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消息二则》 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第1课《消息两则》课件(共24张PPT)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一、作者简介
➢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
➢ 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 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No ➢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 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 Image 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消息二则
新闻的定义
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新 闻作者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 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 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及时迅速地向公 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具体告知:渡江战斗于……诸城进击中。
新闻?的六要素 何时 1949年4月20日 何地 长江前线(芜湖—安庆) 何人 解放军三十万大军 、 敌军
何故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 个月的长江防线
何事 万船齐发,直取对岸
如何 胜利南渡长江
再次浏览全文,说说你从文中看到作者的主观看 法和情感没有?
No Image
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 一切 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
一、思考问题
1.标题中的“百万大军”改为“几路大军”行不行?
准确性 真实性
2.这则新闻写完了不发表,等待渡江役胜利之后再发表可以吗?
时效性
一、品味语言
我认为描写得精彩的句子是
,它写出了
No Image
我觉得本则新闻是带(不带)作者的主观看法的,我从
下面词语(短语/句子)看出来:“
八年级上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 (共34张PPT)
背景
结语
指的是新闻发生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和 自然环境。
注意:背景和结语可以暗含在主体里。
⑥新闻固定的格式:
倒金字塔结构,即由主到次地组织内容, 高潮在前(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消息的最 前面),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住最 重要的信息。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大声朗读课文,找出这则消息的“五要素”。
1.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 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交流点拨】
“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流露出作者的 自豪之情。
“经营了三个半月”极言准备的充分,按理说长江 防线应当是牢不可破的,但是后面紧接着说国民党 军溃退之快,二者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在对比中愈 显我军势不可挡,敌军不堪一击。
军的命令》,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22日2时, 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撰写的消息 《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报道了 中路军战况。22日夜,毛泽东又写了这则 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人民 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
2.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交流点拨】
江景美丽,军威壮观,犹如一幅景物画,令人赏心 悦目。 “风平浪静”“万船齐放,直取对岸”表现 了我军稳操胜券的心态,透露着乐观轻松的心情。
3.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 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 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消息:是简明概括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重 大事实的一种新闻体裁。
②新闻的五要素(五个W):When(何时)、Where (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 (何故)。有的还加上How(如何),即“五个W加 一个H”,成为新闻“六要素”。
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共25张PPT)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2.“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 大约 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不能去掉。“大约”是 概数 ,不是确数,体现 了新闻语言的 准确性 ;如去掉,则说明是具体 三十万人,过于绝对。
3.“国民党的 广大 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
不能去掉。“大约”是 概数 ,不是确数,体现了新闻语言 的 准确性 ;如去掉,则说明是具体三十万人,过于绝对。
《消息二则》
毛泽东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伟大的马 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 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诗词方面的代表作有 《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七律.长征》等。
1949年初,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 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 动派依然负隅顽抗,他们对长江防线苦心经营3个 月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 21日,毛泽东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并于该日 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4月22日毛泽东写下了这两 则消息,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
不能,因为“经营”有精心筹划和准备之意,更能够说明解放 军的英勇。“溃退”更能说明国民党军队败退的程度。这句话 表达了对人民解放军赞美的情感,字里行间透出了豪迈的情怀。
新闻的目的是向读者提供最新的事实,应是中立、客观的,不带 作者主观倾向和看法的。再次浏览全文,说说你从两则消息中看 到作者的主观看法和情感没有?
词语集锦
• 摧枯拉朽 军无斗志 纷纷溃退 • 万船齐发 直取对岸 锐不可当 • 泄气 督战 歼灭 要塞 业已
解题——何为消息
报道事情 概貌 而不讲述详细经过和细节,以 简要 的 语言文字传播新近事实。
语言简明扼要(概括性) 报道迅速及时(时效性) 内容准确真实(客观性)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共37张PPT)
三
十 地点 在芜湖、安庆之间
万
大 人物 约三十万人民解放军
军
胜 利
起因
南
渡 长
事件
南渡长江
江 结果 突破敌阵,占领长江南
岸广大地区
人 民 解 放 军 百 万 大 军 横 渡 长 江
时间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夜到
二十二日下午
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 阴
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比一比:从下面两组句子中,你有什么发现?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 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这些四字词语很有表现力, 人民解放军 语言表达既准确而又生动。
英勇无畏 势如破竹
锐不可当
(侧面)
既可见敌人的狼狈,又可体现 我军的神勇,感情色彩鲜明。
评析新闻 第2课时
活动一:学做评论员
这两则消息好在哪里?除了时效性外,两则 消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体现在哪些地方?你从新 闻的背后还读出了什么意味?让我们选择几个角 度来评价一下,一个小组一个选题。
排一排:第二则消息主体部分为什么按照“中路军、西 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写? 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 两路军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军所遇抵抗较为顽强, 所以中、西路军合写在前,东路军单写在后。先写中路 军,再写西路军,最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 路军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 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根据时间发 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
找一找:这两则消息中,有一个反复出现的词。 去掉这个词,句子意思基本没有变化。请你把 它找出来,并谈一谈这个词的作用。
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共23张)语文八年级上册
态度鲜明有立场
比读不同颜色的词句,说说你的发现。
作业:请根据下面提供的相关内容,按照要求拟写一则消息,标题不 超过30字,消息主体部分不超过200字。
着陆,三名航天员结束了在太空半年的“出差”之旅。而
担任些次返回舱空中搜救任务的指挥员依旧是如皋人陈实,
这是他第11次参与航天任务搜救,也是我国航天史上最难
的一次空中搜救。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安全着陆。
答:
。
主谓结构:谁+干什么/什么+怎么样
中考链接请: 根据下面提供的相关内容,拟写一则消息,消息主体部分
站在被薄薄暮色笼罩着的东皋,向四周望去,独自徘徊着,想要找一 个依靠,却又无法寻见。内心的落寞,无人能解。这山上的树啊,虽然有 些仍是绿叶满枝,可绝大多数却将头发染成枯黄色,散发着秋的气息。远 远望去,这周围的山,在点点夕阳的照耀下,披上一层金黄的薄纱,有着一 股独特的唯美感,仿佛都能嗅到一丝山独有的静谧。牧人驱赶着正在山 中嬉戏的牛群回家,一路上,牛儿不停地发出“哞哞”之声。猎人和他的 马儿,也从树林中出来,带来猎物兴高采烈地向家的方向走去。只有我一 个人,孤独地站在这儿,牧人,猎户都不认识,牛群也只是用略带好奇的目 光看着我。伯夷,叔齐啊,这世人没有我的知己啊,我也只像你们一样隐
动派拒绝 军百万首届诺 贝尔奖颁 发》
1901年12 月10日
斯德歌尔 摩和奥斯 陆
瑞典国 王和挪 首次颁 威诺贝 发诺贝 尔基金 尔奖
根据诺贝 尔的遗嘱 进行颁发
提炼消息六要素的技巧:
1、善抓关键词 2、整合同类信息 3、精准概括要素
二、厘清消息之结构
阅读P3的课文旁批和P17技巧点拨第三段第一句 话,梳理《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组成部分。
《消息二则》优质PPT课件
这样写既交代了我军取胜,敌军失败的政治上和军事上 的原因,又使读者进一步了解整个国民党反动政权必然覆灭的 命运,从而深化了报道的主题。
从写作上来看,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合作探究
本则消息在新闻语言的使用上堪称 典范。读课文,体会这则消息的语言, 并说说它们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合作探究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 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本文的主体部分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
从情节发展来看,本文的主体部分是按照事件 发生的先后,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的顺序来安排材 料的。
合作探究
在报道各战线的情况时,作者是 如何安排内容的详略的?为什么会这 么安排呢?
合作探究
详写东路军,略写中、西路军。 因为东路军面对的敌人的抵抗较为顽强,东 路军的胜利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直接关系到能 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而中、西路军面对的敌 人已经没有战斗力,所以一笔带过。
这句话指出了事件的发展方向和战斗 正向纵深发展的可喜情况。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 长江》这则消息。1949年4月24日,《人民日报》 刊载了另一则消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 渡长江》。
这则消息与第一则消息有什么不同呢?让我 们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吧。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作用:从渡江时间及渡江人数两方面扼要地揭示 了新闻的核心内容,总领了全文。
精读细研
讨论:我们该如何确定一篇消息的导语?
方法指导
1.注意导语的特征。 它简明扼要地揭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主要包
括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物、干了什么事, 以及事件的意义等。 2.注意导语的位置。
比较短小的新闻(一段话),一般第一句话是 导语;比较长的新闻(多段话),一般第一段话是 导语。
从写作上来看,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合作探究
本则消息在新闻语言的使用上堪称 典范。读课文,体会这则消息的语言, 并说说它们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合作探究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 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本文的主体部分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
从情节发展来看,本文的主体部分是按照事件 发生的先后,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的顺序来安排材 料的。
合作探究
在报道各战线的情况时,作者是 如何安排内容的详略的?为什么会这 么安排呢?
合作探究
详写东路军,略写中、西路军。 因为东路军面对的敌人的抵抗较为顽强,东 路军的胜利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直接关系到能 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而中、西路军面对的敌 人已经没有战斗力,所以一笔带过。
这句话指出了事件的发展方向和战斗 正向纵深发展的可喜情况。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 长江》这则消息。1949年4月24日,《人民日报》 刊载了另一则消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 渡长江》。
这则消息与第一则消息有什么不同呢?让我 们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吧。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作用:从渡江时间及渡江人数两方面扼要地揭示 了新闻的核心内容,总领了全文。
精读细研
讨论:我们该如何确定一篇消息的导语?
方法指导
1.注意导语的特征。 它简明扼要地揭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主要包
括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物、干了什么事, 以及事件的意义等。 2.注意导语的位置。
比较短小的新闻(一段话),一般第一句话是 导语;比较长的新闻(多段话),一般第一段话是 导语。
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共23张)语文八年级上册
示例:烈士纪念日,武警官兵以多种形式缅怀先烈
(2)[模拟采访]在“采访渡江作战老英雄”环节,小明同学要模拟采 访一位战斗英雄。请你联系课文内容,帮助他设计两个采访问题。
示例:①请问您所在的部队当时渡江的过程是否顺利?②您能描述 一下当时渡江的情景吗?③作为一名战斗英雄,每次回忆起当时渡 江的情景,您一定有许多话要说。现在,您最想说的话是什么? (答出两点即可)
11.(考点:描写方法及其作用)选文第⑥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 方法?有什么作用? 神态描写(细节描写)。表现张南完成任务、目睹我军反击成功后的 欣慰与自豪,也表明张南光荣牺牲。
技法点拨 如何概括新闻内容
【提问方式】(1)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消息的主要内容。(不超过若干个字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下面文字叙述的主要内容。(3)请把下面一段文 字改成一句话新闻。 【答题技巧】(1)一段文字。①读文段,明确该段文字共有几句话,每句 话说了些什么,句与句之间是什么关系;②筛选重点词语(句子),归纳主 要意思。重点词语可参照“何人、何时、何地干何事,结果如何”的模式来 寻找;③根据字数限制,按照答题模式组织语言答题。 (2)两段或两段以上文字。①读文段,明确每段说什么,段与段之间是什 么关系(总分、并列、导语与主体的关系等),确定新闻的导语部分;②重 点筛选导语部分,归纳主要意思(抓主要内容、抓共同点);③根据字数限 制,按照答题模式组织语言答题。 【答题模式】何人在何时何地干何事结果如何(根据字数限制确定保留项目 )。
字音字形
自主学习
芜湖(wú) 摧枯拉朽(xiǔ) 溃退(kuì)
荻港(dí) 锐不可当(dāng) 歼灭(jiān)
要塞(sài) 泄气(xiè)
签订(qiān) 督战(dū)
词语释义
(2)[模拟采访]在“采访渡江作战老英雄”环节,小明同学要模拟采 访一位战斗英雄。请你联系课文内容,帮助他设计两个采访问题。
示例:①请问您所在的部队当时渡江的过程是否顺利?②您能描述 一下当时渡江的情景吗?③作为一名战斗英雄,每次回忆起当时渡 江的情景,您一定有许多话要说。现在,您最想说的话是什么? (答出两点即可)
11.(考点:描写方法及其作用)选文第⑥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 方法?有什么作用? 神态描写(细节描写)。表现张南完成任务、目睹我军反击成功后的 欣慰与自豪,也表明张南光荣牺牲。
技法点拨 如何概括新闻内容
【提问方式】(1)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消息的主要内容。(不超过若干个字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下面文字叙述的主要内容。(3)请把下面一段文 字改成一句话新闻。 【答题技巧】(1)一段文字。①读文段,明确该段文字共有几句话,每句 话说了些什么,句与句之间是什么关系;②筛选重点词语(句子),归纳主 要意思。重点词语可参照“何人、何时、何地干何事,结果如何”的模式来 寻找;③根据字数限制,按照答题模式组织语言答题。 (2)两段或两段以上文字。①读文段,明确每段说什么,段与段之间是什 么关系(总分、并列、导语与主体的关系等),确定新闻的导语部分;②重 点筛选导语部分,归纳主要意思(抓主要内容、抓共同点);③根据字数限 制,按照答题模式组织语言答题。 【答题模式】何人在何时何地干何事结果如何(根据字数限制确定保留项目 )。
字音字形
自主学习
芜湖(wú) 摧枯拉朽(xiǔ) 溃退(kuì)
荻港(dí) 锐不可当(dāng) 歼灭(jiān)
要塞(sài) 泄气(xiè)
签订(qiān) 督战(dū)
词语释义
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共32张)语文八年级上册
文体知识
新闻的五个结构
01 标题: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 导语: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新闻开头
02 的第一段或第一句)
主体: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用充足的
03 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
04 背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新闻的结尾(背景和结语常常暗含在主
05 体中)
归纳总结
人
军 横 渡 长 江
民 解 放 军 百 万
大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
渡江概况
(第1、2句)
人数多 战线长 攻势猛 战况好
主体:
(剩余部分)
中 路 军 :中 路 军 首 战 告 捷 西 路 军 :西 路 军 所 向 无 敌 东 路 军 :东 路 军 战 绩 辉 煌 ( 重 点 )
整体感知
2.“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属于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起 什么作用?
新闻的电头。 作用:交代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告诉人们消息的 来源。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3.找出这则消息的导语,说说导语有什么作用。
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作用:导语从渡江时间及渡江人数两方面简明扼要地揭示了新闻的 核心内容,总领全文。
业已:已经。
xiè 泄气 jiān 歼灭
业已
整体感知
1.阅读课文,找出这则消息的要素。
时间:1949年长江战线。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起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议,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 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第1课时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第2课时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作者:毛泽东
背景介绍
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共22张)语文八年级上册
次 递
细节和新闻背景
减
III. 导语中未交待的其他新
闻事实及支撑性材料
IV. 其他解疑释惑 的材料
消息写作的“倒金字塔”结构
按新闻价值由高到低的顺序组织事实材料,由重及轻地展开报道,不同于从开 端、发展、高潮到结局的故事化叙事。这是消息的性质决定的,把最重要的内容最 迅速地让人们了解。这种写法很有意义: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 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 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胜 负
战 况
展 望
“倒金字塔体”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示
标 题:简 明 醒 目 揭 示 新 闻 内 容
重
要
I. 导 语:最 有 价 值 的 新 闻 事 实
性
依
II. 对导语的展开:支撑性新闻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 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我已歼灭及其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六、读出情感态度
分类
消息
主要内容 报道新闻整体
时效性
篇幅
强 一般而言较短
突出呈现新闻事件的
新闻 特写 某一场景
一般
灵活
通讯
详细记述新闻事件, 具体表现特定人物
较弱
较长
评论 ……
对新闻事件、社会现象、 重要问题等发表评论
较强 一般而言比较短
《消息二则》
毛泽东
一、知晓写作背景
渡江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汤恩伯、白崇禧两集 团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军已经失 去了战略防御能力,但仍有204万兵力据守长江以南,并借“和谈”烟幕,构 筑长江防线,企图依托长江天堑,与人民解放军隔江对峙。
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 (43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导入新课
输入标题文本
情境导入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
第一部分
输入标题文本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写作背景
1949年初,人民解放军相继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 战役输的入伟标大题胜文利本,在长江以北歼灭了国民党反动军队的主力。 由于反动派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 和朱德总司令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4月22日2时,在 西起九江东至江阴五百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新华社播发 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报道了中路军的战况。
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
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
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
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 正文
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
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品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要求: 1.理解重点词语,语音准确; 2.思考从标题得到哪些信息; 3.知晓消息大意,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理清消息的结构。 4.体悟作者的情感态度,感受语言魅力
浅谈从标题获得哪些信息
标题的本体是正题(单行标题 只有正题,也叫主标),通常 是概括新闻中最主要的内容和 含义,要求明确、简练、突出。 正题前可以加上引题(引标), 正题后可以加上副题(副标), 这样就形成了双行或多行标题。
结语
阐明消息所述事实的意义,使读者对消息的理解、感 受加深,从中得到更多的启示。
《消息二则》ppt课件
结构梳理
导语:概括内容——顺利渡江
我三十万大军 胜利南渡长江
主体:阐述具体内容
时间地点 敌军溃败 我军竞渡
人民必胜 敌军必败
结语:热情赞美——英雄式战斗
结构梳理
导语:渡江概况
冲破敌阵 横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 大军横渡长江
主体
中路军首战告捷(略写) 西路军所向无敌(较详) 东路军战绩辉煌(详写)
展渡江战 役胜况 扬我军将 士神威
字词积累
( dānɡ)锐不可当
( kuì )溃退
当
溃
(dànɡ)安步当车
( huì )溃脓
( sāi )塞子
塞 ( sè )闭塞
( sài )要塞
字词积累
溃退:指失败,狼狈不堪,没有秩序地撤退。 泄气:引申为泄劲、放弃。 督战:在前线监督作战。 要塞:筑有永久工事、准备长期坚守的国防要地。 业已:已经。 摧枯拉朽:摧折枯朽的草木。形容轻而易举。也比喻摧毁腐朽 势力的强大气势。 锐不可当:意思是锋利无比,无法阻挡,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 无法抵挡。
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作业。 学写新闻:请大家把班里最近发生
的新鲜事写成新闻,注意“六要 素”“五部分”“三特点”,注意 客观叙述,表达出自己的态度。
八 年 级 上 册
目录
CONTENTS
01
导入新课 了解背景
02
了解文体 指导学法
03
梳理字词 理清结构
04
合作探究 体会表达
01 导入新课,了解背景。
观看视频,了解渡江战役。
1949年初
写作背景
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军已失去了战略防御能力,但仍有204万兵 力据守长江以南,并借“和谈”烟幕,构筑长江防线,企图与人民解放军隔江对峙。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共42张PPT)
导 语
人民解放军百万 大军……均是人 民解放军的渡江 区域。
主 体
二十日夜 起,……课 文最后。
整体感知
第一层(二十日夜起……已渡过三十万人): 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的地点、渡过的人数。表现了 解放军攻击的神速和战果的辉煌。 第二层(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 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长我军志气,灭敌军威风。 第三层(汤恩伯认为……结束): 具体交代了东路军的渡江作战情况。
精读细研
作者在文中第一次 提到“汤恩伯”的目的 是什么?
精读细研
用事实证明国民党官 兵不想再打了,事实胜于 雄辩,解放军的胜利、国 民党的溃败已是人心所向 。
精读细研
“我已歼灭及击溃 一切抵抗之敌”一句中 的“歼灭”和“击溃” 两个词省略一个行不行 ?为什么?
精读细研
不行。“歼灭”是把 敌人消灭掉,“击溃”是 把敌人打得溃不成军,完 全丧失战斗力,连用这两 个词区别出不同的作战结 果。去掉任何一个则不合 乎实际,表达也不准确。
精读细研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 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 万人渡过长江。”“已” 和“大约”能否去掉?
精读细研
不能去掉,“已”是 “已经”,表明解放军三 十万人已经渡过长江; “大约”表明三十万人是 一个概数,不是确数。
精读细研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 南渡长江》报道的是一 场大战,却只用了不到 二百字,你觉得效果如 何?作者为什么不详细 写渡江和战斗的情景?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 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无 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理论家、诗人、 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及领袖,毛 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语:从“人民解放军”到“渡江区 域”。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兵力
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 战线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战况
四、主体部分写了什么?分几个层次,是怎 样衔接在一起的?
具体叙述人民解放军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情形,并分 析了我军克敌制胜的原因。
时间
队伍 地点 渡过兵力
20日夜—21日 夜
东路军:敌军抵抗较为顽强
六、找出本文的议论句,看看它属新闻结构的哪个部 分,有什么表达效果?
“此种情况……都很泄气”。 属“背景”部分。 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突出 了文章中心。
七、本文的语言特点
从文中找出例子来进行分析,自由讨论,概括 出本文语言方面的特点。 (1)准确:
A、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
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和主中体
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我军所遇之
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 ,锐不可当 ;
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
接下来我们将利用两节课的时间来了解两则 气势恢宏的新闻,看看新闻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
首先来学习第一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芜湖( wú) 摧枯( cuī kū)拉朽 溃退( kuì) 荻港( dí )
2.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摧枯拉朽: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 力被迅速摧毁。
3.概括写出人民军队所向无敌、战绩辉煌的两个短语是 __冲__破__敌__阵__,__和,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交流点拨】
江景美丽,军威壮观,犹如一幅景物画,令人赏心 悦目。 “风平浪静”“万船齐放,直取对岸”表现 了我军稳操胜券的心态,透露着乐观轻松的心情。
3.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 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 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如导语中“百万大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再比如“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纷纷溃退, 毫无斗志”。
(3)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豪情。
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 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 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 破敌阵。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
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
放军的渡江区域。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
湖线 , 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 ,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
人。 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
【交流点拨】
“不到、即已、正向”,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和“突 破、占领、进击”这些表示行为的词语恰当地配合, 表现我军攻势迅猛、势如破竹的特点,抒发了作者 激动的心情。
四、板书设计
我三十万大军 胜利南渡长江
标题 三十万(兵力)胜利南渡(结果)
导语 英勇 渡过(自豪)
主体
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突破、占领 (英勇无畏)
课文阅读分析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 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 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1.这部分内容从结构上看是____导__语____,在文中的作用是 _简__述__渡__江__战__役__胜__利__成__功__,__引__起__下__文__。_ 2.“(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是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 名称、地点和时间,能否删去?为什么? __不__能__,__这__样__写__表__明__材__料__真__实__准__确__,__报__道__及__时__。__________。
【交流点拨】 何时: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午夜到二十一日不到
二十四小时; 何地: 芜湖、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
何人: 人民解放军,三十万之众;
何事: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何故: 国民党反动政府拒签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 坚决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命令。
2.速读消息,找出电头、导语、主体和结语。 并体会其作用
21日下午5时起— 22日22时
21日下午5时起— 22日22时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安庆——芜湖
30万
九江——安庆 南京——江阴
2/ 3
大部
五、三路军的顺序是怎样安排的?
按时间和事件本身的特点 。 中路军:二十日夜起 西路军: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
敌人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抵抗甚为微弱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 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敌军——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败 (不堪一击)
结语 英雄式 坚决地执行(赞扬)
五、拓展延伸
本文作者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伟大
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他的 许多经典语言哲理深刻,广为流传。下面是毛泽东 流传较广的几句话,请将它们连线。
一条千古不变的真理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交流点拨】 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时间、发电地
点。(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简洁明了地介绍了渡江战役的情况。吸引读者
导语: 阅读的兴趣。
主体: 具体介绍渡江战役情况。突出主题思想。 结语: 概括前文内容,发出豪迈号召。
(二)语言品析
这则消息明显流露出作者的自豪之情,试揣摩下 面句子具体表达的情感和内涵。
背景
结语
指的是新闻发生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和 自然环境。
注意:背景和结语可以暗含在主体里。
⑥新闻固定的格式:
倒金字塔结构,即由主到次地组织内容, 高潮在前(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消息的最 前面),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住最 重要的信息。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大声朗读课文,找出这则消息的“五要素”。
2.能根据消息的结构理清课文的内容 和层次。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 靡的气势。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一、新课导入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 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构筑成了一个庞大的 视听世界,而人们要了解世界,日常接触最多的 文体之一便是 新闻 。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扑 面而来的就是国内外各种即时的新闻的报道,它 使我们足不出户,便遍知天下事。
的语言。 3、体会蕴含字里行间的思想情感。
注音:
阻遏( zǔ)( è )泄气( xiè ) 溃退( kuì)歼灭( jiān) 锐不可当(dāng )上当( dàng ) 要塞( sài )瓶塞( sāi ) 阻塞( sè )堵塞( sè )
渡江战役示意图
安庆
芜芜湖湖
九江
江江阴阴
标题 电头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
(是实数。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 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B、“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 区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不含”指不包括,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 因为九江尚未解放,体现语言确凿无误的特点。)
(2)简洁而具有气势。
消息二则
毛泽东
同学们,你们喜欢读报吗?喜欢读 报纸上的新闻吗?新闻是我们了解世界 的一个窗口,是社会变化的一个晴雨表。 喜欢新闻,可以培养一个人敏锐的洞察 力和关心时事动态的热忱。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则新闻,高屋建 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 的瑰宝,它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
学习目标
1.了解消息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 读消息的能力。
最鼓舞人心的一句话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最豪迈最傲气的一句话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最谦虚的一句话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最震撼人心的一句话
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背景资料
一九四九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 结束, 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 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派依然负隅顽抗, 在 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月的苦心经营后,于4 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 日, 毛泽东和朱德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
⑤新闻的结构:
标题
包含引标、主标、副标;一篇消息可以三标齐 全,可以没有引标或副标,但不能没有主标;
导语 主体
一般指新闻开头(即“电头”)后的第一句话或 第一段文字,它扼要地揭示了新闻的核心内 是容消。息的主干部分,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
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 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
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
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
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
一、这篇新闻的六要素
何人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何时 1949年4月20日至4月22日
何地 何事 何故 如何
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
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
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
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
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