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山早行赏析精华版年中考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商山早行》含答案3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商山早行》含答案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商山早行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45.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四联八句,偶句押韵,全诗起承转合自然,人事景情融为一体。
B.颔联全是名词,构成意象罗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富有乡野氛围和生活气息。
C.颈联仍紧扣“早行”,“叶落”反衬出路寂静,而“明”字则准确写出因为天色已大亮,驿墙边白色的枳花明丽耀眼。
D.尾联因思入梦,时空转换,情景交融,虚实相映,营造出一种朦胧、悠远的意境。
46.请你说出“客行悲故乡”中,诗人因何而“悲”?
【答案】45.C 46.诗人羁旅在外的艰辛和浓浓的思乡之情。
【解析】45.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C.“天色已大亮”有误,应是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明”字。
故选C。
46.本题考查诗歌情感赏析。
“客行悲故乡”的意思是:出门人踏上旅途,还一心想念故乡,可见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再结合尾联“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意思是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故乡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野雁,正嬉戏在圆而曲折的池塘。
“杜陵梦”,就是“梦杜陵”,杜陵是作者的故乡。
作者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诗歌情景交融,含蓄有致,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情。
温庭筠《商山早行》赏析汇编
温庭筠《商山早行》赏析汇编温庭筠《商山早行》原诗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名句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温庭筠《商山早行》赏析一首联“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叙述了诗人启程的时间和心情。
“铎”是古代用于宣传正交法令的一种大铃。
“征铎”是指用以示鸣出发启程的铃铛。
“悲”即顾念的意思。
这里是说诗人因顾念家乡而产生悲情。
这一联的意思是说,诗人早上已经起床,才听到驿站催人登程的铃声响,渐行渐远,顾念故乡的情感越来越重。
“晨起动征铎”暗示着一个“早”字,与诗题中的“早”字相照应。
诗中一个“悲”字,不但描写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而且也暗示了诗人不得已而离开家乡产生的苦闷与无奈。
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承上联而来,在律诗中属于“景联”写诗人从驿站出来后所见。
这一联中,诗人列举了六种景物(选择了六个意象),描绘了早行图。
意思是说,残月还悬于西天,茅店的雄鸡啼鸣,走在板桥上,寒霜上已经留下行人的脚印。
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这两句,从修辞上说,是对偶,也是列锦。
就对偶的修辞手法来说,根据对偶的特点,上下相对,比如,“茅店”与“板桥”相对,表现出不同的地点,这是空间(也包含着时间的变化)的转换,不但增加诗歌时空感,而且诗歌审美境界得到体现。
就列锦的修辞手法来说,名词的排列,实际上就是地点的转换,意象的变化,在转换和变化中,同样体现诗歌的时空感,增强出诗歌的审美境界。
颈联“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紧接上联,写早行一路之所见,不但突出了一个“行”字,更突出了一个“早”字。
“槲叶”即槲树叶。
这种树叶冬天存留在树上,次年春天嫩芽发生时才脱落。
“落”即脱落的意思。
“枳花”即枳树花,白色的,在春天开。
这一联的意思是说,槲树叶落满山路,驿墙上枳树花映着晨曦。
这里,诗人点出了“早行”的节令是在早春。
诗人一路走来,晨霜凝地,槲叶满路,天也开始发明了,诗句中一个“明”字,不但说明此时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隐约可见,而且更表明了天由暗到明的时间变化过程,从而把“早”字更加突显出来。
商山早行每句鉴赏
商山早行每句鉴赏温庭筠的那可真是一首绝妙的诗啊。
咱们就一句一句来品一品。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你想啊,早晨一醒来,就听到车马铃铛的声音。
这铃铛声,就像是一个催命符一样,在寂静的早晨显得格外刺耳。
动征铎,说明这个人要踏上旅途了。
而这个“客”呢,他心里满是悲伤,为啥呢?因为他思念故乡啊。
这就好比一只离群的大雁,看着远去的雁群,心里那种孤独和对熟悉地方的想念,是难以言表的。
这一句啊,一下子就把那种羁旅之人的孤独和思乡之情给揪了出来。
我就想啊,这个旅人在听到铎声的时候,是不是在心里叹了口气,说:“唉,又要离开故乡了。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哎呀,这一句可不得了。
你看啊,这里面有鸡叫声,有茅草店,还有那冷冷的月亮。
鸡叫声打破了黎明的寂静,在这茅草店的周围回荡。
月亮呢,还挂在天上,洒下清冷的光。
这旅人啊,走在板桥上面,看到桥上都是霜,还有前面一些人的脚印。
这就像一幅画一样,冷色调的画。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些简单的东西组合在一起,怎么就那么有画面感呢?就好像我们也跟着这个旅人,在这寒冷的早晨赶路呢。
我和朋友聊到这一句的时候,朋友就说:“这感觉就像是冬天的早晨,我被人从热乎乎的被窝里拽出来赶路一样,又冷又难受。
”这一句啊,没有一个多余的字,每个字都像是一颗钉子,把这个画面死死地钉在我们的脑海里。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槲树的叶子落在山路上,枳花在驿墙边上开得很鲜艳。
这一落一开啊,就有了一种对比。
叶子落了,是一种衰败的景象,可这枳花却开得那么明亮。
这旅人看到这样的景色,心里会想啥呢?他是不是会觉得自己就像那飘落的槲叶,四处飘零,而这枳花虽然开得好,却和自己没什么关系呢?我觉得啊,这就像是生活有时候给我们的感觉。
我们看到别人过得好,自己却在旅途中奔波,就像那槲叶,有点凄凉。
不过这枳花的明亮,也给这有点灰暗的旅途添了一抹亮色。
就像在黑暗中看到一点光,虽然微弱,但也让人心里有了一点希望。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初中语文 文言文 温庭筠《商山早行》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温庭筠《商山早行》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原文: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译文: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叮噹作响,出门人踏上旅途,还一心想念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凌乱,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驿站的泥墙. 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凫雁,正嬉戏在明净的池塘。
赏析: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 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 凫雁满回塘。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陕西商县东南。
作者曾于唐宣宗大中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
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
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
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浇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
“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欧阳修请他举例说明,他便举出这两句和贾岛的“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并反问道:“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六一诗话》)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进一步分析说:“‘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
若强排硬叠,不论其字面之清浊,音韵之谐舛,而云我能写景用事,岂可哉!”“音韵铿锵”,“意象具足”,是一切好诗的必备条件。
李东阳把这两点作为“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紧关物色字样”的从属条件提出,很可以说明这两句诗的艺术特色。
温庭筠的诗词《商山早行》赏析
温庭筠的诗词《商山早行》赏析《商山早行》唐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家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赏析】诗写“商山早行”,虽未出现一个“早”字,却通过霜、茅店、鸡声、人迹、板桥、月等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时分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出来,处处体现一个“早”字;并且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山中早行的共同感受。
首联即写“早行”,“晨起动征铎”句,把清晨起床的许多活动一语感慨出来,“客行悲家乡”句,把作者留恋家乡的心理准确地刻画出来,也反映出了封建社会中人们普遍存有的安土重迁心理。
颔联两句写见闻及感受,简洁凝练,真实可感,历来脍炙人口。
这两句全用名词,以六个特有的意象,勾画出一幅清晨早行图:残月高挂,村野客店传来声声鸡叫;板桥清霜,先行客人留下行行足迹。
诗人写的是早行,“鸡声”和“月”是两种必要的意象;而山中比较典型的景物就属“茅店”了。
所以“鸡声茅店月”这句,把茅店里的旅人,闻鸡鸣而看天色,看到残月而收拾行装,直至起程赶路的过程,都有声有色地表现了出来。
同样,“人迹板桥霜”这句,依前所写,记叙了旅人行走在板桥上,看见先行客人留下足迹的情景。
不过,这一个漫长的过程,仅通过十个字便呈现出来,足见作者大家手笔。
清盛传敏曰:“三、四非行路之人不知此景之真也。
论章法,承接自在;论句法,如同吮出。
描画不得者,偏能写得。
句句早行,故妙。
”宋代梅尧臣对的诗的定义为“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至于“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温庭筠这两句就很好地体现了这种特色;而“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补充道:“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可见,这两句便是符合梅尧臣标准的一个典型。
颈联写形成所见景色。
“枳花明驿墙”,着一个“明”字,说明天还未大亮,所以白色的枳花,就比较显眼,进一步强调了“早行”。
末联抒情,抒写行旅之艰辛以及对家乡的留恋。
“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家乡”首尾照应,“早行”之景与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商山早行》历年中考阅读真题(解析版)九年级语文诗词知识梳理及真题训练(部编版)
《商山早行》历年中考阅读鉴赏真题及答案解析【2020江苏海陵泰州中学附属初中初三三模】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回答下列小题。
(甲)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乙)早行杜牧①垂鞭信马行,数里未鸡鸣。
林下带残梦,叶飞时忽惊。
霜凝孤鹤迥,月晓远山横。
僮仆休辞险,时平路复平。
(注释)①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对于晚唐的时局有着较为深刻的了解和关切,他的许多诗歌反映了这方面的内容。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首联中,“晨起”点题“早行”,“客行悲故乡”中的“悲”字,表明了旅客们离家渐远、前途未卜的悲凉心情。
B.乙诗“数里未鸡鸣”紧扣标题,诗人走了数里路,还未见鸡鸣,这突出了早行时环境的清冷孤寂。
C.乙诗颈联采用远景近景相结合的手法,将作者身处的环境与内心的感受交融在一起,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诗人的感受。
D.乙诗尾联写诗人和僮仆之间的对话。
当僮仆抱怨路途艰险,漫漫无际的时候,作者的回答令人深思。
2.甲诗中“枳花明驿墙”中的“明”字用得很妙,请分析妙在何处。
3.结合整体内容,分析乙诗中蕴含的情感。
1.C2.“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有“照亮”之意。
枳树白花照亮了驿墙,衬托出了出行前的暗,突出了行之早。
3.前三联用诗人身处的环境来写早行,通过环境渲染描绘了诗人早行时前路漫漫、思绪纷乱、孤独寂寞的心理状态。
尾联用与僮仆之间近乎玩笑般的对话作结,反映出了诗人对于时局的忧虑。
【解析】1.C.错在“远景近景相结合”。
应该是“近景远景相结合”,因为“霜”和“孤鹤”是近景,“月”和“远山”是远景。
故选C。
2.这道题考查对诗歌词句的理解。
“枳花明驿墙”的意思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边。
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明”字。
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商山早行》中考阅读经典赏析试题
《商山早行》中考阅读经典赏析试题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译文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踏上遥遥征途,游子悲思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晖;板桥弥漫清霜,先行客人的足迹依稀可见。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边。
回想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鸭雁,正嬉戏在岸边的湖塘里。
2.主旨、情感这首诗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
3.请自选角度赏析首联“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的表达作用。
答:①以动衬静,马铃的响声衬托出环境的清冷寂静,引起了作者内心“天涯游子”的荒寒孤寂的思乡之情。
②“悲”字,表明客人们离家渐远、前途未卜的悲凉心情。
③交代了时间、所发生的事情,紧扣“商山早行”的题目,“悲故乡”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4. 请自选角度赏析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表达效果。
答:①运用了白描手法(也是实写),“意象具足”。
这两句十个名词,代表了十种具有特征性的景物,合起来又形成各种景象,意蕴无穷,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早行的情景,表达了路途辛苦,羁旅愁思。
②情景交融,动静结合,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形神兼备地渲染了一幅清幽淡远的晨景图,营造出凄清冷寂的意境,含蓄地表露出游子在外的辛苦、孤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
5. 请自选角度赏析颔联“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的表达效果。
答: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含蓄有致,旅途早行的景色描写,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情。
②“明”,这里用作动词,是“照亮”的意思,衬托出佛晓前的暗,突出了行之早,表现路途辛苦,羁旅愁思。
6. 请自选角度赏析颔联“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的表达效果。
答:①运用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通过春回故乡、野鸭满塘的温暖乡梦,反衬了漂泊在外的诗人对家乡深切的思念(或愈发衬托出思乡的心切和悲凉)。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商山早行》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商山早行》含答案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23.诗句“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4.该诗的颔联与《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在写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
【答案】23.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上。
描绘了一幅清冷/明丽/宁静/初春山野/黎明山路的画面。
24.使用白描手法或景物/意象的罗列或名词的罗列,烘托诗人思乡之情/漂泊在外的孤寂之情/羁旅之愁。
【详解】23.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的意思是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驿站的泥墙,此句描写了早行路途中的景色,槲叶落满山路,给人一种荒凉而宁静的感觉;枳花在驿墙边鲜艳地开放,则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美丽,呈现出深沉而美丽的意境。
据此言之有理即可。
24.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由六种景物构成两幅画面,诗句全是由名词构成,没有其他词语,却构成了独特的、完整的画面,表现游子的辛酸。
在《商山早行》中都是由名词构成的句子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一联也是六个名词、六种景物构成两幅画面,“鸡声”从听觉角度写出了出行时间之早,“月”“人迹”“霜”从视觉角度写天色之早;“茅店”“月”“板桥”“霜”是静景,“鸡声”“人迹”是动静,动静结合,写行人早起之早;在如此早的时候起床出行,写出了行人。
《商山早行》原文及翻译赏析
《商山早行》原文及翻译赏析《商山早行》原文及翻译赏析《商山早行》原文及翻译赏析1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古诗简介《商山早行》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
整首诗正文虽然没有出现一个“早”字,但是通过霜、茅店、鸡声、人迹、板桥、月这六个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出来。
全诗语言明净,结构缜密,情景交融,含蓄有致,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情,是唐诗中的名篇,也是文学史上写羁旅之情的名篇,历来为诗词选家所重视,尤其是诗的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脍炙人口,备受推崇。
翻译/译文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一路远行,游子悲思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依稀,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上。
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鸭和鹅,正嬉戏在岸边弯曲的湖塘里。
注释⑴商山:山名,又名尚阪、楚山,在今陕西商洛市东南山阳县与丹凤县辖区交汇处。
作者曾于大中(唐宣宗年号,847~860)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⑵动征铎:震动出行的铃铛。
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
铎:大铃。
⑶槲:陕西山阳县盛长的一种落叶乔木。
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
每逢端午用这种树叶包出的槲叶粽也成为了当地特色。
⑷枳花明驿墙:个别版本(如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作“枳花照驿墙”,有人认为“照”是错误的(见《枳花明驿墙——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指瑕》)。
明:使……明艳。
枳(zhǐ):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药。
驿(yì)墙:驿站的墙壁。
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
《商山早行》全文与赏析
《商山早行》全文与赏析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是一首流传千古的羁旅诗,以其真切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着无数读者。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诗的开篇就营造出了一种匆匆启程的氛围。
清晨时分,旅店外的马铃叮当响起,游子又要踏上远行的路途。
一个“悲”字,直抒胸臆,将客居他乡之人对故乡的思念和离愁别绪鲜明地表现了出来。
这种悲伤并非强烈的呼号,而是在心底默默流淌的深沉情感。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两句堪称千古名句。
鸡鸣声从茅店中传出,天边还挂着一轮残月,板桥上覆盖着一层寒霜,留下了早行人的足迹。
诗人没有直接写“早”,但通过这几种景象的组合,生动地展现出了出行之早。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些看似平常的景物,在诗人的笔下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清冷、寂静而又充满动感的画面。
读者仿佛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那股清晨的寒意和游子的孤独。
这两句诗不仅写景,更传达出了一种旅途的艰辛和漂泊者的无奈。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槲叶纷纷飘落在山路上,枳花在驿站的墙边绽放,洁白而明亮。
这里的景色与前面的清冷有所不同,多了一些明艳和生机。
但这种生机并没有减轻诗人内心的哀愁,反而在对比之下,更凸显出他对家乡温暖与安宁的向往。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诗人在旅途之中不禁想起了在杜陵的梦境。
梦中,故乡的池塘里,到处都是游水嬉戏的野鸭和大雁。
这一温馨的梦境与现实中的孤独漂泊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进一步加深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同时,也让读者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了他对归乡的渴望。
整首诗在艺术手法上颇具特色。
首先,诗人善于选取典型的景物来烘托氛围。
无论是鸡声、月、霜,还是槲叶、枳花,都具有鲜明的季节和时间特征,有效地营造出了旅途的氛围。
其次,白描手法的运用使得诗歌语言简洁而生动,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用极简练的文字勾勒出丰富的画面。
《商山早行》赏析
《商山早行》赏析商山早行原文及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商山早行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明驿墙一作:照)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释:⑴商山:山名,又名尚阪、楚山,在今陕西省商州市东南。
⑵动征铎(duó):震动出行的铃铛。
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
铎:大铃。
⑶槲(hú):一种落叶乔木。
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
⑷枳花照驿墙:个别版本(如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作“枳花照驿墙”,有人认为“照”是错误的(见宋开玉《枳花明驿墙——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指瑕》)。
枳(zhǐ):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药。
驿(yì)墙:驿站的墙壁。
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
这句意思是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⑸杜陵:地名,在长安城南(今陕西西安东南),古为杜伯国,秦置杜县,汉宣帝筑陵于东原上,因名杜陵。
这里指长安。
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
这句意思是说:因而想起在长安时的梦境。
⑹凫(fú)雁:凫,野鸭;雁,一种候鸟,春来往北飞,秋天往南飞。
回塘:岸边曲折的池塘。
这句写的就是“杜陵梦”的梦境。
翻译: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叮当作响,出门人踏上旅途,还一心想念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凌乱,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驿站的泥墙。
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凫雁,正嬉戏在明净的池塘。
赏析: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商山早行》原文及赏析
《商山早行》原文及赏析温庭筠这家伙,写的这首《商山早行》,那可真是绝了!咱们先来瞅瞅原文: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话说我之前有次去乡下旅游,早上还睡眼惺忪的时候,就听到外面传来一阵叮叮当当的声音,把我从美梦中吵醒。
我嘟囔着嘴爬起来,打开窗户一看,原来是一辆马车准备出发,马脖子上的铃铛正响个不停。
这场景一下子就让我想起了温庭筠诗里的“晨起动征铎”,那种在清晨就要踏上旅途的匆忙感,一下子就扑面而来了。
咱们先来说说这开头两句“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诗人一大早就起来赶路,这“征铎”的声音啊,一下子就把那种即将远行的氛围给烘托出来了。
而且他还直言“客行悲故乡”,哎呀,作为一个出门在外的人,对故乡的思念和不舍那是藏都藏不住。
就像我那次旅游,离开家几天就开始想家了,更何况温庭筠这样长期漂泊在外的人呢!再看“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两句,简直是神来之笔!我给你们讲讲啊,想象一下,在一个月还挂在天上的清晨,你身处一个简陋的茅店旁边,公鸡打鸣的声音此起彼伏。
你走出茅店,看到板桥上覆盖着一层薄薄的霜,上面还有几行早行人留下的脚印。
这画面,是不是清冷又寂寥?温庭筠就用这么简简单单的几个词,把那种早行的情景和氛围描绘得淋漓尽致。
我记得有一回我起了个大早去爬山,山上还弥漫着雾气,周围安静得只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声,那种感觉就和诗里有点像。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这路上的槲叶纷纷飘落,枳花照亮了驿站的墙。
这景象虽说有了点亮色,但还是透着一股孤单和凄凉。
就好像有时候我们走在一条陌生的路上,看到一些美好的事物,却因为身边没有熟悉的人可以分享,心里还是会觉得有点失落。
最后两句“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诗人因为看到眼前的景象,想起了自己在杜陵的那些美好梦境。
梦里啊,池塘里满是游水的凫雁,充满了生机和温暖。
这一对比,更显得现实中的旅途是多么的孤独和艰辛。
我有时候晚上做梦也会梦到小时候在家乡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的场景,醒来后发现自己身处他乡,那种落差感真的不好受。
2023年商山早行赏析
2023年商山早行赏析商山早行原文赏析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
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
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
“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
”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淡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
“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
宋代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欧阳修请他举例说明,他便举出这两句和贾岛的“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并反问道:“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六一诗话》)明代李东阳进一步分析说:“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
”“音韵铿锵”,“意象具足”,是一切好诗的必备条件。
李东阳把这两点作为“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紧关物色字样”的从属条件提出,很可以说明这两句诗的艺术特色。
所谓“闲字”,指的是名词以外的各种词;所谓“提掇紧关物色字样”,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的选择和组合。
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
例如“鸡声”一词,“鸡”和“声”结合在一起,完全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
“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
古时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
诗人既然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是必然要体现的。
而茅店又是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
“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的特征都有声有色地表现了出来。
【中考古诗文解析】《商山早行》
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 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 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 行早,更有早行人”啊!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 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湖塘。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第二句固然 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
“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 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淡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 远行。“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 鸣。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商山早行
【温庭筠】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县 (今山西祁县东南)人。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 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 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并称“温韦”。
duó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h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zhǐ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 干枯,却存留枝上,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因为 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 了个“明”字。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从体裁看,这是一首律诗(或五律、近体诗)。
本诗在写法上虚实结合,如“人迹板桥6、这首诗的题目是“商山早行”,从诗中看,“早行”的原因是什么诗中最能体现“早”的内容是什么(4分)早行的原因是思乡(或悲乡),(2分)最能体现“早”的内容是:在鸡鸣之时,天上还挂着月亮,行人已经将足迹印在板桥的白霜上。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亦可)(2分)7、诗中除了“晨起”、“鸡声”表现了早行之外,还有什么词语也表现了早行此诗颔联上下句除对仗外,其构成形式还有什么特点还有“月”“板桥霜”,月尚未落,板桥结霜,可见其早。
②由名词连缀成句,一字一景,收到了蒙太奇的效果。
8、本诗首联描绘了怎样的早行情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本诗描绘了羁旅之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的情景。
字里行间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
9、前人评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为“意象具足,始为难得”。
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分析。
①这两句诗用十个名词构成,每字一个物象,合起来有无穷意蕴。
②这十个名词所表现的都是具有特征性景物,都表现出“早行”之“早”;写早行的情景,绘声绘色,如在目前。
(“鸡声茅店月”,写旅人在茅店中闻鸡鸣而起身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出门赶路;“人迹板桥霜”,原以为自己“早行”,谁知板桥上所积之霜上已有人的足迹——更有早行人)10、赏析“鸡鸣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表达效果。
这句话罗列了很多早晨所特有的景物,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形神兼备的渲染了一幅清幽淡远的晨景图。
11、颔联是被人传诵的佳句,你认为它好在哪里(2分)只用几笔淡墨的线条,就勾勒出富有画意的山村“霜月早行图”;每句有三个名词组成,形象地勾画出一幅“早春图”;通过景物,含蓄地表示“道理辛苦,羁愁旅思”。
(任一点即可)12、人言“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两句绝佳,其写景有何特点试作简要赏析。
(4分)这两句诗写景,纯用名词(或运用“列锦”的手法),连缀成一个意象组合体。
在这个意象组合体中,有声音,有形体;有人物,有动物;有仰望之景,有俯视之景。
描绘出生动的视觉形象,营造出凄清冷寂的意境。
13、颔联是被人传诵的佳句,你认为它好在哪里(2分)只用几笔淡墨的线条,就勾勒出富有画意的山村“霜月早行图”;每句有三个名词组成,形象地勾画出一幅“早春图”;通过景物,含蓄地表示“道理辛苦,羁愁旅思”。
(任一点即可)14、明李东阳《怀麓堂诗话》对颔联有如此评价:“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
”试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4分)此联绘早行景象,诗人只用了十个字,不仅没有一个虚词,就连一个动词也没有,只用了六个名词,选择了六个颇具典型性的意象叠加组合在一起,有视觉形象,有听觉形象,也暗含人物的内心感受,意象具体丰富,意境深邃渺远,烘托出早行的典型环境与浓厚氛围。
形式整齐,对仗工整,节奏鲜明,音韵和谐。
(意对即可)15、这首诗善于通过特征性景物,表现出“早行”之“早”的特点。
请结合“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试作简要分析。
(4分)鸡声茅店月”,写旅人在茅店中闻鸡鸣而起身看月色,看见天上有月光就收拾行装出门赶路;(2分)“人迹板桥霜”,原以为自己“早行”,谁知板桥上所积之霜上已有人的足迹一一原来更有早行人。
(1分)对早行的情景可谓绘声绘色,如在目前。
16、“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它的语言结构有什么特点它集中表现了什么内容怎么表现的①纯用名词组合成句。
②早行辛苦。
③用富于特征性的景物来暗示。
在鸡鸣声起、残月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
17、“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与“凫雁满回塘”分别是何处景色各有什么特点写两种景色的作用是什么①“槲叶”“枳花”是旅途上景色;回塘凫雁是梦中故乡景色。
②旅途荒山凄凉,故乡回塘水暖。
③两种景色鲜明对照,表现羁旅愁情和思乡悲情。
解答时注意,“枳花明驿墙”指残月把花影映在驿站墙上,此景衬托荒山早行之苦,不是乐景;还要注意“悲故乡”是情语,点明全诗旨趣,据此可知“杜陵梦”含意。
18、说明“枳花明驿墙”一句的含意。
用白色的枳花映(照)亮驿墙表现出行之早(或:点出“早行”二字)(意对即可)19、“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中的“照”字,很多版本写作“明”字,你觉得哪个更好些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照”字比较好,既暗示了在早晨“枳花”颜色的雪白,也富有动感的传达了这种白色的“枳花”将在晨光中还显得黑暗的驿墙都照亮了。
20、“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用得很妙,请说出妙在何处。
“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
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的暗,突出了行之“早”。
21、尾联在全诗的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内容:思乡之情,反映了诗人留恋故乡的真挚感情,才离开家乡不久,便在夜里梦到自己家附近的池塘,凫雁来回游动,自得其乐,而自己却在离家远行的路上。
结构:与首联中的“客行悲故乡”照应。
23、“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一联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4分)早行途中,诗人触景生情,想起昨夜梦中出现的故乡杜陵的春景,抒发了思乡念亲之情;梦中故乡春天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之景与眼前旅途早行之景的鲜明对照,暗含旅途奔波劳累之苦、人生孤独飘零失意之感。
(意对即可)24、说说这首诗的“目前之景”和“言外之意”,体会期中的“羁旅乡情”。
目前之景:鸡声茅店,残月当空,人迹板桥,微霜初度,斛叶山路,枳花驿墙言外之意:道路辛苦,羁旅愁思。
25、宋代诗人梅尧臣评价“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解。
(10分)我赞同梅尧臣的评价(点明观点)。
[角度一]“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两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作者旅外早行,所见之景很多,所以难写[一层];作者选取代表典型景物的五个名词性短语,不着一个动词,却简洁而又合面地描摹出旅途见闻,营造了悲凉孤寂的氛围[二层]。
[角度二]这两句“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表面上写旅途景色,实际上既含有“早行”的条件,又含有旅途的艰辛和羁旅的愁思[一层],作者固然是“早行”,但板桥上的“人迹”,分明表示“更有早行人”,作者似乎在惊佩,似乎在懊恼,但都表达出急于归家的迫切心情[二层],寥寥十字,言有尽而意无穷,能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总结][10分,表明观点,1分;分角度分析,6分,两个角度各3分;语言表述, 3分;结构层次,1分。
]答案示例一:(“凫雁满回塘”)这一句运用想象的手法(点明手法,1分),通过写梦境中故乡回塘水暖、凫雁自乐的明快清新的景名胜。
(分析句意,1分),含蓄而又强烈(表达效果,1分)地表达了作者怀念故乡急欲归去的迫切心情(主旨情感,1分)答案示例二:(“凫雁满回塘”)这一句运用对比的手法(点明手法,1分),梦境中故乡回塘水暖、凫雁自乐的明快清新与旅途中的孤寂凄清形成鲜明的对照(分析句意,1分),强烈而又含蓄(表达效果,1分)地表达了作者怀念故乡急欲归去的迫切心情(主旨情感,1分)[4分。
表现手法,1分;分析句意,1分;表达效果,1分;主旨情感,1分。
]26、下列能准确表现深秋特征的一组词语是(B)(2分)A.鸡鸣枳花开凫雁B.霜槲叶落凫雁C.霜槲叶落枳花开D.晨起鸡鸣杜陵梦2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2分)A.全诗紧扣“早行”二字,托物言志,表达了羁旅中无限的愁思和人生的失意。
B.颔联描写了凄清、寂寞的环境,有力地烘托出出行的艰辛,衬托出思乡的深切。
C.“落”、“明”二字,生动传神,点染事物,赋情于景。
D.尾联中的梦境与前面所写的现实相映,以乐景反衬哀情。
同时,“思杜陵”又巧妙地同首联的“悲故乡”相应,首尾圆合。
12、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首句表现了“早行”的典型情境。
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巧妙点题,毫无斧凿之痕。
B.“客行”句点明早行的原因。
这里“悲”字含有怀念故乡而欲归未归的意思,表情达意十分传神,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C.“榆叶”句仍紧扣“早行”。
“叶落”反衬出路寂静;而“明”字则准确写出因为天色未亮,驿墙边鲜红的枳花格外耀眼。
D.“杜陵梦”与“悲故乡”遥相呼应,与中间写景相辅相成,使“早行”所见之景与“早行”所发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比较阅读观猎王维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商山早行温庭筠(略)[注]①细柳营:现泛指军营。
②射雕:这里指将军武艺高强。
③征铎:装在车马上的铃。
④枳花明驿墙:枳树的花把驿站的墙照得亮亮的。
⑤回塘:回环曲折的池塘。
1、从两首诗的思想内容看,《观猎》描绘了一位将军英姿飒爽,意气风发的形象,语言有何特点遒劲有力。
而《商山早行》则描绘了远离故乡的羁旅情怀,抒发的是羁旅在外的愁思,远离故乡的悲苦。
2、清人沈德潜评《观猎》“章法、字法、句法俱臻绝顶,盛唐诗中亦不多见。
”从章法上看有什么特点从句法上看有什么特点从字法上看有什么特点(1)全诗起得突兀,结得深远,中间两联一气流走,承转自如,首尾回环映带。
(2)诗中藏三地名而使人不觉,用典浑化无迹,写景传情,第三、四句穷极物理,又意见于外。
(3)“枯”“尽”“疾”“轻”“忽过”“还归”准确形象,绘形传神。
3、沈德潜评《商山早行》“各行各句尽此一联”,是指哪一联为什么指“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每一字一种物象,合在一起又意蕴无穷,真正达到了“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