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中学生物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5.1.2 植物生长素的合成运输与分布及生理作用(教案)高级中学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

5.1.2 植物生长素的合成运输与分布及生理作用(教案)高级中学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

《5.1植物生长素》教学设计第2课时《植物生长素的合成、运输与分布及生理作用》一、教材和教学对象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新人教版)第5章《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节第2课时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生长素发现过程的科学史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植物生长素的合成、运输、分布与生理作用。

它属于大概念“生命个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各结构协调统一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并通过一定的调节机制保持稳态”下的教学内容。

教材先介绍了生长素的合成、运输与分布,为理解生长素发挥作用奠定了基础。

关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教材先介绍生长素作为信息分子起作用,再介绍它在细胞水平、器官水平上发挥的作用,进而深入分子水平解释作用机制。

到此学生会认为生长素的作用只是促进,通过教材追问引发认知冲突,通过教师引导理解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帮助学生深化植物生长素作用的理解。

然后再详细阐述影响生长素发挥作用的因素,并以植物的顶端优势为例,介绍生长素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2.教学对象分析学生已经学习过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学生对生物体的调节有了一定的认识,知晓植物激素的概念。

高二学生已经对科学实验以及科学研究的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观察思维能力较强,但逻辑思维能力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有待提高,所以在本节课中关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以小组探究学习来突破难点,利用探究实验,构建数学模型,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激发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分析综合能力得以训练,在全面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科学的探索精神和科学态度。

二、核心素养1.生命观念(1)说出生长素的合成、运输与分布,形成结构与功能观;(2)分析顶端优势形成的原因,阐释生物学中的适度与平衡观念。

2.科学思维构建数学模型,理解生长素的作用及特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

3.社会责任根据生长素的作用特点,解决实际生产生活中的现象或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植物生长素的合成、运输及分布;(2)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特点。

第五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教学设计李淑芳

第五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教学设计李淑芳

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永靖县移民中学李淑芳一、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一节是新课标教材人教版必修1第5章第1节的内容,是在前面学习了有关细胞学知识的基础上来学习的。

是新陈代谢不可缺少的条件,同时又为后面要学习的ATP、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作了铺垫。

本节提出的有关实验的知识,对整个生物学实验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理论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极佳素材。

在教学中,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课堂结构,妙用探究实验,把知识的传授过程优化成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2.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教学难点(1)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

(2)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能力目标(1)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2)在问题探讨,有关实验设计,资料分析等问题讨论中,展示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获取资料、共享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图片、动画、小故事等让学生感叹,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珍惜和爱护,对生命的尊重和欣赏。

(2)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事实,发扬协作精神。

(3)感受学习的快乐和分享的喜悦。

二、教法分析1.教学方法(1)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合作学习精神,并始终围绕实验展开教学。

(2)直观教学法、讲解、启发利用FLASH动画,化抽象为具体。

2.重难点突破策略(1)利用学生对无机催化剂的知识基础切入,引入酶的学习。

(2)通过实验、资料分析得出酶的本质和三大特性。

(3)通过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感悟酶作为催化剂特点,及控制变量的方法。

(4)利用教材上形象,直观图解和文学说明,让学生明确催化剂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3.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4.课时安排 3课时三、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初三、高一阶段化学的学习,对于纯化学反应已比较熟悉,但是对于细胞内部的化学反应及生物催化剂──酶的认识有限。

初中生物公开课第五章教案

初中生物公开课第五章教案

初中生物公开课第五章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人体的运动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掌握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基本知识。

3. 能够解释人体运动的产生和调节机制。

教学重点:1. 人体的运动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基本知识。

3. 人体运动的产生和调节机制。

教学难点:1. 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相互作用。

2. 人体运动的产生和调节机制。

教学准备:1. 课件和教学图片。

2. 骨骼、关节和肌肉的模型或图示。

3. 教学视频或动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前章内容,复习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提问:你们知道人体是如何进行运动的吗?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人体的运动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讲解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基本知识。

3. 使用课件和教学图片,展示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相互作用。

三、课堂活动(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使用骨骼、关节和肌肉的模型或图示,进行观察和讨论。

2. 学生代表进行汇报,分享他们的观察和理解。

四、总结和复习(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复习。

2. 回答学生的疑问。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人体的运动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提问:你们能够解释人体运动的产生和调节机制吗?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人体运动的产生和调节机制。

2. 使用教学视频或动画,展示人体运动的实际操作。

三、课堂活动(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

2. 学生代表进行汇报,分享他们的讨论和实验结果。

四、总结和复习(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复习。

2. 回答学生的疑问。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回答人体的运动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学生能够解释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基本知识。

3. 学生能够理解人体运动的产生和调节机制。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参观医院或体育场馆,了解人体运动系统的实际应用。

北师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5章第2节《呼吸作用》教学设计(第1课时)

北师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5章第2节《呼吸作用》教学设计(第1课时)

第5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第2节呼吸作用(第1课时)安徽淮南洞山中学罗慧武一、教学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并贮存能量,有机物分解时释放能量供植物的生命活动使用。

有机物的分解是通过植物的呼吸作用来完成的,因而呼吸作用是植物重要的生命活动。

本节教材通过一系列活动和演示实验来研究植物的呼吸现象,认识植物呼吸作用的原理和意义。

本节内容应联系以下知识: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机物是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里的能量也是通过光合作用转化而来,这是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内在联系。

理解呼吸作用的概念和意义,有助于深入理解绿色植物的生命活动。

这一部分既是对前面探究性活动的拓展和提高,也为学生在后续活动中参与其他的探究活动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光合作用的多个验证性实验的讨论分析,已经对实验的设计有了初步认识,并对化学知识在生物实验中的应用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借助已有知识将相关方法迁移到本节实验设计中。

对于呼吸作用的原理及意义,可以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进一步引导其进行分析和总结。

三、核心素养绿色植物对生物圈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中重要一点就是绿色植物通过它的生命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

本节内容即是让学生通过了解在生物体内细胞通过分解糖类获得能量,同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形成呼吸作用的概念,并能够知道呼吸作用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和应用。

各个探究活动与生活实例相联系,可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设计思路(一)教材处理本节教学内容为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5章第2节“呼吸作用”,教学时安排成两个课时完成。

第1课时通过三个实验让学生初步感知呼吸作用的存在,并明确呼吸作用的原料、产物和作用场所,初步建立呼吸作用的概念;第2课时通过对呼吸作用的深入分析,明确呼吸作用存在的广泛性,并通过对呼吸作用的总结,尝试用公式表现呼吸作用原料和产物之间的关系,然后再进一步分析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区别和联系,理解呼吸作用实质和意义,从而认识到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对植物体各种生理活动的重要作用。

生物初中第五章第一节教案

生物初中第五章第一节教案

生物初中第五章第一节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食物中的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

2. 掌握各营养物质的作用和食物来源。

3. 培养学生的饮食健康意识,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教学重点:1. 食物中的六大类营养物质及其作用。

2. 食物来源和合理膳食的原则。

教学难点:1. 营养物质在人体内的作用及相互关系。

2. 合理膳食的实践应用。

教学准备:1. 食物模型或食物图片。

2. 营养知识卡片。

3. 食物中营养物质测定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关注日常饮食,思考食物中含有什么营养物质。

2. 提问:你们知道食物中有哪些营养物质吗?它们对人体有什么作用?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食物中的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

2. 讲解各营养物质的作用和食物来源。

三、实例分析(10分钟)1. 展示食物模型或食物图片,让学生认识常见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2. 分析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四、互动环节(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所了解的食物营养物质知识。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补充。

五、实验环节(15分钟)1. 安排学生进行食物中营养物质测定实验,如测定食物中的蛋白质、维生素C等。

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理解实验原理。

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食物中的六大类营养物质及其作用。

2. 讲解合理膳食的原则,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七、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总结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及其作用。

2. 设计一份合理的膳食计划,践行合理膳食的原则。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例分析、互动环节和实验环节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了食物中的六大类营养物质及其作用,掌握了食物来源和合理膳食的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节奏,确保学生能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初中生物七年级第五章教案

初中生物七年级第五章教案

初中生物七年级第五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人的生长发育的基本特征和规律。

2. 掌握人的不同阶段的生长发育特点。

3. 理解生活习惯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了解人的生长发育的基本特征和规律。

难点:理解生活习惯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课件、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学辅助工具。

2. 课堂练习题目及答案。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不同年龄段的人体生长发育情况,引导学生讨论生长发育对于人的重要性。

2. 探究:讲解人的生长发育的基本特征和规律,同时以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长发育的影响因素。

3. 引导:让学生分组探讨生活习惯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并汇报研究成果。

4. 总结:总结不同年龄段的人体生长发育特点,强调合理生活习惯对于生长发育的重要性。

5.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人的生长发育与环境、遗传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展开讨论。

五、课堂练习1. 身高与生长发育有什么关系?请用自己的话简单描述。

2. 请列举一个生活习惯对生长发育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3. 为什么说合理的饮食对生长发育很重要?请用实例说明。

六、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不同年龄段人的生长发育规律。

2. 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思考如何调整生活习惯来促进自身的生长发育。

七、教学反馈1. 教师及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收集学生的问题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效果。

八、板书设计人的生长发育- 特征和规律- 影响因素- 合理生活习惯九、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促进身体健康与生长发育。

2. 组织学生观察身边亲戚朋友的生长发育情况,探究生长发育的差异。

《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高中生物教学设计

《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高中生物教学设计

《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高中生物教学设计一、版本: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二、设计内容: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1课时)三、设计理念根据新课程理念,高中生物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生物科学素养,使学生由以前的“学会”到“想学”再到“会学”。

本节课以“引导──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来学习的发现式教学法为设计理念。

该教学法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学习方式。

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取,而且更加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更加突出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问题的推动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真正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

四、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1课时——酶的作用,主要探讨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该内容以第4章第3节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中的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以及初中生物学“消化”为基础,通过探究实验理解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同时学习本节利于“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学习。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说明酶在代谢中的作用 (Ⅰ)。

(2)技能目标: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索,按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和步骤,正确完成相关的实验操作。

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Ⅱ)。

(3)情感目标:①分析评价自己的实验结果。

②参与交流,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维护或修改自己的方案和意见。

3.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感悟酶作为催化剂特点,及控制变量的方法。

利用教材上形象、直观的图解和文字说明,让学生明确催化剂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并以此实验为依托,进行控制变量的分析。

通过科学家对发酵现象和酶的探究的相关分析,探究酶的本质。

4.确定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重点:酶的作用。

[解决方法]利用学生对无机催化剂的知识基础切入,引入酶的学习。

通过实验、资料分析得出酶的作用。

自然界中的生命现象都与酶的活动有关,活细胞内全部的生物化学反应都是在酶的催化下完成的。

生物初中第五章第一节教案

生物初中第五章第一节教案

生物初中第五章第一节教案教学内容:生物的分类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生物的分类方式、重要性和意义,掌握生物的分类方法,能够运用分类方法进行分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讨论、实验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类、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提高其对生物分类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的分类方式、分类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生物的分类方式及其分类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生物分类的主题,提出问题——生物为什么要分类?有什么意义?2. 基础知识讲解:介绍生物分类的基本方式,包括形态分类和系统分类,并针对不同情况进行解释。

3. 分组讨论: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生物分类的重要性和意义,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4. 实验操作:通过观察不同生物的形态特征,引导学生进行生物分类的实验操作。

5. 综合讨论:总结生物的分类方式和方法,复习相关知识点。

6.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生物分类方法对周围的生物进行分类。

四、教学资源:1. 教材:《生物》初中第五章。

2. 实验器材:显微镜、生物标本等。

3. 其他:PPT课件、生物分类图表。

五、教学评估:1. 作业完成情况。

2. 学生在讨论和实验中的表现。

3. 谈话记录和小测验。

六、板书设计:生物分类方式:形态分类、系统分类生物分类方法:形态特征分类法、生态分类法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到生物的分类方式及其方法,了解生物分类的重要性和意义,培养其观察、分辨、分类生物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要及时进行反馈和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监测和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对生物分类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初中生物第五单元教案

初中生物第五单元教案

初中生物第五单元教案主题:动物组织目标:1. 了解动物的基本营养组成和生长发育特点。

2. 了解动物的组织结构和功能。

3. 能够描述动物的不同组织结构和功能。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动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动物的外部特征。

引导学生思考动物与植物的不同之处。

二、讲解(15分钟)1. 动物的组织结构和功能:介绍动物的不同组织结构,如细胞、组织、器官和器官系统,并讲解它们各自的功能。

2. 动物的基本营养组成和生长发育特点:介绍动物的基本营养需求和生长发育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动物的生长发育特点。

三、实践(20分钟)1. 实验:让学生观察昆虫的口器结构,并比较不同昆虫的口器特点。

让学生理解昆虫口器与其生活习性的关系。

2. 观察:让学生观察显微镜下的动物组织切片,让他们了解不同组织结构的特点。

四、讨论(10分钟)组织学生讨论动物的不同组织结构和功能,引导他们思考不同的组织如何协同工作实现生命活动。

五、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个动物,写一篇短文描述该动物的组织结构和功能,并表达自己对动物的生长发育特点的看法。

六、结束语(5分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强调动物组织的重要性和多样性,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动物世界的奥秘。

扩展活动:1.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动物观察实验,让他们创造性地结合生活中的动物观察研究动物组织结构和功能。

2. 可以进行动物解剖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动物的内部结构,并探讨不同器官之间的协调作用。

注:以上是一份初中生物第五单元教案范本,实际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初中生物七年级第五章教案

初中生物七年级第五章教案

初中生物七年级第五章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圈的概念和范围。

2. 掌握生物圈中的各种生态系统及其特点。

3. 能够分析生物圈对生物的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教学重点:1. 生物圈的概念和范围。

2. 生态系统的种类及其特点。

3. 生物圈对生物的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教学难点:1. 生物圈的范围的确定。

2. 生态系统的特点的掌握。

教学准备:1. 教材《生物》。

2. 教学课件或黑板。

3. 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前四章的内容,总结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 提问:你们知道生物圈吗?生物圈对生物有什么意义?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生物圈的概念: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的总称。

2. 讲解生物圈的范围: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地球表面的大气圈、水圈和陆地表面。

3. 讲解生物圈的特点: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复杂的生态关系。

三、生态系统介绍(10分钟)1. 讲解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它们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稳定的整体。

2. 介绍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等。

3. 讲解各种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功能。

四、生物圈对生物的生存和发展的意义(10分钟)1. 讲解生物圈对生物的生存的意义:生物圈提供了生物所需的各种资源,如阳光、空气、水、营养物质等。

2. 讲解生物圈对生物的发展的意义:生物圈中的各种生态系统相互关联,共同维持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生物圈的概念、范围、生态系统及其特点。

2. 强调生物圈对生物的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请学生绘制一张生物圈的概念图,包括生物圈的范围和生态系统。

2. 请学生写一篇短文,描述生物圈对生物的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互动,使学生了解了生物圈的概念、范围和生态系统及其特点,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圈对生物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

高中生物必修5章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5章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5章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生物技术的概念和发展历史。

2. 掌握生物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原理。

3. 能够分析生物技术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生物技术的概念和应用。

2. 生物技术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课件。

2. 实验用具和材料。

3. 教材和参考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介绍生物技术的定义和发展历史,引发学生对生物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探究
1. 讨论生物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如农业、医药等领域。

2.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了解生物技术原理及其实际应用。

3. 引导学生分析生物技术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展开讨论。

三、总结
总结本章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对生物技术的理解和应用。

四、作业
1. 撰写关于生物技术应用的小论文。

2. 讨论生物技术在未来的发展前景。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生物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认识生物技术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能够对其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分析。

初中生物五单元教案

初中生物五单元教案

初中生物五单元教案
教学内容:植物和环境
1. 教学目标:
1) 了解植物对环境的影响。

2) 掌握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3) 理解植物的适应性和生长规律。

2. 教学重点:
1) 植物如何适应环境。

2) 植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3. 教学难点:
1) 植物生长过程中的适应性。

2) 理解植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4.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环境下的植物图片引起学生对植物与环境的思考。

2) 学习:介绍植物的适应性,包括植物的生长规律、气候、土壤、光照等因素对植物生
长的影响。

3) 演示:通过实验展示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差异,让学生亲自体验植物与环境
的关系。

4) 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如填空题、选择题等。

5)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并让学生讨论如何保护环境,促进植物生长。

5. 教学评价:
1) 观察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表现。

2) 设计练习题考察学生对植物与环境的理解程度。

3) 对学生的讨论和总结进行评价。

6. 教学延伸:
1) 鼓励学生主动了解植物与环境的相关信息。

2) 组织学生实地考察不同环境下的植物生长情况。

通过此教案,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植物与环境的关系,从而增强对生物的兴趣和理解。

高中生物必修1教学设计11:5.1.2 酶的特性 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1教学设计11:5.1.2 酶的特性 教案

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1节第2课时酶的特性教育家叶澜曾说:“课堂是一种生活,怎样在这段时间里积极地、主动地展示生命活力,是我们的研究重点”。

我们不要把学生变成被动吸收知识的海绵,也不要把我们的课堂变成题海演练的场所。

我们要把新课程的理论运用到实际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发掘其中有趣的素材,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地、主动地展示生命活力。

下面就以《探究酶的特性》的教学为例,来探讨如何让生物课堂更有活力。

一、情景教学分析——课堂活力的展示1.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内容包括“酶具有高效性”、“酶具有专一性”、“影响酶活性条件的探究与分析”三大内容。

而这一内容所包含的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操作过程及实验结果分析,既是前面所学的“酶的作用与本质”知识的延续和进一步理解,又是学生以后学习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因素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同时又是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研究素养非常好的内容,对学生学习与研究生命科学的兴趣将产生较大的影响2.教学方法和手段2.1探究式教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酶的特性的讨论探究活动,亲身体会科学发现过程,领悟科学研究方法。

2.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把酶的特性探究实验演示出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系统的知识结构。

2.3模拟实验操作法: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的实验操作过程,把本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通过计算机呈现,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3.教学思路与媒体运用本课使用的媒体主要为电脑投影和实验室仪器。

酶的第一个特性使用动画直观的显示实验过程,引导学生解决实验中的问题。

而第二个特性则应用了模拟实验过程的方法,放手让学生在第一个实验的理论基础上自己设计实验过程和进行实验软件操作。

第三个特性则让学生在第一、第二个实验的基础上自行在实验室进行实验的设计和操作,并得出相应的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

4.教学过程本节课笔者设计了5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参与;探索指导,独立参与;组织交往,合作参与;精讲精疑,深入参与;应用创新,拓展参与。

初中生物五单元教案设计

初中生物五单元教案设计

初中生物五单元教案设计目标:了解人体的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掌握呼吸的过程。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描述人体的呼吸系统的结构及功能。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解释氧气和二氧化碳在呼吸过程中的转化。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人体健康的重视和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及功能。

难点:掌握呼吸过程的原理和机理。

教学准备:1. 教材:初中生物教科书2. 多媒体设备3. 实验用品:氧气计,燃烧星片,测试管,石灰水等4. 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为什么人会呼吸?呼吸与我们的身体有什么关系?第二步:介绍人体呼吸系统通过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让学生了解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各种器官的功能是什么。

第三步:讲解呼吸过程1. 讲解呼吸过程的原理和机理,涉及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转化过程。

2. 通过实验演示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引导学生理解呼吸过程中氧气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

第四步:讨论呼吸对身体的重要性与学生讨论呼吸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引导他们关注自己的呼吸习惯和呼吸环境,并提倡良好的呼吸习惯。

第五步:小结与讨论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进一步强化对呼吸系统的理解。

第六步:作业布置布置与人体呼吸系统相关的作业,如制作海报、写读后感等,巩固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学生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有助于培养他们对健康保护的意识和行动。

未来教学中应多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加深对生物知识的认识。

初中生物公开课第五章教案

初中生物公开课第五章教案

初中生物公开课第五章教案课题:动物的呼吸与循环教学目标:1. 了解哺乳动物和非哺乳动物的呼吸循环系统结构及功能;2. 理解气体交换和血液循环在动物体内的重要作用;3. 掌握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基本原理和运作方式。

教学重点和难点:1. 呼吸和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2. 气体交换和血液循环的机理;3. 各种动物呼吸循环系统之间的异同。

教学准备:1. 教材:初中生物教材第五章相关内容;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3. 实物模型:动物呼吸循环系统的模型;4. 图片资料:动物呼吸循环系统的示意图;5. 实验器材:酵母、糖水等实验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资料展示不同动物的呼吸循环系统,引发学生对呼吸循环系统的认识和兴趣。

二、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5分钟)1. 介绍哺乳动物和非哺乳动物的呼吸器官及其功能;2. 分析气体交换的过程和重要性;3. 进行呼吸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实验演示。

三、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5分钟)1. 讲解不同动物的循环系统结构;2. 解释血液循环的过程和作用;3. 展示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四、气体交换和血液循环的关系(10分钟)1. 分析气体交换和血液循环在动物体内的关联;2. 引导学生思考气体交换和血液循环对动物生存的重要性。

五、课堂小结与反馈(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展开讨论。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结合理论知识和实验演示,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动物的呼吸和循环系统,并理解其重要性。

同时,通过提问和讨论,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加强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深度。

中学生生物教学设计5篇

中学生生物教学设计5篇

中学生生物教学设计5篇中学生生物教学设计1人的视觉和听觉教学目的知识目标:1、理解感觉器官的概念和意义,以及耳的结构和功能。

2、了解近视和远视,眼睛的卫生保健知识,以及耳的结构和功能,听觉的形成,耳的卫生保健。

能力目标:培养预防近视沙眼中耳炎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重点难点重点:眼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难点:视觉的形成与视觉异常,听觉的形成、耳的结构教具准备眼、耳结构的挂图与视觉、听觉形成的示意图及凸透镜成像实验演示装置等。

课时安排本节内容分配为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感觉器官→眼的结构→凸透镜成像实验演示→视觉的形成→近视与远视) 引入新课:从“任何反射的产生都开始于某感受器对刺激的感受”出发,引出本节课题:感觉器官与人的视觉和听觉。

主体内容:首先明确,特殊的感受器与其附属结构所组成的器官称为感觉器官,然后指出眼和耳是关系视觉与听觉形成的感觉器官。

再进一步指出,视觉对我们认识周围事物是最为重要的功能,我们首先学习眼与视觉的知识。

提出:眼的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它的结构是怎样的让学生们一面观察见图,一面互相观察眼的外部结构,认识角膜、虹膜、瞳孔、巩膜等可见部分的结构部位。

接着出示见图,并可配合模型由前向后,由外到内地简要介绍眼球的解剖结构。

以板书形式逐一归纳之,最后简单介绍眼球附属结构及功能。

接着指出,视觉形成的第一步是光线首先射入眼球,这一过程类似这样一个实验现象——演示透镜成像实验,学生们仔细观察实验过程。

教师一方面简单明确地介绍实验装置,一方面提示学生注意纸屏、凸镜、蜡烛之间的距离与成像状况的关系及透镜凸度与成像状况的关系。

简明记录实验结果。

要求学生观察见图,并联系刚才的实验现象。

教师请学生回答:物像是怎样在视网膜上形成的然后一步步引出视觉产生的全过程,同时以板书形式归纳。

再提出:当物体远近、大小变化时,如何使视网膜上的成像清晰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眼球结构,认识到晶状体曲度调节的意义,同时引出近视与远视的现象及纠正的方法。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
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
衡阳市第九中学陈启凤
一、教学目标
1.描述排泄的概念及途径。

2.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及肾单位的结构。

3.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4.关注泌尿系统的卫生保健。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肾单位的结构,尿液形成和排出的过程。

(二)教学难点
尿液形成的过程。

三、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活动从“捐肾救母,孝道感天下”的感人故事导入,设置悬念,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机地渗透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学生通过自主研学,明确人在生命活动中,既要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和氧,又要将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明晰排泄的概念及途径。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泌尿系统的组成示意图,获悉自身泌尿系统所处位置,解剖新鲜猪肾,增强学生对肾脏结构的直观感性认识,区分肾与肾单位的概念,让学生学会从宏观(肾)和微观(肾单位)的角度来认识事物。

利用动画视频演示尿液形成的动态过程,将抽象转为形象,加深学生对尿液形成过程的理解。

进一步探究肾单位中的血液流动,引导学生重温血液流动的方向,小组讨论并总结,分析血液在肾单位中流动的方向及成分的变化(动脉血、静脉血、尿素含量等)。

通过“争当小医生”活动,分析人类出现血尿、血糖、蛋白尿的原因,学以致用。

回顾本节开头捐肾救母的故事,了解尿毒症的危害,从而关注泌尿系统的卫生保健。

建议教学用2课时。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新鲜的猪肾脏数个、解剖盘、解剖刀、镊子、尿液形成过程的动画。

五、教学过程。

初中生物五单元教案

初中生物五单元教案

初中生物五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的作用。

2. 使学生掌握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

3. 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2.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3. 生态平衡及环境保护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规律。

2. 难点:生态系统中各部分功能的协调与平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生态系统的图像和实例。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教师讲解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自然景观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2. 讲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分别讲解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全面性。

3.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以食物链为例,讲解能量和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传递和循环。

4. 讨论生态平衡及环境保护:引导学生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提出保护环境的措施。

5. 总结本节课内容:强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环境保护。

六、课后作业:1. 绘制生态系统的结构图,标注各部分名称和功能。

2. 列举生活中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并提出改进措施。

3. 撰写一篇关于生态系统的小论文,可以是自己的见解或心得体会。

七、教学反思: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确保学生能够掌握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他们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贡献。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掌握其组成和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规律,树立环保意识,为维护生态平衡作出努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学生的一般特征分析,可通过: 访谈 观察 问卷调查 文献调研
3.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分析
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感知不同刺激,并对不同刺激做出 反应所表现的出来的所有心理特征,也就是学习者在学习 过程中经常喜欢采用的某种特殊方式、学习策略的倾向。
5.1.2.4学习目标设计
在课时目标的引领下,选择、设计、创编教学内容 课 堂学习目标引领下的具体教学内容是我们体育与健康课程 总体目标的具体体现,因此,体育老师如何制定设计一个 合理的课堂学习目标尤为重要,下面就我在日常教学中的 一堂课例,来说说我是如何在课时目标的引领下,选择、 设计、创编教学内容的。
么教”、“教的怎么样”等问题诸优,要化素为,教以学实目现的教的学一效种果计最划
对教学做出整体安排。
过程或操作程序。
5.1.1.2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1.传播理论 传播是利用传媒体把信息从信息原传递到受
信者的过程。 传播是一种社会行为,其基本传播的社会功能有
传播信息、协调行为、教育、娱乐等。 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2.教学理论 教学理论是一门理论,也是一门应用科学。 既要求研究教学的现象、问题,揭示教学的一般规律, 也要求利用和遵循规律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方法
策略和技术。
3.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解决学习是如何发生的,学习是一个 什么养的过程,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等。
4.一般系统理论 系统科学是系统的依据
(1)依据教学目标与学习任务 (2)依据教学内容 (3)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4)依据教学方法的适应范围和使用条件 (5)依据教师自身的素养 (6)依据教学条件和教学效率的要求
5.1.3.3 教学策略的运用
1. 教师首先要对教学目标等各种影响的可 能因素有明确认识。 2. 要从整体上把握,不能只着眼各种局部 策略及其优化。 3.对具体教学策略和方法进行灵活的创造。
3.指导性教学策略
导入阶段 主体阶段 结尾阶段 评价阶段
5.1.3.2教学策略的选择
1.教学方法的分类: 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以直接感知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激发情感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引导探索为主的教学方法
2.常用的生物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实验法、演示法、 练习法、参观法、实习法、阅读法、讨论法、复习法。
第5章 中学生物教学设计
5.1中学生物教学设计概述
5.1.1中学生物教学设计理论概述
5.1.1.1教学设计的概念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学
设计实际上是课程实施过程的
核心概念 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思想和
一个决策过程,教师要 回答 方法,以学习理论、教学理
论和传播理论为基础来计划
“为什么教”、“教什么”、“怎和安排教学过程的诸环节及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 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如实物、口头语言。图表、图像以及动画 等。教学媒体往往要通过 一定的物质手段而实现,如书本、板书、 投影仪、录像以及计算机等。
5.1.4.2 教学媒体的选择
教学媒体的分类
教学媒体
非投影视觉媒体 投影视觉媒体 听觉媒体
视听觉媒体
综合媒体
2.选择教学媒体的依据
依据教学内容 依据教学对象
依据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条件
5.1.4.3学习环境的设计
学习环境是影响学习者学习的外部环 境,是促进学习者主动建构只是意义 和促进能力生成的外部条件。主要包 括1.物理学习环境,2.资源学习环境,
3.技术学习环境,4.情感学习环境
结构理论、协同论、突破论的总称。
5.1.1.3教学设计的一般模式
修改
形成性评价
学学 习习 需需 要要 分分 析析
学习内容 分析
学习者
学 习 目 标 的 阐
分析

教 学 策 略 的 制 订
教 学 媒 体 的 选 择 和 运
教 学 设 计 成 果 评 价

总结性评价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把教学设计过程划分为诸要素的原因是为了更加深入了解 分析、掌握和发展整个教学设计过程的技术。
第二:教学系统是开放的系统,教学过程是开放的过程,它所 涉及的因素也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
第三:一般模式的诸多因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错综复杂的 非线性关系。
5.1.2前端分析与学习目标设计
5.1.2.1 学习需要分析 学习需要分析是一个系统化的调查研究过程,这
个过程的目的就是要揭示学习需要从而发现问题,通 过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确定问题的性质,并辩明教学 设计是否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合适途径;
5.1.3教学策略设计
三种基本的教学策略
生成性教学策略 替代性教学策略 指导性教学策略
1. 生成性学习策略
即鼓励或允许学生自己生产教学目标, 对自己的教学内容进行组织,细化排列, 自己想其它地方迁移,从教学中结构他们自己特
有的意义。
2. 代替性学习策略
倾向于给学生提供全部或部分的教学目标, 提 供经过细化、组织了的教学内容,安排教 学顺序,并对学习迁移提供建议。
学习内容分析以总的教学目标为基础,旨在 规定学习内容的范围、深度和揭示学习内容 各组成部分的联系。
学习内容分析既与“学什么”有关,又与 “如何学”有关。
1、分析学习需要
2、分析教学目标 3、分析学习内容
5.1.2.3学习者分析
1.起始能力预估: 知识与技能基础 对要学习的能容知道多少 学生的学习态度
学习需要分析主要是进行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深入 调查研究,分析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二是 通过分析该问题产生的原因,以确定解决该问题的必 要途径;三是分析现有的资源条件和制约因素,明确 设计教学方案以解决该问题的可行性。
5.1.2.2学习内容分析
学习内容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要求学习者系 统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经验的总和。
5.1.4教学媒体与学习环境的设计
媒体: 媒体一词来源于拉丁语“Medium”,音译为媒介,意为两者之
间。它是指人借助用来传递信息与获取信息的工具、渠道、载体、 中介物或技术手段。也可以把媒体看作为实现信息从信息源传递 到受信者的一切技术手段。媒体有两层含义,一是承载信息的物 体,二是指储存、呈现、处理、传递信息的实体。 教学媒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