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成本法原理(2)
传统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成本核算比较分析
传统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成本核算比较分析作者:位春苗来源:《中外企业家》 2015年第9期位春苗(黄淮学院国际学院,河南驻马店463000)摘要:通过对传统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会计核算方法进行比较和分析,传统成本核算方法认为产量是能够解释产品成本变动的唯一动因,因此以产量作为分配基础对制造费用进行分配,它所提供的成本信息与实际不符,导致管理层的众多决策失误,不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
作业成本法能提供准确的成本信息,从而帮助企业管理层做出正确的决策,对企业成本管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传统成本法;成本核算比较分析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25-0123-02一、传统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的联系和区别(一)传统成本法工作原理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根据经济用途和生产要素相结合为依据将成本项目分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发生的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费用直接计入产品成本,而制造费用属于间接费用,在发生时不能直接归属于某种产品,先在“制造费用”总账中进行归集,然后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配。
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对发生的制造费用分配的标准一般是人工工时、机器工时和工人的工资。
例如,驻马店中集华骏厂某生产车间共生产甲、乙两种产品,制造费用分配标准是生产工人的工时,2015年5月制造费用一共发生40000元,甲、乙两种产品耗用的工人工时分别为600小时和400小时,制造费用分配率为每小时40元[40000÷(600+400)],甲乙产品所分担的制造费用分别为24000元(600×40)和16000元(400×40)。
传统成本法下没有考虑制造费用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间接费用组成的集合,用单一的分配基础显然是不合适的。
在过去的企业,制造费用和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相比,占用比重较少,按照单一的分配标准进行分配即使不精确,但是对管理层的决策影响不是很大。
比较分析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核算的区别
比较分析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核算的区别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企业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制造费用在产品总成本中所占比例大大提高,传统成本核算出现弊端,出现了作业成本法,又称ABC法。
一、作业成本法的产生1.企业环境的变化。
个性化服务要求企业放弃大批量生产,改为采用能对顾客多样化、日新月异的需求迅速做出反应的柔性生产系统(FMS),以保证能在较短时间内生产出不同的新产品,及时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许多人工己被机器取代,制造费用大比例上升,而且制造费用的结构和可归属性也彻底发生了改变。
无论从提高产品成本计算的正确性看,还是从提高成本控制的有效性看,都要求成本核算把工作重点放在制造费用上。
2.传统成本核算出现弊端。
传统的成本核算,以直接人工为主,产品成本中除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外,其余的都归入制造费用,然后,采用单一的分配标准,按各产品所用的直接人工小时或机器工作小时的比例进行分配,形成各种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成本。
在传统成本计算中,通常暗含一个假定:产量成倍增加,投入的所有资源也随其成倍增加。
这种缺陷在直接人工成本占主要地位或制造费用所占比例不高的情况下不会很突出,但在制造费用所占比例很高的情况下,传统成本核算的弊端就会日益突出。
随着经营复杂性的增加,产品、服务的多样化也随之增加,要求更为精确地定量资源消耗,产品组合、定价和其他决策也都需要更为准确的成本信息。
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会计系统,用在产品成本中占有越来越小比重的直接人工去分配占有越来越大比重的制造费用,分配越来越多与工时不相关的作业费用,以及忽略批量不同产品实际耗费的差异等等,将会过高地估计高产量、低复杂度产品的成本,过低地估计低产量、高复杂度产品的成本,必将导致产品成本信息的严重失真,从而引起经营决策失误、产品成本失控。
传统的成本核算系统已不适用于自动化生产的要求。
3.解决传统成本核算弊端的基本途径是:(1)缩小制造费用的分配范围——由全厂或全车间改为由若干个“作业”或“作业成本池”分别进行分配。
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核算的区别与联系
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核算的区别与联系[摘要] 随着生产的高度自动化,传统成本计算逐渐显示其弊端,本文通过作业成本与传统成本的计算的比较,说明作业成本法能提供更为准确的成本核算信息。
[关键词] 作业成本法传统成本计算比较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企业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制造费用在产品总成本中所占比例大大提高,传统成本核算出现弊端,出现了作业成本法,又称ABC 法。
一、作业成本法的产生1.企业环境的变化。
个性化服务要求企业放弃大批量生产,改为采用能对顾客多样化、日新月异的需求迅速做出反应的柔性生产系统(FMS),以保证能在较短时间内生产出不同的新产品,及时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许多人工己被机器取代,制造费用大比例上升,而且制造费用的结构和可归属性也彻底发生了改变。
无论从提高产品成本计算的正确性看,还是从提高成本控制的有效性看,都要求成本核算把工作重点放在制造费用上。
2.传统成本核算出现弊端。
传统的成本核算,以直接人工为主,产品成本中除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外,其余的都归入制造费用,然后,采用单一的分配标准,按各产品所用的直接人工小时或机器工作小时的比例进行分配,形成各种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成本。
在传统成本计算中,通常暗含一个假定:产量成倍增加,投入的所有资源也随其成倍增加。
这种缺陷在直接人工成本占主要地位或制造费用所占比例不高的情况下不会很突出,但在制造费用所占比例很高的情况下,传统成本核算的弊端就会日益突出。
随着经营复杂性的增加,产品、服务的多样化也随之增加,要求更为精确地定量资源消耗,产品组合、定价和其他决策也都需要更为准确的成本信息。
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会计系统,用在产品成本中占有越来越小比重的直接人工去分配占有越来越大比重的制造费用,分配越来越多与工时不相关的作业费用,以及忽略批量不同产品实际耗费的差异等等,将会过高地估计高产量、低复杂度产品的成本,过低地估计低产量、高复杂度产品的成本,必将导致产品成本信息的严重失真,从而引起经营决策失误、产品成本失控。
会计经验:什么是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法原理
什么是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法原理
什么是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法原理
作业成本法简称ABC法,即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计算方法。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理论认为,企业的全部经营活动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作业组成的,企业每进行一项作业都要耗用一定的资源;而企业生产的产品(包括提供的服务)需要通过一系列的作业来完成。
因而,产品的成本实际上就是企业全部作业所消耗资源的总和。
在计算成本时,首先按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各项作业来归集成本,计算作业成本;然后再按各项作业成本与成本对象(产品或服务)之间的因果关系,将作业成本追溯到成本对象,最终完成成本计算过程。
不同目的,有不同的成本。
比如,为了进行战略性盈利分析,人们会计算和使用企业在全部经营活动中发生的成本,即价值链成本。
价值链成本是指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营销、配送和售后服务耗用作业成本的总和。
价值链成本的计算,首先是将企业发生的全部资源耗费分配到价值链的一系列作业上,然后再将各项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
又如,为了进行短期的战术盈利分析,决策是否接受某一项产品订单等,则需要计算经营成本。
产品的经营成本一般包括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等项作业的成本,而不包括产品设计、开发等成本。
再如,企业为了对外提供财务报告,则应按对外报告的要求,计算产品的生产成本。
我们知道,。
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 优化企业的成本控制和管理在现代商业环境中,成本控制和管理是企业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
随着竞争的加剧和消费者的不断要求,企业必须寻找创新的方法来有效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方法,可以帮助企业实现这一目标。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探讨作业成本法的概念、原理和应用,并分析其对企业的影响。
1. 作业成本法的定义和原理作业成本法是一种用于确定和分配产品或服务成本的方法。
其核心原理是将企业的成本与特定的作业或项目相关联,从而更准确地计算和控制成本。
它基于以下两个基本观点:H1. 成本与活动相关作业成本法认为,企业的成本是由一系列的活动所引起的。
这些活动可以是生产上的、支持性的或管理性的,都会消耗资源并产生成本。
通过将成本与具体的活动相关联,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成本的来源和组成部分,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优化。
H1. 成本,由作业所驱动作业成本法强调,企业的成本是由作业驱动的。
作业可以是生产一件产品、提供一项服务或完成一项任务等具体的活动。
通过将成本与每个作业相关联,企业能够更准确地计算每个作业的成本,并了解其影响因素,从而在决策中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作业成本法基于以上原理,通过将企业的成本进行精细化的归集和分配,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准确的成本数据,进而辅助决策和优化企业的经营效益。
2. 作业成本法的应用作业成本法可以应用于多个不同的领域和行业。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场景:H2. 生产成本的计算在制造业中,作业成本法可以帮助企业计算每个产品的生产成本。
通过将成本与生产过程中的各个作业相关联,企业可以更准确地了解每个产品的生产成本,并在定价和产品发展方面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H2. 服务成本的分析在服务行业中,作业成本法可以帮助企业分析服务过程中的成本。
例如,在酒店行业中,可以将成本与每个服务环节相关联,从而了解每个服务环节的成本构成,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服务质量。
H2. 项目成本的管理作业成本法还可以应用于项目管理领域。
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304号 ——作业成本法
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304号——作业成本法1.概述作业成本法是一种管理会计方法,其核心思想是将成本与产品或服务的生产过程相关联,以便更好地理解成本的构成并进行成本控制。
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304号就是对作业成本法的具体应用进行了说明和指导。
2.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作业成本法是基于以下几个基本原理的:1)成本驱动:作业成本法强调成本的驱动因素是生产活动,而非期间或产品。
2)成本积累:作业成本法要求将成本与作业或活动相关联,进行逐步累积。
3)成本分配:作业成本法通过成本分配,将成本分配到不同的作业或活动中,以便更好地衡量各项活动的成本。
3.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304号的主要内容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304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和适用范围:对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进行了说明,提出了作业成本法适用的范围和条件。
2)作业成本法的具体应用方法:详细介绍了作业成本法的具体应用方法,包括成本驱动、成本积累和成本分配的具体实施步骤。
3)作业成本法与其他管理会计方法的比较:对作业成本法与其他管理会计方法的异同进行了分析,指出了作业成本法的优势和局限性。
4.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304号的意义和作用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304号对于实施作业成本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1)指导企业正确使用作业成本法: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304号明确了作业成本法的具体应用方法和步骤,可以指导企业正确使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管理和控制。
2)提高企业成本管理水平:作业成本法可以更好地帮助企业理解成本构成,优化生产过程,提高成本管理水平。
3)促进企业持续改进:通过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可以及时发现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企业持续改进。
5.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304号的实施建议为了更好地实施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304号,可以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作业成本法的培训和教育:企业应加强对作业成本法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对作业成本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作业成本法原理及应用分析
作业成本法原理及应用分析1. 引言1.1 作业成本法的概念作业成本法是管理会计中的一种重要方法,用于分析和计算生产过程中各个作业的成本。
根据作业成本法,成本被分配到不同的生产作业中,以便更好地了解每个作业的成本结构和利润状况。
作业成本法的核心原理是将总成本按照作业的不同特性进行分配,并直接与生产作业相关联,以便进一步分析和管理成本。
作业成本法的主要目的是帮助企业管理者了解每个生产环节的成本情况,从而做出更加科学和合理的决策。
在作业成本法中,成本被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大类。
直接成本是可以直接与生产作业相关联的成本,如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成本;而间接成本则是不能直接与具体生产作业直接相关的成本,如间接材料和间接人工成本。
通过将这两种成本分别分配到各个生产作业中,可以更准确地计算每个作业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重要的管理会计方法,通过分配和计算各个生产作业的成本,为企业提供重要的成本控制和管理工具。
通过深入理解作业成本法的概念和原理,企业可以更好地把握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成本情况,提高管理效率和决策水平。
1.2 作业成本法的价值作业成本法是一种管理会计方法,通过对成本进行分配和追踪,帮助企业有效控制和管理生产过程中的成本。
作业成本法的主要价值在于帮助企业合理分配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优化资源利用,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作业成本法的一个重要价值在于帮助企业了解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成本,有助于企业管理者制定更加科学的生产计划和决策。
通过对成本的详细分析和跟踪,企业可以深入了解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构成,找出成本高的环节并采取相应措施降低成本,从而提升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
作业成本法还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确保企业生产过程的成本管理符合经济效益和效率原则。
通过作业成本法,企业可以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波动和异常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以控制,保证企业生产运营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成本核算管理方法——作业成本法
个性化的成本核算管理方法——作业成本法摘要:许多产品实际上正在侵蚀着企业的利润,而这却被传统成本提供的信息所掩盖。
传统成本的局限20%的产品创造了225%的利润。
“传统会计往好的说是无用的,往坏的说是功能失调与具有误导作用”。
以传统成本为基础的管理会计正在失去其相关性。
企业界留传80/20法则,认为80%的利润由20%的产品产生,但是当哈佛商学院的卡普兰教授在企业应用作业成本计算系统时,却发现20%的产品竟然产生了225%的利润,他称之为20/225法则,该法则表明:许多产品实际上正在侵蚀着企业的利润,而这却被传统成本提供的信息所掩盖。
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产生于上世纪初,是与大规模的生产相适应的。
20世纪70年代以后,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产品的更新换代加快,企业的生产特点由大规模、单一品种生产向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模式发展,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使企业的生产设备、生产环境、技术工艺等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加,生产的复杂化以及现代管理技术的运用使得管理作业增多,而直接的生产活动相对减少,这一切使得生产的间接费用呈急剧上升的趋势。
70年代以前,间接费用仅占人工成本的50%-60%,而现在很多企业的间接费用已上升为人工成本的400%-500%。
以少量的人工费用为基础分配大量的制造费用,必然带来成本分配的偏差。
传统成本核算是以数量为基础的,它隐含一个假设:产量成倍增加,所有投入的资源也会成倍增加。
基于这种假定,成本计算中普遍采用产量关联基准分配。
这种基准最常见的表现形态就是材料耗用额、直接工时、设备工时等。
然而,现实企业中资源的消耗与产量不相关的例子比比皆是。
传统成本核算方法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要,企业迫切需要新的成本核算方法,在此情况下,作业成本法应运而生。
作业成本法基本原理“成本是无法管理的,只能管理引起成本的作业”。
作业是企业的各种活动,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 ABC)是以作业为中心,通过对作业及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最终计算产品成本的新型成本管理方法,它把企业成本计算深入到作业层次,对所有作业活动追踪并动态反映,为企业决策提供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
作业基础成本法与作业成本管理
计算间接成本动因率,用成本动因率乘以产品或批次 耗用的成本动因量,即得该产品或批次所分得的该项 间接成本。 6.计算各产品成本。将各产品发生的直接生产成本和 各成本库中作业成本分别汇总,即得该产品总成本或 单位成本。
2、作业分析
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1. 分析哪些作业是增值的,哪些作业是不增值的。 2. 分析重要性作业。 3. 把企业的作业同其他企业类似的作业进行对比。 4. 分析作业之间的联系。
3、价值链分析
内部价值链分析
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
行业价值链分析
价值链中的增值活动: 为客户设计样品 联系及时、高效、高质量的供应商 生产加工过程 寻找及时和方便的发货渠道 高品质的营销活动
(三)成本动因(是指驱动或产生成本、费用的各种因素)
资源动因
作业动因
资源动因是指将资源成本 分配到作业中心的标准。
作业动因是将作业中心的成本 分配到产品或劳务的标准。
作业动因实例
机器时间 计算机时间
定单数量 材料重量 材料移动次数 生产准备次数 维修小时
质检数量
运输里程
人工小时或人工 成本
生产或销售数量
一、基本概念
(一)资源: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消耗的人力、物 力、财力。作业成本法中的资源是指为了产出作业或产品 而进行的费用支出,是指各项费用总体。
(二)作业、作业链、价值链 1、作业的概念:是企业为提供一定量的产品或劳务所消
耗的原材料、人力、技术、方法和环境等的集合体。简单 的说,作业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的各项具体活动。 2、作业的分类:按照作业的产出或消耗方式,可将作业 分为:单位水平作业、批次水平作业、产品维持作业和工 厂维持作业。
作业成本法及其应用-
服务成本低的客户 正常定货 大批量生产 老客户 正常送货 自动化 较少的营销成本 适时供应 现金交易
3.顾客分类坐标
高
企盈 业利
A
获
取
的低
盈盈 利利
C
低成本
33
B
D
高成本
服务顾客的成本
4.企业决策
A类顾客: 低成本、高盈利,是企业稳定的利润来源 应用一切办法来争取这类客户,取得优势
B类顾客: 高成本、高盈利 依据收入补偿成本原则,努力争取这类客户
不同的顾客,对产品的需求和销售条款的要求有差异
不同的顾客,对销售折扣的要求有差异
不同的顾客,款项结算有差异
成本方面
不同的顾客,营销方式和成本有差异
不同的顾客,销售渠道有差异
31
不同的顾客,货物配送和物流成本有差异
不同的顾客,售后服务有差异
2.顾客的不同特征
服务成本高的客户 特殊定货 小批量生产 一次性客户 特定送货需求 人工操作 较高的营销成本 要求有存货储备 赊账支付方式
经销商。 小客户: 零散客户
35
三大类客户的经营数据
36
作业成本库和作业动因
37
作业成本的归集和分配
企业所 发生的 间接销 售费用
38
按照
费用
订单次数
明细 订单处理成本
顾
的性 质
发运成本
发运次数
发票处理成本
发票数量
营销费用 推广费用
销售金额
客
销售金额
基于作业成本法对三大类顾客进行的 获利能力分析
研发
产品 设计
生产
营销
分销
客户 服务
28
产品成本
10..作业成本法
第三节 作业成本法的评价
一、基于作业成本计算的作业管理法(ABM) 管理者利用ABC提供的动态信息,将企业管理 深入到作业链,通过优化作业链和控制作业消耗的 资源,降低了作业成本,形成作业管理法(Activitybased Management, 简称ABM)。
A A BM B C
可增值作业(Value-added Activity)是指有利于 增加产品或服务价值的作业。在理想状态下,企业生 产经营过程中只有产品设计、产品加工、产品交付为 增值作业。 不增值的作业(Nonvalue-added Activity)是指 对增加顾客价值没有贡献的作业,即没有该项作业也 不会从产品的质量、外观和性能上对于客户的使用造 成实质的影响。 常见的不增值作业包括:存货中的存储、整理和 搬运;生产中的待料停工以及机器维修停工;因质量 问题出现的返修、重复检测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三、作业成本法的缺陷
1.作业成本法并未获得我国有关会计准则和制度 的认可,不能用于财务会计成本核算。 2.作业成本法依旧存在一定的主观判断成分,减 低了准确性。 3.实施的成本比较高。
【例】某企业某月份人工费支出为50000元,其中 采购支出为9090.92元,该企业生产甲、乙、丙三 种产品,分别的采购次数为2次、3次、4次。 分析:成本动因为采购次数,成本计量对象为甲、 乙、丙。 成本动因分配率=9090.92/(2+3+4)=1010.10 甲产品分配的采购作业成=2×1010.10=2020.20 乙产品分配的采购作业成=3×1010.10=3030.30 丙产品分配的采购作业成=4×1010.10=4040.40
高科技广泛应用于企业, 直接费用普遍减少,间接成本 相对增加,突破了制造成本法 中“直接成本比例较大”的假定
作业成本法
卡普兰教授本人被认为是作业成本法的集大成者。其理论观点有:
1、产品成本是制造和运输产品所需全部作业的成本总和,成本计算 的最基本对象是作业,ABC赖以存在的基础是产量耗用作业,作业耗 用资源。即:对价值的研究着眼于“资源→作业→产品”的过程,而 不是传统的“资源→产品”的过程。
2、认为作业成本法的本质就是以作业作为确定分配间接费用的基础, 引导管理人员将注意力集中在成本发生的原因及成本动因上,而不仅 仅是关注成本计算结果本身,通过对作业成本的计算和有效控制,就 可以较好地克服传统制造成本法中间接费用责任不清的缺点,并且使 以往一些不可控的间接费用在作业成本法系统中变为可控。所以,作 业成本法不仅仅是一种成本计算方法,更是一种成本控制和企业管理 手段。在其基础上进行的企业成本控制和管理,称为作业管理法 (Activity Based Management, 以下简称ABM)。
(二)、确定资源动因,以作业中心建立作业成本库归集 费用
由作业成本法的原理可知,资源动因揭示了资源耗 费分配给不同作业的基础,是建立作业成本库或明细账 的依据。故可根据资源动因,将所有间接成本归集到所 确认的成本中心,从而建立作业成本库。其中需要注意 的是在建立作业成本库时,应保证库内所归集的成本的 同质性,即库内所归集成本的变动可有共同的成本动因 来解释。
(三)、确定作业动因,将作业成本库的费用分配至成 本计算对象
同样由作业成本法的原理可知,作业动因是将作 业中心的成本分配到产品或劳务中的基础,是将资源 消耗与最终产出相沟通的中介。故根据作业动因,可 将上一步骤作业成本库归集的费用分配至成本计算对 象,从而计算出各种产品或劳务的价值。
(四)、作业成本核算总流程图
间接成本 单位间接成本
$75 000
作业成本法的概念及原理
作业成本法的概念及原理
作业成本法的概念及原理
作业成本法(Job Costing)是一种根据实际作业组织和管理来进行财务成本核算的一种重要成本核算方法,即:根据不同作业的性质和规模,分类组织作业,把每种作业的相关费用和财务收支记入作业编号,以便按作业计算总成本和每一部分的成本。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1)划分作业:根据企业的生产运营现状,从事贸易或工程建设等方面,划出多个作业,并且每个作业都具有比较明确、确定的费用。
(2)分配费用:把每个作业的相关费用按照比例、拆分或全分配到每个作业。
(3)计算作业成本:根据设定的管理措施,将技术成本、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等作业支出与每个作业相关的费用相加,最终计算出单个作业的成本。
(4)成本收缩:在计算出每个作业的成本后,根据作业的特点,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积极探索可以收缩作业成本的措施,以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
(5)成本比较:可以根据作业成本的计算结果,把不同作业的成本进行比较,以及比较相同作业在不同时期的成本,从而掌握企业的成本状况,为企业的成本管理提供参考和帮助。
- 1 -。
作业成本法核算物流成本的原理详解以及应用
作业成本法核算物流成本的原理详解以及应用物流成本可定义为“物流活动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即产品在实物运动过程中,如包装、运输、储存、流通加工、物流信息处理等各个环节所支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
物流成本是完成各种物流活动所需的全部费用。
物流成本的范围主要由物流成本的计算范围、物流活动环节、费用性质等三方面因素决定,其管理的现实要求和现行会计制度之间的技术性冲突显而易见。
一方面是物流成本在现行会计制度的框架内很难确认和分离,另一方面是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巨大潜力的诱人前景。
正因为物流成本自身的特点和对企业战略发展的重要意义,研究企业物流成本核算与控制问题,通过对物流成本的管理来改善物流流程,降低物流成本,进而提高企业和社会的经济效益,就成为现阶段增强企业竞争优势的当务之急。
本文主要对作业成本法在物流成本核算中的应用问题进行探讨。
一、作业成本法核算物流成本的原理成本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是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思想。
作业是企业为提供一定量的产品或产品转移所消耗的人力、技术、原材料、方法和环境等集合体。
物流作业可以看作是与生产数量相对独立的一系列作业的结果。
这些作业消耗了资源,确定了作业成本,最终由产品或服务分担。
因此,要反映产品真实的资源消耗,物流成本分配必须按照作业基础来归纳,物流管理者以此来鉴别导致成本发生的真正原因并予以正确的控制。
作业成本法核算的物流成本就是以作业成本计算为指导,将物流间接成本和辅助资源更加准确地分配到物流作业、运作过程、产品、服务及顾客中的一种成本核算方法。
传统的成本系统中,许多物流间接费用的分配,没有真实地反映成本与资源消耗的本质联系,造成成本信息失真。
为了克服这一缺陷,物流作业成本系统以成本对象与资源耗费的因果关系着手,力图揭示资源耗费与成本对象间的本质联系。
物流作业成本管理认为,资源的耗费、成本的发生取决于成本动因,间接费用的分配应以成本动因为衡量尺度。
成本动因是决定作业的工作负担和作业所需资源的因素,是决定成本的结构和金额的根本因素。
作业成本计算的基本原理、特征和意义
(三)从市场方面来讲,由于新技术的飞速发展, 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 展,资本的国际流动加速,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 势越来越明显,企业间的竞争日益加剧。企业为 了生存和发展,把眼光转向市场的开拓,转向客 户。同时随着社会的富裕,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发 生了很大变化,消费者的行为更加具有选择性, 对产品的个性化要求越来越强烈。这种社会需求 的变化也促使企业必须具有灵活的反应能力,针 对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产 品。
2、哈佛大学的卡普兰教授(Robert S•Kaplan)在
《管理会计相关性消失》一书中提出,传统管理会 计的相关性和可行性下降,应有一个全新的思路 来研究成本,即作业成本法。由于卡普兰教授等 专家对于ABC的研究更加深入、具体而完善,使 之上升为系统化的成本和管理理论并广泛宣传。 1988-1989年,库珀与卡普兰对ABC的现实需要、 选择程序、成本动因、成本库等作了具体研究, 并在11个大公司试点的基础上,出版了《推行以 作业成本为基础的成本管理:从分析到行动》。 卡普兰被认为是ABC的集大成者,他的作业成本 思想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作业成本的产生和兴起的历史背景
(一)从技术方面讲,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 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 的发达国家企业面对全球竞争的压力,越来 越迅速地将新技术用于生产领域,使得生产 趋于电脑化、自动化,形成新的制造环境。 按传统方式生成的成本信息已完全不能反映 企业的真实成本,如何合理地分配制造费用 成为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传统成本计算方法中,“制造费用”(主要 是间接费用)是按 车间或生产单位归集,月
末选择某一单一标准分配给各个成本计算对 象。在制造费用占总成本比重不多的情况下 这种简单的分配方法对成本准确度的影响不 大。但随着电脑、自动化等高新技术在生产 领域中的应用,改变了产品成本结构,直接 材料、直接人工在产品成本中的比重不断下 降,而间接成本比重在不断上升,如何合理 分配制造费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分析比较
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分析比较张焱赵小娟关键词:作业成本法;传统成本法;成本库;成本核算一、关于传统成本法的相关概念(一)传统成本法的概念(二)传统成本法的基本原理将传统成本计算方法进行总结并将其基本原理理解为:计算基于不同的成本计算对象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费用。
并且把其分为三个类别,直接材料、人工以及制造成本,然后直接根据直接成本计算,间接成本分配的原理,以及所发生的制造费用是根据一定的分配原则分配给相应成本对象。
(三)传统成本法的由来成本管理理论的基础是成本核算,它出现在十五世纪中期,但却从20世纪20年代后期才日趋成熟。
它的产生来自于人们对销售利润和损失的渴求。
由于生产力不发达,技术不成熟,导致市场出现供小于求的情况,卖方处于有利地位。
因此,消费者只能被动接受产品,没有太多选择。
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产量成为当时亟待解决的难题,成本核算只是一个附加功能。
当时,生产者只在产品售出后使用库存方法,并推出销售成本以计算销售损益。
由于产品销售后的成本必须计算,反向轧制方法的缺点在于通常无法满足产品定价的需要,也不能第一时间得到公司的有关损益情况。
(四)传统成本法的缺点1.影响产品成本信息的准确在传统成本法下,高品质、低复杂度的产品成本总是比其实际成本高,其毛利率往往被低估;低质量、高复杂性的产品的成本总是比其实际成本较低,其毛利率往往被高估。
因此,错误的产品成本信息可能导致产品毛利率信息失真,从而导致公司做出不适当的业务决策。
2.对产品的控制力不足传统成本法有一定的局限性,体现在综合信息的提供方面,将导致在使用时出现一些问题,不利于我们发现成本改善的方法,残缺的成本信息为成本控制提供了错误的方向,从而导致成本改进和成本控制无效。
3.信息相关性较弱传统成本法不能核算无关的成本信息,并致使我们做出错误决定,出现一些与成本无关的产品成本,这会使相关性减弱。
二、作业成本法的相关概念(一)作业成本法的概念作业成本法是一种比传统成本核算方法更加精细和准确的成本核算方法,它能为我们提供更加准确的信息和数据,可以让管理者做出更加明确的决策,它起源于西方国家,这种核算方法在发达国家的企业中日益得到广泛应用。
作业成本法原理的要点
作业成本法原理的要点1.作业成本法的核心原理是将成本归属于不同的作业。
作业可以是一个产品、一个服务或者一个项目。
通过将成本归属于特定的作业,可以更准确地计算作业的成本,并为作业的决策提供依据。
2.作业成本法将成本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直接成本是可以直接与作业相关联的成本,如原材料成本和直接人工成本。
间接成本是不能直接与作业相关联的成本,如间接材料成本和间接人工成本。
为了将间接成本分配给作业,作业成本法使用了一系列的成本分配方法,如直接人工小时率、材料用量率等。
3.作业成本法将成本分配到作业的过程称为作业成本分配。
在作业成本分配的过程中,需要确定一个或多个成本驱动因素。
成本驱动因素是影响成本发生的因素,如制造产品的数量、使用的直接人工小时数等。
通过确定成本驱动因素,可以将间接成本按比例分配给不同的作业。
4.作业成本法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成本层次提供不同的成本信息。
成本层次是指成本分配的粒度。
例如,可以将成本分配到每个作业、每个部门或每个产品线。
通过不同层次的成本信息,管理者可以更好地了解成本的结构,并做出更好的决策。
5.作业成本法还可以用于产品定价和决策分析。
通过计算作业的成本,可以确定产品的成本,并根据市场需求和竞争状况来制定产品定价策略。
此外,作业成本法可以用于评估不同决策方案的成本效益,帮助管理者做出最优的决策。
6.作业成本法的适用范围广泛。
作业成本法最早被应用于制造业,但现在已经扩展到了服务业和非营利组织。
无论是制造产品还是提供服务,都需要了解作业的成本结构,以便更好地管理企业成本。
总之,作业成本法是一种用于计算产品成本和管理企业成本的方法。
它将成本划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并根据作业的特点来分配成本。
作业成本法的核心原理是将成本归属于不同的作业,通过成本分配和成本层次的控制,可以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准确的成本信息。
作业成本法的适用范围广泛,不仅适用于制造业,还适用于服务业和非营利组织。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doc 36页)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doc 36页)作业成本法原理与应用模型第一部分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1.1作业成本计算作业成本法最初作为一种正确分配制造费用、计算产品制造成本的方法被提出。
其基本思想是在资源和产品之间引入一个中介——作业,基本原则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生产导致作业的发生,作业导致成本的发生。
根据这一原则,作业成本计算按如下两个步骤进行:第一步,确认作业、主要作业、作业中心,按同质作业设置作业成本库;以资源动因为基础将间接费用分配到作业成本库;作业是基于一定目的,以人为主体,消耗了一定资源的特定范围内的工作,是构成产品生产、服务程序的组成部分。
实际工作中可能出现的作业类型一般有:起动准备、购货订单、材料采购、物料处理、设备维修、质量控制、生产计划、工程处理、动力消耗、存货移动、装运发货、管理协调等。
作业引发资源的耗用,而资源动因是作业消耗资源的原因或方式,因此,间接费用应当根据资源动因归集到代表不同作业的作业成本库中。
由于生产经营的范围扩大、复杂性提高,构成产品生产、服务程序的作业也大量增加,为每项作业单独设置成本库往往并不可行。
于是,将有共同资源动因的作业确认为同质作业,将同质作业引发的成本归集到同质作业成本库中以合并分配。
按同质作业成本库归集间接费用不但提高了作业成本计算的可操作性,而且减少了工作量,降低了信息成本。
第二步,以作业动因为基础将作业成本库的成本分配到最终产品。
产品消耗作业,产品的产量、生产批次及种类等决定作业的耗用量,作业动因是各项作业被最终产品消耗的方式和原因。
例如,起动准备作业的作业动因是起动准备次数,质量检验作业的成本动因是检验小时。
明确了作业动因,就可以将归集在各个作业成本库中的间费用按各最终产品消耗的作业动因量的比例进行分配,计算出产品的各项作业成本,进而确定最终产品的成本。
成本计算程序如下图所示:综上所述,作业成本法区别于传统成本计算法的主要特点是:其一,以作业为基本的成本计算对象,并将其作为汇总其他成本间接计作业成作业成作业成作业成产 品第第作业动资源动(如:从根源上对成本进行控制,支持生产经营过程的持续改善。
作业成本法中编制作业词典的实务操作
图 1 作业成本法模型 Fig 1 The models of ABC
图 2 四层板生产流程及产品叠构 Fig 2 The product process & the structure of 4Layer PCB
作业成本法的原理是先追溯成本到作业,再追溯到产 品及其他成本对象,它的内在假定是作业消耗资源,相对 应的是产品及其他成本对象对作业进行合理耗费。
[ 回答 2] 生产 PCB 需要用到一系列专用设备,比如压 合机、蚀刻线、钻孔机、电镀线等等;
[ 回答 3] 我所在的途程是压合 (LP),这个途程的主要 工作内容是将两片或更多片的 PCB 内层板通过压合设备, 将这些内层板变成一个整体 PCB;
ACCOUNTING LEARNING
作业成本法中编制作业词典的实务操作
文 / 侯勇
摘要:作业词典的编制是作业成本法中的主要工作和困难点,笔者尝试用调查问卷的方式,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按照生 产过程进行分解,最后将作业词典中的作业因子和资源分配写入计算公式中,较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关键词:作业成本;成本词典;调查问卷
一、作业成本法简介 ( 一 ) 作业成本法的由来 作业成本法这一会计理论是由美国会计界泰斗埃里
克 · 科勒教授于 1952 年的《会计师词典》中第一次提出。 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贸易的持续发展, 极大的提高了生产制造流程的自动化程度,从而让人工等 成本快速下降,再加上产品类别的多样化小众化,致使相 关的费用和成本上升。传统的主要以人工或工时进行计算 分摊成本的会计系统已经不能真实且准确地反映产品消耗 的实际成本,渐渐显露出落后且不足,而作业成本法开始 逐渐被重视和接受。
准进行全部间接费用分配的片面性,从而使成本核算更完 整、准确,更具有相关性和可比性。[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1.1作业成本计算作业成本法最初作为一种正确分配制造费用、计算产品制造成本的方法被提出。
其基本思想是在资源和产品之间引入一个中介——作业,基本原则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生产导致作业的发生,作业导致成本的发生。
根据这一原则,作业成本计算按如下两个步骤进行:第一步,确认作业、主要作业、作业中心,按同质作业设置作业成本库;以资源动因为基础将间接费用分配到作业成本库;作业是基于一定目的,以人为主体,消耗了一定资源的特定范围内的工作,是构成产品生产、服务程序的组成部分。
实际工作中可能出现的作业类型一般有:起动准备、购货订单、材料采购、物料处理、设备维修、质量控制、生产计划、工程处理、动力消耗、存货移动、装运发货、管理协调等。
作业引发资源的耗用,而资源动因是作业消耗资源的原因或方式,因此,间接费用应当根据资源动因归集到代表不同作业的作业成本库中。
由于生产经营的范围扩大、复杂性提高,构成产品生产、服务程序的作业也大量增加,为每项作业单独设置成本库往往并不可行。
于是,将有共同资源动因的作业确认为同质作业,将同质作业引发的成本归集到同质作业成本库中以合并分配。
按同质作业成本库归集间接费用不但提高了作业成本计算的可操作性,而且减少了工作量,降低了信息成本。
第二步,以作业动因为基础将作业成本库的成本分配到最终产品。
产品消耗作业,产品的产量、生产批次及种类等决定作业的耗用量,作业动因是各项作业被最终产品消耗的方式和原因。
例如,起动准备作业的作业动因是起动准备次数,质量检验作业的成本动因是检验小时。
明确了作业动因,就可以将归集在各个作业成本库中的间费用按各最终产品消耗的作业动因量的比例进行分配,计算出产品的各项作业成本,进而确定最终产品的成本。
成本计算程序如下图所示:综上所述,作业成本法区别于传统成本计算法的主要特点是:其一,以作业为基本的成本计算对象,并将其作为汇总其他成本(如:产品成本、责任中心成本)的基石;其二,注重间接计入费用的归集与分配,设置多样化作业成本库,并采用多样化成本动因作为成本分配标准,使成本归集明细化,从而提高成本的可归属性;其三,关注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
产品的技术层次、项目种类、复杂程度不同,其耗用的间接费用也不同,但传统成本计算法认为所有产品都根据其产量均衡地消耗企业的所有费用。
因此,在传统成本法下,产量高、复杂程度低的产品的成本往往高于其实际发生成本;产量低、复杂程度高的产品的成本往往低于其实际发生成本。
作业成本计算以作业为联系资源和产品的中介,以多样化成本动因为依据,将资源追踪到作业,将作业成本追踪到产品,提供了适应现代制造环境的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
作业成本计算以财务为导向,从分类账中获得主要成本(如,间接费用)项目,进而将成本追踪到作业成本库,再将作业成本库的成本分配到各产品,侧重于对历史成本费用进行分析,是成本分配观的体现。
1.2作业管理成本分配观的认识使成本计算的正确性得以提高,而要有效地控制成本的发生并降低成本就必须立足于过程分析观来进一步认识成本与作业的关系。
过程分析观以业务为导向,从实物流动及其与数量化、非财务的产品与劳务的关系的层面来分析生产经营过程。
具体而言,首先要确定实物的消耗量;其次是确定生产经营过程消耗了何种资源。
耗用资源就会发生成本,一旦明确了消耗形态,就可以直接追踪资源耗用作业的全过程,从根源上对成本进行控制,支持生产经营过程的持续改善。
过程分析观承认多层次作业,既强调在一个过程中作业的相对独立性,又强调作业的链接关系。
在过程分析的基础上,作业管理得以实现。
作业管理就是将企业看作由顾客需求驱动的系列作业组合而成的作业集合体,在管理中努力提高增加顾客价值的作业的效率,消除遏制不增加顾客价值的作业,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的持续改善。
不增加顾客价值的作业以及增加顾客价值但无效率的作业称为不增值作业,由不增值作业引发的成本称为不增值作业成本。
作业管理一般包括确认作业、作业链和成本动因分析、业绩评价以及报告不增值作业成本四个步骤,主要采用如下方法降低成本:(1)作业消除作业消除就是消除不增值的作业。
即先确定不增值的作业,进而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消除。
例如将原材料从集中保管的仓库搬运到生产部门,将某部门生产的零件搬运到下一个生产部门都是不增值作业。
如果条件许可,将原料供应商的交货方式改变为直接送达原料使用部门,将功能性的工厂布局转变为单元制造式布置,就可以缩短运输距离,削减甚至消除不增值的作业。
(2)作业选择作业选择就是尽可能列举各项可行的作业并从中选择最佳的作业。
不同的策略经常产生不同的作业,例如不同的产品销售策略会产生不同的销售作业,而作业引发成本,因此不同的产品销售策略,引发不同的作业及成本。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选择作业成本最低的销售策略,可以降低成本。
(3)作业减低作业减低就是改善必要作业的效率或者改善在短期内无法消除的不增值的作业,例如减少整备次数,就可以改善整备作业及其成本。
世界著名机车制造商Hardley—Davidson,就通过作业减低方式减少了75%的机器整备作业,从而降低了成本。
(4)作业分享作业分享就是利用规模经济效应提高必要作业的效率,即增加成本动因的数量但不增加作业成本,这样可以减低单位作业成本及分摊于产品的成本。
例如新产品在设计时如果考虑到充分利用现有其他产品使用的零件,就可以免除新产品零件的设计作业,从而降低新产品的生产成本。
可以说,发展至今,作业成本法已成为以作业为核心、成本分配观和过程分析观二维导向、作业成本计算与作业管理相结合的全面成本管理制度。
如下图所示:成本分配观导向下所提供的信息有助于分析各种决策,过程分析观导向下提供的信息反映作业过程的动态关系,为从根源上控制成本、评价业绩、持续改善生产经营创造了条件。
第二部分作业成本法应用作业成本法是适应现代高科技生产的需要而产生的。
一般来说,具备下列特征的企业将从作业成本法的采用中更多获益:其一,高额的间接计入费用;其二,产品种类繁多;其三,各产品需要的技术服务的程度不同;其四,各次生产运行数量相差很大且生产准备成本昂贵;其五,随时间推移作业变化很大,但会计系统变化较小;其六,有先进的计算机技术。
作业成本法与适时制生产系统配合使用,可实现技术、管理和经济的统一,发挥更大的作用。
但是,作业成本法作为先进成本计算方法、先进管理方法与先进管理思想相统一的综合管理体系,其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灵活性,并不绝对为环境条件所限制。
普通企业可以应用作业成本法的先进管理思想改善企业管理,还可根据实际需要部分应用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辅助手段。
3.1作业成本系统的设计1、框架设计框架设计阶段的任务是明确作业成本系统的特征,为此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现有会计信息系统的特点如何,能否提供作业成本法所需的原始信息?若不能,是改进现有会计信息系统还是作业成本信息独成体系?(2)要求相对准确还是高度精确的成本信息?(3)初始设计复杂化还是初始设计简易化,应用过程中逐渐完善?2.作业成本系统的设计作业成本系统的设计需要企业内部各方面的协同努力,因此在设计开发作业成本系统之前,必须使企业组织内部对作业成本系统有相当程度的理解和认同,明确作业成本系统的两个基本目的:(1)计算成本;(2)为日常成本控制和企业的持续改进提供信息支持。
可以说,作业成本系统的设计是成本分配观和过程分析观的综合。
此后,作业成本系统的设计可以按以下五个步骤进行:第一步,分析和确定生产经营过程消耗的资源分析生产经营过程消耗的资源可以从账目和预算科目入手,根据企业的业务特点将账目和预算科目进行组合或分解,从而将消耗的资源重新分类。
第二步,作业的认定与整合由于企业的原有部门往往已将同类或相关的作业归并在一起,作业的认定可以从组织框图开始,细分并描述原有各部门所包含的作业。
这——阶段中一种有用的方法是询问部门经理或车间主任使用每个部门工作人员的目的。
当所有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被充分分析后,可以肯定列示的作业是完整无缺了。
在作业认定的同时,可以发现并消除一些不增值作业。
作业认定完成后,根据管理上的要求,打破部门界限,对同质的作业进行作业整合。
整合时应注意的问题有:(1)作业整合应粗细得当,以保证成本控制和各种作业成本信息的分类组合,如:按产品、按顾客的组合;(2)整合在一起的作业不但要有同质性,而且要属于同一层次;(3)关注作业在成本上的重要性,将重要的作业单独列示,次要的作业合并列示。
第三步,作业链的描述根据过程分析观,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就是一系列作业由此及彼,由内及外推移而形成的作业链。
作业链的描述可以以业务为导向,跟踪资源耗费向已认定作业的转移,描述作业与作业以及作业与产品的联系,如下图所示:作业链描述旨在明确作业间的链接关系,,着眼于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为成本控制和作业链重新构建服务。
作业链的描述过程中会发生作业链中断现象,这往往是由不增值作业造成的,如图中的作业H就是不增值作业,尽可能避免或消除不增值作业是改进管理的方向。
作业链的描述过程也是现有作业链的修正过程。
作业链的描述重在为作业管理服务,同时它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作业成本计算提供了辅助性思路。
第四步,成本动因的选择成本动因的选择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根据作业对资源的消耗,选择资源动因;二是根据产品对作业的消耗,选择作业动因。
作业链的描述为成本动因的选择提供了依据和思路。
确定成本动因时应注意的问题是:(1)与作业对资源、产品对作业的实际消耗密切相关;(2)尽可能在保证上述相关性的前提下,选择易于计量或有现成计量记录的成本动因;(3)有助于控制成本和激励业绩的改进;第五步,设置作业成本库,建立作业成本计算的两阶段分配体系设置作业成本库要考虑作业链所描述的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特点,并特别注重作业成本库的同质性,注重对成本动因的选择,否则会导致成本分配的扭曲。
这一步骤的工作要以成本效益原则为指导。
企业设计并推行作业成本法时,应注意以下三点:1.认识作业成本法的本质与现行成本计算、管理方法的差异,设计作业成本系统妻从企业自身的特点和独特需要出发。
2.认识到作业成本法也存在局限性,主要是作业的确认和成本动因的选择并不总是客观的和可验证的,因此它不是能满足所有成本信息需要的面面俱到的系统。
3.作业成本系统设计完成后,仍需进行有效的监督与管理,并在实施中不断改进完善,否则将前功尽弃。
2.2作业成本法的灵活应用1、应用作业管理思想。
企业应适应买方市场的环境特点,深入开展增值性分析、因果联系分析,关注增值性及成本与产品服务、顾客的因果联系,以高质量、低成本、适销对路的产品保证企业的生存和持续发展。
2.应用过程分析思想。
企业应着眼于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与整体最优化,一方面重视产品开发和设计的管理,关注新产品的开发,不断改进产品设计和工艺设计,使资源配置更为合理、有效;另一方面关注销售、售后服务等非生产环节发生的作业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