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奇:我的学医行医之路一个醉心岐黄的行医人(4)
李可:我一生学做中医55年,闯了5大关!
李可:我一生学做中医55年,闯了5大关!注:语音由机器人阅读,各位师友可根据自己需求选择聆听。
“我一生学做中医55年,经历了无数困苦磨难,闯过五大关(明理关、医德关、临症关、剂量关、毒药关)。
现在盖棺定论,不过勉强及格而已。
现在扼要叙述一下我闯最后两关的经历,或许对青年一代有点借鉴作用。
”1剂量关医界共识:剂量问题是经方不传之秘。
剂量,是方药治病的核心一环,犹如将军的刀剑。
自81年东汉度量衡器——大司农铜权——出土,证实了汉代一两等于现代15.625克,一斤等于250克,液体一升,等于200ml,这一重大发现,解决了古方剂量的一大疑案。
李时珍之后400多年,以“古之一两,为今之一钱”,仅取经方原量的十分之一为临床应用的标准,显然是错了。
按古今度量衡标准,重新厘定经方剂量,可以体现仲景当年用药风貌,可以大大发挥经方的神奇功效。
用治疑难大症,可以药到病除;救治急重危症,可以起死回生。
《伤寒论》在人类防疫治病史上,有两个第一:第一部理论与临床完善结合的东方医学体系。
第一部可以救死生于顷刻的临床急症学宝典,伤寒疫病的特点,发病急,传变速,故仲景立方剂量大、药简、力专、效宏,方能阻断病势传变,救生死于顷刻。
现代用法剂量过轻,悬殊过大,不堪大任。
由于达不到仲景学说的基础有效剂量,所以不能治大病,习用轻剂,固然可以四平八稳,不担风险,但却阉割了仲景学术的一大特色,夺去了将军手中的刀剑,在近代两大医学体系的竞争中,使中医丢掉了急症阵地,退居附庸地位。
这是老中青三代中医的奇耻大辱!要雪耻,先闯剂量关:在仲景先师《伤寒论》的理法方药的大环节之中,基础有效剂量是一大关键!我闯剂量关,曾经碰的头破血流,一次偶然的机遇,误打误撞,终获成功。
60年代之前,我曾用小剂量四逆加人参汤治心衰重症6例,死去5例,存活1例。
死亡病例,皆因久病耗伤五脏精气竭绝,中气败亡,土不伏火,阳回复散而死。
救活的1例,受张锡纯来复汤的启发,加入了生山萸肉,龙骨,牡蛎,活磁石,因深昏迷又加入了麝香,得以康复。
传奇大医李千方
传奇大医李千方在荆楚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不晓华佗仲景张,只道荆楚有千方”被人叫做李千方甚至拿他和华佗张仲景等医道圣贤做比较,其实李老欣慰之余也很无奈。
一方面别人这样叫他,是对他医术的认可;另一方面作为一名道医,本就讲求一颗平常心,哪怕自己这些年来确实掌握不下千余的方剂,但真要过于追求外在的虚名,只会坏了道心医道一途就很难有所进展了。
辩症论证方子对了,病就没了千方本名李明,湖北钟祥人,全真龙门派第二十五代弟子,药王门第九代传人,同时他也被评为北京第五代名老中医。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于武当修行,入道以来他就一直跟随朱诚德道长学习传统医学和道家引导术。
因为他性格敦厚聪敏,短短几年就已经在医药的道路上走得很远,师父更是将“一双手”、“一根针”、“一把草”的三大济世救人绝技都传给了他。
后来在师父诚德公的引荐下,他又拜在了隐居终南山的李乐长公门下修习道家方药、养生术以及中草药采挖及炮制技术,得赐道名李逍遥。
到了八十年代末,为了更好的融合现代医学,在恩师安排下,他开始学系统的学习现代医学。
九十年代初,他开始在襄阳、广州、北京、武汉等地游历行医。
经他治愈的患者,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头百姓无不被他精湛的医术所折服。
因为他通晓近千种丹药方剂,掌握的独门秘方也多达上百种,后来别人都叫他李千方。
现在中医药在国外一片大火,在国内却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
老祖宗们传下来了很多丹药方子,有的因为保护不当已经流失海外,还有的方子只是在民间口口相传,更有一些祖传秘方因传男不传女的旧思想也只能悄然泯灭断了传承。
奇药“百宝丹”或许你不知道,但若是换个名字你就该晓得——云南白药,它的丹方便是出自武当道医姚连钧,不是中医药不行了,只是你没用对方子罢了。
守医者本心道地用药,锱铢必较医者行医在外你不可能把所有的药都准备齐全,那么就需要就地取材,识药、辨药、采药必不可少,不同年份,不同产地,不同品阶的药,其药效也是截然不同。
就拿最普通的枇杷叶来说,它具有清肺和胃,降气化痰的功效。
李可老下学生梁浩的学医和行医笔记
李可老下学生梁浩的学医和行医笔记父亲四十几岁时母亲才生了我。
我八岁便加入了地方的游泳队,常年泡在水里,一游便是数年。
每次训练结束,父母说我辛苦,叫我补维生素、多吃水果,我最爱吃香蕉,但每次吃了它都会拉肚子,却不明原因,让这种情况持续了十几年。
上了高中,我逐渐出现了怕冷、腰酸、腰痛、尿频的症状,夜晚睡觉不能平躺。
不久就检查出了双肾结石。
我到解放军303医院做了体外碎石术,手术颇为痛苦,还吃了诸多排石药。
时日不长,右下腹又感觉隐隐的针刺一样的疼痛,做了胃镜,又遭一劫---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自此开始吃了胃药。
第二年结石复发,且越来越大,我跑了很多医院,每次医生都问我先治疗结石还是胃病。
得过肾结石的人都知道,结石发作时剧痛异常,极难忍受。
因此我总回答先打结石,于是医生就会开很多苦寒的排石中药,他们都说我内热,甚至教我可以尝试多喝啤酒,做跳跃运动,结果是结石未去,身体则每况日下,一塌糊涂! 那时的我彷徨而悲观,觉得前途一片迷茫。
2004年10月份,刘力红博士邀请李可老到广西坐诊,我幸运地挂上了他在广西的最后一个诊号,当时刘博已声名雀起,但他还在身旁虚心地给这位长者抄方,我心想这位必定是一位中医界的耆宿。
只见李可老一头银发,淡淡的眼镜后透着矍铄的目光,脸型削瘦,岁月的褶皱写着几分异相,几分飘逸、几分仙风道骨。
李可老左手夹着的香烟,从未间断,右手时常挠挠后脑,询问不多,就操笔为我写方:制附片45克白芍30克茯苓45克白术30克川牛膝30克乳香5克金钱草125克滑石30克鸡内金30克肉桂10克生姜45克。
因药量极大,抓药时,捡药的人劝我不要吃。
而我久病已经麻木,没有想什么叫量大,什么叫中毒,当日上午就吃了一付。
午睡起来便有了不同的感觉,常年不出汗的身体,开始发热、微微出汗,手脚开始有劲。
结果结石很快打掉了,十年久病,旬日得解,连多年拉肚子便溏的情况也有了好转!我见识了李可老精湛的医术,这也是我第一次体验到中医治病的神奇!我保留了李老的这个方子!后来学医了知道这是《伤寒论》中的真武汤加味,也才知道中医界畏乌附有如蛇蝎。
李玉奇——以痈论治 脾胃名家
李玉奇——以痈论治脾胃名家2009-06-24 阅读: 出处:中国中医药报作者: 编辑:李玉奇,男,汉族,1917年8月出生,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1939年3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李玉奇:以痈论治脾胃名家李玉奇教授带领高徒会诊◆他提出“萎缩性胃炎以痈论治”,打破胃癌不可逆的说法。
◆他潜心研究舌象,舌诊堪称一绝,被誉为“当代扁鹊”。
◆他在湖北义诊,群众夹道欢迎,患者扛着铺盖带着干粮,排队看病。
9月的沈阳,天气转凉,秋意渐浓。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楼的名老中医工作室里,92岁的国医大师李玉奇身穿中式对襟上衣,腰背挺直,双目有神,显得精神矍铄。
“我活了快一个世纪了,把一辈子献给了中医,也见证了近百年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历程。
我所做的只是尽心尽力去医治患者、教授后学,把中医国粹传承下去。
”恪守医德悬壶济世解苍生疾苦1993年,古稀老人李玉奇坐了2天硬座,赶赴千里之外的湖北蒲圻义诊,欢迎的乡民站满了山包,患者扛着铺盖、带着干粮排队看病,仅月余诊治数千病人,未收群众一分挂号费。
1917年,李玉奇出生在辽宁银州(今之铁岭)。
他天资聪颖、饱读诗书,于乡试大考中独占鳌头。
按照当时的情况,李玉奇本可以选择仕途,但乡里穷苦百姓身染疾疴无法医治倍受折磨的景象深深触动了他年幼的心灵,于是他立志学医。
1932年他进入银州中西医学校学习,先后拜银州名医明星垣、丁乙青、姜弼臣三位先贤为师,刻苦攻专医术。
孜孜七载寒窗、彻夜握卷长读,博采众家之长、撷取临床秘验。
1939年,李玉奇毕业留校任教,22岁登上讲台为学生讲授《温病条辨》。
在此期间,他继续跟随三位老师研读《内经》、《伤寒》,学习临床技能。
1944年,李玉奇开始在银州天和堂独立应诊,悬壶乡里。
1947年,李玉奇凭借精湛的医技,良好的医德,被推选为奉天省西安县(现吉林省辽源市)中西医师联合会会长。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加强中医师资力量的培训,1952年在北京中医进修学校举办师资班。
国医圣手
国医圣手作者:来源:《祝您健康·养生堂》2018年第05期与李老的会面是在节目录制结束次日的一个清晨,八旬的李老昨夜录制养生堂节目为大家推广养生知识,今天便要赶回安徽准备接下来的门诊。
“养生堂节目是一个很好的节目”,84岁高龄的李老不辞辛劳,携夫人、学生奔赴北京做客养生堂,为大家带来了许多养生功法与知识。
面对年轻人都觉得辛苦的奔波,李老却十分淡然:“都是想更好地帮助大家嘛。
”打开门映入眼帘的便是李老硬朗而精神的身姿,虽显清瘦,但精神奕奕。
几句寒暄,便折服于李老洪亮的声音、清晰的思维、儒雅的谈吐。
与李老握手,方知56载推拿功力深厚,满是老茧的大手厚重有力,竟没有丝毫推拿医师常见的关节变形与增粗。
从医56载,李老诊治的患者已有数十万。
李老对待病人几十年如一日的真诚、友善,很多患者都与李老成为很好的朋友,保持着长期的联系。
采访过程中,李老的曾经的患者前来拜访李老,尽管坐着轮椅但仍一早就赶来酒店,专程感谢李老曾经的治疗、照顾,言语中无不恭敬感谢。
李老看到曾经的患者如今生活质量大大改善,甚是喜悦。
“当医生嘛,就是一个原则——救死扶伤,一视同仁,不问贫富贵贱。
医生就是要关心患者。
”解病人所患,忧病人所忧,悉心医治,尽心照顾,这便是李老56载行医路的真实写照。
李老从医尤重医德,李老告诉我们:“中医尤其重要的就是医德,就是要把病人当作自己的亲人去看待。
”时至今日,已然八旬的李老仍坚持奋战在临床一线,每周出诊四次。
外地患者慕名前来就诊,路途遥远多有不便,李老也会尽量安排加号,帮助外地患者。
“外地患者来一趟不容易”,李老总是尽可能地医治、帮助。
李老虽获“国医大师”称号,但其挂号费并不昂贵,就是为了方便更多经济条件不好的患者前来就诊。
李老崇高的医德、平易近人的态度、年至八旬仍然奋斗在临床一线的热情、坚守,都与其特殊的成长环境有关。
谁能想到,眼前这位仙风道骨的“国医圣手”,竟在18岁那年才第一次走进课堂。
1934年,李业甫出生在安徽省定远县一个贫寒的回族家庭,父亲是地主家的佃户。
国医大家郭宏昌坚守中医正道以初心赢民心
105医者仁心|纪实▁Literature国医大家郭宏昌:坚守中医正道 以初心赢民心文/许国华他,幼承庭训,家中世代从医,从读《黄帝内经》开始,便踏上了学医之路。
他,心系百姓,研读经典,立志悬壶济世,做苍生大医,把患者的健康与幸福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
他,从医40余年,潜心临床,著书立说,积累了一系列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疑难病、慢性病,尤其是肿瘤疾病的丰富有效的临床医疗经验,被医学界称之为“发明独特疗法的中西医结合肿瘤专家”。
他是郭宏昌,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民间验方研究会分会副主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医学专家。
幼年立志,学用结合郭宏昌出身中医世家,从小耳濡目染,在世医之家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更容易“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我在上大学以前,就跟着老辈的人看病,做一些基础的简单的工作,主要是一种独门疗法,这个方法很有效,简单易行,可操作性很强,在老百姓当中容易推广,老百姓容易接受。
”1978年,郭宏昌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新乡医学院(豫北医学专科学校),在豫北医专求学期间,学校里老师严谨治学的态度、临床带教老师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都深深感染着他,使他立志做一位名医。
为实现自己的目标,他十分珍惜在校的学习生活,课上课下学习都非常刻苦,大学三年就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功底。
毕业后,郭宏昌自愿回到自己的家乡从事医疗工作,很快就在工作中崭露头角,成为远近小有名气的医生。
虽然身处乡镇,郭宏昌一刻也没有中断与外面世界的联系,他自费订阅了学术刊物,了解最新的学术动态和业务新进展。
1989年,不安于现状的他来到了省会郑州。
妙手仁心,济世扶危在郑州最初的几年里,郭宏昌供职于河南省生殖研究所,期间在理论研究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接触临床的机会少了。
为了实现自己做名医的人生目标,郭宏昌在1995年毅然下海,开办了一家诊所。
随着业务的扩大,他在诊所的基础上创办了河南省现代医学研究院。
说到行医之路,郭宏昌称“自己和别人不一样”。
中医临床经验贴:一位二十几年经验中医谈成医经历
中医临床经验贴:一位二十几年经验中医谈成医经历论文精选中医临床经验贴发表者:李跃进 1205人已读从事中医临床近二十年了,多少总是积累了点经验,本来准备将来老了经验更丰富的时候传给子女的,可惜儿子根本不打算学医。
在这个论坛里也混了不短了,感觉这里的风气很纯正,也有不少立志于中医的人士。
为此,我决定把自己多年使用,包括传自师门的有效验方陆续贡献出来,以和大家共同学习,提高。
同时,由于这些验方好多也是历代名方的加减应用,所以我将尽量附上自己的验案,以体现我对该方的具体应用体会。
本帖长期有效,验方将不定时陆续贴出。
先简单地谈谈我的师承渊源,因为好多思路、理念和方子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他们,了解这一的过程,也有助于对我用药的特点进行解读。
同时,饮水思源,这么多年磕磕绊绊地走过来,没有这些老师们的悉心教诲是不可能的,从来就没有写过有关他们的文字,所以这也就权当是一种纪念吧。
首先,我选择医学这条道路,与我的外祖父密不可分。
我妈妈原来兄弟姐妹一共五个,但实际上曾经有六个。
最小的一个,再某一年温病流行的时候未成年就死了。
当时,我外祖父是个小学教师,目睹这一切却无能为力,激发了他奋发学医的决心。
这个故事很老套,和恽铁樵的从医经历也有点类似,或许那个年代的医生,都是这样从医的吧!就是从这个动机开始,外祖父开始自己购买书籍,完全自学中医,经过近十年,还居然成了享誉一方的名医。
他去世时,我还很小,说实在的,要说传授,还真没有传授我多少。
但由于我父亲虽然不从医,但却从我外祖父那里拿来了许多的医书,父亲浏览之余,也就归我看了。
我这人,可能从小就有点不务正业,课本不一定爱看,与课本无关的书,却是什么都爱看。
现在想来,也就是些入门的书,如《医学三字经》,《频湖脉学》,《药性四百味》,《中医学概论》等。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还有"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渴生津,调营养卫",就是在那个时候背下去的。
行医初心未曾改
行医初心未曾改作者:李景晨李春芬来源:《时代报告》2018年第12期▲ 杨增文为病人诊治“病人信任,敢把生命托付,责任重大,只有拿出良心解除病人的病痛,才能对得起病人。
”副主任中医师杨增文,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杨增文出身岐黄世家,自清乾隆年间至今,他已是第六代传人。
六世业医,躬耕杏林,德似董奉,术类仲景,常起沉疴,名震一方。
杨增文幼承家训,从事医道,继乃潜心研究中医经典,每有质疑,不耻下问。
由于志坚切勤,积久遂博览群书,深造自得,而有取之左右逢源之妙,多出奇制胜。
他悬壶济世几十年,深知医道之难,关系之大,不容掉以轻心。
每遇病人皆如至亲好友,望闻问切,尽力救治,唯恐不及。
选方用药破叔和之窠臼,造仲景之精微,或从经方所化,或以时方而裁,辨症施治,不拘泥古,尽量减轻病人痛苦和经济负担。
夹津口申沟村12岁患儿,大小便失禁,四肢强直,嘴角歪斜,口不能言,不会站,不会坐。
病人父母用床单将孩子包裹抱来,追问病因,患儿父母告诉他孩子曾患有乙脑,在医院抢救治疗一个多月。
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辩症认为他属温病,温热病最易耗气伤津,甚至气、阴两脱;气血津液耗伤过多会出现高热;津液的缺乏会导致筋脉失养,引起肝风内动,出现抽搐、四肢强直;气随津液外泄,形成“气随液脱”,导致神昏之危候。
针对病症开了几副中草药,患儿大有起色,继续服药三个月康复。
他常说,没有两个相同的病人,就是同样病,辩症应根据患者就诊时的体质状态、病情轻重、病程长短、临床表现、生活环境等灵活应用治疗方法。
不孕不育和习惯性流产,都属于妇科疑难杂症,同样两个人都是治疗不孕不育和习惯性流产,但因人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
崔女士体质偏胖,全身乏力、倦怠,月经量少或多,白带多,舌质淡胖,苔白腻或黄腻,舌边有齿痕,属痰湿体质,在治疗上从健脾、祛湿、化痰做起;另一张女士,平素体质差,易于感冒,面色发黄,月经量少甚则闭经,舌质淡,苔薄白,脉无力,属虚损之脾肾两虚,治疗上从健脾补肾为原则,结果两人都很快康复。
李鸿政医生知乎文章合集在线阅读
李鸿政医生知乎文章合集在线阅读
(原创版)
目录
1.李鸿政医生知乎文章合集简介
2.文章合集的主要内容
3.文章合集的价值和意义
正文
李鸿政医生知乎文章合集在线阅读,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李鸿政医生专业知识和心得体会的平台。
作为一位资深的医学专家,李鸿政医生在知乎上分享了大量关于医学、健康、生活等方面的高质量文章,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医学知识,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文章合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李鸿政医生针对各类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等。
这些文章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疾病的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为广大患者和家属提供了实用的参考信息。
其次,文章合集中还包括了一些健康养生的知识,如如何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搭配、运动锻炼等。
这些内容对于关注健康的读者来说,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此外,李鸿政医生还分享了一些行医多年的心得体会,包括医患沟通、医疗现状、医德医风等方面的思考。
这些内容让读者更加了解医生这个职业,增进了医患之间的信任和理解。
总之,李鸿政医生知乎文章合集具有很高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阅读这些文章,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医学知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还可以让我们更加关注健康、关爱生命。
第1页共1页。
关于“神医”的作文素材
关于“神医〞的作文素材关于“神医〞的作文资料导语:写作文并不是脱离现实的,契合主题的时事新闻资料会给你的作文加分不少哦,关于“神医〞的作文资料下面就共享给你,期望对我们有协助! 关于“神医〞的作文资料近来,跟着刘洪滨被曝光代言违规医药广告,很多网友也连续揪出来“虚伪医药广告〞的“四大神医〞。
记者发现,作为“四大神医〞之一的李炽明仍在一家组织定时“坐诊〞,但最近因身体原因暂停“出诊〞,何时康复不决。
李炽明受访时称,自己真是医师,对广告片中的内容心安理得,但也供认历来都没看过拍出来的片子。
(6月27日《北京青年报》) 相对于刘洪滨、王志今、高振宗等“神医〞的失联或缄默沉静,李炽明身处“人人喊打〞的言论漩涡中勇于发声并直言“心安理得〞,确实需求不一般的勇气。
不过,这下就为难了,社会公认的电视虚伪医药广告代言人,不只全盘否认了媒体的“控诉〞,还高调声称以治病救人、普及健康常识为己任,真令人大跌眼镜。
“神医〞李炽明有发声的权力,但其看似底气十足的说辞实那么苍白无力,底子站不住脚。
李炽明一方面自称拍广告片时坚持原那么,每个文稿都仔细审理过,夸张的、虚伪的内容坚决不说,另一方面却从不看拍出来的广告片,听凭药厂在其头上乱加头衔搞虚伪宣扬,这不自相矛盾吗?作为从前的'“医院领导〞,李炽明不该傻到这种程度。
不管真傻也好装傻也罢,也不管其狡赖多么可笑,总归李炽明十分淡定、高调地“还击〞了言论质疑,把“医药广告表演艺术家〞这顶黑锅甩了出去。
这边媒体把“神医〞批得遍体鳞伤,呼吁追究其法律责任的声响一浪高过一浪;那儿人家呈“无辜〞状,乃至以“业界良知〞自居,这种剧烈反差可谓经典黑色幽默剧。
更为难的是监管部门。
李炽明为虚伪医药广告代言行为涉嫌多重违法,在媒体和很多网友的尽力下早就露出了“原形〞,并且国家多个部委正在严查“医药广告表演艺术家〞事情,数十条违规医疗广告也已被叫停,这个时分作为“四大神医〞之一的李炽明高调声称“心安理得〞、“没有影响〞,仍旧“坐班出诊〞,岂不是公开向监管部门叫板?李炽明的代言行为究竟合不合法,监管部门应赶快给个权威说法以正视听,并依法依规处理,别委屈了谁也别怂恿了谁。
妙手神医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古以来,医者被誉为“白衣天使”,肩负着救死扶伤、悬壶济世的使命。
在我国,中医文化源远流长,妙手神医层出不穷。
作为一名中医从业者,我有幸亲身经历了中医的神奇魅力,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感悟心得体会。
一、妙手神医的医德修养1. 坚定信念,恪守医德妙手神医之所以能够取得卓越的医术成就,离不开他们坚定的信念和恪守医德的品质。
他们始终把患者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以医者仁心对待每一位患者。
在临床实践中,他们严谨求实,不断探索,力求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服务。
2. 勤学苦练,精益求精妙手神医在医学领域的成就,离不开他们勤学苦练、精益求精的精神。
他们深知医学知识的博大精深,因此不断学习、钻研,努力提高自己的医术水平。
在治疗过程中,他们严谨细致,对待每一个病例都认真分析、反复论证,力求为患者找到最佳的治疗方案。
3. 患者至上,关爱生命妙手神医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把关爱生命、呵护健康作为自己的责任。
他们深知医学的宗旨是救死扶伤,因此对待每一位患者都充满关爱,关心他们的生活、心理和情感需求,用真诚和热情为患者排忧解难。
二、中医的神奇魅力1. 辨证施治,因人而异中医讲究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妙手神医在临床实践中,善于运用中医理论分析病情,针对患者的体质、病因、病机等进行辨证施治,使患者得到针对性的治疗。
2. 药食同源,养生保健中医强调药食同源,注重饮食调理和养生保健。
妙手神医在治疗疾病的同时,还会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生活习惯,给出合理的饮食建议,帮助患者改善身体状况,提高生活质量。
3. 针灸、推拿等特色疗法中医拥有丰富的特色疗法,如针灸、推拿、拔罐等。
妙手神医在治疗过程中,善于运用这些疗法,帮助患者缓解病痛,恢复健康。
三、中医传承与发展1. 传承经典,弘扬中医文化妙手神医在传承中医经典的同时,还致力于弘扬中医文化。
他们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推动中医事业的发展,为我国中医药事业贡献力量。
【中医名家】李阳波先生轶事
【中医名家】李阳波先生轶事转载,传递无尽能量。
“狂人”李阳波逸事(作者:恒颂)一去年中秋,出差南宁,凭祥铁路武装部老韩告诉我,他想离职去办一间由民医高手组成的医院。
他想的很细:在山水如画的桂林,在西林公园的相思江畔,建造一幢幢散落在密杯中的小楼,每幢楼就是一个专业科室,有接骨科、针炙科,牛皮癣科、气功科……。
我当即被他美好的设想吸引了。
我国的民间医生,确有一些神奇的东西,老韩还说已经结交了几位朋友。
他首先向我介绍的,便是这位“狂人”李阳波。
老韩有位中学时期的同学,现任南宁火车站客运室主任,名叫卢淑清。
79年9月17日,骑自行车摔伤,经南宁铁路医院拍片,诊断为膝节粉碎性骨折,主治医生认为凭目前医疗水平,无论如河也无法恢复关节功能,搞不好还要截肢。
当时李阳波正在南宁铁路地区行医,已小有名气;户主任正当而言不会残废,更无需截肢,并保证卢主任三十五天可以下床行走。
这样,李阳波开始为她煎药敷药。
谁知三十天过去了,卢主任仍腿粗如柱,不见好转。
李阳波这时突然停止用药,每日只在卢家盘腿打坐。
第三十五天早上,李阳波对卢主任说:“今天中午你就可以走路了。
”卢主任只当他是笑言,哪敢相信。
到了中午,李阳波来到卢主任床前说:“你马上就可以走了。
”只见他运用双掌距患处一尺左右,不停地转动约十分钟,然后退下半步,右掌自下而上一挥:“起来!”躺在床上的卢主任只觉得有股气浪托住自己,应声便坐了起来!奇迹出现了,卢主任在李阳没的指挥下,当即下了床,真的可以走动了。
二在朝阳广场附近的山坡上,有一条几乎没有棵树的沙井街。
这实际是一条曲折而狭窄的小巷一问问低矮的青瓦房拥挤地排列着,大多是个体动者居住的。
老韩把我们(还有《柳铁工人》报者陈昭新同志)。
引进一座特别低矮的黑魆魆的屋子。
顿时,我心里便有股神秘的不舒畅的感觉。
老韩招呼我们向里走去。
里面可亮堂多了,一个小天井后面.盖了幢小小的三层楼房。
一位三十左右文质彬彬的青年迎了出来,腼腆地笑着和我们点点头,径直领着我们登上三楼。
“四大神医”是如何炼成的?
“四大神医”是如何炼成的?作者:王天琪李铁柱来源:《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2017年第08期最近一段时间,“神医专家”刘洪滨(“滨”有时写作“斌”)彻底出名了。
随着刘洪滨使用多个身份在电视上推销各种“药品”的事情被曝光,她拥有了前所未有的知名度,但“表演道路”也走到了尽头。
除了刘洪滨,变换姓名或身份在电视节目中卖药的另外三名“神医专家”也被网友揪出。
“四大神医”刘洪滨被揭穿之后网友又揪出三个人近日,刘洪滨由于以不同专家身份出现在多家省市级电视台的“健康节目”中,推销的不同名称、功效的药品被揭穿,被网友称为“虚假药品广告表演艺术家”。
继刘洪滨之后,又有三位经常出现在电视荧屏“养生节目”中的“老专家”被揭露出来。
另三位“神医”也如刘洪滨一样,要么名字时有变化,要么推销的产品五花八门。
“神医”之一的李炽明在不同的节目中不仅拥有中华医学会主任委员、全国方剂学专家的头衔,还拥有著名糖尿病医学专家、著名国医、糖尿病DCR疗法创始人、中医药科研委员会委员等头衔。
他所推广的“产品”也多种多样,有号称比冬虫夏草的功效强几十倍的裸藻,有不用胰岛素不吃降糖药,就能调理糖尿病的“DCR代谢修复疗法”,还有可以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纳豆细胞再生疗法”,甚至还有可以减肚子的“一子三叶茶”。
王志金不仅在节目中推销男性养生药片安第斯玛咖片、治疗糖尿病的“波尔特细胞用糖疗法”、治疗肝肾功能疾病的“九千堂化糖老方”,还能跨专业治疗冠心病、关节炎、肾病、脑血栓等疾病。
在节目中王志金有多个身份,宣称自己是中华中医药学会专家、中医世家第六代传人、解放军465医院少校军医,不过在另一些节目中,他的名字又变成了王志今。
和王志金一样,高振宗的另一个名字是高振忠,他在节目中的头衔是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的主任医师、全国著名手诊专家,能看糖尿病、脑中风、心血管疾病、脾病、肝病、男性病。
同时还自称是壮阳补肾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教授,跨越了多个医疗领域。
艰难求医路 风雨见彩虹——感恩吉大医院胸外科主治医师李志宏的医者仁心
艰难求医路 风雨见彩虹—— 感恩吉大医院胸外科主治医师李志宏的医者仁心 本刊特约记者 于蛟龙2016年,对我而言是一个“多事之秋”,许多大事、难事、糟心事都凑到一起,让人无可奈何又猝不及防。
最让我刻骨铭心的是两个月前,父亲的一场大病,我带着他从小县城辗转到大医院,从经历了无数次绝望到燃起希望之火,其中的艰辛与煎熬,若非亲身经历,绝难体会。
人,越是在绝望的时候,越能感受到生命的绚烂。
就在我们一筹莫展之时,是吉大医院胸外科李志宏医生,用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技艺,让我父亲转危为安,化险为夷。
也许,对于医生来讲,治病救人乃份内之事,但是,在患者心中,好医生就如同夜空中灿烂的星辰,闪烁着明媚的、温暖的、充满希望的光。
小县城医疗条件落后一场噩梦终难醒8月的一个清晨,我很早就醒了,是被一个噩梦惊醒的。
惊魂未定之时,母亲打来电话,告诉我,父亲咯血,望我速归。
情急之下,我买了最早到敦化的车票,便直奔火车站。
父亲住的是消化内科,这倒让我挺诧异,因为他的胃口一直没什么大问题,倒是肺部经常发炎,要说病根,应该是肺才对。
于是我去呼吸内科找医生,但他们拒绝接收,理由是:用药一样,来也没用。
我在病房里整晚守着父亲,这是个无眠的夜晚,也是挥之不去的梦魇。
看到父亲咯血时所遭受的痛苦,我一次次接近崩溃的边缘,只好找医生、找护士求助,然而这些个年轻的面孔,跟我一样两眼茫然、不知所措。
第二日,父亲的病情在一次好转之后出现了大逆转。
那一刻我终于下定决心:必须转院。
在我的坚持下,医生只好同意,但是再三强调,路上很可能出意外,他们不负责任。
好不容易联系上救护车,同去的医生、护士形同虚设,我只好蹲在父亲担架前,全神贯注地盯着监护器。
四个半小时,窗外的雨越下越大,每一分每一秒,都无比难熬,每一时每一刻,都无比沉重。
好在虽然路途漫漫,还是安全到达了目的地——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
见到曙光白求恩医院的白求恩精神到了吉大医院,亲戚已帮忙挂好号,租了推车在门口等候。
我的中医老师李宏
我的中医老师李宏和中医老师李宏的再次见面,中间隔了将近20年岁月。
居于青州市玲珑山南路的中医堂环境古雅,正面墙上是《黄帝内经》的那句: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玻璃隔断上镌刻着华佗、张仲景、李时珍等医圣画像,等候的门厅里弥漫着草药清香。
虽已为远近闻名的名老中医专家,李宏老师眼睛里仍然闪烁着青春的光彩。
时隔多年,我依然记得上中医课的情景。
在内外妇儿中医等课程里,中医科是最难以偷懒的一门课,几乎每堂课都要提问,从第一张桌开始站起来背诵“十八畏”“十八反”等,一人一句的接龙,背不过就站着,全班无一漏网。
在唯恐当着全班师生丢人的战战兢兢里,中医课是学得最认真的。
如果说背诵中医理论是慑于李宏老师的严格要求,那么对耳穴的热爱则是身边人的现身说法启动了最初的好奇。
室友琴是个大眼樱桃口的美女,美中不足皮肤有细小褐色凸起,远看似满脸雀斑。
李老师说是扁平疣,用耳穴疗法即可痊愈。
贴耳穴的中药为王不留行,几次下来,扁平疣神奇地消失无踪,她惊喜雀跃不已。
我们也从此爱上了耳穴,一有空就泡在诊室里,请教如何贴耳穴。
看似不起眼的耳穴疗法何以如此神奇?李宏老师讲道:你们看这耳朵,像不像倒挂的婴儿?人体的每个独立的局部都对应着全身,小小耳朵里藏着全身的对应穴位。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农民从一场雪可以预知明年的收成,中医也可以从耳朵上的一个斑点知道身体起了怎样的变化。
局部即整体,细节即全局。
这是李老师的中医课给我最大的启发和震动,也由此影响了我的世界观。
从此不可救药的爱上了中医。
耳穴、针刺、艾灸、刮痧、拔罐……这些传统中医疗法让我尝试为亲友家人施治的时候,小有所得,沾沾自喜,自命为中医爱好者、践行者。
再见李宏老师后,才知道自己还是“槛外人”。
在分别的20年里,李宏老师像一个不知疲倦的攀登者一样,在中医之路上从学而术,从术而道,完成了一次次由量到质的飞跃和蝶变。
现在的她已成为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龙砂医学流派主要传承人、山东中医药学会五运六气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联合会五运六气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山东省中医五运六气研究推广基地负责人,她的门诊需要提前提前预约,经常人满为患。
喝凉水的故事(二)—李宏奇医话系列
喝凉水的故事(二)—李宏奇医话系列善用大黄通腑泄浊由这个喝凉水治疗疾病的故事,我想到我最常用的一味药大黄,这个故事里别人道听途说的治疗胃病的方法用的是凉水,而我治疗各种常见病和疑难杂症甚至是一些癌症,最常用也运用的得心应手的一味药就是大黄,遥想当年,师父也跟我说过,人参杀人无过,大黄救人无功,什么时候你能够在临床真正灵活的运用大黄这味药,你就该出名了。
所以在治疗疾病时,我对大黄这味药情有独钟,在治疗好多急症重症时都能起到力挽狂澜的作用,对常见病的治疗也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大黄就和它的名字将军一样,在很多重要的时刻担当着很重要的角色,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将,总能在关键时刻委以重任。
之所以善用大黄,这可能也是和社会现实相联系的,也许会有人质疑,用药和社会现实有什么关联呢?两者之间当然有关系,而且不同的时期,由于特殊的时代因素,和医家开方用药的关系是息息相关的。
我们现在的社会现状是每个人的物质生活空前的丰富,人们饮食富营养化,而且完全现代化的生活工作环境,导致人们活动量日益减少,所以身体瘀滞严重,各功能无法正常运行,而大黄就能很好的为身体荡涤肠胃,清理身体多余的积滞。
我在治疗一些常见病的时候,结合患者的体质和症状,最常用的一味药就是大黄,一些疑难重症也同样能用大黄救急,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但前提是患者的体质符合用大黄的条件,而且通过辩证患者的病情有用到大黄的必要。
年轻姑娘遭遇脑出血有一年,一位天津来就诊的二十多岁的未婚女性患者,年纪轻轻,平素体格壮实,但却经常头疼便秘,后来她的家庭出现了一些变故突然严重头疼,到医院检查出现少量的脑出血,在天津医院经过抢救脱离危险,虽然命是保住了,也没有落下严重的后遗症,但却是经常的头痛,在医院经过细致的检查后,得知自己脑部的脑血管多处扩张充血,而且多处血管壁特别薄,随时都可能有破裂的危险,这个问题就好像一颗定时炸弹潜伏在自己的身体,这让患者压力特别大,于是患者前往北京天坛医院咨询,医院当时也不建议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因为扩张变薄的血管位于患者大脑深部,如果手术的话可能伤及大脑,手术风险非常大,一旦有什么差错,患者就有昏迷不醒成为植物人的危险,患者还是不死心,又到山东某知名肿瘤医院咨询用伽玛刀、光子刀治疗脑血管的痉挛,但都无果而终。
当代名医李玉奇
当代名医李玉奇作者:暂无来源:《家庭科学·新健康》 2019年第10期文/名家他提出“萎缩性胃炎以痈论治”,打破胃癌不可逆的说法;他潜心研究舌象,舌诊堪称一绝,被誉为“当代扁鹊”;他在湖北义诊,群众夹道欢迎,患者扛着铺盖带着干粮,排队看病。
他就是国医大师李玉奇。
从小立志学医济世李玉奇立志从医要从10岁那年说起。
当时,他看到家乡银州有不少人染病去世,所以立志成为一名医生。
在25岁那年,他拜当地的名医为师。
等到学成后,被同乡推为辽源市中西医师研究会会长。
新中国成立后,他记得老师的嘱托,把中医的精华发扬光大。
带着这个信念,李玉奇在上世纪60年代担任了辽宁省卫生厅第一任中医处处长。
离休前任辽宁中医学院副院长、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
尤擅舌象诊病从医七十余载,李玉奇工精内、妇、儿科三科,精研脾胃病三十余载。
在国内首先提出“以痈论治”的学术论点,打破历代医家多以“胃脘痛”“胃痞”辨证施治的模式,总结出一整套新的辨证施治体系。
在临床上,李玉奇擅长舌象。
舌象学概括起来包括舌体、舌质、舌苔的改变。
李玉奇多年来在治疗萎缩性胃炎的过程中发现,舌象能准确地反映出萎缩性胃炎发展的不同阶段、轻重险恶及恢复程度等。
这不仅是凭借临床经验,还有临床各项检查为依据。
从舌象学可以初步诊断出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粘膜脱垂、糜烂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和溃疡、重度不典型增生、癌变前期。
这都经过胃内窥镜活检得到病理证实,符合率达到95%左右。
脾胃名家的养生经如何补好脾胃呢?李玉奇给出了三个前提:一是要保护好牙齿,因为牙齿承担着咀嚼的重任,这直接关系到食物的消化、吸收,以及唾液腺、酶的分泌,同时这种机械的运动,可使脾胃化生水谷精微的功能正常运转。
二是要经常保持轻松、乐观的情绪,这样才能使胃口大开。
三是要力戒饱食,不可多贪佳肴,以防损及脾气。
李玉奇还提出了延缓衰老,应以50岁为年龄界限,70、80、90、100岁为轴线。
延缓衰老的标准应该是:精力充沛,头脑清晰,健步徐行,谈吐自如,情绪乐观,兴趣横生,视力不减,鹤发童颜,80岁可以工作,90岁可以看书,100岁与顽童游戏,无疾患于身。
李宏奇:我的学医行医之路一个醉心岐黄的行医人(4)
李宏奇:我的学医行医之路——一个醉心岐黄的行医人(4)作者:李宏奇石家庄市行唐县西街71号行唐县西街村卫生室编辑/ 冰无双⊙ 校对/ 刘刚I导读:从今天开始连载一个醉心岐黄的行医人,讲述他的学医行医的历程。
第七章师父教导很独特,激发兴趣主动学除了在临床中学习药物,研究药物在每个方子中的运用之外,还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把理论夯实,临床实践才能有很好的可依赖的基础,才能开出更精准的方子。
开方用药就像布阵杀敌,要做到面面俱到,药味精准,方子才能药简效宏。
老师教我们的方法很独特,总是欲擒故纵,每次给病人开方了,老师说你们现在不要看方子,先好好学习,以后有机会开方用药,然后等老师不在的时候,就会好奇的赶紧看老师开的方子,那时候看一眼往往过目不忘,有时候老师看书却说你们现在不要看这些书,看多了脑子就乱了,但那样更引起了我们的好奇心,就赶紧到书店买一本用心看,都是有用的东西,不像现在的学生填鸭式的培训,而是引导学生主动的学习。
师父在教的过程中不可能耳提面命,传授秘籍,更没有任何技巧性的东西,而是在平常要用心读书,从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去用心挖掘,发现有价值的东西,除了熟读四小经典和四大经典,对各家学说都要有自己正确的认识和体悟,汲取其中的精华部分。
那时,看的最多的书是《医宗金鉴》和《寿世保元》,师父说《医宗金鉴》和《寿世保元》是临床中最实用的运用最广泛的书,值得每天去研读。
那时候买书不方便,我就利用晚上不忙的时候借阅师父的书,然后把有价值的段落都抄在笔记本上,然后反复琢磨并背诵,在临床跟师的时候遇到特殊的患者就会在脑海里搜索,书上对于这种病是怎么定义的,然后治疗方法是什么。
那时候遇到简单的病例,师父就鼓励我开个小方,简单的用一两味药去治疗,因为都是一个村里的乡亲,就能清楚的了解到患者在喝了这两三味药后病情有什么改善。
以此来积累经验,每次疗效显著的时候,我就用心的在本子上记录,并用这些真实的病例验证我掌握的理论知识,然后对这些书本上的知识也就加深了了解。
我的学医行医之路(三)、天赐良机遇名医,身怀绝技堪称奇
我的学医行医之路(三)、天赐良机遇名医,身怀绝技堪称奇经过堂哥这件事情之后没多久,我就初中毕业了。
那时候我毕业在家无事,就天天在家看半导体电路基础,还自己摸索着研究无线电,那个年代无线电收音机还算是高科技,非常流行,当时想着一个小木匣子能发出真人的声音真是太神奇了,一闲下来就研究半导体自己组装收音机,有什么不明白的就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当时还心想以后做个无线电修理工。
之前讲到我家就是位于当年最繁华的这条街道,西街,那时候我家的房子是临街的四合院,临街的两间房子可以做铺面,但一直没有合适的商家租赁,所以一直闲置着。
梧桐花开的时节,一位五十岁左右身材魁梧的男士穿着笔挺的中山装来到我们这里,在和街坊邻居打听谁家有闲置的门面房可以出租,邻居就把这位先生介绍到我家,然后我母亲就很爽快的和这位先生谈拢价格后,热心的帮他把房子打扫干净,在得知来者是要在我家铺面经营中医诊所时,我母亲更是喜出望外,当时就心想我家这是遇到贵人了。
这位先生初来我们这条街,倒也不拘谨,跟乡亲们介绍自己姓孟,家里祖上就是行医的,最擅长治疗半身不遂各种中风。
据我母亲后来跟我回忆道当年见到孟大夫的时候,就如戏文中讲的那样身材魁梧,相貌堂堂。
这样的人当大夫医术自然是错不了的,和人说话语气祥和,态度亲切,举止文雅,来看病的患者在和孟大夫交谈后,都有相见恨晚的感觉,经孟大夫对自己病情的一番讲解,会有如释重负的心情,有的患者甚至感慨可算找到好大夫了。
那时候国家刚刚改革开放没多久,人们已经从过去物质贫瘠的阴影中逐渐走出来,市场开放以后,我们这条街道汇集各行各业的商铺,各种商品琳琅满目,人们好像一夜间从各地涌来,整个社会一派繁荣的景象。
人们的穿戴也不像过去那般匮乏,也不会再为吃饭发愁,家无隔夜粮、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现象也已经彻底不复存在。
取而代之的是人们吃的太多太好而发福,人们的身体骤然间多了许多无法代谢的脂肪,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中风脑血栓半身不遂等病症。
中医李宏奇医话医理医论篇(三)、下水道的故事(上)
中医李宏奇医话医理医论篇(三)、下水道的故事(上)我家胡同口的商业用房近几年开了饭店,一次大雨过后,胡同口的那一节下水管道堵了,于是找来人挖开下水道,发现饭店的长年累月的厨余油污堵塞了排水管线,而且大量油污在经过下水管道时温度降低逐渐凝结成块,几乎把下水管道堵死了。
经协商饭店和街道共同出资,把下水道挖开,清理出了三四车凝结如白色猪油一样的油块,真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看到这些遇冷凝结的油块,使我想起了身体的血管堵塞,下水管道的排水系统就相当于我们人体的血管,人体的血液在血管里顺畅的流动就需要身体提供足够的能量,当人体虚寒时,身体的血液就会流动不起来,久而久之形成於堵。
我们家的一个邻居去年秋天得了冠心病,经常发作,一次发作时情况特别紧急危险,到石家庄省二院做冠状动脉造影,动脉堵塞了百分之九十五,随即做了冠状动脉支架,病情稍有缓解。
但几个月后又开始发作,经常打急救电话急救,连续几次住院治疗,今年三月,病情又发作时前来求诊,当时患者神智轻度昏迷,呼吸短促,胸闷胸疼,面色苍白,手足冰凉,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辩证此为真阳不足阳气外脱,当回阳急救,用四逆汤,因用药不方便,用生姜二两熬汤,服后迅速缓解,手足逐渐温暖,神智也开始清醒,因患者不愿意服中药,遂开附子理中丸,服药一盒后,症状大减,面色红润,恢复活力,经常见其出来活动,患者的心情大好且信心倍增,即用附子理中丸服药到至今,再无发作,能做家务,出门活动,接送孩子。
这样的老年冠心病患者经常遇到,有一年冬天,朋友的父亲因为严重的肺心病入院治疗,住院一段时间后,患者症状还是不见轻,住院期间还是频繁的头晕、恶心、呼吸短促,总是感觉胸口绞痛憋闷感,眼看就要过年了,患者也不愿意在医院过年,于是朋友请我去医院给父亲诊断一下,我去医院以后,摸脉时明显感觉到患者手臂刺骨的凉,那种冰凉直逼别人的身体,患者的身体也是彻骨的凉,患者脉象微细,身体虚寒,手脚冰凉,我就和患者家属解释这就是寒凝心脉,严重的时候就导致了心脏的问题,看着患者在床上斜靠着喘着微弱的气息,病势严重,我当时一方面安全起见一方面也是因为住院期间患者不方便熬药,于是就给患者开了中成药附子理中丸,嘱咐其按说明吃,然后就返回诊所继续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宏奇:我的学医行医之路——一个醉心岐黄的行医人(4)作者:李宏奇石家庄市行唐县西街71号行唐县西街村卫生室编辑/ 冰无双⊙ 校对/ 刘刚I导读:从今天开始连载一个醉心岐黄的行医人,讲述他的学医行医的历程。
第七章师父教导很独特,激发兴趣主动学除了在临床中学习药物,研究药物在每个方子中的运用之外,还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把理论夯实,临床实践才能有很好的可依赖的基础,才能开出更精准的方子。
开方用药就像布阵杀敌,要做到面面俱到,药味精准,方子才能药简效宏。
老师教我们的方法很独特,总是欲擒故纵,每次给病人开方了,老师说你们现在不要看方子,先好好学习,以后有机会开方用药,然后等老师不在的时候,就会好奇的赶紧看老师开的方子,那时候看一眼往往过目不忘,有时候老师看书却说你们现在不要看这些书,看多了脑子就乱了,但那样更引起了我们的好奇心,就赶紧到书店买一本用心看,都是有用的东西,不像现在的学生填鸭式的培训,而是引导学生主动的学习。
师父在教的过程中不可能耳提面命,传授秘籍,更没有任何技巧性的东西,而是在平常要用心读书,从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去用心挖掘,发现有价值的东西,除了熟读四小经典和四大经典,对各家学说都要有自己正确的认识和体悟,汲取其中的精华部分。
那时,看的最多的书是《医宗金鉴》和《寿世保元》,师父说《医宗金鉴》和《寿世保元》是临床中最实用的运用最广泛的书,值得每天去研读。
那时候买书不方便,我就利用晚上不忙的时候借阅师父的书,然后把有价值的段落都抄在笔记本上,然后反复琢磨并背诵,在临床跟师的时候遇到特殊的患者就会在脑海里搜索,书上对于这种病是怎么定义的,然后治疗方法是什么。
那时候遇到简单的病例,师父就鼓励我开个小方,简单的用一两味药去治疗,因为都是一个村里的乡亲,就能清楚的了解到患者在喝了这两三味药后病情有什么改善。
以此来积累经验,每次疗效显著的时候,我就用心的在本子上记录,并用这些真实的病例验证我掌握的理论知识,然后对这些书本上的知识也就加深了了解。
看到师父书上有价值的资料就抓紧时间抄录下来,积累知识,那时候买本书都是奢望。
记得那时候我们村有一个中年大伯,身体魁梧壮实,看着身体挺好的,但就是有个小毛病长年累月的折磨着他,他舌头嘴唇常年的长满了溃疡,别人形容他的溃疡严重程度就说他的嘴都烂了,经常看见他在哪个犄角旮旯蹲着流口水,疼的吸溜吸溜的,看了好多位大夫都见效甚微,都是给他用泄火清热类药物,为了治疗他这个严重的口腔溃疡他还辗转找到那个年代的伤寒大家任应秋给开方,也没有彻底治愈,后来还是反复发作。
后来找到我师父看的时候他的口腔溃疡特别严重,说已经长了长达二十年之久,师父就说这个病别人看来都觉得是小病,通常的治疗思路就是清热泻火,但别人都这样用过了,却不起效,就问我说你看应该怎么治疗呢?我一看舌质淡而且糜烂,就说他应该吃理中汤,师父听后点头称赞,说你考虑的很对,这位患者常年吃一些寒凉药,久病体寒,再用清热泄火类药物无疑是雪上加霜。
患者拿了药回家服用,效果很好,两天后嘴就不疼了,后来让他多年备受煎熬的口腔溃疡未在犯过。
我当时学徒时期把他这个病看好了,一直到现在三十多年了他周围的亲戚朋友无论大病小灾总要先找我过来开药。
从那时我就形成一个习惯,越是疑难棘手的疾病,越冷静思考,以寻求最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
如果见效了,不仅能为患者解决病痛减轻负担,还能以此积累经验,精准的知道药的治疗部分和所起到的作用。
如果效果不好,还可以改变思路。
这样对每味药和每个方子就能够运用的驾轻就熟。
如果理不清思路,开方贪大用药贪多,就会尾大不掉,如果不起效果想改方换方都不知道从哪入手。
师父看我每天在临床跟师学习的时候,空闲下来就会埋头查阅书籍,想弄明白刚才病人的病到底是什么情况,用药开方的依据是什么,于是就经常教导我们看书一定不能死记硬背,不能教条主义,看不懂有疑问的地方不要强解,记下来,一定要从临床慢慢体悟,有时疑惑多年的问题,在临床看病时一下就明白了。
师父经常鼓励我们多临床,注重实践,不要过多的受那些书本理论的束缚。
师傅最喜欢讲行医的事例,一有时间就给我们讲故事,为我们讲的最多就是医案故事,然后通过医案给我们提问题,让我们深入学习,比如一个病人用补中益气汤治好了,老师就让我们找出补中益气汤的治病原理,我们找到补中益气汤的创始人李东垣的《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等著作,然后以补中益气汤为突破口,全面了解李东垣的处方思想,从一个兴趣点转到另一个兴趣点,如饥似渴的主动的学习了李东垣的全部著作。
这样由点及面的学习,慢慢的各种知识就渗透到脑子里了。
现在回想当年学徒的时候,真是全身心的投入学习,心无杂念,一心一意的沉浸在中医知识中,每当小有成就或者有了自己的心得体悟就能真切的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快乐。
师父经常说要抓住一切可以实践的机会,比如身边的人生病了,一定要敢于开方用药,而且治疗后还要关注用药后的效果。
我大伯家的堂姐从小就得了慢性胆囊炎,经常发作,发作时胃疼,呕吐,不能吃东西,特别痛苦,治疗多年也没有治愈,后来结婚了做了胆囊摘除的手术,术后没有好转,还是经常复发,身体非常虚弱,结婚多年也不能怀孕,听说家里有了老中医水平很高,还能治疗不育不孕证,就专门从山西赶回来治疗。
我师父看了后说,你跟我学了一段时间了,这个病人是你姐姐,就交给你开方用药,我不干涉,然后我给他开了十全大补汤加减,三付药就明显见效,后来根据病症和体质用十全大补汤和肾气丸加味连续吃药2个多月,身体各种不舒服都好转了,身体一下子强壮多了,并且怀孕了,后来三十多年胆囊炎从来没有复发过,并且有了两个儿子。
通过这个病例也给我带来很好的影响和口碑,也更提高了我诊病的信心增加了我学医的动力。
师父看我刚开始看病就把握的很准,就兴趣盎然的跟我讲,你考虑的方向很对,虽然你堂姐的病表面上是被医院定义为胆囊炎,但我们中医看病的时候不能受西医病名的干扰,中医看病一定要把控全局,从全面考虑患者的身体疾病。
在后来多年的临床过程中,总是遇到各种被西医定义为五花八门病名的患者,但是我开方用药并没有受其病名的干扰影响,而是从患者脉象体质和具体存在的病症见病知原,开方遣药,才能从根本上扼制发病的源头。
初学医临床的时候那些病例到现在还是历历在目永远不会忘记,无论成功的病例,还是无效的病例,都为我以后学习和提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第八章抓住机会临证多,随师南下出风头那个时候我师父对我喜爱有加,总是说我这个徒弟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还多次向人提起,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我做什么老师都不反对,总是鼓励我大胆尝试。
虽然在别人看来师父的脾气乖戾,喜怒形于色,让外人觉得不容易亲近,甚至靠近说句话都要战战兢兢的。
但在我眼里,高人就应该有不同于常人的脾气秉性。
师父特别看重我,虽然因为一些琐事经常冲别的师兄弟发火,但从来没有跟我生过气,对我诊病也是信任有加。
我的一个邻居因为严重的肺心病住院了,那个年代的急救措施还很落后,看老太太全身浮肿,呼吸急促随时就有生命危险,医院束手无策,眼看着老太太都已经奄奄一息了,家人就把老太太从医院拉回家准备后事。
家人看着老太太还有口气在,就把我师父请过去看能不能有什么办法。
师父看完后回到诊所给患者开方,对我说你也去给这位老太太看看,你考虑应该怎么治疗。
我听师父说让我看病开方,不敢懈怠,赶忙去病人家给老太太摸脉查看一番,回到诊所毕恭毕敬的写了一张方子拿给师父看。
师父看了后会心一笑,给了我一个肯定的眼神,然后从自己抽屉里拿出自己开的方子一对照,小青龙汤加味,一味药都不差。
患者服用药物后,症状缓解效果很好,事后师父说把经方用的得心应手了就很不简单了,真正做到药简效宏是始终离不开经方的。
从那时起,师父的引导就为我以后很好地运用经方奠定了基础。
那时候总感觉师父不但对经方运用自如,对历代各家学说都能够了然于胸,集众家之所长,治疗常见病和一些疑难杂症甚至危重的患者能够力挽狂澜。
治疗中风证尤其推崇明代医林状元龚廷贤的《寿世保元》中风篇,无论从理论方药和临床实用方面,全面系统指导中风证的辩证治疗。
我师父给我讲过一个看病的故事,一个干部得了半身不遂,到医院治疗不见好转反而越来越重,听说农村出身的师父治疗半身不遂医术好,就请师父来看,同时也请了医院的一个有名的老中医,想让两个中医会诊一下。
我师父看了病人半身不遂,神志萎靡不清,四肢冰凉,汗出如油,脉微欲绝,断为脱证,就开了四逆汤加人参山萸肉回阳,那个医生开了补阳还五汤的方子,我师父看了他的那个方子,说现阳气欲脱,赶快回阳急救还兴许有救,现在还补那门子阳啊,这个方子千万也不能服,活血必然阳脱而亡,那个医生解释这个是治疗半身不遂的经典方,具有补气活血通络之效,见两个争论不下,病人家属说你们先走吧,我们自己决定吧。
事情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后,师父也已忘了这回事。
有天那位患者的家属在街上碰见我师父了,师父问患者现在身体怎么样了,患者的家属叹息道,我家老人没喝您开的药,喝了那位中医的方子,喝了那个什么补阳还五汤,结果真是被您言中了,没多久就去世了,我们真是悔不当初啊。
我师父听他这样说,表情凝重,说道你们也节哀吧,我也甚为遗憾啊。
通过这件事,师父告诉我们临证中不论什么样的病症,保津液护阳气,是我们看病过程中永恒的主题。
我师父经常说用药如用兵,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要对每个方子的制方原理搞明白,明白每个方子和每味药作者的真正的原意,每个方子的作用点和用药后的反应,明白在心,在临床才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这些都是在临床中师父通过一些实例给我们传达的一些信息和导向。
那个时候师父还曾经被湖北省蒲圻县(今湖北赤壁市)的民政部长和干休所长亲自来请去给他们的老县长治疗半身不遂。
非常荣幸,我是唯一一位师父点名要求一同前往的徒弟,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我们县余底村一个86岁的老大爷突然得了半身不遂,半个身子不能动,脑子昏迷,不能吃东西,在医院拉回来,靠输液维持等儿女回来见最后一面,这位老大爷看着普普通通,但他的女儿女婿却是大有来头。
女婿是蒲圻县的(今赤壁市)南下老干部人大主任,女儿是蒲圻县的(今赤壁市)县长,他女儿经别人介绍过来找我师父看看,出人意料的是老大爷这个女儿和我师父还是解放前的同学。
他女儿说家里打电报让回家戴孝,回来了看老爷子还有气,别人都说孟医生治疗半身不遂特别拿手,所以找到你来了,我师父问了情况后,说我们先在这里叙叙旧让我徒弟去看一下就行,我去了一看,病人昏迷不醒,半身不遂,但脉弦浮迟,典型的中了外风,就开了小续命汤,回来向师傅汇报,师傅说就按你的方子抓三幅,吃了我徒弟这个药肯定效果好,结果一付药就清醒了,吃了7付药后就基本恢复自理了。
他们回蒲圻后不久,他们的一个老县长得了同样的病,半身不遂在医院治疗很长时间没有效果,就和老县长推荐了我师父。
县里专门派了一个民政局长和干休所长,过来请我们师徒二人到蒲圻给老县长治疗半身不遂,吃药扎针,不到一个星期老县长说话就有明显的进步,半身不遂也明显的好转,县里广播专门采访报道了我们师徒不远千里治病救人的事,在蒲圻干休所一个月的时间里,每天排满了来就诊疑难杂症的患者,效果很好,以至于县里的领导和我师父谈话,让我们师徒留在蒲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