对我进行引导。他常常向我提起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的“病机十九条”,东汉时期被后世奉为医圣的张仲景及其传世著作《伤寒论》,金元时期的名医四大家,明清时期的温热派诸家代表人物。虽然,我还是刚刚迈入中医药大学的校门,这些古代医学人物和著作还不熟悉,可是吴大夫的这些讲述,在我心中却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在我的这个学习计划中,其中有一项非常重要的科目,就是学习和背诵《伤寒论》。不仅仅是吴大夫的极力推崇,另外,我在图书馆中借阅的一些介绍中医名家成长经历的图书里,比如《名老中医之路》(共三册)中,很多名医也都反复提到了学习《伤寒论》对于一名中医的成长的重要作用。而且,这些名医都建议学习《伤寒论》要从学习原文入手,因为原文是代表作者原汁原味的学术思想,而后世的著作则往往掺杂了后世医家的个人观点。这些名医认为,应当在熟练学习和背诵《伤寒论》并对其有了一定程度认识的情况下,再去翻阅后世医家有关《伤寒论》的著作才不会被各位医家的不同观点弄的无所适从。因此,我利用上学的这几年,几乎是天天早上都在诵读《伤寒论》。《伤寒论》是一部按条文顺序编写的著作,共有三百九十八条。因为《伤寒论》成书于东汉时期,当时行文方式和现代文有这很大的差别,所以开始背诵的时候非常吃力。但是,我好像和中医真的是有缘,后来在反复诵读的情况下,我逐渐融入到了这部著作里去了,我后来感到其行文也是很有一种韵律美的。读起来也就能朗朗上口了。后来,我能够达到你提出哪一条的数字号码,我就能张口背诵其条文内容的地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