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沈英森-内伤发热
中医内科学课件-内伤发热
中医内科学
内伤发热之阴虚发热,可选用大补阴丸、知柏地黄丸、六味地黄丸、 龟甲鳖甲膏等;气虚发热,可选用补中益气丸;气阴两虚发热,可 选用生脉饮;气郁发热,可选用加味逍遥丸;阳虚发热,可选用金 匮肾气丸、参附注射液等;血虚发热,可选用人参归脾丸、八珍丸、 阿胶补血膏、当归补血膏等;血瘀发热,可选用血府逐瘀口服液。
秦景明的《症因脉治内伤发热》最先提出“内伤发热” 这一病名。李用粹的《证治汇补发热》将外感发热之 外的发热分为郁火发热、痰证发热、伤食发热、瘀血 发热、疮毒发热、阳郁发热、阳虚发热、阴虚发热、 血虚发热、内伤发热(主要是气虚发热)、骨蒸发热 11种。王清任《医林改错》及唐容川《血证论》对瘀 血发热的特点及治疗进行了详细的论述,王清任的血 府逐瘀汤至今仍被广泛应用。
内伤发热
【学习目标】
1.掌握内伤发热的概念、诊断与病证 鉴别、辨证论治。
2.熟悉内伤发热的病因病机。 3.了解内伤发热的中医适宜技术、转
归预后、预防调护。
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 血阴阳失衡为基本病机,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 病证。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临床多表现为 低热,但有时可以是高热,或仅自觉发热、五心 烦热而体温不高。
1.临床特征
中医内科学
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可反复发作。多为低热,或自觉发热,或五 心烦热而体温不高。少数可以出现高热,但无恶寒、脉浮等表证, 或虽有怕冷,但得衣被而缓解。其热可时作时止,或发作有时,常 伴头晕、神疲、自汗、盗汗、脉弱等症。
知识链接
1.临床发热诊断标准腋温>37°C,或昼夜体温波 动〉1°C。
(三)简易治疗技术
中医内科学
1.艾灸疗法悬灸或隔姜、隔附子饼灸神阙、气海、关元等穴。适用于阳 虚发热。
内伤发热ppt课件共35页PPT
烦劳过度
热病日久 阴精亏耗,水不制火
过用温燥
阳气偏盛
素体阴虚
发热
7. 阳气虚惫
寒证日久 气虚及阳 脾肾阳虚
阳气亏虚 火不归源
虚阳外浮
•归纳病机:虚----阴阳气血不足 实----气滞、血瘀、痰湿壅结阻遏
•病机转化:实证病久——实转虚;轻转重— —虚实夹杂。虚证病久——阴损阳;阳损阴; 气及血;血及气——虚上加虚 •预后:“若内外俱热,而反见溏泻,或饮食 少进,或声微气短,诸虚皆见而反不利温补者,
内伤发热ppt课件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内伤发热
第一临床医学院内科教研室 第一附属医院七内科
蓝海
源流:
1 . 《内经》 “阴虚而内热”,指出内伤发热是 由于机体阴阳失调所致。病机为“有所劳倦,形 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 热,热气熏胸中”。
上焦
食气入胃 游溢精气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中焦
柴胡、枳壳、桔梗(血府逐瘀汤)
麝香,老葱,干姜(通窍活血汤)
桃红四物汤 香附、玄胡、枳壳 (膈下逐瘀汤)
小茴香、官桂、玄胡、干姜
(少腹逐瘀汤)
“少用则活血,多用则破血”
•湿阻发热
症状:内伤发热证候特征+湿热证症候 分析:湿阻气机,郁而化热 治法:芳化宣畅,除湿清热 方药:三仁汤 加减:
•气虚发热
3.《脾胃论》阐发阴火论,开创补中益气汤 甘温除大热的先河。 李东垣指出“气火 不两立”,“相火为元气之贼”。 4. 朱丹溪指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格 致余论》“阴虚则发热……”强调泻火退 热存阴。 5. 张景岳治疗上主张“阴虚之热者,宜壮水 平之,无根之热。宜火而焙之。”创立左 归饮,右归饮,左归丸,右归丸等方剂, 为“平调阴阳”的大家。
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
分型论治:血虚发热
主症:热势多为低热。 兼症:头晕眼花,身倦乏力,心悸不宁,面白少华,唇甲色 淡。 舌脉:舌质淡,脉细弱。 病机:血虚失养、阴不配阳 治法:益气养血。 主方:归脾汤。 处方:黄芪、党参、茯苓、白术、甘草益气健脾;当归、龙 眼肉补血养血;酸 枣仁、远志养心安神;木香健脾理气。 加减:血虚较甚者,加熟地、枸杞子、制首乌补益精血;由 慢性失血所致的血虚,仍有少许出血者,可酌加三七粉、 仙鹤草、茜草、棕榈皮。
虚
3、临床表现——发热为主。多以低热或 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升高为特征
文献记述
内伤发热最早见于《内经》,其中对阴虚发热的论述 较详。《素问.调经论》“阴虚则内热”“有所劳倦,形 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气熏 胸中,故内热。”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虚劳里急,悸, 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 小建中汤主之。”后世甘温除热法的先声
辨证要点
• 一、辨证候之虚实 1.由气郁、血瘀、湿停所致的内伤发热属实。 2.由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所致的内伤发热属虚。
3.邪实伤正及因虚致实者,则可以既有正虚,又有邪 实的表现,而成为虚实夹杂的证候。
二、辨病情之轻重 病程长久,热势亢盛,持续发热或反复发作,经治不愈,胃气衰 败,正气虚甚,兼夹病证多,均为病情较重的表现;轻症反之。
血瘀发热
主症:午后或夜晚发热,或自觉身体某些部位发热。 兼症:口燥咽干,但不多饮,肢体或躯干有固定痛处或肿块, 面色萎黄或晦暗。 舌脉:舌质青紫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 病机:血行瘀滞,瘀热内生 治法:活血化瘀。 主方:血府逐瘀汤。 处方:当归、川芎、赤芍药、地黄养血活血,桃仁、红花、 牛膝活血祛瘀,柴胡、枳壳、桔梗理气行气,甘草。 加减:发热较甚者,可加秦艽、白薇、丹皮清热凉血;肢体 肿痛者,可加丹参、郁金、延胡索活血散肿。
中医内科学歌诀(课本对应完整版)
肺系病感冒感冒四时风邪袭,咳嗽头疼流鼻涕,恶寒发热身不适,解达法由表实立,荆防银翘香薷饮,风寒风热暑湿齐,尚有气虚参苏施,加减葳蕤滋阴虚。
咳嗽咳为肺病气上逆,外感内伤两大纲,风寒三拗止嗽用,热菊燥杏俱有桑,二陈三子法中土,内伤痰热清金方,肝火泻白黛蛤合,肺亏沙参麦冬尝。
哮证哮证发作痰鸣喘,宿根新邪肺不宣,邪实正虚辨标本,冷哮青龙射麻专,定喘汤方主热哮,风痰三子把功建,寒包热哮也常见,小青龙加石膏全,缓解固本最相关,肺脾肾虚有主次,六君健脾又补肺,生脉金水肺肾安。
喘证喘分虚实肺肾关,张口抬肩鼻翼煽,风寒痰郁里热型,麻黄桑白麻石甘,痰浊二陈三子合,肺气郁闭五磨专,生脉补肺肺金虚,肾虚肾气参蛤散。
正虚喘脱是急症,参附汤送黑锡丹。
肺痈肺叶生疮成脓疡,风热痰火瘀毒伤,咯吐腥臭脓血痰,邪盛正实辨证纲。
初期清解银翘良,成痈如金苇茎汤,溃脓加味桔梗施,恢复沙参桔梗匡。
肺痨肺痨正虚瘵虫罹,性属传染慢虚疾,咳嗽咯血形羸弱,潮热盗汗特征具,月华丸治肺阴虚,百合秦艽火旺亟,保真汤主气阴耗,阴阳补天大造需。
肺胀肺气胀满多老年,喘咳上气病缠绵,苏子三子养亲汤,痰浊壅肺应精选。
越婢桑白适痰热,痰蒙涤痰安宫丸,平喘补肺肺肾虚,水泛真武五苓散。
肺痿肺痿病属慢虚疴,主症咳吐浊涎沫,痿如草木萎不荣,日炽霜杀叶萎弱,肺中津气失濡养,虚冷较少虚火多,滋阴润肺麦门施,草姜姜草虚寒卓。
心系病心悸心虚胆怯安神志,心血不足归脾施,阴虚火旺补心丹,阳虚不振用桂枝,苓桂术甘水凌心,桃仁红花瘀阻治,惊悸怔忡当细辨,斟酌病情分虚实。
胸痹胸痹阴阳气血虚,阴寒痰浊并血瘀,血府逐瘀治瘀阻,柴胡疏肝气滞祛,痰壅栝蒌半夏汤,寒凝当归四逆施,生脉养营气阴虚,天王炙草心阴虚,心肾阳虚面晄白,参附右归从本议。
真心痛真心痛是胸痹甚,胸后剧痛命垂危,保元血府祛瘀血,寒凝当归四逆齐。
正虚阳脱病情重,四逆人参来救急。
不寐不寐虚实道理深,肝郁化火龙胆斟,痰热内扰胃不和,温胆为法崇经云,心脾两虚归脾施,阴虚六味合交泰,心胆气虚安神志,共合酸枣疾病去。
中医内科学课件-41-内伤发热wqs
二、鉴别诊断
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鉴别
内伤发热 病因 病机 虚实 起病 病程 发病特点 由内因引起 气血阴阳亏虚或气郁、血瘀、湿阻 多属虚证 缓 较长,或有反复发病病史 多为低热或自觉发热,手足心热,表 现为高热者较少,热多时发时止 恶寒 兼见症状 不恶寒,或虽有怯冷,但得衣被则温 头晕、神倦、自汗、盗汗、脉弱等症 外感发热 感受外邪所致 正邪相争 多属实证 急 短 大多热度较高, 随病种的不同发热类型 有所差异, 发热多呈持续性, 外邪不除, 发热不退 发热初期大多伴有恶寒, 其恶寒得衣被 而不减 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脉浮等
足烦热,可谓是后世甘温除热治法的先声。 3.宋·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在《内经》五脏热病学说的基础上,提
出了五脏热证的用方,钱氏并将肾气丸化裁为六味地黄丸,为阴
虚内热的治疗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剂。 4.金元李东垣对气虚发热的辩证及治疗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以其所 拟定的补中益气汤作为治疗的主要方剂,使甘温除热的治法具体 化。 5.朱丹溪对阴虚发热有较多的论述,强调保养阴精的重要性。
中医内科学——气血津液病证
内伤发热
湖北民院科技学院
目的要求
• 1、掌握内伤发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其治疗
原则及各主要证候的辨证论治。
• 2、熟悉内伤发热的概念及病因病机。
• 3、了解内伤发热的预防调护。
内伤发热
• • • • • • •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断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 预防调护 结语 临证要点
三、讨论范围
凡是不因感受外邪所导致的发热,均属 内伤发热的范畴。 西医学所称的功能性低热,肿瘤、血液
病、结缔组织疾病、内分泌疾病及部分慢
性感染性疾病所引起的发热,和某些原因
不明的发热,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讲义(三十三)内伤发热
中医内科学讲义(三十三)内伤发热内伤发热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为基本病机,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临床上多表现为低热,但有时可以是高热。
此外,有的患者仅自觉发热或五心烦热,而体温并不升高者,亦属内伤发热的范围。
要点一概述早在《内经》即有关于内伤发热的记载,其中对阴虚发热的论述较详。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以小建中汤治疗手足烦热,可谓是后世甘温除热治法的先声。
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在《内经》五脏热病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五脏热证的用方,钱氏并将肾气丸化裁为六味地黄丸,为阴虚内热的治疗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剂。
李东垣对气虚发热的辨证及治疗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以其所拟定的补中益气汤作为治疗的主要方剂,使甘温除热的治法具体化。
李氏在《内外伤辨惑论》里,对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的鉴别作了详细的论述。
朱丹溪对阴虚发热有较多的论述,强调保养阴精的重要性。
《景岳全书·寒热》对内伤发热的病因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张景岳对阳虚发热的认识,足以补前人之所未及。
明·秦景明《症因脉治·内伤发热》最先明确提出“内伤发热”这一病证名称。
清·李用粹《证治汇补·发热》将外感发热以外的发热11种类型进行了详细的归纳。
《医林改错》、《血证论》二书对瘀血发热的辨证及治疗作出了重要贡献。
现代医学所称的功能性低热、肿瘤、血液病、结缔组织疾病、内分泌疾病和部分慢性感染性疾病所引起的发热以及某些原因不明的发热,在有内伤发热的临床表现时,均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要点二病因病机(一)内伤发热的病因1.久病体虚2.饮食劳倦3.情志失调4.外伤出血(二)内伤发热的基本病机及转化内伤发热的共同病机是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调。
以气郁、血瘀所致的发热属实,气虚、血虚、阴虚所致者属虚。
部分患者,可由两种病机同时引起发热,如气郁血瘀、气阴两虚、气血两虚等。
《中医内科学》歌诀
肺系统疾病歌诀:
1、感冒:
证型,感冒风寒热,暑湿气阴阳(血)
分型,外感-感冒风寒荆防麻,风热银翘葱桔汤,暑湿新香六鸡霍。
内伤-气虚参苏玉屏风,阳虚再造麻附辛,阴虚加减葳蕤汤,血虚葱白四物汤。
2、咳嗽
证型,咳嗽外感热燥,内伤肝火痰热包,痰湿蕴肺肺阴耗。
风型,外感-咳嗽寒三止麻小,风热桑菊六一散,风燥桑杏杏苏散。
内伤-痰热清金白黛肝,痰湿二三杏二六,肺阴亏耗沙麦汤。
3、喘证:
证型,寒热痰热浊,气水肺肾脱。
分型,实喘-风寒麻华小青加,得汗喘甚桂朴杏,痰热桑皮寒热麻,痰浊二三气五六,水凌心肺真葶皮。
虚喘-肺虚生脉补肺补,玉屏益气六肺来,肾虚金匮参蛤散,七味生脉苏真武,喘脱参附蛤锡服。
4、哮证:
证型,哮发冷热寒包火,风痰虚哮并喘脱,哮缓肺脾肺肾弱。
分型,发作期-冷射小,苏紫金,热定越,寒包热,小石厚,风三子,控涎丹。
虚平喘-脱回生,黑锡丹。
延缓期-肺脾气虚六君子,肺肾金生肾气丸。
5、肺痈:
证型,肺痈初成溃恢复
分型,肺痈初期银翘散,成痈千金如金散,热毒瘀结犀黄丸,溃脓加桔排脓毒,胸满便秘桔白散,
恢复沙参桔杏煎/恢复沙参竹石汤。
6、肺痨:
证型,肺痨阴亏虚火灼,气阴耗并阴阳损。
分型,肺痨肺阴用月华,虚火百固秦鳖甲,气阴保真或参白,阴阳补天大造茶。
7、肺胀:
证型,肺胀痰浊热痰蒙,外寒内饮痰瘀阻,肺肾肺脾阳水泛。
分型,痰浊苏三小青龙,小石涤痰六君用,痰热越夏桑白汤,痰蒙涤痰至宝安,外寒内饮小青龙,
痰瘀葶苈桂茯苓,肺肾平喘补肺补,参附蛤锡皱肺九,肺脾六君和云屏,阳虚水泛真五苓。
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A1型题 2. A2型题 3. A3型题 4. B1型题 5. X型题1.下列哪项不是导致内伤发热的病因A.肝经郁热B.暑湿中阻C.瘀血内停D.气血亏虚E.阴精耗损正确答案:B解析:引起内伤发热的病因主要是久病体虚、饮食劳倦、情志失调及外伤出血,由气郁化火、瘀血阻滞及痰湿停聚所致者属实,由中气不足、血虚失养、阴精亏虚及阳气虚衰所致者属虚,而暑湿内阻属外感发热范畴,内伤发热则由本身内在障碍而引发。
知识模块:中医内科学2.内伤发热总的病机是A.阴虚火旺B.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C.三焦气化失宣D.阴津亏损,燥热偏盛E.营卫失和,卫外失司正确答案:B解析: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水湿郁遏或气血阴阳亏虚为基本病机。
知识模块:中医内科学3.最早明确提出“内伤发热”这一病症名称的著作是A.《内经》B.《金匮要略》C.《内外伤辨惑论》D.《景岳全书》E.《症因脉治》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中医内科学4.内伤发热主要与哪种发热鉴别A.伤食发热B.外感发热C.疮毒发热D.骨蒸发热E.阳郁发热正确答案:B解析:内伤发热主要应与外感发热相鉴别。
外感发热表现的特点是:因感受外邪而起,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发热初期大多伴有恶寒,其恶寒得衣被而不减。
发热的热度大多较高,发热的类型随病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外感发热由感受外邪,正邪相争所致,属实证者居多。
知识模块:中医内科学5.甘温除热法始创于哪位医家A.张仲景B.刘完素C.李东垣D.朱丹溪E.张从正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中医内科学6.哪部医学著作将内伤发热称为“子火”A.《内经》B.《伤寒论》C.《医林改错》D.《医学心悟》E.《诸病源候论》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中医内科学7.对阴虚发热的论述,强调保养阴精的重要性的医家为A.朱丹溪B.张景岳C.杨仁斋D.秦景明E.李东垣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中医内科学8.下列不属于内伤发热病因的是A.饮食劳倦B.情志失调C.久病体虚D.感受疫毒E.外伤出血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中医内科学9.治疗阴虚发热,最佳选方为A.一贯煎B.麦味地黄丸C.清骨散D.当归六黄汤E.左归丸正确答案:C解析:内伤发热属阴虚内热者应首选清骨散滋阴清热。
《中医内科学》教学课件-内伤发热
普陀医院 中医学教研室 韩建宏
学习目标
✓ 分析内伤发热的病因病机 ✓ 鉴别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 ✓ 解决内伤发热的诊断治疗
概述
✓ 定义: 以内伤为病因,由于脏腑功能失调, 气血阴阳亏损所导致的发热
✓ 特点: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热势轻 重不一,但以低热为多,或自觉发热而体 温并不升高。
法:温补肾阳,引火归元 方:金匮肾气丸
气虚、血虚、阳虚比较
气虚 血虚 阳虚
同
异
头晕、乏力, 面色少华
心悸,唇甲色 淡,
形寒怕冷
复习思考题 1. 名词解释 甘温除热 2. 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的鉴别 3. 对甘温除热有何看法?
小结
内伤发热长缓低 不恶寒且兼症异 三实四虚细端详 气血湿组午后起 丹栀血府三仁应 不怕气血阴阳虚 补中归脾清肾气
• 给出本病的诊断、病证分析、治法、方药
• 女,50岁 • 半夜后发热汗出已2年,体温39-40℃ ,黎
明热退,汗亦止。2年前行子宫切次,尿无异常,口干不饮,面色暗黑,苔 舌淡白腻,脉细涩
治法:逐瘀和血,温阳通腑
方:当归15 桃仁15 酒军9桂枝6 炙甘草 6 玄明粉12
病因病机
肝气郁结:气郁化火 实 瘀血阻遏:气血壅遏而发热
内湿停滞:脾不化湿,湿郁发热
壅结阻遏 而发热
中气不足:中气不足,元气下陷,
阴火内生
虚 血虚失荣:阴血不足、不能敛阳,
阳气亢旺
阴阳失衡
阴精亏损:水不制火
而发热
阳气衰惫:火不归原,虚阳外浮
注意虚实兼挟证型
病因病机
发热
内伤
外感
饮食、情志、劳倦
正气损伤
概述—历史沿革
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
诊断注意事项
• 3。注意辨证结合辨病 内伤发热可能涉及西医学功能性低热、甲亢 发热、慢性感染性发热、风湿病发热、恶性肿瘤性发热等,应从症状、 体征、辅助检查详细区辨之。 (1)神经功能性低热者:检查往往无器质性病变,多伴见心悸、 失眠、多汗等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 (2)甲亢发热:多有高代谢综合征,如食欲亢进、喜凉怕热、低 热乏力、多汗、心悸、消瘦等;并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神经过敏、 情绪激动、急躁易怒。体检:手颤、皮肤潮湿、腱反射亢进、突眼、 甲状腺大、心率快、基础代谢率高。实验室检查:T3↑、T4↑、 TSH↓ ,白细胞正常或稍低。 (3)慢性感染性发热:主要由结核病、慢性肾盂肾炎、慢性胆道 感染引起。临床应注意区分三者:结核病主要依靠结核菌的检出和结 核菌素试验阳性;慢性肾盂肾炎主要依靠静脉肾盂造影、肾功能检查 及肾脏B超检查以明确;慢性胆道感染主要根据胆道造影及B超检查并 结合临床特征确诊。 (4)风湿病发热:主要症状表现为多发性关节炎、心肌炎、皮下 结节、环形红斑或发热、关节酸痛。实验室检查:血沉快、血清抗O 滴度↑、C反应蛋白(+)、WBC↑,心电图可见P-R期间延长。 (5)恶性肿瘤性发热:多为有明确部位的癌瘤而出现的发热。
整理ppt
分型论治:阴虚发热
主症: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不欲近衣。 兼症:手足心热,烦躁,少寐多梦,盗汗,口干咽燥。 舌脉:舌质红,或有裂纹,苔少甚至无苔,脉细数。 病机:阴虚阳盛、虚火内炽 治法:滋阴清热。 主方:清骨散。 处方:银柴胡、知母、胡黄连、地骨皮、青蒿、秦艽退虚 热;鳖甲滋阴潜阳;甘草和中。 加减:盗汗较甚者,可去青蒿,加牡蛎、浮小麦、糯稻根 固表敛汗;阴虚较甚者,加玄参、生地、制首乌滋养阴精。
李东垣对气虚发热的辨证及治疗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以其所拟定的补中益气汤作为治疗的主要方剂,使甘温除 热的治法具体化。李氏在《内外伤辨惑论》里,对内伤发 热与外感发热的鉴别作了详细的论述。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A1型题 2. B1型题 3. X型题1.患者,男性,劳累后即低热已数年,近来每日低热以上午为著,伴头痛头晕,倦怠乏力,舌淡,脉虚。
证属A.阴虚发热B.气虚发热C.血瘀发热D.气郁发热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内伤发热2.内伤发热的特点。
错误的是A.发热缓慢B.发热病程较长C.其热时作时止,或有定时,且多感手足心热D.发热时常伴有恶寒,其寒虽得衣被而不减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内伤发热3.患者女性,29岁,发热多为低热或潮热,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伴有精神抑郁,胁肋胀满,烦躁易怒,口干而苦,纳食减少,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宜选用A.龙胆泻肝汤B.柴胡疏肝散C.丹栀逍遥散D.三才封髓丹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内伤发热4.患者,女性,38岁,盛夏来诊,诉反复发热四周,劳累后加重,伴见头晕乏力自汗,气短懒言,近周来发热不退,心烦多汗,汗出热不解,舌淡苔黄腻,脉濡数,此属何证A.气虚感冒夹湿B.气虚夹暑湿内伤发热C.气虚感冒D.阳虚感冒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内伤发热5.一老翁体弱多病,症见发热,兼见形寒怯冷,四肢不温,面色白无华,头晕嗜卧,腰膝酸痛,舌质胖润,苔白滑,脉浮大无力,治宜A.小建中汤B.补中益气汤C.真武汤D.金匮肾气丸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内伤发热6.将肾气丸化裁为六味地黄丸治疗阴虚内热的医家是A.张景岳B.钱乙C.叶天士D.张仲景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内伤发热7.“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载于下列何书A.《黄帝内经》B.《难经》C.《金匮要略》D.《临证指南医案》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内伤发热8.气郁发热,其治疗主方为A.龙胆泻肝汤B.滋水清肝饮C.越鞠丸D.丹栀逍遥散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内伤发热9.气郁发热证的特点A.发热常在劳累后发作或加重B.午后或夜间发热C.热势常随患者情绪的变化而波动D.五心烦热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内伤发热10.阴虚发热证的特点是A.时觉身热心烦,热势常随患者的情绪好坏而起伏B.发热常在劳累后发作或加重,热势或高或低C.午后或夜间潮热,或手足心发热,或骨蒸颧红D.时冷时热,汗出恶风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内伤发热11.阳虚之内伤发热,最有临床诊断意义的是A.午后发热B.夜间发热C.时觉身热心烦D.发热而形寒怯冷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内伤发热12.下列哪项不是导致内伤发热的病由A.肝经郁热B.暑湿中阻C.瘀血内停D.气血亏虚正确答案:B解析:内伤发热主要是由于肝经郁热,瘀血阻滞,中气不足,血虚失养所导致,无暑湿中阻。
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课件
北京市第二医院
临床应用: • 盗汗——去青蒿,加牡蛎、浮小麦、糯稻根:固表止汗 • 阴虚较甚——加玄参、生地、制首乌:滋养阴精 • 气阴两虚,头晕气短乏力——加太子参、麦冬、五味子:益气生津 • 心阴虚——合加减复脉汤(生地、麦冬、白芍、阿胶、火麻仁、甘草) • 肺阴虚——百合固金汤 • 胃阴虚——合益胃汤 • 肝阴虚——合一贯煎、归芍地黄汤 • 肾阴虚——改用大补阴丸、三才封髓丹或知柏地黄丸: 滋养肝肾见长,清退虚热稍逊 • 失眠——加酸枣仁、柏子仁、夜交藤
北京市第二医院
[病因病机]
• 病因: 内伤:包括情志、饮食、劳倦、禀赋、 久病、外伤出血等
• 病机: 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
北京市第二医院
[病因病机]
肝气郁结:气郁化火 实 瘀血阻遏:气血壅遏而内结化热
内湿停滞:脾胃受损,运化失司 水湿食滞痰浊蕴积化热
中气不足:脾胃受损,中气不足, 阴火内生
只短有依靠其他兼症方能鉴别。
多为低热、少数高热,或仅自觉发热
多有高热,热型有差异
恶寒 兼症
无,或仅怯冷,加衣被可减 有实有虚,虚证居多
初多恶寒,加衣被不减
外感症状(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实证 为主
北京市第二医院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辨虚实 实:气郁、血
瘀、湿郁 虚:气、血、
阴、阳亏虚
辨轻重
病程长,热势亢盛,持续发热,反复 发作、久治不愈、胃气衰败、正气虚 甚、兼夹其他病证→重
归脾汤用参术芪, 归草茯神远志宜, 枣仁木香龙眼肉, 兼加姜枣益心脾。
北京市第二医院
阴虚发热 主症 次症
舌脉
午后及夜间发热、手足心热、骨蒸潮热,热而不 欲近衣。
烦躁,盗汗,口干咽燥。 (心肝肺胃肾阴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14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肝经郁热 2.瘀血阻滞 3.内湿停聚 4.中气不足 5.血虚失养 6.阴精亏耗 7·阳气虚衰
2020/11/3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15
肝经郁热
情志抑郁,肝气不能条达,气郁化火而发 热;或因恼怒过度,肝火内盛,以致发热。
2020/11/3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10
对于瘀血发热的辨证论治
清代王清任和唐容川做出了巨大贡献,使瘀血 发热的证治渐趋完善。
如王清任《医林改错·气血合脉说》论述血府血 瘀之证的特点是 “后半日发烧,前半夜更甚。 后半夜,前半日不烧”,“血瘀之轻者,不 分四段,惟月落前后烧两小时,再轻者或烧一 小时”,并以血府逐瘀汤作为主要治疗方剂。
2020/11/3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8
明代张景岳
《景岳全书·杂证谟·寒热》进行了较为全 面的归纳,“内生之热,则有因饮食而致 者,有因劳倦而致者,有因酒色而致者, 有因七情而致者,有因药饵而致者,有因 过暖而致者,有因阴虚而致者”。
张景岳对阳虚发热的论述,足以补前人之 所未及,其以右归饮、理中汤、大补元煎、 六味回阳饮等作为治疗阳虚发热的主要方 剂,值得参考。
吴鞠通之《温病条辨》虽以冶外感病为中心, 然其所创三仁汤等诸方及藿香正气散加减诸法, 对内伤湿郁发热作出重要贡献。
2020/11/3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12
【范围】
西医学所称的功能性低热。 肿瘤、血液病、结缔组织疾病、内分泌疾
病。 部分慢性感染性疾病所引起的发热。 某些原因不明的发热。 在有内伤发热的临床表现时,均可参照本
2020/11/3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9
清代李用粹
《证治汇补·外体门·发热》则对发热的类 型,首次进行了全面归纳,认为发热除外 感外,劳倦、劳色、气郁、伤食、伤酒、 夹瘀、夹痰、疮毒等皆可引起发热,将发 热分为郁火、阳郁、阴虚、内伤 (主要指 血虚及气虚)、阳虚、血虚、痰症、伤食、 瘀血、疮毒等11类发热,并分列出临床 表现和治疗方药,丰富了内伤发热的辨证 论治。
2020/11/3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3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
以小建中汤治疗虚劳手足烦热,可谓是后世甘 温除热治法的先声。
太平圣惠方·第二十九卷》 治疗虚劳烦热的柴胡散、生地黄散、地骨皮散
等方剂,在处方的配伍组成方面,为后世治疗 阴虚发热提供了借鉴。 《小儿药证直诀》 提出了五脏热证的用方,钱氏并将肾气丸化裁 为六味地黄丸,为阴虚内热的治疗提供了一个 重要的方剂。
节辨证论治。
2020/11/3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13
【证候特征】
内伤发热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或有 反复发热的病史。
临床多表现为低热,但有时也可以是高热, 亦有少数患者自觉发热或五心烦热,而体 温并不升高。
发热的同时,分别伴有气郁、血瘀、湿郁 或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的症状。
2020/11/3
【目的要求】
1.熟悉内伤发热的证候特征。 2.理解和熟悉内伤发热的发生与脏腑功
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的关系。 3.掌握内伤发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4.掌握内伤以热的治疗原则及各主要证
候的辨证论治。 5.了解内伤发热的预后及调护。
2020/11/3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1
【定义】
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 调,气血阴阳亏虚为基本病机的以发热为 主的病证。
实非有热,当作阴虚治之,而用补养之法 可也”,强调保养阴精的重要性,对阴虚 发热宜养阴降火之法,而不宜过用苦寒。
2020/11/3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7
明代赵献可
《医贯·五行论》治疗阴虚火旺,不同意 丹溪之用知母、黄柏为君,指出“肾水枯 而火偏盛,宜补水以配火,亦不宜苦寒之 品以灭火,壮水之主以镇阳光,证此谓 也”,对于阴虚发热的治疗又有所发挥。
其发病机理正如《丹溪心法·火》所概括 的:“凡气有余便是火”。因此种发热与 情志密切相关,故亦称“五志之火”。
2020/11/3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16
瘀血阻滞
情志、劳倦、外伤等原因导致瘀血,瘀血 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壅遏不通,因 而引起发热,此为瘀血发热的主要病机。
此外,瘀血发热也与血虚失养有关,如 《医门法律·虚劳论》说:“血痹则新血不 生,并素有之血,亦瘀积不行,血瘀则荣 虚,荣虚则发热。”
李氏在《内外伤辨惑论》里,对内伤发热 与外感发热的鉴别作了详细的论述。
2020/11/3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6
元代朱丹溪
对阴虚发热的认识更为深入,如《格致余 论·恶寒非寒病恶热非热病论》云:“阴虚 则发热,夫阳在外为阴之卫,阴在内为阳 之守。精神外弛,嗜欲无节,阴液耗散, 阳无所附,遂致浮散于肌表之间而恶热也。
2020/11/3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4
隋代巢元方
《诸病源候论·虚劳热候》提出“虚劳而 热者,是阴气不足,阳气有余,故内外生 于热,非邪气从外来乘也”,认为阴虚发 热非外邪引起,其病机为阴气不足,阳气 有余而阴阳失调。
2020/11/3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5
金元时期
李东垣对气虚发热的辨证及治疗作出了重 要的贡献,以其所拟定的补中益气汤作为 治疗的主要方剂,使甘温除热的治法具体 化。
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 临床上多表现为低热,但有时可以是高热。
2020/11/3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2
【医论】
早在《内经》即有关于内伤发热的记载, 其中对阴虚发热的论述较详。
“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 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 故内热”。
有人指出此处所谓之“阴虚内热”,实为 气虚发热。
唐容川《血证论·发热》也论述了瘀血发热的多 种表现和治疗。
2020/11/3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11
对于湿郁发热
历代医家多有论及,而以清代薛雪、吴鞠通贡 献最大。
薛雪 《湿热条辨》指出其病位在脾、胃、三焦 与肝,并从湿重于热,热重于湿,湿热并重诸 方面辨证用药,对后世治湿郁内伤发热颇有启 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