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学案1
《伟大的抗日战争》学案2(人民版必修1)
江苏省阜宁中学2010届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必修一·专题二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考点三、抗日战争编号; 07 编写人:张国庆审定人:孙怀东【内容标准】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教学要求】1.列举南京大屠杀和“七三一部队”对中国军民犯下的罪行等侵华日军的罪行。
2.简述中国军队抗击日军的几次重大战役,中国军民坚持敌后抗战等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
3.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4.理解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体会中华儿女万众一心、浴血奋战和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
【考试说明】1九一八事变与七七事变;2南京大屠杀;3侵华日军发动的细菌战和毒气战的罪行;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5正面战场的抗战与敌后抗日斗争;6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历史地位。
【考点解读】1九一八事变与七七事变;⑴九一八事变灭亡中国称霸西太平洋是日本的既定国策。
1927年,日本在东方会议上确定了“征服满蒙”的武装侵略方针。
1931年,受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日本陷入极端困难的境地。
为了摆脱危机,日本政府乘中国国民政府全力围剿红军之机,于1931年9月18日发动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不到半年,侵占整个东北。
⑵七七事变 1937年7月7日,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后,即炮击宛平县城和卢沟桥,开始全面侵华。
7月底,北平、天津相继沦陷。
之后,日军向华东和华北两个方向发动攻击,妄图 3个月内灭亡中国。
2南京大屠杀;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八一三事变爆发。
11月,上海失守后,日军进攻南京。
1937年12月,南京沦陷,日军对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和手无寸铁的中国市民进行了长达6周的杀戮,30万人被杀害,还有大量的中国妇女惨遭蹂躏。
【名师原创】第1课《藤野先生》学案
藤野先生学案教学目的1.理解文意。
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2.理解胡适及其母亲自上代表的文化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2.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基础知识1、给加点的字注音绯.红宛如驿站解剖油光可鉴毫不介意落第畸形不逊匿名杳无音信美其名曰诘责凄然教诲瞥见抑扬顿挫深恶痛疾2、自读课文两遍,试讲课文分成三局部: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1、文章写了那么多事,这些事分别发生在哪里?2、文章的叙事线索是什么?3、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这篇文章题目是《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写藤野,而是写了一些别的事情,这是为什么?三自主研学合作探究(阅读“在仙台”局部)1、在这个局部里,作者主要记叙了哪几件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2、作者为什么要离开东京来到仙台?又为什么辞别藤野先生离开仙台?作者的爱国思想感情是如何表现的?3、关于课文,有几种不同理解,讨论一下,究竟该怎样理解。
(1)标题是“藤野先生”,课文主要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
(2)课文大半内容写作者的经历和思想,主要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课文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所以既写了藤野先生,又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
第二课时(阅读课文第一段和倒数第二段,体会下面几句话,回答以下问题)1、也有解散辫子,盘的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这说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怎样的感情和态度?从哪些词语能够看出来?)2、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很多人所知道的。
(藤野先生仅仅个普通人,为什么作者说他“伟大”,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四、达标测试效果反馈1、阅读以下文段回答以下问题(读1、2、3节,完成以下各题)(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1、2自然段写了什么事?(2)上文对“清国留学生”的描写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3)结合全文分析,第3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阅读下文,回答以下问题(读中国是弱国——我的意见却变化了)(4)“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是谁的看法?你能用一个例子批驳这种错误看法吗?(5)“这个声却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什么?(6)作者先离开东京,又离开仙台,两次选择的目的是什么?他的人生选择对你有何启示?五、展示提炼拓展延伸1、鲁迅先生一生有多次重大选择,他的每一次选择的指点都是民族利益、民族前途,这不能不令我们感动。
2019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学案:第16课抗日战争语文
第16课抗日战争【考点要求】九一八事变与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侵华日军的罪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的抗战与敌后抗日斗争;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原因和历史地位。
【知识要点】一、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及其罪行(1931—1945年)1、20(1)1931占领东北三省,东北三省沦为日本的殖民地;(2)1935华北日趋殖民化,民族危机加深;(3)1937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和中国全民族抗日战争开始。
2、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1 1929—1933年,国民党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发动了四次反革命围剿。
材料2 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波及日本。
到1931年,日本陷入极端困难的境地。
日本政府急于发动一场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来医治经济危机造成的创伤。
材料3 “所谓满蒙者,乃奉天(今辽宁)、吉林、黑龙江及内外蒙古是也,”这里“不惟地广人稀令人羡慕,农矿森林等物之丰富,世之无其匹敌。
”——田中奏折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三十年代,日本为什么要扩大侵华?(1)国共内战,为日本侵华提供了可乘之机。
(2)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重创日本,为了转嫁国内危机。
(3)攫取中国的资源,满足国内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和扩大侵略战争。
(4)侵略中国是日本的既定方针,蓄谋已久。
3、阅读课本P75“日军的滔天罪行”,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列举日军的罪行。
(1)1937年12月,日军在南京屠杀和平居民三十万人——“南京大屠杀”。
(2)1941年,日本在河北制造“潘家峪血案”。
(3)日本侵略者在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部队——称为“731部队”。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12、数字抗日战争:“一、二、三”“一”——1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二”——2个战场:国共两党分别开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两条抗战路线:国共两党分别奉行片面抗战路线和全面抗战路线。
“三”——抗日战争的3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是战略防御阶段。
第1课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学案(含答案)
第1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学案一、学习目标识记:①知道卢沟桥事变全面爆发的时间;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③淞沪会战与上海沦陷;④南京沦陷与南京大屠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理解: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所起到的重大历史影响二、学习重点与难点:1、重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
2、难点: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淞沪会战的历史意义。
三、学习过程:说明:★为高考要求;◆为选学或仅限于理解层次【课前汇报】通过将本课学案与教材实际结合,经过预习,我获得了如知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阅读教材2-5页,完成下列问题(知识整理)一、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探究1:想一想,西安事变事变的爆发基于哪些历史因素?又反映了什么实质性问题?1、历史原因:(1)华北事变后,中华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2)受中共联合抗日主张的影响,国民党营垒分化;(3)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不得人心探究2:中华民族面临为国灭种危机时刻,中共采取了哪些政策①1935年8月1日,“八一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②1935年12月25日,“瓦窑堡会议”,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史料补充】1935年底,陕北瓦窑堡会议在本次会议上,中共提出将全国人民组成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这一主张,得到了全国各界爱国人士的支持和拥护。
同时也确立了对蒋介石的态度:反蒋抗日。
会后,毛泽东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这个报告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2、时间及主要参与者:3、事变过程梗概◆:4、事变结果:探究3:面对西安事变,社会各派力量的态度及主张?日本:主张逮捕张杨,对西安发动军事进攻,希望挑起更大规模的内战,有利于侵华亲日派:取蒋介石而代之亲英美派:营救蒋介石,主张和平解决英美:为维护在华权益,在维护蒋介石的前提下,主张同共产党合作中共:正确分析国内外形势,从民族大义出发,希望和平解决围绕西安事变的解决,南京政府内部的明争暗斗反映出日本与英美之间的矛盾,斗争的实质在于扩大内战还是和平解决,问题的焦点在于如何处理蒋介石。
沛县四中七年级地理下册 7.1 日本学案1无答案新人教版
第七章第一节日本(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探究日本的位置和范围,知道日本主要自然地理特征及自然资源;2、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提高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和地理学习能力;一、目标认定,自主学习1、读14页课文及图7.1、7.2合作完成1、日本的领土主要分布在的东面,的西北。
主要由、、、等个大岛、及其周围的海域组成。
是一个的国家,海岸线,多优良。
2、在图7.2中找出日本的主要城市是日本的首都,还有、、、、。
3、掌握这四大岛的相关位置,再从图中火山的符号是座活火山,200多年前还曾喷发过,它被日本奉为“圣岳”,是日本的,也是日本著名的旅游胜地。
由此可以看出日本是一个多和的国家。
二、合作探究、共同提高(小组内解决不了的由老师解答)1、读图7.2日本的地形以_________、________为主,________面积狭小,且集中在沿海地区,日本最大的平原是____________,日本的__________资源也非常丰富,日本的森林覆盖率世界_________,日本海岸线__________,多_____________,这对日本发展_____________经济十分有利。
2、(查阅相关资料)日本的气候类型和气候特征:日本位于中纬度大陆东岸,拥有_____带和__________带__________气候。
读表:东京和北京一月和七月气温和降水量冬季,东京比北京__________(冷还是暖),夏季呢?降水量,东京比北京__________(多还是少)。
这说明日本的季风气候具有______特征,与亚洲大陆同纬度相比,冬季______,夏季_______,降水______。
3、[探究题活动]:读图7.3-7.9分析完成,(1)、日本在板块和的交界处。
(2)、日本多火山。
火山能给人类带来灾难请举例,但是在火山非活动时间,能够利用火山为人类造福吗?。
3、日本经常有发生,每年有震感地震多达多次。
人们采取很多办法来预防地震,或者减小地震带来的危害。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1_《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参考学案1 (1)
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上图中的“大饼”代表着当时任人宰割的中国,而围着大饼的是手中握有匕首的列强,他们迫不及待的对着“大饼”下刀,惟恐落于人后,大饼的主人则只有振臂疾呼,望饼兴叹。
漫画很好地展现了“大清”那不堪一击、任人宰割的景象。
【课标解读】课程标准目标分解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1. 结合明治维新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背景。
2. 让学生熟记《马关条约》的内容,并且进一步理解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
3. 掌握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
4. 掌握《辛丑条约》内容及对中国的危害。
【自主探究】一、甲午战争与民族危机的加深1. 中日甲午战争的原因(1)明治维新后,日本制定了军国主义的对外扩张政策。
(2)日本国内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政局不稳。
2. 导火线:朝鲜①__________ 起义。
3. 战争的爆发:1894年7月,日本舰队悍然在朝鲜半岛海域②_________海面偷袭清军运兵船,挑起战争。
4. 1894年9月,中日两国海军在黄海展开决战。
5. 结果:清朝战败,被迫签订《③___________》。
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开放重庆等地为新的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华设厂。
6. 影响(1)《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之后危害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2)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中华民族陷入了极其深重的危机。
(3)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4)为了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首先进行军事改革。
(5)面对民族的生存危机,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也以不同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特别提醒】甲午战争发生在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自此开始,列强对华侵略进入了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
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与八国联军侵华1. 义和团运动(1)兴起:19世纪末,在反洋教斗争的推动下,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兴起。
山西省运城中学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16课 抗日战争
第16课抗日战争学案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掌握日本侵华后全民族的抗战、日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和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等相关的基础知识。
(2)培养学生树立人民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提高全面分析历史问题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重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面抗战路线;正面战场抗战;抗日战争胜利意义。
难点:抗日战争中两个不同的抗日战场及其关系;如何评价国民政府抗战初期的功过。
课前自主学习一、全民族的抗战1.日本侵华加剧(1)1931年,日本侵略军制造事变,不到半年,侵占整个。
(2)1932年1月,日军袭击上海,制造了事变。
(3)1932年3.月,日本扶植清废帝溥仪,在东北建立。
(4)1935年,日本为侵占华北制造事变。
2.全民族抗战(1)标志: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了事变,全民族抗战开始。
(2)国共再度合作: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进攻,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战线,全国军民奋起抗战。
(3)正面战场:国民政府先后组织了、、和武汉会战等许多重大战役,广大军民英勇抗战。
(4)敌后战场:1937年秋天,中共制定了动员、争取抗战胜利的路线。
此后,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建立。
二、日军的滔天罪行1.南京大屠杀:1937年月,日军攻陷南京,对南京的和平居民进行了大屠杀,在以后的个星期内,被屠杀的和平居民超过人。
2.潘家峪惨案:1941年初,日伪军包围潘家峪,进行疯狂屠杀,全村1500多人中,有多人被杀。
3.细菌武器研究:残暴的日军在中国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部队,称为⑥部队,惨无人道地利用中国活人做试验。
三、抗战的胜利1.敌后战场:1940年下半年,指挥八路军100多个团,在华北发动百团大战,给敌人重大打击,提高了抗日胜和的信心。
2.国外战场:为确保这条国际交通线,1942每初,中国政府派遣远征军到,同日军作战。
3.日本投降:1945年月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4.抗战胜利的意义:(1)是中国人民100多年来第一次取得的完全胜利。
初中人教版日本教案
初中人教版日本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 描述日本的地形、地貌特点。
3. 知道日本是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了解其成因。
4. 分析日本自然环境的优势和劣势。
教学重点:解释日本气候、河流、火山地震等问题的成因。
教学难点:理解日本四面环海是一个岛国。
教学准备:课件、地图、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日本的国旗图片,简要介绍日本国旗的来历。
2. 引导学生找出日本的相对位置:亚洲东部和太平洋西北部。
3. 让学生找出日本周围的主要海洋和海峡、濑户内海。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 学生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日本的自然环境特点和突出的自然灾害及成因。
三、课堂讲解1.讲解日本的地理位置,解释其四面环海是一个岛国的原因。
2.讲解日本的地形、地貌特点,强调其多火山地震的特点。
3.分析日本自然环境的优势和劣势。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日本自然环境对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五、巩固练习1.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解答疑问。
六、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讲解、课堂讨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日本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特点以及自然环境对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但在时间安排上,可以更加合理,确保课堂内容充分讲解。
重核的裂变(导)学案 (1)
6核裂变[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核裂变.2.知道链式反应及链式反应的条件,并能计算裂变释放的核能.3.了解裂变反应堆的工作原理,知道如何控制核反应的速度以及如何防止核污染.一、核裂变1.核裂变重核被中子轰击后分裂成两个质量差不多的新原子核,并放出核能的过程.2.铀核裂变用中子轰击铀核时,铀核发生裂变,其产物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一种典型的反应是23592U+10 n→14456Ba+8936Kr+310n.3.链式反应当一个中子引起一个重核裂变后,裂变释放的中子再引起其他重核裂变,且能不断继续下去,这种反应叫核裂变的链式反应.4.链式反应的条件(1)铀块的体积大于或等于临界体积或铀块的质量大于或等于临界质量.(2)有足够数量的慢中子.二、核电站1.核能释放的控制通过可控制的链式反应实现核能释放的装置称为核反应堆.2.慢化剂反应堆中,为了使裂变产生的快中子减速,在铀棒周围要放“慢化剂”,常用的慢化剂有石墨、重水和普通水.3.控制棒为了控制反应速度,还需要在铀棒之间插进一些镉棒,它吸收中子的能力很强,反应过于激烈时,可将其插入深一些,多吸收一些中子,链式反应的速度就会慢一些,这种镉棒叫做控制棒.4.能量输出核燃料裂变释放的能量使反应区温度升高,水或液态的金属钠等物体在反应堆内外循环流动,把反应堆内的热量传输出去,用于发电.5.核污染的处理在反应堆的外面需要修建很厚的水泥层,用来屏蔽裂变产物放出的各种射线.核废料具有很强的放射性,需要装入特制的容器,深埋地下.[即学即用]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铀核的裂变是一种天然放射现象.(×)(2)铀块的质量大于或等于临界质量时链式反应才能不停地进行下去.(√)(3)中子的速度越快,越容易发生铀核裂变.(×)(4)铀核裂变的产物是钡和氪,且固定不变.(×)(5)核反应堆是通过调节中子数目以控制反应速度.(√)(6)核反应堆用过的核废料无毒无害.(×)一、核裂变及链式反应[导学探究]如图1为铀核裂变示意图.图1(1)铀核裂变是如何发生的?试写出一种铀核裂变的核反应方程.(2)只要有中子轰击铀块就可以产生链式反应吗?答案(1)当中子进入铀235后,便形成了处于激发状态的复核,复核中由于核子的激烈运动,使核变成不规则的形状.核子间的距离增大,因而核力迅速减弱,使得原子核由于质子间的斥力作用而分裂成几块,同时放出中子,这些中子又引起其他铀核裂变,这样,裂变反应一代接一代继续下去,形成链式反应.235U+10n→14456Ba+8936Kr+310n92(2)铀块体积应大于或等于临界体积才能发生链式反应.[知识深化]1.常见的裂变方程(1)23592 U+10n→13954Xe+9538Sr+210n(2)23592U+10n→14456Ba+8936Kr+310n2.链式反应发生的条件(1)铀块的体积大于或等于临界体积.体积超过临界体积时,保证中子能够碰到铀核.(2)有足够浓度的铀235.(3)有足够数量的慢中子.3.铀的同位素中铀235比铀238更易发生链式反应.例1铀核裂变时,对于产生链式反应的重要因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铀块的质量是重要因素,与体积无关B.为了使裂变的链式反应容易发生,最好直接利用裂变时产生的中子C.若铀235的体积超过它的临界体积,裂变的链式反应就能够发生D.能否发生链式反应与铀的质量无关答案 C解析要使铀核裂变产生链式反应,铀块的体积必须大于或等于临界体积或铀块的质量大于或等于临界质量,裂变反应中产生的中子为快中子,这些快中子不能直接引发新的裂变,如果铀块的质量大,则其体积大,若超过临界体积时则发生链式反应,由此知A、B、D错误,C正确.针对训练1核电站利用原子核链式反应放出的巨大能量进行发电,23592U是核电站常用的核燃料.23592U受一个中子轰击后裂变成14456Ba和8936Kr两部分,并产生________个中子.要使链式反应发生,裂变物质的体积要________(选填“大于”或“小于”)它的临界体积.答案3大于解析由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可知:23592U+10n→14456Ba+8936Kr+310n,可见产生了3个中子,链式反应的一个条件是裂变物质的体积必须大于或等于它的临界体积.二、核电站[导学探究]如图2所示为核反应堆示意图:图2(1)核反应堆中各部件的作用是什么?(2)核电站发电有什么优点?答案(1)镉棒:吸收中子,控制反应速度.慢化剂:通常采用石墨、重水和普通水.作用是降低中子速度,便于铀235吸收.铀棒:发生链式反应,产生能量.保护层:是很厚的水泥外壳,屏蔽射线,防止放射性污染.(2)核电站发电的优点①消耗的核燃料少.②作为核燃料的铀、钍等在地球上可采储量所提供的能量大.③对环境的污染要比火力发电小.[知识深化]1.核电站的主要组成:核电站的核心设施是核反应堆,反应堆用的核燃料是铀235,它的主要部件列表如下:2.反应堆工作原理:(1)热源:在核电站中,核反应堆是热源,如图3为简化的核反应堆示意图:铀棒是燃料,由天然铀或浓缩铀(铀235的含量占2%~4%)制成,石墨(重水)为慢化剂,使反应生成的快中子变为慢中子,便于铀235的吸收,发生裂变,慢化剂附在铀棒周围.图3(2)控制棒:镉棒的作用是吸收中子,控制反应速度,所以也叫控制棒.控制棒插入深一些,吸收中子多,反应速度变慢,插入浅一些,吸收中子少,反应速度加快,采用电子仪器自动调节控制棒插入深度,就能控制核反应的剧烈程度.(3)冷却剂:核反应释放的能量大部分转化为内能,这时通过水、液态钠等作冷却剂,在反应堆内外循环流动,把热量传输出去,用于推动蒸汽机,使发电机发电.(4)保护层:发生裂变反应时,会产生一些有危险的放射性物质,很厚的水泥防护层可以防止射线辐射到外面.3.核电站发电的优点:(1)消耗的核燃料少.(2)作为核燃料的铀、钍等在地球上可采储量所提供的能量大.(3)对环境的污染要比火力发电小.例2秦山核电站第三期工程的两个6×105 kW发电机组已实现并网发电,发电站的核能来源于23592U的裂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反应堆中核反应速度通常是采用调节23592U的体积来控制的B.23592U的一种可能裂变是23592U+10n→13954Xe+9538Sr+210nC.23592U是天然放射性元素,升高温度后它的半衰期会缩短D.虽然核电站能提供很大的能量,但它对环境的污染比火电站严重答案 B解析反应堆中核反应速度由控制棒(镉棒)吸收中子的多少来控制,A错;23592U裂变有多种可能性,这是其中常见的一种,B对;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由原子核本身决定,与温度、压强等外界条件无关,C错;核电对环境的污染比火电小,D错.针对训练2(多选)关于核反应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铀棒是核燃料,裂变时释放核能B.镉棒的作用是控制反应堆的功率C.石墨的作用是吸收中子D.冷却剂的作用是控制反应堆的温度和输出热能答案ABD解析铀棒是核燃料,裂变时可放出能量,故A正确;镉棒吸收中子的能力很强,作用是调节中子数目以控制反应速度,即控制反应堆功率,故B正确;慢中子最容易引发核裂变,所以在快中子碰到铀棒前要进行减速,石墨的作用是使中子减速,故C错误;水或液态金属钠等流体在反应堆内外循环流动,把反应堆内的热量传输出去,用于发电,同时也使反应堆冷却,控制温度,故D正确.三、重核裂变释放核能的计算[导学探究]下面是铀核裂变反应中的一个核反应方程:235U+10n→13654Xe+9038Sr+1010n.已知铀92235的质量为235.043 9 u,中子的质量为1.008 7 u,锶90的质量为89.907 7 u,氙136的质量为135.907 2 u,则此核反应中质量亏损是多少?释放的总能量是多少?答案亏损质量是反应前的总质量减去反应后的总质量:Δm=(235.043 9+1.008 7-89.907 7-135.907 2-10×1.008 7)u=0.150 7 u释放的总能量为ΔE=Δmc2=931.5×0.150 7 MeV=140.377 05 MeV.[知识深化]1.铀核裂变为中等质量的原子核,发生质量亏损,所以放出能量.一个铀235核裂变时释放的能量如果按200 MeV估算,1 kg铀235全部裂变放出的能量相当于2 800 t标准煤完全燃烧时释放的能量,裂变时能产生几百万度的高温.2.在计算释放的核能时:质量单位为“u”时,可直接用“1 u的质量亏损放出能量931.5 MeV”计算总能量;当质量单位为“kg”时直接乘以(3.0×108)2,总能量单位才是焦耳.例3关于重核的裂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核裂变释放的能量等于它俘获中子时得到的能量B.中子从铀块中通过时,一定发生链式反应C.重核裂变释放出大量的能量,产生明显的质量亏损,所以核子数减少D.重核裂变为中等质量的核时,要发生质量亏损,放出核能答案 D解析核裂变释放的能量来源于裂变过程的质量亏损,是核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过程,其能量远大于俘获中子时吸收的能量,A错误,D正确;发生链式反应是有条件的,铀块的体积必须大于或等于临界体积,否则中子从铀块中穿过时,可能碰不到原子核,则不会发生链式反应,B错误;重核裂变时,核子数守恒,C错误.例4用中子轰击铀核(23592U),其中的一个可能反应是分裂成钡(14156Ba)和氪(9236Kr)两部分,放出3个中子.各个核和中子的质量如下:m U=390.313 9×10-27 kg,m n=1.674 9×10-27 kg;m Ba=234.001 6×10-27 kg,m Kr=152.604 7×10-27 kg.试写出核反应方程,求出反应中释放的核能.答案10n+23592U→14156Ba+9236Kr+310n 3.220 2×10-11 J解析根据反应前后质量数守恒、电荷数守恒,就可以写出核反应方程.根据核反应前后的质量亏损,用爱因斯坦质能方程就可求出释放的核能.铀核裂变方程为10n+23592U→14156Ba+9236Kr+310n,则核反应前后的质量亏损为Δm=m U+m n-m Ba-m Kr-3m n=3.578×10-28 kg,由爱因斯坦质能方程可得释放的核能为ΔE=Δmc2=3.578×10-28×(3×108)2J=3.220 2×10-11 J.1.(对核裂变的理解)(多选)铀核裂变是核电站核能的重要来源,其一种裂变反应为23592U+10 n→14456Ba+8936Kr+310n,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上述裂变反应中伴随着中子放出B.铀块体积对链式反应的发生无影响C.铀核的链式反应可人工控制D.铀核的半衰期会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答案AC解析从裂变反应方程式可以看出裂变反应中伴随着中子放出,A对;铀块体积对链式反应的发生有影响,B错;铀核的链式反应可人工控制,C对;铀核的半衰期不会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D错.2.(核污染)(多选)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在地震后,数秒内就将控制棒插入核反应堆芯,终止了铀的裂变链式反应.但海啸摧毁了机组的冷却系统,因裂变遗留的产物铯、钡等继续衰变不断释放能量,核燃料棒温度不断上升,对周边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危害.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控制棒通过吸收中子来实现对核反应的控制B.日本后来向反应堆灌注海水,可以降温,但大量的被污染的海水外泄,对周边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危害C.核裂变遗留物铯、钡等原子的质量可能比铀原子质量大D.核泄漏中放射性物质对人类是有害的答案ABD解析控制棒通过吸收中子来实现对核反应速度的控制,选项A正确;日本后来向反应堆灌注海水,大量的被污染的海水外泄,泄漏的放射性物质对周边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危害,选项B、D正确;因为核反应有能量释放,可知铯、钡等原子的质量比铀原子质量小,故C错误.3.(对裂变方程的理解)在众多的裂变反应中,有一种反应方程为23592U+10n→14156Ba+9236Kr+a X,其中X为某种粒子,a为X的个数,则()A.X为中子,a=2 B.X为中子,a=3C.X为质子,a=2 D.X为质子,a=3答案 B解析根据核电荷数守恒可知,X的电荷数为0,X必为中子10n,由质量数守恒可知a=3,选项B正确.4.(裂变释放核能的计算)裂变反应是目前核能利用中常用的反应,以原子核23592U为燃料的反应堆中,当23592U俘获一个慢中子后发生的裂变反应可以有多种方式,其中一种可表示为235U+10n→13954Xe+9438Sr+310n92235.043 9 1.008 7138.917 893.915 4反应方程下方的数字是中子及有关原子的静止质量(以原子质量单位u为单位),已知1 u的质量对应的能量为931.5 MeV,此裂变反应释放出的能量约是________ MeV.答案180解析此裂变反应的质量亏损为:(235.043 9+1.008 7) u-(138.917 8+93.915 4+3×1.008 7) u=0.193 3 u,由于1 u的质量对应的能量为931.5 MeV,ΔE=931.5×0.193 3 MeV≈180 MeV.一、选择题考点一重核的裂变及裂变过程1.(多选)当一个重核裂变时,它所产生的两个核()A.含有的总质子数比裂变前重核的质子数少B.含有的总中子数比裂变前重核的中子数少C.裂变时释放的能量等于俘获中子时得到的能量D.可能是多种形式的两个核的组合答案BD解析一个重核裂变时,在产生两个核的同时,也放出中子,所以新产生的两个核的总中子数比裂变前重核的要少,两个核的总质子数与裂变前重核的质子数相等,选项A错误,选项B正确;裂变时放出的能量主要是反应前后质量亏损而产生的能量,要远大于俘获中子时得到的能量,C项错误;重核裂变的产物是多种多样的,D项正确.2.1938年哈恩用中子轰击铀核,发现产物中有原子核钡(Ba)、氪(Kr)、中子和一些γ射线.下列关于这个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这个实验的核反应方程是23592U+10n→14456Ba+8936Kr+10nB.这是一个核裂变过程,反应后粒子质量之和大于反应前粒子质量之和C.这个反应中释放出的能量不可以用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来计算D实验中产生的γ射线穿透能力极强答案 D解析根据质量数守恒、电荷数守恒,铀核裂变的核反应方程应为:23592U+10n→14456Ba+8936Kr +310n,选项A错误;铀核裂变过程中产生γ射线,放出能量,发生质量亏损,释放的能量可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计算,选项B、C错误;核反应中产生的γ射线,穿透能力极强,选项D正确.3.原子核反应有广泛的应用,如用于核电站等,在下列核反应中,属于核裂变反应的是()A.105B+10n→73Li+42HeB.23892U→23490Th+42HeC.147N+42He→178O+11HD.23592U+10n→14156Ba+9236Kr+310n答案 D4.在核反应式23592U+10n→9038Sr+13654Xe+k X中()A.X是中子,k=9 B.X是中子,k=10C.X是质子,k=9 D.X是质子,k=10答案 B解析核反应方程应遵循电荷数守恒和质量数守恒,在题目所给核反应式中,设X的质子数为x,则核反应方程的左边总质子数为92+0=92,右边总质子数为38+54+x=92,x=0,X的质子数为0,所以X为中子,左边总质量数为235+1=236,右边总质量数为90+136+k×1=236,k=10,所以k的数值为10.5.一个23592U原子核在中子的轰击下发生一种可能的裂变反应的裂变方程为23592U+10n→X+9438Sr +210n,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X原子核中含有86个中子B.X原子核中含有141个核子C.因为裂变时释放能量,根据E=mc2,所以裂变后的总质量数增加D.因为裂变时释放能量,出现质量亏损,所以生成物的总质量数减少答案 A解析X原子核中的核子数为(235+1)-(94+2)=140个,B错误;中子数为140-(92-38)=86个,A正确;裂变时释放能量,出现质量亏损,但是其总质量数是不变的,C、D错误.考点二核电站6.原子反应堆是实现可控制的重核裂变链式反应的一种装置,它的主要组成部分是() A.原子燃料、减速剂、冷却系统和控制调节系统B.原子燃料、减速剂、发热系统和传热系统C.原子燃料、调速剂、碰撞系统和热系统D.原子燃料、中子源、原子能聚存和输送系统答案 A解析核反应堆的主要部分包括①燃料,即浓缩铀235;②减速剂,采用石墨、重水或普通水;③控制调节系统,用控制棒控制链式反应的速度;④冷却系统,水或液态金属钠等流体在反应堆内外循环流动,把反应堆的热量传输出去,用于发电,故A正确,B、C、D错误.7.(多选)为使链式反应平稳进行,可采用下列办法中的()A.铀块可制成任何体积B.铀核裂变释放的中子可直接去轰击另外的铀核C.通过慢化剂使产生的中子减速D.用镉棒作为控制棒,控制反应的剧烈程度,使反应平稳进行答案CD解析铀块小于临界体积将不会发生裂变反应,A错误;中子的速度不能太快,否则会与铀核“擦肩而过”,铀核不能“捉”住它,不能发生核裂变,B错误;镉棒吸收中子,控制反应剧烈程度,使反应平稳进行,D正确;通过慢化剂使中子减速,目的是使中子更容易被铀核俘获,发生链式反应,C正确.考点三核裂变释放核能的计算8.(多选)铀核裂变反应中的一个核反应方程为:23592U+10n→13654Xe+9038Sr+1010n.已知23592U的质量为235.043 9 u,中子的质量为1.008 7 u,锶90的质量为89.907 7 u,氙136的质量为135.907 2 u,则此核反应中()A.质量亏损为Δm=(235.043 9+1.008 7-89.907 7-135.907 2)uB.质量亏损为Δm=(235.043 9+1.008 7-89.907 7-135.907 2-10×1.008 7)uC.释放的总能量为ΔE=(235.043 9+1.008 7-89.907 7-135.907 2-10×1.008 7)×(3×108)2 JD .释放的总能量为ΔE =(235.043 9+1.008 7-89.907 7-135.907 2-10×1.008 7)×931.5 MeV答案 BD解析 计算亏损质量时要用反应前的总质量减去反应后的总质量,二者之差可用u 或kg 作单位,故A 错,B 对;质量单位为u 时,可直接用“1 u 的亏损放出能量931.5 MeV ”计算总能量,故D 对;当质量单位为kg 时,直接乘以(3×108)2,总能量单位才是J ,故C 错.9.(多选)核电站的核能来源于235 92U 核的裂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反应后的核废料已不具有放射性,不需要进一步处理B.235 92U 的一种可能的裂变是变成两个中等质量的原子核,如139 54Xe 和9538Sr ,反应方程式为235 92U+10n →139 54Xe +9538Sr +210nC.235 92U 原子核中有92个质子、143个中子D .一个235 92U 核裂变的质量亏损为Δm =0.215 5 u ,则释放的核能约201 MeV答案 BCD解析 反应后的核废料仍然具有放射性,需要进一步处理,故A 错误;发生核反应的过程满足电荷数和质量数守恒,可判断B 正确;92为U 元素的质子数,中子数为:235-92=143,故C 正确;根据质能方程与质量亏损可知,裂变时释放的能量是ΔE =Δm ·c 2=0.215 5×931.5 MeV ≈201 MeV ,故D 正确.10.一个铀235吸收一个中子发生核反应时大约放出196 MeV 的能量,则1 g 纯235 92U 完全发生核反应时放出的能量为(N A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 )A .N A ×196 MeVB .235N A ×196 MeVC .235×196 MeVD.N A 235×196 MeV 答案 D解析 由于1 mol 的铀核质量为235 g,1 g 铀235的摩尔数为1235,因此1 g 纯235 92U 完全发生核反应时释放的能量E =N A 235×196 MeV ,故D 正确. 二、非选择题11.(裂变释放核能的计算)现有的核电站常用的核反应之一是:235 92U +10n →143 60Nd +Zr +310n +8 0-1e +ν(1)核反应方程中的ν是反中微子,它不带电,质量数为零,试确定生成物锆(Zr)的电荷数与质量数;(2)已知铀核的质量为235.043 9 u ,中子的质量为1.008 7 u ,钕(Nd)核的质量为142.909 8 u ,锆(Zr)核的质量为89.904 7 u ,试计算1 kg 铀235裂变释放的能量为多少?(1 u =1.660 6×10-27 kg)答案 (1)40 90 (2)8.1×1013 J解析 (1)锆的电荷数Z =92-60+8=40,质量数A =236-146=90.核反应方程中用符号9040Zr 表示.(2)1 kg 铀235中铀核的个数为n =1235.043 9×1.660 6×10-27=2.56×1024(个) 不考虑核反应中生成的电子质量,1个铀235核裂变产生的质量亏损为Δm =0.212 u ,释放的能量为ΔE =0.212×931.5 MeV ≈197.5 MeV则1 kg 铀235完全裂变释放的能量为E =n ΔE =2.56×1024×197.5 MeV ≈8.1×1013 J.12.(核裂变反应的综合应用)在可控核反应堆中需要使快中子减速,轻水、重水和石墨等常用作慢化剂.中子在重水中可与21H 核碰撞减速,在石墨中与12 6C 核碰撞减速.上述碰撞可简化为弹性碰撞模型.某反应堆中快中子与静止的靶核发生对心正碰,通过计算说明,仅从一次碰撞考虑,用重水和石墨作减速剂,哪种减速效果更好?答案 用重水作减速剂减速效果更好解析 设中子质量为M n ,靶核质量为M ,由动量守恒定律得M n v 0=M n v 1+M v 212M n v 02=12M n v 12+12M v 22 解得v 1=M n -M M n +Mv 0 在重水中靶核质量M H =2M n ,v 1H =M n -M H M n +M Hv 0=-13v 0 在石墨中靶核质量M C =12M n ,v 1C =M n -M C M n +M Cv 0=-1113v 0 与重水靶核碰后中子速度较小,故重水减速效果更好.。
内蒙古翁牛特旗乌丹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区域地理课时教案学案:第8课时 东亚和日本
高二区域地理课时教案学案第8课时东亚和日本[核心素养目标] 1.借用地图识记并能分析东亚地区和日本的位置、地形、河流、岛屿和半岛、海峡和海、城市等地理事物分布和特点,提升区域认知能力。
2.运用区域分析与综合方法理解并分析东亚地区东西经济差异、气候特点差异及其原因。
3.运用区域认知方法理解日本多地质灾害的原因及其气候特点;分析日本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特点、分布及影响因素,提升综合思维能力。
[图表填绘]一、东亚【填图绘图】在上图中填出下列内容:蒙古、朝鲜、韩国和日本的首都,蒙古高原、日本海的名称。
1.位置与范围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包括A蒙古、中国、B朝鲜、C韩国、D日本。
2.沿海和内陆的差异沿海内陆范围中国北方和南方地区,朝鲜、韩国、日本中国西北和青藏地区、蒙古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日本多山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气候温带季风和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气候和高山气候经济工农业发达,人口、城市众多以畜牧业为主,经济欠发达3.居民和经济东亚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4。
居民绝大部分是黄色人种。
民族有:汉族、蒙古族、大和族、朝鲜族等。
(1)东部沿海地区人口稠密的原因:气候温暖湿润,平原面积广大,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工农业发达。
(2)西部内陆人口密度小的原因:高原、山地较多,气候干燥,人口较少,畜牧业占重要地位。
东亚是目前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这里是水稻、茶叶、蚕丝等农产品的主要产区。
(3)朝鲜: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森林、矿产资源丰富。
(4)韩国:发达国家,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经济以汽车、电子、服装等为主,进出口贸易发达。
(5)日本:是本区现代工业最发达的国家。
(6)蒙古:畜牧业和畜产品加工业在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7)中国:香港、台湾和东部沿海的一些地区是经济发达和新兴的工业区。
二、日本日本略图【填图绘图】在上图中用不同类型的箭头绘出日本冬夏季的盛行风向,并观察其对日本东西两岸降水的影响。
第16课抗日战争学案(人教必修1)
第16课抗日战争学案(人教必修1)【考纲课标解读】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掌握日军侵华的史实(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中国军民的团结抗战,主要理解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敌后战场的配合作用,抗日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
注意比较抗日战争与列强侵华的其他战争结果的不同及结果不同的原因。
【重点难点突破】1.比较近代两次中日战争的异同2阅读下列材料在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战中,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同仇敌忾,共赴国难。
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到处燃起抗日的烽火。
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仗,特别是全国抗战初期的淞沪、太原、徐州、武汉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游击队、东北抗日联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奋勇作战。
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百团大战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敌后战场钳制和歼灭日军大量兵力,歼灭大部分伪军,逐渐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广大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海外华人,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以各种方式参加和支援祖国人民抗战,不少同胞为国捐躯。
在日本侵占台湾的半个世纪里,台湾同胞不断进行反抗,共有65万人壮烈牺牲。
在空前惨烈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前仆后继、浴血奋战,除境内作战外,中国军队还开辟国外战场。
1942年初,中国政府派遣远征军到缅甸,同日军作战。
面对敌人的炮火勇往直前,面对死亡的威胁义无反顾,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用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
【金版学案】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练习:第8单元 第4课 走向世界的日本 Word版含答案[ 高考]
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第4课走向世界的日本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考点一1889年日本宪法1.颁布背景。
(1)明治维新期间,农民发动多次暴动。
(2)中小资产阶级和地主掀起“自由民权运动”。
(3)1885年,日本实行内阁制。
2.颁布:1889年明治政府以天皇名义颁布钦定的《日本帝国宪法》。
3.主要内容。
(1)宣布日本实行君主立宪制,但又宣称“天皇神圣不可侵犯”。
(2)规定日本国民称臣民,他们享有法律范围内的自由。
(3)规定日本议会分为贵族院和众议院,议会的权力很有限。
(4)规定设立内阁和枢密院,内阁是行政机关,只对天皇负责;枢密院是天皇的最高顾问,实际上成为国家最高决策机关。
4.评价。
(1)进步性。
①承认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和参政权。
②形式上也确立三权分立的国家体制。
③标志着日本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基本确立。
④巩固了日本近代天皇制度。
(2)局限性:具有浓厚的封建性。
考点二崛起为东方强国1.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1)19世纪90年代初,资本主义工业体系开始确立。
(2)以钢铁和机器制造业为代表的重工业迅速发展。
(3)19世纪90年代初,初步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成为亚洲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2.军事实力增强:日本建立了一支现代化的军队并不断得到加强。
3.国际地位提高:20世纪初,日本完全废除了西方列强强加的不平等条约,获得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完整,并逐步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的一员。
考点三踏上对外扩张之路1.侵略朝鲜。
(1)仿照“黑船事件”派军侵入朝鲜港口。
(2)1876年,强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
(3)中日甲午战争后,朝鲜实际上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2.侵略中国。
(1)1872年,日本将琉球变成自己的藩属。
(2)1872年,日本派军队侵入台湾,后获清政府50万两白银的赔款。
(3)1879年,正式吞并琉球,把它变成日本的冲绳县。
(4)1894年,日本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战后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从中国割得台湾和澎湖列岛,获得了两亿多两白银的赔款。
人教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第一节《日本》学案设计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第一节《日本》学案【自主学习】一、多火山、地震的岛国1.日本位于洲的东部,洋西北部,周围依次被鄂霍次克海、太平洋、东海、日本海所环绕;日本大部分地区在北纬度至北纬度之间,绝大部分地区位于带,小部分位于带。
2.日本是太平洋北部的岛国,由、、、四个大岛及其附近的一些小岛组成,日本四大岛中,岛面积最大。
3.日本地形以、为主,沿海平原面积狭小,最大的平原是平原。
4.日本地处板块和板块交界处,位于火山、地震带上,地壳运动比较活跃。
二、与世界联系密切的工业1.日本工业高度发达,进口________,出口________,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高。
2.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________和________沿岸地区,主要工业城市有________、大阪、________ 、北九州等。
3.日本利用其________ 等优势,加快海外投资步伐,主要在________ 和________投资建厂。
三、东西方兼容的文化1.日本民族构成,以为主。
2.日本文化即有浓厚的_______传统色彩,又有强烈的_______气息,是_______的典范,日本著名的古都是。
【互动探究】探究1 在地图上指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主要城市,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日本自然环境特点。
读“日本地形图”,完成下列活动。
(1)在图7.2上用红笔圈注太平洋、日本海,东京、富士山、朝鲜海峡,关东平原,描述日本的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
(2)在图上找出日本的四大岛,说出日本的领土组成特点。
(3)说说日本的地形有什么特点?探究 2 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成因,并了解地震和防震的相关知识。
读“世界板块局部示意图”,完成下列活动。
(1)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2)应对地震,日本采取了哪些措施?(3)我国也是多地震的国家,应该向日本学习什么?探究3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日本自然条件特点,分析日本发展经济的优势和劣势,以及日本的经济特点。
2018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上)2 日本仿效唐制的变革学案 岳麓版选修1
第2课 日本仿效唐制的变革预习导引知识点一 遣隋使和遣唐使1.原因(1)地理位置:同处东亚,一衣带水。
(2)社会发展:中国文明发达,具有吸引力。
(3)日本自身:不畏艰险。
2.目的:不断吸收中华文明,促进自身的发展。
3.概况(1)607年,日本第一次向隋朝派遣使者。
(2)遣唐使次数最多,最具代表性。
4.性质:遣唐使团既是外交使团,也是贸易代表团。
5.影响:促进中日文化交流;促进日本社会文化发展。
知识点二 大化改新1.背景(1)3世纪兴起的大和国逐渐统一了日本。
(2)国家体制极不完备,豪族势力强大,政局动荡不安,严重影响社会的发展。
(3)归国留学生的推动,出现以中臣镰足等人为代表的改革派。
(4)645年,改革派发动政变,组成新政权,建年号为大化,逐步全面推进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2.内容(1)经济⎩⎪⎨⎪⎧ ①推行公地公民制度, 把全国的土地和人口收归国有。
②仿唐朝租庸调制实行班田收授法,定期向农民授田。
(2)政治⎩⎪⎨⎪⎧①国家体制:中央设立神祇官和太政官,地方设置各级机构,归属中央。
②法律制度:制定律令,规定了土地赋税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和司法制度,用法律的形式巩固改革成果。
③神化天皇:新政权利用神话传说,把天皇说成是神, 把皇室说成是日本民族的祖先。
3.影响(1)氏族豪族的世袭特权被打破。
(2)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
(3)确立了天皇国家最高统治者的地位。
(4)使日本在较短的时间内跳跃式地实现了历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
[名师点拨] 大化改新中日本仿效唐制改革的措施主题一 遣唐使【史料探究】史料思考(1)图一说明了什么问题?(2)结合图二回答,唐朝时的日本是怎样实现图一中的认识的?答案 (1)唐朝时,日本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先进性,主张到中国广泛学习。
(2)向中国派遣使团,既是外交使团,也是贸易代表团;向唐朝派遣留学生,广泛学习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史论归纳】全面认识遣唐使(1)从公元7世纪初至9世纪末的近三个世纪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十几次向唐朝派出遣唐使团。
(新教材学案)Unit1Foodforthoughtperiod2含解析
Period2U nderstandingideas学案设计(一)学习目标1.Leadstudentstounderstandthetext,makethemfamiliarwiththetopicandhelpthemtoundersta ndthemeaningofthetitle.2.Leadstudentstofindtherelevantsentencesaboutpeople sopinionsonfoodandgettoknowsom eimportantdetails.3.HelpstudentsknowthedifferencesbetweenChineseandEnglishdietculture.课堂探究Step1:Pre-readingActivity1:Lead-in1.Haveyouevertriedanyofthefoodinthepictures?Whichwouldyoumostliketotry?2.Whatfoodfromothercountrieshaveyoutried?Step2:While-readingActivity2:Readthepassageandtalkaboutyourunderstandingofthetitle.Activity3:ReadingforthemainideaWhat sthemainideaofthispassage?A.HowthefamilystayshealthybyeatingChinesefood.B.WhatthefamilyhasdonetopromoteChinesefood.C.HowthefamilycooksbothChineseandEnglishfood.D.Howthefamilycombinesfoodfromtwocultures.Activity4:Readingforthedetails1.ReadPara.2carefullyandanswerthequestion.What sthefather sattitudetowardsChinesefood?2.ReadParas.3-5carefullyandanswerthesequestions.(1)DoIlikesomepartsofanimals?(2)Whatcanmydadcook?(3)WhydoesmyMumnotsuggesteatingtoomuchroastfood?(4)WhatkindoffooddidItryformyfirsttraveltoChina?AnddoIlikethat?3.ReadPara.6carefullyandanswerthesequestions.(1)Whatdoestheauthormeanbysaying “oneman smeatisanotherman spoison”?(2)DoyouknowofanysimilarsayingsinChinese?Activity5:ReadingforthestructureAChildofTwoCuisines{(Para.1)Familybackground (Paras.2&3)AttitudestowardsChinese food{Dad:Mum:Son:(Para.4)AttitudestowardsBritishfood{Dad:Mum:Son: (Para.5)ThefirstvisittoChina (Para.6)Opinionsaboutthefoodfrom thetwoculturesActivity6:FillinthetableMum Dad SonSichuan hot potOpinionSupporting detailsAnimal partsOpinionSupporting detailsFullEnglishbreakf astOpinionSupporting detailsSunday roastOpinionSupporting detailsStinkytofuOpinionSupportin g detailsActivity7:Dealwiththedifficulties 重点短语:1.havesweetmemoriesof 对……有美好的回忆·MumhassweetmemoriesofthefoodfromherhometowninSichuan ,andoftencooksspicydishes.(教材P 2)妈妈对家乡四川的食物有着美好的回忆,她经常做辛辣的菜。
金版学案历史·必修1演练:第四单元第16课抗日战争
1.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展开了对中国的侵略,自此中国人民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抗战。
九一八事变发生在哪个地区() A.华北地区B.东北地区C.华南地区D.华东地区解析:1931年9月18日,日本为了摆脱危机,趁国民政府“围剿”红军之机,在中国东北地区发动了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自此中国人民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抗战,B项正确。
答案:B2.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战争期间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
下图反映了()A.旅顺大屠杀B.九一八事变C.南京大屠杀D.八一三事变解析:由题干图片信息可知,反映的是南京大屠杀,故选C项。
答案:C3.美国《时代》周刊1938年1月3日载:“……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知道,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
”这段话描述的历史事件是()A.淞沪会战B.太原会战C.徐州会战D.武汉会战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和“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并结合所学可知,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故选A项。
答案:A4.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是()A.百团大战B.台儿庄战役C.平型关战役D.远征军入缅作战解析:根据题干时间信息和“彭德怀”,可判断是百团大战,故选A项。
答案:A5.下列关于抗日战争胜利意义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是中国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B.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C.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D.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结束了半殖民地的历史解析: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但仅是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并未改变,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D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31年9月18日)晚上10点钟,暴戾的中国军队在北大营西侧,破坏南满铁路,袭击守备队,双方正冲突中……冲突完全是由一些偶然因素引起的。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一)学案:专题八 明治维新 24 含解析
学案24迅速崛起的日本[课标要求]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一、资本主义的发展1.条件(1)明治维新为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2)明治政府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按照西方列强的模式,大力扶植资本主义。
(3)日本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积极推行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政策。
2.表现(1)19世纪80年代,日本出现了工业革命的高潮,以纺织业为中心的轻工业部门迅速发展并走向国外市场。
(2)日本政府对国内垄断资本采取扶植政策,以重工业企业为代表的财阀资本和国家资本发展很快,日本较早地产生了垄断组织.(3)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组织逐渐统治了各个工业部门,操纵着国家的经济命脉,日本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名师指津]推翻幕府统治后,当时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幼苗还非常脆弱。
明治政府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通过各种手段大力扶植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日本既可以吸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又可以直接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以最新技术装备自己的工业,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深化探究日本1897年创立的第一个大型冶金企业—-官办的八幡制铁所材料如右图思考(1)日本八幡制铁所在19世纪末得以迅速发展的前提是什么?(2)它的发展、壮大有何特点?答案(1)倒幕运动消除幕府势力,明治政府消除了封建割据势力,形成了强有力的中央政府.(2)主要依赖于国家的扶植和保护.二、君主立宪政体1.原因(1)明治政府认为德国情况和日本相似,决定仿照德国制定宪法,实行专制主义统治.(2)日本国内的自由民权运动高涨,呼吁制定一部民主宪法,来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
2.《大日本帝国宪法》(1)颁布:1889年.(2)内容①天皇神圣不可侵犯,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集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统帅权于一身。
②臣民有选举和被选举等权利和自由,但必须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和不违背臣民义务的前提下享有。
③议会由贵族院和众议院组成,贵族院议员任期分别为终身和七年;众议员由选举产生,任期四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日本知识点一:日本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国土组成自主学:1、日本位于亚洲的部,太平洋岸,与中国隔海相望。
请在右图中填注日本海、东海、太平洋、中国。
2、日本领土由四个大岛、数千个小岛及周围海域组成,请在右图中填注四个大岛名称。
其中________岛面积最大,该岛的北面是________岛。
3、日本领土大部分位于(温度带)。
4、日本面积万平方千米,海岸线,形成很多优良港湾。
5、日本是一个岛国,国土南北狭长,并且与经线斜交。
英国也是一个岛国。
比较这两个国家跨越的经度和纬度范围,那个国家大?这对地理环境的复杂程度有影响吗?知识点二:日本的板块位置和地形特征(多山、多火山多地震)自主学:1、日本的地形以______、为主,仅在________带分布着狭小的平原。
2、邻近的是日本最大的平原。
3、日本最高山峰是山,它是一座火山。
4、日本的民居,多用的建筑材料建筑的,目的是。
5、日本位于____板块和_____板块交界处,由于两大板块碰撞,所以日本多火山、地震。
请在下图中填注出这两大板块。
6、日本的火山能给人类带来灾难,但是,在火山非活动期间,火山灰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资源,利于生产。
7、日本经常有地震发生,每年有感地震多达1500多次。
人们采取很多办法来预防地震,或减少地震带来的危害。
我国也是多地震的国家吗?为什么?你了解哪些防震减灾方面的知识?地理位置国土范围Array地形特征知识点三:日本的气候类型和气候特征自主学:1、日本位于中纬度大陆东岸,拥有 带和 带 气候。
2、读表:东京和北京一月和七月气温和降水量)冬季,东京比北京 ,夏季呢?(2)降水量,东京比北京 (多还是少)。
(3)这说明日本的气候具有什么特点 。
气候特征知识点四:日本的资源状况和分布特点自主学:1、日本是一个岛国,海岸线 ,渔业资源丰富,北部有世界著名的大渔场,其名称是_________渔场。
2、由于日本山地多,且降水丰富, 生长好,覆盖率高达70%,请选择:日本全国大部分覆盖的植被是:A 、温带草原B 、温带森林C 、热带雨林D 、热带草原3、日本多山,降水又较多,河流 ,所以日本 资源丰富。
4、日本 和 丰富,但用来发展工业的矿产资源 。
资源特征知识点五:日本经济特点、工业分布特点及成因自主学:1、目前,日本的外汇储备居世界的第 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形成了以 为主的经济。
2、读课本“图7.9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源”,回答:日本从澳大利亚进口 矿,从中东进口 矿,从印度进口 矿,从中国进 和 。
3、日本国家地域面积 ,资源 ,二战后,经济高速发展,需要的工业原料和资源就得 。
4、二战后,日本依靠本国的①科技优势、②劳动力优势、③岛国优良港湾、④发达的海运等优势条件,对原料进行加工,由于国内市场狭小,制成品大量 ,形成了以 为主的经济。
5、日本本国的工业区充分利用本国的优势条件,在(数字代号)建立了两大工业区,名称分别是和 。
知识归纳:加工贸易经济发达的成因岛国具有 外贸优势加工贸易工业布局的特点及原因自主学:1、日本兼有 方文化的特点。
其文字、古代建筑深受 的影响。
近代日本学习 科学技术,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欧美文化也深入到日本社会,例如许多日本人平时已不再穿传统的服装—— ,而穿上了 。
饮食也由于进口小麦,吃 的人逐渐增多。
2、日本文化既有 文化传统,又有文化气息,日本的民族为 民族。
3、在右图中填注:首都:东京主要城市: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北九州、长崎知识归纳:本节知识结构(小结):综合练习:基础题1、日本火山众多,地震频繁,著名的富士山就是一座火山,它是日本最高的山,樱花是日本的国花。
解答:众多频繁富士山樱花2、日本首都东京,它与横滨港口最近。
解答:东京,横滨3、按照地理方位,下列属于东亚群岛国家的是()A.日本B.菲律宾C.沙特阿拉伯D.印度尼西亚解答:A4、在我国东面的太平洋西北部,有一个地狭人稠的岛国,它是()A.日本B.韩国C.印度D.新加坡解答:A5、日本从板块位置看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属于环太平洋地震带。
解答:亚欧太平洋环太平洋6、日本多火山、地震,造成了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灾难,但也使日本成为旅游胜地,地学科研基地,还带来了肥沃的火山灰。
日本人们采取了很多办法来防震减灾,例如(1)进行抗震宣传;(2)进行抗震演习;(3)建筑抗震解答:人员财产旅游地学科研火山灰进行抗震宣传进行抗震演习建筑抗震7、日本气候与同纬度亚洲相比,说法正确的是()A.冬季温和,夏季凉爽降水多B.冬季寒冷,夏季炎热降水多C.年较差大,降水多D.年较差小,降水少解答:A8、日本太平洋沿岸夏秋季节常见的天气灾害是()A.台风B.梅雨C.寒潮D.地震解答:A9、日本的主食是()A.面食B.大米C.紫菜D.牛排解答:B10、下列自然资源中,日本比较丰富的是()A.森林资源B.水能资源C.矿产资源D.土地资源解答:A B11、日本地形3/4以上是()A.平原、高原B.山地、丘陵C.盆地、山地D.山地、高原解答:B12、离中国最近的大港口是()A.东京B.横滨C.神户D.长崎解答:D13、日本北部的世界著名渔场是()A.秘鲁渔场B.北海道渔场C.北海渔场D.墨西哥湾渔场解答:B14、日本与英国的共同点是()A.都是海洋岛国B.都濒临太平洋C.矿产资源都很丰富D.都是温带海洋气候解答:A15、下面关于日本的叙述,正确的是()A.国土面积比较小,人口稠密B.森林覆盖率低,每年大量进口木材C.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D.农业生产精耕细作,农产品大量出口解答:A16、目前,日本的外汇储备居世界的第一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形成了以加工为主的经济。
解答:一加工17、日本成为世界上的经济强国,主要不是依靠()A.矿产资源丰富B.岛国有优良港湾的优势C.大力发展科学技术D.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解答: A18、日本同中国的贸易中,向中国输出的产品是()A.木材、电子产品B.钢材和纺织产品C.汽车和家电产品D.录像机和照相机解答: C D19、日本工业集中在太平洋和濑户内海沿岸,原因是()A.沿海地带城市人口集中B.沿海地带多矿产资源C.沿海地带风景优美D.便于原料、燃料输出和工业产品输入20、我国上海没有丰富的煤铁资源,却有全国最大的宝山钢铁厂,这种布局特点与哪个国家相似()A、英国B、日本C、印度D、美国解答:B21、我国西部大开发中,东部产业大量转移到内地主要是为了(解答:C)A、环境优美B、交通便利C、资源丰富D、劳动力廉价22、日本兼有个东西方文化的特点。
其文字、古代建筑深受中国的影响。
近代日本学习欧美科学技术,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欧美文化也深入到日本社会,例如许多日本人平时已不再穿传统的服装——和服,而穿上了洋服。
饮食也由于进口小麦,吃面食的人逐渐增多。
解答:东西中国欧美洋服面食23、日本文化既有东方文化传统,又有西方文化气息,日本的民族为大和民族。
解答:东方西方大和能力题1、(质量抽测体验题—05广州)按照地理方位,下列属于东亚群岛国家的是( A)A.日本B.菲律宾C.沙特阿拉伯D.印度尼西亚2、(质量抽测体验题—04广州)日本的主食是()A面食B.大米C.紫菜 D.牛排3、(质量抽测体验题—04广州)日本与英国的共同点是()A.都是海洋岛国B.都濒临太平洋C.矿产资源都很丰富D.都是温带海洋气候4、(质量抽测体验题—03广州)日本和马来群岛相似的地理现象是()A.火山众多,地震频繁 C.气温湿热、高温多雨B.渔业资源贫乏 D.金属资源丰富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5、日本是位于洲东部,太平洋部的岛国,英国是位于洲西部,大西洋部的岛国。
6、两个国家的海岸线都比较曲折,多优良海湾,这对日本和英国的业、运输和经济联系十分有利。
7、英国发展工业有丰富的资源与英国相比,日本则。
8、日本成为世界上的经济强国,主要依靠()A、矿产资源丰富B、国内市场广阔C、大量进口原料和燃料D、多优良海湾E、大力发展科学技术9、试解释下列现象:①日本人喜爱吃寿司、鱼生。
②英国人喜欢吃牛排和奶酪。
迁移题:1、近些年,日本工业加速海外投资,建立海外生产和销售基地,将本国许多重污染的制造业工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样做有哪些原因?这样对本国有哪些好处?原因:资源贫乏,国内市场小;近些年国内因工业集中,使供水、供电、用地紧张,工业污染加重;国内劳动力工资较高;加入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国际市场的竞争。
好处: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的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降低工业成本;将工业污染严重的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保护本国的自然资源,减缓资源消耗;减少运输成本的投入等。
2、(抽测体验题-05广州)日本的服饰是3、(抽测体验题-03广州)日本工业集中分布在沿海地区的主要原因是()A.地形平坦,水源条件好B.接近原料、燃料产地C.气候条件优越D.港口众多,原料、燃料进口和产品出口运输方便解答:D创新等级测4、日本的农业单位产量很高,试分析影响日本农业发展的因素?解答:(1)日本国土狭长,多山地丘陵,平原狭小,使日本耕地少,地块小,但日本人口众多,需要大量粮食。
所以,日本利用其温湿的气候条件,栽培果树、蔬菜,种水稻,制造小型机械,发展水利,实现精耕细作,所以农业单位产量很高。
体验题:1、读“日本经纬线地图”可知,(1)日本领土大致在北纬23.5度重要的纬线和北纬46度之间,属于五带中的北温带。
(2)日本是太平洋(大洋)边上的岛国,处在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带上,是一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
(3)日本的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部分组成,领土形状特点是南北狭长,海岸线曲折。
解答:(1)北纬23.5度,北温带(2)太平洋亚欧太平洋火山地震(3)北海道、本州、四国、九2、北京的一批学生准备寒假到日本东京考察学习,他们正在讨论有关问题呢!同学们看你能否帮忙。
要到日本去,采用哪种交通方式呢?①、下面是他们提出的四个方案,你会建议采纳哪一种?()A、汽车B、火车C、飞机D、轮船②、请说说你提出此建议的理由:③、读右图,日本领土主要由国个面积较大的岛屿组成。
北京学生准备要去的东京是在日本的哪个岛屿呢?3、分析回答下列日本国是如何利用本国的环境,快速发展经济的一系列问题。
(1)日本国家地域面积狭小,资源贫乏,二战后,经济高速发展,需要的工业原料和资源就得进口。
(2)二战后,日本依靠本国的①科技优势、②劳动力优势、③岛国优良港湾、④发达的海运等优势条件,对原料进行加工,由于国内市场狭小,制成品大量出口,形成了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
(3)日本本国的工业区充分利用本国的优势条件,建立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两个地区。
(4)近些年,日本工业继续发展,加速海外投资,建立海外生产和销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