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认知文体学_语篇分析中的语言与认知_介绍

合集下载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语义和语用解读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语义和语用解读

yuwenjianshe001@79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语义和语用解读郑州成功财经学院 王晶摘要:语言学研究的内容十分广泛,不仅有关于语义的研究,也有关于语用方面的研究。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讲,语义和语用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概念。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语义以及语用进行分析和解读,旨在加深对语言学的理解。

关键词:语言学 语义 语用 认知语言学引言当代语言学关于语义和语用的研究始终是语言学研究的热点,语义和语用是语言学中两个十分重要的内容,语义更多的是语言的含义,而语用则更多的是对语言的应用研究。

在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中,一般是将语义和语用看成是两个互补的领域,语义的研究是对句子真值条件进行的研究,但其实很多句子多没有真值条件,这些句子一般都只是对客观生活中的那些事情进行描绘,比如一些比较普通的感叹句、疑问句等,这些句子只是一种简单而且客观的叙述。

而语用更多的是一种研究语言的应用的分支,研究的内容侧重点是语言的交际,更关注是这种交际中的语言所扮演的功能。

一、 认知语言学在人与人的交流过程中,语言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工具,语言的使用是为了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这也是语言的基本功能。

在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两个人能够按照一定的原则和规范进行交流,才能提高语言交流的效率。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研究领域的一个范畴,是建立在人们日常生活过程中的以观察和积累日常经验得到的人类语言的一门新兴学科,主要阐述的是人类的认知能力以及语言之间的关系。

认知语言学也对语言的各项具体内容进行阐述,比如语义、词汇、句法等。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比如语言学、心理学等,都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范畴,主要是研究语言反映出来的人类的认知过程,认知能力是人的一种本性,也是产生其他行为的基础,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过程中,语言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是在语言的背后还隐藏了很多深层次的含义,在对各种文学作品进行研究的时候,不仅要了解其语言的表象,更应该要对语言进行深入地挖掘,从而能够对语言背后的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因素有所了解。

论认知语言学的概述

论认知语言学的概述

论认知语言学的概述现代语言学的研究表明,认知与语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语言的认知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却是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的,80年代中期以后其研究范围扩展到了语言学中的许多领域,包括句法学、语义学、音系学、篇章分析等。

1989年在德国召开的第一次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以及l990年创刊的《认知语言学》杂志,标志着认知语言学的学科地位得以确立。

此后,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非常迅猛,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语言。

一、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一)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发展的产物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的一部分,而认知科学是一门综合科学,由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哲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组成的交叉学科,从多角度来探索思维的奥秘。

人类思维的结晶是语言,语言是人类表达观念和思想的方式之一,是认知系统的一部分,是人类体验、文化、社会、风俗、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认知语言学一方面运用认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探讨语言现象,另一方面又通过语言现象来揭示人的认知能力,把语言认知作为人的整体认知过程的一部分来把握。

(二)认知语言学研究中的范畴理论“范畴化”(categorization)可以说是人类最重要最基本的一种认知活动,是指人类在演化的过程中对外界事物进行分类或归类,使无序的世界变成有序的、分等级的范畴体系。

这个过程(即范畴化的过程)就是认知,或者说是认知的第一个环节。

范畴化使人类从千差万别万事万物中看到相似性,并据此将可分辨差异的事物处理为相同的类别,从而形成概念。

在此基础上人类才能完成更复杂的认知活动,包括判断和推理。

认知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形成概念和范畴的过程,它是一种以主客互动为出发点对外界事物进行类属划分的心智过程[1]。

正如Lakoff所言:“没有范畴化的能力,我们根本不可能在外界或社会生活以及精神生活中发挥作用。

”[2]范畴化的现象很早便引起哲学家的注意,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系统论述了自己对范畴的观点,经典范畴观便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

语篇分析知识点总结

语篇分析知识点总结

语篇分析知识点总结一、语篇的定义和特点语篇是指一定长度的语言文字组织,可以表现为书面语言或口语表达。

语篇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语篇是一种具有组织结构的语言文字组织,它不仅仅包括句子和词语,还包括段落、篇章等层次。

2. 语篇是具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它通过语言文字来传达某种信息、表达某种情感或者实现某种目的。

3. 语篇是具有一定上下文背景的,它受到社会文化、历史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4. 语篇是动态的,它随着交际活动的进行而不断发展和变化。

二、语篇分析的方法与步骤语篇分析的方法与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语言分析:对语篇中所包含的词语、句子、语法结构等进行分析,探讨语言在语篇中的运用和组织特点。

2. 文本分析:对语篇的整体结构、篇章布局、段落组织等进行分析,探讨语篇在整体上的表达特点和规律。

3. 语用分析:对语篇的交际目的、作者意图、读者反应等进行分析,探讨语篇在交际过程中的具体运用和效果。

4. 背景分析:对语篇所处的具体社会文化、历史环境进行分析,探讨语篇受到的外部影响因素。

5. 影响分析:对语篇的外部和内部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探讨语篇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三、语篇分析的应用领域语篇分析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语言教学领域:语篇分析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 语言翻译领域:语篇分析可以帮助翻译人员更好地理解和翻译语言文字,从而提高翻译质量。

3. 媒体传播领域:语篇分析可以帮助媒体工作者更好地编辑和发布语言文字,从而提高传播效果。

4. 文学创作领域:语篇分析可以帮助作家更好地运用语言文字创作文学作品,从而提高创作水准。

5. 语言学研究领域:语篇分析可以帮助语言学者更深入地研究语言文字的使用规律,从而推动语言学研究的进展。

四、语篇分析的相关理论语篇分析涉及的理论比较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马克思主义语篇分析理论:马克思主义语篇分析理论强调语言文字在社会历史背景下的使用和影响。

语言学专业毕业论文 认知语篇分析的文化语言学视角

语言学专业毕业论文 认知语篇分析的文化语言学视角

语言学专业毕业论文认知语篇分析的文化语言学视角在语言学专业的毕业论文中,认知语篇分析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从文化语言学的视角出发,探讨认知语篇分析在语言学研究中的应用和意义。

一、引言在全球化和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了解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践意义。

而文化语言学作为语言学和人类学交叉的研究领域,为我们揭示了语言与文化的紧密联系。

认知语篇分析作为文化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方法,可以深入挖掘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

二、认知语篇分析的基本概念认知语篇分析是以认知学为基础,探讨语篇结构、语义和认知过程之间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它旨在揭示人们在语篇中如何通过认知过程来理解和解释语义信息。

在文化语言学的视角下,认知语篇分析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语篇结构和意义的差异。

三、认知语篇分析的应用领域1. 广告语言分析广告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其语言使用和信息传递方式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运用认知语篇分析的方法,研究者可以深入挖掘广告语言中的文化符号和隐喻,揭示广告所传达的文化价值观和观念。

2. 新闻报道分析新闻报道作为一种日常的信息传递方式,其语言使用也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

通过认知语篇分析,可以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新闻报道的语义信息,揭示其中的文化隐喻和价值观。

3. 语言教学与学习在语言教学与学习中,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语篇结构和理解方式的差异对于提高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运用认知语篇分析的方法,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语篇结构和意义,提高语言学习效果。

四、认知语篇分析的研究案例1. 高、低语境文化下的广告隐喻分析通过对高、低语境文化下广告隐喻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不同文化之间的广告隐喻使用差异,进一步理解不同文化中的观念和价值观。

2. 新闻报道中的社会角色刻画研究新闻报道中的社会角色刻画可以揭示不同文化中对社会角色的认知差异,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新闻报道。

认知语用文体研究——文学语篇诠释新视角

认知语用文体研究——文学语篇诠释新视角
总第 6期
认 知 语 用 文体 研 究
文学语篇诠释新视角
刘风 光
史 红艳
( 大连 外 国语 大 学 英语 学 院 ,辽 宁 大连 1 1 6 0 4 4)
摘 要 :认知语用文体学是认知、语用和文体相结合 的界 面研 究,是一种诠 释文学语篇的新视角。本文梳理 了认 知语 用文体 学的国 内 外研究现状.指 出该领域 的研 究意义 ,并 通过言语 行为、认知指示、会话含义等理论模 式深入 探讨 了认知语用文体 学的具体应用, 指出 目
前认 知语 用文体 学研 究虽然缺乏系统性。但是具有广 阔的 学术 空问。 关键 词 :认知语用文体 :文学语篇 :言语行为 :认知指示 :会话含义
中图分类号 :H 3 1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编号 :2 0 9 5 — 4 9 4 8( 2 0 1 4)0 3 一 O O 6 4 — 0 5
同陌路 ,缺乏对话。尝试把语言学和文学相结合的学者 还被指责为学术不精。但是,随着两个领域的不断发展 ,
目前 文体 学研 究 前 景 比较 乐 观 ,因为 有些 作 者认 为文学
批 评 可 以从 语 言学 中受 益 颇 多 ( T s u r , 1 9 9 2 : 2 7 9 — 3 l 8),
B l a c k( 2 0 0 6 ) 等学者的专著相继出版。S e l l 主编的论文
集 《 文学 语 用 学 》, 标 志 着 文 学语 用 学 的诞 生 。 与此 同
时 ,随着文学阅读和阐释的 “ 认 知转向”,认知文体学
吸 收认 知 科学 和语 言 学 的成 果 应运 而 生 。它 将语 言选 择 和 认 知结 构 、过 程 紧密 地结 合 在一 起 ,系统 明 晰地 阐述

语言学各门课程教材及推荐书目-(简明版)

语言学各门课程教材及推荐书目-(简明版)

课程名称:语言学流派刘润清(编著),1995,《西方语言学流派》。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蓝纯(主编),2007,《语言导论》。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课程名称:语义学Saeed, J. I. 2000. Semantic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Lyons, J. 2000. Linguistic Semantics: An Introductio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课程名称:认知语言学Evans, V. & Green, M. 2006.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课程名称:语音学与音系学Carlos Gussenhoven, Haike Jacobs. 2011. Understanding Phonology.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Peter Ladefoged. 2009. A Course in Phonetic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课程名称:语用学Rose, Kenneth R. & Gabriele Kasper. 2001. Pragma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Verschueren, Jef. 2000.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A text that reconsiders the nature and function of pragmatics, i.e. regarding it as a perspective into language and language use.)课程名称:文体学王佐良,1987,《文体学引论》。

【文体分析的认知阐释】实用认知性文体的文章

【文体分析的认知阐释】实用认知性文体的文章

【文体分析的认知阐释】实用认知性文体的文章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西方语言学、文体学、叙事学等领域,均出现了“认知转向”。

“认知文体学”被界定为跨语言学、文学研究和认知科学的文体学派,这一流派将以下两者有机结合:(1)对文学文本精确细致的语言分析;(2)对文本生产和接受所涉及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的系统关注。

布拉格学派的Mukarovsky为了说明文学语言的文学性,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了“前景化”(foregrounding)的概念。

这一概念不仅对布拉格学派的文学文体分析,而且对英美文体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前景化”的语言形式,是在语法上或使用频率上偏离常规的语言形式,这种语言形式在读者的阅读心理中占据突出位置,往往能让读者产生一种新奇感,使读者特别关注语言媒介本身的作用。

尽管前景化是一种语言审美概念,但被视为认知文体学的一块重要铺路石。

本文将采用三个认知理论工具,对Philip Larkin的诗作《Going》进行认知文体的分析,旨在说明认知对文体分析的可行性及其特点。

二认知分析的图式和概念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是独立于任何语言的形态――句法特征的认知手段和交际原则的分析(卢植2006:15),从人类感知时空的基本手法去探索语言共性,认为语言共性是人类的感知机制和物质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认知语言学家看来,整体-部分关系,时间顺序的概念,都是人类感知世界时所共有的认知结果,因而,这两者便是语言的普遍原则或语言的共性。

根据认知科学的研究,人类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重要认知特点是完形感知、动觉和意象。

人们通过这些基本认知特点能直接感知外部世界,形成经验和认知的基本层面。

基本层面不仅包括基本范畴、原型,还包括意象图式和认知模式。

世界是由事物和关系组成的。

人们通过完形感知、动觉和意象,不仅获得对事物认知的能力,而且获得了认识事物之间关系的能力。

基本范畴是人类认识事物并对其进行范畴化的基本层面。

意象图示是基于对事物之间基本关系的认知层面上所构成的认知结构,是人类经验和理解中一种联系抽象关系和具体意象的组织,是理解和认知更复杂概念的基本结构。

语篇、认知与文体——剑桥语言学系列著作之《文体学》评介

语篇、认知与文体——剑桥语言学系列著作之《文体学》评介
2表达 形式 上 的 区别 性特 征 ( 通过 前 景化 而达 到 的陌生 化效 果 )
3读 者 理解 语篇 虚 拟世界 的具体 能力
4在 语 篇生 产与 阅读 的社 会 中享有 很 高 的地位
5关 注 语篇 内容 ( 信息) 本身。 儿 作者 认 为 , 就 语 言或 文体 学 , 尤 其是 语 言 特 征 而言 , 上述 特 征 是 密 切 相关 的 。1和 3是 直接 的语 言
教 于英 国哈德 菲尔 德 大学 , 多年从 事英 语 文体学 的教 学 和研究 工作 , 出版 了多部 有重 要影 响 的文 体 学研 究 著作 , 是 当今 国际文 体学 界最 活跃 的学 者 。L .J e f f i f e s 还兼 任 国际诗 学 和语 言学 协会 主席 。现 简 要介 绍该 教材 的主要 内容 , 并就其 特 色做 简要评 介 。
学模式。 _ 2 J ( 弛 ’ 而作者和大 多数文体学家一样 , 兼收并 蓄, 持综合的观点。就文体学的研究范 围而言 , 作
者从 语篇 、 理 论 和方法 等 三个 方面 进行 讨论 , 认 为文 体 学在理 论 和方法 上 采用 的是 折衷 的观 点 。文体 学 的理 论 资源 既 吸收 了早期 俄 国形 式派 的文 学理 论 和 S a u s s u r e的结构 主 义语 言学 理论 , 又借 用 了语 用 学 、 话 语 分析 、 认 知语 言学 等 学科 的理 论 。文体 学 研究 的 4条原 则 : 以语篇 为 基础 , 客观 性和 实证 性 , 折衷 和 开放 , 选择 、 分 析 和 阐释 。作者 认 为 , 同语 言学 的其 他分 支学科 一 样 , 文体 学也体 现 了源 于 自然科 学 的客 观性 和经 验论 原 则 , 其 他 人文 社会 科学 也乐 于借 用 这套 原则 用 以证 明各 自学科 声誉 和地 位 ; 尽管 文学 研 究 从 来没 有 提 出 过 那 样 的 声 称 , 但 语 言 学 一 开 始 就 反 对 语 言 交 流 不 能 用 科 学 方 法 进 行 研 究 的 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4年9月第36卷 第5期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For eign L anguage T eaching and Research(bimonthly)Sept.2004Vol.36No.5认知文体学 语篇分析中的语言与认知 介绍重庆大学 刘国辉E.Semino&J.Culpeper(eds.).2002.Cognitive Stylistics Language and Cognitionin Tex t A nalysis.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 pany.Xvi+ 333pp.一认知文体学 语篇分析中的语言与认知 由英国兰卡斯特大学两位学者Semino和Culpeper主编并作序,汇集12位作者在认知语体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而成。

其目的是展现认知文体学的研究现状和文体学今后的发展方向。

认知文体学作为一种研究视角,既新也旧。

旧是因为文体学一直关注语篇与读者的语篇解读,语言形式与效果的关系。

比如M ukar ovsky(1970)的 前景化 理论(F oregrounding theor y)在当代英美文体学的发展过程中就起过重要作用,它特别关注语言选择和语言模式的认知效果。

不过,认知文体学与传统的文体学还是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传统文体学倾向于用语言理论或框架来解释或预测语言材料的解读,而认知文体学则关注语言分析或语言形式选择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这就为语篇及其解读的关系提供了更系统、更详尽的描述。

二该书前三章涉及认知语言学的一些核心概念在特定具体语篇中的应用。

在第一章,Cr aig Hamilton阐释了 概念整合 或 复合 理论如何解释隐喻、类比和讽喻在Christine de P izan15世纪的语篇T he Book of the City of L adies中的运用。

他的分析系统地解释了读者对这本书的直觉理解,以及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文化群对此解读的相同性和差异性。

最后,他声称: 今天很多学者都明白文学批评需要转向认知,以免它成为一种完全伪造而又无意义的事业。

他还说,像 女性读者 和 性别记忆 等时髦概念缺乏合适的科学基础。

第二章,M arg ar et F reeman认为对思维和语言体验认知的关注必然导致语篇,尤其诗歌物理结构形态的重新评估。

他分析了Emily Dickinson原创的两首诗歌手稿,由于多次印刷,评论家认为它们已经模糊不清了。

他展现了人们如何用认知手法来获得这两篇文章的合适解读,以及Dickinson个人概念宇宙中的知识域和概念隐喻。

他强调: 认知诗学有较强的解释力在于它能够解释语篇意义的产生和合适理解。

第三章,Yanna Popova讨论了Henry James的T he Fig ure in the Carpet,这个故事有歧义,引起了文学批评者的不同解读。

Popova在此并不是想解歧,而是想利用认知语言学概念来洞察歧义存在的原故所在。

她还考察了James神话大约三十个不同的版本,并分析了其中的两种主要解读。

她认为利用认知语言学方法可以区分基本的 原型 解读和其它非基本的解读,即解读的变异。

这些不同的解读并非同样可以接受,因此她提出: 在解读理论中需要提出一个介于多元化和客观存在之间的中间地带。

第四章到第八章是认知语言学理论和其它理论方法的折中应用。

同时第七章和第八章还指出了认知语言学范式的不足。

第四章Peter Stockw ell分析了M il ton四首不同篇章结构的商籁体,从指示语、句法结构、否定以及概念隐喻、吸引(attraction)、分心(distr ac398tion)、图形和背景等理论对四篇材料进行了不同的在线解读,以及在语篇结构特征和认知过程基础之上的合适解读。

第五章Elena Semino认为,把语言特征和认知结构结合起来可以恰当解释 思维风格 (mind style)现象。

她从意识形态(ideolog ical)视角区分了不同的思维风格概念,认为 思维风格与语言所反应的个体世界观概念结构和认知习惯有密切关系 。

她利用图式理论、认知隐喻理论和概念复合理论来说明两种不同的特定思维风格是如何在语言上得以体现的,也就是Louis de Berni re的Captain Corelli s M andolin 中的一个次要人物和John Fowles的T he Collecton中的Frederick Clegg比较。

第六章W illiam v an Peer和Eva Graf同样从认知文体假设角度出发,认为语篇语言模式反映了认知过程,并通过Stephen King的小说 它 (IT)分析儿童语言和成人语言中空间概念的语言兑现问题,结果表明成人空间语言和空间概念的运用远比儿童的复杂,作者因此认为这跟现实生活中儿童空间概念的认知发展和其它与概念隐喻有关的经验有关。

另外,他们还从心理学角度对空间的理解和认知发展进行了考察。

第七章Catherine Emmott对少量叙述文体中的小说类和非小说类例子进行了 分裂自我 (split selves)分析,将材料中的这种现象进行了概括,提出了初步类型,而且她从认知语言学中借用概念,如容器隐喻进行了阐述。

另外,再从叙事学和话语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处理。

这样能更好地解释小说中的情节、叙述语气,帮助读者解读小说中人物和人物自我。

第八章Ger ar d Steen认为,风格(g enre)作为一种心理表征类型需要在语篇产生、解读以及在语篇自身语言构建过程的认知阐释中起中心作用。

他特别关注隐喻性语言和风格的关系,并详尽分析了Bob Dylan的抒情歌曲 飓风 (Hurr icane)中的隐喻运用。

在此基础之上,他提出了隐喻解读的八种变数,并对这些变数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发现有些重要的变数与语篇结构有相当的关联。

他认为,只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考察不够,还应从其它学科吸取有用的方法,如心理学和经验(em pirical)学科的相关方法。

第九、十、十一章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解释特定的语言现象。

第九章Y eshayahu Shen运用 认知限制理论 (Cognitive Constr aints T heory,CCT)解释诗歌修辞语言的特定结构模式。

CCT认为诗歌修辞语言的结构规律反映了原创的美学目标和可理解的交际目标之间一种 妥协 (co mpromise)。

他提供了大量诗歌材料中的轭式搭配(zeugma)、联觉(sy naesthesia)、矛盾(oxy moron)等语言分析结果,而且将考察范围扩展到了不同语言、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文学运动。

每一种情况他都考察了每一个修辞兑现的两种主要选择,并说明为何其中的一个比另一个更经常运用。

通过调查,他发现最经常选用的结构模式从认知角度来看,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容易理解和记忆的。

这些发现跟认知隐喻理论某些方面也一致。

Shen强调,他的研究与认知语言学的不同在于他说明了语言艺术创新的认知限制存在。

第十章Salvatore A ttar do主要关注与话语语境和语篇类型有关的幽默。

幽默概念涉及言语在解读方面所引起的交际刺激效果,因而涉及言语刺激、解读方的认知结构和言语策略。

At tar do介绍了 语言幽默概论 (General T heory of Verbal Humour,GT VH),该框架既包括语言选择、语言模式,又包括认知结构和认知处理。

Attardo阐释了GT VH如何解释大量的幽默效果和幽默语篇的不同类型,并通过对Oscar Wilde的短篇故事L ord Art hur Savile s Crime的详尽分析来说明GT V H完全能够确认、高度概括语篇幽默的不同类型。

第十一章Jonathan Culpeper处理了与各种不同语篇类型相关的一个中心问题 人物塑造(character iza tion):语篇处理过程中的人物心理表征建构。

他描述并说明了人物塑造模式是如何处理语篇中的语汇在塑造人物在读者心中特定印象的作用以及这种印象在处理语篇过程中的变化。

他把他的成果定位在语篇解读领域,尤其是van Dijk&Kintsch(1983)有影响的作品。

此外,他将社会认知,特别是社会图式(social schemata)并入他的模式。

他认为他的模式能够阐述不同语篇类型的不同人物。

最后,第十二章Reuven Tsur提供了有关他的认知诗学理论方面的一些核心问题。

他认为,认知诗学理论能为文学语篇结构和其效果之间的关系提供系统的认知解读,并且能够区别与结构相关与否的不同效果。

T sur运用他的方法解释诗歌是如何传递情感或诗人是如何创造情感结构的语言等值问题。

他特别关注不同的诗歌结构能够传递他所说的 不同意识状态 (alter ed states of consciousness),并解释同一语篇片断的不同反应,这些不同反应源于读者的不同阅读风格和对材料语义模糊与偏离的容忍度。

最后,T sur对诗歌韵律的感知进行了认知阐释,聚焦读者在没有韵律诗歌中的韵律感知。

在诗歌韵律讨论中他验证了特定诗歌的不同口头表述。

他将他的方法与认知诗学相比较,他强调创新,而认知语言学则强调习惯性。

他注重每首诗歌的个性和独特性,在这方面,他认为他的理论为新批评(New Criticism)、结构主义和形式主义处理的语言现象提供了系统的认知解读。

最后,在后记中Donald399刘国辉 认知文体学 语篇分析中的语言与认知 介绍F reeman对这十二个章节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认知文体学对未来文学研究的潜在贡献。

三总体来说,这十二篇文章关注的是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处理特定语篇的语言现象;(2)采取语言选择与认知相联的方法;(3)语篇现象的满意解释必需考虑认知;(4)同一语篇(或语篇片断)存在不同解读(参见Freeman,Hamilton,Popova,Stockw ell和T sur);(5)这十二位作者的作品虽然都放在 认知文体学 这个大标题下,但是他们在实际运用时略有不同。

一些人喜欢用 认知文体学 ,另一些则喜欢用 认知诗学 ,实际上它们之间重叠较多。

虽然这十二篇文章都冠以 认知文体学 ,受到Lang acker,L akoff以及其他认知语言学者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但他们在运用时也略有区别, F reeman,Hamilton,Popova和Steen把认知文体学看作是认知语言学范式的组成部分,而其他人则将认知语言学理论或范式看作是认知文体学的一部分。

Semino,Stockwell和v an Peer&G raf既从认知语言学,也从心理学方面吸取营养和分析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