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作业成本法原理
作业成本法原理(2)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1.1作业成本计算作业成本法最初作为一种正确分配制造费用、计算产品制造成本的方法被提出。
其基本思想是在资源和产品之间引入一个中介——作业,基本原则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生产导致作业的发生,作业导致成本的发生。
根据这一原则,作业成本计算按如下两个步骤进行:第一步,确认作业、主要作业、作业中心,按同质作业设置作业成本库;以资源动因为基础将间接费用分配到作业成本库;作业是基于一定目的,以人为主体,消耗了一定资源的特定范围内的工作,是构成产品生产、服务程序的组成部分。
实际工作中可能出现的作业类型一般有:起动准备、购货订单、材料采购、物料处理、设备维修、质量控制、生产计划、工程处理、动力消耗、存货移动、装运发货、管理协调等。
作业引发资源的耗用,而资源动因是作业消耗资源的原因或方式,因此,间接费用应当根据资源动因归集到代表不同作业的作业成本库中。
由于生产经营的范围扩大、复杂性提高,构成产品生产、服务程序的作业也大量增加,为每项作业单独设置成本库往往并不可行。
于是,将有共同资源动因的作业确认为同质作业,将同质作业引发的成本归集到同质作业成本库中以合并分配。
按同质作业成本库归集间接费用不但提高了作业成本计算的可操作性,而且减少了工作量,降低了信息成本。
第二步,以作业动因为基础将作业成本库的成本分配到最终产品。
产品消耗作业,产品的产量、生产批次及种类等决定作业的耗用量,作业动因是各项作业被最终产品消耗的方式和原因。
例如,起动准备作业的作业动因是起动准备次数,质量检验作业的成本动因是检验小时。
明确了作业动因,就可以将归集在各个作业成本库中的间费用按各最终产品消耗的作业动因量的比例进行分配,计算出产品的各项作业成本,进而确定最终产品的成本。
成本计算程序如下图所示:综上所述,作业成本法区别于传统成本计算法的主要特点是:其一,以作业为基本的成本计算对象,并将其作为汇总其他成本(如:产品成本、责任中心成本)的基石;其二,注重间接计入费用的归集与分配,设置多样化作业成本库,并采用多样化成本动因作为成本分配标准,使成本归集明细化,从而提高成本的可归属性;其三,关注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
9-3-1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9.3 作业成本法⏹一、作业成本法计算的基本原理⏹“作业成本法”的概念。
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为核心,确认和计量耗用企业资源的所有作业,将耗用的资源成本准确地计入作业,然后选择成本动因,将所有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计算对象(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结束返回上页下页结束返回上页下页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基础是:企业的成本和价值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以作业为中介联系在一起。
而“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
成本的发生是消耗各种资源的作业引起的,而产品的成本取决于各自对作业的需求量。
这表明了作业成本会计与传统成本会计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不是以成本论成本,而是把着眼点放在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上,从而进行全方位的索本求源,实现了成本计算与成本控制的相结合。
可以看出,作业成本法的实质就是在资源耗费与产品耗费之间借助作业这一“桥梁”来分离、归纳、组合,然后形成各种产品成本。
二、作业成本法的适用条件具备以下特征的企业可采用作业成本法:①生产高度技术化,直接人工成本在产品成本中比重较少,非产量相关制造费用在产品成本中占有比重较多;②产品种类繁多,产品结构多样化。
因为如果继续使用传统意义上的分配标准,必然难以使成本信息趋于真实。
结束返回上页下页结束返回上页下页三、作业成本法的应用程序⏹根据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现将作业成本计算的一般程序介绍如下:⏹(1)确认作业,划分作业中心。
⏹作业是产品生产程序的组成部分,进行作业成本计算,首先要将产品生产中的主要作业加以确认,作为作业中心,以便按作业中心来归集费用,披露成本信息。
如将与制造费用有关的作业划分为整备、检验、供电、维护等。
对于资源昂贵、金额重大的作业和产品之间使用程度差异较大的作业及形态与众不同的作业,应予特别注意,不应遗漏。
⏹(2)以作业中心为成本库汇集费用。
⏹成本库是指以某一成本动因解释其成本变动的成本。
成本库按作业中心设置,每个成本库所代表的是它那个作业中心的作业引发的成本。
会计经验:什么是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法原理
什么是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法原理
什么是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法原理
作业成本法简称ABC法,即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计算方法。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理论认为,企业的全部经营活动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作业组成的,企业每进行一项作业都要耗用一定的资源;而企业生产的产品(包括提供的服务)需要通过一系列的作业来完成。
因而,产品的成本实际上就是企业全部作业所消耗资源的总和。
在计算成本时,首先按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各项作业来归集成本,计算作业成本;然后再按各项作业成本与成本对象(产品或服务)之间的因果关系,将作业成本追溯到成本对象,最终完成成本计算过程。
不同目的,有不同的成本。
比如,为了进行战略性盈利分析,人们会计算和使用企业在全部经营活动中发生的成本,即价值链成本。
价值链成本是指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营销、配送和售后服务耗用作业成本的总和。
价值链成本的计算,首先是将企业发生的全部资源耗费分配到价值链的一系列作业上,然后再将各项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
又如,为了进行短期的战术盈利分析,决策是否接受某一项产品订单等,则需要计算经营成本。
产品的经营成本一般包括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等项作业的成本,而不包括产品设计、开发等成本。
再如,企业为了对外提供财务报告,则应按对外报告的要求,计算产品的生产成本。
我们知道,。
作业成本法原理及应用分析
作业成本法原理及应用分析
作业成本法,又称作业成本核算法,是指按照具体的产品或工序进行成本核算的一种
方法。
在实际生产和经营活动中,不同的产品或服务所涉及的材料、人工、制造费用等成
本是不同的,采取作业成本法可以更精确地反映产品成本,并为企业决策提供参考。
作业成本法的原理是根据产成品或服务的具体作业量来计算成本。
具体来说,是根据
每个作业的材料、人工、制造费用等,按照实际消耗量计算。
在作业成本法下,通过确定
每个作业的成本,再计算出每个产品或服务的总成本,进一步计算出单位产品或服务的成本。
在应用方面,作业成本法可以分为作业单价法和作业成本卡法两种形式。
其中,作业
单价法是将每个作业的成本除以作业量得到作业单价,再乘以产量计算成本;而作业成本
卡法则是建立每个产品或服务的作业成本卡,记录每个作业的材料、人工和制造费用等成本,并计算出产品或服务的总成本,可用于生产效益分析、产品定价等方面。
作业成本法的应用范围广泛。
首先,对于生产组织偏复杂、产品多样化的企业,采用
作业成本法可以更清楚地了解每一款产品的成本,便于制定更具竞争力的产品价格。
其次,作业成本法可用于成本控制,通过监控和优化每个作业的成本,从而降低总成本。
最后,
作业成本法也可用于生产决策,根据每个作业的成本来制定生产计划,避免低效或无效的
生产。
总而言之,作业成本法是一种实用的成本核算方法,可应用于不同类型企业中。
正确
认识和应用作业成本法,有助于企业管理者更加精准地了解产品成本,并为企业经营决策
提供更详实的数据支持。
作业成本法简介
作业成本法简介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简称ABC)是一种管理会计方法,它通过对企业各项业务活动的成本进行精确分配,进而计算产品或服务的成本。
相比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作业成本法更能真实地反映企业各项活动的实际消耗,为企业管理和决策提供准确的成本信息。
一、作业成本法的意义作业成本法的核心价值在于提供准确的产品或服务成本信息,这对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作业成本法,企业可以更精确地了解不同产品或服务的生产成本,进而制定更合理的售价策略,提高竞争力。
作业成本法还可以帮助企业识别低效和高效的业务活动,为持续改进和资源优化提供依据。
二、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是将企业的成本分配到各项业务活动上,再通过这些业务活动将成本分配到产品或服务上。
具体而言,作业成本法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步骤:1. 识别业务活动:企业需要明确其所有的业务活动,例如采购、生产、销售等。
每个业务活动都会产生成本。
2. 确定成本驱动因素:成本驱动因素是导致业务活动发生的原因,也是用来衡量业务活动消耗的标准。
例如,生产活动的成本驱动因素可以是生产线上的直接劳动时间或者生产线的使用时间。
3. 分配成本到业务活动:根据成本驱动因素的数据,将企业的成本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到各项业务活动上。
4. 计算产品或服务的成本:根据各项业务活动的成本以及产品或服务所使用的业务活动数量,计算得出产品或服务的成本。
三、作业成本法的优势作业成本法相对于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具有许多优势:1. 精确度高:作业成本法将企业的成本精确地分配到各项业务活动上,避免了成本的漏算或错配,因而更能准确反映产品或服务的实际成本。
2. 可比性强:作业成本法可以将各项业务活动的成本直接与产品或服务相联系,使不同产品或服务之间的成本比较更加客观和准确。
3. 决策依据:作业成本法为企业的管理决策提供了客观的成本信息,帮助企业合理安排资源、优化流程,提高经济效益。
作业成本法原理及应用分析
作业成本法原理及应用分析作业成本法是一种计算产品成本的方法,它通过对不同作业所需的资源和费用进行分配来确定每个作业的成本。
该方法主要应用于制造行业和服务行业,有助于企业管理者了解产品成本、优化生产流程和制定价格策略。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是在记录每个作业的实际成本时,将成本分配给每个作业的主要原因或因素。
因此,该方法需要对每个作业的资源和费用进行记录,从而确定每个作业所需的成本。
具体来说,该方法的步骤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确定作业:对于制造行业,作业可以是产品的加工、装配、检验等;对于服务业,作业可以是服务的提供、维修、客户服务等。
2.记录直接成本:将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直接成本分配给每个作业。
3.分配间接成本:将间接成本,如设备折旧、房屋租金、管理人员薪酬等,按照作业消耗的资源占比分配给每个作业。
4.计算作业成本:将直接成本和分配的间接成本相加,得出每个作业的总成本。
5.确定成本驱动器:成本驱动器指导致每个作业成本变化的原因或因素,例如,材料成本、人工成本、设备利用率等。
6.建立成本驱动器关系模型:通过建立成本驱动器关系模型,企业可以准确预测哪些因素将导致每个作业成本的变化,从而优化生产成本和生产流程。
作业成本法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产品定价:作业成本法可以帮助企业确定产品定价,以确保产品销售价格能够覆盖生产成本和利润。
2.生产计划:通过对每个作业的成本进行分析,企业可以识别低效率和高成本的作业,从而优化生产计划并提高生产效率。
3.表现管理:作业成本法可以帮助企业识别表现出色的作业,以及哪些作业需要更多的资源和关注,从而改善企业的表现管理。
4.决策支持:作业成本法可以帮助企业进行前瞻性决策,例如,是否开展新的产品线、是否增加生产线等。
此外,作业成本法还可以与其他成本管理方法相结合,例如,生产成本法、标准成本法等,以更好地管理企业成本和提高效率。
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原理
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原理1. 什么是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是一种管理会计方法,用于计算和分析产品或服务的成本。
它基于对生产过程进行分析,并将成本与实际生产活动相关联。
作业成本法可以帮助企业了解产品或服务的成本构成,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2. 作业成本法的原理作业成本法基于以下原理和假设:2.1. 成本与作业的关系作业成本法认为,成本与作业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每个作业都需要一定的资源和劳动力,而这些成本应该被分配到相应的作业上。
通过将成本与作业相关联,可以更清楚地了解每个作业的成本构成。
2.2. 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在作业成本法中,成本被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直接成本是与特定作业直接相关的成本,例如工人的工资和原材料的使用。
间接成本则是不能直接与特定作业关联的成本,例如设备修理和设备折旧费用。
2.3. 作业成本汇总为了计算每个作业的成本,作业成本法需要将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进行汇总。
直接成本可以直接分配给特定的作业,而间接成本需要通过一定的分配方法进行分配。
最常用的分配方法是使用费率或以工作量为基础进行分配。
2.4. 作业成本记录与分析作业成本法要求对每个作业进行成本记录和分析。
这包括记录与作业相关的所有成本项目,并将它们分配给相应的作业。
通过对作业成本进行分析,企业可以了解到每个作业的成本结构,从而评估其盈利能力和效率。
3. 作业成本法的应用作业成本法在实际应用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3.1. 成本计算和定价作业成本法可以帮助企业计算和估算产品或服务的成本。
通过计算每个作业的成本,企业可以确定产品或服务的正常成本,并根据市场竞争情况进行定价。
作业成本法还可以帮助企业评估不同作业的成本效益,从而进行决策和改进。
3.2. 预算编制和控制作业成本法可以用于预算编制和控制过程。
通过对作业成本的分析,企业可以确定每个作业所需的预算,并为不同作业进行预算控制。
这可以帮助企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控制成本,并及时采取调整措施。
[[2018CPA 财务管理教材 WORD版]15第十五章 作业成本法
第十五章作业成本法第一节作业成本法的概念与特点一、作业成本法的产生背景及其含义(―)作业成本法的产生背景随着“机器取代人”的自动化制造时代来临,企业的经营环境正在发生巨大改变。
伴随这种改变,产品或劳务的成本结构亦发生重大改变,其特征就是直接人工成本比重大大下降,制造费用(主要是折旧费用等固定成本)比重大大增加,因此,制造费用的分配科学与否将很大程度上决定产品成本计算的准确性和成本控制的有效性。
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存在两个重要缺陷:一个缺陷是将固定成本分摊给不同种类产品。
按照这种做法,随着产量的增加,单位产品分摊的固定成本下降,即使单位变动成本不变,平均成本也会随产量增加而下降。
在销售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增加生产量可以使部分固定成本被存货吸收,减少当期销货成本,增加当期利润,从而刺激经理人员过度生产。
变动成本法是针对这个缺点提岀来的。
另一个缺陷是产生误导决策的成本信息。
在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下,制造费用通常按直接人工等产量基础分配。
实际上,有许多制造费用项目不是产量的函数,而与生产批次等其他变量存在因果关系。
全部按产量基础分配制造费用,会产生误导决策的成本信息。
作业成本法是针对后一个缺陷提出来的。
(二)作业成本法的含义作业成本法是将间接成本和辅助费用更准确地分配到产品和服务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依据作业成本法的观念,企业的全部经营活动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作业组成的,企业每进行一项作业都要耗用一定的资源;与此同时,产品(包括提供的服务)被一系列的作业生产出来。
产品成本是全部作业所消耗资源的总和,产品是消耗全部作业的成果。
在计算产品成本时,首先按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各项作业来归集成本,计算出作业成本;然后再按各项作业成本与成本对象(产品、服务或顾客)之间的因果关系,将作业成本分配到成本对象,最终完成成本计算过程。
在作业成本法下,直接成本可以直接计入有关产品,与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并无差异,只是直接成本的范围比传统成本计算的要大,凡是便于追溯到产品的材料、人工和其他成本都可以直接归属于特定产品,尽量减少不准确的分配。
作业成本法原理及应用分析
作业成本法原理及应用分析1. 引言1.1 作业成本法的概念作业成本法是管理会计中的一种重要方法,用于分析和计算生产过程中各个作业的成本。
根据作业成本法,成本被分配到不同的生产作业中,以便更好地了解每个作业的成本结构和利润状况。
作业成本法的核心原理是将总成本按照作业的不同特性进行分配,并直接与生产作业相关联,以便进一步分析和管理成本。
作业成本法的主要目的是帮助企业管理者了解每个生产环节的成本情况,从而做出更加科学和合理的决策。
在作业成本法中,成本被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大类。
直接成本是可以直接与生产作业相关联的成本,如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成本;而间接成本则是不能直接与具体生产作业直接相关的成本,如间接材料和间接人工成本。
通过将这两种成本分别分配到各个生产作业中,可以更准确地计算每个作业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重要的管理会计方法,通过分配和计算各个生产作业的成本,为企业提供重要的成本控制和管理工具。
通过深入理解作业成本法的概念和原理,企业可以更好地把握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成本情况,提高管理效率和决策水平。
1.2 作业成本法的价值作业成本法是一种管理会计方法,通过对成本进行分配和追踪,帮助企业有效控制和管理生产过程中的成本。
作业成本法的主要价值在于帮助企业合理分配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优化资源利用,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作业成本法的一个重要价值在于帮助企业了解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成本,有助于企业管理者制定更加科学的生产计划和决策。
通过对成本的详细分析和跟踪,企业可以深入了解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构成,找出成本高的环节并采取相应措施降低成本,从而提升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
作业成本法还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确保企业生产过程的成本管理符合经济效益和效率原则。
通过作业成本法,企业可以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波动和异常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以控制,保证企业生产运营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如何理解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成本法,成本法是计算会计价值的一种会计原则,其原理是会计价值只能使用购买产品或服务时实际支付的现金,支出历来采用实际付出的成本的形式来评估的。
成本法的目的在于确定和认定会计权益的价值,以便为进行财务报告和准确地实施管理决策提供一致性和公正性。
成本法基本原理,成本法的基本原理是,把企业的总成本分类分析,计算出生产某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具体成本,并按必要形式组织在一起,以便为控制及调整生产活动提供经济有效的决策依据。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成本法是由货币价值来测算投资项目财务性能的一种会计方法。
它是通过衡量投资项目所偿还的投资成本,以及当前以货币单位衡量的现金收益,来对其投资价值进行评估。
主要原理是:首先,企业应以投资资金的成本为基础,计算投资项目所产生的利润和现金流,然后计算出投资的净现值(NPV),再根据此净现值来确定该投资是否有效,从而决定是否要进行投资。
为什么需要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1)原理的意义:生产作业成本法旨在通过权衡产品和过程成本,优化管理决策,提高企业效率。
它借助于商业账户,以强调单个生产过程的各项成本,以便分析销售价格,控制成本并估算利润。
2)关键原则:生产作业成本法的关键原则是将所有相关成本根据它们是可分摊成本或不可分摊成本进行分类。
可分摊成本指的是可以根据生产单位数量或金额来摊销的成本,而不可分摊成本则指不能根据生产单位数量或金额来摊销的成本,例如固定成本。
3)流程逻辑:生产作业成本法的流程逻辑很简单:要计算出生产每个单位的作业成本,首先要计算出可分摊成本和不可分摊成本,然后再计算出生产每个单位所需的成本。
怎么进一步推进完成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1、报销上限:为了减少作业成本法应用中的过度报销,建议对报销金额设立上限。
例如,某企业允许每工时报销金额不超过人民币20元。
2、强化考核制度:为了确保作业成本法的正确执行,建议企业定期对报销情况、监督效果、工作流程等实施严格的内部考核机制。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与案例分析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与案例分析作业成本法,是一种用于计算产品成本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将生产过程分解为若干个作业或环节,针对每个作业进行成本核算,最终得出产品的完工成本。
这种方法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被广泛应用,下面将介绍其基本原理以及通过一个实际案例进行深入分析。
基本原理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是根据生产过程中的作业或活动来确定产品成本。
生产过程被划分为不同的作业或环节,每个作业都会产生一定的成本。
然后,通过将作业成本与实际完成的数量相关联,按比例分配到最终产品上,从而计算出产品的成本。
作业成本法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直接成本是能够直接与特定作业相关联的成本,如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间接成本则是无法直接归属到特定作业的成本,需要通过适当的分配方法进行分摊,如间接材料和间接人工费用。
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作业成本法的运作方式,我们以一家制造公司为例进行案例分析。
该公司生产定制家具,生产过程可以分为三个作业:原材料准备、加工制造和包装运输。
原材料准备:在这个作业中,主要涉及原材料采购、仓储管理和原材料准备工作。
相关直接成本包括所用原材料成本;间接成本包括仓库租金、仓储管理人员工资等。
加工制造:这个作业包括木工加工、喷漆等制造环节。
直接成本包括木材、油漆等直接用于产品制造的成本;间接成本包括生产线设备折旧、厂房水电费等。
包装运输:这个作业涉及将成品包装运输到客户处。
直接成本包括包装材料、运输费用;间接成本包括包装工人工资、运输工具折旧等。
通过作业成本法,这家公司可以准确地将每个作业的成本核算出来,并按照实际完成的数量分配到最终产品上,从而确定每个定制家具的成本。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有效的产品成本核算方法,能够帮助企业准确把握产品成本情况,做出合理的定价和经营决策。
通过将生产过程分解为作业或活动,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成本分配,可以更精确地掌握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作业成本法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作业成本法原理及应用
作业成本法原理及应用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是一种通过对所有作业活动进行追踪动态反映,计量作业和成本对象的成本,评价作业业绩和资源的利用情况的成本计算和管理方法。
它以作业为中心,根据作业对资源耗费的情况将资源的成本分配到作业中,然后根据产品和服务所耗用的作业量,最终将成本分配到产品与服务。
通过对作业成本的确认和计量,对所有作业活动追踪地动态反映,为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可增值作业"及时提供有用信息,促使损失、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提高决策、计划、控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对作业成本法分析:(1)界定供应物流系统中涉及的各个作业(2)确认企业物流系统中涉及的资源(3)确认资源动因,将资源分配到作业。
以人工费为例,将其分配到各个作业成本池可选择工时为资源动因。
(4)确认成本动因,将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或服务中。
以采购成本池为例,将其分配到各个产品时可选用采购材料在各产品中的比例为成本动因。
作业成本法的计算步骤:第一步,确认作业、主要作业、作业中心,按同质作业设置作业成本库;以资源动因为基础将间接费用分配到作业成本库;作业是基于一定目的,以人为主体,消耗了一定资源的特定范围内的工作,是构成产品生产、服务程序的组成部分。
实际工作中可能出现的作业类型一般有:起动准备、购货订单、材料采购、物料处理、设备维修、质量控制、生产计划、工程处理、动力消耗、存货移动、装运发货、管理协调等。
作业引发资源的耗用,而资源动因是作业消耗资源的原因或方式,因此,间接费用应当根据资源动因归集到代表不同作业的作业成本库中。
由于生产经营的范围扩大、复杂性提高,构成产品生产、服务程序的作业也大量增加,为每项作业单独设置成本库往往并不可行。
于是,将有共同资源动因的作业确认为同质作业,将同质作业引发的成本归集到同质作业成本库中以合并分配。
按同质作业成本库归集间接费用不但提高了作业成本计算的可操作性,而且减少了工作量,降低了信息成本。
作业成本法原理及应用分析
作业成本法原理及应用分析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成本核算方法,主要通过将成本分配到各个生产过程中,以便计算和控制产品的实际成本。
它是以作业为基础,将成本分配到特定的作业中,从而计算每个作业的成本,并帮助企业进行成本控制和决策。
作业成本法的原理和应用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作业成本法的原理是根据作业的特点进行成本分配。
它将企业的成本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将间接成本按照一定的方式分配到各个作业中。
这种分配方式可以根据不同的作业特点进行灵活调整,使每个作业的成本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
作业成本法还可以提高企业对成本效益的评估。
通过作业成本法,企业可以准确地计算每个作业的成本,并结合作业的产量和销售情况,计算作业的单位成本和成本效益,从而评估企业的经营状况和产品的盈利能力。
在实际应用中,作业成本法主要适用于生产过程比较复杂的企业,尤其是批量生产和多品种生产的企业。
这些企业往往需要针对不同的产品进行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而作业成本法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来满足这些需求。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_成本会计_[共2页]
265 成本会计专题第十章分配基础,以作业为成本计算的基本对象,旨在为企业作业管理提供更为相关、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的成本计算方法——作业成本计算法就应运而生了。
作业成本法的本质就是要确定分配间接费用的合理基础——作业,并引导管理人员将注意力集中在发生成本的原因——成本动因上,而不仅仅是关注成本结果本身;通过对作业成本的计算和有效控制,来克服传统的以交易或数量为基础的成本系统中间接费用责任不清的缺陷,使以前的许多不可控间接费用变成可控的。
因此,可以说作业成本计算是一场真正的成本会计革命。
二、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一)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概念1.作业与作业中心作业(activity )是指企业为了提供一定数量的产品或劳务所消耗的人力、技术、原材料、方法和环境的集合体。
它是作业成本法下最基本的概念,是进行作业成本计算的核心和基础。
通俗地讲,作业也就是基于一定目的、以人为主体、消耗一定资源的特定范围内的工作。
常见的作业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1)单位水平作业(unit-level activity )。
此类作业为使单位产品受益的作业,具有重复性,每生产一单位产品即需要作业一次,所耗成本将随产品数量而变动,与产品产量成比例变动,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
(2)批别水平作业(batch-level activity )。
此类作业为使一批产品受益的作业。
例如,对每批产品的检验、机器准备、原材料处理、订单处理等。
这些作业的成本与产品的批数成比例变动。
(3)产品水平作业(product-level activity )。
此类作业为使某种产品受益的作业,如对每一种产品编制数控规划、材料清单。
这种作业的成本与产品产量及批数无关,但与产品项目成比例变动。
(4)维持水平作业(facility-level activity )。
此类作业为使某个机构或某个部门受益的作业。
它与产品的种类和某种产品的多少无关。
作业中心(activity center )是指一系列相互联系、能够实现某种特定功能的作业集合,可以由一项作业或一组作业组成。
作业成本法原理的要点
作业成本法原理的要点1.作业成本法的核心原理是将成本归属于不同的作业。
作业可以是一个产品、一个服务或者一个项目。
通过将成本归属于特定的作业,可以更准确地计算作业的成本,并为作业的决策提供依据。
2.作业成本法将成本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直接成本是可以直接与作业相关联的成本,如原材料成本和直接人工成本。
间接成本是不能直接与作业相关联的成本,如间接材料成本和间接人工成本。
为了将间接成本分配给作业,作业成本法使用了一系列的成本分配方法,如直接人工小时率、材料用量率等。
3.作业成本法将成本分配到作业的过程称为作业成本分配。
在作业成本分配的过程中,需要确定一个或多个成本驱动因素。
成本驱动因素是影响成本发生的因素,如制造产品的数量、使用的直接人工小时数等。
通过确定成本驱动因素,可以将间接成本按比例分配给不同的作业。
4.作业成本法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成本层次提供不同的成本信息。
成本层次是指成本分配的粒度。
例如,可以将成本分配到每个作业、每个部门或每个产品线。
通过不同层次的成本信息,管理者可以更好地了解成本的结构,并做出更好的决策。
5.作业成本法还可以用于产品定价和决策分析。
通过计算作业的成本,可以确定产品的成本,并根据市场需求和竞争状况来制定产品定价策略。
此外,作业成本法可以用于评估不同决策方案的成本效益,帮助管理者做出最优的决策。
6.作业成本法的适用范围广泛。
作业成本法最早被应用于制造业,但现在已经扩展到了服务业和非营利组织。
无论是制造产品还是提供服务,都需要了解作业的成本结构,以便更好地管理企业成本。
总之,作业成本法是一种用于计算产品成本和管理企业成本的方法。
它将成本划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并根据作业的特点来分配成本。
作业成本法的核心原理是将成本归属于不同的作业,通过成本分配和成本层次的控制,可以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准确的成本信息。
作业成本法的适用范围广泛,不仅适用于制造业,还适用于服务业和非营利组织。
通俗理解作业成本法
通俗理解作业成本法一、什么是作业成本法1.1 作业成本法的定义作业成本法是一种会计核算方法,用于计算和分配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成本。
它通过将成本分配到不同的作业或生产活动上,帮助企业了解每个作业的成本构成,从而更好地进行成本控制和决策。
1.2 作业成本法的原理作业成本法的核心原理是将企业的成本分配到不同的作业上,以便准确计算每个作业的成本。
这种方法通过跟踪和记录每个作业的直接和间接成本,将成本分配到各个作业,从而提供作业成本的详细信息。
作业成本法的核心概念是作业,也称为成本对象,它可以是产品、项目或服务。
二、作业成本法的主要步骤2.1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步骤作业成本法的实施通常包括以下基本步骤: 1. 识别成本对象:确定需要计算成本的作业或活动,可以是产品、项目或服务。
2. 确定成本池:将相关的成本归入成本池,例如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等。
3. 计算成本驱动因素:确定用于分配成本的驱动因素,例如直接材料的重量、直接人工的工时等。
4. 分配直接成本:将直接成本直接分配给成本对象,例如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成本。
5. 分配间接成本:使用成本驱动因素将间接成本分配给成本对象,例如制造费用。
6. 计算作业成本:将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相加,得到每个作业的总成本。
7. 分析作业成本:对每个作业的成本进行分析和解释,评估成本效益和效率。
2.2 作业成本法的优势和局限性作业成本法有以下优势: - 提供详细的成本信息:作业成本法能够提供每个作业的详细成本信息,帮助企业了解成本构成,有助于成本控制和决策。
- 可追溯性强:作业成本法能够追踪和记录每个作业的成本来源,使成本计算更加准确。
-适用于复杂生产过程:作业成本法适用于复杂的生产过程,可以对不同的作业进行精确的成本分配。
然而,作业成本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 成本分配难度:作业成本法需要确定合适的成本驱动因素,并进行成本分配,这可能会涉及到主观判断和估计,存在一定的难度。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doc 36页)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doc 36页)作业成本法原理与应用模型第一部分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1.1作业成本计算作业成本法最初作为一种正确分配制造费用、计算产品制造成本的方法被提出。
其基本思想是在资源和产品之间引入一个中介——作业,基本原则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生产导致作业的发生,作业导致成本的发生。
根据这一原则,作业成本计算按如下两个步骤进行:第一步,确认作业、主要作业、作业中心,按同质作业设置作业成本库;以资源动因为基础将间接费用分配到作业成本库;作业是基于一定目的,以人为主体,消耗了一定资源的特定范围内的工作,是构成产品生产、服务程序的组成部分。
实际工作中可能出现的作业类型一般有:起动准备、购货订单、材料采购、物料处理、设备维修、质量控制、生产计划、工程处理、动力消耗、存货移动、装运发货、管理协调等。
作业引发资源的耗用,而资源动因是作业消耗资源的原因或方式,因此,间接费用应当根据资源动因归集到代表不同作业的作业成本库中。
由于生产经营的范围扩大、复杂性提高,构成产品生产、服务程序的作业也大量增加,为每项作业单独设置成本库往往并不可行。
于是,将有共同资源动因的作业确认为同质作业,将同质作业引发的成本归集到同质作业成本库中以合并分配。
按同质作业成本库归集间接费用不但提高了作业成本计算的可操作性,而且减少了工作量,降低了信息成本。
第二步,以作业动因为基础将作业成本库的成本分配到最终产品。
产品消耗作业,产品的产量、生产批次及种类等决定作业的耗用量,作业动因是各项作业被最终产品消耗的方式和原因。
例如,起动准备作业的作业动因是起动准备次数,质量检验作业的成本动因是检验小时。
明确了作业动因,就可以将归集在各个作业成本库中的间费用按各最终产品消耗的作业动因量的比例进行分配,计算出产品的各项作业成本,进而确定最终产品的成本。
成本计算程序如下图所示:综上所述,作业成本法区别于传统成本计算法的主要特点是:其一,以作业为基本的成本计算对象,并将其作为汇总其他成本间接计作业成作业成作业成作业成产 品第第作业动资源动(如:从根源上对成本进行控制,支持生产经营过程的持续改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1作业成本计算作业成本法最初作为一种正确分配制造费用、计算产品制造成本的方法被提出。
其基本思想是在资源和产品之间引入一个中介——作业,基本原则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生产导致作业的发生,作业导致成本的发生。
根据这一原则,作业成本计算按如下两个步骤进行:第一步,确认作业、主要作业、作业中心,按同质作业设置作业成本库;以资源动因为基础将间接费用分配到作业成本库;作业是基于一定目的,以人为主体,消耗了一定资源的特定范围内的工作,是构成产品生产、服务程序的组成部分。
实际工作中可能出现的作业类型一般有:起动准备、购货订单、材料采购、物料处理、设备维修、质量控制、生产计划、工程处理、动力消耗、存货移动、装运发货、管理协调等。
作业引发资源的耗用,而资源动因是作业消耗资源的原因或方式,因此,间接费用应当根据资源动因归集到代表不同作业的作业成本库中。
由于生产经营的范围扩大、复杂性提高,构成产品生产、服务程序的作业也大量增加,为每项作业单独设置成本库往往并不可行。
于是,将有共同资源动因的作业确认为同质作业,将同质作业引发的成本归集到同质作业成本库中以合并分配。
按同质作业成本库归集间接费用不但提高了作业成本计算的可操作性,而且减少了工作量,降低了信息成本。
第二步,以作业动因为基础将作业成本库的成本分配到最终产品。
产品消耗作业,产品的产量、生产批次及种类等决定作业的耗用量,作业动因是各项作业被最终产品消耗的方式和原因。
例如,起动准备作业的作业动因是起动准备次数,质量检验作业的成本动因是检验小时。
明确了作业动因,就可以将归集在各个作业成本库中的间费用按各最终产品消耗的作业动因量的比例进行分配,计算出产品的各项作业成本,进而确定最终产品的成本。
成本计算程序如下图所示:综上所述,作业成本法区别于传统成本计算法的主要特点是:其一,以作业为基本的成本计算对象,并将其作为汇总其他成本(如:产品成本、责任中心成本)的基石;其二,注重间接计入费用的归集与分配,设置多样化作业成本库,并采用多样化成本动因作为成本分配标准,使成本归集明细化,从而提高成本的可归属性;其三,关注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
产品的技术层次、项目种类、复杂程度不同,其耗用的间接费用也不同,但传统成本计算法认为所有产品都根据其产量均衡地消耗企业的所有费用。
因此,在传统成本法下,产量高、复杂程度低的产品的成本往往高于其实际发生成本;产量低、复杂程度高的产品的成本往往低于其实际发生成本。
作业成本计算以作业为联系资源和产品的中介,以多样化成本动因为依据,将资源追踪到作业,将作业成本追踪到产品,提供了适应现代制造环境的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
作业成本计算以财务为导向,从分类账中获得主要成本(如,间接费用)项目,进而将成本追踪到作业成本库,再将作业成本库的成本分配到各产品,侧重于对历史成本费用进行分析,是成本分配观的体现。
1.2作业管理成本分配观的认识使成本计算的正确性得以提高,而要有效地控制成本的发生并降低成本就必须立足于过程分析观来进一步认识成本与作业的关系。
过程分析观以业务为导向,从实物流动及其与数量化、非财务的产品与劳务的关系的层面来分析生产经营过程。
具体而言,首先要确定实物的消耗量;其次是确定生产经营过程消耗了何种资源。
耗用资源就会发生成本,一旦明确了消耗形态,就可以直接追踪资源耗用作业的全过程,从根源上对成本进行控制,支持生产经营过程的持续改善。
过程分析观承认多层次作业,既强调在一个过程中作业的相对独立性,又强调作业的链接关系。
在过程分析的基础上,作业管理得以实现。
作业管理就是将企业看作由顾客需求驱动的系列作业组合而成的作业集合体,在管理中努力提高增加顾客价值的作业的效率,消除遏制不增加顾客价值的作业,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的持续改善。
不增加顾客价值的作业以及增加顾客价值但无效率的作业称为不增值作业,由不增值作业引发的成本称为不增值作业成本。
作业管理一般包括确认作业、作业链和成本动因分析、业绩评价以及报告不增值作业成本四个步骤,主要采用如下方法降低成本:(1)作业消除作业消除就是消除不增值的作业。
即先确定不增值的作业,进而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消除。
例如将原材料从集中保管的仓库搬运到生产部门,将某部门生产的零件搬运到下一个生产部门都是不增值作业。
如果条件许可,将原料供应商的交货方式改变为直接送达原料使用部门,将功能性的工厂布局转变为单元制造式布置,就可以缩短运输距离,削减甚至消除不增值的作业。
(2)作业选择作业选择就是尽可能列举各项可行的作业并从中选择最佳的作业。
不同的策略经常产生不同的作业,例如不同的产品销售策略会产生不同的销售作业,而作业引发成本,因此不同的产品销售策略,引发不同的作业及成本。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选择作业成本最低的销售策略,可以降低成本。
(3)作业减低作业减低就是改善必要作业的效率或者改善在短期内无法消除的不增值的作业,例如减少整备次数,就可以改善整备作业及其成本。
世界著名机车制造商Hardley—Davidson,就通过作业减低方式减少了75%的机器整备作业,从而降低了成本。
(4)作业分享作业分享就是利用规模经济效应提高必要作业的效率,即增加成本动因的数量但不增加作业成本,这样可以减低单位作业成本及分摊于产品的成本。
例如新产品在设计时如果考虑到充分利用现有其他产品使用的零件,就可以免除新产品零件的设计作业,从而降低新产品的生产成本。
可以说,发展至今,作业成本法已成为以作业为核心、成本分配观和过程分析观二维导向、作业成本计算与作业管理相结合的全面成本管理制度。
如下图所示:成本分配观成本分配观导向下所提供的信息有助于分析各种决策,过程分析观导向下提供的信息反映作业过程的动态关系,为从根源上控制成本、评价业绩、持续改善生产经营创造了条件。
第二部分作业成本法应用作业成本法是适应现代高科技生产的需要而产生的。
一般来说,具备下列特征的企业将从作业成本法的采用中更多获益:其一,高额的间接计入费用;其二,产品种类繁多;其三,各产品需要的技术服务的程度不同;其四,各次生产运行数量相差很大且生产准备成本昂贵;其五,随时间推移作业变化很大,但会计系统变化较小;其六,有先进的计算机技术。
作业成本法与适时制生产系统配合使用,可实现技术、管理和经济的统一,发挥更大的作用。
但是,作业成本法作为先进成本计算方法、先进管理方法与先进管理思想相统一的综合管理体系,其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灵活性,并不绝对为环境条件所限制。
普通企业可以应用作业成本法的先进管理思想改善企业管理,还可根据实际需要部分应用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辅助手段。
3.1作业成本系统的设计1、框架设计框架设计阶段的任务是明确作业成本系统的特征,为此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现有会计信息系统的特点如何,能否提供作业成本法所需的原始信息?若不能,是改进现有会计信息系统还是作业成本信息独成体系?(2)要求相对准确还是高度精确的成本信息?(3)初始设计复杂化还是初始设计简易化,应用过程中逐渐完善?2.作业成本系统的设计作业成本系统的设计需要企业内部各方面的协同努力,因此在设计开发作业成本系统之前,必须使企业组织内部对作业成本系统有相当程度的理解和认同,明确作业成本系统的两个基本目的:(1)计算成本;(2)为日常成本控制和企业的持续改进提供信息支持。
可以说,作业成本系统的设计是成本分配观和过程分析观的综合。
此后,作业成本系统的设计可以按以下五个步骤进行:第一步,分析和确定生产经营过程消耗的资源分析生产经营过程消耗的资源可以从账目和预算科目入手,根据企业的业务特点将账目和预算科目进行组合或分解,从而将消耗的资源重新分类。
第二步,作业的认定与整合由于企业的原有部门往往已将同类或相关的作业归并在一起,作业的认定可以从组织框图开始,细分并描述原有各部门所包含的作业。
这——阶段中一种有用的方法是询问部门经理或车间主任使用每个部门工作人员的目的。
当所有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被充分分析后,可以肯定列示的作业是完整无缺了。
在作业认定的同时,可以发现并消除一些不增值作业。
作业认定完成后,根据管理上的要求,打破部门界限,对同质的作业进行作业整合。
整合时应注意的问题有:(1)作业整合应粗细得当,以保证成本控制和各种作业成本信息的分类组合,如:按产品、按顾客的组合;(2)整合在一起的作业不但要有同质性,而且要属于同一层次;(3)关注作业在成本上的重要性,将重要的作业单独列示,次要的作业合并列示。
第三步,作业链的描述根据过程分析观,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就是一系列作业由此及彼,由内及外推移而形成的作业链。
作业链的描述可以以业务为导向,跟踪资源耗费向已认定作业的转移,描述作业与作业以及作业与产品的联系,如下图所示:作业链描述旨在明确作业间的链接关系,,着眼于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为成本控制和作业链重新构建服务。
作业链的描述过程中会发生作业链中断现象,这往往是由不增值作业造成的,如图中的作业H就是不增值作业,尽可能避免或消除不增值作业是改进管理的方向。
作业链的描述过程也是现有作业链的修正过程。
作业链的描述重在为作业管理服务,同时它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作业成本计算提供了辅助性思路。
第四步,成本动因的选择成本动因的选择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根据作业对资源的消耗,选择资源动因;二是根据产品对作业的消耗,选择作业动因。
作业链的描述为成本动因的选择提供了依据和思路。
确定成本动因时应注意的问题是:(1)与作业对资源、产品对作业的实际消耗密切相关;(2)尽可能在保证上述相关性的前提下,选择易于计量或有现成计量记录的成本动因;(3)有助于控制成本和激励业绩的改进;第五步,设置作业成本库,建立作业成本计算的两阶段分配体系设置作业成本库要考虑作业链所描述的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特点,并特别注重作业成本库的同质性,注重对成本动因的选择,否则会导致成本分配的扭曲。
这一步骤的工作要以成本效益原则为指导。
企业设计并推行作业成本法时,应注意以下三点:1.认识作业成本法的本质与现行成本计算、管理方法的差异,设计作业成本系统妻从企业自身的特点和独特需要出发。
2.认识到作业成本法也存在局限性,主要是作业的确认和成本动因的选择并不总是客观的和可验证的,因此它不是能满足所有成本信息需要的面面俱到的系统。
3.作业成本系统设计完成后,仍需进行有效的监督与管理,并在实施中不断改进完善,否则将前功尽弃。
2.2作业成本法的灵活应用1、应用作业管理思想。
企业应适应买方市场的环境特点,深入开展增值性分析、因果联系分析,关注增值性及成本与产品服务、顾客的因果联系,以高质量、低成本、适销对路的产品保证企业的生存和持续发展。
2.应用过程分析思想。
企业应着眼于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与整体最优化,一方面重视产品开发和设计的管理,关注新产品的开发,不断改进产品设计和工艺设计,使资源配置更为合理、有效;另一方面关注销售、售后服务等非生产环节发生的作业成本。