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生产作业成本法原理与应用模型(doc 37页)

合集下载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特点及实施意义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特点及实施意义

物流成本管理
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 生产导致作业的产生,作业导致成本的发生。
资源 ABC
资源动因 消耗资源
作业1 作业2 作业3
…… 作业N
作业动因 消耗作业
产品
甲乙丙
作业中心 (作业成本库)
一、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第一阶段: 通过资源动因把资源消耗所发生的费用归集 到作业中心,形成作业成本库(计算作业成本)。 第二阶段: 通过作业动因把作业成本库中归集的成本分 配到产品中去,最终计算出产品成本。
特别强调:作业成本分配实际上是对间接成本的分配方法
二、作业成本法的特点
(一)以作业作为成本计算的中心,将成本计算分成两个阶段 (二)成本分配强调可追溯性 (三)成本追溯使用众多不同层面的作业动因
三、实施作业成本法的意义
解决了传统成本计算方法信息失真问题 使企业经营决策更加合理 能够更加有效地实现责任会计目标 能有效改善企业的战略决策 可以优化企业资源配置
物流成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理
一、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作业成本管理:以作业为基础的管理信息系统。它 以作业为中心,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所划分的 作业及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最终计算出相对准确的 产品成本。
作业成本管理采用的基本核算方法:作业成本法 ( Activity Based Costing),简称ABC
一、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作业成本法的原理和应用

作业成本法的原理和应用

作业成本法的原理和应用概述作业成本法是一种核算成本的方法,它将企业的成本分配到各个作业或产品上,以便更准确地计算作业或产品的成本。

作业成本法的原理是根据不同的作业或产品特征进行分配,从而实现成本的计算和控制。

原理作业成本法的原理基于以下几个核心概念:1.作业:作业是指企业生产过程中可以独立计算成本的单位。

一个作业可以是一项产品的生产、一项服务的提供或一项特定的工作任务。

2.成本驱动因素:成本驱动因素是指影响作业成本的主要因素。

它可以是作业的数量、作业的复杂性、作业的时间或其他相关因素。

3.成本汇总:成本汇总是将成本按作业进行分类和汇总,以便更好地分析和管理成本。

成本汇总可以通过作业成本表或作业成本卡进行。

4.分配基数:分配基数是根据成本驱动因素确定的用于分配成本的量度。

它可以是作业的数量、作业的时间等。

分配基数的选择应根据作业的特点和成本的性质加以确定。

5.分配率:分配率是指确定成本分配比例的方式。

它可以是实际成本与分配基数的比率,也可以是预算成本与分配基数的比率。

分配率的选择应根据实际情况和管理需求进行。

应用作业成本法在实际应用中有广泛的用途,特别适用于以下情况:1.多产品企业:作业成本法可以帮助多产品企业更准确地计算各个产品的成本,并进行成本控制和管理。

2.定制生产企业:对于定制生产企业来说,每个订单都是一个独立的作业,作业成本法可以提供精确的成本计算和控制手段。

3.服务业企业:服务业企业的作业成本往往难以估计,作业成本法可以帮助服务业企业进行成本的分配和控制。

4.周期性生产企业:对于周期性生产企业来说,作业成本法可以帮助企业在不同的生产周期内对成本进行分配和控制。

实施步骤实施作业成本法的步骤如下:1.确定作业:根据企业的生产和服务特点,确定作业的范围和分类。

2.确定成本驱动因素:根据作业的特点和成本的性质,确定影响成本的主要因素。

3.设定分配基数:根据成本驱动因素选择合适的量度标准,作为成本的分配基数。

作业成本法原理及应用分析

作业成本法原理及应用分析

作业成本法原理及应用分析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简称ABC)是一种以活动为基础的成本核算方法。

该方法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哈佛大学教授Robert S. Kaplan和Robin Cooper提出的。

它是一种相对于传统成本法而言的一种新兴的成本核算方法,它能够更准确地为企业提供成本信息,帮助企业更科学地做出决策,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相比于传统的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更加注重活动的成本和活动的驱动因素,通过对这些活动的准确核算,可以更好地分析和评估企业的成本情况,从而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一、作业成本法的原理作业成本法是一种针对制造业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

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将企业的成本分配到各个活动上,通过跟踪这些活动的成本,最终将成本分配到产品或服务上。

作业成本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原理:1.活动驱动成本:作业成本法注重活动的成本核算,通过对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活动进行分类和核算,可以更准确地了解这些活动所消耗的资源和时间成本。

2.成本分配的多样化:作业成本法充分考虑了不同成本的性质和产生原因,将成本分配得更加细致和准确。

3.成本与价值的联系:作业成本法强调了成本与价值之间的联系,通过对活动成本的准确核算,可以更准确地为产品或服务定价,并更好地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4.管理决策支持:作业成本法可以帮助企业更准确地了解各项活动的成本情况,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1.提高成本控制水平作业成本法的主要优势之一是能够帮助企业更精准地控制成本。

传统的成本法往往将所有成本都划分到产品上,无法准确地了解各项活动的成本情况。

而作业成本法可以帮助企业将成本分配到各项活动上,从而更加清晰地了解各项活动的成本情况,进而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提高成本控制水平。

2.提高产品成本的准确度作业成本法可以更准确地为产品分配成本。

传统的成本法往往将所有成本都均摊到产品上,无法准确地反映出不同产品所消耗的资源和活动成本。

作业成本法原理及应用分析

作业成本法原理及应用分析

作业成本法原理及应用分析作业成本法是一种管理会计的成本分配方法,也是一种本质上的产品成本法。

它适用于生产作业或服务活动的成本核算,能够使管理层对企业的成本结构和变动情况有清晰的了解,并且能够帮助管理层做出合理的经营决策。

本文将对作业成本法的原理进行介绍,并结合实际案例对其应用进行分析。

一、作业成本法的原理作业成本法是根据作业为单位进行成本核算和成本分配的方法。

作业是特定的生产任务或服务活动,例如生产一种产品、完成一项工程或提供一项服务等。

作业成本法的原理包括三个核心概念:作业成本卡、间接成本分配和作业成本汇总。

1. 作业成本卡作业成本卡是作业成本核算的基本工具,用于记录与特定作业相关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等成本项目。

作业成本卡将每个作业的成本细分至每个成本项目,以便于管理层对每个作业的成本核算和控制。

2. 间接成本分配作业成本法要求将间接成本与各个作业进行合理分配。

间接成本是无法直接与特定作业相关联的成本,例如间接材料、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等。

通过适当的分配基础,可以确保间接成本能够合理地分配给各个作业,从而真实反映各个作业真实的成本。

作业成本法要求对每个作业的成本进行汇总,以便于管理层对企业的总体成本结构有清晰的了解。

作业成本汇总还可以帮助管理层评估各个作业的盈利能力,并作出相关经营决策。

作业成本法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适用于各种不同类型的企业和产业。

下面将结合实际案例对作业成本法的应用进行具体分析。

案例:某制造企业的作业成本核算某制造企业生产了多种不同的产品,并使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核算。

该企业采用作业成本卡的方式,对每个作业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进行详细记录和核算。

企业还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间接材料、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进行了合理的分配。

通过作业成本法核算,企业得以了解每个产品的实际生产成本,并可以评估每个产品的盈利状况。

有些产品可能由于生产过程中的效率低下或者优化制度不完善导致成本较高,通过作业成本法的应用,企业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作业成本法原理及应用分析

作业成本法原理及应用分析

作业成本法原理及应用分析【摘要】作业成本法是一种用于管理会计的成本核算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将生产活动分解为每个作业或产品的成本。

本文将从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应用场景、与其他成本法的比较、优势和局限性以及实际运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作业成本法在实际中的运用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起着重要作用。

文章最后探讨了作业成本法的重要性、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展示了它在未来的发展中的潜力和重要性。

通过对作业成本法的深入了解和分析,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控制成本、提高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原理、应用分析、基本原理、应用场景、比较、优势、局限性、实际应用、重要性、发展趋势、应用前景1. 引言1.1 作业成本法原理及应用分析作业成本法是一种核算成本的方法,也称为作业单成本法或订单成本法。

它是根据每一项作业的特点和具体成本来进行成本核算的一种方法。

作业成本法通过将生产过程中的所有费用按照成本中心、订单或作业安排有序地记录和分配,以实现对每个作业的成本控制和核算。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是将生产过程中的各项费用通过作业单或订单进行分配和核算,从而使企业能够准确地了解每一项作业所需的成本。

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场景主要是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对每个作业进行独立核算和控制的情况下,如定制产品、小批量生产以及复杂多样的生产过程等。

与其他成本法相比,作业成本法的优势在于能够提供对每个作业的详细成本信息,有利于企业对生产过程进行精细化管理和控制。

作业成本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需要额外的成本核算工作、不适合连续生产过程等。

在实际中,作业成本法被广泛运用于各个行业,尤其是定制生产、工程项目和服务业等领域。

通过作业成本法,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每个作业的成本结构,为制定更加合理的定价政策和成本控制提供重要依据。

作业成本法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具有重要性,其发展趋势是向着更加自动化和数字化的方向发展,以适应企业日益复杂的生产和经营环境。

未来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前景是广阔的,可以更好地帮助企业实现成本管理和优化生产效率。

作业成本法原理与应用模型

作业成本法原理与应用模型

作业成本法原理与应用模型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ABC)是一种用于确定产品成本和服务成本的管理会计工具。

与传统的成本分配方法相比,作业成本法更准确地反映了产品或服务的实际成本,并可以提供更准确的成本信息用于决策制定。

本文将对作业成本法的原理和应用模型进行详细描述。

1.活动驱动成本:作业成本法认为,产品或服务的成本是由一系列活动所驱动的,而不是由产品的直接特征所决定。

这些活动可以是设计、采购、生产、分销等各个环节。

2.活动成本驱动因素:每个活动的成本是由活动的驱动因素所决定的。

驱动因素可以是工时、机器使用时间、材料用量等。

作业成本法通过识别这些驱动因素来确定每个活动的成本。

基于以上原理,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模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识别活动:首先,需要明确产品或服务所涉及的各个活动。

这可以通过流程分析、设备利用分析等方法来确定。

2.识别驱动因素:对于每个活动,需要确定驱动该活动成本的因素。

例如,对于生产活动,工时可能是一个重要的驱动因素。

对于采购活动,订单数量可能是一个驱动因素。

3.确定成本驱动因素:针对每个驱动因素,需要建立相应的计量方法,并确定计算成本的基准。

例如,对于工时作为成本驱动因素,可以通过记录实际工时和标准工时之间的差异来计算成本。

4.分配成本:根据每个活动的成本驱动因素,将成本分配到产品或服务上。

这样可以更准确地确定每个产品或服务的实际成本。

5.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最后,利用所得的成本数据进行分析,辅助管理层做出更准确的决策。

例如,可以分析产品的利润率,确定哪些产品应该继续生产,哪些产品需要改进或淘汰。

1.更准确的成本信息:作业成本法能够更准确地反映产品或服务的实际成本,避免了传统分配方法中的误差和偏差。

2.更精细的成本控制:通过对每个活动的成本进行跟踪和分配,管理层可以更好地了解各个环节的成本情况,从而更精确地制定成本控制措施。

3.更准确的决策支持:作业成本法提供的成本信息可以帮助管理层做出更准确的决策。

作业成本法原理及应用分析

作业成本法原理及应用分析

作业成本法原理及应用分析
作业成本法,又称作业成本核算法,是指按照具体的产品或工序进行成本核算的一种
方法。

在实际生产和经营活动中,不同的产品或服务所涉及的材料、人工、制造费用等成
本是不同的,采取作业成本法可以更精确地反映产品成本,并为企业决策提供参考。

作业成本法的原理是根据产成品或服务的具体作业量来计算成本。

具体来说,是根据
每个作业的材料、人工、制造费用等,按照实际消耗量计算。

在作业成本法下,通过确定
每个作业的成本,再计算出每个产品或服务的总成本,进一步计算出单位产品或服务的成本。

在应用方面,作业成本法可以分为作业单价法和作业成本卡法两种形式。

其中,作业
单价法是将每个作业的成本除以作业量得到作业单价,再乘以产量计算成本;而作业成本
卡法则是建立每个产品或服务的作业成本卡,记录每个作业的材料、人工和制造费用等成本,并计算出产品或服务的总成本,可用于生产效益分析、产品定价等方面。

作业成本法的应用范围广泛。

首先,对于生产组织偏复杂、产品多样化的企业,采用
作业成本法可以更清楚地了解每一款产品的成本,便于制定更具竞争力的产品价格。

其次,作业成本法可用于成本控制,通过监控和优化每个作业的成本,从而降低总成本。

最后,
作业成本法也可用于生产决策,根据每个作业的成本来制定生产计划,避免低效或无效的
生产。

总而言之,作业成本法是一种实用的成本核算方法,可应用于不同类型企业中。

正确
认识和应用作业成本法,有助于企业管理者更加精准地了解产品成本,并为企业经营决策
提供更详实的数据支持。

作业成本法原理及应用分析

作业成本法原理及应用分析

作业成本法原理及应用分析作业成本法是一种计算产品成本的方法,它通过对不同作业所需的资源和费用进行分配来确定每个作业的成本。

该方法主要应用于制造行业和服务行业,有助于企业管理者了解产品成本、优化生产流程和制定价格策略。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是在记录每个作业的实际成本时,将成本分配给每个作业的主要原因或因素。

因此,该方法需要对每个作业的资源和费用进行记录,从而确定每个作业所需的成本。

具体来说,该方法的步骤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确定作业:对于制造行业,作业可以是产品的加工、装配、检验等;对于服务业,作业可以是服务的提供、维修、客户服务等。

2.记录直接成本:将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直接成本分配给每个作业。

3.分配间接成本:将间接成本,如设备折旧、房屋租金、管理人员薪酬等,按照作业消耗的资源占比分配给每个作业。

4.计算作业成本:将直接成本和分配的间接成本相加,得出每个作业的总成本。

5.确定成本驱动器:成本驱动器指导致每个作业成本变化的原因或因素,例如,材料成本、人工成本、设备利用率等。

6.建立成本驱动器关系模型:通过建立成本驱动器关系模型,企业可以准确预测哪些因素将导致每个作业成本的变化,从而优化生产成本和生产流程。

作业成本法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产品定价:作业成本法可以帮助企业确定产品定价,以确保产品销售价格能够覆盖生产成本和利润。

2.生产计划:通过对每个作业的成本进行分析,企业可以识别低效率和高成本的作业,从而优化生产计划并提高生产效率。

3.表现管理:作业成本法可以帮助企业识别表现出色的作业,以及哪些作业需要更多的资源和关注,从而改善企业的表现管理。

4.决策支持:作业成本法可以帮助企业进行前瞻性决策,例如,是否开展新的产品线、是否增加生产线等。

此外,作业成本法还可以与其他成本管理方法相结合,例如,生产成本法、标准成本法等,以更好地管理企业成本和提高效率。

作业成本法原理及应用分析

作业成本法原理及应用分析

作业成本法原理及应用分析
作业成本法(Activity Based Costing,简称ABC)是一种以活动为基本单位进行成本计算的方法,它通过将企业的成本分配给各项活动,并将这些活动再分配给产品或服务,以更准确地计算产品或服务的成本。

下面将分析作业成本法的原理及应用。

作业成本法的原理是以活动为基本单位进行成本计算。

这种方法提供了一个比传统成本计算方法更精确的成本分配方式。

传统成本计算方法通常采用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来计算产品或服务的成本,而忽略了活动对产品或服务的影响。

而作业成本法将成本分配给各项活动,再将这些活动分配给产品或服务,以更准确地计算产品或服务的成本。

这种方法更准确地反映了不同的活动对产品或服务成本的影响程度。

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包括成本分配、决策支持和绩效评估。

通过作业成本法,企业可以更准确地将成本分配给不同的产品或服务,从而更准确地计算产品或服务的成本,以便进行定价和决策。

作业成本法还可以帮助企业评估业务流程的效率和效益,以及对活动的绩效进行评估和改进。

作业成本法的应用还可以帮助企业优化资源分配和提高效率。

通过对各项活动的成本进行细致的分析,企业可以识别出成本较高的活动,并考虑采取措施来降低成本或提高效率。

这有助于企业优化资源分配,并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作业成本法原理及应用分析

作业成本法原理及应用分析

作业成本法原理及应用分析1. 引言1.1 作业成本法的概念作业成本法是管理会计中的一种重要方法,用于分析和计算生产过程中各个作业的成本。

根据作业成本法,成本被分配到不同的生产作业中,以便更好地了解每个作业的成本结构和利润状况。

作业成本法的核心原理是将总成本按照作业的不同特性进行分配,并直接与生产作业相关联,以便进一步分析和管理成本。

作业成本法的主要目的是帮助企业管理者了解每个生产环节的成本情况,从而做出更加科学和合理的决策。

在作业成本法中,成本被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大类。

直接成本是可以直接与生产作业相关联的成本,如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成本;而间接成本则是不能直接与具体生产作业直接相关的成本,如间接材料和间接人工成本。

通过将这两种成本分别分配到各个生产作业中,可以更准确地计算每个作业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重要的管理会计方法,通过分配和计算各个生产作业的成本,为企业提供重要的成本控制和管理工具。

通过深入理解作业成本法的概念和原理,企业可以更好地把握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成本情况,提高管理效率和决策水平。

1.2 作业成本法的价值作业成本法是一种管理会计方法,通过对成本进行分配和追踪,帮助企业有效控制和管理生产过程中的成本。

作业成本法的主要价值在于帮助企业合理分配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优化资源利用,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作业成本法的一个重要价值在于帮助企业了解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成本,有助于企业管理者制定更加科学的生产计划和决策。

通过对成本的详细分析和跟踪,企业可以深入了解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构成,找出成本高的环节并采取相应措施降低成本,从而提升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

作业成本法还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确保企业生产过程的成本管理符合经济效益和效率原则。

通过作业成本法,企业可以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波动和异常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以控制,保证企业生产运营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作业成本法的原理与实际应用

作业成本法的原理与实际应用

作业成本法的原理与实际应用
作业成本法是管理会计中一种重要的成本核算方法,通过对生产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成本进行分析和核算,帮助企业更好地控制成本、提高效益。

下面将从原理和实际应用两个方面,为大家详细介绍作业成本法。

原理解析
作业成本法基本原理是将生产过程分割成若干个独立的作业,为每个作业单独核算成本。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作业分类
首先需要将生产过程中的作业进行分类,例如按产品、订单或部件等维度进行区分,确定每个作业的范围和成本核算对象。

2.成本分配
针对每个作业,将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进行适当分配,确保每个作业都能全面反映所产生的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间接费用等。

3.成本计算
根据作业的具体特点和成本分配情况,计算出每个作业的总成本,并辅助决策和控制管理层对成本进行监控和分析。

实际应用案例
作业成本法在实际应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下以某汽车制造公司为例,介绍其应用情况:
该公司生产涉及多个产品线,为了更好地控制成本,采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核算。

按照不同车型和订单划分作业,分别进行成本的核算和分配。

通过作业成本法,公司可以清晰地了解每个生产环节的成本构成,及时调整生产计划和成本控制措施。

作业成本法作为管理会计中的重要方法,能够帮助企业灵活应对市场变化,提高生产效率,优化成本结构。

作业成本法通过对生产过程的细分和成本核算,为企业的管理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是实现成本控制和效益提升的有效工具。

希望各企业能够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利用作业成本法,提升核算效率,实现成本管理的优化和提升。

作业成本法及其应用

作业成本法及其应用

一、作业成本法产生的背景(二)

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不能有效满足现代管理的需要。



信息时代的管理思想和技术:以顾客为中心,以顾客需求和顾客价 值为着眼点,注重全过程的管理,业务、流程再造已成为企业经常 运用的管理方法。 传统的成本计算只能提供成本本身的信息,而不能提供发生过程的 信息,并且其范围也主要局限于生产制造领域,另外传统成本计算 法下的责任会计忽视了许多可控间接费用的责任归属。 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无法支持现代管理思想和技术的运用。
作业成本法举例(续1)
成本动因 ①产量 ②工时 ③机器小时 ④原料搬运 ⑤整理准备 ⑥工程命令 A产品 B产品 合 计 100 000 200 000 300 000件 300 000 1300 000 1600 000时 40 000 60 000 100 000时 600 400 1000次 200 200 400次 100 60 160次
作业成本法与会计系统的关系

作业成本计算系统是会计系统的转换者,并非替代者,在当前环 境下,能够起到更好的决策支持作用。
(五)作业成本法举例


某企业生产A、B两种产品,发生装配费用240 000元,铸压费用160 000元,原料处理费180 000元,整理准备160 000元,工程160 000元, 管理80 000元,折旧20 000元。 制造费用总计1 000 000元。
中型客户 绝对数
154 58,544 $183,744 845 923 6,490 9,935
小客户 绝对数
824 117,406 $318,204 5,130 5431 29,394 12,328
比例
0.8% 36.3% 38.1% 2.2% 2.3% 14.2% 48%

作业成本法原理及应用分析

作业成本法原理及应用分析

作业成本法原理及应用分析作业成本法是一种用于计算产品成本和决策分析的管理会计方法。

其原理是将制造企业的成本分为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并通过将这些成本分配给产品,计算出每个产品的成本。

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可以帮助企业控制成本、制定定价策略、进行投资决策等。

作业成本法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成本分类:按照作业的类型将成本分为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

直接材料成本包括产品制造中直接使用的原材料的成本;直接人工成本是指直接参与产品制造的人力资源成本;制造费用是除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成本外的其他制造成本。

2. 成本分配:将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分配给各个作业,即将这些成本与特定的作业相关联。

成本分配可以通过直接分配和间接分配两种方式进行。

直接分配是指将成本直接与作业相关联,例如将直接材料成本和直接人工成本直接分配给特定的作业;间接分配是指将制造费用按照一定的分配基数分配给各个作业,例如按照直接劳动力的工时或直接材料的数量来分配制造费用。

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可以帮助企业进行以下方面的分析:1. 成本控制:作业成本法可以帮助企业追踪和分析各个作业的成本,并查找成本的来源和成本控制的瓶颈。

通过分析作业的成本结构和变动情况,企业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成本,提高运营效率。

2. 定价决策:作业成本法可以帮助企业确定产品的成本,并根据成本和市场需求来制定定价策略。

通过了解各个作业的成本构成和利润情况,企业可以决定是否调整产品的定价,以满足市场需求和提高利润。

3. 投资决策:作业成本法可以帮助企业分析投资项目的成本和收益,从而进行投资决策。

通过评估投资项目的作业成本和相应的预期收益,企业可以判断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并决定是否进行投资。

作业成本法原理及应用分析

作业成本法原理及应用分析

作业成本法原理及应用分析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成本核算方法,主要通过将成本分配到各个生产过程中,以便计算和控制产品的实际成本。

它是以作业为基础,将成本分配到特定的作业中,从而计算每个作业的成本,并帮助企业进行成本控制和决策。

作业成本法的原理和应用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作业成本法的原理是根据作业的特点进行成本分配。

它将企业的成本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将间接成本按照一定的方式分配到各个作业中。

这种分配方式可以根据不同的作业特点进行灵活调整,使每个作业的成本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

作业成本法还可以提高企业对成本效益的评估。

通过作业成本法,企业可以准确地计算每个作业的成本,并结合作业的产量和销售情况,计算作业的单位成本和成本效益,从而评估企业的经营状况和产品的盈利能力。

在实际应用中,作业成本法主要适用于生产过程比较复杂的企业,尤其是批量生产和多品种生产的企业。

这些企业往往需要针对不同的产品进行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而作业成本法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来满足这些需求。

作业成本法在企业的应用

作业成本法在企业的应用

作业成本法在企业的应用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简称ABC)是一种用来计算产品或服务成本的方法,它基于活动成本的概念,将成本分配给产品或服务,以更准确地反映实际成本。

作业成本法在企业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它可以帮助企业更有效地管理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营效益。

本文将就作业成本法在企业的应用进行介绍和探讨。

一、作业成本法的原理作业成本法是基于活动的成本分配方法,它将企业的活动划分为许多细小的活动,并通过这些活动来确定产品或服务的成本。

作业成本法的核心理念是认为成本是由活动产生的,不同的产品或服务所需的活动也不同,因此成本也应该根据活动的不同分配。

作业成本法的原理可以用以下几个步骤来说明:1. 确定活动:首先需要识别企业的所有活动,包括生产活动、销售活动、管理活动等。

2. 确定活动成本驱动因素:针对每个活动确定影响其成本的驱动因素,例如生产活动可能受生产批量、设备使用时间等影响,销售活动可能受销售数量、销售渠道等影响。

3. 分配成本:根据活动成本驱动因素的变化情况,将成本分配给相应的产品或服务。

通过以上步骤,作业成本法可以更准确地计算产品或服务的成本,帮助企业更有效地管理成本并优化资源配置。

二、作业成本法在企业的应用1. 更准确的产品成本计算作业成本法可以更准确地计算产品的成本,将间接成本与产品的实际使用联系起来,避免了传统成本法中直接以产量或产值来分配成本的不足。

通过作业成本法,企业可以更清晰地了解每个产品所需的活动成本,有针对性地进行成本控制和定价策略制定。

2. 优化资源配置作业成本法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活动与成本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优化资源配置。

通过对活动成本的分析,企业可以清楚地了解哪些活动是造成成本的主要来源,能够有针对性地对这些活动进行优化和改进,达到最佳的资源配置效果。

3. 改进绩效评价作业成本法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准确的成本信息,帮助企业更准确地了解每个产品或服务的盈利能力。

作业成本法原理及应用分析

作业成本法原理及应用分析

作业成本法原理及应用分析一、作业成本法原理作业成本法是企业管理会计中的一种成本核算方法,也叫做作业订单成本法。

该方法是根据生产作业的特点,将成本分配到不同的生产作业或订单中,以便更好地掌握不同作业的成本情况。

作业成本法的核心原理是将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成本根据作业或订单的不同,分配到相应的作业或订单上,从而得出每个作业或订单的成本。

作业成本法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作业或订单为成本分配的基本单位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是以作业或订单为成本分配的基本单位,即将生产过程分解为不同的作业或订单,对每个作业或订单进行成本核算。

这样可以更精确地掌握不同作业或订单的成本情况,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更准确的数据支持。

2. 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分配作业成本法根据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不同特点,对它们进行合理的分配。

直接成本是可以直接与具体作业或订单相关联的成本,如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成本;而间接成本是不能直接与具体作业或订单相关联的成本,如间接材料和间接人工成本,需要通过合理的分配基础来分配到各个作业或订单上。

3. 作业成本的追踪和控制作业成本法的原理还包括对作业成本的追踪和控制。

通过作业成本法,企业能够更清晰地跟踪不同作业或订单的成本变化情况,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和控制,从而更好地控制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分析1. 优点(1)适用于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作业成本法适用于生产多品种、小批量产品的企业。

由于各个作业或订单都可以独立核算成本,因此对于生产不同品种、规格的产品,可以更为方便、准确地进行成本核算和分析。

(2)有利于成本控制(3)有利于管理决策作业成本法为企业提供了不同作业或订单的成本信息,这些信息对于企业的生产调度、产品定价、库存管理等方面的管理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有利于企业经营的科学决策。

2. 局限性(1)成本分配依赖于合理的分配基础作业成本法的实施需要合理的分配基础,而有时候难以找到合适的分配基础。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doc 36页)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doc 36页)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doc 36页)作业成本法原理与应用模型第一部分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1.1作业成本计算作业成本法最初作为一种正确分配制造费用、计算产品制造成本的方法被提出。

其基本思想是在资源和产品之间引入一个中介——作业,基本原则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生产导致作业的发生,作业导致成本的发生。

根据这一原则,作业成本计算按如下两个步骤进行:第一步,确认作业、主要作业、作业中心,按同质作业设置作业成本库;以资源动因为基础将间接费用分配到作业成本库;作业是基于一定目的,以人为主体,消耗了一定资源的特定范围内的工作,是构成产品生产、服务程序的组成部分。

实际工作中可能出现的作业类型一般有:起动准备、购货订单、材料采购、物料处理、设备维修、质量控制、生产计划、工程处理、动力消耗、存货移动、装运发货、管理协调等。

作业引发资源的耗用,而资源动因是作业消耗资源的原因或方式,因此,间接费用应当根据资源动因归集到代表不同作业的作业成本库中。

由于生产经营的范围扩大、复杂性提高,构成产品生产、服务程序的作业也大量增加,为每项作业单独设置成本库往往并不可行。

于是,将有共同资源动因的作业确认为同质作业,将同质作业引发的成本归集到同质作业成本库中以合并分配。

按同质作业成本库归集间接费用不但提高了作业成本计算的可操作性,而且减少了工作量,降低了信息成本。

第二步,以作业动因为基础将作业成本库的成本分配到最终产品。

产品消耗作业,产品的产量、生产批次及种类等决定作业的耗用量,作业动因是各项作业被最终产品消耗的方式和原因。

例如,起动准备作业的作业动因是起动准备次数,质量检验作业的成本动因是检验小时。

明确了作业动因,就可以将归集在各个作业成本库中的间费用按各最终产品消耗的作业动因量的比例进行分配,计算出产品的各项作业成本,进而确定最终产品的成本。

成本计算程序如下图所示:综上所述,作业成本法区别于传统成本计算法的主要特点是:其一,以作业为基本的成本计算对象,并将其作为汇总其他成本间接计作业成作业成作业成作业成产 品第第作业动资源动(如:从根源上对成本进行控制,支持生产经营过程的持续改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生产作业成本法原理与应用模型(doc 37页)作业成本法原理与应用模型第一部分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1.1作业成本计算作业成本法最初作为一种正确分配制造费用、计算产品制造成本的方法被提出。

其基本思想是在资源和产品之间引入一个中介——作业,基本原则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生产导致作业的发生,作业导致成本的发生。

根据这一原则,作业成本计算按如下两个步骤进行:第一步,确认作业、主要作业、作业中心,按同质作业设置作业成本库;以资源动因为基础将间接费用分配到作业成本库;作业是基于一定目的,以人为主体,消耗了一定资源的特定范围内的工作,是构成产品生产、服务程序的组成部分。

实际工作中可能出现的作业类型一般有:起动准备、购货订单、材料采购、物料处理、设备维修、质量控制、生产计划、工程处理、动力消耗、存货移动、装运发货、管理协调等。

作业引发资源的耗用,而资源动因是作业消耗资源的原因或方式,因此,间接费用应当根据资源动因归集到代表不同作业的作业成本库中。

由于生产经营的范围扩大、复杂性提高,构成产品生产、服务程序的作业也大量增加,为每项作业单独设置成本库往往并不可行。

于是,将有共同资源动因的作业确认为同质作业,将同质作业引发的成本归集到同质作业成本库中以合并分配。

按同质作业成本库归集间接费用不但提高了作业成本计算的可操作性,而且减少了工作量,降低了信息成本。

第二步,以作业动因为基础将作业成本库的成本分配到最终产品。

产品消耗作业,产品的产量、生产批次及种类等决定作业的耗用量,作业动因是各项作业被最终产品消耗的方式和原因。

例如,起动准备作业的作业动因是起动准备次数,质量检验作业的成本动因是检验小时。

明确了作业动因,就可以将归集在各个作业成本库中的间费用按各最终产品消耗的作业动因量的比例进行分配,计算出产品的各项作业成本,进而确定最终产品的成本。

成本计算程序如下图所示:间接计作业成作业成作业成作业成产品第第作业动资源动非财务的产品与劳务的关系的层面来分析生产经营过程。

具体而言,首先要确定实物的消耗量;其次是确定生产经营过程消耗了何种资源。

耗用资源就会发生成本,一旦明确了消耗形态,就可以直接追踪资源耗用作业的全过程,从根源上对成本进行控制,支持生产经营过程的持续改善。

过程分析观承认多层次作业,既强调在一个过程中作业的相对独立性,又强调作业的链接关系。

在过程分析的基础上,作业管理得以实现。

作业管理就是将企业看作由顾客需求驱动的系列作业组合而成的作业集合体,在管理中努力提高增加顾客价值的作业的效率,消除遏制不增加顾客价值的作业,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的持续改善。

不增加顾客价值的作业以及增加顾客价值但无效率的作业称为不增值作业,由不增值作业引发的成本称为不增值作业成本。

作业管理一般包括确认作业、作业链和成本动因分析、业绩评价以及报告不增值作业成本四个步骤,主要采用如下方法降低成本:(1)作业消除作业消除就是消除不增值的作业。

即先确定不增值的作业,进而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消除。

例如将原材料从集中保管的仓库搬运到生产部门,将某部门生产的零件搬运到下一个生产部门都是不增值作业。

如果条件许可,将原料供应商的交货方式改变为直接送达原料使用部门,将功能性的工厂布局转变为单元制造式布置,就可以缩短运输距离,削减甚至消除不增值的作业。

(2)作业选择作业选择就是尽可能列举各项可行的作业并从中选择最佳的作业。

不同的策略经常产生不同的作业,例如不同的产品销售策略会产生不同的销售作业,而作业引发成本,因此不同的产品销售策略,引发不同的作业及成本。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选择作业成本最低的销售策略,可以降低成本。

(3)作业减低作业减低就是改善必要作业的效率或者改善在短期内无法消除的不增值的作业,例如减少整备次数,就可以改善整备作业及其成本。

世界著名机车制造商Hardley—Davidson,就通过作业减低方式减少了75%的机器整备作业,从而降低了成本。

(4)作业分享作业分享就是利用规模经济效应提高必要作业的效率,即增加成本动因的数量但不增加作业成本,这样可以减低单位作业成本及分摊于产品的成本。

例如新产品在设计时如果考虑到充分利用现有其他产品使用的零件,就可以免除新产品零件的设计作业,从而降低新产品的生产成本。

可以说,发展至今,作业成本法已成为以作业为核心、成本分配观和过程分析观二维导向、作业成本计算与作业管理相结合的全面成本管理制度。

如下图所示:成本分配观资源过程分析观成本分配观导向下所提供的信息有助于分析各种决策,过程分析观导向下提供的信息反映作业过程的动态关系,为从根源上控制成本、评价业绩、持续改善生产经营创造了条件。

第二部分 作业成本法在决策与成本控制中的应用1. 1作业成本法在决策中的应用传统成本性态分析以产量作为区分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的基础。

产品成本中直接费用含量较高时,这种成本性态分析可以比较准确地反映成本变化的原因。

但在高科技生产条件下,间接费用含量较高时,这种性态分析就掩盖了间接费用的可变性,无法准确反映成本变化的原因。

作业成本法用成本动因来解释成本性态,基于成本与成本动因的关系,可将成本划分为短期变动成本、长期变动成本、固定成本三类。

短期变动成本一般在短期内随产品产量的变动而变动,故仍以产量为基础(如:直接人工小时、机器小时、原材料耗用量等)来归属这些成本。

长期变动成本往往随作业(如:生产批次、产品项目)的变动而变动,故以非产量基础(如:检验小时、定购次数、整备次数)作为成本动因宋归属成本。

作业成本法下的成本性态分析,拓宽了变动成本的范围,更大部分地明晰了投入与产出间作 业 业绩计量 成本动因 成本目标的联系,是对传统成本性态分析的扩展。

成本性态分析是变动成本法的前提,本量利分析的基础,同时也是相关成本决策法的基石之一。

作业成本法扩展了成本性态分析,因而对变动成本法、本量利分析以及相关成本决策法产生了一系列影响。

1.对变动成本法的影响变动成本法以传统成本性态分析将成本划分为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为前提,将与产量变动无关的固定成本视作期间成本,将与产量成正比例变动的变动成本作为产品成本,其目的是适用于短期决策的需要。

作业成本法下非产量基础变动成本概念的提出,使许多不随产量变动的间接成本可以明确地归属于各产品,产品成本不仅随产量变动,而且随相关作业变动,这动摇了变动成本法的基础。

特别是适时制条件下,单元式制造使大量的制造费用(如:折旧、辅助生产)由间接成本变为直接成本;零库存意味着产品成本和期间成本趋于一致,这些对变动成本法造成了更大的冲击。

总之,在新的制造环境下变动成本法的重要性在日趋减弱,约翰·李认为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在总制造成本中,变动成本的比重越来越小,特别是那些技术先进的组织,变动成本的比重低于10%;二是把各项固定费用按期间归集处理,并不能为控制日益增长的固定成本提供良策。

与此同时,作业成本法的采用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完全成本法的缺陷,因此,作业成本法有可能实现成本会计发展史上的否定之否定而取代变动成本法。

2.对本量利分析的影响本量利分析是进行成本决策分析的基础模型。

传统的本量利模型为:R=PS-VS-FR——税前利润 P——一销售单价V——单位产量变动成本 S——产销量F——固定成本作业成本法下非产量基础成本动因的采用,放宽了原本量利分析的假设条件,改变了原本量利模型中税前利润仅与售价、产销量、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相关的模式,建立起税前利润与售价、产销量、单位产量变动成本、作业变量、单位作业成本及固定成本的关系,扩展了本量利模型的使用范围。

与作业成本法相适应的本量利模型为: R=PSI—VlSI—V2S2—……—VnSn—FR——税前利润 P——销售单价V1——单位产量变动成本 S1 ·产销量V2…Vn——单位作业成本 S2…Sn——作业量F——固定成本作业成本法下,单位产量变动成本更为准确,原假定随产量变动的成本可能被非产量基础变动成本更好的解释;固定成本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一部分传统意义上的固定成本转化为非产量基础的长期变动成本;最突出的变化是增加了一系列单位作业成本和作业变量,利用本量利模型进行预测时需要考虑各作业量和产量的对应关系。

3.对相关成本决策法的补充相关成本决策法是管理会计中一项重要的管理决策方法,它将同某项决策相关的成本与收入进行配比来作出决策。

其主要特点是只考虑随决策而变动的成本,略去不受决策影响的成本。

传统的相关成本决策分析往往将固定成本作为非相关成本而在决策中不予考虑。

在作业成本法下,许多原本与产量无关的固定成本由于与作业成本动因相关而在决策中从非相关成本变成相关成本,有助于提高相关成本决策的正确性、科学性。

传统决策的成本核算假设是决策引发成本。

作业成本法引入作业中介,将成本核算假设发展为决策引发作业,作业引发成本,进而以成本动因为依据将成本与资源消耗作业联系起来,指明了影响成本动因的决策又如何影响着成本的发生。

因此,在给定管理决策所影响的成本动因条件下,作业成本法有利于较准确地建立模式的“如果——怎样”分析,产生未来型信息。

传统决策法假设决策只对成本在短时间内发生影响,并且多项决策间相互独立互不影响。

但现实中,企业总是面临多项决策,从长远看,一项决策对其他决策尤其是后续决策会产生影响,也就会对其成本产生影响。

实际上,某些成本就单个决策而言是固定的,但就一系列决策而言是变动的。

作业成本法以作业为立足点,通过分析作业间的链接关系可更好地解释决策间的相互联系与影响,为分析、掌握长期战略决策最相关信息——长期变动成本创造条件。

综上所述,作业成本法动摇了原有决策方法的基础,扩展了许多原有决策方法与模式的用途。

在实践中,作业成本法应用于生产决策、定价决策、长期投资决策,可以提供更具准确性、及时性、相关性的决策信息,可以提高决策模式和方法的有效性,从而帮助企业优化决策。

2.2作业成本法对计划和执行会计的影响责任会计、标准成本制度以及弹性预算是执行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业成本法从开阔的视野研究投入与产出间的关系,追踪资源消耗作业的动态过程,从根源上对成本进行控制,影响了执行会计的上述组成部分。

1.对责任会计基础的更新传统责任会计强调成本管理,按企业内部各组织机构的职能、权限、目标和任务来制定责任预算,并据此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计量和评价,强调责任中心成本、收入以及利润的绩效衡量,关注成本本身的降低。

由于受职能和权限所限,传统责任会计忽视了许多可控间接费用的责任归属,突出表现在没有规范对分布在不同部门却又具有联系和同质性的费用的管理和控制上。

此外,传统责任会计还可能以团体业绩掩盖员工个人业绩,不利于对从事不同作业的员工进行业绩考评。

作业成本法强调作业管理,重视成本发生的原因而不仅仅是成本本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