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成本法原理与应用模型
作业成本法的原理和应用
作业成本法的原理和应用概述作业成本法是一种核算成本的方法,它将企业的成本分配到各个作业或产品上,以便更准确地计算作业或产品的成本。
作业成本法的原理是根据不同的作业或产品特征进行分配,从而实现成本的计算和控制。
原理作业成本法的原理基于以下几个核心概念:1.作业:作业是指企业生产过程中可以独立计算成本的单位。
一个作业可以是一项产品的生产、一项服务的提供或一项特定的工作任务。
2.成本驱动因素:成本驱动因素是指影响作业成本的主要因素。
它可以是作业的数量、作业的复杂性、作业的时间或其他相关因素。
3.成本汇总:成本汇总是将成本按作业进行分类和汇总,以便更好地分析和管理成本。
成本汇总可以通过作业成本表或作业成本卡进行。
4.分配基数:分配基数是根据成本驱动因素确定的用于分配成本的量度。
它可以是作业的数量、作业的时间等。
分配基数的选择应根据作业的特点和成本的性质加以确定。
5.分配率:分配率是指确定成本分配比例的方式。
它可以是实际成本与分配基数的比率,也可以是预算成本与分配基数的比率。
分配率的选择应根据实际情况和管理需求进行。
应用作业成本法在实际应用中有广泛的用途,特别适用于以下情况:1.多产品企业:作业成本法可以帮助多产品企业更准确地计算各个产品的成本,并进行成本控制和管理。
2.定制生产企业:对于定制生产企业来说,每个订单都是一个独立的作业,作业成本法可以提供精确的成本计算和控制手段。
3.服务业企业:服务业企业的作业成本往往难以估计,作业成本法可以帮助服务业企业进行成本的分配和控制。
4.周期性生产企业:对于周期性生产企业来说,作业成本法可以帮助企业在不同的生产周期内对成本进行分配和控制。
实施步骤实施作业成本法的步骤如下:1.确定作业:根据企业的生产和服务特点,确定作业的范围和分类。
2.确定成本驱动因素:根据作业的特点和成本的性质,确定影响成本的主要因素。
3.设定分配基数:根据成本驱动因素选择合适的量度标准,作为成本的分配基数。
作业成本法原理及应用分析
作业成本法原理及应用分析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简称ABC)是一种以活动为基础的成本核算方法。
该方法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哈佛大学教授Robert S. Kaplan和Robin Cooper提出的。
它是一种相对于传统成本法而言的一种新兴的成本核算方法,它能够更准确地为企业提供成本信息,帮助企业更科学地做出决策,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相比于传统的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更加注重活动的成本和活动的驱动因素,通过对这些活动的准确核算,可以更好地分析和评估企业的成本情况,从而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一、作业成本法的原理作业成本法是一种针对制造业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
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将企业的成本分配到各个活动上,通过跟踪这些活动的成本,最终将成本分配到产品或服务上。
作业成本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原理:1.活动驱动成本:作业成本法注重活动的成本核算,通过对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活动进行分类和核算,可以更准确地了解这些活动所消耗的资源和时间成本。
2.成本分配的多样化:作业成本法充分考虑了不同成本的性质和产生原因,将成本分配得更加细致和准确。
3.成本与价值的联系:作业成本法强调了成本与价值之间的联系,通过对活动成本的准确核算,可以更准确地为产品或服务定价,并更好地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4.管理决策支持:作业成本法可以帮助企业更准确地了解各项活动的成本情况,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1.提高成本控制水平作业成本法的主要优势之一是能够帮助企业更精准地控制成本。
传统的成本法往往将所有成本都划分到产品上,无法准确地了解各项活动的成本情况。
而作业成本法可以帮助企业将成本分配到各项活动上,从而更加清晰地了解各项活动的成本情况,进而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提高成本控制水平。
2.提高产品成本的准确度作业成本法可以更准确地为产品分配成本。
传统的成本法往往将所有成本都均摊到产品上,无法准确地反映出不同产品所消耗的资源和活动成本。
作业成本法原理及应用分析
作业成本法原理及应用分析作业成本法是一种管理会计的成本分配方法,也是一种本质上的产品成本法。
它适用于生产作业或服务活动的成本核算,能够使管理层对企业的成本结构和变动情况有清晰的了解,并且能够帮助管理层做出合理的经营决策。
本文将对作业成本法的原理进行介绍,并结合实际案例对其应用进行分析。
一、作业成本法的原理作业成本法是根据作业为单位进行成本核算和成本分配的方法。
作业是特定的生产任务或服务活动,例如生产一种产品、完成一项工程或提供一项服务等。
作业成本法的原理包括三个核心概念:作业成本卡、间接成本分配和作业成本汇总。
1. 作业成本卡作业成本卡是作业成本核算的基本工具,用于记录与特定作业相关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等成本项目。
作业成本卡将每个作业的成本细分至每个成本项目,以便于管理层对每个作业的成本核算和控制。
2. 间接成本分配作业成本法要求将间接成本与各个作业进行合理分配。
间接成本是无法直接与特定作业相关联的成本,例如间接材料、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等。
通过适当的分配基础,可以确保间接成本能够合理地分配给各个作业,从而真实反映各个作业真实的成本。
作业成本法要求对每个作业的成本进行汇总,以便于管理层对企业的总体成本结构有清晰的了解。
作业成本汇总还可以帮助管理层评估各个作业的盈利能力,并作出相关经营决策。
作业成本法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适用于各种不同类型的企业和产业。
下面将结合实际案例对作业成本法的应用进行具体分析。
案例:某制造企业的作业成本核算某制造企业生产了多种不同的产品,并使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核算。
该企业采用作业成本卡的方式,对每个作业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进行详细记录和核算。
企业还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间接材料、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进行了合理的分配。
通过作业成本法核算,企业得以了解每个产品的实际生产成本,并可以评估每个产品的盈利状况。
有些产品可能由于生产过程中的效率低下或者优化制度不完善导致成本较高,通过作业成本法的应用,企业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ABC作业成本法原理与应用模型
ABC作业成本法原理与应用模型ABC作业成本法(Activity Based Costing,简称ABC)是一种计算产品或服务成本的方法,它基于活动分析,将企业的资源消耗与产品和服务的实际成本相关联。
其原理是将企业的资源消耗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再通过活动成本分配到产品或服务上,从而更准确地衡量产品或服务的成本。
ABC的应用模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确定活动:首先需要确定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活动,如采购、生产、销售等。
活动是企业资源消耗的基本单位。
2.确定活动成本:对每个活动进行成本的收集和记录,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直接成本是与具体活动直接相关的费用,如人工工资、原材料等;间接成本是与多个活动相关的费用,如厂房折旧、管理费用等。
3.确定活动成本驱动因素:活动成本驱动因素反映了不同活动发生的频率和程度,可以是数量、时间、人力等。
通过确定活动成本驱动因素,将活动成本分配到各个活动中。
4.分配活动成本:根据活动成本驱动因素的大小,将间接成本分配到各个活动中。
可以采用各种分配方法,如人工工时、机器使用时间等。
5.分配产品或服务成本:将各个活动的成本按照其驱动因素的使用情况分配到产品或服务上。
这样可以准确地衡量每个产品或服务所消耗的成本。
ABC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模型可以帮助企业更准确地了解产品或服务的成本结构,有利于提高成本管理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它可以帮助企业确定资源消耗和浪费,并优化产品设计和生产过程,降低不必要的成本。
同时,通过准确计算产品或服务成本,企业可以更加合理地确定产品或服务的定价,改善利润状况。
然而,ABC作业成本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它较为繁琐,需要大量的数据和信息支持,对企业信息系统要求较高。
其次,由于活动的确定和成本的分配是主观的,因此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此外,ABC作业成本法适用于中小型企业或特定行业,对于规模较大的企业来说,成本计算复杂度较高,实际应用难度增加。
综上所述,ABC作业成本法以其准确性和可行性在成本管理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作业成本法原理与应用模型
作业成本法原理与应用模型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ABC)是一种用于确定产品成本和服务成本的管理会计工具。
与传统的成本分配方法相比,作业成本法更准确地反映了产品或服务的实际成本,并可以提供更准确的成本信息用于决策制定。
本文将对作业成本法的原理和应用模型进行详细描述。
1.活动驱动成本:作业成本法认为,产品或服务的成本是由一系列活动所驱动的,而不是由产品的直接特征所决定。
这些活动可以是设计、采购、生产、分销等各个环节。
2.活动成本驱动因素:每个活动的成本是由活动的驱动因素所决定的。
驱动因素可以是工时、机器使用时间、材料用量等。
作业成本法通过识别这些驱动因素来确定每个活动的成本。
基于以上原理,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模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识别活动:首先,需要明确产品或服务所涉及的各个活动。
这可以通过流程分析、设备利用分析等方法来确定。
2.识别驱动因素:对于每个活动,需要确定驱动该活动成本的因素。
例如,对于生产活动,工时可能是一个重要的驱动因素。
对于采购活动,订单数量可能是一个驱动因素。
3.确定成本驱动因素:针对每个驱动因素,需要建立相应的计量方法,并确定计算成本的基准。
例如,对于工时作为成本驱动因素,可以通过记录实际工时和标准工时之间的差异来计算成本。
4.分配成本:根据每个活动的成本驱动因素,将成本分配到产品或服务上。
这样可以更准确地确定每个产品或服务的实际成本。
5.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最后,利用所得的成本数据进行分析,辅助管理层做出更准确的决策。
例如,可以分析产品的利润率,确定哪些产品应该继续生产,哪些产品需要改进或淘汰。
1.更准确的成本信息:作业成本法能够更准确地反映产品或服务的实际成本,避免了传统分配方法中的误差和偏差。
2.更精细的成本控制:通过对每个活动的成本进行跟踪和分配,管理层可以更好地了解各个环节的成本情况,从而更精确地制定成本控制措施。
3.更准确的决策支持:作业成本法提供的成本信息可以帮助管理层做出更准确的决策。
ABC与TDABC(作业成本法)
如何应对abc与tdabc的发展挑战
培养专业人才
企业需要培养具备abc与tdabc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人才,以推 动成本管理方法的实施和应用。
建立完善的组织架构
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组织架构,明确各部门在abc与tdabc实施过 程中的职责和角色,确保实施工作的顺利进行。
持续改进和优化
企业需要对abc与tdabc的实施过程进行持续改进和优化,不断完善 成本管理方法体系,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企业需求。
abc的优点与局限性
• 战略价值:作业成本法能够帮助企业识别增值作业和非增 值作业,为优化业务流程提供支持。
abc的优点与局限性
实施难度
作业成本法实施过程较为复杂, 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数据 收集和整理。
适用范围有限
作业成本法主要适用于间接成本 占比重较大的企业,对于直接成 本占比重较大的企业适用性较差。
abc与tdabc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ABC和TDABC都是为了提高间接成本分配的准确性,帮助企业更准确地了解产品或服务的真实成本 。
区别
ABC和TDABC在作业动因的选择上有所不同,ABC通常采用直接观测或历史数据来估计作业动因,而 TDABC则通过时间基础来估计作业动因。此外,TDABC的计算过程相对简单,能够快速地建立模型 ,而ABC则需要更多的数据和复杂的模型。
03 tdabc的实施与应用
tdabc的实施步骤
定义作业
明确企业的业务流程,将业务流程划分为一 系列作业,并对每个作业进行描述和定义。
确定资源
识别完成每项作业所需的资源,包括人力、物 力、财力和时间等。
分配资源成本
根据资源的使用情况,将资源成本分配给各个作 业,以确定每个作业的成本。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与应用(ppt 41页)(共40张PPT)
材料整理 合计
间材料整成理 本的严552000重00000元0元扭曲,使得出的成本指标
企业的成本分析出现盲点 ,需要利用ABC法来确立正确的成本 ;
不能如实反映不同产品生产耗费的基本 案例 克来斯勒公司实施ABC
单位成本
1998年6月成型部门制造费用总计为550 000元,根据成本和作业之间的关系分析 ,该部门制造费用由三种作业引起,这 三种作业是质量控制、机器调控和材料 准备,与各项作业相关的成本数据如表
作业与相关数据
作业 质量控制 机器调控
材料整理
合计
成本库 质量控制
机器调控
材料整理
制造费用 250 000元
“最复杂的产品,它的销量远低于1号和2号电路板 的销量。3号电路板是一种高度专业化的产品,我 们的竞争者似乎不想涉及3号电路板的市场。即使 我们数次提高3号电路板的价格,客户仍然源源不 绝。”
公司的副总经理约翰•斯通补充道:“我发现整个形
势令人迷惑。为什么你以最有效率低生产一种高产量 的产品,但却只能从市场中获得最低的回报,并且还 面临降价的压力?我们所有的人都关心这种现象。而 2号产品是我们的主营产品。”
30
60 000元
制造费用 50×1.5=75 450 000
50
100 000元
合计
210元 1260000
140元 280 000元
传统方法下的产品A的单位成本为210元,比作业成本法下的190元高出10.5 %;而产品B,传统方法下为140元,比作业成本法下的200元低30%
案例 克来斯勒公司实施ABC
3、计算各成本动因或业务的成本率;
作业成本法原理及应用分析
作业成本法原理及应用分析作业成本法是一种计算产品成本的方法,它通过对不同作业所需的资源和费用进行分配来确定每个作业的成本。
该方法主要应用于制造行业和服务行业,有助于企业管理者了解产品成本、优化生产流程和制定价格策略。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是在记录每个作业的实际成本时,将成本分配给每个作业的主要原因或因素。
因此,该方法需要对每个作业的资源和费用进行记录,从而确定每个作业所需的成本。
具体来说,该方法的步骤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确定作业:对于制造行业,作业可以是产品的加工、装配、检验等;对于服务业,作业可以是服务的提供、维修、客户服务等。
2.记录直接成本:将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直接成本分配给每个作业。
3.分配间接成本:将间接成本,如设备折旧、房屋租金、管理人员薪酬等,按照作业消耗的资源占比分配给每个作业。
4.计算作业成本:将直接成本和分配的间接成本相加,得出每个作业的总成本。
5.确定成本驱动器:成本驱动器指导致每个作业成本变化的原因或因素,例如,材料成本、人工成本、设备利用率等。
6.建立成本驱动器关系模型:通过建立成本驱动器关系模型,企业可以准确预测哪些因素将导致每个作业成本的变化,从而优化生产成本和生产流程。
作业成本法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产品定价:作业成本法可以帮助企业确定产品定价,以确保产品销售价格能够覆盖生产成本和利润。
2.生产计划:通过对每个作业的成本进行分析,企业可以识别低效率和高成本的作业,从而优化生产计划并提高生产效率。
3.表现管理:作业成本法可以帮助企业识别表现出色的作业,以及哪些作业需要更多的资源和关注,从而改善企业的表现管理。
4.决策支持:作业成本法可以帮助企业进行前瞻性决策,例如,是否开展新的产品线、是否增加生产线等。
此外,作业成本法还可以与其他成本管理方法相结合,例如,生产成本法、标准成本法等,以更好地管理企业成本和提高效率。
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原理
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原理1. 什么是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是一种管理会计方法,用于计算和分析产品或服务的成本。
它基于对生产过程进行分析,并将成本与实际生产活动相关联。
作业成本法可以帮助企业了解产品或服务的成本构成,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2. 作业成本法的原理作业成本法基于以下原理和假设:2.1. 成本与作业的关系作业成本法认为,成本与作业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每个作业都需要一定的资源和劳动力,而这些成本应该被分配到相应的作业上。
通过将成本与作业相关联,可以更清楚地了解每个作业的成本构成。
2.2. 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在作业成本法中,成本被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直接成本是与特定作业直接相关的成本,例如工人的工资和原材料的使用。
间接成本则是不能直接与特定作业关联的成本,例如设备修理和设备折旧费用。
2.3. 作业成本汇总为了计算每个作业的成本,作业成本法需要将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进行汇总。
直接成本可以直接分配给特定的作业,而间接成本需要通过一定的分配方法进行分配。
最常用的分配方法是使用费率或以工作量为基础进行分配。
2.4. 作业成本记录与分析作业成本法要求对每个作业进行成本记录和分析。
这包括记录与作业相关的所有成本项目,并将它们分配给相应的作业。
通过对作业成本进行分析,企业可以了解到每个作业的成本结构,从而评估其盈利能力和效率。
3. 作业成本法的应用作业成本法在实际应用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3.1. 成本计算和定价作业成本法可以帮助企业计算和估算产品或服务的成本。
通过计算每个作业的成本,企业可以确定产品或服务的正常成本,并根据市场竞争情况进行定价。
作业成本法还可以帮助企业评估不同作业的成本效益,从而进行决策和改进。
3.2. 预算编制和控制作业成本法可以用于预算编制和控制过程。
通过对作业成本的分析,企业可以确定每个作业所需的预算,并为不同作业进行预算控制。
这可以帮助企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控制成本,并及时采取调整措施。
作业成本法原理及应用分析
作业成本法原理及应用分析
作业成本法(Activity Based Costing,简称ABC)是一种以活动为基本单位进行成本计算的方法,它通过将企业的成本分配给各项活动,并将这些活动再分配给产品或服务,以更准确地计算产品或服务的成本。
下面将分析作业成本法的原理及应用。
作业成本法的原理是以活动为基本单位进行成本计算。
这种方法提供了一个比传统成本计算方法更精确的成本分配方式。
传统成本计算方法通常采用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来计算产品或服务的成本,而忽略了活动对产品或服务的影响。
而作业成本法将成本分配给各项活动,再将这些活动分配给产品或服务,以更准确地计算产品或服务的成本。
这种方法更准确地反映了不同的活动对产品或服务成本的影响程度。
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包括成本分配、决策支持和绩效评估。
通过作业成本法,企业可以更准确地将成本分配给不同的产品或服务,从而更准确地计算产品或服务的成本,以便进行定价和决策。
作业成本法还可以帮助企业评估业务流程的效率和效益,以及对活动的绩效进行评估和改进。
作业成本法的应用还可以帮助企业优化资源分配和提高效率。
通过对各项活动的成本进行细致的分析,企业可以识别出成本较高的活动,并考虑采取措施来降低成本或提高效率。
这有助于企业优化资源分配,并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作业成本法原理
传统成本法
按照产品或部门分配成本,更简单但可能导致成本 扭曲。
作业成本法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
1
成本控制
通过作业成本的计算和分析,帮助企业控制成本并制定成本控制策略。
2
绩效评估
作业成本法能够提供详细的成本信息,用于评估业务部门或员工的绩效。
3
决策支持
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信息可以用于制定决策和评估项目的可行性。
作业成本法的 帮助管理者了解不同作业的成本构成。 • 有利于制定定价策略和优化资源利用。
缺点
• 需要较多的数据收集和处理。 • 难以应用于复杂和多元化的生产过程。 • 成本分配可能存在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作业成本法和传统成本法的比较
作业成本法
按照作业或活动分配成本,更精确地反映实际成本。
作业成本法原理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用于计算和分配成本的方法,通过将成本与特定的作业或 活动相关联,帮助企业掌握成本构成和效益。
作业成本法的定义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将成本分配给特定作业或活动的方法,以便更准确地确定 产品或服务的成本。它基于作业的特性和资源消耗进行成本计算。
作业成本法的计算方法
直接成本
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成本。
作业成本法在生产经营决策中的应用
1
产品定价
根据作业成本计算确定产品定价,确保盈利能力。
2
生产效率
通过作业成本分析找出生产过程中的瓶颈和改进机会,提高生产效率。
3
产品定位
通过作业成本计算,了解产品的成本构成,确定适合的市场定位。
间接成本
间接制造费用和间接人工成 本。
成本分配
通过计算作业费率和将间接 成本分配给各个作业来确定 作业成本。
作业成本法的应用范围
ABC作业成本法
ABC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法也叫作ABC(Activity-Based Costing)成本法,是基于资源、作业和对象的一种数据模型。
有点难,我尽量用通俗的非财务语言解读下。
ABC成本法的大致逻辑就是,对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然后对象与作业之间,作业与资源之间是通过一定的动因关联起来的,这个动因也可以理解为分摊的依据因子。
接来来,我们讲讲如何理解资源、作业和对象。
1、资源资源可以理解为我们制造实际商品或者产生服务所消耗的物资,比如人工、水电、场地、办公用品、材料等等,当然这些资源可以再细分一下,比如说外包人工(变动的)、正式员工(固定的)、办公场地、生产场地等。
所有新产品的产生一定是消耗了一定资源的,就像人之所以存活就是因为有氧气和各种养料的持续消耗。
资源的消耗,通常我们使用货币进行衡量,然后再转化为财务的语言,就是成本了。
所以,我们可以简单的总结下,资源实际上就是我们的金钱消耗,也就是所谓的成本了。
2、作业作业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环节。
一件产品和服务的产生,通常会经过多道工序或者步骤,之所以要区分作业,就是为了把一件产品的成本在不同的环节上进行拆分,从而可以更精细化的进行成本管理和流程控制。
举个栗子,一个马克杯之所以能出现在我们的办公桌旁,是经过了各种环节的。
概括一下,至少有烧制环节(实际这一个烧制又可以分析更多小环节)、仓储环节、运输环节、销售环节,我们可以把这些环节理解为不同的作业,比如说烧制的作业等。
每一个环节或者作业,都会消耗人工、场地、材料等,如果我们不区分作业,把所有环节一锅炖,就没办法很好的区分一个成本到底消耗在哪里,如果成本出了问题,就更没办法进行追溯。
所以,作业的存在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回溯资源,利用资源和配置资源。
3、对象对象就比较好理解了,其实就是实际的商品或者无形的服务,是我们消耗了资源、作业之后所得到的一个结果。
对象可以是一个马克杯,也可以是一个APP。
这个逻辑比较复杂,需要很强大的建模能力和大数据作为支撑,目前在大企业里面应用也不是很广泛,而且不同性质的企业之间关于动因这边也千差万别,但是一套比较好的ABC模型,对企业的精细化运营助力又特别大。
作业成本法原理及应用分析
作业成本法原理及应用分析1. 引言1.1 作业成本法的概念作业成本法是管理会计中的一种重要方法,用于分析和计算生产过程中各个作业的成本。
根据作业成本法,成本被分配到不同的生产作业中,以便更好地了解每个作业的成本结构和利润状况。
作业成本法的核心原理是将总成本按照作业的不同特性进行分配,并直接与生产作业相关联,以便进一步分析和管理成本。
作业成本法的主要目的是帮助企业管理者了解每个生产环节的成本情况,从而做出更加科学和合理的决策。
在作业成本法中,成本被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大类。
直接成本是可以直接与生产作业相关联的成本,如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成本;而间接成本则是不能直接与具体生产作业直接相关的成本,如间接材料和间接人工成本。
通过将这两种成本分别分配到各个生产作业中,可以更准确地计算每个作业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重要的管理会计方法,通过分配和计算各个生产作业的成本,为企业提供重要的成本控制和管理工具。
通过深入理解作业成本法的概念和原理,企业可以更好地把握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成本情况,提高管理效率和决策水平。
1.2 作业成本法的价值作业成本法是一种管理会计方法,通过对成本进行分配和追踪,帮助企业有效控制和管理生产过程中的成本。
作业成本法的主要价值在于帮助企业合理分配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优化资源利用,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作业成本法的一个重要价值在于帮助企业了解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成本,有助于企业管理者制定更加科学的生产计划和决策。
通过对成本的详细分析和跟踪,企业可以深入了解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构成,找出成本高的环节并采取相应措施降低成本,从而提升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
作业成本法还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确保企业生产过程的成本管理符合经济效益和效率原则。
通过作业成本法,企业可以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波动和异常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以控制,保证企业生产运营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作业成本法的原理与实际应用
作业成本法的原理与实际应用
作业成本法是管理会计中一种重要的成本核算方法,通过对生产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成本进行分析和核算,帮助企业更好地控制成本、提高效益。
下面将从原理和实际应用两个方面,为大家详细介绍作业成本法。
原理解析
作业成本法基本原理是将生产过程分割成若干个独立的作业,为每个作业单独核算成本。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作业分类
首先需要将生产过程中的作业进行分类,例如按产品、订单或部件等维度进行区分,确定每个作业的范围和成本核算对象。
2.成本分配
针对每个作业,将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进行适当分配,确保每个作业都能全面反映所产生的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间接费用等。
3.成本计算
根据作业的具体特点和成本分配情况,计算出每个作业的总成本,并辅助决策和控制管理层对成本进行监控和分析。
实际应用案例
作业成本法在实际应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下以某汽车制造公司为例,介绍其应用情况:
该公司生产涉及多个产品线,为了更好地控制成本,采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核算。
按照不同车型和订单划分作业,分别进行成本的核算和分配。
通过作业成本法,公司可以清晰地了解每个生产环节的成本构成,及时调整生产计划和成本控制措施。
作业成本法作为管理会计中的重要方法,能够帮助企业灵活应对市场变化,提高生产效率,优化成本结构。
作业成本法通过对生产过程的细分和成本核算,为企业的管理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是实现成本控制和效益提升的有效工具。
希望各企业能够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利用作业成本法,提升核算效率,实现成本管理的优化和提升。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与案例分析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与案例分析作业成本法,是一种用于计算产品成本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将生产过程分解为若干个作业或环节,针对每个作业进行成本核算,最终得出产品的完工成本。
这种方法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被广泛应用,下面将介绍其基本原理以及通过一个实际案例进行深入分析。
基本原理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是根据生产过程中的作业或活动来确定产品成本。
生产过程被划分为不同的作业或环节,每个作业都会产生一定的成本。
然后,通过将作业成本与实际完成的数量相关联,按比例分配到最终产品上,从而计算出产品的成本。
作业成本法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直接成本是能够直接与特定作业相关联的成本,如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间接成本则是无法直接归属到特定作业的成本,需要通过适当的分配方法进行分摊,如间接材料和间接人工费用。
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作业成本法的运作方式,我们以一家制造公司为例进行案例分析。
该公司生产定制家具,生产过程可以分为三个作业:原材料准备、加工制造和包装运输。
原材料准备:在这个作业中,主要涉及原材料采购、仓储管理和原材料准备工作。
相关直接成本包括所用原材料成本;间接成本包括仓库租金、仓储管理人员工资等。
加工制造:这个作业包括木工加工、喷漆等制造环节。
直接成本包括木材、油漆等直接用于产品制造的成本;间接成本包括生产线设备折旧、厂房水电费等。
包装运输:这个作业涉及将成品包装运输到客户处。
直接成本包括包装材料、运输费用;间接成本包括包装工人工资、运输工具折旧等。
通过作业成本法,这家公司可以准确地将每个作业的成本核算出来,并按照实际完成的数量分配到最终产品上,从而确定每个定制家具的成本。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有效的产品成本核算方法,能够帮助企业准确把握产品成本情况,做出合理的定价和经营决策。
通过将生产过程分解为作业或活动,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成本分配,可以更精确地掌握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作业成本法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作业成本法原理及应用分析
作业成本法原理及应用分析作业成本法是一种用于计算产品成本和决策分析的管理会计方法。
其原理是将制造企业的成本分为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并通过将这些成本分配给产品,计算出每个产品的成本。
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可以帮助企业控制成本、制定定价策略、进行投资决策等。
作业成本法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成本分类:按照作业的类型将成本分为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
直接材料成本包括产品制造中直接使用的原材料的成本;直接人工成本是指直接参与产品制造的人力资源成本;制造费用是除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成本外的其他制造成本。
2. 成本分配:将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分配给各个作业,即将这些成本与特定的作业相关联。
成本分配可以通过直接分配和间接分配两种方式进行。
直接分配是指将成本直接与作业相关联,例如将直接材料成本和直接人工成本直接分配给特定的作业;间接分配是指将制造费用按照一定的分配基数分配给各个作业,例如按照直接劳动力的工时或直接材料的数量来分配制造费用。
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可以帮助企业进行以下方面的分析:1. 成本控制:作业成本法可以帮助企业追踪和分析各个作业的成本,并查找成本的来源和成本控制的瓶颈。
通过分析作业的成本结构和变动情况,企业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成本,提高运营效率。
2. 定价决策:作业成本法可以帮助企业确定产品的成本,并根据成本和市场需求来制定定价策略。
通过了解各个作业的成本构成和利润情况,企业可以决定是否调整产品的定价,以满足市场需求和提高利润。
3. 投资决策:作业成本法可以帮助企业分析投资项目的成本和收益,从而进行投资决策。
通过评估投资项目的作业成本和相应的预期收益,企业可以判断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并决定是否进行投资。
作业成本法核算物流成本的原理详解以及应用
作业成本法核算物流成本的原理详解以及应用物流成本可定义为“物流活动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即产品在实物运动过程中,如包装、运输、储存、流通加工、物流信息处理等各个环节所支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
物流成本是完成各种物流活动所需的全部费用。
物流成本的范围主要由物流成本的计算范围、物流活动环节、费用性质等三方面因素决定,其管理的现实要求和现行会计制度之间的技术性冲突显而易见。
一方面是物流成本在现行会计制度的框架内很难确认和分离,另一方面是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巨大潜力的诱人前景。
正因为物流成本自身的特点和对企业战略发展的重要意义,研究企业物流成本核算与控制问题,通过对物流成本的管理来改善物流流程,降低物流成本,进而提高企业和社会的经济效益,就成为现阶段增强企业竞争优势的当务之急。
本文主要对作业成本法在物流成本核算中的应用问题进行探讨。
一、作业成本法核算物流成本的原理成本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是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思想。
作业是企业为提供一定量的产品或产品转移所消耗的人力、技术、原材料、方法和环境等集合体。
物流作业可以看作是与生产数量相对独立的一系列作业的结果。
这些作业消耗了资源,确定了作业成本,最终由产品或服务分担。
因此,要反映产品真实的资源消耗,物流成本分配必须按照作业基础来归纳,物流管理者以此来鉴别导致成本发生的真正原因并予以正确的控制。
作业成本法核算的物流成本就是以作业成本计算为指导,将物流间接成本和辅助资源更加准确地分配到物流作业、运作过程、产品、服务及顾客中的一种成本核算方法。
传统的成本系统中,许多物流间接费用的分配,没有真实地反映成本与资源消耗的本质联系,造成成本信息失真。
为了克服这一缺陷,物流作业成本系统以成本对象与资源耗费的因果关系着手,力图揭示资源耗费与成本对象间的本质联系。
物流作业成本管理认为,资源的耗费、成本的发生取决于成本动因,间接费用的分配应以成本动因为衡量尺度。
成本动因是决定作业的工作负担和作业所需资源的因素,是决定成本的结构和金额的根本因素。
作业成本法原理与应用模型
作业成本法原理与应用模型作业成本法原理与应用模型第一部分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1.1作业成本计算作业成本法最初作为一种正确分配制造费用、计算产品制造成本的方法被提出。
其基本思想是在资源和产品之间引入一个中介——作业,基本原则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生产导致作业的发生,作业导致成本的发生。
根据这一原则,作业成本计算按如下两个步骤进行:第一步,确认作业、主要作业、作业中心,按同质作业设置作业成本库;以资源动因为基础将间接费用分配到作业成本库;作业是基于一定目的,以人为主体,消耗了一定资源的特定范围内的工作,是构成产品生产、服务程序的组成部分。
实际工作中可能出现的作业类型一般有:起动准备、购货订单、材料采购、物料处理、设备维修、质量控制、生产计划、工程处理、动力消耗、存货移动、装运发货、管理协调等。
作业引发资源的耗用,而资源动因是作业消耗资源的原因或方式,因此,间接费用应当根据资源动因归集到代表不同作业的作业成本库中。
由于生产经营的范围扩大、复杂性提高,构成产品生产、服务程序的作业也大量增加,为每项作业单独设置成本库往往并不可行。
于是,将有共同资源动因的作业确认为同质作业,将同质作业引发的成本归集到同质作业成本库中以合并分配。
按同质作业成本库归集间接费用不但提高了作业成本计算的可操作性,而且减少了工作量,降低了信息成本。
第二步,以作业动因为基础将作业成本库的成本分配到最终产品。
产品消耗作业,产品的产量、生产批次及种类等决定作业的耗用量,作业动因是各项作业被最终产品消耗的方式和原因。
例如,起动准备作业的作业动因是起动准备次数,质量检验作业的成本动因是检验小时。
明确了作业动因,就可以将归集在各个作业成本库中的间费用按各最终产品消耗的作业动因量的比例进行分配,计算出产品的各项作业成本,进而确定最终产品的成本。
成本计算程序如下图所示:综上所述,作业成本法区别于传统成本计算法的主要特点是:其一,以作业为基本的成本计算对象,并将其作为汇总其他成本(如:产品成本、责任中心成本)的基石;其二,注重间接计入费用的归集与分配,设置多样化作业成本库,并采用多样化成本动因作为成本分配标准,使成本归集明细化,从而提高成本的可归属性;其三,关注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
作业成本法原理及应用分析
作业成本法原理及应用分析一、作业成本法原理作业成本法是企业管理会计中的一种成本核算方法,也叫做作业订单成本法。
该方法是根据生产作业的特点,将成本分配到不同的生产作业或订单中,以便更好地掌握不同作业的成本情况。
作业成本法的核心原理是将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成本根据作业或订单的不同,分配到相应的作业或订单上,从而得出每个作业或订单的成本。
作业成本法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作业或订单为成本分配的基本单位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是以作业或订单为成本分配的基本单位,即将生产过程分解为不同的作业或订单,对每个作业或订单进行成本核算。
这样可以更精确地掌握不同作业或订单的成本情况,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更准确的数据支持。
2. 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分配作业成本法根据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不同特点,对它们进行合理的分配。
直接成本是可以直接与具体作业或订单相关联的成本,如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成本;而间接成本是不能直接与具体作业或订单相关联的成本,如间接材料和间接人工成本,需要通过合理的分配基础来分配到各个作业或订单上。
3. 作业成本的追踪和控制作业成本法的原理还包括对作业成本的追踪和控制。
通过作业成本法,企业能够更清晰地跟踪不同作业或订单的成本变化情况,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和控制,从而更好地控制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分析1. 优点(1)适用于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作业成本法适用于生产多品种、小批量产品的企业。
由于各个作业或订单都可以独立核算成本,因此对于生产不同品种、规格的产品,可以更为方便、准确地进行成本核算和分析。
(2)有利于成本控制(3)有利于管理决策作业成本法为企业提供了不同作业或订单的成本信息,这些信息对于企业的生产调度、产品定价、库存管理等方面的管理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有利于企业经营的科学决策。
2. 局限性(1)成本分配依赖于合理的分配基础作业成本法的实施需要合理的分配基础,而有时候难以找到合适的分配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业成本法原理与应用模型第一部分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1.1作业成本计算作业成本法最初作为一种正确分配制造费用、计算产品制造成本的方法被提出。
其基本思想是在资源和产品之间引入一个中介——作业,基本原则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生产导致作业的发生,作业导致成本的发生。
根据这一原则,作业成本计算按如下两个步骤进行:第一步,确认作业、主要作业、作业中心,按同质作业设置作业成本库;以资源动因为基础将间接费用分配到作业成本库;作业是基于一定目的,以人为主体,消耗了一定资源的特定范围内的工作,是构成产品生产、服务程序的组成部分。
实际工作中可能出现的作业类型一般有:起动准备、购货订单、材料采购、物料处理、设备维修、质量控制、生产计划、工程处理、动力消耗、存货移动、装运发货、管理协调等。
作业引发资源的耗用,而资源动因是作业消耗资源的原因或方式,因此,间接费用应当根据资源动因归集到代表不同作业的作业成本库中。
由于生产经营的范围扩大、复杂性提高,构成产品生产、服务程序的作业也大量增加,为每项作业单独设置成本库往往并不可行。
于是,将有共同资源动因的作业确认为同质作业,将同质作业引发的成本归集到同质作业成本库中以合并分配。
按同质作业成本库归集间接费用不但提高了作业成本计算的可操作性,而且减少了工作量,降低了信息成本。
第二步,以作业动因为基础将作业成本库的成本分配到最终产品。
产品消耗作业,产品的产量、生产批次及种类等决定作业的耗用量,作业动因是各项作业被最终产品消耗的方式和原因。
例如,起动准备作业的作业动因是起动准备次数,质量检验作业的成本动因是检验小时。
明确了作业动因,就可以将归集在各个作业成本库中的间费用按各最终产品消耗的作业动因量的比例进行分配,计算出产品的各项作业成本,进而确定最终产品的成本。
成本计算程序如下图所示:综上所述,作业成本法区别于传统成本计算法的主要特点是: 其一,以作业为基本的成本计算对象,并将其作为汇总其他成本(如:产品成本、责任中心成本)的基石;第一步 第二步 作业动因 资源动因其二,注重间接计入费用的归集与分配,设置多样化作业成本库,并采用多样化成本动因作为成本分配标准,使成本归集明细化,从而提高成本的可归属性;其三,关注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
产品的技术层次、项目种类、复杂程度不同,其耗用的间接费用也不同,但传统成本计算法认为所有产品都根据其产量均衡地消耗企业的所有费用。
因此,在传统成本法下,产量高、复杂程度低的产品的成本往往高于其实际发生成本;产量低、复杂程度高的产品的成本往往低于其实际发生成本。
作业成本计算以作业为联系资源和产品的中介,以多样化成本动因为依据,将资源追踪到作业,将作业成本追踪到产品,提供了适应现代制造环境的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
作业成本计算以财务为导向,从分类账中获得主要成本(如,间接费用)项目,进而将成本追踪到作业成本库,再将作业成本库的成本分配到各产品,侧重于对历史成本费用进行分析,是成本分配观的体现。
1.2作业管理成本分配观的认识使成本计算的正确性得以提高,而要有效地控制成本的发生并降低成本就必须立足于过程分析观来进一步认识成本与作业的关系。
过程分析观以业务为导向,从实物流动及其与数量化、非财务的产品与劳务的关系的层面来分析生产经营过程。
具体而言,首先要确定实物的消耗量;其次是确定生产经营过程消耗了何种资源。
耗用资源就会发生成本,一旦明确了消耗形态,就可以直接追踪资源耗用作业的全过程,从根源上对成本进行控制,支持生产经营过程的持续改善。
过程分析观承认多层次作业,既强调在一个过程中作业的相对独立性,又强调作业的链接关系。
在过程分析的基础上,作业管理得以实现。
作业管理就是将企业看作由顾客需求驱动的系列作业组合而成的作业集合体,在管理中努力提高增加顾客价值的作业的效率,消除遏制不增加顾客价值的作业,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的持续改善。
不增加顾客价值的作业以及增加顾客价值但无效率的作业称为不增值作业,由不增值作业引发的成本称为不增值作业成本。
作业管理一般包括确认作业、作业链和成本动因分析、业绩评价以及报告不增值作业成本四个步骤,主要采用如下方法降低成本:(1)作业消除作业消除就是消除不增值的作业。
即先确定不增值的作业,进而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消除。
例如将原材料从集中保管的仓库搬运到生产部门,将某部门生产的零件搬运到下一个生产部门都是不增值作业。
如果条件许可,将原料供应商的交货方式改变为直接送达原料使用部门,将功能性的工厂布局转变为单元制造式布置,就可以缩短运输距离,削减甚至消除不增值的作业。
(2)作业选择作业选择就是尽可能列举各项可行的作业并从中选择最佳的作业。
不同的策略经常产生不同的作业,例如不同的产品销售策略会产生不同的销售作业,而作业引发成本,因此不同的产品销售策略,引发不同的作业及成本。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选择作业成本最低的销售策略,可以降低成本。
(3)作业减低作业减低就是改善必要作业的效率或者改善在短期内无法消除的不增值的作业,例如减少整备次数,就可以改善整备作业及其成本。
世界著名机车制造商Hardley—Davidson,就通过作业减低方式减少了75%的机器整备作业,从而降低了成本。
(4)作业分享作业分享就是利用规模经济效应提高必要作业的效率,即增加成本动因的数量但不增加作业成本,这样可以减低单位作业成本及分摊于产品的成本。
例如新产品在设计时如果考虑到充分利用现有其他产品使用的零件,就可以免除新产品零件的设计作业,从而降低新产品的生产成本。
可以说,发展至今,作业成本法已成为以作业为核心、成本分配观和过程分析观二维导向、作业成本计算与作业管理相结合的全面成本管理制度。
如下图所示:成本分配观过程分析观成本分配观导向下所提供的信息有助于分析各种决策,过程分析观导向下提供的信息反映作业过程的动态关系,为从根源上控制成本、评价业绩、持续改善生产经营创造了条件。
第二部分作业成本法在决策与成本控制中的应用2.1作业成本法在决策中的应用传统成本性态分析以产量作为区分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的基础。
产品成本中直接费用含量较高时,这种成本性态分析可以比较准确地反映成本变化的原因。
但在高科技生产条件下,间接费用含量较高时,这种性态分析就掩盖了间接费用的可变性,无法准确反映成本变化的原因。
作业成本法用成本动因来解释成本性态,基于成本与成本动因的关系,可将成本划分为短期变动成本、长期变动成本、固定成本三类。
短期变动成本一般在短期内随产品产量的变动而变动,故仍以产量为基础(如:直接人工小时、机器小时、原材料耗用量等)来归属这些成本。
长期变动成本往往随作业(如:生产批次、产品项目)的变动而变动,故以非产量基础(如:检验小时、定购次数、整备次数)作为成本动因宋归属成本。
作业成本法下的成本性态分析,拓宽了变动成本的范围,更大部分地明晰了投入与产出间的联系,是对传统成本性态分析的扩展。
成本性态分析是变动成本法的前提,本量利分析的基础,同时也是相关成本决策法的基石之一。
作业成本法扩展了成本性态分析,因而对变动成本法、本量利分析以及相关成本决策法产生了一系列影响。
1.对变动成本法的影响变动成本法以传统成本性态分析将成本划分为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为前提,将与产量变动无关的固定成本视作期间成本,将与产量成正比例变动的变动成本作为产品成本,其目的是适用于短期决策的需要。
作业成本法下非产量基础变动成本概念的提出,使许多不随产量变动的间接成本可以明确地归属于各产品,产品成本不仅随产量变动,而且随相关作业变动,这动摇了变动成本法的基础。
特别是适时制条件下,单元式制造使大量的制造费用(如:折旧、辅助生产)由间接成本变为直接成本;零库存意味着产品成本和期间成本趋于一致,这些对变动成本法造成了更大的冲击。
总之,在新的制造环境下变动成本法的重要性在日趋减弱,约翰·李认为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在总制造成本中,变动成本的比重越来越小,特别是那些技术先进的组织,变动成本的比重低于10%;二是把各项固定费用按期间归集处理,并不能为控制日益增长的固定成本提供良策。
与此同时,作业成本法的采用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完全成本法的缺陷,因此,作业成本法有可能实现成本会计发展史上的否定之否定而取代变动成本法。
2.对本量利分析的影响本量利分析是进行成本决策分析的基础模型。
传统的本量利模型为:R=PS-VS-FR——税前利润 P——一销售单价V——单位产量变动成本 S——产销量F——固定成本作业成本法下非产量基础成本动因的采用,放宽了原本量利分析的假设条件,改变了原本量利模型中税前利润仅与售价、产销量、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相关的模式,建立起税前利润与售价、产销量、单位产量变动成本、作业变量、单位作业成本及固定成本的关系,扩展了本量利模型的使用范围。
与作业成本法相适应的本量利模型为:R=PSI—VlSI—V2S2—……—VnSn—FR——税前利润 P——销售单价V1——单位产量变动成本 S1 ·产销量V2…Vn——单位作业成本 S2…Sn——作业量F——固定成本作业成本法下,单位产量变动成本更为准确,原假定随产量变动的成本可能被非产量基础变动成本更好的解释;固定成本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一部分传统意义上的固定成本转化为非产量基础的长期变动成本;最突出的变化是增加了一系列单位作业成本和作业变量,利用本量利模型进行预测时需要考虑各作业量和产量的对应关系。
3.对相关成本决策法的补充相关成本决策法是管理会计中一项重要的管理决策方法,它将同某项决策相关的成本与收入进行配比来作出决策。
其主要特点是只考虑随决策而变动的成本,略去不受决策影响的成本。
传统的相关成本决策分析往往将固定成本作为非相关成本而在决策中不予考虑。
在作业成本法下,许多原本与产量无关的固定成本由于与作业成本动因相关而在决策中从非相关成本变成相关成本,有助于提高相关成本决策的正确性、科学性。
传统决策的成本核算假设是决策引发成本。
作业成本法引入作业中介,将成本核算假设发展为决策引发作业,作业引发成本,进而以成本动因为依据将成本与资源消耗作业联系起来,指明了影响成本动因的决策又如何影响着成本的发生。
因此,在给定管理决策所影响的成本动因条件下,作业成本法有利于较准确地建立模式的“如果——怎样”分析,产生未来型信息。
传统决策法假设决策只对成本在短时间内发生影响,并且多项决策间相互独立互不影响。
但现实中,企业总是面临多项决策,从长远看,一项决策对其他决策尤其是后续决策会产生影响,也就会对其成本产生影响。
实际上,某些成本就单个决策而言是固定的,但就一系列决策而言是变动的。
作业成本法以作业为立足点,通过分析作业间的链接关系可更好地解释决策间的相互联系与影响,为分析、掌握长期战略决策最相关信息——长期变动成本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